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金光明經講記_第一講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r9gy9
第一講 序品第一
那麼你們如果願意看那個《金光明經》呢,我這裡有一本,還有《大藏經》裡面有,你們可以好好看,那是非常值得我們看的。我不妨啊,從頭至尾、提綱挈領地再說一下,再說一下。這個為什麼要說一下呢?如果不講的話,大家並不了解它這個本經的殊勝,以及這個殊勝哪,我們怎麼樣能夠從這裡得到我們應有的好處。
《金光明經》,好幾個翻譯本,現在我們用的最完整的就是,唐朝義淨三藏大師,義淨大師翻譯的,它名字叫《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共有十卷,現在我手上那一本就是。我這次到台北到處去找,找不到,找不到,那這個也沒關係。那麼這個十卷當中啊,一共有很多品,這個品一共有三十一品。那麼現在我們這裡最主要地講的呢,講前面的五品,三卷,〈序品〉、〈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那麼現在諸位手上有的叫〈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下面〈滅業障品第五〉,一共這個五品。
〈序品〉,就是平常一般經上面那個序說,敘述這本經的來由,所謂總、別二序。總,那就是說六成就;別,就是特別的本經的啟發因緣。那麼這個總、別當中,一般說起來,雖然這個總嘛都是六種成就,可是這個六種成就當中,也有它內涵的不一樣。如果很簡單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哪裡……」,那麼就哪些人、說什麼,它這個內涵這樣,可是每一個地方它在哪裡、那麼佛在那個時候的狀態如何、哪一些人在會……,這個實際上都已經說明了這個法會的內容,內容。
有的經就是說「佛在王舍城祇樹給孤獨園」,那這個經很明白地說明了,所對的機本身哪,這是化身所攝的,以一般凡夫為主,以一般凡夫為主;說的教法就是,如果是大乘的話,也一定是以接引初機的。通常我們說,啊接引初機的,如果拿天台來說啊,說「藏教」是二乘的,「通教」那麼是大乘的,最多到「別教」。假定說它下面說,喔佛那個住在那個地方啊,住於最甚深什麼等等、什麼境界,欸那這個情況,是他主要的講一定是大乘的,當然也接引初機的,乃至於藏教的小乘根性,可是它對機的對象的話,應該就是「別」。所以「通」,通常都是小通大的;別教是特別大,大,但是呢個別的;「圓」就是最究竟的。這個裡邊有它差別,這我今天稍微提醒一下,將來你們自己看經的時候知道。
那麼本經呢,他剛出來的時候啊,他是在王舍城的鷲峰山,那個地方就是說《法華經》的地方,而且它說:住「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它點出這一點來。換句話說,那這個是了義之教,這個是圓滿之教,而所對的機就是以別、圓,當然也兼攝下面的。
那麼下面就說,啊,有哪些人在一塊兒……,那麼這個下面又說明了,平常都是以比丘為主要,因為這住世三寶,那麼這個比丘下面的話呢有各式各樣的人。簡略一點的,那就是說明一個大綱;比較詳細一點的,說明豐富的內容。譬如說我們《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它就是「龍天八部等」,一個「等」字,換句話說,它說的內涵是滿大的,但是呢非常簡略的。大本《阿彌陀經》那就不,它把列出來,換句話說,它說的內容是比較詳細的,那麼本經呢也是如此。說大阿羅漢哪些、哪些、哪些人,然後呢有大菩薩眾,那些大菩薩眾不但說出名字來,還特別說明這些大菩薩眾的成就的程度什麼等等,而從這個裡邊它也顯示出來這個內容,這樣。那完了以後呢,還有所謂這龍天八部的大眾,一一都列出來。這個上頭你可以曉得它的內容。
我以前曾經舉過一個比喻,就像譬如說我們今天南普陀,要自己弄飯吃很平常,接待一個客人,那麼這個客人來的身分從我們接待的方式上面,以及我們安排的這個方式上面,可以體會得出來這個內涵。所以本經,你看那個序就曉得,它是一個大乘圓滿,把前面那個序幕已經出來了。
那後面呢,不是有人啟發的,大家都心裡面就是,那麼多人去了以後心裡面念,那時候佛自己從定當中起來、觀察大眾而說,說啊,現在這個上次念過,是「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最殊勝,諸經之王!「甚深難得聞」,深極了,很難得聞。「諸佛之境界」,這是佛的境界。我現在要給大家說,是這樣。
所以這個本經的一開始是點出來了,正點的出來,它同樣的,那個序幕完了以後說出來。而後面正式開講的時候,這個本經有一個祈請眾。平常那個祈請眾都是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普通一般的大眾,那個大眾都是菩薩根性的,本經的祈請者是什麼啊?四方四佛,東方阿閦鞞佛、南方寶生佛……,這是在這個裡邊說明一點,所以也說明了本經的特別的地方。
那麼,如果說你們自己看那個的時候,那個〈序品〉當中關於這一點,是單單看那個經文看不出來的,所以我給你們輕輕地點一下,你們自己看,留意一下。
……(註:音檔缺漏)後來還是經過一位同修,他給我簡單的一個開示,說明裡邊的這個精要,說明這個精要。那麼以後呢,我就自己照著這個慢慢地去自己再懺悔,自己是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也只能說一點體驗告訴大家。這個體驗就算是對的,也只是裡面很少的一部分。
那麼,我所以特別說這個話,有一個原因。因為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前面對世俗放不下、認不清,這固然是一個大障礙;當你有了一點認識,對世間的習染認清,多少有一點清楚了,能夠放得下,然後開始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障礙什麼呢?得少為足,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障礙!那麼先是在文字上面自以為懂了,或者在行相上面自以為對了。前者,是我們學教的人通常容易犯的,看了、聽了一點經論,那麼文字上面有了一個簡單的概念,以為了解。後者,是講修行的人,或者是禪、淨,乃至於戒,我們在儀軌、行相、法則摸到了一點,覺得這我就對了;實際上,這個還在門外,根本還沒有進去。
其次,我們能夠從這個地方慢慢地深入,那麼「教」的呢,你曉得它所指的文字的內涵是什麼;「行」的,它那個儀軌的行相所以要這樣為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這樣的儀軌、行相,這二者有差別,但是內涵一樣的。內涵是什麼?以法淨化了自己煩惱的結果,就這個。淨化了煩惱,你內心上頭的感受,這是一種;從於這個內心上的感受,那個時候你身、口的行為就表現得不同,這又是一種。可是實際上的中心是一個。那個時候,我們真實接觸到佛法、體會到佛法,這個時候內心上的喜悅,我們是第一步可以談得到法喜,嘗到。那個時候大家會有一個難關──足,得少為足,就「啊!好啊!好啊、好啊!」這樣,那就停在那裡。實際上這個時候啊,剛剛望到門,望到門。
那麼譬如說,以我現在來說,我自己這樣的過程感受到了很歡喜,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以為真的懂了。如果說我們自己了解不懂,那個時候有一個心情策勵著我們步步深入,這樣,我們就有機會呀把它的內涵能夠一步一步地把握得住。當什麼時候你自己覺得懂的時候,那個自滿的心情跟著來了,實際上呢就是你想學的這個心情到此為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所以我把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在你們真正過程當中,這特別要注意!從下腳第一步,一直到最後,一直到最後。這個概念,我已經介紹給你們,但實際上你必須在自己的內心上面要體驗。
在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為什麼一開頭把這個圓滿的輪廓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就是幫助我們衝破剛才這個障礙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可是這個原則,大家能不能受用,你還需要前面這兩個的內涵;否則的話,講了一點道理,陷在文字上面,體會到了一點覺得懂了,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所以在首先說的時候,我就告訴你們,就算你今天把我的聽懂了,就算你做到了,那麼你不妨想,那教我這個老師他自己本身還只是碰到一點點。不過,從這個時候,你碰到了一點點了,你就有一個路入了,你從那地方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才可以究竟圓滿。因為你深入,這也所以我在這地方選這個《金光明經》,它真正殊勝的地方在此。所以我就把我體驗到的,以及這個地方跟它相關的部分,給大家說一下。
那麼,在正式講這個懺悔之前呢,那我們所謂懺悔就是我們現在下腳該走哪些之前,就告訴你們一個大概。最近很多同學們大家很用功、正式地拜,那麼剛開始大家拜啊一定,喔,想這個佛像嘛什麼樣子,啊三十五佛有的是白的、有的金黃色的、紅的什麼等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放光,然後呢結什麼手印……,我就告訴大家不要去觀這個。實際上是不是真的不要管?不是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次第。就是我們現在第一步真正要做的什麼呢?把我們的粗猛煩惱降伏。粗猛煩惱的降伏,不是一下就去看這個佛像。你心情非常粗猛的時候啊,那腦筋裡面老是胡思亂想,那個佛像擺在那裡都看不清楚,你還閉上了眼睛,那能看嗎?正對著他都看不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認識得自己的煩惱的行相,那麼照著以前的說,「啊,這個煩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害處啊!」這樣。你必定透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然後呢產生正面的對治,把那個粗猛的煩惱拿掉。這樣的情況之下,然後呢當我們的心漸漸調柔了,那個時候你再去觀佛像,那時候就觀得起來了,否則你是浪費,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因為我們現在正確地講。當等到你觀起來了,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什麼?真正的深細的懺悔、集資是這個時候。這個整個的次第要清楚。
那麼還有呢,就是平常假定我們做的時候並沒有粗猛的煩惱,那的確你可以不必去忙前面這一個。不同的呢,就是像我們,我想我們有這種經驗,就是當我們心裡面被某一種煩惱所困擾的時候啊,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做什麼事情都不行,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正對治。如果說這個煩惱行相已經不強的話,那麼你主力的就觀佛像,或者做什麼,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實際上呢,這個在這個止觀,「止」一章當中有特別的說明,這因為去年我們並沒有深細地研究。所以像《廣論》上面講那個「止觀」,的確是講得實在太精采、太精采,本來一般的大經大論上面它也有這麼講的,通常這個「止觀」整個佛法的中心。可是說,像本論、像《廣論》那樣的理路是這麼清楚,而且這個理路都是實際上的修行的次第;而這個所謂次第就是說,過來人的經驗;而這個過來人,不是說從某一條,他特別的,而是走過了所有的圓滿的教法以後,把這個整個的綱要的重心一點不遺漏地說明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這是它真正殊勝之處!
所以說,那麼雖然我們沒有學這個止觀,可是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呢先跟你們提一下。所以正規地在我們懺悔過程當中,那個時候啊,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覺受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走則已,真正開始走的時候啊,欸一定境界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我們到那個時候再一步一步地漸次深入,漸次深入。所以不要說,啊,聽見了這個就執在那兒,聽見了那個就執在那個上頭。那麼這個大概說明一下。
現在我們請翻開《金光明經》,翻到第一頁,翻到第一頁。這個,一共本經有十卷,一共有十卷,三十一品。那麼,諸位!如果你們願意的話,在懺悔過程當中啊,你可以讀誦這個經典,這也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好的。因為對治方法當中,它第一個對治的方法,叫我們讀誦大乘甚深經典,那麼本經呢也是大乘的甚深經典之一。平常一般來說的話,以我們以前大部分,我介紹的就是呢幾個基本的概念,怎麼樣用在我們眼前相應的懺悔當中,所以這個部分只有用到前面的三卷啊,我們用到前面的三卷,後面那個我也建議、鼓勵你們,有機會可以看一看,這是看你們個人隨分隨力。那三卷呢,一共有五品。這個五品哪,說〈序品第一〉、〈如來壽量品第二〉、〈分別三身品第三〉、〈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滅業障品第五〉,你們可以看那個目錄,可以看那個目錄。那麼這個,通常這個目錄就是那個大綱,現在呢我們主要地要想研閱的,就是這個三卷、五品。
平常這〈序品〉哪,就是個序幕,開頭的時候,這樣的要啟發這樣的一個法會,那麼這前面有一個序幕事先來了。通常我們從這個序當中啊,可以看得出、了解到本經內涵的一個大要,而這個大要也可以看得出它的特質。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隨便做哪一件事情,譬如說今天飲食,那麼在正吃之前呢先要去準備。如果說今天是自己一個人勉強餬口,喔!我隨便,廚房裡有什麼拿出來吃一下就飽了。如果說常住一般,那倒好好準備一下。如果今天一個特別的宴會的話,啊,我們是大大地忙很多事情。那麼這個三種情況,是都沒有吃,前面已經準備的這個叫什麼?事先的準備工作,我們不妨說「序幕」。如果這非常簡單的,一點準備都沒有,到那時候反正跑到那裡有什麼拿出來就吃;第二個,我們照著正常的一般狀態;第三個呢是特別準備。所以,雖然還沒有吃,看了前面這個準備工作,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大概了解今天這個內涵是些什麼。小事、大事、一切事,都是如此。那麼,現在這個本經從那個序幕上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這個內容。
而這次倒是這個序幕要多講一點。因為假定我們圓滿地來說明這個本經的話,我們可以從這個內涵上面有正確的了解,現在呢,不。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從這個序幕上面,來了解一下它本經的特質,這樣。這個是所以我在〈序品〉當中會說一點。那麼這個下面呢,這個序完了以後,緊跟著來一個〈如來壽量品〉,換句話說,展開了這個內涵。實際上這個內涵,就是把它準備的現在要開始了,內容有些什麼,這樣。所以然後呢〈分別三身〉、〈夢見金鼓懺悔〉、〈滅業障品〉,這個大要我在這地方說一說,也就等於說一個懸談。本來懸談,也是最難講的,像我這樣我談不到懸談,可是我就把現在體驗到的告訴你們。
現在那個〈序品〉當中一開頭的就說明這個法會的殊勝之處,這非常地殊勝!就是說,佛法上面我們說的殊勝,也就是說這個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教法;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教法,那麼就有這樣的前面的準備、這麼一個排場,這樣,這個排場。那麼然後呢這個排場完了以後啊,它正面地要展開,說喔,現在我們的內涵要介紹出來了。它那個介紹出來的時候啊,它不用平常一般的這個什麼直接的問對方式,而是說如來的壽量。那麼為什麼原因?我在這兒簡單說一下。
有這麼一個菩薩呀,他就想,說:「嗯?平常有兩種因是短命的,有兩種因是長命的,而佛無量劫以來種了這個後者的因,為什麼他卻是命這麼短呢?命這麼短呢?」因為本經是最後講的,那個時候已經曉得佛很快就要涅槃了,所以大家都為這件事情很難過、很擔心。所以就有這麼一個菩薩,他這個菩薩學大乘行者,尤其了解佛壽是無量無邊,因為他因地當中種下了這個無量圓滿的正因;那麼既然這樣,那麼佛為什麼很快就涅槃了,這不是矛盾嗎?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啊,他是啟發因緣。
實際上那個〈如來壽量品〉擺在那裡,真正意思什麼呢?是說明這個佛的真正的究竟圓滿的壽量,不是我們凡夫所看得見的。那麼從這個疑問、問答當中,說明佛的究竟圓滿的果報,究竟圓滿的果報,以及下面那個呢〈分別三身品〉,這兩者就是佛的功德。喔!說原來,究竟圓滿的這個佛身有這樣地好的內涵在!先把這個我們的大目標,最究竟圓滿的這個啊,提在這個地方,於是策發我們好樂、欣仰、祈求之心,祈求之心。所以這個地方所提出來這個大目標啊,就是究竟圓滿的,究竟圓滿的。所以它一占占了兩品,而詳細地說明這個內涵。回頭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我們會了解,他是如來在這地方的示現的,絕不是很簡單的,也可以說最究竟圓滿的狀態示現出來。
而說這個本經的時候,也是到最後快涅槃的時候,在裡邊同時,佛陀他自己親口講,說:「啊!這個《金光明經》是最殊勝的經王」,他懸出來這個目標是最究竟圓滿的,最究竟圓滿。譬如說《華嚴》它也是一開頭的這個序幕,哇!最究竟圓滿的;但是《華嚴》最究竟圓滿的果擺在這裡,然後呢下面出來的都是什麼?都是菩薩境界,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份,喔!這個高高在上的,我們是不得其門而入,望得見、吃不到。現在呢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欸,這麼高、究竟圓滿的這個狀態,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正所應得,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真實的內涵、次第,以及方法。也是對我們來說,你該怎麼走,你就可以這樣地步步深入。
完了以後,又特別說出來,下腳第一步是什麼。下腳第一步什麼啊?淨除障礙、集聚資糧,平常我們說,大乘行者剛開始修的資糧位,就資糧位之前的工作。所以儘管我們現在開始做的,是做的下腳的第一步,但是這個因卻是什麼?圓滿因。所以這個前面的幾品,就有這麼、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絕端重要的一個涵義在這個裡頭。它下面緊跟著就〈夢見金鼓懺悔品〉,喔,對了,喏,這樣地圓滿的內涵,你怎麼辦呢?這麼下去。那麼懺悔了以後呢,能夠滅除罪障;滅除罪障的話,同時集聚資糧,你就步步深入,步步深入。所以下面這些真正說的話,就是按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的。
所以呀我們在這個地方啊,首先呢先把我們前面相應的、我們的完全……,真正的重要的,還是照著菩提道這條大覺、這個大道的次第向上。所以我們以前曾經說過了,我們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法的構架認識了,然後步步走進去。前頭認識那個構架的時候,每一個地方認識一個大綱;認識了大綱,然後開始行持的時候,找到自己相應之處下腳;每跑到相應的地方,就把現在該做的內涵仔細地把握得住,然後深入,然後深入。所以……(註:音檔缺漏),說我們這個地方相應的這個細部,這是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一步一步地深入的。所以當你們繼續不斷地走過去自然而然你會……,這個論當中也給我們指示,然後呢,實際上當然真正要學這樣的圓滿教法一定有師長,他會告訴我們現在該學些什麼了、現在該學些什麼,你自然會一步不錯地步步深入。所以關於這個幾品的原因,那麼在這地方呢先簡單地說了一下。這個概念要很清楚喔!這概念很清楚。現在請翻到下一頁的本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第一〉。
那麼大家跟著我一起念,你們可以輕輕的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
好,到這裡。這個,平常那個「序」,我們通常說「六種成就」,六種成就。那麼這個成就當中呢,「主、伴」,先說「信成就」,這個我們現在先不去說它,大家都了解了。那麼這個佛就出場了,他在哪裡呢?在那個靈鷲山,靈鷲山就是說《法華》的地方,說《楞伽》的地方,很多那種大乘的大經典在那地方講的。
下面他就告訴我們什麼啊?以「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喔!我們看見的是,這是一個高高山的山頂上面;實際上,佛真正境界什麼?住在這個境界。本來證得佛果以後,他一切時處都在這個境界裡邊;但是他這個境界只有他知道,以及十方一切諸佛知道,我們不知道。那麼他來隨分地度化我們的時候,以我們相應的量出現,這個就是應我們的相應的業,「循業發現,應所知量」,對我們所知的示現。所以他在《華嚴》當中,是如實地要開展這個圓滿的教法,他沒有講,他一切的境界就展現開來了。那因為為什麼?這個是不是講道理的時候,這個是如實行持的時候。所以在《華嚴》上面這個〈世主妙嚴品〉,一下好幾卷,啊!大批地出來各式各樣的這個世間主,實際上這種世間主都是菩薩行者。
還有呢,另外一種小乘經典。那個佛也沒有講什麼,他出現的時候,自己嘛出現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跟大家一樣,到了天氣冷要加衣服的,然後呢到了時候肚子要餓的,還同樣地有我們一樣的大小便溺、生病等等,然後呢你個人碰見問題了,他就告訴你:「哎呀!這個是苦啊,你該怎麼辦哪……」,就當下指點他。有的時候不一定指點他,就問答當中讓他……,嗯,裡邊就有一個內心當中的驗證,喔!這樣。是這樣的實際上的狀態,來展現開來的。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
譬如昨天下午,那麼有一位同學到上面去,這個凡是自修時間,大家知道,所以上去。那麼他隨便談,他就談那個空,說什麼、什麼……,「欸,它既然是空,為什麼還有這個呢?」當時我沒直接回答他,就隨便談了幾個問題以後,他自己就:「喔!」這樣。這我自己也曉得,你直接告訴他,他不一定懂;你旁邊哪,這個烘雲托月式的,讓他自己加一點思惟,你多多少少指一點,那麼他從這地方就透過。當下我們普通的凡夫我們都了解用這個方法,何況是佛陀。所以說,在很多小乘的這個經論當中,你看,佛跟弟子往往是個對答,那麼當那個對答話,或者沒有答完,或者答完,欸!這個問的那個弟子就證到了跟它相應之果,換句話說,這個是非常當機的,就告訴他。那麼這個當機是果相應的。
現在這地方呢,當機眾是什麼?是說要修學大乘的這種行者,以因相應的,這你們現在要種那個最圓滿的因該如何?既然是因相應的,表示這個學的人還是地道凡夫,而要告訴他的方法卻是最究竟圓滿的、深的。所以它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現在佛這個境界啊,是最究竟圓滿的喔!」讓你因地當中,嗯!這樣,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平常的時候,當我們學這樣的這種……(註:音檔缺漏)所以那個時候啊,也就不會好高騖遠,確實有一個最高圓滿的目標,然後呢腳踏實地從眼前第一步開始走去。
所以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前面的這個比較,你們了解嗎?這個是個特質,在這地方說一下。那麼再下面就不必念了,我大概地解釋一下。
與大苾芻眾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其名曰具壽阿若憍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濕波。具壽摩訶那摩。具壽婆帝利迦。大迦攝波。優樓頻螺迦攝。伽耶迦攝。那提伽攝。舍利子。大目乾連。惟阿難陀住於學地。如是等諸大聲聞。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它下面有「大苾芻眾」,是「九萬八千人。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這樣的一個一個,就是屬於我們的主、伴,主、伴。那麼佛出現,先說出來,喏,佛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已經我們可以了解到,佛要說的內涵是些什麼。下面那個伴呢,也是一樣,你從那個伴上面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什麼樣相應的程度,什麼樣相應的程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啊……,你們如果看過的,那我就講起來很省力,實際上不是我省力,是省事,你們也立刻就懂。
它先呢就說大阿羅漢,這個是最大的那些羅漢,這個羅漢所證得的都像什麼?如善調伏,「能善調伏如大象王」,是樣樣他應該做的都已經解決了。這個都是具解脫大阿羅漢,有這麼多。
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大威德如大龍王。名稱普聞眾所知識。施戒清淨常樂奉持。忍行精勤經無量劫。超諸靜慮繫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自在遊戲微妙神通。逮得總持辯才無盡。斷諸煩惱累染皆亡。不久當成一切種智。降魔軍眾而擊法鼓。制諸外道令起淨心。轉妙法輪度人天眾。十方佛土悉已莊嚴。六趣有情無不蒙益。成就大智具足大忍。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歷事諸佛不般涅槃。發弘誓心盡未來際。廣於佛所深種淨因。於三世法悟無生忍。逾於二乘所行境界。以大善巧化導世間。於大師教悉能敷演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辯莊嚴王菩薩。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施藥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大雲花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花香菩薩。大雲寶栴檀香清涼身菩薩。大雲除闇菩薩。大雲破翳菩薩。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各於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是列出來是菩薩,列出來是菩薩。那麼這個在哪裡呢?我們也不妨去看一看,從第幾行開始啊?一、二、三、四,第五行,就是這個本文的第五行下面開始,這個先大阿羅漢出現,頂禮、遶佛,這個實際上最恭敬的,退坐一面。「復有」,實際上不是先等他來了以後再坐啊,同時的,「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有這麼個多法,有這麼個多法。而這個在我們凡夫眼光當中啊,我們不一定能夠看得見這麼多;在大乘這個經典當中,以及它的實際上內涵上頭,那個的確是遠超過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所以這裡呢,我們就不必多去說它了。
而這些菩薩摩訶薩,「有大威德。如大龍王」。他前面說這個比丘「善調伏如大象王」,這個地方說這個菩薩又大龍王。這個「象王」跟「龍王」都是一個比喻,那麼這個比喻是指示我們的什麼呢?指示我們的什麼呢?在印度這個地方啊,它在平常一般的這個象啊,哇,那是最大的一個動物,第一個;還有呢,牠做事情是也最能做,乃至於打仗,各式各樣的最好的東西財富等等,這樣。所以平常的這個國王啊,手裡有各式各樣的兵,那個兵當中最精采的什麼?象兵。如果他那支象兵很精采的話,他那個國王一定很強盛,國王很強盛。所以轉輪聖王的七寶當中有這個象寶。換句話說,他這個羅漢的成就,相當於什麼啊?我們通常說人中的龍象,他是以象來說明的。牠象雖然有這樣的大的威力,但是牠沒有神變。龍王呢?不但有這樣的威德,而且有很大的神變,這個是牠的很不一樣的地方。這個龍的這個神通啊,哇,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同樣地那佛的弟子,而這個正是佛子,有他的內涵,所以像大龍王一樣。那下面呢也不詳細地說明它,總之這個地方的說,啊,有這麼多。
還有一點,平常我們這個大乘經典的,像一般的大乘經典,總是出場的時候啊,通常是說觀世音菩薩啦、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或者什麼……,那麼這樣的一個一個慢慢地下去。在本經上面呢,你們看,他那個菩薩的出場不是這樣的。那麼在哪裡呢?我們從這個地方的數下去,就是從第一行數下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十行,第十行的下半,說這些菩薩都已經達到了這樣很「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下面再來,「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
這個慈氏菩薩是當來下生,所以他在這個我們釋迦世尊教法當中,是最珍貴的。那麼,妙吉祥菩薩,或是觀自在菩薩,他們兩個都是權位菩薩,已經證了佛果再來的,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智慧,一個是代表諸佛最圓滿的方便、悲心。他現在不以這幾位大菩薩為上首,卻是什麼啊?無障礙轉法輪、常發心轉法輪、常精進、不休息,實際上那個出場的次第,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特質來告訴我們。不是前面佛示現的是圓滿的一個狀態嗎?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為什麼我們偏偏不行呢?是我們在障礙當中。所以佛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就他的果德來說的話,通常我們說佛究竟圓滿的什麼?淨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我們現在就被這兩樣東西障得死死的,是地道凡夫,雖然本質上面是一般無二。現在這位菩薩是「無障礙」、能夠「轉法輪」,好極!喏,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
那麼,淨除了障礙以後,真正開始要得到這個圓滿教法該怎麼辦呢?第二步是發大心。清楚、不清楚?就這個。嗯,所以你看,它這個真正的「教」,它實在這個是妙得……,不是我們普通能夠想像得到的。發了心以後,然後呢你開始去「行」。所以我們前面學過了,喔,真正像《菩提道》這一本大乘道,前面這個都是什麼?前面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真正地走上去,目的是還是為了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個準備工作從次第來分,就是前面的基礎,然後呢下叫作「共下」,中叫「共中」,最後真正進入的是大的、就是究竟圓滿的不共之處;而這個不共之處,真正的開始第一個要我們發心。發心之前為什麼要前面的共中、共下,乃至基礎呢?喏,要先除掉深入的障礙。發的心,那個時候我們稱它為什麼?叫願心。單單發心行不行啊?不行,還要什麼?要行,如理行。所以,就算求菩薩戒它有一個,發願心,以及發行心。那麼這個行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常精進、不休息。喔,你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下面什麼?慈氏菩薩,那就是你的啦!當來,當來你就是啊!清楚嗎?清楚嗎?這樣。所以它那個綱提出來了。那麼,下面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以及不同的內涵去體會它。
本來比丘是常隨眾,而是三寶之主,所以他向來列為第一位;但是本經的內涵,卻是圓滿的教法,所以你看,這個列出來比丘眾短短的幾行,那個菩薩眾是很長一堆。而這個裡邊的列出來的菩薩的名字,一共有五十三位菩薩,五十三位喔!嘿,妙極了!我們也不妨這麼說,這個「五十三」實際上有它特別的意義在。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層次步步上去,嗯,就經過這樣的十地、等、妙、究竟圓滿,這個是它有這樣的特質。所以,啊!你別看哪,現在你只要這樣地走下去,你前面基礎、障礙這麼除,然後呢發心、起行,步步向上,究竟圓滿!這個內涵,已經指示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眼睛比較亮一點的話,你念到這個時候,讀到這個時候,就曉得,喔,他現在本經書垂示給我們的,「垂」就是上面,開示給我們的,就這個。
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法授童子。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是等人而為上首。悉皆安住無上菩提。於大乘中深信歡喜。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再下面呢,來啦!下面是什麼?請看!下面一頁,第三頁。等到這個菩薩也交代清楚了以後,下面就緊跟著出現的,那個在第三頁的第一行,也是下面,「復有梨車毗童子五億八千。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等等。
那麼這個「童子」啊,這個在他們的印度這個梵文當中有好幾個不同的意義,也許我們已經了解了,《華嚴》上面善財童子、文殊師利童子,都稱「童子」的。這個「童子」不是說我們小孩子的童子,是什麼?就是說,他充滿著活力,前途無量,這樣。在大乘的教法當中,就這一類稱他為「童子」,稱他為童子。所以現在下面呢,出來的誰啊?這梨車毗童子這些人,那個就是真正的修持相應的這些大乘行者,大乘行者。
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醫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如是等龍王而為上首。於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毘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庵婆藥叉。持庵婆藥叉。蓮花光藏藥叉。蓮花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吞食藥叉。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不生疲懈。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茶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及餘健闥婆阿蘇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并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后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雲集。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各於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然後呢這個出現了以後,下面的話,再看到第四行,第四行第三句下面,「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那下面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個是,圓滿的這個法會都有這樣的每一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十法界眾生都有在這裡。所以前面那部分,這個〈序品〉當中啊,〈序品〉當中啊,就是說明這一點,說明這一點。
那這個大概了解了,我們就看這個長文的最後一行,第三頁上最後一行。
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
最後一行:「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說所有的十法界一切眾生,佛是主,其他的我們大家隨著來的九法界眾生一起雲集。「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捨。願樂欲聞殊勝妙法。」這裡。
這幾句話,我們學過《廣論》以後,大家已經了解了,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在《大智度論》上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佛啊,這個甚深無上、究竟圓滿的教法,不是凡夫普通人所能夠了解的;只有一種人,什麼呢?就是一心渴仰,聽見這個佛法啊,啊!就像久旱逢甘霖這樣,那全心全意,如是之人,那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他講了。那麼給他講了以後,有真正實際上的受用了!所以真正的受用是這樣相應的。單單這個還夠不夠?當然圓滿的講起來,這幾句話裡邊有它特別的內涵,如果簡單說,這幾句話還不夠。那麼這個所謂夠不夠,在《廣論》的前面道前基礎當中都已經解釋過了,我們自己想一想。所以我在這裡停一下,也就這個。這個非常重要喔!各各至心,各各至心!
我們就想起,在上學期我們學的、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修學佛法,這個器倒覆,不行;雖然你器沒倒覆,你準備接受,但是裡邊有毒,不行;雖然毒也洗乾淨了,但是如果是你裡邊有漏洞,不行。單單這個,說至心的消極的那一面有了,至心的積極的一面有沒有?還不夠。還要什麼?有大希求、大好樂等等,善巧能辨別。那這個裡邊一定有什麼?說自己曉得為什麼要希求呢?喔,曉得我自己是病,喔!這樣;然後呢一定要求什麼樣的人,給什麼樣的藥去對治。如果說這些條件都一一具足的話,那麼這個至心積極的那一面,也就具足了。現在那些人是個個已經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心情所以跑到這地方來的話,合掌恭敬,哎呀,至誠恭敬地在這地方。
說到恭敬,常常有同修那麼來問我這個問題,大家曉得這個恭敬非常重要,那麼有人說恭敬很有功德,但是呢,怎麼樣才能恭敬呢?這個話的內涵,反過來說,也就是說,他曉得要恭敬,曉得什麼?文字上面說要恭敬。但是真的恭敬呢?不曉得。欸求恭敬,這是個好現象;但是確確實實,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體會得到,說是說恭敬,可是心裡面這個慢相實在重。喔,教要恭敬、恭敬,可是碰見什麼人都就是啊,心裡面不一定說「我才瞧不起他」,至少不真正重視,不是真正珍視,這個實在沒有!雖然你勉強地很用足氣力提,啊,但是用了很大的氣力,心稍微放掉一點,恭敬心沒有了。這個為什麼原因?實際上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粗重煩惱相!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裡的行相,這法相就是這個,那一切法法爾有這個相,粗重煩惱相就是這個。你什麼時候有恭敬心呢?當你真正行持,如法行持,一旦你真正體會到這個法味的時候啊,你自己不知不覺,對你所學的法,以及教你法的這個師長,恭敬心就生起來;也不要問、也不要學、也不要求,叫你不恭敬,辦不到!你們之中,一定有這種人有這種體驗的,如果沒有的話,在這地方就得好好地學。所以我們常常說,哎呀,這個大經這麼好,我要去學,沒得用。
昨天晚上,也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看見經當中說,他說:「我這個記憶力不好」,經上面說,你供了一杯水,念它二十一天,然後呢喝進去就行了。是,經上面絕對不會錯;但是我想像當中,喔這個我們去念它二十一天不一定有效,你加它十倍的時間還說不定都沒有用。為什麼?原因何在?這裡告訴我們,就是你前面的準備沒準備好,準備沒準備好。所以我們平常,常常很輕鬆地來說一個像笑話似的,說「我現在要造一個摩天大樓」,不是說你單單向上面造起來可以,如果你沒準備好的話,造不起來算你運氣,造起來的話就害了!為什麼?你摩天大樓要造起來,這個基礎沒弄好,怎麼樣啊?塌倒!對不對?你那個基礎不行,你造起來這麼重,倒下來了,這個是個事實。所以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
現在既然我們這一次學這個,要正確地希望得到好處的話,那麼,如果在這點呢心裡上面還得不到,要準備。不過剛才已經說過了,勉強,勉強不來的,跟法不相應沒有用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再回過頭去把上學期已經學的東西再來看。在這裡稍微停一下。
當初我們在講「次第」的時候,他已經……,《廣論》的次第已經告訴我們,說這個它是以行持為次第的,所以它不是個道理。那麼但是呢要學的過程當中,先把那個全面的這個輪廓認識了,真正走的時候啊,那個次第是一步不能差的。因為你下面的第一步你沒走,你怎麼走第二步呢?容或你的腳步大一點,一跨兩步,這不是……,你要跨三步、四步這個沒用啊!那麼同樣地,現在既然我們認真在行持的話,那時候就是從這個大的輪廓上面要把握住,我們入手的相應的細部如何。
所以諸位!現在要正式拜之前,那個你回過頭來好好地溫習啊,這前面的每一部分仔細地看看「我哪一部分缺的、不夠的」,你努力去做。你能夠做的話,到那個時候啊,你發現:那後面要得到的懺悔也好、要恭敬也好,乃至學定也好,都垂手可得。所以在這裡,這兩句話,我這麼認認真真地告訴你們一下。
下面呢,因為他至心、因為這樣,所以恭敬哪,這瞻仰尊嚴,他全部精神瞪大了在那兒望,瞪大了在那兒望。這個我想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或者法上面的確已經有所體會,譬如說一個好的大法師在講法,大家也體會到這個好處,啊!一心瞻仰他。再不然,我們不妨想起來,在我們沒有出家、沒有進入佛法,這世間對於我們去祈求的事情。我想起來了,我就想起一個小故事。
最近……,要下課了,跑到香港去,那個六合彩開彩,以前我聽說過名字,也從來不曉得怎麼一回事情。因為去買東西嘛,結果到了開彩那天,哎呀!這個馬路上圍滿了人,大家瞪大了眼睛,「目不暫捨」也就是這個味道。啊,瞻仰什麼?瞻仰這個。實際上,我們的確人人都有,就是如果你好樂羨慕的話,一心仰望的話,你就會這個。
這是所以為什麼像這種重要的經論它一開頭的時候,像本經,它懸出來這個佛的圓滿的說〈如來壽量品〉,以及〈三身品〉,就告訴我們這個果位圓滿的,先讓你認識了,你內心有這個心情,那你這樣地上去的話,就易得成功。好,下面,下一堂課再繼續!
