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感覺觸冒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疾病。感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冒寒、重傷風等標簽。
感冒為常見多發病,其發病之廣,個體重複發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為多。輕型感冒雖可不藥而愈,重症感冒卻能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兒、老年體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時行感冒暴發時,迅速流行,感染者眾多,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嚴重後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腫、痺病等多種疾病發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須積極防治。中醫葯對普通感冒和時行感冒均有良好療效,對已有流行趨勢或流行可能的地區、單位,選用相應中藥進行預防和治療,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早在《內經》已經認識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所致。《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傷寒論》已經論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證治,所列桂枝湯、麻黃湯為感冒風寒輕重兩類證候的治療作了範例。隋《諸病源候論·風熱候》指出;“風熱之氣,先從皮毛人於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有青黃膿涕”,已經認識到風熱病邪可引起感冒並較準確地描述其臨床證候。《諸病源候論》所指的“時氣病”之類,應包含有“時行感冒”。至於感冒之病名,則首見於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茲後歷代醫家沿用此名,並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元《丹溪心法,傷風》明確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療“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明《萬病回春·傷寒附傷風》說:“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醫家已認識到本病與感覺時行病毒有關,《類證治裁·傷風》就有“時行感冒”之名。《證治匯補·傷風》等對虛人感冒有了進一步認識,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感冒有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之分,中醫感冒與西醫學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當於西醫學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時行感冒相當於西醫學的流行性感冒,故西醫感冒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因風為六氣之首,“百病之長”,放風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襲有當令之時氣和非時之氣。由于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覺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淫之間可單獨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夾為病,以風邪為首,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濕,秋季夾燥,梅雨季節夾濕邪等。由于臨床上以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故而以夾寒、夾熱為多見而成風寒、風熱之證。
2·時行病毒時行者指與歲時有關,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氣;病毒者指一種為害甚烈的異氣,或稱疫癘之氣,具有較強傳染性的邪氣。《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時行病毒之邪。人感時行病毒而病感冒則為時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總是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或是由于正氣素虛,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調節肺衛而感覺外邪。