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401講~第489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46講-修行全靠善知識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446講 447講 448講 449講 450講
451講 452講 453講 454講 455講 456講 457講 458講 459講 460講
🍀廣海明月 0446講🍁修行全靠善知識
廣海明月第446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446講🍁修行全靠善知識


講次 | 0446 (2022-07-14 ~ 2022-07-17)
標題 | 修行全靠善知識
廣論段落 | P11-L5 ~ P11-L7 則當集成……令起定解。
音檔 | 7A 03:18 ~ 7A 09:54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0-LL6 ~ P203-L5 ( 2016 南普陀版:P200-LL8 ~ P203-L5 )
手抄段落 | 那個勝解……佛法第一步。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毀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01:42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03:44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04:26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05:51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06:37
  看了這一段之後,我會現起一個畫面:在皎潔的月光下阿難尊者在靜坐,月光照耀著他的禪思。他在想什麼呢?居然是:善知識有多重要呢?修行和善知識的關係是什麼呢?07:05

  接著我們就進入到師父給我們講的故事中,師父說:「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我們就不可能懂。』」懂什麼呢?懂修行,對吧?阿難尊者想完了之後,阿難尊者去做了什麼呢?07:30

  下座之後,就去請問佛陀──把自己的覺受去請問佛陀了。07:39

  師父就幫我們描述那個場景:「『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07:56

  「佛的回答很有意思

  佛說:「阿難哪,你錯了。

  阿難說:「怎麼錯呀?

  「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

  說:「哦!全部要靠。」08:17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這一段故事中,阿難尊者在靜坐中是不是生起了不錯的覺受呢?他生起了這個覺受之後,他沒有覺得這個覺受是很棒的,然後馬上想問:「這樣的感覺是對的嗎?還是不對的?」所以才去請問佛了。08:36

  那麼一大半和全部,一大半要靠善知識與全部都要靠善知識,這兩者哪一個是佛陀的教誡呢?是阿難尊者幫我們啟問的佛陀教誡──修行的全部都要靠善知識!08:58

  那修行的全部,在45頁〈修習軌理〉祈求的部分,大家可以看一看。「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當我們供養的時候,我們應該祈求什麼呢?「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祈禱什麼?「維願加持」,就是善知識要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兩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有沒有看到?全部的里程,就從親近善知識一開始,到空性、到佛果,全部都要靠善知識!09:52

  大家有沒有發現阿難尊者在座上修的時候,禪思的主題是親近善知識?他是佛陀的侍者,是跟隨佛很親近的弟子,這麼親近的弟子座上修的時候,還要想親近善知識嗎?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跟在佛旁邊一直學習的話,還需要座上修親近善知識勝利嗎?10:30

  那再對比一下我們自己呢?有多少個時刻我們會認為:實際上親近善知識的勝利或者親近善知識這個主題是要在座上修去思惟的?不是聽一聽,然後學習一下就放著,實際上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專門的主題,對這個主題進行深入地、反覆地思考。思考了之後,還要把自己的覺受去請問善知識。這是阿難尊者示現給我們的,《阿含經》裡就是這樣記載的。11:10

  對比一下,如此親近佛的弟子他就是這樣修行的,那我們自己對於親近善知識的這個主題的重視度到什麼程度呢?他當時說是不是一大半都要靠善知識啊?佛陀說:「你錯了!」在那原經典裡是「莫作是言」,是要全部都靠善知識!全部都要靠善知識這件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佛陀教誡完阿難尊者之後,大家都聽了之後「歡喜信受,依教奉行」。怎麼依教奉行呢?回去之後,尊者會不會又再座上修了呢?又緣著修行的全部都要靠善知識。那麼修行的全部都要靠善知識,到底它的深意是什麼呢?肯定還要座上修思惟吧!12:08

  我們可以在《阿含經》裡看到這樣真實的記載,阿難尊者是如何在這個主題上用功的。這是小乘的經典,那麼進入大乘呢?最著名的《華嚴經》,以這個為代表。然後師父說:「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開示給誰呢?就是「善財童子」。然後「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注意!「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然後師父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13:00

  那我問:第一步是什麼?依靠善知識。然後就要走到師父在這一段講的前邊,前邊不是有兩部分嗎?第一部分說:「我們真正想要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師父在那個「人」字讀得很重。有這樣的一個條件了,「應該怎麼辦?」馬上就說:「要依靠一個善知識」,然後又說:「善知識」。13:34

  給大家留個作業: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誦過《華嚴經》?裡邊有用非常多、非常多的譬喻讚美善知識。如果你回頭能夠找到一段,跪在佛前,或者坐著也可以、站著也可以,念那樣的經文供養佛陀,因為這樣的教誡就是佛陀傳下來的。或者在廣論班裡,大家每人找一段去讚美善知識,可以累積很多資糧。把有經典依據、讚美善知識很重要的、所有的道次第都依著善知識生起的這樣的譬喻,可以從不同的經典──在《華嚴經》很多──找到之後讀誦一下,供養從佛輾轉傳來的所有傳承祖師。祈求,就按照供曼陀羅那個祈求,這就叫集資啊!你們會做吧?14:3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47講-依師做對了,問題迎刃而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47講🍁依師做對了,問題迎刃而解
廣海明月第447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47講🍁依師做對了,問題迎刃而解


講次 | 0447 (2022-07-18 ~ 2022-07-20)
標題 | 依師做對了,問題迎刃而解
廣論段落 | P11-L5 ~ P11-L7 則當集成……令起定解。
音檔 | 7A 03:18 ~ 7A 13:1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0-LL6 ~ P204-LL2 ( 2016 南普陀版:P200-LL8 ~ P204-LL2 )
手抄段落 | 那個勝解……決定不移。

  師父說:「我們剛開始的人」要怎麼做呢?有兩個:「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是應該怎麼辦啊?「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如果這件事做對了的話,所有的問題四個字──「迎刃而解」!00:30

  那麼迎刃而解,大家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刃」比如鋒利的智慧,對吧?它像一把寶劍一樣,我們在面對難關的時候能夠順利地穿越,而且一定要到達一個比現在更好的地方。很多修行人為什麼選擇修行,就是希望很多難題能夠迎刃而解,不要再被那些難題難在當前的苦受下,而且當前的苦因和未來的苦果,這都是一個解不了的問題。所以「迎刃而解」對我們來說是有一個很遼闊的──能夠當下怎麼穿越、來世怎麼穿越,乃至無量生我們是怎麼樣穿越痛苦的;一定要繞過三惡趣,不能下三惡道!01:20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我非常想要的一個果,這樣的一個果,一開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依靠善知識。那反過來,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做對了問題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弄不對的話,繞的就是個大圈子。01:38

繞這個大圈子,以前討論過是在哪兒繞呢?多半會在三惡趣繞。時間非常地長,是曠劫的,因為一入惡趣很難出離!惡趣壽命又很長,那個時候想要離開都離不了,想死都死不了,死了之後再生、生了再死,還是在那個地方,一入惡趣極難出離!02:03

為什麼繞這麼大一個圈子?觀待眼下我們解決每一個問題的當下,是不是都在繞圈子呢?不是這個苦的正對治──解決的方案是不對的,所以他繞、繞、繞,那個果就會繞更遠,離快樂更遠了。為什麼會繞圈子呢?就不知道事情的扼要,或者對這件事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解決方案都不對,所以總是東繞西繞,結果繞到了快樂的對面──苦的那個地方。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小孩一樣,他不知道哪裡是險路、哪裡是安全的路,結果走到險路。02:39

善知識就好比我們的眼目一樣,會領著我們走到安全的地方。最重要的關鍵「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才有了阿難尊者在禪修的那個思考。「迎刃而解」和在惡道裡邊千生萬死是完全兩極化的路。03:14

  依止過善知識的人都知道:當我們有什麼難題去問到善知識的時候,善知識能在我們心中所產生的那種提升的力量,不是自己看多少年書能夠解決的。有的時候在善知識面前聽法,會獲得超越不知道比自己用功大多少倍的超越力,我們會最大限度去爆發自己的潛能。因為善知識才知道怎麼讓我們能夠在修行的路上走得非常地有力和輕鬆,這完全是很多依止過善知識的人在體驗上可以體驗到的一件事情。所以才說「迎刃而解」,而不是碰到什麼困難就耽擱什麼困難,碰到什麼染緣就只能隨著染緣殞落,不是這樣的!是一直超越、一直超越!04:0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05:37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06:28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07:23
  師父在前面說:「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正知見──要依靠善知識。接著,師父說:「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要學什麼呀?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住什麼?「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接著就是「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08:08

  其實這個時候會有個問題:如果我們追隨善知識的話,就很想要超越生死或者開悟,追求這樣的一個結果,但是師父在此處讓我們把握住整體修學佛法的綱要還有次第,這會不會跟我們當初修學佛法的那個所求會不一樣?我們的所求是想要掌握佛法的次第和綱要嗎?會覺得:「掌握整個修學佛法的大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吧!因為它很容易所以就可以略過了,我直接追求開悟就可以了。」但是在這裡邊說:「所有的佛陀的教言都是一個有情成佛的助緣,這個道理要發起定解。」它排在跟善知識學的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一開門就看到這個。09:08

  很顯然的,這會挑戰到當初我們依靠善知識的那個原始的動機,我們沒有這樣的動機!所以這個動機是要學習的,因為對於整體道次的學習發生定解這件事,我們認為不重要,我們甚至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這樣的概念進來之後,可能來了之後輕輕地就又不見了。所以這幾行字讀到的時候,大家要仔細地、反覆地讀一下。我們哪一個是好有善根的,學到這兒說:「對!對!對!我就是要了解佛的整體、綱要和次第。」問了很多人,他們說:「求開悟!」「求感應!」「求了脫生死!」都不是要了解佛法的全貌。09:5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48講-先聽聞佛法全貌,走最近的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48講🍁先聽聞佛法全貌,走最近的路
廣海明月第448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48講🍁先聽聞佛法全貌,走最近的路





講次 | 0448 (2022-07-21 ~ 2022-07-24)
標題 | 先聽聞佛法全貌,走最近的路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7 是故應當……令起定解。
音檔 | 7A 09:54 ~ 7A 13:1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3-L6 ~ P204-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緊跟著,……決定不移。

  那佛陀、師父為什麼要求我們了解佛法的全貌?了解佛法的全貌會不會很浪費時間啊?我們急著修行呀!因為要了解佛法的全貌就要聽聞啊,比如說出離心的部分、菩提心的部分、空性的部分都要聽聞,還要反覆地辨析、得到正知見,好像不能馬上修的樣子。有沒有這樣的概念?這樣會不會覺得好像我有點等不及?我們都急著入道呀!急著修行啊!急著精進呀!這樣的聽聞好像會花費更多時間啊!00:40

  那結論是什麼呢?如果不做這樣的聽聞,了解是支離破碎的,然後吃了很多冤枉苦頭。為什麼?因為都按照自己的習慣、自己狹隘的見解,走上了修行的遠路。我們非常、非常急迫地修行,因為很著急地用功好像就速度很快。但是找不對路的話,那個著急上路的人,有的時候可能好幾天還沒到;而那個不著急先把地圖研究清楚的,找了一條最近的路,他可能很快就到了,當天就到了。01:19

  走路我們是能想清楚的,但是修行可以想清楚嗎?會認為先了解佛法修學的整體、綱要和次第,這是最近的路嗎?如果這不是最近的路,師父是主張要走近路,不要繞遠路,說第一步要走這個,為什麼跟我心中想像的差很遠呢?差很遠之後那我們怎麼辦呢?會說:「欸,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學佛的那個樣子!」這時候怎麼辦呢?01:51

  接著就會出現:你為什麼要了解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體系?因為你必須要了解了整個的,你才知道哪裡是近路、哪裡是遠路,對不對?不了解全貌,你如何判斷呢?那一定要丈量,比如說丈量我此處的下腳處和終極目標,那就得問到終極目標──我們求開悟、求了脫生死,是不是終極目標呢?因為我們沒有趣向於佛果、在修行的路上安立出要成佛的這件事、要走大乘的這件事,如果不了解整體的綱要,我們不會覺得菩提心在整個修學佛法的體系中,它佔著這麼樞要的位置。整體佛法的了解、次第的了解之後,讓我們能夠有充分抉擇的眼界和時間,去走一條自己將來不會後悔的路,不會走回頭路。02:39

