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白瘖條辨計四條
<篇名>白瘖條辨第一
內容:白瘖末見,發熱身痛,面色晦滯,舌苔黏膩,胸
腕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熱蘊蒸。宜用黃
連溫膽湯加杏仁、蔞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洩三焦
也。
瘖之初發,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蓋濕必阻氣,熱
亦傷氣。濕既化熱,熏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
從汗而洩,則粒似細栗,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
白瘖,西北風燥之區,每盛斑疹。考古醫書,只有斑疹,而
無白瘖,惟近世南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殊不
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熏蒸之際,但覺身熱
不已,面色晦滯,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內則形諸
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
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
化失清之症。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腕,加杏仁、蔞皮宜豁
土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積實洩滿,竹茹、陳
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宜,則濕熱之邪,借以分消也。
<目錄>白瘖條辨計四條
<篇名>白瘖條辨第二
內容:白瘖既見,隨汗出沒,舌赤少苔,脈數,不飢不
食,輕旬不退,此胃虛邪戀。宜用佩蘭葉、谷芽、杏
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
香葉等味,輕清宣氣。
上條白瘖未見,理宜疏泄,此條白瘖既見,隨汗出沒,
舌赤少苔,胃津消無正氣已虛矣,且不飢不食,胃氣未和
至經旬而熱不解,陰液亦枯矣。斯時補之則邪愈逗留,疏之
則正氣消耗。為宜杏仁、川貝、枇杷葉清肺氣,麥冬、霍
斛、谷芽養胃氣,佩蘭、藿香化濁氣,豆卷、通草泄濕氣,
合輕清之品,以宣餘邪,不可偏偏補,反致病去元傷也。
<目錄>白瘖條辨計四條
<篇名>白瘖條辨第三
內容:日瘖已多,大熱不退,口渴不食,時作鄭聲,脈
大無力,此氣虛液耗。宜用黃耆、黨參、甘草、麥
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
蠣、鮮荷葉等味,益氣養陰也。
瘖已見多,熱猶不退,口渴不食,乃陽津陰液俱傷,更
兼語聲如重,脈大無力,此元神大傷,不克自持。故用參、
祇、甘草益氣液,牡蠣、地、芍固營液,麥冬、石斛祛虛
熱,佩蘭,荷葉化餘邪,務得陰陽並固,不致延為虛脫,勿
謂瘖猶未盡,禁用固補,而投疏洩,致誤人性命也。
<目錄>白瘖條辨計四條
<篇名>白瘖條辨第四
內容:白瘖汗多,瘖密,脈虛肢冷,神情恍惚,此氣液
外脫。宜用黃耆、白朮、附子、當歸、白芍、甘草、
麥冬,五味、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等味,甘溫
斂撮也。 "-
瘖出已多,汗亦不少,脈虛無神,四肢逆冷,乃陽氣外
脫之象。兼之神情恍惚,夢寐驚惕,心肺失交,神難守舍,
此內外將脫,陰陽並越。(內經)所謂陰陽偏則病,離則死
