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如何判斷?

有關西醫方面,歡迎於此貼!

版主: MissC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855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糖尿病 如何判斷?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糖尿病 如何判斷? 【記者宋豪麟整理】
問:請問什麼是「先天型糖尿病」、「後天型糖尿病」?如何檢驗自己有沒有糖尿病呢?內褲上爬了螞蟻,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如果在外面買含糖分高的飲料比較容易得嗎?

另外,「低脂高醣」和「高脂低醣」是哪些食物?哪種組合比較適合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板橋、台中讀者)

答:我們比較常把糖尿病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比較不常用先天型或後天型來形容。懸壺子按:感謝本文承蒙 HOU 簡報找尋

所謂的第一型糖尿病指的是一種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身體自行產生抗體攻擊製造胰島素的細胞,使得胰島素無法分泌造成糖尿病,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免疫機轉有關。

第二型糖尿病則是身體內的胰島素作用降低,使得身體必須要分泌更大量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久了超過胰臟負荷,就會造成血糖過高。通常與肥胖或家族遺傳有關,它的發病時程也比較長,目前通常用藥物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不過重要的還是病患本身飲食習慣的改變,降低總熱量的攝取。

除了這兩型外,還有些糖尿病是導因於胰臟受傷、慢性胰臟炎、內分泌異常或長期喝酒。

還有一種妊娠糖尿病,是因為懷孕後壓力大,內分泌不正常導致,通常生完小孩後就會恢復正常,不過門診上發現,患過妊娠糖尿病者未來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較一般人高。

一般糖尿病較常見的症狀有「三多」,也就是吃多、喝多、尿多,除此之外,體重急速下降也很常見。有些人沒有特意減肥,卻在幾個月內瘦了五公斤,甚至有人瘦了廿公斤,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糖尿病所致。

另外,也有些人會導致視力減退,這種現象會在血糖重新獲得控制後回復。

不過,糖尿病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如果本身是高危險群,也就是家中有人罹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或是高血脂症患者,最好每年做一次抽血檢查,驗血液中的血糖濃度。像讀者提到所謂內褲上爬螞蟻是否得糖尿病,並不足以判斷,還是要抽血檢驗才知道。

現代人由於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以及運動量減少,罹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雖然說喝外面含糖分較高的飲料不至於會得糖尿病,不過如果本身就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很容易因為攝取過多熱量而發病。

另外,所謂的「低脂高醣」或是「高脂低醣」,指的是我們飲食中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佔的比例。

此處的醣指的是碳水化合物,一般飲食佔大概六成左右,而脂質則約佔了二成。糖尿病患注重的是總熱量的控制。

不過,就飲食健康的角度而言,會建議民眾少吃油脂、多吃纖維素,並減少鹽分的攝取,對健康比較有幫助。(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安慈解答,記者宋豪麟整理) 【2003/10/28 聯合報】
圖檔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糖尿病 如何判斷?

未閱讀文章 MissC »

2006.11.21  中國時報
中西醫聯手 治療糖尿病
陳慧明



有多飲、多食、小便多等「三多」症狀的糖尿病是現代常見的慢性病,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中藥可輔助西藥降血糖藥以穩定血糖,也能改善糖尿病所引起的周邊症狀,中西醫合併治療將有不錯的成效。

楊賢鴻表示,糖尿病在中醫稱為消渴病,病人因口乾舌燥喝多、吃多,所以也尿多,久了身體變消瘦,或尿有甜味。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心悸、失眠、不自主出汗,舌色呈現紅色,少有舌苔等症狀,在中醫稱為「陰虛」, 從現代醫學生理機轉來看,陰虛的臨床症狀近似於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而中藥「養陰」或「滋陰」類藥材如:玄參、麥門冬等,有平衡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生理功能的作用。

楊主任指出,近幾年醫界致力中藥藥理現代化研究,發現有幾味中藥方劑對控制糖尿病情確實有幫助,例如四君子湯能使小白鼠肝細胞內肝糖元含量明顯增加,從而降低血糖;金匱腎氣丸中八味藥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血糖作用,其中肉桂、丹皮、山萸肉具有胰島素作用,能改善糖代謝;有微循環障礙的糖尿病患,適度使用活血化瘀中藥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丹參、三七等,不但能改善微循環,對控制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

另外,冬蟲夏草對慢性腎炎,肌酐酸小於3mg/dl的病患,能發揮保護腎臟的作用。地黃、桑白皮、桑葉、人參、知母、天花粉、黃連、大黃、蒼朮、麥芽、桔梗、黃耆、山藥、麥冬、玉竹、黃精、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等中藥,科學研究認為可能對降血糖有幫助,不過楊主任強調,這些僅供學術參考,如果有需要仍應經過醫師辨證,民眾勿自行購藥服用。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西醫病理、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