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101-151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1-獲得寂止的象徵(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31講 132講 133講 134講 135講
136講 137講 138講 139講 140講
141講 142講 143講 144講 145講
146講

廣論止觀初探0131-獲得寂止的象徵(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31-獲得寂止的象徵(二)


講次 | 0131 (2023-05-13 ~ 2023-05-19)
標題 | 獲得寂止的象徵(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09-L5 ~ P110-L6又云:「雖從……仍如前說。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5-L7 ~ P386-L1又云:「雖從……仍如前說。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如果我請大家把《廣論》翻到20頁,你們知道看哪一段嗎?對!聽聞軌理。20頁的聽聞軌理中說:「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總之,應該這樣思惟而發心:「我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獲得佛果。看到要成就佛果,必須修學成佛的因;要修學的話,就一定要先了知那個成佛的因。要了知」,怎麼辦呢?「就必須聞法,所以我應該聽聞正法。」並且憶念聽聞的勝利,發勇悍心,斷除器過等而聽聞正法。所以每天聽法之前,如果覺得自己的心非常地雜亂,可以思惟一下這一段,尤其是思惟聞法勝利。01:49

  好!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動機,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學奢摩他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85頁第7行,《廣論》校訂本在第109頁第5行。有找到吧?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2:10
又云:「雖從定起,出外經行,亦有些許身心輕安。如是等類,當知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狀。」02:25
  解釋一下。《聲聞地》中又說了:「當出定在經行的時候,也會具有部分的身心輕安。與上述的這些相符順,應當了知這就是具有作意的清淨象徵與相狀。」02:44

  那麼接下來看下一段:02:50
由得具足如是相狀作意,奢摩他道極易清淨,謂由等引心一境性奢摩他之後,速能引起身心輕安,故令輕安轉增;如彼輕安增長之量,便增爾許心一境性妙奢摩他,互相輾轉能增長故。03:14
  當我們獲得了具足這些相狀的作意之後,奢摩他道就怎麼了?就極為容易地達到清淨了。因為等引於一心專注的奢摩他之後,就能迅速地引發什麼?引發身心輕安,因此輕安就會增長。那麼隨著輕安增長的程度,同時什麼還會增長呢?也會同等地增長一心專注的這個奢摩他,所以它們是互相地輾轉增長。03:49

  善慧摩尼大師在他的文集裡邊有提到,有作意者的清淨相狀有比如說:「不作意十種相狀、煩惱變微弱,還有睡眠與三摩地相雜、夢見殊勝的夢境」,夢境都有變化喔!還有「在清晰體驗中能分出極微塵、特別清晰、如看到山的背面等等。」就是會產生一些強大的變化。還有一位善知識曾經說過:心續調柔、不會被身心粗重所傷害、出定之後為輕安所攝持、不現十種相狀、不起身等顯現、現起心──注意──現起心與虛空無分別的體驗,在後得的時候煩惱力量也微劣,不能延續。上面的相狀很顯然是很殊勝的。04:49

  那麼獲得了具足上述的相狀的作意之後,想要再進一步地提升奢摩他的力量,容不容易呢?容易了!就會輕而易舉,為什麼呢?因為內心已經完全地安住於所緣境,生起了一心專注的奢摩他,藉此便能快速地引發身心輕安,使它能夠增長;當輕安的力量不斷地增強、不斷地增強,透過輕安所生的奢摩他也會有顯著的一個進展,所以這兩者彼此輾轉增上。很美吧!那再往下看,看書:05:36
如是亦如《聲聞地》云:「如如增長身心輕安,如是如是於所緣境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如如增長心一境性,如是如是轉復增長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及以輕安,如是二法輾轉相依,輾轉相屬。」06:02
  這裡邊有很多「如如」、「如是如是」,哪部論裡說的?還是《聲聞地》中說。說:「隨著身心輕安的增長,就會同等地增長一心專注於所緣;而隨著一心專注的增長,也會同等地增長身心輕安。」「一心專注與輕安這兩種法」,有八個字,對吧!「輾轉相依,輾轉相屬」,它們互相依靠著對方、互相觀待著對方,就是你長、我長、你長、我長……,非常地殊勝!06:43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6:46
總之,若心得堪能時,風、心同轉,故風亦堪能,爾時其身便起微妙殊勝輕安。此若生起,心上便生勝三摩地;復由此故,其風成辦殊勝堪能,故能引發身心輕安,仍如前說。07:11
  說:「總而言之,當內心堪能的時候」──「堪能」是什麼意思還記得吧?就是能夠隨心所欲地發揮作用,當我們的內心能隨心所欲地發揮作用的時候,想讓它做什麼,它就能夠做什麼,這個時候就是內心獲得堪能。注意!說:由於「風、心同轉」,風息與內心是一致地運轉,「因此風息也會堪能,那個時候就會產生超勝的身輕安。產生這種身輕安的時候,會在心中生起殊勝的三摩地;由此又會形成殊勝的風息堪能,因而引發身心輕安,就像前文說的那樣。」08:03

  也有的善知識說:「由於顛倒的」──就是討論這個風啊!這個風如果不順,「如果顛倒的風進入心脈的話,心就顛倒了」,心顛倒了人會怎麼樣呢?「人看起來就像發瘋了一樣,呈現出瘋癲的相狀。」然後再譬喻一下:「就比如說像騎野馬的人,馬走向了反方向,然後騎馬的人也就去了反方向。所以在修定的時候,如果把身體置於扼要,讓風的流動得到了什麼?得到了規範。如果得到了規範的話,心的修持也就變得極為地容易。」08:51

  所以獲得奢摩他之後,由於奢摩他的止力,就會再次引發身心輕安的增長,對吧!由於身心輕安增長的緣故,又能增長緣著善所緣境的這個止住力。所以身心的輕安就是這種非常愉悅的、難以想像的、沒有經歷過的輕安和緣著境的這個止住力,它們會相互幫忙、輾轉增長。09:17

  總之,心與心所依的風息一起運轉,所以當心獲得堪能的時候,心的所依風息也就能夠獲得堪能。當風、心同轉的時候,我們的心會怎樣呢?我們的心就會趨於越來越平靜,風息也會變得越來越柔順,然後藉此身體就會獲得輕安,進而又生起殊勝的奢摩他。並且在獲得奢摩他之後,再以柔和的心促使著風息變得更加地柔順,然後又引發了更強烈的身心輕安。所以到了這部分的時候,再怎麼努力用功都是身體越來越輕安、專注力越來越強,不會像一開始那樣像一個戰鬥的狀態,跟昏沉和散亂拼命地戰鬥,一刻都不能休息。到此有點順風順水的感覺,有沒有?而且身心非常地愉悅。有沒有想得到?那就一起好好學!謝謝大家!要迴向。10:42
131.jpg
131.jpg (67.11 KiB) 已瀏覽 95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2-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2-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32-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一)


講次 | 0132 (2023-05-20 ~ 2023-05-26)
標題 | 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0-LL4 ~ P111-LL1斷疑者:如……二所共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6-L2 ~ P386-LL3第二斷疑……二所共同。
(更新日期: 2023年5月19日)
00:00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有發心吧?為利有情願成佛。就算是造作的這樣的動機,也要在心內造作,每天要聽法的時候養成習慣。00:33

  請大家把《廣論》翻到386頁第2行,校訂本是110頁倒數第4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喔!開始了。00:50
斷疑者:如是於說無分別第九心時,雖於念知不起恆勤功用,心成等持;又盡滅除微細沈沒,具明顯力;又如前身輕安時說,由其風大堪能力故,能與身心勝妙安樂。此三摩地,如於前述相狀時說,貪欲等蓋諸隨煩惱多不現行;雖出等引,不離輕安。若生具此功德之定,於五道中立為何位?01:39
  一個問題對吧?有人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啊?在無分別第九住心的這個時候提到,即使沒有持續地辛勤努力於正念與正知,內心能不能成為等持?也能夠成為等持,並且它具有連細微的沉沒都遮除的這個明分的力量。所以它具足一種明分,什麼樣的明分?就是連細微的沉沒都沒有了、都對治掉了,它達到了這樣的一個狀態。不僅如此,如同前面在身輕安的段落中說,透過風息堪能的力量給予身心殊勝的安樂。這樣的等持,又如同前面在相狀的段落中有說,貪欲等隨煩惱會不會現行?在多數情況下不會現行的。那麼從等引中出定的時候,會不會遠離輕安?也不會遠離輕安。02:45

  這些功德都是我們非常希望得到的,當生起具足這麼多、這麼多、這麼多功德的等持的時候,這種等持要安立為五道中的哪一道呢?就是它在哪一個階段呢?你們也有這個問題嗎?那宗大師就會回答了。接著我們就看原文:03:15
答:若生如是妙三摩地,現見今昔有極多人,總體立為大乘之道,尤由隨順生輕安風,狀似舉身安樂充滿,依此身心起大調適;又見具足無諸分別、最極明顯二種殊勝,故許為無上瑜伽中備諸德相圓滿次第瑜伽。03:47
  答了!大師回答說:如果生起了這樣的等持,大師發現過去、當時很多很多的人,他們會有一個看法,什麼看法呢?就總體而言,會將這樣的等持安立為大乘道,認為獲得了這樣的等持就獲得了大乘道。尤其是透過與生起輕安相順的風息,使得全身感覺到彷彿充滿安樂──就是幸福極了吧──藉此而在身心產生強大的舒適感;並且又見到具足無分別與極其清晰的殊勝,於是──注意喔──於是承許這樣的等持,就是無上瑜伽中完全具備條件的圓滿次第瑜伽,認為這已經達到大乘道,而且是密法中極高的成就了。04:55

  可以想一想:沒有煩惱現行,並且具足身心輕安這樣的功德,如此殊勝的三摩地,那看起來是屬於哪一道?五道中的哪一道?剛才有沒有聽清楚?大師說「今昔」,就是過去和現在的人許多人把它列為大乘道了。而且還把它什麼?因為身心輕安獲得強大舒適、充滿安樂,行善的時候很有力喔!非常具有堪能。然後心在緣著善所緣的時候,不用刻意去想有沒有運用正念正知來對治沉掉,它就輕鬆地、不費吹灰之力地就對治沉掉了,自然地運轉,具有這樣的種種功德,很耀眼的!所以今昔的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無上瑜伽中完備條件的圓滿次第瑜伽了。05:57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往下看宗大師怎麼解釋:06:04
然依慈尊、聖無著等諸大教典,及《中觀修次》等明顯開示修定次第定量諸論而觀察之,此三摩地尚未能入小乘之道,何況大乘?06:24
  宗大師說:但是如果依據至尊彌勒、聖無著等諸大教典,以及《中觀修次》等清晰地開示等持次第的具量教典進行觀察的話,觀察到什麼了?說:具足那麼、那麼多條件的三摩地,甚至無法安立為小乘道,更何況是大乘呢?06:52

  接下來大師又說什麼了?再往下看:06:56
《聲聞地》說,此觀粗靜為相諸世間道,能成第一靜慮根本定者,亦依此定而引發故。是以外道諸仙由世間道,於無所有以下諸地能離欲者,亦須依此而趣上道,是故此定是內外道二所共同。07:25
  大師說:因為《聲聞地》中說了──是有教典依據的──說什麼呢?即使是能夠成辦第一靜慮根本定,觀具有粗靜行相的這種世間道,也要依靠這樣的等持來修持。因此透過世間道,而對無所有天以下的下界離欲的那些外道仙人,也都是必須依靠這樣的等持前往上品道。這是怎麼回事以後我會講。所以這就是外道與內道,怎樣?兩者共通的等持。它不是內道不共的,更不用說是小乘道或大乘道了!08:12

  我們可以再觀察一下這段教典到底在講什麼。哪部啊?《聲聞地》中說,說什麼?有些行者為了成辦第一靜慮的根本定,要反覆地觀察哪一界的過失?欲界的過失──觀察第一靜慮的功德、欲界的過失,這樣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這是以奢摩他為基礎而修的。那麼外道行者也是透過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暫時調伏多高的天以下的煩惱呢?無所有地以下的煩惱。他可以投生到輪迴中的最高處的天,什麼天啊?有頂天。他也是依靠奢摩他才能達到的。由此可以知道什麼?那麼、那麼殊勝的奢摩他,是內外道都共通的喔!因此,縱使奢摩他具有這麼多、這麼多殊勝的功德,但如果沒有無我見的攝持,也終究無法成為斷除煩惱的解脫道。09:28