金光明經講記(第一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02_金光明經講記_第二講
02_金光明經講記_第二講
第二講 序品第一 如來壽量品第二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qqfj5
每一個人希望、好樂,一心一意地想要聽聞這個殊勝的微妙大法。這個就是前面的所有那個龍天八部、九法界眾生這個狀態。因為呀,下面這些求法的人這樣,所以這個佛就應順了相應的,就來給他們講這個圓滿教法。所以這個佛法──因緣之法,你有能感的機,那麼就有能應的這個法來。前面能感的機是九法界眾生,條件是這麼地好,然後至心合掌、一心瞻仰,那個時候佛圓滿的教法跟他就相應。
現在在座的諸位,情形原則上面呢我想是這樣,有的人也是啊非常好樂,然後等而下之。這個地方注意!不是佛法本身有所好、壞,而是說我們自己能這個感得「機」相應,才對,自己越用功、越努力,越好、越多。
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觀察大眾而說頌曰。
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諸佛之境界。
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
這個佛就出場了!「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觀察大眾而說頌曰。」那時候佛就來啦,他先從定起。
平常這個佛說大乘教法的時候,往往他會說這個「從定起」。就我們所了解,佛無時無刻不在定中,佛哪有不定的時候?沒有。但是它這地方又特別地交代說「從定起」,這個裡邊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在,你們自己去想想,這地方我不特別地指出來,幫忙你們。我聽見最近有兩個同學告訴我,上一個禮拜大家討論,討論得非常高興,喔,我也非常高興、非常歡喜。幫助大家,要多去思惟,多去思惟、多去觀察,針對著問題這麼一步一步地來,所以我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
那麼他就觀察了大眾一下,說下面這個頌。佛就開口了!「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諸佛之境界。」下面就出場了。
平常一般說這個佛法裡邊大乘經典都有啟法的,這樣,那麼只有極少數我們通常說「無問自說」,無問自說;那麼本經看,它的確也是無問自說。緊跟著他說的內涵呢,一開頭把它點出來,是這個《金光明》的說奧妙、最妙之法是什麼?最殊勝,是諸經之王,是甚深最甚深、難得甚難得!為什麼?這是諸佛的境界,這樣喔!告訴我們。
那麼在這裡也許大家問了:「欸,不是講懺悔嗎?這個懺悔難道也是諸佛的境界嗎?」你們倒說說看,這個懺悔是不是諸佛的境界啊?佛還要懺悔嗎?佛還要懺悔嗎?大家想想看。我想不妨啊……,剛才這個問題倒不必深談了,這個問題你們仔細地來討論一下好不好啊?欸,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嗯,後面當然,說一開頭說〈如來壽量品〉,然後呢〈法身品〉,那當然是佛的境界囉!但是講那個〈懺悔品〉、〈滅業障品〉,這是如來的境界嗎?那麼當然你們可以說不是,這個是你們在討論的時候討論它,好不好?那麼這個我……。現在說,喔!佛親口講的,這個是諸佛的境界,最甚深的,現在呢佛說:「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我現在呀正要、需要給大眾來說這個經。
平常這個《法華》上面倒不會強調,這個《彌陀經》、《阿隬陀經》它特別強調,說:「喔,你不要小看它啊!」因為有很多人總覺得這個好像……,那他也特別地強調,說「我這個大、大、大」,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這樣。那現在看看,這地方也是一樣,他不但無問自說,而且親自說,現在這個經是什麼一個程度。《法華》上面也說這個是「諸經之王」,本經他也說「諸經之王」;「甚深難得」,這裡也說「甚深難得」;《法華》上面說這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地方是「諸佛境界」。只有這樣,所以我現在要來跟你們說。下面還有兩個喔,這個很特別喔!「并四方四佛」是「威神共加護」,不但我喔,還有四方諸佛都威神加持!
在這個瑜伽部當中特別的,說這個佛的圓滿的身相出現的時候,他通常說「五方佛」,五方佛。實際上,它有每一個地方有一個代表的,它真正代表的就是,圓滿的、所有的內涵具體呈現的時候,這樣,那麼每一個特質在這一方面。所以說他講這個圓滿的教法的時候啊,自然而然有這個圓滿的行相,這第一個。第二個呢,他所以有那個圓滿的行相因為什麼?因為求者,學法的人,這個相應到這種程度。這句話我們務必要擺在心上!雖然這個教法是圓滿的,如果我們的內心當中不相應的話,那我們對不起我們自己,耽擱了我們自己。這一點所以我特別提一下。
東方阿閦尊。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
我復演妙法。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淨除諸惡業。
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一切智根本。諸功德莊嚴。
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諸惡相現前。天神皆捨離。
親友懷瞋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珍財皆散失。
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眾苦之所逼。
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是人當澡浴。應著鮮潔衣。
於此妙經王。甚深佛所讚。專注心無亂。讀誦聽受持。
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及餘眾苦難。無不皆除滅。
所以下面說:「東方阿閦尊。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我復演妙法。」「我」就是本師釋迦世尊,中央。那麼現在演的什麼呢?「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淨除諸惡業。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現在要說的呢,「吉祥」,喔,那個圓滿吉祥的,這是什麼?這個是懺法,這個是懺法;而這個懺法,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圓滿的,最殊勝圓滿的。
所以本論上面說,我們說「本論」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你看這《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確它是把三藏十二部整個的精華,它都是運用這地方,「懺悔」它就說、提出來,舉一個「《金光明經》等」,這「等」包括其他的。為什麼用這個呢?因為這個是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究竟圓滿的,以這個綱領統率下面一切。這個方法能滅一切罪,這是總聚,所有一切統統淨除,惑、業,然後呢由惑、業所感得的果報之苦,所以說「淨除諸惡業。及消眾苦患。」不但呢,不但呢流轉生死當中的一切問題,所謂惑、業、苦三個像是惡叉聚一樣的、連頭帶尾永遠相應的,這個把它消除掉了;還要呢,「常與無量樂」。單單除苦,小乘也有;要得無量樂,是只有不共大乘才是。
這個是就我們世間的眼光去看的,當然真正的滅一切罪,這個一定也包含出世間,能夠有無量樂也一定是包括出世間。這出世間的特質在哪裡呢?下面說,「一切智根本」,喔,這個是一切智,說究竟圓滿的這個根本就在這裡。「諸功德莊嚴。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等等,「諸惡相現前」,下面就是各別、各別說明這些。
前面是提出來了,這個是重要的,下面……,像上面說的這些種種呢一般凡夫都沒有,好的沒有,壞的是樣樣具足。現在呢透過本經,圓滿的教法,如理行持,可以把壞的是一一淨除,好的漸漸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所以我們把它念一下,念過去,重要的地方我再提一下,說:「諸惡相現前。天神皆捨離。親友懷瞋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珍財皆散失。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眾苦之所逼。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
不管前面說哪一些煩惱,那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辦法的,如果我們遇到了這個辦法嘛,求神拜佛啊、種種方法呀,這樣,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圓滿的教法,如理如量的,你要想解決一切痛苦、得到圓滿的這個功德,如「是人當澡浴」,看經喔!「應著鮮潔衣。於此妙經王。甚深佛所讚。專注心無亂。讀誦聽受持。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好,到這地方停一下。
現在告訴我們了,這個好辦法喔,就這個辦法可以解決一切。應該什麼?「著鮮潔衣」,這個新鮮的、清淨的,新鮮的就是新的、清淨的。我們在這裡不必為了這個事情買一件新衣服;倒是洗洗乾淨,需要的;更重要的,你們要「洗心」,更重要的,你們要洗心,這個才是又鮮又潔,清楚嗎?最重要的,你能夠心裡面洗得非常乾淨的話,那時候就算這衣服一時還沒有辦法弄乾淨,功德決定有!當然,如果說你真正的衣服洗得很乾淨,雖然內心洗不乾淨,功德還是有,不過兩個完全不能相比,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說,我們學的時候,這個「得少為足」這前面的兩樣障礙:或者在知見上面,文字的障礙;或者在行持上面,行相上頭的障礙。這個我們要突破,進入它的內涵去。我們曉得,一切業來決定,而業的特質是在我們的思心所,所以叫「思、思已業」,你這個身、口的行為跟這思相應的這個。如果說你的身、口的行為,跟你那個思心所不相應的話,你這個業不相應,這個業不相應。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譬如說,現在我們在這地方大家修學佛法,不管在家、出家,說威儀很整齊,我們尊重佛、尊重這個三寶。然後呢一方面呢尊重三寶,所以自己弄得乾乾淨淨;一方面呢為了維持這個清淨幢相,所以弄得整整齊齊,那是非常好。反之,你自己弄好了以後,你自己:「嗯,我這件東西比他好;我這樣地如法做,他不如法。」對不起,你這個沒有功德。因為為什麼啊?心裡不寂靜,不鮮、不潔。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業,思、思已業,連貫得起來的。我們現在有幸能夠內外同時並進,注意喔!往往容易陷在什麼?陷在這個行相上面,或者文字以為懂了,或者摸著了行相以為對了,然後呢拿這個去恥笑別人,錯了!我們現在文字懂了,行相對了,從這地方非常歡喜地步步深入,好!所以這個文字跟行相不是不要啊,但是千萬不要弄錯。
那麼下面呢告訴我們「專注心無亂」,這個《廣論》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專注」。平常這個經典上面都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喔,好好認真地聽著啊!聽完了以後啊,要善巧地思惟觀察擺在心裡呀!
怎麼辦呢?拿這個心情「讀、誦、聽、受持」。每一個字有它的特別的內涵:「讀」,讀已能「誦」,誦就是慢慢地熟啦;然後呢單單這個地方的話,自己不一定能夠深刻地了解,還要去「聽」。我想,我們受過這個像道次這樣圓滿教法的才曉得,自己讀,跟聽,效果很不一樣、很不一樣。一般來說,不聽不容易懂,就算你具足善根,自己摸索,摸索得出來,也得花上長年累月的時間;而就算你摸索,摸索得出來的,往往是限在某一個角度,從這個角度看這件事情,而沒辦法把握住這個全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那麼,所以經過了這個讀誦聽聞以後呢,領納、受持,領受了好好地去做。這樣一來的啊,這個本經的神髓、所以它的威力就顯發出來了。那個時候啊,一切的災橫禍害統統解決。
在我們學《廣論》的時候,以及這一次求懺悔的時候,說要懺悔,如果四力圓滿,一切的罪障無有不消。「力」是什麼?喏,就是跟法相應的這個威力。所以這個不是說聽懂、會講、樣子做得滿好,規規矩矩,叫人家看得肅然起敬;人家看得肅然起敬是人家的,我自己還不一定得到這個好處。如果照著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下來的話,那個時候有力量,這個力量自己內心上面最清楚不過,最清楚不過。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力量。平常我們在這地方常常說,哎呀,懂得了這個道理呀,就是做不到!欸,不要貪,不行;不要發脾氣、不要瞋,不行;不要癡,就提不起來,沒有力量。有了力量,嗯,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為什麼沒有?次第沒弄對,方法並沒把握住。所以現在這個〈序品〉當中,前面告訴我們就這些。
儘管我們已經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可是正式用的時候,現在正式開始喔,喔,現在正式開始了,就是開始我們來「行」這個頭上的,這個都是什麼?道前基礎。我自己的微小的一點受用,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常常建議大家,說,啊!我們不要隨便輕毀人家、說密法好,我也說去灌一個頂,但是最後灌了一個結緣灌頂就好了,不要說「喔唷,我現在求密」,我哪夠資格求密!喏,連它共大乘、共中士、共下士的這個前面這個基礎,我都沒有穩固。實際上,你反過來做這個地方的話,後面的一步一步都有。
所以我想啊,在座的一定有同修跟我一樣,感覺得多幸運啊!我們學過了這個《廣論》才曉得,喔!這個〈序品〉當中還有這麼多重要的內涵在。是!因為這個經那些當機眾,他都已經久修上座,這些東西都有了,所以序當中只要提過,一一都有了。我們現在呢,要想跟他們走,同樣走到這個圓滿的路去的話,當然所有的路必須走,那個時候我們得看看,這個前面部分我們有沒有準備?準備了,照樣的,好了,懂得了,就下面去;如果沒有,回過頭來。所以剛才說,有人問我:「那個恭敬怎麼老提不起來啊?」喏,這裡告訴我們了,很清楚,很明白。如果這個地方還不清楚,那麼這一本書裡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一心皆擁衛。
大辯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
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阿蘇羅天眾。
如是天神等。并將其眷屬。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
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秘密教。千萬劫難逢。
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或設於供養。
如是諸人等。當於無量劫。常為諸天人。龍神所恭敬。
此福聚無量。數過於恆沙。讀誦是經者。當獲斯功德。
亦為十方尊。深行諸菩薩。擁護持經者。令離諸苦難。
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花。恆起慈悲意。
若欲聽是經。令心淨無垢。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
若以尊重心。聽聞是經者。善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
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讚。方得聞是經。及以懺悔法。
現在請翻過來,第十頁。「及餘眾苦難。無不皆除滅。」前面是總的,說其餘的一切苦難,沒有一個例外,統統消除,統統消除。先不必談以後的結果如何,眼前已經有特別的好處,什麼好處?「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一心皆擁衛。」喔!馬上這個護法龍天哪,馬上就來護持你。我們也把它念一下:「大辯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阿蘇羅天眾。如是天神等。並將其眷屬。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這樣地擁護法,乃至於白天、晚上都不離開你。白天,你張開眼睛認真做,固然是;晚上你睡著了,他還在護持。
「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祕密教。千萬劫難逢。」我現在,我要來說這個,這個是最甚深諸佛的行處啊,這個是諸佛的最奧祕的。這個「祕密」是有幾重意義,那麼這個地方的意義呢,就是這個深奧的道理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懂得的,這樣。所以對我們還沒有了解之前,這是個奧祕,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因地當中如何下手,你只要這樣走上去,將來必定可以得到圓滿果位,一切能夠徹底了解。這個法呀是「千萬劫難逢」啊!
「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或設於供養。如是諸人等。當於無量劫。常為諸天人。龍神所恭敬。此福聚無量。數過於恆沙。」那麼下面呢,就是我們聽了以後,聽到了以後,還要能為他演說。這個我們不要急著聽了就說給別人聽啊,注意一個事實!這個是我老師告訴我,是一個大阿闍黎,是兩年以前,我臨時離開他的時候向他請教。他就告訴我四件事情,告訴我四件事情,五件事情。五件事情,哪五件事情呢?我簡單地說一下。
第一個呢……,說當然,這個像這種大阿闍黎都不是像我們現在馬馬虎虎的喔,就是一個有圓滿的教法所在之處,就這樣。所以第一個他告訴我:「老師告訴你的話,你必須要聽得清清楚楚,了解得透透徹徹,然後呢如實行持。」第一個。那麼像這一類,這個上面我們就很清楚的,不是普普通通隨便說認得一個,這個沒什麼用場。然後呢,而行持過程當中有個特別名詞──「戒」,戒法本身的話,一定要如理行持,如理行持,這樣。然後呢他又告訴我們,說:「你不要忙著先講給別人聽」,怎麼辦呢?「你自己弄懂了,你曉得,喔!這個是些什麼,你真的懂了,那時候講給別人聽,真的講。」我現在印象很深,所以我常常跟你說,我實在啊有的時候啊,唉,感到慚愧,不過多多少少我體驗到一點點;真正說起來體驗到一點點,應該趕快行持,趕快行持。所以我這裡順便一提。不要說:「喔,經上告訴我們哪,我們聽見了說給別人聽啊!」欸,看見了,先要想辦法懂得它是什麼,懂得它是什麼,千萬不要在文字上面以為學會了,拿自己的意見去解釋這個文字,這樣,你不說給別人聽還只害自己,說給別人聽的話還害了別人。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我老師後面又告訴我呢:「你不要急著求結果。」當時我有一點不大懂,現在了解了很清楚,已經給大家一再說明。他偏偏又告訴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勤精進,如救頭燃。」我就心裡想:又不要急,又要如救頭燃,該怎麼辦?不過那時候我們對老師已經起了大恭敬心,也絕對不會說「你這個話怎麼矛盾的?」嗯,心裡想:那什麼?但是時間又……,條件也不方便,我也一下問不清楚,這樣。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急著求果,一定要懂得這個究竟圓滿的果,先啟發你最大的仰望善法之欲;然後呢去找得這個果的內涵、教法、方便,有了,開始行持,照著這個次第,那個時候一步不差!
平常我們叫「欲速不達」,就這個毛病;哎喲,趕快!希望……。所以平常我們就告訴你:「你不是要得到什麼嗎?那你好好地這步來。」「哎喲,這個不行,你趕快告訴我!」那參禪的,「趕快你告訴我,一點我就開悟了」;念佛的,「你告訴一個方法,讓我念念嘛,馬上到極樂世界了。」唉!這個都是他最大的毛病所在。所以我在這地方隨便呢……,實際上因為是我們義譯翻的,雖然這一點呢跟那個經文並不一定直接有關,順便一提。
那麼下面這些我們都曉得的,啊!如果這樣的話呢,他就可以得到這麼多好處,所以這個福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因為平常世間的福都是有漏、有限的,現在這個呢才是無限、無漏的,後面還會講。
「數過於恆沙。讀誦是經者。當獲斯功德。」喏,正規的這個,學這個的。這個「讀誦」它就是啊,不是單單讀誦喔,反正我們做一件事情,前面說「讀誦」,然後呢「聞、受、持」,一步一步。當我們重覆前面的話的時候,就把那個綱領提出來,你這樣做的話,就可以獲到像前面所說的這麼無量無邊的功德。
不但如此,「亦為十方尊」,這是佛;「深行諸菩薩」,諸大菩薩;「擁護持經者」,不會……,「令離諸苦難。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花。恆起慈悲意。若欲聽是經。令心淨無垢。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若以尊重心。聽聞是經者。善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讚。方得聞是經。及以懺悔法。」那這幾句話,把那綱要、重點說一說。
……(註:音檔缺漏)而就它真實的內涵來說,你能夠著眼為一切人,那個時候才是你自己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現在我們說大乘教法,開始的時候這概念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努力加深這個認識,否則說是說大乘教法,弄來弄去只管自己、別人不管,這個東西很不好、很不好。
所以他下面說,若欲聽這個經那麼要怎麼辦?要這樣!如果我們能夠令心清淨、無垢,那麼不但如此,還要「常生歡喜念」。這地方的「歡喜念」,不是平常我說「我要歡喜它」,如果是一句話,歡喜歡喜不起來,叫你發脾氣你也發不起來。換句話說,你能夠這樣地如理去做的話,自然而然跟它相應,這個歡喜就生起來了。這個是真正的內涵。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文字所指的裡邊它的法相的真實狀態,不是說我自己假造一個笑的面孔,不是說跟人家開一個玩笑的歡喜,你如理行持,內心自然生起了,這個時候,欸,他是這個心生起來的叫「常生」,而且會恆常的,因為跟你法相應啦,這你從內心起來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能夠這樣的話呢,「能生諸功德」,一切功德生起來,這個功德才是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以及圓滿這所有的教法的真正的重心。
那麼下面說「若以尊重心」,這個「尊重心」從初機第一步到最後的時候,始終是這個。我們不懂,但是我曉得這個好,去尊重;懂了,相應了,歡喜了,更加尊重!如果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就能夠得到這個好處。前面這生善趣、遠離諸惡苦,就是增上生,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去。而要這樣去做,由積了足夠的善根以後,那個時候才為諸佛所讚歎,才能夠聽聞這樣的圓滿的教法;而這個教法,現在我們這裡學的就是「懺悔法」。看看喏,不容易喔!所以我平常常常自己想,也給大家同學說,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說第一個要感謝:感謝你自己。如果說我們宿生並沒有認真地行持過,積下這一點善根,今天聽不到,千萬不要輕易地浪費掉!
下面〈如來壽量品〉,〈如來壽量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已於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植諸善根。是時妙幢菩薩獨於靜處作是思惟。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復作是念。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云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然釋迦牟尼如來。曾於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飢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飲食。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已於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植諸善根。」這個菩薩是這樣,那個時候王舍城有一個菩薩摩訶薩,叫作妙幢菩薩,他呢已經在過去無量佛前面清淨供養,種了深厚善根。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是時妙幢菩薩獨於靜處作是思惟」,他心裡這麼想:「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為什麼因緣我們釋迦世尊怎麼只有八十歲呢?所以剛才說,這個經是在最後,佛陀已經宣布了再三個月要涅槃了,那個時候才講的。
「復作是念」,他又想,「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云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他同時又想,這不是佛告訴我們,這個長命的因緣是什麼呢?這兩種:一個呢不傷害別人;不但不傷害,還要幫助他,施他的飲食。「然釋迦牟尼如來。曾於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飢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飲食。」這個就不詳細講了。說,我們釋迦世尊哪,豈但是一次、兩次,無量百千、無數劫,這個「無數劫」是「阿僧祇劫」通常我們說,從來不害生命,還廣行十善,惠施一切,乃至於自己的頭、目、腦髓無有不捨,何況其他呢!這樣的捨法。
說到這裡啊,我們真想釋迦世尊實在了不起,實在了不起!以前我曾經看過這個《悲華經》,印象不深,那麼最近呢又有一位同修給我提醒這件事情,他就告訴我,「你看過沒有?」「看過。」他就說。我印象不深,被他一提印象就很深。
當初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佛在另外一個佛前面學佛法,聽聞了佛法,大家就發心。就很多人發心哪,說將來成佛的時候在淨土成佛;我們釋迦世尊發心在穢土成佛,然後呢他這個穢土成佛的志願之偉大,十方諸佛簡直難找,難找!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實在了不起,實在了不起!平常我們不了解這個,只是看到我們看見那一面,很多該看的都看不見。啊!覺得這樣,我覺得這個釋迦世尊是了不起,他發心要救度這個末法五濁惡世的眾生。說實在,沒有釋迦世尊那樣的話,我們永遠沉在這地方,沒有我們的份;儘管十方淨土無量無邊,我們始終沉淪在這個上面,沒有機會碰得到它的。就因為像釋迦世尊發了這樣的了不起的、殊勝的大願之心,他專門在這個地方救。可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是剛強難調,難調極了!別人難不難不知道,我自己曉得,哎呀,實在是啊,的確!
所以我常常想到這件事情,心裡面覺得真是……,不曉得怎麼說才好。我但願你們在座的諸位啊,好好地聽了這個話。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所以強調前面這些,那就是我以前的痛苦的經驗:或者執在文字上面自以為懂了,喔!跟人家辯,說得不好聽叫吵架;然後呢做了一點點自以為對了,是「你不對」!啊,這是剛強相,那一副。而佛不捨棄我們,要來!
這裡邊還有幾個公案,乃至於在這個荒年的時候,那個小三災生起的時候,佛發願,他說:「我那個時候想做一個」什麼?「大肉山!讓你們來吃」,就這樣,然後「你們用刀來割,吃,好!就因為這個因緣,我濟度你們。」現在我們說實在的啊,真正想起來真慚愧!外面的不談了,世間本來這樣;那修學佛法,不但修學佛法,是大乘行者,然後做一點小事情,「嗯,我做,你不做……」,捨一點點都捨不得,說起來是學大乘佛法。我不是說,喔要大家做到,我只是說提醒了以後啊,我希望大家、我們總是常常策發自己內心。一點小小的好處,想一點總是,喔唷,拼命想去得到,「趕快我得到了,不要被別人搶得去。」這個實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現在真正講懺悔,注意啊!不是說:「喔,我又觀了一個佛相,觀起來;然後我念了佛,喔又念得很好」,然後什麼呀……。處處地方起心動念觀察:「我這個心,現在學佛,跟佛相應、不相應?」不相應了,懺悔就從這裡追悔:錯了,錯了,錯了!拿掉它。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步。如果我們固然能夠心心念念、時時刻刻這樣觀察,一定有我們的份,那時候我們也「配」學釋迦世尊這個圓滿的教法。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時彼菩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芬馥充滿。於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於此座有妙蓮花。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於蓮花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是四如來各於其座加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雨諸天花奏諸天樂。爾時於此贍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瘂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無衣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
「時彼菩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嗯,因為他的這麼一念哪,佛的威神力來加被他。實際上呢,也可以說佛的加被;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位菩薩他那個心量能感得跟他相應,以及那些法會當中的眾生能感得相應。我們也相應了一部分,假定我們以往沒有集這個善根因緣的話,今天乃至於聽聞不到。所以剛才一開頭的說,每個人都是自己,你有多少心力量,你就能夠跟這個教法相應多少;能相應多少,你就能夠淨除多少罪障,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
前幾天我跟你們講的幾個公案,包括上幾個禮拜,都是千真萬確的,這些人都在眼前,從台中到台北,到台北、到高雄,說不定這幾個人你們每個人都認識,即算是不認識,都是眼前的人。不是說你長年累月待上三年、五年、十年、八載,不!都是說當下觀察那個心的時候,一心覺得「哎呀,不對了!」然後就從這個上面下功夫,自己也立刻覺得,嗯,前、後兩念差別,然後呢馬上這個情況立刻出現。
不過你們不要急喔!「我也這麼一想,立刻出現」,沒那麼容易。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過如理的薰習,乃至於我們思惟這個力量都不強。聽的時候很來勁,講完了以後坐在這地方,我是把那個實體來表示我的心相喔!聽的時候,全部精神,因為大家共同的心力,以及對方強心力,吸引你;可是我自己的習性,這個心裡面就會軟趴趴的。當這個強猛的心力拿掉了,你這個心力就縮下來了;叫你自己去想,沒有用,所以你得不到這個好處。所以平常我告訴大家多思惟、多思惟,一方面固然能跟法相應,一方面呢你多思惟、訓練你自己腦筋,你那個腦筋就活起來了,多活動也是如此。所以這個絕對不會吃虧的,只有占便宜;你越是多做,越是多肯別人幫忙,到那時候真正得到的好處還是你自己的,大乘的教法就這麼好!
所以在這地方,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去看那個經文上面。剛才講到哪一個地方的?講到「忽然廣博」……,喔,說這個是,不是、不單單是說佛的加持,就眾生的心量相應。那麼現在呢,我提醒大家以這個心情。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懺悔……,欸,對了!說到這個地方,我倒不妨、也想起。這個虛雲老和尚你們大家都非常仰慕的一個大德,他去拜舍利,剛開始看是一種,然後呢繼續不斷去拜、繼續不斷拜下去,境況就不一樣了。然後呢,我周圍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乃至於講那個故事當中,就是前天講那個高雄那個居士,他是個在家人喔,他心裡先這樣想,然後呢第二天那樣想,一這樣想的話,這個境況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實際上這個因,你自己看得最清楚,如果你能這樣的話,那個感應立刻現起。
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求了半天怎麼沒感應?」你念了半天,你只要問你自己這一念對了,你不要……,這個最好的感應就在這裡,因嘛!這個是自己再清楚不過了。所以現在諸位啊!這我努力地要想幫忙你們的,就這麼一點點東西,說起來是微乎其微,但是這個東西啊,真東西,是價值無比!你只要這個摸到了,下面你就自己覺得這條大路展開來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說:「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芳馥充滿。於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於此座有妙蓮花。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於蓮花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喏,同樣的,這個感應。前面說佛,後面呢伴,馬上相應了。機相應,教相應,出現了,出現了!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地把這個相關的部分告訴你們,你們了解了,然後學後面那個懺法,你曉得怎麼去用這個心。
那個四個如來啊,「各於其座加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國土。」他放的光明是如此。那麼為什麼這個光明,王舍城、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十方恆河沙的一切諸佛國土呢?這個光明也有它的原因的。它示現的量,說這個教法的內涵,換句話說,這個教法究竟圓滿的。
除了這個光明以外,還有這個等等,「雨諸天花奏諸天樂。爾時於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沒有一個眾生例外,都得到這個好處。「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瘂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無衣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一遇到這個光,就得到這個好處,這個很神奇、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都不相信這一點,總是說這個神奇的,然後呢往往還說這修學佛法要理性化,這個好像不理性。以前我也曾經這麼想過,幸好很快就透過去了,很快就透過去了。實際上我們這個理性實在是啊,唉!值多少錢哪?半分錢都不值,然後我們把那個理性去衡量那個宇宙、真理,非常可笑!我們見不到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我以前一再跟大家說過,不要說佛世,就眼前這個世界上面,我親眼看見的神奇的事情已經是不止一次、不止兩次。只根據我信得過的人、所接觸到的,已經太多、太多,都是你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
我們剛才說虛雲老和尚,我們這個印光大師,乃至於我們眼前的我們老和尚,這事實都擺在這裡。哪有說動手術,我們老和尚動手術,動了兩個鐘頭,那個大腿骨都斷掉了,不要上麻醉劑的,天下有這樣的事情嗎?他還不痛,他自己還覺得,欸誰在那兒給他動手術。不過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說法的,也許西方人說:「這個人神經一定有問題。」的確的,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所以我這樣特別說的話,我們千萬碰到哪裡,時時注意:我們現在畢竟在無明當中,無明大病,不要自以為懂得了,拿自己去衡量去。人家怎麼說,這人家的,個人是個人的。
這一段話,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說你真的跟它相應的話,就會產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會產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歡喜踊躍合掌一心。瞻仰諸佛殊勝之相。亦復思惟釋迦牟尼如來無量功德。唯於壽命生疑惑心。云何如來功德無量。壽命短促唯八十年。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惟除無上正遍知者。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喔!親眼看見了。上面是見到佛的殊勝,下面呢見到眾生一種感應的殊勝。這個感應,如果說你從單方面去看,你就看見佛的威神加持,現在我們不應該從這個方面去看,我們應該怎麼呢?為什麼他得到感應,為什麼我得不到感應?這一點要懂。這個話你們清楚、不清楚?你們清楚、不清楚?為什麼他得到感應?為什麼我得不到感應?這一點你要了解。我們不必說佛世那個時候,這個太遙遠了,我們就說老和尚吧,他為什麼有這個感應?為什麼我沒有這個感應?我之所以要這樣提醒你們,不但提醒,讓你們認得,有一個特別的理由。你懂得了這一點,到這裡來,你到這裡來,此行不虛。你不懂得這一點,你永遠只是羨慕別人,喔,這個大善知識,我要去親近他,然後你跟著他周圍,他走了,你還是你;就算是你跟他一起走,他到極樂世界,對不起,我們不一定下地獄,但是絕對去不了極樂世界。為什麼?他有感應,我沒有感應。所以不要從這個形相上面去看。從那個形相上面看,他為什麼有感應的?感應之因何在?我認得了,我也在這個上面去努力,這對,對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說,在那地方說,一個是佛,還有佛這麼多的威神感應,我們不要再看這是佛的加持,佛是加持沒有錯,但是你要能加持的相應的量,才得到這個加持。而我們現在該學的,就是學這個。
「歡喜踴躍合掌一心」,這個是真的歡喜,這個是真的踴躍,內心與法相應的。「瞻仰諸佛殊勝之相」;瞻仰完了以後他又想了:「嗯?這釋迦如來的這個無量的功德,那是不得了的,但是他壽命為什麼這樣呢?」「云何如來功德無量」,卻是「壽命短促唯八十年」呀?「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說:「善男子啊!你這樣地想不應該,不對。」為什麼呀?「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不但是一個佛,佛都這麼說,「我等」,換句話說,喏,這個佛,佛眼,所有的佛都看見,諸天、世間所有的這些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佛的壽量有多長、有多遠,其何為限,根本不可能看得到!「惟除無上正遍知者」,真正佛的壽量的長遠,除了佛以外,你們根本看不見。
那麼下面呢正式地說,說佛的壽命多長呢?還是沒辦法正面說明,還是用側面說明,說:「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爾時四佛於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一切諸海水。可知其渧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塵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假使量虛空。可得盡邊際。無有能度知。釋迦之壽量。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不害眾生命。及施於飲食。由斯二種因。得壽命長遠。是故大覺尊。壽命難知數。如劫無邊際。壽量亦如是。妙幢汝當知。不應起疑惑。最勝壽無量。莫能知數者。」這一段呢就告訴我們,說釋迦世尊的真實的壽量絕對不是我們能夠了知的!好,那麼這一堂課,我們現在就到這裡。
第二講 序品第一 如來壽量品第二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qqfj5
每一個人希望、好樂,一心一意地想要聽聞這個殊勝的微妙大法。這個就是前面的所有那個龍天八部、九法界眾生這個狀態。因為呀,下面這些求法的人這樣,所以這個佛就應順了相應的,就來給他們講這個圓滿教法。所以這個佛法──因緣之法,你有能感的機,那麼就有能應的這個法來。前面能感的機是九法界眾生,條件是這麼地好,然後至心合掌、一心瞻仰,那個時候佛圓滿的教法跟他就相應。
現在在座的諸位,情形原則上面呢我想是這樣,有的人也是啊非常好樂,然後等而下之。這個地方注意!不是佛法本身有所好、壞,而是說我們自己能這個感得「機」相應,才對,自己越用功、越努力,越好、越多。
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觀察大眾而說頌曰。
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諸佛之境界。
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
這個佛就出場了!「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定而起。觀察大眾而說頌曰。」那時候佛就來啦,他先從定起。
平常這個佛說大乘教法的時候,往往他會說這個「從定起」。就我們所了解,佛無時無刻不在定中,佛哪有不定的時候?沒有。但是它這地方又特別地交代說「從定起」,這個裡邊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在,你們自己去想想,這地方我不特別地指出來,幫忙你們。我聽見最近有兩個同學告訴我,上一個禮拜大家討論,討論得非常高興,喔,我也非常高興、非常歡喜。幫助大家,要多去思惟,多去思惟、多去觀察,針對著問題這麼一步一步地來,所以我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
那麼他就觀察了大眾一下,說下面這個頌。佛就開口了!「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諸佛之境界。」下面就出場了。
平常一般說這個佛法裡邊大乘經典都有啟法的,這樣,那麼只有極少數我們通常說「無問自說」,無問自說;那麼本經看,它的確也是無問自說。緊跟著他說的內涵呢,一開頭把它點出來,是這個《金光明》的說奧妙、最妙之法是什麼?最殊勝,是諸經之王,是甚深最甚深、難得甚難得!為什麼?這是諸佛的境界,這樣喔!告訴我們。
那麼在這裡也許大家問了:「欸,不是講懺悔嗎?這個懺悔難道也是諸佛的境界嗎?」你們倒說說看,這個懺悔是不是諸佛的境界啊?佛還要懺悔嗎?佛還要懺悔嗎?大家想想看。我想不妨啊……,剛才這個問題倒不必深談了,這個問題你們仔細地來討論一下好不好啊?欸,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嗯,後面當然,說一開頭說〈如來壽量品〉,然後呢〈法身品〉,那當然是佛的境界囉!但是講那個〈懺悔品〉、〈滅業障品〉,這是如來的境界嗎?那麼當然你們可以說不是,這個是你們在討論的時候討論它,好不好?那麼這個我……。現在說,喔!佛親口講的,這個是諸佛的境界,最甚深的,現在呢佛說:「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并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我現在呀正要、需要給大眾來說這個經。
平常這個《法華》上面倒不會強調,這個《彌陀經》、《阿隬陀經》它特別強調,說:「喔,你不要小看它啊!」因為有很多人總覺得這個好像……,那他也特別地強調,說「我這個大、大、大」,無問自說,無問自說,就這樣。那現在看看,這地方也是一樣,他不但無問自說,而且親自說,現在這個經是什麼一個程度。《法華》上面也說這個是「諸經之王」,本經他也說「諸經之王」;「甚深難得」,這裡也說「甚深難得」;《法華》上面說這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地方是「諸佛境界」。只有這樣,所以我現在要來跟你們說。下面還有兩個喔,這個很特別喔!「并四方四佛」是「威神共加護」,不但我喔,還有四方諸佛都威神加持!
