《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廣論四家合註淺釋網站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48-02003
上師開示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三講

在聽聞之前,我們要觀察一下自己的意樂,因為什麼樣的目標而想要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呢?我們都知道,我們身處在六道輪迴的現象裡,它的體性是苦的,所以當生老病死沒有解決的時候,我們就必須隨業流轉,不為自所自在,而為業所自在。為業所自在有兩種:一種是善業,一種是惡業。一旦惡業的力度遠遠地超過了善業,引業變成是在惡道的話,我們就會投生在惡道,一旦進入惡道之後就很難再出來。我們現在都得到了人身,是從惡道裡出來的時候,它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也是像閃電一般迅速消逝的一個短暫旅程。

在這個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我們賦予生命最神聖的意義,就是要從惡道中、從輪迴中徹底地超越,那麼一定要尋覓能夠超越苦輪的方法。天上、地上遍尋覓,只有佛陀講了如何擺脫三惡趣、超越痛苦輪迴的方法,那就是世尊所有教法顯示的,從出離道到究竟成佛的這樣一條路。那麼要想成就離苦得樂的路,我們必須要知道怎麼走;要想知道怎麼走,就必須先來聽聞。所以,為了能夠解決自他在生死中流轉的痛苦,我們要去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要抱持著這樣一個動機來聽聞。2’40”

在聽聞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自己的專注力,如果動機放好了,接下來就是專注力。不要身在法會,心馳餘處,因為聞法的時間不是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緊這樣的時間,專注屬耳,非常認真地聽。因為以後會發《四家合註》的帶子給諸位,可以回去重聽,等到翻譯完之後還會有書發給大家,然後自己再去學習。所以不用一個地方聽不懂,心就一直停在那個地方,可能接下來都沒有聽到。3’26”

上節課我們講到「菩提」,接下來該講「道次第廣論」。涉及「道」這個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說為什麼會有道?一定是和你的目標有關,不然為什麼要有一條道路呢?就是這條路是通向哪裡的、這條路是通向哪裡的,都是根據它的目的來確定道。那麼「菩提道」,很顯然是趣向菩提的道,所以就像達到目的的道路一樣,它是趣向菩提的。4’29”

就像達到目的的道路一般,稱之為「道」的,基本上可以分為大乘道和小乘道;在小乘道裡再分聲聞道和緣覺道,那麼就變成三乘道,就是大乘道、獨覺道與聲聞道。然後更廣的可以分為三乘五道,也就是三乘道裡還繼續各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凡夫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是聖者道。一般來說,大乘下品資糧道還有退的可能性,一旦到大乘中品資糧道就不退了,但是不退轉位是加行道以上。所以對於我們的善知識來說,一定是希望最少把我們護送到加行道已經不退轉位的那個位置,才可以放心,但是一路還是要看護著。那麼在中品資糧道的時候,是生起什麼樣的發心啊?如金子的發心,它是不變的。為什麼?金子怎樣打磨、怎樣煉都是不變的。所以當聽到有這樣一個道,我們要在內心裡發願:「我要去證得這樣的道!」最好要不退轉,免得師父生生世世這樣操心我們。6’33”

實際上道次第的「次第」,顯示了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產生後面結果的這種關連性。次第有很多種,比如說因果是一種次第;還有講說佛法的時候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也是有次第的;還有修道的次第,像一定要先修親近善知識,然後才能夠生起後面的道次第等等。比如先講火,再講煙,就是順著因果次第而講的。十二因緣裡,「愛、取、有」雖然在「名、色、六入、觸、受」前出生,但是講的時候卻在受支後邊講,就是為了顯示兩重因果。所以十二因緣的次第並不是因果次第,是講說次第。在四諦中,如果按照因果次第的話,應該先說集諦,再說苦諦。但是佛陀之所以選擇先說苦諦,是順應著所化機修行的次第,先講苦,然後再講苦的原因,所以苦集滅道的次第是修道的次第。這是「次第」。8’12”

那麼「道次第」連起來又是怎樣的呢?「道次第」結合在一起的解釋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現觀莊嚴論》裡有三種。第一種是將「道」分深、廣兩種道;「次第」是指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與修道位時,依次第修學深、廣二道。這部份希望以後我們有機會一起來學《現觀》,仔細地學一學,現在先這樣聽過去。第二種解釋,「道」是指八事中的四加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和剎那加行;「次第」是指正等加行為自在因,頂加行為自在果;次第加行為堅固因,剎那加行為堅固果,先這樣了解。第三種解釋,「道」是指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的正等加行,這與菩薩道是同義的;「次第」是指正等加行依次修習一百七十三種行相。以上主要是《現觀莊嚴論》對於道及次第的三種解釋。9’53”

在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漢地相傳為彌勒菩薩所造,藏地則相傳為無著菩薩所造)中也有這樣解釋:「道」是指菩薩所要修習的六處,第一自利處、第二利他處、第三真實義處、第四威力處、第五成熟有情處、第六成熟自佛法處;「次第」是指菩薩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修習自利處、真實義處,及成熟自佛法處三處,在出定後再修習利他處、威力處,還有成熟有情處。這是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的一種解釋。10’45”

