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
==大標題== 儒門事親撮要圖卷十
==中標題== 難素撮要究治識病用藥之圖
太易:未見氣也。太初:氣之始也。太極。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質之始也。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三焦,寅相火手少陽,大腸,卯燥金手陽明,小腸,辰寒水手太陽,包絡,己風木
手厥陰,心, 午君火手少陰,肺, 未濕土手太陰。膽, 申相火足少陽,胃,
酉燥金足陽明,膀胱,戊寒水足太陽,肝, 亥風木足厥陰,腎, 子君火足少陰
,脾, 丑濕土足太陰。
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是動則病者,氣之所感也。
天之邪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也,水榖之寒熱感則害。
人,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也。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肌膚,從外而入可下之而已也。所生病者血之所成也。
==中標題== 天地六位藏象之圖,此論元無此圖添之。
屬上在二天 屬 屬中二位人 屬 屬下二位地 屬
大虛 天面 風雲之路 萬物之路 地面 黃泉
金金火合德 火 水木火合德 火 土水二合德 水
為金主清 君火主熱 風木主溫 相火主極熱 濕土主涼 寒水主寒
肺上焦象天 心包絡 肝中焦象人 膽次 脾下焦象地 腎黃泉
下絡大腸。 下絡小腸。下絡膽經。 卷終。 下絡腎。 旁絡膀胱。
外有風寒暑濕,屬天之四令,無形也。內有饑飽勞逸,屬天之四令,有形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結核狂瞀癩癇,疏曰癥堅也,
積也,瘕氣血也。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癬,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熛,胕腫痛痒
之類是也。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內者,謂留飲癖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
結之類是也。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謂瘴氣賊魅虫蛇蠱毒,伏尸鬼擊衝薄墜墮,風寒暑濕
斫射割刺之類是也。
==中標題== 風木鬱之病。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咽膈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
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中標題== 暑火鬱之病。
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肋胸背首面四肢膹臚脹,瘍疿嘔逆瘈瘲骨痛節疼,及有
動泄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衰少,目赤心痛,甚則瞀悶懊惱,善暴死
也。
==中標題== 濕土鬱之病。
故民病心腹脹,腹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嘔逆霍亂,飲發注下,肘腫身重脾
熱之生也。
==中標題== 燥金鬱之病。
故民病欬逆,心腹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金勝而木病也。
==中標題== 寒水鬱之病。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堅,腹滿陰乘陽故也。
==中標題== 初之氣。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准以
大寒交初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傲十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中標題== 二之氣。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明之間又陽明之位。
==中標題== 三之氣。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成,故亦云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天
氣并萬物人脈盛成造物,造化亦同。
==中標題== 四之氣。
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天氣所感,夏後陰己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
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濇,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中標題== 五之氣。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云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中標題== 終之氣。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分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盡也。
==中標題== 風木肝酸 達鍼。
與膽為表裏東方木也,色青外應目,主治血,芍藥味酸微寒,澤瀉鹹平,烏梅酸熱
。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木主動。治法曰達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
同。
==中標題== 暑火心苦 發汗。
與小腸為表裏南方火,色外應舌,主血運諸經。大黃苦寒,木香苦溫,黃連苦涼,
沒藥苦熱。
諸痛痒瘡瘍皆屬於心火,治法曰熱者汗之,令其疏散也,可刺少衝,灸之亦同。
==中標題== 濕土脾甘 奪鍼。
與胃為表裏中央土也,色黃應唇主肌肉,應四時。蜜甘涼,甘草甘平。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治法曰奪者瀉也,分陰陽利水道,可刺隱白,灸亦同。
==中標題== 燥金肺辛 清鍼。
與大腸為表裏西方金也,色白外應皮毛,鼻亦行氣。乾薑辛熱,生薑辛溫,薄荷辛
涼。
諸氣憤鬱皆屬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膈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中標題== 寒水腎鹹 折鍼。
與膀胱為表裏北方水也,色黑外應耳,主骨髓。牡蠣鹹寒,水蛭鹹寒。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治法曰折之,謂抑之制其衝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中標題== 大寒子上初之氣。
初之氣為病多發欬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
胸口留飲,兩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狂陽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病宜以瓜
蔕散吐之,在下泄之。
==中標題== 春分卯上二之氣。
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溫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頭痛身熱發作風溫之候,
風傷於衛氣也。濕傷於脾氣也,是以風溫為病,陰陽俱自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
語言難出,此已上二證不宜下,若與巴豆大毒丸藥,熱證併生,重者必死。二之氣
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中標題== 小滿已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陽者發熱惡寒
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
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
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
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中標題== 難素撮要究治識病用藥之圖
太易:未見氣也。太初:氣之始也。太極。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質之始也。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三焦,寅相火手少陽,大腸,卯燥金手陽明,小腸,辰寒水手太陽,包絡,己風木
手厥陰,心, 午君火手少陰,肺, 未濕土手太陰。膽, 申相火足少陽,胃,
酉燥金足陽明,膀胱,戊寒水足太陽,肝, 亥風木足厥陰,腎, 子君火足少陰
,脾, 丑濕土足太陰。
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是動則病者,氣之所感也。
天之邪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也,水榖之寒熱感則害。
人,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也。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肌膚,從外而入可下之而已也。所生病者血之所成也。
==中標題== 天地六位藏象之圖,此論元無此圖添之。
屬上在二天 屬 屬中二位人 屬 屬下二位地 屬
大虛 天面 風雲之路 萬物之路 地面 黃泉
金金火合德 火 水木火合德 火 土水二合德 水
為金主清 君火主熱 風木主溫 相火主極熱 濕土主涼 寒水主寒