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飢餓而機體功能狀態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發生決定於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氣能否禦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氣較強常能禦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氣較虛不能禦邪之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了正氣不足或衛氣功能狀態暫時低下是感冒的決定因素;二是邪氣能否戰勝正氣,即感邪的輕重,邪氣輕微不足以勝正則不病感冒,邪氣盛如嚴寒、時行病毒,邪能勝正則亦病感冒,所以邪氣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風為首的六淫病邪或時邪病毒,侵襲人體的途徑或從口鼻而人,或從皮毛而人。因風性輕揚,《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為臟腑之華蓋,其位最高,開竅於鼻,職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嬌氣,不耐邪侵,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衝。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其基本病機是外邪影響肺衛功能失調,導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要方面。衛表不和,故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全身不適等症;肺失宣肅,故見鼻塞、流涕、噴嚏、喉癢、嚥痛等症。
由于四時六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在臨床上有風寒、風熱和暑熱等的不同證候,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感覺時行病毒者,病邪從表入裡,傳變迅速,病情急且重。
【臨床表現】
感冒起病較急,驟然發病,無潛伏期(或潛伏期極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衛症狀為主症,如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表現呈多樣化,以鼻嚥部癢、乾燥、不適為早期症狀,繼則噴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適等,輕則上犯肺竅,症狀不重,易於痊癒;重則高熱、咳嗽、胸痛,呈現肺衛證候。
時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狀較重,高熱,體溫可達39℃-40℃,全身痠痛,待熱退之後,鼻塞流涕、嚥痛、乾咳等肺系症狀始為明顯。重者高熱不退,喘促氣急,唇甲青紫,甚則咯血,部分患者出現神昏譫妄,小兒可發生驚厥,出現傳變。
【診斷】
1·根據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過,或時行感冒正流行之際。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症狀,初起鼻嚥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熱,咳嗽,嚥痛,肢節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噁心,嘔吐,食慾減退,大便稀溏等症。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多人同時發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如高熱,頭痛,週身痠痛,疲乏無力等,而肺系症狀較輕。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鑑別診斷】
1·外感咳嗽當感冒出現發熱惡寒、咳嗽時,易與外感咳嗽相混,其鑑別應以主症為主,若發熱惡寒症狀突出者,按感冒論治;咳嗽吐痰,甚則喘息症狀突出者,辨為外感咳嗽病證。
2。外感頭痛當感冒出現發熱惡寒、頭痛時,易與外感頭痛相混,其鑑別應以主症為主,若發熱惡寒症狀突出者,按感冒論治;若頭痛明顯,以其為主要痛苦者,應辨為外感頭痛病證。
3·風溫肺病感冒與早期風溫肺病都有肺衛方面的症狀,但感冒一般病情輕微,發熱不高或不發熱,病勢少有傳變,服解表藥後多能汗出熱退,病程較短。而風溫肺病其病情較重,咳嗽較甚,或咳則胸痛,甚或咳鐵鏽色痰,必有發熱,甚至高熱寒戰,服解表藥後熱雖暫減,但旋即又起,多有傳變,由衛而氣,人營人血,甚則神昏、譫妄、驚厥等。
4·鼻淵感冒與鼻淵均可見鼻塞流涕,或伴頭痛等症。但鼻淵多流濁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並無腥臭味;鼻淵眉額骨處脹痛、壓痛明顯,一般無惡寒發熱,感冒寒熱表証明顯,頭痛範圍不限於前額或眉骨處;鼻淵病程漫長,反複發作,不易斷根,感冒愈後不再遺留鼻塞、流腥臭濁涕等症狀。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感冒常以風夾寒、夾熱而發病,因此臨床上應首先分清風寒、風熱兩證。二者均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等症,但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證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
