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十八章 帶 濁
第十八章 帶 濁
第一節 帶濁總括:
濁病精竅溺自清,穢物如膿陰內疼,赤熱精竭不及化,白寒濕熱敗精成。
[註] 濁病屬於精竅之病,有溺自清者,有所下之穢物如膿,陰內疼痛。
1. 赤多屬熱,亦有濁帶日久,精竭陽虛,不及化白而屬寒者。
2. 白多屬寒,亦有敗精濕熱釀成腐化,變白而屬熱者。
是以不可概以寒熱論赤白。
第二節 帶濁治法:
清心蓮子飲、萆薢分清飲、珍珠粉丸──
濁熱清心蓮子飲,寒萆菖烏益草苓,濕熱珍珠炒薑柏,滑黛神麯椿蛤同。
[註] 1. 赤濁帶下屬熱者──→清心蓮子飲。(方在淋門)
2. 白濁帶下屬寒者──→萆薢分清飲。(萆薢,菖蒲,烏藥,益智,甘草,茯苓)
3. 赤白濁帶下屬濕熱─→珍珠粉丸。(炒黑薑,炒黃柏,滑石,青黛,炒神麯,炒椿皮,蛤粉)
黑錫丹──
黑錫上盛下虛冷,精竭陽虛火上攻,上壅頭痛痰氣逆,下漏濁帶白淫精,
骨脂茴香葫蘆巴,肉蔻桂附木金櫻,沉香陽起巴戟肉,硫鉛法結要研明。
[註] 1. 主治:(1)赤白帶下,屬虛寒者。
(2)虛陽上攻,頭痛喘嗽,痰壅氣逆。
2. 主方:黑錫丹。(補骨脂,小茴香,葫蘆巴,肉豆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櫻子,沉香,陽起石,巴戟天,硫黃,黑鉛)
第一節 帶濁總括:
濁病精竅溺自清,穢物如膿陰內疼,赤熱精竭不及化,白寒濕熱敗精成。
[註] 濁病屬於精竅之病,有溺自清者,有所下之穢物如膿,陰內疼痛。
1. 赤多屬熱,亦有濁帶日久,精竭陽虛,不及化白而屬寒者。
2. 白多屬寒,亦有敗精濕熱釀成腐化,變白而屬熱者。
是以不可概以寒熱論赤白。
第二節 帶濁治法:
清心蓮子飲、萆薢分清飲、珍珠粉丸──
濁熱清心蓮子飲,寒萆菖烏益草苓,濕熱珍珠炒薑柏,滑黛神麯椿蛤同。
[註] 1. 赤濁帶下屬熱者──→清心蓮子飲。(方在淋門)
2. 白濁帶下屬寒者──→萆薢分清飲。(萆薢,菖蒲,烏藥,益智,甘草,茯苓)
3. 赤白濁帶下屬濕熱─→珍珠粉丸。(炒黑薑,炒黃柏,滑石,青黛,炒神麯,炒椿皮,蛤粉)
黑錫丹──
黑錫上盛下虛冷,精竭陽虛火上攻,上壅頭痛痰氣逆,下漏濁帶白淫精,
骨脂茴香葫蘆巴,肉蔻桂附木金櫻,沉香陽起巴戟肉,硫鉛法結要研明。
[註] 1. 主治:(1)赤白帶下,屬虛寒者。
(2)虛陽上攻,頭痛喘嗽,痰壅氣逆。
2. 主方:黑錫丹。(補骨脂,小茴香,葫蘆巴,肉豆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櫻子,沉香,陽起石,巴戟天,硫黃,黑鉛)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十九章 痰 飲
第十九章 痰 飲
第一節 痰飲總括:
陰盛為飲陽盛痰,稠濁是熱沫清寒,燥少黏連咯不易,濕多易出風掉胘,
膈滿嘔吐為伏飲,支飲喘咳腫臥難,飲流四肢身痛溢,嗽引脅痛謂之懸,
痰飲素盛今暴瘦,漉漉聲水走腸間,飲留肺胸喘短渴,在心下悸背心寒。
[註] 1. 痰飲:(1)飲則清稀,故為陰盛。(2)痰則稠濁,故為陽盛。
2. 痰之屬性:(1)搐搦眩暈,是風痰,屬肝也。
(2)稠濁,是熱痰,屬心也。
(3)多而易出,是濕痰,屬脾也。
(4)少而黏連咯不易出,是燥痰,屬肺也。
(5)沫清,是寒痰,屬腎也。
3. 飲之種類:(1)伏飲──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飲留於膈間。
(2)支飲──喘咳面腫不得臥,此飲留於肺。
(3)溢飲──飲流四肢,身體重痛,此飲留行於體。
(4)懸飲──咳嗽引脅疼痛,此飲留於脅下。
(5)痰飲──素盛今瘦,漉漉有聲,水走腸間,此飲留於腸胃。
4. 凡飲:(1)留於胸肺,則喘滿短氣而渴。
(2)留於膈下,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
第二節 痰飲治法:
二陳湯、燥痰湯──
諸痰橘半茯苓草,惟有燥者不相當,風加南星白附子,熱加芩連寒桂薑,
氣合四七鬱香附,虛入參朮濕入蒼﹔燥芩旋海天冬橘,風消枳桔貝蔞霜。
[註] 1. 諸痰,謂一切痰:
(1) 主方──二陳湯。
(2) 組成──橘紅,半夏,茯苓,甘草。
(3) 禁忌──因有苓,半,性過滲燥,故與燥痰不相當。
(4) 加減──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熱痰─→加黃芩,黃連。寒痰─→加乾薑,肉桂。
氣痰─→加厚朴,蘇葉,即是合四七湯。 因鬱生痰─→加香附。
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即六君子湯。濕痰─→加蒼朮。
2. 燥痰:(1)主方──燥痰湯。
(2)組成──枯黃芩,旋覆花,海石,天冬,橘紅,風化芒硝,枳殼,桔梗,貝母,枯蔞霜。
茯苓指迷丸──
茯苓風消枳殼半,痰飲平劑指迷丸,寒實瓜蒂透羅治,熱實大陷小胃丹。
[註] 1. 指迷丸──(1)主治:一切痰飲平和之劑。
(2)組成:茯苓,風化芒硝,枳殼,半夏。
2. 痰飲寒實者:(1)用瓜蒂散─→吐之。 (2)用透羅丹─→下之。
3. 痰飲熱實者:(1)在膈上──→大陷湯丸。(2)在三焦──→小胃丹攻之。
半夏茯苓湯加丁香湯、越婢加朮湯──
流飲控涎苓桂治,伏飲神佑半苓丁,支飲葶藶懸十棗,溢飲越朮小青龍。
[註] 1. 留飲:謂一切飲留於上下內外。(1)實者──控涎丹攻之。
(2)虛者──苓桂朮甘湯溫之。
2. 伏飲:(1)實者──神佑丸。
(2)虛者──半夏茯苓湯,加丁香。(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丁香一錢,生薑三錢,煎服治之)
3. 支飲:葶藶大棗湯。
4. 懸飲:十棗湯。
5. 溢飲:(1)有熱者──越婢加朮湯。(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加蒼朮)
(2)有寒者──小青龍湯。
第一節 痰飲總括:
陰盛為飲陽盛痰,稠濁是熱沫清寒,燥少黏連咯不易,濕多易出風掉胘,
膈滿嘔吐為伏飲,支飲喘咳腫臥難,飲流四肢身痛溢,嗽引脅痛謂之懸,
痰飲素盛今暴瘦,漉漉聲水走腸間,飲留肺胸喘短渴,在心下悸背心寒。
[註] 1. 痰飲:(1)飲則清稀,故為陰盛。(2)痰則稠濁,故為陽盛。
2. 痰之屬性:(1)搐搦眩暈,是風痰,屬肝也。
(2)稠濁,是熱痰,屬心也。
(3)多而易出,是濕痰,屬脾也。
(4)少而黏連咯不易出,是燥痰,屬肺也。
(5)沫清,是寒痰,屬腎也。
3. 飲之種類:(1)伏飲──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飲留於膈間。
(2)支飲──喘咳面腫不得臥,此飲留於肺。
(3)溢飲──飲流四肢,身體重痛,此飲留行於體。
(4)懸飲──咳嗽引脅疼痛,此飲留於脅下。
(5)痰飲──素盛今瘦,漉漉有聲,水走腸間,此飲留於腸胃。
4. 凡飲:(1)留於胸肺,則喘滿短氣而渴。
(2)留於膈下,則心下悸,或背心寒冷。
第二節 痰飲治法:
二陳湯、燥痰湯──
諸痰橘半茯苓草,惟有燥者不相當,風加南星白附子,熱加芩連寒桂薑,
氣合四七鬱香附,虛入參朮濕入蒼﹔燥芩旋海天冬橘,風消枳桔貝蔞霜。
[註] 1. 諸痰,謂一切痰:
(1) 主方──二陳湯。
(2) 組成──橘紅,半夏,茯苓,甘草。
(3) 禁忌──因有苓,半,性過滲燥,故與燥痰不相當。
(4) 加減──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熱痰─→加黃芩,黃連。寒痰─→加乾薑,肉桂。
氣痰─→加厚朴,蘇葉,即是合四七湯。 因鬱生痰─→加香附。
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即六君子湯。濕痰─→加蒼朮。
2. 燥痰:(1)主方──燥痰湯。
(2)組成──枯黃芩,旋覆花,海石,天冬,橘紅,風化芒硝,枳殼,桔梗,貝母,枯蔞霜。
茯苓指迷丸──
茯苓風消枳殼半,痰飲平劑指迷丸,寒實瓜蒂透羅治,熱實大陷小胃丹。
[註] 1. 指迷丸──(1)主治:一切痰飲平和之劑。
(2)組成:茯苓,風化芒硝,枳殼,半夏。
2. 痰飲寒實者:(1)用瓜蒂散─→吐之。 (2)用透羅丹─→下之。
3. 痰飲熱實者:(1)在膈上──→大陷湯丸。(2)在三焦──→小胃丹攻之。
半夏茯苓湯加丁香湯、越婢加朮湯──
流飲控涎苓桂治,伏飲神佑半苓丁,支飲葶藶懸十棗,溢飲越朮小青龍。
[註] 1. 留飲:謂一切飲留於上下內外。(1)實者──控涎丹攻之。
(2)虛者──苓桂朮甘湯溫之。
2. 伏飲:(1)實者──神佑丸。
(2)虛者──半夏茯苓湯,加丁香。(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丁香一錢,生薑三錢,煎服治之)
3. 支飲:葶藶大棗湯。
4. 懸飲:十棗湯。
5. 溢飲:(1)有熱者──越婢加朮湯。(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加蒼朮)
(2)有寒者──小青龍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章 咳 嗽
第二十章 咳 嗽
第一節 咳嗽總括:
有聲曰咳有痰嗽,聲痰俱有咳嗽名,雖云臟腑皆咳嗽,要在聚胃關肺中。
胃濁脾濕嗽痰本,肺失清肅咳因生,風寒火鬱燥痰飲,積熱虛寒久勞成。
[註] 1. 定義:(1)有聲無痰曰咳。 (2)有痰無聲曰嗽。 (3)有聲有痰曰咳嗽。
2. 內經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於胃,關於肺也。
3. 病機:(1)因胃濁,則所游溢之精氣,與脾濕所歸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濁難於四布。
→此生痰之本,為嗽之原。
(2)肺居胸中,主氣清肅──
或為風寒外感,或為痰熱內乾清肅,有失降下之令,氣上逆而咳嗽。
或有積熱,或有虛寒,久病則咳嗽不已,傷肺成勞。
第二節 咳嗽治法:
參蘇飲、芎蘇飲、香蘇飲、茯苓補心湯──
參蘇感冒邪傷肺,熱寒咳嗽嚏痰涎,氣虛用參實減去,二陳枳桔葛蘇前,
頭痛加芎喘加杏,芩因熱入麻乾寒,虛勞胎產有是證,補心四物量抽添。
[註] 1. 主治:感冒風寒傷肺,咳嗽嚏唾痰唌發熱惡寒。
2. 組成:人參,蘇葉,橘紅,半夏,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葛根。
3. 加減:(1)形氣虛者,必用人參;若形氣實,減去可也。
(2)頭痛─→去人參,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名芎蘇飲。
(3)喘嗽─→去人參,加杏仁,名杏蘇飲。
(4)內有熱─→加黃芩;有寒─→加麻黃,乾薑。
(5)虛勞之人,及胎前產後而有是病─→合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量其虛實寒熱,加減之。
瀉白散、葶藶瀉白散──
瀉白肺火鬱氣分,喘咳面腫熱無痰,桑骨甘草寒麻杏,血分加芩熱甚連,
咳急嘔逆青橘半,鬱甚失音訶桔添,停飲喘嗽不得臥,加苦葶藶效通仙。
[註] 1. 主治:肺經火鬱氣分,喘嗽面腫,無痰身熱。
2. 主方: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
3. 加減:(1)無汗,為外寒鬱遏肺火─────→加麻黃杏仁────以發之。
(2)無外證惟面赤,為肺經火鬱血分─→加黃芩──────以清之。(內熱甚,更加黃連)
(4)咳急嘔逆者──────────→加青皮橘紅半夏──以降之。
(5)火鬱甚而失音者────────→加訶子肉桔梗───以開之。
(6)喘嗽面浮不得臥,是為兼有停飲─→加苦葶藶─────以瀉之,名葶藶瀉白散。
清肺湯──
清肺肺燥熱咳嗽,二冬母草橘芩桑,痰加蔞半喘加杏,快氣枳桔斂味良。
[註] 1. 主治:肺燥熱而咳嗽者。
2. 主方:清肺湯。(麥冬,天冬,知母,貝母,甘草,橘紅,黃芩,桑皮)
3. 加減:(1)有痰燥而難出,加栝蔞子。 (2)痰多加半夏。 (3)喘加杏仁。
(4)胸膈氣不快,加枳殼,桔梗。 (5)久則宜斂,加五味子。
清燥救肺湯──
喻氏清燥救肺湯,肺氣虛燥鬱咳方,參草麥膏生氣液,杏枇降逆效功長,
胡麻桑葉阿潤燥,血枯須加生地黃,熱甚牛黃羚犀角,痰多貝母與蔞霜。
[註] 1. 主治:肺氣虛燥鬱咳。
2. 主方:清燥救肺湯。(人參,甘草,麥冬,石膏,杏仁,枇杷葉,胡麻仁,桑葉,阿膠)
3. 加減:(1)血枯─→加生地黃。 (2)熱甚─→加牛黃,羚羊角,犀角。 (3)痰多─→加貝母,栝蔞霜。
透羅丹、瀉肺丸──
寒實痰清透羅丹,咳時涎壅氣出難,巴杏大牽皂半餅,熱實痰稠瀉肺丸。
[註] 寒實,熱實,皆能令人咳嗽。嗽時痰涎頓壅,氣閉難出。
1. 寒實:痰盛涎清──透羅丹。(巴豆,杏仁,大黃,牽牛,皂角,半夏,共為末,蒸餅為小丸,量服)
2. 熱實:痰盛稠黏──瀉肺丸。(方見失血門)
人參瀉肺湯──
積熱傷肺宜瀉肺,喘嗽痰多黏色黃,胸膈滿熱大便澀,涼膈枳桔杏參桑。
[註] 1. 主治:積熱傷肺。
2. 症狀:喘嗽痰多,黏連色黃,胸膈滿熱,大便秘澀。
3. 主方:人參瀉肺湯。即涼膈散 (梔子,連翹,薄荷,黃芩,大黃,甘草) 加枳殼,桔梗,杏仁,人參,桑皮。
鍾乳補肺湯──
補肺虛寒喘嗽血,皮毛焦枯有多年,生脈菀款桑皮桂,鍾英糯米棗薑煎。
[註] 1. 主治:肺虛寒喘嗽痰血,多年久嗽,導致皮毛焦枯等證。
2. 主方:鍾乳補肺湯。
3.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桑皮,桂枝,鍾乳石,白石英,糯米,大棗,生薑。
人參養肺湯──
養肺平劑肺氣虛,勞久喘嗽血腥宜,參草杏阿知母棗,烏梅罌粟骨桑皮。
[註] 1. 主治:肺氣虛損,久勞喘嗽,痰血腥味。
2. 主方:人參養肺湯──為治肺氣虛損久勞,不寒不熱之平劑。
3. 組成:人參,炙草,杏仁,阿膠,知母,大棗,烏梅,罌粟殼,地骨皮,桑皮。
清寧膏、太平丸──
咳嗽痰血清寧治,甘桔麥地橘龍圓,薏米川貝薄荷末,血過於痰太平丸。
[註] 1. 咳嗽痰血────清寧膏。(桔梗,甘草,麥冬,生地,橘紅,龍圓,薏米,川貝,薄荷,為末為丸)
2. 咳嗽痰少血多──太平丸。
瓊玉膏、杏酥膏──
瓊玉膏治肺虛勞,肺痿乾嗽咳涎滔,生地膏蜜參苓末,不虛燥蜜杏酥膏。
[註] 1. 虛燥────瓊玉膏。(生地煎膏,後入煉白蜜,人參,茯苓末,攪成膏)
2. 不虛而燥──杏酥膏。(杏仁霜,奶酥油,煉白蜜,溶化合膏)
第一節 咳嗽總括:
有聲曰咳有痰嗽,聲痰俱有咳嗽名,雖云臟腑皆咳嗽,要在聚胃關肺中。
胃濁脾濕嗽痰本,肺失清肅咳因生,風寒火鬱燥痰飲,積熱虛寒久勞成。
[註] 1. 定義:(1)有聲無痰曰咳。 (2)有痰無聲曰嗽。 (3)有聲有痰曰咳嗽。
2. 內經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大要皆在聚於胃,關於肺也。
3. 病機:(1)因胃濁,則所游溢之精氣,與脾濕所歸肺之津液皆不能清,水精之濁難於四布。
→此生痰之本,為嗽之原。
(2)肺居胸中,主氣清肅──
或為風寒外感,或為痰熱內乾清肅,有失降下之令,氣上逆而咳嗽。
或有積熱,或有虛寒,久病則咳嗽不已,傷肺成勞。
第二節 咳嗽治法:
參蘇飲、芎蘇飲、香蘇飲、茯苓補心湯──
參蘇感冒邪傷肺,熱寒咳嗽嚏痰涎,氣虛用參實減去,二陳枳桔葛蘇前,
頭痛加芎喘加杏,芩因熱入麻乾寒,虛勞胎產有是證,補心四物量抽添。
[註] 1. 主治:感冒風寒傷肺,咳嗽嚏唾痰唌發熱惡寒。
2. 組成:人參,蘇葉,橘紅,半夏,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葛根。
3. 加減:(1)形氣虛者,必用人參;若形氣實,減去可也。
(2)頭痛─→去人參,以前胡易柴胡,加川芎,名芎蘇飲。
(3)喘嗽─→去人參,加杏仁,名杏蘇飲。
(4)內有熱─→加黃芩;有寒─→加麻黃,乾薑。
(5)虛勞之人,及胎前產後而有是病─→合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量其虛實寒熱,加減之。
瀉白散、葶藶瀉白散──
瀉白肺火鬱氣分,喘咳面腫熱無痰,桑骨甘草寒麻杏,血分加芩熱甚連,
咳急嘔逆青橘半,鬱甚失音訶桔添,停飲喘嗽不得臥,加苦葶藶效通仙。