  所以如何才能不繞遠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後重要的是要聽聞,把佛法的這個綱要和次第全聽明白,然後你每一步才抉擇怎麼走。但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在聽聞上花費時間,好像不聽自己就會走,這樣的概念其實是很奇特的!沒有老師引導著,我們怎麼樣去走當前的一步?乃至走到彎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轉!所以「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然後師父說:「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03:26

  有沒有發現:為什麼要聽聞?要跟善知識聽聞這個道次第?是要了解一個什麼?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清淨的教法。了解了圓滿的清淨的教法之後,我們會什麼?有一個圓滿的清淨的傳承。沿著這樣的傳承走下去,你會走到遠路裡嗎?不會啊!因為這是所有的傳承祖師抉擇出來的一條成佛的康莊大道,自己走上去就可以了,很安穩的、很安全的!所以這個聽聞,親近善知識聽聞,它是至關重要的──說:「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擺在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的位置。04:10

  一旦了解了所有的綱要和次第之後,法門之間──比如說你是念佛的、你是參禪的、你是學教的,或者是怎麼樣,我們都會覺得:沒關係!因為都要成佛的。心裡的視野、心胸自然就開闊了,你從一個修行人的眼前,看到了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他從參禪入、從念佛入、從學教入……,經過圓滿的教理的抉擇,他終會發菩提心,然後走向大乘;一定會好好持戒,因為持戒才能遮蔽三惡趣的痛苦、才能破除三惡趣的苦和苦因。這是對業果部分的熏習,教理上都會講得很清楚:業果部分的信心也是趣入空性的一個強大的基礎──集資糧!04:55

  所以我們要看清楚教典裡邊所講的,其實和我們個人所求的東西是不太一樣的。因為道次第的習氣要種下去,通常是我們會忽略的,我們都急著修行、急著對付煩惱,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怎麼可能走出正確的修行之路!走不出正確的修行之路就有可能栽到深淵裡去,甚至有可能謗法,因為不了解全圓的法,就會執一個是助緣、執一個是違緣,這樣的話就會誹謗。一誹謗佛法,那能去哪裡呢?(三惡趣。)對呀,那是最悲慘的遠路了!05:33

  所以一開始的這個聽聞,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樣合不合理呢?雖然和我的欲求是不一樣的,但我的欲求是合理的嗎?」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通常我們對善知識希求一件事,但是善知識會給我們更大的禮物,告訴我們如何去希求更廣闊的、更深遠的,從時間和空間來講都無限利益的那樣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對生命安立的目標,通常都是很狹窄的、侷限在一生,甚至有人侷限在幾十年內。善知識的指引才能讓我們從此世看到來生,看到無限的未來我們的生命要怎麼走。所以這個道次第,就是一個修行人從現在開始到盡未來際的路,能走到大徹大悟的、大慈大悲的佛陀的境界。06:21

  一個修行人在此,請問他的下腳處就是單單的今天嗎?就是活著今天嗎?不是!他有過去生無量劫來他集的這些業、他的這些感受力,還有這些見解,都集中在當下的下腳處這個地方。那過去不好的怎麼辦呢?要想法處理,不具備的資糧要想法積聚。06:40

  所以這真的是一條直線的路,要走成直線──要知道那個扼要!知道扼要,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定解」是什麼意思?確定不移!確定不移,那時候再有善知識到眼前,我們追求的什麼?其實就是對全圓道次第的成佛次第的一個清晰的了解,我們不會再覺得這件事無關緊要,因為我們已經得到定解了。07:15

  而現在觀察自己是沒有定解,有的人還有排拒感,說:「這個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們會看到我們跟《廣論》裡要給我們的見解是有差距的。因為正有差距,可以向上邁一步,達到善知識要教的清淨圓滿的見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07:3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49講-走一條依師之路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49講🍁走一條依師之路
廣海明月第449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49講🍁走一條依師之路


講次 | 0449 (2022-07-25 ~ 2022-07-27)
標題 | 走一條依師之路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8 諸現能修……即當修習。
音檔 | 7A 13:10 ~ 7A 14:19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4-LL2 ~ P205-L8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然後再下面……地方起步。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然後再下面說,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01:12
  聽完這一段之後,第一個問題是:「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因為你認得了,因為什麼認得了呢?這要往前翻,對吧?「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應該是這個,對不對?為什麼認識了整個佛法的內容?完全是依靠善知識的教授,然後對整個的佛法的次第產生了定解。所以,之所以能認得的原因,是源於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開始跟著善知識學認得的。01:59

  認得之後,才會發現「看見了」的事情,對不對?為什麼?因為整個佛法的內容對我們來說是個未知──從教理到修證的經驗,每一步、每一步怎麼走,到什麼時候該轉移到下一步,這些有的是連大概都不清楚。從大概的到細緻的、到很多法類的相互辨析,它們有沒有共同事,或者它們是完全相反的等等,所有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在沒學的時候都是未知。02:32

  那說:「不一定是未知,我過去生學過。」過去生學過,是留下一個飄飄忽忽的影子呢?還是留下清晰如經典那般清楚的經驗、如善知識的口訣教授那麼清楚的經驗呢?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如果不跟著善知識再把教理學一遍,對整個佛法的內容產生一個清晰的認知的話,我們對內容就會變成是一種無知,或者錯解,或者說完全不知道。03:07

  我認為開篇的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句話就是把前面《廣論》的文連結下來──為什麼這個人能認得了整個佛法內容,就是因為前面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緣故才認得的,而且要發起定解。「認得」之後才會發生「看見了」,他看見了什麼呢?看見了整個學佛法要修什麼,就是整個的次第他知道了。看見了這件事,請問要花掉時間嗎?要花掉精力去聞思,還要去解除一些疑惑,才能夠對道次第的次第有一個決定的定解,對吧!看到了之後。看到了之後,才會發生能夠知道自己走了多少,但是這是自己知道的,還是在親近善知識的狀態下知道的?每一步都是在親近善知識的狀態下了知的。04:05

  所以我現在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師父說:「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這樣的認識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不走冤枉路。另外不什麼?不跳級,對吧?冤枉路是什麼呢?冤枉路就是走了之後再回頭,回頭之後浪費了時間。另外你必須重新選擇一個跟一開始走的不一樣的路,所以還是新的。原來的經驗反而是什麼?反而是一種罣礙,因為都是錯誤的。所以就發生了有的學過的還要交一百零五塊。這個冤枉路,以前說過,師父說:「如果學錯了的話,多半都在惡趣中流轉。」這個冤枉路不是只是感覺到委屈而已!04:55

  在這裡邊,大家看到有一個問題就是:省時間嗎?這完全是可以節約大筆時間的!我們會發現尋找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這些是要花掉人生的時間和精力的,你要用很多心;但是你如果不走這一步,不去先把佛法的大綱整個地了解,然後就茫然地從一個地方開始修了,那個時候浪費的時間就可能不知道是多少倍。所以這樣的話,還是省時的。05:25

  會發現從一開始看見了之後,往下走的時候,這個人都是滿清楚的,對不對?清楚了什麼呢?清楚地去對比,因為這個道次第是確定好的,它不是變來變去,確定好的。你根據這個清淨無垢的教典,還有善知識的教授,可以再再地確定「我的次第在哪裡」,對不對?確定好了之後,就可以找下手處。05:56

  我問大家:「找到了你現在的下手處」,用了一個「找」,「找」是什麼意思?「找」,應該不是感覺對吧?「找」是來回尋找,然後確定對吧?有一個這樣尋覓的、探索的過程。如果是感覺呢?「欸,我覺得這個好!然後我就從這兒進去。」完全是不一樣的,對不對?06:18

  如果去仔細探尋的話,有一種跟善知識反覆求教,然後善知識教自己;自己又沒搞清楚,再去問、再去問;最後確定了;確定了之後比如說你要座上修的話,如果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座上修,其實在每座的時候、有的時候下座,善知識都會問你是什麼樣的,每座都要有調整的空間,每天都會有;就算你找到了下手處,你下手處往前走一點,善知識就要跟你討論一下。所以它是步步都離不開善知識指導的,因為這是從所未經之地,不是我走過的我回來又走,我完全不知道的,一定要有一個引路者。06:57

  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處,也就是我們說的那個下腳處,它完全不是根據個人的感覺、習慣,而是需要從哪兒下手就是從哪兒開始用功了。所以他這個問題,完全是根據教典和善知識的經驗抉擇出來的這個修行者應該怎麼走。07:22

  要達到「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很多人都覺得:「我什麼都能修呀!可以修空性,可以啊!可以修密續,可以修任何一部分,我喜歡就可以呀!我高興啊,我喜歡修這些,我太喜歡了!」就開始修。完全沒有注意到整個的次第中前前跟後後的因果問題,如果沒有前面,實際上後面是生不起來的。另外,尤其是會忽略自己的經驗也好、聞思教典的那種認知也好,其實都要跟善知識反覆地確認的,缺了這些的話一定是走大冤枉路!07:57

  我們會覺得:啊,原來看原文的時候,「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現能修者」就是我抓到什麼就修什麼、我喜歡什麼就修什麼,而且中間也不去問的,反正就一路修下去。然後如果出了點很好的覺受的話,有的時候可能就生起了驕慢,覺得了不得了,可能有的有的人就驕慢到以為自己證空性了,但實際上可能連空性的所破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什麼位置、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從什麼起點開始努力,這個也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覺醒或者覺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是要有一個清晰的明鏡,在自己面前照到自己的樣子,那個鏡子一定是善知識帶自己去照,才會看到自己是在哪個位置。08:50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如果沒有找到善知識,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找到善知識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件事是很容易的。因為他讓你這麼做,你就這麼做就可以了,善知識之前都觀察了。09:06

  所以,他說:「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注意喔!這是什麼起步啊?就是整個開始了對吧?但是在這個起步之前還有一個起步點對吧?要親近善知識,對整個的道次第開始聞思的那個起步點。起步點之後的又一個起步,一定要跟前文連起來看──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對整個道次第開始聽聞。所以這是又一個起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還是大家認為沒有聽整個道次第,找一個就開始起步了?「認得了」之前還有個起步。09:45

  這個「找」字,比如說有的人就會覺得他自己比較相應於念死無常,因為念死無常可以對治此世的一切的貪煩惱等等,是入道的一個最好的推手。但是你找到了善知識之後,他可能會跟你說:「你要學習道總的建立,要以菩提心為中心,先建立道總的習氣,不急著修無常。」其實這樣的一個調整是習慣性的調整,它是很大幅度的,你會特別不習慣的,因為你原來就是一直要串習無常。10:24

  當修習到整個道次第的時候,把道次第串一遍、再串一遍,好像就學著這樣流水一般流過去、再流過去……,你就覺得:「為什麼要這樣一遍、一遍地串呢?我想在一個法類上深入下去。」但是很多上師都希望能串道次第的習氣。所以這一點,到上師的指導下來的時候,就要依師,去串。10:47

  如果特別要以無常為中心修習的人,上師說你要看向菩提心,那個時候你要花大點的力度去串習,或者對菩提心的一些法類進行觀察修。這個移動是一定要動的,不管你多麼不習慣、多麼不情願、多麼留戀〈念死〉那一章,你都得往上移動!如果你上面移動好了,你可能想往下修空性,這個時候如果上師又讓你回來修的話,那你還得回來。11:12

  在修道的這件事,你要聽一個有經驗的人,那個人比你自己還了解你自己,而且他走過這條路,他也比你更了解這條路。所以他是一個經驗豐富者,而且有可能他引導你不是一生了,他對你看得透透的,什麼都知道!11:30