2·辨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發性發病,肺衛症狀明顯,但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傳染性強,肺系症狀較輕而全身症狀顯著,症狀較重,且可以發生傳變,入裏合併它病。
3·辨常人感冒與虛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後,症狀較明顯,但易康復。平素體虛之人感冒之後,纏綿不已,經久不愈或反複感冒。在臨床上還應區分是氣虛還是陰虛。氣虛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或惡寒甚,咳嗽無力,脈浮弱等症。陰虛感冒者,兼有身微熱,手足心發熱,心煩口乾,少汗,乾咳少痰,舌紅,脈細數。
治療原則
1·解表達邪感冒由外邪客於肌表引起,應遵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採用辛散解表的法則,祛除外邪,邪去則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應根據所感外邪寒熱暑濕的不同,而分別選用辛溫、辛涼、清暑解表法。時行感冒的病邪以時行病毒為主,解表達邪又很重視清熱解毒。
2·宣通肺氣感冒的病機之一是肺失宣肅,因此宣通肺氣有助於使肺的宣肅功能存回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協助解表,宣肺與解表相互聯繫,又協同發揮作用。
3·照顧兼證虛人感冒應扶正祛邪,不可專事發散,以免過汗傷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應輔以化濕、和胃、理氣等法治療,照顧其兼證。
分證論治
·風寒感冒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藥:荊防敗毒散。
本方以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風;羌活、獨活散寒除濕,為治肢體疼痛之要藥;川芎活血散風止頭痛;枳殼、前胡、桔梗宣肺利氣;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風寒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頭痛加白芷,項背強痛加葛根;風寒夾濕,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用羌活勝濕湯加減;風寒兼氣滯,胸悶嘔惡者,用香蘇散加減;表寒兼?媦騿A又稱“寒包火”,發熱惡寒,鼻塞聲重,週身痠痛,無汗口渴,嚥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或尿赤便祕,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解表清?堙A用雙解湯加減。
風寒感冒可用成藥如午時茶、通宣理肺丸等,輕證亦可用生姜10克,紅糖適量,煎水服用。
·風熱感冒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或有汗,鼻塞噴嚏,流稠涕,頭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方藥:銀翹散。
本方以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兼以清熱解毒;薄荷、荊芥、淡豆豉疏風解表,透熱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嚥散結;竹葉、蘆根甘涼輕清,清熱生津止渴。發熱甚者,加黃芩、石膏、大青葉清熱;頭痛重者,加桑葉、菊花、蔓荊子清利頭目;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玄參利嚥解毒;咳嗽痰黃者,加黃芩、知母、浙貝母、杏仁、瓜蔞殼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蘆根,加花粉、知母清熱生津。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生,寒戰高熱,全身痠痛,痠軟無力,或有化熱傳變之勢,重在清熱解毒,方中加大青葉、板藍根、蚤休、貫眾、石膏等。
風熱感冒可用成藥銀翹解毒片(丸)、羚翹解毒片、桑菊感冒衝劑等。時行感冒用板藍根衝劑等。
·暑濕感冒
症狀:發生於夏季,面垢身熱汗出,但汗出不暢,身熱不揚,身重倦怠,頭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黃,胸悶欲嘔,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
本方以香薷發汗解表;金銀花、連翹辛涼解表;厚樸、扁豆和中化濕。暑熱偏盛,加黃連、青蒿、鮮荷葉、鮮蘆根清暑洩熱;濕困衛表,身重少汗惡風,加清豆卷、藿香、佩蘭芳香化濕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熱利濕。
暑濕感冒或感冒而兼見中焦諸症者,可用成藥藿香正氣丸(片、水、軟膠囊)等。