也。斯死生交關之候,急宜祇、術、甘、附子氣,當歸、白
芍養血,麥冬、五味斂液,龍骨、牡蠣、遠志、酸棗鎮神,
使精氣神不致越脫,即挽回造化之機也。
<目錄>
<篇名>痧脹擬似變
內容:夫我崇俗,所謂麻痧者,是果有諸。蓋東南方卑
氣濕,或嶺南氣暖,沿江瀕海,霧露颶潮,較別處尤
甚,每交夏令,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故山
嵐海瘴陰霾晦蔽之邪,乘時竊發,人在此蒸淫熱逼之
中,正氣有虧,則邪濁(1)自口鼻直據膜原。夫膜原者
胃絡也。前吳又可制達原飲一方,即此意也。蓋邪既
內伏。乘時發動,先覺胸腹脹悶,懊儂似痛,欲吐不
吐,欲瀉不瀉,此暑濕穢濁阻遏中腕,致陽明氣機壅
塞,脈絡俱閉,四肢麻木,甚至筋攣拘急,此屬痧
脹,實係閉症,即方書所謂絞腸痧,干霍亂是也。此與
吐瀉後,轉筋麻木,冷汗陽脫之症,相去徑庭,用藥
(1)濁:原作乍"觸",據文光書局本改。
亦有霄壤之殊,夫脫症宜溫宜補,閉症宜疏宜通,而
其倉促危險,大約相等。若痧脹不得吐瀉,而懊儂悶
亂異常,以致脈伏肢冷,甚則麻木拘攀,此陽症似
陰,閉症似脫,例宜宣通。但以梔豉湯服下,以指探
吐,俾氣機得宣,邪能泄越,即可向愈。考方書有燒
紅食鹽,童便調服,得吐而愈者,試之極驗。或用白
礬含化,覺味甜如冷糖者,痧脹無疑,即任意咽下
澀口得吐亦愈。若已經吐瀉者,氣已宣通,不可再
用,徒傷胃氣,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煩滿,惡逆
不食,猶恐餘邪未盡,更以藿香正氣散和之,亦可全
愈。故近俗所謂麻痧者,即此是也。若云冷麻痧者,
殊屬可笑,並有莽鹵之醫,竟不顧名思義,妄認為
痧,而以疏洩解表之藥,施於陽氣欲脫之候,定(1)不
為投井下石乎!草菅人命,莫此為甚,謹之戒之。
<目錄>
<篇名>陰症辨論
內容:夫冷麻痧之名,我崇俗流傳已久。予自道光十八
年始出臨症,雖有其名,卻未見其症 當時難以稽
考。迨二十六年秋間,此症大行,但見一派陰寒,並
(1)定:據文義疑為"豈"字之誤‧
無纖毫痧穢其初病也,必先腕腹脹痛,繼而吐瀉大
作,頻頻不已,遂致形肉頓癟,目陷肢厥,煩躁不
安,甚至手足拘攀,轉筋麻木,六脈俱決,魄汗淋
漓,間有面目俱赤,大渴引飲,而手足必冷,外似陽
症,實屬陰盛,從此細閱病狀,兼考方書,自(靈)
(素)以下,古聖先賢 並未有冷麻痧之名目。而今
之遇是症者,竟以痧為治,方中大加發表透泄等味。
請以病名思之,既稱冷麻,又謂之痧,世間豈有不發
熱之痧乎?此三字名義,殊屬矛盾,若再依樣葫蘆,
妄投藥石,不察之甚也。其在俗口流傳之訛,固無足
怪,而醫者亦以訛傳訛,不識此病為何病 將何所措
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謂之冷麻痧;
因其筋攣肢強,而謂之吊腳痧。俗口紛傳,全無實
指。爰稽仲景(傷寒例)謂之直中陰經,(金櫃)卒
病篇(1)謂之陰症,方書所請轉筋霍亂是也。夫霍亂
者,揮霍變亂,偶起一時,若吐瀉不已,而危變叢
生,頓成莫救,其病必起於勞碌傷陽,色欲不節之
人。夫勞碌者,脾陽必傷;色欲者,命陽必敗。天時
陰寒濕晦之邪,自易乘隙侵入也。至於用藥大略,遠
寒用熱,驅陰復陽,庶可扶危扶顛,考仲景《傷寒》
(1)(金櫃‧卒病篇):今本(金櫃)無(卒病篇)疑有誤,下同
《金櫃》卒病雖有精義,而鮮推闡,惟喻昌先師獨造
仲景之堂,而窺其美富,闡發陰症,尤擅其長,惜後
人習焉不察耳,窺見近時此症不少,每有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用藥或誤,何謂醫以濟世耶!然有見其
面赤目赤,而誤以為陽症;大渴引飲,而誤以為陽
症,小便澀少,而誤以為陽症,六脈俱絕,而誤以為
陽症;脈伏陰躁‧擾亂不寧,而誤以為陽熱煩躁。斯
時遂以辛熱藥味,不能奏功,而妄投寒涼,豈知投以
寒涼,有必死無救者也。予是以不揣譾陋,弄斧班
門,謹將喻氏陰症八難略加詮注。明知良工苦心,疇
者諒之。然巨眼慧心,明察有真。互相發明,俾卒病
之旨。人人共曉,不致貽誤於將來,詎非生民之厚幸
也夫!
