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9A~16B

南山律在家備覽--弘一大師著
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9A~16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9A 9B 10A 10B 11A 11B 12A 12B 13A 13B 14A 14B 15A 15B 16A 16B
老和尚 開示

舊版.第九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3 舊版第九卷.A面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這裡有幾個問題,這個問題下面都會一一解答,所
以這裡就不說了。到時候自然說到那裡就……這個問題下面講下去都可以解答。那昨天已
經講到「略辨教體」當中前面兩個─實法宗、假名宗,那麼這個我沒有詳細講,已經說
過了,因為到後面在「戒體」一章當中,他會很認真地把它一一解釋得清楚。這個地方只
是約略地了解這個幾個宗派,那麼每一個宗派大概所提出來的見解,以及在這種見解之下
它行持的準則,這樣。這是三方面,所以只要約略了解。現在我們看第六頁最後一行:
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這個第三個說明圓教宗。這個圓教又顧名思義─圓滿的言教,這是從下面一步一
4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步上來。那麼它根據什麼呢?說「用《涅槃》」,實際上叫《法華》、《涅槃》。而這個
地方特別提《涅槃》也有意思,《法華》是開會的真正的理路,佛的意趣;《涅槃》是行
持,所以《涅槃》是說「扶律談常」,最後了解了,你要正式去行持的話,那還從這個地
方著手。因此《涅槃》到最後,把《法華》的意義究竟說明了以後,講達到這個究竟圓滿
的目標,還離不開下腳第一步─律,這樣。這個很明白,不是說,說得頭頭是道、天
花亂墜,行的時候也反正是圓融自在。那實際上不是,正因為要達到最高深圓滿的,所以
行持還這麼一步不差。因此這個「開權會實」不是隨便的空話,而是有實際內涵,才能夠
把大小一下貫徹。所以說,用這個來開權會實,那麼能夠究竟地,把前面佛所樹立的權宜
方便的這個,所謂二乘,《法華》上面所謂羊車、鹿車,最後都歸到那個佛出世的真正目
標,所謂實道─大白牛車。那這是圓教宗所稟承的根本意趣,這個是深符佛出世根本宗
旨的。
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現在來考校我們所受的戒體是什麼?那不像前面所說的色法,
或者是非色非心,所謂強號二非的,既不是色、又不是心,所以兩個非,所以叫強號二
非。那麼這是什麼呢?這是「識藏」。這個「藏識」這個名字,那個在小乘當中不太多
說,因此《楞伽》當中尤其是說,它說這個東西是非常深,「阿陀那識甚細微,我於凡
5 舊版.第九卷 A
愚不開演」。佛就說,這個八識很深細的一樣東西,對於普通凡夫固然不說,對於不究竟
了解的這個二乘行者他也不說這個,一直等到究竟大乘再說。
欸,也許到這裡我們說:「哎呀!那我們都聽見,很了解了,我們都應該究竟大乘
啊!」這個大家要了解一下,正法的時候、像法的時候、末法的時候,同樣講大小三乘,
內涵千差萬別。所謂正法的時候是什麼特徵呢?講證果的,因此這個時候所謂講大乘者,
他不一定能夠證得佛果,也一定要發大菩提心,乃至於見道、證無生法忍等等,那個才是
真正大乘根性,不是聽懂了個名詞就算。小乘亦復如是,不是說「苦集滅道」聽見了就
算,他了解了能夠依次證得聖果,這個才是!如果說隨便講了以後聽懂就算的話,那這佛
法太不稀奇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現在我們算什麼呢?我們在末法的時候種這個圓滿的種子,所以對種種來說,這還
是非常殊勝、非常特別的一點。比如說現在世界上面,真正戒法能夠很完整執持的不在我
們中國,是泰國,可是泰國確實的,他「阿賴耶識」這個名詞他沒有。這個就說明什麼?
說末法當中還是我們大乘根性的,雖然種種子,有它殊勝意趣。從前面那一點來看,我們
不會狂;從後面那一點來看,我們不會妄自菲薄,各自曉得自己的分寸─我現在在哪
裡!這個是我順便一提。
6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這個「識藏」大家了解,這個就是八識的別名所謂「藏識」,那麼這個地方的熏的種
子─這個受體,換句話說,戒體就是這個。「隨行」呢?就是受了這個戒,得了這個願
體以後,隨著而來的行為,或者說依體起行。這個前面實法宗是只講七支;那麼中間的假
名宗呢,它除了身口七支以外,意也講,不過要「重緣思覺」這個時候才算犯;現在進到
圓教宗的話,不!叫「三聚圓修」。那個三聚啊,平常戒當中的,說攝善法戒,這是中間
那個;前面那個就是所謂別解脫戒,那麼別解脫戒攝律儀戒。那個別解脫當中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這個是饒益有情戒,這個就是三聚。那個三聚戒本來說起來是最基本的,可是
這個三聚戒,也就是圓滿的圓教的這個修行的法則,說三聚圓修,這個後面仍舊會仔細
講。在這種情況之下,「微縱妄心」是就已經造了業了,不是說要重緣思覺才算,這個叫
作「終窮的大乘教」─到最後了,窮也就是再沒有餘遺了。
那麼上面把這個三宗名字、根據、所提出來的主張,以及行持的準則,簡單地說一
說。現在呢,這個地方就抉擇我們現在用的是哪一部分,下面請看文: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
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7 舊版.第九卷 A
現在就從這個上面三宗當中,正式指出來,正式指出來我們《四分律》在哪裡。為
什麼要把前面的三宗說完了以後,才指出《四分律》呢?這個有它的大的原則在。什麼原
則?充分說明現在我們所傳的是究竟圓滿之教,所以他把這個整個的大綱輪廓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放在這裡。說我們要做些什麼?要做這些!那麼現在你從哪裡下手,這樣。不是
說碰到哪裡算到哪裡,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到高雄去,你怎麼走,說你坐火車、坐汽車,你
決定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喔!那麼自己開車去走高速公路。換句話說,這個是從我下腳
第一步到最後的目的地,現在這是究竟圓滿了,應該經過哪一些步驟、哪一些次第、可以
採用的什麼方法、現在你在何處、為什麼這樣……,他每個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
不是說反正我們碰到了,碰到了什麼都去學。雖然是個小地方,大家要注意!
在座的很多同修們都聽過《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廣論》當中特別強調一點─
挖馬路的這個公案。那麼在這裡講戒,第一次也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公案隨時隨地對我們
非常用得上。所謂挖馬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的人,人人都遇見
過,這非常頭痛,非常頭痛!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況呢?原因就是當這個城市發展過程當
中,應該先有一個圓滿的計畫,所謂都市計畫。這個都市計畫在沒有建立之前,他已經
想,說將來在我這個整個的規劃當中,這個地方是什麼,鄉村?都市?哦!是都市。那麼
8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這個都市是什麼條件之下形成的,這樣。還是一個商業為主的,比如說港口,然後呢航空
站,或者是交通中心,或者商業中心、工業中心,各有它的特徵。因此形成這個都市的特
徵的不一樣,它將來發展的這個內涵也有差別。再根據這個才來統計,算算人口的多少,
以及適應它需要的將來的大概的情況,然後規劃。剛開始,好,說那剛開始只是做個基
礎,發展那一部分,漸次擴大再一步一步地分開來。
在這種狀態當中,他不會說:哦,我想到哪裡做到哪裡。所以儘管很小的區域,他已經
想到將來很遠大的地方。所以馬路─說如果這個城市將來小的,那不會開得很寬;如果是
這個城市很大的,他不會弄得很窄。所以儘管剛開始的時候很小,可是漸漸跟這個實際上的
情況相應的發展的時候,它局部地開發,次第井然,越開發那越得顯出它原來這個計畫慢慢
地對了,稍有不對的地方去改善。因此如果一開始,你有一個完整的這樣的一個計畫內容,
到後來那麼就不會產生不知所措、不能適應,或者是下面我們要說的這種流弊。
那麼下面要說的就是,如果沒有這個事先的計畫,碰到了說,唉呀!現在有這個需
要,馬上弄,這個地方造一棟房子;等一下那個地方又需要了,那個地方又要造一棟房
子。造完了發現還要一個馬路,然後這個地方,剛開始大家很密集,也許到後來覺得不
對,那麼拓寬。弄好了以後,這地下水又不行、再挖,然後電線又來了,又不行,又挖。
9 舊版.第九卷 A
我們一天到晚這樣!等到已經發展了以後,你沒辦法等,你不可能再停在那地方慢慢地規
劃、計算,所以急急忙忙地弄。弄完了以後又發展了,那怎麼辦呢?再挖呀!挖完了再
來,再來、再挖,再挖、再來。好!就是這樣。
那麼我們修道也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一個事實。所以往
往我們討一個巧,說便宜一點、省力一點─「啊!現在這樣的啊,何必這麼麻煩。」結
果產生這樣的一個後果。其實這個道理,凡是現在稍微接觸一點社會上新科技的人、新知
識的人都了解。不管你做任何東西,你在辦公室、研究室,這個計畫作得越完整,那麼將
來做出來的結果,越會美妙而且省時、省力,這樣。那麼我在前面曾經說挖馬路,或者造
房子,說了種種比喻;佛經一樣地告訴我們。所以這個地方他說用三宗列出來,它也有這
個特點,告訴我們整個的佛法的內涵說些什麼,然後你了解了以後,找到你相應的地方去
下腳。這是簡單說明。
現在就告訴我們下腳之處,我們下腳之處這個《四分》。那個《四分》是什麼?「正
當假宗」,就是前面三宗當中,中間那個假的那一宗,叫作假名宗;至於說為什麼叫作假
名,以後我想如果有機會再來細述它。這個假名宗對前面來說,它是比較深,所以「深有
兼淺之能」。這是一定的,高一定從低的地方上去的,像造房子一樣,二層樓,實際二層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
樓一定具足一層樓跟基礎的。所以「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所以同樣地把有部的內
涵,它一定都包含在裡頭。「教蘊分通之義」,同樣地說那個教,它本身一定是又慢慢
地,它那個成分,慢慢地就通達深的地方去。換句話說,我們造了二層樓,那二層樓還準
備三層樓,這二層樓正是準備要造三層的這個基礎;現在中間那個,就準備通達究竟圓滿
這個,所以「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最後一定能夠匯歸到圓滿那一乘去。
因此這麼一來的話,「大小通塞假實淺深」,這個情況就產生了什麼呢?別的地方
大、小各別之間互不相容。我們在第一天講的時候,曾經引證了一個《律相感通錄》上的
一句話,說印度當年大小二乘形同水火。大乘儘管容納小乘,但是不一定重視它乃至於,
究竟怎麼我們不敢說,不過它畢竟能容納它的。小乘的話,對大乘完全排斥,說小乘的行
者看見大乘的經典把它燒掉;然後看見大乘那些行者,譬如出家人,年輕的人把他拐得
來,然後賣到外國去做奴隸。大家還記得吧?這麼個嚴重法!那麼這是《律相感通錄》。
另外同時在一個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他也說明這個道理,那是何等糟糕!
就算是大乘容納小乘的也是一樣,啊!這個是小乘的,好像我們不屑一顧的一樣。真
的這樣嗎?不是!大為什麼大?如何大?這我們一定要問一下。小是所以成大,這樣!這
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要從小的地方,才通達到大的地方。因此呢,這個小是通達大的一
11 舊版.第九卷 A
個準備,大是由小到的必然的結果,它彼此間有這樣的一個內涵在。如果不了解,大小互
相對立;了解了以後是互相輔助。
所以這麼一來的話,對這個大小之間到底是互相輔助的「通」呢?還是彼此對立的
「塞」呢?你了解得很清楚了。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那麼小說的「實」,乃至於經過中
間的是「假」,實就是最起碼的一個實法宗,假就是中間的假名宗,用這個來通到圓教
宗,這是「通」。否則你不了解的話,大家塞住互相打架,再你損害我、我損害你。由淺
到深,次第井然,所以「一代雄詮歷然可見」,這個大雄世尊告訴我們那個詮─言教,
通常我們說一代時教、一代時教,很明白地、井然有序,完全了解,不會像平常我們這樣
互相障礙。所以在很多經論上面特別說明,你沒有智慧看起來處處地方互不相容的,有智
慧的看起來,正因為是要成其事,所以現出來的行相往往若有矛盾之處。那麼這個地方是
略辨教體,簡單地說明了。
下面弘一大師特別把這個用小字列出來,這個有一個原因,看一看。那個表五行我不
講,這個是自己仔細看一下那麼就曉得了。說假、實兩宗那就是印度當年的,那麼到了中
國來了以後,經過南山道宣律祖,以《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又成立圓教宗,
是這兩個表的不同。那麼下面我們看這個小字的第六行。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
《業疏》三宗,為南山律中之樞要。《資持》所舉三宗之受體與隨行,文簡義廣,
初學難解。今撮錄諸文,略釋如下。

這個《業疏》告訴我們的三宗,這個《業疏》就是那個《隨機羯磨疏》,《隨機羯磨
疏》。那麼,這個三宗是從《隨機羯磨疏》當中說出來的,這個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當中的
中心,最主要的,這樣。所以受戒不得戒體,你受些什麼?那行些什麼?整個的佛法就變
成功空中樓閣,所以說這個這麼地重要法!那麼現在南山道宣律祖把它能夠融會貫通,而
究竟決了佛出世的這個深義,所以說這是律宗的樞要。那麼它下面的《資持》,《資持》
那就是《刪繁補闕行事鈔》的《資持記》,有特別的詳細說明,說這個願體─「受體」
就是願體;隨行呢就是下面的,這個「隨行」特別是在持犯,就是講行。不過現在這個地
方的受體跟隨行,對立來講的話都是在戒體當中。這個文字很簡單,可是意義非常深廣,
剛開始對我們初機來說不大容易懂,因此弘一大師又把後面那些文,提綱契領地告訴我們
一下。那麼下面我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先有個概念,以後正學戒體的時候大家容易了解。
現在繼續看文:
受體者,受戒時所發之業體。
13 舊版.第九卷 A
什麼叫受體?就是說受戒的時候、受戒的時候。那受戒的時候有兩個內容:有一個傳
戒或者我們叫「授」,提手旁那個授,他授給你;我們來接受它,這一定要有這樣的。而
這個傳授給你的人,跟接受的人,真正主要的是用心為主,身口是具。我們現在不了解,
只是儀軌是弄好了,內心不相應,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損失,後面慢慢地、慢慢地會告訴
我們。乃至於三皈,為什麼三皈的時候,一定這個受歸依的這個佛弟子,要跟著師長後面
唸;實際上這個前面的師長唸一遍,那就是把那個東西遞給你,你把它重複一遍,那就是
受下來,這個裡邊都有它很特殊的意義的。
所以授戒的時候,那麼然後你接受了,接受了以後就得到那個戒體,這個戒體叫作所
發的業體。今天在這裡,關於這個業體,簡單地說一下。然後這個授受的是戒的話,那麼
這個業體就叫作戒體,平常的時候有沒有?也有!平常的時候這個業體叫什麼?就叫業,
或者業種子、業習氣,這樣!那麼,我舉一個最通常的一件事情來說,平常我們的業習
氣是什麼?跟貪瞋癡相應的、流轉生死的。現在那個戒呢?戒是對治貪瞋癡的、還出生死
的。只是方向不同,對這個所受的業體來說,同樣一樣東西。方向不同完全不一樣,像汽
車一樣,一個是向那邊開,一個向這邊開;一個是向三惡道或者是輪迴六道開,一個是向
三善道或者是離開這個輪迴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體就是個心體。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
我要說的這個比喻,是人人可以體會得到,不是比喻而是一個事實。說今天我們大
家在這兒有一個什麼會,講經法會也好,使得我們產生更深刻的印象,不妨說我們一個同
樂晚會吧!然後呢大家期盼已久的,說大除夕,我們辛苦了一年,這一次大家要好好地快
樂一下。大家心裡面老在想:對啊!想像當中先告訴你這個一年當中積得辛苦的,現在做
些什麼,然後你該如何準備什麼、作準備喔!那麼家裡邊已經準備得好好的,乃至於洗洗
澡,整理整理、修飾修飾、妝扮妝扮,然後你要是帶些什麼東西來什麼準備,然後跑到這
個地方來。所以每一樣東西登場的時候,我們會全神貫注在這個地方,對不對?會!
然後呢,回去了以後啊,你心裡面常常會,碰見這種因緣你就會惦念著:「哎呀!對
了,就是那一次。」內心當中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事情過去了,當時你腦筋當中並沒有
再現起這個事情。可是當你隨便,譬如說一個紀念品,或者那一天一起在這個朋友或者是
什麼,碰到,哎,你就想起來了:啊!那次真痛快,那次真好!遇見跟它相應的緣的話,
你立刻那一天那個印象,腦筋當中現起來了,對不對?對!
然後,假定正在這個開那個盛況的時候,忽然之間有一個意外發生,來了一批強盜,
嗯!衝進來,對不起,拿了一個槍:「對不起,你們統統不要動,手舉起來!」然後把你
身上的東西統統搶走。這一下的話,那個絕端的快樂變成功絕端的那個什麼,然後說不定
15 舊版.第九卷 A
你有種種的抱怨,你說抱怨那個警察又不行,那個治安又不行,那個又什麼不行、那個不
行!至少這個強盜你會終生不忘,哪裡一看見,啊!就是這個人!就這樣。事前你忘得乾
乾淨淨,完全忘記掉了,可是你什麼地方一碰到的時候,你心裡一想,立刻想起來,或者
對他很害怕,或者想起來要抓到他,會不會?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九卷 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7 舊版.第九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九卷.B面
為什麼事過了以後,你這個事情會還記得?而這個記得不是無緣無故記得,只要境界一
現起的話,你馬上整個的印象現起來了,對不對?平常這個情況我們稱它為什麼?隨眠,叫
作「習」,業習的種子,這個有個力量推動我們的。假如這個事情好的話,你過去了一定老
想:哎,這個真有意思啊!你下次到那個時候,你就想:嗯!要來一個同樂晚會。然後呢,
下次同樂晚會,反面的話,你想這一下要防備,千萬不要被這個傢伙抓到,或者什麼情況之
下。是不是前面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深刻的印象,
這個深刻的印象一遇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一遇到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
了。這個叫作什麼?業體。這個體就是業的特徵,這個業的特徵就這樣。
那麼這種業的特徵,前面說的業的特徵是輪迴當中經常遇得見,貪相應的、瞋相應
的,反正貪相應的、瞋相應的,癡一定在。現在呢?不!現在我們跳出輪迴的,說:欸,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
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我們要遠離痛苦,要得到圓滿的功德,必定這樣來。那麼
同樣地有一個殊勝的一個法會,這心想:啊!我無始以來淪落在生死當中,現在這個東西
能夠使我們跳出來,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什麼準備。所以懺悔啊,求戒啊,忙這些。然後
呢,到了這個戒壇上面,於是這個地方啊,他會告訴我們經過三羯磨,那個三羯磨是一個
很特殊的一樣東西,到下面會講。所以證得到了戒體,內心當中同樣地有一個很深刻的影
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以後一直會影響你,遇緣你就:哎喲,現在不再做以前這些事情
了。嗯,好的不貪、壞的不瞋,你心心念念警覺得不貪、不瞋,那個時候癡也遠離。所以
這個內心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才是叫作什麼?「息滅貪瞋癡」,戒的真正的功效在這裡
呀!所以這個叫作所發的業體,這我是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隨行呢?有了這個以後,以後隨後的行為,你看見那個境界覺得:喔!這下我
不上你當了─不貪;這下不上你當了─不瞋;你能夠警覺自己不上它當─不貪、
不瞋、不癡,整個的善法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嘛!我們人人會說「息滅貪瞋癡、勤修戒
定慧」,說了半天,怎麼做?喏,現在這裡告訴你了。這個還只是粗粗地說明一個大概,
後面它每一個地方的細則會告訴得清清楚楚。你照著這個細則如理去行持,你積的業每一
分、每一秒就是善淨之業,然後你善淨之業要去回向的話,當然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
19 舊版.第九卷 B
個就是戒的真正功效。
下面他說「同歸色聚」,那就是這個業體。業體,他為什麼要講下面這些話呢?那麼
我這簡單地說一下。平常它所以分這個實法宗也好、假名宗也好,乃至於圓教宗也好,就是
我們通常說宗派、宗派。在我們的概念當中,總覺得這個宗派是不好的東西,實際上不一
定、不一定。如果你善巧地利用的話,宗派是個好東西,不善巧用的話,宗派是個壞東西。
我現在不要說宗派吧!我另外一個名詞,大家就了解了。學校就是這樣─小學、中學、大
學,所以小乘的那就是這些,然後中乘的到這個程度,大乘的如此。小學的這個是,哦!
說這裡叫中正國小,那裡叫大安國小;這個是市立的,這個是什麼省立的,那個是私立的,
是不是這樣呢?對呀!這是你上去的必然有的這個次第。因此它每一個宗派當中,跟它相應
的,跟它程度相應的,它一定要把它所提供給我們的教授的內涵。換句話說,佛是圓滿的,
但是到我們身上來說,我們本身卻沒有辦法一口氣接受這個圓滿的教法。
這裡順便說一下,有人問說:「佛圓滿的教法,為什麼我們要分大小、顯密這樣等等
呢?」佛是圓滿的,你圓滿不圓滿哪?我不圓滿,我是個凡夫;我是個凡夫,圓滿的東西
你根本不懂也無法接受。所以這個經論上面早就說得清楚了,跟你相應的部分,因此有這
個次第。正因為它圓滿的,所以非分次第不可,如果不圓滿的,就沒次第好說,對不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
反正大家亂七八糟亂來一通嘛!假使圓滿的,它每一個地方要差別分得清清楚楚,然後所
有的差別兜在一塊,行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我隨便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棟房子。如果你隨便造一個,反正是臨時的耽擱之處,也
就不管它。通常我們方言常常說,「像個狗窩一樣」,那不一定是狗住的啦,反正你可以
住就算了。那好了,搭起棚帳來也好什麼,然後裡面吃、住的、用的,樣樣在裡頭。我現
在不是啊!我造一個什麼?造一個摩天大樓。然後這個造摩天大樓的話,你每一個部分應
該分得清清楚楚─哦!這個地方嘛是客廳,那個地方是臥室,那個地方是會議廳,這個
地方是什麼……它每一個地方各各不同。餐廳絕對不能像會議廳那樣的,臥室絕對不能像
廚房那樣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正因為這是個大樓,所以必定有它的千差萬別,兜在一塊
兒的話,圓滿究竟。現在我們要造的是什麼大樓啊?你的報土的圓滿大樓,對不對?或者
你學阿彌陀佛那樣,或者我們像我們毗盧世尊的華藏世界一樣,要這麼究竟圓滿的一個報
土。那根據我現在相應的部分,我這麼走下去。
因此,現在我要另外一個比喻─念書。我所要究竟圓滿地念到什麼,不管理工醫農
哪一樣東西,這研究所是究竟目標。好,那你小學這個,這個小學是偏重理的,那你就進
這個小學啊!那個小學是偏重文的,你進這個小學。小學還是小學,但是這個小學還有差
21 舊版.第九卷 B
別啊!對是不對呢?中學,也是亦復如是啊!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宗派並不害。麻
煩在這裡囉!宗派……沒有這個整個圓滿的這個輪廓的印象,於是跑到哪裡執到哪裡;本
來這個宗派是幫助你一步一步上去的,於是你覺得:我這個就是全部。這就害了!進了幼
稚園說,我這個就是全部;進了小學,我這個就是全部。你說我們這個還成天下嗎?現在
這毛病在這裡。
所以它每一部分的宗派,既然是這樣的,所以他一定說,我小學,我教到哪裡為止,
從哪裡到哪裡;我中學,從哪裡到哪裡;大學,是何處到什麼地方。所以在他那一部分,
一定要把整個的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宗體那麼一定在你那地方安立了什麼,然後呢,
這個受的體這個,受了體以後,跟你相應的隨行應該安立在什麼地方,你得到的果也應該
如何。
我這個地方隨便說一個,從這個三宗當中,拿出一個來說一下,大家了解了。譬如
說實法宗,那個相當於最初機的,他雖然有善根,然後呢追求,要想了解究竟圓滿是不可
能!這樣。種種不可能的原因,這裡不講它。因此,它要想把那個佛的最究竟意義的一口
氣說完,行嗎?不行!那好了,那至少就跟你說,我這個戒體是這樣的,你就可以了。在
《四阿含》當中,是哪一個我就記不住了,有一個經叫《箭喻經》,一個《箭喻經》,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
他這個《箭喻經》說得很有意思。有個人身上中了一個毒箭,然後醫生趕快要把它拿掉,
這個病人說:欸!不要,你先告訴我一下,這個發毒箭的人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害我?
我要找出原因來。其次呢,先研究、研究這是什麼毒?就是這樣。然後呢再想一想看,這
個箭是什麼東西做的。結果醫生告訴他,不要等你說研究,你還沒研究通,一樣東西都沒
通,你命就送掉了。是不是這樣啊?我們該怎麼辦哪?趕快把那個箭拿出來,把那個藥敷
上去,這樣才行啊!這個就是小乘的特徵在這裡。他要積極地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忙得不
得了:你趕快這樣!
以我們現在來說,譬如末法了,說:「哎呀!現在沒機會了,我趕快念佛!」是!
你什麼都不要管,然後你拼命念,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事實上自然解決,那同樣
的道理。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他那一宗所安立的,就是跟他相應用得上的,他要說得有
一個體系,讓你遵照這個體系,能夠達到你要的內涵的就是。所以他判那個色法,換句話
說,它那個戒體到底色法不色法,那沒關係呀,你反正有這麼一個東西,就這樣。或者我
們舉一個比喻啦─這個汽車,汽車究竟知道這個東西怎麼弄、怎麼弄,弄不清楚;對這
個小孩子來說,這個汽車反正可以開你到那裡去。他一定要問,那就告訴他─就是什
麼。他想:欸,對啦!真的對不對啊?天知道!那沒關係吧,那個小孩子相信了,坐在汽
23 舊版.第九卷 B
車裡,把他送到那裡,不就對了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是舉個比喻。
那麼隨行呢也是一樣。為什麼隨行明明這個真正的一個業本身,一定要心為主的,他
判的時候卻只判那個身口七支,而不判那個心呢?那這個就是說明,他的小之所以為小。
正因為他剛才初機,然後教給他你講心,講了心了以後往往會這樣─心好就好了,沒
關係啦!所以你這個行為就不注意。我舉一個好簡單的比喻,今天我們大家想說心要想靜
一下,結果啊,那些人在那兒唱歌、那些人在那兒跳舞、那些人看電視,你的心靜得下靜
不下啊?你們怎麼樣,不知道,我曉得百分之一百地靜不下,這就是這樣嘛一件道理。怎
麼辦呢?好,告訴你,不講心,告訴你這個話這樣不能說,這個行為這樣不能做;換句話
說,把你關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鎖上了,你暴跳如雷跳了半天,只好坐在那裡,坐累
了,好!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要了解它的特徵,你不肯進來則已,肯進來就告訴你,就這個樣做!然後
你心心念念就把那個。如果你真的心全部貫注在身口七支上面的話,你的心也靜了,對不
對?這個一定要了解它的特徵。後面他有很多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剛才修剪那個樹枝的
時候,有一種說從根剷除;有一種說不是,不可能一下的,你先把那個枝葉把它拿掉一
點。那麼各有他相應的這個程度的內涵,這我們應該了解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4
這是我隨意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那我們就曉得了,為什麼他要講那個戒體的時候,
為什麼要這樣講,乃至於這個隨行的時候,為什麼這樣講,這個有他的一個原因的,所以
這裡呢簡單地告訴我們這個內涵。至於說下面一樣一樣東西,其他的那我就不細說了,所
以不細說,因為後面會詳細解釋。那麼我們現在腦筋當中,只要了解這個概念。其實這個
小字當中,有一些我昨天已經說明過了,所以你們看一下,懂─很好,不懂後面再來補
滿它。現在繼續看正文第七頁,倒數第二行。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且就
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四分》
《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
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意。

到這裡,下面的說一說。「一代聖教」就是我們的大聖給我們的教化,通常我們說
一代時教、一代時教。換句話說,應這樣的一個緣,應這樣的機,整個說的這個教法。如
果用大小來分類的話,可以把大小整個包含在裡頭。不過這個大是什麼?大是由小而成,
所以這個這樣大,大是由小而成;反過來,小呢?小是小因大設。大一定是由小的基礎上
25 舊版.第九卷 B
來,才能夠成立、圓滿,同樣呢這個小是因為要達到大,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就像我們
造房子一樣,整個的聖教不外乎此。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因為個人的根性不同。我們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哪
兩個角度?一個,就個人來說,這個個人來說,是從時間的前後來說;一個,從廣度,不
從個人,從以當下這個時間當中,我們看得見的一切眾生來說。佛制的一代時教,是從廣
度一切眾生來說。說這些人,那麼適合於小乘的,給他說聲聞;然後呢緣覺,本來不應該
是佛出世說的,不過包含在聲聞裡面;這些人大乘,那麼給他說大乘法,各個跟他相應。
結果呢,佛把那些人相應的、那些人相應兜起來,就是佛圓滿的教法,這是就廣面來說。
所以不同的人身上,運用不同的法,把那些不同的法兜起來,那是佛的圓滿教法的一個綱
要。我說綱要,不是說內涵哪!內涵的話,佛說得很清楚,說:「我沒講的法如大地土,
我講的法只是爪上土,但是綱要都說清楚了!」
其次,我們從一個人身上,縱面前後看。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任何一個人,從最十
足的十惡不赦之徒,也可以說完全錯誤的,到究竟圓滿的這條走的路,絕不可能一口氣成
佛,一步一步地來。因此剛開始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那個;實際上
這個過程當中,也就是最先的小,然後呢再大。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再分開來一點的話,先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6
是人、天、聲、緣,最後進到大乘菩薩跟佛,這樣。所以你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起來,好像
又是這樣、又是那樣,如果你比較深遠地去看起來的話,可以完全會通,不管你從哪一個
角度去看都對!所以他說那個大小的話,這樣的,你可以從廣去看,可以深去看。
因此下面說「人理教行一一不同」,也是這樣。從廣,那麼那個時候的人,因為每
一個人,這個人的根機,換句話說機不一樣;因此適應這種機,講的道理不同,這樣;適
應這樣的機,運用的道理不同,所以講的言教有別;言教有別,修行的法則當然也不一
樣。這個小孩,這個「人」,現在這個小孩子應該相應的什麼呢?不是跟他講什麼道理,
想辦法把他家裡面騙出來,騙到學校裡,這就對了!否則他一天到晚是抱著這個媽媽。現
在讓他到學校裡面去,覺得很好玩,於是給他辦家家酒。他會覺得:欸,家裡面沒有,這
個地方好。結果這個幼稚園的教學成功了。如果你到了小學,到了中學裡面,還跟你辦家
家酒,這算教育嗎?當然不行!但是反過來,你把大學、中學的教育,送到幼稚園去,行
嗎?我們要了解這個。那麼曉得這個,所謂人、理、教、行,以及宗派不同,自然都沒問
題。所以說,這樣不同的人,不同的機,相契的理,要用這樣的教法,然後呢這個教法如
何去行持,各各不同。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從縱的來看這樣,豎的來看,就是說我們剛剛第一步是幼稚
27 舊版.第九卷 B
園,到後來小學、中學、大學,也各各不同。在這裡稍微停一下。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
點,往往產生一個什麼毛病:說我是學教的,然後呢你是學宗的,教、宗對立;我是學大
的,你是學小的,大、小對立;我是學性的,你是學相的,性、相對立;我是念佛的,你
是參禪的,大家彼此又對立。這就是我們不了解這個內涵,了解了以後就完全不一樣。我
是要究竟圓滿佛果的,這個裡面究竟應該走多少路,了解了,現在相應的如何下去。在這
種情況下,必定各各不一,各人各人都不一樣。因此在走的過程當中,我就很歡喜:欸,
對!你走這個、我走這個、他走這個,最後我們一一都要走到。今天我們雖然不同的走
法,可是最後每一個人都同樣地共同走,這是對個人來說。
同樣地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集資淨罪。而罪最嚴重的是謗法;然後呢集
資最好的就是什麼?供養佛法,使佛法留在世間。我們一個人做不到,我們所有的人加起
來,欸,我持戒、你念佛、他參禪、他學教、他學大、他學小,他學性、相、顯、密,把
那些人兜出來,結果把佛的圓滿的教法兜在這裡。如果這樣一來的話,絕對不會說,我學
大,排斥你小;你學小的,排斥我大。正因為我只學小的,我沒有力量把大的地方撐起
來,你撐了,我非常讚歎,反過來你對我也是如此。是與不是?結果一來,我也歡喜,然
後呢資糧也集聚、教法也圓滿。這是我們不了解的毛病,現在往往都是這樣的,大家互相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8
你說我非、我說你非,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
所以我們要多看經典哪,最近我看那個地藏三經,尤其《地藏十輪經》,《地藏菩
薩十輪經》。這個地藏菩薩專門救末劫的,他就特別地說了。所謂最嚴重的罪過是莫過謗
法,這個話到處都說,可是《地藏十輪經》上特別把謗法的內涵說得最清楚。它怎麼說?
它說:這個是大乘、這個小乘;大乘好、小乘好;這個好、這個不好─謗法!這樣。然
後性、相,這個好、那個不對,這個謗法。這是真正的原因。假定固然不好的話,佛還要
說它幹什麼?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佛法,佛都是─不但一個佛,諸佛世尊無量阿僧
祇劫捨頭目腦髓得來的東西,要解救眾生。我跑得這裡,不了解,輕輕鬆鬆地說它:你這
個不行!等於說人家的祖宗,花了無比的精力積累的東西,你把它一下丟到湖裡,丟到水
裡,這不是一樣嗎?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我特別把為什麼大小教理行果雖然不同,卻我們能夠整個地用得上;就算現在
不照著去做,我內心當中就隨喜讚歎。大家清楚不清楚這一點?對我們絕端有幫助!我們
摸不進去的根本原因,就是障未除、資未集,資糧是沒有,障礙有。結果你能夠這樣去做
的話,自然而然那個障礙漸漸地消除。你讚歎隨喜本來就是個最大的功德,反過來呢,害
了!你得不到,原因是因為障礙未除,結果你這麼一來的話,不善巧的話,更增障礙。你
29 舊版.第九卷 B
得不到是因為資糧未具,結果你忙了半天,所有的剩下來的資糧損掉,沒有新集。我們差
一點點哪,就把那是非整個地弄壞掉了。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然須略識淺深之相」啊!那我們應該略略地了解
一下啊!他並沒有告訴我們詳細認真,這是說得很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要走那個高速公
路了,剛才說,不是叫你每一個地方都:「喔唷!這是什麼馬路、這個什麼地方……。」
不是要這個。告訴你這樣的:欸,你從這裡過去,那麼你應該走哪裡呀?從台北出去,經
過板橋,到桃園、中壢、新竹。你曉得就行了,跑過去了看見:欸,這對!如果說進入市
區,那個時候再去忙市區那個細則,你就不會走錯。我們不會像剛才前面說的犯毛病那一
部分,而相反的,能夠正趁這個機會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是他告訴我們的特別的理由。
說完了這個,下面說,「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好!現在你走在我們這
一部分對吧?對!換句話說,小學也好、中學也好。那麼現在就我們南山一宗分這個所謂
「三位」,把佛世尊整個的一代的時教,根據我們這一宗怎麼分法,這樣。下面,「一者
《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就是薩婆多部,通常我們又稱它為叫作「有宗」,有宗
是就它所立的法義來說的;「多宗」是由於它用的這個論,基本的論叫《薩婆多論》而說
的。那麼《十誦》呢?就是它的律本是《十誦律》。關於這一部分,出家的同修大概應該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30
要一個多了解一點,那麼在家有一個常識就可以。這個叫當分小乘教,換句話說那小學就
是該如此的。
下面呢,「《四分》《成實》」,那個《成實》是使用的論─《成實論》。平常我
們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假名宗是依它所用的法,這個法的特徵上面安立的,那麼用的
律本是《四分律》。這個叫「正小兼大」,我們不妨這麼說吧!如果小學那是高小─現
在沒有初小、高小哦,三十年以前那有的;頭上四年叫初小,後來兩年叫高小。乃至前面
還有什麼預備學校,現在這些名字大概你們都聽不見了,以前還有一個叫預科,進大學之
前有一個叫預科,這樣。不過現在這個預科只有醫學院,醫學院剛進去的時候叫預科。譬
如我們在念大學一年級叫共同必修科,這個就是大學的預科。那麼這個也就是分出來,雖
然小,是兼大,是準備已經要到上面去了,所以叫「過分的小乘教」。上面「圓教,全是
大乘」,那完全是大乘了!
「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說我現在這裡呢,正式的主要的依據,
是中間那個成實,或者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而用的律本就是我們的《四分律》。實際
上是《四分律》嗎?它又不是。所以他把那個《四分律》又「旁用多宗」,把其他的宗
派,實際上雖然說但是薩婆多,實際上他《十誦律》、《五分律》乃至《解脫律》,只要
31 舊版.第九卷 B
相關部分他都用了,所以叫作圓教,所以圓滿不遺漏嘛!
這個關於這部分呢,尤其是諸位出家的同修們,將來你們真的有緣,我很樂意至少提
供你們這個資料,換句話說,這個南山三大部我們該怎麼學進去。啊,實在是美不可言!
至於說在家同學,那倒的確也無此需要,除非你將來準備做出家人。那麼在家,也許你學
的是人天五乘,這樣地漸次增上;也許你就念佛,那就好好地把自己本分上面做好就行!
那麼所以他「旁用多宗,終歸圓教」,這個對了!「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
意」,剛才已經說過啦!顯出它的根本意趣來,於是這個時候「談常」,前面是無常、
苦、空,現在《涅槃》上面就常、樂、我、淨,這個是究竟的佛性。雖然講是講的最圓滿
了─常樂我淨,可是行呢,卻又重新回到最基礎的地方,所以要重扶戒律。那為什麼叫
「重扶」呢?佛先出世的時候,就是先對這個聲聞眾─如果說以圓滿的來說的話,先
就是「先照高山」,那個就是大根性的人說《華嚴》(註①);後來呢再回過頭來說《阿
含》,那個《阿含》就最基礎的,這完全是從戒上面一步一步地來。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32
註①:「先照高山」乃天台、華嚴教義。天台宗「五時八教」中的「第一華嚴時」,又稱
日照高山時」,指佛陀成道先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出先照高山。請參
《法華玄義》卷一、《六十華嚴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卷 A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5 舊版.第十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A面
於是到後面所謂通教、什麼別教、圓教,或者是下面是小、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
以講後面那些東西的話,他漸次深入。漸次深入,它這個律已經有了,他停在那裡不講,
一直等到講到最後究竟圓滿,又重新回過頭來講小的,所以叫作「重扶」,這個裡面有很
深遠的意義在。
講理論的時候,是,告訴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漸次上去,於是讓我們認識究竟圓滿的這
個構架。認識了以後下面該如何呢?行持。所以前面是立見,後面的起行。立見的時候,
從小一步一步上去,所以小的那部分戒講了,只講這個;然後這個內涵是越來越深廣、越
來越深廣,講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了回過頭來,對那些想走究竟圓滿的路子的那些人,
要講他的「行」了,那個行還跟小乘一樣,所以叫作「重扶」,這個就是《涅槃》的真正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36
意趣。如果你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回過頭來看,我們就不會說:哎,我是大乘行人,那個
小乘的戒不要管。錯了!小乘只管自己尚且這麼嚴密地認真,像大乘,你要管法界一切眾
生,你這麼小的地方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大呀!不過,這個道理,這裡現在暫時不提,
只是簡單地了解一下。繼續看文:
學者臨文,無宜混濫。良由以小望大則大小懸殊,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故《事
鈔》引《勝鬘經》《智度論》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又《戒疏》所引《大集經》
中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又引《無量義經》云法水一也江河井池分其異耳。
今宗準此諸意,並以圓意用通律乘。