  所以,說清楚了也是一條依師之路;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誰知道?善知識知道。也是一條依師之路!11:4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50講-無路可走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50講🍁無路可走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廣海明月第450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50講🍁無路可走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講次 | 0450 (2022-07-28 ~ 2022-07-31)
標題 | 無路可走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8 諸現未能……即便棄捨。
音檔 | 7A 14:19 ~ 7A 17:26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5-LL7 ~ P207-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然後再下面……地方起步。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01:26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02:02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03:09
  看原文說:「諸現未能實進止者」,這個「諸」應該是很多吧!對吧?你不能真實地像要求那樣做的。下面就說:也不應該以自己沒有能夠趣入這樣的一個原因就棄捨它。其實這段話讀完之後,如果沒有聽到師父的解釋,我們會覺得:我做不到就是一個原因,為什麼又不能棄捨?那要讓我怎麼做?我又做不到,我又不能丟掉它,請問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03:43

  其實這是一個惱人的問題,這是一個矛盾。那麼這個矛盾在修行中怎麼解決呢?師父就非常耐心地給我們講了進止,就是你該做的──改變習慣,對吧?在這裡邊他有一個切割點:「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為什麼最後輪迴生死呢?因為一開始他不是對著出離輪迴去的,他只是積累財富;但是佛法一開始是要解除生死輪迴,然後增上生及決定勝,背離了我們原有的習慣。所以當一開始逆風而行的時候,大家會覺得好像什麼都不會做了,彆彆扭扭地什麼都做不來。04:31

  那麼對這種怎麼辦呢?師父就說你要痛苦了!對不對?因為你要逆著自己,你要痛苦了。在這個時候,奇怪!善知識出場了。根據原文的話──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你不能棄捨它。然後往下講就可以了,對不對?應該「作是思」:什麼時候「願於何時」我做不到的事就能做到呢?生起這樣的念頭跨越過去就可以了,對不對?這是多順山順水的解釋。但師父在這話鋒一轉,好像鏡頭──欸!出現一個老師。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的那個老師」,「一生感激不盡的……。」一開始的經驗困難嗎?痛苦嗎?彆扭嗎?到極點了吧!「一無是處」!但是師父說:「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都改過來了。05:26

  這句話給了我們什麼希望呢?如果有個善知識,還有一個善學的弟子,大家這個條件具足了之後,其實是完全可以過得了這一關的!就是把你世俗的習氣全改過來。全改過來意味著什麼?你現在做不了的,其實在他的教導下是可以做的,而且絕對不會這一腳踏空;腳下一定有你該向前邁進的那一步,當下的一步是什麼善知識就會告訴你。但是告訴你的時候,看起來自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自己原來的路也忘記了、腳下的路也沒有,全部地一無是處,因為你還不會嘛!注意喔!師父這麼精彩的人喔!「頭上幾年動不動開起口來,一無是處。」誰開起口來?善知識說他,對不對?一說他就是沒有一件做得對的,全都是不對的。但是師父一心感念不盡啊!06:2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51講-師徒完美搭檔,成功扭轉習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51講🍁師徒完美搭檔,成功扭轉習氣
廣海明月第451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51講🍁師徒完美搭檔,成功扭轉習氣



講次 | 0451 (2022-08-01 ~ 2022-08-03)
標題 | 師徒完美搭檔,成功扭轉習氣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8 諸現未能……即便棄捨。
音檔 | 7A 14:19 ~ 7A 17:26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5-LL7 ~ P207-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然後再下面……地方起步。


  全部地一無是處,在你自己看來就是四面楚歌,能做對什麼呢?實在是沒有什麼你能做對的,你什麼也做不到。但是你如果保持著對善知識的感念、感恩或者信心的話,忍過一開始這個階段,一點點、一點點地堅持下來,注意喔!「世俗的習氣就改過來了」。注意!注意師父這句話,「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如此什麼?轉變習氣成功,是有這樣的作用的,絕對有這樣的作用的!00:39

  為什麼要轉變那習氣?因為我們原來只知道增長世俗的財富,卻不知道多少次地又進入生死輪迴的網孔之中。現在我們找的路是要脫離生死的,佛法是可以把我們趣向於更深輪迴的習氣直接改過來,是有這樣的力量的。但是這也要依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獨立是完不成的。01:03

  說:如果不是一個具量的善知識和一個善學的弟子,他們要這麼來的話,就會成為冤家對頭。只有什麼人跟什麼人搭檔能夠成功?具相善知識和善學的弟子,就是雙方都要具足這樣的條件,才能一起熬過一無是處的時候。因為你做得不對,老師不能說你做得對呀!你始終沒有到達那個量,他說你到達那個量,那會很麻煩,你就會錯認了解脫的方向;質是不對的就要一直調,不然它是無法通到空性那個方向。01:38

  老師堅持質、量絕對地清淨和準確,在這點是不含糊的,不對就是不對,就是一無是處!那幾年看起來是什麼成績都沒有、一塌糊塗,從弟子這個角度來說,看起來全是失敗的──我就沒做對一件事,有一件事只要開口我都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維持自己的信心和感恩心,「一心感念不盡」?無論怎麼說你,對於上師具足慈悲的功德是沒有動搖的,知道上師為什麼說我,這個是明明白白的,不會糊塗這一點,知道自己是來幹什麼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的兩個條件,注意!它是兩個條件的完美搭檔,才能夠走過這一程。02:28

  注意!師父在這兒說:「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如果是不具相的弟子,到最後可能會生怨恨或者都成仇了,不但沒有感恩心還會成另一端了。所以跟世間人是不一樣的,善知識引導你的時候,說你不對是對你好的,為什麼?因為他要指示解脫的方向、指示因果的方向,合乎於戒定慧。02:52

  師父說:「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後面又說:「我們要認識」。他區別於世間的那種對立,完全是從悲智的角度來引導出生死的一個方向,所以要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有沒有發現?身體也不舒服、心裡也不舒服,那個痛苦的階段到底怎麼熬過呢?具相的善知識和弟子在一起可以熬過的,對不對?03:21

  那麼下面就是錯誤的,如果沒有真正地進行「進止」的,平常的選擇就是「不管它」,甚至是「不要它」,師父給出了結論就是最糟糕的,說:「這就是最糟糕的事情。」接下來師父會舉現行。03:38

  現在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我們如果學到這一段,舉現行的話,可能我們會舉我們自己,對不對?有人就說:「啊!我可以拜佛的、我可以懺悔的,但是我就是懶,我就是不拜。我是可以花點心思在我的菩薩戒上好好檢查的,我就是不檢查。」我們會想到這些事情。但是師父想到的是什麼?佛教、法門之爭,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怎麼會和「諸現未能實進止者」合在一起呢?這個病是這個病嗎?得了這個病的人,他的表現方式居然是說:「念佛的都是老人家!」所以不念。學教的又說:「修行人盲修瞎鍊!」如果這個人持這種觀點,佛教徒沒有一個是做對的,除了他之外全是錯的。04:27

  師父他不會基於個人的修行,他是看整體教法,參禪的、學教的、那種特別強調實修的,這中間的矛盾居然是因為──注意喔!重點來了──這麼多人的毛病難道是因為我沒有進入那樣的修行,我把它棄捨了嗎?我學教的,就說人家盲修瞎鍊。你們覺得是這樣嗎?04:53

  現在沒有能做到的,應該發願什麼時候做到。比如說我現在沒還沒有像那個念佛的同學那樣精進,「我發願以後念!我晝夜怎樣怎樣念,一心不亂……。」都可以相互的。比如像參念佛是誰,念佛是誰?我是誰?如果我有自性的話,那麼我和五蘊是一還是異?那我和五蘊是一有什麼問題?我和五蘊是異有什麼問題?!其實走著走著,大家在某一處一定會相逢,一定會大會師;從哪個進,進到那個地方都一定是三主要道。「現能修」這件事一定要站在總體的大風景中看到你腳下的位置,有全局概念的走腳下和沒有全局概念走腳下,走出來完全是不一樣的!05:37

  這個地方善知識出現了──拉著你的人出現了,光明出現了,引路者出現了,陪伴者出現了!其實你不用焦慮、你不用害怕,因為有人帶著你穿越,突然心裡特別安心,就是兩個要有條件。05:53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師父在這個地方還是關心著整體的佛教。整體的佛教為什麼大家會有法門之爭?就是沒有得到圓融的見地。得到圓融的見地之後,你會非常隨喜他人的修行,因為「他修了,欸,正是我沒修到的」,一切清淨的法門我們都會隨喜。06:1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52講-一句應作是思,邁向成佛之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52講🍁一句應作是思,邁向成佛之道
廣海明月第452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52講🍁一句應作是思,邁向成佛之道



講次 | 0452 (2022-08-15 ~ 2022-08-21)
標題 | 一句應作是思,邁向成佛之道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17:26 ~ 7A 18:5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7-L3 ~ P207-L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下面這句話……都在後頭。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01:27
  在前一段,《廣論》說:「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其實這是連成一串的一個想法,說:現在能修的就要趕快修,那現在不能修的──不能修的這個「修」是指什麼?「進」是什麼意思?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的。該做的做不到、該停的停不下來,這就是不能「實進止」,對不對?那說:現在該做的不能做、該停的停不下來,也不應該以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的原因你就不做了。02:17

  那沒有能力,現在沒有可能性去把它做到、又不讓我們放棄,善知識要讓我們怎麼做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就是什麼時候我能夠對這個不能修行的都馬上開始修行呢?注意!它前面說「應作是思」,前面說不要讓我們放棄,不讓放棄的時候那也不能做,也做不到嘛!但是要我們這樣想。02:50

  這樣想可以做到嗎?覺得這樣一個願望,說:什麼時候我能把這些都做到呢?生起這樣的願望。大家會覺得生起這樣的願望很難嗎?聽起來是很容易的,對不對?我就像《廣論》上這樣教我的這樣想一下:停不下來的,我希望什麼時候可以停呢?進步不了的地方,我什麼時候可以進步呢?這樣想一下似乎很容易的。但是真正地對到境界的時候,我們會願意這樣去想嗎?我們就「即便棄捨」,因為我做不到,我就停了。03:23

  那麼「棄捨了」和「應作是思」,很顯然地宗大師是希望我們選擇後者。就是雖然做不到,但是你不要放棄,你要在願望上先去搭住未來,生起這樣一個思考的力量。這個時候師父就說:「那時候我腦筋裡邊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他告訴我們:修行人要心裡生起這樣的一個好像是對未來的期許。04:00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腦海裡生出這一個念頭,會對未來有什麼積極的影響力嗎?再說,生出這樣的念頭,首先就是不棄捨嗎?為什麼這樣的念頭就是不棄捨?他也做不到呀!04:15

  所以是沒有放棄目標的意思,這樣一個念頭表示他沒有放棄。那這樣的念頭是在努力嗎?可是他也沒做什麼,就是這樣一個念頭。我們就要看看這個念頭後面會不會有行動,對不對?那這樣的念頭為什麼會有行動呢?04:34

  再往下看,講完這個的時候,師父說:「為什麼要這樣說?」接著就提出來:次第重要,第一點就是「依止善知識」。看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發了一個這樣的願,接著到「次第」,然後接著到「善知識」了,師父到底要講什麼呢?第一點是依止善知識。我們現在想:「我做不到的事情,我發了一個願,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怎麼會一下子跨度到親近善知識呢?」05:07

  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話,我們會在一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知難而退,因為超越能力我做不到,我不會想去做的,對不對?「應作是思」這個想法,其實就是源於善知識告訴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先發一個願望──你說:「我將來什麼時候可以做到呢?」先發一個願望。所以,這樣的思路一定是善知識告訴我們,這一句等同善知識的言教,所以師父在這兒說:第一點要依止善知識。05:38

  那我現在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我在《廣論》裡讀到這樣的一句話,我就照著去想,那你覺得第一個次第也是善知識嗎?為什麼?因為師父講了《廣論》,我們才能夠學到《廣論》,對不對?宗大師在六百年前就講了《廣論》,我們是漢人,是不知道學的;法尊法師把它翻譯過來很久了,但是我們也不知道學。這是第一點。還有一點:不是在一件事情上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你會想要去發願;是在你沒有能力的所有的事情上我們都不甘沉淪,我們都想在現有的條件下發出這樣一個善願。如果能保持如此積極上進的心──這心已經是非常陽光、非常積極的──就是沒有什麼能難倒他,善願一定是先發了!06:32