在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中解釋:「道」是指菩薩行的所依——菩提心及六度菩薩行;「次第」是精進修持布施等菩薩行。寂天菩薩還有一本《集學論》,其中解釋:「道」是指菩提心和六度;「次第」是指對於菩提心和六度依次地學習施捨、守護、清淨及增長四件事。這是《現觀莊嚴論》等論對於道和次第的解釋。11’34”

那麼《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道次第」要作何解釋呢?《菩提道次第廣論》開示了幾種道?共下士、共中士和上士道。它的果位——道的目標在哪裡?無上菩提。所以它顯示的,一定是將共下和共中這兩種道,作為上士道的前行,是這樣的次第。因為它開啟了我們所有的修行者,能夠達到讓自己去證得無上菩提這個內心的證悟,所以稱為道次第。12’33”

在《廣論》裡所說的道次第,也顯示了一種沒有前前則後後不生的關係,如果沒有前面的就不生後面的。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有了前面的,就一定會生起後面的嗎?不一定。比如修起了暇滿的量之後,一定就有出離心嗎?如果你不去修、不去更換所緣的話,還是不會的。但是如果不修前面的,後邊的會不會有呢?可以確定不會有的,若無前前,則沒有後面的。所以這樣的道次第是須依次第出生,是因果故。所以有一位大德說,所謂的次第,是顯示若無前前則後後不生的關係。13’40”

舉一個譬喻,像《道次第》這本論中所說,一般世間所承許的,要到達城市必須要走道路,以及次第要決定的譬喻。比如在《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裡有一個治寶石師的喻,就是做珠寶的寶石師。原文說:「善男子!譬如善識真寶之匠」,能夠辨識真正的珠寶這樣一個具有了不起的眼力的工匠。「於寶山中獲得一珠」,在寶山中獲得一顆寶珠。他得到了之後,「水漬從漬出已」,第一步用水洗了;第二步「置酢漿中」,放在酢裡浸泡;「從酢漿出已,置之豆汁」,再放在豆子的汁裡泡;「意猶不已」,這樣還不行,「復置苦酒」,要再放在苦酒裡泡;從苦酒裡拿出來後,再放在眾藥中涵養它;然後從藥裡拿出來,再「以㻲褐磨」——用一種布來打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這時這個寶珠才會出現。大家有沒有看到,次第是六個步驟,很繁複的步驟,這一定是經過了很長的時間。15’30”

所以它引伸的就是「善男子!如來亦爾」,這是譬喻佛陀。「知眾生界不明淨故,說無常苦及以不淨」,說無常苦以及不淨是為了什麼?為了破壞我們貪戀生死的心。因為我們一直貪戀生死,所以不能從生死中俐落地出離,這條出離的路走得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就是沒有真正出離過。就算修禪定、修大福報生到很高的天,到時候禪定的力量弱了,福報消完了,還會再墮落,就是這樣高下來回折騰。為了要破壞這種貪戀三界的心,所以佛陀就為我們說無常、苦和不淨。16’33”

「如來精進無有休息,復為演說空無相願」,為我們演說空、無相、無願。「為令了知佛之正法,如來精進猶不休息」,繼續再為我們說法,「復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名大珍寶良祐福田。是故當知,如來諸業不可思惟、不可稱量、不可宣說。如來具足三十二業,雖知己身猶如虛空,而於世界示現其身,亦復宣說不可說法,永斷一切心之因緣,悉知一切眾生心界,亦知一切菩薩境界。」這個識得真寶的工匠,譬喻成誰?佛陀。那麼佛陀識得什麼寶貝?所有有情的心上,都絕對有可以證得無自性的可能性。那有沒有斷滅種姓呢?暫時的斷滅是有的。18’03”

所以佛陀是認識到,所有有情的心續裡都有成佛絕對的可能性,就是所有的眾生都有證得無上菩提的那一天。但是那一天究竟是什麼時候,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因為眾生無量,所以這個時間不能確切地指出來,但是所有的眾生確實都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像佛陀一樣。因為知道有這樣一個寶貝在所有有情的心續中,所以就出現了打磨琉璃珠的工匠,他生生世世打磨我們心中的這個寶貝,然後經歷了那麼多程序,終於成了一個摩尼寶珠的時候,就是佛陀的目的——我們擺脫了重重痛苦的包圍,達到了一個解脫乃至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這是一個治寶石師的譬喻。19’17”

還有在聖天菩薩的《攝行論》中說:「佛說此方便,猶如階次第。」這都是形容道次第的譬喻。大家都知道,階梯是一二三四五六這樣排上去的,沒有中間空的,否則那只能說是斷掉的。這個階梯是要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一定是從最初的共下士、共中士,然後一起走向上士。這是階梯的譬喻。20’00”

在《藍色手冊》中還有一個譬喻,說:「猶如賢母育幼子。」《藍色手冊》是非常有名的,宗大師盛讚這本《藍色手冊》,說:只要是格西、善知識,一定要看《藍色手冊》。現在還沒有漢譯本,法師們正在努力,聽說很難翻,很多古代用詞,但是鳳山寺的法師還是發精進心要把它翻譯出來,到時候可以給大家看一看這一本被宗大師盛讚的典籍。它是博朵瓦講的教誡,然後被他的一位弟子鐸巴格西編輯出來。後來還有一位鐸巴的弟子崗巴畫師,寫了一本解釋。所以是博多瓦大師講的語錄,他的弟子把它編輯出來,然後他弟子的弟子又寫了一個解釋。21’28”