  那麼這麼殊勝的輕安、心一境性、專注力等等,這樣的一個奢摩他,請問是五道中的哪一道呢?都不是!對吧?那可以確定它是大乘道嗎?還有人認為它是圓滿次第的狀態。根據教典觀察,宗大師說:都不是這樣的,這是與內外道共的一種奢摩他。能不能斷除煩惱?是不是解脫道?不是!因為什麼?因為沒有無我見的攝持,所以它無法成為斷除煩惱的解脫道。謝謝大家!10:16
132.jpg
132.jpg (87.83 KiB) 已瀏覽 95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3-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3-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33-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二)


講次 | 0133 (2023-05-27 ~ 2023-06-02)
標題 | 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1-LL1 ~ P113-L4或由無倒……同一意趣。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6-LL3 ~ P387-L7或無顛倒……同一意趣。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吧?今天要學386頁,有沒有算還有多少頁我們就學完了?到398頁奢摩他就學完了,開始進入毗缽舍那,所以要好好地學。今天是386頁倒數第3行,《廣論》校訂本是111頁最後1行。注意!開始了,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8
或由無倒達無我見,及善覺了三有過失,而厭生死、希求解脫,由此出離意樂攝持,成解脫道;若由菩提心寶攝持,亦能轉成大乘之道。如與畜生一摶之食所行布施,及護一戒,若由彼二意樂攝持,如其次第,便成解脫及一切智道之資糧。01:21
  前面獲得的奢摩他,如果是由無顛倒地證達無我的正見,以及善為證達一切三有的過失而厭離輪迴、希求解脫,被這樣出離的意樂所攝持,就會成為解脫道;如果是由於大寶菩提心所攝持,也會成為大乘道。比如施與畜生一摶之食物這樣的布施,以及執持、守護一條戒律,如果也是用出離心或菩提心來攝持的話,就會依次成為解脫與一切遍智道的這個資糧──被出離心所攝持,就會成為解脫道的資糧;被菩提心所攝持,就會成為一切遍智道的資糧。02:12

  那再問大家:當奢摩他被皈依所攝持的時候,屬於內道否?屬於內道。被空正見或出離心所攝持的話,就成為解脫道;那被菩提心攝持的話,就成為什麼道?大乘道。布施有情食物、守護一條戒律這些善行,同樣地如果被皈依所攝持的話,就能成為佛法;被空正見或出離心所攝持的話,就能成為解脫道;被菩提心所攝持的話,就能成辦一切遍智的資糧。02:49

  所以這樣的奢摩他,是大小乘共同要修的第一靜慮近分定,外道也會依著這個奢摩他來修持粗靜相道,才能獲得色界與無色界的這個四禪八定,這種三摩地只不過是內外道的共同基礎而已。03:12

  那我再請問大家:這種三摩地如果被出離心所攝持的話?會是什麼道?有答對嗎?對!會是解脫道。那麼如果被菩提心所攝持的話,會是什麼道?大乘道。這有答對吧?如果遠離了出離心或菩提心,再怎麼修這種三摩地會不會成為大小乘的功德?不會!怎樣不會?如果遠離了出離心或菩提心,那麼再怎麼修三摩地都不會成為大小乘的功德。03:51

  由此可見學《廣論》重不重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使修定,如果沒有依著《廣論》的次第修出離心或菩提心的話,這樣的道是與內外道共的。如果皈依沒修的話,那就更慘!所以同樣的道理,即使我們做一點小小的善行,比如說布施有情一些食物,或者持守任何一條戒律的功德,如果被出離心所攝持的話,就會成為小乘道;如果被菩提心所攝持的話,成為大乘道。比如說我們參加法會、當義工等等,還有的人發心當班長、當關懷員去自作教他學習《廣論》,同樣的道理。04:40

  所以所修的法會不會成為大乘道?我們做的善行會不會被大乘道攝持?關鍵是看有沒有被菩提心所攝持。如果有菩提心攝持的話,即使還沒有獲得空正見,也會是大乘道。有聽清吧?好!那我們再往下看。05:01
然今非觀察由餘道攝持,能不能成解脫及一切智道,是就此定自性觀察為趣何道。05:12
  這一段是在說什麼呢?說:然而這裡不是觀察透過其他道所攝持,是否會成為解脫與一切遍智之道,而是觀察透過這種等持自己的體性會趣向於哪一種道。有聽清嗎?就是觀察這個定而已。所以在這個地方探討奢摩他本身是五道中的哪一道,而不是討論它被其他道攝持之後,能否成為解脫道或一切智道。因此,從奢摩他的本質而言,它不屬於五道中的任何一道,只不過是內外道共通的世間道。對不對?05:52

  好!我們再往下看:05:55
又中觀師與唯識師如何決擇毘缽舍那正見之境雖有不同,然總明止觀,及於相續生彼證德總體軌理全無不合。06:08
  這一段就是說,中觀師與唯識師對於如何抉擇毗缽舍那正見的對境,雖然是不同的,也就是中觀師與唯識師對於空性的抉擇方式是不同的,但是總體而言,對於修止觀的這個辨識,以及這些證德在相續中生起的方式這個總體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完全相同的。再看:06:38
故聖無著於《菩薩地》及《攝決擇分》、《集論》、《聲聞地》中別分止觀二中,若修止者,說由九心次第引發;此復於《聲聞地》決擇最廣,故不許彼定即是修毘缽舍那法。以諸論中離九住心,別說毘缽舍那,《聲聞地》亦別說修觀法故。07:12
  因此聖無著在《菩薩地》,還有《攝決擇分》、《集論》、《聲聞地》當中,區分了止觀兩者,而在其中要修寂止的時候,宣說要透過九心的次第來修持,並且是在《聲聞地》中詳盡地加以抉擇,因此並不承許這些等持就是毗缽舍那的修持方法。因為在這些教典當中,是在九心之外,另外宣說毗缽舍那,並且在《聲聞地》中也有另外宣說毗缽舍那的修法的緣故。07:57

  「如是」,看書:08:01
如是《中觀修次》諸篇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說九心為奢摩他道,別說毘缽舍那道。慈氏論典所說諸義,亦除無著菩薩所解之外,更無所餘。故於此事,現見一切大車同一意趣。08:24
  同樣地,在《中觀修次》諸篇與《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當中,也宣說了九心為奢摩他道,也另外宣說了毗缽舍那道。至於慈氏論典的說法,除了無著菩薩所解釋的內容以外,也沒有其他不同的內容,所以可見一切大車論師對於這一點的意趣都是一致的。08:58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一段:宗大師引用了諸大論典來說明,說明一個什麼事情呢?諸大論典在宣說毗缽舍那的時候,主要是宣說出世間的毗缽舍那,也就是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因此就會提到所緣──空性。因為中觀師與唯識師對空性的安立方式不同,所以出現了不同的解釋。對吧?但是諸大論師對奢摩他的修法一不一樣?有沒有分?沒有分的,都是意趣一樣的。都是以什麼心來成辦的?都是以修九住心來成辦奢摩他的。有沒有清楚?09:43

  如果覺得這節課快的話,你們就重複地聽幾遍,好吧?謝謝大家都已經聽到這裡了。謝謝!09:56
133.jpg
133.jpg (88.03 KiB) 已瀏覽 94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4-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4-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三)



講次 | 0134 (2023-06-03 ~ 2023-06-09)
標題 | 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3-L5 ~ P114-LL4若謂《聲聞……此是、此非」。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7-LL6 ~ P388-L2若謂聲聞……此是此非。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希望大家提前有做聽聞軌理了。讓我們一起翻開《廣論》387頁倒數第6行,《廣論》校訂本是113頁第5行。我們看原文,說:00:40
若謂《聲聞地》所說者,雖有安樂、明顯,然無甚深無分別相,故唯是止;若有無分別,即空三摩地。00:55
  大師在此處提出有一種人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什麼?如果心想:《聲聞地》所說的等持,縱使會有安樂與清晰,但是並沒有甚深無分別,所以僅僅是寂止;如果具有無分別的話,是不是就會成為空性定?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需要被釐清的。01:25

  什麼問題有沒有聽清楚?那我再說一遍:有人說──引經據典了──《聲聞地》中說了:雖然有安樂與清晰,可是沒有甚深的無分別,這只是寂止的奢摩他;如果這個奢摩他有甚深無分別,就會成為證得空性的三摩地。這個他宗的想法認為:只要有無分別,就是證得空性。對不對?是這樣吧?有無分別就是證得空性。那我們再看看大師是怎麼分析這個立宗。看原文:02:06
所言「甚深無分別」者,深義云何?為由觀慧正見究竟決定,次於其上無分別住耶?抑唯全不思擇、無分別住耶?02:27
  所謂的「甚深無分別」中──要對這個進行分析了──所謂的「甚深無分別」中,「甚深」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安立為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完全地斷定正見。這裡的「完全斷定」,阿嘉雍增認為就是指終極確定,意思就是完全定解了。那麼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完全地斷定正見之後,接著在這個之上無分別地安住,他宗所說的是指這種無分別嗎?還是單純地指不作任何分別、不作任何觀察而安住呢?是指哪一種無分別呢?注意喔!這是大師的反問。那我們再往下看,說:03:21
若如初者,吾等亦許如此即是空三摩地。若汝許此,理應如是分別宣說:「應當分別有無實性見解二類。若有彼見補特伽羅,次住見上修無分別,是修甚深空三摩地。若無見解補特伽羅,全不分別而修,其修則非修深空性。」03:49
  如果是第一種的話,我們承許這樣的三摩地是空性的三摩地。如果你是這樣承許的,那麼理應進行區分而說:「要區分是否具有空性見的理解,也就是有沒有空正見的理解。具有正見的補特伽羅,安住於正見之上而修習無分別,就是修習甚深的空性三摩地。沒有正見理解的補特伽羅,只是不作任何分別地修持」,這樣的修持是不是修持空性?「並不是修持甚深空性。」一定要作一個這樣的區分,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只要無分別就是修空性。不能這樣說!04:42

  我們再看一下大師的反問。大師說:那你所謂的「甚深無分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透過觀察的智慧定解了無自性,安住在無自性的內涵上,而且遠離沉掉,把這個稱之為無分別呢?還是指一開始就沒有思惟、沒有觀察,叫作無分別?如果是前者的話,大師說:我也承許這是空三摩地,如果你的承許也是如此的話,那就應該要區分出有沒有空性見解的兩種狀況──先證得無自性,獲得空正見之後,安住在無自性上修學無分別,這才是真正修學甚深三摩地;如果沒有證得諸法無自性,只是很單純地不觀察、不作意,這不是在修習甚深空性。對吧?我們往下看。05:43
不應宣說:「諸凡一切無思惟修,皆是無緣,或於無相,或於空性修靜慮師。」05:56
  不應該說:「凡是不作任何思惟而修持,這一切都是對於無緣,或者無相,或者空性修持靜慮的行者。」這裡邊的「無緣、無相」,都是指什麼?指空性。我們再往下看:06:16
若謂無論有無了悟空性正見,但若心無分別、全不思擇而住,此一切修皆是空定,則前所引《聲聞地》說奢摩他品諸三摩地,雖非所欲,亦應許為空三摩地。以由彼等安住定時,除些許時念正知勢力轉弱起偵察等,餘時全不略起分別而修,謂「此是、此非」。06:55
  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如果承許不論是否有證悟空性的正見,凡是內心不作任何分別、不作任何觀察而安住的修持,全部都是空性定。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前面引述的《聲聞地》中所說的這些奢摩他品的三摩地,也都必須不得不承許就是空性定囉?因為這些也都是安住於等持的時候,除了偶爾正念與正知的力量趨於微弱,然後又提起心力才進行偵察之外,不作絲毫「此是此、此非此」的這個判別、這個分別來修習的緣故了。對不對?07:42

