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76講-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377講 378講 379講 380講
381講 382講 383講 384講 385講 386講 387講 388講 389講 390講
廣海明月 0376講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廣海明月第376講【全廣 II】舊版:P168-LL7 ~ P168-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6講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講次 | 0376 (2021-11-04 ~ 2021-11-07)
標題 | 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音檔 | 6A 11:16 ~ 6A 12:13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8-LL7 ~ P168-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8-LL6 ~ P169-L2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
有人問:如果有正確的認識,對這條路會非常愉快嗎?那所謂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從今天講的這些內容開始?00:11
那我們就討論愉快是從哪來的?愉快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定是你戰勝了痛苦之後的愉快。談到痛苦,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痛苦,一定是有它的苦因。所以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因的,那個因可能很複雜,但非理作意就是一個極大的幫凶。越非理作意,痛苦就越深,這個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有感受到。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學習菩薩行,在學習中去淨化這個苦受、這種不愉快,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淨化的思想、身口意的操作。00:58
如果一定要修苦行的話,有人就會覺得是很委屈的,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堅忍這個苦行,而不去找一個不怎麼苦行卻是不純粹的道呢?我們為什麼可以堅忍地行在這條路上?就是因為我一旦偏離了之後、我一旦怕苦不想受委屈之後,果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會去行最純粹的、最清淨的道。因為它的果也是非常清澈的──就是純樂,不夾雜其他東西。01:33
所以,談到這一段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委屈是你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的嗎?比如說有的時候有一種苦就是,如果我不想修行是不會受的,我想修行就會受。但是一碰到某種對境,我們內心就會出現委屈的這種苦受,它的根源到底在哪裡?01:58
一開始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其實也跟大家一樣的,說:「一定要受苦嗎?」然後會被這句話吸引。有的人就卡在這兒了,說:「這就是佛法的特質嗎?」為什麼師父在這裡講明,在菩薩道這裡邊,這麼大張旗鼓地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立宗?而且他後面是連環地一個頂著一個這樣的推理,說:「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然後又說:「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大家想想,這一堆話說完之後,有人會不會有點目瞪口呆?02:44
後面說:「試想大家對不對?」然後師父就舉了一個最簡單例子說,你就天天睡在那裡,就沒委屈了;只要你一起來做事情就有委屈,只要開始做事情就會有委屈。師父說:「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什麼也不做,睡在那裡就不會委屈嗎?有人會覺得:「啊!我睡在那裡,做夢還委屈。」還有人說:「對呀!我不做這件事,就不會受這麼多委屈,少做一點就少委屈!」03:21
這就是什麼也不做就不會委屈的宗,對不對?我們可以這樣去討論一下,如果去跟師父討論的話,師父肯定有上千條的理路把這條理路破掉。我們總是停留在事相──做了這件事,然後我產生了這樣的委屈;我們不想有這樣的委屈,我們就不去做事,就只有這一條路。那還有沒有一條路就是:可不可以把委屈連根拔掉?就是委屈這件事在我們的心續裡徹底消亡了,它只不過是我們走前一段路的時候跟著的一個東西,一旦它被對治了之後,委屈就徹底消亡了。我們為什麼不尋覓這樣的路呢?04:09
所以,睡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就不委屈了嗎?我們要討論的到底是什麼?不是怎麼樣逃開委屈,而是要討論對委屈的認知,以及對治方法,甚至是根治的方法。所以佛法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淨化煩惱啊!就是要我們穿越這些委屈、穿越這些痛苦,達到最美好的未來,就是沒有苦的。我們怎樣不會被這些委屈和苦受嚇住、不會被這些不愉快所誑惑,而且能夠洞悉到:我之所以會遇到這種苦受,然後我會穿越過去的那個未來是什麼。05:02
如果我們習慣這樣去穿越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現在受一點委屈也是合理的?因為我的修力不夠強啊!我轉心的力度不夠強。我受委屈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事情、外相,僅僅是外相的不合理,內心裡肯定要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的。我們把自己的這一份責任負責起來之後,我們就轉心啊!就心能轉境。當然這要很深的功力,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開始。05:35
所以,一旦我們這樣訓練之後,我們就會成立:委屈為什麼是不能面對的呢?是可以的!而且有可能是可以高高興興地接受。這就是一個如何轉違緣為道用,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應該如何提正念。05:59
在還不會提正念的時候,有人一委屈就要沉淪了!我們要的是──不要隨著委屈一起沉淪,對吧?沉淪的意思就是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委屈。如果把我自己做為宇宙的中心、做為整個周圍的中心去考慮的話,我愛執比天還大,就成了全世界、全宇宙、所有眾生中最委屈的那一個,甚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我們的非理作意開始張牙舞爪、開始闖禍了?因為它已經把委屈周遍了,四處都是!完全看不見成辦利他行的勝利,只是單單一個委屈的感受,就遮蔽了一切美好。這是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呢?那怎麼辦啊?三個字──提─正─念!07:13
好!留作業: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怎麼提正念啊?請你們去討論一下,好吧?
第二個作業:師父說:「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請問:我們還沒有去做,怎麼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我們怎麼體會到這利與害,然後想開了說:「那我要去做」?
再留一個第三題吧!當我們想到「那我要去做」之後的次第是什麼?08:09
381講 382講 383講 384講 385講 386講 387講 388講 389講 390講
廣海明月 0376講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廣海明月第376講【全廣 II】舊版:P168-LL7 ~ P168-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6講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講次 | 0376 (2021-11-04 ~ 2021-11-07)
標題 | 面對委屈如何提正念
音檔 | 6A 11:16 ~ 6A 12:13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8-LL7 ~ P168-LL1 ( 2016 南普陀版:P168-LL6 ~ P169-L2 )
手抄段落 |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
有人問:如果有正確的認識,對這條路會非常愉快嗎?那所謂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從今天講的這些內容開始?00:11
那我們就討論愉快是從哪來的?愉快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定是你戰勝了痛苦之後的愉快。談到痛苦,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痛苦,一定是有它的苦因。所以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一定是有因的,那個因可能很複雜,但非理作意就是一個極大的幫凶。越非理作意,痛苦就越深,這個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有感受到。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學習菩薩行,在學習中去淨化這個苦受、這種不愉快,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淨化的思想、身口意的操作。00:58
如果一定要修苦行的話,有人就會覺得是很委屈的,那麼我們怎麼樣能夠堅忍這個苦行,而不去找一個不怎麼苦行卻是不純粹的道呢?我們為什麼可以堅忍地行在這條路上?就是因為我一旦偏離了之後、我一旦怕苦不想受委屈之後,果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會去行最純粹的、最清淨的道。因為它的果也是非常清澈的──就是純樂,不夾雜其他東西。01:33
所以,談到這一段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委屈是你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的嗎?比如說有的時候有一種苦就是,如果我不想修行是不會受的,我想修行就會受。但是一碰到某種對境,我們內心就會出現委屈的這種苦受,它的根源到底在哪裡?01:58
一開始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其實也跟大家一樣的,說:「一定要受苦嗎?」然後會被這句話吸引。有的人就卡在這兒了,說:「這就是佛法的特質嗎?」為什麼師父在這裡講明,在菩薩道這裡邊,這麼大張旗鼓地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立宗?而且他後面是連環地一個頂著一個這樣的推理,說:「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然後又說:「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大家想想,這一堆話說完之後,有人會不會有點目瞪口呆?02:44
後面說:「試想大家對不對?」然後師父就舉了一個最簡單例子說,你就天天睡在那裡,就沒委屈了;只要你一起來做事情就有委屈,只要開始做事情就會有委屈。師父說:「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什麼也不做,睡在那裡就不會委屈嗎?有人會覺得:「啊!我睡在那裡,做夢還委屈。」還有人說:「對呀!我不做這件事,就不會受這麼多委屈,少做一點就少委屈!」03:21
這就是什麼也不做就不會委屈的宗,對不對?我們可以這樣去討論一下,如果去跟師父討論的話,師父肯定有上千條的理路把這條理路破掉。我們總是停留在事相──做了這件事,然後我產生了這樣的委屈;我們不想有這樣的委屈,我們就不去做事,就只有這一條路。那還有沒有一條路就是:可不可以把委屈連根拔掉?就是委屈這件事在我們的心續裡徹底消亡了,它只不過是我們走前一段路的時候跟著的一個東西,一旦它被對治了之後,委屈就徹底消亡了。我們為什麼不尋覓這樣的路呢?04:09
所以,睡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就不委屈了嗎?我們要討論的到底是什麼?不是怎麼樣逃開委屈,而是要討論對委屈的認知,以及對治方法,甚至是根治的方法。所以佛法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淨化煩惱啊!就是要我們穿越這些委屈、穿越這些痛苦,達到最美好的未來,就是沒有苦的。我們怎樣不會被這些委屈和苦受嚇住、不會被這些不愉快所誑惑,而且能夠洞悉到:我之所以會遇到這種苦受,然後我會穿越過去的那個未來是什麼。05:02
如果我們習慣這樣去穿越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現在受一點委屈也是合理的?因為我的修力不夠強啊!我轉心的力度不夠強。我受委屈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事情、外相,僅僅是外相的不合理,內心裡肯定要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的。我們把自己的這一份責任負責起來之後,我們就轉心啊!就心能轉境。當然這要很深的功力,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開始。05:35
所以,一旦我們這樣訓練之後,我們就會成立:委屈為什麼是不能面對的呢?是可以的!而且有可能是可以高高興興地接受。這就是一個如何轉違緣為道用,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應該如何提正念。05:59
在還不會提正念的時候,有人一委屈就要沉淪了!我們要的是──不要隨著委屈一起沉淪,對吧?沉淪的意思就是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委屈。如果把我自己做為宇宙的中心、做為整個周圍的中心去考慮的話,我愛執比天還大,就成了全世界、全宇宙、所有眾生中最委屈的那一個,甚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有沒有發現:這個時候,我們的非理作意開始張牙舞爪、開始闖禍了?因為它已經把委屈周遍了,四處都是!完全看不見成辦利他行的勝利,只是單單一個委屈的感受,就遮蔽了一切美好。這是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呢?那怎麼辦啊?三個字──提─正─念!07:13
好!留作業:在感受到委屈的時候,怎麼提正念啊?請你們去討論一下,好吧?
第二個作業:師父說:「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請問:我們還沒有去做,怎麼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我們怎麼體會到這利與害,然後想開了說:「那我要去做」?
再留一個第三題吧!當我們想到「那我要去做」之後的次第是什麼?08:09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77講-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廣海明月0377講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廣海明月第377講【全廣 II】舊版:P168-LL1 ~ P170-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7講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講次 | 0377 (2021-11-08 ~ 2021-11-10)
標題 | 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音檔 | 6A 12:13 ~ 6A 15:23
廣論段落 | P9-L7 ~ P9-L9 勝者母中亦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8-LL1 ~ P170-LL5 ( 2016 南普陀版:P169-L2 ~ P170-LL3 )
手抄段落 |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是相違因。
00:00
好!那我們現在繼續聽。我們前一節課講到「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接下來就是「《勝者母》中亦云」。請大家好好聽、專注聽!00:19
然後接著師父說:《般若經》是在《阿含》以後說的,《阿含》說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還不夠啊!實際上還要更進一步慢慢地圓滿,那些都是要做的,把所有的那些都要做圓滿。這裡邊概括地說了一下:菩薩應該發起一切道,應該了知聲聞道、獨覺道、佛陀道。這個觀點是哪部經上講的呀?《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經》上這樣說,那麼我們的接受度是多高呢?當一個菩薩發心之後,要學這麼多嗎?一定要學習聲聞道嗎?一定要學習小乘嗎?所以下面就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聽聽這一段。04:27
那麼在這裡邊,師父就定義何謂「大」。就是我們認為那個大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有一個小的在這兒放著,對不對?大和小如果不是同屬性的話,它是沒有包含它的意思,對不對?比如說一顆小的石子和一個大的金子,這個是沒法包容的;但是如果一小塊金子和一塊大的金子,它們是可以熔成一塊金子,而且這個小的金子熔進大的金子之後,它就成為大了,它們在屬性上沒有什麼相違背的東西。很顯然,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把小的和大的完全地對立起來了,對立起來之後,就變成了不知道什麼叫大。07:10
師父說:那經典上告訴我們說實際上理論也很清楚,那麼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大家記住這個師父的解釋,是要什麼?「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們看完這行字後,注意力放在哪裡?「一切人」,對不對?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所以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它首先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它要解決的是一切人,而且「一切人」前面還要有個「解決」,很顯然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這個人就是他已經決定他要發這樣的心,這樣的心就是解決一切人的問題。07:56
那麼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切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在哪裡如果不知道的話,師父說:那你怎麼解決呢?在這一切人裡邊有沒有是小乘的、大乘的種姓的?都是有的,沒有一個例外,小乘的人也要在其中。所以從這個觀點說,如果我們發這樣的心,卻不學習劣乘法藏者是什麼呀?是相違因。08:34
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解釋的角度,是從它的目的性,分析它的目的──你要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到哪裡,然後再看你的腳下要怎麼走。那麼大乘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就不可能把任何種類的人拋棄在一切人之外,因為那就不成為一切人了。所以這樣的話,就沒有理由說:「某一部分的法類我不要學。」因為為什麼會有那一部分法類,就是要為解決那一部分人的問題而講的。09:10
廣海明月第377講【全廣 II】舊版:P168-LL1 ~ P170-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7講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講次 | 0377 (2021-11-08 ~ 2021-11-10)
標題 | 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
音檔 | 6A 12:13 ~ 6A 15:23
廣論段落 | P9-L7 ~ P9-L9 勝者母中亦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8-LL1 ~ P170-LL5 ( 2016 南普陀版:P169-L2 ~ P170-LL3 )
手抄段落 |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是相違因。
00:00
好!那我們現在繼續聽。我們前一節課講到「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接下來就是「《勝者母》中亦云」。請大家好好聽、專注聽!00:19
這一段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這個「《勝者母》」就是指《大般若經》,師父說不管是第一品、第二品,它最重要的、最精要的部分是什麼呀?共同的是什麼呀?菩薩應該要什麼?在任何一部分上都要去學、都要去行。「發了這個心」之後要學什麼?「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對不對?就是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03:2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它那個《般若》它到底指哪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
「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它那個內容都是,宗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得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哪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分,聲聞、獨覺、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阿含》只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地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02:31
然後接著師父說:《般若經》是在《阿含》以後說的,《阿含》說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還不夠啊!實際上還要更進一步慢慢地圓滿,那些都是要做的,把所有的那些都要做圓滿。這裡邊概括地說了一下:菩薩應該發起一切道,應該了知聲聞道、獨覺道、佛陀道。這個觀點是哪部經上講的呀?《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經》上這樣說,那麼我們的接受度是多高呢?當一個菩薩發心之後,要學這麼多嗎?一定要學習聲聞道嗎?一定要學習小乘嗎?所以下面就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聽聽這一段。04:27
對《般若經》中佛陀的教誡,我不知道是聽了《般若經》上這樣說不認同,還是從來不了解《般若經》上是這樣說的,不知道菩薩的標準是要發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如果是由於不了解《般若經》上佛陀的教誡,問題就欠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只要聽了他就會改掉。還有一種就是知道了《般若經》上這樣講,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內心有疑問,那這個疑問就是:「大乘人為什麼要學習劣乘的法藏呢?」06:19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說:有人說這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是指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05:32