這個「賢母育幼子」其實也是有一段經典。鐸巴的弟子解釋說:總的說來,如果有信心和智慧,這一生絕對可以得到善士的引導。首先使我們對佛法修勝解信,當有信心的時候,對佛所說的法就能生信,而學的法也從最初的暇滿難得,依次第使基礎非常地堅固,然後再學高深的,就像好母親養育小兒子這樣一個譬喻。22’09”

在《十法行續》裡說:「如於年幼子,依次學服食,乳酪粉麵肉,後服豆穀等,雖多更增力;如是我諸子,依次三藏等,後由證此覺,能成就遍智。」同樣地,善知識養育弟子的方式,也如同一個好的母親在養育孩子時,非常地愛憐自己的孩子,並且很善巧養育的次第,會按著這個小孩對食物吸收的能力,給予恰當的食物。比如在小孩非常幼小的時候,用乳、酪、粉、麵……這樣一點點餵養,後來再吃豆穀這類的食物。小孩在幼小的時候獲得任何食物,吃的時候母親都要在旁邊守護著他,給予一些恰當的食物,那麼只要給的是乾淨、合量的食物,這個孩子一定可以增長他的氣力。23’37”

這裡的母親比喻的是什麼?善知識。他的食物是什麼?道,道次第。幼子是誰?我們。有沒有發現在經典裡佛陀把我們說得很可愛?要嘛是寶石、要嘛是幼子,沒有任何形容詞說我們是垃圾。但我們有的時候,卻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很奇怪的自我捨棄、完全泯滅自我價值這樣對自我很蔑視的狀態。可是看到十方諸佛和善知識,卻非常非常珍惜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寶藏——還沒被打磨出來的大寶神珠;一旦被打磨出來,光彩可以映照日月。24’44”

所以儘管我們現在被重重的煩惱圍困,但我們心上的無自性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證得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很冤枉地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流轉生死。但即便是這樣流轉,造作了很多惡業,佛菩薩和善知識從來沒有捨棄我們,還是生生世世陪伴、醒覺我們。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他會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真的就像慈母對幼子一樣,非常小心、珍惜地呵護著我們生生世世的善根。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回報自己的善知識、佛菩薩,認真地修行,改變自己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25’48”

雖然佛菩薩在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裡得到了自在,但是看到這麼多他的獨一愛子,仍然在忍受著無量無邊痛苦的時候,度母、觀世音菩薩、釋迦佛,他們眼中還是會流出大悲的淚水,經典都有非常清楚的記載。所以你我必須在得到暇滿的這個時候,好好精進地聞思修,斷除惡業,積聚善業。這是「道次第」的意涵。26’30”

「廣論」由於能詮、所詮二者廣大,所以稱為「廣論」;另外,觀待《道次第略論》所以是廣大的。有一位善知識說:所謂「廣論」,是由於引用經教以及破立的辯論比較廣,就是引的經論非常非常多。大家可以看到《廣論》從一開始到最後,很多經典在裡邊都能看到。雖然是學習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但是在那裡邊,比如說共下、共中還有上士道的部份,經典裡的很多相關法類都攝在其中。而且破立很廣泛,很多的邪說——修行的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都在《廣論》裡得到了徹底地破斥。這一次我們學的時候也可以專注在此,廣泛地討論一下。27’32”

所以,名為《道次第廣論》的原因,就是因為引經論比較廣、破立比較廣。像《道次第略論》,這些部份就比較略。還有《證道歌》,或稱《道次第攝義》,對比這些論典,《菩提道次第廣論》都是最廣的。28’03”

《四家合註》很顯然就是有四家,第一家是巴梭法幢,以後你們發書的時候會看到寫一個小紅字叫「巴」,就是指巴梭尊者。巴梭法幢為克主傑大師的弟弟,他是公元一四零二年到一四七三年的人,出生在藏北。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他依止宗喀巴大師和克主傑大師為上師,精通諸大經論,成為格魯耳傳派的傳承祖師之一。由於他曾住錫於巴梭倫珠德清寺,廣作講修的事業,以此獲得了巴梭法王的名稱。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成為第六任的甘丹赤巴,任期十一年,著有《中觀見廣義指授》,還有《時輪生圓二次第講義》等等。不過這裡還有一種說法,阿嘉雍曾在《廣論解釋名詞論》中記載,巴梭註可能不是第六任的甘丹赤巴巴梭法幢——克主傑的弟弟寫的,而是他的再轉世寫的,總之都是同一心續的這個人寫的。大家在這裡略有爭議,但可能很多人更願意把他想成是克主傑大師的弟弟,這樣覺得比較親切。這是第一家,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29’55”

第二家是語王堅穩,他的簡稱在《四家合註》裡邊寫一個字——「語」。30’04”