[註] 1. 主治:肺經火鬱氣分,喘嗽面腫,無痰身熱。
2. 主方: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
3. 加減:(1)無汗,為外寒鬱遏肺火─────→加麻黃杏仁────以發之。
(2)無外證惟面赤,為肺經火鬱血分─→加黃芩──────以清之。(內熱甚,更加黃連)
(4)咳急嘔逆者──────────→加青皮橘紅半夏──以降之。
(5)火鬱甚而失音者────────→加訶子肉桔梗───以開之。
(6)喘嗽面浮不得臥,是為兼有停飲─→加苦葶藶─────以瀉之,名葶藶瀉白散。
清肺湯──
清肺肺燥熱咳嗽,二冬母草橘芩桑,痰加蔞半喘加杏,快氣枳桔斂味良。
[註] 1. 主治:肺燥熱而咳嗽者。
2. 主方:清肺湯。(麥冬,天冬,知母,貝母,甘草,橘紅,黃芩,桑皮)
3. 加減:(1)有痰燥而難出,加栝蔞子。 (2)痰多加半夏。 (3)喘加杏仁。
(4)胸膈氣不快,加枳殼,桔梗。 (5)久則宜斂,加五味子。
清燥救肺湯──
喻氏清燥救肺湯,肺氣虛燥鬱咳方,參草麥膏生氣液,杏枇降逆效功長,
胡麻桑葉阿潤燥,血枯須加生地黃,熱甚牛黃羚犀角,痰多貝母與蔞霜。
[註] 1. 主治:肺氣虛燥鬱咳。
2. 主方:清燥救肺湯。(人參,甘草,麥冬,石膏,杏仁,枇杷葉,胡麻仁,桑葉,阿膠)
3. 加減:(1)血枯─→加生地黃。 (2)熱甚─→加牛黃,羚羊角,犀角。 (3)痰多─→加貝母,栝蔞霜。
透羅丹、瀉肺丸──
寒實痰清透羅丹,咳時涎壅氣出難,巴杏大牽皂半餅,熱實痰稠瀉肺丸。
[註] 寒實,熱實,皆能令人咳嗽。嗽時痰涎頓壅,氣閉難出。
1. 寒實:痰盛涎清──透羅丹。(巴豆,杏仁,大黃,牽牛,皂角,半夏,共為末,蒸餅為小丸,量服)
2. 熱實:痰盛稠黏──瀉肺丸。(方見失血門)
人參瀉肺湯──
積熱傷肺宜瀉肺,喘嗽痰多黏色黃,胸膈滿熱大便澀,涼膈枳桔杏參桑。
[註] 1. 主治:積熱傷肺。
2. 症狀:喘嗽痰多,黏連色黃,胸膈滿熱,大便秘澀。
3. 主方:人參瀉肺湯。即涼膈散 (梔子,連翹,薄荷,黃芩,大黃,甘草) 加枳殼,桔梗,杏仁,人參,桑皮。
鍾乳補肺湯──
補肺虛寒喘嗽血,皮毛焦枯有多年,生脈菀款桑皮桂,鍾英糯米棗薑煎。
[註] 1. 主治:肺虛寒喘嗽痰血,多年久嗽,導致皮毛焦枯等證。
2. 主方:鍾乳補肺湯。
3.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桑皮,桂枝,鍾乳石,白石英,糯米,大棗,生薑。
人參養肺湯──
養肺平劑肺氣虛,勞久喘嗽血腥宜,參草杏阿知母棗,烏梅罌粟骨桑皮。
[註] 1. 主治:肺氣虛損,久勞喘嗽,痰血腥味。
2. 主方:人參養肺湯──為治肺氣虛損久勞,不寒不熱之平劑。
3. 組成:人參,炙草,杏仁,阿膠,知母,大棗,烏梅,罌粟殼,地骨皮,桑皮。
清寧膏、太平丸──
咳嗽痰血清寧治,甘桔麥地橘龍圓,薏米川貝薄荷末,血過於痰太平丸。
[註] 1. 咳嗽痰血────清寧膏。(桔梗,甘草,麥冬,生地,橘紅,龍圓,薏米,川貝,薄荷,為末為丸)
2. 咳嗽痰少血多──太平丸。
瓊玉膏、杏酥膏──
瓊玉膏治肺虛勞,肺痿乾嗽咳涎滔,生地膏蜜參苓末,不虛燥蜜杏酥膏。
[註] 1. 虛燥────瓊玉膏。(生地煎膏,後入煉白蜜,人參,茯苓末,攪成膏)
2. 不虛而燥──杏酥膏。(杏仁霜,奶酥油,煉白蜜,溶化合膏)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一章 喘 吼
第二十一章 喘 吼
第一節 喘吼總括:
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
[註] 1. 定義:(1)喘急──呼吸氣出急促者。 (2)哮吼──若更喉中有聲響者。
2. 種類:(1)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實邪也。 (2)而更痰稠便硬,熱邪也。
(3)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虛邪也。 (4)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
第二節 喘急死證:
喘汗潤髮為肺絕,脈濇肢寒命不昌,喘咳吐血不得臥,形衰脈大氣多亡。
[註] 1. 喘而汗出潤髮─→肺氣絕。
2. 喘而脈濇,四肢寒冷。
3. 喘而兼咳吐血,不得臥席。
4. 形衰脈大氣多亡。
第三節 喘吼治法:
華蓋湯、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 ──
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減苓加芩款半果,飲喘難臥棗葶方。
[註] 1. 外寒傷肺喘急───華蓋散。(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
2. 哮吼表寒之喘───千金定喘湯。(華蓋散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
3. 停飲不得臥之喘──葶藶大棗湯。
蘿皂丸、蘇子降氣湯──
火鬱喘急瀉白散,痰盛作喘蘿皂丸,蔞仁海石星蘿皂,氣喘蘇子降氣痊。
[註] 1. 火鬱之喘──面赤浮腫─→瀉白散。
2. 痰喘────痰盛聲急─→蘿皂丸。
3. 氣喘────無痰聲急─→蘇子降氣湯。
五味子湯、黑錫丹、腎氣湯、人參理肺湯──
氣虛味麥參陳杏,虛寒黑錫腎氣湯,日久斂喘參桔味,麻杏罌粟歸木香。
[註] 1. 氣虛之喘吼──五味子湯。(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
2. 虛寒之喘吼──黑錫丹,腎氣湯。(黑錫丹,方在濁帶門;腎氣湯,方在虛勞門)
3. 日久斂喘───人參理肺湯。(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
第一節 喘吼總括:
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
[註] 1. 定義:(1)喘急──呼吸氣出急促者。 (2)哮吼──若更喉中有聲響者。
2. 種類:(1)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實邪也。 (2)而更痰稠便硬,熱邪也。
(3)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虛邪也。 (4)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
第二節 喘急死證:
喘汗潤髮為肺絕,脈濇肢寒命不昌,喘咳吐血不得臥,形衰脈大氣多亡。
[註] 1. 喘而汗出潤髮─→肺氣絕。
2. 喘而脈濇,四肢寒冷。
3. 喘而兼咳吐血,不得臥席。
4. 形衰脈大氣多亡。
第三節 喘吼治法:
華蓋湯、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 ──
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減苓加芩款半果,飲喘難臥棗葶方。
[註] 1. 外寒傷肺喘急───華蓋散。(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
2. 哮吼表寒之喘───千金定喘湯。(華蓋散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
3. 停飲不得臥之喘──葶藶大棗湯。
蘿皂丸、蘇子降氣湯──
火鬱喘急瀉白散,痰盛作喘蘿皂丸,蔞仁海石星蘿皂,氣喘蘇子降氣痊。
[註] 1. 火鬱之喘──面赤浮腫─→瀉白散。
2. 痰喘────痰盛聲急─→蘿皂丸。
3. 氣喘────無痰聲急─→蘇子降氣湯。
五味子湯、黑錫丹、腎氣湯、人參理肺湯──
氣虛味麥參陳杏,虛寒黑錫腎氣湯,日久斂喘參桔味,麻杏罌粟歸木香。
[註] 1. 氣虛之喘吼──五味子湯。(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
2. 虛寒之喘吼──黑錫丹,腎氣湯。(黑錫丹,方在濁帶門;腎氣湯,方在虛勞門)
3. 日久斂喘───人參理肺湯。(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二章 腫 脹
第二十二章 腫 脹
第一節 腫脹總括:
衛氣并脈循分肉,內傷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脈為脈脹,邪留分肉膚脹生。
[註] 1. 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
2. 病因: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
3. 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
4. 膚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
第二節 諸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筋起絡色變,久成單腹末脫清,膚脹鼕鼕初不硬,纏綿氣鼓脹膨膨。
[註] 1. 脈脹之證,腹筋起,絡色變。─→久而不巳,則成單腹脹,四末脫瘦清冷。
2. 膚脹之證,鼕鼕然初不堅硬。─→纏綿不癒,則成氣鼓脹滿,膨膨急硬。 (註:鼕→上鼓下空)
第三節 腸覃、石瘕:
外邪干衛客腸外,腸覃月事以時行,外邪干營客胞內,石瘕經閉狀妊盈。
[註] 1. 腸覃: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
2. 石瘕: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或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
此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
第四節 水脹、石水、風水
皮厚色蒼多是氣,皮薄色澤水濕成,氣速安臥從上下,水漸難眠咳喘徵,
石水少腹腫不喘,風水面腫脛足同,石水陰邪寒水結,風水陽邪熱濕凝。
[註] 1. 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
2. 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
3. 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咳喘不能臥之徵。
4. 石水之徵,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
5. 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上腫曰風,下腫曰水。──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
第五節 水腫脹滿死證: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
唇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濇,腫脹逢之卻可驚。
[註] 1. 陽盛脹:腹脹身熱。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
2. 陰盛脹:四肢瘦冷。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
3. 生死證:(1)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2)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
4. 不治證:
(1) 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不治。
(2) 腹筋青漲高起,腫脹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
(3) 脈大而時絕,或虛濇細,則氣血敗,皆死脈。
第六節 腫脹治法:
木香流氣飲──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註] 1. 通身脹:(1)膚脹,皮膚脹──木香流氣飲
(2)脈脹,經脈脹──木香流氣飲,更加薑黃,撫芎。
2. 腹脹四肢不脹:(1)單腹脹,四肢不脹。
(2)鼓脹,其脹如鼓。 此二者,分氣血而治。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註] 1. 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
2. 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
3. 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大黃,桃仁,蟅蟲,甘遂)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耆歸苓朴,半夏吳萸連二薑,
升柴烏麻青柏澤,蓽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朴芩連乾薑黃。
[註] 脹有虛,實,寒,熱。
1. 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寒脹中滿分消湯。
2. 脹而形氣虛,少熱者──熱脹中滿分消湯。
[按] 1. 寒脹中滿分消湯: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蓽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
2. 熱脹中滿分消湯: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連,乾薑,薑黃。
第七節 水腫治法:
貼臍法、沉香琥珀丸──
上腫多風宜乎汗,下腫多濕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蒼朮,利用貼臍琥珀丹,
外散內利疏鑿飲,喘不得臥蘇葶先,陽水熱濬濕神祐,陰水實脾腎氣丸。
[註] 1. 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外散風水─→越婢湯加蒼朮。
2. 從下腫者,多內生濕邪,故宜利水──內利水濕─→貼臍等法,或內服沉香琥珀丸。
3. 若通身腫──外散內利──→疏鑿飲子兩解之。
4. 水盛上攻,喘急不得臥──→蘇子葶藶丸以定喘。
5. 陽水屬熱實者:(1)熱盛─────→大聖濬川散。 (2)濕盛─────→舟車神祐丸以下之。
6. 陰水屬寒虛者:(1)脾虛不食便軟─→實脾飲。 (2)腎虛脛足冷硬─→腎氣丸。
[按] 1. 越婢湯加蒼朮:麻黃,石膏,甘草,蒼朮。
2. 貼臍等法:(1)巴豆去油四錢,水銀粉二錢,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用新綿一片布臍上,內餅,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五次,去藥以粥補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餅可救三五人。
(2)鮮赤商陸根,杵爛貼臍上,以帛縛定 ,水自小便出。
(3)田螺四個,大蒜五個,車前子末三錢,研成餅,貼臍中,以帕縛之,少時尿利即癒。
3. 沉香琥珀丸:苦葶藶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茯,澤瀉,麝香。
4. 蘇子葶藶丸:此二味,等分為末,棗肉丸。
疏鑿飲子、茯苓導水湯──