·體虛感冒
年老或體質素虛,或病後,產後體弱,氣虛陰虧,衛外不固,容易反複感冒,或感冒後纏綿不愈,其證治與常人感冒不同。
氣虛感冒素體氣虛者易反複感冒,感冒則惡寒較重,或發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汗出,倦怠乏力,氣短,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無力。治法為益氣解表,方用參蘇飲加減。藥物以人參、茯苓、甘草益氣以祛邪;蘇葉、葛根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氣、化痰止咳;木香、枳殼理氣調中;姜、棗調和營衛。表虛自汗者,加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固表;氣虛甚而表證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解表。凡氣虛易於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風散,增強固表衛外功能,以防感冒。
陰虛感冒陰虛津虧,感覺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惡風寒,少汗,身熱,手足心熱,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為滋陰解表,方用加減葳蕤湯加減。方中以白薇清熱和陰,玉竹滋陰助汗;蔥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風;甘草、大棗甘潤和中。陰傷明顯,口渴心煩者,加沙參、麥冬、黃連、天花粉清潤生津除煩。
【轉歸預後】
風寒感冒,寒熱不退,邪氣可化熱而見口乾欲飲,痰轉黃稠,嚥痛等症狀。反複感冒,引起正氣耗散,可由實轉虛;或在素體虧虛的基礎上反複感邪,以致正氣愈虧,而成本虛標實之證。感冒未及時控制亦有轉化為咳嗽、心悸、水腫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而言,感冒的預後良好,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行感冒之重症,可以誘發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出現嚴重的後果。
【預防與調攝】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調節約能源力,在氣候變化時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觸感冒病人以免時邪入侵等,對感冒的預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時行感冒的流行季節,預防服藥一般可使感冒的發病率大為降低。主要藥物有貫眾、大青葉、板藍根、鴨蹠草、藿香、佩蘭、薄荷、荊芥等。不過隨著季節的變化,預防感冒的藥物亦有所區別。如冬春季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用藿香、佩蘭、薄荷;時邪毒盛,流行廣泛用板藍根、大青葉、菊花、金銀花等。常用食品如蔥、大蒜、食醋亦有預防作用。
感冒病人應適當休息,多飲水,飲食以素食流質為宜,慎食油膩難消化之物。臥室空氣應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風。藥物煎煮時間宜短,取其氣全以保留芳香揮發有效物質,無汗者宜服藥後進熱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後及時換乾燥潔淨衣服免再次受邪。
【結語】
感冒是感覺風邪為代表的六淫、時邪病毒,侵犯肺衛,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全身不適為臨床特徵的常見外感病證,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病機為衛表不和,肺失宣肅,治療以解表宣肺為原則,但應分清風寒、風熱與暑濕及兼夾病邪的不同,而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解表清暑祛濕等治法祛除表邪,時邪病毒又當以清熱解毒為治療重點。感冒的治療一般停用補法,以免斂邪,但若體虛之人,又當在解表劑中佐以益氣、養陰等補益之品,以扶正祛邪。正確的煎藥、飲食等調護,有助感冒的迅速康復。
感冒的預防很重要,尤其是對有時行感冒流行趨勢的地區、單位,更應盡早採取措施,以免成蔓延之勢。
【文獻摘要】
·《素問·玉機真藏論》:“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症因脈治·傷寒總論》:“外感風寒,從毛竅而人,必從毛竅而出,故傷寒發熱症,首重發表解肌。”
《時病論·春傷於風大意》:“風為六氣之領袖,能統諸氣,如當春尚有餘寒,則風中遂夾寒氣,有感之者是為風寒;其或天氣暴熱,則風中遂夾熱氣,有感之者是為風熱。”
《類證治裁·傷風》:“惟其人衛氣有疏密,感冒有淺深,故見症有輕重。……凡體實者,春夏治以辛涼,秋冬治以辛溫,解其肌表,風從汗散;體虛者,固其衛氣,兼解風邪,恐專行發散,汗多亡陽也。”
《證治匯補·傷風》:“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人,病反增劇也。”
【現代研究】