<目錄>
<篇名>陰症八難
內容:夫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
汗而喪神守。憊用附子,干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
膽汁引入陰分。然恐藥力不勝。慰蔥灼艾,內外協攻,
乃足以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
少陰者,腎臟也,凡寒中少陰,必腎真大虛,陽無捍
衛,猶城郭不堅,守護無備,賊必乘虛而入。故天地之陰霾晦
塞,非離報當空,何能掃清氛霧,人或中之,先犯太陰,繼
及少陰,又侵厥陰。遂致吐瀉肢冷,目陷直視,煩躁脈絕,
肌內頓癟,手足麻木,筋急拘攣,甚而舌卷囊縮,三陰經之
絕症並現。於此用藥,最宜分別,非借附子、干薑之辛雄性
烈;何以驅逐陰氣,而挽復陽光。(內經)所謂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1)也。再加蔥白以通陽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
恐熱性下咽,陰寒拒格,難以直入,或仍吐出也。若無膽
汁,即以川連代之。則辛熱藥性,得以入陰回陽,如欲嘔
吐,更用生薑汁、蜆殼許(2)謂入藥內服之,最為捷妙。倘少
腹凝痛,亦是厥陰氣滯,外用蔥褽艾灸等法,立可見效。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逼其陽
亡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此孤陽欲脫(3)。用附
子、干薑、豬膽汁,即不可加蔥及藯灼,恐過於疏
散(4),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返矣。宜撲止其汗(5)
更加固護腠理。不爾,恐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房欲不節者,真陽必擾;勞碌過度者,腠理必疏。陰寒
一盛於內,逼其真陽越脫於外,以致大汗淋漓,喘逆煩躁,
太陽之經氣,少陰之臟氣,皆欲愚絕,故脊項強硬,目竄直
視。此時宜用附子、干薑、豬膽汁入陰回陽。而汗多陽越,
(1)益火之源,以消陰蟒:此乃(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語,非(內
經)本文
(2)許,此上疑脫"少"宇‧
(3)此孤陽欲脫(醫門法律‧陰病論)無此五字,
(4)恐過於疏散,《醫門法律、陰病論》作'恐助其散'
(5)汗,此後(醫門法律‧陰病論)有"徒進前藥",四字。
即不可加蔥藯、艾灼等法。夫蔥性主散,至恐氣隨汗脫,所
存一線微陰,無由內返。急宜撲止其汗,用牡蠣,五培,麻
黃根碾細撲之。更加固護腠理,如黃耆、桂枝、五味,甘草
等味,大封大固,使真陽不致外脫,猶回騎返幟,得安軍壘
也。
前用附子,干薑,以勝陰復陽者,猶取飛騎突入
重圍,舉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爭趨,頃之復合
耳。不知此義者,重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
烈(1)之勢,而致(2)迂緩無功。此三難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以寒
邪中入,必先傷營血故也。不爾,藥偏於衛,勿及於
營,與病卻不相當。邪不盡服,必非勝算。此四難
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人參、甘草,調元轉詢,收
功懤幄。不爾,附、薑之猛,直將犯上無算矣。此五
難也。
用前藥二三劑後,覺(3)運動頗輕,神情頗悅,真
陽來復之狀,始得顯著(4)。更加黃耆、白朮、五味、
白芍,大隊陰陽平補,不可歇手。蓋重陰見觬,浪子
(1)烈:(醫門法律‧陰病論)作"入"。
(2)而致:《醫門法律‧陰病論》作"必至"‧
(3)覺,此後《醫門法律‧陰病論)有"其陽明在躬"五字,
(4)真陽來復之狀,始得顯著:《醫門法律‧陰病論》無此十字。
初歸,斯時搖搖靡定,不(1)為善後。必墮前功。此六
難也。