水腫兩解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湯,疏鑿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
秦艽大腹苓皮澤,茯苓導水澤芩桑,木香木瓜砂陳朮,蘇葉大腹麥檳榔。
[註] 水腫,宜外散內利兩解:
1. 峻者──疏鑿飲。(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2. 和者──茯苓導水湯。(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陳皮,白朮,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
實脾飲──
裡實自然尋濬祐,裡虛實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薑,
投諸溫補俱無驗,欲諸攻下又難當,須行九補一攻法,緩求淡食命多昌。
[註] 1. 裡實二便澀者──濬川散,神祐丸。
2. 裡虛二便通者──實脾飲。(人參,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薑)
3. 治則:(1)腫脹之病屬虛寒者,自宜投諸溫補之藥,而用之俱無效驗者,虛中必有實邪也。
(2)欲投諸攻下之藥,而又難堪,然不攻之終無法也,須行九補一攻之法。
(3)是用補養之藥九日,俟其有可 攻之機,而一日用瀉下之藥攻之。
(4)攻藥亦須初起少少與之,不勝病,漸加之,必審其藥與元氣當,逐邪而不傷正,始為法。
(5)其後或補七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補三日,攻一日;緩緩求之,以癒為度。
4. 禁忌:若能戒鹽醬,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第一節 腫脹總括:
衛氣并脈循分肉,內傷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脈為脈脹,邪留分肉膚脹生。
[註] 1. 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
2. 病因: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
3. 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
4. 膚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
第二節 諸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筋起絡色變,久成單腹末脫清,膚脹鼕鼕初不硬,纏綿氣鼓脹膨膨。
[註] 1. 脈脹之證,腹筋起,絡色變。─→久而不巳,則成單腹脹,四末脫瘦清冷。
2. 膚脹之證,鼕鼕然初不堅硬。─→纏綿不癒,則成氣鼓脹滿,膨膨急硬。 (註:鼕→上鼓下空)
第三節 腸覃、石瘕:
外邪干衛客腸外,腸覃月事以時行,外邪干營客胞內,石瘕經閉狀妊盈。
[註] 1. 腸覃: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
2. 石瘕: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或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
此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
第四節 水脹、石水、風水
皮厚色蒼多是氣,皮薄色澤水濕成,氣速安臥從上下,水漸難眠咳喘徵,
石水少腹腫不喘,風水面腫脛足同,石水陰邪寒水結,風水陽邪熱濕凝。
[註] 1. 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皮薄色澤者,皆屬水。
2. 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
3. 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咳喘不能臥之徵。
4. 石水之徵,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
5. 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上腫曰風,下腫曰水。──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
第五節 水腫脹滿死證: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
唇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濇,腫脹逢之卻可驚。
[註] 1. 陽盛脹:腹脹身熱。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
2. 陰盛脹:四肢瘦冷。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
3. 生死證:(1)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2)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
4. 不治證:
(1) 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不治。
(2) 腹筋青漲高起,腫脹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
(3) 脈大而時絕,或虛濇細,則氣血敗,皆死脈。
第六節 腫脹治法:
木香流氣飲──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註] 1. 通身脹:(1)膚脹,皮膚脹──木香流氣飲
(2)脈脹,經脈脹──木香流氣飲,更加薑黃,撫芎。
2. 腹脹四肢不脹:(1)單腹脹,四肢不脹。
(2)鼓脹,其脹如鼓。 此二者,分氣血而治。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註] 1. 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
2. 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
3. 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大黃,桃仁,蟅蟲,甘遂)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耆歸苓朴,半夏吳萸連二薑,
升柴烏麻青柏澤,蓽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朴芩連乾薑黃。
[註] 脹有虛,實,寒,熱。
1. 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寒脹中滿分消湯。
2. 脹而形氣虛,少熱者──熱脹中滿分消湯。
[按] 1. 寒脹中滿分消湯: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蓽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
2. 熱脹中滿分消湯: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連,乾薑,薑黃。
第七節 水腫治法:
貼臍法、沉香琥珀丸──
上腫多風宜乎汗,下腫多濕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蒼朮,利用貼臍琥珀丹,
外散內利疏鑿飲,喘不得臥蘇葶先,陽水熱濬濕神祐,陰水實脾腎氣丸。
[註] 1. 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外散風水─→越婢湯加蒼朮。
2. 從下腫者,多內生濕邪,故宜利水──內利水濕─→貼臍等法,或內服沉香琥珀丸。
3. 若通身腫──外散內利──→疏鑿飲子兩解之。
4. 水盛上攻,喘急不得臥──→蘇子葶藶丸以定喘。
5. 陽水屬熱實者:(1)熱盛─────→大聖濬川散。 (2)濕盛─────→舟車神祐丸以下之。
6. 陰水屬寒虛者:(1)脾虛不食便軟─→實脾飲。 (2)腎虛脛足冷硬─→腎氣丸。
[按] 1. 越婢湯加蒼朮:麻黃,石膏,甘草,蒼朮。
2. 貼臍等法:(1)巴豆去油四錢,水銀粉二錢,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用新綿一片布臍上,內餅,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五次,去藥以粥補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餅可救三五人。
(2)鮮赤商陸根,杵爛貼臍上,以帛縛定 ,水自小便出。
(3)田螺四個,大蒜五個,車前子末三錢,研成餅,貼臍中,以帕縛之,少時尿利即癒。
3. 沉香琥珀丸:苦葶藶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茯,澤瀉,麝香。
4. 蘇子葶藶丸:此二味,等分為末,棗肉丸。
疏鑿飲子、茯苓導水湯──
水腫兩解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湯,疏鑿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
秦艽大腹苓皮澤,茯苓導水澤芩桑,木香木瓜砂陳朮,蘇葉大腹麥檳榔。
[註] 水腫,宜外散內利兩解:
1. 峻者──疏鑿飲。(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
2. 和者──茯苓導水湯。(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陳皮,白朮,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
實脾飲──
裡實自然尋濬祐,裡虛實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薑,
投諸溫補俱無驗,欲諸攻下又難當,須行九補一攻法,緩求淡食命多昌。
[註] 1. 裡實二便澀者──濬川散,神祐丸。
2. 裡虛二便通者──實脾飲。(人參,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薑)
3. 治則:(1)腫脹之病屬虛寒者,自宜投諸溫補之藥,而用之俱無效驗者,虛中必有實邪也。
(2)欲投諸攻下之藥,而又難堪,然不攻之終無法也,須行九補一攻之法。
(3)是用補養之藥九日,俟其有可 攻之機,而一日用瀉下之藥攻之。
(4)攻藥亦須初起少少與之,不勝病,漸加之,必審其藥與元氣當,逐邪而不傷正,始為法。
(5)其後或補七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補三日,攻一日;緩緩求之,以癒為度。
4. 禁忌:若能戒鹽醬,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三章 瘧 疾
第二十三章 瘧 疾
第一節 瘧疾總括:
瘧疾成因──
夏傷於暑舍營內,秋感寒風併衛居,比時或為外邪束,暑汗無出病瘧疾。
[註] 1. 經曰:「痎瘧皆生於風。」謂四時病瘧,未有不因風寒外束,暑邪內伏者。
2. 又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此言比時病瘧者也。
3. 又曰:「夏傷於暑,秋為病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謂夏傷於暑,其邪甚者即病暑,其邪微者則舍於營,復感秋氣寒風,與衛併居,則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
4. 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預伏於營中。
5. 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日作間作──
瘧隨經絡循伏膂,深入脊內注伏衝,橫連膜原薄臟腑,會衛之時正邪爭,
得陰內薄生寒慄,得陽外出熱蒸蒸,邪淺日作日會衛,邪深間作衛遲逢。
[註] 1. 初病邪淺,傳舍之次──瘧氣之邪,伏藏於營,隨其經絡,循脊膂之表而下。
2. 此邪漸深,傳舍之次──其邪深者,則入脊膂之內,伏注於衝脈,橫連諸經脂膜之原,內及臟腑。
3. 衛氣者,一日一夜周於身,每至明旦,則出足太陽睛明,大會於風府,腠理乃開,開則所客營衛之邪入,邪入得陰內薄則生寒,得陽外出則生 ,內外相薄,邪正交爭,而病乃作也。
4. 日作──病初邪淺者,衛行未失常度,其邪日與衛會,故日作。
5. 間作──(1)病久邪深者,衛行遲失常度,其邪不能日與衛會,故間日乃作。
(2)時有間二日,間三日,或至數日作者,亦衛氣行愈遲,會愈遲,故作愈遲。
瘧晝夜作──
衛不循經行脈外,陽會晝發陰夜發,邪退自然歸陽分,病進每必入陰家。
[註] 1. 營氣循經而行脈中,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
2. 故(1)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2)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發。
3. 病邪將退者,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則病欲已。
4. 病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則病益甚。
瘧早晏作──
衛氣平旦會風府,邪傳日下一節間,從頭循下故益晏,下極復上早之緣。
[註] 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
1. 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府,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作日益晏。
2. 邪傳下極骶衝,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故作日益早。
第二節 瘧疾治法:
治則──
瘧初氣實汗吐下,表裡俱清用解方,清解不癒方可截,久瘧形虛補自當。
[註] 瘧初氣實,均宜汗吐下:
(1)有表裡證─→汗下之。(2)胸滿嘔逆有飲者─→吐之。(3)表裡俱清─→宜用和解。
(4)清解不癒,表裡無證─→截藥止之。(5)久瘧形羸氣虛─→宜用補劑,自當然也。
桂麻各半湯──
瘧初寒熱兩平者,桂麻各半汗方療,汗少寒多麻倍入,汗多倍桂熱加膏。
[註] 瘧病初起:(1)寒熱不多不少兩平者,宜桂麻各半湯汗之。
(2)汗少,寒多熱少者,倍麻黃湯汗之。
(3)汗多,寒少熱平者,倍桂枝湯汗之;熱多者,更加石膏。
麻黃羌活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加半夏湯、白虎湯、白虎桂枝湯、柴胡白虎湯、柴胡桂枝湯──
寒多寒瘧而無汗,麻黃羌活草防尋。熱多有汗為風瘧,減麻添桂嘔半均。
先熱後寒名溫瘧,白虎汗多合桂君。癉瘧但熱柴白虎,牝瘧惟寒柴桂親。
[註] 1. 寒瘧:(1)症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
(2)主方──麻黃羌活湯。(麻黃,羌活,防風甘草) 嘔者加半夏。
2. 風瘧:(1)症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