第三家是妙音笑大師,簡稱為「妙」字,以後你們看書的時候,那個「妙」字就是指妙音笑大師,這是第一世的妙音笑大師——語王精進。他出生於康區的一個地方,誕生時有非常多瑞相。幼年時就有很多神奇的傳說,比如夢見金剛手菩薩賜予永作守護的加持等等。十三歲的時候出家,法名善慧幢;十六歲起晚上不臥睡,非常精進修習唸誦;二十一歲開始學習五大論,以刻苦勤學為眾僧的表率,又以對經論深廣的智慧著稱於當時,因此倍受許多前輩大善知識的愛護和珍惜。二十九歲時學習密續,三十多歲時開始在一座山裡靜修,在這個期間他求得了非常稀有的耳傳教授,成為此教授的傳承祖師。同時他也為很多具緣的弟子說法,把《菩提道次第》講了五十多遍,也開始撰寫五大論註疏還有相關的著作。當時他在哲蚌寺當住持,任期五年,培養出很多很多大善知識,而且他寫的註疏都成為果芒派的教材。總之,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妙音笑尊者。31’58”

第四家是一位格西,格西就是善知識的意思,叫扎帝格西,他註釋的主要是後面毗缽舍那的部分。他的法名叫大寶義成,是大約公元十八世紀時的人,曾經依止大成就者不空善巧。他的文法著作很出色,是西藏後代學者遵循的準繩。32’31”

因為這四家都別別有偏重的註釋,等到下一次再和箋註的源流整個講一下。今天就約略地介紹一下這四位善知識,他們註釋了整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毗缽舍那。我們就是要從一開始一點點學到最後,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起精進心,至少要把它聽完,然後再去班裡研討,之後還要付諸實修。一旦聽到了很多善知識對這些段落的解釋,我們要將解釋的經義在內心中經過多次討論之後產生定解,然後把這個定解真實地修習,令它遇到境的時候不會退、不會變,變成是自家的寶貝,隨時拿、隨時看,不會想要的時候卻沒有,要變成心續中的證悟力。33’45”

大家還記得師父有關「道次第」的譬喻嗎?師父怎麼解釋的?第一個是爬樓梯,說任何人走路一定要有他的次第,像爬樓梯一樣,一定是從下面一級一級上來的,沒有一件事是例外的,不要小看次第。這個「次第」,師父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個東西——質、量、次第。師父舉了做飯和燒菜,說次第一定不能亂。比如說煮菜這回事,一定是先把菜摘回來,洗、切然後再煮,不可能從地裡拔出來,先煮熟了再切,沒人敢吃這樣的東西,所以次第一亂了之後,就發現煮出來的可能不是食物。不仔細想的時候,可能覺得倒亂次第也沒什麼,但是把它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像我們上學的時候,先上大學再上幼兒園,這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但是不在具體的譬喻上落實,到底次第有那麼重要、不可更改嗎?次第一定是決定的嗎?當然也有神童從幼兒園直接上大學,但這畢竟是很少的,大多數的人都必須沿著這樣的次第走上來。所以這個次第到底是不是決定的?有那麼重要嗎?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討論完之後再複習、總結一下。35’35”

因為我所學非常地寡少,所以只能講成這樣,實際上與其說講,不如說我希望透由這個過程,自己再深入地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乃至可以有機會學習到五大論和《廣論》相對應的這些內涵。涉及到相對應五大論的一些內涵的時候,我就稍稍講一點點,希望給廣大的學員們種下一個對五大論學習非常好樂的因。36’34”

原來我跟師父說要成立居士佛學院,要確立居士的課程,如果有機會能用漢文講一次《現觀》或者《中觀》的話,那也是非常非常好的。所以希望藉借這次對於《四家合註》的講說和聽聞,大家能夠更深地凝聚起內心對三寶的心業力,把自己對三寶的信心,再透過詳細地聽聞教典,然後深刻地修行,深刻再深刻地修行,要把對三寶的信心深刻到骨髓裡,這樣的話,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三寶。37’27”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一切善樂的本源是善知識,善知識開示了三寶的功德,指示我們這樣一個從凡夫地到佛地的次第。如果沒有《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這麼精采的論著問世,讓我們去閱讀《大藏經》,能夠閱讀出三士道的人不知道能有幾個?我是絕對閱讀不出來的,可能閱讀一千遍,也不可能像宗大師和阿底峽尊者這樣,直接總攝出三主要道,然後由親近善知識法依次趣入的這個道次第。38’09”

所以碰到了這麼好的修行法門,又易於受持,又有師父在前面講了那麼詳細的調心教授,又有這麼多大善知識﹑祖師們,對《菩提道次第》進行如此詳盡的註釋,再值逢鳳山寺法師們,能夠把《四家合註》翻譯出來。實際上翻譯的過程是非常非常艱辛的,因為他們本身還要學五大論,還要參加早晚課﹑各種法會,還要教低班的同學五大論,同時還要翻譯《四家合註》。可能有一節課,我會專門再講一講我們鳳山寺的法師是如何翻譯《四家合註》的。大家的態度非常非常地認真,經過了十五輪,就是一輪又一輪反覆地校對,當然我也在其中。碰到稍稍有一點覺得:「不是這樣的,是不是有各種解釋?」就向可以問到的善知識全部都要去求教,不敢說千辛萬苦,至少不是非常容易地得到這些見解。39’33”

