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本草》:蓍草
【出處】 《本經》上品載有蓍實。 《別錄》謂:"生少室(今河南登封縣境內,嵩山也),八月九月採實,日干。"《 新修本草 》謂:"此草所在有之。"《 本草圖經 》謂:"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今河南汝南縣)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經考其他諸家本草,未見有新說。 從《 本草圖經 》所附蓍實、蔡州蓍實圖及《綱目》、《植物名實圖
【拼音名】 Shī Cǎo
【別名】 蓍、蜈蚣草、飛天蜈蚣、亂頭髮、土一支蒿、羽衣草、千條蜈蚣、鋸草、一枝蒿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高山著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hillea alpina L.[A. sibirica Ledeb.; A. mongolica Fisch.ex Spre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高山蓍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具短根狀莖。 莖直立,有棱條,上部有分枝。 葉互生;無柄;葉片長線狀披針形,長6-10cm,寬7-15mm,櫛齒狀羽狀深裂或淺裂,裂片線形,排裂稀疏,半抱莖,兩面生長柔毛,下面毛密生,有腺點或幾無腺點,下部葉花期常枯萎,上部葉漸小。 頭狀花序多數,花徑5-6mm,集生成傘房狀;總苞鐘狀,總苞片卵形,3層,覆瓦狀排列,綠色,草質,有中肋,邊緣膜質,疏生長柔毛;邊緣舌狀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長圓形,先端3淺裂;中心管狀花,兩性,白色,花藥黃色,伸出花冠外面。 瘦果扁平,寬倒披針形,有淡色邊肋。 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草地、林緣、路旁及灌叢間。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及寧夏、甘肅、河南等地。 各地廣泛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對氣候要求不嚴,高山、平壩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壤均勻要栽培。
栽培技術種子或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春播或秋播,行距30-45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0.5cm,保持土壤濕潤。 約一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過密處可適當間苗。 分析繁殖:宜早春3-4月進行,生長期間鬆土除草外,6-7月可追施糞水1-2次。
【性狀】 性狀鑑別莖呈圓柱形,上部有分枝,長30-100cm;表面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破白色柔毛,具縱棱。 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羽狀深裂,長2-6cm,寬0.5-1.5cm;暗綠色,兩面均被柔毛;葉基半抱莖。 頭狀花序密集成圓錐傘房狀。 氣微,味微辛。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面細胞長圓形或近圓形,角質層呈細齒狀突起;被2-10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先端一細胞狹長。 皮層較窄,外側為1-3列厚角細胞,內側有樹脂道散在。 維管束外韌型,20-30個排列成環,韌皮部甚窄,外側有韌皮纖維束,形成層區有3-5層細胞,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倒三角形,導管較細小,直徑10-36μm,射線細胞1-2列。 髓部甚大,老莖中心有空洞。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長多邊形或近長方形,垂週壁較平直或淺波狀,氣孔不定式。 幾無毛。 下表皮細胞較小且不規則,垂週壁波狀彎曲。 非腺毛較多,長375-900μm,常由4-7個細胞組成,下面數個細胞近方形,先端一細胞甚為狹長。
【化學成份】 全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α-呋喃甲酸(α-furoic acid),烏頭酸(aconitic acid)。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蓍草總酸流浸膏3.75g/kg給大鼠口服,顯著抑制蛋清性足腫脹。 總酸2.5g/kg給大鼠口服,連續7天,對棉球肉芽腫形成的抑製作用不明顯。 去腎上腺大鼠抗蛋清性足腫實驗表明,總酸抗炎作用不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表現的。 總酸對切除腎上腺未成年大鼠存活時間也無明顯影響。 從總酸中分離出琥珀酸、延胡索酸和α-呋喃甲酸。 分別給小鼠皮下注射1/4半數致死量劑量的上述各酸,以及安全劑量(本實驗為2.160g/kg)的烏頭酸,均顯著抑制巴豆油誘發的耳郭腫脹,延胡索酸與烏頭酸作用較弱。 4種有機酸皮下注射,對大鼠酵母性足腫脹也有抑製作用,其中琥珀酸與α-呋喃甲酸作用較好。 琥珀酸1.225g/kg、0.613g/kg,烏頭酸2.000g/kg皮下注射,均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 烏頭酸3.000g/ kg、α-呋喃甲酸0.250g/kg、琥珀酸1.225g/kg皮下注射,均可顯著降低組胺誘導的大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