(2)主方──桂枝羌活湯。(桂枝,羌活,防風,甘草) 嘔者加半夏。
3. 溫瘧:(1)症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
(2)主方──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
4. 癉瘧:(1)症狀──陽氣盛,陽獨發,則但熱而不寒。
(2)主方──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5. 牝瘧:(1)症狀──陰氣盛,陰獨發,則但寒而不熱。
(2)主方──柴胡桂枝湯,即小柴胡合桂枝湯也。
此皆諸瘧初起之汗法也。
草果柴平湯、大柴胡湯──
食瘧痞悶噫惡食,草果小柴平胃宜,瘧裡便硬大柴下,硝檳果朴量加之。
[註] 1. 因食而病瘧者,則痞悶噫氣惡食──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清之。
2. 瘧有裡不清,便硬者──大柴胡湯加芒硝,厚朴,草果,檳榔→下之。
清脾飲──
瘧疾已經汗吐下,清解未盡寒熱方,清脾白朮青朴果,小柴參去入苓薑,
氣虛加參痰橘半,飲多宜逐倍薑榔,渴熱知膏天花粉,食滯麥麯濕澤蒼。
[註] 1. 適用證: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證,法當清解。
2. 主 方:清脾飲和之。(白朮,青皮,厚朴,草果,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生薑)
3. 加減法:(1)氣虛─→加人參。(2)痰多─→加橘紅,倍半夏。(3)飲多─→加檳榔,倍生薑。
(4)渴熱─→加知母,石膏,天花粉。(5)食滯─→加麥芽,神麴。(6)濕盛─→加澤瀉,蒼朮。
久瘧、虛瘧、勞瘧──
久瘧氣虛脾胃弱,四獸益氣等湯斟,勞瘧鱉甲十全補,熱除耆桂入柴芩。
[註] 1. 久瘧:(1)症狀──久患瘧疾,形氣俱虛,脾胃弱不思食。
(2)主方──四獸飲,補中益氣等湯,斟酌治之。
2. 勞瘧:(1)症狀──久病勞損,氣血兩虛,而病瘧疾者。
(2)主方──十全大補湯,倍加鱉甲。
(3)加減──熱盛者除去黃耆,肉桂,加柴胡,黃芩。
柴胡截瘧飲、蜜佗僧散──
諸瘧發過三五次,表裡皆清截法先,未清截早發不已,已清不截正衰難,
截虛柴胡截瘧飲,小柴梅桃檳常山,截實不二佗僧散,燒酒冷調服面南。
[註] 1. 凡瘧按法治之,發過三,五次,表裡無證,當先以截瘧藥截之。
(1) 表裡未清截早,則瘧疾必復發之不已。
(2) 表裡已清不截,則正衰邪盛而難治也。
2. 截不足人之瘧──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薑,棗煎,并滓露一宿,次日發前一二時小溫服,噁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
3. 截有餘人之瘧──(1)不二飲全方,或蜜佗僧細末,大人七分,小兒量之,冷燒酒調,面南如前法服之。一服不癒,再服必止 。
(2)戒雞,魚,豆腐,麵食,羹湯,熱粥,熱物。
痎瘧、瘧母──
痎瘧經年久不癒,瘧母成塊結癖癥,形實控涎或化滯,攻後餘法與前同。
[註] 1. 痎瘧:經年不癒之老瘧。
2. 瘧母:久瘧腹中成塊癖。
3. 形實:(1)控涎丹以攻痰飲,(2)或用化滯丸以攻積滯。攻後之餘法,與前所治瘧法同。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湯、蘇合香丸──
瘧在夜發三陰瘧,桂麻柴物杏易桃,鬼瘧尸注多惡夢,恐怖蘇合效功高。
[註] 1. 三陰瘧:(1)症狀──瘧在夜發,名曰三陰瘧疾。
(2)主方──初熱,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方合劑,以杏仁易桃仁,增損汗之。
汗解之後,餘同前法。
2. 鬼瘧:(1)病因──由屍氣注之。
(2)症狀──亦多在夜發,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時生恐怖。
(3)主方──蘇合香丸。
第一節 瘧疾總括:
瘧疾成因──
夏傷於暑舍營內,秋感寒風併衛居,比時或為外邪束,暑汗無出病瘧疾。
[註] 1. 經曰:「痎瘧皆生於風。」謂四時病瘧,未有不因風寒外束,暑邪內伏者。
2. 又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此言比時病瘧者也。
3. 又曰:「夏傷於暑,秋為病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謂夏傷於暑,其邪甚者即病暑,其邪微者則舍於營,復感秋氣寒風,與衛併居,則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
4. 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預伏於營中。
5. 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日作間作──
瘧隨經絡循伏膂,深入脊內注伏衝,橫連膜原薄臟腑,會衛之時正邪爭,
得陰內薄生寒慄,得陽外出熱蒸蒸,邪淺日作日會衛,邪深間作衛遲逢。
[註] 1. 初病邪淺,傳舍之次──瘧氣之邪,伏藏於營,隨其經絡,循脊膂之表而下。
2. 此邪漸深,傳舍之次──其邪深者,則入脊膂之內,伏注於衝脈,橫連諸經脂膜之原,內及臟腑。
3. 衛氣者,一日一夜周於身,每至明旦,則出足太陽睛明,大會於風府,腠理乃開,開則所客營衛之邪入,邪入得陰內薄則生寒,得陽外出則生 ,內外相薄,邪正交爭,而病乃作也。
4. 日作──病初邪淺者,衛行未失常度,其邪日與衛會,故日作。
5. 間作──(1)病久邪深者,衛行遲失常度,其邪不能日與衛會,故間日乃作。
(2)時有間二日,間三日,或至數日作者,亦衛氣行愈遲,會愈遲,故作愈遲。
瘧晝夜作──
衛不循經行脈外,陽會晝發陰夜發,邪退自然歸陽分,病進每必入陰家。
[註] 1. 營氣循經而行脈中,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
2. 故(1)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2)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發。
3. 病邪將退者,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則病欲已。
4. 病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則病益甚。
瘧早晏作──
衛氣平旦會風府,邪傳日下一節間,從頭循下故益晏,下極復上早之緣。
[註] 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
1. 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府,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作日益晏。
2. 邪傳下極骶衝,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故作日益早。
第二節 瘧疾治法:
治則──
瘧初氣實汗吐下,表裡俱清用解方,清解不癒方可截,久瘧形虛補自當。
[註] 瘧初氣實,均宜汗吐下:
(1)有表裡證─→汗下之。(2)胸滿嘔逆有飲者─→吐之。(3)表裡俱清─→宜用和解。
(4)清解不癒,表裡無證─→截藥止之。(5)久瘧形羸氣虛─→宜用補劑,自當然也。
桂麻各半湯──
瘧初寒熱兩平者,桂麻各半汗方療,汗少寒多麻倍入,汗多倍桂熱加膏。
[註] 瘧病初起:(1)寒熱不多不少兩平者,宜桂麻各半湯汗之。
(2)汗少,寒多熱少者,倍麻黃湯汗之。
(3)汗多,寒少熱平者,倍桂枝湯汗之;熱多者,更加石膏。
麻黃羌活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加半夏湯、白虎湯、白虎桂枝湯、柴胡白虎湯、柴胡桂枝湯──
寒多寒瘧而無汗,麻黃羌活草防尋。熱多有汗為風瘧,減麻添桂嘔半均。
先熱後寒名溫瘧,白虎汗多合桂君。癉瘧但熱柴白虎,牝瘧惟寒柴桂親。
[註] 1. 寒瘧:(1)症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
(2)主方──麻黃羌活湯。(麻黃,羌活,防風甘草) 嘔者加半夏。
2. 風瘧:(1)症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
(2)主方──桂枝羌活湯。(桂枝,羌活,防風,甘草) 嘔者加半夏。
3. 溫瘧:(1)症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
(2)主方──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
4. 癉瘧:(1)症狀──陽氣盛,陽獨發,則但熱而不寒。
(2)主方──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
5. 牝瘧:(1)症狀──陰氣盛,陰獨發,則但寒而不熱。
(2)主方──柴胡桂枝湯,即小柴胡合桂枝湯也。
此皆諸瘧初起之汗法也。
草果柴平湯、大柴胡湯──
食瘧痞悶噫惡食,草果小柴平胃宜,瘧裡便硬大柴下,硝檳果朴量加之。
[註] 1. 因食而病瘧者,則痞悶噫氣惡食──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清之。
2. 瘧有裡不清,便硬者──大柴胡湯加芒硝,厚朴,草果,檳榔→下之。
清脾飲──
瘧疾已經汗吐下,清解未盡寒熱方,清脾白朮青朴果,小柴參去入苓薑,
氣虛加參痰橘半,飲多宜逐倍薑榔,渴熱知膏天花粉,食滯麥麯濕澤蒼。
[註] 1. 適用證: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證,法當清解。
2. 主 方:清脾飲和之。(白朮,青皮,厚朴,草果,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生薑)
3. 加減法:(1)氣虛─→加人參。(2)痰多─→加橘紅,倍半夏。(3)飲多─→加檳榔,倍生薑。
(4)渴熱─→加知母,石膏,天花粉。(5)食滯─→加麥芽,神麴。(6)濕盛─→加澤瀉,蒼朮。
久瘧、虛瘧、勞瘧──
久瘧氣虛脾胃弱,四獸益氣等湯斟,勞瘧鱉甲十全補,熱除耆桂入柴芩。
[註] 1. 久瘧:(1)症狀──久患瘧疾,形氣俱虛,脾胃弱不思食。
(2)主方──四獸飲,補中益氣等湯,斟酌治之。
2. 勞瘧:(1)症狀──久病勞損,氣血兩虛,而病瘧疾者。
(2)主方──十全大補湯,倍加鱉甲。
(3)加減──熱盛者除去黃耆,肉桂,加柴胡,黃芩。
柴胡截瘧飲、蜜佗僧散──
諸瘧發過三五次,表裡皆清截法先,未清截早發不已,已清不截正衰難,
截虛柴胡截瘧飲,小柴梅桃檳常山,截實不二佗僧散,燒酒冷調服面南。
[註] 1. 凡瘧按法治之,發過三,五次,表裡無證,當先以截瘧藥截之。
(1) 表裡未清截早,則瘧疾必復發之不已。
(2) 表裡已清不截,則正衰邪盛而難治也。
2. 截不足人之瘧──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薑,棗煎,并滓露一宿,次日發前一二時小溫服,噁心以糖拌烏梅肉壓之。
3. 截有餘人之瘧──(1)不二飲全方,或蜜佗僧細末,大人七分,小兒量之,冷燒酒調,面南如前法服之。一服不癒,再服必止 。
(2)戒雞,魚,豆腐,麵食,羹湯,熱粥,熱物。
痎瘧、瘧母──
痎瘧經年久不癒,瘧母成塊結癖癥,形實控涎或化滯,攻後餘法與前同。
[註] 1. 痎瘧:經年不癒之老瘧。
2. 瘧母:久瘧腹中成塊癖。
3. 形實:(1)控涎丹以攻痰飲,(2)或用化滯丸以攻積滯。攻後之餘法,與前所治瘧法同。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湯、蘇合香丸──
瘧在夜發三陰瘧,桂麻柴物杏易桃,鬼瘧尸注多惡夢,恐怖蘇合效功高。
[註] 1. 三陰瘧:(1)症狀──瘧在夜發,名曰三陰瘧疾。
(2)主方──初熱,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方合劑,以杏仁易桃仁,增損汗之。
汗解之後,餘同前法。
2. 鬼瘧:(1)病因──由屍氣注之。
(2)症狀──亦多在夜發,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時生恐怖。
(3)主方──蘇合香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四章 霍 亂
第二十四章 霍 亂
第一節 霍亂總括:
揮霍變亂生倉猝,心腹大痛吐痢兼,吐瀉不出乾霍亂,舌捲筋縮入腹難。
[註] 1. 霍 亂:生於倉促之間,心腹大痛,吐利相兼為病。
2. 乾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又名攪腸痧。
3. 難治證:若舌捲筋縮,則卵陰入腹,則難治。
第二節 霍亂治法:
藿香正氣散、二香湯、甘露飲──
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
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藿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註] 1. 霍亂病因──得之於風寒暑食水邪,雜揉為病,亂於腸胃,清濁相干,故心腹大痛吐瀉。
2. 雜揉為病──藿香正氣散。(霍香,蘇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朴)
3. 暑則吐多──合香薷飲名二香湯。
4. 濕則瀉多──加蒼朮。
5. 暑熱甚者──辰砂六一散,或甘露飲 (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
6. 寒極肢厥脈伏──炮川烏,炮川附,合理中湯。
第一節 霍亂總括:
揮霍變亂生倉猝,心腹大痛吐痢兼,吐瀉不出乾霍亂,舌捲筋縮入腹難。
[註] 1. 霍 亂:生於倉促之間,心腹大痛,吐利相兼為病。
2. 乾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大痛,又名攪腸痧。
3. 難治證:若舌捲筋縮,則卵陰入腹,則難治。
第二節 霍亂治法:
藿香正氣散、二香湯、甘露飲──
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
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藿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註] 1. 霍亂病因──得之於風寒暑食水邪,雜揉為病,亂於腸胃,清濁相干,故心腹大痛吐瀉。
2. 雜揉為病──藿香正氣散。(霍香,蘇葉,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桔梗,大腹皮,厚朴)
3. 暑則吐多──合香薷飲名二香湯。
4. 濕則瀉多──加蒼朮。
5. 暑熱甚者──辰砂六一散,或甘露飲 (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
6. 寒極肢厥脈伏──炮川烏,炮川附,合理中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五章 噎膈、翻胃
第二十五章 噎膈、翻胃
第一節 噎膈翻胃總括:
三陽熱結傷津液,乾枯賁幽魄不通,賁門不納為噎膈,幽門不放翻胃成。
二證留連傳導隘,魄門應自濇於行,胸痛便硬如羊糞,吐沫嘔血命難生。
[註] 1. 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腑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