  這段話再理解一下,就是如果認為無論有沒有了解空性、有沒有觀察空性,只要正修的時候心無分別、不去觀察就是空三摩地的話,那所有的奢摩他都改名了,都應該叫作空三摩地了,對不對?因為奢摩他生起來之後,就不需要以正念和正知觀察有沒有現起沉掉,完全不需要有對治的作意了。因為它已經到了無功用運轉的階段,對不對?長時間地安住於善所緣上是不費力氣的。在安住的過程中不會起分別,不會想到「這個是這個、這個不是那個」,或者「那個是這個」,所以所有的奢摩他都成為了緣著空性的三摩地。大家覺得這個荒不荒謬呢?這是很荒謬的,對吧?這承許太過了。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無分別就是修持空性,對不對?要看有沒有獲得什麼?最精彩那三個字──有沒有獲得「空正見」。08:57

  有沒有聽清?好!想要聽繼續精彩的辨析,下節課再見!09:13
134.jpg
134.jpg (113.7 KiB) 已瀏覽 92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5-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5-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四)



講次 | 0135 (2023-06-10 ~ 2023-06-16)
標題 | 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四)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4-LL3 ~ P115-LL3故《解深密……亦善破除。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8-L2 ~ P388-LL4故諸能引……善為破除。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種敦巴尊者曾經說過:即使是相似的發心,這一生也應該努力地練習,因為可能來生我們就會擁有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做一個大菩薩。所以即便是相似的發心,也要在心中非常殷重地作意:為利有情願成佛!00:46

  今天繼續學。請大家把《廣論》打開388頁第2行,校訂本是114頁倒數第3行。有沒有找到?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啊!注意啊!01:07
故《解深密經》說,諸能引發正奢摩他妙三摩地,緣無分別影像。《聲聞地》亦云:「彼於爾時緣無分別影像,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正念,不復觀察、不復簡擇、不極簡擇、不遍尋思、不遍伺察。」止觀二中於奢摩他作是說故。01:43
  因此在《解深密經》中有提到,能修成奢摩他的三摩地是緣著無分別的影像。接下來大師引了一段,哪裡?《聲聞地》。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中有解釋這一段《聲聞地》的文──《聲聞地》中也說:「在那個時候緣著無分別的影像」,那請問什麼是無分別影像呢?就是觀察的智慧所不分別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奢摩他的所緣。「對於這個所緣,唯獨一向地專一安住於正念,這就是修持寂止,而不以智慧作審視、也不作簡擇、不作最極簡擇、不作全面尋思、不作全面伺察。」02:39

  其中這個「一向」,巴梭尊者解釋為:總體而言,在修成三摩地中,必須具有專一安住與別別觀察的隨順止觀兩種,在這兩者當中,一向或一部分,也就是指專一安住、止住的這個部分,就是這裡邊所說的什麼呀?「一向」的意思。《聲聞地》的這段文是針對止觀二者當中的寂止如此宣說的。有聽清吧!03:20

  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聲聞地》又說了:03:28
《聲聞地》又云:「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及未串習之失,故由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得顯現、開啟門徑、能為緣取。隨所生起,由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更當修不念作意。如是由修不念作意,除遣、散滅所緣,當住無顯現性。」此是僅於修止時說。04:08
  又是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解釋了這段文──《聲聞地》中又說了:「如此地獲得了寂止」,也就是修成寂止之心,「如果由於遺忘所緣」,就是他忘了,「或者不熟悉、對所緣還不熟悉的過失,導致由於這些內心流散的相狀、思慮和隨煩惱就開始出現。」04:36

  那麼中間我給大家解釋一下關於「內心流散的相狀」。這個善慧摩尼大師有解釋說:「就是指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界的相狀」,還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境界,還有男、女二相,總共就有十種。」十種什麼相狀?就是令你的心去攀緣、不安住在所緣、游來游去的這個十種流散的相狀。接下來,「思慮與隨煩惱,而顯現、開啟門徑」,「開啟門徑」是指什麼呢?是指就像開了一個門,生起這些東西了。「能為緣取。那麼對於所產生的這一切分別心,透過先前見到了過患,而要做到沒有憶念與沒有作意這些分別心。如此一來,由於沒有憶念與沒有作意」,那「沒有作意」是什麼意思?善慧摩尼大師解釋為:「不作意所緣以外的其他對境」,就因為他知道過患了,所以就不作意善所緣之外的。「由於沒有憶念與沒有作意,令所緣如此地毀壞而遮除或者消散,就會安住於這種沒有沉掉顯現的所緣當中。」這只是在修持寂止的階段中宣說的。說這一段還是在說修寂止。06:11

  那麼《解深密經》與《聲聞地》都是提到:奢摩他是對所緣不分別、不觀察、不簡擇等等。在止觀兩者當中,上述的經典是解釋什麼的?是對寂止解釋的。有聽清吧!06:29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06:36
諸定量論皆說修奢摩他時不觀察修,唯安住修。故許一切不分別修,皆是修空行持,實為智者所應笑處。尤許「凡說『不念作意之修』皆是修空」,《聲聞地》文亦善破除。07:03
  注意聽喔!眾多具量的教典中都有宣說,在修持奢摩他的這個階段中,沒有觀擇修習而安住的修習。因此,承許不作意任何分別的一切修持都是修習空性的修持,大師說這種承許是「實為智者所應笑處」,就是被智者取笑的地方。尤其是承許凡是提到沒有憶念、沒有作意的修持,全部都是在修習空性,這個也被《聲聞地》這段經文善為破斥了。07:54

  那我們總括一下,我們看到大師引用了許多大論典,都說到一個問題:定量的經論都如是說,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沒有觀擇修習,而是安住的修持。那麼如果說一切無分別修都是修習空性的話,大家覺得這會不會非常地荒謬呢?什麼都不了解、什麼都不去想的無分別,與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者是一樣的嗎?這是完全不同的!把前者當成是修習空性,合理嗎?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把無分別作意的禪定視為斷除一切煩惱根本的毗缽舍那,那不僅僅是欺騙自己,他人也會跟著受害。因為持這種見解的修行人會對他人說這是殊勝的解脫之道,對空性毫無觀察,一開始就否定一切分別作意,這是完全錯誤的觀修空性的方法。他觀修的不是空性。09:09

  所以在修學三摩地的時候,應該一心專注於所緣境上,避免生起雜念,也不要去緣一些其他無關的事情,最終就能生起安樂、明晰、無分別定,有些經論稱這種狀態叫「心不造作」或「不執著」。但這種狀態中,仍然可以分為是否安住於空性兩種狀況,我們應該善加辨別有沒有安住空正見,這點很重要!09:41

  關於這一點,蓮花戒論師在《修次第論》中有一再地破斥「不作意」的見解,這是針對什麼?這是針對「初修業者不以正見抉擇空性,只是設法去除心中的雜念、讓內心保持專注,並且認為那就是在修學空性的人」所提出的;而不是反對「內心安住於空性之後,不再作意其他的世俗法、一心專注修學空性」。由此可見,同樣都是修習「不作意」或「不執著」,卻有著證悟空性與否的極大差異。針對這點,我們一定要再再、再再地仔細辨析!10:26

  現在有很多人說:證得空性之前就要修奢摩他嗎?如果如願以成地修成了奢摩他,然後把心中沒有任何妄念、猶如虛空般的狀態,又那麼明晰、又那麼安樂,誤以為自己已經證得了空性,這完全是無法分辨「安樂、明晰、無分別定是否是空性的修持」所造成的過失;甚至會因為無法辨別其中的差異,而將內外道共通的三摩地與無上瑜伽的圓滿次第混為一談。所以對於這點我們一定要詳細地探究,避免走上修行的不歸之路。11:15

  由於大師為我們清晰地辨別,我們才知道這些差別,這就是宗大師對我們的深恩!不然我們會為各種各樣的說法所迷惑,因為那樣修的人告訴我們,我們也覺得這樣合理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依靠定量釋論,亦步亦趨地、很嚴謹地面對修行。你們會不會心裡很感恩大師這樣詳細地幫我們辨析?謝謝!12:04
135-2.jpg
135-2.jpg (107.38 KiB) 已瀏覽 92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6-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6-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五)



講次 | 0136 (2023-06-17 ~ 2023-06-23)
標題 | 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五)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5-LL3 ~ P117-L3又《修次初……自當了知。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8-LL4 ~ P389-L6又修次初……自當了知。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有重複地聽嗎?如果是現場的話,其實在讀到原文的時候,我想我們一起讀會比較好,但現在就是只有我一個人讀,你們可以在聽的時候跟我一起讀。我們一起繼續學,在《廣論》388頁倒數第4行,《廣論》的校訂本是115頁倒數第3行。好,開始了!00:52
又《修次初篇》云:「奢摩他自性者,唯是心一境性故。此即是一切奢摩他總相。」01:04
  另外《修次初篇》中說:「因為寂止的體性,僅僅是一心專注。這就是一切寂止的什麼?總體相狀。」接著往下看,今天原文比較多。哪一部論?《慧度教授論》。01:27
《慧度教授論》亦云:「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意言者,謂分別「此是此等」。01:39
  哪一部論?《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對吧?也就是《慧度教授論》中也說:「應當捨離緣著顯現出各種境與有境的心而意言,來修持什麼?修持寂止。」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中有說,《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中這段文開示了唯識宗的見解。所謂的「意言」是什麼意思?宗大師解釋說,這裡的意言是「分別『此是此等』」,就是這個是這個。善慧摩尼大師說:「意言,就是心對於所緣的數數觀察。」也有善知識解釋說:是指心對於所緣的數數思惟。02:20

  接著,看書。「又於前引」,哪部經?《寶雲經》。02:31
又於前引《寶雲經》說奢摩他是心一境性,此等眾經、大車諸論,曾經多次說奢摩他全無分別。02:43
  又開始引了,對吧?另外,前面提到《寶雲經》中說奢摩他為一心專注等等,引述了大量的經典與大車的教典,多次宣說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02:58

  綜上所述,《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等這些經論,都宣說了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對不對?那麼就是無分別。無分別是不是就一種?無分別有幾種呢?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3:19
故無分別略有二種,謂修空無分別,及於空性全未悟解諸無分別。故不應執凡有安樂、明顯、無分別者,皆是修空。03:39
  因此,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種無分別,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出現安樂、清晰、無分別,全部都是空性的修持。第一種無分別,是修持空性的無分別,這是對什麼不分別呢?是不分別有諦實。第二種無分別,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是指連用比量證得空性都還沒有達到的無分別。這種無分別是對什麼不分別呢?是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就一心專注。對吧?04:29

  會太快嗎?還可以吧?好吧!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4:36
若如是者,此等亦僅略示方隅,應善策勵,了知慈尊及無著等所解修止觀法。若不爾者,便於少分尚未得止住無分別定,誤為能斷三有根本毘缽舍那。於此起慢,謂修無緣,空度時日,定欺自他。05:04
  既然如此,上述這些也只是指出了一部分的內容,應當要善加努力。哪樣努力?要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所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會將某些尚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的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的毗缽舍那,而且將此還自誇為修持無緣而空度光陰,必定會欺誑自他。我們往下看。05:48
現見定量賢哲所造論中,說於新修奢摩他時,唯應止修無分別住;初修觀時,以觀察慧分別觀擇而修。若執一切分別皆是實執,捨此一切,即正違背定量諸論。未得無謬無我正見,然以全無分別認作修習勝觀深義,見此未雜餘說,純是支那堪布之宗。細觀三篇《修次第》中自當了知。06:30
  所以見到了眾多具量的善巧成就者所造作的論典當中,全部都有提到新修奢摩他的時候,應當只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而在最初修持勝觀的時候,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觀察而修持。如果認為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然後就捨棄一切的分別心,這樣的話,就完全違背了眾多定量的教典。還沒有獲得正確無誤的無我正見,就將不作任何分別視為修持勝觀的甚深內涵,針對這種現象,大師說見到這是沒有摻雜其他說法,單純就是支那堪布和尚的修法,應該仔細地閱讀《修次》三篇──哪三篇,知道吧──就會了知了。07:33