那麼在這裡邊,師父就定義何謂「大」。就是我們認為那個大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有一個小的在這兒放著,對不對?大和小如果不是同屬性的話,它是沒有包含它的意思,對不對?比如說一顆小的石子和一個大的金子,這個是沒法包容的;但是如果一小塊金子和一塊大的金子,它們是可以熔成一塊金子,而且這個小的金子熔進大的金子之後,它就成為大了,它們在屬性上沒有什麼相違背的東西。很顯然,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把小的和大的完全地對立起來了,對立起來之後,就變成了不知道什麼叫大。07:10
師父說:那經典上告訴我們說實際上理論也很清楚,那麼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大家記住這個師父的解釋,是要什麼?「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們看完這行字後,注意力放在哪裡?「一切人」,對不對?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所以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它首先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它要解決的是一切人,而且「一切人」前面還要有個「解決」,很顯然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這個人就是他已經決定他要發這樣的心,這樣的心就是解決一切人的問題。07:56
那麼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切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在哪裡如果不知道的話,師父說:那你怎麼解決呢?在這一切人裡邊有沒有是小乘的、大乘的種姓的?都是有的,沒有一個例外,小乘的人也要在其中。所以從這個觀點說,如果我們發這樣的心,卻不學習劣乘法藏者是什麼呀?是相違因。08:34
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解釋的角度,是從它的目的性,分析它的目的──你要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到哪裡,然後再看你的腳下要怎麼走。那麼大乘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就不可能把任何種類的人拋棄在一切人之外,因為那就不成為一切人了。所以這樣的話,就沒有理由說:「某一部分的法類我不要學。」因為為什麼會有那一部分法類,就是要為解決那一部分人的問題而講的。09:10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78講-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廣海明月 0378講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廣海明月第378講【全廣 II】舊版:P168-LL1 ~ P170-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8講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講次 | 0378 (2021-11-11 ~ 2021-11-14)
標題 | 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音檔 | 6A 14:21 ~ 6A 15:23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0-L3 ~ P170-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0-L6 ~ P170-LL3 )
手抄段落 | 故有說云……這個是相違因。
我還是再再地審視一下,審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師父在這個地方可以說,大乘它可以包含什麼、什麼、什麼……這樣解釋就好了,師父為什麼在這個部分還要再說一下「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師父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再提一次?其實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大乘人」,對不對?再解釋一下什麼叫「大乘人故」。師父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用這麼幾個字──「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就是這個「大」字之所以為大乘的大的含義。這個人這樣想(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有這種說法,是不是他不知道什麼是大乘人?是不是?他根本就是不知道定義的,大家認為是這樣嗎?00:52
那麼師父說:「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觀察一下自己,比如說當一個班長,我們會覺得這班裡同學的問題,我都要解決嗎?有這樣的想法嗎?或者說帶組的法師,這個組的問題你都解決;或者說大寮的,你要解決全寺院的人的飲食問題,要承擔著這樣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困難就要解決。我覺得在這個地方的「大乘人」,就是碰到跟大乘這個字有關係的,師父都要再重彩一下,讓我們再再地意識到:發了這個心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01:36
其實我再問大家一句: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容易嗎?現在的家裡幾個人啊?能解決明白嗎?甚至有的家裡就兩個人,能解決明白嗎?解決不明白!連一個老師帶學生就是三、四十人,也是解決不明白,乃至一個城市的人也是解決不明白,整個地球也解決不明白。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談何容易啊!菩薩居然敢發這樣的心!02:03
你們看到說:「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先不要說地球上多少眾生,就先解決地球上人類的問題就挺嚇人的了,對不對?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喔!其實師父這個「人」是指一切眾生的意思,這個發心嚇不嚇人呀?02:22
不要說解決一切問題,我光是把一個小朋友的問題弄清楚都很困難。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還要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如果不知道的話,就不能解決。這個菩薩好不好當啊?是絕對不好當的!它所要涵蓋的是海量的知識、海量的力量,這裡邊都是有特別多解決眾生問題的這種海量的知識。你們有被師父的這幾個字嚇到嗎?觀察一下。02:54
「師父,這人太多了!哇,這一切眾生!這一個都解決不明白,我怎麼可能解決一切眾生?」那生起了這樣的恐怖之後,要怎麼辦?有些人就直接退回來。有些人會選擇什麼?看一看我怕什麼?原來我是怕一切、怕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的問題複不複雜呢?不了解的時候是複雜的。這條路上沒有人走過,是挺害怕的,但是如果有人已經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他找到了辦法的話,那照抄就可以了!照抄容易嗎?是不是?你就照抄,路標都寫得很清楚,你照著走過去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看看前面有沒有導師?如果有導師成辦了,你緊跟著導師就可以了,什麼樣的路都可以走上去。我這點是順便一提。03:48
當看到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的時候,還是再度為發心感到驚訝!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還是你們覺得這是很平淡的一句話?因為大乘人師父是這麼解釋的,「大乘人故」,什麼叫大?什麼叫大?就是當這個人說:「我是大乘人」的時候,他有沒有想過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一切眾生的問題?當了解了一個菩薩的發心要做什麼的時候,應該是驕傲不起來,應該是感覺到根本就承擔不了的,會不會?你發現幾個人都解決不明白,要解決一切眾生,這根本是完成不了的一件事情!所以才要希求一切智智吧!04:33
你想想菩薩的荷擔心是怎樣的?他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夠跟他的志向相匹配?他要擁有多大的智慧,才能夠完成這麼幾乎是……。你想想:我們發心就是成為這樣的人啊!就這樣短暫的人生之旅不到一百年,或者一百多一點,那得是很稀有了,就敢承擔、就敢發起這樣的志願!你們覺得這個是不是很稀有?05:03
看到師父這樣講大乘人,其實會被嚇到!我真的要解決一切人的一切問題,所以說我發這樣的心了嗎?果然是我發了!想想倒抽一口涼氣,真的嗎?我真的有這麼大的勇氣嗎?上師說要發就發了、佛陀勸要發就發了,因為這樣佛陀高興,就發了!就像善知識一揮手說:「走、走、走!我們去那個、那個地方,我們要去解決一切人的一切問題。」大家要不要走?就跟著走了!一路走、一路學。05:38
你會再再地反思:「大乘人之所以為大」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需要學那麼多?因為真的是為一切人。如果你把浩瀚宇宙的一切問題都想明白,這個事就很誇張了,而且要把這個浩瀚的宇宙裡邊所有的生命的問題一一解決掉、一一苦都消除掉,其實這幾乎是無解的!可能嗎?你仔細想想,誰敢這樣做?誰有這個心胸?誰敢提出這樣的命題啊?誰敢發這樣的心?06:16
佛陀在因地裡的發心,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這要是不是佛陀來啟示我們,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命題在一顆心中出現?我覺得這個命題非常地不可思議。我很佩服師父在這第六卷就已經把這個主題一再一再地寫、一再一再地寫,寫到這兒就已經……像我們念皈依發心偈,都念多少年了?學大乘法藏學多年了?而且你越了解、越了解,後來你會發現:這事一點都不輕鬆──但是還好有解決之道!06:49
廣海明月第378講【全廣 II】舊版:P168-LL1 ~ P170-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78講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講次 | 0378 (2021-11-11 ~ 2021-11-14)
標題 | 不可思議的大乘發心
音檔 | 6A 14:21 ~ 6A 15:23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0-L3 ~ P170-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0-L6 ~ P170-LL3 )
手抄段落 | 故有說云……這個是相違因。
我還是再再地審視一下,審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師父在這個地方可以說,大乘它可以包含什麼、什麼、什麼……這樣解釋就好了,師父為什麼在這個部分還要再說一下「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師父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再提一次?其實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大乘人」,對不對?再解釋一下什麼叫「大乘人故」。師父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用這麼幾個字──「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就是這個「大」字之所以為大乘的大的含義。這個人這樣想(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有這種說法,是不是他不知道什麼是大乘人?是不是?他根本就是不知道定義的,大家認為是這樣嗎?00:52
那麼師父說:「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觀察一下自己,比如說當一個班長,我們會覺得這班裡同學的問題,我都要解決嗎?有這樣的想法嗎?或者說帶組的法師,這個組的問題你都解決;或者說大寮的,你要解決全寺院的人的飲食問題,要承擔著這樣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困難就要解決。我覺得在這個地方的「大乘人」,就是碰到跟大乘這個字有關係的,師父都要再重彩一下,讓我們再再地意識到:發了這個心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01:36
其實我再問大家一句: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容易嗎?現在的家裡幾個人啊?能解決明白嗎?甚至有的家裡就兩個人,能解決明白嗎?解決不明白!連一個老師帶學生就是三、四十人,也是解決不明白,乃至一個城市的人也是解決不明白,整個地球也解決不明白。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談何容易啊!菩薩居然敢發這樣的心!02:03
你們看到說:「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先不要說地球上多少眾生,就先解決地球上人類的問題就挺嚇人的了,對不對?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喔!其實師父這個「人」是指一切眾生的意思,這個發心嚇不嚇人呀?02:22
不要說解決一切問題,我光是把一個小朋友的問題弄清楚都很困難。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還要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如果不知道的話,就不能解決。這個菩薩好不好當啊?是絕對不好當的!它所要涵蓋的是海量的知識、海量的力量,這裡邊都是有特別多解決眾生問題的這種海量的知識。你們有被師父的這幾個字嚇到嗎?觀察一下。02:54
「師父,這人太多了!哇,這一切眾生!這一個都解決不明白,我怎麼可能解決一切眾生?」那生起了這樣的恐怖之後,要怎麼辦?有些人就直接退回來。有些人會選擇什麼?看一看我怕什麼?原來我是怕一切、怕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的問題複不複雜呢?不了解的時候是複雜的。這條路上沒有人走過,是挺害怕的,但是如果有人已經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他找到了辦法的話,那照抄就可以了!照抄容易嗎?是不是?你就照抄,路標都寫得很清楚,你照著走過去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看看前面有沒有導師?如果有導師成辦了,你緊跟著導師就可以了,什麼樣的路都可以走上去。我這點是順便一提。03:48
當看到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的時候,還是再度為發心感到驚訝!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還是你們覺得這是很平淡的一句話?因為大乘人師父是這麼解釋的,「大乘人故」,什麼叫大?什麼叫大?就是當這個人說:「我是大乘人」的時候,他有沒有想過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一切眾生的問題?當了解了一個菩薩的發心要做什麼的時候,應該是驕傲不起來,應該是感覺到根本就承擔不了的,會不會?你發現幾個人都解決不明白,要解決一切眾生,這根本是完成不了的一件事情!所以才要希求一切智智吧!04:33
你想想菩薩的荷擔心是怎樣的?他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夠跟他的志向相匹配?他要擁有多大的智慧,才能夠完成這麼幾乎是……。你想想:我們發心就是成為這樣的人啊!就這樣短暫的人生之旅不到一百年,或者一百多一點,那得是很稀有了,就敢承擔、就敢發起這樣的志願!你們覺得這個是不是很稀有?05:03
看到師父這樣講大乘人,其實會被嚇到!我真的要解決一切人的一切問題,所以說我發這樣的心了嗎?果然是我發了!想想倒抽一口涼氣,真的嗎?我真的有這麼大的勇氣嗎?上師說要發就發了、佛陀勸要發就發了,因為這樣佛陀高興,就發了!就像善知識一揮手說:「走、走、走!我們去那個、那個地方,我們要去解決一切人的一切問題。」大家要不要走?就跟著走了!一路走、一路學。05:38
你會再再地反思:「大乘人之所以為大」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需要學那麼多?因為真的是為一切人。如果你把浩瀚宇宙的一切問題都想明白,這個事就很誇張了,而且要把這個浩瀚的宇宙裡邊所有的生命的問題一一解決掉、一一苦都消除掉,其實這幾乎是無解的!可能嗎?你仔細想想,誰敢這樣做?誰有這個心胸?誰敢提出這樣的命題啊?誰敢發這樣的心?06:16
佛陀在因地裡的發心,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這要是不是佛陀來啟示我們,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命題在一顆心中出現?我覺得這個命題非常地不可思議。我很佩服師父在這第六卷就已經把這個主題一再一再地寫、一再一再地寫,寫到這兒就已經……像我們念皈依發心偈,都念多少年了?學大乘法藏學多年了?而且你越了解、越了解,後來你會發現:這事一點都不輕鬆──但是還好有解決之道!06:49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79講-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廣海明月0379講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廣海明月第379講【全廣 II】舊版:P170-LL4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9講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講次 | 0379 (2021-11-15 ~ 2021-11-17)
標題 | 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音檔 | 6A 15:23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0-LL4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0-LL2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好!接著我們往下聽,聽下一段。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我們是認識因果難嗎?是不是?重點是認識因果難,對不對?但是前邊呢?做任何事情,注意喔!它有個連接性──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先提第一個部分,做任何事情我們會想認識因果嗎?我們也會找個原因對不對?找個原因幹什麼?跟別人吵,對不對?我認為就是因為你錯了,所以我要說你。我們就是這樣找原因的。我們找的是因果嗎?我們找的是看起來是那樣的東西。不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因果、認識業感緣起──因果見,業果見。這件事是會被忽略的。你們有在認真聽嗎?04:30
所以「做任何事」,還有一個「必定」,還有一個「認識」,認識什麼?因和果。這個字你要慢慢地細讀,對師父解釋的你要慢慢地細讀。我們會發現:我們真正講修行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首先是不會想要認識因果;然後想要認識因果的時候也認識不清楚,多半都會迷惑於表面上的現象──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甚至有的人也不是要靠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要耳朵聽到,他就自己想一想覺得大概就是這樣了,然後就根據自己的想像去處理問題。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事情一定要認識因、果」,這樣的一個意樂都沒有的。05:22
【作業】
1.師父說:「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為什麼?有周遍的必要性嗎?
2.觀察自己,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是一定會認清什麼?
3.對比自己的現行與師父所說的,下腳處是什麼?
廣海明月第379講【全廣 II】舊版:P170-LL4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79講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講次 | 0379 (2021-11-15 ~ 2021-11-17)
標題 | 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
音檔 | 6A 15:23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0-LL4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0-LL2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好!接著我們往下聽,聽下一段。
這一段肯定是大家會注視在「相違因」對吧?相違因這個部分,師父說:「這個地方很奇怪」,什麼奇怪?怎麼會「相違」後面有個「因」?就是相違就可以了,對不對?為什麼要有個相違「因」?為了解釋這個相違因,接著師父闡述了一個草圖,對吧?一個是草圖,後邊是一個精細的,可能是建設的那個圖紙,對不對?一個草圖和一個精細的建設圖紙。那麼在這個草圖的時候,你馬馬虎虎大概就是畫個意象就可以了,可是真正要去行持的話,就涉及到佛法「講修持的時候」,注意喔!「做任何事情必定」怎麼樣?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中道,如是因,感如是果。什麼叫作「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這句話是基於什麼說的?基於要真正講修持對吧?真正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是「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03:23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一個圖一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對,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哎呀,這本書看起來好難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裡傻氣地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01:40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02:09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在哪裡?我們是認識因果難嗎?是不是?重點是認識因果難,對不對?但是前邊呢?做任何事情,注意喔!它有個連接性──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先提第一個部分,做任何事情我們會想認識因果嗎?我們也會找個原因對不對?找個原因幹什麼?跟別人吵,對不對?我認為就是因為你錯了,所以我要說你。我們就是這樣找原因的。我們找的是因果嗎?我們找的是看起來是那樣的東西。不會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因果、認識業感緣起──因果見,業果見。這件事是會被忽略的。你們有在認真聽嗎?04:30
所以「做任何事」,還有一個「必定」,還有一個「認識」,認識什麼?因和果。這個字你要慢慢地細讀,對師父解釋的你要慢慢地細讀。我們會發現:我們真正講修行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首先是不會想要認識因果;然後想要認識因果的時候也認識不清楚,多半都會迷惑於表面上的現象──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甚至有的人也不是要靠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要耳朵聽到,他就自己想一想覺得大概就是這樣了,然後就根據自己的想像去處理問題。所以根本沒有「任何事情一定要認識因、果」,這樣的一個意樂都沒有的。05:22
【作業】
1.師父說:「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為什麼?有周遍的必要性嗎?
2.觀察自己,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是一定會認清什麼?