所以也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夠在心中好好地珍惜、受持,把它變成幫大家離苦得樂的一個有力武器。總之,希望由於講說和聽聞《四家合註》這個難得的因緣,大家都能夠獲得心上最想要獲得的對三士道的證悟力。這是我內心中最最希望報答諸位,在各個地方為了師父的志業,為了三寶的志業,為了很多很多有情能夠離苦得樂,這麼多年一直在奮鬥的這樣一顆心。所以這是我的一種報答,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好好地學。40’24”

你們回去之後,肯定還是有大大小小數不清楚的問題,不會說來一次之後這些問題就消失了。但是山不轉什麼轉?心轉,你們的心要轉。同樣的境界、同樣的問題、同樣的人,但是因為我的心變了,所以再看它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煩躁。心為什麼轉了?要知道我為什麼要面對這些煩惱的人和事,為了淨化自心的煩惱,要把這一切忍受的苦行變成修行的莊嚴,變成對師父生生世世尋覓他攝受和加持的一種修為。這樣的話,我們並沒有白受所有的苦難,所有憂悲苦惱的代價,就是得到了師父的攝受,這個結果非常值得我們奮鬥;如果因為遇到困難停下來,是非常冤枉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轉心。41’45”

第二個問題,依靠什麼轉心?法。怎麼能夠依靠到法?必須聽聞。聽聞不能浮浮泛泛地聽,要把師父講的《廣論》的很多調心教授能夠聽懂。我聽很多人說,對師父講的很多內容好像無法掌握到調心的要竅,是這樣嗎?我希望有兩種進度:一種是我接下去講《四家合註》,還有一種是跟大家討論一下師父的帶子。比如這一段大家是從什麼角度聽的,然後我聽的是怎樣的;當然不能說我聽的就是最正確的,但是因為我還比你們多了一點點跟師父在一起的時間,對一些問題會進行反覆地問。然後師父給別人開示我也在旁邊聽,所以對某一些師父所指的是什麼,可能內心比較確定。不會抱持著那麼多的猶疑:「有可能是這個嗎?也可能是這個嗎?」我可能會比較確定說:「NO!師父說的是這個!」43’07”

所以以後我也希望研討一些帶子,然後發到你們手上。比如親近善知識這一章,或者暇滿這一章,乃至三惡趣苦、業果、皈依,後面的大乘發心等等這些次第,我們來研討師父哪一段是怎麼講的。你們如果不嫌棄、願意聽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有。43’36”

其實師父剛示寂的時候,我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聽師父講的就可以了,不用聽我講的,就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師父講的道次第上就可以。這樣努力一段時間,我發現很多人聽得還是不得要竅,可能還是需要我獻醜一下,就是把我聽師父帶子的一些側重點,跟大家討論。然後用帶子的方式寄給你們,不管你們在哪都可以聽到,像跟我在一個大班裡研討一樣,就好像我是班長,我現在也覺得我很像班長。這樣的話,你們就同時可以聽到《四家合註》,還可以聽到這個帶子。法寶組正在整理,儘管我是獻醜,但是基於很多學員好像很需要,所以我就決定獻醜,沒辦法了,不要再等了!希望大家回去之後,我講的這些帶子能夠陪伴在你們身邊,有困難的時候聽一聽,同時我覺得還是要聽師父講的,師父講得實在是太美好了!45’08”

另外有一點就是,在各個區域奮鬥的居士們,希望大家還是要記住「觀功念恩」四個字。要把功夫做實了,踏實地觀功念恩,培養觀功念恩的等流,去對治觀過的等流。再一個,我希望各個地方的班長能夠再把《廣論》班的凝聚力凝聚好。實際上我們學了《廣論》,生命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為什麼那些問題變小、對我們打擊力變弱了?因為我們用法向內調伏。如果不用法向內調伏,人的一生是非常艱難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會把你弄到不可想像的痛苦;那麼借助法的力量向內調伏,我們內心會獲得清涼的。所以如何在這個苦惱的世界上,能夠坦然地應對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撞擊,一定是不能離開法的;不能離開法就一定要聽法,聽完法要研討。46’13”

所以要了解諸位《廣論》班同學的善根,我還是一直提倡在《廣論》班裡,能不能有比如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善行小點滴,各自講一下這一週做了什麼善行。我推了好幾次,有推起來嗎?你們有做是吧?(有。)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的,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為什麼要講出來給人家聽呢?」因為你不講的話,大家可能就把對方當成是不那麼好的人,然後你聽一聽會發現:「這個人怎麼這麼善良!」互相都聽到對方做的善行。實際上這個善行點滴,會成為《廣論》研討班到最後非常非常熱烈的部分。因為大家都會聽到:「哇!你這週做這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好多好多善行啊!這個時候還可以修隨喜。然後你這一週就要準備好好做善行,下一次到《廣論》班彙報一下。47’21”

真的!這是一個一年又一年的連續,如果你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那你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一個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所以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而且避免我們因為一件小事就把一個人看扁、把一個人看到底,說:「他就是那樣子!」甚至認為佛也救不了他、法也拿他不能奈何,好像就是讓你苦惱透頂的一個人。希望透過修力,大家能改變這些想法。47’57”