肺上焦象天 心包絡 肝中焦象人 膽次 脾下焦象地 腎黃泉
下絡大腸。 下絡小腸。下絡膽經。 卷終。 下絡腎。 旁絡膀胱。
外有風寒暑濕,屬天之四令,無形也。內有饑飽勞逸,屬天之四令,有形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結核狂瞀癩癇,疏曰癥堅也,
積也,瘕氣血也。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癬,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熛,胕腫痛痒
之類是也。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內者,謂留飲癖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
結之類是也。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謂瘴氣賊魅虫蛇蠱毒,伏尸鬼擊衝薄墜墮,風寒暑濕
斫射割刺之類是也。
==中標題== 風木鬱之病。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咽膈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
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中標題== 暑火鬱之病。
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肋胸背首面四肢膹臚脹,瘍疿嘔逆瘈瘲骨痛節疼,及有
動泄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衰少,目赤心痛,甚則瞀悶懊惱,善暴死
也。
==中標題== 濕土鬱之病。
故民病心腹脹,腹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嘔逆霍亂,飲發注下,肘腫身重脾
熱之生也。
==中標題== 燥金鬱之病。
故民病欬逆,心腹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金勝而木病也。
==中標題== 寒水鬱之病。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痞堅,腹滿陰乘陽故也。
==中標題== 初之氣。
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准以
大寒交初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傲十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中標題== 二之氣。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明之間又陽明之位。
==中標題== 三之氣。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成,故亦云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天
氣并萬物人脈盛成造物,造化亦同。
==中標題== 四之氣。
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天氣所感,夏後陰己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
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濇,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中標題== 五之氣。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云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中標題== 終之氣。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分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盡也。
==中標題== 風木肝酸 達鍼。
與膽為表裏東方木也,色青外應目,主治血,芍藥味酸微寒,澤瀉鹹平,烏梅酸熱
。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木主動。治法曰達者吐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可刺大敦,灸亦
同。
==中標題== 暑火心苦 發汗。
與小腸為表裏南方火,色外應舌,主血運諸經。大黃苦寒,木香苦溫,黃連苦涼,
沒藥苦熱。
諸痛痒瘡瘍皆屬於心火,治法曰熱者汗之,令其疏散也,可刺少衝,灸之亦同。
==中標題== 濕土脾甘 奪鍼。
與胃為表裏中央土也,色黃應唇主肌肉,應四時。蜜甘涼,甘草甘平。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治法曰奪者瀉也,分陰陽利水道,可刺隱白,灸亦同。
==中標題== 燥金肺辛 清鍼。
與大腸為表裏西方金也,色白外應皮毛,鼻亦行氣。乾薑辛熱,生薑辛溫,薄荷辛
涼。
諸氣憤鬱皆屬于肺金,治法曰清者清膈利小便,解表可刺少商,灸亦同。
==中標題== 寒水腎鹹 折鍼。
與膀胱為表裏北方水也,色黑外應耳,主骨髓。牡蠣鹹寒,水蛭鹹寒。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治法曰折之,謂抑之制其衝逆,可刺涌泉,灸亦同。
==中標題== 大寒子上初之氣。
初之氣為病多發欬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
胸口留飲,兩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狂陽心風搐搦顫掉,初之氣病宜以瓜
蔕散吐之,在下泄之。
==中標題== 春分卯上二之氣。
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溫風熱。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頭痛身熱發作風溫之候,
風傷於衛氣也。濕傷於脾氣也,是以風溫為病,陰陽俱自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
語言難出,此已上二證不宜下,若與巴豆大毒丸藥,熱證併生,重者必死。二之氣
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中標題== 小滿已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陽者發熱惡寒
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
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
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
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
卷十
==中標題==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
,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榖不分消,腸
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
五苓之類。
==中標題==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欬嗽,及婦人寒熱住來瘧,痹痔消渴中滿,小兒班癮瘡
皰。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裏之類。
==中標題==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多收引。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
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瘚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
,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中標題== 肝經之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
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中標題==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
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內眥痛,缺盆中腫痛,液下腫,馬刀俠癭,
汗出振寒瘧,胸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
病。
==中標題==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痛,臑臂內後
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
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
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疽,不
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
==中標題==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
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
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榖善饑,溺
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悚,胃中寒則脹慲,為此諸病。
==中標題==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