  沒有善知識在旁邊護航,是很難做到任何境界都不迷亂的,對不對?迷亂是什麼意思?我們就認為這困難太大,我根本穿越不過去的,然後我們就對自己一大堆負評,對不對?「我沒能力呀!」「我業障重啊!」有的就乾脆說:「我很爛啊!」「反正我就是這樣,我做不到!」我們那時候就會放棄努力,反而打擊自己,用太多的理由和因素──因為我做不到這件事,所以用所有的炮火對準自己,開始打擊自己,而不會發出這樣的善願。07:05

  這件事我跟在師父旁邊學習就看到很多次,很多時候──居士開會的時候、出家人開會的時候,大家講的就是:「比如說我們做有機,菜都被蟲子吃成像個網球拍一樣,這個有機賠很多錢也是做不了的!因為專家都做不了,我們這些外行怎麼能做得了呢?」甚至豐收了也是有問題的。07:25

  在所有的境界中,都發現師父總是讓我們在每件事情上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和什麼?和一個善願。總是把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轉成一個好的事情,或者說我們在這個不好的事情上卻看到了希望。有沒有發現在這個你完全做不到的事上,你生起了對於善、對於你自己的理想狀態的一個希願?有沒有發現?這件事如果沒有善知識在每一次對境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那個事學會了,到下次碰到這個事又懵了。還是不知道又走回了什麼?「即便棄捨」。因為能力有限嘛,做不到,我現在的能力是做不到的!08:08

  所以這個問題我自己是這樣連結下去,你們也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師父在此處卻提出了善知識的概念?沒有善知識,我就不能發這樣的善願嗎?我自己就不會嗎?《廣論》已經教我了呀!教我了之後,在一件事上教我了,我就不能在其他事情上舉一反三、非常連貫地學會嗎?每一次對境的難點,都要靠善知識告訴我們怎麼做、怎麼做,才會對這個難點有一個下手處;或者用所有抨擊自己、打擊自己的那些時間,去找一條希望的路。所以師父說第一點是依止善知識。08:50

  接著出現了第二點,說:「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善巧」兩個字在說什麼呢?這裡邊重點是什麼呀?重點是「非常清楚明白」,清楚明白什麼?然後接著「沒有錯誤地」做什麼呢?對於修學佛法的整體的大綱、次第要了解。了解到什麼程度?非常清楚明白,絕對沒有錯誤,對不對?09:21

  接著師父才提出了標準是什麼?質正、量圓──質量是絕對不會有錯的,量圓就是你的數量要夠,你不能數字上不夠。比如說一百結果你有二十,這是不行的!比如說一百個櫻花樹才是圓滿的,你拿二十個櫻花樹,雖然質是對的,都是櫻花樹,但是量不足。09:40

  剛才我舉那個例子,是在每一件事上告訴我們希望。但是師父在此處講的好像不是這件事,在此處講的是:跟著善知識之後,要把總體佛法的脈絡和大綱、次第了解清楚。那師父這麼講跟我們剛才討論的主題有關係嗎?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一定要了解整體的佛法的次第、大綱,然後才能「應作是思」,為什麼我不能放棄?為什麼要我發善願?為什麼要「應作是思」?10:11

  跟那個路通向哪裡有關係對不對?跟那個目標性有直接關係,是不是這樣?那麼此處我們這節課研討的,跟整體的佛法次第的關聯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作為弟子的,為什麼會選擇在應該棄捨的、自己沒有能力的地方,要選擇把我們的善願發出來?10:34

  就是在任何時候選擇向上一步,因為無量法門誓願學!因為整體的佛法的次第就是從此處一直到究竟成佛之路,如果到究竟成佛之路的話,就沒有一件事是要拒絕學的,沒有一件利益眾生的事情是可以棄捨的,也沒有一個所知不明白是可以的,對不對?遍智嘛!都要了解。所以在都要了解的狀態下,碰到你不了解的事情,馬上就棄捨了,那有沒有背棄這個目標呢?沒有向這個目標前進啊!因為每一處我們向前走都會碰到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馬上丟掉了:「好,我不了解,那我不學,我也不試圖去弄懂它。」那請問:我們的智慧何時能成為跟所知一樣大的智慧呢?所以背棄了整體的道次第的目標性。11:23

  師父這樣講,有沒有看到師父把現在的「應作是思」這一句納入到整體的道次第中去看?他每一步都要朝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成佛就是沒有一件事你不需要學習的,你漏掉、你不知道,這都不行!一定要正確地了解所有的事情,因為他的智慧就跟所知一樣大,沒有什麼迷惑的東西、不知道的東西,在佛陀的心中,略隱蔽分、極隱蔽分全部是現證,一下子就知道!11:57

  我們的目標如果是朝著這樣的一個智慧方向去的,那碰到不明白的事、碰到做不到的事,馬上就放棄了,退在一邊,然後不去努力的話,這跟終極目標絕對是違背的!是不是?從終極目標的討論上,「應作是思」才是合理的,因為我們可以經過辨析:「為什麼我不能放棄?為什麼非得讓我發善願?」正好因為前面的道次第學了,是一向連貫的道次第要成佛的,所以在此處才不能放棄。12:2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53講-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53講🍁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廣海明月第453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53講🍁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講次 | 0453 (2022-08-22 ~ 2022-08-24)
標題 | 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18:52 ~ 7A 20:28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7-LL2 ~ P208-LL4 ( 2016 南普陀版:P207-LL2 ~ P208-LL3 )
手抄段落 | 有了這個……很明白嘛!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00:57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嘛!01:37
  接著談第三個「知入處」,這個入處就是下手的地方。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親近善知識之後的入處是什麼?修信念恩,對吧?但是前面師父說要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大家可以想想: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的時間要不要很長?是要長時間地聞思的。那會不會覺得聽聞是入處呢?還是修信念恩是入處?這兩個只能二選一嗎?還是可以同時進行?一邊修信念恩、一邊聽聞道次第呀!對不對?02:17

  這個地方值得大家觀察的就是「知入處」,師父說:「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把可以深入的點放在入處,知道入處之後才能深入,從聽聞整體道次第而言,因為真的知道了整體道次,就知道怎麼深。如果從親近善知識修信念恩的話,對所要取得的證德,有人說:「如果上師相應法修好了,就如探囊取物一樣,那些證德就會證得。」所以也可以說知入處就可以真正地深入,對吧!然後師父說:「否則的話是空談。」下腳處不明白,就白忙了!02:57

  接著提到了「知深進方便」。師父先扣問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就從你要到寺院去拜拜佛,或者說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還有參禪,然後說:「啊!我做這一切的目的是我要往生。」師父說:如果要往生的話,就得要考慮考慮我現在做這一切可不可以達到往生?「一定要了解」,下面那句話:「怎麼去改善它」,改善的意思是什麼?每天都要改善吧!每天一座一座都要改善,甚至前面的念頭,後面的念頭要改前面的,對不對?要改善!03:40

  然後再下一段,從一個念佛和心裡散亂的問題,說:「唉!我很苦惱心裡散亂。」這個苦惱,師父說是個好現象,因為他想要改善這種苦惱就是要深進嘛!對不對?但是師父又扣問到了目的,說:「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這裡提到了什麼?佛果!說當然要成佛!「那個時候」,說:念這一聲佛就有大差別。跟什麼?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甚至是只要念都不管往生──為成佛而念和為往生而念,它是有極大的差別!04:27

  這個可能我們要自己想一下。比如說:平常我們做課呀,或者我們做一個善行,會覺得這是我為成佛做的嗎?師父說──注意──對比於這樣的成佛的目標來說,不管我現在行進到何處,都要怎麼樣?還是要向上,就算到了極樂世界,還是要向上。為什麼?因為目標是佛果。05:00

  這樣觀察完了之後,就會發現:在每一個、每一個已經達到的目的,或者在行進到果位的這個因地當中,我們都需要知道什麼──深進方便。尤其是確立了究竟的目標──我要成佛,這一定要知深進方便!05:23

  現在他是從這些地方討論:知深進方便有那麼重要嗎?一定要知深進方便嗎?萬一我現在到達了理想的境界呢?我不需要知道,我停在此處就很美好了。所以師父說:看你的目標。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得度我們呀,觀世音菩薩也得度我們,讓我們成佛,不是到極樂世界就算了,還要繼續修行的。05:45

  從這個角度去論述,無論從哪個門進去,無論現在做什麼、現在怎麼怎麼樣,都最後要成佛的,所以那個知深進方便一路都需要的,會不會?它是一路都需要的一件事,每一個當下都需要一個「知深進方便」,因為什麼?這和究竟的目標直接關聯。06:07

  提到究竟的目標,是不是又提到前面了?依善依怙,然後對整個的道次第了解之後,我們確立了這樣的目標。所以修行就變成「知入處」和「知深進方便」是絕對地不可或缺,又合目的想。它不是一次挪一小點兒,它是看著究竟的目的,然後觀待於我怎麼深進。06:32

  這種思路我們在平常的時候,沒有一個整體計劃是很難出現的,大家都忙局部。如果忙一個整體的,比如說發菩提心、然後成佛,忙一個整體的道次第的時候,我們在當下的一步就會特別特別在乎:我是不是為了「饒益有情然後去成佛」這個目標而去做的。你就會很在意我是不是時時刻刻把這樣的目的性在我心中一直衡量?確立了那個究竟目標的人是這樣的。07:02

  如果沒有確定的話,沒有確定目的,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會對眼前的苦樂產生一個極強大的執著,然後我們所有的努力──我們的入處可能就是擺脫現在的痛苦,我們的深進方法就是讓我再快樂一點。我們並沒有在久遠的生命中建立終極的方向,讓每一生都朝著這個方向,甚至讓此生朝這樣的方向;我們沒有一個時刻向這樣的究竟目標去校對自己的習慣,所以那個深進方便自然不是為那個目標服務的。有沒有發現?因為目標確立在那裡,所以它的入處和深進方便都是有一定的差異,甚至是有很大的差異性!07:42

  所以入道一開始的時候,如果大乘善知識的話,沒有等到學菩提心的時候,就要教我們發心了!07:52



  留點作業好嗎?你們會認真寫嗎?

【作業】
1.請問「知入處」的「知」,該做何解?
2.「知」什麼?(如果你回答「入處」或者「下手處」,這不
夠,我想要聽更詳細的。)
3.怎麼才能「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54講-淨罪集資是改變命運的籌碼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54講🍁淨罪集資是改變命運的籌碼
廣海明月第454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54講🍁淨罪集資是改變命運的籌碼


講次 | 0454 (2022-08-25 ~ 2022-08-31)
標題 | 淨罪集資是改變命運的籌碼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20:28 ~ 7A 21:3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8-LL3 ~ P209-L6 ( 2016 南普陀版:P208-LL2 ~ P209-L7 )
手抄段落 | 所以這一點……是個狀態。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01:04
  在這一段師父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要深進。「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什麼?一定要深進,對不對?清楚了就要深進嘛!接著要討論不能深進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是「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一個就是「能力不夠」。01:36

  我們自己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當我們做不到、不能上進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因為我有障礙」嗎?還是選擇「我能力不夠」?我的觀察很多人這兩點都不會想,很多人就直接否定自己。這個「我能力不夠」,是觀察了自己哪裡能力不夠,然後他會想去改變。而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本身就不能上進、就沒法上進。」他直接把它變成一個常法:「我這個人就是這樣,不能上進,就是命運如此,命裡注定我不能上進!」很多人是這樣看自己不能上進的原因的,對不對?因為這裡邊涉及到「有障礙」,或者「能力不夠」,這已經是在分析他不能上進的原因了。而有一種,遇到不能上進的問題的時候,他「一槌定音」,就是命裡注定不能上進,做什麼都不能改變,苦命苦到底!02:39

  一旦要開始分析自己不能上進的原因的時候,他是應該找辦法尋覓上進的可能性。你想一想,我們很多人遇到自己學五大論聽不懂、上師講課速度太快跟不上、辯論理路跟不上……這些所有的問題都讓我們否定自己。請問「否定自己」和此處說的「我有障礙」,或者說「我能力不夠」,這一樣嗎?我們遇到了不能上進的事情,第一選擇是否定自己吧?對否?還是你們覺得不是?就會覺得:「對!我有障礙。因為我有障礙我上進不了,所以我就這樣啊!」這個障礙不是成為一種理由,而是成為我們能夠突破它的一個前進的動力。03:28