還有一點,學習《廣論》可以讓你穿越生命中曾經有過的難以想像的傷痛,無論如何也癒合不了,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時間去療傷,可是時間到底能夠療多少傷?療多深?那些往事還是不堪回首、不堪駐足,可能有一些人受傷的程度是想到心會顫抖。那麼如何讓這種成為過去的痛苦,不再干擾現在的生活,甚至不會時時刻刻影響你對人和事的看法?怎麼樣打擊痛苦對自己現在生活的負面影響力?我的選擇還是只有一種——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去學習教法。48’58”

學習教法的時候,為什麼會使我們獲得對於痛苦的抵抗力、就好像一種免疫力?為什麼會有一種對負面情緒的免疫力呢?大家想一想,因為你好像找到很多條思路,比如我們對於自身的痛苦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這個問題曾經讓很多人輾轉難眠,無法忍受。一定要有一個大智慧的人替你解釋這是為什麼,而且還要令你信服,你這個為什麼才會慢慢地淡掉,不會再追逐這個問題,讓它晝夜成為自心上的困擾。49’51”

《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一開始聽聞正法到最後,所有的部分都在解開我們煩惱的結使——「這個像麻繩一樣打的痛苦的結,越結越多、越結越多,想一遍還是朝著痛苦的方向去轉,想一遍還是沒想開。」那麼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在研討的時候,我們其實要討論的就兩種:怎麼想是痛苦的?怎麼想是快樂的?可是我們想擺脫痛苦的時候,會發現痛苦黏著我們﹑跟著我們﹑綁著我們,甚至是死纏爛打,想甩也甩不掉,就是這樣一種痛苦好像至死追隨我們一般,怎麼甩也甩不掉。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用慧力對治它,用智慧的善巧,去把煩惱對我們這麼緊密的跟蹤和黏著的力道削弱。50’53”

一定要假以長時期地聞思修教法,才能夠賦予內心這樣的力量。所以規勸大家,還是要在各自的《廣論》班裡認真地學習《廣論》。至少它的現世利益就是,很多撲面而來的煩惱不會粉碎你,讓你還有一定的支撐力。為什麼?我心中有三寶,還有大寶僧團,還有很多善知識在眷顧著我,我不可以倒下去,不可以頹廢,不可以絕望!51’36”

每天、每天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每一行字裡,傳遞著生命的希望,傳遞著我們生命宗旨的確立,就是一定要為無上菩提,不要為此生的安樂憂悲苦惱,得不到安樂就痛苦,得到了就高興,不是這樣,要為無上菩提去奮鬥。生命是一個無限的延伸,不是只有這一生就完了,我們大可以把目光從眼前望向無盡的未來。52’08”

所以在聽聞《廣論》的時候,時時刻刻會提醒我們:生命要趣向無上菩提。那麼此生的我,要珍惜暇滿,要好好地利用人身存在的光陰,去賺得一筆大大的資糧。至少一定要得到增上生,來世的命運要比今生好得太多太多,這樣的人生其實就不用害怕。因為這一生這麼苦你也都撐過來了,來世如果比這個更好、更有學問、長得更莊嚴、更有錢、學習教法更深,甚至很多人想出家,那增上生就完成了。所以痛苦是暫時的,希望是一直都有的,如果沿著這樣的道次第修行的話,就是一生一生這樣轉下去——從樂趣勝樂。53’03”

把心中、生命的負面作意,就是別人打擊、傷害你之後留在心中的傷痛,不要繼續再傷害自己。要把這個傷痛變成尋覓正法、追隨正法、修行正法的一種力量,這樣你的苦就沒白受,所以大家回去一定要好好地研討《廣論》。我說了,我會提供跟大家一起研討《廣論》的帶子,比如說我在這個班研討了之後,就發回去讓大家聽一聽,就是決定獻醜了,為了你們!大家回去好好地和合,不要在一個班裡還老吵架、老生小氣,這樣的話就很不快樂。儘量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情,看待你在生命中遇到的煩煩惱惱的事,把它轉為道用。54’13”

開示日期:2015/08/0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四家合註》淺釋第三講複習提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一、因為什麼目標想要聽聞《廣論.四家合註》?
答:「為了能夠解決自他在生死中流轉的痛苦,我們要證得無上菩提」,以這樣一個動機來聽聞。

二、六道輪迴的體性是什麼?
答:痛苦。

三、當生老病死沒有解決的時候,被什麼自在?
答:為業所自在,隨業流轉。

四、短暫的生命旅程中,生命被賦予什麼最神聖的意義?
答:要從惡道中,從輪迴中徹底超越。

五、誰講了超越苦輪的方法?
答:只有佛陀講了如何擺脫三惡趣,超越痛苦輪迴的方法。

六、根據什麼來確定道?
答:根據目的來確定道通向哪裡。

七、菩提道是趣向於哪裡?
答:菩提。

八、道,基本上分為幾種?
答:基本上可分為大乘道與小乘道兩種。

九、三乘道如何安立?
答:大乘道、獨覺道與聲聞道。

十、三乘道如何廣分?
答:三乘道裡還繼續各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十一、何為凡夫道?
答:資糧道與加行道是凡夫道。