1·風寒感冒中醫研究所以正柴胡飲(柴胡、陳皮、防風、甘草、生姜等)衝劑治療普通感冒666例,獲有效526例(79%),而板藍根組238例中僅有效130例(54·6%),正柴胡組療效明顯優於板藍根衝劑組。用藥後症狀消失率在86·8%-51·8%之間,症狀消失的檔次為流淚、四肢痠痛、全身不適,噴嚏、頭痛頭暈、流涕、鼻塞、嚥痛和咳嗽[中醫雜誌1985;(12):13]。杜氏以荊防針(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肌肉注射,治療風寒感冒30例,用藥24小時退熱觀察,退熱作用不亞於安痛定針劑(P<0>0·05)[新疆中醫葯1997;15(4):10]。
表寒裡寒感冒一般寒熱並治。楊氏以麻杏石甘湯加味(荊芥、防風、杏仁、連翹、生麻黃、生石膏、生甘草、金銀花)隨證加減,治療冷氣機感冒97例。結果:臨床治癒85例,顯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河南中醫1995;15(5):278]。
3·署濕感冒暑濕感冒治以透表化濕、清熱解毒。劉氏以香石清解袋泡劑(香薷、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生石膏、知母、射乾、板藍根、藿香、滑石、熟大黃、甘草)治療夏季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髮熱239例,並與青黴素,口服感冒清熱衝劑或板藍根衝劑對照,結果治療組顯效179例,有效60例,無無效病例,顯效率74,89%,有效率100%;對照組無顯效者,有效6例,無效74例,有效率7·5%[中醫雜誌1992;33(8):29]。毛氏以濕感湯(藿香、法半夏、淡竹葉、防風、川厚樸、桔梗、茯苓、薏苡仁、白蔻仁)隨證加減,治療感冒136例。結果:痊癒133例,無效3例[江西中醫葯1995;26(4):37]。4·時行感冒遊氏以三黃石膏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淡豆豉、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細茶)治療流行性感冒高熱症3例,結果:6小時退熱7例(13·2%),12小時內退熱16例(30·2%),24小時內退熱32例(60·2%),36小時內退熱45例(84·9%),48小時內退熱51例(96·2%),48小時後退熱2例,全部有效[福建中醫葯1997;28(1):44]。
胡氏以穿琥寧注射液治療流行性感冒52例,對照組48例均給予病毒唑注射液治療,治以3天為1療程。結果:治療組痊癒43例(82·7%),顯效6例(11·5%),無效3例(5·8%),總有效率94,2%。對照組痊癒25例(52%),顯效12例(25%),無效11例(23%),總有效率7%,二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1997;7(2):94]。王氏以正柴胡飲(柴胡、防風、陳皮、赤芍、甘草、生姜)治療流行性感冒108例,結果:治癒97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7;11(1):30]。
5·體虛感冒吳氏以加味真武湯(制附片、茯苓、白芍、生姜、白術、黃芩)治療感冒33例,其中27例已採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5天以上而未顯示效果,有效率85·7%[四川中醫1995;(6):34]。
阮氏以藿附湯(藿梗、淡附子、於姜、甘草、淡豆豉)隨症加減,治療少陰兼太陽證68例,結果:均治癒[福建中醫葯1995;26(4):58]。嚴氏以滋陰通下清透法(石斛、玄參、麥冬、生地、遠志、生大黃、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薄荷、杏仁)治療病毒性感冒197例。結果:痊癒45例,顯效79例,有效6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3·91%(中醫葯學報1995;(6):19)
6·預防研究朱氏以健康人群4431人口服螃蜞菊制劑預防流行性感冒,對照組4527人不服任何藥物。預防組和對照組發病率分別為3·9%和9·1%,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01)[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1):29]。
感冒
Re: 感冒
紓緩 初期感冒症狀7偏方
正確使用才有效
治感冒偏方很多,包括「加鹽沙士止咳」、「烤橘子舒緩喉嚨痛」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廖麗蘭表示,這些方式感冒初期時可用,不過要分清楚症型才可用。報導/沈育如、楊琇雯 攝影/ 施偉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廖麗蘭表示,採用偏方時,要先分清楚自己的感冒症型是屬於喉嚨痛、痰為黃帶黏稠、發燒、口乾舌燥、小便帶黃、口臭的「肺熱型」,或是出現痰多但清、拉肚子、四肢冰冷等「脾胃虛寒」症型,知道自己的感冒症型後再採用,才能紓解症狀。
●喝加鹽沙士止咳 適肺熱型
沙士加鹽可幫助喉嚨消炎,不過廖麗蘭醫師表示,這項適合用在中醫上的「肺熱型」感冒,也就是出現喉嚨痛、痰為黃帶黏稠、發燒、口乾舌燥、小便帶黃、口臭等症狀。
注意:沙士不能冰過。沙士加鹽的比例為1罐易開罐沙士中,加入約1至2茶匙的份量。
●吃烤橘子緩喉痛 適肺熱型
輕微喉嚨痛者可吃烤橘子去痰。若是易疲倦、音量小、易冒冷汗等「氣虛體質」的人,平時可用黃耆3錢、枸杞3錢與紅棗5顆與3碗水,煮15至20分鐘後喝,可增強免疫力,避免感冒。