2. 噎塞: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
3. 翻胃: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
二證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濇難行
4. 死證:(1)胸痛如刺,胃脘傷也。(2)便如羊糞,津液枯也。(3)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死證也。
第二節 噎膈翻胃治法:
人參利膈丸、汞硫散──
五汁大黃清燥熱,丁沉君子理虛寒,便秘壅遏應利膈,吐逆不止汞硫先,
利膈小承參草木,歸藿檳桃麻蜜丸,汞一硫二研如墨,老酒薑汁服即安。
[註] 1. 清燥乾───五汁飲。
2. 治熱結───大黃湯。
3. 治虛寒───丁香,沉香,加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內。
4. 便秘壅遏──人參利膈丸。
5. 吐逆不止──汞硫散。
[按] 1. 大黃湯:大黃一味,用薑汁炙大黃片變黑黃色,量人弱強,每服二三錢,加陳倉米一 撮,蔥白二莖,煎去滓服。
2. 人參利膈丸:枳殼,厚朴,大黃,人參,甘草,木香,當歸,藿香,檳榔,桃仁,火麻仁,蜜為丸。
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二十四味流氣飲──
氣少血枯四君物,痰多氣滯二陳流,餘者亦同嘔吐法,竭思區晝待天休。
[註] 1. (1)氣少─→四君子湯。(2)血枯─→四物湯。(3)痰多─→二陳湯。(4)氣滯─→二十四味流氣飲。
2. 其餘治法同嘔吐。此病雖竭心思區畫,亦不過盡人事以待天命。
第一節 噎膈翻胃總括:
三陽熱結傷津液,乾枯賁幽魄不通,賁門不納為噎膈,幽門不放翻胃成。
二證留連傳導隘,魄門應自濇於行,胸痛便硬如羊糞,吐沫嘔血命難生。
[註] 1. 三陽熱結:謂胃,小腸,大腸三腑熱結不散,灼傷津液。胃之上口為賁門,小腸之上口為幽門,大腸之下口為魄門。三腑津液既傷,三門自然乾枯,而水穀出入之道不得流通。
2. 噎塞:賁門乾枯,則納入水穀之道路狹隘,故食不能下。
3. 翻胃:幽門乾枯,則放出腐化之道路狹隘,故食入反出。
二證留連日久,則大腸傳導之路狹隘,故魄門自應燥濇難行
4. 死證:(1)胸痛如刺,胃脘傷也。(2)便如羊糞,津液枯也。(3)吐沫嘔血,血液不行。皆死證也。
第二節 噎膈翻胃治法:
人參利膈丸、汞硫散──
五汁大黃清燥熱,丁沉君子理虛寒,便秘壅遏應利膈,吐逆不止汞硫先,
利膈小承參草木,歸藿檳桃麻蜜丸,汞一硫二研如墨,老酒薑汁服即安。
[註] 1. 清燥乾───五汁飲。
2. 治熱結───大黃湯。
3. 治虛寒───丁香,沉香,加入四君子,六君子,理中湯內。
4. 便秘壅遏──人參利膈丸。
5. 吐逆不止──汞硫散。
[按] 1. 大黃湯:大黃一味,用薑汁炙大黃片變黑黃色,量人弱強,每服二三錢,加陳倉米一 撮,蔥白二莖,煎去滓服。
2. 人參利膈丸:枳殼,厚朴,大黃,人參,甘草,木香,當歸,藿香,檳榔,桃仁,火麻仁,蜜為丸。
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二十四味流氣飲──
氣少血枯四君物,痰多氣滯二陳流,餘者亦同嘔吐法,竭思區晝待天休。
[註] 1. (1)氣少─→四君子湯。(2)血枯─→四物湯。(3)痰多─→二陳湯。(4)氣滯─→二十四味流氣飲。
2. 其餘治法同嘔吐。此病雖竭心思區畫,亦不過盡人事以待天命。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六章 嘔吐噦
第二十六章 嘔吐噦
第一節 嘔吐噦總括: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面青指黑痛厥凶。
[註] 1. 嘔──有物有聲。
2. 吐──有物無聲。
3. 噦──無物有聲。又名乾嘔。
4. 凶──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
第二節 嘔吐噦治法:
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君湯──
嘔吐半薑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薑連便閉下,寒盛丁萸薑六君。
[註] 1. 主方:以半夏生薑為聖藥。即小半夏湯。
2. 加減:(1)氣盛──小半夏湯加橘紅。 (3)熱盛便閉──小半夏湯加薑,黃連
(2)氣虛──小半夏湯加蜜,人參。 (4)寒盛──丁香,吳茱萸,生薑,加入六君子湯。
3. 注意: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勢也。
[按] 便閉,謂大小二便閉而不行,宜攻下。
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薑,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痛作吐化滯良。
[註] 1.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
2. 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重墜之藥,汞硫丸。
(1) 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薑汁調服。
(2) 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
(3) 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諸湯水藥服之,則不吐也。
(4) 如不大便黑色,再服,以大便利為度。
3. 吐而痛者──乃積也,宜化滯丸。
第一節 嘔吐噦總括:
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吐之徵,無物有聲噦乾嘔,面青指黑痛厥凶。
[註] 1. 嘔──有物有聲。
2. 吐──有物無聲。
3. 噦──無物有聲。又名乾嘔。
4. 凶──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
第二節 嘔吐噦治法:
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君湯──
嘔吐半薑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薑連便閉下,寒盛丁萸薑六君。
[註] 1. 主方:以半夏生薑為聖藥。即小半夏湯。
2. 加減:(1)氣盛──小半夏湯加橘紅。 (3)熱盛便閉──小半夏湯加薑,黃連
(2)氣虛──小半夏湯加蜜,人參。 (4)寒盛──丁香,吳茱萸,生薑,加入六君子湯。
3. 注意:初吐切不可下,恐逆病勢也。
[按] 便閉,謂大小二便閉而不行,宜攻下。
五汁飲、硫汞散、化滯丸──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薺甘蔗竹瀝薑,嘔吐不下硫汞墜,積痛作吐化滯良。
[註] 1. 潤燥止吐──五汁飲。(蘆錐,荸薺,甘蔗,竹瀝,薑汁)
2. 嘔吐諸藥,湯水到咽即吐者──宜用重墜之藥,汞硫丸。
(1) 石硫黃二錢,水銀一錢,同研如煤色極細,用老酒薑汁調服。
(2) 稍點白滾湯,亦可頓服之,其藥即不能吐出。
(3) 次日大便,出黑色穢物,諸湯水藥服之,則不吐也。
(4) 如不大便黑色,再服,以大便利為度。
3. 吐而痛者──乃積也,宜化滯丸。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七章 泄 瀉
第二十七章 泄 瀉
第一節 諸泄總括:
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飧瀉、脾瀉、腎瀉──
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嗚腹不疼。寒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
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不升清。脾虛腹滿食後瀉,腎瀉寒虛晨數行。
[註] 1. 濡瀉──濕盛而瀉,即水瀉。其瀉多水,腸鳴,但不腹痛。
2. 洞瀉──寒濕而瀉,即寒瀉。其瀉直傾下如鴨屎之溏,澄澈清冷,腹痛,腸鳴甚如雷鳴。
3. 飧瀉──完穀不化。乃土衰木盛木剋土,清氣在下不上升。
4. 脾瀉──脾虛腹滿,食後即瀉。
5. 腎瀉──屬虛寒,晨起瀉數行。
[按] 濡者,水也。洞者,直傾下也。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鳴,腸鳴甚也。
不升清,謂清氣在下不上升。脾瀉,脾虛也。食瀉,飲食後即瀉也。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
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
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卻屬痰。
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
[註] 1. 食瀉───過食作瀉,即胃瀉。其證口有噫氣,腹痛,所瀉之物臭而黏。
2. 飲瀉───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
3. 痰瀉───時或瀉,時或不瀉
4. 火瀉───瀉一陣,痛一陣,痛而喜冷飲。
5. 滑瀉───日久瀉而不能禁。
6. 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
第二節 泄瀉死證: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
[註] 死證:1.形衰脈實大。
2.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
3.噦逆,手足厥寒。
4.大孔,謂肛門大孔不禁。
5.下瀉上嗽。
第三節 泄瀉治法:
胃苓湯、理中湯、升陽益胃湯、參苓白朮散、二神丸、四神丸──
濕瀉胃苓分清濁,寒瀉理中附子添,飧瀉升陽益胃治,倍加芍藥減黃連,
脾瀉參苓白朮散,扁豆四君蓮肉攢,薏苡山藥縮砂桔,腎瀉二神四神丸。
[註] 1. 濕瀉──胃苓湯,以分清濁。
2. 寒瀉──理中湯加附子。
3. 飧瀉──升陽益胃湯,倍加芍藥減黃連。(因為脾胃虛)
4. 脾瀉──參苓白朮散。
5. 腎瀉──二神丸或四神丸。
[按] 1. 參苓白朮散: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
2. 二神丸:補骨脂,肉豆寇。本方加吳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青六散、芍藥芩連葛根湯、八柱散──
食瀉實下虛消導,飲瀉實者神祐斟,虛者春澤甘露飲,痰瀉實攻虛六君,
火瀉草芍芩連葛,暑瀉紅麯六一勻,滑瀉八柱理中附,粟殼烏梅訶蔻尋。
[註] 1. 食瀉:(1)形氣實──大承、化滯等藥下之。
(2)形氣虛──枳朮、平胃等消導之。
2. 飲瀉:(1)實者───神祐丸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
(2)虛者───春澤湯、五苓甘露飲。
3. 痰瀉:(1)實者───攻之。
(2)虛者───六君子湯補之。
4. 火瀉───────芍藥芩連葛根湯。
5. 暑瀉───────青六散。
6. 滑瀉───────八柱散。
[按] 1. 芍藥芩連葛根湯: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
2. 青六散:六一散,加紅麯。
3. 八柱散:附子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
瀉心導赤散、茯苓車前子飲、苓桂理中湯──
口糜泄瀉雖云熱,上下相移亦必虛,心脾開竅於舌口,小腸胃病化職失,
糜發生地通連草,瀉下參苓白朮宜,尿少茯苓車前飲,火虛苓桂理中醫。
[註] 1. 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
2. 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
3. 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
4. 口糜發時──早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
5. 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芩白朮散,糯米湯服之。
6. 小便甚少,下痢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
7. 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
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併癒。
第一節 諸泄總括:
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飧瀉、脾瀉、腎瀉──
濕勝濡瀉即水瀉,多水腸嗚腹不疼。寒濕洞瀉即寒瀉,鴨溏清徹痛雷鳴,
完穀不化名飧瀉,土衰木盛不升清。脾虛腹滿食後瀉,腎瀉寒虛晨數行。
[註] 1. 濡瀉──濕盛而瀉,即水瀉。其瀉多水,腸鳴,但不腹痛。
2. 洞瀉──寒濕而瀉,即寒瀉。其瀉直傾下如鴨屎之溏,澄澈清冷,腹痛,腸鳴甚如雷鳴。
3. 飧瀉──完穀不化。乃土衰木盛木剋土,清氣在下不上升。
4. 脾瀉──脾虛腹滿,食後即瀉。
5. 腎瀉──屬虛寒,晨起瀉數行。
[按] 濡者,水也。洞者,直傾下也。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鳴,腸鳴甚也。
不升清,謂清氣在下不上升。脾瀉,脾虛也。食瀉,飲食後即瀉也。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
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
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卻屬痰。
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
[註] 1. 食瀉───過食作瀉,即胃瀉。其證口有噫氣,腹痛,所瀉之物臭而黏。
2. 飲瀉───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
3. 痰瀉───時或瀉,時或不瀉
4. 火瀉───瀉一陣,痛一陣,痛而喜冷飲。
5. 滑瀉───日久瀉而不能禁。
6. 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
第二節 泄瀉死證:
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
[註] 死證:1.形衰脈實大。
2.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
3.噦逆,手足厥寒。
4.大孔,謂肛門大孔不禁。
5.下瀉上嗽。
第三節 泄瀉治法:
胃苓湯、理中湯、升陽益胃湯、參苓白朮散、二神丸、四神丸──
濕瀉胃苓分清濁,寒瀉理中附子添,飧瀉升陽益胃治,倍加芍藥減黃連,
脾瀉參苓白朮散,扁豆四君蓮肉攢,薏苡山藥縮砂桔,腎瀉二神四神丸。
[註] 1. 濕瀉──胃苓湯,以分清濁。
2. 寒瀉──理中湯加附子。
3. 飧瀉──升陽益胃湯,倍加芍藥減黃連。(因為脾胃虛)