這地方停一下,說現在我們學的人,真正的「臨文」,在開始學了以後,注意喔!不
要「混、濫」,不要把它混雜,一混雜就弄亂掉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重要的概念
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往往覺得:那就是混亂了,多了以後混雜了,那好啦,就是簡單!
這是一個辦法,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個簡單的結果,往往容易造成將來挖馬路的這個後遺
症。大家清楚不清楚?反過來呢,那麼你說:好了、好了,我多。多了以後呢,混又濫、
雜,無下手之處,變成空談戲論,於是戲論紛然亦毫無意義,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弄得清
37 舊版.第十卷 A
楚、弄得清楚。
所以昨天曾經說過了,我們這個道宣律祖是功在萬世,繁而不費。還記得不記得四
句?雖然繁,不費,就這樣,乃至於是參而不亂,幽而不隱。這個我們就牽涉到善知識對
我們太重要,我們學任何東西,你必須要有很正確的認識,那要靠圓滿的這個傳承、師
承。因此這麼一來的話,我們能夠,欸,能夠一開頭的時候把握住全部。所以他警告我們
說,現在不是說碰到哪裡就是哪裡,你要圓滿地認識,那個時候注意:不要混、混雜,不
要濫。
於是在這個地方特別指的,就是剛才整個的內涵當中大小。說「良由」,喏,你從
小的那一方面去看的話,對不起,那這個「大小懸殊」,所以印度當年小乘會對這個大乘
這麼排斥的原因。但是反過來,你從大的地方去看的話呢,「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從
大地方去來看的話,沒有一個小不是大。比如說我們現在造這個摩天大樓,造那摩天大樓
從哪裡蓋起?最小的基礎蓋起。蓋完了以後這個基礎是什麼?摩天大樓的基礎,哪有一個
地方是不大的!我們住在那個頂樓,實際上,妙咧!你那個頂樓可以不要,基礎不能不要
耶,對不對!你住在那個頂樓是不是你也住在基礎上面?是不是你這個大,缺不了一點點
的小的,對不對?所以他說從大地方去看,則小無不大,這不是個空話啊!我們任何地方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38
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前面所以把那個深淺等等,簡單告訴我們的根本原
因在這裡。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苦的就是莫過於此,尤其是大乘佛法,啊!講是講得頭頭是道,
但是對前面這個很多基本概念把握不準。所以說小嘛,又不甘心,結果弄了大,大了以後
呢,又混、又濫,不知如何下手,不吵架算是好的。說我要修行,關起茅篷來修,修了半
天沒有方法,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損失。這也是我自己最痛苦的,也可以說代我自己保護
說:哎喲,一番好心。結果對不起,那個好心雖然是好心,那個好心雖然是好心,你沒有
正確的方法─這個「人」可以原諒你,「因果」、因果上面這個好心,對不起,你好
心沒有正確的方法,你沒有辦法。不能因果說,你好心,好、好,還讓你成佛,天下沒有
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像……雖然像這種事情,平常我們
常常說的,可是現在同樣的一句話,它有它的真實的內涵哪!以後大家注意:大小彼此之
間只有相輔相成,而且必須如此的理由,絕對並沒有大家個別互相你爭我奪的這樣的關係
在。除了大小以外,彼此宗派其他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如此!
下面呢引證,特別引證說《事鈔》,就是《行事鈔》引那個《勝鬘經》跟《大智度
論》。他所以引這兩個,這地方我隨便……事情雖然小,我也隨便點醒一下。那個祖師引
39 舊版.第十卷 A
的時候都很清楚─經、論,他不會說要引一大堆都是論,要引一大堆都是經,除非有必
要,否則次第很明白,大乘是大乘的,小乘是小乘的。《勝鬘經》是大乘經當中的這個比
較圓滿的說法,《智度論》亦復如是。所以他說「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你明明不是
大乘的經、大乘的論嗎?他就說得很清楚啊!哪,就是這個聲聞毗尼,這是小乘的這個戒
律,就是大乘我們該學的呀!
除了這個以外,所謂《行事鈔》以外,後面又有一個《戒疏》。《戒疏》啊,就是
《戒本疏》,《戒本疏》當中又引《大集經》。《大集經》上面也說佛懸記說:「最後我
(佛)走了以後,涅槃了以後,這個戒法會分五部,雖然分五部但是都是戒。」所以那個
時候佛已經懸記了。最後「不妨諸佛法界涅槃」,你只要照著這個路一步步走上去,你還
是走到最究竟圓滿的,說佛的法界涅槃。平常的涅槃境界小,法界是究竟圓滿的涅槃,它
是名字不同。也相當於說小學、小學─欸,這個是說中正國小,那個是松山國小,那個
是私立小學。制服容或稍有差別,但是念的內容本身一樣,你只要念過去,到最後究竟一
樣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
然後又特別引《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就是佛說《法華》之前的先入無量義處三
昧,這個有他的一個特別的道理。佛說無量義,但是總一個空,這個地方出一切。說法水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40
是一也─同樣的法水,只是不同的地方,江就江水,河就河水,井、池。那所以差別是
你的容器的分耶,不是法的不一樣耶!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後,說「今宗」,我們這個
圓教宗,「準」這個上面的種種經論告訴我們的內涵,然後用圓教圓滿的意思來會通這個
律乘。會通那個律乘,於是變成功我們今天的圓教宗。最後下面呢,這段話叫是破邪,平
常我們都是立正、摧邪。
如昔光師直以《四分》判屬大乘,太為浮漫。近世相承以為至說,此全不曉大小分齊。
或有不許分通,專判為小,此又不了假實兩宗教之優劣。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那麼他最後呢就是正立,所以立正以後,他下面簡雜破邪,錯誤的這個概念就指出
來。「昔光」,那後面註解,「光」就是北齊的慧光律師。真正說起來,這個慧光律師是
道宣律祖的這個傳承的師長喔!換句話說,談到法的時候,哪怕是師門,你不圓滿的地
方,他照樣一一要指出來,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同樣地,實際上我們四分一宗,四分
一宗的不圓滿的地方,經過我們道宣律祖也指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從這個地方看那
個祖師的心意,他絕對是這樣,絕對不是祖師不懂,後面會說得很清楚。不是祖師不懂,
只是條件不夠,說了沒有用,所以跟我們相應的那一部分說到這裡為止;後面的人夠條件
了,然後一步一步告訴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41 舊版.第十卷 A
比如我們現在世界來說,我們總覺得:哎呀,現在這個開發得不得了,前人所不懂
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假定說前人沒有這個努力擺在這裡,憑我們這一代短短的幾十
年,我們有可能把我們認識的領域推展到這個範圍嗎?不會!對不對?假定說我們的老祖
宗沒有造字,那都文字都不懂耶!假定我們老祖宗沒有制定那個法令,我們不是一樣野蠻
民族一樣嗎?儘管你腦筋好,有什麼用啊!我們應該了解的這一點。所以我們看見那個破
邪,以為是覺得前面的不對,錯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很多小地方都應該注意。那
麼所以這個慧光律師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個《四分律》是從他那地方開始的。
實際上,慧光律師另外有一個,我們中國以前有一個「地論宗」,現在大家不了解
了。攝論宗、地論宗,那就是華嚴最早的一個開宗創派的祖師。後來他那個地論的真正究
竟的意趣,都被華嚴攝受,發揚光大,所以它就消失掉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那
麼那時候他怎麼說呢?他說這個「《四分》判屬大乘」。這樣一來太浮漫了、浮漫了!
《四分》是什麼?欸,是過分的小乘教,它能夠引導這個小乘過渡時期,就這樣。像我們
上高速公路那個引導一樣,那時候還沒有正進入高速公路,可是已經靠近高速公路,透過
這個上去必不可少的,你把直接看成高速公路,那不對!所以在沒有到的時候,你不妨
說,是;究竟意趣來說,那差一點,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42
所以他說「近世相承」,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大家說:哎呀,就是這樣了!那個並不
正確地了解大小的完整的這個齊限。那另外有一類呢,他又固執得很,「不許分通」,於
是「專判為小」,那又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過猶不及,此之謂也。」那麼這個話是
我們中國古代的孔老夫子說的:「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到底孔老夫子說的什麼,我也不
敢肯定,反正是這個是儒家告訴我們的一句話。
第三節 顯知由徑
顯知由徑中分為五項
  • 一聖道本基
    二戒有大用
    三略解名義
    四優劣有異
    五重受通塞

第三節「顯知由徑」。那麼前面第一個是名字說出來,「示相彰名」;第二個呢,
「略辨教體」,約略;第三,現在呢,好,怎麼進去、怎麼進去,以及它這個有一些真實
的什麼內涵。分五項:聖道本基,戒有大用,略解名義,優劣有異,重受通塞。我們一個
一個看一下。
43 舊版.第十卷 A
第一項 聖道本基
說這個是作為聖道的根本。實際上這也是道,道當中的基礎,道諦當中的,這是通達
那個,從凡夫通達到聖人境界的這條道路當中的根本,本就是基。
《戒疏》云:「斯乃大聖降臨,創開化本。將欲拯拔諸有,同登彼岸。為道制戒,
本非世福。」

這個文字容易懂,下面看一看,唸完了一起解釋。
《行宗》釋云:「為道者通而為語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終為一實而作
前引。況經開會,殊途同歸。《涅槃》重扶,無非顯性。今明為道,專指佛乘,止
息化城終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立斯戒。」

這個說明,先看那個《行宗》的解釋。「為道者」,這個道就是苦集滅道這個道,那
麼現在整個就是佛道的這個道,整個的佛道。那麼佛道通指三乘,三乘都包括在裡頭,小
乘、然後中乘、大乘統統。不管是哪一道,無非是攝化的方便。就究竟意義來說,所以說
「推佛」,我們推測佛的根本意趣,那不要說三乘,乃至於翻邪三皈。這個翻邪三皈就是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44
有別於……這個三皈,有五戒也是三皈,八關齋戒也是三皈,然後呢十戒就是沙彌、沙彌
尼戒也是三皈,後面這個具戒不是三皈噢;說最起碼的,換句話說。這個最起碼的目的何
在?「為一實而作前引」,無非是為了最究竟圓滿的這個道路而作方便。
「況經開會,殊途同歸」,它本來就是這樣,何況又復明顯地說開權顯實,他告訴
我們所有的各種方法,目標都在這裡,所以不同的殊途同歸一實。那個就是《法華》上面
說:或者是一合掌、小低頭,無非最後究竟圓成佛道。大家還記得《法華.方便品》上面
那個偈頌嗎?「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他先是告
訴你,說這個、這個、這個……是一大堆,乃至最後,最後這樣、這樣,乃至於一合掌、
小低頭,乃至於散亂心跑到廟裡說:「哎呀,阿彌陀佛。」你就這麼一下,究竟也圓成佛
道。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不管用任何方法,適應不同的根性使用的方便,最後都引導他究
竟圓成佛道,佛出世的目的在這裡。釋迦世尊在《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不但我,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已說這樣,現在正說,將來還是說這個。那麼最後「《涅槃》
重扶,無非顯性」,最後顯出根本意趣來。
所以「今明為道」,現在我在這裡講的道,是「專指佛乘」,這也就是圓教宗的特別意
趣。於是說,「止息化城終非本意」,這個化城就是《法華經》的〈化城喻品〉上面講的,
45 舊版.第十卷 A
中間三百由旬的這個化城,指聲聞乘來說。知聲聞尚且不是本意啊!所以「故知化本尚非二
乘,豈為世福而立斯戒。」它前面這個有道理的。所謂二乘已經出世囉,尚且不是根本意趣
哦!那當然等而下之的為世間,難道還會做這個嗎?世間所以開五戒、八戒,目標還是一樣
的,引導你到究竟圓滿這條道路上面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是聖道本基。
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強調呢?因為這個「本」,我們現在學的是《在家備覽》,也
可以說是為在家人說,也可以說我們真正進門的下腳第一步,這個第一步,就是要準備通
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去的。所以「由大望小則小無不大」,那麼現在把這個內涵正確地告
訴我們。告訴了我們以後,我們內心當中隨時隨地─因、因!注意啊,一切無非都是
因!你要圓滿的果嗎?因在哪裡?起心動念。
因此,我的老師也告訴我,我現在常常這樣說。以前我常常說,總客氣:「哎呀,
我是不行啊!」我老師告訴:「你謙虛要的,但是我建議你不要說這個話。」怎麼說呢?
我告訴:「我不行誰行哪!」但是不要說出來,說出來不是一個瘋子嘛,就是個狂夫。自
己告訴自己:「我不行,誰行!」所以你看印光大師,儘管他是告訴我們:「欸,是末法
了,念佛。」但是他處處地方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印光大師用
儒家的,儒家嘛就是三代的。現在我們學佛,我們怎麼說?「釋迦世尊如是,阿彌陀佛如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46
是,有為者我亦如是!」說我念佛,為什麼念佛?我要學阿彌陀佛。我們應該有這種心理
呀!不是說我現在學到他,現在是不是應該下因啊?對!你還沒做,已經下了個焦芽敗種
的因,請問你將來結什麼果啊?道理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清楚不清楚?所以說,正因
為你下圓滿的因,所以你走的時候你就不狂了。如果說走的時候:「啊,我就是阿彌陀
佛!」那你是一個不是瘋子就是狂夫,談不到學佛。這我們必定應該分得很清楚,所以前
面一再地方告訴我們哪,不要混、不要濫,都從這個地方說。
所以平常我的老師,以前我也這麼謙虛說:「哎呀,我是不行的啊!」說:「你不
行,不要開口;不行,好好努力學!」當時我聽了,哎,吃了一個悶棍,現在慢慢地了解
了。對嘛,正因為如此,所以你跟著老師學,這樣。他常常告訴我:「我不行,誰行?」
可是他不要講。以後慢慢、慢慢地清楚,慢慢、慢慢地越來越清楚。當你有了這個心情了
以後,你自然而然不會被挫折所敗。
我想我們很多修學佛法的同修都有這個經驗:佛法好啊,啊!實在好,美不可言!然
後進來了。一進來了,第一件事情,一頭霧水;再下去的話,心灰意懶,唉!什麼叫一頭
霧水呢?看看三藏十二部,我們跟人家比,說天主教,「你說了半天─一本《聖經》,
你看我們佛教三藏十二部!」跟他兩個人諍論好像很光榮、很有面子;關起門來自己一看
47 舊版.第十卷 A
的話,我的天,不曉得如何下手!這就是一頭霧水。來了!做了,然後看見裡邊是,啊!
一片混亂。
現在,我的心情不一樣!是不是這個狀態改了?沒有,完全一樣!我現在了解,什
麼?業。既然是業,業是哪來的?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業是你自己造的。我以前沒有造
這個好的業,所以現在這個情況,了解了,正是我下手之處啊!我不會跟天主教、基督教
說:「你看,你只有一本《聖經》,我有這麼多!」不說!「欸,不錯,你還有一本《聖
經》;我,還要更多。」《聖經》我還可以馬虎一點,這個三藏十二部我不跟你馬虎,與
其跟你兩個人說是非,關起門來我好好地摸,第一個心情就不一樣。
摸進去摸得不對,摸得不對,我把我的失敗的經驗告訴他,欸,為什麼摸不對,就是
沒經驗;摸錯的這個經驗,就是我以後真正成功的本錢,第二次不會再錯啦!所以摸錯一
次,我覺得我又獲得一個經驗;摸錯一次,我又獲得一個經驗,我就可以改善了!別人做
那個事情,一開始做,想得很好,做了不行;我做了幾次以後,我曉得錯誤在哪裡,我就
不會再犯錯啦!這心境就不一樣了。所以我越挫越勇,在表面上看起來一無是處,我內心上
面很清楚。哪裡來的?哪!就是這個,兩樣事情,你們記住─「見」是師長給的,借他的
眼睛,「行」是要靠我們兩條腿;你去跑、跑、跑、跑的,你的眼睛也開了,就這樣!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48
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地看這個,儘管我們在家,儘管現在翻邪三皈,儘管是五戒、八
戒,哦,說最小的,它目的是這樣。那麼,繼續下去。
《戒疏》續云:「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故《成論》云:戒
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
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那麼這個《戒疏》上面繼續告訴我們:哦!這個聖道的本基,為什麼本基這樣呢?下
面解釋,《行宗》,《行宗》就是解釋那個《戒本疏》的。
《行宗》釋云:「欲明三學開設之致,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
這一段比較難懂,所以我一段一段念,一面一面解釋。前面的「三學」就是戒、定、
慧。他為什麼把聖道開為三項,而這樣地設立這個戒、定、慧呢?那原因這樣,這樣地分
開來,簡單地說明,使得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不會弄不通,「壅」就是不通。換句話說,
他這樣的次第的說明,大家還記得吧?前面說「言有次第,行不先後」,言就是言教,那
麼這個言教要告訴我們有它的必然的次第,於是在學的過程當中,這個文才不會弄不清
楚。下面:
49 舊版.第十卷 A
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
這個說它的……平常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聽過經論,我們曉得我們本具的真性叫作「真
精妙性」,這個我就這裡不細細解釋了,大家很清楚。而這個性的本體是什麼呢?「唯寂
唯照」。它的體是寂,它的用是照。因為寂,所以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亂它;因為照,所以
沒有一樣東西不明白。但是問題在哪裡呢?「一迷此性,乃昏乃散。」佛叫作覺者,就
是覺這個;我們迷,就迷這個。一迷,對不起,不了解的話,又昏又散,又不寂又不照。
於是把這個覺是「翻號無明」,本來叫明嘛,現在叫無明,就是這個樣!
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
這麼無明這麼一來的話,於是積累成「煩惑」。這個就是我們的惑,或者是從根本無
明,所以是《起信論》上面三細、六粗等等,不同的開合,如此而已,這個也不細說。於
是又「計有人我」,有了我就有人,這樣。有了執,開始「隨境發毒」,那個東西遇見境
了以後就發,毒就是指貪瞋癡。這個毒再「鼓身口意」,說這個由於這個意念當中,受貪
瞋癡的影響,然後呢,於是我們一一身口意都造生死業。這個文字比較容易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51 舊版.第十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卷.B面
這一段大家如果正確想了解的話,那麼特別是在《廣論》當中,在中士道部分。這
地方我要順便跟大家提一下,你們如果真的想了解的話,那個有它很重要、很重要的內涵
在。那麼,這個在哪裡呢?這個在中士道思惟集諦,一百六十九頁最後一行,說「由集
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
。苦就是指的那個整個的現在的狀態─我們六道眾生。那麼
他為什麼有苦呢?這個苦的因就是集諦,這我們了解。他在講那個集諦,集諦流轉生死的
因,他分成功三部分。我們翻開來看,第一個他特別地說這一段,成辦生死的因是什麼。
這裡我不是講《廣論》,我簡單扼要地告訴,就是解釋剛才《南山在家備覽》上面最
好的一段,簡單扼要的一段文字。在這個《廣論》上面,一百七十頁上面說「成辦生死
之因」
。我們現在不是要了生死嗎?換句話說,要解決生死之病。你要解決這個病的話,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52
是不是要把那個病因找出來?對呀!那麼現在請問生死這個大病的病因何在呢?他歸納起
來告訴我們,說有兩樣東西─「惑」、「業」兩樣東西;惑就是煩惱,業就是我們平常
造的業。但這個裡頭有兩樣東西你怎麼辦呢?說「然以煩惱而為上首」,這個惑跟業當
中,最主要的還是這個煩惱、還是惑,兩樣東西最後又找到一樣。換句話說我們要捉賊,
一定把那個賊頭先要捉到,要不然你打草這個驚蛇,完了以後,牠已經有了警覺了。你雖
然外面的剪除一點,對不起,那個老根在這裡的話,你永遠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下面那
一段文字,他特別說明這個。我文字不唸,我一起簡單地說一下。
它不是生死的因有個惑跟業嗎?他就說,假定你有業,而且這個有無量無邊的業,本
來這個業是什麼?直接感得生死的直接的因是業。雖然是直接的業,但是沒有惑的話,它
不可能感生死。舉一個比喻:說隨便一個種子─稻、蘋果,那個種子直接長出那個稻,
長出那個蘋果樹來,是那個種子,沒有錯!可是你把那個種子老擺在那地方曬太陽,它會
長出來嗎?長不出來。擺在田裡面,加水、太陽,欸,起來了!所以外面這些東西,是助
成它生長的必要的條件,而且跟它同時俱起的。所以這個種子的成長還要一個因,這個因
有個專門名詞叫俱有因,懂不懂?下面說的俱有因。
比如說我們織布,說那個布是經線跟緯線,通常看起來好像架在那個經線─不曉得
53 舊版.第十卷 B
你們看過那個織布廠沒有?那個經線架在那裡,然後那個緯線橫加穿進去,是吧?好像這布
還沒織前是個經線,但是沒有這個緯線,這個經線能不能成布啊?不成。所以這個緯線叫作
這個使得經線成布的俱有緣也好、俱有因也好。因此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業擺在那裡,沒有
這個惑這個俱有因或者俱有緣,它不長。因此這兩樣東西假如你要選一樣東西的話,單單業
不感生死;我們反過頭來看,那麼單單惑怎麼樣呢?單單惑沒有業,他說:雖然你沒有業,
單單有惑的話,它無間─不停地,它自然一定造業,造了業的話,惑業碰在一塊兒,一定
行。所以這兩者當中,我們最後又一步一步地觀察推論下去,雖然成生死的因是兩者,但是
最後找到了真正的那個賊頭,不是直接感生死的這個業,而是策發業的惑。
為什麼論上面要說這一段話?如果說我們馬馬虎虎,平常講經說法不一定講,現在要
想講戒,真正要對治的話,你一點都不能錯。說我們這個火力是有限的,今天你不要東打
一槍、西打一槍,那沒有用。你這一個子彈打出去,就把敵人要打死一個,好的話整個地
把它要解決,那才行。所以修行這樣,我們就有希望。所以像這樣的這種嚴密的論,它很
嚴密、很嚴密。生死當中最後說,喔!到最後你真正要對治的,不,無量所要對治的這個
客觀的環境,兜起來兜到只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我們就有力量對治它了。所以他說,既然
如此,那現在下面我們也應該了解煩惱。煩惱是什麼?如何對治?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54
於是他下面告訴我們正講煩惱,說「正明煩惱」,不是前面理論上面曉得說,真正
的一切的根本的問題在煩惱嗎?那麼煩惱是什麼,你要了解它呀,否則都是文字呀!所以
下面一步正明;然後呢,「如何生起」,那個次第很明白;以及煩惱生起的原因;以及
煩惱有什麼害處,再下面才告訴你對治的方法。你每一個地方都很清楚了,到那時候你下
手,容易了嘛!
所以像前面在《南山在家備覽》,儘管我們經常看得見這個文,看完了以後,你有一
個感覺:啊!這個道理好,文字也很美,我也懂。可是要我們真正去修行的時候,不一定
派得上用場。要好一點,我參禪,這參禪看一個「念佛是誰?」「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跟這個文完全沒有關係。要我們念佛,一句阿彌陀佛,跟這個文毫無關係,這樣。就算學
戒,到後來告訴你,什麼持、什麼犯,跟這個文又毫無關係。實際上真的沒關係嗎?喏,
所以這個論上面真正的好處。現在我們回過頭來一看,像《菩提道次第廣論》,它就告訴
你清清楚楚,理論上面生死的因歸納起來找到這個;然後說到那個煩惱的時候,那麼曉得
現在這個煩惱─正明煩惱,所以第一個說,什麼叫煩惱。下面就告訴我們,有法生起
使得你內心成不寂靜相。這不是文字,我們坐在那裡一想,當你心裡面念頭一動的話,覺
得這裡坐立不安了,強一點;再不然的話,本來寧靜的心情,有這個現象生起來,你說:
55 舊版.第十卷 B
「哦,就是它!」
有時平常我們坐在那裡,眼睛一看見這東西:「咦,這個滿好。」你心跟著它去了,
我們了解這個叫煩惱。再不然一看見:「討厭,這個傢伙!」欸,你就曉得前者是貪,後
者是瞋。坐在這裡覺得滿好嘛,我覺得這個也是這樣,這是什麼?我們往往覺得:欸,這
個不錯呀─癡!一片大無明當中。我們往往覺得這樣:「欸,我現在這樣的很好。嗯,
我這個打坐坐得很好。」所以我常常說一個笑話,那是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打坐打得
很好,你打一個瞌睡,打一個瞌睡嘛,當然好嘛!」沒錯啊!當時我還不服氣,現在是越
想越對,這個還非要從經論上面驗證出來。我們往往覺得:欸,你不要分別。實際上你不
分別,在什麼當中?在大癡相當中,我們也還以為修行。喏!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地告訴我
們,特別地告訴我們哪,它關鍵在此。
「如何」─下面就告訴我們「生起次第」,你了解了這個次第從根本上面去找到
它,最後告訴我們什麼因。這裡這個《廣論》上面,不去深談,不去深說。同時我隨便一
提的,因為第一次講《廣論》淺釋,像這個關鍵之所以這樣安立,那沒有這樣講;那麼今
天講到戒的話,你們一看就曉得為什麼《廣論》要這樣安立的配合,大家了解嗎?所以到
一來,你學論也有用,想學戒也有用。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56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流轉生死永無盡期,「大覺」世尊─我
們的佛陀,「慈哀,將令離苦,察病設藥,對分三種。」由於這個大慈悲心,要帶我
們出離生死,於是觀察什麼病,對著這個病而立這個藥,那個時候,對症著它分三部分。
哪三部分呢?
內心昏動對立定慧,身口非違對立淨戒。
戒、定、慧三樣東西。第一個呢,就身口在很動亂狀態當中,要淨戒來把它安住;安
住下來了以後,內心上面的昏、動等等哪,定慧。
聖教雖多不越三學,
整個的八萬四千,乃至於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三項。
三學所立唯依色心。
那麼三學更簡單一點─色跟心。就是我們心對境,換句話說;或者是境引發我們的
心,或者我們的心去製造那個境,無非是這樣。眼睛一看,「嗯,好看的。」「咦,討厭
的。」或者無所謂的,這個什麼?貪、瞋、癡!我的心對著境引發的。由於這個貪瞋癡,
57 舊版.第十卷 B
好的就執著,進一步產生造業,壞的排斥也造業,癡同樣的,一種業。
所以說,這個地方又進一步說,啊,這個色心。「論其起也則從本以發枝」,生起
的是從根本慢慢地發枝。「用其治也」,對治的時候,「則先粗而後細」,粗的把它解
決了,細的慢慢地來,有它一定的次第,我們要了解。所以,談說明的時候是論,那麼像
《起信論》上的三細六粗;講戒,那麼先防身口,七支先來,後來深進入細的,所以說
「用其治也,則先粗而後細」。「首先制戒,意在於斯」,所以戒定慧當中先講戒,在
這裡。舉個比喻:
譬夫濁水,風激波騰。風波未息,欲得清澄無有是處。
就好像颱風來一樣,這狂風大雨當中,你要那個海不揚波,硬去壓制可能嗎?不可
能!你怎麼辦呢?把那個風先拿掉,拿掉了以後,這個水自然慢慢地再設法寧靜下來了。
所以告訴我們,如果是那個風波還沒有息的話,不行。這個
三學次第,理數必然。
它有必然的次第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58
乖越常模,去道全遠。
如果是你違背了這個,那不靈光!「乖越」不靈光。他下面又說,
煩即昏濁,惑謂亂動。三毒結使劫掠善財,喻之如賊。三行相因謂次第而生。斯須
攝濟謂不可相離。」