3.對比自己的現行與師父所說的,下腳處是什麼?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80講-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廣海明月 0380講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廣海明月第380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0講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講次 | 0380 (2021-11-25 ~ 2021-11-28)
標題 | 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上一講我們講到「相違因」的部分,在講到《四家合註入門》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學習。今天我們重聽師父的一小段講解。00:18
有沒有注意到?師父說:「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首先師父說:在此特別告訴我們的,而且在很多地方用得上。那「這個重要的概念,在很多地方用得上的」,問大家:要告訴我們什麼呀?你們聽完了可以答上來嗎?01:46
就是「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01:57
向內觀察一下,這種習慣頻率多高?「動不動」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不用刻意串習,甚至不用起心動念好像馬上就來了,任運就開始了,開始講?講什麼呀?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道理。師父提出的這種凡夫的講道理的狀態有清楚嗎?那我們現在看一看,師父對這種狀態或者這種習慣是持什麼看法?02:46
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你們的注意力會在這一句話停下來嗎?大家會覺得我們凡夫的道理講佛法會下地獄嗎?一定會下地獄嗎?有人學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開始考慮:「欸!師父的這個說法周不周遍啊?因是什麼呀?」可以去思考,但是師父此處的用心是什麼呢?是不是在於提醒我們:用我們平常的那種狀態──動不動就講道理,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別人都是不對的──去面對佛法的話,會下地獄的。03:40
此處你們有疑惑嗎?為什麼?還有人聽了會不會心頭一緊,開始著急或者恐慌?因為一聽下地獄就緊張了!但是我們應該首先把心境平靜一下,開始觀察一下講道理的那個人是什麼狀態?04:04
首先一點,覺得自己有道理、別人都沒有道理的狀態,有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呢?為什麼沒有學習的狀態?為什麼不是在學習、接納、吸收或謙恭的狀態下講道理呢?那是一種很跋扈的狀態嗎?為什麼?有人回答說:「理直氣壯。」理直就一定要氣壯嗎?所以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個講道理的時候所造作的業,它是碾壓一切式的嗎?那麼,碾壓一切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對境:父母親、殊勝對境……,也要這樣去理直氣壯嗎?就是我的道理天下第一,可是卻不看對境啊!05:02
然後有人回答說:「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你是對的!但是在我們跟師長、跟父母、跟具戒者、跟有德者……,就是跟殊勝境在講道理的時候,是不是意氣要很柔啊?要相對地調柔。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子,那我們可不可以觀察一下,這裡邊是不是有一分當下講道理的時候,在對境的這個取捨上的麻木,或者說渾濁,或者說對境完全沒有清晰地判斷對方是誰,有一個對境沒有判斷這樣的一個愚昧?觀察一下!05:45
這裡邊有人說:「那我跟小孩子講,我知道他是小孩,他不懂道理我要教訓他。」那小孩這個對境到底是什麼呢?他一定是一個凡夫嗎?到底他前世是誰我們也不知道,萬一是菩薩呢?06:07
凡夫的道理為什麼就會導致那個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在講的時候會籠罩在自己的氣場裡邊,好像罩了一個罩子,我們沒有注意到講道理的時候在造作一個強大的苦因。為什麼振振有詞的時候、覺得非常有道理的時候,居然會下地獄呢?當然這裡邊講佛法,可能有一種是謗法,分析一下,肯定是在業果的取捨上有一個愚昧,會在最可怕的因果上造作了一個苦因。在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注意因果,不恭敬父母、不敬師長、不敬三寶、不恭敬出家人,這些都是具力業門,對吧?如果我們對具力業門不敬的話,甚至發瞋恨心等等,那全部都是地獄因啊!07:00
這個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因果。如果新同學沒有學過的話,可以去看《廣論》131頁第10行。你們現在可以翻一下:「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就分四個:「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這裡邊就是說:我們的對境如果是具力業門的話,那麼我們稍作損益就會有極大的果報!當然這裡面有樂果和苦果,但師父在此處說的一定是苦果──就是地獄果。07:40
如果師父講的這段話,我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去用功的話,我們可以從自己講道理的狀態、講道理的時候所造作的業去觀察一下:我們想跟別人討論,我們怎麼討論呢?我們還是要講道理。怎麼講?是不是可以留一分觀察,就是討論的時候:「欸!我是這麼看的,那您是怎麼看的?」我們可以平等地討論,沒有最終我的道理一定對,你的一定不對,然後就傾聽對方和自己交談。08:12
這樣地講道理,一定是有一種你聽我的、我聽你的。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辯論場上是這樣的?一定會聽對方、問對方、聽對方──聽對方的答案,然後聽到對方的道理的時候,再去給對方一個回應,然後對方再回來,再回去……。所以他不是一個人從頭說到最後,是一個用辯論的理路、一個平等交換的溝通的狀態。08:41
再一個,凡夫啊!這裡邊有太多的顛倒在凡夫的認知裡邊。比如說如果這個凡夫有深刻的業果愚,那麼在講道理的時候、張牙舞爪的狀態中,完全失去攝心的這股力量之後,那大家想一想:他會不會注意因果呢?他應該沒有力氣注意因果,全部都在講他那個道理了!所以,如果不能攝持內心、不能控制內心的話,就會造作苦因。那麼為什麼會下地獄?就是因為有地獄因哪!在當下。09:23
當我們振振有詞的時候,如果沒有注意到護戒,就是沒有護心,沒有護心的話就沒法好好持戒,沒法好好持戒就可能會犯戒,所以會感得地獄的果報,這裡邊肯定是有一個沒有好好持戒的東西。沒有好好持戒,後面「犯戒四因」裡邊有說不敬啊、放逸啊、煩惱熾盛等等,還有一些愚昧的狀態。09:49
所以都是在我們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沒有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甚至完全忘記對境是誰,不管誰都一樣。注意,非常奇怪!當我們覺得我們有道理的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這個大道理!居然可以不計代價,好像只有拼命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的語言和心就像一輛失控的車,不顧一切地朝前衝去,一個凡夫進入這種狀態,應該滿可怕的吧!你們認為呢?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吧!10:32
好!留幾個作業:
第一、你們平常研討這一段的時候,會從哪一點用功呀?
大概你們要把我這幾條作業分著,一條作業然後就要停,然後你們要討論,對吧?10:50
第二、你能看到自己動不動就來的那種現行嗎?能回憶出來嗎?如果你回憶得出來曾經用這種狀態傷害了別人,或者對別人不尊重,可以補救一下。比如道歉或感恩,甚至你可以拜三十五佛懺,因為那個地獄因還沒有感得果,來得及呀!多好的機會,可以懺悔呀!11:15
第三、如果你想道歉、想感恩,卻完全沒有行動力,或者很遲疑,請問為什麼?我們有可能永遠都有機會道歉或感恩嗎?「諸行無常」呀!11:36
第四、希望你不要因為此種反省陷入痛苦,改變即是了!如果你很難受,你可以試著去感受一下師父慈悲保護我們的心吧!感受一下,有如
佛──光──照──耀!12:00
好!這一講講到這兒,我留作業了!12:06
廣海明月第380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0講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講次 | 0380 (2021-11-25 ~ 2021-11-28)
標題 | 講道理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道理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上一講我們講到「相違因」的部分,在講到《四家合註入門》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學習。今天我們重聽師父的一小段講解。00:18
這一段前面聽過了,我們今天就重聽一遍。在學習《廣論》的時候,我通常會採用重複地聽師父講解的這種習慣。因為一開始聽的時候,有的同學聽聞前行沒有做好,所以第一遍聽的時候可能什麼也沒聽到,多聽幾遍的話,心就慢慢地、慢慢地靜下來,然後也變得細緻了,所以可以反覆聽幾遍,或者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讀。01:20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00:48
有沒有注意到?師父說:「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首先師父說:在此特別告訴我們的,而且在很多地方用得上。那「這個重要的概念,在很多地方用得上的」,問大家:要告訴我們什麼呀?你們聽完了可以答上來嗎?01:46
就是「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01:57
向內觀察一下,這種習慣頻率多高?「動不動」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不用刻意串習,甚至不用起心動念好像馬上就來了,任運就開始了,開始講?講什麼呀?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道理。師父提出的這種凡夫的講道理的狀態有清楚嗎?那我們現在看一看,師父對這種狀態或者這種習慣是持什麼看法?02:46
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你們的注意力會在這一句話停下來嗎?大家會覺得我們凡夫的道理講佛法會下地獄嗎?一定會下地獄嗎?有人學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開始考慮:「欸!師父的這個說法周不周遍啊?因是什麼呀?」可以去思考,但是師父此處的用心是什麼呢?是不是在於提醒我們:用我們平常的那種狀態──動不動就講道理,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別人都是不對的──去面對佛法的話,會下地獄的。03:40
此處你們有疑惑嗎?為什麼?還有人聽了會不會心頭一緊,開始著急或者恐慌?因為一聽下地獄就緊張了!但是我們應該首先把心境平靜一下,開始觀察一下講道理的那個人是什麼狀態?04:04
首先一點,覺得自己有道理、別人都沒有道理的狀態,有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呢?為什麼沒有學習的狀態?為什麼不是在學習、接納、吸收或謙恭的狀態下講道理呢?那是一種很跋扈的狀態嗎?為什麼?有人回答說:「理直氣壯。」理直就一定要氣壯嗎?所以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個講道理的時候所造作的業,它是碾壓一切式的嗎?那麼,碾壓一切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對境:父母親、殊勝對境……,也要這樣去理直氣壯嗎?就是我的道理天下第一,可是卻不看對境啊!05:02
然後有人回答說:「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你是對的!但是在我們跟師長、跟父母、跟具戒者、跟有德者……,就是跟殊勝境在講道理的時候,是不是意氣要很柔啊?要相對地調柔。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子,那我們可不可以觀察一下,這裡邊是不是有一分當下講道理的時候,在對境的這個取捨上的麻木,或者說渾濁,或者說對境完全沒有清晰地判斷對方是誰,有一個對境沒有判斷這樣的一個愚昧?觀察一下!05:45
這裡邊有人說:「那我跟小孩子講,我知道他是小孩,他不懂道理我要教訓他。」那小孩這個對境到底是什麼呢?他一定是一個凡夫嗎?到底他前世是誰我們也不知道,萬一是菩薩呢?06:07
凡夫的道理為什麼就會導致那個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在講的時候會籠罩在自己的氣場裡邊,好像罩了一個罩子,我們沒有注意到講道理的時候在造作一個強大的苦因。為什麼振振有詞的時候、覺得非常有道理的時候,居然會下地獄呢?當然這裡邊講佛法,可能有一種是謗法,分析一下,肯定是在業果的取捨上有一個愚昧,會在最可怕的因果上造作了一個苦因。在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注意因果,不恭敬父母、不敬師長、不敬三寶、不恭敬出家人,這些都是具力業門,對吧?如果我們對具力業門不敬的話,甚至發瞋恨心等等,那全部都是地獄因啊!07:00
這個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因果。如果新同學沒有學過的話,可以去看《廣論》131頁第10行。你們現在可以翻一下:「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就分四個:「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這裡邊就是說:我們的對境如果是具力業門的話,那麼我們稍作損益就會有極大的果報!當然這裡面有樂果和苦果,但師父在此處說的一定是苦果──就是地獄果。07:40
如果師父講的這段話,我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去用功的話,我們可以從自己講道理的狀態、講道理的時候所造作的業去觀察一下:我們想跟別人討論,我們怎麼討論呢?我們還是要講道理。怎麼講?是不是可以留一分觀察,就是討論的時候:「欸!我是這麼看的,那您是怎麼看的?」我們可以平等地討論,沒有最終我的道理一定對,你的一定不對,然後就傾聽對方和自己交談。08:12
這樣地講道理,一定是有一種你聽我的、我聽你的。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辯論場上是這樣的?一定會聽對方、問對方、聽對方──聽對方的答案,然後聽到對方的道理的時候,再去給對方一個回應,然後對方再回來,再回去……。所以他不是一個人從頭說到最後,是一個用辯論的理路、一個平等交換的溝通的狀態。08:41
再一個,凡夫啊!這裡邊有太多的顛倒在凡夫的認知裡邊。比如說如果這個凡夫有深刻的業果愚,那麼在講道理的時候、張牙舞爪的狀態中,完全失去攝心的這股力量之後,那大家想一想:他會不會注意因果呢?他應該沒有力氣注意因果,全部都在講他那個道理了!所以,如果不能攝持內心、不能控制內心的話,就會造作苦因。那麼為什麼會下地獄?就是因為有地獄因哪!在當下。09:23
當我們振振有詞的時候,如果沒有注意到護戒,就是沒有護心,沒有護心的話就沒法好好持戒,沒法好好持戒就可能會犯戒,所以會感得地獄的果報,這裡邊肯定是有一個沒有好好持戒的東西。沒有好好持戒,後面「犯戒四因」裡邊有說不敬啊、放逸啊、煩惱熾盛等等,還有一些愚昧的狀態。09:49
所以都是在我們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沒有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甚至完全忘記對境是誰,不管誰都一樣。注意,非常奇怪!當我們覺得我們有道理的當下,卻忽略了因果這個大道理!居然可以不計代價,好像只有拼命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的語言和心就像一輛失控的車,不顧一切地朝前衝去,一個凡夫進入這種狀態,應該滿可怕的吧!你們認為呢?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吧!10:32
好!留幾個作業:
第一、你們平常研討這一段的時候,會從哪一點用功呀?
大概你們要把我這幾條作業分著,一條作業然後就要停,然後你們要討論,對吧?10:50
第二、你能看到自己動不動就來的那種現行嗎?能回憶出來嗎?如果你回憶得出來曾經用這種狀態傷害了別人,或者對別人不尊重,可以補救一下。比如道歉或感恩,甚至你可以拜三十五佛懺,因為那個地獄因還沒有感得果,來得及呀!多好的機會,可以懺悔呀!11:15
第三、如果你想道歉、想感恩,卻完全沒有行動力,或者很遲疑,請問為什麼?我們有可能永遠都有機會道歉或感恩嗎?「諸行無常」呀!11:36
第四、希望你不要因為此種反省陷入痛苦,改變即是了!如果你很難受,你可以試著去感受一下師父慈悲保護我們的心吧!感受一下,有如
佛──光──照──耀!12:00
好!這一講講到這兒,我留作業了!12:06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81講-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廣海明月0381講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廣海明月第381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1講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講次 | 0381 (2021-11-29 ~ 2021-12-01)
標題 | 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00:04
繼續上一講的主題:當我們觀察自己,可能被同行善友善意地提醒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第一反應會把對方的話彈回去,那麼這樣的反應正不正確呢?正確的反應應該是先把對方的話聽進去,考慮考慮有沒有道理,而不是直接回擊回去。00:30
那麼為什麼我們聽了佛法的道理,會直接回擊回去呢?是不是還不懂得佛法的理路是要向內觀察?或者還不習慣實踐佛法的思路?因為平常的狀態,我們大概就是: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有理;你說我錯,我說你的錯,就是這樣的。但佛法,尤其是善知識給的東西,一定要先聽進來,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先裝進來,不要忙著否定或者器倒覆。因為善知識講的很多的道理是出自於經典,有時是他實踐經典真修實證的功夫,我們乍聽之下是很難理解的,需要花時間去琢磨,才會覺得這是合理的或者是可行的。一開始會弄不明白,甚至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覺得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一旦我們花下時間去思考,去反覆、反覆地內心和自己討論,或者再去請問善知識,有一天心領神會,突然覺得這個道理是很高明的!有人會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畢生的時間才領會深義。那這麼深的道理,如果我們第一反應就彈回去,會不會太可惜了呢?因為沒有受用啊!02:09
所以是不是我們沒有受用佛法,就輸在「第一反應」?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向內觀察──沒有觀察那個狀態,然後我們相續裡那種很猛烈的、像洪水猛獸這樣的一個狀態就直接出來了,對境不觀察。請問:原始反應是什麼?就是保護自己,自己有道理。自己有什麼道理?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保護自己啊!保護自己什麼呢?是保護自己的善法財還是煩惱?還是保護正念呢?想保護的是樂因、還是苦因呢?由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我們對境如果不調整,只能增長煩惱。增長煩惱,大家想想,會增長什麼啊?就增長苦因,將來就會結苦果。03:04
所以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我們是非爭不可的這樣的一些事情,都是在增長苦因、增長將來的苦果。學《廣論》這麼多年的你們,有發現是這樣嗎?「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我們的現行是不是正是《入行論》所說的?還是你們已經到了除苦就會除苦、求樂就會求樂?03:43
像有的人講道理,他是有一分觀察的,怎麼觀察呢?說:「我是這樣想的,我還沒有決定我的想法,那你怎麼想?看你的想法合不合理,你的想法如果比我高明,那我就用你的。」但有的人會採用直接回絕:「你的就是不合理,我的就是完全正確!」很顯然,後者是沒有病者想,對不對?他這種狀態是沒有病者想。04:08
新同學有沒有不知道「病者想」是什麼的?學習佛法要聽聞,聽聞沒有病者想,佛法就不會成為療煩惱病的藥。一個凡夫沒有病者想,在善知識面前就不可能向內調伏,反而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有道理的,然後就會滿腹委屈。什麼道理呀?凡夫的道理。凡夫的道理是什麼?攪煩惱啊!造苦因啊!將來結苦果,所以他沒有向上一路啊!04:39
最基本的業果見和空性見還沒有建立出來,就是業果愚和空性愚全部都存在,這種狀態下觸境即昏,非常容易造集很大的惡業,所以一定要小心啊!小心什麼呢?小心地獄的因啊!三塗的因啊!對殊勝境、具力業門略略作一些恭敬,就能得到大福報;但是如果去損害,也能造集最大的苦因。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聽到別人說什麼,或者外境有什麼動靜,我們要調整的是我們的第一反應,要修鍊!05:25
從我們個人造業的狀態去分析──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思路、是什麼語言導致了地獄因呢?未加調伏的強烈情緒、完全地不向內觀察、沒有學習的心,還有那一刻所有的狀態,要是對著具力業門的話,那就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會造集很可怕的惡業,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如果沒有懺淨的話。05:58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要觀察自己的現行,在自己的現行裡面去看。比如師父說:「用凡夫的道理去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請問:那我們自己知不知道我們到底什麼狀態?就像我剛才舉的:什麼語言?在講什麼的時候會下地獄?一定要在自己的現行裡面找到。現行是什麼呢?身、口、意啊!06:29
那麼在講道理的時候,有沒有觀察自己有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可怕的猛烈的勢頭,因為覺得自己特別、特別有道理,所以那個時候的造業一定是很猛的。但是一旦造錯了的話,就會用最強猛的意樂面對具力業門,比如說:面對父母、師長、具戒者,非常瘋狂的一個狀態,不調伏、衝撞、不敬,甚至也不對這個境觀察一下這是具力業門,沒有這種保護自己內心這樣一個聰明的作意,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危險是什麼意思?就是將來會感大苦果。所以在經典裡邊寫的,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和樂果,師父在此處提醒我們,如果能放在心上,少造多少地獄因,甚至地獄因不要造啊!07:27