在這個瑜伽部當中特別的,說這個佛的圓滿的身相出現的時候,他通常說「五方佛」,五方佛。實際上,它有每一個地方有一個代表的,它真正代表的就是,圓滿的、所有的內涵具體呈現的時候,這樣,那麼每一個特質在這一方面。所以說他講這個圓滿的教法的時候啊,自然而然有這個圓滿的行相,這第一個。第二個呢,他所以有那個圓滿的行相因為什麼?因為求者,學法的人,這個相應到這種程度。這句話我們務必要擺在心上!雖然這個教法是圓滿的,如果我們的內心當中不相應的話,那我們對不起我們自己,耽擱了我們自己。這一點所以我特別提一下。
東方阿閦尊。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
我復演妙法。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淨除諸惡業。
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一切智根本。諸功德莊嚴。
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諸惡相現前。天神皆捨離。
親友懷瞋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珍財皆散失。
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眾苦之所逼。
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是人當澡浴。應著鮮潔衣。
於此妙經王。甚深佛所讚。專注心無亂。讀誦聽受持。
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及餘眾苦難。無不皆除滅。
所以下面說:「東方阿閦尊。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我復演妙法。」「我」就是本師釋迦世尊,中央。那麼現在演的什麼呢?「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淨除諸惡業。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現在要說的呢,「吉祥」,喔,那個圓滿吉祥的,這是什麼?這個是懺法,這個是懺法;而這個懺法,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圓滿的,最殊勝圓滿的。
所以本論上面說,我們說「本論」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你看這《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確它是把三藏十二部整個的精華,它都是運用這地方,「懺悔」它就說、提出來,舉一個「《金光明經》等」,這「等」包括其他的。為什麼用這個呢?因為這個是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究竟圓滿的,以這個綱領統率下面一切。這個方法能滅一切罪,這是總聚,所有一切統統淨除,惑、業,然後呢由惑、業所感得的果報之苦,所以說「淨除諸惡業。及消眾苦患。」不但呢,不但呢流轉生死當中的一切問題,所謂惑、業、苦三個像是惡叉聚一樣的、連頭帶尾永遠相應的,這個把它消除掉了;還要呢,「常與無量樂」。單單除苦,小乘也有;要得無量樂,是只有不共大乘才是。
這個是就我們世間的眼光去看的,當然真正的滅一切罪,這個一定也包含出世間,能夠有無量樂也一定是包括出世間。這出世間的特質在哪裡呢?下面說,「一切智根本」,喔,這個是一切智,說究竟圓滿的這個根本就在這裡。「諸功德莊嚴。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等等,「諸惡相現前」,下面就是各別、各別說明這些。
前面是提出來了,這個是重要的,下面……,像上面說的這些種種呢一般凡夫都沒有,好的沒有,壞的是樣樣具足。現在呢透過本經,圓滿的教法,如理行持,可以把壞的是一一淨除,好的漸漸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所以我們把它念一下,念過去,重要的地方我再提一下,說:「諸惡相現前。天神皆捨離。親友懷瞋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珍財皆散失。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眾苦之所逼。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
不管前面說哪一些煩惱,那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辦法的,如果我們遇到了這個辦法嘛,求神拜佛啊、種種方法呀,這樣,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圓滿的教法,如理如量的,你要想解決一切痛苦、得到圓滿的這個功德,如「是人當澡浴」,看經喔!「應著鮮潔衣。於此妙經王。甚深佛所讚。專注心無亂。讀誦聽受持。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好,到這地方停一下。
現在告訴我們了,這個好辦法喔,就這個辦法可以解決一切。應該什麼?「著鮮潔衣」,這個新鮮的、清淨的,新鮮的就是新的、清淨的。我們在這裡不必為了這個事情買一件新衣服;倒是洗洗乾淨,需要的;更重要的,你們要「洗心」,更重要的,你們要洗心,這個才是又鮮又潔,清楚嗎?最重要的,你能夠心裡面洗得非常乾淨的話,那時候就算這衣服一時還沒有辦法弄乾淨,功德決定有!當然,如果說你真正的衣服洗得很乾淨,雖然內心洗不乾淨,功德還是有,不過兩個完全不能相比,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說,我們學的時候,這個「得少為足」這前面的兩樣障礙:或者在知見上面,文字的障礙;或者在行持上面,行相上頭的障礙。這個我們要突破,進入它的內涵去。我們曉得,一切業來決定,而業的特質是在我們的思心所,所以叫「思、思已業」,你這個身、口的行為跟這思相應的這個。如果說你的身、口的行為,跟你那個思心所不相應的話,你這個業不相應,這個業不相應。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譬如說,現在我們在這地方大家修學佛法,不管在家、出家,說威儀很整齊,我們尊重佛、尊重這個三寶。然後呢一方面呢尊重三寶,所以自己弄得乾乾淨淨;一方面呢為了維持這個清淨幢相,所以弄得整整齊齊,那是非常好。反之,你自己弄好了以後,你自己:「嗯,我這件東西比他好;我這樣地如法做,他不如法。」對不起,你這個沒有功德。因為為什麼啊?心裡不寂靜,不鮮、不潔。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業,思、思已業,連貫得起來的。我們現在有幸能夠內外同時並進,注意喔!往往容易陷在什麼?陷在這個行相上面,或者文字以為懂了,或者摸著了行相以為對了,然後呢拿這個去恥笑別人,錯了!我們現在文字懂了,行相對了,從這地方非常歡喜地步步深入,好!所以這個文字跟行相不是不要啊,但是千萬不要弄錯。
那麼下面呢告訴我們「專注心無亂」,這個《廣論》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專注」。平常這個經典上面都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喔,好好認真地聽著啊!聽完了以後啊,要善巧地思惟觀察擺在心裡呀!
怎麼辦呢?拿這個心情「讀、誦、聽、受持」。每一個字有它的特別的內涵:「讀」,讀已能「誦」,誦就是慢慢地熟啦;然後呢單單這個地方的話,自己不一定能夠深刻地了解,還要去「聽」。我想,我們受過這個像道次這樣圓滿教法的才曉得,自己讀,跟聽,效果很不一樣、很不一樣。一般來說,不聽不容易懂,就算你具足善根,自己摸索,摸索得出來,也得花上長年累月的時間;而就算你摸索,摸索得出來的,往往是限在某一個角度,從這個角度看這件事情,而沒辦法把握住這個全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那麼,所以經過了這個讀誦聽聞以後呢,領納、受持,領受了好好地去做。這樣一來的啊,這個本經的神髓、所以它的威力就顯發出來了。那個時候啊,一切的災橫禍害統統解決。
在我們學《廣論》的時候,以及這一次求懺悔的時候,說要懺悔,如果四力圓滿,一切的罪障無有不消。「力」是什麼?喏,就是跟法相應的這個威力。所以這個不是說聽懂、會講、樣子做得滿好,規規矩矩,叫人家看得肅然起敬;人家看得肅然起敬是人家的,我自己還不一定得到這個好處。如果照著前面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下來的話,那個時候有力量,這個力量自己內心上面最清楚不過,最清楚不過。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力量。平常我們在這地方常常說,哎呀,懂得了這個道理呀,就是做不到!欸,不要貪,不行;不要發脾氣、不要瞋,不行;不要癡,就提不起來,沒有力量。有了力量,嗯,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為什麼沒有?次第沒弄對,方法並沒把握住。所以現在這個〈序品〉當中,前面告訴我們就這些。
儘管我們已經學過《菩提道次第廣論》,可是正式用的時候,現在正式開始喔,喔,現在正式開始了,就是開始我們來「行」這個頭上的,這個都是什麼?道前基礎。我自己的微小的一點受用,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常常建議大家,說,啊!我們不要隨便輕毀人家、說密法好,我也說去灌一個頂,但是最後灌了一個結緣灌頂就好了,不要說「喔唷,我現在求密」,我哪夠資格求密!喏,連它共大乘、共中士、共下士的這個前面這個基礎,我都沒有穩固。實際上,你反過來做這個地方的話,後面的一步一步都有。
所以我想啊,在座的一定有同修跟我一樣,感覺得多幸運啊!我們學過了這個《廣論》才曉得,喔!這個〈序品〉當中還有這麼多重要的內涵在。是!因為這個經那些當機眾,他都已經久修上座,這些東西都有了,所以序當中只要提過,一一都有了。我們現在呢,要想跟他們走,同樣走到這個圓滿的路去的話,當然所有的路必須走,那個時候我們得看看,這個前面部分我們有沒有準備?準備了,照樣的,好了,懂得了,就下面去;如果沒有,回過頭來。所以剛才說,有人問我:「那個恭敬怎麼老提不起來啊?」喏,這裡告訴我們了,很清楚,很明白。如果這個地方還不清楚,那麼這一本書裡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一心皆擁衛。
大辯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
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阿蘇羅天眾。
如是天神等。并將其眷屬。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
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秘密教。千萬劫難逢。
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或設於供養。
如是諸人等。當於無量劫。常為諸天人。龍神所恭敬。
此福聚無量。數過於恆沙。讀誦是經者。當獲斯功德。
亦為十方尊。深行諸菩薩。擁護持經者。令離諸苦難。
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花。恆起慈悲意。
若欲聽是經。令心淨無垢。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
若以尊重心。聽聞是經者。善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
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讚。方得聞是經。及以懺悔法。
現在請翻過來,第十頁。「及餘眾苦難。無不皆除滅。」前面是總的,說其餘的一切苦難,沒有一個例外,統統消除,統統消除。先不必談以後的結果如何,眼前已經有特別的好處,什麼好處?「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一心皆擁衛。」喔!馬上這個護法龍天哪,馬上就來護持你。我們也把它念一下:「大辯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堅牢地神眾。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阿蘇羅天眾。如是天神等。並將其眷屬。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這樣地擁護法,乃至於白天、晚上都不離開你。白天,你張開眼睛認真做,固然是;晚上你睡著了,他還在護持。
「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祕密教。千萬劫難逢。」我現在,我要來說這個,這個是最甚深諸佛的行處啊,這個是諸佛的最奧祕的。這個「祕密」是有幾重意義,那麼這個地方的意義呢,就是這個深奧的道理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懂得的,這樣。所以對我們還沒有了解之前,這是個奧祕,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因地當中如何下手,你只要這樣走上去,將來必定可以得到圓滿果位,一切能夠徹底了解。這個法呀是「千萬劫難逢」啊!
「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或設於供養。如是諸人等。當於無量劫。常為諸天人。龍神所恭敬。此福聚無量。數過於恆沙。」那麼下面呢,就是我們聽了以後,聽到了以後,還要能為他演說。這個我們不要急著聽了就說給別人聽啊,注意一個事實!這個是我老師告訴我,是一個大阿闍黎,是兩年以前,我臨時離開他的時候向他請教。他就告訴我四件事情,告訴我四件事情,五件事情。五件事情,哪五件事情呢?我簡單地說一下。
第一個呢……,說當然,這個像這種大阿闍黎都不是像我們現在馬馬虎虎的喔,就是一個有圓滿的教法所在之處,就這樣。所以第一個他告訴我:「老師告訴你的話,你必須要聽得清清楚楚,了解得透透徹徹,然後呢如實行持。」第一個。那麼像這一類,這個上面我們就很清楚的,不是普普通通隨便說認得一個,這個沒什麼用場。然後呢,而行持過程當中有個特別名詞──「戒」,戒法本身的話,一定要如理行持,如理行持,這樣。然後呢他又告訴我們,說:「你不要忙著先講給別人聽」,怎麼辦呢?「你自己弄懂了,你曉得,喔!這個是些什麼,你真的懂了,那時候講給別人聽,真的講。」我現在印象很深,所以我常常跟你說,我實在啊有的時候啊,唉,感到慚愧,不過多多少少我體驗到一點點;真正說起來體驗到一點點,應該趕快行持,趕快行持。所以我這裡順便一提。不要說:「喔,經上告訴我們哪,我們聽見了說給別人聽啊!」欸,看見了,先要想辦法懂得它是什麼,懂得它是什麼,千萬不要在文字上面以為學會了,拿自己的意見去解釋這個文字,這樣,你不說給別人聽還只害自己,說給別人聽的話還害了別人。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我老師後面又告訴我呢:「你不要急著求結果。」當時我有一點不大懂,現在了解了很清楚,已經給大家一再說明。他偏偏又告訴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勤精進,如救頭燃。」我就心裡想:又不要急,又要如救頭燃,該怎麼辦?不過那時候我們對老師已經起了大恭敬心,也絕對不會說「你這個話怎麼矛盾的?」嗯,心裡想:那什麼?但是時間又……,條件也不方便,我也一下問不清楚,這樣。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急著求果,一定要懂得這個究竟圓滿的果,先啟發你最大的仰望善法之欲;然後呢去找得這個果的內涵、教法、方便,有了,開始行持,照著這個次第,那個時候一步不差!
平常我們叫「欲速不達」,就這個毛病;哎喲,趕快!希望……。所以平常我們就告訴你:「你不是要得到什麼嗎?那你好好地這步來。」「哎喲,這個不行,你趕快告訴我!」那參禪的,「趕快你告訴我,一點我就開悟了」;念佛的,「你告訴一個方法,讓我念念嘛,馬上到極樂世界了。」唉!這個都是他最大的毛病所在。所以我在這地方隨便呢……,實際上因為是我們義譯翻的,雖然這一點呢跟那個經文並不一定直接有關,順便一提。
那麼下面這些我們都曉得的,啊!如果這樣的話呢,他就可以得到這麼多好處,所以這個福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因為平常世間的福都是有漏、有限的,現在這個呢才是無限、無漏的,後面還會講。
「數過於恆沙。讀誦是經者。當獲斯功德。」喏,正規的這個,學這個的。這個「讀誦」它就是啊,不是單單讀誦喔,反正我們做一件事情,前面說「讀誦」,然後呢「聞、受、持」,一步一步。當我們重覆前面的話的時候,就把那個綱領提出來,你這樣做的話,就可以獲到像前面所說的這麼無量無邊的功德。
不但如此,「亦為十方尊」,這是佛;「深行諸菩薩」,諸大菩薩;「擁護持經者」,不會……,「令離諸苦難。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花。恆起慈悲意。若欲聽是經。令心淨無垢。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若以尊重心。聽聞是經者。善生於人趣。遠離諸苦難。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讚。方得聞是經。及以懺悔法。」那這幾句話,把那綱要、重點說一說。
……(註:音檔缺漏)而就它真實的內涵來說,你能夠著眼為一切人,那個時候才是你自己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現在我們說大乘教法,開始的時候這概念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努力加深這個認識,否則說是說大乘教法,弄來弄去只管自己、別人不管,這個東西很不好、很不好。
所以他下面說,若欲聽這個經那麼要怎麼辦?要這樣!如果我們能夠令心清淨、無垢,那麼不但如此,還要「常生歡喜念」。這地方的「歡喜念」,不是平常我說「我要歡喜它」,如果是一句話,歡喜歡喜不起來,叫你發脾氣你也發不起來。換句話說,你能夠這樣地如理去做的話,自然而然跟它相應,這個歡喜就生起來了。這個是真正的內涵。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文字所指的裡邊它的法相的真實狀態,不是說我自己假造一個笑的面孔,不是說跟人家開一個玩笑的歡喜,你如理行持,內心自然生起了,這個時候,欸,他是這個心生起來的叫「常生」,而且會恆常的,因為跟你法相應啦,這你從內心起來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能夠這樣的話呢,「能生諸功德」,一切功德生起來,這個功德才是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以及圓滿這所有的教法的真正的重心。
那麼下面說「若以尊重心」,這個「尊重心」從初機第一步到最後的時候,始終是這個。我們不懂,但是我曉得這個好,去尊重;懂了,相應了,歡喜了,更加尊重!如果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就能夠得到這個好處。前面這生善趣、遠離諸惡苦,就是增上生,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去。而要這樣去做,由積了足夠的善根以後,那個時候才為諸佛所讚歎,才能夠聽聞這樣的圓滿的教法;而這個教法,現在我們這裡學的就是「懺悔法」。看看喏,不容易喔!所以我平常常常自己想,也給大家同學說,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說第一個要感謝:感謝你自己。如果說我們宿生並沒有認真地行持過,積下這一點善根,今天聽不到,千萬不要輕易地浪費掉!
下面〈如來壽量品〉,〈如來壽量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已於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植諸善根。是時妙幢菩薩獨於靜處作是思惟。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復作是念。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云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然釋迦牟尼如來。曾於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飢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飲食。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已於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植諸善根。」這個菩薩是這樣,那個時候王舍城有一個菩薩摩訶薩,叫作妙幢菩薩,他呢已經在過去無量佛前面清淨供養,種了深厚善根。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是時妙幢菩薩獨於靜處作是思惟」,他心裡這麼想:「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為什麼因緣我們釋迦世尊怎麼只有八十歲呢?所以剛才說,這個經是在最後,佛陀已經宣布了再三個月要涅槃了,那個時候才講的。
「復作是念」,他又想,「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云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他同時又想,這不是佛告訴我們,這個長命的因緣是什麼呢?這兩種:一個呢不傷害別人;不但不傷害,還要幫助他,施他的飲食。「然釋迦牟尼如來。曾於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飢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餘飲食。」這個就不詳細講了。說,我們釋迦世尊哪,豈但是一次、兩次,無量百千、無數劫,這個「無數劫」是「阿僧祇劫」通常我們說,從來不害生命,還廣行十善,惠施一切,乃至於自己的頭、目、腦髓無有不捨,何況其他呢!這樣的捨法。
說到這裡啊,我們真想釋迦世尊實在了不起,實在了不起!以前我曾經看過這個《悲華經》,印象不深,那麼最近呢又有一位同修給我提醒這件事情,他就告訴我,「你看過沒有?」「看過。」他就說。我印象不深,被他一提印象就很深。
當初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佛在另外一個佛前面學佛法,聽聞了佛法,大家就發心。就很多人發心哪,說將來成佛的時候在淨土成佛;我們釋迦世尊發心在穢土成佛,然後呢他這個穢土成佛的志願之偉大,十方諸佛簡直難找,難找!所以我們釋迦世尊實在了不起,實在了不起!平常我們不了解這個,只是看到我們看見那一面,很多該看的都看不見。啊!覺得這樣,我覺得這個釋迦世尊是了不起,他發心要救度這個末法五濁惡世的眾生。說實在,沒有釋迦世尊那樣的話,我們永遠沉在這地方,沒有我們的份;儘管十方淨土無量無邊,我們始終沉淪在這個上面,沒有機會碰得到它的。就因為像釋迦世尊發了這樣的了不起的、殊勝的大願之心,他專門在這個地方救。可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是剛強難調,難調極了!別人難不難不知道,我自己曉得,哎呀,實在是啊,的確!
所以我常常想到這件事情,心裡面覺得真是……,不曉得怎麼說才好。我但願你們在座的諸位啊,好好地聽了這個話。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所以強調前面這些,那就是我以前的痛苦的經驗:或者執在文字上面自以為懂了,喔!跟人家辯,說得不好聽叫吵架;然後呢做了一點點自以為對了,是「你不對」!啊,這是剛強相,那一副。而佛不捨棄我們,要來!
這裡邊還有幾個公案,乃至於在這個荒年的時候,那個小三災生起的時候,佛發願,他說:「我那個時候想做一個」什麼?「大肉山!讓你們來吃」,就這樣,然後「你們用刀來割,吃,好!就因為這個因緣,我濟度你們。」現在我們說實在的啊,真正想起來真慚愧!外面的不談了,世間本來這樣;那修學佛法,不但修學佛法,是大乘行者,然後做一點小事情,「嗯,我做,你不做……」,捨一點點都捨不得,說起來是學大乘佛法。我不是說,喔要大家做到,我只是說提醒了以後啊,我希望大家、我們總是常常策發自己內心。一點小小的好處,想一點總是,喔唷,拼命想去得到,「趕快我得到了,不要被別人搶得去。」這個實在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現在真正講懺悔,注意啊!不是說:「喔,我又觀了一個佛相,觀起來;然後我念了佛,喔又念得很好」,然後什麼呀……。處處地方起心動念觀察:「我這個心,現在學佛,跟佛相應、不相應?」不相應了,懺悔就從這裡追悔:錯了,錯了,錯了!拿掉它。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步。如果我們固然能夠心心念念、時時刻刻這樣觀察,一定有我們的份,那時候我們也「配」學釋迦世尊這個圓滿的教法。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時彼菩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芬馥充滿。於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於此座有妙蓮花。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於蓮花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是四如來各於其座加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雨諸天花奏諸天樂。爾時於此贍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瘂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無衣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
「時彼菩薩。於世尊所作是念時。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嗯,因為他的這麼一念哪,佛的威神力來加被他。實際上呢,也可以說佛的加被;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位菩薩他那個心量能感得跟他相應,以及那些法會當中的眾生能感得相應。我們也相應了一部分,假定我們以往沒有集這個善根因緣的話,今天乃至於聽聞不到。所以剛才一開頭的說,每個人都是自己,你有多少心力量,你就能夠跟這個教法相應多少;能相應多少,你就能夠淨除多少罪障,就能夠得到多少好處。
前幾天我跟你們講的幾個公案,包括上幾個禮拜,都是千真萬確的,這些人都在眼前,從台中到台北,到台北、到高雄,說不定這幾個人你們每個人都認識,即算是不認識,都是眼前的人。不是說你長年累月待上三年、五年、十年、八載,不!都是說當下觀察那個心的時候,一心覺得「哎呀,不對了!」然後就從這個上面下功夫,自己也立刻覺得,嗯,前、後兩念差別,然後呢馬上這個情況立刻出現。
不過你們不要急喔!「我也這麼一想,立刻出現」,沒那麼容易。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經過如理的薰習,乃至於我們思惟這個力量都不強。聽的時候很來勁,講完了以後坐在這地方,我是把那個實體來表示我的心相喔!聽的時候,全部精神,因為大家共同的心力,以及對方強心力,吸引你;可是我自己的習性,這個心裡面就會軟趴趴的。當這個強猛的心力拿掉了,你這個心力就縮下來了;叫你自己去想,沒有用,所以你得不到這個好處。所以平常我告訴大家多思惟、多思惟,一方面固然能跟法相應,一方面呢你多思惟、訓練你自己腦筋,你那個腦筋就活起來了,多活動也是如此。所以這個絕對不會吃虧的,只有占便宜;你越是多做,越是多肯別人幫忙,到那時候真正得到的好處還是你自己的,大乘的教法就這麼好!
所以在這地方,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去看那個經文上面。剛才講到哪一個地方的?講到「忽然廣博」……,喔,說這個是,不是、不單單是說佛的加持,就眾生的心量相應。那麼現在呢,我提醒大家以這個心情。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懺悔……,欸,對了!說到這個地方,我倒不妨、也想起。這個虛雲老和尚你們大家都非常仰慕的一個大德,他去拜舍利,剛開始看是一種,然後呢繼續不斷去拜、繼續不斷拜下去,境況就不一樣了。然後呢,我周圍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乃至於講那個故事當中,就是前天講那個高雄那個居士,他是個在家人喔,他心裡先這樣想,然後呢第二天那樣想,一這樣想的話,這個境況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實際上這個因,你自己看得最清楚,如果你能這樣的話,那個感應立刻現起。
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求了半天怎麼沒感應?」你念了半天,你只要問你自己這一念對了,你不要……,這個最好的感應就在這裡,因嘛!這個是自己再清楚不過了。所以現在諸位啊!這我努力地要想幫忙你們的,就這麼一點點東西,說起來是微乎其微,但是這個東西啊,真東西,是價值無比!你只要這個摸到了,下面你就自己覺得這條大路展開來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說:「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芳馥充滿。於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於此座有妙蓮花。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於蓮花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喏,同樣的,這個感應。前面說佛,後面呢伴,馬上相應了。機相應,教相應,出現了,出現了!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地把這個相關的部分告訴你們,你們了解了,然後學後面那個懺法,你曉得怎麼去用這個心。
那個四個如來啊,「各於其座加趺而坐。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國土。」他放的光明是如此。那麼為什麼這個光明,王舍城、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十方恆河沙的一切諸佛國土呢?這個光明也有它的原因的。它示現的量,說這個教法的內涵,換句話說,這個教法究竟圓滿的。
除了這個光明以外,還有這個等等,「雨諸天花奏諸天樂。爾時於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沒有一個眾生例外,都得到這個好處。「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瘂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無衣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於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一遇到這個光,就得到這個好處,這個很神奇、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都不相信這一點,總是說這個神奇的,然後呢往往還說這修學佛法要理性化,這個好像不理性。以前我也曾經這麼想過,幸好很快就透過去了,很快就透過去了。實際上我們這個理性實在是啊,唉!值多少錢哪?半分錢都不值,然後我們把那個理性去衡量那個宇宙、真理,非常可笑!我們見不到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我以前一再跟大家說過,不要說佛世,就眼前這個世界上面,我親眼看見的神奇的事情已經是不止一次、不止兩次。只根據我信得過的人、所接觸到的,已經太多、太多,都是你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
我們剛才說虛雲老和尚,我們這個印光大師,乃至於我們眼前的我們老和尚,這事實都擺在這裡。哪有說動手術,我們老和尚動手術,動了兩個鐘頭,那個大腿骨都斷掉了,不要上麻醉劑的,天下有這樣的事情嗎?他還不痛,他自己還覺得,欸誰在那兒給他動手術。不過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說法的,也許西方人說:「這個人神經一定有問題。」的確的,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所以我這樣特別說的話,我們千萬碰到哪裡,時時注意:我們現在畢竟在無明當中,無明大病,不要自以為懂得了,拿自己去衡量去。人家怎麼說,這人家的,個人是個人的。
這一段話,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說你真的跟它相應的話,就會產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會產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歡喜踊躍合掌一心。瞻仰諸佛殊勝之相。亦復思惟釋迦牟尼如來無量功德。唯於壽命生疑惑心。云何如來功德無量。壽命短促唯八十年。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惟除無上正遍知者。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喔!親眼看見了。上面是見到佛的殊勝,下面呢見到眾生一種感應的殊勝。這個感應,如果說你從單方面去看,你就看見佛的威神加持,現在我們不應該從這個方面去看,我們應該怎麼呢?為什麼他得到感應,為什麼我得不到感應?這一點要懂。這個話你們清楚、不清楚?你們清楚、不清楚?為什麼他得到感應?為什麼我得不到感應?這一點你要了解。我們不必說佛世那個時候,這個太遙遠了,我們就說老和尚吧,他為什麼有這個感應?為什麼我沒有這個感應?我之所以要這樣提醒你們,不但提醒,讓你們認得,有一個特別的理由。你懂得了這一點,到這裡來,你到這裡來,此行不虛。你不懂得這一點,你永遠只是羨慕別人,喔,這個大善知識,我要去親近他,然後你跟著他周圍,他走了,你還是你;就算是你跟他一起走,他到極樂世界,對不起,我們不一定下地獄,但是絕對去不了極樂世界。為什麼?他有感應,我沒有感應。所以不要從這個形相上面去看。從那個形相上面看,他為什麼有感應的?感應之因何在?我認得了,我也在這個上面去努力,這對,對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說,在那地方說,一個是佛,還有佛這麼多的威神感應,我們不要再看這是佛的加持,佛是加持沒有錯,但是你要能加持的相應的量,才得到這個加持。而我們現在該學的,就是學這個。
「歡喜踴躍合掌一心」,這個是真的歡喜,這個是真的踴躍,內心與法相應的。「瞻仰諸佛殊勝之相」;瞻仰完了以後他又想了:「嗯?這釋迦如來的這個無量的功德,那是不得了的,但是他壽命為什麼這樣呢?」「云何如來功德無量」,卻是「壽命短促唯八十年」呀?「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說:「善男子啊!你這樣地想不應該,不對。」為什麼呀?「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不但是一個佛,佛都這麼說,「我等」,換句話說,喏,這個佛,佛眼,所有的佛都看見,諸天、世間所有的這些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佛的壽量有多長、有多遠,其何為限,根本不可能看得到!「惟除無上正遍知者」,真正佛的壽量的長遠,除了佛以外,你們根本看不見。
那麼下面呢正式地說,說佛的壽命多長呢?還是沒辦法正面說明,還是用側面說明,說:「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爾時四佛於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一切諸海水。可知其渧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塵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假使量虛空。可得盡邊際。無有能度知。釋迦之壽量。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不害眾生命。及施於飲食。由斯二種因。得壽命長遠。是故大覺尊。壽命難知數。如劫無邊際。壽量亦如是。妙幢汝當知。不應起疑惑。最勝壽無量。莫能知數者。」這一段呢就告訴我們,說釋迦世尊的真實的壽量絕對不是我們能夠了知的!好,那麼這一堂課,我們現在就到這裡。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金光明經講記_第三講 如來壽量品第二
第三講 如來壽量品第二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r6ml2
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爾時四佛於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
一切諸海水。可知其渧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塵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假使量虛空。可得盡邊際。無有能度知。釋迦之壽量。
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
不害眾生命。及施於飲食。由斯二種因。得壽命長遠。
是故大覺尊。壽命難知數。如劫無邊際。壽量亦如是。
妙幢汝當知。不應起疑惑。最勝壽無量。莫能知數者。
而下面正式的這個發起裡邊很有意思,叫〈如來壽量品〉。在那個時候啊,說這個城裡面有一個菩薩叫作妙幢,他這個菩薩已經早就久植善根,那麼他自己去思惟,說「佛已經宣布了」,這是最後說的經喔,宣布了「他再過三個月涅槃了;嗯,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壽命因緣是由於什麼啊?他如果殺生,那麼就短命,否則那麼長壽。那我們如來的壽命只有八十年,為什麼呢?為什麼呢?這個不是不合理嗎?」就這樣。於是這個時候啊,欸,四方有四個佛就出現,告訴他,啊,說:「善男子啊!你不要這樣想啊,不要這樣想啊!釋迦如來的壽量,絕對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啊,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他所以示現這個,只有八十年的原因是為什麼?有他的特別道理。」那麼就告訴他。
因為我們釋迦世尊,是要救度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所以出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那麼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啊,五濁惡世的這個人,跟這個時候相應的大家的這個根性,換句話說,我們的業力是什麼樣呢?這善根是非常微薄,再加上呢信解沒有信解。這個「信解」兩個字啊,這個「善根」兩個字啊,對我們是非常值得一再策勵、反省的,一再策勵、反省的。我們說:「那我們還不相信嗎?那我們出了家的。」這個從兩個標準去看:從世俗的標準去看,是,我們這個信心是比起別人家強,人家捨不得,我們都捨得了,所以比世間人是強一點;可是比之佛菩薩來說的話,我們的信心微不足道,簡直沒有!大家這一點哪,應該再自己去思惟、觀察一下。必定要透過這樣的思惟、觀察,自己才能夠真實的受用;了解,亦復如此,了解,亦復如此!那麼這個以前說過很多了,這個念到這個地方、讀到這個地方的話,諸位呀!一定要再自己好好地反省。
譬如說我們前天,我出去的時候,說:「有個醫生來了」,哇!大量的人等在那地方、看著他。但是如果說佛菩薩告訴我們說這個怎麼樣地治療我們的病,很少有人願意去聽信他。想想看!在我們的感受上面,是佛菩薩比起這醫生來的話,你簡直是不算什麼。然後一個算命先生,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算你說如何如何,喔唷!大家就「喔,這個算命先生告訴我這樣的,一個難關等等」;如果佛菩薩告訴你這樣的話,我們很少人去管得了。「哎呀,哎呀……,這個老法師!你這個話是沒講錯啊,但是啊、但是啊……」一百個「但是」擺在那地方,弄到後來睡在床上,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的信解啊,自己一定要警惕,除了你自己如實地信解去,那這樣。
同樣「解」呢,也是一樣。你說我們不了解嘛,看了很多佛經,然後呢聽了很多講,但是碰到那時候,這個見解都在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了解,都是世俗的情見,都是世俗的情見。這個我們真正應該「解」的什麼?了解:我們現在腦筋裡說這套東西就是害我們的;我們應該了解的是,拿佛法來淨化那個才對。所以我們現在學了佛法的人,通常都是什麼?越學嘛知見越多,啊!這個越學知見稠林。講起來他樣樣都……,這個經也看過、這個論也聽過,這樣,說起來一點小事情那麼一大堆道理,這個「解」啊解錯了!所以他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復無信解」,他乾脆得很──沒有信、沒有解,這是我們要警惕的呀!
所以這種人什麼啊?「我見、人見、眾生壽者」等等,這下面說得一大堆見,你不是沒有見喏,你有的,都是「我」!結果呢?學得佛法,反而增長我見,「喔──」,這樣,所以平常一點小事情。這個注意!平常碰到這種地方的時候啊,當你有一個見解起來的時候,你先想想:欸,到底是我見哪?還是我信了佛的信解啊?儘管我們做不到,你能夠反省一下的話,那就是一個進步。為什麼?因為至少你現在見到了,說:「欸,對不起,我這下總算沒有隨著這個我的見解在轉。」那個時候我的見解,「我見」這個東西對你影響力量,至少那個時候,它正面的力量有機會斷一下,以前一直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在這裡,你們正式看那個經的時候,這種地方應該要注意。
那麼一大堆,由於這樣的原因,一大堆這個理由,所以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示現那個短促的壽命。那麼他那個示現的啊,就像那個《法華經》上面講的一樣,《法華經》上面在迹、本二門當中,就是本門,就是後面喔,迹門就是示現的,本門當中不是有這個「地涌之眾」嗎?涌出來無量無邊的嗎?那麼,這個今天也簡單地要說明一下。
這個佛前面說完了這個《法華》以後,後來呢很多佛弟子們,包括各式各樣的、三乘的一切聖眾,大家發心護持這個《法華經》。佛陀他說:「不用了,有人來護持的。在末世的時候護持這個《法華》很不簡單!」說完了以後啊,地下面是冒出來大批的人物,這個叫「地涌之眾」。那個地涌之眾都是大菩薩,都是大菩薩,那麼湧出來的人數量之多啊,不得了的多!這個涌出來的人都要到佛陀前面去問訊、禮拜,他不是一個、一個喔,因為他涌出來的人分成功一個集團、一個集團,這最大的集團是六萬恆河沙數這麼多!一個恆河沙是不得了,這六萬還是多少,這個數字我一下記不住了,你不妨去……。我房間裡面有一個罐頭,有一點點恆河沙,只有一握,喔,這一握的恆河沙裡面大概有好幾萬粒。你現在看看這麼大的恆河,我們不要看恆河喔,我們看得見的,向北去看,什麼?大安溪、大甲溪;向南是大肚溪。你看!當我們看得見那一小的這裡邊那個沙也不曉得多少,那恆河沙細得像麵粉一樣,那數量是個天文數字。
現在有六萬恆河沙數的這麼……,然後呢這個這麼多人當中派一個代表出來,到釋迦世尊那裡去問訊一下,然後呢退下去;第二個……,是這樣的這種問訊一下、問訊一下,退下去……,這個單單問訊的時候多少?五十小劫!我們無法想像一共多少人在那地方啊!哎呀,這個人是不曉得多少。那些什麼?都是大菩薩;那大菩薩怎麼來的?釋迦世尊說:「我成佛以來,然後呢教化他們,現在他們都已經成了大菩薩了。」啊!所以這個釋迦世尊那個成佛的年代無法想像;更稀奇的是,那些這麼多人當中,在場的人大家都不認識。欸,羅漢不認識,也許因為羅漢發心修行的時間短;欸,我們彌勒佛啊,彌勒菩薩,瞪大了眼睛一看,沒有一個認識的,這就令我們驚訝了!
在《法華》迹門當中剛開始嘛,不是十六王子在大通智勝如來那個時候發心,那個時候有一個人──妙光,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來教,「那個時候有八百個人,那個八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叫『求名』」,有一個求名哪,那那個時候……,「現在就是彌勒菩薩,就是你」。換句話說,彌勒菩薩從發心久遠,這個年代之久遠也不曉得多少,從此以後他也一直在這個裡面修學菩薩道。這麼長的時候,居然沒有看見一個,在這堆人當中。所以你想像當中,多久遠、多久遠!那麼這個品就說明如來成佛以來的年代。你從這個地方連貫來一起看,那就大概多多少少可以有一點依稀彷彿的概念。總是說,我們釋迦世尊成佛的年代,那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那個天文數字。
這一段的真正的重要在哪裡呢?他就告訴我們啦!那麼他為什麼要示現涅槃呢?是說,這個在《法華》上面的說,說有一些人,這個都是一個大長者的兒子,那麼這個大長者的兒子的話,由於自己幼稚不曉得好歹,那麼吃了個毒藥。吃了個毒藥了以後啊,然後那個大長者曉得那個兒子吃了毒藥,很高興哪,就回來就告訴他,說「你們現在吃了毒藥了,痛苦啊」,趕快給他最美妙的藥,給那些孩子去吃。
可是那個時候那些孩子怎麼樣啊?欸,分兩部分。有一部分聽見了以後他覺得,馬上高高興興、誠誠懇懇吃下去了,吃下去那個病就好了。有一部分的人,妙咧,說看見那個父親回來了好高興,大長者,哎呀,大家繞著那個大長者周圍歡喜,給他的藥不吃。那個大長者看了一點辦法都沒有!「我雖然回來了,可是我唯一救你的辦法就這個藥,你不吃沒用」,他想了半天,怎麼辦?那只好說,又想一個方便跑掉了,又想一個方便、方法跑掉了。這一跑跑掉了以後啊,那個兒子想,哎呀,糟糕!以前那個父親在還好,他現在跑掉了以後你就沒辦法可想了,那這心裡面就慌張了,慌張了想起,欸,這個父親留下那個藥啊,那就去吃啦!一吃,就好了,一吃就好了。
這個故事要說的什麼?這個故事要說的什麼?大家能體會得到嗎?我的感受當中,我不去分析這個故事內涵,我的感受當中,這個故事說的比喻就是我。你們聽聽看喔,你們會不會也跟我一樣犯這個毛病?