這個是解釋前面的文字。「三行」就是戒定慧,那個戒定慧的為什麼互相、相因待而
產生呢?那個有它的必然次第。「斯須攝濟」是解釋前面的,不可以相離開的。
有了這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那個《戒疏》,就是第一行的文字。說「煩惑」,這個
煩惑啊,前面說經過無量劫,然後呢對無量的境界,那個不是那麼容易。不是說,喔,原
來生死的根本─戒定慧。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雖然說是戒定慧,不要貪瞋癡,說
得頭頭是道,到了境界上面,從來沒有做到過。我第一個就是這樣的感覺,我想你們大概
跟我差不多吧!比我好不了多少,千真萬確,事實如此。所以它這個「煩惑難清,要由方
便」,要有一定正確的方法。於是說這個三學,那下面的解釋來了以後呢,對治的根本在
這裡。
所以《成實論》上面,戒像捉賊,先把它捉住;定,綁住;慧,殺。戒,認得它─
59 舊版.第十卷 B
喔,這個是!這個是!這個是!然後把它抓到,不會讓它動亂。然後讓它定把它綁得死
死的;最後,慧來觀照。「三行相因,斯須攝濟」,前面有說過了。「故初行者務先學
戒」,剛開始的時候你一定要學這個,隨時警策,隨時檢點,絕對不要違犯,使得這個
「三業清淨」,那時候你「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說到這裡,真正的戒定慧內涵很深廣的,我說一個最基礎、最淺近的。現在有很多人
跑得來說:「哎呀,法師啊,我這個定力不夠,我要去學定了。」碰見這種情況,我常常
覺得很無奈地苦笑一聲,這樣。為什麼?我啊,三十幾年以前就忙這個事情,忙到現在還
是覺得定力不夠─真正的原因不在定力不夠,戒基沒有。但是我們並不了解戒的特徵。
戒的特徵是什麼?你了解了前面那個,所以這個戒是非要有見解的戒。就是你一定了解了
正確的認識,這個對你不利、這個對你好的。所以當對境的時候,你看見了:「哎,這個
不好!」所以你隨時隨地一對境,那個心就攝持住,所以叫攝心為戒,它戒的真正的用意
在這上面。但是我們剛才初機的行人,對不起,儘管講,可是境界現行非常地強烈,不要
說你擋不住,乃至於這個現行你根本不認識。
因此比如說諸位在家居士,儘管你覺得:哎呀,這個到廟裡真好,但上班不行。為
什麼?這個上班本來告訴你,你跑得去就要對這個境界上面去。你能跑得去上班在那裡想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60
著、閉起眼睛來念阿彌陀佛嗎?這個不可能!大家都這樣做的話,所有的店都關門了。叫你
去設計的話,你設計出什麼東西來呢?當然不行!所以說上班要忙這個,回去等一下的,啊
呀,父母、妻兒、子女,你一天到晚忙這個呀!這個境擺在這地方,有心無力,這樣。
這是真正重要地幫助我們,在內心想辦法去這樣。於是你平常的時候,對著境界隨時
警惕自己:不要!警惕自己:不要!那時候有兩個功效,最簡單的哦,最簡單的。哪兩個
功效呢?第一個呢,就是你的內心的警覺心很強,遇見境隨時警覺、隨時警覺。不曉得大
家有沒有注意,往往我們常常人家說:「你這個眼睛真大!」意思就是看見了東西就像沒
看見一樣,就是這樣!換句話說,內心當中境界現起來了,已經發生了什麼不曉得。你沒
有這個警覺心,你根本無力去察覺是非。其次呢,察覺了以後,我們就無力去對治。當你
前面這個學戒的時候,你隨時覺得,嗯!警覺到不對,然後能夠把它對治。
你不斷地這樣做慣了以後,當你定下來的時候,你的心很強有力。在外面有各式各樣
的境界來引發你,現在坐在那裡沒有境界引發你,可是那時候你的內心的動亂;因此,坐下
來的時候,你內心經過前面戒那個時候的訓練的話,你隨時警惕:又錯了,把它拉回來;又
錯了,拉回來!你有了這個本錢,你才能夠把你的心從散亂當中收攝得起來。你沒有這個力
量,於是儘管身體放鬆了坐在這地方,坐是坐,腦筋裡面還在想:哎!波斯灣那個戰爭,今
61 舊版.第十卷 B
天晚上那個好消息可不能不看呀!「啊,那個股票如何啦?」然後呢,「學校怎麼辦啦?」
是不是我們腦筋裡想這些啊?想累了,呼呼大睡,那就是這副樣子。也許說起來這個很笑
話,但是我想,我是誇張一點,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這個。
那麼這根本在哪裡呢?不在定上,在戒上面。而真正戒,真正的戒的中心在見解的
「見」,你一定要看見這個東西對你有利,這個東西對你不利,這樣。所以這個見解分辨
了以後,你才曉得世間對我們,一切東西,哎,那真是可怕!送上門來都不要,你還去忙
它嗎?你有了這個,然後你才能夠生那個心。否則的話,雖然你說你不要去忙,但生活無
著,你有種種的藉口呀!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
所以這個戒當中叫六和啊,修六和敬。六和敬當中第一個和是什麼和啊?沒有錯嘛!
見和同解。這個見解,說第一次講的正知見,你正確地了解:哦,這個才是這樣的啊!你
自然心裡面已經把世間的東西排斥了。然後雖然你了解了做不到,於是學下面的種種東
西,這個才談得到下面的,不是嗎?所以同樣地,這個次第是井然,而且一定分析得很清
楚,很多無量無邊的這個內涵當中,經過歸納以後,分幾個簡單的項目,次要的擺在旁
邊,重心在那裡,全部精神對治這個。這個把握住了,下面的自然就容易解決呀,這是我
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是這樣,當你這個有了戒以後─所以這個戒叫作捉賊,這個賊你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62
清楚,認清楚你能捉得到它啊!所謂這個見是什麼?見到這個賊,然後下面這個五和就把
它捉住,抓到了以後,那個定就可以有希望呀!這是它的次第。
然後呢,《廣論》上面,同樣地告訴我們,它那個次第怎麼弄法。現在請你們看
一百九十三頁,最後一段,「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哪!就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滅
除呢?然後下面告訴我們三學。倒數第二行,「其中三學」,它有幾個啊?「數定」
就是數量決定,下面還有一個,「次第決定」。下面這個次第決定,是一百九十四頁的第
四行最後一句。他為什麼要說這個數量決定跟次第決定呢?這個論我不細說,可是這個地
方的學進去我們非常重要的,就我們面對無量無邊的內涵,你到底哪裡下手呢?我們剛才
說的「一頭霧水」,欸,現在他菩薩祖師能夠很清楚明白地分析、歸納,最後把無量無邊
的這個內容歸納成功幾個大要、大綱,幾個聚。所以真正歸納起來,內涵不外乎三項,就
是數量,就是這個!
在這個情況之下,他就說了,「初觀待調心次第」,我們真正要學的,豈不是要調
伏那個煩惑的心啊?對!這個調伏煩惑的這個心,有它的層次不同的內涵,只要分三個步
驟就可以解決。第一個,散亂令它不散亂─戒。喏!就這個。你東想西想,欸,不可
以、不可以,拉回來。這個就是說,治散亂的是戒呀,不是定啊!然後東想西想,欸,說
63 舊版.第十卷 B
中東沒有關係,股票沒有關係,糧食漲價、跌價沒有關係,那這個東西你把它拉回來。
然後全部精神放在這上面,安住在一個定點上面,那個「心未定者,得定」。得了定以
後你才有力量去觀照,觀照了以後,了解了煩惱,然後破除煩惱,所以「心未解脫令解
脫」。這個調心那個次第─戒、定、慧呀,就是這樣!
然後呢,這個調心是因哪,你能夠這樣的因解決了,得的果,所以翻過來一百九十四
頁,「觀待得果數決定者」,第一行下面。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因是調伏那個
心,調伏了心得到的果是什麼呢?下面說,「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
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這個三個結
果。說「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我們整個要修行的只有兩件事情─增上生
跟決定勝。戒是增上生第一步,定是增上生的第二步;然後戒也是決定勝的基礎,下面的
就是這個,了解了就是這樣!增上生是因,決定勝是果,生生增上,究竟圓滿了的時候,
就是佛的報身,如此!所以不管從因地上面來看,從果位上面來看,這個三樣東西─滿
足了。他這樣安立的,不是我們隨便的,這我們應該了解。因為這樣安立,所以你要求的
目標可以圓滿地給你,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目標,那個因地當中你應該這個絲毫無差。
那麼為什麼立那個次第呢?下面這個次第我這裡就不細講了,這個次第就不細講了。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64
戒定慧因為在下面如果有機會再講,否則的話,不清楚的話,那個時候你可以像《廣論》
上面,那《廣論》上面是告訴我們簡單的輪廓。像其他的《成實》啊,《薩婆多論》哪,
乃至於《瑜伽》,都說明為什麼一定要立這麼多次第,為什麼要這樣子數量,這個數量為
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你不能顛倒嗎?不可以!它有它的個特別的理由在。像造房子一樣,
三層樓,你可以先造了三層樓再造基礎嗎?那不是開玩笑!燒飯也是一樣,你不能說我燒
好了飯再加水,那這個米燒成炭了你加水有用嗎?當然不行!那麼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
那一段《戒疏》上面的那個,就自然就很清楚了。最後這個看一看:
《資持》云:「五分功德以戒為初,無上菩提以戒為本。安有棄戒別求聖道?《智
論》所謂無翅欲飛,無船欲渡。聖言深勉,可不信乎?」

《資持》再補充加強。「五分功德」就是我們所謂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通常這個是說佛的五分功德。佛的法身─戒身、定身、慧身,這樣,換句話說,這一步
一步地這樣來的,這個戒是基礎,這個戒基礎,無上菩提以戒為根本。既然這個是初步,
這個是根本,哪有說你第一步不跑,就跑到最後一步了,沒有這樣的事情!哪有說這根本
不立,上面能夠建立起來了。所以他告訴我們「棄戒別求聖道」,不可以!拿掉了戒,不
65 舊版.第十卷 B
行!不過當然這個戒,內涵下面要詳細地細說,如果不細說的話,我們會誤解的。這個戒
上面告訴我們,戒有定共、有道共,乃至於種種的開合不同,這個慢慢地說。
我之所以說這個的話,也許有人問:「欸,那個你講戒,為什麼禪宗的不講?為什麼
淨土的不講?」好像你仔細看看,除了這個律宗,其他的九宗都不講,那個味道好像。這
是我們對戒的這個真實的內涵不太了解,所以我順便一提,以免大家有所誤會。就像這個
《備覽》說下去,它每個地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由於個人目的不一樣,所以開始的時候
偏重稍有差別是有。就像我們說一個天才兒童,就把他直接念到高班去了,他可以不經過
這一年級、二年級,可是一年級、二年級的東西他能不學嗎?這個天才兒童不懂得加減乘
除,就把他造成功愛因斯坦,有這個事情嗎?然後天才兒童這個文學天才,連它字都不認
識,字都寫不來,可以寫出最好的文章來嗎?當然不行啊!所以他可以不經過那個一步一
步的,像平常人那麼這個形式,可是這種內容是一點都不能錯的,我們要了解,這樣。那
麼正規的是如何、特別的是如何,那後面會細講。所以在這裡特別告訴我們,你要想走這
條路,那戒是根本!
所以《智度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哪,就像沒有翅膀也想飛,沒有船也想渡過那個江
河,都指這一點。「聖言深勉」啊!這聖人告訴我們的話。聖言定量,聖人告訴我們的話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66
沒有一點出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以為如此!那是我們學「我」,那是一定不成。
要以聖人之言作為衡準的標準哪,深深地拿這個來自己策勵。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是策勵我
們的,「聖言深勉」,可不信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一卷 A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69 舊版.第十一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A面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第九頁,第九頁,今天我們繼續下去。上一次是
講到這個「顯知由徑」當中,第一項「聖道本基」說過,那麼今天講「戒有大用」,我們
先看這個文:
第二項 戒有大用
《事鈔》云:「夫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之歸憑,賢聖之依止者。必
宗於戒。」 《資持》釋云:「初句住持義,次句軌物義,三發趣義,四本基義。
此之四句攝盡戒功。 文敘功能而首標大用者。良由有用方見功能,功由用彰所以
先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70
那麼這一段文簡單地說一下。這個說,我先把後面《資持記》的解釋講,然後回過頭
來再講《行事鈔》上面的四大段;因為這個四句,實際上,是指四樣絕端重要的事情,那
個內涵非常重要,所以這麼前後這個次第反一反。
《資持》的解釋,這第一句說「住持義」,那就是「三寶所以隆安」,就是「住」是
安住在世間,能夠保持、任持,這樣。第二句呢「軌物義」,軌範一切事物。第三呢「發
趣義」,就是通常我們認識了解了以後,開始發心、起行,然後能夠達到目標。第四「本
基」,那是根本、那是基礎。說這個四句,換句話說,他這個上頭點出來這個戒的四種功
能,把戒對於這個世間、佛法的整個的效用,已經完全包含。
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行事鈔》上面這個四點。說「夫」,那個是平常文字
上面的一個開端,「三寶所以隆安」,三寶是佛、法、僧,那麼三寶的所以興隆,「隆」
是興隆、興旺,而得安住,就靠戒,這是第一個。上一次,大家還記住,我們一開頭的時
候曾經說過,三寶通常說有四種三寶:說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一
共有四種三寶。但是實際上我們真正的受用、感受來說,是指「住持三寶」而言。這個理
體、一體是就理論上面;化相是佛在世的時候,佛是佛寶,那麼那個僧寶的話就是菩薩、
羅漢等等,那麼他說的法,教證二量,這個叫化相三寶。留下來世間,這個對我們來說叫
71 舊版.第十一卷 A
作住持三寶,安住世間維護佛法。實際上也就是維護我們一切人的真實的利益,使我們能
夠從生死輪迴當中透脫,乃至於就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能夠得到人天善果開始,全部都
靠著它,這樣,所以這個是住持三寶的這個作用。
那麼三寶之所以為三寶呢,我想這裡不談。如果大家這個概念還有不清楚的時候,後
面專門還有時間看看再提一下。而這個「住持三寶」來說,名字是三樣─佛、法、僧,
而實際上呢,這個「佛法二寶」都「並假僧弘」,這兩樣東西都要靠這個僧團來弘揚、
維持。如果是僧團沒有了,兩樣東西根本沒有,這樣。否則的話,就是有,圖書館裡說:
哦!那有,那一套書在這裡;我們現在看看,儘管佛經放在這裡,看了半天看不懂。而一
個很現實的問題,像我們現在正在大家研閱的《南山在家備覽》,已經經過菩薩、祖師一
而再地疏註,換句話疏是疏通,加以註解、疏通、說明,經過這樣一而再,再加上弘一大
師這麼提綱挈領地摘錄出來,那個我們就看起來還是一頭霧水,這樣。所以說,假定說沒
有這些法師們的話─就僧團哪─能夠把它這樣地說明的話,儘管這套書擺在這裡,懂
嗎?那既然不懂,你能受用嗎?所以說真正的佛法二寶,就是都假借於那個僧團,才能夠
真正地把它弘揚,使得我們受用。
而僧寶怎麼樣才能夠建立,乃至於如何維持、生存下來?說「僧寶所存,非戒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72
」─要靠戒,沒有戒根本不可能建立這個僧團,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下面呢,好
像黑板上有沒有寫?「順則三寶住持,違則覆滅正法」,如果說這個僧團你能夠隨順於
戒,如理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就這個依照著戒法如理如法去行持的話,三寶整個的真正地
安住,這樣。如果說你剃了頭,有了這個形式,有了這個團體,而不照著戒,而行持違背
了這戒的話,對三寶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使已有的都消滅。因為一般人並不了解佛是誰,
佛所說的法是什麼,他只能從那個出家人,弘法的那些人身上來體會這個法。而現在如果
那個僧團的組成份子─所謂僧、僧寶,他所以稱為寶就是如法,現在如果你不如法去
做,錯了;人家看見:哦,那原來就是這個,原來就這個!對不對?所以說違的話,三寶
就是覆滅。所以它違、順之間的關鍵何在?靠戒,靠戒!所以說三寶之所以興隆,能夠安
住,靠這個,這個叫「住持義」。只要這個法有了,住持在世間,安住在世間,那下面這
個就行了。
下面這來了!「九道所以師訓」,那哪九道?就是十法界除了佛。佛是究竟圓滿,佛
是說法者,就是佛本身對我們來說,是可以說引導我們從痛苦當中步步上升,減輕痛苦乃
至於徹底消滅痛苦,而能夠圓滿功德,究竟圓滿一切功德的一個指導者。對於我們要想跟
著他去學來說是指導者,另外一方面呢,佛也就是我們的目標、希望所在。我們大家感受
73 舊版.第十一卷 A
到這個世間這麼痛苦、這麼不理想,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覺悟了,照著這個方法去做,然
後所達到的一個狀態是什麼呢?我們的痛苦,他徹底解決,絲毫無遺;我們期望的一切好
處、快樂,他究竟圓滿沒有一點點遺漏。啊!對我們來說,對!這個道理不是一個空話,
而是一個具體的事實。所以他有最正確的理論告訴我們:啊,你為什麼痛苦啊?如何離開
這個痛苦啊?你為什麼得不到快樂?怎麼樣才能夠得到?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說得
清清楚楚,然後呢,事實擺在這裡─你看我啊!我就照著這樣去做,不就得到了嗎!
所以說,佛對於指導我們的方法來說,我們稱他為導師,佛是三界當中唯一的大導
師。還有呢,對我們來說,真正我們所期望的希望,是目標;實際上除了這個以外,還
有,我們最佳的救護、保護者,這個不必細談。因此從他那個典型的,也可以說一個榜
樣,啟發了我們的信心、好樂之心;他說的道理,理解了以後照著去做,這個是什麼?
「師訓」,那個就是師長最好的訓示。然後,就個人從一步一步來說,先是人天,然後人
天走上去的話,出世的話,所謂出離,那一部分也可以說列入聲聞、緣覺。就是說,你只
停在那裡,那你就是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如果你一步一步走上去,那是我們必
然經過的,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的次第。由於這樣的關係,所以才分出來。喏,
如果你不照著去做,那對不起,你就輪迴三惡道,這正是反方向的一個最好的事實擺在這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74
裡,警策我們。照著他去做,現在你需要了,那你向上的話,這是人;然後人上去是天;
然後,一步一步上去的聲、緣、菩薩,所以這個叫九道師訓。
三惡道為什麼也是訓哪?三惡道當然是訓啊!所以說,孔老夫子說的這句話,我們常
常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前我曾經跟
同學談過,說我們大家覺得這句話,用在佛法當中可以把它再加深一點,就三人行「必」
是我師。為什麼必定呢?這個三人哪三人?不是說只有三個人;一個好的、一個壞的,一
個不好不壞的。看見壞的人說:喔唷!你看,他走得不好,走出這麼毛病來,倒是我的最
好的榜樣,告訴我:你不要走錯喔!看見他,自己策勵,如果你能夠避免了,他豈不是一
個最好的警策者,讓你不跌這個筋斗啊?對嘛!看見前面這個人,一下去跌得半死不活,
你就不會下去了。你如果從這個地方去看的話就對!可是這個行相,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
體會、看得到呢?看不到!還要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以後,然後我們回過頭
來一看,才了解;而所以了解,還是靠三寶安住世間。
有一次我在路上面經過,那麼路上經過的時候,那個現在的高速公路車子很多,正
好有一部車,滿載了待宰之豬,白白胖胖的、長得很肥,它超車而過。旁邊有一個人告訴
我:「哎呀,善知識!」我當時聽了以後愣了一下,後來想:一點都沒有錯。平常我們覺
75 舊版.第十一卷 A
得善知識,佛才是、菩薩才是,至少嘛羅漢、聲聞乃至於法師才是,怎麼一個「豬」是我
們的善知識啊?假定不懂佛法的話,不會覺得善知識,懂得了佛法了,善知識!說:啊!
你看哪,不要馬虎、不要懶惰啊!不要馬虎、不要懶惰是豬並沒有做什麼壞事,並沒有做
什麼壞事,但是牠怎麼樣?牠就是好吃懶作,覺得眼前佔一點便宜。牠不會想傷人的,所
以豬本身不會說像這種很多動物這樣侵犯你,可是牠使用的超過了牠應得的,將來還報的
時候就是照這一個,這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嗎?
這個三惡道是現實的例子,而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把一切一切策勵我們增上的,
誰?三寶的力量,法寶。而這個法,是指出來的內涵,誰告訴我們的?佛。雖然佛說這個
法,但是「並假僧弘」,僧一定要靠戒才能夠安住,所以說「九道所以師訓」,對我們來
說,真正啟發我們認識的,完全靠這個。
當我們認識了以後下面怎麼辦呢?就要開始照著去做,照著去做。所以真的次第來
說,三寶是安住在世間才有這個可能,然後你經過了這個,所謂摸索認識了以後,認識,
然後認識了開始去行持。而行持中心在哪裡?戒─「諸行的歸憑」,諸行的歸憑。平常的
時候,真正講「教」,這個範圍很廣泛,說各式各樣的理路開始,乃至於講戒法都是講教,
可是這個一般的所謂化教跟制教的差別,這個地方有一個不同的地方,這也就簡單說一下。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76
平常經論上面一般所說的道理的話,它是廣泛的、原則性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或者
說,整個的佛法講「空、緣起」,或者把空的理論深入地說明;或者正因為空,所以緣起
的事相,從因果方面是詳為說明。但是對我們一般來說,像我們這樣粗淺的人,不大容易
深刻乃至於正確地了解它,往往把握不住它這個真實的內涵。產生什麼效果呢?產生了都
是處處執著、處處執著。於是在這個上面弄錯,講空,結果什麼都不管了,於是撥無因果
等等,來了!實際上呢並不是,佛門當中說這個「實際理地一塵不染」,正因為實際理
地一塵不染,所以「佛事門中」,你要正規去修行的話,是「一法不遺」,一點小事情
都不能馬虎喲!這我們又莫名其妙了。所以說,儘管這個道理可以讓我們了解,這個是虛
通,這個內涵真正要想照著去行持的話,對一般人來說比較困難,而且相當困難。
所以上次曾經說過了,「哦!這個多少價錢哪?」「大概多少!」可是你要真正去
買這個東西的話,那差一點都不行。或者說,上次我們舉過的幾個比喻,你們可以回想一
下,那個引擎,哦,怎麼說?簡單的三兩句話就說出來,可是你要想把這個引擎如理地做
好的話,一點都不能錯。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諸行」,你要真正開始懂得了道理以
後,慢慢地去行持啟發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是根本,是根本。這個才是你真實所依憑
的,以前都錯了。所以才皈投依靠這個真正的地方,這樣,所以諸行所根據的,這樣。
77 舊版.第十一卷 A
那麼這麼一來,於是「聖賢的依止」。聖賢是如理地了解、如法地行持,然後真正
地感得的這個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有部分以及究竟。部分來說,二乘的跟菩薩,究竟的是
佛,這樣,都從這個地方開始。而究實來說,究實地來說,我們要對治的─貪、瞋、
癡。用什麼方法去對治它?戒、定、慧,上次是簡單已經說過了。我們要想整個地解決,
究竟地解決,那是慧,那是慧。但是單單有慧行嗎?不行!慧,這個慧必須要用工具─
定,而這個定必須要用戒。所以說究竟證得了這個果位來說,換句話說,我們所希望的離
苦得樂的這個結果,這個結果的位次叫聖賢,聖賢那根本在哪裡?在戒,在戒。因此想想
看,從因到果,我們一步一步地仔細地觀察,認真地分析的最後結果,根源何在?在戒!
這個戒的真正的、殊勝的特別的用處,特別的用處。
那麼這個黑板上面,我簡單地寫,同時這裡印了幾張,這個是《資持記》上面的,
《行事鈔資持記》,印得不多。我之所以這樣做的話,今天印了多少?印了十張。原則上
面,我這裡看見很多有出家的這個同道們,那麼這個是很值得一看,所以凡是出家同道送
他一張。(編者按:請參閱《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四。)那麼其他的,黑板上,我
只是簡單地說一說。一方面像《資持記》,像這樣的,我們平常在家人的確也不大有機
會,重點地方我說一說。黑板上寫的是「次眾法中。佛所立戒,令人稟行,即以法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78
人也。……是知法有資人之用,人有弘法之能,非法則人亡,非人則法滅,人法相
資,乃能久住耳。」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人之所以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一步一步透脫,需要幾個條件。第
一個,要有人告訴我們,那就是前面說的「佛」;然後呢,不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而且他
是典型的榜樣。所以理論上面,他這麼告訴我們;實際上面,他這個樣子擺在這裡,啟發我
們的好樂之心。對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推動我們的力量有兩種:一個呢情緒方面,一個是
知見方面。現在知見方面,理論很清楚;加上情緒方面,推動你的力量這麼正確。比如說:
這個東西對你很好啊!我們說:好是好啊,但是我現在不需要。理論上面好壞,你可以分得
清楚,可是情緒上面,目前你沒有這個需要在。或者說,雖然我要這個東西,但是呢,對不
起,弄不清楚要了以後不一定對你有益。所以實際上這兩樣東西要同樣具足。
那麼現在呢,說理論上面告訴你這個道理,樣子上面給你看─佛。因此讓你強烈地
曉得:啊!你要;而且理論很清楚,走上去,這個是「法」。那麼這樣地真正地走上去,
一步一步上去了以後,好,懂得了理論,了解了行持的準則,下面真正去做的時候,就拿
這個法來淨化自己。因為我們了解了說一切痛苦的根本,不在其他的,在什麼?在業的
因,上一次說過了。而這個業因,而這個業因,業是直接感果的,但是這個所以造業的原
79 舊版.第十一卷 A
因是什麼?是惑,換句話說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煩惱,根本來說是叫無明,但是粗顯的行
相來就是不妨說貪、瞋、癡,那麼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個。
告訴了我們這個,然後我們就利用這個佛法,改善了我們自己的煩惱,於是得到善淨
之業,解決問題,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所以這個法才是真正對我們最好的滋養、最好的資
助,所以叫「法有資人之用」,法的真正的功效是這個樣的。當然它在過程當中第一次告
訴你聽,哎呀!你聽了很歡喜,覺得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充滿真的有用嗎?你聽的時候很
好,回去的時候,對不起,又不行。那麼一步一步上來,所以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上面所說
的見、行兩樣東西,化、制之間的差別,這個以前都說過了。
進一步呢,因為這個人受了這個佛告訴我們的教誡,然後這個教誡當中兩樣東西:
第一個,知見方面的正確的認識,還有行持的準則,這個才是真正的戒的內涵喔!然後你
秉受了這個戒以後,照著去做。照著去做的話,下面有了!「人是有弘法之能」,你這樣
去做,慢慢地做、越做越好。就世間來說,你是一個道德很高尚的人,教人家看了令人景
仰。然後進一步因為你這個行持很準,所以實際上顯出來這個內涵也跟平常不一樣。最起
碼的人天乘,像袁了凡這樣,哦!人家說人家求不到,你看!他照著去做的話他得到;眼
前嘛又教人家看了處處地方說恭敬,嗯,這個人有操守、有道德。平常一般世間人都覺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80
得:「哎呀,這樣的話,這個道德雖然要守,可是吃虧,划不來!」結果妙咧!他不但不
吃虧喔,而且你得不到的東西他都得到,這樣。因此這麼一來,這個法不僅僅是書本上面
的講講,不是說說的、聽聽,真正那個法的力量就慢慢、慢慢地展現開來。所以這個時候
由人來弘這個法,而這個人是什麼?如法行持者。
所以下面說「非法則人亡」,沒有這個法的話,對不起,這個人就是─所以孔老
夫子說「殆矣」─這個人就完了!這個人就完了!我們說完些什麼?對不起,難得的人
身,下面眼看著墮落三惡道。反過來說呢,「非人則法滅」,如果沒有人真正去做的話,
對不起,這個法只是講講,也就沒有了。「人法相資,乃能久住」,這個「人法相資」在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這麼說,特別重視的,就是重視什麼?重視這個出家的僧團,而實際
上呢,整個地來說,如法行持者,如法行持者。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上面四句,
「三寶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師訓,諸行歸憑,聖賢依止」,喏!「必宗於戒」。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一卷 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81 舊版.第十一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一卷.B面
因此這個了解了戒的真正的功用,而這個功用─大,其大無外,其大無外。這個地方簡
單地說明一下。
  那為什麼這地方首先要說明這個「大用」呢?這個原則這裡也說一說。平常對我們來
說,講經說法,那個道理聽起來很容易懂,也對人很有這個吸引力,可是真正要去做的時
候,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個也不可以、是那個也不可以,想做的,是不可以;還有反過
來說,不想做的,這個要你這樣做、那個要你那樣做。是,凡是說世間道德的操守,乃至
於像戒什麼等等,對我們來說都有這一種困惑擺在那裡。為什麼我們願意去做呢?這個裡
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在,什麼理由?它有大好處!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還要加上
反面的,你不做的話,是有大損失!所以正反一比的話,到那時候你就有了一個很正確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82
認識,那再難也做!
  那麼這裡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一下。現在這個社會,工商業非常發達的時候,我
們如果仔細看看的話,在不管是工業界也好、商業界也好,實在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實
在一件非常麻煩、非常痛苦的事情。可是人人很努力去做,而且在這個從事各人自己的行
業,這個內涵之下,行之唯恐不力。為什麼?它有好處在!因此雖然做這件事情,對我們
也帶來很多麻煩困擾,但是人人趨之若鶩。因此在這個地方也告訴:你不是要去掉痛苦
嗎?對!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快樂的果報嗎?對!哪!那麼我告訴你該怎麼走─這裡
走!雖然這樣去做的時候,那是一件不大好走,滿辛苦的事情,但是它有這麼大的無比的
價值在!這個是它的一個特殊的原因。所以這個地方擺那個「戒有大用」,而且簡單的兩
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我也特別加以說明。
  本來我所準備的資料,這整個的一堂都講不完。可是我想這個時間大家很寶貝,所以
容許你們有問題,如果你們以後有問題提出來,我回過頭來再來補充它不晚,不晚!那麼
特別呢,我所了解的,在座的極大部分都曾經研閱過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關於這個
地方的很多問題,你兩本―這個跟那個論―一配合的話,裡邊的內涵都知道了。換句
話前面這個理論,你透過這個地方去一對照,然後互相輔助的話,你能夠派上用場了。所
83 舊版.第十一卷 B
以這個地方所謂「戒有大用」,這個原則是這樣。那麼平常在我們內心上面,不僅僅是聽
懂,常常去思惟,你真正地思惟說:啊,這個大好處這麼好!這個大好處這麼好啊!功效
就顯了。
  我也舉個簡單的比喻,譬如人家告訴你說:啊,現在你作這個小生意,你應該作一個
比較……換一個職業,或者什麼,我們總覺得:哎呀!這換起來很麻煩。單單就換一個,
是很麻煩,如果說事實你能夠了解,說你換的時候雖然麻煩哪,可是你將來賺大錢喔!你
把這個事情擺在腦筋裡,了解得更清楚、越深刻,我想我們換的可能就越來越大。所以不
要把這個單單聽過了就算,儘可能我建議你們,像《廣論》這樣的,這個內涵去好好地去
細細地思惟,細細地思惟。像在論上面他常常這樣說的,你這樣學的有殊勝的利益,不這
樣學的是有大的損害。他一定先策發這個對比─好壞之間的對比,策發我們非常強烈的
好樂心,這樣。然後這個推動的力量就產生了,產生了以後我們就能夠克服這個困難。眼
前看這個困難是滿大,實際上等到你克服了以後,這個不是困難。更進一步說,就你所得
到的這個好處來說的話,啊,那你覺得這個小小的困難實在太不是困難了!
  當年對我來說也的確是困難,可是現在回過頭來,我常常說這個困難再加上十倍、
百倍、一千倍、一萬倍,我都願意,絕對願意!而且沒有選擇的只有走這條路,因為它的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84
利益太大了。而且這個大並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除了這一條路以外,你要想其他地方
找任何利益,一句話:找不到!眼前相似的利益有,究竟的利益根本沒有!那麼關於這一
點,在這個三寶之所以為寶當中,有詳細的說明,可這一點平常都是在化教當中說,所以
這裡就不細說了。下面我們看:
第三項 略解名義
好,那現在已經啟發了我們這個好樂心,於是進一步先把它這個內涵,慢慢地、正確
地來認識。這個雖然說正確地認識,也是一步一步地來。所以前面對於三皈五戒來說,只
能說略解─大略地,雖然簡單,但是綱要已經在,而是又很簡單地了解這個「名」所指
示的內涵。看:
翻名
  • 毗尼---翻為律
    尸羅---翻為戒
    波羅提木叉---翻為處處解脫(《戒疏》翻為別解脫)

《事鈔》云:「依彼梵本具立三名。初言毗尼,此翻為律。二言尸羅,此翻為戒。
三言波羅提木叉,此云處處解脫。 顯三次第,即是一化始終。律則據教。教不孤

85 舊版.第十一卷 B
起,必詮行相,戒則因之而立。戒不虛因,必有果克,故解脫絕縛最在其終。」
(一段。那麼先看一個《資持》解釋云:)《資持》釋云:「一化始終者教行果三不
唯戒律,一切教門次第皆爾。」