那麼「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和師父最後這一小段開示有什麼關係呢?請問:抱持著確定「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劣乘法藏」這個見解,會不會下地獄呢?是從因果的角度上去抉擇的,因為他講的肯定是相似法,對吧?既不了解大乘人,也不了解劣乘法藏對一個人成佛次第的重要性。為什麼他認為大乘人不應學習劣乘法藏呢?就是用一個非常膚淺的想法去定義了大乘人,也否定了所謂劣乘法藏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中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以一個非常顛倒的見解去詮釋了佛法。大家想一想,這樣會不會自害害人呢?就是所謂壞人慧目啊!這個果報真的不堪設想!就像顛倒說空性也會導致墮落地獄。08:26
所以此處師父在「相違因」的這個部分,提醒我們的是因果,就是懷著這樣的見解會有什麼樣的果報。我覺得是大家應該放在心上好好想一想的!08:44
廣海明月第381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1講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講次 | 0381 (2021-11-29 ~ 2021-12-01)
標題 | 覺察對境的第一反應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00:04
繼續上一講的主題:當我們觀察自己,可能被同行善友善意地提醒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第一反應會把對方的話彈回去,那麼這樣的反應正不正確呢?正確的反應應該是先把對方的話聽進去,考慮考慮有沒有道理,而不是直接回擊回去。00:30
那麼為什麼我們聽了佛法的道理,會直接回擊回去呢?是不是還不懂得佛法的理路是要向內觀察?或者還不習慣實踐佛法的思路?因為平常的狀態,我們大概就是: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有理;你說我錯,我說你的錯,就是這樣的。但佛法,尤其是善知識給的東西,一定要先聽進來,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先裝進來,不要忙著否定或者器倒覆。因為善知識講的很多的道理是出自於經典,有時是他實踐經典真修實證的功夫,我們乍聽之下是很難理解的,需要花時間去琢磨,才會覺得這是合理的或者是可行的。一開始會弄不明白,甚至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覺得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一旦我們花下時間去思考,去反覆、反覆地內心和自己討論,或者再去請問善知識,有一天心領神會,突然覺得這個道理是很高明的!有人會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畢生的時間才領會深義。那這麼深的道理,如果我們第一反應就彈回去,會不會太可惜了呢?因為沒有受用啊!02:09
所以是不是我們沒有受用佛法,就輸在「第一反應」?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向內觀察──沒有觀察那個狀態,然後我們相續裡那種很猛烈的、像洪水猛獸這樣的一個狀態就直接出來了,對境不觀察。請問:原始反應是什麼?就是保護自己,自己有道理。自己有什麼道理?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保護自己啊!保護自己什麼呢?是保護自己的善法財還是煩惱?還是保護正念呢?想保護的是樂因、還是苦因呢?由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我們對境如果不調整,只能增長煩惱。增長煩惱,大家想想,會增長什麼啊?就增長苦因,將來就會結苦果。03:04
所以很多看似合理的理由,我們是非爭不可的這樣的一些事情,都是在增長苦因、增長將來的苦果。學《廣論》這麼多年的你們,有發現是這樣嗎?「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我們的現行是不是正是《入行論》所說的?還是你們已經到了除苦就會除苦、求樂就會求樂?03:43
像有的人講道理,他是有一分觀察的,怎麼觀察呢?說:「我是這樣想的,我還沒有決定我的想法,那你怎麼想?看你的想法合不合理,你的想法如果比我高明,那我就用你的。」但有的人會採用直接回絕:「你的就是不合理,我的就是完全正確!」很顯然,後者是沒有病者想,對不對?他這種狀態是沒有病者想。04:08
新同學有沒有不知道「病者想」是什麼的?學習佛法要聽聞,聽聞沒有病者想,佛法就不會成為療煩惱病的藥。一個凡夫沒有病者想,在善知識面前就不可能向內調伏,反而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有道理的,然後就會滿腹委屈。什麼道理呀?凡夫的道理。凡夫的道理是什麼?攪煩惱啊!造苦因啊!將來結苦果,所以他沒有向上一路啊!04:39
最基本的業果見和空性見還沒有建立出來,就是業果愚和空性愚全部都存在,這種狀態下觸境即昏,非常容易造集很大的惡業,所以一定要小心啊!小心什麼呢?小心地獄的因啊!三塗的因啊!對殊勝境、具力業門略略作一些恭敬,就能得到大福報;但是如果去損害,也能造集最大的苦因。所以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聽到別人說什麼,或者外境有什麼動靜,我們要調整的是我們的第一反應,要修鍊!05:25
從我們個人造業的狀態去分析──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思路、是什麼語言導致了地獄因呢?未加調伏的強烈情緒、完全地不向內觀察、沒有學習的心,還有那一刻所有的狀態,要是對著具力業門的話,那就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會造集很可怕的惡業,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如果沒有懺淨的話。05:58
所以我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就要觀察自己的現行,在自己的現行裡面去看。比如師父說:「用凡夫的道理去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請問:那我們自己知不知道我們到底什麼狀態?就像我剛才舉的:什麼語言?在講什麼的時候會下地獄?一定要在自己的現行裡面找到。現行是什麼呢?身、口、意啊!06:29
那麼在講道理的時候,有沒有觀察自己有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可怕的猛烈的勢頭,因為覺得自己特別、特別有道理,所以那個時候的造業一定是很猛的。但是一旦造錯了的話,就會用最強猛的意樂面對具力業門,比如說:面對父母、師長、具戒者,非常瘋狂的一個狀態,不調伏、衝撞、不敬,甚至也不對這個境觀察一下這是具力業門,沒有這種保護自己內心這樣一個聰明的作意,這都是極其危險的行為。危險是什麼意思?就是將來會感大苦果。所以在經典裡邊寫的,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會感得極大的苦果和樂果,師父在此處提醒我們,如果能放在心上,少造多少地獄因,甚至地獄因不要造啊!07:27
那麼「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和師父最後這一小段開示有什麼關係呢?請問:抱持著確定「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劣乘法藏」這個見解,會不會下地獄呢?是從因果的角度上去抉擇的,因為他講的肯定是相似法,對吧?既不了解大乘人,也不了解劣乘法藏對一個人成佛次第的重要性。為什麼他認為大乘人不應學習劣乘法藏呢?就是用一個非常膚淺的想法去定義了大乘人,也否定了所謂劣乘法藏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中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以一個非常顛倒的見解去詮釋了佛法。大家想一想,這樣會不會自害害人呢?就是所謂壞人慧目啊!這個果報真的不堪設想!就像顛倒說空性也會導致墮落地獄。08:26
所以此處師父在「相違因」的這個部分,提醒我們的是因果,就是懷著這樣的見解會有什麼樣的果報。我覺得是大家應該放在心上好好想一想的!08:44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82講-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廣海明月 0382講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廣海明月第382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2講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講次 | 0382 (2021-12-02 ~ 2021-12-05)
標題 | 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我們在聽《廣論》的時候,常常需要反覆地聽,因為有人聽一遍真的是沒有什麼印象。還記得我們當初聽《廣論》的時候,剛開始是很高興,但是都記不住什麼,甚至聽好幾遍也聽不出滋味;有的時候可能是很難專注,很難專注的這個問題就需要做聽聞前行、思惟聞法勝利,對每一節課的準備盡量都不要馬虎,要用恭敬、虔誠的心來聞法。虔誠和恭敬,會將我們的心引向更深的智慧,這對我們是非常好的!00:44
那我們選擇這種研討方式,希望大家不要走馬觀花,仔細地把師父講的結合現行的這種觀察來觀察我們的現行,並且在現行中能夠抓到所破去對治。然後慢慢我們就會有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是:佛法是做什麼用的呢?是拿來調伏相續的,就調伏我們的心,就是來對付我們這顆痛苦的心,讓我們擺脫痛苦的;而且努力可以達到我們期待的平靜、感恩、正向作意,還有精進行善等等這些積極的心態,甚至去體認心的甚深法性,取得在修行上的突破。01:40
所以這一節廣論課好好地上的話,那麼我們在一週或者兩、三天所累積的焦慮等等痛苦,或者說被傷害了,就會感覺到聽課的時候平復下來了、內心穩定了下來。這樣的話,聽完課之後我們將有餘力去應付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們就不會一直累積壓力;每一節課都會是一種紓壓,都會對自心完成一個很深度的關注和撫慰,還有解開那個結。由於調整內心的緣故,我們生命的空間感覺就會越來越大,抗壓力會不會變強呢?會變強!因為心裡的空間感變大了,你可以承載更多東西,與人相處的時候也不會那麼敏感和脆弱;我們處理自心矛盾的能力變強的時候,那麼跟周圍人相處的時候也會容易。02:43
從《廣論》裡學的正念和正知多不多呀?滿多的。這些正念和正知將在在生命中開闢出遼闊、愉悅的一個遠方,當下讓我們的心和境不會纏得那麼死。這樣的話,對於周圍環境,還有共處的人的和諧度也會增大很多。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學會了感恩別人和反省自己,這兩者都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對不對?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柔和的心境中。這種柔和的心境會有耐心對待自己的問題,也會有一種寬容的、寬恕的,或者還有一種感恩的狀態對待別人。這樣的話,我們自我觀照、清醒的觀照、觀察內心的層次就會逐漸地加深,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越來越從心靈的深處去找尋問題和它的解決答案。03:52
師父說:以凡夫的道理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看到這個,如果我們迅速地看過去也就忽略掉了,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停下來觀察一下的話,心裡會不會有一個聲音說:講道理就會下地獄嗎?我們會現起一個很大的疑惑吧!面對這個疑惑,要怎麼受用師父講的這一段呢?是不是我們要去觀察一下自己,在講道理的時候現行是什麼呀?是很粗猛的嗎?不分對境的、很粗猛的話,那就是有點危險的,就是所謂得理不饒人的這種狀態,對不對?04:43
那在這其中是不是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處在一個非常粗猛的狀態,對境卻是具力業門,這兩者合在一起的話,會不會有造下地獄的因的可能性呢?應該是有可能,對吧?因為對到具力業門,輕輕地損害也會下地獄!像這樣的道理佛不說,我們怎麼能知道如是因感如是果呢?如果善知識不解釋的話,我們聽了,但是這個因果要從什麼地方去下手防範也會糊成一團,因為終然也不知道下腳處在哪裡。05:26
所以當我們討論完了之後,比如說明天我們又開始在講道理了,又開始進入講道理的那種粗猛現行的時候,前一節課學的師父的理路會在那個時候出現嗎?師父的提醒──以凡夫的道理來講佛法就會下地獄,那我是不是這種狀態?我們會不會在講的時候就開始觀察了?就是心裡現起一個觀察的力量──一個正知的力量就開始觀察。05:59
當我們開始觀察自己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勢頭就沒有那麼猛了,因為有一個心力抽出去觀察:「欸?我現在造的是什麼因啊?」「我是凡夫嗎?」那不用考慮了。「那是以凡夫的道理在講佛法嗎?」也很像。「師父說:不小心會造地獄因喔!」那再觀察一下:「我的對境是什麼呀?是不是具力業門啊?」「喔!是具力業門,我千萬不要失去敬意喔!」所以就會格外小心了,就會自己收攝了,對吧?06:38
那有的同學就說:「難點是我聽是聽了,好像也聽懂了,但是講道理的那個當下好像很難現起師父的教誨,就是像忘記了、沒聽過一樣,那怎麼辦呢?」其實這裡邊也有不同的經驗。比如說:如果你聽聞的時候見解非常地清晰、感受強烈,可能第二天馬上就會想起來。尤其如果處在一種特別特別猛烈的狀態之下,因為那個猛烈的狀態在頭一天聽法的時候,我們就埋下了一個種子,那個種子就是──啊!當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師父的法義就是為了治這種狀態的,所以那時候記憶的連結性就會那樣連結。所以我認為是有可能在開始講道理的時候師父的法義會出現。聽一次會不會出現?有可能會出現的。07:34
那為什麼就會出現呢?我們可以再去觀察一下,有沒有可能出現呢?比如說在聽聞師父的這段的時候,像僧團的法師們也會在這個地方停下來開始思考,討論了好幾節課,就這一句話向內觀察,然後有的同學去找教典的依據、因果,主要是在現行中去找、在我們的習慣中去找所破。所破是什麼呀?就是找出一段我們可能會造地獄因的狀況。如果是我跟人講道理的時候我有可能會造地獄因的話,那就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怎麼造的?08:21
然後如果找到了、找對了,那是不是找到了所破了?那好!找到所破了之後,以後這種狀態又出現了,我們又面臨這種危機,然後師父的提醒就出來。師父的提醒出來意指什麼?就是我們警覺哦!我馬上要開始對治:「啊,不好!現在又開始進入危險狀況。」我們有的時候就停下來了,對不對?因為它們就是一對組合,那個警覺力量就是為了警覺這個的,所以這種狀態一出來,它警覺力量就出現了。就是它和它的對治法會一起出現,聽完法之後會這樣;不會只有它出現,可是對治法卻沒出現。09:00
就像苦會成為皈依的因,怖畏惡趣這種很怖畏的感覺也會成為皈依的因,因為我們會想要去尋求一個解決這種怖畏的皈依境。所以有的時候越是恐怖惡趣的因,我們皈依的心就會越強,因為我們會尋找解決方案啊!所以有的時候反而是境界逼迫得越猛,善知識的教誡就會像穿破烏雲的那個陽光一樣,它會越鮮明。因為它倆真的是一對組合,它就是它的對治。09:34
廣海明月第382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2講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講次 | 0382 (2021-12-02 ~ 2021-12-05)
標題 | 聽聞法義、觀察現行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我們在聽《廣論》的時候,常常需要反覆地聽,因為有人聽一遍真的是沒有什麼印象。還記得我們當初聽《廣論》的時候,剛開始是很高興,但是都記不住什麼,甚至聽好幾遍也聽不出滋味;有的時候可能是很難專注,很難專注的這個問題就需要做聽聞前行、思惟聞法勝利,對每一節課的準備盡量都不要馬虎,要用恭敬、虔誠的心來聞法。虔誠和恭敬,會將我們的心引向更深的智慧,這對我們是非常好的!00:44
那我們選擇這種研討方式,希望大家不要走馬觀花,仔細地把師父講的結合現行的這種觀察來觀察我們的現行,並且在現行中能夠抓到所破去對治。然後慢慢我們就會有一種經驗,這種經驗就是:佛法是做什麼用的呢?是拿來調伏相續的,就調伏我們的心,就是來對付我們這顆痛苦的心,讓我們擺脫痛苦的;而且努力可以達到我們期待的平靜、感恩、正向作意,還有精進行善等等這些積極的心態,甚至去體認心的甚深法性,取得在修行上的突破。01:40
所以這一節廣論課好好地上的話,那麼我們在一週或者兩、三天所累積的焦慮等等痛苦,或者說被傷害了,就會感覺到聽課的時候平復下來了、內心穩定了下來。這樣的話,聽完課之後我們將有餘力去應付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們就不會一直累積壓力;每一節課都會是一種紓壓,都會對自心完成一個很深度的關注和撫慰,還有解開那個結。由於調整內心的緣故,我們生命的空間感覺就會越來越大,抗壓力會不會變強呢?會變強!因為心裡的空間感變大了,你可以承載更多東西,與人相處的時候也不會那麼敏感和脆弱;我們處理自心矛盾的能力變強的時候,那麼跟周圍人相處的時候也會容易。02:43
從《廣論》裡學的正念和正知多不多呀?滿多的。這些正念和正知將在在生命中開闢出遼闊、愉悅的一個遠方,當下讓我們的心和境不會纏得那麼死。這樣的話,對於周圍環境,還有共處的人的和諧度也會增大很多。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學會了感恩別人和反省自己,這兩者都是幸福的必要條件,對不對?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柔和的心境中。這種柔和的心境會有耐心對待自己的問題,也會有一種寬容的、寬恕的,或者還有一種感恩的狀態對待別人。這樣的話,我們自我觀照、清醒的觀照、觀察內心的層次就會逐漸地加深,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越來越從心靈的深處去找尋問題和它的解決答案。03:52
師父說:以凡夫的道理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看到這個,如果我們迅速地看過去也就忽略掉了,如果你在這個地方停下來觀察一下的話,心裡會不會有一個聲音說:講道理就會下地獄嗎?我們會現起一個很大的疑惑吧!面對這個疑惑,要怎麼受用師父講的這一段呢?是不是我們要去觀察一下自己,在講道理的時候現行是什麼呀?是很粗猛的嗎?不分對境的、很粗猛的話,那就是有點危險的,就是所謂得理不饒人的這種狀態,對不對?04:43
那在這其中是不是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處在一個非常粗猛的狀態,對境卻是具力業門,這兩者合在一起的話,會不會有造下地獄的因的可能性呢?應該是有可能,對吧?因為對到具力業門,輕輕地損害也會下地獄!像這樣的道理佛不說,我們怎麼能知道如是因感如是果呢?如果善知識不解釋的話,我們聽了,但是這個因果要從什麼地方去下手防範也會糊成一團,因為終然也不知道下腳處在哪裡。05:26
所以當我們討論完了之後,比如說明天我們又開始在講道理了,又開始進入講道理的那種粗猛現行的時候,前一節課學的師父的理路會在那個時候出現嗎?師父的提醒──以凡夫的道理來講佛法就會下地獄,那我是不是這種狀態?我們會不會在講的時候就開始觀察了?就是心裡現起一個觀察的力量──一個正知的力量就開始觀察。05:59
當我們開始觀察自己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勢頭就沒有那麼猛了,因為有一個心力抽出去觀察:「欸?我現在造的是什麼因啊?」「我是凡夫嗎?」那不用考慮了。「那是以凡夫的道理在講佛法嗎?」也很像。「師父說:不小心會造地獄因喔!」那再觀察一下:「我的對境是什麼呀?是不是具力業門啊?」「喔!是具力業門,我千萬不要失去敬意喔!」所以就會格外小心了,就會自己收攝了,對吧?06:38
那有的同學就說:「難點是我聽是聽了,好像也聽懂了,但是講道理的那個當下好像很難現起師父的教誨,就是像忘記了、沒聽過一樣,那怎麼辦呢?」其實這裡邊也有不同的經驗。比如說:如果你聽聞的時候見解非常地清晰、感受強烈,可能第二天馬上就會想起來。尤其如果處在一種特別特別猛烈的狀態之下,因為那個猛烈的狀態在頭一天聽法的時候,我們就埋下了一個種子,那個種子就是──啊!當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師父的法義就是為了治這種狀態的,所以那時候記憶的連結性就會那樣連結。所以我認為是有可能在開始講道理的時候師父的法義會出現。聽一次會不會出現?有可能會出現的。07:34
那為什麼就會出現呢?我們可以再去觀察一下,有沒有可能出現呢?比如說在聽聞師父的這段的時候,像僧團的法師們也會在這個地方停下來開始思考,討論了好幾節課,就這一句話向內觀察,然後有的同學去找教典的依據、因果,主要是在現行中去找、在我們的習慣中去找所破。所破是什麼呀?就是找出一段我們可能會造地獄因的狀況。如果是我跟人講道理的時候我有可能會造地獄因的話,那就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東西?怎麼造的?08:21
然後如果找到了、找對了,那是不是找到了所破了?那好!找到所破了之後,以後這種狀態又出現了,我們又面臨這種危機,然後師父的提醒就出來。師父的提醒出來意指什麼?就是我們警覺哦!我馬上要開始對治:「啊,不好!現在又開始進入危險狀況。」我們有的時候就停下來了,對不對?因為它們就是一對組合,那個警覺力量就是為了警覺這個的,所以這種狀態一出來,它警覺力量就出現了。就是它和它的對治法會一起出現,聽完法之後會這樣;不會只有它出現,可是對治法卻沒出現。09:00
就像苦會成為皈依的因,怖畏惡趣這種很怖畏的感覺也會成為皈依的因,因為我們會想要去尋求一個解決這種怖畏的皈依境。所以有的時候越是恐怖惡趣的因,我們皈依的心就會越強,因為我們會尋找解決方案啊!所以有的時候反而是境界逼迫得越猛,善知識的教誡就會像穿破烏雲的那個陽光一樣,它會越鮮明。因為它倆真的是一對組合,它就是它的對治。09:34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83講-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廣海明月0383講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廣海明月第383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3講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講次 | 0383 (2021-12-06 ~ 2021-12-08)
標題 | 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再一個,在聽法的時候,聽聞到相應的地方就會防護煩惱,因為聽聞勝利裡有一條就是新造作截其流。同學能找到多少頁吧?班長會不會很熟啊?一說你們就知道是多少頁?第23頁。說:「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你看聽這一座法它的力量有多大!過去於殊勝境不恭敬的這些業障悉能清淨喔!還有新造集的就不要再造了,截掉了惡趣的惡業那個因了。所以當我們具足聽聞的前行,認真地聞法的時候,是會對自己的生命產生非常大的饒益的。01:02
很多人會認為:「聽一次我是可能想不起來的,我必須過後還要做很多很多的功夫,好像聽一次第二天現不起來。」但是我覺得也是有這種可能性,就是你用全部的注意力聽一次,然後之後就會常常明現。因為你可以在我們的經驗裡找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我們會因為別人傷害自己的一句話,然後就記著了,他那句話老重放。會不會有這樣的?就一直重放。其實那個說話的人、說話的那件事和那時光已經永不會再來,但是那傷害自己的話就會重放,還好像永不磨滅一般。為什麼印象那麼深?它就自動地重播呢!那能自動地重播傷害,不能自動地重播法義嗎?01:52
所以就會有一個譬喻說刻石頭和畫水──就是在水上畫畫,那我們最好把法義像刻石頭一樣刻在心裡。如果沒辦法,對境數數地遺忘,那常常串習就是解決之道!畫煩惱要像畫水一樣,清清淡淡的,甚至馬上就沒有了,這最好了。02:18