  在此處,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學會了的話,當什麼事情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會想到:這是由於我的障礙。那障礙之後要做什麼?要對這個障礙進行懺悔,對吧?能力不夠呢?要增長智慧能力、要集資。所以這兩個都是有辦法可想,當我們一開始思考到我是由於障礙的原因不能進步,那要選擇接下來的積極的行為,就是要懺悔、集資。這是一個理想的我們的能力慢慢增上、淨除罪障的方向。04:05

  如果不是這樣,師父下面舉了念完那個幾年級,就把上面的書都不要了。這個例子是非常非常誇張的,師父在這裡邊說:念了三年級,然後四年級、五年級都不要,做什麼呢?念完了之後,要去的時候發現前面的路早就斷了──課本丟掉了、老師趕走了、學費花掉了──這一切的條件都被他毀了。為什麼?因為念完三年級他就放棄了,他徹底地自我放棄,沒有給自己可能性。04:35

  用這個好像很誇張的譬喻,師父讓我們明白我們那個放棄的心,或者自我否定的那種情緒,是沒有給自己未來──這個人沒有未來變好的可能性!但是什麼事情能停在此處呢?是不可能停的!一切都在無常的一個進程中,要嘛變得更好、要嘛就會糟,停在此處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對不對?萬事萬物都在變化。05:04

  師父在此處用一個特別特別淺顯易懂的譬喻,類比到我們平常的狀態是不要未來的。因為如果要未來,我們就必須要考慮到障礙怎麼除掉、資糧怎麼集聚。比如說有些廣論班同學學著學著,他就說:「我家裡有障礙,我不能來學了!」聽起來就是家人障礙他,或者說:「我工作忙、體力不夠」等等這些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總括起來就是什麼?資糧不夠,然後有障礙。05:35

  這種狀態下你不用就中斷學習,你只要拜佛、供養三寶,供水呀、供什麼這都可以,慢慢地就可以了。其實很多人學不了都是因為這個,就是缺這兩樣東西。那這樣看起來的話,世上有絕望的事嗎?就沒有了!就用這兩條一框──世上沒有絕境!都可以用這兩個穿越過去。06:00

  所以這一段對於常常學《廣論》的人,可能聽起來比較耳熟能詳,但是做起來在行為上有沒有變成自己的呢?當我們遇到難的事情,我們會想到:哎,我有什麼障礙、我有什麼能力不集聚?然後馬上用這兩條就可以開出自己的那個清單?還是沒有?通常落不到我們的生活中的對境上。06:26

  所以這一段也是很深的,因為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就是我是一個在漸變的過程中的有情,當我淨除了罪障、集聚了資糧,我的明天就會像我想像的那麼美好,這種可能性是確定的!而不是像我自己算我自己那樣,甚至就是一塌糊塗到底。06:55

  這一小段也給了我們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一切都是可以改的,可以朝更美的方向改。為什麼可以朝著更美的方向改呢?就要分析它──為什麼你透過自己的努力這事情可以變得更美好?其實就是源於你不放棄。為什麼不放棄?因為所有的核心狀態就是真正在那個業,而業是可以改變,業不是一個常法不可以改變,它是可以改變的。就像冷熱水一樣,熱水加多了這個就是熱的、冷水加多就是冷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一件事情。07:31

  但是通常我們在一連串的厄運面前,或者在自己能力根本不及的這個事情上,我們會認為這件事情我根本是沒法改變的。這個概念其實就像那個壓迫感一樣壓著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感到窒息,在每一個困境面前感到窒息,因為你覺得你突破不了。07:51

  所以在此處,又一個改變命運的籌碼在這裡邊,就是會不會這樣想?一分為二:為什麼進不去?因為有業障、因為能力不夠。業障怎麼解決?能力不夠怎麼解決?增長智慧呀,誦《般若經》啊、聞思修教典啊……太多了,增長智慧的方式。那有障礙怎麼辦呢?就是修法呀!比如修怙主,或者拜三十五佛、念百字明……太多了,太多方法了!甚至什麼?幫別人,對不對?幫助比自己更慘的人,或者跟自己等同慘的人,或者比我自己好一點我也可以幫他。08:3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55講-掌控心念,就掌握了未來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55講🍁掌控心念,就掌握了未來
廣海明月第455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55講🍁掌控心念,就掌握了未來


講次 | 0455 (2022-09-01 ~ 2022-09-07)
標題 | 掌控心念,就掌握了未來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21:30 ~ 7A 24:27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09-L7 ~ P211-L2 ( 2016 南普陀版:P209-L8 ~ P211-L2 )
手抄段落 | 那麼我們……集聚起來。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01:19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02:20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02:59
  大家可以看到由前面那「應作是思」,然後師父談到了這個業。這個業,其實學佛的弟子們都會講、也都會想到,但是這個「業」卻是很甚深的一個佛法名詞,我們要認識業是不容易的,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03:25

  但是在這裡邊,師父說簡單地告訴我們一下,就是當下這個所謂心念。他說:「什麼是業啊?」可能可以解釋很久,那當下的心念──其實我們都可以自己觀察到當下的心念──師父說就是「思心所」,對吧!眼前我們就是這個。思心所想什麼呢?就是「這個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想了之後,注意!它帶來的影響就是將來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趣向那個方面。04:03

  注意這個「自然而然」這幾個字,就是它不費吹灰之力地就朝著那個方向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之前我想要那個東西。那反過來,如果說:「我不想要它,我不想要它。」然後到時候面對到這件事的時候,那個力量就起來了。所以我們才要持戒嘛,比如說:「我要不殺生、我要護生。」面對那樣的對境的時候,我就會現起這樣的正念。04:30

  師父在這裡邊說:「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然後又舉一個例子,我們眼前可以體會得到的。下面就是兩個例子,一個是開始心裡想不高興,然後想完不高興,見到那個人,他就會有一系列的反應,可能還有瞋恨等等,就是很不愉快;如果之前想了要感恩這個人,然後見到他之後表情、動作、語氣,所有的一切都會發生改變,這個大家都有體會過。05:04

  我們會發現:業是一個前進著的心態,是會給我們帶來行為和結果的一件事情。所謂心念並不是想想就完了,它是有結果的,就是我眼前的心念會導致將來的一個結果。其實業是有因果的,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從因果的角度去看自己當前的心念,我們更多地會注重苦和樂的感受,對吧?當前我的心念──我很苦、我很快樂,或者我幸福、或者我不幸,或者我沮喪。我們更重視感受上的東西,但這裡邊完全有一個你當前的心念會引生接下來的結果。05:54

  注意喔!當你注視自己當下一念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能遙望到那個結果嗎?因為這個結果是要評估的。而且這個因下去了之後,我們很少從當前的一念去推結果,我們都著重在感受上,被感受完全地障住,或者被眼前的這些事情障住。因為果報是好像有點跨空間的,對吧?跨時間的。好像根據當前的因的時候,我們無法一下子因種下去了就能想像那個果。但是可不可以訓練呢?可以訓練。可能要經過相當長久的訓練,我們才對這個因感到害怕,或者感到特別歡喜。06:38

  有沒有發現?這是一個滾動著的、前行著的、變化著的,會走到某一個目的地的當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有力量、是有行動力的,會引導我們的生命趣向某個方向。所以當前那個心念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就是我們未來,就是未來!甚至幾個小時之後,你就會沿著現在的心念去走。07:04

  所以到底未來可不可以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其實把控當前的一念是可以把控住的,師父是在講這個,對不對?如果未來我們要那個東西,那我現在就不要討厭它;如果未來那個走到我面前的東西我不想要,我現在就不能喜歡它。因為喜歡它,它就會來;你討厭它,它就會走。是不是這個問題?所以會發現:我們當前這個心念,好像有一種力量、有一種吸引力一樣,會把未來吸引到我的眼前、會拉到我的眼前。07:36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啊!當前這個心念好像輕飄飄的,不注意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可是它卻是自己創造的未來,或者自己召喚未來的一個強大的作用。這一點如果不常常聽師父講課,不去認真地觀察自己的行為,乃至這種行為會引生的結果,我們常常就會被自己的結果嚇到。因為那結果肯定是從一個因、一個因過去的,你沒有留心、你沒有停下來,就走到了一個你最不想要的結果。08:14

  所以師父舉了這麼通俗的例子,告訴我們什麼?那些不能修的都是我們想要的快樂,你現在棄捨了,未來就不能有了,就沒了!所以不能因為現在沒有能力修,沒有因緣去成辦就不要了,不要了就等於未來的很多快樂都沒有了,因為現在會導致未來。說:「我放棄」,放棄的是此時、也是未來。所以用這個業的角度告訴我們,當前我們對於應行的善法或者應斷的惡行,沒有能力修、斷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放棄,因為放棄了之後另一個未來就出現了。你會出現修善法越來越沒有能力,你不希望的惡法就會越來越多,因為你一直在放棄善法。我們放棄的是善所緣!對不對?。09:07

  這是很深的一段對於這個「應作是思」的論述,很深的!這段文字要反覆地讀,它的例子是人人都都知道的,反正這就是一個人之常情的問題,但是人之常情反映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反映了在這個浮面之下深刻的真理,就是因和果,就是心念,心念就會招致結果。09:36

  所以「應作是思」會招致一種結果,如果棄捨了也會招致一種結果。09:4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56講-當下就有將來能做到的因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56講🍁當下就有將來能做到的因
廣海明月第456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56講🍁當下就有將來能做到的因


講次 | 0456 (2022-09-08 ~ 2022-09-14)
標題 | 當下就有將來能做到的因
廣論段落 | P11-L9 ~ P11-L9 遂於其因……廣發正願。
音檔 | 7A 24:28 ~ 7A 26:48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1-L2 ~ P212-L6 ( 2016 南普陀版:P211-L3 ~ P212-L6 )
手抄段落 | 那麼除障礙……廣發正願。」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01:28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02:21
  這一段是接著上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然後「遂於其因」,這樣想了之後,我們會在它的因上努力。注意喔!這個「因」,大家要仔細看一下!師父說:「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這句話仔細看一下,會不會覺得不習慣?「什麼因?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我們應該變成說:「什麼因啊?」將來你能夠達到那個果的因,對不對?師父說:「就是你將來能夠做到的那個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後面就過來了。03:14

  其實這樣的思考方式,是沒有學教典之前的人很難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是「因」──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因上。「因」它的定義就是有力能生、能生果,所以這個因不是因為,它是一個能生果的什麼?種子或者力量,而且它是在什麼?它是一個有力能生,好像有點像動作這樣的一個。我們對於不能做的那個事情,覺得能力不夠啊、或者因緣不夠,多半都會歸結:那現在是不能做的!沒有想到在現在不能做的緣起下,會存在著一個能做的因。注意喔!這個因通常不存在我們的觀察中,尤其是在完全沒有能力做或者四面楚歌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為真的有一個因掩藏在這裡邊。這句話非常地醒目!04:13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呢?就是將來我們能夠成為那個果的因就在眼前。就在眼前嗎?就在此時嗎?就在每一個做不到的那個當下!師父說:「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障礙的果,意思是什麼?就是只能看到障礙,不會看到果,對吧?「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那個時候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要淨除罪障;罪障淨除了,然後還要積聚資糧。04:48

  我們其實可以想一下:從小的時候做不到的事情,讓你感到為難的,然後一直想到很大的時候──從生命裡的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例考慮一下。當我們被很多很多條件束縛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去求人,或者想到去做什麼,但是我們很少去思考這個事情真正的因在我的心上、在我的念頭裡邊。在我的念頭裡邊,就是我要先發願,對吧?應作是思嘛!先發願。發完願了之後,我要去積資糧,乃至淨治罪障,這些都是在一個人的內心中先完成了一個程序,對吧?先完成了一個程序,然後「果」就在不遠出現了!05:39