我們說修學佛法,哎呀!這個佛真好啊,然後呢,所以我們跑到大殿上面看見了佛,恭敬。說我們要皈依三寶,喔這個法呀,非常恭敬,所以聽見那個法寶請來,擺在這個櫥裡,哎呀,買香、買花去供養,向它磕頭。然後看見那個僧,這個僧寶,說,這個僧寶是個凡夫,如果說他修行得很好,那我們很恭敬,然後呢一天到晚要纏著他身邊。只是如此。然後呢,這個佛告訴我們的話,經上面講的道理,如理如法去做的啊,卻不一定提得起來。那麼同樣那個僧也是如此,我們會尊重、恭敬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乃至於很歡喜親近他,可是很少有人說:「我要學他,如法去做。」在我來說,我一直犯這個毛病。
佛告訴我們很清楚,我沒辦法把你們的病從你們身上拿過來、我來代你;我唯一的辦法,把我自己治病的經驗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治。所以正皈依的──法,這個話說明什麼?我們真正親近善知識重要的,不是因為他是善知識,「喔唷,這個老法師慈悲喔!喔唷,這個佛陀慈悲喔!」然後一天到晚在旁邊,我們覺得,欸跟著他,內心上面就有一個穩如泰山之感。是,你跟著他,你就不會沾染上社會上面一般的惡習,消極來說,絕對有價值;積極來說,行嗎?不行。這個要注意的,這個要注意的。了解、不了解這一點?你真正重要,接近了他,喏,從他的身教、言教當中淨化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們平常的心裡面就是啊,就像這個小孩子一樣,啊,那個爸爸回來,好,跟著他那就好了;他拿的藥,可我們不一定吃,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吃這個藥才弄好。沒辦法,走了!那個時候大家拼命就吃這個藥了。這段的文就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啊,〈如來壽量品〉當中也點出這一點來。
所以我特別說明,如果在座的諸位,不幸而有我一樣的這種毛病的話,你千萬注意!古德們一再說,哎呀,「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人都曉得尊敬、親近有道的人,而不曉得,真正重要的,你照著這個辦法去做,然後呢淨化自己身心上的煩惱、業習氣,然後自己也透脫出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容或現在說:「對呀,我要這樣做,可是我這個不行,身體不行、這個不行……」正因為你不行,所以要做嘛!你行了,你行了就你去教別人,你是行了嘛是羅漢、佛菩薩,還要來學嗎?所以這個《梵網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喔,如果這個人生病,乃至「黑風所吹船舫」,碰見種種的遇難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哪?那個時候要趕快去讀誦、受持這個戒。為什麼生病的時候要讀誦受持啊?喏,生病的時候提醒你,正因為生病,喔唷,趕快,如法如理去做啊!這不是很清楚明白的交代那裡嗎?
所以,佛到那時候莫可奈何,只好示現,說:「哎呀,那麼現在佛又走囉!」這樣。這個才是真正這一段的重心、眼目。你如果不了解這一點的話,那這個好像沒關係嘛,說那個如來壽量有什麼關係啊?他說經的目的在什麼?要點醒我們,我們毛病在這裡,所以這段的真正的文義在這裡。反過來說,也就是說,為什麼如來的壽量會這樣的?如來的壽量本身是無限的,法、報,我們看得見嗎?看不見。我們看見的化身,化身是什麼?機感相應的,就是我們看見的只是我們業相應的那一部分,你看見的就是看見這個。所以到這地方更應該自己警惕──如法行持啊!也可以說,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痛心話,也可以說我真正能夠幫助同學的策勵最緊要的地方。你看!喏喏喏,這就是我們的狀態。所以正因為看見如此,那更應該努力。
而佛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正規怎麼講呢?記住!這還是這個《般若》會上的一段公案,我也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不是《般若》會上,哪裡我也記不住了。
佛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說了很久一段時候,好像三個月吧!那麼下來,大家都非常懷念他,結果大家都希望趕緊去見到他。有一個比丘尼,然後呢已現神通、轉輪王位,所以站得最先,前面見到。我們的須菩提尊者根本沒去見,一個人關起來,坐在他自己的地方,閉上了眼睛,如果……,不一定閉上眼睛啊,他自己啊……,換句話說,不去看佛陀。結果佛陀回來了看見:「你這個癡人!你以為你看見我啊,你沒看見我,真正看見我的是某人。」換句話說,佛呢告訴我們,你真該學的不是纏在我身邊啊,你真該去做的──如法行持。這不是佛親口講的嗎?
諸位!我剛才這個話是我講的,還是佛講的?我所以在這地方點醒,只是點醒我自己,我也願意幫助我們。趁現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有機會遇見那個教法,還有機會遇見這種大德的時候啊,不是我們在這地方纏著、依賴他的時候;應該說嘛,靠這個大德在、支撐這個教法的時候,我們認真跟他學的時候,然後呢把這個諸佛菩薩、現在這一些大善知識遺留在這個如法行持,這個對。這個前面這個所謂〈如來壽量品〉當中,真正重要的精髓的一點,我也只能看見這一點,而這一點就是對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一部分。假定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這個就不大對。
我就記得這個一個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倒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很有警惕的。我小的時候看見一部書,我自己沒看,聽人家說,這部書叫《官場現形記》,專門以諷刺的筆法形容這個官場當中那種種千奇百怪的這種、無法想像的事情。那麼那個時候啊,因為是這個大概什麼時候,民國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的時候,有一次我看見一篇說,說這個北京哪,那個北平那個官場當中,有個某夫人,然後這個某夫人印那個名片上面哪,這個一大堆的頭銜,她這個頭銜當中舉了兩、舉了幾個,我只記得一個。她說:「某某、某某人的舅母」,這樣。我這話有沒有聽清楚?舅舅,舅媽,換句話說。這個名片上印這個幹什麼啊!毫無意思可以說,對不對?我們都會笑她。
後來我發現哪,唉,我也犯這個毛病!我往往說,喔如果說有個大德在這地方,我說「哎喲!這個大德是我的什麼人」、「嗯,我親近過他」;乃至於「我認識他」、「我跟過他」、我什麼他……,或者「喔,我的師父」。你的師父,只是你的師父欸!所以我以前常常說笑,沒出息,也就是我自己自諷。以前我是說念佛,如果我現在要說的話,我說:「你這個太沒出息!你找這個……;我的師父,我的師父──釋迦世尊!」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實際上我們也是啊!就算你把你的師父抬出來嘛,應該抬一個最好的啊!
這個話,我絕對不是在這地方呢刺、說笑話;我這是無非希望啊,用這種比較有力一點的,點醒大家。因為我自己覺得我這個條件太差,有的時候雖然想到了、提不起來,被人家狠狠地刺一下,欸,力量比較強一點。所以這個一段文字啊,我用這一段事情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所以如果你們真的有興趣、有時間,這個倒是應該看一看,應該看一看。不過,我前面所以不印的話呢,因為前面已經說過了,我也不想提,但是提醒了大家你們看的話,你們對這個境界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否則你只看見,啊,這如來的壽量跟我們沒關係,我們急急忙忙地要去懺悔。
但是呢,儘管我們人人要急急忙忙懺悔,正式懺悔的時候,沒有懺悔的人急著要去找,總是覺得:「哎呀,我趕快去做。」正式懺悔懺了半天,大家就沒勁了,大家沒勁了;哎呀,就在那地方拜得苦苦惱惱的,這樣。那麼說,這樣一來有勁了嗎?如果你做對了,一定有勁,這個次第是如此喔!次第是什麼次第?我們不妨現在再想一想。《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頭,在接近了善知識以後,第一件事情教我們的什麼?最先,接近善知識,喏,這個本經相當於什麼?佛出場,對不對?完了以後,《廣論》上面告訴我們接近了善知識,第一件事情什麼?大家記得了吧?請說!啊?(弟子回答。)對,也是這個,這個是應該包含在善知識一段。
我們照著次第來的話,善知識之外,他圓滿,然後呢要自己去學的時候,正學之前──「暇滿」,對不對?我祈請,然後我善知識有了,我要去學,要真正接近善知識的那是需要的,像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對,一點都沒錯,你接近善知識必須要這個。可是你所以能夠做到這個還是什麼?還是下面這條件在。所以你正式接近他,提醒我們暇滿,哎呀,說「這個難得的機會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失去啊!」假定你對這個暇滿的概念認識了,而且有了修持了,內心當中提起這種相應的心量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全部精神照著去做!對不對?這個道理就是如此。
現在看本經!他為什麼說這一段話?暇滿!一句話。是不是?告訴你啊,喏喏喏,這個是你自己的惡業啊;但是反過來也你的善業,你居然還能夠感得那最起碼的佛法在這個地方啊!像剛才這個比喻當中,說這個毒藥已經吃進去了,什麼毒藥?「無始無明」!唯一能夠醫治它的就是三寶,而佛已經治好的,所以讓你仰慕的人;可是正治好的是──你要如法去吃它。《法華》上面也這樣講,本經也是這樣講。
可是這個眼目的完整的抉擇出來的話,只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對不對?清楚、不清楚?你這個暇滿的有了認識,提起這個力量,那你全部精神去做了。那這個時候全部精神去做,你去懺悔的時候啊,就能夠克服這個障礙。因為懺悔本身並不是說你跑去磕兩個頭就解決的,不是的呀!你要再不斷去摸索:這個懺悔的特質在哪裡?然後就算摸對了以後,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障礙很大,你懺的時候還是沒有味道的。然後呢,因為你前面有這個暇滿的力量,沒有味道,你曉得唯一的機會,你拚命!那你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淨除障礙,集聚資糧,欸,那個時候慢慢它的內容在了。
如果你沒有這個,先開始的你想,哎呀!很想去做;而這個「很想去做」的理由說起來是好可憐,好可笑。我們平常煩惱的時候,心情怎麼樣啊?眼前做什麼事情都沒勁,除了聊天、除了吃、除了玩,就是墮地獄的事情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做做沒有什麼……,實在不想做;哎呀,趕急、趕忙地希望……,總歸覺得好像後面有什麼事情啊,盯著你要急忙去做一樣。有沒有這個感受啊?當你正在造惡業的時候,這個感受沒有的──惡業的現行;等到痛苦來的時候,或者其他的時候,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你心裡面總覺得煩。然而等空閒的,你想,哎呀,怎麼車子還不來?然後去掃地的時候,這個地怎麼掃了個半天掃不乾淨啊?然後做一件事情看了半天,哎呀,怎麼這個十分鐘,怎麼這麼過了個半天,這個一分鐘還過不去啊?是不是我們平常都有這個心情啊?對啊!所以你去拜佛的時候也這個心情,做早晚課也這個心情,這完全說明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行心識的差,沒有善根、沒有信解、煩惱相、惡業相,就這個。
所以同樣聽說,「喔唷,這個好的」,那你很想去做,做的時候呢,又沒有味道了。這個是它的原因。那麼要突破這一點,必定要後面有強有力的推動,那就是「暇滿」,這地方提出來了。當然,單單那個暇滿是不夠的啦,這裡不談它,所以你要正確地認識,然後呢鍥而不捨的精神,正對著它,這樣地去做,行了。所以前面這一段〈如來壽量品〉有這樣重要的一個意義擺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圓滿的說,了解了。
那麼這樣一來,啊,那好了,所以下面緊跟著嘛這個出現哪……,這個經上面出現這個妙幢菩薩嘛去懷疑「佛為什麼壽命這麼短」,那麼四個如來嘛證成他原因、說明,那麼最後嘛大家一起就到這個鷲峰山。當時是這個妙幢菩薩到鷲峰山,就換句話說,靈鷲山啦,去見如來,去報告這個世尊說有這麼一件的事情。欸,那個時候啊,這個佛也一起來了,一起來了。那個同時,四方四佛各遣侍者去問候我們本師釋迦世尊,問候了以後,然後就:「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由這四方四位佛,透過這個侍者,讓我們釋迦世尊說這個法,這本法真正殊勝的地方。
那麼下面就開始要說了,欸,要說的時候又中間來了一個插曲,還沒有讓我們世尊說的時候,裡邊就有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什麼?姓「憍陳如」,名字叫作「法師授記」。法師嘛,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某法師;授記,就是佛陀授記的,就這樣。他跟無量無邊的百千婆羅門一起跑得來,聽說我們的世尊快要入涅槃的關係,所以呢來供養世尊。那麼在這個法會當中,他是涕淚交流跑到佛跟前,去禮完、供養完了以後啊,說祈求如來啊,說:「你呀,為我們世間眾生哪!可是現在你快要走了,你走了以後啊,我希望從你要一樣東西。」要什麼啊?要舍利,要舍利。說:「將來供養這個舍利嘛,我將來可以生三十三天」等等,就這樣。又中間有這麼一個插曲。
欸,結果佛沒回答他。另外有一個人,一個童子,這個童子叫梨車毗童子,告訴他:「欸,錯了、錯了!佛沒有舍利啊,佛沒有舍利啊!」這樣。「你要祈求別的東西都可能」,譬如虛空當中能夠要……,像什麼我們常常說「找兔子的角可以,找烏龜的毛可以,虛空可以變,欸這個你要求舍利求不到,沒有這件事情」,這樣。那麼最後呢,還妙咧!他聽見了以後啊,喔,這個法師授記婆羅門他也說:「啊,原來啊!好了不起,你對啊!」它那個文字上面說:「善哉大童子。」那個童子名字叫作「一切眾生憙見童子」,「善哉大童子。此眾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然後呢,「告訴我這個境界沒錯,沒錯!佛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這個血肉之身,他是沒舍利的。」
其實這位阿若憍陳如法師授記婆羅門,他自己是菩薩示現,他哪有不知道!他就是說,他也是悲心所使,在這個裡邊重演一遍。重演一遍什麼呀?上面佛陀已經說明瞭了,這個佛自己親口,由佛跟其他的四位世尊,而中間夾雜一個妙幢菩薩,說明了這個佛的本身的真相──他並沒有生滅,證得的是圓滿的;我們所以看見的原因是我們業力所感。我們業力所感的原則,剛才都說過了,你現在唯一的辦法用這樣的去做。結果儘管這樣了,欸偏偏仍舊有一些人哪……,他再說一遍,再說一遍、再演一遍,所以他重新又說,啊!要求舍利,然後從問答當中嘛再開始、再了解原來佛沒有舍利。
這個,相當於《法華》當中,《法華》出場的時候第一個〈方便品〉,佛陀授記,一說舍利弗尊者了解了,喔!這樣,我們大家原來是都會成佛的。可是上根利智的人了解了,下面的人不了解,所以呀後面第二次又來。同樣的這裡也是如此。儘管佛已經說清楚了,我們修學佛法的應有的過程,可是極大部分的人根性、善根、信解不夠,再來一次。那麼既然再來一次,我們不妨用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這一段公案的內容。
我們現在跑到寺院裡面去,然後呢佛這個經典遺留下來,換句話說,儘管佛在世的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你要怎麼辦,如果說他了解的話,趕快警惕;不幸的,我們還是做不到。做不到,所以怎麼辦呢?留下來的這個,佛擺在這地方,說大殿上面這個……,說得好聽一點嘛,這個黃金、玉雕塑的;不好聽嘛,說泥塑、木雕。法寶呢?法寶就這些,法寶這些。僧寶?僧寶就是在座的前面諸位,就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平常的供養的三寶就是供這個去。哎呀,去皈依,為什麼皈依啊?「喔唷,這保佑你啊!這個好的呀!」所以這地方又來一次。佛已經涅槃了,他第一等人,嗯,這第一等人已經不在這裡;次一等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趕快如理行持。還有下面的人,儘管走了,他還是說:「好好好,那我求一個舍利」,去拜拜、求他的佛,那就是我們等而下之的。我們現在看見了佛經,喔唷,恭恭敬敬地拜,努努力力趣入,這要不要?要的;但是再說一遍,真正重要的在哪裡呀?又提醒我們一下,又提醒我們一下。所以第二輪的提醒,我就不詳細說明了,這是告訴,是我們必定要從這樣上面層層深入。
那麼另外有一個意義呢,這個就是第二層的另外一個意義。那我們往往去做,你曉得這個不對,曉得不對,可是你做不到。那怎麼辦?欸,沒關係,絕沒有一件事情一口氣可以做得到的。真正重要的,要你了解不對。如果去做,那個時候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呢怎麼辦哪?你不斷地去做就做到了嗎?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以前所積的這個惡業,它這個力量很強盛。像一件衣服整個又黑又髒,你從那個臭水溝裡拿出來,就會香了嗎?髒的就沒有了嗎?不可能!怎麼辦?你拿在這個清水當中去洗、揉、漂,對不對?就算你放在清水裡面,加了非肥皂上去,它不是說一下就乾淨啊,你不斷地洗。那麼那個時候,每洗一次,每淨化一次。所以不是說你做不到,就是當你知道做不到的時候,你開始已經在淨化你以前的錯誤了,對不對?
所以現在我換一個角度策勵我們,正是當我們知道不對的時候,對,你從這地方呢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有它的絕對積極的、而也是跟我們實際狀態相應的這個正面的效果在。所以我們現在呢,我曉得在座的幾乎極大部分的同學,除了少數的、了不起上根利智以外;還有特別比較差的,譬如病苦的什麼,實在提不起來,那以後再說;大部分同學都在這個階段當中,那個時候不要失望,不要說:「哎呀,我這努力,努力了半天又不行……」那時候不要說:「我努力了半天又不行。」不行再來啊呀!跌下去再爬起來,跌下去再爬起來。我們以前積累這個惡業,就是這樣的不斷地積累的,所以這個法相如此,積累這個善業還是如此,你每一步、每一步地走上去。
所以在我看起來,看見,哪怕一點很小的小事情,我還是很歡喜。這個學期比上個學期好很多了,上學期有好幾位同學剛來的時候啊,儘管很想聽,聽、聽、聽、聽,後來不行,這幾位同學現在都改善了,這個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你們諸位不要灰心,這個就在、當這個過程當中你要策勵自己:「對,就這個,加緊它、加緊它、加緊它!」所以他第二次重說一遍的理由也在這個上面,就是我們的正規狀態就是這樣。
所以當這個時候有人提醒你,提醒你,「喔,它又不行了」。那麼在我們修行上頭呢,也是這樣,我們知道了要去做,做是做,但是對不起,這個習氣還很在,所以第一次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再來!這個「再來」不是來一次喔,再來、再來……,換句話說,你只要「再來」,它就回復過來了。我們做壞事也是這樣,明天,還有明天、還有明天……,只要一個明天拖下去,永遠拖下去了。反過來,你做好事的話呢?喔,努力了,還要努力、還要努力……,你只要把這個「還要努力」繼續下去就對了。所以這個是又有一層意義,又再說一次的特別意義在這裡。
佛法,大家要曉得喔,你「善看」跟「善聽」,跟「善講」,有一個特質,法本無法,它本身並沒有一定的特質,就是你能夠把握住這個佛法的中心,運用、針對著,針對著我們毛病運用上去,這就對了。那剛才這個原則,就是針對著我們的狀態,你用對,就好,但是絕對不行停在這裡。當你慢慢地上去的時候,欸,這個境界又在提升當中。同樣地,當你跨上一步的時候,你不要說「喔,跨對了」,我說這個壞事還有明天,好事再上一步。這個「再上一步」不是只上一步喔!上了一步不要說:「喔,對了、對了」,不可以;上了一步,馬上曉得還要上一步。所以我在下一步的時候覺得這是好,可是你跑上去的時候不要說「我已經做對了」,跑上去的時候你這個標準又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永遠要跑的,這永遠要跑的。
這是所以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地方學的以本論為主,而本論的最後一定要以《華嚴》來證成的,大家了解嗎?否則的話,我們一定限在這個地方。你持戒,自己覺得,啊!很得意;看看別人都不持戒,「我在那兒持戒持那麼好」。你念佛,喔,說「我這個念得一心不亂了」,乃至於你得了這個念佛三昧了,錯了!你參禪覺得開悟了,錯了!那學教,懂得一點道理可以講,錯了!因為你跨了一步啊,你停在那裡啊!所以一定要想這個論上面的次第,想《法華》上面那個內涵,見到了一個,一定要想辦法學到他,學到了再爬,再爬、再爬、再爬……,一直爬到普賢菩薩,那時候就看你怎麼做了。你說導歸極樂,這個導歸極樂那一段呢,早、晚沒關係,那不是你的事情,那是你攝受對方機,就是你攝受的機到那時候該是有一次,喔,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的,大家機成熟了,那麼那個時候釋迦世尊就現一次佛陀的樣子。
所以《華嚴》上面為什麼說,喏,說曠劫因緣的時候就這個,圓滿了,你做的、該做的已經做圓滿了。當然你做的是一定跟他人家相應的,那麼人家等到相應了以後,你就好了,兜率天下,示現一次成佛。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也是真正學《廣論》殊勝的地方,那時候你就懂得「次第」兩個字意思何在,《廣論》的真正的最圓滿的精神就在這裡。那麼前面那段話呢,我們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了。
了解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下手了!說,啊這個有了下手了,那麼這個下手怎麼個下手法呢?懺悔。他所以下面,這個〈如來壽量品〉下面他講了一大堆事情以後,他就講那個叫什麼?這個〈分別三身品〉,下面是講的〈分別三身品〉。(註:音檔至此。)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云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
〈如來壽量品〉,講到第二,那個前面那個偈子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繼續地再說下去。先把這個文簡單地消一消。那麼其次呢,就是我們要了解了這個大綱,在這兒跟大家再提一提。請看文!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云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那麼因為四個如來說了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壽量是無有限量的,但是我們看見的卻只有八十年,那麼他為什麼原因要這樣示現呢?
「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那麼,四個如來就告訴這個當機者──妙幢菩薩,那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示現、他的目的,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就不講了。這個文字就不一個一個消,意思簡單地說一說。
釋迦牟尼佛他出現在這個五濁惡世,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偉大的地方!在《悲華經》上面我們特別了解,釋迦世尊真正偉大的地方:很多佛菩薩在發心、因地當中的時候,總是希望一心修學,然後呢解脫一切痛苦等等,最後解決了,所以他通常成佛的時候都在淨土成佛;而我們釋迦世尊他看見這個輪迴在六道當中眾生的痛苦,所以他發心生生世世要救,因為發心如此,所以成佛的時候他還是要這樣去做。如果你們諸位了解《悲華經》上面,世尊,我們釋迦世尊發心的情況的話,那真叫我們啊……,我們無法想像的會策發我們何等地感激。他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呢生生世世的行為一直這樣,乃至於證佛果了,他還在這個惡世當中,在惡世當中來濟度我們。
當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當時就有個感覺,如果說沒有釋迦世尊的話,那我們惡世的人根本不可能,根本不可能跳出輪迴,因為沒有一個因緣讓我們真正接觸到佛法。他讓我們接觸得佛法,怎麼樣呢?我隨便說一個。
他說這個當惡世的時候,那個眾生大家業力所感得,一方面窮困、飢乏,一方面性好鬥爭,大家互相殘害,所以他世尊就發願變成功一個大肉山,大肉山哪,然後呢讓眾生來吃他的肉。以這個因緣給大家結下得這樣的一個緣。這種心情我們實在無法想像的,實在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們能夠慢慢、慢慢地對他生起一個緣,以後一步一步地上去,這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
儘管如此,但是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提出這一點來,務必應該策勵自己,說世尊的這個無限的悲心,他沒有別的──為了救我們;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跳出?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痛苦是我們的,現在像釋迦世尊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一個人,從發心到圓成佛道,生生世世為了我們,那麼問題在哪裡呢?那就是這個──「稟性下劣」,通常我們說「剛強難調」,這文字好容易懂……(註:音檔缺漏。)這地方只有一條路,你必須拿這個字,來自己深深地反省,然後反省的過程當中還要仔細地觀察。當然反省跟觀察,你必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拿這個作為衡準的標準,才能夠反省觀察得到自己錯誤在何處,然後從這個地方矯正過來啊,那才行。
而這個裡邊,它這邊特別說「善根微薄」,那是……,就是我們既然沒有認真地行持,當然是「復無信解」。這個「信解」兩個字,我們千萬不要誤解為說「我們信了」、「我們解了」。我們現在看看,在這個信解的門外,如果努力地跨、努力地策發自己的話,可以達到這個信解之門,乃至於進去;否則的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還談不到,還差一大截。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什麼呢?「見」,這個見解是最難改、最難改!
上個禮拜你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談起來上個禮拜討論這問題,我在旁邊很注意地聽了一下。我可以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喜交集」這種心情。喜的,是看見你們能夠認真地針對著這個問題討論。第一個,至少大家很認真地想這個問題了。平常我們有很多情況,不痛不癢坐在那地方,喔,那聽見了就聽見了。你說他不懂嘛,好像懂了;說他懂嘛,似是而非,始終就是一點點影子浮在上面。《廣論》上面說,像那個浮在水上面一點點浮油,這油是根本影子都見不到,你看看好像有一點浮油,這個浮油啊,一碰上就把你弄髒,這個倒是有分的,可是你要派這個油的用場,一點用場都沒有。譬如說,我們用油來點燈,你這個浮油能點燈嗎?那個油我們來作為飲食,那個油能夠吃嗎?沒有用。那對不起,跑到哪裡,然後這個油就沾在哪裡,叫你洗也洗不掉,弄得你很髒。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毛病,就這個毛病。那麼現在呢,大家肯認真地說,喔,認真去思惟、討論這個問題了,那這是我覺得歡喜的。只要你能夠把它看作一個問題,真正一步一步深入,那麼那個時候就有機會。
其次呢,我為什麼一則以憂呢?有的人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自己覺得「我現在覺得這個樣,但是我不敢說,不曉得究竟對不對」,這個很好,這表示他一步一步上去。有的人自己覺得「這個問題就這個樣」,好像很對,那對這種心情哪,大家要特別注意啊!我們的見,我們的見,真正要淨化自己的淨化這見。以前是世俗文字之見,現在呢從這個世俗的文字之見離開了,下面踩在什麼?佛法文字之見;以見換見,換湯不換藥,這個沒有什麼多大的用處,沒什麼多大的用處。所以注意!這個文字是接觸、是第一步,一再說:了解這個義理,真正重要的,要觀察內心、把它淨化。這麼一來,前面這個對我們就產生了絕大的價值,而且也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以前曾經說過,不是說你們討論得對,你們「肯」討論──很歡喜這個。第二個。
第三,因為大家這樣,那麼我曉得,喔,現在大家的問題在哪裡,否則單單我在這兒講,講了半天,大家的問題究竟何在我不知道。這個裡面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我講得還不夠;還有一種呢,雖然我講了,你們自己沒有經過得認真地思惟觀察,或者當時就沒有認真地聽,或者聽完了以後呢,沒有認真地去思惟觀察、當作一件事情的推敲。那麼這個兩種情況。至少經過這麼一討論,大家談說、顯出問題來,那我可以在這個地方一一加以補救,讓大家改善。
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於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謗毀。是故如來現斯短壽。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難遭之想。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於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於父財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寶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設方便策勤無怠。所以者何。為捨貧窮受安樂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於涅槃。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復作是念。於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如烏曇跋花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
那麼所以說,既然釋迦世尊以這樣大菩提心,花了這麼大都是為了我們,今天我們這樣難能可貴,得到了這個教法,千萬要自己注意,要自己注意。所以下面呢就解釋了!「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於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毀謗。是故如來現斯短壽。」
那麼為什麼要對這種眾生示現短壽呢?下面就說啦,這個文字也好懂,平常我們很多地方就說,像《法華》等等、《涅槃》等等,就是如果說世尊經常在這裡,大家聽見了,覺得聽見了也不稀奇。那麼現在看見我們的釋迦世尊,很快就走了,那個時候大家就覺得:「哎呀!這個佛走了,那只有這個經」,然後呢「真正的依怙就失去囉!」就像我們人一樣,離開了自己父母,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到那個時候的,哇,那就著急起來、自己努力了。那麼就把自己的尊人,現在我們這裡尊人,就是我們的佛陀遺留下來的,好好地努力,從自己受持讀誦通利,乃至於廣為人說,這樣的關係。
為什麼要這樣?下面就說這個原因,這個原因剛才已經說過了,「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難遭之想。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要曉得,佛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也就是把他自己了悟的這個道理說給我們聽,讓我們如法地去行持,這個是他真正要幫助我們、指導我們。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那麼以前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過,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過,這個地方大家要回憶一下。
「善男子」,繼續下去喔!「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於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於父財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寶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施方便策勤無怠。所以者何。為捨貧窮受安樂故。」這個比喻。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於涅槃。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復作是念。於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如烏曇跋花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這段話,我想我就不說了,繼續念下去。
「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那麼前面那個呢就是諸佛世尊,以這個四位來代表,來告誡我們的一段話,來告誡我們的一段話。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兩件事情來,一個是「暇滿」,然後呢「念死」,這兩件事情我們要策勵,提在心上面。這「暇滿」就是說,這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我們要想脫離這個痛苦,唯一的必須的條件,就是要依靠得聞佛法的這個人身,去如法修持。然後呢修持的時候,有種種的條件,實際上呢我們這個人身會忙著一些很多事情,所以想著很快地就要息滅,所以念死,策發自己。那這個本經一開頭這個地方也特別地告訴我們,同時也說明,我們難以進入的、難以真正深入佛法的主要的幾點原因。
他剛才前面說了這個「見」,這個見,實在也可以說難極、難極!將來你們真正懺悔過程當中,最難克服的──見;但是呢一旦轉過來,最容易的也是這個見。這個習性要慢慢的;這個見一旦轉過來的話,它就這麼快,說轉就轉,但是如果你不能轉的話,那千辛萬苦,你永遠在門外。這個話我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
譬如說現在我隨便在那兒講,講「懺悔啊、懺悔啊……」,通常儘管說,但是他聽過了以後就是那麼不痛不癢,如果逼得緊一點呢,盯到那個上面的話,他自己就說的:「哎呀,法師!你不知道我的痛苦啊!」這個不是我代你們講,我自己心裡面講。那就是我當年的這樣,總是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總會在這個想法上面去轉,緣念這東西,緣念這東西。所以啊,他始終這個自己的現行一直陷在這個裡邊,不管外面什麼東西來,它擋在那裡,始終兩個東西就是這個怎麼、怎麼……,大家拉鋸戰那個樣。可是這個情況啊,每一個人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見,這種情況佛也奈何不了我們。當你真正如果能夠觀察到的,一旦轉過來的話,那時候沒別的,你就「哎呀!感覺到我這個內心」。前面一再說過,不是說要你做到,說你只要感覺到的:「對啊,我怎麼會做不到呢?我怎麼會陷在這個上面呢?」那個時候很快一下就轉機了,整個地就轉過來了。我在這地方不妨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曉得你們能不能體會得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一個同學,他說:「啊,師父我要一樣東西。」那我說:「好嘛,你在這個抽屜裡你去拿。」就這樣去找。我在那個寫字檯那個抽屜裡面叫他去拿。我已經說得很明白,譬如說像我這個寫……,實際上不在這裡喔,這個事情不發生在這裡,那個寫字檯兩邊都有抽屜,我已經忘記掉了告訴他右邊,或者是左邊,反正我告訴他是右邊,然後呢說「右邊」。
你曉得吧!平常我講話都是滿仔細的,說像我現在這個樣,這你們看得很清楚喔!這個話就是對面……,像我現在這個樣,我的這個右邊下面的哪一個抽屜,然後呢在什麼地方,叫他去找了。結果他哪裡去找啊?找我那個左邊,另外一個抽屜,找了半天,他跑得來跟我說:「沒有,找不到。」「嗯,找不到?」結果我就跑得去,一拿,拿到了。他瞪大了眼睛,我說:「你怎麼會找不到的?」他怎麼說?他說:「我剛才找的左邊。」「咦?我不是已經跟你說得很清楚,我當時告訴你在右邊,你沒聽見嗎?」他說:「我聽見了。」「那麼既然聽見了,你為什麼不去右邊找呢?」
你不要笑喔!我們人人都是犯這個毛病。我一直也犯這個毛病,這裡啊現在直接我很難指出來,但願你們聽了這故事反省,有一天你肯接受我告訴你的話的話,你很快就改過來了。結果他回了我一句什麼話?他說:「我前一天看見在那邊的。」沒有錯,他看見的就是看見這個,可是不曉得問題隨時會改的。所以我們平常都是什麼?以我們的見解作為衡準事情的標準,這個懂不懂?對不對?大家對不對?平常不管我們幹什麼,現在去學佛了,別的事情不談,主要的拿我的見解要說服別人,這個不談,現在在一開頭我已經說了,學佛是什麼?一定要把佛的知見拿進來淨化我們知見。我們的知見為什麼要淨化它?因為它是錯誤的、無明相應的,這種知見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不是見解上頭的,就是情緒上頭的,你一定要拿掉它。這個道理都是這麼說,可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會這麼強!
告訴他拿這個東西,是,其實他也曉得這個在哪裡,不過呢總要尊重啦,所以從這地方也可以說,這個同學這很好的,哪怕很多的小事情,他如果動到你,他一定很尊重你,啊,跑得來這麼說一聲。結果呢?他就是照著他自己的想法這樣去。最後我就告訴他,說:「你這個怎麼一回事情,不是說得明明白白嗎?」他就僵在那地方。當時我也告訴他,我說:「其實啊,我一再跟你們說了,這個是世間法你要了解啊,這個地方學佛、學我之間你一定要辨得很清楚。」
那麼現在眼前我們也同樣有這種情況,我也一樣的,譬如說給大家說,現在我們要慢慢地修學的次第,一步一步來;結果大家都是很著急,非常著急。那麼我也了解一個事實,就是說現在的情況啊,我們是有很多缺陷在,我了解得不夠;就算我現在了解,幫助你們,我了解的已經足夠,但是呢我時間不夠;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你們自己的條件也不具足。譬如說我們這裡的如果環境更好的話,我們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管的話,修行。這有人想:「對呀,既然是講我們現在修行的,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視,不是全部精神擺在那兒修行嗎?」要曉得佛法是講的什麼?緣起之法,一切都是由業感果。所以大家如果不想求這個圓滿的、好的佛法罷了,要想求佛法,當你覺得不如理想的時候,這千萬不要越分、躐等,就超越的,以及埋怨,這樣只有越走越遠,只有越走越遠。所以我們必定耐心的,不要說別的,第一步對這個業的行相了解得很清楚,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說,眼前所以不如理想的真正原因還是業所感。
這如果說真正的對這個概念信得過,不要說自己很深的觀察,確實地認知,確實地聽受、反省,信得過的話,那大家會認認真真的,不一定忙著在這個裡邊深入,說趕快啊自己得一個定、趕快啊什麼要想念一個佛、趕快啊要修一個怎麼對治,這個倒不一定很忙,趕快怎麼辦呢?趕快盡自己一分的力,為這個三寶出一點力,為這個常住努力。不同的呢,平常我們忙完了以後,啊,我弄了一個廟,然後呢自己覺得自己弄一個廟,這就害了!我在這地方盡了我最大努力,我是幹什麼?我為了佛法,為了我圓滿地保持這個、弘揚佛法,為了濟度一切有情,然後呢這個為自己而回向。
儘管你忙完了半天,不要說等到死、兩腳一伸,說不定你忙完了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那明天這個地方地震,房子垮掉了,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你離開這個地方的,一無是處,沒關係!業就是這樣,業就是這樣!你今天能夠盡你的努力去做一分,然後呢這個做的時候你的心情相應,明天不在了,今天做的是你的。我們不要從眼前那地方去看,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如果說你在形相上面、事相上面做到了,這是你將來的異熟。異熟分兩方面:正報的異熟,跟依報的。依報的異熟我們叫什麼?增上果,大家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個人,你的條件,以及你的環境。還有呢,你為什麼要很注重你的心情呢?就是我的心情無非是為了這個,一心做任何事情我是回向無上菩提,這是什麼?等流因果。你在任何一念當中,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那有什麼關係啊!明天毀掉了,後天毀掉了,或者乃至於被人家非理的強占了、趕出去了,那沒關係,我還是要跑到哪裡要做到哪裡,這個觀念就好清楚不過。等到你這個資糧真正集夠了,自然因緣有的。
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多看《阿底峽尊者傳》、《密勒日巴尊者傳》。阿底峽尊者是代表印度的當年的大德,始終記住,阿底峽尊者他最高成就的這幾個弟子啊,像敦巴尊者,然後呢像大瑜伽師,他是沒有別的,一天跟著他忙,啊,忙著、忙了半天,結果他的成就很高。然後譬如說我們說學密教的,當然注意喔!我在這裡不談密,不過呢顯、密佛法是共同的,我們也不夠資格真正學密,至少它那個整個的佛法的內涵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在那個密教當中,以及前後,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在西藏這個人的成就啊,先不只說獨一無二,但是的的確確在少有、少有。在感受上面,大家都覺得他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他一生有這麼高的成就!