用郡隊之藥,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
已(2)從陰邪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
寒痰阻塞竅隧者。無由據轉為熱。蓋千薑、附子固可
勿施,牛黃、竹瀝(3)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熱痰,而
妄投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即躁擾,必墮前功。此七
難也。
此言陰陽平補之後,陽雖回復,而陰已受傷。其人即素
有熱痰,得陰寒之病,而已化為寒,其寒雖去,而痰仍在。
即有咳逆煩渴,舌赤喜飲,慎勿據投寒涼,亦勿再服薑、
附。宜用《金櫃》麥門冬湯加烏梅、白芍,合甘酸化陰,和
胃生津,協合陰陽之法。
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牧(4)馬,偃武崇文之意,
玆後縱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導,不宜辛
辣,助熱壅塞。蓋辛熱在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6)
何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藥存,轉生他患,漫無寧宇。此
八難也。
以上八則,喻昌先師所論陰症病形,並用藥次序,皆並
(1)不:此前(醫門法律-陰病論)有"怠緩"二字。
(2)巳:此前(醫門法律‧陰病論)有"陽出早"三字。
(3)瀝:此後(醫門法律‧陰病論)有"一切縱涼"四字。
(4)牧:文光書局本、(醫門法律,陰病論)均作"放"。
(5)毒:此居(醫門法律,陰病論)有"陽既安堵,即宣休養其陰"十字
井有條,頭頭是道,非深得仲經心法之妙,烏能話至理哉!
予按陰症,六脈已絕,本為必死之候。若服四逆回陽等
藥,而病機漸轉,脈斷轉續,斯為陰邪漸退,陽氣漸復,病
雖未全,已成有望。若其脈忽見洪大,沈後無神,此名暴
出,最屬不宜。更兼胸腹不爽,氣逆不平,或泄瀉未止,是
乃必死之候。如欲用藥,勉以大劑參、附,或景岳附子理陰
煎加茯苓、五味,俾命門所存一線之陽,不致奔越,服後倘
得脈靜氣平,腹寬嗜寢,便有生機,否則雖有神丹,莫可挽
回。然此不惟陰症如是,即一切雜症,但見脈絕肢冷之後,
而脈忽然暴出者,切宜細審,勿以脈既續,而視為無事,醫
者詳之,又有傷寒初起,亦脈先伏而後濕出者,其形反要洪
大浮滑,方為合例,若細小短澀者,均非所宜也。何則?伏
而後濕,與絕而後暴出者不同,蓋凡伏脈,必尺澤中實而有
肉,以手按之,推筋者骨而乃得見,此因邪氣鬱遏,脈絡失
宜,而致內伏。若是絕脈,必尺澤中空而無肉,輕手按之,
即著筋骨,全無內氣,此因氣脫血遏,脈不通流,而致斷
絕。故辨脈之伏與絕,總以尺澤中有肉無肉分之,最為的
當,亦勿錯誤。
凡人房欲之後,少腹作痛,俗謂之風,其實即陰
症也。蓋男女交媾,恣情縱欲,此正精氣大洩,元海
頓空,急宜屏息斂氣,把守關元,則龍窟雖空,相火
尚強,寒猶可禦。若仍心旌搖漾,情幟迷煽,不克自
禁,致令身中陽氣百節弛張,則寒邪乘隙而入也。凡
寒自下而受者,先犯厥陰,繼及少陰,又侵太陰,自
上而受者,先犯太陰,繼而少陰,又侵厥陰。夫厥陰
者肝也,其經循毛際,繞陰器,入少腹,布脅貫膈,
循喉結舌,故寒邪入之,肝絡遂滯,氣結不行,以致
少腹病痛,痛引陰中,攻及胸腕,口吐涎沫,四肢逆
冷,指甲青晦,身如被杖,甚至舌出數寸而死。死後
肢體皆青,不識者竟以風名之。風本東方甲乙木,其
色青,因之以訛傳訛,都謂之風,實系寒中厥陰為病
也。蓋厥陰為三陰之裡,五臟中至深至極之處,每有
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者。至於用藥大略,原有薑,附
之辛熱,大劑服下,可以袪寒復陽,然邪深入厥陰,
又非一味辛熱所能霍然者也。務在苦以洩濁,辛以通
陽,庶可驟效。予遇是症,每用當歸四逆湯,復入川
揀、小茴,薤白,兩頭尖,一服即愈。俟痛止,再宜
薑,附,苓,甘,少佐苦辛調理而安。如少腹痛甚,
恐藥力不勝,外以蔥慰艾炙,頃刻見效。若治非其
法,遷延時日,誤人性命,故不巨哉。
附方
二劃