注意:若是輕微支氣管發炎者,可用黃芩或魚腥草各3錢,放入鍋中再加入2碗水,熬煮15分鐘後飲用。另外廖麗蘭醫師也建議,如果是痰多但痰清、拉肚子、四肢冰冷等症狀者,也可以用2錢陳皮與3片薑片泡成茶飲用。
●胖大海緩喉嚨痛 適肺熱型
胖大海具有清肺熱功效,適合給輕微的喉嚨發炎疼痛、咳到聲音沙啞的人飲用。
注意:喝胖大海紓緩喉嚨痛只是治標方式,喉嚨發炎嚴重者建議不要採用。比例為3錢的胖大海與500cc的水煮開,或胖大海與水放入熱水瓶悶開後再喝。
●杏仁茶化痰 適虛寒型
杏仁茶可潤肺,不過一般超市、市場賣的杏仁粉其實並沒有止咳化痰效果,要到中藥房買藥用杏仁粉才可,且不適合給肺熱型感冒者飲用。
注意:杏仁茶飲用不可過量,建議咳出黃痰者可將浙貝3錢、黃芩2錢放2碗水到鍋內,熬煮15分鐘後飲用。
●紅糖薑茶緩頭痛 皆可用
適合出現怕冷、頭痛等症狀者,因為紅糖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病人補充熱量,增強體力。
注意:適合有初期感冒症狀的人喝,紅糖與薑的比例為4至5片的薑與適量紅糖。不過若是四肢冰冷、易失眠、便秘、口乾舌燥的人就不適合飲用。
●鹽水漱口緩喉痛 皆可用
鹽可以殺菌,對於喉嚨痛,用鹽水漱口可以消除喉嚨疼痛。
注意:也可以用板藍根3錢或金銀花3錢,用水熬煮成500cc的水來漱口,也有抗病菌、殺菌、消除喉嚨痛功效。
●發燒蓋被助退燒 皆可用
中醫認為身體微出汗可將體內的「邪」逼出來,有退燒、紓緩感冒症狀作用。不過不要太多被子,大量流汗易流失電解質,一旦出汗後要快速將汗擦去。
注意:發燒者可在吃藥前先將1杯米、3至4片薑片一起熬煮成粥,再加入適量鹽調味喝一碗,促進排汗增強抵抗力。若有腹瀉也可喝加水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喝1克鹽加500cc的溫水。
專家說 嚴重需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 廖麗蘭
以上這些偏方建議有輕微感冒的人使用,而且採用前要先知道自己是「肺熱型」感冒,或是「脾胃虛寒」型,才能有紓緩不適效果。如果感冒症狀嚴重的人,建議還是就醫服用藥物來紓緩症狀。
(Apple Daily)

正確使用才有效
治感冒偏方很多,包括「加鹽沙士止咳」、「烤橘子舒緩喉嚨痛」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廖麗蘭表示,這些方式感冒初期時可用,不過要分清楚症型才可用。報導/沈育如、楊琇雯 攝影/ 施偉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廖麗蘭表示,採用偏方時,要先分清楚自己的感冒症型是屬於喉嚨痛、痰為黃帶黏稠、發燒、口乾舌燥、小便帶黃、口臭的「肺熱型」,或是出現痰多但清、拉肚子、四肢冰冷等「脾胃虛寒」症型,知道自己的感冒症型後再採用,才能紓解症狀。
●喝加鹽沙士止咳 適肺熱型
沙士加鹽可幫助喉嚨消炎,不過廖麗蘭醫師表示,這項適合用在中醫上的「肺熱型」感冒,也就是出現喉嚨痛、痰為黃帶黏稠、發燒、口乾舌燥、小便帶黃、口臭等症狀。
注意:沙士不能冰過。沙士加鹽的比例為1罐易開罐沙士中,加入約1至2茶匙的份量。
●吃烤橘子緩喉痛 適肺熱型
輕微喉嚨痛者可吃烤橘子去痰。若是易疲倦、音量小、易冒冷汗等「氣虛體質」的人,平時可用黃耆3錢、枸杞3錢與紅棗5顆與3碗水,煮15至20分鐘後喝,可增強免疫力,避免感冒。
注意:若是輕微支氣管發炎者,可用黃芩或魚腥草各3錢,放入鍋中再加入2碗水,熬煮15分鐘後飲用。另外廖麗蘭醫師也建議,如果是痰多但痰清、拉肚子、四肢冰冷等症狀者,也可以用2錢陳皮與3片薑片泡成茶飲用。
●胖大海緩喉嚨痛 適肺熱型
胖大海具有清肺熱功效,適合給輕微的喉嚨發炎疼痛、咳到聲音沙啞的人飲用。
注意:喝胖大海紓緩喉嚨痛只是治標方式,喉嚨發炎嚴重者建議不要採用。比例為3錢的胖大海與500cc的水煮開,或胖大海與水放入熱水瓶悶開後再喝。
●杏仁茶化痰 適虛寒型
杏仁茶可潤肺,不過一般超市、市場賣的杏仁粉其實並沒有止咳化痰效果,要到中藥房買藥用杏仁粉才可,且不適合給肺熱型感冒者飲用。
注意:杏仁茶飲用不可過量,建議咳出黃痰者可將浙貝3錢、黃芩2錢放2碗水到鍋內,熬煮15分鐘後飲用。
●紅糖薑茶緩頭痛 皆可用
適合出現怕冷、頭痛等症狀者,因為紅糖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病人補充熱量,增強體力。
注意:適合有初期感冒症狀的人喝,紅糖與薑的比例為4至5片的薑與適量紅糖。不過若是四肢冰冷、易失眠、便秘、口乾舌燥的人就不適合飲用。
●鹽水漱口緩喉痛 皆可用
鹽可以殺菌,對於喉嚨痛,用鹽水漱口可以消除喉嚨疼痛。
注意:也可以用板藍根3錢或金銀花3錢,用水熬煮成500cc的水來漱口,也有抗病菌、殺菌、消除喉嚨痛功效。
●發燒蓋被助退燒 皆可用
中醫認為身體微出汗可將體內的「邪」逼出來,有退燒、紓緩感冒症狀作用。不過不要太多被子,大量流汗易流失電解質,一旦出汗後要快速將汗擦去。
注意:發燒者可在吃藥前先將1杯米、3至4片薑片一起熬煮成粥,再加入適量鹽調味喝一碗,促進排汗增強抵抗力。若有腹瀉也可喝加水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喝1克鹽加500cc的溫水。
專家說 嚴重需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 廖麗蘭
以上這些偏方建議有輕微感冒的人使用,而且採用前要先知道自己是「肺熱型」感冒,或是「脾胃虛寒」型,才能有紓緩不適效果。如果感冒症狀嚴重的人,建議還是就醫服用藥物來紓緩症狀。
(Apple 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