平常我們現在學佛啊,總動不動嘛說:「哎呀,四加行非做不可。」有很多人就努力在忙這個。結果他有沒有做四加行啊?一加行都不加行。所以現在有人告訴我:「喔唷,喔,這個拜佛啊磕大頭就好啊!」他就磕了個大頭,我就告訴他:「你不要磕大頭啦,你小頭好好地磕得好就很好啦!」那他總覺得這個很好,那……。這裡隨便一提啊,密勒日巴尊者他沒有磕一個大頭,四加行一個都不做,他圓滿成就。這裡千萬注意喔!不是叫我們不做四加行喔。
說到這裡,我隨便跟你們講一講,這個不妨也說一說。是的,以前我曾經說過幾次,說這個兩個頭是一樣的,那麼但是的確也有它差別的。這個我簡單地,順便說到這裡我……(註:音檔缺漏。)
……這是一種心情。還有一種呢,我看見了以後曉得:嗯,對治,不可以!這兩個心情,當你心裡面當時現起了以後,或者你緊跟著在這個觀念上面認真去想一下,乃至於你不努力地深入去想,然後這過去掉了。過了一下,等一下,這個吃的東西現起的時候,你會有很不一樣的兩個反應。如果事前,最靠近的時候,也許是半天以前,也許吃過早飯以後,然後呢到中飯之前,因為你早飯的時候你想到這個事情,到吃中飯的時候這個境界同樣現起來的時候啊,你如果想得「很歡喜」的話,那個貪心非常熾盛,你在這個裡面根本不知道;如果你想得「對治」的話,那個時候,欸,多多少少你想起來「嗯,現在這個境界現起來了」。這是我自己的體驗。
然後呢不僅僅是吃,一切時處,任何一件事情上面,都是這樣的,你們好好地去想。可是我已經有了兩面了,一個是順著它,一個是逆的。現在你們自己看看,你們那個腦筋當中,有沒有對治還滅的這一點,如果已經有了,就加強這個。這個我講得清楚、不清楚?譬如說,尤其是現在我們講知見,這個知見如果很強的人呢,那麼我告訴你,平常我們旁邊聽一句話,自己就想了一大堆,聽見了覺得:「這個傢伙說的不對!我的什麼意見……」然後你想了一大堆,等到你下次有機會的話,哇──你這東西統統出來了。那這種情況我們不會感覺得到的。如果你真正今天聽見了這個,那時候你不妨想想:欸,現在這個對、錯到底是什麼一個問題啊?你立刻觀察到原來是你內心當中自己起的一種,也可以說「妄分別」,如果你能認得這個的話,你說,當這個情形現起的時候我該什麼?我該「默」,不要開口。諸如此類。
那麼你下次來的時候啊,境界來的時候,如果說你前者,你一定會啊,哇──你的一大堆意見統統出來了,就算你說對了,說得人家啞口無言,人家也佩服你乃至於,但對不起,你完全錯了,你完全錯了。就算你弄得很好的話,將來這個三世怨,下一生你是個學者,啊,這個辯才無礙,但是跟佛法離得越來越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這裡隨便提一下,告訴我們,現在我們這個第一個難關要克服的就這個。然後呢你克服了以後,隨時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覺得「嗯,不對!」如果你能夠這個「不對」的心情把握得住,追蹤下去的話,那個時候馬上先見效,馬上見效!否則即使你沒辦法追蹤下去的話,這一念的覺察本身,那就是我們將來真正的起步的地方。這一點,這個地方特別地提醒一下。那我們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於我宣揚正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常在鷲山。宣說此經寶。成就眾生故。示現般涅槃。
凡夫起邪見。不信我所說。為成就彼故。示現般涅槃。
「爾時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好,那麼這個四個佛不見了;不見了以後,欸,這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啊,所以妙幢菩薩馬上跟大家一起跑得去拜見如來,為什麼?這是疑問哪,這是個疑問哪!然後呢所以到佛如來那裡。所以前面也可以說是一個啟發因緣,可是這個啟發因緣當中啊,一個是妙幢菩薩,還有一個呢,對方是這個四方如來,這啟發因緣是非常殊勝。那麼把這件事情給我們釋迦如來說。
「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這是一般諸佛見面的這個常規,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深意我們今天就先不談。「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來了!喔,這個祈請者,這個祈請者是佛陀喔!這個祈請是佛陀喔,這麼的殊勝法。
「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這樣。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喏,饒益一切有情,除去他們一切的痛苦──飢渴,是世間的飢渴、佛法的飢渴。世間的飢渴,養身;佛法的飢渴,增長法身慧命、智慧,使他真正得到安樂。這個兩者同時需要,同時需要。實際上呢,真、俗二者,真、俗二諦。我啊,在這地方要隨喜。如果是菩薩的話呢,他要去問。現在佛只是隨喜,他是個祈請者。所以平常《法華》上面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現在這個,暗示這個道理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啟法者是佛,回答者是佛。
「復作是言」,下面再說,「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於我宣揚正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這是佛菩薩的一段酬對,實際上呢也就是這個最殊勝、殊勝一切經王啟發因緣。
那麼,由於這個啟發,釋迦世尊就開頭說:「我常在鷲山。宣說此經寶。成就眾生故。示現般涅槃。凡夫起邪見。不信我所說。為成就彼故。示現般涅槃。」我們釋迦世尊一直在這個地方,一直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宣說此經寶」,經中之寶,經中之王。為什麼要宣說?「成就眾生」。那麼所以現在呢這個地方示現了,為了成就眾生示現這個般涅槃。為什麼呀?下面告訴我們:「凡夫起邪見,不能夠信我所說的,為了成就所以示現」,所以示現。
那麼在這地方每看見這個「不信」,我以前總覺得:「哎呀,那些人不信!」我現在發現我沒有真正啟發淨信。所以諸位!我一再地策勵你們,凡是聽見這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拿它來衡準自己的內心。昨天晚上有位同修也跑到這地方隨便談起,我聽了就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他說什麼呀?他也是聽過很多、看過很多、知道很多,他就說:「唉!我就感覺得真的懺悔。」然後呢一聽他的話,我覺得他對,我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他說什麼?以前總覺得對了,結果被一問,哎呀!覺得為什麼到這個問題,如果懂的話,對這個問題應該直截了當、很有把握,不管你怎麼說。你看,我們這個真正佛教大德那個公案,很多不要說見了道,或者小乘,或者大乘,絕對有信心;就是禪宗的祖師,很多都是加行位上,一旦他大徹大悟的,他老師不管他怎麼說,他就是不信,不管你怎麼說我就是這樣。欸,他開口實際上已經說對了,可是老師故意擺一個迷陣,然後呢他就是,就是。
這裡不妨說一個公案,不妨說一個公案。這個「梅子熟也」這個公案,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個百丈大師的一個弟子。那麼他先給人家開示的時候啊,說「即心即佛」,他這個學生聽見了嘛,然後呢自己去努力,後來真正地參透了。參透了以後,他在另外一個地方。那麼後來呢,他這個百丈大師開示弟子不講「即心即佛」,他講「非心非佛」。
那有一次呢,那個百丈……,欸不是,馬祖,說錯了喔!那個老師是「馬祖」,就說:「欸,你去看看哪,那什麼人?」大梅山,他住在那個大梅山哪,他叫「法常」,法常禪師。這個人就跑得去,跑得去這個致候那個法常禪師。然後呢他問他,大家問候完了以後,下面就說了,現在老師怎麼跟我們講呀,就是這樣,說:「你在這裡用些什麼功啊?」他先說這個自己的相應,他如何……,說:「欸,不喔!老師的這個內涵開示隨時改變的。」他說:「他現在說些什麼啊?」「現在說『非心非佛』,以前說的是『即心即佛』。」意思說:「你以前只聽見即心即佛,現在他又進步了,說非心非佛了,恐怕你這個不行吧!」那個法常禪師怎麼說啊?「這個老傢伙,專門騙人!我才管他,管他非心非佛,我就是即心即佛。」嘖,那個人一聽說:「這個人怎麼這樣的?」他也弄不清楚,他就回去報告他的老師──馬祖大師。馬祖一聽了,哈哈大笑:「梅子熟也。」他在大梅山,「對了,對了!他就對了!」這樣喔。
所以,如果說你真的對自己所了解的確信這個的時候,不要說……,如果說這個談一個理,應該說我們相似,就算我完全跟你相反,你也可以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不管你,我就是懂得這個」。所以那位同修跟我說,他說:「哎呀,自己覺得很懂,可是等到聽你這麼一講的話」,呃不,「前面也有的疑問不敢開口,然後呢一講,『哎呀,沒錯!』」我說:「對」,我非常讚歎,為什麼?他真正地肯從這個地方深入思惟,深入思惟,這樣。那麼這麼一來的話,我們真正談得到這樣的深入思惟、深入思惟的話,你才有希望見到真的,見到這個真的東西的話,那個時候淨信心才可以談得到。要不然,對不起,我們不是,不是。
如果你在還沒有生起淨信的時候,你自己知道,這是件很好的事情,因為知道自己條件不夠,肯努力。如果自以為我對了,那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前面一再說,這個見解特別強的人,在這地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不過這個,我是毫無辦法,乃至於佛,反過來他自己就見解那個強,那就只好停在這地方,所以這個「信」字我們要從這地方去體驗到。所以他示現那個般涅槃。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聞世尊說入般涅槃。涕淚交流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於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餘無等者。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怙羅。惟願世尊施我一願。爾時世尊默然而止。佛威力故於此眾中。有梨車毗童子名一切眾生憙見。語婆羅門憍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能與汝。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何以故。我曾聞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云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
那麼這個大會當中,下面那個啟發因緣很有意思。上一次我記得已經講過一次了,所以很快地念過、說一說,精要把它這一次希望能夠在幾個鐘頭之內,給大家說清楚。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聞世尊說入般涅槃。涕淚交流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於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餘無等者。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怙羅。惟願世尊施我一願。爾時世尊默然而止。」
那個時候會上面有一個啟請者。這個裡面的啟請者有很多不同,當然這個本經的整個的啟發因緣,實際上說起來,佛自說:「四個如來」。那麼下面每一段那個啟發,就是,喏,這一部分相應的程度是什麼?所以實際上現在這個婆羅門憍陳如法師授記,就是我們的最相應的,也是我們的一個大恩人喔,也是我們一個大恩人。他聽見了這個話怎麼說?哎呀,聽見了佛要般涅槃了,心裡面涕淚悲淒,哎呀,很悲傷,因為他要依靠著佛呀!就像我們現在呢依靠著父母,哎唷,父母要走了,那就痛苦得不得了。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佛學院依靠著老和尚也好,乃至於我也好,老和尚一旦不在,我不在,大家……,哎呀,就很糟糕。那麼那時候這個,在佛世的時候這個婆羅門怎麼說呢?就說:「如果佛是這樣的話,我要求一樣東西。」佛沒開口,佛沒開口。
「佛威力故於此眾中。有梨車毗童子名一切眾生憙見。語婆羅門憍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能與汝。」欸,佛沒開口,旁邊有一個童子叫一切眾生憙見,說:「你要求什麼?我能夠給你。」他之所以能夠,因為得到佛的威神力加持,換句話說,這個也就是佛在回答他。
「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要向佛求一個舍利,佛不是要涅槃了嗎,涅槃求個舍利。為什麼呢?「何以故。我曾聞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因為我聽人家說得到了佛的舍利,哪怕一點點,能夠恭敬供養的話,就得到這麼多好處。所以他要供養,為了求這個利益。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說,你要求真正的好的勝妙的果報嗎?那麼你不要求這個舍利呀,你真正應該求的什麼呢?應該聽那個《金光明經》,這個經是最王,而且諸經當中最為殊勝。
在別的地方,他也說這個經殊勝最甚深、了義最了義,但是他很少說這個經是諸經之王,很少說這個經是一切經當中殊勝──這幾句話,在一般的佛經當中,大乘的了義經典當中很少見。這一點請大家也注意一下,這個有他的特別因由,我不講,讓你們自己去體會。因為我講的有兩個理由:第一個,這是我的,講完了,對你幫助不大。第二個,我體驗的只是百千萬分之一,局部;但是儘管這麼一點點哪,你體驗到任何一點點,那這個好處就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只是把重點的地方指給你們看,要你們好好地用功在這裡,如果說你們真正地肯用功的話,你慢慢、慢慢地會發現,啊,這的確是殊勝極了!
所以這個得到的好處,不但是人天的,乃至於,而這個經典本身呢是很難了解,也很難進入。不但人天的好處在這裡,不但難解的程度是這樣,聲聞、獨覺都不能了解。它這個經能夠生起各式各樣的福、德兩樣的果報,乃至於成辦無上菩提。它從首、尾兩樣東西包含一切:首──三十三天,換句話說是人天的果報,你照這個去做,你也得到;然後呢尾,最高──無上菩提,也從這地方開始。
那麼,我們不妨把另外兩句話取代一下,你們就很清楚了。「先增上生、後決定勝」,喏,就這個地方。它真正好的地方就是說:欸,你要增上生,從這裡開始;然後呢究竟決定勝,可以達得到。有很多有增上生,而沒有究竟決定勝,譬如《了凡四訓》,他這個相似的增上,有三世怨的喔!然後呢佛經當中人天的前面的不了義的,是增上;但是呢究竟,有一段曲折。現在不!這樣,所以它這個是真正圓滿的。還有呢,如果說像《金剛經》什麼等等,欸,對不起,他講得一個道理,那個路子什麼等等你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呢,它就是次第等等,從你下腳第一步,到你圓成佛果,這個內涵都在這裡,這個內涵都在這裡!那麼這裡稍微停一下,也說一說。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婆羅門憍陳如法師授記,真是我們的是一個大善知識?我們現在儘管出了家,乃至於在佛學院好好地念了一段時候,心情上面很可能仍舊停滯在一個階段,停滯在什麼階段哪?跑得去求福報。喔!說這樣的話你功德大,我就這樣去做,這樣的話有什麼……;然後聽人家有感應,喔,他有感應,我要馬上想辦法去學一學,希望得到這個。這個心情本身,就像他現在憍陳如法師授記也是一樣。而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要懂得「因、緣」,所謂因果的關係,因果的關係,而不是單單羨慕這個果報。你看見別人有,像我譬如剛才說的,啊,說這個密教好啊,他磕大頭你也磕大頭,你磕大頭沒有用。如果說你學對了,那大頭就有用了。所以不是說大頭好不好,而是說方便善巧你得到了沒有?
譬如現在我講懺悔,懺悔絕端重要,可是我那天聽見大家討論的話,大家現在真正的對那個懺悔的概念弄不清楚。乃至於有一個人說:「欸,我只要懺悔,懺悔嘛就乾淨啦!」這個話倒是很對,實際上一聽他的內容的話,他的那個懺悔還沒有懂,還沒有懂。這個等到討論的時候啊,我們再說。所以實際上就是我們呢,為什麼他這個心情要轉過來,但是這個心情本身我們並不忽視它,就是因為這種心情──我們要求好的心情,所以策使我們進來。可是進來了以後呢,如何才得到真正的好處,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正確地把握得住,一定要正確地把握得住,你這樣才能夠按步就班得到真正的好處。
前兩天晚上,我覺得來了一個善知識,老和尚趁這個機會開示我們,太好了!大家還記得吧,那麼一個人。老和尚說,他的學生,東山佛學院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喔,他自己覺得,哎呀,看見人家,怎麼很快得到好處,希望要去。老和尚一再婉轉地挽留他,他不肯,結果果然出了毛病。不是急求果報可以得到的,我們應該善巧地了解它正確的內容、如何走法,才可以得到相應的。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r6ml2
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爾時四佛於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
一切諸海水。可知其渧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塵數。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
假使量虛空。可得盡邊際。無有能度知。釋迦之壽量。
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
不害眾生命。及施於飲食。由斯二種因。得壽命長遠。
是故大覺尊。壽命難知數。如劫無邊際。壽量亦如是。
妙幢汝當知。不應起疑惑。最勝壽無量。莫能知數者。
而下面正式的這個發起裡邊很有意思,叫〈如來壽量品〉。在那個時候啊,說這個城裡面有一個菩薩叫作妙幢,他這個菩薩已經早就久植善根,那麼他自己去思惟,說「佛已經宣布了」,這是最後說的經喔,宣布了「他再過三個月涅槃了;嗯,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壽命因緣是由於什麼啊?他如果殺生,那麼就短命,否則那麼長壽。那我們如來的壽命只有八十年,為什麼呢?為什麼呢?這個不是不合理嗎?」就這樣。於是這個時候啊,欸,四方有四個佛就出現,告訴他,啊,說:「善男子啊!你不要這樣想啊,不要這樣想啊!釋迦如來的壽量,絕對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啊,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他所以示現這個,只有八十年的原因是為什麼?有他的特別道理。」那麼就告訴他。
因為我們釋迦世尊,是要救度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所以出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那麼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啊,五濁惡世的這個人,跟這個時候相應的大家的這個根性,換句話說,我們的業力是什麼樣呢?這善根是非常微薄,再加上呢信解沒有信解。這個「信解」兩個字啊,這個「善根」兩個字啊,對我們是非常值得一再策勵、反省的,一再策勵、反省的。我們說:「那我們還不相信嗎?那我們出了家的。」這個從兩個標準去看:從世俗的標準去看,是,我們這個信心是比起別人家強,人家捨不得,我們都捨得了,所以比世間人是強一點;可是比之佛菩薩來說的話,我們的信心微不足道,簡直沒有!大家這一點哪,應該再自己去思惟、觀察一下。必定要透過這樣的思惟、觀察,自己才能夠真實的受用;了解,亦復如此,了解,亦復如此!那麼這個以前說過很多了,這個念到這個地方、讀到這個地方的話,諸位呀!一定要再自己好好地反省。
譬如說我們前天,我出去的時候,說:「有個醫生來了」,哇!大量的人等在那地方、看著他。但是如果說佛菩薩告訴我們說這個怎麼樣地治療我們的病,很少有人願意去聽信他。想想看!在我們的感受上面,是佛菩薩比起這醫生來的話,你簡直是不算什麼。然後一個算命先生,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算你說如何如何,喔唷!大家就「喔,這個算命先生告訴我這樣的,一個難關等等」;如果佛菩薩告訴你這樣的話,我們很少人去管得了。「哎呀,哎呀……,這個老法師!你這個話是沒講錯啊,但是啊、但是啊……」一百個「但是」擺在那地方,弄到後來睡在床上,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的信解啊,自己一定要警惕,除了你自己如實地信解去,那這樣。
同樣「解」呢,也是一樣。你說我們不了解嘛,看了很多佛經,然後呢聽了很多講,但是碰到那時候,這個見解都在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了解,都是世俗的情見,都是世俗的情見。這個我們真正應該「解」的什麼?了解:我們現在腦筋裡說這套東西就是害我們的;我們應該了解的是,拿佛法來淨化那個才對。所以我們現在學了佛法的人,通常都是什麼?越學嘛知見越多,啊!這個越學知見稠林。講起來他樣樣都……,這個經也看過、這個論也聽過,這樣,說起來一點小事情那麼一大堆道理,這個「解」啊解錯了!所以他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復無信解」,他乾脆得很──沒有信、沒有解,這是我們要警惕的呀!
所以這種人什麼啊?「我見、人見、眾生壽者」等等,這下面說得一大堆見,你不是沒有見喏,你有的,都是「我」!結果呢?學得佛法,反而增長我見,「喔──」,這樣,所以平常一點小事情。這個注意!平常碰到這種地方的時候啊,當你有一個見解起來的時候,你先想想:欸,到底是我見哪?還是我信了佛的信解啊?儘管我們做不到,你能夠反省一下的話,那就是一個進步。為什麼?因為至少你現在見到了,說:「欸,對不起,我這下總算沒有隨著這個我的見解在轉。」那個時候我的見解,「我見」這個東西對你影響力量,至少那個時候,它正面的力量有機會斷一下,以前一直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在這裡,你們正式看那個經的時候,這種地方應該要注意。
那麼一大堆,由於這樣的原因,一大堆這個理由,所以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示現那個短促的壽命。那麼他那個示現的啊,就像那個《法華經》上面講的一樣,《法華經》上面在迹、本二門當中,就是本門,就是後面喔,迹門就是示現的,本門當中不是有這個「地涌之眾」嗎?涌出來無量無邊的嗎?那麼,這個今天也簡單地要說明一下。
這個佛前面說完了這個《法華》以後,後來呢很多佛弟子們,包括各式各樣的、三乘的一切聖眾,大家發心護持這個《法華經》。佛陀他說:「不用了,有人來護持的。在末世的時候護持這個《法華》很不簡單!」說完了以後啊,地下面是冒出來大批的人物,這個叫「地涌之眾」。那個地涌之眾都是大菩薩,都是大菩薩,那麼湧出來的人數量之多啊,不得了的多!這個涌出來的人都要到佛陀前面去問訊、禮拜,他不是一個、一個喔,因為他涌出來的人分成功一個集團、一個集團,這最大的集團是六萬恆河沙數這麼多!一個恆河沙是不得了,這六萬還是多少,這個數字我一下記不住了,你不妨去……。我房間裡面有一個罐頭,有一點點恆河沙,只有一握,喔,這一握的恆河沙裡面大概有好幾萬粒。你現在看看這麼大的恆河,我們不要看恆河喔,我們看得見的,向北去看,什麼?大安溪、大甲溪;向南是大肚溪。你看!當我們看得見那一小的這裡邊那個沙也不曉得多少,那恆河沙細得像麵粉一樣,那數量是個天文數字。
現在有六萬恆河沙數的這麼……,然後呢這個這麼多人當中派一個代表出來,到釋迦世尊那裡去問訊一下,然後呢退下去;第二個……,是這樣的這種問訊一下、問訊一下,退下去……,這個單單問訊的時候多少?五十小劫!我們無法想像一共多少人在那地方啊!哎呀,這個人是不曉得多少。那些什麼?都是大菩薩;那大菩薩怎麼來的?釋迦世尊說:「我成佛以來,然後呢教化他們,現在他們都已經成了大菩薩了。」啊!所以這個釋迦世尊那個成佛的年代無法想像;更稀奇的是,那些這麼多人當中,在場的人大家都不認識。欸,羅漢不認識,也許因為羅漢發心修行的時間短;欸,我們彌勒佛啊,彌勒菩薩,瞪大了眼睛一看,沒有一個認識的,這就令我們驚訝了!
在《法華》迹門當中剛開始嘛,不是十六王子在大通智勝如來那個時候發心,那個時候有一個人──妙光,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來教,「那個時候有八百個人,那個八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叫『求名』」,有一個求名哪,那那個時候……,「現在就是彌勒菩薩,就是你」。換句話說,彌勒菩薩從發心久遠,這個年代之久遠也不曉得多少,從此以後他也一直在這個裡面修學菩薩道。這麼長的時候,居然沒有看見一個,在這堆人當中。所以你想像當中,多久遠、多久遠!那麼這個品就說明如來成佛以來的年代。你從這個地方連貫來一起看,那就大概多多少少可以有一點依稀彷彿的概念。總是說,我們釋迦世尊成佛的年代,那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那個天文數字。
這一段的真正的重要在哪裡呢?他就告訴我們啦!那麼他為什麼要示現涅槃呢?是說,這個在《法華》上面的說,說有一些人,這個都是一個大長者的兒子,那麼這個大長者的兒子的話,由於自己幼稚不曉得好歹,那麼吃了個毒藥。吃了個毒藥了以後啊,然後那個大長者曉得那個兒子吃了毒藥,很高興哪,就回來就告訴他,說「你們現在吃了毒藥了,痛苦啊」,趕快給他最美妙的藥,給那些孩子去吃。
可是那個時候那些孩子怎麼樣啊?欸,分兩部分。有一部分聽見了以後他覺得,馬上高高興興、誠誠懇懇吃下去了,吃下去那個病就好了。有一部分的人,妙咧,說看見那個父親回來了好高興,大長者,哎呀,大家繞著那個大長者周圍歡喜,給他的藥不吃。那個大長者看了一點辦法都沒有!「我雖然回來了,可是我唯一救你的辦法就這個藥,你不吃沒用」,他想了半天,怎麼辦?那只好說,又想一個方便跑掉了,又想一個方便、方法跑掉了。這一跑跑掉了以後啊,那個兒子想,哎呀,糟糕!以前那個父親在還好,他現在跑掉了以後你就沒辦法可想了,那這心裡面就慌張了,慌張了想起,欸,這個父親留下那個藥啊,那就去吃啦!一吃,就好了,一吃就好了。
這個故事要說的什麼?這個故事要說的什麼?大家能體會得到嗎?我的感受當中,我不去分析這個故事內涵,我的感受當中,這個故事說的比喻就是我。你們聽聽看喔,你們會不會也跟我一樣犯這個毛病?
我們說修學佛法,哎呀!這個佛真好啊,然後呢,所以我們跑到大殿上面看見了佛,恭敬。說我們要皈依三寶,喔這個法呀,非常恭敬,所以聽見那個法寶請來,擺在這個櫥裡,哎呀,買香、買花去供養,向它磕頭。然後看見那個僧,這個僧寶,說,這個僧寶是個凡夫,如果說他修行得很好,那我們很恭敬,然後呢一天到晚要纏著他身邊。只是如此。然後呢,這個佛告訴我們的話,經上面講的道理,如理如法去做的啊,卻不一定提得起來。那麼同樣那個僧也是如此,我們會尊重、恭敬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乃至於很歡喜親近他,可是很少有人說:「我要學他,如法去做。」在我來說,我一直犯這個毛病。
佛告訴我們很清楚,我沒辦法把你們的病從你們身上拿過來、我來代你;我唯一的辦法,把我自己治病的經驗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治。所以正皈依的──法,這個話說明什麼?我們真正親近善知識重要的,不是因為他是善知識,「喔唷,這個老法師慈悲喔!喔唷,這個佛陀慈悲喔!」然後一天到晚在旁邊,我們覺得,欸跟著他,內心上面就有一個穩如泰山之感。是,你跟著他,你就不會沾染上社會上面一般的惡習,消極來說,絕對有價值;積極來說,行嗎?不行。這個要注意的,這個要注意的。了解、不了解這一點?你真正重要,接近了他,喏,從他的身教、言教當中淨化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們平常的心裡面就是啊,就像這個小孩子一樣,啊,那個爸爸回來,好,跟著他那就好了;他拿的藥,可我們不一定吃,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吃這個藥才弄好。沒辦法,走了!那個時候大家拼命就吃這個藥了。這段的文就在這裡。那麼現在這地方啊,〈如來壽量品〉當中也點出這一點來。
所以我特別說明,如果在座的諸位,不幸而有我一樣的這種毛病的話,你千萬注意!古德們一再說,哎呀,「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人都曉得尊敬、親近有道的人,而不曉得,真正重要的,你照著這個辦法去做,然後呢淨化自己身心上的煩惱、業習氣,然後自己也透脫出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容或現在說:「對呀,我要這樣做,可是我這個不行,身體不行、這個不行……」正因為你不行,所以要做嘛!你行了,你行了就你去教別人,你是行了嘛是羅漢、佛菩薩,還要來學嗎?所以這個《梵網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喔,如果這個人生病,乃至「黑風所吹船舫」,碰見種種的遇難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哪?那個時候要趕快去讀誦、受持這個戒。為什麼生病的時候要讀誦受持啊?喏,生病的時候提醒你,正因為生病,喔唷,趕快,如法如理去做啊!這不是很清楚明白的交代那裡嗎?
所以,佛到那時候莫可奈何,只好示現,說:「哎呀,那麼現在佛又走囉!」這樣。這個才是真正這一段的重心、眼目。你如果不了解這一點的話,那這個好像沒關係嘛,說那個如來壽量有什麼關係啊?他說經的目的在什麼?要點醒我們,我們毛病在這裡,所以這段的真正的文義在這裡。反過來說,也就是說,為什麼如來的壽量會這樣的?如來的壽量本身是無限的,法、報,我們看得見嗎?看不見。我們看見的化身,化身是什麼?機感相應的,就是我們看見的只是我們業相應的那一部分,你看見的就是看見這個。所以到這地方更應該自己警惕──如法行持啊!也可以說,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痛心話,也可以說我真正能夠幫助同學的策勵最緊要的地方。你看!喏喏喏,這就是我們的狀態。所以正因為看見如此,那更應該努力。
而佛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正規怎麼講呢?記住!這還是這個《般若》會上的一段公案,我也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不是《般若》會上,哪裡我也記不住了。
佛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說了很久一段時候,好像三個月吧!那麼下來,大家都非常懷念他,結果大家都希望趕緊去見到他。有一個比丘尼,然後呢已現神通、轉輪王位,所以站得最先,前面見到。我們的須菩提尊者根本沒去見,一個人關起來,坐在他自己的地方,閉上了眼睛,如果……,不一定閉上眼睛啊,他自己啊……,換句話說,不去看佛陀。結果佛陀回來了看見:「你這個癡人!你以為你看見我啊,你沒看見我,真正看見我的是某人。」換句話說,佛呢告訴我們,你真該學的不是纏在我身邊啊,你真該去做的──如法行持。這不是佛親口講的嗎?
諸位!我剛才這個話是我講的,還是佛講的?我所以在這地方點醒,只是點醒我自己,我也願意幫助我們。趁現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有機會遇見那個教法,還有機會遇見這種大德的時候啊,不是我們在這地方纏著、依賴他的時候;應該說嘛,靠這個大德在、支撐這個教法的時候,我們認真跟他學的時候,然後呢把這個諸佛菩薩、現在這一些大善知識遺留在這個如法行持,這個對。這個前面這個所謂〈如來壽量品〉當中,真正重要的精髓的一點,我也只能看見這一點,而這一點就是對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一部分。假定我們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這個就不大對。
我就記得這個一個笑話,但是這個笑話倒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很有警惕的。我小的時候看見一部書,我自己沒看,聽人家說,這部書叫《官場現形記》,專門以諷刺的筆法形容這個官場當中那種種千奇百怪的這種、無法想像的事情。那麼那個時候啊,因為是這個大概什麼時候,民國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的時候,有一次我看見一篇說,說這個北京哪,那個北平那個官場當中,有個某夫人,然後這個某夫人印那個名片上面哪,這個一大堆的頭銜,她這個頭銜當中舉了兩、舉了幾個,我只記得一個。她說:「某某、某某人的舅母」,這樣。我這話有沒有聽清楚?舅舅,舅媽,換句話說。這個名片上印這個幹什麼啊!毫無意思可以說,對不對?我們都會笑她。
後來我發現哪,唉,我也犯這個毛病!我往往說,喔如果說有個大德在這地方,我說「哎喲!這個大德是我的什麼人」、「嗯,我親近過他」;乃至於「我認識他」、「我跟過他」、我什麼他……,或者「喔,我的師父」。你的師父,只是你的師父欸!所以我以前常常說笑,沒出息,也就是我自己自諷。以前我是說念佛,如果我現在要說的話,我說:「你這個太沒出息!你找這個……;我的師父,我的師父──釋迦世尊!」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實際上我們也是啊!就算你把你的師父抬出來嘛,應該抬一個最好的啊!