  上述大師殷殷地教誡我們,一定要善加努力地學習教典,對吧?學習哪些教典呢?慈氏與無著論師等等論師所闡釋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如果不學的話,會怎樣呢?就會把止誤認為觀,把禪定境界誤認為是證得空性,甚至可以截斷生死,這對我們的損失太大了!所以學習教典可不可以省力修行呢?少走彎路、少走錯路,可不可以節約時間、節約體力?所以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明燈呀!是不可以不看教典亂修的,對吧?修行者作為我們來說,應該常作依止,不能捨離對教典的聞思。大家認為呢?好,謝謝!08:46
0136.jpg
0136.jpg (94.08 KiB) 已瀏覽 90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7-依靠寂止行進於勝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7-依靠寂止行進於勝觀



講次 | 0137 (2023-06-24 ~ 2023-06-30)
標題 | 依靠寂止行進於勝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7-L4 ~ P119-L1第二、總示……發起加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89-L7 ~ P390-L6第二顯示……發起加行。」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有做聽聞前行嗎?如果沒有時間做,你能瞬間進入聽聞狀態嗎?00:28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89頁第7行,校訂本是117頁第4行。今天我們要往下學「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喔!注意!00:53
第二、總示依奢摩他趣道軌理:如是已得如前所說無分別三摩地作意,彼唯應修具足明顯、無分別等殊勝之無分別耶?01:12
  該到第二科了。第二科、總體說明依靠奢摩他行進於道的這個道理。這個時候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說:如此地獲得了前面所說的無分別等持的作意之後,是否應當僅僅以此維繫具有明晰與無分別等持特徵的無分別呢?請大家注意「依奢摩他趣道軌理」的「依」字,依靠什麼?依靠什麼?依靠奢摩他。依靠奢摩他做什麼?行進於道,對不對?那再請大家注意一下,「彼唯應修」的這個「唯」字,說只修具有清晰、無分別奢摩他這樣夠不夠呢?我們看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02:16
答:於相續中引發如此妙三摩地,是為引生能摧煩惱毘缽舍那。是故若不依此引發勝觀,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尚不能斷欲界煩惱,況能盡斷一切煩惱,故當更修毘缽舍那。02:45
  大師回答了,說:「在相續中發起這樣的三摩地,是為了要引生摧伏煩惱的毗缽舍那。所以如果不依此發起勝觀,無論再怎麼修持這種三摩地,連欲界的煩惱都無法斷除,更不用說是斷除一切煩惱!因此必須修習毗缽舍那。」03:05

  雖然獲得了奢摩他之後,我們那個境界實在是別有洞天──妄念、煩惱大幅地減少,身心也感到無比的喜樂,在一種強大的輕安中。但是作為我們佛弟子來說,在相續中生起奢摩他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引生能夠斷除生、老、病、死煩惱的這個毗缽舍那。如果不依著奢摩他而引生毗缽舍那,那即使花了再多時間修三摩地,能不能斷除欲界的煩惱?剛才講不能!更不要說斷除三界一切煩惱了,對吧?因此,獲得奢摩他之後,我們一定、一定要再更進一步地去修學毗缽舍那,這是修學奢摩他的目的。04:04

  我們再往下看。注意!注意不要走神!04:12
此復有二:一、能斷煩惱現行,世間道所行毘缽舍那;二、能從根本斷除煩惱種子,出世道所行毘缽舍那,除此更無進道方便。如《聲聞地》云:「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餘。何等為二?一者世間,二出世間。」04:43
  其中又有兩種,第一個是什麼?能斷除煩惱的現行,以世間道前行的勝觀;第二種是能夠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的種子,它是以出世間道前行的勝觀。除了這兩種之外,沒有其他的進道方法了。因為《聲聞地》中說:「如此獲得作意的瑜伽師,已經趣入了少許斷除的歡喜,也就是對於斷除煩惱生起了少許的歡喜,這樣的瑜伽師要再向上進趣之處只有兩種,除此之外就沒有了。哪兩種呢?世間與出世間。」05:36

  接著再往下看囉!注意!05:42
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或欲修習世間道毘缽舍那,或欲修出世道所行毘缽舍那,皆於先得奢摩他應多修習。如是修時,輕安、心一境性皆極增長,其奢摩他亦極堅固。又應善巧止觀眾相,其後欲以二道隨一而行,即於彼道發起精勤。06:12
  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是如此地獲得了寂止或作意的這個修行者,無論是修持世間道的勝觀,或者以出世道前行的勝觀,想要修持的人,都要多次地修持前面已經獲得的寂止,不能荒廢。如此修習的時候,就會極度增長輕安與一心專注,並且他那個禪定、寂止也會極其堅固。另外也要善巧止觀的眾多相狀,之後想要透過兩種道的任何一種前行,就應該精勤於那種道。有一位仁波切提到:「善巧止觀相」,在這裡就是指善巧獲得止觀的相狀及方法。可以嗎?我們再繼續喔!繼續往下看。07:08
如《聲聞地》云:07:13
  不要走神!07:16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有作意者,或念我當以世間行而趣,或念我當以出世行而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長、廣、大。若時彼之作意堅、穩、牢固,於淨所緣勝解而轉,於止觀品善取其相,彼於爾時或世間道或出世道,樂以何往,即當於彼發起加行。」08:05
  有點長,我們看一看。因為《聲聞地》中說:「對此,具有作意的初修業瑜伽師,心想:『我要以世間行前行』,或者心想:『我要以出世間行前行』,於是就多次地修習這種作意。」就在心裡反覆地這樣想。「越是多次地修習,輕安與一心專注便歷經日日夜夜而越是增長、廣、大。」《聲聞地》中的這句話「增長、廣、大」可以理解為上、中、下三品的增廣,有善知識這樣解釋。何時作意「堅、穩、牢固」,又有善知識解釋說:「堅」是指專注安住於所緣,「穩」是指不被內外眾緣所動搖,「牢」就是續流堅固。「能夠趣入對於清淨所緣的勝解,並且也完全執取寂止品與勝觀品的眾多相狀,那時候想要以世間道或者想要以出世間道前行,就要對於這樣的道發起加行。」09:25

  大家有沒有發現,是什麼決定了趣向世間道或出世道呢?問個問題,有答案嗎?《聲聞地》中說:「具有作意的初修業瑜伽師,心想:『我要以世間行前行』,或者心想:『我要以出世間行前行』……。」所以修行者的意樂決定。決定什麼?我們的意樂會決定我們修行的趣向、方向。那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意樂呢?是不是透過學習教典,然後發現只有止是無法斷除生死的,所以會進一步修出世間道。是這樣嗎?10:28

  在這條路上每走一步都離不開善知識!師父常常說只要我們不退心,師父就會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所以我們不能退心啊!一定要走進自他二利最圓滿的生命狀態。那是什麼狀態?就是一切遍智的果位。師父說他會陪我們走到那裡,所以大家要加油!11:02
137.jpg
137.jpg (105.41 KiB) 已瀏覽 90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8-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勝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8-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勝觀



講次 | 0138 (2023-07-01 ~ 2023-07-07)
標題 | 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勝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19-L1 ~ P119-L4其中世間……無我正見。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0-L6 ~ P390-L7其中世間……無我正見。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現在要提心力喔!我們要開始學習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90頁,有沒有注意到390頁,意味著什麼?快講完了!第6行。《廣論》校訂本是119頁第1行。注意!我們要開始看原文了:00:50
其中世間毘缽舍那修習粗靜為相,謂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其出世間毘缽舍那《聲聞地》所說者,謂於四諦觀無常等十六為相,如是修持,主要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正見。01:14
  說:世間的毗缽舍那,是將下地視為粗劣、上地視為寂靜,具有粗靜行相的這個修持。《聲聞地》中所說出世間的毗缽舍那,則是將四諦視為具有無常等十六種行相的這個修持,主要是要做什麼?是為了證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01:45

  我們約略地再總說一下:生起奢摩他之後,所要修持的毗缽舍那有幾種?兩種。第一種:世間道的毗缽舍那──以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暫時壓伏了現行的煩惱,也就是暫時不讓煩惱現行,這是內外道共通的修持;第二種:出世間道的毗缽舍那──是透過觀察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徹底地斷除煩惱的種子,這是內道不共的修持。02:26

  那麼所謂的「粗靜行相的世間道」是指:藉由觀察下地的粗相,也就是過失,上地的靜相,也就是功德,暫時調伏了下地煩惱的這個世間道。如果以欲界和色界為例,哪個是下地?欲界是下地,色界是上地,對吧?那麼這兩者要比起來的話,欲界中的眾生煩惱熾不熾盛呀?熾盛!疾病多不多?疾病眾多、壽命短暫、福報微薄,這個欲界還有戰爭、地震,各種天災人禍也很頻繁。但是這些問題存在於色界嗎?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於色界。所以仔細地觀察這個現象之後,就會對欲界產生了厭離的心,並且想要壓伏欲界的這個貪等煩惱,而將色界的第一靜慮視為將來投生的目標。所以經過反覆地修持之後,欲界的煩惱就會越來、越來、越來、逐漸、逐漸地減輕了,直到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就能不讓欲界的粗分煩惱現行,並且在往生之後會投生到初禪天。03:55

  投生到初禪天之後,又開始看了!就看到了二禪天了,二禪天又比初禪天更超勝的功德,又看到了!這個時候就要以二禪天作為目標,再次地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觀察初禪天的種種過患、二禪天的種種功德,直到獲得什麼?第二靜慮的根本定,也就是暫時能夠調伏第一靜慮的煩惱,並且在往生之後,投生在哪一重天了?二禪天。04:32

  以此類推,從二禪天投生到三禪天、從三禪天投生到四禪天,之後從色界依次投生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有頂天,到達了輪迴的最頂端!由於在輪迴中沒有比有頂天更高的地方,所以稱有頂天為「有頂」,就是三有中的頂端,無法繼續藉由觀察上下地的功德與過患來修粗靜行相的世間道,無法再觀察一個輪迴中比有頂天更高的地方的功德來對有頂天離欲。05:18

  這個時候的狀態,再加上這個時候的修行者幾乎感受不到煩惱與痛苦的逼迫。想一想喔,感受不到煩惱與痛苦的逼迫了,於是常常會誤以為當下的狀態就是究竟的解脫。但實際上是嗎?不是!是什麼?是有頂天呀!雖然它是整個輪迴的最高天,但是它是不是被輪迴所攝?還在死主的口裡邊。由此可知,即使精進修學粗靜行相的世間道,能暫時從苦苦和壞苦的這個束縛中脫離出來,但是仍舊無法脫離哪一種苦?行苦的束縛。所以能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因此,想要斷除煩惱、獲得真正的解脫,就必須觀察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修學出世間道的毗缽舍那,那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正見。有沒有聽清?06:41

  我現在問問題喔!如果得到前面所說的,具有明顯分及無分別作意等等殊勝的奢摩他,單單修持這種無分別的奢摩他可以獲得解脫嗎?你們答案是「不能」,對吧?我們最主要是為了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而修奢摩他的,是這樣吧?是的。因為沒有奢摩他,能不能引生毗缽舍那?沒有奢摩他,就無法引生毗缽舍那;沒有毗缽舍那,就無法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就無法對治煩惱的根本。所以修奢摩他是不是成辦解脫的基礎啊?是!07:29

  但是如果因為它是基礎,就只修奢摩他的話,離開了證得空性毗缽舍那的觀修,不要說是解脫生死,能不能壓伏欲界的煩惱?就連欲界的煩惱都是無法壓伏的,更不用說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了。因為它只是第一靜慮的前行而已呀!還不是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對不對?要進入第一靜慮的根本定還是需要──要不要觀修?還是要修毗缽舍那,要觀察上下地的粗靜行相。所以這樣的奢摩他雖然具有眾多、眾多的功德和美好,但僅僅修習這樣的奢摩他,對我們生命的圓滿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對吧?應該更進一步地尋求修習毗缽舍那。08:22

  再問大家:斷除煩惱的方法有幾種?兩種。第一種是暫伏煩惱現行,對吧?就是暫時不要讓煩惱現起,這個就已經很厲害了,比如說你如果今天不讓煩惱現起,今天的日子過得有如神仙,太舒心了!沒有煩惱現起。但是,暫時不要讓煩惱現起,這是趣入世間的毗缽舍那道,那麼第二種是什麼?永斷煩惱種子的,是趣向出世間的毗缽舍那道。其中世間的毗缽舍那應該怎麼修?觀修粗靜行相,記得吧?觀修下地為粗相、上地為靜相。然後出世間的毗缽舍那,怎麼修?如同《聲聞地》所說的,應觀什麼?無常等十六行相,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毗缽舍那。也就是我們學完了奢摩他,要學的毗缽舍那裡邊要講空正見。值不值得期待?好好加油!謝謝!09:40