所以在研討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全神貫注,讓我們的心深刻、再深刻,清晰地抓住那個所破,就是抓住師父所講的那個「明辨力」,認識它是什麼。等到下一次我們的相續裡再出現這種煩惱的狀況的時候,我們一下就認識它,用正知辨識它;一旦辨識出之後,我們就會警覺,然後就會出現像《入行論》所說的:「如樹應安住」,我們就不會再往下進行了。02:50
所以有的時候師父的開示一經入耳,就會非常地深刻進入內心,然後就會反覆地重現,有的時候是毫不費力地重現。當然這是說我們對善知識有信心,具有一個很大的加持力、我們內心的虔誠,還有上師的悲心,這所有的力量合起來。有沒有可能會這樣呢?會的!所以你就很相應。但是如果沒有達到這樣,你也不用苦惱,因為心是無自性的,你透過反覆地努力,也是能夠慢慢地記住。到那個關鍵時刻就是:請控制住自己,不要造惡業!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努力的,對不對?03:33
在討論某一種狀態會造地獄因的時候,我們討論到:如果對境是具力業門,自己又完全符合這種狀態,然後心裡非常非常害怕,心就揪在一起了,好像看到了這一行字、觀察到了自己的狀況之後,就會處在一種極度恐怖的狀態,這要怎麼辦呢?04:00
想跟大家說:當我們的內心生起恐怖的時候,不要滯留在那個恐怖的時間──太痛苦了!因為我們恐怖的是那個地獄的結果,而現在還沒有成熟為那個結果,我們還是有能力改變的。我們可以用一些心力來分析:如果是以非常強猛的瞋心對具力業門,那就會下地獄,所以對具力業門,我們要防範的就是瞋心。同意否?對吧?還有不敬、煩惱熾盛等等各種狀態,我們對於殊勝境不防範自心的話,就非常容易造集很猛烈的地獄業。04:44
所以這個地方主要的注意力:恐怖,不是佛法要達到的一個結果,止息痛苦才是要達到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地獄的果報是有因的,那因是什麼我們要認得;一旦認得了那個因之後,我們要在因上防範;那防範因就需要認得這個因,當這個因要現沒現的時候,我們內心要生起警覺的狀態。注意!是一種警覺的狀態,就是正知力,你會判斷了!注意!下判斷此刻我造的是什麼業:欸,我要小心了!05:27
當我們發現:啊!一下子又造了那個因了,怎麼辦呢?就是千萬不要放置不管,馬上去懺悔,因為有三十五佛的懺悔法,是有法可以對治的。那麼另一種偏失就是:「反正現在還沒有感得地獄果,所以我也不用那麼特別在意。」還繼續馬馬虎虎的,那這種狀態可能你會進入業果愚的這個愚昧,真的會造三塗的惡業,這種狀態是極不可取的!所以太鬆和太緊都是不可取的。05:58
所以,我們今天聽了這段之後,要留心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判斷。注意:判斷就是識別某一種狀態可能會去造作三塗的因,那種狀態你知道嗎?如果知道了的話,在那種狀態要來之前就趕快去防備,這是最穩妥能勝利的。06:24
那麼對於具力業門,其實有一個很容易的方式,就是保持感恩心和恭敬。當你要去面對具力業門的時候先要準備一下,就是提正念,因為這個是稍作損益結果就要嘛很好、很好,要嘛很糟、很糟。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能懷著一種尊敬的心來跟別人討論佛法的道理,一種很恭敬對方的狀態,這可能是不容易給我們引生後世麻煩的一個狀態。06:58
所以我會覺得在特別特別恐怖的這個問題上,希望大家能把注意力挪到去察覺什麼是地獄因,而不是只是很害怕、很害怕,卻沒有解決方案,然後心縮成一團,嚇得不得了,可是卻想不到辦法。因為佛陀說因果不是為了恐嚇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生起能夠察覺苦因的這個察覺力,而且遮止苦因,對不對?這樣的話,我覺得才是我們學習因果的一個很好的狀態。07:36
所以一聽到地獄,就心裡習慣性地滑到非常恐怖、非常緊張的那種狀態中的同學,你要注意去調整自己。一種調整就是深呼吸;一種調整就是:啊,看一看我又開始進入恐怖的狀態了!你把你自己和你的恐怖稍稍分離一下,觀察一下:這個恐怖沒有什麼好處,最重要的是怎麼解決還沒有發生、還沒有感果的那個地獄業,一定要把它的因懺悔掉。所以注意力應該挪到行動!行動!怎麼行動?懺悔!已經造了就要懺悔,沒造的就要警覺了,好好地防護自己的自心!08:22
廣海明月第383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3講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講次 | 0383 (2021-12-06 ~ 2021-12-08)
標題 | 正知察覺、遮止苦因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再一個,在聽法的時候,聽聞到相應的地方就會防護煩惱,因為聽聞勝利裡有一條就是新造作截其流。同學能找到多少頁吧?班長會不會很熟啊?一說你們就知道是多少頁?第23頁。說:「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你看聽這一座法它的力量有多大!過去於殊勝境不恭敬的這些業障悉能清淨喔!還有新造集的就不要再造了,截掉了惡趣的惡業那個因了。所以當我們具足聽聞的前行,認真地聞法的時候,是會對自己的生命產生非常大的饒益的。01:02
很多人會認為:「聽一次我是可能想不起來的,我必須過後還要做很多很多的功夫,好像聽一次第二天現不起來。」但是我覺得也是有這種可能性,就是你用全部的注意力聽一次,然後之後就會常常明現。因為你可以在我們的經驗裡找到這種事情。比如說:我們會因為別人傷害自己的一句話,然後就記著了,他那句話老重放。會不會有這樣的?就一直重放。其實那個說話的人、說話的那件事和那時光已經永不會再來,但是那傷害自己的話就會重放,還好像永不磨滅一般。為什麼印象那麼深?它就自動地重播呢!那能自動地重播傷害,不能自動地重播法義嗎?01:52
所以就會有一個譬喻說刻石頭和畫水──就是在水上畫畫,那我們最好把法義像刻石頭一樣刻在心裡。如果沒辦法,對境數數地遺忘,那常常串習就是解決之道!畫煩惱要像畫水一樣,清清淡淡的,甚至馬上就沒有了,這最好了。02:18
所以在研討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全神貫注,讓我們的心深刻、再深刻,清晰地抓住那個所破,就是抓住師父所講的那個「明辨力」,認識它是什麼。等到下一次我們的相續裡再出現這種煩惱的狀況的時候,我們一下就認識它,用正知辨識它;一旦辨識出之後,我們就會警覺,然後就會出現像《入行論》所說的:「如樹應安住」,我們就不會再往下進行了。02:50
所以有的時候師父的開示一經入耳,就會非常地深刻進入內心,然後就會反覆地重現,有的時候是毫不費力地重現。當然這是說我們對善知識有信心,具有一個很大的加持力、我們內心的虔誠,還有上師的悲心,這所有的力量合起來。有沒有可能會這樣呢?會的!所以你就很相應。但是如果沒有達到這樣,你也不用苦惱,因為心是無自性的,你透過反覆地努力,也是能夠慢慢地記住。到那個關鍵時刻就是:請控制住自己,不要造惡業!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非常值得努力的,對不對?03:33
在討論某一種狀態會造地獄因的時候,我們討論到:如果對境是具力業門,自己又完全符合這種狀態,然後心裡非常非常害怕,心就揪在一起了,好像看到了這一行字、觀察到了自己的狀況之後,就會處在一種極度恐怖的狀態,這要怎麼辦呢?04:00
想跟大家說:當我們的內心生起恐怖的時候,不要滯留在那個恐怖的時間──太痛苦了!因為我們恐怖的是那個地獄的結果,而現在還沒有成熟為那個結果,我們還是有能力改變的。我們可以用一些心力來分析:如果是以非常強猛的瞋心對具力業門,那就會下地獄,所以對具力業門,我們要防範的就是瞋心。同意否?對吧?還有不敬、煩惱熾盛等等各種狀態,我們對於殊勝境不防範自心的話,就非常容易造集很猛烈的地獄業。04:44
所以這個地方主要的注意力:恐怖,不是佛法要達到的一個結果,止息痛苦才是要達到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地獄的果報是有因的,那因是什麼我們要認得;一旦認得了那個因之後,我們要在因上防範;那防範因就需要認得這個因,當這個因要現沒現的時候,我們內心要生起警覺的狀態。注意!是一種警覺的狀態,就是正知力,你會判斷了!注意!下判斷此刻我造的是什麼業:欸,我要小心了!05:27
當我們發現:啊!一下子又造了那個因了,怎麼辦呢?就是千萬不要放置不管,馬上去懺悔,因為有三十五佛的懺悔法,是有法可以對治的。那麼另一種偏失就是:「反正現在還沒有感得地獄果,所以我也不用那麼特別在意。」還繼續馬馬虎虎的,那這種狀態可能你會進入業果愚的這個愚昧,真的會造三塗的惡業,這種狀態是極不可取的!所以太鬆和太緊都是不可取的。05:58
所以,我們今天聽了這段之後,要留心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判斷。注意:判斷就是識別某一種狀態可能會去造作三塗的因,那種狀態你知道嗎?如果知道了的話,在那種狀態要來之前就趕快去防備,這是最穩妥能勝利的。06:24
那麼對於具力業門,其實有一個很容易的方式,就是保持感恩心和恭敬。當你要去面對具力業門的時候先要準備一下,就是提正念,因為這個是稍作損益結果就要嘛很好、很好,要嘛很糟、很糟。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能懷著一種尊敬的心來跟別人討論佛法的道理,一種很恭敬對方的狀態,這可能是不容易給我們引生後世麻煩的一個狀態。06:58
所以我會覺得在特別特別恐怖的這個問題上,希望大家能把注意力挪到去察覺什麼是地獄因,而不是只是很害怕、很害怕,卻沒有解決方案,然後心縮成一團,嚇得不得了,可是卻想不到辦法。因為佛陀說因果不是為了恐嚇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生起能夠察覺苦因的這個察覺力,而且遮止苦因,對不對?這樣的話,我覺得才是我們學習因果的一個很好的狀態。07:36
所以一聽到地獄,就心裡習慣性地滑到非常恐怖、非常緊張的那種狀態中的同學,你要注意去調整自己。一種調整就是深呼吸;一種調整就是:啊,看一看我又開始進入恐怖的狀態了!你把你自己和你的恐怖稍稍分離一下,觀察一下:這個恐怖沒有什麼好處,最重要的是怎麼解決還沒有發生、還沒有感果的那個地獄業,一定要把它的因懺悔掉。所以注意力應該挪到行動!行動!怎麼行動?懺悔!已經造了就要懺悔,沒造的就要警覺了,好好地防護自己的自心!08:22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84講-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廣海明月 0384講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廣海明月第384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4講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講次 | 0384 (2021-12-09 ~ 2021-12-12)
標題 | 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前行了嗎?這一個講次我是在路途中錄的,我們遇到了大雪,下了一天,踩下去的時候雪已經過膝了,天亮的時候樹上都結冰了,所以被陽光照耀的時候就像一盞一盞的銀燈一樣,非常非常地冷。但是能錄這一講我還是很高興的,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聽!00:36
好!之前我們學到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為什麼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呢?在前面的講次從因果的角度我們講了有可能是具力業門,面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就會感得很大的惡果或者很大的福報,所以要非常非常地小心!這是一個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01:24
那麼今天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一個更深的角度來理解。在《廣論‧毗缽舍那》中,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有這樣說:「以世間見遣真實見亦非正理,彼唯於世間立為量故,彼所緣義亦是虛妄欺誑法故。」在《四家合註》裡,札帝格西有解釋這段《四百論釋》。他說「以世間見」,此處的「世間見」就是指眼識等。那此處的「真實見」是指什麼?就是指理智等;「真實」又是指什麼?就是指空性。所以真實見就是指證得空性的理智。注意!藏文翻成「理智」,而不是我們那個智慧。02:17
「以世間見遣真實見」,就是指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這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呀?因為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安立為量的緣故。而且世間見眼識等所緣的意涵,注意!什麼意涵?就是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意所緣的這個世界,凡夫在自己這樣的世界裡,注意!除了意根,他五根所感受的世界都有一定的界限,因為過了這個界限就不知道了,就緣不到了,就完全不知道,所以對於更遠、更遼闊的沒有辦法去了解。03:06
記得小時候學那個童話,有一個青蛙坐在井裡面說:「哎呀,天就像井口這麼大!」結果一個飛鳥來了之後,牠說:「天不是像井那麼大。」就坐井觀天嘛!所以凡夫的五根所接觸到的世界是非常地浮面、非常地淺,最恐怖的──它不是世界真實存在的樣子。有理解到嗎?它是顛倒的,因為它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03:43
比如說就算我們的意識好像沒有界限,但是凡夫的意識有沒有界限?是有界限的。因為凡夫的意識無法了解聖者的心,聖者的心對於凡夫的意識幾乎就是不可見的東西。凡夫心不能知道聖者心的境界,這個大家都了解吧?所以聖者的內心世界,對凡夫來說幾乎就是隱蔽法,就是幾乎完全看不到。舉個例子,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認字階段,說:「啊!這是山、這是河……」這種時候,他怎麼會了解量子力學是怎麼回事呢?它絕非是一般小孩的境界。04:23
所以我們住在我們的諸根所感受的世界,好像構成了一個監獄一樣,我們出不去,因為我們無法證得更遼遠的境界。所以我們的現量對於真理來說它是錯亂的,因為所知太過浩瀚,而凡夫的心對於所知的認知又太過地狹窄,甚至完全地不知道。大家知道所知無邊無際吧?對不對?心是可以認知所知的,但是凡夫認知的所知的範圍可是太狹小,甚至顛倒。可是佛陀的心是遍及一切所知,它跟所知一樣大,所知有多大,佛陀的心就有多大,所以是正遍知嘛!「正遍知」就是佛陀對一切所知有最正確的、最完備的了解。有沒有發現?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凡夫應該對佛陀和佛陀講說的佛法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你研究一下所知,你就可以知道。05:27
那麼我們再回過來統攝一下,《四百論釋》中說的: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所以對凡夫而言,用五根所對境顯現的東西去衡量空性的境界,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完全不對等!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而安立為量,對於真實義空性而言,它是量嗎?它完全不是量!而且世間見所緣的意涵也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不是真實不欺誑的空性。06:07
那大家有沒有問題說:「什麼時候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真實的境界呢?有沒有那樣一天呢?」有的!成佛了,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一切所知。所以他的諸根所顯現就是真實的境界的,唯有佛陀──我們的示道大師,我們皈依的佛陀!06:32
廣海明月第384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4講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講次 | 0384 (2021-12-09 ~ 2021-12-12)
標題 | 以世間見遣真實見非正理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前行了嗎?這一個講次我是在路途中錄的,我們遇到了大雪,下了一天,踩下去的時候雪已經過膝了,天亮的時候樹上都結冰了,所以被陽光照耀的時候就像一盞一盞的銀燈一樣,非常非常地冷。但是能錄這一講我還是很高興的,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聽!00:36
好!之前我們學到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為什麼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會下地獄呢?在前面的講次從因果的角度我們講了有可能是具力業門,面對具力業門略作損益就會感得很大的惡果或者很大的福報,所以要非常非常地小心!這是一個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01:24
那麼今天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一個更深的角度來理解。在《廣論‧毗缽舍那》中,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有這樣說:「以世間見遣真實見亦非正理,彼唯於世間立為量故,彼所緣義亦是虛妄欺誑法故。」在《四家合註》裡,札帝格西有解釋這段《四百論釋》。他說「以世間見」,此處的「世間見」就是指眼識等。那此處的「真實見」是指什麼?就是指理智等;「真實」又是指什麼?就是指空性。所以真實見就是指證得空性的理智。注意!藏文翻成「理智」,而不是我們那個智慧。02:17
「以世間見遣真實見」,就是指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這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呀?因為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安立為量的緣故。而且世間見眼識等所緣的意涵,注意!什麼意涵?就是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意所緣的這個世界,凡夫在自己這樣的世界裡,注意!除了意根,他五根所感受的世界都有一定的界限,因為過了這個界限就不知道了,就緣不到了,就完全不知道,所以對於更遠、更遼闊的沒有辦法去了解。03:06
記得小時候學那個童話,有一個青蛙坐在井裡面說:「哎呀,天就像井口這麼大!」結果一個飛鳥來了之後,牠說:「天不是像井那麼大。」就坐井觀天嘛!所以凡夫的五根所接觸到的世界是非常地浮面、非常地淺,最恐怖的──它不是世界真實存在的樣子。有理解到嗎?它是顛倒的,因為它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03:43
比如說就算我們的意識好像沒有界限,但是凡夫的意識有沒有界限?是有界限的。因為凡夫的意識無法了解聖者的心,聖者的心對於凡夫的意識幾乎就是不可見的東西。凡夫心不能知道聖者心的境界,這個大家都了解吧?所以聖者的內心世界,對凡夫來說幾乎就是隱蔽法,就是幾乎完全看不到。舉個例子,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認字階段,說:「啊!這是山、這是河……」這種時候,他怎麼會了解量子力學是怎麼回事呢?它絕非是一般小孩的境界。04:23
所以我們住在我們的諸根所感受的世界,好像構成了一個監獄一樣,我們出不去,因為我們無法證得更遼遠的境界。所以我們的現量對於真理來說它是錯亂的,因為所知太過浩瀚,而凡夫的心對於所知的認知又太過地狹窄,甚至完全地不知道。大家知道所知無邊無際吧?對不對?心是可以認知所知的,但是凡夫認知的所知的範圍可是太狹小,甚至顛倒。可是佛陀的心是遍及一切所知,它跟所知一樣大,所知有多大,佛陀的心就有多大,所以是正遍知嘛!「正遍知」就是佛陀對一切所知有最正確的、最完備的了解。有沒有發現?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凡夫應該對佛陀和佛陀講說的佛法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你研究一下所知,你就可以知道。05:27
那麼我們再回過來統攝一下,《四百論釋》中說的:用眼識等世間見破斥理智等真實見,所以對凡夫而言,用五根所對境顯現的東西去衡量空性的境界,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完全不對等!世間見只是依著世間共許的名言而安立為量,對於真實義空性而言,它是量嗎?它完全不是量!而且世間見所緣的意涵也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不是真實不欺誑的空性。06:07
那大家有沒有問題說:「什麼時候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真實的境界呢?有沒有那樣一天呢?」有的!成佛了,我們的諸根所顯現的就是一切所知。所以他的諸根所顯現就是真實的境界的,唯有佛陀──我們的示道大師,我們皈依的佛陀!06:32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85講-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廣海明月0385講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廣海明月第385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5講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講次 | 0385 (2021-12-13 ~ 2021-12-15)
標題 | 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有沒有理解這句話它後面深刻的意涵?我們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那請問現在為什麼會下地獄呀?因為佛法最核心的內涵應該說是菩提心、是出離心、是空性,對不對?最區別於外道的是空性,外道就沒有理解空性啊!而凡夫是無法現見空性的,什麼意思?凡夫在沒有聽聞的狀態下,是完全不知道世上有個空性存在的──不知道生死輪迴是可以對治的,而且對治它的法就是空性。00:48
所以就算我們努力修定,勤苦修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已經得到三界最高的定了,可以發很多神通,像神仙一樣!甚至別人已經分辨不出來,好像你是聖人,但是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空性、思惟空性,那空性對於具有最高定這樣的人也是如同不存在一般,因為他不知道。但是空性存在嗎?空性是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切存在的諸法之上,而且透過我們的心是可以被證知的、可以被了解的──當然要經過道次第的修鍊,最重要的要善知識的指導,要親近善知識聽聞無垢的正法。01:33
所以如果一個不了解這一切的凡夫,直接用凡夫的道理,用他的這個狹窄的境界,甚至顛倒的境界去詮釋空性的話,大家可以想一想會出現什麼事情,會不會天下大亂?太亂了!假設凡夫的道理對於空性而言可以作為定量的話,那麼凡夫的道理應該可以證明空性是存在的。但是就像月稱論師在《四百論釋》裡邊所說的:眼識等世間見所緣的內涵只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且世間見也只是在世間安立為量而已,所以用凡夫的道理來解釋空性完全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02:19
什麼叫「虛妄欺誑」呢?就是它所顯現的和實際存在的是不相順的,意思就是你把事情完全看反了、無可救藥地看反了,只要一看就反!為什麼呢?因為在凡夫看起來就像有自性啊!凡夫就認為有自性,實際上諸法存在是以無自性而存在的。請問在這樣的狀態下,凡夫怎麼解釋佛法中的空性呢?注意!如果他從未聽聞過、從未見過,那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02:59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是離不開用我們世間的認知去理解的,對吧?但是世間的認知並沒有辦法完全地了解到佛法出世間的內涵。為什麼以我們世間的認知無法真正了解佛法的內涵?因為佛法的內涵是超越我們已有的經驗、已有的認知的。所以《廣論》上說:「我等無間從惡趣來,想要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你怎麼知道你沒去過的地方什麼樣呢?如果沒有了解教典的話。如果這時候憑藉我們已有的經驗去理解佛法的話,顯然會理解錯誤吧!03:41