這一段,同樣地先把那個《資持》的解釋說一下。說前面我們講那個次第的時候說,
叫「教、行、果」,實際上,這個次第不但在戒法當中,整個的佛法。所以是「一化」,
一化就是佛出世的整個地出來,告訴、教化我們的這個教法,從始至終都以教、行、理這
個內涵來說明的,不僅僅是戒。所以三藏經、律、論無不如此,所以「一切教門」它的次
第都是如此。
  那麼這關於教、行、理,平常我們有不同的開合,那是各家不同,賢首通常用的─
信、解、行、證,這樣;那麼這個教、行、理有的時候叫「境、行、果」,名字不同。最
前面的「教」,是說明這個道理,啟發我們的信解,詳細地說叫「信、解」,簡單地說叫
「教」;「行」呢,就是如何行持;最後證得「果」。
關於這個教行果三方面,說得最清楚、明白,而且大綱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別的論,
這裡順便一提。因為這本論跟我們現在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特別因緣,而《廣論》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86
就是我們拿來配合《南山律在家備覽》看的。什麼論?《現觀莊嚴論》,這是彌勒菩薩造
的。所以太虛大師在這個《現觀莊嚴論》當中的序文當中有一段話,他說:「除非是補處
菩薩,除了像彌勒菩薩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沒有一個人能夠這麼簡單明瞭,而把全
部的宗要說得這麼清楚的。」這個三樣東西是從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說得清清楚楚。
這個境行果三樣東西,「境」總共說三樣東西,「行」是四加行,「果」呢,佛的一個法身
果。換句話說,境界─凡夫是什麼、聖人是什麼;然後這個從凡夫轉到聖人,你應該作些
什麼行為,四樣東西;透過這個這種真實的行持,你就能夠把凡夫轉成佛的圓滿法身。這樣
的整個的教法來說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這裡呢?也是,小的、小的地方,從每一個地方都
是這樣:小的,小的也是告訴你道理,這個道理如何行持,感得什麼樣的果。
  以前我們曾經說過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從地下跑到樓上,經過個樓梯,要跨每一
階,從底層到二樓來說,那個是因、這個是果。實際上,你每一步也是這樣,從平地跑到
第一步,從那個階段當中來說的話,前面這一步跨上去是因,跨到第一步是果,可是再停
在那裡就不對了。第二步再作為跨到第三步的因,第三步再作為跨到第四步的因,是不是
這個互為因果是這樣來的?因此我們要達到究竟圓滿的是這些,所以要經過戒、定、慧,
那麼同樣地,每一個當中,你又可以開出這個一個一個層次來。說從底樓到二樓要經過這
87 舊版.第十一卷 B
個樓梯,然後呢樓梯過程當中,又每一個地方又可以把它細分,因此在戒當中,一樣地可
以照這三個次第來說明。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行事鈔》,這個文我在這兒解釋一下。「梵本」那就是佛
的原始的經律論,那麼當然現在這地方是講律,就是戒,它原來說三個名字─毗尼、
尸羅、波羅提木叉。一般狀態當中,我們常常把三個名字混淆而用,混在一塊兒用,但是
這個裡邊細說,有它不同內涵,那麼這個不同內涵這裡說一下。第一個叫作「毗尼」,我
們這裡翻成中文的話─律,就是法律;第二個叫作「尸羅」,這個尸羅是梵文,就是
古代印度的,現代的梵文跟以前的梵文不太一樣,這個叫作戒;第三個呢,叫「波羅提木
叉」,這地方叫作處處解脫。這個三個有它的前後的次第在,有它的前後次第在。
現在翻到第十頁,我們看。「律」就是法則,這個律,這個也就是前面那個名字叫
毗尼─法,我們說法律、法律。這個法律是什麼?「據教」、據教,要告訴我們這個
道理。所以說,教是來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個道理行持的時候,一定有它的規則,這是
律。可是這個教為什麼要「起」呢?為什麼要說那個道理呢?「教不孤起,必詮行相」,
是以這個地方這個行相就是說,我們行持的時候,一定有它的規則、固定的,那麼這個規
則固定的叫作律,這樣。所以說,這個「戒則因之而立」,講完了道理以後就告訴你怎麼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88
做囉!比如說我們現在談論,那麼談論了生意,談完了以後大家要立條文了,講多少錢,
那個地方一定是非常細緻,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平常我們常常說:欸,這個很值
錢!那麼到底值錢是多少錢哪?十塊錢也叫值錢,一百塊錢也叫值錢,一千塊錢、一萬塊
錢……你那個準則不一樣啊!所以這個地方說這個「立」是這樣。
  那麼進一步,「戒不虛因,必有果克」。講真正行持,它不是像前面說一個空洞的理
論,它一定要照著這樣去做,有它確實的內涵,這個確實的內涵就是我們期望的這個最後
的結果。所以最後叫「解脫絕縛最在其終」,你照著這樣去做,最後你就得到解脫。解脫
的反面就是「縛」,縛是綁住了,不再被綁,這個次第是這樣的。下面繼續會解釋,所以
我前面這個不細說,再看第三行。
釋義
  • 律---法
    戒---禁
    處處解脫
    • 近---隨分果---處處解脫
      遠---聖 果----解脫
《事鈔》續云:「次明其義。初云律者法也。謂犯不犯輕重等法,並律所明,即教詮也。
89 舊版.第十一卷 B
現在這個一段一段來說明它。這個律就是「法」,法則、規律,法律,或者說。那麼
這個法律說些什麼呢?兩樣東西─犯、不犯,犯、不犯。你這樣做,你就犯了,那麼不
要這樣做。所以不對的事情指出來,告訴你現在不可以,這個叫「犯」;對的事情,照著
這樣去做,這個是「不犯」。實際上呢,犯當中、不犯當中還有細分,這個在以後整個的
這個條文所指的,嚴密的說明就是這兩樣東西。那麼犯當中有犯得輕、有犯得重,整個的
律來說、這個條文來說,主要的就是說明這個。那麼這個就是講說的道理,叫「教詮」。
前面不是毗尼叫教嗎?喏!教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這樣。
二者戒義。戒者性也,
那麼第二呢,「戒義」。戒義,戒的性質,它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哪!這個是對的、
這個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是正確的、不對的,不對的你不可以做─禁戒,告訴你。
性通善惡,故惡律儀類亦通周。若此立名,戒當禁也。
  這個本質來說有善、有惡,所以善的叫善律儀,惡的就惡律儀;反過來說,這個就是
什麼?禁戒,告訴你這個不可以做的哦,這個不可以做的哦!前面不是說第一個名字叫作
毗尼,講教,說明這個內涵,它是對的、不對,或者是犯、不犯;犯當中是輕、是重。那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90
麼下面的話,叫作尸羅,尸羅是禁戒,啊!那處處地方警策自己,說到那時候不可以做。
所以這戒叫「攝心為戒」,什麼叫攝心為戒啊?了解了這個是犯、不犯,犯當中輕、重,
那麼處處地方警惕自己,對境的時候不要去做。這個是戒那一部分。
三解脫義者。
這個次第這樣。
近而彰名隨分果也,謂身口七非犯緣非一,各各防護,隨相解脫。
先是這個,那麼最後呢,叫作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它這個名字叫「處處解脫」。
處處解脫是什麼呢?從近的地方來說,從眼前來說叫「隨分果」,這是一個結果。這個為
什麼叫隨分果呢?隨你當分所緣的,照著這樣去做,就可以得到這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
我們要的結果。那麼本來不了解這種狀態,見解是錯誤的,隨順著貪瞋癡,隨順著貪瞋癡
身口的行為的話,不是身三,就是口四;現在了解了以後,照著這個規律去做,攝持內心
不要去犯,於是得到什麼?欸,這個解脫,身口七支不再犯。
  當對境的時候,在各別對境的上頭,你正確地認識,然後呢,說攝持自心,攝持得自
91 舊版.第十一卷 B
己的心裡面:這個不要再做!這個不要再做!因此「隨分」,也就是隨你當分從這個地方
就解脫。沒犯、不造業,不造業你就不會綁啊!不會綁,那麼將來這個因是不綁的因,將
來一定沒有痛苦的果,這個是眼前來說。就是你如果深遠地去看的話,如果說你心裡面不
造的話,當下內心當中清涼的感受就出來了。關於這一點,以後到下面再說的時候,我要
給大家說一說,要給大家說一說!這個東西非要自己體驗不可。那麼下面:
遠取戒德因戒克聖,望彼絕累由遵戒本。」
從遠的地方、久遠的地方看去,究竟持了戒以後能夠圓滿了功德,那個時候證得聖
果。證得那個聖果,最早是什麼?從遵戒,遵照著戒律的這個內涵一步一步做,於是在果
位上面不再受那個生死輪迴之累,所以說「望彼絕累」。根本在哪裡呀?「由遵戒本」,
這是遠果,這樣。近、遠二果。那這個是它這個內涵的說明。我們下面看一下那個《資
持》的解釋,那個《資持》的解釋比較容易。
《資持》釋云:「初釋律義中二,上句訓字。法以楷定為義。謂下釋義。一切戒本
大分為二前明犯相後明不犯,犯中復二即輕與重,四義攝盡毗尼大藏。就輕重中復
有因果闕緣開制之異故云等也。顯示律名從教而立故云並律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92
  那麼這個要說一下哦!現在這個地方解釋是解釋哪裡呢?解釋這《事鈔》續云:「次
明其義。初云律者,法也。謂犯不犯輕重等法,並律所明,即教詮也。」那麼剛才我們所
唸的就是說明這一個。說「上句」,換句話說,「次明其義」這個,那麼「初云律者,法
也。」說「訓」,上面指這一個。說楷定這「法」是什麼,「法」是確定來軌範這個,說
這個什麼一個確定的內涵呢,這是文字的解釋。「謂下」就是「謂犯不犯輕重等法,並律
所明」,那就是說明。說明那剛才前面解釋過了,解釋過了,你就看了一下就很了解,聽
了一下就了解。
  不過下面有一句話恐怕大家不太清楚,是「犯、不犯,輕、重」,這四樣東西把整
個的這個毗尼一藏,就是這個律主要的就是說這個。不過下面有一點,輕重當中還有「因
果、闕緣、開制之異」。關於這個因果、闕緣、開制等等,在後面〈持犯篇〉當中會詳細
說,所以這地方不解釋,不解釋。反正是後面……眼前我們繼續講下去,用得著的地方我
會一一說明;至於說暫時用不上的,暫時留在這裡,一直等到後面〈持犯篇〉,那個時候
會詳細地說明這個闕緣等等。
  所以我這地方簡單地說一下,要犯一個罪,今天我們不從這個後面的持犯來說,我
們從前面已經說「業」來說,犯一個罪最主要的需要幾個條件哪?四個。大家還記著─
93 舊版.第十一卷 B
事、意樂、加行、究竟。那麼這四個條件這個是組成這個業的緣,如果這個地方有一個緣
缺掉了以後,那麼這個業本身就不完整,乃至於有的時候沒有了。比如說,做一件事情
─踩一個螞蟻,那麼「事」這是螞蟻;「加行」,你把牠踩;如果踩完了以後踩死,
那麼「究竟」。下面這個「意樂」也是個緣─你用什麼心去踩牠的。看見個螞蟻,上去
「哎,這個討厭!」一腳把牠踩死,這是一種;還有呢,你匆匆忙忙走過去,你根本不曉
得前面有什麼,這是一種;你眼睛近視看見以為灰塵踩上去,又是一種。結果業同不同?
不同。後面這個幾個缺什麼緣?缺意樂之緣。
  這個意樂當中又分三樣:想、煩惱、等起。「想」是說,「欸,這是什麼?」這個叫
想。如果大家對這個想正確了解的話,請你們翻開《廣論》。現在每一個人手上都有那個
書在這裡,都有那個書在這裡,所以我們這個書一看哪,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清楚。這
個在哪裡呢?在一百二十二頁上頭,一百二十二頁上頭第四行,「四相,謂事,意樂,
加行,究竟
」。那麼在這個裡邊哪,看那個第五行,「意樂分三」,有沒有看見?第五
行的最下面意樂,換句話這個就是心裡面的意念、好樂之心。哪三部分呢?「想」,怎麼
想呢?欸,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說我走過去的時候:這什麼東西呀?雖然是螞蟻,
你把牠看成灰塵,那個就是缺殺的這個根本罪,這個緣就缺掉一個;或者你匆匆忙忙跑過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94
去,根本沒有想到牠,那這也缺。
  所以什麼情況之下,他都說得很清楚,所以前面這個闕緣,就這樣。有的時候這是一
個沙子不是螞蟻,你把它看成是螞蟻這麼去踩,這個,說這個時候「想」是具足了,但是
它也有一個闕緣,闕緣什麼?缺那個究竟沒有,究竟沒有。因為你是想的螞蟻,實際上沒
有真正的螞蟻在,所以事究竟不究竟,所以它也是一個闕緣。可是因為你想成要去殺牠,
你有這個殺心,對不起,你還是犯了,這個罪它並不是根本罪,前面所說的這個闕緣就是
這樣,了解不了解?那麼這裡我說一下。
  那麼既然翻開來了以後,看第二個呢,叫作「煩惱」。第三個、是第二個煩惱還是第
三個煩惱?第三個煩惱是吧?那麼「等起」,什麼叫等起?應該是說想―欸,所謂等
起、煩惱是說,等起的話,由於這樣的想法,然後你跟著來,實際上,應該這個等起也受
煩惱的影響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二卷 A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97 舊版.第十二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A面
比如說:我今天要殺那個螞蟻;那麼由於什麼心理面啊?你瞋心而殺、貪心而殺、癡心而
殺,這個殺不一樣的。瞋心是覺得這個螞蟻我就是討厭牠。貪心的話呢?螞蟻還有貪心
的?會不會?我並不是要吃這個螞蟻,我這個地方覺得要是乾淨一點、要什麼東西,所以
為了我的喜好,所以損害他命,這個是貪相應法。所以由於這種心理,引發你後面的結
果,這種引發推動你的力量,說這個動機的引發所在,受了這個煩惱的影響,然後推動你
下面這個心理一樣去策發去做的,這個叫作等起─由於前面等流而引起的後面這個心理
狀態。所以這個意樂分這個三樣東西。
  那麼這個闕緣呢?你去看,這四項東西當中再細分的又加兩樣東西,一共六樣,所以
這個六樣東西啊,有一個缺少掉了,這個罪就又不究竟,所以這個闕緣指這個而言,那麼
這詳細的以後我們講。那麼在這個闕緣當中,哪些是開、哪些不可以開,所以開遮等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98
它也有這個不同。好!這一句說完了,下面:
次釋戒義中(解釋那個戒當中)。戒以性名,性通三性,且論善惡互不相容各得禁
義。惡律儀亦名惡戒,屠兒獵師旃陀羅輩常行殺害,名受惡戒持惡律儀。

  那麼這個呢,就是上面的第二段,「二者戒義,戒者性也」那一段。這個戒是就它的
本性來說,這個性有三個:善、惡以及非善非惡。這個裡邊有善就沒有惡,有惡一定沒有
善,所以兩者東西像明跟暗一樣,明來了暗自然沒有,暗來了明一定沒有,所以叫互不相
容。因此這個善有善律儀,惡有惡律儀。
  那「惡律儀」在什麼地方呢?「惡戒」的話―我們不管戒、律儀同一個名字哦―
就是這個特別是對印度來說,「屠兒、獵師、旃陀羅」,他那個腦筋當中主要的就是專門
殺,到那個時候不殺不可以,職業就是如此,他想法就是如此。那麼這個「旃陀羅」是印
度話,翻成功我們中文,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叫作「嚴熾」,為什麼叫嚴熾?莊嚴,就是凡
是印度人,現在還有沒有我不知道,古代的印度啊,凡這類人他出去的時候他要拿一根竹
竿,上面撐一個東西,撐一個東西,一方面撐那個竹竿讓人家看,一方還搖鈴,「剛噹、
剛噹」搖,表示我專門做這個事情。人家看見他了以後,他也要避道而行,萬一對面的走
99 舊版.第十二卷 A
的話,他也讓開,人家也趕快讓開,就這樣。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一個階級,印度通常有四
個階級,那個旃陀羅是四個階級以外的,四個階級以外的。那四個階級是婆羅門、剎帝
利、吠舍離跟首陀羅;商家階級是吠舍離,那個農或者是奴那個就是首陀羅,四個階級。
現在這個上面講那個旃陀羅,那個四個階級以外的。
三釋解脫中,約近遠兩義釋之。近中,言隨分者顯非頓脫,即處處義也。
  上面已經說過了,這個不是究竟的解脫。
次遠義者,此以凡地所受望後聖果故云遠取,即前聖道本基義故云因戒等。聖總三
乘。累該五住。

  這裡簡單地解釋一下。那個「隨分」的呢,就是我們現在眼前;遠的的話,什麼是
「遠」呢?最後證聖位這個來說。現在我們因地當中來說,是「凡地所受望後聖果」,的
確,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是遠因,將來會感得這個果報的,就是前面戒的大用當中「聖道
本基」。然後他又解釋「聖」是「總三乘」。前面說「絕累」,不是前面說「望彼絕累,
由遵戒本」嗎?絕累的「累該五住」,那麼這個「五住」也簡單地說一下。平常我們說,
這個五住煩惱、五住煩惱,這個五住煩惱,第一個叫「見一處住地」,見是看見的見,一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0
處是就是一處,一處、兩處、什麼地處,見一處住地;第二個叫「欲愛住地」;第三個叫
「色愛住地」;第四個「有愛住地」;最後,第五個叫「無明住地」,這個叫五住。或者
我們用另外一個名字來說:煩惱叫見、思、無明,這樣,它是全部的內涵,這裡不細說
它。後面有個問。
問:近遠兩釋何以分之?答:此有多異。一近約止業,遠望除惑。二近是凡地,遠
即聖道。三近是就因,遠即從果。四近是漸防,遠即頓破。」

  這個問答有它特別內涵,有它特別內涵。我們從這個上面,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戒真
正的行相。這個行相不是名字哦!這個戒,從這個地方來看,就是我們心裡面照著去戒、
去做,這個應有的狀態,平常所謂行相、行相的話指這個。我們尤其要了解,化教講的行
相,是主要的以文字為主,從文字去認識這個內涵;而真正制教,如果說在講戒的時候、
制教的時候,你不能了解這個文字所指的心理的狀態的話,那個制教學不好,這個戒一定
學不好。這個戒一定是從起心動念上面去說的,對了境以後,馬上你有一個反應,那個時
候就看這個反應是善、是惡,善的增長它,惡的就要防制它,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內涵,
所以叫攝心為戒。那麼凡是以後在戒部分的行相的話,我們這個地方很重要的特別地要了
解這個。
101 舊版.第十二卷 A
  因此這個問答就特別說,一個,「近約止業,遠望除惑」。什麼叫「止業」呢?當
這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平常我們怎麼辦呢?隨順著一向的習慣,好的境界現起了,怎麼辦
哪?哎呀,很歡喜,跟著它去!這個歡喜是什麼個狀態啊?貪相應法。貪了以後,小的就
是心裡面動一下,大的話呢緊跟著行為就來,是與不是?行為就來,身口跟著而來,就這
樣。所以說了解了,懂得了戒,於是說:「欸,不可以,不可以!到此為止!」這個心就
不隨貪走,停止了,所以這個叫止業。
  本來你要造這個惡業,現在你造的是持戒,這個持法叫作止持,止持;那麼,這個
止持、作持後面有解釋的。攝心真的攝的就是攝這樣,所以這個是近哦!看看這個近是什
麼?就是我們隨分當任何境界的時候,真正將來受了戒,然後去行的時候這樣的:碰見這
個境界─哦!現在曉得了,不再隨境而轉,停止更造惡業。停造惡業當下是什麼?是善
業嘛,就是這樣,這個是近。然後「遠望除惑」,欸,慢慢地、慢慢地你就不隨它去啦!
否則你在增長啊!至於說這個除惑的情況,就看你見解得透不透、力量的大小、行持得夠
不夠,指這個而言。
  第二呢,「近是凡地,遠即聖道。」因為你步步地能夠這樣地內心上面把持住,這
樣一來於是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增上,所以又進一步地說凡聖。第三呢,近是因,遠是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2
果,就這樣,所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或者你僅僅能夠擋住這個業,或者你能夠了解這
個惑,乃至於惑、業兩個,共同地把它擋住,於是這麼一來的話,眼前這個因,將來就感
得這個果。
  還有呢,「近是漸防」,這個持戒就是這樣哦,一件一件事情上、一件一件事情上、
一件一件事情上面;「遠即頓破」。談到那個頓、漸,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一下。我們很
多人都是這樣學―哎呀!這個一樣一樣來麻煩,最好一口氣解決。實際上是這樣嗎?實
際上這樣嗎?在表面上去看,是有一口氣解決的這樣的行相,但是你就深遠的內涵去看的
話,對不起,這個頓漸之間彼此間有它必然的一個關係。我們去上班賺錢,然後呢,或者
這個地方是月初發薪水,或者是月底發薪水。就發薪水來說「頓」,可是這個頓下怎麼來
的?是不是三十天一天一天積累起來的啊?欸,三十天還一點都不能差耶!任何那個斷掉
了你就死掉的時候,不可能斷掉的。睡覺,睡覺在繼續;吃飯,吃飯在繼續,我們認得任
何東西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個頓、漸,你表面去看是兩件事情,你深遠的內涵去看的話,
這兩個當中有它必然的結果,所有的頓都從這個漸上來的,這我們要了解。
  你忙了半天最後的恍然大悟,恍然大悟一剎那叫頓,所以前面的心心念念擺在這上面
這是漸。那我們辛辛苦苦地、老老實實念佛,到最後的話往生這個是頓;然後你念的不是
103 舊版.第十二卷 A
念的阿彌陀佛,是念「念佛是誰」,那時候開悟的是頓。同樣的一個道理,現在我們持戒
也是如此,你戒當中每一個時候剎那剎那把握住,將來你要得到這個果報,要求往生那是
中品,要求增上生,你要求的都在這個地方。所以他這一段最後那個問遠近,我們要從這
個不同的角度認識它。
  下面那個小字,那個小字那就是弘一大師把它摘出來,摘出來。(編者按:請參看
前面「翻名」、「釋義」二科表。)說「名、義」有它的必然的次第,以及它的意義的不
同,那麼這個次第、這個意義,在我們行持上面都有它很重要的相關的內涵在。那這個這
一部分又講完了,第三項講完了,第四個呢?
第四項 優劣有異
講戒說優劣,這個優劣指什麼?我們看這個文就曉得。
《資持》云:「優劣中。優即勝也。前後並單論別脫,此兼道定,還欲對顯別脫功
勝。」

  這解釋一下。現在講的什麼叫「優劣」,優當然是超勝啦,比較好啦;劣嘛,比較差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4
啦!說前面所講的,整個講的所謂戒、戒、戒,本身都是什麼?都是指這個別解脫戒。這
個別解脫戒或者你翻成毗尼,或者翻成尸羅,或者翻成波羅提木叉,那三個名字翻成我們
中文就是律、戒以及別解脫,這三樣東西同一個東西。實際上呢,戒整個的來說是不是單
單這個呢?不!還有另外的叫定共戒、道共戒,我想這個大家聽說過。所以現在這個地方
比較一下,說這個律,或者是別解脫戒,這個戒跟定共戒、道共戒彼此間有什麼不同?那
麼,下面特別說明這個別解脫戒最殊勝、最殊勝。
  後面有一個小字做的表,那是使我們容易了解起見,大家隨便一看就可以了解了。

┌別脫 ── 別解脫戒(處處解脫)── 木叉戒 ──依受戒之作法而受得
├ 定 ── 定共戒────────────禪 戒 ──與禪定 共生 ┐
└ 道 ── 道共戒────────────無漏戒 ──與無漏智共生 ┴──皆隨心而發


  不過這個地方有幾句話,後面沒有解釋,所以我們不妨也看一看。別解脫戒,括弧裡
叫處處解脫,或者叫木叉,木叉就是波羅提木叉。這個戒怎麼得的呢?「依受戒之作法而
得」,戒一定要經過一個受戒的儀軌,那個受戒的儀軌叫作作法,那麼律當中叫作羯磨。
關於這一點,我想在座的很多同修們,很多的同道們大家受過戒了,所以都看那個受戒的
105 舊版.第十二卷 A
時候一定有儀軌,然後這個戒師父傳給我們,我們去受。
  實際上不僅僅是受戒哦!乃至於「但三歸」也是一樣,這個法師或者自己的皈依的本
師他唸,然後受的人跟著也唸。關於整個的這個內涵,真正說起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我們是否得到這個三皈,是否得到這個戒,三皈有三皈之體,戒有戒體,整個
的都在這個作法、羯磨當中。這個羯磨如不如法―這個如法,事前你有多少認識,心裡
做到什麼程度,以及傳給我們的這個師長,都直接地相關。關於這種道理後面都會詳細說
明。所以這個戒要這樣得到的。那麼定共戒呢?定共戒不要,你得到禪定的時候與禪定共
生。慧呢?道共戒是無漏戒叫作,這個與無漏智共生。這個都是隨心而發,不要經過前面
的作法的,這個是彼此間根本不同之處。
  現在下面把這個三樣東西的差別在這裡說一說。這個下面這個對我們很重要,我們
往往說:「嗯!這個戒好像是……」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不太重視這個戒,不要說一般的
人,就是學佛的很多人也不太重視。這是我覺得對我們一個最大、最大的損失,非常大、
非常大!後面隨分的,我們就說下去。這個所謂大,不僅僅是說因為戒可以住持三寶,乃
至於這些九道師訓;就是對個人來說,完全對個人來說,這個也是一個絕大的大損失!下
面來解釋,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6
《事鈔》云:「《婆論》云:木叉戒佛在世有,希現故勝。禪無漏戒一切時有。
  這個木叉戒,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作法─別解脫戒,這個戒一定要佛在世才有,
佛不出世,沒有。佛的出世,經論上面說這個像什麼?像靈瑞花一樣,那個幾千年才出現
一次。實際上真的幾千年一次嗎?佛的出世的話,啊!往往是多少百萬、千萬年,乃至於
阿僧祇劫才出現。出現了以後也不一定有戒哦!在我們眼前常說的七佛,七佛當中四個佛
不曉得還是三個佛,沒有傳那個戒法,只是一個什麼―略戒;略戒佛在世的時候有,佛
走,好囉,沒多久沒有了,這樣哦!所以佛出世都不一定有。佛出世了,如果說只留著略
戒的話,還是沒有啊!所以這個木叉戒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東西、珍貴的。
  而這個「禪無漏戒一切時有」,禪戒那是叫定共戒,這個是外道也有;說無漏戒一定
是聖者。說聖者怎麼一切時都有啊?這樣,緣覺啊、獨覺啊,那個出在無佛之世,這樣,
只要證得這個獨覺之果,對他來說就有這個無漏戒共,因此不一定要佛出世才有,只有別
解脫戒那才是佛出世才有。
二木叉通情非情,寬故言勝。餘二局情,狹故不如。
  那麼「餘二」的話就是定共、道共。定共跟道共都是隨心而生,你心跟定相應,心跟
無漏相應這個才行。這個木叉戒不是,作法通於情、非情,對那個境上面來說,這樣;譬
107 舊版.第十二卷 A
如說酒戒。那麼它有很多東西這個不是跟定、道相應,所以它這個不像前面這樣局狹。
三木叉從慈心發故勝,能為佛道作因。
  這個波羅提木叉戒是從慈心而發的,就這樣。這個是根本不一樣的地方,譬如說不
殺、不盜,它的根本原因在這裡,而五戒之首是不殺。這個慈心而發的能夠為佛道作因,
其他的定、道不是。
四木叉戒者被及七眾。紹續三乘三寶三道,住持功強。餘二無能故劣。
這個木叉戒廣被七眾,這個七眾的話就是優婆塞、優婆夷這兩眾,然後加上這個出家
五眾:沙彌、沙彌尼、加上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這個裡邊並沒有八關齋戒―通常
那個八關齋戒啊,它是說包含在這個裡頭―所以我們曉得,通常佛弟子七眾、七眾,因
為八關齋戒一天一夜,這樣,這是一個特別的例子。對大眾來說,這個內涵都分在這個其
他的這七類當中。
  這個別解脫戒有什麼好處呢?「紹」是繼續,能夠把這個「三乘、三寶、三道」能
夠繼續下去。三乘是什麼三乘啊?聲、緣以及菩薩。三寶呢?佛、法、僧,這樣。那麼三
個道呢?就是所成的果,後面會解釋,後面會解釋。這個都要靠戒才能住持,上面已經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08
過,「佛法二寶,並假僧弘」,這個佛法二寶不是得定的人、不是緣覺能夠弘的,所以這
個只有波羅提木叉這個才有這樣的功德。
五木叉戒者唯佛弟子有。餘禪戒者外道亦有。」
這個木叉戒只有佛弟子有,其他的禪戒外道有,禪定,因為他定。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多論》五種,
  《多論》就是《薩婆多論》,所以有的是稱《婆論》,有的是《多論》,同一個。
初時二境三心四功五人。
  那個就是第一個「時」的話,就是說一個是佛出世,所以時間短;第二個「境」的
話,境是通情、非情,所以廣;第三個「心」,一個是行慈心,比較勝;第四個「功能」
的話,就是它能夠住持三寶;第五個「人」,就是一個是唯佛弟子,其他是外道。每一樣
東西都說明他超勝。下面這個文我把它唸一下,唸一下我們大家就了解了。
初時希常者。以木叉須佛出世,制方有故。餘二縱非佛出,亦有得定證道之者,故
常有也。 二境中。木叉遮性通禁。餘二但止性惡。

109 舊版.第十二卷 A
  這個我們了解。說定共、道共本身,他內心當中安住在定上面,安住在這個無漏的智
慧上面,所以他不會,本性、本質上面不會犯,它並沒有「遮」這個功效,「遮戒」的這
個特徵。也許大家覺得:這個既然是本性如此的話,這個遮有什麼關係啊?說起來這個遮
戒的功德非常殊勝,因為後面會繼續地說明這個道理,會繼續地說明這個道理。實際上,
前面曾經說過戒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有本期誓,二是遍該生境。如果大家記得前面這個遍
該生境的話,那就曉得這個遮戒的特別的功效。後面還要繼續地講那個遮戒,它為什麼能
夠遍法界發的很多理由,這個以後到時候再說。
三約心者。慈即大心,故是佛因。論云: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謂從智得。此專自
利,即二乘心,劣可知也。

  禪定不一定要慈悲,以及這個無漏戒不一定要慈悲,那個都需要智慧,需要智慧。以
這個智見才能夠得到,這個是專門講自利。這個慈心、悲心那個就大,所以它的勝利從這
地方分的。
四明功有二。一攝生廣,被七眾故。二住持勝,紹續等故。住持中三種並以紹續字
貫之,初所乘法,二即所住境,三謂所成果。 五約人中。外道無無漏戒,故但舉
禪戒耳,以彼亦得無色定故。」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10
「初所乘法」,就是三乘之法;「二所住境」,就三寶;「三謂所成果」,就是前
面那個三乘、三寶、三道。「五約人中。外道無無漏戒,故但舉禪戒耳,以彼亦得無色定
故。」這個我們容易懂,定是共外道的,定是共外道的。現在下面,
第五項 重受通塞
那麼這個重受通塞,今天那一段,我把它整個把它講完,簡單地說一說,先唸這個文:
資持》云:「重受中。意令行者審己所受,更求增勝故也。」
  這個「重受」,換句話說受了戒以後,乃至於受了三皈以後,受戒不拘於五戒,乃至
於沙彌以及具戒,受過了也都可以重受的。但是這個可以重受,不是每一宗、每一派都允
許的,所以有的是可以允許叫「通」,有的不允許叫「塞」。那麼下面就解釋,真正的開
許,就是通,為什麼呢?「意令」,它的原意使得這個「行者」,行者是受戒的人來說,
能夠從這個教法當中一層一層地了解,仔細地觀察、反省自己所受的內涵。
  不是前面說過嗎?戒本身哪,約心有上、中、下,約法嘛有五戒、八戒、沙彌以及具
戒,乃至於更向上還有菩薩,有這樣的差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二卷 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11 舊版.第十二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二卷.B面
所以說現在自己所受的是受的什麼呢?是五戒、八戒,還是每一戒當中的下、中?剛開始
不了解,或者雖然了解了不清楚。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當慢慢地加深認識以後更求增
上,所以他開「重受」,這個因緣在這個地方。
《事鈔》云:「依薩婆多宗,戒不重發,亦不重受。依本常定。」
  薩婆多宗也就是實法宗,以這個實法宗來說的話,它不可以重受,也不會重發。那麼
關於這個內容我們不必細說、不必細說,因為如果細說的話,如果了解了就了解,不了解
的話又要追尋到解釋很多,而很多這種內涵跟我們現在目前並不用得上。至於說諸位出家
的同道們想深入,那個時候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個,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12
《資持》釋云:「言不重發者。彼云,木叉戒者無有重得,若微品心受得五戒,後
以中上品心受十戒,先得五戒更無增勝,於後五戒乃得增耳。 不重受者。彼計一
受即定。既不重發,更受不增,故不立也。」

  那麼這個就是《資持記》解釋《行事鈔》,這個根據薩婆多部,不重發、也不重
受。但是前面我們剛開始去學習,然後受五戒的時候,那個心了解得不多,所以說「微品
心」,那麼以後你該怎麼辦呢?欸,他說以後中、上品心,那是受的時候是十戒、是沙彌
戒,所以先前面那個五戒本身並沒有增上,並沒有再改善;而後面這個五樣東西啊,因為
十戒嘛,後面這個五樣東西那正是增加的。既然這樣,所以它下面說明亦不重受、也沒有
更發,這個意思。那麼再續:
《事鈔》又云:「《成論》云:
  那就是《成實論》,《成實論》就是假名宗,那個假名宗有很多的立論根據,比起這
個有宗就要稍微超勝一點。像小學,如果小學,同樣小學嘛,一個初小,進入高小,乃至
於進入初中。
有人言,波羅提木叉有重發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儀,隨得道處更得律儀。
113 舊版.第十二卷 B
而本得不失,勝者受名。其七善者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禪戒定戒道共戒也。」
  這個幾樣。那麼這個說,問:波羅提木叉會重發嗎?他回答當中說,一天當中如果受
七個─這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實際上先五戒、八戒慢慢地增上─「隨得道處更得律
儀」,這個律儀就是戒特別的意思,你「得道」的地方就是你得到的。「而本得不失」,
原來這個你已經有的有了,可是上面這個再增上的話,再增上面的話,你繼續地增長。比
如說先得五戒,得了五戒以後受八戒,受了八戒以後再受十戒,再受具戒,然後禪戒,這
個所謂定共戒、道共戒。這個定、道,不僅僅是說像前面的單單修定、修道,就是我們受
了別解脫戒的人,當你步步深入得定、得道的時候,同樣地這個戒的內涵也漸次深廣。就
像前面的性、遮一樣,性、遮一樣,說有很多性罪上面加遮罪,有很多不經過遮的話,有
性而無遮。那麼所以從這個地方說,這個它跟前面的不一樣,我們看下面的解釋喔!
《資持》釋云:「成宗開重受。本得不失者
  這個實法宗、薩婆多部他不允許重受的。現在《成實論》,實際上那個成實論就是
我們的四分律,四分的當宗,四分律是允許重受的。雖然重受,並不是說原來的失掉了重
來,不是!不是!所以說「本得不失」。這不同的在哪裡呢?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14
從前體增為後體故。
  這個話大有道理哦,這個話大有道理!前面那個你得到這個戒體本身哪,比較弱、比
較淺、比較小;現在呢,以更增上的心、認識更正確、發心更深廣,於是去重受的時候,
你所得到的內涵也更深、更廣,這個是它的特點。說
勝者受名
  所以雖然原來的不失,可是你後來得到的更深、更廣,這個超勝於前,所以叫「勝者
受名」。
從後彰名,前名沒故。
  後面超勝的得到了,前面的就不用了。這個我解釋一下,比如說現在我們造房子,然
後用那個地、用那個地,這樣。那麼本來我這個地方用一坪,不要說一坪吧,一百坪,一
坪太小了。現在我要造得大一點,擴大為二百坪。實際上那個原來的一百坪並沒有失去,
對吧?我只是從原來的地方把它加廣。加廣了以後說:你這個房子多大?說二百坪,實際
上那時候不會再說一百坪。那麼,現在我們心地法門亦復如是,亦復如是,這個後面還會
詳細地告訴我們。
115 舊版.第十二卷 B
  小乘人他所緣的境界是緣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凡夫是緣的是緣人天果報,實際上佛看
見的,佛希望給我們的什麼?法界之量。所以這個地呀,說這塊地都是你的。現在我們經
濟能力也許差,也許眼界小,哎呀,我只是蓋一個小小的茅篷就算。是不是啊?三、五坪
大,後來了解了以後─不!那我要把它增廣,當你增廣的時候一定同樣加深,因為大房
子不可以淺哪!這樣。所以還在你這個上面步步增勝,所以這個「重受」有它的很特別的
意義。這個地方哪,他在這個地方的簡單的說明,就說明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只很淺顯
地跟大家說一下,後面他一步一步,正出戒體的時候就說得很仔細。
  所以實際上面,譬如說我們來三皈來說,為什麼我們這個經常說早課也要三皈、晚課
也要三皈?在諸位在家居士來說也許不大注意,實際上,凡是出家的這個同道們,或者你
們到寺院作早晚課的時候,這個其他的也許各有不同。比如說,那個地方是念《心經》,
那個地方念《阿彌陀經》,那個地方又是另外一樣東西;或者那個地方是念觀世音菩薩,
那個地方念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念本師釋迦如來。但是有一樣東西共同的─三皈依,
對不對?早也要念、是晚也要念,它為什麼天天要念哪?實際上這也是增上喔!這個有它
很多不同的內涵在,就這樣,很多不同的內涵在。所以說實際上對我們來說的話,這個重
受,重受有它很深遠的意義在裡頭。比如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三皈就把它念過了,後來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16
得:喔唷,這個三皈還有這麼深的意義啊!當了解了以後,你心相應情況就不一樣,就這
樣。這個地方我是簡單地給大家說明,當心情不一樣,於是那個時候業,所造的業就不一
樣,感的果完全不同!繼續看下去:
《成論》離禪定為二戒,色無色別故。多宗合為一,俱不動業故。
這個前面不是七個律儀當中有禪戒跟定戒嗎?我們說禪定、禪定是一個,為什麼把它
分開呢?「離」就是分開來哦,《成實論》當中把禪跟定分為兩個戒,原因是為什麼啊?
因為色界的、跟無色界的兩個不一樣。通常色界的定我們稱它為禪戒,無色界的叫作定
戒,這兩個有很不一樣內涵的,這裡不細談。簡單地來說,禪另外一個名字叫靜慮,禪是
什麼?在心情寧靜當中;慮,慮是思慮、觀察。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修行一定在這個色
界定當中修的。再進一步到了無色界以後,慢慢地這個「慮」的能力就沒有了,定是非常
深,所以修行本身並不利,這是我們要分開的。所以這個地方來說,他把它分成功這個禪
戒跟定戒,色界的叫作禪戒,無色界的叫作定戒。
  那麼為什麼薩婆多部又把它分成一個呢?這樣,「俱不動業故」。不管你這個地方是
禪戒也好、還是定戒也好,這兩個所產生的功效叫業,都一樣,這個都叫不動業。那個什
117 舊版.第十二卷 B
麼叫不動業呢?這個這地方也簡單地解釋一下。平常我們造的業有三種,這個不同的分別
哦!有一個叫作善業,有一個叫作惡業,另外一個叫不動業,這個是指輪迴生死而言。那
麼淨業是超出這個的,有的時候淨業包括在善業當中。簡單地說一說:善業─人天三善
道;惡業─地獄、餓鬼等三惡道;不動業是什麼?不動業一定是生到色界、無色界的。
它們為什麼叫不動業呢?凡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造了業以後,這一生造業,下一生感果的時
候,如果說造的是善、惡─動業的話,儘管你造的業是善業,可是臨終有惡緣,那個時
候它惡緣會影響我們這個業感果的這個能力。
  在歷史上面有一個梁武帝,曉得不曉得這個人?這個佛法上面是大大有名!梁武帝
的這個皇后,她一生也造了很多好事,臨終的時候,她那個宮女用那個扇子給她扇,碰到
她身上。那臨終的時候非常痛哦,非常痛苦的,所謂風刀解體,所以她那時候已經動不了
了,可是發了一念瞋心,結果呢本來可以超昇之業,墮落一條大蟒蛇,就這樣。是梁武帝
太太還是誰?梁武帝太太,反正是有這麼一段公案,一下我記不住了。那麼像這種典型的
例子,那麼這個就是叫作動業。善業是這樣,惡業呢?本來你造了惡業,乃至於要墮落三
惡道的,臨終的時候是遇見一個大善知識開導你念佛,乃至於地獄的火車相現,說不定把
你救出來,不但不墮落惡道,還要往生極樂世界超脫生死,所以這個善、惡之業叫動業。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18
  但是如果你得了定─這個定只限於根本定哦!至少是初禪以上─造了這個業以
後,那麼任何情況不會再變動。你死了一定跟你生前修的這個定相應的,得初禪一定生到
初禪天,得二禪一定生到二禪天,得無色定,一定生到無色定相應的那一天,這個業叫作
不動業。所以不管是色、不管是無色,雖然它定的內涵跟禪、定差別,可是這個業本身都
是不動,所以他合而為一。那這個我們了解了。
問:重發重受如何分別?答:重發據多戒,重受約一戒。
  像前面那個「重發」的話,就是你前面是五戒、八戒,那麼本來發的是五戒,後來加
了八戒,後來十戒,所以叫重發。那麼「重受」就是同一個戒,你單單是五戒,你後面還
要重受,這個兩個的不同。
若爾,論明重發,那見重受?答:由體重發,即得重受,以彼重受一體發故。」
  那麼這個簡單的回答,這個回答很容易了解,不細說它。那因為後面那一段還滿重要
的,所以剩下幾分鐘我把後面說一說。
《芝苑》云:「夫戒者,截苦海之舟航,發萬善之端緒,三乘聖賢之所尊敬,歷代
119 舊版.第十二卷 B
祖師之所傳通。但受之者心有明昧,學有精粗,而不能一揆。故有初受者焉,重增
者焉。律明發心則有三品。一者唯期脫苦,專求自利,名為下品,此二乘心也。二
者為物解疑,自他兼濟,名為中品,此小菩薩心也。三者忘己利生,福智雙運,了
達本性,求佛菩提,名為上品,此大菩薩心也。審知初受但發中下,佛開重增,轉
為上品。此所謂增戒也。」