138.jpg
138.jpg (26.54 KiB) 已瀏覽 90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39-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39-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一)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有沒有做聽聞前行?透過思惟聞法勝利,策發歡喜心來學習,尤其是大乘的動機。希望在這節課裡我們能夠善用暇身,取得很大的義利。00:36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90頁倒數第6行,《廣論》的校訂本是第119頁第5行。有找到吧?注意喔,開始了!我們一起看原文。這是一個問題:00:54
如是得前所說奢摩他作意,有幾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以出世道行,而以世間道行?01:05
  接下來就有一個問題,說:如此地獲得了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作意,那麼有幾種補特伽羅會在他那一生中不以出世道──出世間的道前行,而是以世間道前行呢?01:23

  我們接著看一下大師的回答。原文:01:28
如《聲聞地》云:「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唯以世間道行,非以出世道?答:略有四種:一、除此以外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鈍劣,先慣修止;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02:05
  就像在《聲聞地》中所說的:「問道:其中有多少種補特伽羅今生只能以世間道前行,而不是以出世道──出世間的道前行呢?」然後回答說有幾種啊?有四種補特伽羅。第一種,就是內道以外的一切外道。「除此以外一切外道」的「此」,就是指什麼?指內道。第二種,雖然是內道,然而他過去就是非常習慣行寂止的這個鈍根行者。第三種,雖然是利根,善根成不成熟?善根還沒有成熟。第四種,就是想要在來世獲得菩提,而不是在今生獲得菩提的菩薩。03:02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中說:依靠寂止行進於道的方法中,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其中提到:「外道與內道鈍根者,那一生不會以出世道修前行。」這裡邊所說的「道」──具有粗靜行相是世間道,具有諦實行相是出世間道。一般而言,世間與出世間有很多種的理解方式,那麼此處安立世間道與出世間道是從行相的角度。就是具有粗靜行相的道,是什麼道?是世間道;具有諦實行相的道,就是出世間道。03:49

  這裡邊「諦」,是指什麼呢?是指四諦。「行相」,就是指四諦的十六行相,或者說無我、空性的行相。大家還記不記得四諦十六行相是哪十六個?你們可不可以列出來?無常、苦、空、無我,是什麼的行相?是苦諦的行相。因、集、生、緣,是集諦的行相;滅、靜、妙、離,是滅諦的行相;道、如、行、出,是道諦的行相。那麼執取四諦十六行相而修的道,或者證得無我、空性的道,就是「具有諦實行相的道」。04:42

  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利根菩薩,以及一生所繫的菩薩──一生所繫的菩薩是指什麼?就是他下一生一定會獲得佛果的這種菩薩,是一生補處的菩薩。這兩種菩薩──世、出世間,不是從行相的角度,而是從所依的角度。那麼從所依怎麼分呢?凡夫的道是世間道,聖者的道是出世間的道。所以這裡邊雖然前後都有提到世間道與出世間道,但是理解的角度一不一樣呢?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是同義的。關於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安立的方式,以後我們學到《現觀》的時候,可以更詳細地學習其中的差別。05:27

  什麼是凡夫道?還沒有獲得聖道、還沒有現證無我的補特伽羅就是凡夫;凡夫心續中的道就是凡夫道。包不包括資糧道、加行道呢?是包括資糧道、加行道的。那麼什麼是聖者道呢?已經獲得了聖道、已經現證無我的補特伽羅就是聖者;聖者心續中的道就是聖者道,包括見道、修道、無學道。有沒有聽清?好!往下看:06:09
其中外道瑜伽師一切得如前說奢摩他者,於補特伽羅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彼於無我不勝解故。由是或唯修此無分別止,或唯修習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故唯以世間道而行。06:38
  其中獲得前面所說奢摩他的一切外道瑜伽師,沒有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而修習補特伽羅無我,因為他們不勝解無我,要嘛就僅僅維繫無分別的寂止,或者僅僅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所以他們就是唯以世間道前行,而不是以出世道前行的。07:08

  我們再看下一段,注意,別走神!看下一段:07:14
又正法中佛諸弟子,若是鈍根,唯先多習寂止止修,於此多所習近,遂不樂以觀察慧於無我義觀擇而修;或雖樂修,然不能了真無我義,故於現法亦唯以世間道而行。以或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故。07:48
  即使是內道的佛弟子,但是如果是鈍根者,他過去側重於依止僅僅串習寂止的止住修的這種修行者,他是鈍根的,就不樂於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無我的義理而修持。即使他樂於修持,也無法理解無我的義理,所以那一生只能以世間道前行,因為或者只修習住分,或者僅僅修習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的緣故。由於過去串習的習慣,導致在那一生就只能以世間道前行,無法以出世間道前行。好!接著往下來,看原文:08:46
又諸利根佛弟子眾,雖能悟解真無我義,若現證諦善根未熟,則於現法亦不能生諸出世間無漏聖道,故名「唯以世間道而行」,非不能修緣無我之毘缽舍那。09:11
  上面講鈍根,那利根的呢?利根的內道的佛弟子,雖然能夠證悟無我的義理,但是如果現證真諦的善根熟沒熟啊?還沒有成熟。這裡的現證真諦就是見道的意思,由於獲得見道的時候能夠現證四諦的內涵,所以現證真諦就是指見道。當利根的內道的佛弟子獲得見道的善根還沒有成熟、現證真諦的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也無法在那一生生起出世間的無漏聖道。意思就是他那一生有沒有辦法生起現證無我的聖道?是沒有辦法的。他有沒有辦法成為聖者?是無法成為聖者的。所以才稱之為「只以世間道前行」,並不是說他無法修持緣著無我的勝觀。雖然那一生還無法現證無我、獲得聖道、超凡入聖,但是仍然可以修持緣著無我的毗缽舍那,因為獲得緣著無我的毗缽舍那不一定要是聖者,凡夫也可以修持的。對吧?10:28

  所以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知道:有幾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唯以世間道行,或者以出世間道行。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0:45
139.jpg
139.jpg (99.37 KiB) 已瀏覽 89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0-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0-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二)



講次 | 0140 (2023-07-15 ~ 2023-07-21)
標題 | 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0-LL2 ~ P121-L3又菩薩成……自許如是。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1-L3 ~ P391-L6又菩薩成……自許如是。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吧?要注意大乘動機的策發,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來學習的。好!我們就快點開始,把《廣論》翻開391頁第3行,有沒有發現已經又往後沿了?我的意思是說:快學完了,第一輪!《廣論》391頁第3行,校訂本是120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53
又菩薩成佛,雖一生所繫,亦於來世最後有時,加行道起共四種道生於相續;於一生所繫時,聖道不起,故名「現法唯以世間道行」,非未通達真無我義。01:18
  這裡邊講到了「一生所繫」的菩薩,也就是距離成佛還間隔一生的菩薩,他是在下一生最後有的時候,才會在相續中生起從加行道起的後四種道,也就是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是在最後有的那一生才會生起來,在一生所繫的時候不會生起聖道。意思就是要在成佛的那一生,才會生起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在成佛的前一生還不會生起聖道,所以才名為「在那一生以世間道前行」,並不是說沒有證達無我的內涵。這是比較特別的一點。02:10

  那麼你們會不會想要了解什麼是「最後有」?就是指必定獲得涅槃的那一生,包含大乘的最後有以及小乘的最後有。大乘的最後有,就是必定會成佛的那一生,菩薩一旦到了大乘的最後有,就代表這位菩薩這一生就會成佛;小乘的最後有,就是必定獲得小乘阿羅漢果的那一生,小乘行者一旦到了小乘的最後有,就代表這位行者這一生就會獲得什麼?阿羅漢果。由於是最後一次受生三有,所以稱為「最後有」。03:01

  好!我們再學一段,看文:03:07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如《俱舍論》云:「佛麟喻菩提,定際依一遍,前順解脫分。」非無著菩薩自許如是。03:23
  這一段可能就是要好好解釋一下。說:這種安立的方式,是出自於哪兒?《俱舍》。於《俱舍論》中說:「佛麟喻菩提,定際依一遍,前順解脫分。」這是相順小乘教典中的成佛方式,並不是聖者無著論師自己的承許。那麼《俱舍論》的這個偈頌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先大略地解釋一下,然後再針對其中的名詞解釋。03:59

  說: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直至各自的菩提之間,心所依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所依,從加行道一座以上,都是在一座上完成行進所有的四種道;在此之前則是行進順解脫分,就是資糧道。04:30

  這裡邊的「麟喻」──麒麟的「麟」──就是指麟喻獨覺。麟喻獨覺是一種獨覺,那有什麼特色呢?麟喻獨覺他本性煩惱輕微,不喜歡嘈雜,喜歡獨處,但是悲心微弱,無法廣行利他,所以在最後有的時候他就自己證悟真理,自己覺悟了。在資糧道的階段,經過一百大劫積聚資糧,在最後有的時候,就獲得加行道、見道、修道、獨覺無學道而成就獨覺菩提。就像麒麟只有一隻角,或者就像麒麟喜歡獨處,這種獨覺也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他人共住,所以稱為「麟喻」,就是麟喻獨覺。05:26

  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在成就各自的菩提之間,也就是佛陀成就了無上菩提,以及獨覺所成的獨覺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之間,心所依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我再說一遍,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所依。第四靜慮邊際定是什麼呢?它就是一種第四靜慮定。《俱舍論》認為:修行者順著次第,比如從欲界心進入第一靜慮心,乃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乃至有頂心;之後再逆著,就是從有頂心再進入無所有處心,乃至回來了,什麼?欲界心。之後再次從欲界心進入第一靜慮心,乃至第四靜慮心,這是「為一切地遍所隨順」。06:34

  如此地修持,就是從下品進而等至於中品與上品,在三品增長的最後,就進入到了第四靜慮,這樣的第四靜慮就是這裡邊所說的「邊際」。在藏文裡邊,「邊」(རབ)就有極致的意思,「際」(མཐའ)就有增長的意思。由於這樣的第四靜慮是增長的極致,所以稱為「邊際」。07:05

  「加行道一座者」,就是指在一座當中,會生起從加行道到見道之間的證德。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從加行道一座者開始,都是在一座上生起了什麼?在一座上生起了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那麼在此之前則是生起順解脫分,順解脫分是什麼呢?就是資糧道。為什麼資糧道是順解脫分呢?斷除煩惱障的滅諦是解脫,見道的時候所獲得的斷除遍計煩惱障的滅諦就是解脫的一分,所以稱為「解脫分」;資糧道隨順獲得見道時的滅諦,所以稱資糧道為「順解脫分」。08:08

  總結一下,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先生起資糧道──就是什麼?順解脫分。之後從加行道一座者開始,在一座上生起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而且這四種道都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心所依,最終獲得了菩提的果位。08:38

  大師特別說這種安立的方式,是與《俱舍論》相符順的小乘教典中的成佛方式,並不是聖者無著論師自己的承許。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乘宗義不是這樣承許的。大師特別說──在前面的那一段文裡提到──菩薩在最後有成佛的方式,是以小乘的教典來解釋的。09:03

  那想一想,比如彌勒菩薩現在正在哪裡?兜率天,對吧!他就當來下生,這一尊菩薩就要成就佛果位,他是不是還要再投生一次啊?只需再投生一次就會成佛的菩薩,就稱之為一生所繫的菩薩,或者說是一生補處的菩薩。菩薩在最後有的時候,就不是一生所繫、一生補處了,對吧!而是什麼?最後有。在一生所繫的時候,有沒有生起聖道?還沒有生起聖道。這是從小乘教典的角度解釋的。大乘的教典不是這樣承許的,大乘教典會承許一生所繫的菩薩一定是幾地的?是十地菩薩。不可能在一生所繫的時候還沒有登地,對不對?還沒有,那很奇怪!所以在此處大師為我們做了簡別,就是別別觀察,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看懂教典,或者怎麼去理解這件事情。10:17