所以如果我們因為世間的認知無法了解佛法出世間的內涵,就認為佛法所說的與我們的認知是有相違的,然後就認為佛法所說的不對、不合理,排斥、否定、不恭敬,甚至誹謗,請問會對於佛陀和正法造下極重的惡業嗎?極重的惡業就會下地獄,對吧?合理否?這樣推下來是合理的!04:10
佛陀依著二諦為我們宣說正法,在這之中,勝義諦──空性的意涵,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能理解的,以帶有錯亂的世間的認知去衡量佛法所說的甚深的空性,只會覺得佛法所說的是不合理的。04:28
以凡夫的理智一開始既然無法直接了解佛法的深義,那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趣入,什麼法?就是信心吧!對吧!在《大智度論》中有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經中也有說:「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所以對我們暫時無法了解的深義,能讓我們最終了解的前行也好,或者說從哪個門進去呢?要做什麼準備呢?那一定是信心吧!信心能離開恭敬嗎?離不開的,恭敬的心。05:08
不僅僅是像空性這樣甚深的法,不是我們用我們凡夫帶有錯亂的認知能夠一開始就了解到的,即便是像善知識教導我們許多調心的教授,也不是我們一開始聽受的時候,就第一時間能明白的,比如說看內心、看煩惱,多半都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根本就看不到那個所破。這個時候,如果因為看不到、不明白而誹謗,同時對於善知識以及正法也造下了重罪。05:41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對於我們看不到的、我們不知道的,懷有敬畏之心吧!因為它存在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最好的、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修習對上師三寶虔誠的皈依之心。所以一開始的淨信很重要,先生起淨信而受持。06:09
在《廣論》裡邊有說:「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語。」「處極低劣座」就是一個謙下的心態,發起了調伏。怎麼調伏?就是向內調伏,不是調伏別人,是向內調伏,就是一種美德啊!然後微笑著聽啊,像飲到甘露一般,他是很舒適的、他是有喜悅的;然後在這樣的狀態下,由信心能趣入,一再地串習,再用所聞的道理觀察相續向內調伏,對上師三寶修淨信。06:50
所以在這樣的一系列的條件下,最終本來像我們這樣無法了解佛法深義的凡夫,有沒有機會通達甚深法性呢?是絕對有機會的!因為我們有離苦得樂之心啊!每一個真理都去除我們的一分無知,而這分無知就是對空性和業果的無知。大家都知道,對業果的無知會掉落惡趣,對空性的無知會讓我們久處輪迴而受生死之苦,所以我們的一切痛苦是要靠了解真理、實證真理來解決。而佛陀就是給我們講怎麼樣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大善知識、大醫王,我們豈能對這樣的大醫王沒有信心、沒有敬信?07:38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了解的佛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要以恭敬心、淨信心先去接受。當然我們皈依佛法之後,這個淨信是有的,但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他不是一個以我現在的狀態去了解,然後就定論。08:03
還有一點,尤其是當我們聽到調心教授去請問的時候,有一個公案叫「倒空你的杯子」。就是如果你裝著滿杯的水來了之後,請問善知識怎麼樣在你的滿杯水裡再倒下一滴呢?因為一定會溢出來。所以「倒空自己的杯子」是要有謙恭的、空靈的心,放下自己那些凡夫的知見,認真地聽受佛陀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我們生命的問題:什麼問題?什麼解決方案?次第是什麼?下腳處是什麼?這一切道次第都解釋得非常地清晰,尤其是次第不可以倒亂。08:43
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教法,遇到了能夠清淨地解釋這個教法的傳承善知識們,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有福報的一群人,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啊!教典中說「不能以凡夫的世間見而破斥出世間的真實智」,就是在告訴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我們才能看到遼闊,想要去看無邊無際的所知的境界,而那就是佛陀、善知識引領我們想要去了解的所知的境界,那樣的生命不是很美嗎?為什麼要局限在自己的經驗裡不肯前行呢?你們認為呢?09:38
佈置一下作業好嗎?09:41
【作業】
1.第一個,如果你的心現在正遇到一個讓你卡住的地方,如果你一直是抱持著「因為別人的錯誤所以讓我現在處在這種困頓中」,請問這能不能解決問題呢?10:04
2.第二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尋求什麼樣的答案呢?10:10
3.第三題,在師父的這一講次中,你有發現答案嗎?你發現的答案是什麼?能解決你當下的困頓否?10:26
廣海明月第385講【全廣 II】舊版:P171-L7 ~ P171-L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5講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講次 | 0385 (2021-12-13 ~ 2021-12-15)
標題 | 信心是趣入佛法深義的門徑
音檔 | 6A 16:58 ~ 6A 17:26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7 ~ P171-L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6 ~ P171-LL2 )
手抄段落 |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
00:00
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有沒有理解這句話它後面深刻的意涵?我們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那請問現在為什麼會下地獄呀?因為佛法最核心的內涵應該說是菩提心、是出離心、是空性,對不對?最區別於外道的是空性,外道就沒有理解空性啊!而凡夫是無法現見空性的,什麼意思?凡夫在沒有聽聞的狀態下,是完全不知道世上有個空性存在的──不知道生死輪迴是可以對治的,而且對治它的法就是空性。00:48
所以就算我們努力修定,勤苦修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已經得到三界最高的定了,可以發很多神通,像神仙一樣!甚至別人已經分辨不出來,好像你是聖人,但是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空性、思惟空性,那空性對於具有最高定這樣的人也是如同不存在一般,因為他不知道。但是空性存在嗎?空性是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切存在的諸法之上,而且透過我們的心是可以被證知的、可以被了解的──當然要經過道次第的修鍊,最重要的要善知識的指導,要親近善知識聽聞無垢的正法。01:33
所以如果一個不了解這一切的凡夫,直接用凡夫的道理,用他的這個狹窄的境界,甚至顛倒的境界去詮釋空性的話,大家可以想一想會出現什麼事情,會不會天下大亂?太亂了!假設凡夫的道理對於空性而言可以作為定量的話,那麼凡夫的道理應該可以證明空性是存在的。但是就像月稱論師在《四百論釋》裡邊所說的:眼識等世間見所緣的內涵只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且世間見也只是在世間安立為量而已,所以用凡夫的道理來解釋空性完全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02:19
什麼叫「虛妄欺誑」呢?就是它所顯現的和實際存在的是不相順的,意思就是你把事情完全看反了、無可救藥地看反了,只要一看就反!為什麼呢?因為在凡夫看起來就像有自性啊!凡夫就認為有自性,實際上諸法存在是以無自性而存在的。請問在這樣的狀態下,凡夫怎麼解釋佛法中的空性呢?注意!如果他從未聽聞過、從未見過,那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02:59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是離不開用我們世間的認知去理解的,對吧?但是世間的認知並沒有辦法完全地了解到佛法出世間的內涵。為什麼以我們世間的認知無法真正了解佛法的內涵?因為佛法的內涵是超越我們已有的經驗、已有的認知的。所以《廣論》上說:「我等無間從惡趣來,想要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你怎麼知道你沒去過的地方什麼樣呢?如果沒有了解教典的話。如果這時候憑藉我們已有的經驗去理解佛法的話,顯然會理解錯誤吧!03:41
所以如果我們因為世間的認知無法了解佛法出世間的內涵,就認為佛法所說的與我們的認知是有相違的,然後就認為佛法所說的不對、不合理,排斥、否定、不恭敬,甚至誹謗,請問會對於佛陀和正法造下極重的惡業嗎?極重的惡業就會下地獄,對吧?合理否?這樣推下來是合理的!04:10
佛陀依著二諦為我們宣說正法,在這之中,勝義諦──空性的意涵,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能理解的,以帶有錯亂的世間的認知去衡量佛法所說的甚深的空性,只會覺得佛法所說的是不合理的。04:28
以凡夫的理智一開始既然無法直接了解佛法的深義,那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趣入,什麼法?就是信心吧!對吧!在《大智度論》中有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經中也有說:「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所以對我們暫時無法了解的深義,能讓我們最終了解的前行也好,或者說從哪個門進去呢?要做什麼準備呢?那一定是信心吧!信心能離開恭敬嗎?離不開的,恭敬的心。05:08
不僅僅是像空性這樣甚深的法,不是我們用我們凡夫帶有錯亂的認知能夠一開始就了解到的,即便是像善知識教導我們許多調心的教授,也不是我們一開始聽受的時候,就第一時間能明白的,比如說看內心、看煩惱,多半都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根本就看不到那個所破。這個時候,如果因為看不到、不明白而誹謗,同時對於善知識以及正法也造下了重罪。05:41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對於我們看不到的、我們不知道的,懷有敬畏之心吧!因為它存在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最好的、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修習對上師三寶虔誠的皈依之心。所以一開始的淨信很重要,先生起淨信而受持。06:09
在《廣論》裡邊有說:「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語。」「處極低劣座」就是一個謙下的心態,發起了調伏。怎麼調伏?就是向內調伏,不是調伏別人,是向內調伏,就是一種美德啊!然後微笑著聽啊,像飲到甘露一般,他是很舒適的、他是有喜悅的;然後在這樣的狀態下,由信心能趣入,一再地串習,再用所聞的道理觀察相續向內調伏,對上師三寶修淨信。06:50
所以在這樣的一系列的條件下,最終本來像我們這樣無法了解佛法深義的凡夫,有沒有機會通達甚深法性呢?是絕對有機會的!因為我們有離苦得樂之心啊!每一個真理都去除我們的一分無知,而這分無知就是對空性和業果的無知。大家都知道,對業果的無知會掉落惡趣,對空性的無知會讓我們久處輪迴而受生死之苦,所以我們的一切痛苦是要靠了解真理、實證真理來解決。而佛陀就是給我們講怎麼樣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大善知識、大醫王,我們豈能對這樣的大醫王沒有信心、沒有敬信?07:38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了解的佛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要以恭敬心、淨信心先去接受。當然我們皈依佛法之後,這個淨信是有的,但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他不是一個以我現在的狀態去了解,然後就定論。08:03
還有一點,尤其是當我們聽到調心教授去請問的時候,有一個公案叫「倒空你的杯子」。就是如果你裝著滿杯的水來了之後,請問善知識怎麼樣在你的滿杯水裡再倒下一滴呢?因為一定會溢出來。所以「倒空自己的杯子」是要有謙恭的、空靈的心,放下自己那些凡夫的知見,認真地聽受佛陀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我們生命的問題:什麼問題?什麼解決方案?次第是什麼?下腳處是什麼?這一切道次第都解釋得非常地清晰,尤其是次第不可以倒亂。08:43
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教法,遇到了能夠清淨地解釋這個教法的傳承善知識們,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有福報的一群人,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啊!教典中說「不能以凡夫的世間見而破斥出世間的真實智」,就是在告訴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我們才能看到遼闊,想要去看無邊無際的所知的境界,而那就是佛陀、善知識引領我們想要去了解的所知的境界,那樣的生命不是很美嗎?為什麼要局限在自己的經驗裡不肯前行呢?你們認為呢?09:38
佈置一下作業好嗎?09:41
【作業】
1.第一個,如果你的心現在正遇到一個讓你卡住的地方,如果你一直是抱持著「因為別人的錯誤所以讓我現在處在這種困頓中」,請問這能不能解決問題呢?10:04
2.第二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尋求什麼樣的答案呢?10:10
3.第三題,在師父的這一講次中,你有發現答案嗎?你發現的答案是什麼?能解決你當下的困頓否?10:26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海明月第386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講次 | 0386 (2021-12-16 ~ 2021-12-19)
標題 | 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有發心了吧?為利有情願成佛,為成佛故,要先修成佛的因,因需要聽法,所以要以成就一切遍智這樣的一個意樂來聽聞大乘的教法。00:21
前面我們有學到《廣論》中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這一段,那我們今天可以看看在《四家合註》上怎麼講的。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70頁,有沒有翻到?第一行,看仁波切的解釋。00:47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達聲聞道,就沒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可以反問這種人: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因為你只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01:56
在這裡邊仁波切強調說:有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不學聲聞道的話,就不了解聲聞道;如果不了解聲聞道,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既然不學習聲聞道,就不了解聲聞道;不了解聲聞道,即使自認為是菩薩,也只能說明不是菩薩。02:20
當初我們聽聞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大堆問題。在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有跟仁波切請問,仁波切說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啟問,所以你們會在《入門》裡邊看到很大段的這種討論。原來一開始是不想放進去的,後來法師們說一定要放進去。因為仁波切都非常地謙虛,他都說討論,所以我也就非常幸運地能把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時候是替別人問的,因為我發現別人不太敢問問題。02:57
所以下面這段討論,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再複習一下,你們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示?因為當時確實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所以我就請問仁波切了。我就問說:「剛才討論說,如果你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只能攝受大乘人,我認為如果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實際上是不能攝受大乘人。」03:27
仁波切說:「不能攝受小乘呀!小乘的法你沒學,怎麼救度他呢?」
然後我說:「但是不學小乘法的話,又怎麼到達大乘呢?他自己就無法成就啊!」
仁波切說:「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難了:難道不入聲聞、獨覺道,就無法進入大乘道嗎?」
然後弟子我回答說:「可以學習劣乘法藏,然後進入大乘道,但他必須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進入大乘。」
仁波切說:「必須要透過這個次第,再沒有其他的方式進入大乘嗎?有沒有菩提心一生起,就已經進入大乘了?」
弟子的我又說:「那生起菩提心的過程中,他也要學習出離心啊!」
仁波切回答說:「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很重要!所以不需要進入聲聞道再轉入大乘道,這種類型是指大乘種姓者。如果按你的說法,是先進聲聞道,證聲聞阿羅漢、再證獨覺阿羅漢、再進入大乘道,是這樣嗎?」04:36
我就直接說:「不是啊?那大乘種姓從何而來?」
師父說:「只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了!何時生起菩提心,從那時起就成了大乘行者。」
身為弟子的我又說:「所謂大乘種姓的人未必先從下面的學習,最初入道也未必先從下面的學起嗎?」
然後仁波切接著說:「也是有一開始就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
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也有這樣的?最初發心就直接進入大乘了?」
仁波切接著說:「真有這種人。」05:16
然後我還是不死心啊!我應該是理屈詞窮了,但是我還是不死心。這裡邊有法師接著說:「師父,如果發起菩提心的話,他應該會有出離心吧?」
仁波切說:「是應該有出離心。」
再有人說:「劣乘法藏不僅僅只有出離心而已,還有其他很多修法。」
仁波切接著說:「主要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就算大乘了,主要是心裡,這很重要。」
然後法師又說:「所以生起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就沒有辦法去度那些小乘的?」
仁波切說:「對!所以『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這種說法不合理。的確有這種人,沒有就不用講了!總之,為了成辦眾生的利益,必須學習所有三種種姓的法。主要對學道者的我們來說,這點很重要。都是學習大乘道的人,既然學了大乘道,又不學聲聞、獨覺道,這不合理。此處的教典和正理全部在成立──如果不證得一切聖教無違,是沒有辦法成辦眾生利益的。按你的想法,發菩提心入道前,是不是一定要入聲聞道?我們是要入聲聞道嗎?還是進入大乘?」06:40
看起來仁波切又看著我,把這個問題再度地拋給我,我必須得再開始出現了。所以我說:「我以為是必須由前面的路,不證聲聞、羅漢果,但是要從他們的路走進去才進入大乘。證的時候不證果,學的時候是這樣。」
仁波切說:「對、對、對!學倒是需要。」
然後我又開始了:「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習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的,不能生起菩提心的。」
仁波切又開示:「如果有具量的悲心、對有情能生出無量悲心,為了所有有情,住於三惡趣歷經劫海也在所不惜,能有這樣強猛心力的話,就叫作菩薩。我們用釋迦世尊初發心時,身為地獄拉車力士這一點來討論。大悲導師投生為地獄的所依身時,是一個拉車力士,駕車的獄卒在他的同伴沒法拉車時,使用三叉戟插他。這個時候世尊想:『這一切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擔。』由此初發菩提心,發心後馬上就離開了惡趣。這個時候的世尊有學完聲聞道嗎?」08:01
我回答說:「很多人看到別人下了地獄,並沒有生起這樣的心,他卻生起這樣的心,那麼他的因是什麼呢?一定是在因地裡聞思,先看到世間的過患、利己的過患,然後開始生起利他的心。」
仁波切說:「那麼住於地獄的有情相續中,有這些心嗎?」
然後弟子的我說:「那不是從聞思修次第生起的菩提心,就是觀苦有情就生起來了嗎?」
仁波切說:「雖然是透過聽聞教典而生起的,畢竟還是墮落在地獄吧!是不是地獄眾生?」
這時候法師就衝出來說:「師父,這個地方應該是說,如果我們現世要修大乘的話,不應該不學劣乘法藏。」
仁波切說:「對!」08:49
然後仁波切又回答說:「主要是學大乘的人,不能忽視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地學習,這裡的用意主要是這一點。我想應該是這樣吧!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便不是聲聞道,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有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觀待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也不是說生起菩提心不用因,一定是需要因的,只是不需要必經聲聞道及獨覺道。09:37
主要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很重要!輕視小乘法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生起菩提心之後,主要不是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的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這是有一點差別的。『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主要講的是不應該輕蔑小乘,但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緣故,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10:40