4. 脾瀉──參苓白朮散。
5. 腎瀉──二神丸或四神丸。
[按] 1. 參苓白朮散: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蓮肉,薏苡仁,山藥,縮砂,桔梗。
2. 二神丸:補骨脂,肉豆寇。本方加吳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青六散、芍藥芩連葛根湯、八柱散──
食瀉實下虛消導,飲瀉實者神祐斟,虛者春澤甘露飲,痰瀉實攻虛六君,
火瀉草芍芩連葛,暑瀉紅麯六一勻,滑瀉八柱理中附,粟殼烏梅訶蔻尋。
[註] 1. 食瀉:(1)形氣實──大承、化滯等藥下之。
(2)形氣虛──枳朮、平胃等消導之。
2. 飲瀉:(1)實者───神祐丸逐飲,然亦斟酌不可過。
(2)虛者───春澤湯、五苓甘露飲。
3. 痰瀉:(1)實者───攻之。
(2)虛者───六君子湯補之。
4. 火瀉───────芍藥芩連葛根湯。
5. 暑瀉───────青六散。
6. 滑瀉───────八柱散。
[按] 1. 芍藥芩連葛根湯:甘草,芍藥,黃芩,黃連,葛根。
2. 青六散:六一散,加紅麯。
3. 八柱散:附子理中湯,加罌粟殼,烏梅,訶子,肉蔻。
瀉心導赤散、茯苓車前子飲、苓桂理中湯──
口糜泄瀉雖云熱,上下相移亦必虛,心脾開竅於舌口,小腸胃病化職失,
糜發生地通連草,瀉下參苓白朮宜,尿少茯苓車前飲,火虛苓桂理中醫。
[註] 1. 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
2. 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
3. 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腑,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
4. 口糜發時──早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
5. 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芩白朮散,糯米湯服之。
6. 小便甚少,下痢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
7. 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
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泄瀉自止,可併癒。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八章 痢 疾
第二十八章 痢 疾
第一節 痢疾總括:
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內因不謹飲食生。
白痢傷氣赤傷血,寒虛微痛熱窘疼,實墜糞前虛墜後,濕熱寒虛初久稱。
[註] 1. 病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
2. 症狀:裡急後重,下痢膿血,小便赤澀。
3. 種類:
(1) 大瘕瀉──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
(2) 小腸瀉──溲澀而便膿血,少腹痛。
(3) 大腸瀉──食己窘迫,大便色白,腸嗚切痛。
(4) 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瞋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
(5) 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此皆古痢之名也。
4. 赤痢白痢:
(1) 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
(2) 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
5. 寒熱虛實:
(1) 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痛減,故痛微。
(2) 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
(3) 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
6. 實墜虛墜:
(1) 實墜──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
(2) 虛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
7. 初痢久痢:
(1) 初痢──多屬濕熱。
(2) 久痢──多屬寒虛。
[按] 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
噤口痢、水穀痢、風痢、休息痢、熱痢、寒痢、濕痢、五色痢──
噤口飲食俱不納,水穀糟粕雜血膿,風痢墜重圊清血,休息時作復時停,
熱痢魚腦稠黏穢,寒痢稀澥白清腥,濕痢黑豆汁渾濁,五色相雜臟氣凶。
[註] 1. 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
2. 水穀痢──糟粕膿血雜下。
3. 風痢───似腸風下清血而有墜痛。
4. 休息痢──時發作時停止。
5. 五色痢──五色膿血相雜而下。若有臟腐屍臭之氣則凶。
第二節 痢疾死證:
水漿不入痢不止,氣少脈細皮膚寒,純血噤口嘔臟氣,身熱脈大命難全。
[註] 1. 陽絕──下痢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死於陽絕。
2. 陰絕──下痢純血,噤口,嘔逆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
第三節 痢疾治法:
倉廩湯、大黃黃連湯──
初痢表熱宜倉廩,裡熱衝心大黃連,寒痢理中訶蔻縮,附白桂赤不須言。
[註] 1. 初痢:(1)有表證發熱者,不宜攻之───法當先解其外,用倉廩湯───────→汗之。
(2)裡熱盛,上衝心作嘔噤口者──法當先攻其裡,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攻之。
2. 寒痢──理中湯,加訶子,肉蔻,縮砂。(1)白多加附子。(2)赤多加肉桂。
芍藥湯──
初痢內外無大熱,芩連枳木芍歸榔,桂草尿澀滑石倍,痢數窘痛入大黃。
[註] 1. 主治:初痢外無表熱,內熱不盛。
2. 主方:芍藥湯。(黃芩,黃連,枳實,木香,芍藥,當歸,檳榔,甘草,肉桂少許)
3. 加減:(1)小便澀赤加滑石。(2)下痢次數無度,下墜痛甚,入大黃。
香連和胃湯、參連開噤湯、貼臍法──
痢疾下後調氣血,宜用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香連草,陳皮白朮縮砂當,
赤虛更加椿榆炒,白虛參苓共炒薑,噤口參連石蓮子,貼臍王瓜藤散良。
[註] 1. 痢疾攻後病勢大減──宜調氣血,用香連和胃湯。
2. 赤痢,下血多虛者──當澀之,香連和胃湯,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
3. 白痢,日久氣虛者──香連和胃湯,加人參,茯苓,炒乾薑以補之。
4. 實而噤口,堪下者──以大黃黃連湯下之。
5. 不堪下者──(1)內以人參,黃連,石蓮子煎湯,徐徐服之,下咽即好。(即參連開噤湯)
(2)外以貼臍王瓜藤散,即王瓜藤,莖,葉經霜者,燒灰香油調,納臍中,即有效。
[按] 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木香,黃連,甘草,陳皮,白朮,當歸,縮砂。
烏梅丸、真人養臟湯──
久痢寒熱烏梅治,寒虛滑痢養臟湯,參朮肉蔻歸訶桂,芍藥罌粟草木香。
[註] 久痢:
1. 臟有寒熱不分──烏梅丸調和之。
2. 寒虛滑脫者───養臟湯溫補之。(人參,白朮,肉蔻,當歸,訶子,肉桂,芍藥,罌粟殼,甘草,木香)
香連平胃散、胃風湯──
水穀調中益氣治,濕痢香連平胃方,虛濕風痢胃風治,桂粟八珍減地黃。
[註] 1. 水殼痢者──乃脾胃虛,腐化不及,宜調中益氣湯。
2. 濕痢者───木香,黃連,合平胃散方。
3. 濕而虛者──胃風湯。(肉桂,粟米,八珍 湯減地黃)
五色痢、休息痢──
五色休息皆傷臟,澀早滯熱蘊於中,補之不應脈有力,日久仍攻餘法同。
[註] 1. 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
2. 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
3. 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其餘治法,與諸痢同。
第一節 痢疾總括:
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內因不謹飲食生。
白痢傷氣赤傷血,寒虛微痛熱窘疼,實墜糞前虛墜後,濕熱寒虛初久稱。
[註] 1. 病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
2. 症狀:裡急後重,下痢膿血,小便赤澀。
3. 種類:
(1) 大瘕瀉──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也。
(2) 小腸瀉──溲澀而便膿血,少腹痛。
(3) 大腸瀉──食己窘迫,大便色白,腸嗚切痛。
(4) 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瞋脹閉塞,下為飧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
(5) 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此皆古痢之名也。
4. 赤痢白痢:
(1) 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故屬傷氣。
(2) 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心主血,故屬傷血。
5. 寒熱虛實:
(1) 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痛減,故痛微。
(2) 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
(3) 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
6. 實墜虛墜:
(1) 實墜──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
(2) 虛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
7. 初痢久痢:
(1) 初痢──多屬濕熱。
(2) 久痢──多屬寒虛。
[按] 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
噤口痢、水穀痢、風痢、休息痢、熱痢、寒痢、濕痢、五色痢──
噤口飲食俱不納,水穀糟粕雜血膿,風痢墜重圊清血,休息時作復時停,
熱痢魚腦稠黏穢,寒痢稀澥白清腥,濕痢黑豆汁渾濁,五色相雜臟氣凶。
[註] 1. 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
2. 水穀痢──糟粕膿血雜下。
3. 風痢───似腸風下清血而有墜痛。
4. 休息痢──時發作時停止。
5. 五色痢──五色膿血相雜而下。若有臟腐屍臭之氣則凶。
第二節 痢疾死證:
水漿不入痢不止,氣少脈細皮膚寒,純血噤口嘔臟氣,身熱脈大命難全。
[註] 1. 陽絕──下痢不止,水漿不入,氣少脈細,皮膚寒,死於陽絕。
2. 陰絕──下痢純血,噤口,嘔逆臟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
第三節 痢疾治法:
倉廩湯、大黃黃連湯──
初痢表熱宜倉廩,裡熱衝心大黃連,寒痢理中訶蔻縮,附白桂赤不須言。
[註] 1. 初痢:(1)有表證發熱者,不宜攻之───法當先解其外,用倉廩湯───────→汗之。
(2)裡熱盛,上衝心作嘔噤口者──法當先攻其裡,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攻之。
2. 寒痢──理中湯,加訶子,肉蔻,縮砂。(1)白多加附子。(2)赤多加肉桂。
芍藥湯──
初痢內外無大熱,芩連枳木芍歸榔,桂草尿澀滑石倍,痢數窘痛入大黃。
[註] 1. 主治:初痢外無表熱,內熱不盛。
2. 主方:芍藥湯。(黃芩,黃連,枳實,木香,芍藥,當歸,檳榔,甘草,肉桂少許)
3. 加減:(1)小便澀赤加滑石。(2)下痢次數無度,下墜痛甚,入大黃。
香連和胃湯、參連開噤湯、貼臍法──
痢疾下後調氣血,宜用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香連草,陳皮白朮縮砂當,
赤虛更加椿榆炒,白虛參苓共炒薑,噤口參連石蓮子,貼臍王瓜藤散良。
[註] 1. 痢疾攻後病勢大減──宜調氣血,用香連和胃湯。
2. 赤痢,下血多虛者──當澀之,香連和胃湯,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
3. 白痢,日久氣虛者──香連和胃湯,加人參,茯苓,炒乾薑以補之。
4. 實而噤口,堪下者──以大黃黃連湯下之。
5. 不堪下者──(1)內以人參,黃連,石蓮子煎湯,徐徐服之,下咽即好。(即參連開噤湯)
(2)外以貼臍王瓜藤散,即王瓜藤,莖,葉經霜者,燒灰香油調,納臍中,即有效。
[按] 香連和胃湯:黃芩,芍藥,木香,黃連,甘草,陳皮,白朮,當歸,縮砂。
烏梅丸、真人養臟湯──
久痢寒熱烏梅治,寒虛滑痢養臟湯,參朮肉蔻歸訶桂,芍藥罌粟草木香。
[註] 久痢:
1. 臟有寒熱不分──烏梅丸調和之。
2. 寒虛滑脫者───養臟湯溫補之。(人參,白朮,肉蔻,當歸,訶子,肉桂,芍藥,罌粟殼,甘草,木香)
香連平胃散、胃風湯──
水穀調中益氣治,濕痢香連平胃方,虛濕風痢胃風治,桂粟八珍減地黃。
[註] 1. 水殼痢者──乃脾胃虛,腐化不及,宜調中益氣湯。
2. 濕痢者───木香,黃連,合平胃散方。
3. 濕而虛者──胃風湯。(肉桂,粟米,八珍 湯減地黃)
五色痢、休息痢──
五色休息皆傷臟,澀早滯熱蘊於中,補之不應脈有力,日久仍攻餘法同。
[註] 1. 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
2. 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
3. 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其餘治法,與諸痢同。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二十九章 疸 病
第二十九章 疸 病
第一節 疸病總括:
面目身黃欲安臥,小便渾黃疸病成,已食如饑飽煩眩,胃疸穀疸酒疸名,
女勞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審瘀生,黃汗微腫皆濕熱,陰黃重痛厥如冰。
[註] 1. 症狀:面目身黃,但欲安臥,小便黃渾,此黃疸病已成。
2. 種類:(1)欲作胃疸──已食如饑,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
(2)胃疸────即穀疸,已見黃色,疸已成矣。得之於胃有濕熱,大饑過食。
(3)酒疸────得之於飲酒無度,而發是病。
(4)女勞疸───疸而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於大勞大熱與女交接。