  那麼,最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個真正的重受增戒的根本意趣在這裡說清楚
了,說清楚了。所以反正後面有很多東西都經過圓教宗,然後把它究竟意義才顯發出來。
戒是什麼?戒是截斷苦海,在生死輪迴當中能夠把它生死輪迴切斷的,就像苦海當中救我
們出來的這個船一樣。從渡脫苦海來說像船,然後呢從這個行善來說它是根本,所以說是
「發萬善的端緒」―剛開始,我們講道理那是聽完了算,真正這個道理開始行持的時候
從戒開始,所以叫作端緒。這個是三乘聖賢所尊敬,不僅僅是我們哦,三乘的聖賢遠比我
們尊敬,遠比我們尊敬!
  說到這裡,我說一個很小的一個公案給大家聽一下。佛世尊,那三賢最頂端了應該,
像我們說,到了這個好像不在乎了,實際上恰恰相反,越高越在乎、越尊敬。佛在世的時
候有一次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躺在那裡休息,躺在那裡休息。那麼阿難跟人家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0
教誡弟子,就講起那個「精進」兩個字。佛聽見了,馬上就坐起來說:「阿難哪!剛才你
在那兒說精進是嗎?」「是!」佛再三問的,問了三遍。這個公案有它特別的意義哦!平
常我們精神好的時候滿好,精神壞了以後,哎呀!這誰都不管了。佛啊,不要說精神好,
他精神不好生了病,躺在床上聽見人家講精進,他耳朵馬上豎起來了─「你說、你說精
進啊!」這樣。阿難很驚訝,說:「佛陀,你老人家為什麼這樣?」「啊!」他聽了以後
說:「我的因地當中,因為靠了這個,所以得到今天的結果。所以我一聽見的話,內心就
無比地歡喜。」哪!這樣。現在實際上,同樣的戒是三乘的端緒,所以從這裡我們了解,
正因為我們凡夫不了解,所以不尊敬,如果我們真正地去尊敬戒的話,慢慢、慢慢自然有
它不可思議的功效在。
  本來我前面還準備幾個公案,因為沒時間所以不說,如果有時間今天還是可以說一
下,那麼這一段說完了再說。「歷代祖師之所傳通」,不過受的人,有的人了解得清楚,
有的人了解得不清楚;還有呢學的時候,同樣地,有的是馬馬虎虎,學到一點皮毛;有的
說:「啊,懂了!懂囉!」其實不然,所以「精粗」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一
概而論。往往我們說:這個好啊!好嘛馬上去受,到底是受些什麼?不一定了解。所以說
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剛開始的時候是下、中,乃至於根本未得都有;後來了解了以後,
121 舊版.第十二卷 B
希望漸次增上,這是第一個。
  其次呢,的的確確地,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業障重,然後呢福德資糧欠。要如
實地照著去行持,漸次把以往所積累的這個罪障慢慢消除,功德漸次積累,這個時候能夠
更深遠地認識,智慧也明利。所以就了解來說、就功夫來說,還有這樣的次第,這個是所
以為什麼應該增上的。增上對前面來說叫「重」,所以有初受、有重增。
  那麼同樣地呢,這個律上面就說得很清楚,有三個不同的等級。這個三品是哪個呢?
第一個,「唯期脫苦,專求自利」,這個叫下品,這是二乘心。平常我們大部分人剛進去
的是這個樣,我們千萬不要笑,實際上這個是正應我們的機,正應我們的機。這一點哪,
我覺得印光大師很了不起,我們中國人平常總說,這個好像「應該」有這樣的道德操守,
「應該」有這樣的道德操守。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說起來這個話實在說大不通,哪有應該
的事情!就這樣。實際上應該有的道德操守,真正自己反問、反問自己如何,不一定自己
做得到。至少對我來說,平常經常說的應該、應該、應該如此的,真正碰到事情上的時候
就做不到了,就是做不到!就看見別人是覺得應該。
  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比如說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你只
要嘛只問耕耘,不要收穫。」對他來說可能嗎?實際上沒有這個可能啊!正因為他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2
「欸,你好好地勤勤懇懇地去種喔!種了以後秋天有收喔!」他想到了這個秋天好的收
入,才肯春天勤勤懇懇去耕,這個樣的!也許我們以前看起來這個好像很淺近,實際上對
我來說,一直到了學了這樣的像《廣論》這樣的書,那個時候才曉得:啊!佛說法絕對不
像我們眼前常說的「應該這樣」。這「應該」這個概念哪,這是我們中國人這個所謂傳統
文化,有它的好處、有它的包袱;宋以後這個才有這種說法,「好像這個人應該如此」。
  整個的三乘的教法,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整個佛法的基本的教法用四諦可以說清
楚。四諦是什麼啊?苦、集、滅、道。苦集滅道苦諦擺在最先說,為什麼?苦是果欸,集
諦是因,要說應該先講因再說果,為什麼不講這個集諦之因,而先說苦諦之果,為什麼?
《廣論》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就你的現實生活上面告訴你:「嗯,這個苦啊!」讓你警
覺到苦,因此你要解脫這個苦,你再去求解脫之道,那時才找因。所以反過來,這個苦的
反面─滅、道。滅就是滅一切苦的果,要想得到這個滅一切苦的這個果怎麼做啊?修
這個道。修這個道是滅一切苦的因,它又再在後頭說,為什麼啊?那告訴你:就是這個,
這個好處這個樣喔!所以我們不是前面說嗎?它殊勝的利益是這個樣,反過來你這樣做的
話,大的害處那樣。他先把那個損益擺在那裡,使得我們內心上面產生非常強有力的這個
力量,於是我們一心一意去追求。這個真正的這個法是這樣的啊,這我們要了解,這樣。
123 舊版.第十二卷 B
  所以大家不要說:哎喲,這個是下品、這個是小的。這個下品正是通到上品的主要
的。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這一點,這個有它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在。目前我們教法
之所以混亂的真正的原因:大家覺得,哎呀,這個小乘的,我們不要學,這樣。錯了!小
乘的不學,就根本沒大乘。現在我們往往說:欸,這個小乘的,我要大乘,因此所謂這個
大乘的話是口頭空話。關於這一點在這裡不詳說,《廣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
白!如果是你學了小的,停在這裡,這個不好;如果你要想學大,經過這個小的這必須。
因此這個小是通達這個究竟圓滿大的必須經過之路,我們從這個地方了解了,那就對!
  前面已經說過,因此這個下、中、上的次第,我們要這樣了解。了解了以後你才了解
這個重受是何等重要,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才是這個地方「重受通塞」的根本關鍵。要
不然那個重受,說:「啊!那個薩婆多宗嘛怎麼說、《成實論》嘛怎麼說,跟我們好像不
太相關,這是部派之諍。」不是!這個是深淺、次第開合說明的差別。所以它下面這個三
個內容,我想我們不細解釋它,只把它文再重唸一遍。
  說,「一者唯期脫苦,專求自利,名為下品,此二乘心也。」現在我們把這個二乘
給它一個專門名詞叫什麼啊?共中士,大家記得不記得啊?嘿,就是共中士。然後第二個
呢,「為物解疑,自他兼濟,名為中品,此小菩薩心也。」然後這個就是上士。上士當中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4
又開出利、鈍兩種,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妨說,「三者忘己利生,福智雙運,了達本性,
求佛菩提,名為上品。」所以最上面這個就是不共的,前面這個兩個是共的。對於那個只
求小的來說,那就是他停在那裡;對於求大的來說,它是必須經過的這個次第。因此我們
從這個上面要「審知初受」,仔細地審查一下以前的情況。然後從以前的中、下上面再漸
次增上,所以「佛開重增,轉為上品」,這個是它的增戒的意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三卷 A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27 舊版.第十三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A面
第二章 歸戒儀軌
  今天繼續下去,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第十三頁「歸戒儀軌」。前面我們已
經把戒法章當中,第一部分「通敘戒法」簡單說明了一下;那麼,這個戒法那一篇當中包
括兩個部分,下面就是「歸戒儀軌」。關於這個歸戒儀軌啊,這個內涵在正講之前,我要
把它說一下。從文字、形相上面看,這是一個儀式,「儀」,就是一個形相,就是一個形
相,然後呢這個形相就是說明一個法則、一個軌範。好像只是說明一個形相,就它的真實
的內涵來說,另外要了解非常重要的一個內涵─我們前面對於這個戒法有了一個認識以
後,然後呢,進一步要求這個戒法,這個上一次不是曾經說過法、體、行、相?法是說明
這個內涵;然後了解了依法,然後呢去求,納法成體,這個戒體是從了解了這個法以後,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28
如法領納於心,這個才是戒體。然後依體起行,這個行將來會感得果,這個果隨分來說就
是近,究竟來說是遠,乃至於最後成佛,解決一切問題,都從這樣的一步一步深入。
  所以這個歸戒的儀軌,也就是說我們從前面了解了以後,下面如何得到它。那麼這
個得到,要去正式行持的時候,不僅僅是理論,一個理論是可以虛通的:「啊!我懂得
了。」實際去行持的話,每一個地方一定有它的法度、軌則,這個法度軌則用文字來表達
─儀,這個實際上內涵來說─軌,這樣啊!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要介紹的這個儀軌
本身,主要的實際上我們應該體會得到:了解了以後要去求,心理上面怎麼跟它相應,換
句話說,跟法相應的心理行相是如何,那麼這個一定要了解,不相應是什麼狀態。這兩個
對比,那時才曉得兩者之間,究竟我現在何在?我的位置如何?從這個地方轉變過來,轉
化、改變成這一個,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所以歸戒儀軌有它這樣深遠的一個內容在。
  不過呢,畢竟我們是初學,所以學的內涵也只是從「但三皈」開始,而且依在家的
五戒、八戒這個內容。所以五戒、八戒雖然是這個從它的意義來說是制教,可是正屬是屬
於化教,為什麼這樣呢?也就是說:那只是說一個準備工作,你做得好的話,就可以得到
非常重要的殊勝好處;萬一做不好的話,那個地方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從這裡一步一步地
深入,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簡單地說,怎麼樣要想得到修學佛法的好處,這下面就
129 舊版.第十三卷 A
從這裡開始。不是說我們人人能夠得到它,但是我們至少人人體驗、了解它是怎麼一回事
情。這個觀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平常我們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根本不接受;剛剛聽見了佛法以後,往往覺得:啊,
這個佛法非常好!想像當中好像很容易得到,說:「嗯!這個不要貪瞋癡嘛就好。」然後
「這是小乘的,還要發大乘心,我要幫一切人的忙,所以這樣幫一切人的忙修學佛法,這
個叫大菩提心。」聽起來很容易,然後人人覺得:我是為了這樣,所以我發這個心。就唸
它幾遍,然後覺得這樣就是好囉,發了菩提心了。實際上真的是嗎?這是大有問題!如果
說從深遠地方去說的話,往往會這樣:「啊,佛法這樣的啊!這樣的話還有誰來學?」當
初我自己心裡面,就有這種似是而非的這種錯覺在裡頭,以後遇見不少人也是這樣。那麼
關於這個概念,在《廣論》上面曾經很認真地提過這個問題。為了加深各位的印象,為了
加深各位的印象啊,我想介紹你們一些基本的概念。那麼然後我們這樣地一步一步真正進
去的話,就可以把握得住很牢、很牢,就不會啊,將來會走上這個很糟糕的一個錯誤。
  這個在什麼地方呢?我想一下,應該在共上士道。現在請你們翻開《菩提道次第廣
論》那本書,這個是在什麼地方?二百二十二頁第四行。這個前面他說的是什麼呢?就是
怎麼樣修那個大悲心,換句話說,發菩提心最主要的殊勝的這個因是大慈悲心。那麼這個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30
慈悲心是怎麼生起來的呢?他前面告訴我們一個一個次第,怎麼樣從親近善知識,然後由
善知識的引導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策發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那麼曉得這個不圓滿、不
究竟,所以進一步呢還要進入大乘、大乘。然後從這個厭離推展,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
步上來以後呢,到這個地方,二百二十二頁第四行有一句話:「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
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
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一句話。
  哪!前面說,這一段前面這個整個地介紹我們修學佛法,你如何從出離心而進入菩提
心,應該怎麼樣。那麼有很多人並不了解真實的內涵,僅僅是很簡單地大概聽到一點說:
「喔,這個佛法是這樣的啊!為了利益一切有情那麼要成佛,所以我也這個樣,所以我心
裡面也這樣想。」如果是這樣的內心的話,那是一個太大、太大的誤解。由於我當年自己
就在這個上面犯了一個很大的誤解,後來遇見很多同修們同樣地都是這個樣,你真正的深
廣的內涵去看,他一竅不通,他那個時候反而說:「啊,這樣的!」法還有誰來學?是
嘛!本來學佛不是那麼簡單,假如佛那麼容易學的話,那個佛有這麼大的大威神力,有這
麼大的大智慧,盡他的力量救我們,我們豈不早就成了佛了?這是它真正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近代我們最推崇的一位大師─蕅益大師,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印象?蕅益大
131 舊版.第十三卷 A
師他在《靈峰宗論》上面寫了幾句話:「未會先會」,乃至於很多這類事情,沒有領會以
為領會了。弘一大師看見了,對它特別的深刻的影響感動,還把它摘錄出來,叫《寒笳
集》。那個《寒笳》就是對我們策勵的最重要的精要部分,告訴我們,我們太多人就在這
個錯誤當中停滯著,所以我們對於修學佛法不能得到真正殊勝利益的原因在這裡。實際上
佛法真的這麼難嗎?並不見得真的這麼難,最難的還是什麼呢?這個知見本身把我們擋死
了、擋死了!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以為如此,先入為主概念有了以後,那正確的概念他還
不能接受,最大、最大的障礙就卡在這個地方。
  如果說我們現在拿追求世間很多,現在的這種追求世間的一般的這種心力,去如理
能夠照佛門當中這樣走下去的話,佛法好處都可以得得到。因此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地要強
調一點,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避免我當年所蹈的那個錯誤。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佛法上
的好處一一都可以應驗,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重要的還在那知見上頭。我們還沒有做,
先打了退堂鼓了:「哎呀!這個這麼難哪!」那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行;反之,如果你要有
這種心志,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的話,那再大的困難克服。佛法並不是挺難的事情,最難的
―如理與否!
  所以這個在這裡我要先說一下,那個歸戒儀軌它下面介紹我們的很多概念,大家聽了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32
以後也許會覺得:這麼難哪!實際上不要怕,不要怕!正是告訴我們,以前我們錯誤的、
似是而非的;似是而非的那個啊,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總覺得花了很
大的氣力,結果你弄了半天,沒有好好地結果。什麼結果啊?說它一點沒有嗎?有的,什
麼結果啊?種點善根。這個善根將來要真正結果的時候,你還非得重新像現在這樣地一步
一步如實地去做它。在這個過程當中並不是說,啊,我在天堂上面,到那時候果天上掉
下來,不是的呀!你還要這樣去做,而且把以前的錯誤―這個業,你還非得經過了正
知見,努力把以前的錯誤改過來不可,所以這完全是個冤枉苦頭。所以在正說歸戒儀軌之
前,我這個跟大家要簡單地說一下,那麼下面正式介紹的時候,就讓我們了解這個內涵。
現在看第十三頁歸戒儀軌,第二章。
《業疏》云:「古來集法,多削在家。《便製疏》云:律制內眾,不被外部。
  那麼這個先說一說。自古以來啊,這個祖師們結集那個我們所使用的法,那時候像我
們相應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經論三藏這麼多,那麼我們現在從何下手,
一定從三藏當中把它依照著次第,然後呢把這個次第,適應我們相應的,比如說天台─
藏、通、別、圓,賢首─小、始、終、頓、圓,那麼律也是如此。換句話說,我們呢在
理論上認識應該從哪裡進去,從行持上面應該從何處下手。前面說的「小、始、終、頓、
133 舊版.第十三卷 A
圓」等等,那是理論上面的次第;現在這個上面說「古來集法」,都是指行持上面的如何
下手。所以把三藏十二部當中以律為主的,那麼把經論上面指明的作為印證,一步一步地
來說清楚我們下手的方便。這個古來集法,就是指那些祖師們。
  那些祖師們怎麼說呢?就是說講到那個制教的部分的話,在家都削掉了,說:這個不
是在家人的事情,這樣。所以他特別地引一個《便製疏》云,那個《便製疏》是古來的祖
師所集的,我曾經去找過說這個《便製疏》究竟現在是什麼樣情況,這個根據找不到。總
之,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就是看見前人所集的法,把這個在家人不列入這個制教當中,所
以他引一段說:「律制內眾,不被外部。」他也有根據的,說這個律典裡邊,換句話說,
律藏裡邊特別地制是說出家的僧眾,那麼外護不算。因此有一點我們了解的,那就是出家
戒在家人不能看,這個我想大家都了解,這是明顯地說明不被外眾。那麼,就它的形相來
說是如此,就它內涵是如此嗎?那這裡邊就有差別,下面呢我們的道宣律祖就根據所謂
《法華》、《涅槃》開權顯實,種種大乘經論來會通這個意思。
今據律文,通收清信。禁束三業,為道階梯。理須明練是非通塞成敗。
  道宣律祖怎麼說呢?他說:前面古人所集的法啊,有問題,有問題,說並不圓滿。現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34
在他還是根據律典裡面,這個絕對不是自己別出心裁。他這個根據的律文怎麼啊?「通收
清信」。這個清信是在家的,在家的,通常我們說清信士、清信女,那個就是優婆塞、優
婆夷等等另外一個名詞;或者是五戒或者是八戒,乃至於但三皈有的時候也可以廣泛地來
說。他說這個律裡邊哪,這個在家人也統統包括在裡頭。
  包括在裡頭怎麼說呢?叫「禁束三業,為道階梯」,來約束我們的行為,禁戒我們
的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到身口行為都時時提防,所以「禁束三業」。幹什麼呢?「為道
階梯」,真正要走上去,不是一步登天的,要一步一步上去的。既然一步一步上去的話,
這是漸次而來,所以第一步是但三皈,然後呢隨分隨力的五、八、十、具。「十」就是沙
彌,那是出家了,「具」就是比丘、比丘尼,乃至於上面由這個地方開出來的菩薩,這
樣。那麼這個「理須明練」,必定要明白、練達,「明」是指理路上清楚,「練」是行持
上慢慢地熟悉。然後呢,對這個哪一個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對的是可以走─通,不
對的─塞,通成,塞就敗。關於這一個我們都應該清清楚楚,所以包括在裡頭的。最後
這個話印證:
何以知耶?
  你怎麼知道呢?把那個文唸下去,說:
135 舊版.第十三卷 A
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隨立一相,攝修皆盡。五戒被俗之法,五體通道之規。持犯
相扶,難遮齊則。」

  那麼這一段後面有個解釋。
《濟緣》釋云:「同空界者虛空有二義,一無邊義喻周徧也,二包含義喻攝機也。
 且舉五戒,顯上一相廣攝之義。被俗法者約相局也。通道規者據體通也。但婬分
邪正,罪無篇聚,至於大重小輕方便趣果義則不別,故云持犯相扶。扶字或作符。
《羯磨》註引《善生經》具問遮難與道不異,故云齊則。」

  那麼先把《濟緣》解釋的文字說一說。同空界,那麼虛空,為什麼叫「同空界」呢?
虛空有兩個義:第一個虛空無邊,「無邊」換句話「周遍」,它絕沒有限制,無所不遍;
還有呢包容,包容的話無所不納。那麼這個就是說,上面不是說「如來設教,類同空界」
嗎?如來之所以為如來,他如果說有一點點不能圓滿,有一點點不能容攝,這個就不是如
來了。所以如來他設立的一切的教法,有它這樣的深廣的內涵,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這個是指說這個「如來設教,類同空界」。那麼在這個裡邊呢,說「隨立一相,攝修皆
盡」。所以下面說,「且舉五戒,顯上一相」,那麼這個隨便一相當中的話,不一定是五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36
戒啦,他隨便什麼。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所以「且舉五戒」的話,正是當我們的機,我們現
在一步一步進來,剛開始這樣,所以說明。
  為什麼舉五戒而不舉皈依呢?因為皈依本來不是,沒有什麼諍論的,皈依嘛當然是
化教。那麼五戒的話有的說是制教,有的說化教,那麼究竟是化教、是制教呢?古來的人
判,說這個是化教;那麼南山道宣律祖的話,說不一定,就它這個約教來說是化教,約它
的體來說是制教。因此這個五戒不像三皈是有諍論的,所以從這個地方舉出來:哪!你
看,如來隨便舉一個法,它有這樣的一個內涵。因此說他且舉五戒,說明前面隨舉一相能
夠廣攝。
  「被俗法者」,為什麼是被俗呢?約它的相是局,約它的行相來說這樣。但是,前面
不是說「五戒被俗之法」,五戒是對這個俗人來說啦,但是五戒之體「通道之規」。「通
道規者,據體通也」,它的這個本質是什麼啊?卻是通道之規,那個「道」,這個是苦集
滅道的道,這個道是專門指跳出生死輪迴,自己―就是小乘的,解決一切眾生―是大
乘的,都在道諦所攝。所以五戒雖然是單被俗人,可是它的特徵、內涵來說,卻是真正的
道諦所攝。既然是道諦所攝,那當然這個本質應該是屬什麼?義通制教,在這地方。
  不過,下面說了,「但婬分邪正,罪無篇聚」,只是五戒當中的婬,既然是對在家
137 舊版.第十三卷 A
人來說,那當然那個只是不能邪婬。在家人本來是以家庭為主的,所以這個婬跟出家不一
樣,出家是全斷所以叫梵行,不可以,只是這個不同。其次呢,罪呀,這個判罪的時候,
什麼叫「篇、聚」呢?這個出家人來說,那這個罪不僅僅是說犯、不犯,輕、重,這個輕
重當中它有所謂五篇七聚,五篇七聚這個名字在這裡不便講,照律的規定,這個在家人不
必去管它。不過呢,內涵我可以告訴你,換句話說,它判任何一個罪,它絕對不是說你有
沒有罪、輕重;你的根據是什麼,一定任何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
  我們不妨用世間法來說,比如到法院裡去嘛判罪,那一定是這個罪什麼民事啊、刑事
啊,那我不是學法律的我弄不通。可是我想大家都了解,判那個罪絕對不可以隨便判,一
定有根據,啊,說這是什麼法、什麼規、哪一條、哪一項,是不是這樣啊!那麼這個地方
說的篇聚的話,也同樣的,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佛門當中的法典,這個法典當中一定有它的
這個內涵,這個五篇七聚的話,就是這五樣東西包含了七個主要的項目。如果拿我們世間
來說的話,那麼憲法、民法、刑法……這麼一大堆,那麼每一個裡面有它的範圍在裡頭,
因此它分類分得非常嚴密,一點都不能錯。
  為什麼這個五戒不用這個篇聚來判呢?因為這個篇聚本來就是很細緻地對出家人來
說,所以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用不著。你只要把它的主要的輕重、大小,以及所犯的業,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38
來感得果的內涵把握準了就行,這個才是重要的。所以他說「至於大重小輕」,大的嘛
重、小的輕,以及「方便趣果,義則不別」,這個內涵來說是完全一模一樣,完全一模一
樣咧!所以它就行相來說,那是不一定完全相同,可是就它的內涵、特質來說的話,完全
一樣。所以叫「持犯相扶」,這個「扶」,也可以說符合的「符」,換句話說持犯都是用
它。那麼又引例子,說引「《善生經》具問遮難,與道不異」,這個說明了解了。
  所以特別的,前面在正說歸戒儀軌的時候,先把這個問題給我們把它澄清,免得大家
有所誤解,有所誤解。那麼上一次曾經說過,對利根來說,不要說五戒,乃至於三皈都是
通道之規;對鈍根來說,不要說三皈、五戒,出了家以後,同樣的是世俗之法,這個大家
還記得不記得?這樣,所以對它這個真正的利、鈍是就它的內涵來說。那麼這個利、鈍內
涵怎麼分呢?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的時候,就會很清楚、明白地一一交代出來,一一交代
出來。實際上我們昨天曾經談到「重受通塞」當中說,法是有四個位次,心有三品,那麼
心的下品是什麼、中品是什麼、上品是什麼,這個裡面就分出利、鈍來,這個利、鈍來。
  假定說我們回過頭去,同樣地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說的下、中、上,或者說
共下、共中跟上士的話,那就更清楚,那就更清楚!共下對於後面要走中士、要走上士的
人也要經過,因此這一部分對他來說叫共下。他雖然走的是最前面的下士部分,或者說小
139 舊版.第十三卷 A
學部分,可是他的心是什麼?要走到究竟圓滿。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五戒確定是通道之
規,乃至於三皈都是,乃至於三皈都是,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否則的話,他不了解這個
特質,聽見人家說,喔唷,這個中士好、上士好,他心裡面也想去求。但是被他自己的煩
惱無明所使,雖然想去求,實際上內涵根本不相應。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二冊.第十三卷 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41 舊版.第十三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三卷.B面
因此不要說三皈、五戒不行,他就是說剃了頭,樣子作得很好,還是不行,那麼這個以前
曾經說過。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那麼對於這個五戒到底是化教跟制教啊,就比較清楚,
比較清楚。那麼現在先點出一個這個差別,後面實際上每個地方,它的行相會非常清楚、
非常明白地一一交代出來。現在我們繼續看文,
┌初舉歸戒所出
└二比校優劣
  • ├初明世教之劣
    └二明歸戒之勝
《業疏》云:「《薩婆多》云: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佛出故開立此法。 但輪王
梵王說世間法,惠利眾生,故十善四弘劫初便有。未能清昇,超越世境。 法王出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2
世,不為世善。要斷煩惱,遠出界繫。故明戒善,令依具修定慧等行,集生有本,
此其意也。」

  下面來解釋了,下面來解釋了。這個就是說明前面的,那麼五戒它到底是化呀,到底
是制呀?先看一下那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舉歸戒所出。別脫即具戒也。 但下比校優劣,初明世教之
劣。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
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 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集脫苦
修道證滅也。」

  我們先把那個《濟緣》解釋,這個解釋的字先了解一下,回過頭來再看正文。說這個
《濟緣》釋,「初舉歸戒所出」,那就是第一句「《薩婆多》云:三歸五戒乃至別脫,由
佛出故開立此法。」說出它的來源,它是從何處而來。那麼「別脫」就是前面的「五戒乃
至別脫」,換句話說,佛出世真正告訴我們的―三皈五戒乃至別解脫戒,別脫嘛就是具
戒,平常我們說別解脫、別解脫,這是特別指具戒而言。那麼「但下比校優劣,初明『世
教』」,就是世間教法,這個世間教法就是上面說的「四弘十善」。那個「輪王」那就是
143 舊版.第十三卷 B
轉輪聖王,印度的理想當中,最好的這個世間統治者就轉輪聖王,這是「人主」,「十善
化人」。「梵王是天主」,那個梵就是指色界的大梵天王。「四弘化人」就「慈悲喜捨四
無量心」,這個地方的四弘是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那四弘平常我們說四弘啊―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弘。那麼為什麼稱它四弘呢?因為佛說的真
實的內涵,歸納起來不外是苦、集、滅、道,要眾生了解三界的真相,以及它所以這樣苦
的原因,然後修道,然後證滅。就他個人來說想自己了解,那就是解決問題,就是苦集滅
道;現在不以解決個人問題為主,要解決一切眾生,所以這個叫四個無邊的大誓願─四
弘誓願。那麼慈悲喜捨實際上也是說四無量心,剛開始的時候,要修習過程當中是用這
個,所以它有互相可以會通之處。
  那麼這些,現在這個慈悲喜捨,不待佛出。既然不待佛出的話,這個輪王、梵天,最
早的人來自光音天,所以實際上呢,是這種人就受著他原來的影響,這個劫初就有了。但
是雖然有,他這個只是人天之報,所以這「未超世教」,並沒有超越。那麼「法王下」,
註明歸戒的殊勝,這個法王就是佛,佛真正的出世不管說什麼,「莫非」,這兩個字告訴
我們,佛出世的真正的目標不是為世間喏,不管他說的什麼,主要的目標都是什麼啊?要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4
你解脫生死輪迴,解脫生死輪迴從哪裡開始?從知苦、斷集開始,就是這樣。
  那麼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業疏》的文,第一個「《薩婆多》云」,這一
句不去說它,已經了解了。「但輪王梵王說世間法」,這個就是不管是人間、天上,為什
麼要說人間、天上呢?因為世間的內涵包括什麼?人天乘法,人天乘法。這個人天乘法在
《廣論》當中叫作下士道,實際上這個下士道是什麼?就是我們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基礎,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你必定要把握住這一點,那麼才能夠把握住修行所需要的。修行需要
的就是這個身體,或者更正確一點來說,修行所依據的暇滿人身寶,這個是正是共下士
主要說明的內涵,這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對這個人天乘來說,教化之主是什麼?輪王跟梵
王,這樣。所以他惠利眾生以什麼內涵呢?以十善、以四弘。
  所以這個四弘,剛才說的四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
這地方卻四弘是慈悲喜捨呢?那個要曉得這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四弘誓
願,這是出世的方軌,法王所制。現在呢,慈悲喜捨這個是梵王教導的,這個有它的不同
的內涵,而梵王教導的慈悲喜捨,正是作為通達出世的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的
這個基礎,所以這正是共下士主要內涵。從這個地方看彼此間不但不相矛盾,正是上去必
須要的次第。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就懂得了,哦!小、大關係是什麼啊?小是通往必須經過
145 舊版.第十三卷 B
的次第,這樣。這個就沒有一點矛盾,然後善巧地正式如理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不過雖然它這個「有」啊,「十善」,十善就是世間之法,這個世間當中人乘之法,
「四弘」呢,天乘之法。雖然能夠「惠利眾生」卻是「未能清昇」哪,不能真正地清淨一
切的煩惱,超脫生死輪迴。所以還在世,「世」本身就是染污義,困在裡頭。那麼現在這
個王是什麼?「法王」,哦!這個才是,「出世,不為世善。要斷煩惱」,他出世的目的
不在世間善,一句話完全交代得清清楚楚。佛出世的目的就是這一個─《法華》上面特
別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出世沒有別的,就是一件事情,一個大事因緣,這個是大事不是小事喔!他要把佛
的知見帶給我們,但條件不夠怎麼辦呢?那麼跟你相應的人說相應的法,跟那些人說告訴
你苦集滅道;還有一些人哪,對不起,苦集滅道都不行耶,那告訴你人天乘法。要告訴你
人天乘法怎麼辦呢?他不用原來的這個十善四弘,而用三皈五戒,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
很明白地說出來,這個三皈五戒跟前面的十善四弘的差別所在。了解了這個,前面的這個
五戒到底屬於化教、制教的這個內涵清楚了,這清楚了。
  所以說為了要斷煩惱,要跳出這個什麼?「界繫」,界就是三界,不管是欲界、色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6
界、無色界,都是繫縛有情在生死輪迴當中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才說戒的真正內
涵,這個戒的特徵是這樣,這個地方交代清楚。「令依具修定慧等行」,然後告訴我們,
照著它去一步一步地上去,不但戒哦,還要定慧等行。所以就「集生有本,此其意也」,
這個告訴我們修這個幹什麼呢?斷集─知苦然後斷集,要曉得集的根本從哪裡來的呀?
從這個地方來,從這個地方來你要從這個地方斷掉它,這樣。那要斷掉它,從哪裡下手
呢?戒!初初的第一步─五戒開始,這個才是真正它的內涵哪!
  那麼這個《在家備覽》上面就到這裡為止,實際上這個道宣律祖的這個《業疏》上
面,下面還有一句話,這句話我在這地方唸一下。「故律云:為調三毒令盡故,制增戒
學也。」說這個律藏當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句話:為了調伏這個三毒,要使得三毒「令
盡」─徹底地淨除,所以才制定這個增上戒學。所以這個戒定慧三學啊,我們稱它為增
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瑜伽師地論》上就是這麼說的。為什麼這樣講呢?喏,
目標是如此。所以告訴我們,喔,原來這樣啊!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了解了,說歸戒儀軌之
前先告訴我們:哪!這個歸戒的目標何在哦,要分得清楚哦!現在了解嗎?所以這個內涵
我們知道了。
147 舊版.第十三卷 B
歸戒儀軌中分為三節
  • ├一翻邪三歸
    ├二五戒
    └三八戒