這個話,我絕對不是在這地方呢刺、說笑話;我這是無非希望啊,用這種比較有力一點的,點醒大家。因為我自己覺得我這個條件太差,有的時候雖然想到了、提不起來,被人家狠狠地刺一下,欸,力量比較強一點。所以這個一段文字啊,我用這一段事情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所以如果你們真的有興趣、有時間,這個倒是應該看一看,應該看一看。不過,我前面所以不印的話呢,因為前面已經說過了,我也不想提,但是提醒了大家你們看的話,你們對這個境界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否則你只看見,啊,這如來的壽量跟我們沒關係,我們急急忙忙地要去懺悔。
但是呢,儘管我們人人要急急忙忙懺悔,正式懺悔的時候,沒有懺悔的人急著要去找,總是覺得:「哎呀,我趕快去做。」正式懺悔懺了半天,大家就沒勁了,大家沒勁了;哎呀,就在那地方拜得苦苦惱惱的,這樣。那麼說,這樣一來有勁了嗎?如果你做對了,一定有勁,這個次第是如此喔!次第是什麼次第?我們不妨現在再想一想。《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頭,在接近了善知識以後,第一件事情教我們的什麼?最先,接近善知識,喏,這個本經相當於什麼?佛出場,對不對?完了以後,《廣論》上面告訴我們接近了善知識,第一件事情什麼?大家記得了吧?請說!啊?(弟子回答。)對,也是這個,這個是應該包含在善知識一段。
我們照著次第來的話,善知識之外,他圓滿,然後呢要自己去學的時候,正學之前──「暇滿」,對不對?我祈請,然後我善知識有了,我要去學,要真正接近善知識的那是需要的,像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對,一點都沒錯,你接近善知識必須要這個。可是你所以能夠做到這個還是什麼?還是下面這條件在。所以你正式接近他,提醒我們暇滿,哎呀,說「這個難得的機會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失去啊!」假定你對這個暇滿的概念認識了,而且有了修持了,內心當中提起這種相應的心量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全部精神照著去做!對不對?這個道理就是如此。
現在看本經!他為什麼說這一段話?暇滿!一句話。是不是?告訴你啊,喏喏喏,這個是你自己的惡業啊;但是反過來也你的善業,你居然還能夠感得那最起碼的佛法在這個地方啊!像剛才這個比喻當中,說這個毒藥已經吃進去了,什麼毒藥?「無始無明」!唯一能夠醫治它的就是三寶,而佛已經治好的,所以讓你仰慕的人;可是正治好的是──你要如法去吃它。《法華》上面也這樣講,本經也是這樣講。
可是這個眼目的完整的抉擇出來的話,只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對不對?清楚、不清楚?你這個暇滿的有了認識,提起這個力量,那你全部精神去做了。那這個時候全部精神去做,你去懺悔的時候啊,就能夠克服這個障礙。因為懺悔本身並不是說你跑去磕兩個頭就解決的,不是的呀!你要再不斷去摸索:這個懺悔的特質在哪裡?然後就算摸對了以後,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障礙很大,你懺的時候還是沒有味道的。然後呢,因為你前面有這個暇滿的力量,沒有味道,你曉得唯一的機會,你拚命!那你這樣去做的話,你能夠淨除障礙,集聚資糧,欸,那個時候慢慢它的內容在了。
如果你沒有這個,先開始的你想,哎呀!很想去做;而這個「很想去做」的理由說起來是好可憐,好可笑。我們平常煩惱的時候,心情怎麼樣啊?眼前做什麼事情都沒勁,除了聊天、除了吃、除了玩,就是墮地獄的事情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做做沒有什麼……,實在不想做;哎呀,趕急、趕忙地希望……,總歸覺得好像後面有什麼事情啊,盯著你要急忙去做一樣。有沒有這個感受啊?當你正在造惡業的時候,這個感受沒有的──惡業的現行;等到痛苦來的時候,或者其他的時候,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你心裡面總覺得煩。然而等空閒的,你想,哎呀,怎麼車子還不來?然後去掃地的時候,這個地怎麼掃了個半天掃不乾淨啊?然後做一件事情看了半天,哎呀,怎麼這個十分鐘,怎麼這麼過了個半天,這個一分鐘還過不去啊?是不是我們平常都有這個心情啊?對啊!所以你去拜佛的時候也這個心情,做早晚課也這個心情,這完全說明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行心識的差,沒有善根、沒有信解、煩惱相、惡業相,就這個。
所以同樣聽說,「喔唷,這個好的」,那你很想去做,做的時候呢,又沒有味道了。這個是它的原因。那麼要突破這一點,必定要後面有強有力的推動,那就是「暇滿」,這地方提出來了。當然,單單那個暇滿是不夠的啦,這裡不談它,所以你要正確地認識,然後呢鍥而不捨的精神,正對著它,這樣地去做,行了。所以前面這一段〈如來壽量品〉有這樣重要的一個意義擺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圓滿的說,了解了。
那麼這樣一來,啊,那好了,所以下面緊跟著嘛這個出現哪……,這個經上面出現這個妙幢菩薩嘛去懷疑「佛為什麼壽命這麼短」,那麼四個如來嘛證成他原因、說明,那麼最後嘛大家一起就到這個鷲峰山。當時是這個妙幢菩薩到鷲峰山,就換句話說,靈鷲山啦,去見如來,去報告這個世尊說有這麼一件的事情。欸,那個時候啊,這個佛也一起來了,一起來了。那個同時,四方四佛各遣侍者去問候我們本師釋迦世尊,問候了以後,然後就:「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由這四方四位佛,透過這個侍者,讓我們釋迦世尊說這個法,這本法真正殊勝的地方。
那麼下面就開始要說了,欸,要說的時候又中間來了一個插曲,還沒有讓我們世尊說的時候,裡邊就有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什麼?姓「憍陳如」,名字叫作「法師授記」。法師嘛,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某法師;授記,就是佛陀授記的,就這樣。他跟無量無邊的百千婆羅門一起跑得來,聽說我們的世尊快要入涅槃的關係,所以呢來供養世尊。那麼在這個法會當中,他是涕淚交流跑到佛跟前,去禮完、供養完了以後啊,說祈求如來啊,說:「你呀,為我們世間眾生哪!可是現在你快要走了,你走了以後啊,我希望從你要一樣東西。」要什麼啊?要舍利,要舍利。說:「將來供養這個舍利嘛,我將來可以生三十三天」等等,就這樣。又中間有這麼一個插曲。
欸,結果佛沒回答他。另外有一個人,一個童子,這個童子叫梨車毗童子,告訴他:「欸,錯了、錯了!佛沒有舍利啊,佛沒有舍利啊!」這樣。「你要祈求別的東西都可能」,譬如虛空當中能夠要……,像什麼我們常常說「找兔子的角可以,找烏龜的毛可以,虛空可以變,欸這個你要求舍利求不到,沒有這件事情」,這樣。那麼最後呢,還妙咧!他聽見了以後啊,喔,這個法師授記婆羅門他也說:「啊,原來啊!好了不起,你對啊!」它那個文字上面說:「善哉大童子。」那個童子名字叫作「一切眾生憙見童子」,「善哉大童子。此眾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然後呢,「告訴我這個境界沒錯,沒錯!佛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這個血肉之身,他是沒舍利的。」
其實這位阿若憍陳如法師授記婆羅門,他自己是菩薩示現,他哪有不知道!他就是說,他也是悲心所使,在這個裡邊重演一遍。重演一遍什麼呀?上面佛陀已經說明瞭了,這個佛自己親口,由佛跟其他的四位世尊,而中間夾雜一個妙幢菩薩,說明了這個佛的本身的真相──他並沒有生滅,證得的是圓滿的;我們所以看見的原因是我們業力所感。我們業力所感的原則,剛才都說過了,你現在唯一的辦法用這樣的去做。結果儘管這樣了,欸偏偏仍舊有一些人哪……,他再說一遍,再說一遍、再演一遍,所以他重新又說,啊!要求舍利,然後從問答當中嘛再開始、再了解原來佛沒有舍利。
這個,相當於《法華》當中,《法華》出場的時候第一個〈方便品〉,佛陀授記,一說舍利弗尊者了解了,喔!這樣,我們大家原來是都會成佛的。可是上根利智的人了解了,下面的人不了解,所以呀後面第二次又來。同樣的這裡也是如此。儘管佛已經說清楚了,我們修學佛法的應有的過程,可是極大部分的人根性、善根、信解不夠,再來一次。那麼既然再來一次,我們不妨用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這一段公案的內容。
我們現在跑到寺院裡面去,然後呢佛這個經典遺留下來,換句話說,儘管佛在世的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你要怎麼辦,如果說他了解的話,趕快警惕;不幸的,我們還是做不到。做不到,所以怎麼辦呢?留下來的這個,佛擺在這地方,說大殿上面這個……,說得好聽一點嘛,這個黃金、玉雕塑的;不好聽嘛,說泥塑、木雕。法寶呢?法寶就這些,法寶這些。僧寶?僧寶就是在座的前面諸位,就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平常的供養的三寶就是供這個去。哎呀,去皈依,為什麼皈依啊?「喔唷,這保佑你啊!這個好的呀!」所以這地方又來一次。佛已經涅槃了,他第一等人,嗯,這第一等人已經不在這裡;次一等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趕快如理行持。還有下面的人,儘管走了,他還是說:「好好好,那我求一個舍利」,去拜拜、求他的佛,那就是我們等而下之的。我們現在看見了佛經,喔唷,恭恭敬敬地拜,努努力力趣入,這要不要?要的;但是再說一遍,真正重要的在哪裡呀?又提醒我們一下,又提醒我們一下。所以第二輪的提醒,我就不詳細說明了,這是告訴,是我們必定要從這樣上面層層深入。
那麼另外有一個意義呢,這個就是第二層的另外一個意義。那我們往往去做,你曉得這個不對,曉得不對,可是你做不到。那怎麼辦?欸,沒關係,絕沒有一件事情一口氣可以做得到的。真正重要的,要你了解不對。如果去做,那個時候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呢怎麼辦哪?你不斷地去做就做到了嗎?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以前所積的這個惡業,它這個力量很強盛。像一件衣服整個又黑又髒,你從那個臭水溝裡拿出來,就會香了嗎?髒的就沒有了嗎?不可能!怎麼辦?你拿在這個清水當中去洗、揉、漂,對不對?就算你放在清水裡面,加了非肥皂上去,它不是說一下就乾淨啊,你不斷地洗。那麼那個時候,每洗一次,每淨化一次。所以不是說你做不到,就是當你知道做不到的時候,你開始已經在淨化你以前的錯誤了,對不對?
所以現在我換一個角度策勵我們,正是當我們知道不對的時候,對,你從這地方呢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有它的絕對積極的、而也是跟我們實際狀態相應的這個正面的效果在。所以我們現在呢,我曉得在座的幾乎極大部分的同學,除了少數的、了不起上根利智以外;還有特別比較差的,譬如病苦的什麼,實在提不起來,那以後再說;大部分同學都在這個階段當中,那個時候不要失望,不要說:「哎呀,我這努力,努力了半天又不行……」那時候不要說:「我努力了半天又不行。」不行再來啊呀!跌下去再爬起來,跌下去再爬起來。我們以前積累這個惡業,就是這樣的不斷地積累的,所以這個法相如此,積累這個善業還是如此,你每一步、每一步地走上去。
所以在我看起來,看見,哪怕一點很小的小事情,我還是很歡喜。這個學期比上個學期好很多了,上學期有好幾位同學剛來的時候啊,儘管很想聽,聽、聽、聽、聽,後來不行,這幾位同學現在都改善了,這個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你們諸位不要灰心,這個就在、當這個過程當中你要策勵自己:「對,就這個,加緊它、加緊它、加緊它!」所以他第二次重說一遍的理由也在這個上面,就是我們的正規狀態就是這樣。
所以當這個時候有人提醒你,提醒你,「喔,它又不行了」。那麼在我們修行上頭呢,也是這樣,我們知道了要去做,做是做,但是對不起,這個習氣還很在,所以第一次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再來!這個「再來」不是來一次喔,再來、再來……,換句話說,你只要「再來」,它就回復過來了。我們做壞事也是這樣,明天,還有明天、還有明天……,只要一個明天拖下去,永遠拖下去了。反過來,你做好事的話呢?喔,努力了,還要努力、還要努力……,你只要把這個「還要努力」繼續下去就對了。所以這個是又有一層意義,又再說一次的特別意義在這裡。
佛法,大家要曉得喔,你「善看」跟「善聽」,跟「善講」,有一個特質,法本無法,它本身並沒有一定的特質,就是你能夠把握住這個佛法的中心,運用、針對著,針對著我們毛病運用上去,這就對了。那剛才這個原則,就是針對著我們的狀態,你用對,就好,但是絕對不行停在這裡。當你慢慢地上去的時候,欸,這個境界又在提升當中。同樣地,當你跨上一步的時候,你不要說「喔,跨對了」,我說這個壞事還有明天,好事再上一步。這個「再上一步」不是只上一步喔!上了一步不要說:「喔,對了、對了」,不可以;上了一步,馬上曉得還要上一步。所以我在下一步的時候覺得這是好,可是你跑上去的時候不要說「我已經做對了」,跑上去的時候你這個標準又不一樣了。所以這個永遠要跑的,這永遠要跑的。
這是所以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地方學的以本論為主,而本論的最後一定要以《華嚴》來證成的,大家了解嗎?否則的話,我們一定限在這個地方。你持戒,自己覺得,啊!很得意;看看別人都不持戒,「我在那兒持戒持那麼好」。你念佛,喔,說「我這個念得一心不亂了」,乃至於你得了這個念佛三昧了,錯了!你參禪覺得開悟了,錯了!那學教,懂得一點道理可以講,錯了!因為你跨了一步啊,你停在那裡啊!所以一定要想這個論上面的次第,想《法華》上面那個內涵,見到了一個,一定要想辦法學到他,學到了再爬,再爬、再爬、再爬……,一直爬到普賢菩薩,那時候就看你怎麼做了。你說導歸極樂,這個導歸極樂那一段呢,早、晚沒關係,那不是你的事情,那是你攝受對方機,就是你攝受的機到那時候該是有一次,喔,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的,大家機成熟了,那麼那個時候釋迦世尊就現一次佛陀的樣子。
所以《華嚴》上面為什麼說,喏,說曠劫因緣的時候就這個,圓滿了,你做的、該做的已經做圓滿了。當然你做的是一定跟他人家相應的,那麼人家等到相應了以後,你就好了,兜率天下,示現一次成佛。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也是真正學《廣論》殊勝的地方,那時候你就懂得「次第」兩個字意思何在,《廣論》的真正的最圓滿的精神就在這裡。那麼前面那段話呢,我們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了。
了解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下手了!說,啊這個有了下手了,那麼這個下手怎麼個下手法呢?懺悔。他所以下面,這個〈如來壽量品〉下面他講了一大堆事情以後,他就講那個叫什麼?這個〈分別三身品〉,下面是講的〈分別三身品〉。(註:音檔至此。)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云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
〈如來壽量品〉,講到第二,那個前面那個偈子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繼續地再說下去。先把這個文簡單地消一消。那麼其次呢,就是我們要了解了這個大綱,在這兒跟大家再提一提。請看文!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云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那麼因為四個如來說了我們本師釋迦世尊的壽量是無有限量的,但是我們看見的卻只有八十年,那麼他為什麼原因要這樣示現呢?
「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那麼,四個如來就告訴這個當機者──妙幢菩薩,那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示現、他的目的,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就不講了。這個文字就不一個一個消,意思簡單地說一說。
釋迦牟尼佛他出現在這個五濁惡世,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偉大的地方!在《悲華經》上面我們特別了解,釋迦世尊真正偉大的地方:很多佛菩薩在發心、因地當中的時候,總是希望一心修學,然後呢解脫一切痛苦等等,最後解決了,所以他通常成佛的時候都在淨土成佛;而我們釋迦世尊他看見這個輪迴在六道當中眾生的痛苦,所以他發心生生世世要救,因為發心如此,所以成佛的時候他還是要這樣去做。如果你們諸位了解《悲華經》上面,世尊,我們釋迦世尊發心的情況的話,那真叫我們啊……,我們無法想像的會策發我們何等地感激。他發了這個心以後,然後呢生生世世的行為一直這樣,乃至於證佛果了,他還在這個惡世當中,在惡世當中來濟度我們。
當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我當時就有個感覺,如果說沒有釋迦世尊的話,那我們惡世的人根本不可能,根本不可能跳出輪迴,因為沒有一個因緣讓我們真正接觸到佛法。他讓我們接觸得佛法,怎麼樣呢?我隨便說一個。
他說這個當惡世的時候,那個眾生大家業力所感得,一方面窮困、飢乏,一方面性好鬥爭,大家互相殘害,所以他世尊就發願變成功一個大肉山,大肉山哪,然後呢讓眾生來吃他的肉。以這個因緣給大家結下得這樣的一個緣。這種心情我們實在無法想像的,實在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們能夠慢慢、慢慢地對他生起一個緣,以後一步一步地上去,這樣。這個是我們要了解。
儘管如此,但是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提出這一點來,務必應該策勵自己,說世尊的這個無限的悲心,他沒有別的──為了救我們;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跳出?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痛苦是我們的,現在像釋迦世尊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一個人,從發心到圓成佛道,生生世世為了我們,那麼問題在哪裡呢?那就是這個──「稟性下劣」,通常我們說「剛強難調」,這文字好容易懂……(註:音檔缺漏。)這地方只有一條路,你必須拿這個字,來自己深深地反省,然後反省的過程當中還要仔細地觀察。當然反省跟觀察,你必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拿這個作為衡準的標準,才能夠反省觀察得到自己錯誤在何處,然後從這個地方矯正過來啊,那才行。
而這個裡邊,它這邊特別說「善根微薄」,那是……,就是我們既然沒有認真地行持,當然是「復無信解」。這個「信解」兩個字,我們千萬不要誤解為說「我們信了」、「我們解了」。我們現在看看,在這個信解的門外,如果努力地跨、努力地策發自己的話,可以達到這個信解之門,乃至於進去;否則的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還談不到,還差一大截。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什麼呢?「見」,這個見解是最難改、最難改!
上個禮拜你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談起來上個禮拜討論這問題,我在旁邊很注意地聽了一下。我可以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喜交集」這種心情。喜的,是看見你們能夠認真地針對著這個問題討論。第一個,至少大家很認真地想這個問題了。平常我們有很多情況,不痛不癢坐在那地方,喔,那聽見了就聽見了。你說他不懂嘛,好像懂了;說他懂嘛,似是而非,始終就是一點點影子浮在上面。《廣論》上面說,像那個浮在水上面一點點浮油,這油是根本影子都見不到,你看看好像有一點浮油,這個浮油啊,一碰上就把你弄髒,這個倒是有分的,可是你要派這個油的用場,一點用場都沒有。譬如說,我們用油來點燈,你這個浮油能點燈嗎?那個油我們來作為飲食,那個油能夠吃嗎?沒有用。那對不起,跑到哪裡,然後這個油就沾在哪裡,叫你洗也洗不掉,弄得你很髒。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毛病,就這個毛病。那麼現在呢,大家肯認真地說,喔,認真去思惟、討論這個問題了,那這是我覺得歡喜的。只要你能夠把它看作一個問題,真正一步一步深入,那麼那個時候就有機會。
其次呢,我為什麼一則以憂呢?有的人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自己覺得「我現在覺得這個樣,但是我不敢說,不曉得究竟對不對」,這個很好,這表示他一步一步上去。有的人自己覺得「這個問題就這個樣」,好像很對,那對這種心情哪,大家要特別注意啊!我們的見,我們的見,真正要淨化自己的淨化這見。以前是世俗文字之見,現在呢從這個世俗的文字之見離開了,下面踩在什麼?佛法文字之見;以見換見,換湯不換藥,這個沒有什麼多大的用處,沒什麼多大的用處。所以注意!這個文字是接觸、是第一步,一再說:了解這個義理,真正重要的,要觀察內心、把它淨化。這麼一來,前面這個對我們就產生了絕大的價值,而且也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以前曾經說過,不是說你們討論得對,你們「肯」討論──很歡喜這個。第二個。
第三,因為大家這樣,那麼我曉得,喔,現在大家的問題在哪裡,否則單單我在這兒講,講了半天,大家的問題究竟何在我不知道。這個裡面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我講得還不夠;還有一種呢,雖然我講了,你們自己沒有經過得認真地思惟觀察,或者當時就沒有認真地聽,或者聽完了以後呢,沒有認真地去思惟觀察、當作一件事情的推敲。那麼這個兩種情況。至少經過這麼一討論,大家談說、顯出問題來,那我可以在這個地方一一加以補救,讓大家改善。
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於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謗毀。是故如來現斯短壽。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難遭之想。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於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於父財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寶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設方便策勤無怠。所以者何。為捨貧窮受安樂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於涅槃。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復作是念。於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如烏曇跋花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
那麼所以說,既然釋迦世尊以這樣大菩提心,花了這麼大都是為了我們,今天我們這樣難能可貴,得到了這個教法,千萬要自己注意,要自己注意。所以下面呢就解釋了!「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槃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於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毀謗。是故如來現斯短壽。」
那麼為什麼要對這種眾生示現短壽呢?下面就說啦,這個文字也好懂,平常我們很多地方就說,像《法華》等等、《涅槃》等等,就是如果說世尊經常在這裡,大家聽見了,覺得聽見了也不稀奇。那麼現在看見我們的釋迦世尊,很快就走了,那個時候大家就覺得:「哎呀!這個佛走了,那只有這個經」,然後呢「真正的依怙就失去囉!」就像我們人一樣,離開了自己父母,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到那個時候的,哇,那就著急起來、自己努力了。那麼就把自己的尊人,現在我們這裡尊人,就是我們的佛陀遺留下來的,好好地努力,從自己受持讀誦通利,乃至於廣為人說,這樣的關係。
為什麼要這樣?下面就說這個原因,這個原因剛才已經說過了,「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難遭之想。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要曉得,佛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也就是把他自己了悟的這個道理說給我們聽,讓我們如法地去行持,這個是他真正要幫助我們、指導我們。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那麼以前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過,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過,這個地方大家要回憶一下。
「善男子」,繼續下去喔!「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於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於父財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寶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施方便策勤無怠。所以者何。為捨貧窮受安樂故。」這個比喻。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於涅槃。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復作是念。於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如烏曇跋花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這段話,我想我就不說了,繼續念下去。
「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那麼前面那個呢就是諸佛世尊,以這個四位來代表,來告誡我們的一段話,來告誡我們的一段話。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兩件事情來,一個是「暇滿」,然後呢「念死」,這兩件事情我們要策勵,提在心上面。這「暇滿」就是說,這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我們要想脫離這個痛苦,唯一的必須的條件,就是要依靠得聞佛法的這個人身,去如法修持。然後呢修持的時候,有種種的條件,實際上呢我們這個人身會忙著一些很多事情,所以想著很快地就要息滅,所以念死,策發自己。那這個本經一開頭這個地方也特別地告訴我們,同時也說明,我們難以進入的、難以真正深入佛法的主要的幾點原因。
他剛才前面說了這個「見」,這個見,實在也可以說難極、難極!將來你們真正懺悔過程當中,最難克服的──見;但是呢一旦轉過來,最容易的也是這個見。這個習性要慢慢的;這個見一旦轉過來的話,它就這麼快,說轉就轉,但是如果你不能轉的話,那千辛萬苦,你永遠在門外。這個話我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
譬如說現在我隨便在那兒講,講「懺悔啊、懺悔啊……」,通常儘管說,但是他聽過了以後就是那麼不痛不癢,如果逼得緊一點呢,盯到那個上面的話,他自己就說的:「哎呀,法師!你不知道我的痛苦啊!」這個不是我代你們講,我自己心裡面講。那就是我當年的這樣,總是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總會在這個想法上面去轉,緣念這東西,緣念這東西。所以啊,他始終這個自己的現行一直陷在這個裡邊,不管外面什麼東西來,它擋在那裡,始終兩個東西就是這個怎麼、怎麼……,大家拉鋸戰那個樣。可是這個情況啊,每一個人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見,這種情況佛也奈何不了我們。當你真正如果能夠觀察到的,一旦轉過來的話,那時候沒別的,你就「哎呀!感覺到我這個內心」。前面一再說過,不是說要你做到,說你只要感覺到的:「對啊,我怎麼會做不到呢?我怎麼會陷在這個上面呢?」那個時候很快一下就轉機了,整個地就轉過來了。我在這地方不妨隨便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曉得你們能不能體會得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一個同學,他說:「啊,師父我要一樣東西。」那我說:「好嘛,你在這個抽屜裡你去拿。」就這樣去找。我在那個寫字檯那個抽屜裡面叫他去拿。我已經說得很明白,譬如說像我這個寫……,實際上不在這裡喔,這個事情不發生在這裡,那個寫字檯兩邊都有抽屜,我已經忘記掉了告訴他右邊,或者是左邊,反正我告訴他是右邊,然後呢說「右邊」。
你曉得吧!平常我講話都是滿仔細的,說像我現在這個樣,這你們看得很清楚喔!這個話就是對面……,像我現在這個樣,我的這個右邊下面的哪一個抽屜,然後呢在什麼地方,叫他去找了。結果他哪裡去找啊?找我那個左邊,另外一個抽屜,找了半天,他跑得來跟我說:「沒有,找不到。」「嗯,找不到?」結果我就跑得去,一拿,拿到了。他瞪大了眼睛,我說:「你怎麼會找不到的?」他怎麼說?他說:「我剛才找的左邊。」「咦?我不是已經跟你說得很清楚,我當時告訴你在右邊,你沒聽見嗎?」他說:「我聽見了。」「那麼既然聽見了,你為什麼不去右邊找呢?」
你不要笑喔!我們人人都是犯這個毛病。我一直也犯這個毛病,這裡啊現在直接我很難指出來,但願你們聽了這故事反省,有一天你肯接受我告訴你的話的話,你很快就改過來了。結果他回了我一句什麼話?他說:「我前一天看見在那邊的。」沒有錯,他看見的就是看見這個,可是不曉得問題隨時會改的。所以我們平常都是什麼?以我們的見解作為衡準事情的標準,這個懂不懂?對不對?大家對不對?平常不管我們幹什麼,現在去學佛了,別的事情不談,主要的拿我的見解要說服別人,這個不談,現在在一開頭我已經說了,學佛是什麼?一定要把佛的知見拿進來淨化我們知見。我們的知見為什麼要淨化它?因為它是錯誤的、無明相應的,這種知見不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不是見解上頭的,就是情緒上頭的,你一定要拿掉它。這個道理都是這麼說,可是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會這麼強!
告訴他拿這個東西,是,其實他也曉得這個在哪裡,不過呢總要尊重啦,所以從這地方也可以說,這個同學這很好的,哪怕很多的小事情,他如果動到你,他一定很尊重你,啊,跑得來這麼說一聲。結果呢?他就是照著他自己的想法這樣去。最後我就告訴他,說:「你這個怎麼一回事情,不是說得明明白白嗎?」他就僵在那地方。當時我也告訴他,我說:「其實啊,我一再跟你們說了,這個是世間法你要了解啊,這個地方學佛、學我之間你一定要辨得很清楚。」
那麼現在眼前我們也同樣有這種情況,我也一樣的,譬如說給大家說,現在我們要慢慢地修學的次第,一步一步來;結果大家都是很著急,非常著急。那麼我也了解一個事實,就是說現在的情況啊,我們是有很多缺陷在,我了解得不夠;就算我現在了解,幫助你們,我了解的已經足夠,但是呢我時間不夠;還有更重要的,就是你們自己的條件也不具足。譬如說我們這裡的如果環境更好的話,我們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管的話,修行。這有人想:「對呀,既然是講我們現在修行的,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視,不是全部精神擺在那兒修行嗎?」要曉得佛法是講的什麼?緣起之法,一切都是由業感果。所以大家如果不想求這個圓滿的、好的佛法罷了,要想求佛法,當你覺得不如理想的時候,這千萬不要越分、躐等,就超越的,以及埋怨,這樣只有越走越遠,只有越走越遠。所以我們必定耐心的,不要說別的,第一步對這個業的行相了解得很清楚,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說,眼前所以不如理想的真正原因還是業所感。
這如果說真正的對這個概念信得過,不要說自己很深的觀察,確實地認知,確實地聽受、反省,信得過的話,那大家會認認真真的,不一定忙著在這個裡邊深入,說趕快啊自己得一個定、趕快啊什麼要想念一個佛、趕快啊要修一個怎麼對治,這個倒不一定很忙,趕快怎麼辦呢?趕快盡自己一分的力,為這個三寶出一點力,為這個常住努力。不同的呢,平常我們忙完了以後,啊,我弄了一個廟,然後呢自己覺得自己弄一個廟,這就害了!我在這地方盡了我最大努力,我是幹什麼?我為了佛法,為了我圓滿地保持這個、弘揚佛法,為了濟度一切有情,然後呢這個為自己而回向。
儘管你忙完了半天,不要說等到死、兩腳一伸,說不定你忙完了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那明天這個地方地震,房子垮掉了,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你離開這個地方的,一無是處,沒關係!業就是這樣,業就是這樣!你今天能夠盡你的努力去做一分,然後呢這個做的時候你的心情相應,明天不在了,今天做的是你的。我們不要從眼前那地方去看,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如果說你在形相上面、事相上面做到了,這是你將來的異熟。異熟分兩方面:正報的異熟,跟依報的。依報的異熟我們叫什麼?增上果,大家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個人,你的條件,以及你的環境。還有呢,你為什麼要很注重你的心情呢?就是我的心情無非是為了這個,一心做任何事情我是回向無上菩提,這是什麼?等流因果。你在任何一念當中,如果能夠把握住這個,那有什麼關係啊!明天毀掉了,後天毀掉了,或者乃至於被人家非理的強占了、趕出去了,那沒關係,我還是要跑到哪裡要做到哪裡,這個觀念就好清楚不過。等到你這個資糧真正集夠了,自然因緣有的。
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多看《阿底峽尊者傳》、《密勒日巴尊者傳》。阿底峽尊者是代表印度的當年的大德,始終記住,阿底峽尊者他最高成就的這幾個弟子啊,像敦巴尊者,然後呢像大瑜伽師,他是沒有別的,一天跟著他忙,啊,忙著、忙了半天,結果他的成就很高。然後譬如說我們說學密教的,當然注意喔!我在這裡不談密,不過呢顯、密佛法是共同的,我們也不夠資格真正學密,至少它那個整個的佛法的內涵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在那個密教當中,以及前後,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在西藏這個人的成就啊,先不只說獨一無二,但是的的確確在少有、少有。在感受上面,大家都覺得他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他一生有這麼高的成就!
平常我們現在學佛啊,總動不動嘛說:「哎呀,四加行非做不可。」有很多人就努力在忙這個。結果他有沒有做四加行啊?一加行都不加行。所以現在有人告訴我:「喔唷,喔,這個拜佛啊磕大頭就好啊!」他就磕了個大頭,我就告訴他:「你不要磕大頭啦,你小頭好好地磕得好就很好啦!」那他總覺得這個很好,那……。這裡隨便一提啊,密勒日巴尊者他沒有磕一個大頭,四加行一個都不做,他圓滿成就。這裡千萬注意喔!不是叫我們不做四加行喔。
說到這裡,我隨便跟你們講一講,這個不妨也說一說。是的,以前我曾經說過幾次,說這個兩個頭是一樣的,那麼但是的確也有它差別的。這個我簡單地,順便說到這裡我……(註:音檔缺漏。)
……這是一種心情。還有一種呢,我看見了以後曉得:嗯,對治,不可以!這兩個心情,當你心裡面當時現起了以後,或者你緊跟著在這個觀念上面認真去想一下,乃至於你不努力地深入去想,然後這過去掉了。過了一下,等一下,這個吃的東西現起的時候,你會有很不一樣的兩個反應。如果事前,最靠近的時候,也許是半天以前,也許吃過早飯以後,然後呢到中飯之前,因為你早飯的時候你想到這個事情,到吃中飯的時候這個境界同樣現起來的時候啊,你如果想得「很歡喜」的話,那個貪心非常熾盛,你在這個裡面根本不知道;如果你想得「對治」的話,那個時候,欸,多多少少你想起來「嗯,現在這個境界現起來了」。這是我自己的體驗。
然後呢不僅僅是吃,一切時處,任何一件事情上面,都是這樣的,你們好好地去想。可是我已經有了兩面了,一個是順著它,一個是逆的。現在你們自己看看,你們那個腦筋當中,有沒有對治還滅的這一點,如果已經有了,就加強這個。這個我講得清楚、不清楚?譬如說,尤其是現在我們講知見,這個知見如果很強的人呢,那麼我告訴你,平常我們旁邊聽一句話,自己就想了一大堆,聽見了覺得:「這個傢伙說的不對!我的什麼意見……」然後你想了一大堆,等到你下次有機會的話,哇──你這東西統統出來了。那這種情況我們不會感覺得到的。如果你真正今天聽見了這個,那時候你不妨想想:欸,現在這個對、錯到底是什麼一個問題啊?你立刻觀察到原來是你內心當中自己起的一種,也可以說「妄分別」,如果你能認得這個的話,你說,當這個情形現起的時候我該什麼?我該「默」,不要開口。諸如此類。
那麼你下次來的時候啊,境界來的時候,如果說你前者,你一定會啊,哇──你的一大堆意見統統出來了,就算你說對了,說得人家啞口無言,人家也佩服你乃至於,但對不起,你完全錯了,你完全錯了。就算你弄得很好的話,將來這個三世怨,下一生你是個學者,啊,這個辯才無礙,但是跟佛法離得越來越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這裡隨便提一下,告訴我們,現在我們這個第一個難關要克服的就這個。然後呢你克服了以後,隨時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覺得「嗯,不對!」如果你能夠這個「不對」的心情把握得住,追蹤下去的話,那個時候馬上先見效,馬上見效!否則即使你沒辦法追蹤下去的話,這一念的覺察本身,那就是我們將來真正的起步的地方。這一點,這個地方特別地提醒一下。那我們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於我宣揚正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常在鷲山。宣說此經寶。成就眾生故。示現般涅槃。
凡夫起邪見。不信我所說。為成就彼故。示現般涅槃。
「爾時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好,那麼這個四個佛不見了;不見了以後,欸,這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啊,所以妙幢菩薩馬上跟大家一起跑得去拜見如來,為什麼?這是疑問哪,這是個疑問哪!然後呢所以到佛如來那裡。所以前面也可以說是一個啟發因緣,可是這個啟發因緣當中啊,一個是妙幢菩薩,還有一個呢,對方是這個四方如來,這啟發因緣是非常殊勝。那麼把這件事情給我們釋迦如來說。
「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座而坐。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這是一般諸佛見面的這個常規,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深意我們今天就先不談。「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來了!喔,這個祈請者,這個祈請者是佛陀喔!這個祈請是佛陀喔,這麼的殊勝法。
「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這樣。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喏,饒益一切有情,除去他們一切的痛苦──飢渴,是世間的飢渴、佛法的飢渴。世間的飢渴,養身;佛法的飢渴,增長法身慧命、智慧,使他真正得到安樂。這個兩者同時需要,同時需要。實際上呢,真、俗二者,真、俗二諦。我啊,在這地方要隨喜。如果是菩薩的話呢,他要去問。現在佛只是隨喜,他是個祈請者。所以平常《法華》上面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現在這個,暗示這個道理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啟法者是佛,回答者是佛。
「復作是言」,下面再說,「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飢饉令得安樂。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於我宣揚正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這是佛菩薩的一段酬對,實際上呢也就是這個最殊勝、殊勝一切經王啟發因緣。
那麼,由於這個啟發,釋迦世尊就開頭說:「我常在鷲山。宣說此經寶。成就眾生故。示現般涅槃。凡夫起邪見。不信我所說。為成就彼故。示現般涅槃。」我們釋迦世尊一直在這個地方,一直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宣說此經寶」,經中之寶,經中之王。為什麼要宣說?「成就眾生」。那麼所以現在呢這個地方示現了,為了成就眾生示現這個般涅槃。為什麼呀?下面告訴我們:「凡夫起邪見,不能夠信我所說的,為了成就所以示現」,所以示現。
那麼在這地方每看見這個「不信」,我以前總覺得:「哎呀,那些人不信!」我現在發現我沒有真正啟發淨信。所以諸位!我一再地策勵你們,凡是聽見這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拿它來衡準自己的內心。昨天晚上有位同修也跑到這地方隨便談起,我聽了就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他說什麼呀?他也是聽過很多、看過很多、知道很多,他就說:「唉!我就感覺得真的懺悔。」然後呢一聽他的話,我覺得他對,我非常歡喜、非常讚歎。他說什麼?以前總覺得對了,結果被一問,哎呀!覺得為什麼到這個問題,如果懂的話,對這個問題應該直截了當、很有把握,不管你怎麼說。你看,我們這個真正佛教大德那個公案,很多不要說見了道,或者小乘,或者大乘,絕對有信心;就是禪宗的祖師,很多都是加行位上,一旦他大徹大悟的,他老師不管他怎麼說,他就是不信,不管你怎麼說我就是這樣。欸,他開口實際上已經說對了,可是老師故意擺一個迷陣,然後呢他就是,就是。
這裡不妨說一個公案,不妨說一個公案。這個「梅子熟也」這個公案,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這個百丈大師的一個弟子。那麼他先給人家開示的時候啊,說「即心即佛」,他這個學生聽見了嘛,然後呢自己去努力,後來真正地參透了。參透了以後,他在另外一個地方。那麼後來呢,他這個百丈大師開示弟子不講「即心即佛」,他講「非心非佛」。
那有一次呢,那個百丈……,欸不是,馬祖,說錯了喔!那個老師是「馬祖」,就說:「欸,你去看看哪,那什麼人?」大梅山,他住在那個大梅山哪,他叫「法常」,法常禪師。這個人就跑得去,跑得去這個致候那個法常禪師。然後呢他問他,大家問候完了以後,下面就說了,現在老師怎麼跟我們講呀,就是這樣,說:「你在這裡用些什麼功啊?」他先說這個自己的相應,他如何……,說:「欸,不喔!老師的這個內涵開示隨時改變的。」他說:「他現在說些什麼啊?」「現在說『非心非佛』,以前說的是『即心即佛』。」意思說:「你以前只聽見即心即佛,現在他又進步了,說非心非佛了,恐怕你這個不行吧!」那個法常禪師怎麼說啊?「這個老傢伙,專門騙人!我才管他,管他非心非佛,我就是即心即佛。」嘖,那個人一聽說:「這個人怎麼這樣的?」他也弄不清楚,他就回去報告他的老師──馬祖大師。馬祖一聽了,哈哈大笑:「梅子熟也。」他在大梅山,「對了,對了!他就對了!」這樣喔。
所以,如果說你真的對自己所了解的確信這個的時候,不要說……,如果說這個談一個理,應該說我們相似,就算我完全跟你相反,你也可以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不管你,我就是懂得這個」。所以那位同修跟我說,他說:「哎呀,自己覺得很懂,可是等到聽你這麼一講的話」,呃不,「前面也有的疑問不敢開口,然後呢一講,『哎呀,沒錯!』」我說:「對」,我非常讚歎,為什麼?他真正地肯從這個地方深入思惟,深入思惟,這樣。那麼這麼一來的話,我們真正談得到這樣的深入思惟、深入思惟的話,你才有希望見到真的,見到這個真的東西的話,那個時候淨信心才可以談得到。要不然,對不起,我們不是,不是。
如果你在還沒有生起淨信的時候,你自己知道,這是件很好的事情,因為知道自己條件不夠,肯努力。如果自以為我對了,那是死路一條。所以我前面一再說,這個見解特別強的人,在這地方,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不過這個,我是毫無辦法,乃至於佛,反過來他自己就見解那個強,那就只好停在這地方,所以這個「信」字我們要從這地方去體驗到。所以他示現那個般涅槃。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聞世尊說入般涅槃。涕淚交流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於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餘無等者。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怙羅。惟願世尊施我一願。爾時世尊默然而止。佛威力故於此眾中。有梨車毗童子名一切眾生憙見。語婆羅門憍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能與汝。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何以故。我曾聞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云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
那麼這個大會當中,下面那個啟發因緣很有意思。上一次我記得已經講過一次了,所以很快地念過、說一說,精要把它這一次希望能夠在幾個鐘頭之內,給大家說清楚。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憍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聞世尊說入般涅槃。涕淚交流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於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餘無等者。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怙羅。惟願世尊施我一願。爾時世尊默然而止。」
那個時候會上面有一個啟請者。這個裡面的啟請者有很多不同,當然這個本經的整個的啟發因緣,實際上說起來,佛自說:「四個如來」。那麼下面每一段那個啟發,就是,喏,這一部分相應的程度是什麼?所以實際上現在這個婆羅門憍陳如法師授記,就是我們的最相應的,也是我們的一個大恩人喔,也是我們一個大恩人。他聽見了這個話怎麼說?哎呀,聽見了佛要般涅槃了,心裡面涕淚悲淒,哎呀,很悲傷,因為他要依靠著佛呀!就像我們現在呢依靠著父母,哎唷,父母要走了,那就痛苦得不得了。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佛學院依靠著老和尚也好,乃至於我也好,老和尚一旦不在,我不在,大家……,哎呀,就很糟糕。那麼那時候這個,在佛世的時候這個婆羅門怎麼說呢?就說:「如果佛是這樣的話,我要求一樣東西。」佛沒開口,佛沒開口。
「佛威力故於此眾中。有梨車毗童子名一切眾生憙見。語婆羅門憍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能與汝。」欸,佛沒開口,旁邊有一個童子叫一切眾生憙見,說:「你要求什麼?我能夠給你。」他之所以能夠,因為得到佛的威神力加持,換句話說,這個也就是佛在回答他。
「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許。」要向佛求一個舍利,佛不是要涅槃了嗎,涅槃求個舍利。為什麼呢?「何以故。我曾聞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因為我聽人家說得到了佛的舍利,哪怕一點點,能夠恭敬供養的話,就得到這麼多好處。所以他要供養,為了求這個利益。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聽是金光明最勝王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辦無上菩提。我今為汝略說其事。」說,你要求真正的好的勝妙的果報嗎?那麼你不要求這個舍利呀,你真正應該求的什麼呢?應該聽那個《金光明經》,這個經是最王,而且諸經當中最為殊勝。
在別的地方,他也說這個經殊勝最甚深、了義最了義,但是他很少說這個經是諸經之王,很少說這個經是一切經當中殊勝──這幾句話,在一般的佛經當中,大乘的了義經典當中很少見。這一點請大家也注意一下,這個有他的特別因由,我不講,讓你們自己去體會。因為我講的有兩個理由:第一個,這是我的,講完了,對你幫助不大。第二個,我體驗的只是百千萬分之一,局部;但是儘管這麼一點點哪,你體驗到任何一點點,那這個好處就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只是把重點的地方指給你們看,要你們好好地用功在這裡,如果說你們真正地肯用功的話,你慢慢、慢慢地會發現,啊,這的確是殊勝極了!