人參固本湯: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
人參芍藥湯:未詳
人參溫膽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實
大棗,人參
十四味大建中湯:炙黃耆,人參,炒白朮,茯苓,炙甘
草,制半夏,當歸,白芍,熟地,川穹,麥冬,肉蓯蓉 附
子,肉桂,生薑,大棗
三劃
三甲散:炙鱉甲,炒山甲,蟬蛻,殭蠶,鍛牡
蠣,瘤蟲,當歸,白芍,甘草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
棗
小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
小陷胸湯:半夏,黃連,瓜蔞
小續命湯:防風,桂枝,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
參,炙甘草,黃芩,防己,附子
小溫中丸:白朮,茯苓,陳皮,制半夏,甘草,炒神曲
生香附,炒苦參,妙黃連,醋妙針砂
小半夏湯:半夏 生薑
大黃附子湯:大黃 附子 細辛
四劃
牛黃丸:牛黃,鬱金,犀角,黃連,朱砂,山梔,雄黃
黃芩,珍珠,冰片,麝香(牛黃丸有多方,此尋安宮牛黃
丸)
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半夏,陳皮
生薑,大棗
六一散:滑石,甘草
六和湯:藿香,杏仁,薑半夏,木瓜,白朮,白扁豆
厚朴,砂仁,人參,炙甘草,生薑,大棗
天王補心丹:人參,元參,丹參,茯苓,桔梗,遠志
五味子,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炒酸棗仁,生地
五劃
玉女煎: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干薑,人參,炙甘草
大棗
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參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
白虎加桂枝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白虎加蒼術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術
白通湯:蔥白,干薑,附子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四逆湯:甘草,干薑,附子
歸祇建中湯:當歸,炙黃耆,桂枝,芍藥,炙甘草,生
薑,大棗
生薑瀉心湯:生薑,半夏,黃連,黃芩,干薑,人參
炙甘草,大棗
六 劃
至寶丹:犀角,玳瑁,琥珀,朱砂,雄黃,冰片,麝香
牛黃,安息香,金箔,銀箔
芍藥湯: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香
肉桂,甘草
安胃丸:烏梅,川椒,附子,桂技,干薑,黃柏,黃連
川棟子,陳皮,青皮,白芍,人參(據中國醫學大辭典,烏
梅安胃丸即仲景烏梅丸。後世另有安胃丸,似與本書方義相
符,即此處所錄之方,供參考)
回陽教急湯:附子,干薑,肉桂,人參,炒白朮,茯苓
薑半夏,陳皮,炙甘草,五味子,生薑,麝香
導赤散:生地,木通,竹葉,甘草梢 (一方不用甘草用
黃芩,一方多燈心)
當歸四逆湯:當歸,芍藥,桂枝,細辛,炙甘草,通草
大棗
七劃
麥門冬湯: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粳米
葦莖湯:葦莖,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干薑,炙甘草,附子
蘇子降氣湯:蘇子,前胡,半夏,陳皮,當歸,肉桂
厚朴,炙甘草
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當歸,陳皮,炙甘草
柴胡,升麻
補陰益氣煎:人參,當歸,山藥,熟地,陳皮,炙甘草
升麻,柴胡,生薑
辛夷散:辛夷,川芎,木通,細辛,防風,羌活,蒿本
升麻,白芷,炙甘草,倉耳子
八劃
抵當湯:水蛭,虻虫,桃仁,大黃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炙甘草,人參,生地,麥冬