  這個和我們平常做事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因為比如說當我們覺得環境不好,或者某個人他的狀態對我不理想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改變你,然後我會改變。而不會想起來什麼?先改變我內心的什麼?想法!先改變想法就是:什麼時候我能做呢?比如說有的人希望小孩對父母恭敬一點,或者在單位裡大家和氣一點。這些願望基本上都是要外境改了,自己的心才會開始動,對不對?這都是這樣做的。但是這裡邊的方式完全是外境似乎沒有什麼動靜,它是先要求內部開始改變。比如說那個小孩不恭敬父母,或者你覺得他不太理想,說:「你什麼時候能聽我的話?」那什麼時候我能教會你聽我的話?這就是把我的力量加進去了,對不對?這個不和合──他總看不慣我,那什麼時候我所做的一切能讓這個外環境顯現出和合的氣象?這裡邊都要把自己的努力加進去。06:50

  所以我會覺得佛法最動人之處,就是它永遠都把人放在所有事物、命運的最核心的部分。而且這個人永遠都不會處於一種無力,或者對緣起沒有任何作用的狀態。相反地,他會產生讓整個大環境,或者讓他個人的命運產生翻轉性的變化,完全都是由於這個人的心念開始動,然後引生了行為。07:20

  這段文字希望大家靜靜地閱讀、反覆地看。就是「在我現在的緣起點上,存在著我將來能夠做到的因。」這句話是很深刻的,很深刻的!比如說現在我發心,那我現在發心就是將來我可能會成就佛果當下的一個點。我們可能說:「我好像也沒有發出什麼心,只是發一個善念。」但是由一個善念、一個善念累積下來,如果你連續不斷的話,那你不是在發心嗎?因為你的念頭都沒有間斷,那心意也沒有間斷。08:01

  從這樣一個角度去觀察的話,注意喔!那個「因」是已經出現了,還是我會讓它出現?我會讓它出現。你要知道,我想要的結果眼前我是可以造個因的,造個因就可以讓這個因慢慢地盛大之後達到量變、質變,然後果就出現了。而那個因當我動念想要去造它的時候,因為動念之後,我會由於心念引生了身口的行為,所以我會集資、淨障,然後廣發正願,一系列的行為都從我的動轉心念開始了。所以這個因,是先開始轉動心念,說:「轉動了思想,便轉動了命運之輪」,所以它是很微妙的。08:43

  師父這裡邊從兩個點: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然後還要廣發正願,師父後面就有講到。其實這個概念可能大家覺得學佛很多年都已經很熟了,但是是否在平常的生命中,這個概念會非常清晰地出現──就是它已經屬於你了?當一個事情你說「我不能、我做不到,我怎麼、怎麼樣……」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當前存在著我能做到它的因」?那個因是什麼?至少可以「應作是思」吧!不要因為現在不能做而捨棄。09:16

  當然我們想做的都是善法,「應作是思」可以思嘛!思完之後了可以集資、淨障;至少在我做不到的這件事上,我會想到什麼?祈求佛菩薩、懺悔,或者集聚資糧。就是在做不到的這件事上,它沒有引生我內心的苦悶、沮喪,或者自我否定這些東西,反而引生了什麼?我去拜佛、我去祈求、我去懺悔──引生了這個人精進修行的這股力量,對不對?在做不到的事相上,他的反應是非常地振奮的,他在行動!在他心裡沒有被那種憂悲苦惱的東西給覆蓋,他在行動!09:59

  在遇到做不到的事情上,這個修行人的生命是過得有聲有色的,因為他在種因。如果是種因的話,集資糧、淨障,然後再廣發正願,他那個果──「種因一定會得果嗎?」如果你的因純粹,各部分條件符合的話,為什麼我就得不到那樣的果呢?為什麼那樣的果就不屬於我?10:21

  所以你就會發現,「遂於其因」這個因在這一段話出現的時候,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點上仔細觀察。或者你可以想像在星空上寫一個大大的、用星星連成一個大大的「因」字,這個就是「能生」,它是有力能生。能生什麼?能生果──我們要的果都是善果,善果也是樂果。所以那當下就是:我能做什麼?當下,每個當下我能做什麼?每個當下我都可以種樂因。那這樣想起來,我們的內心會有什麼變化呢?10:56

  剛才我說想一下小時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者自己某一個非常深切的心願,然後就在每一個想到這個深切的心願的時候集資、淨障,而不要在那兒「啊!」唉聲嘆氣,然後怨天尤人。還有的人嘮嘮叨叨,一直抱怨、苦悶、絕望,這不都是我們會陷落的情緒嗎?但是「遂於其因」的話,這個因非常非常地令我們振奮──我何必一定要經歷這些情緒對我內心的摧殘呢?我就直接「遂於其因,積集資淨,淨治罪障,廣發正願」就可以了,那麼不久的將來,我想要的結果就會在我的生命裡出現!11:43

  我們想:解決事情有這麼簡單的思路嗎?這幾步就跨過一個天險、跨過一個懸崖一般,突然好像那個具力勇士,可以這腳踏那個山頭、那腳踏那個山頭就飛過,就好像神力一樣。把不能做的事情有一天都擺在自己眼前,這不就神力嗎?不可思議的神力!神力起源於我們聞法,起源於我們轉動心念。12:10

  注意喔!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全部是對著這個什麼?「因」的,全部對這個因。這個因其實可以開這幾支,你說這個因它是多麼地宏大!它並不像我們感受的那樣:「啊!我就是靜悄悄地在我的心裡轉動了一個念頭、一個劃痕,好像流星一般,啊!這一下子過了。」不是!它是包含著這麼多的東西在裡邊。你想想:像不像土地?能夠孕育花園、能夠孕育糧食、森林……,是很豐富的這個因!而且這個因我們是能做的──現在我還沒做,我下一秒就可以做。它存在於當下,而存在當下就是你將要做的那個未來,對不對?你將要做,那就是未來──一步就可以跨過去的未來。13:03

  現在想一想:我平常為沒有能力所浪費的那些心力和情緒,是不是滿虧的?為什麼不用「遂於其因,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呢?13:18

  改變從哪兒開始?從心念開始!改變從誰做起?從我做起!我做什麼?遂於其因,積集資糧,淨治罪障,還要廣發正願!13:3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57講-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57講🍁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廣海明月第457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57講🍁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講次 | 0457 (2022-09-15 ~ 2022-09-21)
標題 | 走進你設計的未來
廣論段落 | P11-L9 ~ P11-L9 遂於其因……廣發正願。
音檔 | 7A 24:28 ~ 7A 26:48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1-L2 ~ P212-L6 ( 2016 南普陀版:P211-L3 ~ P212-L6 )
手抄段落 | 那麼除障礙……廣發正願。」

  接著師父講了「廣發正願」,然後講了「願」和「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談到願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將來一定要成辦的一件事情?這樣說可以理解。但你說:「我發的願就是我的未來。」這樣可以嗎?你相信你發的願是你的未來嗎?很多人發願覺得就是發願而已,但是這個願會引生什麼?「遂於其因,集資、淨障」,它會引生朝著這個願望的一個行動,它就會變成你走向這件事的命運,變成現實到眼前來,這件事非常地科幻!因為未來完全是構思的,構思完了之後你去做,做完之後未來就是你構思的那種樣子。因為佛法是教我們轉變命運,或者說掌握命運的善巧方便──你走進你自己設計好的未來,那種未來最好是一點苦都沒有的,所有的快樂都圓滿,那就是佛果嘛!01:07

  此處的發願和迴向,師父用了:你為了賺到去美國的錢、買飛機票,所以你去賺,對吧?就是我發願成佛,然後我就會集資糧;但是我集到資糧之後迴向,馬上就兌現!所以迴向是做了善行要迴向。發願是什麼?是還沒有,但是發願是因的第一步,有沒有發現?其實發願都在心念上,有的人也會行之於什麼?口中誦出來,或者在佛前發出來,或者跟上師發,這是還沒有好像很多迴向的東西之前就發了,這件事是不是行動的第一步?01:48

  這件事我們要深思:「廣發正願」有沒有用?這個正願有一天會不會變成我的現實、我的眼前?現在是未來,有一天它會變成我的眼前,我就在我的願裡。願不是空想,願是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那我們一定會走進的那個明天就是什麼?就是親近善知識之後,知善巧方便──了解全圓的道次第最究竟達到的那個佛果。02:21

  接著這一段講完之後,師父說:「知深進方便。」那麼在每一個不了解的地方的深進方便,是不是「遂於其因,廣發正願,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呢?應該是這樣的吧!其實這裡邊就是一個正知見,對吧?02:40

  「廣發正願」,其實對我們做不到的事情,我們是一向忽略廣發正願,比如說看見別人布施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我們會覺得:啊!沒錢,我不會布施那麼多。或是看見別人在辯論場上橫掃千軍,把所有的宗都「嚓」倒了,然後說:「啊,你太厲害了!」你不會發個願說:「我也要像你一樣!」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啊!觀世音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普賢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文殊菩薩,我也要像你一樣!」「啊!釋迦牟尼佛,我要像你那樣!阿彌陀佛,我也要像你一樣!」因為你給了我一種啟示。這種啟示是什麼?我要成為你那樣!03:22

  所以這個願,可能最需要注視的就是這個正願和空想,我們有的時候會把它當作是同樣的東西。願是能生果的這個因的起步,或者說它就是個因,沒有這樣的認識吧?這個願是生動的、是有力的、是能引生出非常非常大的一個行動,或者說能改變命運的一個願。03:53

  那麼沒做之前我們不會發,但是做了之後會不會迴向呢?通常都會忽略。有的時候就愛迴向眼前的。可是迴向眼前的,也就三世怨就沒了!那為什麼不迴向於佛果?迴向佛果,那我眼前還能實現嗎?可以的!怎麼樣把一滴水能夠盡未來際不乾涸呢?就是把它放進大海。我們那個善如果是一滴水的話,迴向於佛果,佛果就是一個大海,它可以在盡未來際受用永不枯竭,這多美!佛法這個是非常深刻又很優美的一件事情!可以用這麼美的方式改變命運,完全從思想做起。聽起來有點科幻、有點玄妙,但是它多接地氣啊!04:38

  就是你發願不用跟誰付錢,自己想通了你就可以發呀!發完了集資糧,你懷著積聚資糧的願心去做很多善行,它也是積聚資糧;你懷著淨化業障的願心去做一切善行,這都是淨化。所以等於一天二六時中全部都在這個裡邊,你根本就不會離開廣發正願、積資糧、淨障,然後迴向,不會離開這些,所以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情!05:07

  這個就是「深進」本身吧,是不是?對!就深進。你為什麼要迴向到無上菩提?因為整個道次第我有跟善知識熏習過了、有學了。為什麼我知深進方便?還是在整個全圓道次第的基礎上看這一點。所以這一點也蘊含了什麼?就是我們未來的路的整體都在這裡邊。就好像你在這個站停下來,用望遠鏡可以望到很遠很遠的那個結果,因為它的路子是正的。05:38

  注意!師父說:「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不知深進的方便,對不對?知深進的方便就沒有障礙了嘛!對不對?至少我要知道:發願、集資淨障,然後迴向。05:55

  那麼為什麼聽不對,就變成說師父這個也不贊成、那個不贊成,為什麼?因為師父說要有一個圓滿的心,參禪、念佛、學教都可以的,對不對?圓滿的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要是走大乘,趣向於究竟佛果,眼前當下一步是非常完美的;不是說你那一步不好,是說要把它放在全圓的道次第中,最後的目標是朝向那裡的,對不對?06:18

  記住師父的立宗!師父說什麼?「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最後那句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什麼叫「真正做到最好」?最好是什麼?成佛──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不管念佛也好、學教也好、參禪也好,就是要成佛,建立全圓的道次第。說:「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就是哪個?就是一直幫我們串習整體的道次第這個習氣,要成佛!「關鍵在這裡」,關鍵在哪裡?知深進方便。這個「知深進方便」,是在多大的背景下談的?全圓道次第的背景,是穿越了現在到未來的這樣一個長久的、生生世世的規劃。我們的努力是在這個全圓的、整體的規劃下,濃縮為當前的一個什麼?每一步的「應作是思」,然後「遂於其因」,對不對?07:30

  「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哇!師父這個回答!這句話就是說:「沒有一個不好」就可以了!注意!師父說:「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07:4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58講-依止法是圓滿佛道的起始點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58講🍁依止法是圓滿佛道的起始點
廣海明月第458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58講🍁依止法是圓滿佛道的起始點