廣海明月第386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講次 | 0386 (2021-12-16 ~ 2021-12-19)
標題 | 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有發心了吧?為利有情願成佛,為成佛故,要先修成佛的因,因需要聽法,所以要以成就一切遍智這樣的一個意樂來聽聞大乘的教法。00:21
前面我們有學到《廣論》中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這一段,那我們今天可以看看在《四家合註》上怎麼講的。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70頁,有沒有翻到?第一行,看仁波切的解釋。00:47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達聲聞道,就沒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可以反問這種人: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因為你只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01:56
在這裡邊仁波切強調說:有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不學聲聞道的話,就不了解聲聞道;如果不了解聲聞道,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既然不學習聲聞道,就不了解聲聞道;不了解聲聞道,即使自認為是菩薩,也只能說明不是菩薩。02:20
當初我們聽聞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大堆問題。在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有跟仁波切請問,仁波切說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啟問,所以你們會在《入門》裡邊看到很大段的這種討論。原來一開始是不想放進去的,後來法師們說一定要放進去。因為仁波切都非常地謙虛,他都說討論,所以我也就非常幸運地能把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時候是替別人問的,因為我發現別人不太敢問問題。02:57
所以下面這段討論,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再複習一下,你們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示?因為當時確實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所以我就請問仁波切了。我就問說:「剛才討論說,如果你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只能攝受大乘人,我認為如果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實際上是不能攝受大乘人。」03:27
仁波切說:「不能攝受小乘呀!小乘的法你沒學,怎麼救度他呢?」
然後我說:「但是不學小乘法的話,又怎麼到達大乘呢?他自己就無法成就啊!」
仁波切說:「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難了:難道不入聲聞、獨覺道,就無法進入大乘道嗎?」
然後弟子我回答說:「可以學習劣乘法藏,然後進入大乘道,但他必須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進入大乘。」
仁波切說:「必須要透過這個次第,再沒有其他的方式進入大乘嗎?有沒有菩提心一生起,就已經進入大乘了?」
弟子的我又說:「那生起菩提心的過程中,他也要學習出離心啊!」
仁波切回答說:「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很重要!所以不需要進入聲聞道再轉入大乘道,這種類型是指大乘種姓者。如果按你的說法,是先進聲聞道,證聲聞阿羅漢、再證獨覺阿羅漢、再進入大乘道,是這樣嗎?」04:36
我就直接說:「不是啊?那大乘種姓從何而來?」
師父說:「只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了!何時生起菩提心,從那時起就成了大乘行者。」
身為弟子的我又說:「所謂大乘種姓的人未必先從下面的學習,最初入道也未必先從下面的學起嗎?」
然後仁波切接著說:「也是有一開始就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
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也有這樣的?最初發心就直接進入大乘了?」
仁波切接著說:「真有這種人。」05:16
然後我還是不死心啊!我應該是理屈詞窮了,但是我還是不死心。這裡邊有法師接著說:「師父,如果發起菩提心的話,他應該會有出離心吧?」
仁波切說:「是應該有出離心。」
再有人說:「劣乘法藏不僅僅只有出離心而已,還有其他很多修法。」
仁波切接著說:「主要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就算大乘了,主要是心裡,這很重要。」
然後法師又說:「所以生起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就沒有辦法去度那些小乘的?」
仁波切說:「對!所以『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這種說法不合理。的確有這種人,沒有就不用講了!總之,為了成辦眾生的利益,必須學習所有三種種姓的法。主要對學道者的我們來說,這點很重要。都是學習大乘道的人,既然學了大乘道,又不學聲聞、獨覺道,這不合理。此處的教典和正理全部在成立──如果不證得一切聖教無違,是沒有辦法成辦眾生利益的。按你的想法,發菩提心入道前,是不是一定要入聲聞道?我們是要入聲聞道嗎?還是進入大乘?」06:40
看起來仁波切又看著我,把這個問題再度地拋給我,我必須得再開始出現了。所以我說:「我以為是必須由前面的路,不證聲聞、羅漢果,但是要從他們的路走進去才進入大乘。證的時候不證果,學的時候是這樣。」
仁波切說:「對、對、對!學倒是需要。」
然後我又開始了:「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習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的,不能生起菩提心的。」
仁波切又開示:「如果有具量的悲心、對有情能生出無量悲心,為了所有有情,住於三惡趣歷經劫海也在所不惜,能有這樣強猛心力的話,就叫作菩薩。我們用釋迦世尊初發心時,身為地獄拉車力士這一點來討論。大悲導師投生為地獄的所依身時,是一個拉車力士,駕車的獄卒在他的同伴沒法拉車時,使用三叉戟插他。這個時候世尊想:『這一切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擔。』由此初發菩提心,發心後馬上就離開了惡趣。這個時候的世尊有學完聲聞道嗎?」08:01
我回答說:「很多人看到別人下了地獄,並沒有生起這樣的心,他卻生起這樣的心,那麼他的因是什麼呢?一定是在因地裡聞思,先看到世間的過患、利己的過患,然後開始生起利他的心。」
仁波切說:「那麼住於地獄的有情相續中,有這些心嗎?」
然後弟子的我說:「那不是從聞思修次第生起的菩提心,就是觀苦有情就生起來了嗎?」
仁波切說:「雖然是透過聽聞教典而生起的,畢竟還是墮落在地獄吧!是不是地獄眾生?」
這時候法師就衝出來說:「師父,這個地方應該是說,如果我們現世要修大乘的話,不應該不學劣乘法藏。」
仁波切說:「對!」08:49
然後仁波切又回答說:「主要是學大乘的人,不能忽視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地學習,這裡的用意主要是這一點。我想應該是這樣吧!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便不是聲聞道,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有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觀待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也不是說生起菩提心不用因,一定是需要因的,只是不需要必經聲聞道及獨覺道。09:37
主要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很重要!輕視小乘法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生起菩提心之後,主要不是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的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這是有一點差別的。『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主要講的是不應該輕蔑小乘,但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緣故,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10:40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海明月第387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講次 | 0387 (2021-12-20 ~ 2021-12-23)
標題 | 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上面那一段,就是我當初在跟仁波切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請問仁波切,仁波切的回答。00:10
一般來說,決定種姓的大乘行者,一定不會先趣入小乘道,再趣入大乘道,而是直接趣入大乘道,成為菩薩。雖然沒有趣入小乘道就直接趣入大乘道,但是一定是透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因此,學習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生起出離心,不代表要趣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例如透過學習共中士道發起出離心,不代表這時候就是趣入小乘道了。00:45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現觀辨析》中說:是三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下士道。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我再說一遍,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念死無常,才能生起中士道,所以念死無常的意樂是共下士道。01:26
那麼什麼是共中士道呢?是上、中二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中士道。比如說思惟苦諦的過患,是上士、中士所應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思惟苦諦的過患,才能生起上士道,所以思惟苦諦過患的意樂是共中士道。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一定要先學習共中、共下士道,才能更進一步發起菩提心。02:14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不學習劣乘法藏,而直接發菩提心成為菩薩呢?《廣論》中說:「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意思就是,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應該要學習小乘法藏。02:33
《廣論》上士道四緣發心,在208頁第6行中說:02:38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妬、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03:52
即使在發心前沒有聽聞大乘法藏,也有可能由於想要令正法久住而發心,或者由於看見難發心而發心。如果發心前不一定要聽聞大乘法藏的話,更不要說是聽聞小乘法藏。04:08
仁波切說:「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也有一開始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這兩種仁波切都有講。04:30
格西拉也說:「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過去印度有位專修喜金剛的瑜伽士,自己認為已經生起了菩提心,結果竟然修成了預流果位!阿底峽尊者就知道這件事了,在藏地知道了,之後就告誡弟子們說:『一定要區別大小乘的差別,才可能生起我所傳的菩提心。』」04:57
格西拉說:「要想了解大小乘的差別,一定要了解小乘法;想要了解,就得先學習。即便是不應去修的『自利解脫』,也必須要了解這個所破的界限在哪裡。所以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05:14
就像師父說的:大乘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包含小的,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怎麼可能成為大乘人呢?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不能生起菩提心。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一定要遍學一切──無論是大乘法藏還是小乘法藏,都必須要學習。因為菩薩要攝受的所化機包含了各種根性的眾生,為了救度他們,就一定要學習適應他們根性的法類,所以菩薩學習的時候要遍學一切。但是不代表學了劣乘法藏就要趣入小乘道,或者取證小乘阿羅漢果。06:00
我們學了這麼多的內容,總攝一下:請問發菩提心前,一定要經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次第嗎?那學習共中士道代不代表你趣入小乘道呀?學習共中士道與趣入小乘道是一樣的嗎?那發菩提心之前是否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呢?如果是圓滿德相的發心,也就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修出來的菩提心,一定要先了解大小乘的差別,所以發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06:41
廣海明月第387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講次 | 0387 (2021-12-20 ~ 2021-12-23)
標題 | 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上面那一段,就是我當初在跟仁波切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請問仁波切,仁波切的回答。00:10
一般來說,決定種姓的大乘行者,一定不會先趣入小乘道,再趣入大乘道,而是直接趣入大乘道,成為菩薩。雖然沒有趣入小乘道就直接趣入大乘道,但是一定是透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因此,學習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生起出離心,不代表要趣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例如透過學習共中士道發起出離心,不代表這時候就是趣入小乘道了。00:45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現觀辨析》中說:是三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下士道。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我再說一遍,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念死無常,才能生起中士道,所以念死無常的意樂是共下士道。01:26
那麼什麼是共中士道呢?是上、中二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中士道。比如說思惟苦諦的過患,是上士、中士所應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思惟苦諦的過患,才能生起上士道,所以思惟苦諦過患的意樂是共中士道。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一定要先學習共中、共下士道,才能更進一步發起菩提心。02:14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不學習劣乘法藏,而直接發菩提心成為菩薩呢?《廣論》中說:「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意思就是,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應該要學習小乘法藏。02:33
《廣論》上士道四緣發心,在208頁第6行中說:02:38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妬、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03:52
即使在發心前沒有聽聞大乘法藏,也有可能由於想要令正法久住而發心,或者由於看見難發心而發心。如果發心前不一定要聽聞大乘法藏的話,更不要說是聽聞小乘法藏。04:08
仁波切說:「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也有一開始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這兩種仁波切都有講。04:30
格西拉也說:「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過去印度有位專修喜金剛的瑜伽士,自己認為已經生起了菩提心,結果竟然修成了預流果位!阿底峽尊者就知道這件事了,在藏地知道了,之後就告誡弟子們說:『一定要區別大小乘的差別,才可能生起我所傳的菩提心。』」04:57
格西拉說:「要想了解大小乘的差別,一定要了解小乘法;想要了解,就得先學習。即便是不應去修的『自利解脫』,也必須要了解這個所破的界限在哪裡。所以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05:14
就像師父說的:大乘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包含小的,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怎麼可能成為大乘人呢?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不能生起菩提心。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一定要遍學一切──無論是大乘法藏還是小乘法藏,都必須要學習。因為菩薩要攝受的所化機包含了各種根性的眾生,為了救度他們,就一定要學習適應他們根性的法類,所以菩薩學習的時候要遍學一切。但是不代表學了劣乘法藏就要趣入小乘道,或者取證小乘阿羅漢果。06:00
我們學了這麼多的內容,總攝一下:請問發菩提心前,一定要經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次第嗎?那學習共中士道代不代表你趣入小乘道呀?學習共中士道與趣入小乘道是一樣的嗎?那發菩提心之前是否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呢?如果是圓滿德相的發心,也就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修出來的菩提心,一定要先了解大小乘的差別,所以發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06:41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88講-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廣海明月第388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8講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講次 | 0388 (2021-12-23 ~ 2021-12-26)
標題 | 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你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問題討論多了點嗎?現在還有耐心嗎?我們再可以看一下《廣論》209頁。00:10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00:36
看這段喔!這接下來了。前面是講什麼?四緣發心的前面兩種,是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不是啊!說:「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就想要成佛了!」這就是發心了。還有人是想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也是發心。這兩個都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看起來,對不對?是由佛的功德引發的。還有一個是想要讓有情成佛,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也是進入發心之數,就是是發心!01:12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01:14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01:48
所以我們看到宗大師在這裡明確地說到,四緣發心的前兩種並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對吧?但是它絕對地進入了──預入發心之數,也一定要算發心。但是不是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呢?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所以必須要先看見唯有成佛才能徹底圓滿自他二利,然後發起希求菩提與利他的心。02:20
那如果只是發菩提心,不一定要圓滿德相的菩提心的話,就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對不對?是不是就會推導出這樣的一個推論呢?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就像《廣論》中依據《菩薩地》中所說的四緣發心,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也能發起菩提心,這就是仁波切在前面一直講的,對不對?但如果我們想要依著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修學的話,應該要先學清楚大、小乘的差別,然後再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要遍學一切,才能攝受各種種姓的眾生。02:56
好!這個問題我們探討得有點廣,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怕?我想問:前面那兩種發心,是見佛的色身、法身的功德,或者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那你是要這樣的發心呢?還是要圓滿德相發心呢?像學《道次第》的,基本是要從共下、共中開始,對吧?要這樣修學。03:22