(5)瘀血發黃──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額黑耳。詳在傷寒門。
(6)黃汗────汗出黃色染衣,面目微腫。得之於素有濕熱,汗出入水浴之。
3. 此皆濕熱而成,惟陰黃則屬濕寒。
4. 陰黃者,身重而痛,身重而痛,厥冷如冰,詳在傷寒門。
第二節 疸病死證:
疸過十日而反劇,色若煙燻目暗青,喘滿渴煩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
[註] 仲景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也。」
1. 陽黃死證: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
2. 陰黃死證: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證。
3. 黃毒入腹:面色黧黑,喘滿渴煩不己,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
4. 瘟黃: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
第三節 疸病治法:
麻黃茵陳醇酒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
表實麻黃茵陳酒,裡實茵陳梔大黃,無證茵陳梔子柏,尿少茵陳五苓湯。
[註] 諸疸:(1)表實無汗──茵陳,麻黃,無灰好酒煎服─→汗之。
(2)裡實不便──茵陳,梔子,大黃─────→下之。
(3)無表裡證──茵陳,梔子,柏皮─────→清之。
(4)小便短少──茵陳五苓散────────→利之。
胃疸湯──
穀疸熱實宜乎下,不實宜用胃疸湯,茵陳胃苓減草朴,連梔防己葛秦方。
[註] 穀疸:(1)熱實──宜下─→茵陳蒿湯。
(2)不實─────→胃疸湯。
[按] 胃疸湯: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
茵陳解酲湯、梔子大黃湯、蔓菁散、加味玉屏風散──
酒疸虛茵解酲湯,實用梔鼓枳大黃,黃汗一味蔓菁散,石膏茵陳耆朮防。
[註] 1. 酒疸虛者──茵陳解酲湯,即葛花解酲湯加茵陳。
2. 酒疸實者──梔子大黃湯,即梔子,淡豆豉,枳實,大黃。
3. 黃汗────(1)蔓菁子一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日三,井華水調服,小便白則癒。
(2)或用加味玉屏風散,即石膏,茵陳,黃耆,白朮,防風。
石膏散、腎疸湯──
女勞實者膏滑麥,女勞虛者腎疸醫,升陽散火減去芍,加芩柏麯四苓俱。
[註] 女勞疸:(1)實者──石膏散,大麥湯調服。
(2)虛者──腎疸湯,即升陽散火湯減芍藥。
[按] 1. 石膏散:煆石膏,飛滑石各等分,每服二錢,大麥湯調服。
2. 腎疸湯:升陽散火湯減芍藥,乃升麻,蒼朮,防風,獨活,柴胡,羌活,葛根,人參,甘草,加入黃芩,黃柏,神麯,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第一節 疸病總括:
面目身黃欲安臥,小便渾黃疸病成,已食如饑飽煩眩,胃疸穀疸酒疸名,
女勞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審瘀生,黃汗微腫皆濕熱,陰黃重痛厥如冰。
[註] 1. 症狀:面目身黃,但欲安臥,小便黃渾,此黃疸病已成。
2. 種類:(1)欲作胃疸──已食如饑,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
(2)胃疸────即穀疸,已見黃色,疸已成矣。得之於胃有濕熱,大饑過食。
(3)酒疸────得之於飲酒無度,而發是病。
(4)女勞疸───疸而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於大勞大熱與女交接。
(5)瘀血發黃──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額黑耳。詳在傷寒門。
(6)黃汗────汗出黃色染衣,面目微腫。得之於素有濕熱,汗出入水浴之。
3. 此皆濕熱而成,惟陰黃則屬濕寒。
4. 陰黃者,身重而痛,身重而痛,厥冷如冰,詳在傷寒門。
第二節 疸病死證:
疸過十日而反劇,色若煙燻目暗青,喘滿渴煩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
[註] 仲景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上宜瘥,反劇為難治也。」
1. 陽黃死證: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
2. 陰黃死證: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證。
3. 黃毒入腹:面色黧黑,喘滿渴煩不己,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
4. 瘟黃: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
第三節 疸病治法:
麻黃茵陳醇酒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
表實麻黃茵陳酒,裡實茵陳梔大黃,無證茵陳梔子柏,尿少茵陳五苓湯。
[註] 諸疸:(1)表實無汗──茵陳,麻黃,無灰好酒煎服─→汗之。
(2)裡實不便──茵陳,梔子,大黃─────→下之。
(3)無表裡證──茵陳,梔子,柏皮─────→清之。
(4)小便短少──茵陳五苓散────────→利之。
胃疸湯──
穀疸熱實宜乎下,不實宜用胃疸湯,茵陳胃苓減草朴,連梔防己葛秦方。
[註] 穀疸:(1)熱實──宜下─→茵陳蒿湯。
(2)不實─────→胃疸湯。
[按] 胃疸湯: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
茵陳解酲湯、梔子大黃湯、蔓菁散、加味玉屏風散──
酒疸虛茵解酲湯,實用梔鼓枳大黃,黃汗一味蔓菁散,石膏茵陳耆朮防。
[註] 1. 酒疸虛者──茵陳解酲湯,即葛花解酲湯加茵陳。
2. 酒疸實者──梔子大黃湯,即梔子,淡豆豉,枳實,大黃。
3. 黃汗────(1)蔓菁子一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日三,井華水調服,小便白則癒。
(2)或用加味玉屏風散,即石膏,茵陳,黃耆,白朮,防風。
石膏散、腎疸湯──
女勞實者膏滑麥,女勞虛者腎疸醫,升陽散火減去芍,加芩柏麯四苓俱。
[註] 女勞疸:(1)實者──石膏散,大麥湯調服。
(2)虛者──腎疸湯,即升陽散火湯減芍藥。
[按] 1. 石膏散:煆石膏,飛滑石各等分,每服二錢,大麥湯調服。
2. 腎疸湯:升陽散火湯減芍藥,乃升麻,蒼朮,防風,獨活,柴胡,羌活,葛根,人參,甘草,加入黃芩,黃柏,神麯,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三十章 積 聚
第三十章 積 聚
第一節 積聚總括:
五積六聚本難經,七癥八瘕載千金,腸覃石瘕辨月事,痃癖之名別淺深,
臟積發時有常處,腑聚忽散無本根,癥類積痃瘕聚癖,腸滿汁溢外寒因。
[註] 1. 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
(1) 五積──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
(2) 六聚──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脈。
2. 七癥八瘕之名,載『千金方』。
(1) 七癥──蛟,蛇,鱉,肉,髮,虱,米。
(2) 八瘕──青,黃,燥,血,脂,狐,蛇,鱉。
3. 腸覃、石瘕:
(1) 腸覃者,積在腸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
(2) 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二者故曰「辨月事」。
4. 痃癖:
(1) 痃──外結募原肌肉之間。
(2) 癖──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二者故曰「別淺深」。
5. 積聚:
(1) 積──屬臟,陰也,故發有常處,不離其部。
(2) 聚──屬腑,陽也,故發無根本,忽聚忽散。
6. 癥瘕:
(1) 癥──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痃。
(2) 瘕──能移有時隱,故類聚,類癖。
7. 積聚,癥瘕,腸覃,石瘕,痃癖之疾,皆得之於:
(1) 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則傷腑,腸胃填滿,汁液外溢。
(2) 為外寒所襲,與內氣血、食物凝結相成。
第二節 積聚難證:
積聚牢堅不軟動,胃弱溏瀉不堪攻,奔豚發作狀欲死,氣上衝喉神怖驚。
[註] 1. 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
2. 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
3. 五積之中,奔豚最為難治。若更發作,正氣虛不能支,其狀欲死,從少腹起,氣上衝喉,神色驚怖,皆惡候也。
第三節 積聚治法:
秘方化滯丸、溫白丸、桃仁煎、控涎丹──
積聚胃強攻可用,攻虛兼補正邪安,氣食積癖宜化滯,溫白桃仁控涎丹。
[註] 1. 積聚宜攻,然胃強能食,始可用攻。
2. 若攻虛人───須兼補藥,或一攻三補,或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則邪正相安。
3. 攻氣食積癖──秘方化滯丸,方在內傷門。
4. 攻積聚癥瘕──溫白丸,即萬病紫菀丸,方倍川烏。
5. 攻血積血瘕──桃仁煎,溫酒送,見鮮血止藥。
6. 攻痰積────控涎丹,方在痰飲門。
[按] 桃仁煎:桃仁,大黃各一兩,虻蟲炒五錢,朴硝一兩,共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鍾,下末藥攪良久為小丸。
前一日不吃晚飯,五更初,溫酒送一錢,取下惡物如豆汁雞肝。
未下,次日再服,見鮮血止藥。如無虻蟲,以蟅蟲代之,然不如虻蟲為癒也。
第一節 積聚總括:
五積六聚本難經,七癥八瘕載千金,腸覃石瘕辨月事,痃癖之名別淺深,
臟積發時有常處,腑聚忽散無本根,癥類積痃瘕聚癖,腸滿汁溢外寒因。
[註] 1. 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
(1) 五積──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
(2) 六聚──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脈。
2. 七癥八瘕之名,載『千金方』。
(1) 七癥──蛟,蛇,鱉,肉,髮,虱,米。
(2) 八瘕──青,黃,燥,血,脂,狐,蛇,鱉。
3. 腸覃、石瘕:
(1) 腸覃者,積在腸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
(2) 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二者故曰「辨月事」。
4. 痃癖:
(1) 痃──外結募原肌肉之間。
(2) 癖──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二者故曰「別淺深」。
5. 積聚:
(1) 積──屬臟,陰也,故發有常處,不離其部。
(2) 聚──屬腑,陽也,故發無根本,忽聚忽散。
6. 癥瘕:
(1) 癥──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痃。
(2) 瘕──能移有時隱,故類聚,類癖。
7. 積聚,癥瘕,腸覃,石瘕,痃癖之疾,皆得之於:
(1) 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則傷腑,腸胃填滿,汁液外溢。
(2) 為外寒所襲,與內氣血、食物凝結相成。
第二節 積聚難證:
積聚牢堅不軟動,胃弱溏瀉不堪攻,奔豚發作狀欲死,氣上衝喉神怖驚。
[註] 1. 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
2. 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
3. 五積之中,奔豚最為難治。若更發作,正氣虛不能支,其狀欲死,從少腹起,氣上衝喉,神色驚怖,皆惡候也。
第三節 積聚治法:
秘方化滯丸、溫白丸、桃仁煎、控涎丹──
積聚胃強攻可用,攻虛兼補正邪安,氣食積癖宜化滯,溫白桃仁控涎丹。
[註] 1. 積聚宜攻,然胃強能食,始可用攻。
2. 若攻虛人───須兼補藥,或一攻三補,或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則邪正相安。
3. 攻氣食積癖──秘方化滯丸,方在內傷門。
4. 攻積聚癥瘕──溫白丸,即萬病紫菀丸,方倍川烏。
5. 攻血積血瘕──桃仁煎,溫酒送,見鮮血止藥。
6. 攻痰積────控涎丹,方在痰飲門。
[按] 桃仁煎:桃仁,大黃各一兩,虻蟲炒五錢,朴硝一兩,共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鍾,下末藥攪良久為小丸。
前一日不吃晚飯,五更初,溫酒送一錢,取下惡物如豆汁雞肝。
未下,次日再服,見鮮血止藥。如無虻蟲,以蟅蟲代之,然不如虻蟲為癒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三十一章 疝 病
第三十一章 疝 病
第一節 疝病總括:
經云任脈結七疝,子和七疝主於肝,肝經過腹環陰器,任脈循腹裡之原。
疝證少腹引陰痛,衝上衝心二便難,厥吐瘕癥狐出入,潰膿癃秘木頹頑。
[註] 1.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瘕聚者,即女子之疝也。
2. 七疝所主之經絡:(1)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
(2)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過腹裡,環陰器。
是以諸疝病,無不由是二經(肝脈,任脈),故主之。
3. 疝病種類:
(1) 衝疝──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
(2) 厥疝──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
(3) 貴疝──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文中,狀如黃瓜,內有膿血。
(4) 癃疝──少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
(5) 瘕疝──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癥塊作痛。
(6) 頹疝──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
(7) 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
[按] P.S. (1)貴=疒+貴。 (2)頹=疒+頹。後文均同。
第二節 疝證同名異辨:
血疝便毒潰魚口,貴頹氣墜筋即疳,水疝胞痹皆癃疝,衝似小腸腰痛連。
[註] 1. 血疝者,其證即便毒魚口。
2. 貴疝者,其證即頹疝。
3. 氣疝者,即偏墜。
4. 筋疝者,即下疳。
5. 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氣,皆癃疝。