十二、何為聖者道?
答:見道、修道、無學道是聖者道。

十三、大乘道何時不退轉?
答:到大乘中品資糧道就不退了,但是不退轉位是加行道以上。

十四、中品資糧道時生起什麼發心?
答:如金子的發心,是不變的。

十五、道次第的「次第」顯示了什麼?
答:顯示了「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產生後面的结果」這樣一個關聯性;若無前前則後後不生的關係。

十六、次第有幾種?
答:
因果次第,如先有火才有煙。
講說次第,如十二因緣中愛取有雖在名色、六入、觸、受前出生,講時卻在受支之後講。
修道的次第,如四諦。

十七、《現觀莊嚴論》中,道與次第合併解釋方式有幾種?
答:「道」分深、廣兩種道,「次第」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時,依次第修學深、廣二道。
「道」指八事中「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等四加行;「次第」指正等加行為自在因,頂加行為自在果;次第加行為堅固因,刹那加行為堅固果。
「道」指修一百七十三種行相的正等加行;「次第」是指以正等加行依次修一百七十三種行相。

十八、《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如何解釋道次第?
答:
「道」指菩薩所要修習的六處:
①自利處;
②利他處;
③真實義處;
④威力處;
⑤成熟有情處;
⑥成熟自佛法處。
「次第」指菩薩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修自利處、真實義處、成熟自佛法處;出定後修習利他處、威力處、成熟有情處。

十九、《入行論》中如何解釋道次第?
答:「道」指菩薩行所依——菩提心、六度;「次第」是精進修持施等菩薩行。

二十、《集學論》中如何解釋道次第?
答:「道」指菩提心及六度;「次第」指對菩提心及六度依次修學施捨、守護、清淨、增長四件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四家合註》淺釋第三講複習提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二十一、《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道次第如何解釋?
答:《廣論》宣說「共下、共中、上士道三種道,以共下、共中作為上士道的前行,是這樣的次第。因為開啟所有修行者能夠達到證得無上菩提,這個內心的證悟,所以稱為道次第。

二十二、《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如何比喻道次第?
答:做珠寶的寶石師以六個步驟打磨寶珠。

二十三、為何要說無常苦及不淨?
答:為了破壞貪戀三界生死的心。

二十四、為什麼無法從三界中俐落地出離?
答:因為一直貪戀生死,沒有證得心上的無自性。

二十五、認識珍寶的工匠,比喻誰?
答:佛陀,因為他認識到所有有情的心上都必然有可以證得無上菩提的絕對可能性。

二十六、佛陀生生世世打磨有情心中寶貝的目的為何?
答:令有情擺脫重重痛苦的包圍,達到解脫乃至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

二十七、還有幾種形容道次第的譬喻?
答:
1.阿底峽尊者的《攝行論》以階梯比喻道次第;
2.《藍色手冊》中的譬喻為賢母育幼子。

二十八、《廣論》為何稱為「廣」?
答:
1.由於能詮所詮二者廣大;
2.觀待於略論為廣;
3.引經教與破立的辯論相當廣泛。

二十九、《四家合註》有哪四家?
答:
①巴梭法王;
②語王堅穩;
③第一世妙音笑大師;
④札帝格西。

三十、如何使所解釋的經義在遇境時在心中不退不變,變成心續中的證悟力?
答:聽到對經義的解釋後,經過多次的討論,在心中產生定解,然後將定解真實地修習。

三十一、師父有提到幾種「道次第」的譬喻?
答:①爬樓梯;②做飯燒菜;③從幼稚園漸次讀到大學。

三十二、上師希望藉這次講說、聽聞《四家合註》達到什麼?
答:透過詳細聽聞教典,更深地凝聚內心對三寶的心業力,不斷深刻地修行,獲得對三士道的證悟力。

三十三、如何才能生生世世不會離開三寶?
答:把對三寶的信心深刻到骨髓裡去。

三十四、遇到苦難如何才不會白受?
答:為了淨化自心的煩惱,把這一切忍受的苦行變成是修行的莊嚴,生生世世尋覓師父的攝受和加持的一種修為,把傷痛變成尋覓正法、追隨正法、修行正法的一種力量,所有憂悲苦惱的代價就是得到了師父的攝受。

三十五、靠什麼轉心,讓生命中遇到的問題變小,打擊力變弱?
答:聽聞正法,用法向內調伏。

三十六、用法向內調伏與否,差別何在?
答:借助法的力量向內調伏,內心會獲得清涼;能坦然應對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撞擊;不用法向內調伏,一生是非常艱難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會弄到不可想像的痛苦。

三十七、如何避免一件小事就把人看扁,甚至認為佛法也幫助不了他?
答:從善行的角度看待別人,經年地修習。

三十八、學習《廣論》可以穿越什麼?
答:穿越生命中曾有過的難以想像的傷痛,讓成為過去的痛苦,不再干擾現在的生活,不會時時刻刻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看法。

三十九、學習教法,為什麼會使我們獲得對負面情緒,黏著捆綁我們,甩也甩不掉的痛苦的抵抗力?
答:因為可以找到很多條令自己信服的思路,用慧力去對治,用智慧的善巧把煩惱這麼緊密地跟蹤和黏著的力道削弱。