在這個裡邊,在下面分說,那歸戒儀軌中要說些什麼呢?第一個翻邪三歸,二是五
戒,三是八戒。因為我們現在學的是《在家備覽》,是《在家備覽》上面應該學的是翻邪
三歸、五戒、八戒,那麼這一部分就是《廣論》上面的共下士。共下士後面說到什麼地
方?說到了懺悔為止,對吧!那實際上你把這兩個配合起來的話,見、行都具足了。我們
要想在增上生當中步步上昇的全部的內涵有了,下腳的第一步。所以對我所了解來說,對
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一節 翻邪三歸
  下面我們繼續下去,翻邪三歸,看啊,那麼一節一節地來說明它的這個內涵。「《業
疏》云」,這個《業疏》就是《隨機羯磨疏》,那麼《濟緣記》的解釋這個《隨機羯磨
疏》的。
《業疏》云:「《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戒。唯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48
具戒者不行於今,餘四通有。」
  那麼這個根據那個《毘尼母論》上面告訴我們,三皈有五種,第一個翻邪三皈,那我
們曉得的,就是我們第一步剛開始皈依的時候說皈依三寶,那麼就是這個。這個皈依前面
有兩個字注意喔!「翻邪」,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翻邪兩
個字,那麼這個皈依毫無意義。說它毫無意義也不是喔!至少種了一個善根哪,那個種子
種下去了,你要真正得到它的好處的話,必定要懂得什麼是翻邪三皈。這個「皈」字很有
意思啊!白、反,喏!前面是黑的,一片無明,現在正確地了解,所以以正知見為主;而
這個正確的了解跟前面是恰恰相反喔,前面是走錯的,所以它叫翻邪三皈。那麼其次,五
戒,再下面八戒─八關齋戒,這個是在家。下面的十戒跟具戒―出家。
  這個為什麼叫是五種三皈呢?究實說來,這幾種戒法都是從三皈得。不過最後一句話
「唯具戒者不行於今」,但是真正的這個具戒,就是大比丘的這個具足戒,這個大比丘包
括二眾啊,就是比丘、比丘尼,它現在這裡「不行」─不用。佛剛出世的時候,那個出家
人,「善來比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於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好
囉!樣樣成就了。當然這個是有它的特別的條件,師、資種種條件都非常殊勝―緣勝,那
麼以後「不行」了。為什麼不行了呢?有一個原因的,因為具戒的人他這個僧寶,僧寶他要
149 舊版.第十三卷 B
住持三寶的,所以它這個內涵比較深廣,所以要種種特別的殊勝的因緣,所以並不是現在
單單的三皈可以。這個裡邊另外有一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那麼這個名字我在這裡不細說
它,不細說它。如果說將來真正地,你們,尤其是這幾位出家的同修們,我都願意把那個重
要的資料提供給你們,你們怎麼去找,曉得它的個內涵何等地殊勝。翻過來,
《濟緣》釋云:「《母論》三歸該通五法,足彰功勝。」
  哦!就告訴:喏,這個「三皈該通五法」,統統包括在裡頭,說明什麼?嘿,這個你
別小看那個三皈喔,那個三皈有它非常殊勝的功用在哦!
翻邪三歸中分為六項
  • ├ 一歸意
    ├ 二顯相
    ├ 三功益
    ├ 四懺悔
    ├ 五作法
    └ 六料簡

  下面翻邪三皈分六項,這個六項當中,一個歸意,二、顯相,三、功益,四、懺悔,
五、作法,六、料簡。那麼這個六個項目我在這兒簡單地說一說。皈依的意趣是什麼?換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50
句話說,在這個前面先把皈依的內涵告訴我們,如果說這個皈依的內涵不明白,或者是似
是而非的話,那你根本不曉得怎麼內涵,也不曉得怎麼作法,這個作起來的話,沒有什麼
真正的殊勝的效果,只是種一點善根。平常我們一般的皈依都是這樣,「哎喲!皈依很好
欸!」「為什麼好?」「不知道!」就是這個樣。人家好嘛,你也跟著去了,就是這樣,
哎喲,皈依了以後要什麼什麼。實際上呢,或者是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似是而非,就
這樣!就算正確知道的,內涵也偏於一部。所以正確的內涵,在這個地方要明白地交代出
來,你能夠了解了,然後步步深入,那這個時候這個內涵跟以前就根本完全不一樣了,所
以他第一個要說明的―歸意。
  第二個呢,然後所謂「顯相」,顯相的話,說那麼你要既然皈依哦,皈依的內涵,前
面皈依的,說為什麼要皈依,要皈依的內涵是什麼呢?你同樣地要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
樣。所以實際上這個顯相的話就是三寶之相,哦!他說為什麼你要皈依他呀,這樣。他有
什麼殊勝的好處呢?把他的行相顯出來,以及什麼樣的好處―功德、功效。了解了你要
去正式皈依的時候,前面要「懺悔」,說前面你做錯的,障礙要把它除掉。除掉了這個障
礙,然後開始去「作法」,這個所謂納法成體,這個種種的因緣具足了,你就能夠得到。
最後「料簡」呢,就是還要仔細地審查,似是而非、有所遺漏等等,以免前面的認識不
151 舊版.第十三卷 B
夠,這樣。這樣地一步一步把準了,下去那自然得到它的好處。所以這個六個項目有它這
樣的一個內涵在。看:
第一項 歸意
《業疏》云:「《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 所歸以救護為義。 如人獲罪於
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
必當救護。 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下面那個《濟緣》的解釋,這個唸一下。
  《濟緣》釋云:「初句示境。(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所歸下顯義。 如人下舉喻。
眾生下合法。
上三句合上獲罪於王,
下二句合上投向他國。
魔有四種,
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
未歸三寶,皆繫屬焉。」

  我想這個後面的解釋,對大部分來說大概並沒有什麼困難,所以我單單把《業疏》內
涵說一說。這個根據是什麼?從《薩婆多論》告訴我們,「三寶為所歸」,這就是我們皈
依,不是要皈依嗎?我們要皈依,皈投依靠誰呢?這三樣東西―三寶。這個三寶平常我們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52
一直說三寶、三寶,實際上這個三寶非一非三,亦一亦三。你仔細地分析是三樣東西,而實
際上內涵是一個,實際上的內涵是一個,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在這個地方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為什麼要皈依他呢?說「所歸」,它皈依「救護為義」,它真實的內涵就是你皈
投依靠了,他能夠救我們,能夠救我們。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為什
麼要皈依?那麼有很多這個同學學過《廣論》了解,有很多不了解。這個《廣論》就說,
前面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道理的時候,說得很清楚了,它要皈依有兩個原因,哪兩個原因
呢?第一個苦,遇見了苦,一心一意要從苦當中解脫出來;從苦當中解脫出來要怎麼辦
呢?要得到救脫的快樂之處,這是兩個原因。就像我們生了病一樣,你要去找醫生,為什
麼?痛苦要解決,要得到安樂,這是兩個原因。於是在這個原因之下要去,叫皈依,所以
它皈依本身能夠救我們脫苦、得樂。
  下面舉個比喻。好像有人「獲罪於王」,在這個國家犯了罪了,然後逃到別的地方
去,求那個地方的救護。於是那個另外一個國家的國王就告訴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
的恐懼的話,可以。怎麼辦呢?你不要離開我這個國家。那麼在我這個國家,當然每個國
家有國家的方法啦,你一定按照著我們所制的這個法律,自然你只要好好地做,那自然你
可以得到這個保護。」其實像我們就是同樣的情況之下,那麼現在這個比喻,說眾生也是
153 舊版.第十三卷 B
一樣,本來在哪一個地方啊?「繫屬於魔」,就是這樣,「有生死過」,這個情況之下。
現在了解了這個世間哪,三界之內是無非是苦,無非是苦,所以一心跳出來,於是皈投三
寶。那麼皈投了三寶呢,這個魔就沒辦法我們了,沒辦法我們了。
  那麼下面說,這個魔是哪四個呢?哪幾個魔呢?前面說過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
魔。這個也簡單地說一下,簡單地說一下。通常天魔是以六欲天主為主的魔王波旬,這個
欲界最高一天的魔王,以及他下面的統率的那些魔子魔孫,他總是希望我們不脫他的掌握
範圍,這樣,這個是天魔。那麼另外三樣呢,叫作五陰魔或者叫五蘊魔,五蘊就是我們的
身心。那為什麼這個五蘊身心我們把它看成魔呢?就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東西的真實的內
涵如何,我們一天到晚為它忙,一天到晚為它忙。所以魔的特徵就是什麼?把你綁在生死
輪迴當中,這個叫作魔;我們並不了解,然後一天到晚為它忙,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
是如此。煩惱魔,真正的這個綁在裡邊,最主要的什麼呢?就是煩惱。那麼這個煩惱,我
們平常說的貪瞋癡。最後呢死魔,這個誰都沒辦法跳出來。
  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煩惱魔,假定你把那煩惱這一關透脫了,下面這個問題都解決,
下面這個問題都解決。那是關於這個煩惱的行相要想真實地了解的話,當然所有的經論上
面主要的都說這個內涵,主要的都說那個內涵,不過最簡單、最綱要,在這個《廣論》上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54
頭。哪裡?共中士、共中士。如果說你們諸位並沒有認真學過的話,那麼今天晚上我告訴
你們一下。否則的話,就算是有一點印象呢,應該重新好好地溫習一下,這是絕端重要的
一個基本概念!
  在《廣論》卷六,卷六它這個共中士部分是思惟苦諦,它第一個先思惟苦諦,然後
下面的話,就是再講這個思惟那個集諦,就是思惟集諦部分。這個煩惱就是生死之因,在
一百六十九頁上面,「第二」。我這個地方也簡單說一下,因為這個是整個的佛法的中
心。進來了以後,前面苦諦就指出來,我們不了解啊,說那個世間的真相原來這樣的一個
啊,就像被一個大騙子一樣,一天到晚他哄哄你,你還以為他很好,實際上你上了當啦!
那麼這個是苦。
  下面呢,為什麼有苦的呢?因為苦的原因是集,就像我們生病一樣,啊!那個病本
身很麻煩,你要去解決這個病,到那個時候的話,就要找到病的因。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肥
胖,瘦的人往往想胖一點,不曉得這個胖是更大的累贅啊!就這樣。我舉個比喻啦!當然
世間有類似的很多情況,大家不了解以為是,所以首先把那個真實的內涵告訴你,那麼
其次呢才說那個病的原因。現在我們生死病,它的原因何在呢?就是什麼,這個叫「集
諦」,集諦是個名詞,換句話說生死輪迴的真正的主要的原因;像生病的原因一樣,這個
155 舊版.第十三卷 B
病的細菌是什麼,你找到了,正對這個細菌下藥,就可以把病除掉。
  那麼現在看一看這個「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現在了解了前面的苦,一心
一意要想解脫。那麼請問這個苦怎麼來的呢?說講那個「集」。這個集很有意思,「分
三」,分三項就:「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及結生之理」。那麼
這三個內涵說些什麼呢?後面我不細說。這個科判本身哪,它有它的絕端重要的意義,這
個意義今天晚上簡單地說一說。現在原則上我們了解,苦的原因―這個地方苦的原因再
給它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諦」是真實義,就是換句話說這是苦的原因。那麼既然你
要想把苦去掉,非要從根拔起,要從根拔起要找到這個因,因在這裡,因在這裡。所以第
一個就讓你了解―這個集本身另外一個名字,實際上就是煩惱―這個煩惱要這麼說明
一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第二冊.第十四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59 舊版.第十四卷 A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A面
首先我們說,已經感受到在生死輪迴當中痛苦,為了解決這個痛苦所以要找痛苦的成因,
找到了這個原因以後那麼對症下藥。因此現在說,那麼這個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直
接造成功的原因是集諦當中的這個業、業,一切是業所感得的,業所感得的。但是這個業
真正感果的時候,還要另外一樣東西叫作俱有緣─要惑,要惑、業兩個東西同時具足的
話,這個業就會感果。平常像這個內涵的話,在正規我們學的時候,應該一一都很清楚明
白的,不過目前呢大部分來說,我們這個經教都並沒有很完整的這個內涵,所以今天重說
一下。
  我想為了這樣,不妨翻過來吧!一百七十頁,一七○,這一段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絕
端重要的!它這個初,是講「煩惱發生之理」。那麼前面說集諦造因,為什麼講煩惱發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60
生之理呢?看:「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我們不是要解
決生死的痛苦嗎?要解決生死的痛苦,你要找生死的因哪!那麼生死的因是在這地方有兩
樣東西─惑跟業,就它的直接的主導的原因來說是業,但是這個裡邊卻是以煩惱為上
首。那麼看一下這個文。它這個裡邊又分兩方面來說,說不是感苦果有兩個原因嗎?一個
是惑、業。那麼這個惑跟業當中假定說並駕齊驅,那麼你兩樣東西都要對治;現在我們仔
細再看一下,說這兩樣東西它有沒有輕重呢?有沒有本末呢?這是為什麼要這樣問喔!所
以這個地方也說明我們平常做事情是含含糊糊的,「啊!大概差不多。」佛法真正告訴我
們的,沒有一個地方遺漏地,都辨別得清清楚楚,一定根本在哪裡、支末在哪裡。根本先
解決了自然解決。否則你把握不住這一點,在枝末上面轉了半天,對不起,根本沒有用,
所以他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地細究的目標在此。
  所以他下面緊跟著細分惑、業兩個來說明了。「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
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這第一個,說惑跟業兩樣東西,就是假
定是沒有煩惱的話,沒有惑的話,雖然你有業,這無量無邊的業在這地方,但是這個業不
會感果。就像說這個種子,直接的原因是種子,比如說這個稻、蘋果,雖然是長出這個稻
來、這是個蘋果,長出那個米來的那個稻子,蘋果是蘋果的種子,假定說你沒有滋潤它東
161 舊版.第十四卷 A
西,把那個蘋果的種子擺在陽台上面、石頭上面曬它一百年,還是蘋果的種子不會發芽,
不會發芽。所以,「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這個對這個種子來說,土
啊、水啊、陽光叫作俱有緣,如果這個沒有的話它一定不會感果,這個什麼果啊?苦果。
  什麼叫俱有緣?我這裡說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這個衣服是什麼─布,
因為這是最簡單。那個布怎麼做成功的?當然有很多原因,簡單來說經線、緯線。然後呢
這個經線,如果說你們看見過,你們就很清楚,那個經線是已經排在上頭了,然後呢這個
緯線那個梭子,那個橫的線就把它一根一根加進去。然後呢這個緯線到哪裡,這個布就成
到哪裡,對不對?所以這個緯線,就是使得這個經線成就,變成功布的俱有緣。那個俱有
緣種種同時俱在的;還有呢當這個布成就的時候,這個布裡面是什麼?說它布也得,說它
就是經線、緯線變成功另外一樣東西,是不是這樣啊?實際上那個布當中,這個經緯線兩
樣東西都在這個地方,這少掉了以後這個不成,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叫俱有緣。
  譬如說我們說鋼筋混凝土,譬如說我們說檯子,其實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此啊!譬如
說我們吃飯,飯是什麼?米、水。簡單來說,這個水就是這個飯的俱有緣,少掉這個行不
行啊?不行!當然你正式說起來還要什麼?還要火、還要人工、還要這個,不過我們最主
要的地方,我們就看得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惑跟業兩樣東西啊,如果說你單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62
業、沒有惑,它還是不會感果。那麼我們反過來看看,如果說單有惑、沒有業怎麼呢?這
個兩個比較一下,那比較一下才比得出來哪一個輕、哪一個重,哪一個根本。
  再看下面文,說「又若有煩惱」,反過來說呢,有煩惱,「縱無宿業」,就是說你
業是完全沒有,可是下面怎麼辦呢?「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嘿!無間是絕對並沒有
會停止的,它自然而然哪,只要有惑在,緊跟下去它惑在一定會造業,造了業以後,對不
起,惑業俱在是一定感果。下面的我們不必細看了。
  因此這個地方,我們從苦的原因上面─集,集引發感果功能的「惑」這兩樣東西,
最後找到真正的集諦,換句話說生死苦果的原因在哪裡啊?在惑,所以惑是上首。我們不
是前面說知道了苦,要解決這個問題嗎?那麼然後呢一步一步深入觀察、推究,找到根本
在惑。這樣一來,把我們面對的這個無限的一切事相,慢慢、慢慢、慢慢地仔細地觀察,
次要的拿掉,最後集中到只有一樣東西。就像我們要對一個敵人一樣,我們一個人的能
力,要想廣泛地對一切不可能,最後呢你找到主要的,把那個主要的找到了,什麼問題都
解決。所以我前面說,真正講起來修行並不難,問題在哪裡?你沒有把握住是真的根本問
題,我們始終在枝末上面轉,然後呢自己覺得:欸,好像滿好,好像有一點樣子!這所以
原因在這裡,現在看看喏!我們把這個戒跟論兩個配合起來的話,問題就很快地找到它中
163 舊版.第十四卷 A
心何在。
  所以說,這樣一來的,喔!原來它的問題在什麼?在煩惱啊!所以他說,既然這樣的
話呢,對這個煩惱你就要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它。你要對治它,對治它就應該了解它
呀!清楚不清楚?所以說這個地方呢,第一,哦!這個要了解煩惱。那麼這個煩惱怎麼來
的呢?但是在煩惱怎麼來之前,你曉得煩惱到底是什麼呢?所以它這個一百七十頁上面又
告訴他,「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第一個叫「正明煩惱」,前面理論上面曉得了,哦,說生死的痛苦,從一步一步追究
下來,原來它最主要的元兇是煩惱。煩惱是什麼啊?對不起,不知道!那有沒有用?沒有
用!所以正明煩惱,毫無錯誤、正正確確地如實了解煩惱,什麼!因此下面告訴我們煩惱
相,哦!這個就是正明煩惱。它又分總、別二相,這個總、別二相這裡就不講了。為什麼
我在這裡解釋這個內涵呢?不是剛才說煩惱魔嗎?哪,這樣!這樣一來的話,那個煩惱的
正確的內涵你知道囉,所以說正明煩惱。
  那麼你的目的不是單單要了解這個煩惱喔,你要去捉到它喲!捉到它,在那個煩惱
當中還有這麼多喔!總相說了,下面別相呢,一開開出十種。實際上不只十種喔,我們說
一百零八煩惱、八萬四千煩惱,你有那麼多,你也還是找不到呀!你還是沒辦法呀!或者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64
我們昨天說五住,那個都是根本的煩惱所在,所以他說「如何生起的次第」。欸!現在進
一步說,這個煩惱怎麼生起呢?次第呢?你從那個次第上面,又可以找到它的歸根結底的
最重要的原因,最後說「生起的原因」。從那個煩惱生起的次第上面,一步一步一步找到
它的最開始的地方,從那地方生起的,下面再會生起的……從那地方生起,而且生起的原
因你也把握住了。
  所以從這個三個地方,對這個煩惱的整個啊─煩惱的行相,煩惱行相了解了,一
出現,曉得:「好!你這個就是怨家,我認得你。」但是雖然認得、認得了,它怎麼來的
呢?如果你不知道你還是把握不住,對不對?所以他要找到它怎麼來的,說從那個生起的
次第當中一步一步看看它。最後,欸,譬如說這個賊,那個賊啊,那個賊窩在哪裡啊?你
找到了!找到了以後,賊窩當中那個頭在哪裡─生起之因,把它把握住。從那個三個方
面來說,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煩惱的特徵把握住。
  那麼為什麼下面又說「煩惱過患」呢?因為這個煩惱並不是現出來怨家對頭的面孔
哦,貪瞋癡很多東西好得很哦!那是我們看不清楚哦!所以他要說那個煩惱的過患,讓我
們了解了煩惱的過患以後啊,產生什麼?推動我們對治煩惱的力量。這麼一來,對煩惱正
確的認識有了,還有呢,有了這個認識還推動的力量,決心要把它拔除掉的力量有了,這
165 舊版.第十四卷 A
兩個有了以後─問題解決!對不對?像我們有病一樣,人家告訴你有病,「我覺得滿
好嘛!嗯,沒關係!」然後呢,就告訴你:「你雖然覺得沒關係喔,可是到那個時候這個
病發出來,對你如何、如何……。」「這樣呀!欸,那我就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去了!」我
想,這是我們人人在實際上的問題上,所遭遇的問題。所以看看這樣的這個真正的經論的
內涵,是這麼嚴密呀,這樣地嚴密法!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你從這樣的次第走下去,哪
有問題不能解決的!
  所以平常我們只是簡單地說,啊!什麼叫魔、四魔喔?啊!天魔、五陰魔、煩惱魔、
死魔。好像很懂,對我們幫助不大。現在清楚不清楚?像這樣的內涵來說的話,是!還是
有人不大,可是至少完整的內涵你了解了,你了解了將來一旦遇到問題,你要解決問題的
話,你很清楚,哦,就是這些。這個懂不懂?所以說我也了解並不是今天聽懂了以後,所
有的人馬上能夠解決問題,可是至少你聽見了,如實完全了解了內容,有一天你要解決問
題的話,曉得了清清楚楚,你走上去是十穩九拿。
第二項 顯相
  下面,「歸意」清楚了,「顯相」─現在說明這個行相。那麼換句話說,啊!現在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66
我曉得了,要看看這個所皈依的這個對象,它真實的內涵是怎麼的。
《戒疏》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
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演布諦教為法寶,
拘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
寶。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那麼,這個下面我不想細說,不想細說,我只是把它那個重要的內涵介紹一下,將
來再跟《廣論》一配合的話,不必細說大家就很容易了解了。這個地方說三寶,三寶的內
涵一共有四種: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一體三寶。這個「理體」就是從理上面
講,這個理上面講,那麼這個理呢就是說五分法身是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然後僧寶呢
就是聲聞,學、無學。無學就是已經證得羅漢果;學就是雖然見了道,從預流開始、須陀
洹開始,這麼一路上去,在未證阿羅漢之前就叫學人,他還要學,無學的話已經究竟圓滿
了,就是這樣,這是小乘的。那個才是真正,這個都是聖位的,不是凡夫,這個才是理體
三寶。
  什麼是「化相」三寶呢?那就是通常我們的化現世間的,那從形相來說,「釋迦道王」
167 舊版.第十四卷 A
─釋迦世尊。為什麼是道王呢?道王也是叫法王,普通世間的王啊,是世間的輪王、天
王,現在我們釋迦世尊是法王。法王所王的地方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道王三千」是
這個,那是佛。那麼然後佛說的、流演的這個四諦,然後呢十二分教,這十二分教主要的內
涵就說的這個四諦,因為唯有這個幾樣東西是實在的、諦實的,這個是法寶。真正的法寶有
兩個量,一個是教量,一個是證量,教量這個地方就是化相三寶,證量就是指理體三寶,由
教得證。那麼「拘鄰等僧」呢,拘鄰是什麼?憍陳如的別名,憍陳如就是阿若憍陳如。世尊
剛去出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派他的這個臣下,母系、父系幾個人一直保護著他,就是這五個
人。最後佛證了果了以後,最早度的就是度他們五個人,所以阿若憍陳如是最早第一個開悟
的,世間出現的僧寶。所以通常這個以阿若憍陳如帶頭─所以「拘鄰等五」,這個是說真
正世間出現僧寶開始,以他為首,這個是僧寶,這個是化相三寶。
  那麼「住持」三寶呢,就是住持在世間的,「形像塔廟佛寶」,這個塔廟就是寺院裡邊
安裝佛像的地方,以及或者紙上畫的,或者呢用種種的這個雕塑出來的,這是佛。那麼「紙
素所傳」,那就是我們的經、論、律,這個是紙上面傳下來的。「戒法儀相為僧寶」,就是
那些一般的世俗的人,依法受戒有相可循的,這個就是僧寶。這個就是住持三寶。
  「一體」三寶呢,「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一體三寶平常就是指那個心體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68
來說,眾生分上面就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具足的。實際上那個同樣的,一體三寶另外叫同
體三寶,佛法僧每一個都具足這個。佛法僧這三樣,一體三寶當中特別說明一下,就是就
它那個心體的覺照的功效來說,這個叫覺照義,覺照那就是佛;然後呢它這個法本身是軌
則義;他是和合無諍的這個就是僧寶義,這個是指一體三寶而言。
  那麼下面又說「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平常啊在剛開始的時候,或者是說共
下、共中,在聲聞、緣覺,或者說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或
者藏教、通教等等,那通常說三寶。到《涅槃》裡邊,那《涅槃經》說實際上呢沒有三寶
之分,這個是前面方便說告訴你,實際上是一樣東西,實際上一樣東西。
  那麼這個我要舉一個比喻大家就了解了。究竟圓滿來說,我們通常說啦,譬如隨便
說一樣東西─布,那究竟圓滿布就是布,但是布是什麼?你一定要說,經線、緯線、
人工、顏料,是不是一大堆東西呀?說這個房子,那個房子來說,哦,那也是,那這個樓
板、那個樓梯、那個柱、什麼樑;然後呢柱當中還要說,這個是鋼筋混凝土的這個;鋼
筋混凝土當中又是鋼筋、又是混凝土、又是水、又是人工,是不是這樣啊?就這個。所以
究竟圓滿的形象來說,跟它的組織的次第來說,有它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學《備覽》的
一開始就說「言有次第,行不先後」,還記得不記得吧?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它
169 舊版.第十四卷 A
這個一體三寶所指的是這個,所以它《涅槃》上面,它就把它真實的內涵說出來。那麼下
面呢,這個《行宗》的解釋我就這裡不說,不去仔細說它,你們到那時候就看一看,所以
……。我想還是這樣嘛把它唸一下,至少名相重要的地方,就說一下啊!
《行宗》釋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位分別獨出今疏。
  平常人家說的話,那個三寶就是三種三寶,那麼現在呢,我們這裡加上一個理體三
寶。所謂「獨出今疏」,是至少元照律師以他所認識來說,曉得只有在南山祖師的疏當中
用了一個四位。
初明理寶。五分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彰號。
  這五分法身就是這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麼他下面這個解釋是解釋什
麼呢?其實這個五分法身一樣東西,就是這個。那麼為什麼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因為這個法身透過了戒這個基礎,才能夠彰顯出來。所以這個法身之所以能夠產生這
個法身的功效,全部顯現的話,透過戒,這樣,因此它叫作戒這樣,五分當中的戒分;然
後呢還要定,所以定分;所以慧,慧分,這樣、這樣。譬如說我們剛才說房子吧、桌子
吧!那麼桌子就是桌子了,現在我們說:哦!這個桌子的檯子的腳,這個桌面、這個桌子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70
旁邊的什麼,你反正給它一個名字,對不對?實際上把這五樣東西整個兜合起來,那個是
法身的整體,這樣。
  所以說他告訴我們,從它的過程上面怎麼來的啊?必定要經過這個戒、定、慧,然
後把前面的那些染污、雜染清除掉了,於是彰顯這個本體,這個本體的是用因當中來說
明它。譬如說我們這識,如果這個識是眼睛叫眼識,耳、耳識,那你了解這個識是怎麼
一回事情。現在那個法身呢,透過了戒、定、慧而這樣彰顯的,所以說「從因得名」。那
麼解脫、解脫知見呢─「從果彰號」。同樣地,說「解脫」是什麼,已經透過了戒、
定、慧,不被煩惱所繫,得到了真實的解脫,這樣彰顯出來的,這是從果位上面;「解脫
知見」呢,你能夠覺照了知一切,解脫了以後,對這個解脫智整個的內涵,了解得清清楚
楚。那麼像這種名詞對我們來說,正式修學是有它的功效,可是在這個地方並不是十分重
要,所以有的地方我就把它忽略掉了,忽略掉了。下面,
滅理四諦滅諦涅槃。
  「滅理」是指什麼呢?就是四諦當中的滅諦,這個是涅槃,涅槃也就是說解決一切
問題。
171 舊版.第十四卷 A
學無學者初果已去
  「初果」就是預流果以上,「無學」那就是阿羅漢。不管他們怎麼樣,「同見真
諦」,就他次第來說有不同,但是呢同樣都見了道以後,所以「名理和僧」,前面說「聲
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是這個。
然此理寶亦即同體,但望佛僧證理邊為別。
  實際上呢,這個理體三寶就是同體三寶,不過稍微有不同,所證的內涵上頭,有它的
差別。
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諦教即四諦,
  這個都是解釋啊,這個都是解釋,所以這段就不細說它了。
《芝苑》云:「眾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
寶也。乘時利見,啟迪群庶,化相三寶也。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那麼《芝苑》呢,又另外來解釋一下這個四種三寶。說這個一體三寶是什麼呢?就是
我們眾生分上的所謂的如來藏本性,平常這麼說。我們不必陷在這個名字上面去,現在有很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72
多不同的派別,又說這個要什麼、什麼……有各種不同的宗派來分別說明,譬如說佛出世的
時候,大乘當中分哪幾系?分三系啊,這樣,緣起性空啊、什麼法界圓覺呀,這個名字我們
現在不必細說它。因此他們不同的宗派當中,對不同的名字有諍論,這個我們不管它。現在
我們只要說明、了解這個事實,雖然我們眾生一天在這妄念當中,可是這個本具的這個本性
哪,可並沒有因為隨了這個妄念而埋沒。所以平常我們是雖然隨緣在九法界當中輪迴生死,
那卻是不變,它本身並沒有動,這個叫作一體三寶,這個就是另外一個解釋。
  「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那麼這個一體三寶是在染,如果說你能夠經
過了行持以外,證得了圓滿佛果再沒有染污了,這個叫「理體三寶」。什麼是「乘時利見」
呢?乘時就是在這個相應的機緣之下,你能夠從正確的認識步步上去,然後把這個啟發、引
導所有的沉淪的這個一切眾生,那是什麼?「化相三寶」。然後呢,留下來「垂裕後世」,
留下來的能夠把這個好處衍流無窮,使得後人得益的是「住持三寶」。那四個三寶彼此間有
它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那麼這四個當中也有它的次第:所謂一體三寶就是我們眾生本具;可
是這個呢只有佛是圓滿具足、清淨解脫,所以這個理體;然後呢佛出來了以後要救濟我們眾
生,所以化相出現;化相短時候,流衍下來的話那個住世,這個四個次第。
  下面那個,我今天不,先暫停在那裡,停一下講。關於要想了解這個真正的「顯
173 舊版.第十四卷 A
相」,顯相那個功益啊,在《廣論》上面,他說法跟《在家備覽》不太一樣,那麼這個我
也在這地方今天提一下。諸位了解了以後,你們互相配合,配合然後跟個人相應的自己去
使用,總以自己得到好處為主。那麼《廣論》上面在哪裡呢?請你們翻開共下士皈依三寶
那個地方去看,在九十八頁開始。這個九十八頁共下士從念死開始,念了死以後呢,死後
了以後苦,因為要苦啊,所以要去找脫苦的地方,來救我們的,這樣。所以因此從脫苦、
求救這兩個原因當中,找到能夠救我們解決問題的這個對象,這個叫作三寶,以這樣的不
同的方法來說明。
  所以《在家備覽》上面是直接地已經進入了以後,把這個三寶的內涵,完完整整地一
個一個明明白白地交代出來。《廣論》上面呢,把我們所以要皈依的,從根本上面一步一
步地反追回去,找到了皈依的原因,那個時候把真正能夠救拔我們痛苦,作為我們依靠的
三寶的行相,如理如量地拿出來,清楚不清楚?這樣。所以這麼一來的話,我們對於這個
皈依的這個境,以及皈依的相,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了。
  那麼我之所以把這兩個,都要在這地方介紹出來,這個有絕端重要的內涵在。我們不
是要皈依嗎?現在這個皈依,不是以前說化教當中的,而是制教當中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十四卷 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75 舊版.第十四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四卷.B面
制教有一個特別的一個重點,制教的話,換句話說,跟化教的不同,化教是用捨任緣,大
家還記得不記得?你覺得好嘛你就用,不用嘛你沒關係,這樣的。用了嘛當然有好處,不
用嘛也沒大害處;雖然有好處,好處也不大。制教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清清楚
楚、明明白白。你了解得很清楚不用,對不起,這是個大損失,用了是個大好處;可是萬
一用得不對的話,那就是出大毛病,就是這樣。所以在以前我們學論的時候,那個時候以
前面理路上的認識來說,很多地方不一定用它,了解了固然好啊,差一點也沒關係。現在
呢制教,如果說制教仍舊在理論上面認識,剛第一步當然還是理論上認識啦,正式你開始
去行持的時候,那就一點都不能錯!
前面已經說過了,並不一定說我馬上去用,至少到現在為止這個了解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所有的關鍵所在,我都要指出來。那麼這個很多關鍵所在,《廣論》上面比《在家備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76
覽》清楚。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備覽」,《在家備覽》,還一個「略編」。如果說要翻那
個南山三大部的話,這麼厚一落,我們這個講下去的話,講它三年也講不完,這倒是也是
事實。所以到下面跟它相關的地方啊,我會隨時指出來,這兩天呢大家對這個把它存在心
裡面。那麼有了這個,我們再去先把那個顯相那個文把它唸一遍。
┌初約義略釋 ┬ 初顯益
      └二結名
└二引文廣釋
《戒疏》又云:「此三益世,近拔三有,遠清二死。希世獨達可重名寶。

那個還是翻那個《在家備覽》,《戒疏》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三寶啊,它對世間有
特別的好處。好處在哪裡呢?也是遠、近兩個,「近拔三有」,就是說能夠從三有─就
是三界─欲有、色有、無色有,為什麼叫有呢?這個有就是三界的根本、三界那個因,
作叫「有」,十二有支當中的有,它很相似的,有了這個「有」一定會在三界當中流轉。
所以從這個地方拔除,所以從因地上面拔除換句話說,它叫「近拔三有」。你皈依了三寶
以後,你就不再造輪迴生死之因,眼前儘管還在,可是將來一定不感這個果,所以「遠清
177 舊版.第十四卷 B
二死」。「二死」呢有兩個,一個叫分段生死,一個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通常是指羅漢
而言,變易生死佛果才是究竟。而這個「希世獨達」,這個世間所少有,而唯一它才真正
地能夠幫忙我們哪,從生死輪迴當中達到涅槃彼岸,所以是「可重名寶」。
故《寶性論》喻分六義。
《寶性論》當中把這個好處,以它的特徵,用六點來說明它。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
下面這個文長,所以我唸一點、解釋一點。這個第一個呢,希有難得。世間的寶貝,
貧窮得不到;三寶,福薄的人遇不到,福薄就是貧窮嘛,相似的。
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世間的寶貝沒有一點點瑕疵,沒有一點點骯髒,三寶呢同樣的。「諸漏」,這個都是
瑕疵、都是骯髒。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
世間的寶貝這個力量能夠兩樣東西,貧苦、有毒都能夠拔除;那麼「三寶六通」,六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78
通我們大家了解哦:他心、天眼、天耳、宿命、神足、漏盡。
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
這個世間的寶貝啊,能夠莊嚴我們的身體;三寶呢,莊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
世間的寶貝,一切東西當中最好;三寶呢,「諸有」當中沒有能超越得了的。
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世間的寶貝啊不會變,那麼三寶也是不為八法所動。八法後面有解釋,八法後面有解
釋,毀、譽、利、衰、稱、譏、苦、樂,四個是順的,四個是逆的,順的增長我們的貪,
逆的增長我們的瞋,都在癡心當中轉。下面《行宗》的解釋,那我們把它唸一遍就行了。
《行宗》釋云:「初約義略釋,上三句顯益。近遠二字必對因果。
剛才已經說過了,近嘛是因,所以因當中稱為三有。這是為什麼前面不說近拔三界,
三界就錯囉,一定拔三有,因為「有」啊生死輪迴之因。這個生死輪迴之因,你必定要修
戒定慧才能夠拿得掉。關於這個問題,如果要正確地了解的話,那麼十二因緣當中說得最
179 舊版.第十四卷 B
清楚。十二因緣當中,業有兩支:無明、行的「行」一支;愛、取、有,「有」的一支。
有了以後下面呢生死一定感,這樣。這個「有」就是我們現生所造的,那麼要想對治只有
學戒定慧,所以它「近拔三有」是指這個而言。
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剛才說過啦!)希下一句結名。
希世者世間無故。獨達者超諸有故。 故下次引文廣釋。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