  關於未來彌勒菩薩降世的情況,在《師師相承傳》裡有這樣解釋: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五千年,到最後的時期中,一切眾生愚癡,隨著煩惱而轉,彼此互相殘害,完全造作惡業。因此福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人壽也慢慢減,縮短到二十歲,到最後人壽只有十歲。那個時候就各種可怕的事情都會出現,比如說饑饉劫、瘟疫劫、刀兵劫都漸次地出現了。一切眾生將彼此互相鬥爭,如同身處地獄一般,受到種種的殘害和痛苦。11:03

  但是,似乎是越來越黑暗的時刻,光明也會出現,所以那時候至尊彌勒怙主就出現於世了!他身長就一肘那麼高,披著法衣,具足威儀,全身放著光,顯現光明。那時候的眾生一見到至尊彌勒的威儀,歎為稀有,就生起了敬仰。都問他說:「哇!您的色身如此美妙,是怎麼樣才能夠得到這樣的色身呢?」當時化身的彌勒菩薩就回答說:「我是透過修忍辱而得來的。你們也應該斷離鬥爭,修習忍辱吧!能這樣做的話,就能夠得到跟我一樣的妙相。」11:56

  由於至尊彌勒的發心加持力,使那些眾生都開始修習忍辱了,不會那麼暴力,一點小事就刀兵相向、瞋心那麼大。開始修忍辱了之後,因此福報就漸漸增長了,增長、增長,人壽也漸漸增長到二十歲、三十歲等等、等等,開始不斷地向上增長,安樂、幸福也漸漸地增長。到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已經增長到一個人可以活八萬歲,那個時候彌勒菩薩再會降世,就示現成佛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可能我們不會說:「啊!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那時候我們應該用什麼詞呢?因為一生活八萬歲,真的是長壽啊!12:56

  在釋迦佛的教法中出家,但還沒有證得聖果的那種行者,除了發心趣向大乘的菩薩以外,都會在彌勒佛的教法中獲得解脫的果位。有在聽吧?這個一生補處的菩薩非常地美好!所以大家要好好地聽聞教典,努力地修行,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苦難而絕望。無論是到了何種境況,你看人壽已經都剩那麼短的時候,菩薩都會來幫我們。佛菩薩承許有情界未空,他都永遠、永遠會幫忙眾生、幫忙我們。只要我們這個心一直趣向這樣的皈依,佛菩薩怎麼會捨棄我們呢?而我們又怎麼會捨棄佛菩薩呢?生命怎麼會沒有希望呢?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努力,透過種善因,比如說透過忍辱、透過布施等等,持淨戒,認真地修行還是可以改變生命的。謝謝!14:23
140.jpg
140.jpg (56.21 KiB) 已瀏覽 89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1-奢摩他是內外道共通的基礎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1-奢摩他是內外道共通的基礎



講次 | 0141 (2023-07-22 ~ 2023-07-28)
標題 | 奢摩他是內外道共通的基礎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1-L4 ~ P122-L5若如是者……止觀二法。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1-L6 ~ P392-L1由是外道……止觀二法。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91頁第6行,《廣論》的校訂本是121頁第4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喔,注意!開始看了:00:35
若如是者,但凡外道修粗靜為相之道斷現行煩惱,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根本斷除煩惱,皆須先得如前所說奢摩他定。故前所說此奢摩他,是內外道諸瑜伽師斷除煩惱依處所需。01:06
  既然如此的話,那無論是外道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道而斷除現行煩惱,或者是內道佛弟子修持無我的義理從根本上斷除煩惱,都必須先獲得前面所說的奢摩他定。所以前面所說的奢摩他,是內外道兩種瑜伽師斷除煩惱的根基所在,就是必需的。意思是:內外道兩種瑜伽師斷煩惱,都必須、一定要以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作為基礎。有沒有聽清?沒有是不可以的!接下來:02:02
非唯如是,又大小乘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三摩地;大乘人中,若顯密乘諸瑜伽師,一切皆須修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瑜伽師共所行道極要根本。02:30
  是不是上述的一定要修奢摩他呢?說不僅如此,大乘與小乘的兩種瑜伽師都必須修持這個三摩地。在大乘行者當中,一切密乘與波羅蜜多乘的瑜伽師,也都必須修習奢摩他,所以這種奢摩他對於一切瑜伽行者行進在道中的根基而言,都是極端重要的,不可或缺。03:04

  接下來:03:07
又咒教所說奢摩他,唯除所緣差別,謂緣天身,或緣標幟、咒字等而修習等,及除少分生定方便差別而外,其須斷除懈怠等五種三摩地過,及彼對治依止念知等理,其次獲得第九住心,從此引發妙輕安等,一切皆共,故此等持極其寬廣。03:45
  在眾多密乘教典當中所宣說的奢摩他,除了比如說你的所緣是本尊身,或者法器,還有種子字、咒字、咒輪等等,而修習那個定等等的所緣差別之外,還有少數生定的方法不一樣。但是都必須要斷除懈怠等五種修定的過失,以及這些的對治──依止正念與正知等的方法,進而獲得第九住心,對吧!進而獲得第九住心,並且由此生起了輕安等等。這一切是不是共通的?這一切都是共通的。所以這種等持它是極為、極為寬廣的,它是顯密都共通的。04:43

  我們再往下看。哪部經啊?《解深密經》。04:50
《解深密經》於此密意宣說,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觀三摩地攝。故欲善巧諸三摩地,應當善巧止觀二法。05:09
  基於這個用意,《解深密經》中提到大小乘的一切等持,統統都攝於止觀的等持當中。因此想要善巧三摩地的話,就應當善巧止觀二者。05:31

  所以不論外道透過修學粗靜相道,暫時調伏了現行煩惱,或是內道藉由修學無我的內涵,徹底地斷除煩惱的根本,都必須以之前所說的奢摩他作為基礎,所以奢摩他是內外二道的瑜伽師想要暫時降伏煩惱,或者想要徹底斷除煩惱的根本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不僅如此,以內道而言,大乘或小乘;在大乘當中,不論顯教或者密教,所有的瑜伽師都必須要成辦奢摩他。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從任何的角度來觀察的話,奢摩他都是瑜伽師達到各自──你所求的目標、你所要的理想的必要條件,就要修奢摩他。06:37

  但就前面我們學過的,從奢摩他的本質來說,奢摩他只是內外共通的世間道而已,並不是內道,也不能說是小乘道、大乘道,也不能說它是密乘道,所以不應該只以獲得奢摩他為滿足。奢摩他既然是內外道共通修學的基礎,所以無論是暫時壓伏煩惱現行,還是永遠地斷除煩惱的根本,要不要修學奢摩他啊?要不要先獲得奢摩他?是都需要先獲得奢摩他的。那麼就內道而言,是不是所有的瑜伽師、所有的修行人都要修學奢摩他?大乘、顯密都需要共同修學!07:26

  所以在奢摩他方面,除了所緣境上,無上瑜伽部有講到緣著本尊身、緣著種子字等不共的所緣之外,在奢摩他的修法上顯密是共同的。那在毗缽舍那的部分,以無上瑜伽部的修法來講,先前修奢摩他的時候,所緣的是氣、脈、明點,風息會隨著所緣的氣、脈、明點運行,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生毗缽舍那了。注意喔,就不需要了!因為用觀察力引發身心輕安的毗缽舍那,是為了生起對空性的不共定解;而對空性的不共定解,除了透過觀察力來引生,也可以透過另外一種更殊勝的方便來引生。在無上瑜伽部裡邊,就可以透過止住力來隨順成辦毗缽舍那,就是說不需要透過觀察力,透過止住力就能成辦毗缽舍那,這是無上瑜伽部特別的不共殊勝。08:43

  妙音笑大師也曾經說過:在第八、第九住心的時候,透過圓滿次第的不共觀修,可以同時成辦奢摩他與毗缽舍那,而不是先獲得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毗缽舍那。雖然無上瑜伽當中有同時獲得止觀的方法,但是最基本的九住心、六種力、四作意,以及斷除五種過失、八作行等等的修持,這個也是共通的。09:14

  有沒有發現在這樣的學習中,止觀在我們修行中所產生的作用,和不同階段怎麼修,其實聞思的教典越廣、越深的時候,眼界會越開闊?然後就會有一種看到無垠的、遼闊的教理,在選擇當前一步要修什麼的時候,就會更加地精確,而且永遠無悔。所以一定不可以荒廢聞思就急急忙忙地用功,有的時候看起來很用功,可是因為聞思的量不夠廣、不夠深、不夠精確,反而耽擱時間。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花一些時間聽法,研究教理是怎麼修的,這是浪費時間,這不是修。這是修行者最重要的一步!大家認為呢?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10:18
141.jpg
141.jpg (83.86 KiB) 已瀏覽 89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2-生起寂止的目的(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2-生起寂止的目的(一)



講次 | 0142 (2023-07-29 ~ 2023-08-04)
標題 | 生起寂止的目的(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2-LL5 ~ P123-LL5生此三摩地……脫生死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2-L2 ~ P392-LL6生此三摩地……脫離生死。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有沒有把前一講努力地聽個幾遍啊?碰到名詞解釋從來沒有聽過的,或者聽了幾遍還是找不到感覺的,就多聽幾遍,熟了就可以了,慢慢就理解。00:39

  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92頁第2行,《廣論》的校訂本是122頁第6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00:57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義雖極多,然主要所為者,是為引發毘缽舍那之證德。毘缽舍那又有二種:一、內外所共,於內道中亦為大小乘所共,僅斷現行煩惱粗靜為相毘缽舍那;二、唯佛弟子內道別法,畢竟斷除煩惱種子、無我實性為相毘缽舍那。01:34
  這一段在講些什麼呢?說生起這樣的等持寂止作意的目的──你為什麼要修定──極其繁多,這裡邊的「義雖極多」的「義」就是「目的」的意思。生起奢摩他的目的──就是目標,雖然非常非常地多,但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引發毗缽舍那的證德。是這樣嗎?那為什麼要引發毗缽舍那?要斷除煩惱啊!對吧?毗缽舍那當中又有兩種:第一種是僅僅斷除現行煩惱的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這個是內外道所共通的,並且在內道當中也是大小乘共通的;第二種就是要徹底地斷除煩惱種子,具有無我真實性行相的這個毗缽舍那。它是屬於內道佛弟子的特法,外道是沒有的,唯佛教有。02:45

  我們再往下看,原文:02:50
前是圓滿支分,非必不可少,後是必不可少之支。故求解脫者,應生能證無我實性毘缽舍那。03:07
  其中前者,就是指僅僅斷除現行煩惱、具有粗靜行相的這個毗缽舍那,只是圓滿的支分,並不是必不可少;那麼後者,就是徹底斷除煩惱種子、具有無我真實性行相的這個毗缽舍那,是必不可少的支分。所以希求解脫者,應當生起證悟無我的真實性的毗缽舍那。03:41

  這個「圓滿支分」是指──對於獲得解脫而言並不是必不可少,但是具有這樣的功德的話,對於獲得解脫會有所幫助的條件;修行者並不是必須要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才能獲得解脫,然而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有助於壓伏現行煩惱,所以稱為「圓滿支分」。那麼「不可少的支分」,是指對於獲得解脫而言,必不可少的條件;修行者必須要修持證得無我、具無我相的毗缽舍那,才能獲得生死的解脫──從輪迴中解脫,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稱為不可少的,注意!不可少的支分。04:43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4:49
此復若得如前所說第一靜慮近分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彼止以上靜慮或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繫縛而得解脫。05:11
  如果獲得了如前所說第一靜慮近分定地所攝的奢摩他,即使還沒有獲得這個以上的靜慮或無色奢摩他,但是依此而修持勝觀,就能夠獲得脫離一切輪迴束縛的解脫。只要獲得了第一靜慮近分定的這個奢摩他,即使沒有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以上的奢摩他,但是在第一靜慮近分定的基礎上,修持什麼?修持勝觀,就是毗缽舍那,也能夠獲得解脫的果位。精彩吧!我們往下看。05:56
若未通達、未能修習無我實性,僅由前說正奢摩他,及依彼所發世間毘缽舍那,斷無所有下一切現行煩惱,得有頂心,亦終不能脫生死故。06:20
  如果不證達、不修持無我真實性,即使透過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以及依止這個奢摩他而生的世間的毗缽舍那,獲得了多高的定呢?獲得了斷除無所有天以下一切現行煩惱的這個有頂心,但是也無法從輪迴中解脫。06:49