所以這個得到的好處,不但是人天的,乃至於,而這個經典本身呢是很難了解,也很難進入。不但人天的好處在這裡,不但難解的程度是這樣,聲聞、獨覺都不能了解。它這個經能夠生起各式各樣的福、德兩樣的果報,乃至於成辦無上菩提。它從首、尾兩樣東西包含一切:首──三十三天,換句話說是人天的果報,你照這個去做,你也得到;然後呢尾,最高──無上菩提,也從這地方開始。
那麼,我們不妨把另外兩句話取代一下,你們就很清楚了。「先增上生、後決定勝」,喏,就這個地方。它真正好的地方就是說:欸,你要增上生,從這裡開始;然後呢究竟決定勝,可以達得到。有很多有增上生,而沒有究竟決定勝,譬如《了凡四訓》,他這個相似的增上,有三世怨的喔!然後呢佛經當中人天的前面的不了義的,是增上;但是呢究竟,有一段曲折。現在不!這樣,所以它這個是真正圓滿的。還有呢,如果說像《金剛經》什麼等等,欸,對不起,他講得一個道理,那個路子什麼等等你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呢,它就是次第等等,從你下腳第一步,到你圓成佛果,這個內涵都在這裡,這個內涵都在這裡!那麼這裡稍微停一下,也說一說。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婆羅門憍陳如法師授記,真是我們的是一個大善知識?我們現在儘管出了家,乃至於在佛學院好好地念了一段時候,心情上面很可能仍舊停滯在一個階段,停滯在什麼階段哪?跑得去求福報。喔!說這樣的話你功德大,我就這樣去做,這樣的話有什麼……;然後聽人家有感應,喔,他有感應,我要馬上想辦法去學一學,希望得到這個。這個心情本身,就像他現在憍陳如法師授記也是一樣。而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要懂得「因、緣」,所謂因果的關係,因果的關係,而不是單單羨慕這個果報。你看見別人有,像我譬如剛才說的,啊,說這個密教好啊,他磕大頭你也磕大頭,你磕大頭沒有用。如果說你學對了,那大頭就有用了。所以不是說大頭好不好,而是說方便善巧你得到了沒有?
譬如現在我講懺悔,懺悔絕端重要,可是我那天聽見大家討論的話,大家現在真正的對那個懺悔的概念弄不清楚。乃至於有一個人說:「欸,我只要懺悔,懺悔嘛就乾淨啦!」這個話倒是很對,實際上一聽他的內容的話,他的那個懺悔還沒有懂,還沒有懂。這個等到討論的時候啊,我們再說。所以實際上就是我們呢,為什麼他這個心情要轉過來,但是這個心情本身我們並不忽視它,就是因為這種心情──我們要求好的心情,所以策使我們進來。可是進來了以後呢,如何才得到真正的好處,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正確地把握得住,一定要正確地把握得住,你這樣才能夠按步就班得到真正的好處。
前兩天晚上,我覺得來了一個善知識,老和尚趁這個機會開示我們,太好了!大家還記得吧,那麼一個人。老和尚說,他的學生,東山佛學院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喔,他自己覺得,哎呀,看見人家,怎麼很快得到好處,希望要去。老和尚一再婉轉地挽留他,他不肯,結果果然出了毛病。不是急求果報可以得到的,我們應該善巧地了解它正確的內容、如何走法,才可以得到相應的。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04_金光明經講記_第四講{第一冊}
04_金光明經講記_第四講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qq2w6
第四講 如來壽量品第二
……弄錯,千萬不要陷在自己的情、見當中去修學佛法。陷在情當中修學佛法,就像上面說的,他求這個果報,他會忙這些事情;那弄得不好,眼前,尤其是目前啊,這個整個佛教界非常亂,這個亂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理路不清楚。大家所謂,哎呀,這個看見他那個感應、他那個感應……,感應是必然有的,也應該的,也應該的,但是如果說你理路不清,而妄求感應的話,就出毛病。對的話,這個感應是對我們最佳策勵,這是「情」那方面。
還有「見」那方面呢,就是自己忙了半天,知見弄了一大堆,知見弄了一大堆,還要去教別人,還看別人不對,還是什麼……,那麼這種情況呢,都是我們第一個必須應該避免的地方,必須應該避免地方。譬如我上面剛才講說,哎呀,這個像假鈔票一樣,那麼當然這個假鈔票呢是因為磕大頭引起的,千萬注意喔!我不是說大頭不好,已經說過了,如果這張真的鈔票的話,一千塊嘛當然比一百塊錢、十塊錢當然值錢;可是你如果弄錯了,弄錯了對自己來說浪費掉了,本來滿好的,你浪費掉了,如果說你還教別人的話,你就害人了。這個都是害在什麼?害在「見」上面。這個是要注意!那麼,現在呢我們這地方呢繼續下去。
「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云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下面來了,妙極了!這個地方,真是確值得隨思,這種真是大菩薩,他就能夠這麼深刻的,我看到這地方啊,不僅再三地去讀,實際上呢不是看他,我在觀我自己的心情。我不曉得諸位能不能體會得到?
儘管前面已經這麼給我們開示了,說:「你不要求這個舍利啊!」像我們剛才說:「不要求這種果報啊」、「不要停滯在那個見、思這個階段來學佛啊」、「不要以為學『我』來學佛、學錯呀」,平常我們說。儘管說得很清楚,你應該怎麼深入呀,這個童子這樣地回答這個婆羅門,可是這個婆羅門怎麼說呀?「好極、好極、好極!」說:「童子啊!是的,沒錯呀!正如你說的這《金光明經》甚深,非常深;最上,啊!無上的。它難解難入,乃至於聲聞、獨覺都不能知,何況我呀,我更糟糕呀!我這個又……」,所謂這「邊鄙之人」。這個「邊鄙」通常指什麼呢?邊地,鄙陋,換句話說,「自己非常差,我這個智慧是非常微薄」,通常我們常常這樣情況。我一再跟大家提起我的錯誤,我想大家還記得吧?我會說:「啊,老法師啊!我這個凡夫啊!」
諸位啊!今天我一直在懺悔這個心情;正因為我懺悔,所以多多少少有點進步。我但願諸位啊,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你不行,誰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跑到這裡來真正目的首先要肯定──我;問題呢?由於無明、無知,所以現在跑到這地方必須學!剛才這種知見,正是第一步要拿掉的大障礙。現在你陷在這地方,佛也莫奈何!
所以他下面怎麼說呢?「你不管怎麼說,我還是要求我的。啊!我要求這個,然後呢希望得到這個,為什麼你不能滿我的願呢?」不能滿我的願呢?所以常常有人來問我,就是說:「不是佛法當中告訴我們一門深入嗎?」我說:「對呀,千真萬確啊!但是你門摸到了沒有?」問題不是說一門深入不對啊,大家最可惜、最嚴重的:大家在門外,自以為摸到了門,然後呢原地踏步,那個是最好的;弄得不好是越走越遠,自以為深入,深入到哪裡去啊?深入到邪、妄、惡道中去。這個是最可惜、最遺憾的一件事情!
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
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
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葉。
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
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被著。方求佛舍利。
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堅固不搖動。方求佛舍利。
假使水蛭蟲。口中生白齒。長大利如鋒。方求佛舍利。
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方求佛舍利。
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若蠅飲酒醉。周行村邑中。廣造於舍宅。方求佛舍利。
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方求佛舍利。
烏與鵂鶹鳥。同共一處遊。彼此相順從。方求佛舍利。
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
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
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
那麼,「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下面,這個童子來說的,也是回答他,也可以說是開示他,告訴我們:「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葉。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被著。方求佛舍利。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堅固不搖動。方求佛舍利。假使水蛭蟲。口中生白齒。長大利如鋒。方求佛舍利。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方求佛舍利。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若蠅飲酒醉。周行村邑中。廣造於舍宅。方求佛舍利。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方求佛舍利。烏與鵂鶹鳥。同共一處遊。彼此相順從。方求佛舍利。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這個都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說,這些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然後呢你再去求佛舍利。佛舍利有沒有,才不管,那至少這個求佛舍利比求這些事情更難。這個是正確的答案。
這前面說,隨便說一個,這個比喻很容易懂。兔子是沒有角的,但是他怎麼辦呢?要拿那個兔子的角,還要呢作為登梯一步一步爬上去,要高到什麼程度啊?到升到天宮當中去,這簡直是……!單單一重已經絕不可能,兔子沒有角,要求角不可能,然後呢你就算求到了角,拿那個角累起來要爬到天宮,也不可能哪!對吧?這是這麼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這個不可能的事情容或可能做到的,但是你要求佛的舍利,這絕無可能!佛沒有舍利的!
其實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哪裡說過?佛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佛般涅槃哪,佛般涅槃,這是為什麼原因這樣才涅槃?而所以涅槃的原因也就是開示大家,希望他如此。所以說,如果說真正的一個利根的眾生,聽見了這個話以後,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不一定都是利根。以我來說,我曉得,那簡直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我除了感謝佛、妙幢菩薩前面那些,我對這個憍陳如婆羅門也是感激無比。就像我那樣的人,儘管佛已經說得很清楚,對不起,我還是要求什麼?還是要求一個舍利,還是要求我這個。所以諸位呀!這個地方如果你求到了,你就求到了。增上生,眼前我們生生增上,人天福報,乃至於最後的佛的圓滿的果都求到了,而這段正是跟我們相應的,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憙見童子曰。
善哉大童子。此眾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
如來大威德。能救護世間。仁可至心聽。我今次第說。
諸佛境難思。世間無與等。法身性常住。修行無差別。
諸佛體皆同。所說法亦爾。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
世尊金剛體。權現於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
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為益諸眾生。
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此是佛真身。亦說如是法。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憙見童子曰。」欸,對,憍陳如婆羅門那個時候啊開悟了!嗯,懂得了。我想我們也應該有這個機會,應該有這個機會。他怎麼說呀?「善哉大童子」,哎呀,你了不起的偉大的菩薩啊!「此眾中吉祥」,啊!最好的。「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你已經善巧,有這樣的方便、殊勝的這樣一個心胸,已經得到了佛的無上的授記。「如來大威德。能救護世間。仁可至心聽。我今次第說」,現在承蒙你的開示啊,我了解了;那現在你聽聽我對這個了解,怎麼說!
「諸佛境難思。世間無與等。法身性常住。修行無差別。諸佛體皆同。所說法亦爾。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世尊金剛體。權現於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嗯!他那時候覺悟了,喔,一點都沒錯,這個佛的境界是難思難議、不可思議,不是用我們思已可知,何況是情見。這個啊,一切世間沒有辦法跟它相等的。所以佛的真正的法身,這個佛啊常住,這樣。到了這個情況之下,已經達到了這個無差別的根本究竟圓滿的狀態。所以佛佛道同,他的法也是如此。那麼這個情況呢,這佛已經什麼啊?無作無生,換句話說,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這個是什麼呢?金剛不壞之體。他是應順這個因緣,是權現的化身,只是如此而已。所以佛的真正的舍利是畢竟不可得,乃至於小的這麼一點點。為什麼呀?「佛非血肉身」,他是金剛不壞之身,跟法相應,不生不滅,怎麼有舍利!怎麼有舍利呢?
但是下面有一句話,「方便留身骨。為益諸眾生。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此是佛真身。亦說如是法。」儘管說沒有舍利,但是為了利益眾生起見,他是欸權巧方便、示現這個身骨。示現這個身骨是利益眾生,我們要從這個上面真正地深入、了解究竟意趣。增上生,所以要增「上」,所以要這個身的話,要達到決定勝。那麼法身才是真正的,「法界即如來」,這個是佛的真身。這個,「亦說如是法」,那麼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內涵也就是這個樣。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
世尊不思議。妙體無異相。為利眾生故。現種種莊嚴。
他這麼彼此間一討論、一論辯,「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異口同音而說頌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世尊不思議。妙體無異相。為利眾生故。現種種莊嚴。」跟他這個法會上面相應的很多,這麼多人一聽見佛的壽命長遠,就發起這個心,發起這個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啊,歡喜極了!大家都這麼說。
我想我們聽見了也是這樣,或者已發,或者當發。什麼叫當發?聽見了,好歡喜啊!對呀,我們現在不要在這個形相上面,不要在這個膚淺的情見上面轉,原來這個是引導我們真正深入,這個才是我們要獲得的。啊,對呀!那個心情,你這麼一念下去的話,這個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心種種下去了。所以最近經常有同學跟我談,昨天晚上又談起,就說:「哎呀,這個菩提心……」,有兩個同學來。那這個菩提心不要說我們正發起,就算你了解了,一念仰慕:「好,我要!」這個心情已經不得了,已經不得了!
那麼,昨天晚上有一個同學問什麼呢?他說:「最近大家很歡喜啊,都了解這個業」;是,我也歡喜,我是倍加歡喜!這個業,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那麼他談起業的問題,當然,這個有好多地方有待進一步的解釋,那麼在討論的時候說;這裡呢,我所提一件事情。他說:「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懺悔可以畢竟清淨。」我說:「對。」但是他就說:「嗯?有這麼……」《廣論》上面引一個,什麼一個國王啊殺了一個菩薩,然後呢後來感覺不對了,懺悔,三時,然後起七寶塔。「欸,這種懺悔的情況啊,絕對不是我們比得上的;但是他死了以後墮阿鼻地獄,經過不曉得多長!他不是沒懺乾淨嗎?」你們看見這段了,是吧?對啊,它經上告訴我們懺乾淨了,為什麼他沒懺乾淨啊?那不是這個說「懺悔懺乾淨」這個話就是有了問題了嗎?沒有問題,一點都沒有問題。
在懺悔那章說得很清楚,你要懺悔,要圓滿四個力量,對吧?哪四個力量?破現行、對治、依止、遮止。破現行,這個已經破了;依止、遮止也做到;但是呢,對治不夠,對治不夠。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說這地方弄髒了,如果滴一個灰,那麼一彈就拿掉了。如果是……,譬如說那個東西潑到一個什麼東西,洗一洗就弄掉了;現在沾在這個汽車上面這個油膩啊,你讓它纏在這個地方,把它整個地浸透了以後,然後你隨便弄點水洗得乾淨嗎?你怎麼洗也洗不乾淨,對不對?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這個油膩,你是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要說水一點用處都沒有,肥皂弄上去也沒用,非肥皂用上去也不行。我們以為跑得去水漂一漂,然後抖一抖,結果怎麼抖不乾淨啊?這樣。
所以從這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我們忙著去修,不一定見效;現在反過來呢,你先啟發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很快,以往的很多業障很快地消除掉了,功德很快地積聚了。他就舉了一個比喻,那怎麼說啊?他說像除草一樣,拿了個刀弄了個半天你不行,然後呢那把刀磨快了,磨得非常快,很快一割就割掉了。換句話說,這個對治裡邊是個大學問喔!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業的行相要把它現在弄清楚。
那麼現在呢,我們這裡主要地談就是說,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地深入。果真能夠從那個形相上面而深入,理解到它的法體,從那個法體而更深入,這個法體現在譬如說「業」,就是我們理解到這個法體的中心,然後呢從這個業的最淺近的,一直到深入,那個時候你發一念歡喜心,說:「哎呀,現在了解這個業,真好啊!我要努力去求!」這一念,就比你供養多少都來得好。然後呢說:「哎呀,這個佛這麼圓滿哪!」我發這麼一念,比你做多少事情都好,都好。
這個我們曾經講過的,那奔公甲那個公案。那個奔公甲他做了幾個月,他也沒有磕一個大頭,也沒有說一聲皈依,也沒有做那些事情,在牆上面畫圈圈,畫得個滿牆都畫髒了,他老師跑得來看見了,最好!這個公案大家還記得。
另外一件事情,他也是這樣。他平常全部精神綁在、貫注在這個地方去做這個事情,那有一天哪,有一個對他很有信心的一個施主跑得來要看他。他就說,他平常他向來啊全部精神……,哎喲,這地方啊,就房子裡面,譬如說弄弄、弄得一塌糊塗,他內心:「欸,這個人又要來了」,他馬上把佛殿整理、整理好,弄得好好。後來一想:「欸,我今天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好?幹什麼啊?幹什麼啊?弄了一包供養什麼等等啊,那我不是做給他看?我可以騙人家,難道騙得了我自己?修行是這樣修的嗎?」越想越不對,就這樣。然後他就跑到那個灶裡邊拿一把灰,對著那個佛像、那個供品上面撒了一把灰。那個居士跑得來一看,啊?那個樣子平常跑得來看看,都是一塌糊塗的,今天整理得很乾淨,偏偏那個佛台上面供品擺得好好的,撒一把最髒的灰,他也莫名其妙。後來人家聽見了,就說:「喏,我們整個全西藏的修行人的最好的供養,就是奔公甲那把灰!」你們懂不懂這個故事?懂不懂這個故事?
所以你要去供養、供養,他就是不但沒有供養,他供養得好好的,他把那把灰整個地就弄了這樣上頭。真正的供養,佛告訴我們什麼供養最好?如說修行供養,對不對?修行從哪裡修起啊?從你內心當中去改變它。很踏實地說,在這個上面。不過這地方注意喔!不是說不講形相,我們一定要本末把握得清楚,等到你根本弄好了,然後呢錦上添花,非常好。始終這個話你千萬注意!不要聽見了,等下呢我們這個又不要了。至少你做不到嘛,這個還有一點點哪;結果你根本嘛也沒有,枝葉嘛也沒有,你就完全沒有了,你剩下來只有阿鼻地獄,那就完啦!喔,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
所以眼前對我來說,我了解得很清楚,我要下圓滿因,儘管我自己走的是那個,可是別人要做那個事情,我非常讚歎。我不妨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譬如說,像昨天晚上我們在這兒布薩,那有很多人跑得去,去懺悔啊什麼。你說,我,我自己曉得我很多沒如法,可是我不。但是他……,以前我也說,我總覺得這些人真……,根本沒把握住,我現在發現錯了。我一方面懺悔我以前錯了,一方面隨喜:「好啊,好啊!將來我一定要做到的。」可是我現在曉得,我現在要做的是什麼,就這樣。所以假定有人真正在這兒做的話,我非常讚歎、擁護他,可是我做不做?我始終還不做。一直到我有力量,我告訴你,我在後面一定跟著好好地跑。你們懂不懂這意思?我自己很清楚,我現在要走的是「圓滿因」。
反過來說,我也告訴你們,就是個人的習性,所以絕不勉強。如果你們現在形相上面很注重的那些人,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形相,而忽視掉了這個另外一點,法、體、行、相這個四方面同時。就算你現在一下不能相應,那你記住:現在我業障還重,資糧未具,所以將來我要努力做到它的。那個時候,你現在這個圓滿因種下去了,等到你現在障消除、資糧具,跑到那是你很容易就做到它了。所以我在這地方呢提一下,這樣,這個我們呢要了解它這個內涵。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及四如來并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槃無舍利者。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今復言無致生疑惑。惟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如是之義當一心聽。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及四如來并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槃無舍利者。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今復言無致生疑惑。惟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我們前面那些一個個對我們最大的大恩人、老師,從這個婆羅門憍陳如下面,現在妙幢菩薩來了!
所以,妙幢菩薩的問題,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也就是簡單地說一下,說妙幢菩薩親自從佛、世尊,以及四方四個如來,還有呢大婆羅門憍陳如,以及這個梨車毗童子兩位大菩薩,還有三萬兩千天子等等,實際上有很多喔,聽說,說釋迦如來壽量是啊,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無量無邊的。他又提出問題來了,提出問題來了,說:「佛陀呀!如果這個是這樣的話,佛也般涅槃,也沒有舍利,那麼經當中為什麼還要這樣說?還要叫人家供養,說供養舍利有福報?」這樣,「而且不但是你老人家呀,過去諸佛都是這個樣,這個地方我就懷疑了,我還不懂。」這幾句話對我們太好了,我現在真能夠趕得上。
昨天晚上那位同學跑過來,我非常歡喜,他有問題,來問。我們現在往往害一個毛病:「我以前看了經,覺得懂了,啊,就這個樣!」提起問題來,哎呀,不知道!這個還算好的。有人提起問題來,更糟糕的是,自己以為懂了,然後說給別人聽,「就是,就這個樣」,害了!或者是不說給別人聽,自己覺得:「就這個樣」,照著去做,害了!然後自己還覺得我在這兒一門深入,我自己還覺得弘法利生,不,大有問題!這個佛經上面處處矛盾,你要弄清楚,至少最簡單的,哪怕是很淺的說人天乘法,你弄清楚、修持,保證你得好處,你得到人天乘。你能夠弄清楚多少,照著去做,你就得到多少,這樣。所以一個如實修行者,現在這一位菩薩──妙幢,真正的妙幢,告訴我們:「喔,弄清楚喔!」所以他問。
「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它這個是為什麼?是祕密意趣,祕密意趣,換句話說,這個裡邊呢還有沒解釋清楚的,還有沒解釋清楚的。這個裡邊呢說,暫時對你還說不清楚,那麼只是委曲婉轉地來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不了義的。真到完全明瞭了,就不祕密了;祕密的,換句話,這個裡邊還不明瞭。那麼現在呢,這個下面這個意思,「如是之義當一心聽」啊!這個下面真正的道理啊,你要一心、專心致志地去好好地來聽。這個「一心」,這個裡邊有幾樣東西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心仰求這個心,還有呢專誠恭敬,這個都是必須要的心。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一點,那麼就可以得到好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槃。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槃。四者於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槃。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無二性故。名為涅槃。七者於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槃。八者於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槃。十者於諸法性及涅槃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槃。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說,這個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菩薩摩訶薩」不一定指大地菩薩,因地當中,以及求這些人也包括在裡頭,所以只要你想求都包括在裡頭。而以佛的究竟意趣來說,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何況是聽聞佛法,你究竟一定成佛;既然究竟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都是在因位當中的這個。所以最後那個很廣義地包含了我們的一切。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喏,這個才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從這個地方去了解佛的真實的意趣,說大般涅槃。
「云何為十。」這個下面我們看一看!
「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槃。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槃。四者於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槃。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無二性故。名為涅槃。七者於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槃。八者於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槃。十者於諸法性及涅槃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槃。是謂十法說有涅槃。」說,是的啊,佛是般涅槃,大般涅槃,那麼這個「涅槃」是什麼意思呢?這地方說出來,說了十相。這個十相一一要細講的話,我們也沒有時間,也不一定能夠領會,但是很簡單地說一說,只要這個了解了,前面的意趣也就把握得住了。
最主要的,什麼叫「般涅槃」?「涅槃」的意思翻成功我們中文有很多不同的名……(註:此處音檔缺漏)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但是呢可以示現一切生死,即生死而無生死,所以說生死、涅槃是無二無別。要不然的話,這個是羅漢境界,說喔,生死一邊、涅槃是一邊,證得了涅槃了,然後呢這個,這個不是佛的境界,這不是佛的境界。既然如此的話,那就是佛示現一切的當下,就是他在涅槃境界當中;同樣地,在涅槃當中就示現法界一切的境界,這個就是佛的真實的內涵。它下面的一共有三段說法,主要的中心都圍繞著這個來講,以及為什麼能夠達到這個的、修習些什麼法、達到什麼樣的內涵。所以我們現在把它下面繼續地看一看,這一段如果我們弄清楚了,那麼你們那一天懺悔當中有幾個問題啊,在這個地方也完全得到了答案了,你們那天討論那個懺悔當中有幾個問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槃。四者此無生滅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槃。五者無有我人。惟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槃。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還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這第一個,煩惱的根本,為什麼前面是說,談煩惱障、所知障,那麼,這個「障」根本在哪裡?這個,他現在佛就斷盡了。因為斷盡了,當然要斷盡了要從了解才去斷,所以真正斷盡的時候,所知障跟這個煩惱障兩者同盡,對於你所了解的一個障礙。實際上我們了解的障礙就是那個「見」上頭,這東西最壞!
然後呢,「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既然斷掉了,他沒有取,這個「取」什麼?業的因,「愛、取」就「有」啊,因為沒有「取」,所以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業」,沒有「業」就沒有「生、滅」,就沒有「去、來」,這個才是涅槃,這樣。所以,但是佛的真正的涅槃的話呢,欸,這個沒有去來而去來宛然,去來就是緣起的相,緣起的去來宛然,但是呢畢竟毫無去來,這個是佛的涅槃境界!所以佛儘管在生滅示現,但是他確確實實了無這個生滅。
「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槃。四者此無生滅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槃。」五者……,那麼這個地方停一停。這個「無生滅」它不是話裡面講的,所以我們現在講了半天的話,這個都是勉強引導我們,慢慢地得到比量的一個方便。現在我們千萬不要懂得了一點文字叭啦叭啦,自己覺得以為懂了、停在這裡,還要說給別人聽,還要跟人家吵,覺得「我懂」,那就完全錯了,這個境界是真正內證的。而是要內證的話,必須要從這個比量,那個是必須從文字上面摸索上去的,這個始終要弄清楚。
「五者無有我人。惟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槃。」那麼「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所以我們客塵煩惱統統斷盡了。「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那第二次,從這地方我們確實了解佛的真實狀態。
不過我們往往了解了真實狀態的話,覺得,喔,佛沒有涅槃、沒有舍利。對不起,就是當這個舍利的當下,就是沒有舍利;當這個生死的宛然相當中,就是沒有生死,這個眼前是我們不大容易的。所以最主要的,我們對這佛建立的,尤其是龍樹菩薩建立的真、俗二諦,這個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把這比量如量地得到,那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而這個量,不是說你開悟的,開悟──現量,比量就是我們現在語言文字學的這些中心,這個才是。拿得到了這個,然後呢你從佛法上面摸上去的話,百無一失,那時就講感應,那個感應美不可言!那時候不能不求感應喔,那時候沒感應,你就錯了;但那個時候再有感應來,你絕對不會誤失。
「感、應」是兩個字,你「能感」就有「能應」。所以真正的感應哪,你懂得了,努力去做的時候,不要等到能應,你能感,能感什麼?心。你心一動,你一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那對了;那個「應」不必等,到那時候就來了。你要這樣去學,那就對了。現在我們都是在求那個感應、等那個感應,但是呢這個感應當中要兩樣東西,一個是「能感」才有「能應」,你只求「能應」,那個「能感」的沒有,對不起,我們都是瞎貓碰到瞎老鼠。這個要注意的,這個要注意!而這個理路,現在這地方主要的是講這個。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三者如來善知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八者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槃。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復次」,再繼續下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三者如來善知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在這裡稍微停一下。
什麼叫「涅槃」?喏,前面是講出那個涅槃的最重要的,說,究竟什麼?斷兩個,然後呢它有幾個內涵。這個地方就說,實際上呢他告訴我們,你修什麼法才能夠得到;了解了這個,然後呢如理行持,行持過程當中修學的就是這個──六度萬行。而每一度,所謂、這個所以稱它「波羅蜜」是究竟到彼岸。所以他修施的時候,那麼施也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時候的無我、我所,這個「我」就是「執」,人、法我執都去掉了。而這裡邊特別一句話,不是叫「無分別」,它叫什麼?「不正分別」,就是邪妄的分別是永除滅。換句話說,他剩下來的都是正確的,正確的樣樣都有,樣樣都可以,不正確的樣樣都不可以。
「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八者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那這地方停一下。說,諸佛如來滅了種種的愛、求取,求就是取,因為滅了,所以……。現在我們就是這樣想的,啊,所以趕快的斷愛、不要取;不是,不是馬上就斷愛。現在呢,就把這個愛取轉成功什麼?「善法欲」,還是愛,可是要執求對的,以取代錯的,這樣。所以求了這個對的,然後呢求到最後的發現那個對的話,「喔!原來是這樣」,那個時候你得到的這個叫真正的、正確的「無分別智」,那個無分別智本身是絕這個貪愛的,那個才對。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說:「啊,那麼什麼都不要」,那是掉在無記大愚癡坑!
「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槃。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那麼這個地方啊,特別地說明佛的這個涅槃的狀態,是怎麼樣一個狀態。就是,前面這個疑問哪,我們不清楚,那麼所以他現在這地方,把這個佛的真實究竟的涅槃的狀態告訴我們。關於這個,我所以不在這裡詳細解釋的話,諸位也不必急求詳細了解,只要照著這個次第,我們現在一步一步學上去,等到我們把這個毗缽舍那那一部分了解了,換句話說,《廣論》的止、觀兩章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那回過頭來看這些問題的話,那就非常清楚了,非常清楚。
那麼,止、觀,這是在用功時候來說;實際上呢,就告訴我們理路上面,告訴我們所謂二諦,二諦:世俗諦、第一義諦,我們通常講的叫作真諦、俗諦,「空、有」二法。這個「空」不是拿掉東西的空,「有」上面它就是空;然後呢這個「有」啊,就是空上面就是有。那我們,平常我們的習慣好歡喜「真空妙有」,注意喔!這個「真空妙有」不是這四個字,你要真正的如實地去了解它。我們現在真正能夠得到的話呢,就是比量之智,必定要經過很認真地聽聞、思惟、觀察。
那麼在這個地方注意!我們同學當中,通常陷在兩種錯誤,當然嘛沒辦法的,這個人都是、每個人有毛病,不是偏在那邊,就是偏在那邊。偏在那邊的人呢,哎呀,這什麼都不知道,不要去管的,這種固然不行。那麼另外一方面呢,不求……,這個廣求多聞,知道了一大堆,始終在文字上面轉,又不行,又不行。所以我們從這個上面要自己要知道它。
那麼談到這裡呢,注意!這個心情啊,始終說的,不是說一口氣叫你馬上把改過來,現在眼前重要要在我們懺悔上面重要的話呢,就是平常如果你心裡面覺得說,厭惡要廣求多聞的話,不要說:「我這個根器很差呀,我就是這個樣啊!」這個心情一定要拿掉。前面,這個憍陳如大婆羅門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告訴你啊這個佛沒有舍利、沒有般涅槃的,但是他偏偏說:「我不管,那個《金光明經》很深、很深,我只要求這個」,就是我們這種心情,你這麼一來。
所以這千萬注意!說:「對,我現在正因為條件不夠,所以我第一個拿掉它」;可是行為並不是說你馬上就,喔唷,要去念這個書、又要念這個,不是喔!這個心情就這麼差一點點,整個的這個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那個懺悔的心情,要弄清楚。仍舊是你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就是,以前不得其門而門外空轉,這個錯誤一定要認得,這是一種。還一個呢,就是我們說「啊!那多聞」,懂了一大堆;這個時候最好停下來,不要再多看書了,喔,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衣缽行相樣樣都通,那越弄越錯、越弄越錯,說起來樣樣都懂,真正走起來的一無是處。我這個兩個毛病哪,現在在這地方我們真正要注意,要注意的!
那麼,然後呢從這個地方才夠透脫過來,一步一步的深入。他首先告訴我們這個涅槃的真相,雖然涅槃了,但是呢,欸,他這個裡邊涅槃當中有無邊的功用,所謂「大智大用」,禪宗的說。禪宗的「大智大用」,最起碼的做到這個時候已經濟用,何況是佛陀呢!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復次善男子。豈惟如來不般涅槃是為希有。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云何為十。一者生死過失涅槃寂靜。由於生死及以涅槃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槃。於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為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饑渴。亦無便利羸憊之相。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然為任運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來行。六者佛無是念。此諸眾生有上中下。隨彼機性而為說法。然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於我所出呵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於我。常於我所共相讚歎。我當與彼共為言說。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憍慢貪惜及諸煩惱。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讚歎少欲離諸諠鬧。是如來行。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於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慼。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若供養者於未來世。遠離八難逢值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踊悅歎未曾有。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座而起還其本處。
「復次善男子。豈惟如來不般涅槃是為希有。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喏,不但是如此喔,還有十種特別希有的,這個真正的如來的那行處,這個才是希有難得的。哪個十樣呢?「云何為十。一者生死過失涅槃寂靜。由於生死及以涅槃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槃。」來了!第一個。這個生死是有過失的,涅槃才是寂靜的,但是佛前面已經說過了,他說什麼叫證涅槃哪?證生死涅槃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處流轉不住涅槃」,這樣。因為不住涅槃,所以不般涅槃;因為不處流轉,所以啊,欸,這個情況之下他不會像我們一樣的生滅,這樣。「於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他能夠這樣,所以能夠不厭、不背,這個是第一個。儘管在這個三界之內,但是呢不隨流轉,這樣,不隨流轉,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不住涅槃,所以這能夠在流轉當中而不隨流轉。
「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佛陀教我們,他並不是說:「我要教他,我要教你」,不是;就是他修行已經一切得到任運,他自己不起分別當中,任運能夠濟度,跟你相應的,所以「示教利喜」。而且這個行為啊,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證涅槃的時候開始。所以證得了涅槃以後他會不會走?從這地方很明白的說清楚,他絕不會走!而在這個不走的情況之下,做什麼呢?「示教利喜」,就是給我們種種的教導;他教導的方式呢?不起任何分別,是任運濟度。這幾句話,你們現在如果好好地了解了以後啊,我們上一次的這個討論當中,討論的佛的什麼什麼這種問題啊,那可以得到了最好的這個答案了。
「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為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下面就說上面的道理,因為上面說濟度有情,濟度從哪裡開始呢?說教呀、什麼等等啊!
