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灸法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408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常用灸法

文章: # 37611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常用灸法

1 艾炷直接灸

  將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瘢痕灸) 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燙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能改善體質,增強机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法對哮喘、慢性胃腸炎、發育障礙等疾病和體質虛弱者進行施治。 操作方法:

  體位的選擇和點穴: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時間較長,故要特別注意體位的選取,要求體位平正、舒适。待體位擺妥后,再在上面正确點穴。

  艾炷的安放和點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單純采用細艾絨外,也可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經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熱力的滲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處涂以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線香將之點燃。每灸完一壯,以紗布蘸冷開水抹淨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壯。

  敷貼藥膏:灸治完畢后,應將局部擦拭干淨,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日換貼一次。數天后,灸穴逐漸出現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亦應勤換,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發其他炎症。同時,可多食一些營養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有利于提高療效。如偶爾發現有灸瘡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 非化膿灸(無瘢痕灸) 近代對灸法的應用,有以達到溫燙為主,不致透發成灸瘡,稱為非化膿灸。其方法是,先將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將之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更換艾炷再灸,連續灸3~7壯,以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紅暈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虛寒輕証。

2 艾炷間接灸

  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种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瘡瘍等。

   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許上提,使之离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進行。或在姜片下襯一些紙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本法簡便易行,一般不會引起燙傷,臨床應用較廣。生姜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療外感表証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

   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大蒜味辛,性溫。有解毒,健胃,殺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

   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适于臍部。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以純白干燥的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于臍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這种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証,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症,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症狀改善為度。

   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用來治療各种陽虛証,如陽萎、早泄以及外科瘡瘍竇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証。可根据病情選取适當部位灸治,餅干更換,直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溫熱、芳香藥物制成藥餅作間隔灸。灸時在藥餅下襯墊紗布,以防燙傷,藥餅灸后可重复再用。

3 艾條灸

  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此為懸起灸。懸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 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离皮膚2~3cm,進行熏燒,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儿時,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 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 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复旋轉地進行灸治。

4 藥條灸

  是指用藥物与艾絨卷成艾條。臨床上常用的有: 太乙針灸 施灸時,將太乙針的一端燒著,用布七層包裹其燒著的一端,立即緊按于應灸的腧穴或患處,進行灸熨,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為度。此法治療風寒濕痹、頑麻、痿弱無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針灸 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針"相同,惟藥物處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針"相同。

5 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与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給予适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种簡而易行的針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廣。

6 燈火灸

  方法是用燈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著后,于應灸的腧穴上爆之。可听"叭"響,為一壯功能疏風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療小儿臍風和胃痛、腹痛、痧脹等症。

7 天灸

  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貼藥物后,發泡如灸瘡而得名。古人文獻中記載的天灸很多,茲擇要介紹數种如下:

 毛茛灸:采取毛茛葉子揉爛,貼于寸口部,隔夜就發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療瘧疾。

 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時,將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癬痒。

 旱蓮灸:用旱蓮草搗爛,敷置穴位上,使之發泡,可以治療瘧疾等症。

 蒜泥灸:用蒜泥貼于手太陰經的魚際穴處,使之發泡,可治喉痹。

 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處,使局部充血,發泡,可以治療陰疽、痰核、及膝部腫痛。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