討論這些是讓我們明白:進入發心之數是有各種方式進入的,但是圓滿德相的發心,就要紮實地修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還有自他換,還有前面的出離心,甚至是共下士道念死無常啊、皈依呀、業果……,這都要修。03:42
從親近善知識開始,我們前面就有說:「近諸佛位、諸佛歡喜」,提出了佛會歡喜、會離佛位越來越趨近。其實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就告訴我們,我們這裡邊的善知識是從一開始到成佛這樣引導的一個善知識,不是階段接引你就把你放在那兒;這裡的大乘善知識,一定是攝受我們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道次第。所以能夠聽到這種完整的道次第的教法,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聽完了之後我們去閱藏──開始看大藏經的話,其實我們會清楚:這個部分是講出離心、這個部分是講菩提心、那個部分是講空性、那個部分講密續、那部分講戒律等等。我們會因為學習《道次第》的原因,把佛所說的法藏都安置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上。04:42
這就是大師對我們的深恩!我們並不會輕視哪個、輕此薄彼,或者特別看重一個,覺得那些是我不需要的,非常容易就謗法了。從《廣論》一開始,我們就慢慢地去學習謹慎地下定義,細心地學習教典,不要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久了之後我們就沒有那麼著急,會具有耐心,對該抉擇的、該思考的也會看得全面一點──多看幾本教典,看看傳承祖師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一個字的問題是怎麼討論的,像在《現觀》、在很多教典到底是怎麼講的。05:25
五大論的學制開始之後,法師們學習的角度非常地廣博,我們可以從很多教典上都讀到一樣的說法,這真是一件盛事喔!我們這個時代的盛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呀!這些有傳承的、清淨的教典,還有傳承清淨的口訣教授。我們不是在盲修瞎練,不是自己想一齣是一齣,都是有教典根據、有上師的教誡,這樣依序修下去就不會落空啊!你們認為呢?06:05
今天的一個作業就是:你要學習圓滿德相的發心嗎?那你該如何做呢?06:1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8講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講次 | 0388 (2021-12-23 ~ 2021-12-26)
標題 | 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你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問題討論多了點嗎?現在還有耐心嗎?我們再可以看一下《廣論》209頁。00:10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00:36
看這段喔!這接下來了。前面是講什麼?四緣發心的前面兩種,是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不是啊!說:「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就想要成佛了!」這就是發心了。還有人是想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也是發心。這兩個都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看起來,對不對?是由佛的功德引發的。還有一個是想要讓有情成佛,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也是進入發心之數,就是是發心!01:12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01:14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01:48
所以我們看到宗大師在這裡明確地說到,四緣發心的前兩種並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對吧?但是它絕對地進入了──預入發心之數,也一定要算發心。但是不是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呢?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所以必須要先看見唯有成佛才能徹底圓滿自他二利,然後發起希求菩提與利他的心。02:20
那如果只是發菩提心,不一定要圓滿德相的菩提心的話,就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對不對?是不是就會推導出這樣的一個推論呢?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就像《廣論》中依據《菩薩地》中所說的四緣發心,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也能發起菩提心,這就是仁波切在前面一直講的,對不對?但如果我們想要依著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修學的話,應該要先學清楚大、小乘的差別,然後再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要遍學一切,才能攝受各種種姓的眾生。02:56
好!這個問題我們探討得有點廣,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怕?我想問:前面那兩種發心,是見佛的色身、法身的功德,或者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那你是要這樣的發心呢?還是要圓滿德相發心呢?像學《道次第》的,基本是要從共下、共中開始,對吧?要這樣修學。03:22
討論這些是讓我們明白:進入發心之數是有各種方式進入的,但是圓滿德相的發心,就要紮實地修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還有自他換,還有前面的出離心,甚至是共下士道念死無常啊、皈依呀、業果……,這都要修。03:42
從親近善知識開始,我們前面就有說:「近諸佛位、諸佛歡喜」,提出了佛會歡喜、會離佛位越來越趨近。其實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就告訴我們,我們這裡邊的善知識是從一開始到成佛這樣引導的一個善知識,不是階段接引你就把你放在那兒;這裡的大乘善知識,一定是攝受我們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道次第。所以能夠聽到這種完整的道次第的教法,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聽完了之後我們去閱藏──開始看大藏經的話,其實我們會清楚:這個部分是講出離心、這個部分是講菩提心、那個部分是講空性、那個部分講密續、那部分講戒律等等。我們會因為學習《道次第》的原因,把佛所說的法藏都安置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上。04:42
這就是大師對我們的深恩!我們並不會輕視哪個、輕此薄彼,或者特別看重一個,覺得那些是我不需要的,非常容易就謗法了。從《廣論》一開始,我們就慢慢地去學習謹慎地下定義,細心地學習教典,不要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久了之後我們就沒有那麼著急,會具有耐心,對該抉擇的、該思考的也會看得全面一點──多看幾本教典,看看傳承祖師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一個字的問題是怎麼討論的,像在《現觀》、在很多教典到底是怎麼講的。05:25
五大論的學制開始之後,法師們學習的角度非常地廣博,我們可以從很多教典上都讀到一樣的說法,這真是一件盛事喔!我們這個時代的盛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呀!這些有傳承的、清淨的教典,還有傳承清淨的口訣教授。我們不是在盲修瞎練,不是自己想一齣是一齣,都是有教典根據、有上師的教誡,這樣依序修下去就不會落空啊!你們認為呢?06:05
今天的一個作業就是:你要學習圓滿德相的發心嗎?那你該如何做呢?06:15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全廣II】光明版4K
廣海明月第389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1-LL3 ~ P173-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全廣II】光明版4K
講次 | 0389 (2021-12-27 ~ 2021-12-29)
標題 | 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
音檔 | 6A 17:32 ~ 6A 20:50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L3 ~ P173-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1 ~ P173-L7 )
手抄段落 | 趣入大乘道者……哪一個不該做。
考一考大家剛才聽聞的狀態。第一個問題:談到共不共的時候,有沒有確定是什麼行者?有,對吧?什麼行者?「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才會提到共道的問題,對吧?那麼所走的道路有兩條,是什麼?「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是什麼?「就是共同的」。不共的呢?「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請問:跟誰共?「跟二乘」。那麼還有一條是什麼啊?不共的,就是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的。03:24
接著師父舉了幾個共與不共的例子啊?是幾個?是三個嗎?第一個是念書,對吧?小學生和大學生,大學生有一段是不共的,跟小學生就是共的。然後呢,接著又是什麼?世間人和比丘都是世間的人,作為世間的人是共同的,可是因為有戒律,穿這一身衣服──比丘,是不共的。那麼此處我們修學的內容,共者是什麼?是哪一個乘藏中的所說諸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是什麼意思?就是「基礎」的意思,對吧?「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個共道呢?師父說:「為了目的大」,就是目的非常非常地大,所以基礎要打得更深、更廣,這個就是不同的了。所以基礎是一定需要的。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04:39
廣海明月第389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1-LL3 ~ P173-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全廣II】光明版4K
講次 | 0389 (2021-12-27 ~ 2021-12-29)
標題 | 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
音檔 | 6A 17:32 ~ 6A 20:50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L3 ~ P173-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1 ~ P173-L7 )
手抄段落 | 趣入大乘道者……哪一個不該做。
好!我們在研討這一段之前,請大家和我一起把原文念一遍:「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02:35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00:29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呢?就是不是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現在念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的話,那小學生不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的人,所以作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01:52
考一考大家剛才聽聞的狀態。第一個問題:談到共不共的時候,有沒有確定是什麼行者?有,對吧?什麼行者?「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才會提到共道的問題,對吧?那麼所走的道路有兩條,是什麼?「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是什麼?「就是共同的」。不共的呢?「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請問:跟誰共?「跟二乘」。那麼還有一條是什麼啊?不共的,就是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的。03:24
接著師父舉了幾個共與不共的例子啊?是幾個?是三個嗎?第一個是念書,對吧?小學生和大學生,大學生有一段是不共的,跟小學生就是共的。然後呢,接著又是什麼?世間人和比丘都是世間的人,作為世間的人是共同的,可是因為有戒律,穿這一身衣服──比丘,是不共的。那麼此處我們修學的內容,共者是什麼?是哪一個乘藏中的所說諸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是什麼意思?就是「基礎」的意思,對吧?「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個共道呢?師父說:「為了目的大」,就是目的非常非常地大,所以基礎要打得更深、更廣,這個就是不同的了。所以基礎是一定需要的。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04:39
好!接著說:在這個情況下,雖然是共同的,但是大乘和小乘中舉出了一個討論的地方,是不是戒律,對吧?「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反之也是:「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接著師父說:麻煩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注意!「那麼為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非常值得探究和了解清楚的。師父說:如果我們對這點了解了,以後對大、小乘之間的差別啊,以及南傳、北傳的我們的取捨,非常非常地清楚。接著師父講了什麼?一本戒經,叫《梵網經》,說這裡邊講得很清楚。那以後我們也會一起學習菩薩戒。07:11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哪幾個戒嘛是布施度,哪幾個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哪一個該做,哪一個不該做。06:10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廣海明月第390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3-L6 ~ P174-LL6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講次 | 0390 (2021-12-30 ~ 2022-01-02)
標題 | 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音檔 | 6A 20:50 ~ 6A 23:08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3-L6 ~ P17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73-L8 ~ P174-LL6 )
手抄段落 |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因為急求出離的原因,「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那應該做什麼?就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師父甚至說他們已經做到了──哎呀!連這個身體都會覺得丟掉了正好。然後在這裡邊談到了:吃什麼東西也不用管味道,甚至有沒有營養也不用管了,最好的營養就是自己的心。這是為什麼說聲聞乘人急求出離就顧不了其他的事情,只有一心要出離。02:51
可是接著出現了什麼呀?「大乘人」,大乘人,注意!後面就不是急求出離,大乘人「要救濟一切人」──就是救濟一切眾生。這裡邊會不會也有一種急切呢?因為他要急切地救濟一切眾生呀!但是,問題出現了,就是這一切眾生不會聽這個菩薩的、說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習性、各自的習慣,他們有各自的根性,那個時候如果不管各種各樣的根性是不行的。那菩薩的出路是什麼呀?就要學呀!跟誰學啊?跟佛學啊!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所以菩薩就要勇猛精進地學習了。03:54
那麼戒經上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是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如果少事、少業、少希望──注意──是不是就錯了呀?因為「要救別人」,開始出現了──「救得越多越好」,是不能少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多大的呀?是「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事情也做不來,那我們怎麼樣去救人啊?注意!這是不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差別呀?是的!我們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04:51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04:57
因為菩薩他要救眾生,每一個發心的人要靠自己,自己要做什麼呢?說:「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大家凡是努力想發心的都有過這個體會,你如果不保護自己這個心,不去保護自己的菩薩戒,那很多、很多的境界都會讓我們很辛苦,這種苦就是由於修行而產生的。有的人就萌生退意,一碰到境界的時候,他那個發心沒有增長反而削弱,這是不是很危險啊?甚至是很致命的!所以我們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這個珍貴的發心,守護我們的菩薩戒,而且不停地在各種境界中增廣它。08:14
廣海明月第390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3-L6 ~ P174-LL6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講次 | 0390 (2021-12-30 ~ 2022-01-02)
標題 | 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音檔 | 6A 20:50 ~ 6A 23:08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3-L6 ~ P17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73-L8 ~ P174-LL6 )
手抄段落 |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請問師父說:「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是哪一本戒經呢?《菩薩戒》。說明聲聞乘人他的戒律為什麼和大乘人不一樣的原因,就是「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出現了這四個字──急求出離,這個「急」,是非常急切、非常急迫地希求出離。從哪裡出離呀?從生死中出離,所以他的出離心非常非常地熾熱。01:55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01:06
因為急求出離的原因,「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那應該做什麼?就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師父甚至說他們已經做到了──哎呀!連這個身體都會覺得丟掉了正好。然後在這裡邊談到了:吃什麼東西也不用管味道,甚至有沒有營養也不用管了,最好的營養就是自己的心。這是為什麼說聲聞乘人急求出離就顧不了其他的事情,只有一心要出離。02:51
可是接著出現了什麼呀?「大乘人」,大乘人,注意!後面就不是急求出離,大乘人「要救濟一切人」──就是救濟一切眾生。這裡邊會不會也有一種急切呢?因為他要急切地救濟一切眾生呀!但是,問題出現了,就是這一切眾生不會聽這個菩薩的、說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習性、各自的習慣,他們有各自的根性,那個時候如果不管各種各樣的根性是不行的。那菩薩的出路是什麼呀?就要學呀!跟誰學啊?跟佛學啊!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所以菩薩就要勇猛精進地學習了。03:54
那麼戒經上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是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如果少事、少業、少希望──注意──是不是就錯了呀?因為「要救別人」,開始出現了──「救得越多越好」,是不能少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多大的呀?是「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事情也做不來,那我們怎麼樣去救人啊?注意!這是不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差別呀?是的!我們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04:51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04:57
好!師父講到這個大、小乘在戒律上的差別之後,說:「有一點要辨別」,聽完了這一點之後,覺得哪一點要辨別?還記得嗎?你們能答上來嗎?是不是「次第」呀?次第。師父說:「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注意!從開始發心要救一切人,到圓滿那個心,師父在這裡邊說「靠我們自己」,你們承許嗎?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完得成嗎?那師父為什麼要這樣說呢?07:14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06:14
因為菩薩他要救眾生,每一個發心的人要靠自己,自己要做什麼呢?說:「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大家凡是努力想發心的都有過這個體會,你如果不保護自己這個心,不去保護自己的菩薩戒,那很多、很多的境界都會讓我們很辛苦,這種苦就是由於修行而產生的。有的人就萌生退意,一碰到境界的時候,他那個發心沒有增長反而削弱,這是不是很危險啊?甚至是很致命的!所以我們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這個珍貴的發心,守護我們的菩薩戒,而且不停地在各種境界中增廣它。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