「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饑渴。亦無便利羸憊之相。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然為任運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來行。」這個就是佛的種種身、口、意、行,這樣,教我們說教也好,他一切行為也好,乞食也好,喏,就是這個樣。
「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於我所出訶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於我。常於我所共相讚歎。我當與彼共為言說。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憍慢貪惜及諸煩惱。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讚歎少欲離諸諠鬧。是如來行。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於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戚。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
上面,我們看,在涅槃當中,他有這樣的不可思議的!那麼下面就說,如來的一切的這種救度眾生的,都是什麼?他以前往昔的大願,以及他修習的慈善根力,自然結果都是任運如此,他一直在無分別當中。這個無分別有兩種:一個叫「無分別根本智」,一個叫它「無分別後得智」。這個「後得」就是行一切的,在法相上面轉,但是呢一樣地住在無分別當中;雖然無分別,但是呢任運地可以轉一切相。聲聞的一切智,他無分別,但是他不能動,這個是兩個最大差別。所以我們現在呢體會的,往往覺得,涅槃了好像停在那裡不動,或者離開我們世間,不!離開世間也是涅槃,在這地方「即一切相」上面,就在這個上面,這個才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
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正確的內涵了以後,就是換句話說,我們不被這個行相所轉、所迷,了解它的真實內涵,只是告訴我們這樣的這個特質,這裡面有幾點很重要的地方。那麼這地方,我想把那段說完了以後再講好了。
「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那他涅槃的時候,有這樣的。「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這個是,但是他雖然慈善根力喔,但他由往昔所造的,對他來說啊──任運。
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前面這個十條當中,三十條跟後面的十條當中都是啊,尤其是你們看一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八行當中,說這個「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其實一切都是慣習力,換句話說──串習。我們現在也有串習,我們這個串習啊,任運而起的是在煩惱障、所知障當中。現在他修了對治,徹底究竟圓滿了以後呢,他任運而行一切大慈大悲、威神利益眾生之行,但是他這個沒有一點點分別意念,都是任運自在,這樣的一個做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當他示現涅槃了,留下舍利了,都在這種狀態,乃至於沒有涅槃之前,他這乞食、講法什麼等等都是這個。
他為什麼示現?要我們往往看成:喔,他做給我們看的。像我們去想那個做給我們看的話,就好像我要做給你看一樣,或者你要做給我看一樣,不是。我們要怎麼去了解呢?就是「感應」,你有這個「能感」的條件,他「能應」的自然出現,懂不懂?這「任運」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你所看見的就是你自己能應之業,相感得的這個示現之相。了解了這一點,有一個特別的好處,最主要的佛法全部在這裡!喏,既然如此的話,你要的就完全在你「能感」上頭,你有多少「能感」,一定有多少「能應」。
你要得到這個「能感」要兩樣東西:直接的,是如理行持,如理行持一定得到;但是你那個行持如理與否,先一定要了知正確,如理地了知。單單了知夠不夠?不夠,然後呢如理行持。所以說這個裡邊,這樣的話,你能夠得到多少能感的,就有所感的,這個就是我們所能夠得到的,這個關鍵在這裡。我們繼續地把它這段看完。
「若供養者於未來世。遠離八難逢值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踊悅歎未曾有。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座而起還其本處」,那麼這段文結束。
在這個正式講這個之前,這地方有一個問題。佛前面說得很清楚是不般涅槃,最後的話呢他又說,然後呢在這個就是這一段的最後末了幾句話,在這種狀態之下,佛留有舍利,看那個倒數第五行的最後,「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等等。欸,他般涅槃,卻要留舍利!其實道理都說清楚了,但是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問題,讓你們自己去想想看,這以你們了解的,不般涅槃,留有舍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這樣,這個不妨也討論一下,討論一下。如果我來得及我就告訴你們,來不及嘛先讓你們討論、討論以後,然後再談,這個對我們以後有很大好處。現在大家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音檔下載: https://pse.is/4qq2w6
第四講 如來壽量品第二
……弄錯,千萬不要陷在自己的情、見當中去修學佛法。陷在情當中修學佛法,就像上面說的,他求這個果報,他會忙這些事情;那弄得不好,眼前,尤其是目前啊,這個整個佛教界非常亂,這個亂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理路不清楚。大家所謂,哎呀,這個看見他那個感應、他那個感應……,感應是必然有的,也應該的,也應該的,但是如果說你理路不清,而妄求感應的話,就出毛病。對的話,這個感應是對我們最佳策勵,這是「情」那方面。
還有「見」那方面呢,就是自己忙了半天,知見弄了一大堆,知見弄了一大堆,還要去教別人,還看別人不對,還是什麼……,那麼這種情況呢,都是我們第一個必須應該避免的地方,必須應該避免地方。譬如我上面剛才講說,哎呀,這個像假鈔票一樣,那麼當然這個假鈔票呢是因為磕大頭引起的,千萬注意喔!我不是說大頭不好,已經說過了,如果這張真的鈔票的話,一千塊嘛當然比一百塊錢、十塊錢當然值錢;可是你如果弄錯了,弄錯了對自己來說浪費掉了,本來滿好的,你浪費掉了,如果說你還教別人的話,你就害人了。這個都是害在什麼?害在「見」上面。這個是要注意!那麼,現在呢我們這地方呢繼續下去。
「我今為汝略說其事。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云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下面來了,妙極了!這個地方,真是確值得隨思,這種真是大菩薩,他就能夠這麼深刻的,我看到這地方啊,不僅再三地去讀,實際上呢不是看他,我在觀我自己的心情。我不曉得諸位能不能體會得到?
儘管前面已經這麼給我們開示了,說:「你不要求這個舍利啊!」像我們剛才說:「不要求這種果報啊」、「不要停滯在那個見、思這個階段來學佛啊」、「不要以為學『我』來學佛、學錯呀」,平常我們說。儘管說得很清楚,你應該怎麼深入呀,這個童子這樣地回答這個婆羅門,可是這個婆羅門怎麼說呀?「好極、好極、好極!」說:「童子啊!是的,沒錯呀!正如你說的這《金光明經》甚深,非常深;最上,啊!無上的。它難解難入,乃至於聲聞、獨覺都不能知,何況我呀,我更糟糕呀!我這個又……」,所謂這「邊鄙之人」。這個「邊鄙」通常指什麼呢?邊地,鄙陋,換句話說,「自己非常差,我這個智慧是非常微薄」,通常我們常常這樣情況。我一再跟大家提起我的錯誤,我想大家還記得吧?我會說:「啊,老法師啊!我這個凡夫啊!」
諸位啊!今天我一直在懺悔這個心情;正因為我懺悔,所以多多少少有點進步。我但願諸位啊,不要說:「哎呀,我不行啊!」你不行,誰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跑到這裡來真正目的首先要肯定──我;問題呢?由於無明、無知,所以現在跑到這地方必須學!剛才這種知見,正是第一步要拿掉的大障礙。現在你陷在這地方,佛也莫奈何!
所以他下面怎麼說呢?「你不管怎麼說,我還是要求我的。啊!我要求這個,然後呢希望得到這個,為什麼你不能滿我的願呢?」不能滿我的願呢?所以常常有人來問我,就是說:「不是佛法當中告訴我們一門深入嗎?」我說:「對呀,千真萬確啊!但是你門摸到了沒有?」問題不是說一門深入不對啊,大家最可惜、最嚴重的:大家在門外,自以為摸到了門,然後呢原地踏步,那個是最好的;弄得不好是越走越遠,自以為深入,深入到哪裡去啊?深入到邪、妄、惡道中去。這個是最可惜、最遺憾的一件事情!
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
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
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葉。
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
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被著。方求佛舍利。
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堅固不搖動。方求佛舍利。
假使水蛭蟲。口中生白齒。長大利如鋒。方求佛舍利。
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方求佛舍利。
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若蠅飲酒醉。周行村邑中。廣造於舍宅。方求佛舍利。
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方求佛舍利。
烏與鵂鶹鳥。同共一處遊。彼此相順從。方求佛舍利。
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
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
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
那麼,「作是語已。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下面,這個童子來說的,也是回答他,也可以說是開示他,告訴我們:「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花。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假使贍部樹。可生多羅果。朅樹羅枝中。能出庵羅葉。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畢竟不可得。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被著。方求佛舍利。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堅固不搖動。方求佛舍利。假使水蛭蟲。口中生白齒。長大利如鋒。方求佛舍利。假使持兔角。用成於梯蹬。可昇上天宮。方求佛舍利。鼠緣此梯上。除去阿蘇羅。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若蠅飲酒醉。周行村邑中。廣造於舍宅。方求佛舍利。若使驢脣色。赤如頻婆果。善作於歌舞。方求佛舍利。烏與鵂鶹鳥。同共一處遊。彼此相順從。方求佛舍利。假使波羅葉。可成於傘蓋。能遮於大雨。方求佛舍利。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方求佛舍利。假使鷦鷯鳥。以嘴銜香山。隨處任遊行。方求佛舍利。」這個都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說,這些不可能的事情做到了,然後呢你再去求佛舍利。佛舍利有沒有,才不管,那至少這個求佛舍利比求這些事情更難。這個是正確的答案。
這前面說,隨便說一個,這個比喻很容易懂。兔子是沒有角的,但是他怎麼辦呢?要拿那個兔子的角,還要呢作為登梯一步一步爬上去,要高到什麼程度啊?到升到天宮當中去,這簡直是……!單單一重已經絕不可能,兔子沒有角,要求角不可能,然後呢你就算求到了角,拿那個角累起來要爬到天宮,也不可能哪!對吧?這是這麼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這個不可能的事情容或可能做到的,但是你要求佛的舍利,這絕無可能!佛沒有舍利的!
其實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哪裡說過?佛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佛般涅槃哪,佛般涅槃,這是為什麼原因這樣才涅槃?而所以涅槃的原因也就是開示大家,希望他如此。所以說,如果說真正的一個利根的眾生,聽見了這個話以後,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不一定都是利根。以我來說,我曉得,那簡直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我除了感謝佛、妙幢菩薩前面那些,我對這個憍陳如婆羅門也是感激無比。就像我那樣的人,儘管佛已經說得很清楚,對不起,我還是要求什麼?還是要求一個舍利,還是要求我這個。所以諸位呀!這個地方如果你求到了,你就求到了。增上生,眼前我們生生增上,人天福報,乃至於最後的佛的圓滿的果都求到了,而這段正是跟我們相應的,絕端重要,絕端重要!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憙見童子曰。
善哉大童子。此眾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
如來大威德。能救護世間。仁可至心聽。我今次第說。
諸佛境難思。世間無與等。法身性常住。修行無差別。
諸佛體皆同。所說法亦爾。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
世尊金剛體。權現於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
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為益諸眾生。
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此是佛真身。亦說如是法。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憙見童子曰。」欸,對,憍陳如婆羅門那個時候啊開悟了!嗯,懂得了。我想我們也應該有這個機會,應該有這個機會。他怎麼說呀?「善哉大童子」,哎呀,你了不起的偉大的菩薩啊!「此眾中吉祥」,啊!最好的。「善巧方便心。得佛無上記」,你已經善巧,有這樣的方便、殊勝的這樣一個心胸,已經得到了佛的無上的授記。「如來大威德。能救護世間。仁可至心聽。我今次第說」,現在承蒙你的開示啊,我了解了;那現在你聽聽我對這個了解,怎麼說!
「諸佛境難思。世間無與等。法身性常住。修行無差別。諸佛體皆同。所說法亦爾。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世尊金剛體。權現於化身。是故佛舍利。無如芥子許。」嗯!他那時候覺悟了,喔,一點都沒錯,這個佛的境界是難思難議、不可思議,不是用我們思已可知,何況是情見。這個啊,一切世間沒有辦法跟它相等的。所以佛的真正的法身,這個佛啊常住,這樣。到了這個情況之下,已經達到了這個無差別的根本究竟圓滿的狀態。所以佛佛道同,他的法也是如此。那麼這個情況呢,這佛已經什麼啊?無作無生,換句話說,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這個是什麼呢?金剛不壞之體。他是應順這個因緣,是權現的化身,只是如此而已。所以佛的真正的舍利是畢竟不可得,乃至於小的這麼一點點。為什麼呀?「佛非血肉身」,他是金剛不壞之身,跟法相應,不生不滅,怎麼有舍利!怎麼有舍利呢?
但是下面有一句話,「方便留身骨。為益諸眾生。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此是佛真身。亦說如是法。」儘管說沒有舍利,但是為了利益眾生起見,他是欸權巧方便、示現這個身骨。示現這個身骨是利益眾生,我們要從這個上面真正地深入、了解究竟意趣。增上生,所以要增「上」,所以要這個身的話,要達到決定勝。那麼法身才是真正的,「法界即如來」,這個是佛的真身。這個,「亦說如是法」,那麼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內涵也就是這個樣。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
世尊不思議。妙體無異相。為利眾生故。現種種莊嚴。
他這麼彼此間一討論、一論辯,「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異口同音而說頌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世尊不思議。妙體無異相。為利眾生故。現種種莊嚴。」跟他這個法會上面相應的很多,這麼多人一聽見佛的壽命長遠,就發起這個心,發起這個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啊,歡喜極了!大家都這麼說。
我想我們聽見了也是這樣,或者已發,或者當發。什麼叫當發?聽見了,好歡喜啊!對呀,我們現在不要在這個形相上面,不要在這個膚淺的情見上面轉,原來這個是引導我們真正深入,這個才是我們要獲得的。啊,對呀!那個心情,你這麼一念下去的話,這個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心種種下去了。所以最近經常有同學跟我談,昨天晚上又談起,就說:「哎呀,這個菩提心……」,有兩個同學來。那這個菩提心不要說我們正發起,就算你了解了,一念仰慕:「好,我要!」這個心情已經不得了,已經不得了!
那麼,昨天晚上有一個同學問什麼呢?他說:「最近大家很歡喜啊,都了解這個業」;是,我也歡喜,我是倍加歡喜!這個業,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那麼他談起業的問題,當然,這個有好多地方有待進一步的解釋,那麼在討論的時候說;這裡呢,我所提一件事情。他說:「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懺悔可以畢竟清淨。」我說:「對。」但是他就說:「嗯?有這麼……」《廣論》上面引一個,什麼一個國王啊殺了一個菩薩,然後呢後來感覺不對了,懺悔,三時,然後起七寶塔。「欸,這種懺悔的情況啊,絕對不是我們比得上的;但是他死了以後墮阿鼻地獄,經過不曉得多長!他不是沒懺乾淨嗎?」你們看見這段了,是吧?對啊,它經上告訴我們懺乾淨了,為什麼他沒懺乾淨啊?那不是這個說「懺悔懺乾淨」這個話就是有了問題了嗎?沒有問題,一點都沒有問題。
在懺悔那章說得很清楚,你要懺悔,要圓滿四個力量,對吧?哪四個力量?破現行、對治、依止、遮止。破現行,這個已經破了;依止、遮止也做到;但是呢,對治不夠,對治不夠。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說這地方弄髒了,如果滴一個灰,那麼一彈就拿掉了。如果是……,譬如說那個東西潑到一個什麼東西,洗一洗就弄掉了;現在沾在這個汽車上面這個油膩啊,你讓它纏在這個地方,把它整個地浸透了以後,然後你隨便弄點水洗得乾淨嗎?你怎麼洗也洗不乾淨,對不對?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這個油膩,你是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要說水一點用處都沒有,肥皂弄上去也沒用,非肥皂用上去也不行。我們以為跑得去水漂一漂,然後抖一抖,結果怎麼抖不乾淨啊?這樣。
所以從這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前面我們忙著去修,不一定見效;現在反過來呢,你先啟發大菩提心,然後呢你很快,以往的很多業障很快地消除掉了,功德很快地積聚了。他就舉了一個比喻,那怎麼說啊?他說像除草一樣,拿了個刀弄了個半天你不行,然後呢那把刀磨快了,磨得非常快,很快一割就割掉了。換句話說,這個對治裡邊是個大學問喔!這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這個業的行相要把它現在弄清楚。
那麼現在呢,我們這裡主要地談就是說,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地深入。果真能夠從那個形相上面而深入,理解到它的法體,從那個法體而更深入,這個法體現在譬如說「業」,就是我們理解到這個法體的中心,然後呢從這個業的最淺近的,一直到深入,那個時候你發一念歡喜心,說:「哎呀,現在了解這個業,真好啊!我要努力去求!」這一念,就比你供養多少都來得好。然後呢說:「哎呀,這個佛這麼圓滿哪!」我發這麼一念,比你做多少事情都好,都好。
這個我們曾經講過的,那奔公甲那個公案。那個奔公甲他做了幾個月,他也沒有磕一個大頭,也沒有說一聲皈依,也沒有做那些事情,在牆上面畫圈圈,畫得個滿牆都畫髒了,他老師跑得來看見了,最好!這個公案大家還記得。
另外一件事情,他也是這樣。他平常全部精神綁在、貫注在這個地方去做這個事情,那有一天哪,有一個對他很有信心的一個施主跑得來要看他。他就說,他平常他向來啊全部精神……,哎喲,這地方啊,就房子裡面,譬如說弄弄、弄得一塌糊塗,他內心:「欸,這個人又要來了」,他馬上把佛殿整理、整理好,弄得好好。後來一想:「欸,我今天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好?幹什麼啊?幹什麼啊?弄了一包供養什麼等等啊,那我不是做給他看?我可以騙人家,難道騙得了我自己?修行是這樣修的嗎?」越想越不對,就這樣。然後他就跑到那個灶裡邊拿一把灰,對著那個佛像、那個供品上面撒了一把灰。那個居士跑得來一看,啊?那個樣子平常跑得來看看,都是一塌糊塗的,今天整理得很乾淨,偏偏那個佛台上面供品擺得好好的,撒一把最髒的灰,他也莫名其妙。後來人家聽見了,就說:「喏,我們整個全西藏的修行人的最好的供養,就是奔公甲那把灰!」你們懂不懂這個故事?懂不懂這個故事?
所以你要去供養、供養,他就是不但沒有供養,他供養得好好的,他把那把灰整個地就弄了這樣上頭。真正的供養,佛告訴我們什麼供養最好?如說修行供養,對不對?修行從哪裡修起啊?從你內心當中去改變它。很踏實地說,在這個上面。不過這地方注意喔!不是說不講形相,我們一定要本末把握得清楚,等到你根本弄好了,然後呢錦上添花,非常好。始終這個話你千萬注意!不要聽見了,等下呢我們這個又不要了。至少你做不到嘛,這個還有一點點哪;結果你根本嘛也沒有,枝葉嘛也沒有,你就完全沒有了,你剩下來只有阿鼻地獄,那就完啦!喔,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
所以眼前對我來說,我了解得很清楚,我要下圓滿因,儘管我自己走的是那個,可是別人要做那個事情,我非常讚歎。我不妨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譬如說,像昨天晚上我們在這兒布薩,那有很多人跑得去,去懺悔啊什麼。你說,我,我自己曉得我很多沒如法,可是我不。但是他……,以前我也說,我總覺得這些人真……,根本沒把握住,我現在發現錯了。我一方面懺悔我以前錯了,一方面隨喜:「好啊,好啊!將來我一定要做到的。」可是我現在曉得,我現在要做的是什麼,就這樣。所以假定有人真正在這兒做的話,我非常讚歎、擁護他,可是我做不做?我始終還不做。一直到我有力量,我告訴你,我在後面一定跟著好好地跑。你們懂不懂這意思?我自己很清楚,我現在要走的是「圓滿因」。
反過來說,我也告訴你們,就是個人的習性,所以絕不勉強。如果你們現在形相上面很注重的那些人,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形相,而忽視掉了這個另外一點,法、體、行、相這個四方面同時。就算你現在一下不能相應,那你記住:現在我業障還重,資糧未具,所以將來我要努力做到它的。那個時候,你現在這個圓滿因種下去了,等到你現在障消除、資糧具,跑到那是你很容易就做到它了。所以我在這地方呢提一下,這樣,這個我們呢要了解它這個內涵。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及四如來并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槃無舍利者。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今復言無致生疑惑。惟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如是之義當一心聽。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及四如來并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槃無舍利者。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於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今復言無致生疑惑。惟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我們前面那些一個個對我們最大的大恩人、老師,從這個婆羅門憍陳如下面,現在妙幢菩薩來了!
所以,妙幢菩薩的問題,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也就是簡單地說一下,說妙幢菩薩親自從佛、世尊,以及四方四個如來,還有呢大婆羅門憍陳如,以及這個梨車毗童子兩位大菩薩,還有三萬兩千天子等等,實際上有很多喔,聽說,說釋迦如來壽量是啊,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無量無邊的。他又提出問題來了,提出問題來了,說:「佛陀呀!如果這個是這樣的話,佛也般涅槃,也沒有舍利,那麼經當中為什麼還要這樣說?還要叫人家供養,說供養舍利有福報?」這樣,「而且不但是你老人家呀,過去諸佛都是這個樣,這個地方我就懷疑了,我還不懂。」這幾句話對我們太好了,我現在真能夠趕得上。
昨天晚上那位同學跑過來,我非常歡喜,他有問題,來問。我們現在往往害一個毛病:「我以前看了經,覺得懂了,啊,就這個樣!」提起問題來,哎呀,不知道!這個還算好的。有人提起問題來,更糟糕的是,自己以為懂了,然後說給別人聽,「就是,就這個樣」,害了!或者是不說給別人聽,自己覺得:「就這個樣」,照著去做,害了!然後自己還覺得我在這兒一門深入,我自己還覺得弘法利生,不,大有問題!這個佛經上面處處矛盾,你要弄清楚,至少最簡單的,哪怕是很淺的說人天乘法,你弄清楚、修持,保證你得好處,你得到人天乘。你能夠弄清楚多少,照著去做,你就得到多少,這樣。所以一個如實修行者,現在這一位菩薩──妙幢,真正的妙幢,告訴我們:「喔,弄清楚喔!」所以他問。
「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它這個是為什麼?是祕密意趣,祕密意趣,換句話說,這個裡邊呢還有沒解釋清楚的,還有沒解釋清楚的。這個裡邊呢說,暫時對你還說不清楚,那麼只是委曲婉轉地來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不了義的。真到完全明瞭了,就不祕密了;祕密的,換句話,這個裡邊還不明瞭。那麼現在呢,這個下面這個意思,「如是之義當一心聽」啊!這個下面真正的道理啊,你要一心、專心致志地去好好地來聽。這個「一心」,這個裡邊有幾樣東西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心仰求這個心,還有呢專誠恭敬,這個都是必須要的心。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一點,那麼就可以得到好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槃。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槃。四者於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槃。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無二性故。名為涅槃。七者於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槃。八者於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槃。十者於諸法性及涅槃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槃。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說,這個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菩薩摩訶薩」不一定指大地菩薩,因地當中,以及求這些人也包括在裡頭,所以只要你想求都包括在裡頭。而以佛的究竟意趣來說,沒有一個眾生例外的,何況是聽聞佛法,你究竟一定成佛;既然究竟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都是在因位當中的這個。所以最後那個很廣義地包含了我們的一切。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喏,這個才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從這個地方去了解佛的真實的意趣,說大般涅槃。
「云何為十。」這個下面我們看一看!
「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槃。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槃。四者於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槃。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無二性故。名為涅槃。七者於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槃。八者於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槃。十者於諸法性及涅槃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槃。是謂十法說有涅槃。」說,是的啊,佛是般涅槃,大般涅槃,那麼這個「涅槃」是什麼意思呢?這地方說出來,說了十相。這個十相一一要細講的話,我們也沒有時間,也不一定能夠領會,但是很簡單地說一說,只要這個了解了,前面的意趣也就把握得住了。
最主要的,什麼叫「般涅槃」?「涅槃」的意思翻成功我們中文有很多不同的名……(註:此處音檔缺漏)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但是呢可以示現一切生死,即生死而無生死,所以說生死、涅槃是無二無別。要不然的話,這個是羅漢境界,說喔,生死一邊、涅槃是一邊,證得了涅槃了,然後呢這個,這個不是佛的境界,這不是佛的境界。既然如此的話,那就是佛示現一切的當下,就是他在涅槃境界當中;同樣地,在涅槃當中就示現法界一切的境界,這個就是佛的真實的內涵。它下面的一共有三段說法,主要的中心都圍繞著這個來講,以及為什麼能夠達到這個的、修習些什麼法、達到什麼樣的內涵。所以我們現在把它下面繼續地看一看,這一段如果我們弄清楚了,那麼你們那一天懺悔當中有幾個問題啊,在這個地方也完全得到了答案了,你們那天討論那個懺悔當中有幾個問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槃。四者此無生滅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槃。五者無有我人。惟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槃。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還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這第一個,煩惱的根本,為什麼前面是說,談煩惱障、所知障,那麼,這個「障」根本在哪裡?這個,他現在佛就斷盡了。因為斷盡了,當然要斷盡了要從了解才去斷,所以真正斷盡的時候,所知障跟這個煩惱障兩者同盡,對於你所了解的一個障礙。實際上我們了解的障礙就是那個「見」上頭,這東西最壞!
然後呢,「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既然斷掉了,他沒有取,這個「取」什麼?業的因,「愛、取」就「有」啊,因為沒有「取」,所以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業」,沒有「業」就沒有「生、滅」,就沒有「去、來」,這個才是涅槃,這樣。所以,但是佛的真正的涅槃的話呢,欸,這個沒有去來而去來宛然,去來就是緣起的相,緣起的去來宛然,但是呢畢竟毫無去來,這個是佛的涅槃境界!所以佛儘管在生滅示現,但是他確確實實了無這個生滅。
「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槃。四者此無生滅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槃。」五者……,那麼這個地方停一停。這個「無生滅」它不是話裡面講的,所以我們現在講了半天的話,這個都是勉強引導我們,慢慢地得到比量的一個方便。現在我們千萬不要懂得了一點文字叭啦叭啦,自己覺得以為懂了、停在這裡,還要說給別人聽,還要跟人家吵,覺得「我懂」,那就完全錯了,這個境界是真正內證的。而是要內證的話,必須要從這個比量,那個是必須從文字上面摸索上去的,這個始終要弄清楚。
「五者無有我人。惟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槃。」那麼「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所以我們客塵煩惱統統斷盡了。「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癡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槃。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那第二次,從這地方我們確實了解佛的真實狀態。
不過我們往往了解了真實狀態的話,覺得,喔,佛沒有涅槃、沒有舍利。對不起,就是當這個舍利的當下,就是沒有舍利;當這個生死的宛然相當中,就是沒有生死,這個眼前是我們不大容易的。所以最主要的,我們對這佛建立的,尤其是龍樹菩薩建立的真、俗二諦,這個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把這比量如量地得到,那這個才是佛法的中心。而這個量,不是說你開悟的,開悟──現量,比量就是我們現在語言文字學的這些中心,這個才是。拿得到了這個,然後呢你從佛法上面摸上去的話,百無一失,那時就講感應,那個感應美不可言!那時候不能不求感應喔,那時候沒感應,你就錯了;但那個時候再有感應來,你絕對不會誤失。
「感、應」是兩個字,你「能感」就有「能應」。所以真正的感應哪,你懂得了,努力去做的時候,不要等到能應,你能感,能感什麼?心。你心一動,你一曉得,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那對了;那個「應」不必等,到那時候就來了。你要這樣去學,那就對了。現在我們都是在求那個感應、等那個感應,但是呢這個感應當中要兩樣東西,一個是「能感」才有「能應」,你只求「能應」,那個「能感」的沒有,對不起,我們都是瞎貓碰到瞎老鼠。這個要注意的,這個要注意!而這個理路,現在這地方主要的是講這個。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三者如來善知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八者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槃。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
「復次」,再繼續下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三者如來善知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在這裡稍微停一下。
什麼叫「涅槃」?喏,前面是講出那個涅槃的最重要的,說,究竟什麼?斷兩個,然後呢它有幾個內涵。這個地方就說,實際上呢他告訴我們,你修什麼法才能夠得到;了解了這個,然後呢如理行持,行持過程當中修學的就是這個──六度萬行。而每一度,所謂、這個所以稱它「波羅蜜」是究竟到彼岸。所以他修施的時候,那麼施也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時候的無我、我所,這個「我」就是「執」,人、法我執都去掉了。而這裡邊特別一句話,不是叫「無分別」,它叫什麼?「不正分別」,就是邪妄的分別是永除滅。換句話說,他剩下來的都是正確的,正確的樣樣都有,樣樣都可以,不正確的樣樣都不可以。
「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槃。八者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那這地方停一下。說,諸佛如來滅了種種的愛、求取,求就是取,因為滅了,所以……。現在我們就是這樣想的,啊,所以趕快的斷愛、不要取;不是,不是馬上就斷愛。現在呢,就把這個愛取轉成功什麼?「善法欲」,還是愛,可是要執求對的,以取代錯的,這樣。所以求了這個對的,然後呢求到最後的發現那個對的話,「喔!原來是這樣」,那個時候你得到的這個叫真正的、正確的「無分別智」,那個無分別智本身是絕這個貪愛的,那個才對。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說:「啊,那麼什麼都不要」,那是掉在無記大愚癡坑!
「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槃。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槃。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槃。」那麼這個地方啊,特別地說明佛的這個涅槃的狀態,是怎麼樣一個狀態。就是,前面這個疑問哪,我們不清楚,那麼所以他現在這地方,把這個佛的真實究竟的涅槃的狀態告訴我們。關於這個,我所以不在這裡詳細解釋的話,諸位也不必急求詳細了解,只要照著這個次第,我們現在一步一步學上去,等到我們把這個毗缽舍那那一部分了解了,換句話說,《廣論》的止、觀兩章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那回過頭來看這些問題的話,那就非常清楚了,非常清楚。
那麼,止、觀,這是在用功時候來說;實際上呢,就告訴我們理路上面,告訴我們所謂二諦,二諦:世俗諦、第一義諦,我們通常講的叫作真諦、俗諦,「空、有」二法。這個「空」不是拿掉東西的空,「有」上面它就是空;然後呢這個「有」啊,就是空上面就是有。那我們,平常我們的習慣好歡喜「真空妙有」,注意喔!這個「真空妙有」不是這四個字,你要真正的如實地去了解它。我們現在真正能夠得到的話呢,就是比量之智,必定要經過很認真地聽聞、思惟、觀察。
那麼在這個地方注意!我們同學當中,通常陷在兩種錯誤,當然嘛沒辦法的,這個人都是、每個人有毛病,不是偏在那邊,就是偏在那邊。偏在那邊的人呢,哎呀,這什麼都不知道,不要去管的,這種固然不行。那麼另外一方面呢,不求……,這個廣求多聞,知道了一大堆,始終在文字上面轉,又不行,又不行。所以我們從這個上面要自己要知道它。
那麼談到這裡呢,注意!這個心情啊,始終說的,不是說一口氣叫你馬上把改過來,現在眼前重要要在我們懺悔上面重要的話呢,就是平常如果你心裡面覺得說,厭惡要廣求多聞的話,不要說:「我這個根器很差呀,我就是這個樣啊!」這個心情一定要拿掉。前面,這個憍陳如大婆羅門告訴我們就是這個。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告訴你啊這個佛沒有舍利、沒有般涅槃的,但是他偏偏說:「我不管,那個《金光明經》很深、很深,我只要求這個」,就是我們這種心情,你這麼一來。
所以這千萬注意!說:「對,我現在正因為條件不夠,所以我第一個拿掉它」;可是行為並不是說你馬上就,喔唷,要去念這個書、又要念這個,不是喔!這個心情就這麼差一點點,整個的這個現在我們下腳第一步那個懺悔的心情,要弄清楚。仍舊是你一門深入,不同的呢就是,以前不得其門而門外空轉,這個錯誤一定要認得,這是一種。還一個呢,就是我們說「啊!那多聞」,懂了一大堆;這個時候最好停下來,不要再多看書了,喔,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衣缽行相樣樣都通,那越弄越錯、越弄越錯,說起來樣樣都懂,真正走起來的一無是處。我這個兩個毛病哪,現在在這地方我們真正要注意,要注意的!
那麼,然後呢從這個地方才夠透脫過來,一步一步的深入。他首先告訴我們這個涅槃的真相,雖然涅槃了,但是呢,欸,他這個裡邊涅槃當中有無邊的功用,所謂「大智大用」,禪宗的說。禪宗的「大智大用」,最起碼的做到這個時候已經濟用,何況是佛陀呢!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復次善男子。豈惟如來不般涅槃是為希有。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云何為十。一者生死過失涅槃寂靜。由於生死及以涅槃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槃。於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為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饑渴。亦無便利羸憊之相。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然為任運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來行。六者佛無是念。此諸眾生有上中下。隨彼機性而為說法。然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於我所出呵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於我。常於我所共相讚歎。我當與彼共為言說。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憍慢貪惜及諸煩惱。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讚歎少欲離諸諠鬧。是如來行。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於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慼。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若供養者於未來世。遠離八難逢值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踊悅歎未曾有。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座而起還其本處。
「復次善男子。豈惟如來不般涅槃是為希有。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喏,不但是如此喔,還有十種特別希有的,這個真正的如來的那行處,這個才是希有難得的。哪個十樣呢?「云何為十。一者生死過失涅槃寂靜。由於生死及以涅槃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槃。」來了!第一個。這個生死是有過失的,涅槃才是寂靜的,但是佛前面已經說過了,他說什麼叫證涅槃哪?證生死涅槃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處流轉不住涅槃」,這樣。因為不住涅槃,所以不般涅槃;因為不處流轉,所以啊,欸,這個情況之下他不會像我們一樣的生滅,這樣。「於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他能夠這樣,所以能夠不厭、不背,這個是第一個。儘管在這個三界之內,但是呢不隨流轉,這樣,不隨流轉,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不住涅槃,所以這能夠在流轉當中而不隨流轉。
「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佛陀教我們,他並不是說:「我要教他,我要教你」,不是;就是他修行已經一切得到任運,他自己不起分別當中,任運能夠濟度,跟你相應的,所以「示教利喜」。而且這個行為啊,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證涅槃的時候開始。所以證得了涅槃以後他會不會走?從這地方很明白的說清楚,他絕不會走!而在這個不走的情況之下,做什麼呢?「示教利喜」,就是給我們種種的教導;他教導的方式呢?不起任何分別,是任運濟度。這幾句話,你們現在如果好好地了解了以後啊,我們上一次的這個討論當中,討論的佛的什麼什麼這種問題啊,那可以得到了最好的這個答案了。
「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然由往昔慈善根力。為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下面就說上面的道理,因為上面說濟度有情,濟度從哪裡開始呢?說教呀、什麼等等啊!
「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饑渴。亦無便利羸憊之相。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然為任運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來行。」這個就是佛的種種身、口、意、行,這樣,教我們說教也好,他一切行為也好,乞食也好,喏,就是這個樣。
「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於我所出訶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於我。常於我所共相讚歎。我當與彼共為言說。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憍慢貪惜及諸煩惱。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讚歎少欲離諸諠鬧。是如來行。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於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戚。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
上面,我們看,在涅槃當中,他有這樣的不可思議的!那麼下面就說,如來的一切的這種救度眾生的,都是什麼?他以前往昔的大願,以及他修習的慈善根力,自然結果都是任運如此,他一直在無分別當中。這個無分別有兩種:一個叫「無分別根本智」,一個叫它「無分別後得智」。這個「後得」就是行一切的,在法相上面轉,但是呢一樣地住在無分別當中;雖然無分別,但是呢任運地可以轉一切相。聲聞的一切智,他無分別,但是他不能動,這個是兩個最大差別。所以我們現在呢體會的,往往覺得,涅槃了好像停在那裡不動,或者離開我們世間,不!離開世間也是涅槃,在這地方「即一切相」上面,就在這個上面,這個才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
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要有一個正確的內涵了以後,就是換句話說,我們不被這個行相所轉、所迷,了解它的真實內涵,只是告訴我們這樣的這個特質,這裡面有幾點很重要的地方。那麼這地方,我想把那段說完了以後再講好了。
「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槃真實之相。」那他涅槃的時候,有這樣的。「或時見有般涅槃者是權方便。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這個是,但是他雖然慈善根力喔,但他由往昔所造的,對他來說啊──任運。
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前面這個十條當中,三十條跟後面的十條當中都是啊,尤其是你們看一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八行當中,說這個「達羅等舍。從其乞食。然由往昔身語意行慣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其實一切都是慣習力,換句話說──串習。我們現在也有串習,我們這個串習啊,任運而起的是在煩惱障、所知障當中。現在他修了對治,徹底究竟圓滿了以後呢,他任運而行一切大慈大悲、威神利益眾生之行,但是他這個沒有一點點分別意念,都是任運自在,這樣的一個做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當他示現涅槃了,留下舍利了,都在這種狀態,乃至於沒有涅槃之前,他這乞食、講法什麼等等都是這個。
他為什麼示現?要我們往往看成:喔,他做給我們看的。像我們去想那個做給我們看的話,就好像我要做給你看一樣,或者你要做給我看一樣,不是。我們要怎麼去了解呢?就是「感應」,你有這個「能感」的條件,他「能應」的自然出現,懂不懂?這「任運」是這樣的。換句話說,你所看見的就是你自己能應之業,相感得的這個示現之相。了解了這一點,有一個特別的好處,最主要的佛法全部在這裡!喏,既然如此的話,你要的就完全在你「能感」上頭,你有多少「能感」,一定有多少「能應」。
你要得到這個「能感」要兩樣東西:直接的,是如理行持,如理行持一定得到;但是你那個行持如理與否,先一定要了知正確,如理地了知。單單了知夠不夠?不夠,然後呢如理行持。所以說這個裡邊,這樣的話,你能夠得到多少能感的,就有所感的,這個就是我們所能夠得到的,這個關鍵在這裡。我們繼續地把它這段看完。
「若供養者於未來世。遠離八難逢值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踊悅歎未曾有。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座而起還其本處」,那麼這段文結束。
在這個正式講這個之前,這地方有一個問題。佛前面說得很清楚是不般涅槃,最後的話呢他又說,然後呢在這個就是這一段的最後末了幾句話,在這種狀態之下,佛留有舍利,看那個倒數第五行的最後,「及留舍利令諸有情恭敬供養」等等。欸,他般涅槃,卻要留舍利!其實道理都說清楚了,但是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問題,讓你們自己去想想看,這以你們了解的,不般涅槃,留有舍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這樣,這個不妨也討論一下,討論一下。如果我來得及我就告訴你們,來不及嘛先讓你們討論、討論以後,然後再談,這個對我們以後有很大好處。現在大家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