「故」就是《寶性論》哪……說「今用四種三寶對此六義」,四種三寶的話,就是前
面告訴我們的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住持三寶跟一體三寶,那麼這個四種三寶;六義就是
前面那個希有、離垢……這樣。
初義通四。
第一個義是什麼?「希有」,這個希有啊,對於這個四種三寶都通,這四種三寶每一
種都是希有。
住持無信不遇。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理體局聖,凡愚不遇。一體二
乘不遇。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0
那麼這個四種三寶當中是哪四種三寶呢?住持三寶首先舉出來。住持三寶為什麼希
有呢?沒有信仰的人,對不起,碰不到;碰到了也沒有用,所以它希有啊!「化相,無
緣不遇」,化相只局限於佛世,對不起,就算佛世的話無緣碰不到。下面舉一個例子,
佛在舍衛大城,舍衛國是中印度那非常大的地方,那舍衛國的人有九億。不過這個地方要
說明一下,那個「億」有三種,億有三種。這個平常我們說千、萬,在萬上面的話,十萬
就叫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平常我們現在用的這個萬萬才是億;印度當年這個億
的話,是十萬也叫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這我們要了解的噢!所以不是舍衛城現
在我們現在的三億,不是!那時候舍衛國有九億人,九億人當中啊,這個三億是信佛的;
三億呢雖然看見了不信;另外的三億,連佛的面孔都沒看見過。喏!所以這個無緣哪,就
算佛在同一個時候,我們都看不見。
其實這件事情說起來也很簡單哪!非常簡單、非常簡單!我們想佛世的時候好像如此,
假定說以現在問我:欸!現在的總統,這個李總統你看見過沒有?對不起,我就沒看見過。
現在有報紙了,我報紙也懶得看,電視我根本不看,我硬是沒看見過!你們想想對不對?這
千真萬確的事實!我這不是笑話,你們很多人到南普陀去看過,我們南普陀就是沒電視,報
紙也沒有,人家送來了,我們趕快丟到字紙簍裡面。現在不!出來了以後,有些是充充膽子
181 舊版.第十四卷 B
看看它,那我還曉得那個什麼人。是不是,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地有這個經驗?所以這個我
們要了解噢,這個希有的確是!所以他說這個「化相無緣不遇,舍衛三億可以明之」,就舉
這個例子。「理體」呢,只有聖者才有,凡愚─凡人碰不到。「一體」是二乘不遇,這個
一體三寶尤其是後面特別地說,哦,是《涅槃》上面,二乘碰不到。
第二義中,唯約理寶。
「第二義」,第二義是什麼?離垢,離垢是「唯約理寶」,這樣。儘管呢四種三寶,
四種三寶當中,其他的三種還沒有離垢,所以這個只有理體三寶是完全離了。那下面解釋:
《歸敬儀》云:「住持三寶體是有為,具足漏染。
住持三寶因為它是世間呀!世間,譬如說住持三寶當中僧寶,僧寶是凡夫身,凡夫身
嘛當然有漏、有染,所以它並不是離垢。然後住持三寶當中的佛寶呢,那是形像、塔廟,
形像、塔廟這東西並不是出世的,並不是離垢的,對吧!同樣地,法寶的話呢,文字什麼
東西,這個並沒有離垢。
又云:化相體是無常,四相所遷,滅過千載,但可追遠用增翹敬。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2
所以這個化相三寶呢,如果是離垢的話應該是常的,現在呢化相三寶,佛是無常相,
所以他說被「四相所遷」─生、住、異、滅。「滅過千載」,那是對南山道宣律祖來
說,因為《戒疏》上面所舉的時間來說,《戒疏》是道宣律祖初唐所註的,離開現在已經
一千三百多年。道宣律祖的生年,他是公元六百年前後的人,六百年前後,他好像是死的
時候是唐高宗,就是唐太宗的下面一代唐高宗,上一次已經說過了,麟德元年還是麟德二
年,離開佛世的時候一千帶一點點,所以「滅過千載」。所以這個是說化相三寶無常,所
以它並不是離垢。只是說對後面的人來說「增翹敬」,不能夠適用這個離垢這一點的。
據後一體在迷隨染。故此三種皆無此義。
後面這個一體三寶呢,一體三寶是指眾生分上而言,雖然它具有這個一體三寶,可是
呢「在迷隨染」,雖然是隨緣而不變,但是畢竟它隨緣是染污的。所以說,這第二個「離
垢」,那只有這個理體三寶才有。
第三喻中,
第三喻中的「勢力義」,勢力義是,
六通在人,唯對化相。毒謂苦惱。
183 舊版.第十四卷 B
那麼這個第三喻講勢力。勢力這是指什麼?指這個力用,那只有化相三寶,因為有六
通啊,前面這個舉一個比喻當中,比喻六通嘛,化相三寶才有六通,理體、一體以及住持
三寶沒有這個能力。
第四通四。
第四,第四是什麼?「莊嚴」,莊嚴是通四。
住持化相能發信仰,理體一體可以修證,皆是嚴身。
那麼這個住持三寶、化相三寶呢,這個都是教量;這個理體、一體呢,是修證之量,
所以這個都能莊嚴的。
第五亦通四。
第五是「最勝」。
餘三易解。住持佛法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
那麼「最勝」呢,最殊勝。最殊勝,當然理體三寶、化相三寶、一體三寶當然殊勝;
說這個住持三寶,前面不是說跟世間一樣的很染污嗎?它勝在哪裡呢?他下面就說了,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4
這個住持三寶,譬如說佛來說、法寶來說。「佛」我們說,啊,那個泥塑木雕、這個紙頭
畫的,這個有什麼殊勝啊?要曉得雖然紙,但是呢它所表示的,表示在法身,那個功用是
無可比擬的,所以下面舉出那個例子。
《歸敬儀》云:金木石土體是非情,
那就是啊,佛─這個住持三寶是依這些做成功的,「以造像故」,雖然它體是金
銀土木,造了像以後,「敬毀之人自獲罪福」,恭敬他的人就得到無邊的福德,反過來
就是無邊的罪過,所以說這一個它同樣地有非常殊勝。
故知此寶得名無上。法亦準同。
法也同樣如此,謗法非常可怕。
剃染之僧為世福田,人天中勝,
儘管住持三寶本身他並不是清淨,所以下面說,
破戒惡行猶過外俗,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185 舊版.第十四卷 B
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哪怕他破了戒了,你對他還是把他看成像聖僧一樣,如果你
不尊敬他,對你還是有害,所以他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第六,第六是「不改」,「不
改義」。
第六唯局理寶。《歸敬儀》云:此之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一體雖
常,然就迷邊隨緣流變。餘二無常,非所論矣。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
八法者,《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違四順能動物情名為八風。
剛才說過。
理寶人法皆是出世無漏聖道,不為八法之所動故。」
那這個就是解釋前面那一段的。我們再看下去:
《戒疏》又云:「四寶為言,理寶為勝。由常住故,為世所歸。餘三隨設,體是有
法。」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6
前面雖然舉出四種三寶,可是這個四種三寶當中,理體三寶最勝,因為它是常住的,
這個才是我們世間所歸仰的。其他的三個由於這個根本而樹立,都是有為,乃至於有漏之
法。下面要看解釋。
《行宗》釋云:「理寶勝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淨心本即大乘理。今
須約大以論勝劣。

那麼這個講理體三寶當中的話,這個理有大、有小。那麼小乘來講的話,這個理是什
麼呢?所謂「生空真如」,通常我們說一切都是空,一個說人空,一個是法空。人空就是
生空,小乘真正的就是證得那個人空;法空呢?清淨本心─大乘理,現在這個地方的勝
利是大。究竟圓滿地來說,大跟小並不是對立的,是涵蓋的,不但是涵蓋的,而是次第由
小到大,所以大是涵蓋小的。那麼他下面設一個問,說:
若爾,與一體何異?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說。理寶約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
是故理寶獨勝餘三。」

這個容易懂。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這一點呢?這個有它的個主要的一個
內涵,這裡說一說。我們不是皈依,說皈依的對象是三寶嗎?那它三寶有什麼好處呢?就
187 舊版.第十四卷 B
是這樣。所以前面在《廣論》上面他不是告訴我們,啊!你要脫苦、要得樂,那麼在這種
情況之下,他能夠救你的應該具足幾個條件。說明了這個以後,他下面再緊跟著說皈依,
看看佛的身功德、佛的語功德、佛的意功德,意功德當中又分悲、智,然後呢再加上事業
─業功德。為什麼要分身、語、意、業,而意當中再開,這個就是把他真正殊勝的地
方,懸在那地方。告訴你:哪!你不是要究竟圓滿嗎?說他有這樣的殊勝的、究竟圓滿的
內涵在。所以把這個他的正面的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好樂、仰望、追尋之心,就這樣。
那麼啟發了這個仰望、追尋之心,你怎麼進去呢?那就把那個下面的次第,一步一步
告訴你。因此一步一步告訴我們的時候,就說明,哦!佛把這個引導我們的,然後呢─
化相三寶;化相三寶留給我們的─住持三寶;然後指出我們的─一體三寶,你本來就
是天真本具耶!可是因為你迷染,所以你不行。啊!那麼這樣一來:原來我也做得到啊!
對!有了這個。你怎麼作法呢?根據住持三寶。然後呢一步一步地推上去,化相三寶是把
這個理體三寶的內涵介紹給我們中間的一個樞紐,然後呢這個遺留下來的是住持三寶,指
告訴我們的:原來你本身就是啊!就這樣。所以它整個的有它這樣的一個關鍵所在,這樣
地層層把這個內涵剖析,讓我們了解了以後,如何識舊路還家,所以它這個上面特別要說
明這個理體殊勝之處。最後一段,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88
《歸敬儀》云:「緣理三寶者。理謂至理。天真常住,還是心體。且從染說,無始
有終。

那麼這個我想容易了解,文字容易了解所以我不細說了。這個「緣理三寶」就是這個
理體三寶,為什麼我們要緣念說那個理體三寶呢?理啊就是至理,它是天真本具永遠不變
的,它實際上呢這個就是心體。雖然是心體,但是既然開出四樣來,那我們從不同的角度
去看,從染說是「無始有終」。為什麼叫無始有終呢?這個染污啊,無始以來都在這個地
方,欸,但是你真正了解了、解決了,它到此地「染」就沒有了。所以說,
但為惑網,
都在這個無邊的煩惱網當中。
不能出障。今以三學剋翦纏結。惑業既傾,心性光顯,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那麼所以從染的那個地方去看的話,無始而有終,這個染的地方沒有了。怎麼沒有法
呢?說以三學針對著翦除,那麼把惑業整個地剷除掉了,我們的本性光明顯發;實際上顯
發出來不是別的,就是你本來有的,說「始終性淨,無始無終。」
189 舊版.第十四卷 B
由法成立,隨境分相,
欸,對了,這個地方下面又解釋了。說這個為什麼能夠得到呢?由法才能夠慢慢、慢
慢地,而這個法隨著境界上面怎麼相應的地方去對治它。
隨境分相,即號此相為五分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前之三學從因受名。
由戒護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準此可以類知。

這裡剛才已經說過了。
後二從果次第受名。解脫身者,由慧剋惑,
由於智慧照破了這個迷惑,然後呢把迷惑對治了,說
惑無之處名解脫身。
沒有迷惑嘛就解脫啦!所以這個叫解脫身。
解脫知見,乃以出纏破障反照觀心,
這個是觀的能力。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90
故云知見身也。 唯佛法中三乘聖者具此五分,能為六道作大歸依。 故論云:歸
依於佛者,謂一切智五分法身也。歸依於法者,謂滅諦涅槃也。歸依於僧者,謂諸
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也,即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也。 如世珍
寶,為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正歸。」

那這個文字容易懂。就像世間的珍寶,我們眾生大家所貴重。現在那個三寶呢,是法界
一切有情,從這個上面能夠解脫的,所以叫作三寶,這才是我們真實應歸依、該歸依的。
《歸敬儀》又云:「此明理寶是歸依所宗。故覆詳之,令心有寄。」
最後一句話說出來了,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心所寄之處。現在我們心寄在哪裡?現在
我們為無明所覆,寄在不應該寄的地方。那麼從它的行相來說的話,是無量無邊;從它的
內涵來說的話,所對的境完全迷惑,就是所對的三界的一切;而從迷惑的心情來說,為貪
瞋癡所使。因為貪瞋癡所使,所以都迷醉在我們眼前的種種境況上面,明明是苦把它看
成樂,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的啊!作為我們真正歸敬的對
象,由此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這個地方的顯相,這個地方的顯相啊,是正顯出來。從這
個地方明白了以後說:喔,這個才是我們要的啊!然後呢下面再說明它有什麼好處呢?這
191 舊版.第十四卷 B
樣,有什麼好處呢?處處地方一步一步地這個上面推動我們,使我們漸次內心上面的認識
增長,然後呢追求的力量增長。從這個上面漸次、漸次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自然最後
大家都會得到我們所要的。
那麼今天呢簡單地就說到這個地方,剛才有幾個問題,這個問題本身非常好、非常重
要,但是我們繼續地講下去啊,它都會一一解決,所以我順便提一下。這個,有人問說:
「《廣論》是化教還是制教?」化教。那麼化教跟制教兩個,大家往往分不清楚,我這
個地方很簡單明白地告訴你,講道理的就是化教。《廣論》上面曾經說過,在大乘當中,
說你要受這個大乘戒的時候,願心容或可受,行心決定不可以馬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
個話?願心跟行心指什麼而言?願心主要的是化教所攝,行心是制教所攝,所以這個制教
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行教。清楚不清楚?就是這樣。所以《廣論》只是論這個道理,說
真正修行的話,說開始的是受戒,受戒《廣論》當中沒有講。所以宗喀巴大師除了這《廣
論》以外,寫了一個《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還要論。論完了,真正受戒,《戒論》當中
有沒有?還是沒有。所以真正戒的部分一定是在律藏裡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下面像
《南山律在家備覽》繼續說的時候,會說得很清楚。至於說五戒是化教還是制教呢,今天
已經有了簡單的說明。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92
最後說那個戒體啊,是納法所成,那麼有沒有大小的別?有!實際上呢,這個戒體就
是你認識的深淺、廣狹,然後呢你自己發心,下中上品不同。就像前面剛才說,這個一體
三寶本身就是,但是在迷呀,雖然是不變可是隨緣,顯出來的功效本身是有大小之別;儘
管你本體是。這是為什麼我們要一步一步地學,學了以後照著去行。後面他會把這個地方
告訴我們。
最後你說:得不得?我希望明天能夠說清楚,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點。譬如
說,得不得戒體,乃至於得不得皈依?以前在《廣論》上面曾經說過,我們皈依的時候要
得體的,那明天,是不是明天能夠說到。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下面講「功益」是吧?
功益下面「懺悔」,下面講「作法」的時候,那時候告訴我們,在什麼情況之下你得體;
不但是五戒,乃至於具戒也有戒體哦,皈依同樣地一定要得到這個體。得到了體以後,那
個依體起用,任運能夠得到我們所要的,那這個等到明天再繼續。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十五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五卷.A面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翻到第十六頁。今天講第三項「功
益」,那麼顯了相以後,下面是功益。從「歸意」說明皈依的意義,如果對於這個皈依的
內涵不清楚的話,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行持沒有根據,現在這地方的行持還不是後面的
行持,是皈依。為什麼皈依、如何皈依,根本不懂得。很多人聽人家說:皈依好、皈依
好!他就去皈依。結果呢?種一點種子―善根種子,真正的好處得不到,因為不了解到
底皈依是什麼意義,然後呢要達到這個皈依正確的量,應該如何皈依,這個都不知道。那麼
所以下面了解了這個顯相―那麼皈依的境應該是什麼,下面講它的功益,皈依了以後有什
麼好處。因為這個好處跟前面這個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把前面的顯相跟那個歸意重說一說。
這個重說還有一個特殊的理由,還有一個特殊的理由。就是你正式皈依了,皈依有兩
種方式,有一種方式呢也可以說結一點善緣,哦!聽說這個皈依好就跑來皈依,這個是一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96
種皈依,這個是皈依的下限,最起碼的。來了以後,有這個善種子留在這裡遲早會發生這
個作用,也許是這一生,也許是下一生,那個下一生就包括無量無邊以後。還有一種皈依
呢,皈依了以後就馬上就得到這個皈依的功效,通常如果說「得皈依」,這個皈依有個皈
依之體。這個皈依的體得到了以後,那的確這個福立刻是無量無邊地產生。假定我們所皈
依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希望往生的話,一定能夠往生。這是這樣,這個是皈依的所
謂正面功效,還不是皈依的上限。皈依的上限是從這地方開始到究竟成佛,中間可以去解
決,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解決,這個才是皈依的上限。因此,在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開
示,最主要的也就是引導我們認識,乃至於照著這個認識去做。所以經論上面說:你了解
了這個真實的皈依的廣泛、圓滿的內涵的話,那所有的經論所說的統統都是在講皈依。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如果說以簡單扼要的話來說,那皈依的因哪,應該把住
這三點。這個皈依的因在這裡,在《在家備覽》上面,就是十四頁上面「歸意」當中,他
並沒有明確地說明。通常這種情況都是在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我
們不妨把我們以前學過的,那麼在這個地方特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
實際上,我們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目前來說,對我們最相應的,也就是說修行的人
最廣大的是淨土法門。近代的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祖師印光大師,他在《文鈔》上面特別
197 舊版.第十五卷 A
說,「把死字貼在額骨頭上」,把死字貼在額骨頭上。實際上這個話是引用菩薩、祖師乃
至於佛陀的話,說「念死」這個很重要的。那麼現在我們不妨從這個地方開始來仔細地檢
查一下:我們念死念了以後,產生什麼個效果呢?當我們想到馬上就要死了,你還會忙其
他的事情嗎?就不會忙了。不過理論上面儘管這麼說,實際上我們真的能夠放得下嗎?放
不下!這個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這個念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解
都不了解,何況去行持呢?因此,在這地方就重新說一說。
死,大家沒有這個經驗,或者說以前的經驗誰都記不住,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人人可
以體會得到―無常。也許今天在座的人三十歲,也許是七十歲,那麼不管是幾歲,我們每
一個人,在座的每一位人都可以回憶十年、二十年以前的事情,這個馬上見效。我們現在想
想看十年以前的事情,二十年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從盛事,就是說對我們稱心樂意的這種事
情,回憶的結果,留下來的什麼?沒有什麼,像一個夢一樣!究實說來,尤其是有了人生經
驗的人,對於這個年輕的那段時候啊,總是說所謂「童稚之年」,那最快樂的時候,現在回
憶起來,好像只是像夢境一樣,是與不是?那麼過去的這種好事情,回憶起來只是如此,眼
前是面對的這個事實。跟過去這些,現在用得上嗎?完全用不上!從這地方我們也可以體會
到:我們生前忙了一輩子,將來呢?兩腳一伸,什麼都沒有,這是第一點。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198
第二點呢,我們現在回憶前面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乃至於回憶十天以前、二十
天以前,或者年紀大一點,你從回憶小的時候,在回憶當中,不管是短也好、是長也好,
結果完全一樣。如果說你仔細地去觀察的話,你回憶一天、回憶十天、回憶一年、回憶十
年,乃至於長劫、無量劫在回憶當中,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樣的。除了這個一樣以外,
還有說明特別的一點是什麼?這個不管再長的時間,哦!一剎那就過去掉了。既然這樣的
話,那我們眼前的狀態,同樣的也是一下就過去掉了。過去的留下什麼?沒有什麼!留下
來兩腳一伸。第一個―這個死。
所以生前忙的並沒有什麼,死了以後呢?對不起!我們誰都把握不準,誰都沒辦法
把握得準。而真正影響我們的是什麼呢?生前造的業,隨業而轉!於是我們就看一下:對
呀!這生前是毫無意義,然後呢,無常,到那時候兩腳一伸的是,完全為業左右,而這個
業,內涵―我們所集的。現在仔細想想看:我們造了多少善業?然後惡業呢?儘管我
們懂得了佛法,講道理有,聽得頭頭是道,不管是講也好、是聽也好,在面對著事情的時
候,換句話說對境的時候如何?還是隨著一向的習氣來轉,被境所轉,講的道理就是用不
上!這個說明我們生前造的都是這些染污之業。染污之業到哪裡去?惡道!這是非常可怕
的一件事情。這麼一來,這麼一來,所以你不想則已,一想的話,啊!唯一的救護只有三
199 舊版.第十五卷 A
寶。這個是真正說,在明歸意當中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
那麼為什麼,在這種艱苦之下,只有歸仰三寶呢?當然,這個地方三寶的特別的意
義,那我們應該了解,所謂顯相,昨天講的顯那個三寶的相,就是從這個地方說明的。你
要想從這個地方跳出來,說一個簡單的比喻吧!我生了病,然後呢你要解決你的病,是不
是一定要找醫生?如果說你窮苦遇見了困擾,你要去找的是不是要一個大財富?或者你是
遇見了這個勢力上面的,有什麼問題,你要找一個有地位的人。那麼現在呢,我們對這個
無常以及業這件事情,要想找的人,同樣地他對這個問題要究竟圓滿地解決,那這樣才能
夠幫忙我們整個地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正規的「顯相」,昨天說幾種三寶,這個說過好像印象不深,這是有個道理的。
本來這個仔細的內涵啊,是應該在經論上面說明,所謂化教,平常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那
麼這個制教呢?正式行持照去做的時候,提醒一下,也只是說把這個提綱挈領地重提一
下。這是在這裡諸位容或對這個概念並不清楚,因此我這裡重新說一遍,我們前面經論上
面應該告訴我們的道理,再提綱挈領地說一說,使我們產生更正確而深刻的印象。
所以這個歸納起來,所以現在重說,重說呢這個《廣論》上面有一個最明確的,說歸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0
納起來分為四點。第一點,他―要能救你的人,他一定自己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如果
不能解決,他能救你嗎?醫生,他懂得病;你窮,他完全有錢;你沒有勢力,他有高高的
勢力。換句話說,你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他徹底都解決了。他不但解決,而且懂得方法。
有很多羅漢等等,他解決了,幫人的忙他不一定了解啊!所以他自己要究竟圓滿地解決,
還要了解怎麼幫人家的忙,這兩個條件。了解了以後,他如果不想幫你忙,還是不行!所
以我們說,譬如說你有生了病,跑得去找醫生,醫生說:「對不起,今天禮拜天,我要休
假。」所以一定哪,他還要肯幫你忙。而且全心全意幫你忙,不計任何代價。這個四個條
件―唯佛具足,唯佛具足!
因此顯那個歸意、顯那個相的時候,在其他的經論上面它歸納成幾點,說看看佛身的
功德、佛語功德、佛意功德,意功德當中又是分悲跟智,然後呢佛做的事情、事業,業功
德,分成五項。為什麼要分成五項呢?說,從身功德上面,就說明他為什麼感得這樣的圓
滿的果報,從這地方我們了解,他是徹底解決一切問題,法、報、化三身,這樣地圓滿,
他是完全解決,這樣。語功德呢,那就是他要救我們的內涵,在這個地方。意功德呢,推
動他的內涵都在這個地方,又分悲跟智;智,就提供了剛才說的,要第二個條件─他懂
得怎麼解決我們一切問題;悲,第三、第四個條件。業呢,什麼是佛的業的功德?佛真正
201 舊版.第十五卷 A
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盡未來際,把沒有解決問題的法界一切有情,做這個工作。你了
解了這一點以後:啊!我們真正皈依的,皈依這個。所以昨天說的顯那個相當中,理體三
寶,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它。
那這麼一來,好了!前面是說,我們自己在生死輪迴當中,遇見的、面對的現實,
是這樣的一個問題:現生很快地死,死了以後為業所左右,而這個業當中,我們是一無是
處。不要說惡業;善業,善業你又怎麼樣?生了天,又下來了。在人道當中,過得非常
好,結果還不是一樣!既然從念死說,一年、十年、一百年、多少劫都是一剎那,那麼你
生了人、天,又怎麼樣?所以自然而然,它必定產生的唯一的歸投依靠之處在這地方。這
是前面我們歸意、顯相應該了解的。了解了以後,然後說它的這個「功益」。那麼這個功
益,先把文字消一消,然後消了文以後,這個內涵緊跟著再來說一說。
第三項 功益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

從現在開始,我這個消文的方法改一改,因為唸完了以後整個的,有的時候大家會
不大清楚,所以我有重要的地方,停在那裡。說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假定有人聽見「常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2
住」兩個字,那個人生生不墮惡趣。這個文字很容易了解,下面說,
斯何故耶?
什麼原因呢?
以知法佛本性常故。
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就因為無常,所以推動我們皈依。現在呢?喔!聽見
「常住」,為什麼我們是無常?他為什麼是常住呢?就這樣,這個上,內心當中,就策發
我們有很深刻的影響。假定我們也能夠常住,不問題解決了嗎?既然我們要受無常之苦,
而要來找皈依,他現在提供給我們的這個榜樣,以及這個方法,不就常住嗎?啊,對啊!
所以真實的內涵,是了解了真實的佛法的內涵哪─他是「本性常故」。那麼這個昨天說
的理體三寶、一體三寶當中,深細地說,這個意義就了解了。下面,
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
為什麼聽見了以後,能夠不墮惡趣呢?原因來了!「一時聞、解」,這是兩個條件
啊!聽見了,而且了解。單單聽見,不行,還要了解。而把所聽得的,熏自己的識藏,那
203 舊版.第十五卷 A
麼這個業種一成的話,這淨信心永遠在這裡。你只要有強烈的淨信心,這個淨信心,它自
然而然會產生它應有的功效;這個功效就會幫忙我們,策使我們不墮惡道。
不過這裡,聞跟解兩個字,我們不要誤解,說:現在我聽見了,我了解了。不一定!
把這兩個字,我要解釋一下。還是以經論告訴我們的。這個「聞」字啊,什麼情況之下,
才是「熏本識心」,才是「業種既成」,才是「淨信無失」,這並不是我們這樣聽見了,
這個不行!有根據,這個一定不是我們這樣去想,說「未會先會」,這個沒有用,「不
可語談道」。
剛才說「未會先會」這是蕅益大師的話,我所以用蕅益大師的話,他是對我們近代絕
端影響的,也是靠近我們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之一。他在這個《淨土十要》之首,《彌陀
要解》當中,曾經說―《彌陀要解》,這個小本《阿彌陀經》我們大家會念,對吧―
這個讚了六方之佛以後,就是說東方有阿閦毗佛、須彌相佛然後等等,最後的上方等等。
所以他後面說了,假定大家聽得了這個以後的話,那就「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轉」,這樣喔!聽見了就是這樣。那我們大家都聽見了,真的不退轉嗎?不一定!實際上
你要問我,我現在才懂,不要說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都不懂!懂了,才能夠
談到走上去;走上去了,才談得到不退轉。你懂都不懂還談什麼呢?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4
蕅益大師就說明了,說這個「聞」不是我們普通的聞。他根據什麼?根據地藏菩薩
《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是什麼一回事,我簡單地說一下。《占察
善惡業報經》他說你要想產生這個功德,他實際上,就是說明說占察的時候需要什麼條
件;他說叫相應之心,就是說,你什麼情況之下跟你相應了,否則這個不相應的。這個相
應啊,他叫「下至心」,我們說一心、一心。要達到下至心,那個下至心什麼量啊?這個
裡邊要深細地解釋今天不大可能,我簡單地告訴你,得到那個下至心的量,就是比如我們
念佛嘛,得到最起碼的這個一心不亂的這個狀態。這個不是功夫成片的,就是如果念念念
念,到那時候你嘴巴停掉了,腦筋當中清清楚楚,乃至於晚上作夢它還在,那就是!那個
時候已經真正地深入八識田中,生起現行,這樣才算是一個種子真正地種下去。所以這個
聞要到這樣,聞跟解要達到這樣的這個量。
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就是實際上,我們都在煩惱的現行當中,這個內心上面真正的
主力,在煩惱的這個現行當中。表面上面看不出來,實際上那個主要的主力都在這裡。舉
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坐在火車上面,或者坐在飛機上面,那個飛機本身很大
的速度開,我們感覺不到,火車亦復如是。那我們或者說嘛在地球上面,我們不覺得動,
實際上那個地球在動。那麼現在我們亦復如是,在那個很強盛的現行當中,聽見一點點的
205 舊版.第十五卷 A
話,實際上呢,這個不會產生很深的影響,這是我們所以沒有辦法真正得到它好處的。既
然這個地方說真實的功益的話,我們要了解、要了解,回頭下面講懺悔的時候,我關於這
個還會詳細說明。所以你要這樣地真正的「聞、解」,然後才能夠產生「淨信無失」的功
效。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有這個大的力量,何況呢,唸下去哦,看文,十七頁上面。
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
何況你現在聽見了,了解了,而且發願說從此以後,我一心皈投依靠。真正的皈依一
定什麼啊?照著他去做。所以這皈依,皈依呀,平常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實
際上三者是一。如果仔細來說的話,正皈依是正皈依的法,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這個我
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那麼為什麼正皈依皈依法呢?我想我還有這個必要跟大家說一說。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是因為說,啊!世間是苦,然後呢自己沒有辦法;欸,最後找到
了,說這個地方,這個人能夠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現在這個人是個大醫王―是佛
陀,這樣。而佛陀真正能夠幫助我們忙的是什麼?他告訴我們的這個法,我們如法行持,
這樣才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對是不對?想想看!也許大家還沒有想出來之前,我把佛陀
的內涵也說一說。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6
佛具有最究竟圓滿的智慧,佛具有最究竟圓滿的慈悲,佛具有最無上的大威神力。不
管在理論上面,在實際上面,以及我們的信仰上面,我們的了知上面,都了解這個事實。
假定佛以他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忙的話,我們應該人人不要說成了佛嘛,至少到了極樂
世界,不到極樂世界嘛至少生了天,不生天至少這個世界應該是個太平盛世。或者說,那
些不信佛的人哪,啊,那是在那地方苦惱,因為他不信,那我們信了佛的人都應該解決問
題!問題解決了沒有?一點都沒有解決!這個說明什麼?說明什麼?而佛法告訴我們的,
你正皈依的皈依法,佛只是把法如理地、如量地告訴你,然後你去行持,所以決定一切的
是業。決定一切的是業,可是業之所以成業的話,因為有惑,惑是什麼?你不了解事實的
真相。法就是告訴你事實的真相是什麼,你依法行持,從因上面轉變過來,這個!所以佛
是指示法的引導的大師,也就是我們真正祈求的目標。
不過有人說:「欸!假定你這樣說的話,那我念佛,那我照理說應該不能往生囉!」
當然能夠往生,哪有不能往生!要曉得你念佛的時候是正皈依法,法的特質是什麼啊?依
法淨化我們自己內心的業行,對是不對?一切決定靠業。業,現在我們了解了,業怎麼產
生的?業最重要的是意樂,對不對!平常你的意樂如果跟惑相應、跟無明相應,就算做好
事,這個好事也不一定行。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第十五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五卷.B面
做了好事,生了人天還要掉下來。然後呢,你這個意樂是淨的,哪怕做壞事,做壞事也有
功德,對是不對?這個意樂是決定一切的,現在一心念佛,你這個意樂是什麼?是不是不
再緣念染污之事,對!
何況念佛說得清楚,這個句佛號當中怎麼樣才能夠派用場?說要信願具足,要欣厭具
足。實際上信願與欣厭是一件事情,信,信些什麼?佛告訴你說:「那個世間毫無意思,
是苦的啊!你弄錯了!」這樣。因此你信得過他,願望去做;而真正欣厭的是什麼?厭離
娑婆、欣仰極樂。這句佛號這樣念,你這句佛號有要功效的。所以正念佛的時候是什麼?
欸,那是正念法的時候,正是如法行持的時候。假定你不是這樣的話,你嘴巴上唸唸、腦
筋裡動動的話,能往生嗎?不能往生!對是不對?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08
凡是這種地方我們必定要如理如量抉擇得清清楚楚,否則的話一片含糊。所以前面一
再說,如果是隨便畫一個草稿,馬馬虎虎講那可以,今天如果說要講這個行教,要想制教
的話,同樣地糊裡糊塗的話,那說了有什麼用呢?所以說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喔!這個
樣的,所以說「立願皈依,奉為師範」。那這麼一來的話,那當然一定沒問題呀!這個是
我們了解「淨信無失」,乃至於「立願」,乃至於一步一步的深細的內涵。
現在你既然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呢歸投依靠,而且拿這個作為你行持的準則―師
範。這師範兩個字有它的特別的內涵喔!以前我們師,師什麼?師心自用,拿自己的想法
想這件事情;現在覺得:不對、不對!現在師誰呀?師我們的佛―大師。因為師我們的
佛、大師,不照著自己的一般的行為想法去作,照著他告訴我們的方法作為我們行持的規
範,這樣去作的話,當然「累劫清勝」了!下面去一步比一步淨化,一步比一步乾淨,這
樣。因為你能淨化煩惱所以就是步步超勝,自然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地「陷沒」,這個才
是真正它的功德的理由。所以下面呢引證,證經上面告訴我們的話。
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有人受了三皈依以後,說三皈依實際上那個福德就很大、很大!第一個不墮落,不
209 舊版.第十五卷 B
墮落雖然不墮落,可是還在輪迴當中,那下一世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第一會你就解脫生
死。啊,這個太了不起了!這個太了不起了!平常我們作任何事情,就這樣做一點好事情
你可以生天,對不起,生完天以後下去又完了。你現在是皈依已了以後,你不但不墮落,
而且到下一個佛出世,「初會」,這個意思說這個善種子種下去的,下一世只要有任何一
個殊勝因緣的話,你一定解脫。這樣啊!所以說這個是「出苦海的良津」、良津,同時也
是「入佛法的階位」,這個是皈依。
問題來啦!我們大家不懂得,那麼也不談,現在懂得了、認真皈依了,但是我們說好
像問題還存在呀!為什麼?看下面: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
現在雖然我們皈依得到了這個很大的益效,不過前面的罪業很重,無始劫來,那這
個力量太大、太大了,太大、太大了!這個力量就像什麼?就像地球在轉,那個地球的力
量,這麼大的那一個體積、那麼大的 MASS,說你現在一個小小的力量要把它擋住,擋得
住嗎?絕對擋不住!
再加上我們去受皈依的心是什麼啊?「輕而慢」。我們並沒有拿出全部精神去做,這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10
個是對輕來說;慢呢?並沒有全部依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這個慢怎麼是……為什麼
說不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呢?平常「慢」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啊?慢就是啊把自己看得
很高,換句話說,自他對比當中,以自己為主而忽視其他的,這樣,這個情況。所以說,
又不重視、又隨順著自己這樣的心情去轉。所以就算你得到了皈依,得的時候是有,遇見
外境的時候又失掉了、又失掉了!因此,所得到的只是一點善種子,它沒有辦法真正產生
現行的功效,這個是得不到的原因,得不到這功效的原因。所以下面又出,那得到―這
一類人得到了肯定沒問題,這種人叫「智人」。
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也許我們覺得:「哎呀,我沒有智慧!」我告訴你,人人都
有這個智慧,人人都有這個智慧!這個智慧並不是很深、很廣、很遠,而是眼前的問題。
我為什麼這樣說?好簡單的一個簡單的事情,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譬如說,今天遇見了一
點點外面的挫折,或者外面的損害,這種情況我們要不要保護?要!今天我們曉得這個地
方有利益,我們會不會去求?要!所以當我們感受到眼前的事情,對我們受損的時候,我
們會避開;當我們感到眼前的事情比我們好,比我們以前更好的時候,我們去追求,對是
不對?是!
211 舊版.第十五卷 B
可是這個裡邊有個關鍵在哪裡呢?就是說它好壞如果是你分辨不清楚─分辨不清楚
有幾種:有一種我並沒有認真去想這件事情;還有一種呢,我獲得的這個資料,判斷的根
據不充分。這個對我們普通來說,我們都能作得到,提起精神來仔細地想一想,那前者就
可以避免;後者呢,這個比較難,但是真正地得到了以後,我們也確定可以做得到。說今
天有一個人來,說,啊,買東西,這東西便宜的什麼東西,你聽得滿好。旁邊人告訴你:
「欸,你小心喔!便宜貨不一定好喔!」然後呢正確地告訴你,指出這個便宜貨實際上你
上當的話,我們一定不會買,我想我們人人體會得到。所以說,這個地方的智慧呀並不是
眼前我們都具足,但是呢我們的確具足這樣的條件,你只要善於利用的話,我們一定能夠
做得到!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這個「智人」兩個字,大家要好好地想一想。我們不是在這裡
忙,為什麼忙啊?就要忙這個世間的好處,就希望在世間避掉一點痛苦。實際上,對不
起!這個世間的苦樂是個大騙子,你真正地了解了以後的話,你才發現:啊,不要、不
要!所以這麼一來,他一旦受到了皈依了以後,曉得:這個才是我要的,而以前一直在錯
誤當中!他牢牢地把住這個,於是專心緣念這個,這個才是什麼?「得名歸依」。這個是
一方面叫「得名歸依」,實際上呢這樣才是證得歸依的這個內涵。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12
這個歸依的內涵下面會說,這裡我先提兩件事情告訴你:第一個呢得到這個願體,後面
得到這個隨行。願就是發願的願,不是你發願皈依嗎?願體這個叫歸依體。什麼叫隨行呢?
隨後你的行為就跟它相應。我們不是剛才說正皈依是歸依法嗎?為什麼要歸依法?因為我們
了解了:欸,原來一切的苦樂,是根據你的行為如法不如法呀!既然我現在了解以前那種跟
無明相應的,「啊,這個不靈光!」現在的,佛所以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他這樣地如法去做
呀!你正式歸依到了以後,當然你不願意再做不如法的呀!所以說這個情況啊,就是得願
體、得隨行。我先把這個名詞說在這裡,一方面你的業在改善了,馬上見效。
說馬上見效,你們常常有一個公案記到:袁了凡先生。欸,他聽見雲谷法會禪師告訴
他一席話以後,他想:「對,我要去認真去做!」從此以後命運整個改變。本來袁先生算
他那一年,「你考試的時候考第三名。」考了第一名!多少年來第一次不準,對是不對?
哪!這個問題就這麼現實。實際上如果說我們真的了解了業的行相,你不要讓算命先生來
算。你自己把佛的那一套東西擺在腦筋裡,清清楚楚,你一個念頭一動,你就曉得我現在
這個是到哪裡去的,還是跟著老的轉還是跟著新的走。所以制教它為什麼這個條文立得這
麼嚴密,就這樣!就是擺在這裡,讓你看,一看你就非常清楚,就這樣。
袁先生對這個道理還並沒有這麼明白噢!只是什麼?把那個功過擺在那裡,而且他
213 舊版.第十五卷 B
自己說得很清楚:「來了以後我雖然要做啊,還常常無始以來的習氣,有的時候醒的時候
雖然這樣,可是腦筋糊塗的時候還做不到。」他已經見了這個功效,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努力,應該深切檢討的。所以說,實際上我們對這個真實的內
涵哪,並沒有正確地了解,那麼在這裡呢要把它善巧地把握得住。這個是業改變噢!除了
這個以外還有好處,「善神隨逐護助」,這個善神馬上來保護你,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
實,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說得清清楚楚。
我這地方說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我記憶不深,但是這個事情是絕對正確,可能
出在《德育古鑑》還是哪裡。平常我常常翻的就幾本書,就《德育古鑑》哪、《歷史感應
統紀》啊、乃至《感應篇彙編》哪,那個實在太好、太好!再不然的話呢,翻佛經當中像
《雜寶藏經》啊、《雜譬喻經》啊,這些。它就說,有一個人他眼睛能夠看見鬼神的。那
麼那一天他在自己家裡面的話,欸,他就看見前面有一個人走過。那個前面的人走過的時
候,那個人就是那麼匆匆忙忙地走過去。但是走過去了以後,他發現這個人的後面哪,跟
一大堆的這個惡鬼,跟在那個地方。欸?這個心裡面非常驚訝,他注意了一下:嗯,這是
某人。然後這個人過了一些時候又回來了,回來了以後,他因為事先注意了所以看他,結
果發現這個人跟的這個惡鬼都不見了―善神,而且這個人哪,這個心態、那個面貌什麼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14
等等,完全不一樣。
他就覺得很奇怪,馬上就迎出去把他招呼,跟他談話。那麼這個人也覺得奇怪,你
為什麼這麼夜裡跑得來,這麼對我問長問短哪?這樣。他就說了:「你剛才去的時候,後
面跟著很多惡鬼,現在你回來的時候都是跟著善神,所以我覺得很奇怪。」「哎呀!」他
就頓腳一下,深嘆一聲:「我本來要去殺一個人,為什麼要殺他呢?這個人我幫了他這
麼忙,結果呢他最後反臉無情,還反咬我一口,就這樣。」所以他實在心裡面就是忍無可
忍,幾次三番而且。他決心要就給他幹了!所以身上面懷了一個刀,然後就跑得去。結
果跑到那家家裡面去的時候,看見這家家裡面哪,上有老母,然後呢妻、兒、子女一大
堆。一看,他心裡面就不忍心,想了半天,「唉!我弄他一個人小事情,一家它不就害了
嗎?」想了幾次三番,「算了、算了!這口氣忍下來了。」就這樣!那幾次想忍、忍,又
忍不住,忍忍最後說:「好!」因為他看見他的下面這麼年幼,中間那個太太,上有老
母,而他家裡面他的確對這個家裡面照顧得很好,他就想:這個人大概不得已,啊!算
了、算了!他就回去了。
回去的時候想想:「哎!今天總算做了一件好事情。」就這麼心念一動,他自己不覺
得,但是那個惡神跟這個善神馬上就這麼大一個轉變,何況你是皈依!這個皈依為什麼有
215 舊版.第十五卷 B
這麼大的好處?這個內涵還沒有說清楚,到下面我會仔細地講。上次已經說過了「要期誓
受」、要期誓受,這是這樣。然後呢,這個裡邊有它的特別的內涵,這個就是遮戒、歸依
的殊勝的功德。既然下面,我在下面的慢慢地說下去。再看下面: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
限量。