講次 | 0458 (2022-09-22 ~ 2022-09-28)
標題 | 依止法是圓滿佛道的起始點
廣論段落 | P11-L9 ~ P11-L10 以是不久……悉能修學。
音檔 | 7A 26:48 ~ 7B 01:28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2-L7 ~ P213-LL1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以是不久……放將進去。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疏》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01:20
  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那是哪樣做呢?是不是要複習一下原文:「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然後是「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然後就是「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接著就到了,說:「智慧增長了、能力增強了」,注意下面那一句──「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對我們修行來說,我們最渴望的,就是所有自己不會的佛法都想要學,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所有這些東西都能學呢?就用前面那個思路。02:14

  接著師父提出了一個觀點:真正說修行難不難呢?不難。那麼最難的是什麼呢?最難的是:「正確的知見最難得!」那師父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引用了哪部經啊?《華嚴經疏》,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用了一個什麼樣的譬喻來形容初心和究竟兩個沒有差別?用「水」。水的質量是沒有差別,但圓滿就是那個究竟。02:47

  那麼舉了《華嚴經疏》的那個例子要說明什麼呢?大家可以看下一段。02:5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這個裡邊的兩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滿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這個發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近」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是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地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說一下、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地如其次第,那個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04:18
  師父在這裡邊提出了:真正難的是不是究竟圓滿成佛呢?可能我們平常思考會認為:成佛是一件最難的事情,初發心嘛好像比較容易!但是師父說:「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怎麼理解這個初心呢?就提到了菩提心。菩提心──「期望的是大菩提心」,請問:「這個果的因是什麼」呢?在這裡邊又提到了那幾個字:「現在真正難的就是這個──正知見。」怎樣才能得到正知見呢?說:「要想得到正知見」的話,要找誰呢?找善知識。那找善知識要怎麼找呢?「主要的還要看自己」──具不具足弟子相、有沒有希求心等等。05:15

  在這一小段提出的概念,如果我們以前對佛法熏習得不多的話,其實是很顛覆自我概念的。比如說:真的所有的一切都能學嗎?用什麼方法學呢?就是前面那個「應作是思」那一段,就可以學了。05:33

  那麼初心和究竟,誰更困難呢?佛果和初心來說,居然是初心更困難!修行難不難呢?真正說起來修行那當然是有點難,因為天天要調伏煩惱、要向內調伏,有一些東西要逆著自己,所以是很困難的。但是說:真正說起來修行是不難的,最難的是什麼呢?是正確的引導,就是正知見最難得!這個都很顛覆我們原來對修行的總體看法,正知見最難得!那麼正知見──這個最難的正知見,要從哪裡得到呢?一定要從善知識得到。這樣推過來會不會可以推成得到一個善知識攝受是最難的?那麼你如何才能夠得到一個善知識的攝受?就是要看你自己的條件。所以這樣推起來,就和整個道次第它的那個次第是吻合的,就是一樣的。06:25

  師父在一小段裡闡述了這個觀點,也就是這個正知見,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的話,會得到正知見嗎?不會!如果得不到正知見的話,怎麼可能所有的東西都能修學呢?那所有的東西都能修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正遍知的因都能學,對不對?都能夠積聚。要想積聚成佛的因的話,那一定要發心。初發心和究竟的成佛,哪個更困難呢?又回到那個,就初心是難的!因為初心要靠正知見;正知見要靠善知識;善知識非常非常地難遇──這涉及到一個修行者如何能遇到一個清淨圓滿的善知識──那如果再具足信心,這條路就贏在起始點,就是那個初心你差不多就可以擁有了。07:14

  這一小段仔細閱讀的話,其實我們平常修行的一些問題在這裡邊都可以找到。比如說我們會在很多緣起點上會發現:奇怪!我想要超越的這個點怎麼就是超越不了呢?超越不了,我們會事先說:「是我的次第不對、能力不夠,是什麼、什麼、什麼……」或者說:「我就乾脆超越不了!」但實際上是前面那個正知見沒有,就「應作是思」那個地方要解決。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善知識攝受,善知識有沒有告訴我們轉心的那個教授。一旦得到轉心的教授之後,超越原來的起始點就是用飛躍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善知識對整個道次第、一個行者心中生起證量的稀有加持。這個稀有的加持,應該在《華嚴經》、在很多經典裡都有講。08:03

  然後師父在這一小段,有沒有發現?前面那個「應作是思」,到這裡邊師父把它總攝為:為什麼你會知道應作是思、不能學的都能學了?完全源於正知見!正知見是誰教我們的?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怎麼會你會到他的面前,或者他會到你的面前?就是看你自己。所以師父說:「牢牢記住這個綱要」,後面那幾個字──「一生受用不盡」!08:31

  其實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師父也常常用這個,尤其是跟善知識學習之後向內調伏的那個點,他就說他老師教的東西讓他一生受用不盡。這一生受用不盡意味著什麼呢?意味這個善知識教給他的東西之後,然後這個弟子他要怎麼樣?他要一直憶念,憶念它令增長,然後再精進、再增長!他一生受用不盡,就是這一個綱要性的正知見得到之後,他一直沿著它去修行,他沒有停止,所以才會受用不盡。09:04

  為什麼有的人講了一段話,然後過了兩天就又不靈了,他又覺得又沒辦法了?就好像他從這一個法語或者一個教誡上,他得到修持的力量的時間非常短、攝心的力量非常短。那麼你們會看到在《廣論》裡,師父常常會講說:「啊!我的老師給我講的哪兩句、哪兩句,我這一生受用無窮!」師父常常有這樣的話,就是他一生都在用功。09:28

  這一小段講的,就是值得我們一生用功,或者說生生世世用功。記住什麼?初心是很難,而這個這麼難得的初心,一定要善知識手把手地教我們,才會得到正知見;得到了正知見,我們就贏在了起始點,一定會獲得那個難得的初心!難得的初心獲得了之後,究竟圓滿的佛果就能獲得,因為善知識還會教我們。09:53

  所以在這一段中,有沒有發現師父幫我們收攝為什麼?就是:一個修學者最難的是值遇善知識,值遇了善知識一定會有正知見。是這樣吧!要看自己嘛!所以最難的,你說最難的是值遇善知識,那麼最難的是不是自己要具備的那個條件,它是最難的!就是弟子相,能夠得到善知識攝受的那個因變得是最難的!10:19

  而這個攝受的因,我們可以去圓滿它,透過學習教典去了解,把這個因越種越圓滿,最後我們就會生生都會不離大善知識的攝受。如果生生不離大善知識的攝受的話,那怎麼可能遠離正知見呢?如果有正知見的話,怎麼可能不發心呢?如果發心令增長等等不間斷地修學,生生受用不盡這樣去修學的話,比如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宗大師教法這個三主要道顯密的道次第,那為什麼我們不能一路成佛呢?所以這所有的光明、所有的清淨之道,都是善知識幫我們開啟的。10:59

  那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福報,能夠值遇這樣的善知識,給我這樣的正知見呢?就是要集聚資糧!就是前面說的「遂於其因,廣發正願」,然後「集聚資糧」就這些。你們認為呢?11:13

  其實在這一小段裡,師父把依止法提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就是沒有依止法這樣的一個條件,你是很難去得到初心的,沒有初心就不可能有佛果,你也不可能有正知見,所以依止法是整個清淨道的起始點;就是一個行者他能夠啟發信心,啟發他對整個佛道的所有的精進力,必須靠上師相應;給予上師相應崇高的位置!就跟宗大師講的一樣,沒有這樣,一個行者是沒辦法的。你有沒有發現?11:46

  這個「初心」,你覺得是理解為菩提心,還是理解為親近善知識的初心?一般都指菩提心是吧?講菩提心會比較合理的,因為《菩提道次第》的師長的要求就是要導入佛乘的,他的師長一定是大乘的善知識,才能夠教你道次第。教你道次第的時候,一定是以發菩提心為核心,因為發菩提心才是能夠究竟成佛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這個老師從一開始教你的時候,就教你發心。12:13

  師父這特色是非常明顯的,每一篇、每一篇他都要講發心,所以你就這樣跟著他聽、聽、聽、聽,發心就已經種下了種子。修信念恩它就是一切道次第的養料,修信念恩如果修不起來,後面全都沒有!其實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就是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上師的加持力?為什麼我們行者一定要作師所喜,然後證德才會在內心中生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是就是法爾如是的道理。你自己不能生起來嗎?就是不行!一定要他加持。12:47

  所以第一個叫「鐵門檻」,鐵門檻的意思就是:最難的還是正知見嘛!有一些行者可能還是不會認識到依止法對我們修行這麼重要,還把功夫撒到別處去。可是這個起不來的話,其實是很難深進,入處就沒有見解,就很難、一塌糊塗!13:05

  可能也是突顯了一種緣起法,應該是合乎於空性的。斷一分過失、增長一分功德,沒有一個不是上師的加持,它是周遍喔!周遍!所以依止法周遍於所有的道次第,哪個力都是由它深沉有力的那個腳步、上師歡喜力的加持。所以如果能夠在第一個道次第善巧的話、善巧事師法的話,那趣入成佛如探囊取物,這是很多大成就者說的。13:3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59講-直面自心的轉念實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59講🍁直面自心的轉念實驗
廣海明月第459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59講🍁直面自心的轉念實驗


講次 | 0459 (2022-09-29 ~ 2022-10-05)
標題 | 直面自心的轉念實驗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23:05 ~ 7A 23:5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0-L6 ~ P210-L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為什麼你……對不對?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00:47
  在之前講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原來想把這一段稍稍仔細講一下,但是後來想要先把總體的串講一遍,就覺得到最後再講一下。01:00

  我今天要講的這一小段,就是大家要觀察自己,比如說師父在這裡邊舉的例子: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之後,這個人不是會有同樣的反應。那麼造成他對同樣的境不同反應的原因是在哪兒呢?就是在他之前想什麼了。他之前如果想:「這個事情不好、不好、不好!」遇到這個事情之後,他就會很不高興。如果他之前想:「這個人很好、很好!我很感恩他。」遇到這個人就會笑臉相迎。01:39

  注意喔!接著師父問:「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注意!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同樣的狀況會導致不一樣的反應的原因是在心裡。然後師父說:「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注意!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停一下!我們碰到一個事情一定會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然後去觀察一下:首先我們得知道我們對事情肯定是有反應,但是是什麼反應?知道自己是什麼反應之後,接著才能夠請問:這件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從哪兒來的?你才會琢磨自己的反應從哪兒來的。02:36

  在研究這一段用功的時候,其實以前有的法師在用功的時候,師父教我們要對境的時候開始觀察。比如說,要長時間地追蹤自己的一個習氣──對到同樣的境,你會發現對到同樣的人內心裡那種排斥感,遇到他之後就有這種排斥感,或者不歡喜。關鍵就是你會起瞋心的境,起瞋心的時候,我們會強烈地感覺到:就是這個人做得不好,所以我看著不舒服!就總看他是不對的。但是這裡邊師父指出了這個──你為什麼對這個人心裡會不舒服,這個反應不是突然而來的,而是來自於我們以前先有的因種。03:23

  這個因種是誰種的呢?當然是我們自己種的。師父說:「就是你的因地」,然後接下來一句話:「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這句話就很強烈了!就是說我們平常的因種都是在煩惱。對這句話的修行的認知,可能要用功很長時間你才能夠認同師父說的──我們的因種為什麼都是煩惱?比如說非貪即瞋,或者愚癡。04:00

  如果我們沒有對三界發起厭離心,沒有希求於無上菩提的話,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甚至局限於沒有後世這樣的邪見中。就算決定有後世,真正對境就為希求來世而發心的這樣的事情,是不是也不多呢?那不多的話,就只剩下一種了,就是為了維繫現法的快樂、避開現法的苦受而去做的這些事情,都是統統被惡業所攝、統統被會墮落的所攝的。就是藉借於此世的考量,好像沒有幾個好的業。所以我們的因種都是煩惱,這裡邊應該是有斷見的部分──沒有因果見,對不對?增上生和決定勝都是沒有的。04:43