2.解熱、鎮痛:琥珀酸1.00g/kg、延胡索酸0.50g/kg和烏頭酸1.00g/kg分別給家兔皮下注射,在註射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後2或3小時,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小鼠口服總酸5.0g/kg,顯著抑制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 小鼠分別皮下注射琥珀酸1.225g/kg、延胡索酸0.838g/kg、α-呋喃酸0.156g/kg,也均可顯著抑制醋酸所致扭體反應。 但上述各酸和烏頭酸時熱板法所緻小鼠疼痛反應均無鎮痛作用。 小鼠口服總酸5.0g/kg,l小時後小鼠活動減少,安靜嗜睡,並使閾卜劑量戊巴比妥納致睡眠小鼠數目增加。 琥珀酸等4種有機酸,也有協同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緻小鼠睡眠作用。
3.抗菌作用:10%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可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 據報導,蓍草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於其酸性乙醇提取物及酸性乙酸乙酯提取物中。
【鑑別】 薄層色譜:取乾燥全草粉末(20目)10g,加2%鹽酸100ml冷浸3-4小時,濾過,殘渣再用2%鹽酸50ml冷浸2-3小時,濾過,合併浸出液,濃縮至1:1,加矽膠(80目)約10g拌勻,蒸乾,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醚提取,乙醚液濃縮至lml,供點樣用。 以延胡索酸、琥珀酸為對照品。 點於自製纖維素薄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一甲酸(5:4:1)為展開劑,展距16cm。 用0.05%溴酚藍水溶液噴霧顯色,樣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段,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莖、葉、花混合的段狀。 莖表面棕黃色略紫,密生柔毛,有順向縱紋及縱溝,切面白色,中空。 葉鞘捲縮,灰綠色或棕黃色,葉緣裂片細小如蜈蚣足。 花呈半球形,枯黃棕色。 氣微弱,味微苦。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性味】 味辛;苦;性平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活血;解毒。 主感冒發熱;頭風痛;牙痛;風濕痺痛;血瘀經閉;腹部痞塊;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研末,每次1-3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感想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服。
1.《貴陽民間藥草》:"孕婦忌服。"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體虛及孕婦忌服。"
【附方】 蓍草,《綱目》雲:“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雲:草之多壽者,故字從耆。《博物誌》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本品常為占卜之用,故得此名。 葉如櫛齒狀深裂,形似而以“蜈蚣”喻之。
【各家論述】 《 新修本草 》:"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莖可為筮。陶誤用楮實為之。《本經》雲:味苦。楮實味甘,其楮實移在木部也。"
【摘錄】 《中華本草》
有 2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蓍草
蓍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蓍草
【拼音名】 Shī Cǎo
【別名】 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飛天蜈蚣、鋸草
【來源】菊科蓍屬植物 蓍草 Achillea alpina L.、 千葉蓍 A. millefolium L.和 西南蓍草 A. wilsoniana (Heim.)Heim.的 全草 。 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 辛、苦,平。 有小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血,止痛。 用於風濕疼痛,牙痛,經閉腹痛,胃痛,腸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癤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3~1錢,研粉吞服;水煎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全國中草藥彙編》:蓍草
【拼音名】 Shī Cǎo
【別名】 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飛天蜈蚣、鋸草
【來源】菊科蓍屬植物 蓍草 Achillea alpina L.、 千葉蓍 A. millefolium L.和 西南蓍草 A. wilsoniana (Heim.)Heim.的 全草 。 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 辛、苦,平。 有小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血,止痛。 用於風濕疼痛,牙痛,經閉腹痛,胃痛,腸炎,痢疾;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癤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3~1錢,研粉吞服;水煎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