  那麼這裡邊說的「有頂心」是指什麼?就是指有頂定所攝的心。當修行者獲得有頂定的時候,就獲得了有頂心。並不是一切有頂天所攝的心都是有頂心,例如與有頂煩惱相應的這個心,雖然是有頂天所攝的心,但是它不是有頂心。07:16

  那我們就可以觀察一下,這個兩種毗缽舍那當中,對於某些條件不足、一時還無法接受無我的有情而言,他為了遠離痛苦而修習粗靜相道,藉此壓制了粗猛的煩惱。對於具器的佛弟子來說,在追求解脫的路上,雖然修學粗靜相道並不是必要的,但是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卻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縱然你獲得了前面所說的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這個奢摩他,就是近分定、未到地定,即使沒有藉此修學粗靜相道而成就色界、無色界這些根本定,但是在了解了──注意喔!在了解了無論投生三界中的任何地方,注意!三界中的任何地方投生了,都是輪迴所攝、都在死主的牙縫裡。08:23

  那麼,以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為基礎,這個行者進而修學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最終還是能脫離輪迴中的一切束縛,獲得解脫。相反地,如果沒有證得、沒有一再地串習無我的內涵,只是透過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以及世間道的毗缽舍那,縱能暫時調伏──注意喔──無所有處以下的所有的現行煩惱,就是獲得了最高的那個有頂的根本定,但是能不能從輪迴中跳脫出來呢?依舊無法從輪迴中跳脫出來!但相反地,你的定修到第一靜慮未到地定,修到這個部分,如果用這個未到地定來修證無我的話,是可以跳出生死輪迴的!09:27

  大家有沒有發現?透過學教理之後,我們會知道:欸,那個要竅在什麼地方,自己修行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定是怎麼樣幫助慧。那幫助慧要做什麼呢?修奢摩他就是為了要解脫生死輪迴──令自他脫離生死輪迴。所以這個修定的目的是非常清晰的、非常必要的!為什麼呢?就是為了修行空性啊!令自他都脫離老死的繫縛,乃至究竟成佛。10:00

  學到此處,你們是不是很生歡喜心呢?我是很開心的!這一段時間,我已經沒有在每一講都說:希望聽完的時候,如果你很生疏,聽幾遍,甚至聽七遍。因為奢摩他學完了第一輪之後就進入毗缽舍那了,所以我還是希望大家能熟悉一些,就重複聽一下。有不懂的地方,法師可能錄帶子或者錄影給大家解釋,所以不要錯失這個大好的學法的機會,要用功學習!謝謝!10:44
142.jpg
142.jpg (79.67 KiB) 已瀏覽 87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3-生起寂止的目的(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3-生起寂止的目的(二)



講次 | 0143 (2023-08-05 ~ 2023-08-11)
標題 | 生起寂止的目的(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3-LL5 ~ P124-L5如是亦如……次第時生。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2-LL6 ~ P393-L1如讚應讚……次第時生。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92頁第8行,《廣論》校訂本是第123頁第6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有沒有準備好你的注意力?00:38
如是亦如《讚應讚論》中〈讚無以為報〉云:「未向尊正法,癡盲諸眾生,乃至上有頂,苦生感三有。若隨尊教行,雖未得本定,諸魔正看守,而能斷三有。」01:06
  《讚應讚》是馬鳴菩薩著作的,大家都熟悉馬鳴菩薩吧?菩薩原本是一位數論派外道──示現為這樣,後來被聖天菩薩降伏而皈依了佛門,為了淨除往昔信奉外道的這些罪過,所以寫了這部讚文來讚歎佛陀的功德。馬鳴菩薩對佛陀的功德深生敬信,再加上他又精通辭藻,所以這部讚文文情並茂、非常好看,而且扣人心弦。01:54

  說一下目錄吧!你們聽一聽我們《廣論》中所引的是第幾品?注意聽喔!02:04

  這個讚文總共分十三品:〈讚難讚品第一〉、〈讚禮敬品第二〉、〈讚成一切智品第三〉、〈讚力無所畏品第四〉、〈讚語清淨品第五〉、〈讚無諍品第六〉、〈讚順梵說品第七〉、〈讚饒益品第八〉、〈讚無以為報品第九〉、〈讚身一分品第十〉、〈讚舌品第十一〉、〈讚發厭離諸有品第十二〉、〈喻讚品第十三〉。03:02

有沒有聽到〈讚無以為報品〉是第幾品?是這部讚文中的第九品。讚歎佛陀的功德就如同日月一樣,無私普照,佛陀的一切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利他、唯有為了利他。既然佛陀對眾生的饒益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是剎那也不會停、盡未來際永恆不會停的,那我們對於這樣的一位佛陀,應該如何報答他的恩德呢?馬鳴菩薩應該是深入地思考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就寫了這一品,這一品才被稱為〈讚無以為報品〉。04:07

  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中有解釋這段文──在《讚應讚》中的這個〈讚無以為報品〉說什麼?說:「沒有朝向您的正法、由於愚癡而盲目的眾生即使達到了有頂天,痛苦縱然暫時不會現行了,但是仍會再度反覆出現,並且造成三有的輪迴。而隨行世尊您的教法的人,縱使還沒有獲得靜慮根本定,由於依靠近分定而修持無我的義理,也能在魔羅的雙眼注視之下,魔羅也無力阻攔,而遮除了三有輪迴。」簡要地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魔王波旬是統領一切欲界之主,但修行者能在欲界之主眼睜睜地看著的情況下,在他眼皮底下超越了欲界,或者說在他眼皮底下就破除了貪欲。05:21

  馬鳴菩薩也在《讚應讚》中說過:背離佛法的外道,由於不了解無我的道理而被愚癡蒙蔽了雙眼,就像盲人一樣;此時即使透過修學粗靜相道,最終投生到了有頂天,但是當投生到有頂天的業力成熟完了之後,那一生的果報已經完了,他就不能繼續再停留在有頂天的狀態。那是不是像超越有頂天的狀態去呢?沒有!他會墮落,會向下墮落,而且再次地被生死中的種種痛苦所逼迫。那麼,追隨世尊的佛弟子,在生起第一靜慮的近分定之後,即使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就是還沒有獲得初禪根本定,看起來是定力比較微弱的狀態下,依靠這樣的定力就能在魔王雙眼的注視下,透過修習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而獲得了什麼?解脫,超越三有了!是不是很厲害?是我們所期待的。06:55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7:03
是故當知一切預流、一來能得聖道毘缽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說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如是一切頓行諸阿羅漢,亦皆唯依前說正奢摩他而修毘缽舍那,證阿羅漢。07:32
  這段在講什麼呢?說因此我們應當了知,了知什麼?能獲得一切預流、一來聖道的毗缽舍那,成為這樣的毗缽舍那所依的奢摩他,就是前面所說的第一靜慮近分定所含攝的奢摩他;同樣地,即使是一切頓行阿羅漢,也完全是依靠前面所說的奢摩他而修持毗缽舍那,由此獲得了阿羅漢果。08:07

  這裡邊出現了「頓行阿羅漢」,頓行阿羅漢是一種阿羅漢,他是跟誰比叫頓行呢?他跟漸行阿羅漢比叫頓行,所以他是與漸行阿羅漢相對而言。那為什麼稱之為「頓行阿羅漢」呢?現在就要從要斷多少品煩惱開始,就是將八十一品修道所斷煩惱分為九組──一組是多少?一組是九品,對吧?分九次斷完八十一品修道所斷煩惱的這個阿羅漢,就是頓行阿羅漢。很顯然,不分九次,比九次多的,就叫「漸」了。由於他頓斷了三界九地的初品煩惱,乃至頓斷三界九地的第九品煩惱,所以稱之為什麼?稱之為頓行。你說:「那漸行怎麼走呢?」漸行怎麼,往後再說。先往下,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9:26
若相續中先未獲得前說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緣如所有或盡所有毘缽舍那真實證德,後當宣說。09:41
  如果相續中沒有先生起前面所說的奢摩他定,就不可能生起緣著如所有性或盡所有性的真正的毗缽舍那的證德,為什麼呢?這個將在下文說明。那下文大家繼續看,注意喔!注意!繼續看:10:02
故修無上瑜伽諸瑜伽師,雖未發起緣盡所有粗靜為相毘缽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然須生一正奢摩他。此復初生界限,亦是生起、圓滿二次第中初次第時生。10:29
  這一段很顯然講到無上瑜伽部的瑜伽師,那我們看看這一段。說因此無上瑜伽部的瑜伽師,他即使沒有生起緣著盡所有性的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以及由此所引生的奢摩他,他也必須生起一種奢摩他。而最初生起奢摩他的界限是在什麼地方呢?是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兩種次第當中,第一個次第的階段生起來。也就是在哪個次第?在生起次第的時候,會生起最下的奢摩他未到地定。11:19

  那麼這一段說無上瑜伽部的瑜伽師,雖然不見得都修學了緣著粗靜行相的盡所有性的毗缽舍那,以及由此所生的奢摩他,但要不要生起奢摩他?是必須的!仍然必須生起奢摩他。那麼生起奢摩他的界限在哪兒呢?這是就無上瑜伽部的,最初生起奢摩他的界限,是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時生起。強調了必須生起奢摩他的重要性,和生起奢摩他的界限。11:59

  有沒有聽清楚?希望大家覺得沒聽清楚的地方反覆地聽幾遍。尤其是在魔王的注視下,超越了三界這麼大的勝利。這一種不用放很大的力氣就能超越生死的勝利,每一個修行者都想要得到,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積聚得到它的資糧,廣發正願!12:31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週見!12:36
143.jpg
143.jpg (94.96 KiB) 已瀏覽 87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4-生起寂止的目的(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4-生起寂止的目的(三)

講次 | 0144 (2023-08-12 ~ 2023-08-18)
標題 | 生起寂止的目的(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4-L5 ~ P124-LL2總之,「先應……趣上道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3-L1 ~ P393-L4總應先生……趣上道軌。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開心的點是什麼呢?首先我們遇到了清淨圓滿的大師的教法,遇到了之後我們又能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又能夠隨學教典,隨學了之後又能不間斷繼續學──學完奢摩他之後還要學毗缽舍那。那是不是應該說:「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表達一下。00:50

好!今天我們會學《廣論》393頁第1行,《廣論》校訂本的部分是第124頁第5行。有準備好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1:11
總之,「先應發起正奢摩他,次即依彼,或由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漸進諸道乃至有頂;或由無我實性為相毘缽舍那,往趣解脫或一切智之五道者,是總佛教法印所印。故任何等修瑜伽師,皆不應違越」,是為總顯依奢摩他趣上道軌。01:52
  總而言之,「要先生起一種寂止,接著必須依此而透過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漸次地行進於道,直到有頂;以及透過具有無我真實性行相的這個勝觀,趣向於解脫或者一切遍智的五種道,這個就是總體佛陀聖教的法印所封印,所以任何的瑜伽師都不應該違越。」這就是總體闡述依靠寂止而邁向更高修道階梯的方法。02:43

  這個是很權威的見地,一個修行者是不可以超越的。有的善知識形容說:就像一個總體的中線,或者蓋上了國王的御印一樣,它是不能動搖的。因為你動搖了就到了另一個地方,就不會達成自己的願望。03:05

  所以生起奢摩他雖然有許多種不同的意義,但最主要的意義是為了什麼?得定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生起種種證德?為了自己的身心很舒暢?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為了引發毗缽舍那的證德,了脫生死!毗缽舍那又有兩種:第一種是內外道、大小乘所共。就是能夠暫時降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第二種,是只有內道佛弟子才具有的特法,注意!只有內道佛弟子才具有的特法,是什麼?畢竟斷除煩惱種子,就是修習無我真實行相的毗缽舍那。做什麼?了脫生死啊!這才是佛教也是內道的不共法。那不共法是什麼?是空性對吧?就是毗缽舍那。04:20

  對於解脫來說,注意!對於解脫來說,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也有幫助,但它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修持空性的毗缽舍那是不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定是必不可少!因為如果只獲得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即使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初禪根本定,也可以透過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修習什麼?修習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而獲得什麼?而獲得解脫。05:06