  再有一步就是,我們過去生有沒有對自己的煩惱進行有力的對治,清淨地修行空正見和因果見,或者對無上菩提串習得非常熟練,對境的時候會現起我要希求無上菩提?如果沒有這些,另一種東西就會熾盛。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種子」。這個種子的問題,大家要把心靜下來。通常正對境的時候很難靜心,但事情發生之後發現自己的對與錯,自我的檢查中是可以在非常寧靜的狀態下來檢查自心的。檢查自心的時候,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心裡邊正在造作的那個業的方向,然後我們要檢查內心,檢查自己的內心對境所造作的業的方向。05:33

  這個業的方向,一條通向是墮落,一條通向是解脫和無上菩提,這兩股力量它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我們就看看對境的時候,我更強烈地現起趣向無上菩提,或者趣向於出離這樣的動機;還是趣向於此世對於自己的樂受的滿足、苦的迴避?這個就是很明顯的一個方向性的觀察。05:57

  另外這裡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種習慣是怎麼來的?這個因種、這所謂的習慣是怎麼來的?就是前面串的。既然這個習慣是串的,那麼可不可以用串來改變不好的習慣呢?師父就是在這裡告訴我們說:要注意!這個習慣是有種子,種子肯定就是串習種下的這種習氣。那麼這種習氣它的可轉性是非常高的,因為諸法沒有自性。這種可轉化的習氣的契機,就在我們遇到了佛法的時候,是最佳的轉化自己的時候。06:35

  可是如果我們拿這個遇到的佛法,反過來再去分這一家好、那家怎樣怎樣,有貪瞋的心在對著這個法的話,那就更造集可怕的業──就是對這個藥你就挑來挑去、挑來挑去,然後不去好好恭敬地研究一下它的功能,看是對付什麼。因為你不吃這個藥,還有人需要這個藥,不能說:我現在沒有這個病,那這個藥就不需要生產。佛說種種法是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是大家都有需要所以佛才講,那麼對佛所說的法就要普同恭敬。07:08

  對於自己現在不會的,過去的習慣就是:不會的就放棄嘛!但是此處教我們:不會的,不要以為自己不會就放棄了。其實這個是周遍於很多我們的困難的,當我們遇到什麼事情覺得無能為力的時候,就用此處教我們的這個方法──應該去「應作是思」嘛,然後開始進行一些念頭上的轉換。07:35

  對於這個「因種」的問題:「我對境就是這樣的反應,我很想出現不一樣的反應,可是我卻是出現不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用這段──我何時能對這樣的境……。比如說對依止法現起勝解作意、對治凡庸作意;或者我對法去掉非理作意、現起如理作意等等;我對於三寶在一切時處現起恭敬的心,要把那種不敬和凡庸的作意徹底地消除掉等等、等等,我何時能如是修呢?然後這個時候就「遂於其因」集資、淨障。08:08

  注意!這裡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做不成這件事?是因為有障礙,是因為資糧未具,對吧?然後還有願力未及,你沒有發這麼大的願。如果「廣發正願、集積資糧、淨治罪障」這三點放在一起的話,這裡邊給我們的前途就是沒有什麼事情自己做不了的。因為心的能力,把這個心的能力擴展到極限的話,可以跟所知一樣大,它就是正遍知,心是有這樣的能力可以變成這樣。那麼為什麼這個心現在連眼前的事情都了解不清楚,連來生的事情都不清楚的原因,就是被煩惱這件事情給障蔽住了,所以我們這個消除障礙和積集資糧是非常非常必要的一件事。08:55

  那麼再收攝一下:怎麼樣抓到你平常最猛的煩惱去對治呢?就是對境的時候,僧團的法師曾經做過那種列單子的方式。比如說那件事老是讓你覺得如鯁在喉,那麼你就可以列一下:哎,今天碰到這件事我怎麼想……。你稍微記錄一下。這樣的話,十天之後你就會發現對這個事情有個記錄。你靜下來的時候可以看看這個記錄,你就會知道:喔!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或者你選擇把你的記錄問一問法師,或者某一次提升營大家可以來,然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這是很有趣的一個實驗,就是你要認識你的自心是怎麼對境開始運行的,然後抓到那個很有趣的風向,抓到了之後大力扭轉它,就可以了!09:4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60講-轉業的辦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60講🍁轉業的辦法
廣海明月第460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60講🍁轉業的辦法



講次 | 0460 (2022-10-06 ~ 2022-10-12)
標題 | 轉業的辦法
廣論段落 | P11-L8 ~ P11-L9 應作是思……現修學耶。
音檔 | 7A 23:05 ~ 7A 23:5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0-L6 ~ P210-LL4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為什麼你……對不對?


  師父在這一小段,他所教我們的用功方式非常有實際操作價值,就是你用了之後你馬上就會改變。然後你會發現這裡邊師父說:「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接著,「然後進一步大幸」,後面是什麼?「而認得了煩惱」。非常非常幸運的是我們認識煩惱了!認識煩惱是什麼意思?就是你抓到你起心動念那個方向它是不對的,會造惡業的。認識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沿著道次第所教我們這種調心的方式把它轉了,轉心嘛!00:43

  不知道你會不會聽了之後覺得有點困難?但是你實際去做一下,其實我覺得不是很難。因為持戒總得從了解自己的心念開始,把它寫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你的心念會稍稍穩定一點,而且它會理性一些。每次、每次都朝著同樣的方向去,然後你就畫一個破折號,就判斷一下:欸,我這樣的方向是會下三惡道呢?還是會生人天?還是會出離輪迴呢?還是會成為菩薩呢?可以給你心的方向畫一下,因為它造作的業是非常明顯的。然後畫一畫你就知道:哇!我好像很多業都是朝著三惡趣下去的。那可能就要開始懺悔了,這個時候你就要小心了!《入行論》有說:對境的時候「如樹應安住」。一直往三惡趣去的那個方向,就stop!停!「停」!不要再轉了。先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內心在發生什麼,然後迅猛地扭轉它的方向!01:37

  在做這樣的一個觀察修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每天去祈求上師三寶加持,把這一段列為一個修行的重點,自己用功一下。甚至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營隊抓自己現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你們如果覺得還可以的話,你可以試試!你寫一段,寫半個月、二十天,大概就可以抓到你某一個很強的習氣。就像一個偵探追蹤一個作案的人一樣,慢慢就會抓到:喔!它是這麼來的。抓到之後,是不是認得了煩惱?就是大幸認得了煩惱!接著就是轉煩惱。所以也不是特別難的,建議試試!02:17

  因為我們無始劫來就無明,無明是對業果也愚昧,然後對空性也愚昧,所以我們不知道眼前這個困境,或者我穿越不了這個點,其實它也是可以被改的。我們會認為那就是命運,命運就是我要俯首稱臣,我是對治不了的!但是自己內心的這個煩惱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見解就是:當知業可轉!這個業它顯現的方式,比如說顯現為「對這個境我就生氣」,它的顯現方式就是「我一直會看不過去」。這種事情會一直生氣,比如說從年輕的時候到老,有的人這一輩子就沒動得了這個習氣。那麼它可不可以被轉呢?這裡邊就告訴我們說:「當知業是可以轉的!」這個轉業是怎麼轉法呢?就是先轉念,先對這個你轉不過去的境,就要自己發心說:「我什麼時候能對這個境忍耐,甚至現起感恩心呢?」我是單指一個瞋的,當然還有貪的,還有愚癡所攝。03:22

  那麼先現起這樣的思考之後,接著就想辦法。這裡邊注意!這個辦法不是我們習慣用的,因為它就是──這裡邊提到障礙,就是要除障。這裡邊涉及到外的和內的障礙──身心上的障礙,還有外境上的障礙,不管怎樣的都要消除!消除障礙的方式是什麼?也不是跟人家吵架、理論,而是什麼呀?是拜佛、誦經啊!以禮拜諸佛這樣一個方式來懺悔業障;同時比如說供養,很多、很多……誦經也是,看你以什麼意樂,就是積聚資糧。04:00

  所以你會發現幫我們積聚我們能夠超越自己的現在水平的一個方式,就是拜佛、誦經、廣大聽聞等,做這些善業。比如說你去拜佛的時候,當自己拜佛的當下,我們可能無法清晰地判斷出:「我的障礙消除了嗎?」好像也不知道,就是拜下去。那在你供養三寶、供佛的時候,你也不知道:「欸,我到底資糧積聚了多少了,是不是夠我轉了?」你也不知道。但是這個時候是什麼?就要繼續做!不能做到一半了就停下來說:「欸,我拜了這麼久好像也沒變!」就停下來。停下來可能就差一點點,然後你就停了,很可惜!04:44

  所以對於去消除障礙、集聚資糧,這兩點我其實觀察一些人他在現行中還是沒有的。就是他的意樂裡邊,沒有透過淨化罪障、集聚資糧他能夠成辦一個事情。宗大師或者師父教我們這個方法沒學會,因為對境的時候就不知道了,對境的時候又是原來世間那一套。最重要的,把這個深深地忍可在自己的內心之中,甚至生生世世都會現行,你在碰到你過不去的事情,你就用這一招,就用這個辦法!05:18

  這個方法到底可不可以穿越呢?如果不穿越,就沒有有情能成佛!菩薩還有那些聖者這麼多,他們就是穿越了這件事情的人,因為障礙不除怎麼能成佛呢?比如說你證得空性的障礙不消除,怎麼能證得空性成為登地菩薩等等。還有在聞思上證得的空性的那個定解,怎麼能獲得呢?這都要消除障礙!05:39

  如果你一直都不注意除障礙、不注意禮佛,實際上就忽略祈求;忽略祈求之後就忽略加持;忽略加持速度就不行。為什麼不能進步?想要的所緣為什麼不現前?就是有障礙,障礙未除。所以除障這個是一定要除的,一定必須拜佛!05:56

  還有一種障礙,就是那種很奇怪的祕密障礙,只有本尊、只有那種威猛的護法、上師,能夠對那些祕密的、很奇怪的阻撓你的障礙,他能夠幫你淨化掉,這要修法。為什麼要誦經也就是這個意思,他會幫你遮擋一些你看不見,但是一定會障礙你的東西。06:13

  結論就是:障礙可以被消除的!現在的水平可以被超越的!現在心裡的各種痛苦,焦慮啊、憂悲苦惱啊,這些所有的東西能不能被轉變呢?是可以的!從先發願開始。06:28

  我覺得這一小段教給我們的非常地積極,沒有一念的頹廢的狀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暇滿。不管我們遭遇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內心的狀況,或者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我們只要去把握住心上的這個心念──你的心念的風是朝哪裡吹的,比如說朝無上菩提或朝什麼,然後我們整個的身心就會朝那裡去。如果朝著一個造善業、不造惡業的方向,那我們生命就會成熟為善果或者樂果。所有的佛陀都如是說,這就是空性的另一面的一個顯現,它的因果作用是永遠都不虛的。其實聽了這個之後,應該心裡很踏實:「喔!我原來可以這樣去轉我的命,轉我的一切不如意。」所以心中可以充滿希望地活著!07:24

  記錄下來之後,不要記到第二十天的時候,前面都不要了,前面都要留著。然後你就在那裡邊看到:欸!對到同樣類似的境,我們的心中的反應也很類似。然後你就去分析說:欸!我這樣的心念,它的方向是去哪裡的,去人天啊、三惡趣啊,還是下無間地獄,還是出輪迴、成佛作祖,到底是哪一方面?然後你清晰地發現:如果都是以瞋相應為起頭的這樣一個業,那自己就要不寒而慄了。這樣就可以再對到這個境的時候,就想:「哎呀,我必須要改變!」從這裡開始。07:58

  可是這個對境非常強大,我的內心的那個執著也非常強,怎麼辦呢?集資、淨障,就要發願啊,希望這個境上我要轉心,要能轉得過來。轉不過去就因為有障礙沒淨除、資糧未具,這時候就可以開始這些加行的準備,包括聞法也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有一天、有那麼一個時刻、有那麼一個契機:奇怪!為什麼我如此平靜?為什麼好像在我心中掀起軒然大波的這個境不太容易打擾我了,我心裡靜靜的。會慢慢地發現,你對這個境的看法全變了!甚至有一天從最討厭的變成是很感恩,甚至都不由自主地笑出來了!這些是源於什麼?就是內心的操作。所以命運是可以操作出來的。08:54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