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中標題==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
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中標題==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
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
==中標題==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脝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
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
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中標題==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則有血,喝喝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
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
熱舌乾嗌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疽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
熱而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
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鼾衄,項背腰尻膕踹
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風治法,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
暑治法,熱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治法,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桂苓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火治法,火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小承氣湯。
燥治法,燥淫子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寒治法,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戊已丸,附子理中湯。
==中標題==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
,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榖不分消,腸
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
五苓之類。
==中標題==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欬嗽,及婦人寒熱住來瘧,痹痔消渴中滿,小兒班癮瘡
皰。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裏之類。
==中標題==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多收引。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
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瘚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
,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中標題== 肝經之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
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中標題==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
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內眥痛,缺盆中腫痛,液下腫,馬刀俠癭,
汗出振寒瘧,胸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
病。
==中標題==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痛,臑臂內後
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
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
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疽,不
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
==中標題==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
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
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榖善饑,溺
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悚,胃中寒則脹慲,為此諸病。
==中標題==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
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中標題==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
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中標題==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
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
==中標題==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脝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
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
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中標題==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則有血,喝喝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
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
熱舌乾嗌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疽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
熱而痛,為此諸病。
==中標題==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
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鼾衄,項背腰尻膕踹
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風治法,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
暑治法,熱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治法,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桂苓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火治法,火淫于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小承氣湯。
燥治法,燥淫子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寒治法,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戊已丸,附子理中湯。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
六門病證藥方:
風門獨治於內者。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丸,防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祛風丸,承氣湯,陷胸湯
,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丹。
暑門獨治於外者。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拔毒散,水澄膏,
魚膽丸,金絲膏,生肌散。
濕門兼治於內者。
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散,益元散,大橘皮湯,桂苓白朮丸,神助散,大
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飲子,防風通聖散,防風當歸飲子。
火門兼治於外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桂苓湯,
麻黃湯,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燥門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