6. 衝疝證,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
第三節 諸疝治法:
疝病辨證──
治疝左右分氣血,尤別虛濕熱與寒,寒收引痛熱多縱,濕腫重墜虛輕然。
[註] 疝病:(1)凡在左邊陰丸,屬血分;凡在右邊陰丸,屬氣分。
(2)凡寒──收引而痛甚,熱──則縱而痛微。
(3)凡濕──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
當歸溫疝湯、烏桂湯──
中寒冷疝歸芍附,桂索茴楝澤萸苓,外寒入腹川烏蜜,肉桂芍草棗薑同。
[註] 1. 寒中冷疝──當歸溫疝湯。
2. 外寒入腹──烏桂湯。
[按] 1. 當歸溫疝湯:當歸,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煉子,澤瀉,吳茱萸,白茯苓。
2. 烏桂湯: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烏頭梔子湯、茴香丸──
外寒內熱烏梔炒,水酒加鹽疝痛安,頹疝不問新與久,三層茴香自可痊。
[註] 1. 疝病,外寒內熱──烏頭梔子湯。(川烏,炒梔子,加水,酒,鹽煎服) 則疝痛自安。
2. 頹疝,無論新病久病──茴香丸。
十味蒼柏散──
醇酒厚味濕熱疝,不謹房勞受外寒,蒼柏香附青益草,茴索查桃附子煎。
[註] 1. 病因:(1)醇酒厚味,濕熱所引起的疝病。
(2)不謹房勞,而受外寒引起的疝病。
2. 主方:十味蒼柏散。(蒼朮,黃柏,香附,青皮,益智,甘草,小茴香,南山查,元胡索,桃仁,附子)
茴楝五苓散、大黃皂刺湯──
膀胱水疝尿不利,五苓茴楝與蔥鹽,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酒來煎。
[註] 1. 膀胱水疝,尿不利──茴楝五苓散。(五苓散,加茴香,川楝子,蔥,鹽)
2. 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湯。(大黃,皂刺各三錢,酒煎服)
羊肉湯──
血分寒疝女產後,臍腹連陰脹痛疼,羊肉一斤薑五兩,當歸三兩水八升。
[註] 1. 主治:血分寒疝,婦人產後,臍腹連陰處脹痛疼。
2. 主方:羊肉湯。(羊肉一斤,薑五兩,當歸三兩,水八升煎服)
奪命湯──
衝疝厥疝痛上攻,臍悸奔豚氣上行,吳茱一味為君主,肉桂澤瀉白茯苓。
[註] 1. 主治:衝疝厥疝,其痛上攻,則臍悸奔豚氣上行。
2. 主方:奪命湯。(吳茱萸,肉桂,澤瀉,白茯苓)
青木香丸──
氣疝諸疝走注痛,青木香附吳萸良,巴豆拌炒川楝肉,烏藥蓽澄小茴香。
[註] 1. 主治:氣疝諸疝,走注而痛。
2. 主方:青木香丸。
[按] 青木香丸:青木香五錢,酒醋浸炒吳茱萸一兩,香附醋炒一兩,蓽澄茄五錢,烏藥五錢,小茴香五錢,巴豆仁二十一粒,研碎拌炒川楝肉五錢,為末合均,蔥涎為小丸,每服三錢,酒鹽任下立癒。及能醫一切疝痛神效。
茴香楝實丸──
楝實狐疝一切疝,楝肉茴香馬藺芫,三萸二皮各一兩,仍宜急灸大敦安。
[註] 1. 主治:狐疝,即一切疝。
2. 主方:茴香楝實丸。
3. 灸法:灸大敦,諸疝均宜灸之即安。
[按] 1. 茴香楝實丸:川楝肉,小茴香,馬藺花,芫花,醋炒變焦色;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青皮,陳皮,各一兩,為末,醋糊為小丸,酒送二錢。
2. 大敦:肝經穴,在足大指甲後有毛處。
第一節 疝病總括:
經云任脈結七疝,子和七疝主於肝,肝經過腹環陰器,任脈循腹裡之原。
疝證少腹引陰痛,衝上衝心二便難,厥吐瘕癥狐出入,潰膿癃秘木頹頑。
[註] 1. 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瘕聚者,即女子之疝也。
2. 七疝所主之經絡:(1)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
(2)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過腹裡,環陰器。
是以諸疝病,無不由是二經(肝脈,任脈),故主之。
3. 疝病種類:
(1) 衝疝──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
(2) 厥疝──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
(3) 貴疝──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文中,狀如黃瓜,內有膿血。
(4) 癃疝──少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
(5) 瘕疝──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癥塊作痛。
(6) 頹疝──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
(7) 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
[按] P.S. (1)貴=疒+貴。 (2)頹=疒+頹。後文均同。
第二節 疝證同名異辨:
血疝便毒潰魚口,貴頹氣墜筋即疳,水疝胞痹皆癃疝,衝似小腸腰痛連。
[註] 1. 血疝者,其證即便毒魚口。
2. 貴疝者,其證即頹疝。
3. 氣疝者,即偏墜。
4. 筋疝者,即下疳。
5. 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氣,皆癃疝。
6. 衝疝證,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
第三節 諸疝治法:
疝病辨證──
治疝左右分氣血,尤別虛濕熱與寒,寒收引痛熱多縱,濕腫重墜虛輕然。
[註] 疝病:(1)凡在左邊陰丸,屬血分;凡在右邊陰丸,屬氣分。
(2)凡寒──收引而痛甚,熱──則縱而痛微。
(3)凡濕──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
當歸溫疝湯、烏桂湯──
中寒冷疝歸芍附,桂索茴楝澤萸苓,外寒入腹川烏蜜,肉桂芍草棗薑同。
[註] 1. 寒中冷疝──當歸溫疝湯。
2. 外寒入腹──烏桂湯。
[按] 1. 當歸溫疝湯:當歸,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煉子,澤瀉,吳茱萸,白茯苓。
2. 烏桂湯: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烏頭梔子湯、茴香丸──
外寒內熱烏梔炒,水酒加鹽疝痛安,頹疝不問新與久,三層茴香自可痊。
[註] 1. 疝病,外寒內熱──烏頭梔子湯。(川烏,炒梔子,加水,酒,鹽煎服) 則疝痛自安。
2. 頹疝,無論新病久病──茴香丸。
十味蒼柏散──
醇酒厚味濕熱疝,不謹房勞受外寒,蒼柏香附青益草,茴索查桃附子煎。
[註] 1. 病因:(1)醇酒厚味,濕熱所引起的疝病。
(2)不謹房勞,而受外寒引起的疝病。
2. 主方:十味蒼柏散。(蒼朮,黃柏,香附,青皮,益智,甘草,小茴香,南山查,元胡索,桃仁,附子)
茴楝五苓散、大黃皂刺湯──
膀胱水疝尿不利,五苓茴楝與蔥鹽,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酒來煎。
[註] 1. 膀胱水疝,尿不利──茴楝五苓散。(五苓散,加茴香,川楝子,蔥,鹽)
2. 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湯。(大黃,皂刺各三錢,酒煎服)
羊肉湯──
血分寒疝女產後,臍腹連陰脹痛疼,羊肉一斤薑五兩,當歸三兩水八升。
[註] 1. 主治:血分寒疝,婦人產後,臍腹連陰處脹痛疼。
2. 主方:羊肉湯。(羊肉一斤,薑五兩,當歸三兩,水八升煎服)
奪命湯──
衝疝厥疝痛上攻,臍悸奔豚氣上行,吳茱一味為君主,肉桂澤瀉白茯苓。
[註] 1. 主治:衝疝厥疝,其痛上攻,則臍悸奔豚氣上行。
2. 主方:奪命湯。(吳茱萸,肉桂,澤瀉,白茯苓)
青木香丸──
氣疝諸疝走注痛,青木香附吳萸良,巴豆拌炒川楝肉,烏藥蓽澄小茴香。
[註] 1. 主治:氣疝諸疝,走注而痛。
2. 主方:青木香丸。
[按] 青木香丸:青木香五錢,酒醋浸炒吳茱萸一兩,香附醋炒一兩,蓽澄茄五錢,烏藥五錢,小茴香五錢,巴豆仁二十一粒,研碎拌炒川楝肉五錢,為末合均,蔥涎為小丸,每服三錢,酒鹽任下立癒。及能醫一切疝痛神效。
茴香楝實丸──
楝實狐疝一切疝,楝肉茴香馬藺芫,三萸二皮各一兩,仍宜急灸大敦安。
[註] 1. 主治:狐疝,即一切疝。
2. 主方:茴香楝實丸。
3. 灸法:灸大敦,諸疝均宜灸之即安。
[按] 1. 茴香楝實丸:川楝肉,小茴香,馬藺花,芫花,醋炒變焦色;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青皮,陳皮,各一兩,為末,醋糊為小丸,酒送二錢。
2. 大敦:肝經穴,在足大指甲後有毛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54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第三十二章 頭痛、眩暈
第三十二章 頭痛、眩暈
第一節 頭痛眩暈總括:
頭痛痰熱風濕氣,或兼氣血虛而疼,在右屬氣多痰熱,左屬血少更屬風,
因風眩暈頭風痛,熱暈煩渴火上攻,氣鬱不伸痰嘔吐,濕則重痛虛動增。
[註] 1. 屬性──頭痛,屬風,屬濕,屬痰,屬熱,屬氣,或兼氣虛,血虛。
2. 鑑別──頭痛在右邊屬氣,多痰多熱;頭痛在左邊屬血少,屬風。
3. 種類──(1)因風而痛者,謂之頭風,必眩暈。
(2)因熱而痛暈者,則煩渴。
(3)因氣鬱而痛暈者,則志意不伸。
(4)因痰而痛暈者,則嘔吐痰涎。
(5)因濕而痛暈者,則頭重不起。
(6)因虛而痛暈者,動則更痛更暈。
第二節 眩暈死證:
真頭腦痛朝夕死,手足厥逆至節青,瀉多眩暈時時冒,頭猝大痛目瞀凶。
[註] 1. 真頭痛,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至肘膝之節,朝發夕死。
2. 凡頭痛眩暈,時時迷冒,及頭目猝然大痛,目視不見,或瀉多之後,皆凶證。
第三節 頭痛眩暈治法:
蓽苃散、芎芷石膏湯──
頭風搐鼻熱蓽苃,濕盛瓜蒂入茶茗,風盛日久三聖散,內服芎芷石膏靈。
芎芷石膏菊羌藁,苦加細辛風防荊,熱加梔翹芩薄草,便秘尿紅消黃攻。
[註] 外用:
1. 一切頭風兼熱者,以蓽苃散搐鼻。即蓽苃一味為末,用豬膽汁拌過搐之,作嚏立癒。
2. 一切頭風兼濕者,以瓜蒂,松蘿茶,二味為末,搐之出黃水立癒。
3. 頭風風盛時發,日久不癒,則多令人目昏,以三聖散搐之,方在中風門內。
內用:芎芷石膏湯。(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1)苦痛者加細辛。(2)風盛目昏加防風,荊芥穗。(3)熱盛加梔子,連翹,黃芩,甘草。
(4)大便秘小便赤加硝,黃,攻之自癒。
茶調散、清震湯、滾痰丸、人參芎附湯──
風熱便利茶調散,雷頭荷葉蒼與升,痰熱滾痰芎作引,虛寒真痛附參芎。
[註] 1. 頭痛居風熱便利者──川芎茶調散。
2. 雷頭風痛,頭面疙瘩,耳聞雷聲──清震湯。(荷葉,蒼朮,升麻)
3. 頭痛暑痰熱者──滾痰丸,以川芎作引。
4. 虛寒真頭痛者──人參芎附湯。(人參,川芎,川附)
芎犀丸──
偏正頭風芎犀丸,血虛四物薄羌天,氣虛補中加芎細,氣逆降氣黑錫丹。
[註] 1. 正偏頭風痛──芎犀丸。
2. 血虛頭痛───四物湯,加薄荷,羌活,天麻。
3. 氣虛頭痛───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細辛。
4. 氣逆宜降───蘇子降氣湯。
芎麻湯、半夏白朮天麻湯──
欲吐暈重風痰痛,芎麻湯下白丸寧,虛者六君耆乾柏,天麻麴蘗澤蒼同。
[註] 1. 欲吐暈重者,屬風痰之頭痛──芎麻湯送青州白丸子,服下即寧。
2. 風痰兼氣虛者──半夏天麻白朮湯。(六君子湯,加黃耆,乾薑,黃柏,天麻,神麴,麥蘗,澤瀉,蒼朮)
荊穗四物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黑錫丹──
頭暈頭痛同一治,血虛物穗氣補中,氣血兩虛十全補,上盛下虛黑錫靈。
[註] 1. 頭暈之虛實寒熱諸證,同乎頭痛一治法。
2. 血虛──荊穗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荊芥穗)
3. 氣虛──補中益氣湯。
4. 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
5. 上盛下虛──黑錫丹。
第一節 頭痛眩暈總括:
頭痛痰熱風濕氣,或兼氣血虛而疼,在右屬氣多痰熱,左屬血少更屬風,
因風眩暈頭風痛,熱暈煩渴火上攻,氣鬱不伸痰嘔吐,濕則重痛虛動增。
[註] 1. 屬性──頭痛,屬風,屬濕,屬痰,屬熱,屬氣,或兼氣虛,血虛。
2. 鑑別──頭痛在右邊屬氣,多痰多熱;頭痛在左邊屬血少,屬風。
3. 種類──(1)因風而痛者,謂之頭風,必眩暈。
(2)因熱而痛暈者,則煩渴。
(3)因氣鬱而痛暈者,則志意不伸。
(4)因痰而痛暈者,則嘔吐痰涎。
(5)因濕而痛暈者,則頭重不起。
(6)因虛而痛暈者,動則更痛更暈。
第二節 眩暈死證:
真頭腦痛朝夕死,手足厥逆至節青,瀉多眩暈時時冒,頭猝大痛目瞀凶。
[註] 1. 真頭痛,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至肘膝之節,朝發夕死。
2. 凡頭痛眩暈,時時迷冒,及頭目猝然大痛,目視不見,或瀉多之後,皆凶證。
第三節 頭痛眩暈治法:
蓽苃散、芎芷石膏湯──
頭風搐鼻熱蓽苃,濕盛瓜蒂入茶茗,風盛日久三聖散,內服芎芷石膏靈。
芎芷石膏菊羌藁,苦加細辛風防荊,熱加梔翹芩薄草,便秘尿紅消黃攻。
[註] 外用:
1. 一切頭風兼熱者,以蓽苃散搐鼻。即蓽苃一味為末,用豬膽汁拌過搐之,作嚏立癒。
2. 一切頭風兼濕者,以瓜蒂,松蘿茶,二味為末,搐之出黃水立癒。
3. 頭風風盛時發,日久不癒,則多令人目昏,以三聖散搐之,方在中風門內。
內用:芎芷石膏湯。(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1)苦痛者加細辛。(2)風盛目昏加防風,荊芥穗。(3)熱盛加梔子,連翹,黃芩,甘草。
(4)大便秘小便赤加硝,黃,攻之自癒。
茶調散、清震湯、滾痰丸、人參芎附湯──
風熱便利茶調散,雷頭荷葉蒼與升,痰熱滾痰芎作引,虛寒真痛附參芎。
[註] 1. 頭痛居風熱便利者──川芎茶調散。
2. 雷頭風痛,頭面疙瘩,耳聞雷聲──清震湯。(荷葉,蒼朮,升麻)
3. 頭痛暑痰熱者──滾痰丸,以川芎作引。
4. 虛寒真頭痛者──人參芎附湯。(人參,川芎,川附)
芎犀丸──
偏正頭風芎犀丸,血虛四物薄羌天,氣虛補中加芎細,氣逆降氣黑錫丹。
[註] 1. 正偏頭風痛──芎犀丸。
2. 血虛頭痛───四物湯,加薄荷,羌活,天麻。
3. 氣虛頭痛───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細辛。
4. 氣逆宜降───蘇子降氣湯。
芎麻湯、半夏白朮天麻湯──
欲吐暈重風痰痛,芎麻湯下白丸寧,虛者六君耆乾柏,天麻麴蘗澤蒼同。
[註] 1. 欲吐暈重者,屬風痰之頭痛──芎麻湯送青州白丸子,服下即寧。
2. 風痰兼氣虛者──半夏天麻白朮湯。(六君子湯,加黃耆,乾薑,黃柏,天麻,神麴,麥蘗,澤瀉,蒼朮)
荊穗四物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黑錫丹──
頭暈頭痛同一治,血虛物穗氣補中,氣血兩虛十全補,上盛下虛黑錫靈。
[註] 1. 頭暈之虛實寒熱諸證,同乎頭痛一治法。
2. 血虛──荊穗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荊芥穗)
3. 氣虛──補中益氣湯。
4. 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
5. 上盛下虛──黑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