道―出家人,俗―在家人,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只要真正有見識的
人,都應該、都需要歸依三寶。這一點說起來很遺憾,本來佛法是最究竟圓滿的,而且你
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在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都是最好的:教育來說,最好的教育;醫學來
說,它最好的醫學;科學來說,它最好的科學,這樣。所以如果佛在世的話,在醫院裡
面,大家一定覺得他大醫王;跑到科學界他一定是個大科學家,這樣;那麼當然在我們這
地方,是我們佛教的大師;如果是政治上面,那他是個政治領袖,佛就這樣的一個人!所
以真正的內涵,這一點我們這裡不細細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看到了事實以後,我們一
定都會歸依三寶,就求他的加持護助。在這種情況之下,得到的功德無有限量。這個無有
限量,的確是無有限量,的確是無有限量!那麼我把先文字說完了以後,下面再來解釋這
個為什麼無有限量的內涵。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16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除了這個歸依以後,對戒來說也是如此,「七眾」的話,就是從受五戒的「優婆塞、
優婆夷」這麼開始,一個一個算上去,一個一個算上去;然後呢除了優婆塞、優婆夷以
外,然後「沙彌、沙彌尼」變成四個;「式叉摩那」變成五個;「比丘、比丘尼」七個。
什麼叫式叉摩那呢?就是這個女眾出家,剛出家的時候受的叫沙彌尼,男的叫沙彌。然後
呢沙彌再上面去的話,或者是比丘、比丘尼。這個男的沙彌夠了條件就受具足戒,這個女
的她還要經過一段時候。原因是也許她在家的時候懷了孕,那麼出了家以後,如果說不經
過一段時候,到那個時候人家引起譏嫌:在家是應該的,出了家你怎麼還可以這樣呢?所
以她一定要經過那段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叫式叉摩那,所以這個七眾是這樣的。
那麼這個七眾從他的戒,已經受了歸依啦,然後呢下面再「重受」,這個重受的話
―「重感」,這重受、重感呢,在上次已經說過了。「善惡既爾,戒亦通之」,戒跟它
一樣。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上面說戒,下面呢,不受戒怎麼辦呢?只得到叫「但三歸」,這個三歸還有一個名字
217 舊版.第十五卷 B
喔─翻邪三歸。說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真正的三歸一定要在真正的內涵上面,這個才
算是三歸,所以叫「翻邪」。然後呢,這個邪跟正,我在後面的懺悔當中再來細說它。
歸依完了以後,照著正規的狀態來說,它還要「日別六時」,每天要六次。「隨時便
受」,他每天至少六次,而且呢除了這個以外,遇境逢緣的時候一定想:我是歸依了三寶
的、我是歸依了三寶的。那麼這個六次怎麼算呢?我告訴你,印度算的時法跟我們中國不
太一樣,中國算是十二個時辰,印度算是六時―晝三夜三,現在世界通行的是二十四
小時,換句話說這是一整天。可是剛開始受歸依的人哪,因為這個無始的惡業很強盛,因
此他隨時提醒。那麼這個隨時提醒,就是說白天一共有分三個時段,一開頭第一個時段,
一起床,「哎唷!我是歸依三寶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麼這個時段過去了以
後,中間那個時段就做工作了,「啊,我是歸依的!」然後呢?下面做了告一段落,下面
又是這樣,晚上亦復如是,這麼個嚴峻法,這麼嚴峻法!所以正規地來說的話,歸依了以
後他每天一定要六次、六次。
那麼以我們來說,是你可以方便,早上一起床,張開眼睛第一件事情:「欸,我是
歸依三寶的人!」這平常怎麼辦呢?起床了以後就是照著老習慣,照著老習慣,諸位的老
習慣究竟怎麼樣,那是個人自己知道,個人自己知道。那現在呢?不!改過來了,改過來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18
了!以我所受的這個教誡來說,我的師長告訴我,說當你醒過來了以後,如果說你很清
楚的話,第一個念頭馬上翻起來,坐下來,你想想腦筋裡面想:正見在不在?什麼叫正
見哪?什麼叫正見哪?是真正地如法歸依否?就是這句話,就是這樣!如果不行,馬上
懺悔,「怎麼我掉掉了,不對!」然後就坐在床上,告訴自己「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我是一個歸依的人,所以下來的行為是跟它相應的這樣去做。」然後再洗臉刷
牙,第一件事情。如果有佛堂,在佛堂前面上香、上供、禮拜;沒有,然後洗完了,合起
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果說念佛的諸位,那麼就是十氣念佛,這樣才是。
早晨忙完了去上班了,出門之前。再不然呢,就是到了辦公廳以後,進來第一件事情:
「啊!我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事情做完了,回去之前,或者回到了家以後,
「皈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到了家以後,晚上就這樣做。那麼要日夜六時這樣。
它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裡大有文章啊!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現在說,
啊,這個念佛,好像「啊,末法啦!那只有念佛啦!」好辛苦,念了半天,能去的不太
多。為什麼原因?大家弄大不清楚,在我們的概念當中是得了一心不亂了就好,不得一心
不亂,這個不安全,究竟的內涵不太了解。現在這地方我們很清楚―決定一切的是業,
而業的主導者是兩樣東西:或者無明相應的這個無明,或者正知見相應的正知見。既然我
219 舊版.第十五卷 B
們現在希望的是要解決一切苦、得到樂,然後呢苦的原因是什麼啊?無明,樂的原因呢?
就是正知見。當你正知見在的時候,那麼這個邪見愚癡當下一定沒有;如果這個愚癡現起
的話,正知見一定沒有,所以一切苦樂的真正的主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這個,這個皈依
的本質是這個,說皈依法是這個!
這剛開始的時候力量不強,所以你做任何事情想一想:我現在幹什麼,要這樣去做
的。如果是你這個心情去做的話,那事情就好辦─你洗臉,洗臉也在增長功德;吃
飯,吃飯也在增長功德;上班,上班也在增長功德。二十四小時都在增長功德,怎麼不生
人天?怎麼不得往生?了解了這個,怎麼捨得不去晝夜六時都要去做呢?而且「隨時便
受」,遇緣,警惕一下,「嗯,我要這樣努力!」所以經論上面這麼說,受了皈依以後做
任何事情,你就想想:欸!這個佛法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我現在要照著它去做。平常的時
候,你日常生活已經了解了,主要的事情還要仔細地去檢點一下。
如果真正出了家,在佛門當中的話,他同樣地,佛門當中做任何事情,第一個一定
問:「欸,戒上面如何說?」所以在這一點哪,大家不太清楚,不過我要同樣地提一提。
真正的如法的這個寺院,一定說,嗯,先查查律,儘管一等一的大法師喔!這個律不通,
對不起,他一定要有一個依止的這個律師在那個地方。不要說在我們這個地方喔!就是在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0
印度,你看玄奘大師當年在印度的時候。後來印度到最後一段時候,所謂這個像阿底峽尊
者,阿底峽尊者是超岸寺的那個首座,那時候佛法到最後在印度最興盛的、最了不起的,
已經不是那蘭陀寺了,叫超岸寺。凡是寺院當中的大眾,那個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喔,
那都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喔!那個大善知識不是一個、兩個,幾十個,這種大善知識任何
一個搬到我們中國來,都是最了不起的鼎鼎大名的大祖師。這麼多的人在,發生了重要的
事情一定說:「欸,首先看看律上面規定對不對,不對不可以做!」這個樣的!這是我們
應該清楚的。
所以說「日別六時」,這樣地去「隨時便受」。說明什麼?「顯歸三寶,自誓不
迴。」那正說明,換句話這個心相很明顯的,它一定安住在這個上頭,這個是自己要的,
絕對不再回頭走以前的老路,這個才是它的特徵。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絕對不是別人叫
我們做的。現在一般狀態當中,人家來拉你:「欸,某人哪,歸依三寶真好啊!」那是這
樣。現在不是這樣,正確地了解了這個三寶的內涵,叫你不皈依,叫你不去做,你願意不
願意啊?當然不願意!現在眼前那個好處擺在這個地方,我說我不要,我要壞的,誰願意
做這個事情?問題就是,我們並不了解―如理如法地了解,這個是它的真正的重要之
處。那麼這段文,這麼樣說了一說。下面呢,
221 舊版.第十五卷 B
《歸敬儀》又云:
下面這一段我不一一細說,因為文字很容易懂。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
年之中運出不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6
文章: 3358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十六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十六卷.A面
「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
年之中運出不盡。

  就像那幾個大寶藏,全國的人七年當中去搬,搬不盡。
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這個四大寶庫多大呀?全國的人民七年當中去搬不盡,但是受三歸呀,遠超過它,乃
至於你沒辦法計算。下面又說: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
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6
  這個是《校量功德經》。平常供一個二乘果,啊!那個功德是不得了地大呀!現在
呢?有意思,四大洲,換句話說,就是拿我們地球來說吧!所有的人都是二乘果,要一個
都是了不起了,四大洲有多少人?人口有四十多億對吧!然後,你供養他,盡形壽、起
塔,這還得了!這個功德,不如我們任何一個人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
麼大,這個功德這麼大!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
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
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

  妙了!這文字很容易懂喔!就是買奴婢的話,你就說:「對不起,你呀,你要受三歸、
五戒,如果說你不能受,對不起,我不買,不要。」就是這樣。東西當然,東西、這個人不
是死的了,因為印度當年的風氣就是這樣。我們不妨現在說吧!要請個佣人,說就告訴他:
「你要到我這公司來做事情,你要受三歸五戒喔!能受,最好五戒;否則的話,三歸。」
「好、好、好!」「那來,否則的話,對不起,我不用你這個人。」這麼有意思法!
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
227 舊版.第十六卷 A
  好有意思!
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咒願,乃得生天。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你這樣做,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佛聽見了說,
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佛就讚歎這件事情,說佛「無上知見」,佛的了解是究竟圓滿的,再沒有超過他的。
你如果了解了這個佛提供我們的方法,你都能夠得到;這個「生天」,就世間人來說,這
是最吸引他的。現在我們要的不僅僅生天喔!要小一點的嘛到極樂世界,大一點的成佛,
還是從這地方來的。
  說這個論上面,《攝波羅蜜多論》上面就告訴我們一句話,說「歸依福有色,三界
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假定歸依所得到這個福德,得到那個福報有形象
的話,那這個大,大得什麼啊?「三界器猶狹」,要想裝那個歸依的福報,拿這個三界,
那個三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小一點來說,三千大千世界,拿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來裝,裝
不完。這麼個大呀!這個歸依的福像什麼呀?就像它下面有一個比喻,說就像那個四大海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8
水這麼大,然後我們能量的話,就像那個手捧的一點點,那個捧的一點點你能不能量啊?
你實在無法量,歸依的福就有這麼大。我們會想:怎麼我們沒有啊?問題在哪裡呢?就是
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歸依的內涵,因此也沒有如理地做到,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關鍵!
  前兩天我們曾經翻《廣論》有一段話,它比呀,「惑」跟「業」。是哪一天我忘記掉
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生死的根本是惑、業兩樣東西,如果你只有業而沒有惑的話,
這個不會感果。反過來呢,如果說你有惑,就算沒有業,它無間能造,造了以後一定感
果。現在呢,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從前面地方了解,真正影響我們輪迴生死的主要是什
麼?是惑。惑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永遠在推動你。歸依了以後呢,惑變成功正知見。這
妙咧!東西是一個,一個方向是這樣的,現在反過來。它歸依所以叫翻邪三歸呀,它這個
力量永遠在,就算你沒有善業,那無間能造。以前呢,造惡業,就算你沒有惡業,它無間
能造,造完了馬上感;現在呢,它造的善業,就算你沒有善業,無間能造,造完了以後繼
續增長。
  這個情況之下,你說你供養的福報或者什麼東西,這個都是有限,它現在是什麼?像
個聚寶盆一樣,永遠用不完的。這是我們要了解,說為什麼這個歸依的福是這麼重要,你
把握住這一點,下面問題都解決。所以他前面說:「智人初受三歸,是專心緣此。」他專
229 舊版.第十六卷 A
心緣此怎樣?他就是牢牢地把住這個聚寶盆哪!我們現在真正的歸依是這個樣啊!自然而
然這個福德還能夠衡量嗎?這樣!如果我們下面再了解這歸依的特徵的話,那情況完全不
一樣!你現在把這個聚寶盆,這麼小一點點,實際上我們這個聚寶盆是什麼?以法界為量
的一個聚寶盆,你怎麼用得完?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內涵哪!下面:
《事鈔》云:「《大集》云(《大集》就是《大集經》):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
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那個女的懷了胎,恐怕不安,先受三歸,受了三歸以後呢,這個胎兒就可以平安。生
了以後呢,「身心具足,善神擁護」。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這個好處非常多、
非常多!下面呢我們再講第四懺悔,這個懺悔,我這裡今天要認真地講一下。先看文:
第四項 懺悔
《事鈔》云:「以信邪來久,妄造非法。今創歸投,必翻邪業。
  了解了以後,我們要去歸依了。對不起!慢一點,先要懺悔。你沒有懺悔乾淨之前不
能歸依,歸依也得不到,為什麼原因啊?因為無始以來你都在這個邪當中,這個信邪由來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0
已久,一直在虛妄當中,所造的都是非法的,要想開始歸投依靠三寶的話,第一個要把這
個邪業把它擋住,把它翻轉過來。這個文字,把那個文字消了一下再說內涵,
《阿含》等經並令先悔。
  那麼《阿含經》「等」,換句話說,它不僅是一個,是很多經典。下面《涅槃》當然
也是:
《涅槃》云: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
  從《阿含》一直到《涅槃》,《涅槃經》上也說:這個懺悔要「發露諸惡」。這個發
露怎麼發呢?「從生死際」,就是盡生死以來所做的惡業,統統發露,一直到什麼?「至
無至處」,「無至處」就是到涅槃。為什麼涅槃叫「無至處」呢?這個大涅槃哦,不是二
乘的涅槃哦,這個《大涅槃經》告訴我們最究竟的,佛達到的地位叫無住涅槃,佛住的地
方是安住一切利樂一切有情之地,這個才是佛的究竟的地方。所以說你真的要懺悔,要這
樣地懺悔。
  那麼前面這個我們看,《阿含》是佛講經的第一部,最早的。說這個第一,平常我
231 舊版.第十六卷 A
們所說《華嚴》是第一,為什麼說《阿含》呢?《阿含》是下腳第一步的最起碼的小的,
《涅槃》是到最後的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他所以舉兩個,用一個「等」字的話,意思是
說:喏!佛說的一代時教,從最起碼的小的開始,一直到究竟圓滿的都要這個懺悔。不過
呢,這個《阿含》是要「令先悔」,那麼《涅槃》要怎麼辦呢?要懺悔到什麼?到「無至
處」,一直等到你成就佛果一直需要懺悔。看十八頁:
必論設懺,隨時誦習。亦得通用。」
  說真正地來,然後你還要如法地去懺悔,這個懺悔的時候,隨時隨地的在這地方「誦
習」,這個也一樣的,平常我們該用的。下面這個解釋唸一遍,然後這個懺悔的內涵今天
要詳細講一講。
《資持》釋云:「初敘意。但使未歸三寶皆名信邪。隨順生死皆名邪業。」
  這個容易了解,就是說我們平常在沒有歸依之前都是信邪。我們好像說,我們沒有歸
依三寶之前並沒有信邪嘛!那麼這個要了解的,我們沒有皈依三寶之前什麼狀態?無明,
這是第一個我們了解的。然後我們做事情根據什麼?根據自己的判斷,是不是這樣?請問
信的什麼?信邪!這個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這個邪不是世間所看的邪惡,就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2
是說你對不對。以前無明相應的,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根據這個;其實我們現在信了佛,何
嘗離開這個信邪那一點?所以我們得不到真實的好處呀!因此造了種種業隨順生死,這個
業是叫邪業,以邪知見造種種業,當然隨順生死。
《阿含》下引示。涅槃生死際即無始時。無至處即未來際。謂成佛果證大涅槃,即
名涅槃為無至處,言其臻極更無所至故。

  換句話說,「無至處」就是到究竟了。
必下指法。隨時謂逐人別述。通用謂如諸經但懺三世十惡等。」
  那這個容易了解。現在我在這地方把懺悔的內涵要仔細地說一說。平常我們說:「懺
悔呀!哎呀!我錯了,我懺悔!」這樣。這真的懺悔了嗎?不!真正的懺悔到什麼情況之
下才算得到懺悔呢?我把這個原則先告訴大家:要懺悔,正式地現起這個懺悔之量必須
破現行!什麼叫現行?就是現在的心理的行為狀態,要破這個,那是真正剛開始懺悔第一
步。現在大家心理是什麼行相?檢查一下。不講我們不知道,我們根本的在大無明當中,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說不上是好是壞,就這個樣。然後,隨境遇緣的時候,境界好的來
一定貪,境界不好的來一定瞋,而根本一直安在那個癡無明行相上頭。儘管說:「我做錯
233 舊版.第十六卷 A
了,哎呀!我這個事情做錯啦,我懺悔呀!」實際上呢?對不起!世間來說你是懺悔了,
佛法來說沒有動,根本沒有動!這個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這個懺悔的時
候,或者你可以用天台的這個順逆十法,或者用賢首的順逆十法都可以。現在我在這地
方,把這個十樣東西簡單扼要地歸成功四種,這個是《廣論》上面所說的。
  那麼為了讓大家容易清楚起見,請你們翻開《廣論》四力懺悔,一百四十四頁。這個
特別說一說,一百四十四頁第二段,倒數第四行換句話說,一百四十四頁的倒數第四行,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這個講懺悔那一段,在《廣論》上面是安住在哪裡的
呢?安住在歸依三寶了以後,說歸依了以後了解正歸依是歸依法,因為這個法在指導我們
的,那麼法在共下士那一部分說的什麼呢?叫業,這個法,換句話一切,你不是要離苦得
樂嗎?那麼告訴你離苦得樂的方法,一切由業來決定;了解了業以後,然後正規去做,你
就不怕了。可是眼前是了解了,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習氣怎麼辦?對不起,你這個要懺悔!
就這樣,是這樣來的。所以實際上跟我們現在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講的是完全相
順,聽懂了以後正式開始下去的第一步─歸依之前是懺悔。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
那麼現在我們正式要開始行持了,那麼要怎麼辦呢?要以這個四種方法去懺除,這個叫
「淨修」。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4
  看看那個文,我們比方說:「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
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
便。」
換句話說,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去歸依了,但是對不起,雖然我們很努力地希
望歸依,希望正知見保持,希望隨境不要轉,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呀?或者由放逸,說
我全部精神提起來,稍微放鬆一點,偏偏那個時候事情發生了,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儘管你沒有放鬆,可是因為那個煩惱的勢力非常強盛,對了這個境就
是不行。譬如說今天一點小事情,那教我可以擋得住,現在這個重大的事情,或者是錢財
上面,平常的時候,今天損失一點的話,那三千五千、三萬五萬,現在一損失十億八億,
哎呀!這一下不太靈光;再不然的話,動不動性命交關,這不一定行!所以這個地方,說
雖然你心理上把持住了,但是因為這個煩惱非常強盛。還有一個呢,就是你正在強盛煩惱
當中,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那個時候你會犯。萬一犯了時怎麼辦呢?去懺悔。那麼
這個實際上的懺悔不僅僅如此,它還要把前面這個惡業拿掉,我們如果不拿掉,那根本不
可能歸依!
  他這個裡邊說懺悔有兩種,如果受了戒,你還要照著戒的儀軌喔!所以他下面說「墮
235 舊版.第十六卷 A
罪」,墮罪就是戒的儀軌;還有「諸惡」,造了惡的話就要四力。那麼這個四力裡邊,第
一個叫「破現行」,第二個叫「對治現行」─這個我不照著這個講《廣論》,因為今天
不是講那《廣論》─第三個叫「遮止」,第四個叫「依止」。遮止跟依止容易,先說什
麼叫遮止,就是懺悔了絕對不再犯。什麼叫依止?依止或者三寶、或者菩提心。你為什麼
造罪?因為你不依三寶,因為你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正覺的覺悟之心。當然你內心當中
依止著這個三寶一定如法的,發了菩提心更是如法的。所以這個四力意思就是說:喏,你
這樣做就行!實際上歸依了以後就依止;就是沒有做到,現在覺得我現在不照著世間的方
法,依止著三寶告訴我們的方法。
  眼前的要把它擋住,那麼眼前擋住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叫作破現行,第二個叫對治
現行,這個在這個地方要簡單地說一說。這個現行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行不單指身口行
為,身口行為這是發之於外表,主導身口行為的這個主宰是意業。而意業當中,受、想並
沒有這個主導的力量,是意業當中的什麼?思心所,這個在業當中告訴我們,這樣。這個
主導者是意業當中的思心所,或者是行心所,所以這個現行指現在這個行為的主導者。由
於這個主導的身口,你只要這個心裡的行為是正知見,那個身口的行為都跟著好;如果心
裡的這個思是不相應的,那身口跟著也是不相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6
  破這個現行很不容易,很不容易!那麼怎麼破法呢?他前面告訴我們,對以前所做
的不善業追悔:哎呀!我怎麼做錯了、我怎麼做錯了!這個是一個破現行最重要的一個內
涵。當你內心當中,真的對以前深深感覺得痛悔的時候,痛切地追悔的時候,現在還會不
會在原來的狀態當中?自然不會,自然不會!做好事不一定有,但是在一般生活當中,我
想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這個追悔的心情,可以感受得到追悔的心情。這個追悔的心情只有自
己去體會,自己去體會。也許我們往往有很多失之交臂的事情,很多好事情,回頭發現了
以後大起追悔:「哎呀,我怎麼做這個!怎麼這個樣呢!」這我想我們人人體會得到。當
你真正真切地內心非常嚴重地去追悔的時候,這個心情是非常強烈的。大家自己想想看是
不是?當這個強烈的心情去追悔的時候,那個現行是什麼?跟原來這個不相應,原來這個
不相應。
  我要想講我的經驗,這個對大家不一定有幫助,因為我的經驗大家不一定用得上,你
們的經驗我也不一定有。我來勉強試一個吧!看看,勉強試一個。譬如說現在這個時候,
世間人大家說世間話,我是完全外行啊,我聽人家說,譬如說股票啊或者做生意啊,這種
生意現在說:哎喲,這個滿好賺啊、滿好弄啊!然後你也想去,這樣,心裡面還一一地這
樣去想。結果呢?事實發現,到最後發現你慢慢已經在這個地方去做了,結果心裡面沒有
237 舊版.第十六卷 A
正確地去做,最後受了大損失或者是怎麼樣,到那時候是什麼心情?
  比如說我下面說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人告訴你,現在這個時候什麼生意好做,股票好
做,然後去拉你合夥,最後你去做了。結果發現他是個大騙子,然後你一旦發現了吃了大
虧,你心裡什麼心情啊?追悔!大家想想看,這個追悔的心情,你還會不會,以前如果是
合夥得好的話,你一定覺得這個兩個人同伴,大家是同進同出,當你追悔的時候你把他看
成什麼?生死怨家!是不是這樣啊?喏,就是這個狀態。是內心當中以前一直照著我們自
己的想法去想,你真正追悔的心情起來的時候,你一定把你內心的這種狀態看成像生死怨
家這樣去看,這個才是破現行。現在想想看,我們對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
處處地方照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把它看成生死怨家這樣對待它?如果你對待它,破了現
行了!這一點不容易喔!很不容易喔!平常我們信了佛了乃至於還是,信了佛,講的道理
是這樣,講完了,「但是……可是……」下面來了,那個但書加了一大堆,就是這個樣!
  再不然我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人,這個我是用很輕鬆的方式,但
是這是個實際。念佛的人到什麼時候破現行?為什麼說得到要「下至心」?就是你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儘管你嘴巴上面念,腦筋不聽你欸!然後早晨,我們常常說笑
話的:喔!早晨要趕著去上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呀!車子趕快,要塌掉了!這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8
個又不行、那個也不行,是不是在這個狀態呀?你說這個算什麼呢?你到底是南無阿彌陀
佛,還是南無這部車子呢?這個「南無」是歸依啊,這個我們很清楚,所以這個現行是現
在的心理行為。就算你到後來慢慢地、慢慢地不去想它了,實際上浮想上頭是有,實在的
深刻的內容上是沒有。
  所以為什麼念佛念到好的時候,他有的時候會感受得很深刻的一種感受,往往很多人
有這個;或者念得歡喜得,啊!他自己得到這個忘我境界;或者念得痛哭流涕,他自己說
不上來為什麼。那個是什麼?真正開始有一點破現行的這個跡象,那個相似境界。相似境
界多多少少已經告訴你─真的,這是正破現行的時候。可是這個所謂破現行的話,等到
你停了以後它還在的話,這沒破;停了以後,這個破現行的力量繼續還在,這個才是正破
現行的內涵。破現行這麼難法!
  當你正破現行的時候那個正知見就起來了,這樣啊!所以你心當中現在歸依三寶,如
果你念佛的時候,嘴巴上面不念了,腦筋當中不想去念它了,腦筋當中還是阿彌陀佛、阿
彌陀佛……。然後這個阿彌陀佛一定是信願具足、欣厭具足,儘管你想別的事情─唉!
那個時候你念的是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唉!那實在是我巴不得已還要去上班,好了,
今天能夠賺幾個錢就算了,回去趕快,我去念佛吧!」你真的破現行了以後,下面就有這
239 舊版.第十六卷 A
種心態出現。現在自己反省、反省有是沒有?
  但是破是破了,但是這個習性還非常強盛的力量會繼續地來喔!那要怎麼辦呢?對
治!就是那個病根在這個地方,所以第二個是對治。所以真正來說,破現行是眼前的知見
上頭的;對治的話,潛在的這個力量。這兩樣破掉了以後,你只要小心一點,它就不會再
犯。因為這個力量很強盛,現在跟它相應的強盛的力量,這個才是真正懺悔呀!懺悔要懺
悔到這一種程度,那功德就現起。這個時候翻邪就是翻邪,前面那個邪,就是把你整個地
翻轉來了。
  所以正懺悔的時候一定是什麼?依止三寶。所以這個懺悔的儀軌上面─第一個講是
講破現行,可是儀軌上面第一個先講依止力,為什麼叫依止力?你現在在這個煩惱當中,
依止著煩惱,懺得乾淨嗎?懺不乾淨。就像臭水溝裡面去洗,當然洗不乾淨,拿出來擺在
清水裡面洗。所以你安住的地方一定要安住三寶上頭,然後把這個道理在內心上面告訴自
己。雖然這個內心潛在的力量很強,所以一定說: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現在
無論如何,然後以前所祈求的這一個,現在要另外一個。那麼為什麼要拜佛呢?因為這個
要藉外面很強的強緣,才能夠把我們內心上強盛的力量才能夠把它擋得住,這個是有它的
很特別的內涵在,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平常我們希望改過或者希望什麼,沒有力量;那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40
一個有力的人士,你依靠著他,我們就能夠改得過來,改得過來。所以內心當中的改善,
一定要依止的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
  其次,它上面說要「發露」,發露,發露些什麼?這個時候叫「發露先罪」─以前
造的罪。實際那個發露,說它容易是很容易,說它難是真難!我告訴你,如果你沒有發露
的話,你根本不可能懺悔,你真的懺悔的一定要發露。那麼發露些什麼呢?這並不是說:
「哎呀,我造了這個罪啊!我做了這個,偷了錢哪!我殺了什麼……。」這個,不僅僅是
如此地發露。首先這個發露,你要發覺、要發現你的問題在哪裡。如果你沒有找到這個問
題在哪裡,你懺悔,懺悔得了嗎?你根本就病在哪裡你不知道呀!這是我們一定應該知道
的。所以它的總相你至少要找到,別相容或不清楚。什麼叫別相,什麼叫總相,這個地方
說一說。
  要講懺悔的話,一定要了解我們懺的是什麼─喏!煩惱變成功正知見。這個總別
相啊,請你們看那煩惱相,煩惱相,請翻到思惟集諦,昨天講的那個思惟集諦,共中士
一百七十頁。一百七十頁,正明煩惱,一個是煩惱總相。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