  但是如果不了解空性,僅僅透過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修習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能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然後壓伏了什麼?粗分的欲界煩惱。之後再透過第一靜慮根本定的奢摩他修習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進而獲得第二靜慮根本定,壓伏粗分第一靜慮煩惱。同樣的方式輾轉、輾轉、輾轉,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就是什麼?有頂定。能不能脫離生死?記住!仍然無法脫離生死。05:57

  那小乘的修行者在見道位的時候所獲得的果位,注意!小乘的修行者在見道位的時候所獲得的果位,如果是四果中的初果預流果、二果一來果,內心所具有的這個禪定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注意!那只是屬於第一靜慮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呀!為什麼那時候他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呢?因為要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必須要對欲界的煩惱離欲,壓伏粗分的欲界煩惱,這樣就不會再來欲界了。當得到三果不還果的時候,會不會來欲界了?不會了!不會由於業惑的力量再來欲界了,所以稱為什麼?所以稱為「不還」。06:58

  獲得預流果和一來果,因為還沒有得到第一靜慮根本定,所以還沒有完全斷除欲界煩惱。那麼預流的聖者,因為還有欲界煩惱,所以他在哪兒繼續修行?還會在欲界中繼續修行。一來的聖者,因為已經對大部分的欲界煩惱,怎麼樣了?離欲了。只需要再投生欲界一次,就能夠對欲界煩惱徹底離欲,所以叫作「一來」。07:40

  從小乘的角度來說,能透過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來獲得見道果位,所以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也就是最初獲得的奢摩他,用這個奢摩他去證悟空性的力量,能讓我們獲得聖者的果位。有沒有很神奇?有沒有很開心?說:「修定很難修、很難修!」你只要修到未到地定就已經很厲害,就可以獲得聖者果位了!有沒有聽清?08:28

  那麼頓行阿羅漢,注意!頓行阿羅漢只會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修習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來對治煩惱。就是把三界所攝的修道所斷煩惱分為幾次斷除?分為九次。08:55

  上上根的阿羅漢,他不願意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因為他覺得太麻煩了!他沒有先透過粗靜行相的這個毗缽舍那壓伏粗分煩惱,然後再徹底斷除煩惱根本,他不是這樣走的。那他怎麼走的?一定是從一開始路就不一樣吧!他是從一開始就直接從煩惱的根本下手。那怎麼下手呢?就透過修持無我、四諦十六行相等等,然後把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修斷煩惱分為九次就斷完了。怎麼斷?他在壓伏欲界的時候,色界、無色界的第一品煩惱就這樣順著全斷一遍。不需要像其他小乘行者那樣,按著次第,先壓伏欲界煩惱,壓完了之後,再壓伏第一靜慮的煩惱,然後再壓伏什麼?第二靜慮的煩惱,這樣依次輾轉。10:15

  那麼把三界九品的煩惱分為九次而斷除,是怎麼個斷除法呢?就是把欲界上上品──注意喔──欲界上上品、第一靜慮上上品、第二靜慮上上品,一直到什麼?有頂上上品,三界九地的上上品煩惱一起連根斷除,它是縱向,對不對?從欲界,然後到第一靜慮、第二靜慮,一直到有頂的上上品,全部一起連根斷除!然後再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九地的上中品煩惱一併斷除;再同時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九地的什麼?上下品的煩惱,如此地輾轉、依次同時斷除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三界的下上、下中、下下品煩惱。11:17

  所以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也能夠讓我們獲得阿羅漢的果位。這個最初獲得的奢摩他,就像一把鋒利的斧頭一樣,非常地好用。但是要運用好這把斧頭,必須要證得無我的智慧,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的話,就像一個力量很微弱的人,他舉了一把利斧,可是能為自己做什麼呢?他傷害不了煩惱的根本。有沒有聽清?用這樣的奢摩他的力量,完全可以傷害煩惱的根本!12:04

  那我們就想想:哎!那我獲得奢摩他這樣的未到地定會很難嗎?前面講了那麼多,其實一點點地學下來,有那麼困難嗎?可能也沒有那麼困難。但是這樣的止力或者說未到地定,它卻可以傷害煩惱的根本──究竟是因為什麼?證得無我的毗缽舍那,對吧!所以要期待學習毗缽舍那,非常值得期待!謝謝!12:44

144.jpg
144.jpg (50.79 KiB) 已瀏覽 86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51
文章: 3379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45-修粗靜為相之道前須獲得寂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45-修粗靜為相之道前須獲得寂止



講次 | 0145 (2023-08-19 ~ 2023-08-25)
標題 | 修粗靜為相之道前須獲得寂止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4-LL1 ~ P126-L1第三、別顯……離欲道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3-L5 ~ P393-LL1第三顯示……離欲道故。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學《廣論》393頁第5行,校訂本是124頁最後一行。00:31

  在學習之前,大家要觀察自己的相續,看一看有沒有一個哪怕是造作的、相應於大乘的動機──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要去希求無上菩提,為了這樣的一個目標來學習今天的《廣論》。為什麼要一直提策自己這樣的目標呢?因為如果沒有一個最究竟的目標攝持我們的善行,多半感得的果就沒有那麼源遠流長,所以師父就希望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發心。01:23

  今天我們要學習「別顯往趣世間道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準備好了嗎?01:35
第三、別顯往趣世間道軌,分二:一、顯往粗靜為相之道先須獲得正奢摩他;二、依奢摩他離欲界欲之理。今初:01:54
  這是到第幾科了?到第三科了。第三科說明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特別說明行進於世間道的道理,這個道理分為兩科:一、說明行進於具有粗靜行相之道前,必須獲得寂止;第二個是,依靠寂止而對於欲界離欲的方法。現在我們就來看第一科,往下看:02:29
由了相門修粗靜為相之道,先須得前說正奢摩他。以《莊嚴經論》云:「彼令此增已,由長足增長,故得根本住。」謂得前說第九住心及諸輕安,彼令增長此三摩地,依之引發根本靜慮。03:01
  說透過了相而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道,要怎樣呢?必須先獲得前面所說的這個寂止。還記不記得「粗靜行相的道」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分為上地和下地?要觀察上地為寂靜、下地為粗劣,透過這樣的觀察、這樣的修持對下地離欲的道,就是什麼?粗靜行相的道。03:36

  因為《經莊嚴論》中說:「彼令此增長以後,由於長足地增長,便能獲得根本定的安住。」這一段《經莊嚴論》的文,是說獲得前面所說的第九住心以及輕安,依靠增長等持而修成了什麼?修成了根本定。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也說過:「彼令此增已」的「彼」是指七種作意,那麼這個「此」是指什麼意思呢?「此」是指獲得了輕安的三摩地。意思是透過了七種作意,能讓獲得輕安的三摩地增長,增長到什麼程度?進而獲得根本定。04:25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注意喔,注意!04:30
此復說從第九心起,乃至未得作意之間,是為作意初修業者;得作意已,欲淨煩惱修習了相作意時,是淨煩惱初修業者。故修了相者,是先已得作意。04:57
  又提到了:從第九住心開始,一直到還沒有獲得作意之間,是作意的初業行者;從獲得作意開始,想要淨化煩惱而修持了相作意,就是淨化煩惱的初業行者。所以修持了相者要先獲得作意──這裡的「作意」是什麼意思?就是指奢摩他。所以一定是先獲得奢摩他,之後才能修了相作意。那麼什麼是「了相作意」呢?了相作意就是指:獲得了寂止之後,各別各別區分觀察上地功德與下地過失的作意。由於各別了知上地與下地的性相,所以稱之為「了相」。有沒有清楚?好!再往下看。05:59
如《聲聞地》云:「云何作意初修業者?謂專注一緣,乃至未得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是名初修業者。云何淨煩惱初修業者?謂已證得所修作意,於諸煩惱欲淨其心,由此了相作意發起,為能受取而勤修習。」〈第四瑜伽處〉起首亦說已得作意,次修世間及出世間離欲道故。06:39
  因為《聲聞地》中說:「其中作意的初修業者,在專注一境的狀態下,只要還沒有獲得作意,還沒有觸及一心專注之前,他就是什麼?就是初修業者。那麼其中淨化煩惱的初修業者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獲得了作意,想要淨化內心的煩惱,從了相作意開始,為了能受取而串習。」《聲聞地》中的〈第四瑜伽處〉的起首也提到了:獲得了作意之後,修持世間與出世間的離欲之道。格西拉有解釋說,這裡的「能受取」及「勤修習」者,是想要淨化煩惱的了相作意;所受取者,是將來要獲得的勝觀。意思就是透過能淨化煩惱的了相作意,將來能獲得勝觀。07:53

  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中有說,有些版本的《聲聞地》中說:「透過非等引地的作意,將諸欲視為粗劣,將第一靜慮視為寂靜之相。」依據這段文,某些西藏的先輩大德以及在《金鬘論》中也有提出:具有粗靜行相的第一靜慮近分定了相作意,是非等引地所攝,也就是欲界地所攝。「非等引地」是指什麼?就是指欲界。08:33

  但是在《俱舍論自釋》,還有《集論最勝子釋》,以及一些《聲聞地》的正確譯本中說:「透過等引地的作意,將諸欲視為粗劣,將第一靜慮視為寂靜之相。」卻提到這樣的了相作意是被等引地所攝。注意!是被等引地所攝。「等引地」是指超出欲界地的上界地,注意!是超出欲界地的上界地,這也是《菩提道次第論》的密意。那麼注意!針對同一段《聲聞地》的文,有些地方所引的《聲聞地》說了相作意是被等引地所攝,可是有些所引的《聲聞地》是說了相作意是被非等引地所攝。有沒有發現,都是有經典依據的喔!看起來是不是完全相反了?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09:42

  以前也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會問仁波切。然後仁波切說:「看似相反的東西,是由於自己沒有會通,然後就說經典相互矛盾,這個要自己把它找到會通之處。」我們都覺得:這完全相反的,怎麼找到共同呢?那就看看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是怎麼讓我們理解這一段。10:09

  在《色無色廣論》中說──注意──了相作意包含等引地所攝與非等引地所攝兩種,如果在上界修持了相作意,這樣的了相作意就是等引地所攝,也就是上界地所攝;如果在欲界修持了相作意的話,那這樣的了相作意就是非等引地所攝,也就是什麼地所攝?也就是欲界地所攝。舉例子來說:如果在色界修持第二靜慮的了相作意,這樣的了相作意就是等引地所攝,對吧?那如果在欲界修持第二靜慮的了相作意,這樣的了相作意就是非等引地所攝,所以第二靜慮的了相作意中,有等引地所攝與非等引地所攝,幾種啊?兩種。有沒有聽清?11:15

  喔!原來是從這一條路岔出去的。原來這個了相作意的範圍,它是這麼大的一個範圍。有沒有得到啟示?當我們發現:哇!都是有依據的、都是相反的地方,就多去再看看其他教典,有的善知識就把這種非常難以會通的東西,非常輕鬆地會通了。然後我們就不用覺得經典是相互矛盾的:啊!百轉愁腸難以決定,最後還觀過。要廣學、深學!11:52

  初修業者可以分為幾種?兩種。第一種、作意初修業;第二種、淨煩惱初修業。透過修學九住心還有沒生起奢摩他之前,這個階段稱為「作意初修業」;獲得奢摩他之後,為了斷除煩惱所做的了相作意,稱為什麼?稱為「淨煩惱初修業」。這個名字很悅意喔!淨煩惱初修業。因此,在獲得了相作意之前,注意!要不要獲得奢摩他?是必須要先獲得奢摩他。12:38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如果更加詳細地再解釋的話,所謂的「近分定」,是不是指獲得根本定的前行呢?它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又稱「未至定」,也就是「未到地定」。以第一靜慮為例,第一靜慮的近分定知不知道有幾種?有七種。單純的初修業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還有觀察作意及加行究竟作意,七個。《聲聞地》中又提到第一靜慮有七種作意,就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在這七種作意中──注意──前六種作意是近分定,最後一種作意是根本定。這七種作意到底什麼內涵呢?關於七種作意的內涵,後面大師會為我們解釋,可以好好地學一下。14:03

  今天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14:10
145.jpg
145.jpg (92.15 KiB) 已瀏覽 844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