阿膠,麻仁,桂枝,生薑,大棗
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九劃
保和丸:炒山楂,半夏,茯苓,陳皮,菜腹子,連翹
神曲
荊防敗毒散:荊介,防風,茯苓,前胡,桔梗,薑活
獨活,柴胡,川芎,枳殼,甘草,薄荷,生薑
香膏飲:香薷,白扁豆,厚朴
胃苓湯:蒼朮,白朮,茯苓,豬苓,厚朴,陳皮,澤瀉
桂枝,甘草,生薑,大棗
胃關煎:熟地,炒山藥,白扁豆,炙甘草,干薑,吳茱
萸,炒白朮。
養臟湯:炙罌粟殼,煨河子,肉豆寇,人參,炒白朮
炒白芍,當歸,木香,肉桂,炙甘草
十 劃
凍厲散:大黃,芒硝,甘草,梔子,黃芩,薄荷,連翹
竹葉,生蜂蜜
桃仁承氣湯:桃仁,大黃,桂枝,芒硝,炙甘草
桂枝紅花湯:桂枝,芍藥,炙甘草,丹皮,紅花(或加
海蛤,桃仁)
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
秫米半夏湯:秫米,制半夏
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桃花湯:赤石脂,干薑,粳米
通解湯:未詳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
十 一 劃
黃芩湯: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
黃連湯膽湯: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茯苓,炙甘草,
大棗,黃連
黃耆桂枝五物湯:黃耆,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黃連阿膠湯:黃連,黃芩,芍藥,生薑,鷗子黃
清燥救肺湯:生石膏,人參,桑葉,麥冬,胡麻人,杏
仁,炙杷葉,阿膠,甘草
清骨散:銀柴胡,鱉甲,地骨皮,知母,秦艽,清蒿
胡黃連,炙甘草
清脾飲:柴胡,黃芩,青皮,厚朴,半夏,草果,白朮
茯苓,甘草,生薑
清暑益氣湯:黃耆,人參,蒼術,麥冬,葛根,神曲
澤瀉,炒白朮,黃柏,青皮,當歸,陳皮,五味子,升麻
甘草,生薑,大棗
旋復花湯:旋復花,蔥,新絳
旋復代赭湯:旋復花,代赭石,半夏,人參,炙甘草
生薑,大棗
十二劃
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
棗
紫雪丹: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青木香,沈香
元參,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羚羊角,犀角
麝香,朱砂
溫膽湯:半夏,陳皮,竹茹,枳實,茯苓,炙甘草
大棗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大棗
脾腎雙補丸:人參,蓮肉,山茱萸,炒山藥,五味子
菟絲子,橘紅,砂仁,車前子,巴戩肉 (甘草汁煮),內豆
蔻,補骨脂
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芍藥,丹皮
犀角大黃湯:未詳
普濟消毒飲:黃芩,元參,牛蒡子,連翹,板藍根,黃
連,桔梗,柴胡,甘草,陳皮,馬勃,殭蠶,薄荷,升麻
十 六 劃
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人參,炙甘草,生薑,大棗
(此為《金櫃》方。另有《濟生》方,即本方加半夏、茯
苓,杷葉,麥冬)
十 九 劃
藿香正氣湯:藿香,茯苓,紫蘇,大腹皮,炒白朮,半
夏曲,白芷,陳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鱉甲飲子:炙鱉甲,白朮,黃耆,川芎,白芍,檳榔
煨草果,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烏梅
鱉甲煎丸:炙鱉甲,射干,黃芩,鼠婦,干薑,大黃
桂枝,百葦,厚朴,阿膠,紫葳,柴胡,炒蜣螂,芍藥,丹
皮,妙癆蟲,瞿麥,桃仁,炒葶藶子,半夏人參,火硝
炒蜂房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