四十、《廣論》在做什麼?
答:從一開始聽聞正法到最後,所有部分都在解開我們的煩惱結。

四十一、研討《廣論》時,要研討什麼?
答:怎麼想是痛苦的,怎麼想是快樂的。

四十二、在廣論班認真學《廣論》的現世利益為何?
答:很多撲面而來的煩惱不會粉碎你,讓你還有一定的支撐力。

四十三、師父在《廣論》的每一行字裡傳遞著什麼?
答:傳遞著生命的希望,傳遞著生命宗旨的確立,就是不要為此生的安樂憂悲苦惱,得不到安樂就痛苦,得到了就高興;一定要為無上菩提去奮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4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四家合註》第三講——如得法師學習心得分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四家合註》第三講——如得法師學習心得分享

還在學生時期,內心總覺得缺了什麼,從研讀文學、選修哲學、到參加佛門的齋戒、佛七、禪七等方式去探尋。似乎漸漸找到答案,但還是覺得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直到值遇常師父、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才開始有篤定之感。原來我尋尋覓覓的就是它!它是值得用全部生命去投入的!也由此因緣,讓自己決心踏上僧侶的生命旅程。

追想當年,師父艱辛求得《廣論》清淨傳承,捧著如此得來不易的和氏璧,想要獻給苦難的芸芸眾生。不識貨的我們,卻始終將其認為是頑石。不放棄的他,遠離厭患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善巧引導,終於讓我們漸漸認得這份稀世珍寶的價值。若無不忍眾生苦的悲憫及利他勇悍剛決的精勤,何能至此!

此外,師父不僅是《廣論》的宣說者,更是實踐者。他,自正而後正人,自覺而能覺他,是順總佛教調相續法的化身,以是故,萬類根器的弟子,率皆心悅誠服,追隨其後。

師父擎舉著格魯教法的曙光,降臨了漢地,正當黑暗即將為之遠退,東土佛法始將興之時,無奈眾生福薄,師乃遽然示寂。然而,頓失依怙的我們,並未成為孤兒,師父將最深的心願、最重的責任託付於真如恩師。十一年過去了,恩師為我們開顯了大師密意,堅守師父宗風,維繫僧眾清規,不遺餘力。雖然仍有部分未解者的非議,但她用事實證明了一切,且看五大論第一次以僧眾整體學習的形式登陸漢地,學修並重的格魯宗風再現神州。

如今,開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更是師父所期許「建造金字塔頂端」目標的實現,恩師在開示中旁徵博引,以無邊的教理深入法義,能詮所詮並皆廣大,是《廣論》的廣釋,令末代所化機於一座上得以少力深入法海。

非僅如此,恩師更重視動機的清淨,故開講之初策勵我們「……為了能夠解決自他在生死中流轉的痛苦,我們要去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動機來聽聞」。如同至尊洛桑卻堅在《答問.善慧笑音》中所說:「一切修法初,如同梵語曰,即善觀自心,無上師尊意。」恩師的提策,總是易於入心,反省自己身為弟子,努力效學卻難達標準,多次體會,深思其由,實因恩師自身平日即是如此用功,於說法時才能自然流淌,誠於中形於外!

恩師所示的《廣論.四家合註》完全符順世親菩薩於俱舍論所說:「法施即無染,如實示經等。」以一顆清淨的動機及正確的宣說法義。

更進一步的不共處,恩師說法非常善巧結合相續,引領弟子突破內心的障礙,此第三講中,在說完《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的治寶石師之喻及《藍色手冊》、《十法行續》的育幼子喻之後,親切地說到:

「有沒有發現在經典裡,佛陀把我們說的很可愛?要嘛是寶石、要嘛是幼子,沒有任何形容詞說我們是垃圾。但我們卻有的時候,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很奇怪的自我捨棄……可是看到十方諸佛和善知識,卻非常非常珍惜我們內心的那個寶藏……儘管現在被重重的煩惱所圍困,但是我們心上的無自性,只是沒有證得的緣故。」以智者的角度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被理解、心打開的感覺。

在如上這些凡夫思惟的險處,是恩師引領我們到平坦的大王路。又說:「即便是這樣流轉,造作了很多惡業,佛菩薩和善知識從來沒有捨棄我們、陪伴我們、醒覺我們、呵護我們的善根。」娓娓道來,懇切真摯。在修練自心,轉染成淨的征途上,我們不是孤立無助的,能有勇氣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到!

末後,恩師還提策我們要將善行做成習慣,透由彼此的分享,更能相互隨喜令善業增長廣大,也營造出研討班良善的氛圍,真正成為培養蓮花的蓮花池。又說:「學習《廣論》,可以讓你穿越生命中曾經有過的難以想像的傷痛,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從一開始聽聞正法到最後,所有的部分都在解開我們煩惱的結使。」

短短的時間,解釋少少的經文,卻發揮大大的效用,將聞法者生命增上的條件——對師法友的信心,大步的向上提升。說法善巧何能至此?阿底峽尊者曾說:

「一個真正能夠把教法住持下來的人,必須要具有菩提心!」何以故?若一個人能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的話,則必定有強大的心力去利益有情,也唯有這樣的修行人才能夠把教法住持下來、廣度群生!

師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