神芎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n
謂寒藥攻其裏,大黃兼牽牛之類。
謂熱藥攻其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
寒門先治於外後治於內者。
大己寒丸,理中丸。
謂熱藥攻其表,謂寒藥攻其裏。
內經濕變五泄,六氣屬天無形,風暑濕火燥寒。五形濕屬戊己,濕入肺經為實,六
味屬地有質,酸苦甘辛鹹淡。五臟濕屬脾胃,濕入大腸為虛。
==中標題== 胃泄風濕。
夫胃泄者飲食不化完榖出,色黃風乘胃也,宜化劑之類。
==中標題== 脾泄暑濕。
夫脾泄者,腹脹滿注實則生嘔逆三證,宜和劑淡劑甘劑清劑之類。
==中標題== 大腸泄燥濕。
夫大腸泄者腸鳴切痛,先宜寒劑奪之,次甘劑分其陰陽也。
==中標題== 小腸泄熱濕。
夫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宜寒劑奪之,淡劑甘劑分之。
==中標題== 大瘕泄寒濕。
夫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後以痰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亦
同。
==中標題== 金櫃十全之法。
飧泄: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風而飧泄者,先宜發劑,次宜淡
劑甘劑分劑之類。
洞泄: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瀉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濕氣
在下又宜以苦劑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屬甲乙風木,可灸氣海水分三里,慎勿服
峻熱之藥,小便澀則生足腫,腹脹滿者死於庚辛之日,如屍臭者不治。
霍亂:吐瀉,水榖不化,陰陽錯亂,可服淡劑,調以冰水,令頓服之則愈。
注下:火氣太過,宜涼劑又宜淡劑,調冰水,令頓服之則愈,此為暴下不止也。
腫蠱: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否腫,宜越劑發劑奪劑。
脹:濁氣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檳榔丸,青皮陳皮屬,大腸為濁氣逆肺,金為清氣
,逆氣化則愈矣。
腸鳴:燥濕相摶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
支滿鶩溏:上滿而後泄,下泄而後復上滿,治法同上,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如
鶩溏而腸寒者亦斯義,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澼: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
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臟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如屍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濇亦同,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
同臟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屬大腸經,可服
枳殼之屬,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中標題== 金櫃十全五泄法後論。
天之氣一也,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
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泄,故風而濕其泄也,冒暑而濕其泄也,脾
燥而濕其泄也,大腸熱而濕其泄也,小腸寒而濕其泄也,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泄
,飧泄不已變而為洞泄,洞泄不已變而為脾泄寒中,此風乘濕之變也。若脾泄不已
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此暑乘濕之變也。若大
腸泄不已變而為脹,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鶩溏,此燥乘濕
之變也。若小腸泄不已變而為腸澼,腸澼不已變而為臟毒,臟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
血,此熱乘濕之變也。若大瘕泄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
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此寒乘濕之變也。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況脾
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
大者死。水腫則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夫病在裏脈沉,在表脈浮,裏當下之
,表當汗之。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裏俱受病故不治也。凡臟血便血兩
手脈俱弦者死,脈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王太僕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
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夫飧泄得之於風,亦汗
可愈,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水,蓋謂戊己見伐於甲木也,嬰兒泄綠水,素
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於洞泄,洞泄久則寒中,溫之
可也,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蓋在腑則易治,入臟則難攻。洞泄寒中
自腑而入臟,宜和解而勿爭。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由濕遍於大腸,小溲自濇,
水濕既瀦,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越其高而奪其下,
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如
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莝去而淨府潔矣彼。豆蔻烏梅罌粟囊勿驟
用也,設病形一變必致大誤,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
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於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溲為主,諸泄不
已宜灸水分穴,謂水榖之所別也,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
也,凡濕勿鍼,內經雖云繆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蓋泄者亦四時傷
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而下泄,表汗而裏攻,半在表半在裏則宜和解之,表裏俱見
隨證滲泄,此雖以治傷寒,其於治濕也同,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
投必如其意矣。頃商水縣白堤酒監單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止邑劉繼先命予藥之,
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因作五泄圖,摭難素本意,書錄于刊而行之,誠有望
于後之君子,戴人張子和述已上之圖,校改為篇法。
儒門事親卷十終。
風門獨治於內者。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丸,防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祛風丸,承氣湯,陷胸湯
,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丹。
暑門獨治於外者。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拔毒散,水澄膏,
魚膽丸,金絲膏,生肌散。
濕門兼治於內者。
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散,益元散,大橘皮湯,桂苓白朮丸,神助散,大
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飲子,防風通聖散,防風當歸飲子。
火門兼治於外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桂苓湯,
麻黃湯,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燥門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
神芎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n
謂寒藥攻其裏,大黃兼牽牛之類。
謂熱藥攻其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薑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
寒門先治於外後治於內者。
大己寒丸,理中丸。
謂熱藥攻其表,謂寒藥攻其裏。
內經濕變五泄,六氣屬天無形,風暑濕火燥寒。五形濕屬戊己,濕入肺經為實,六
味屬地有質,酸苦甘辛鹹淡。五臟濕屬脾胃,濕入大腸為虛。
==中標題== 胃泄風濕。
夫胃泄者飲食不化完榖出,色黃風乘胃也,宜化劑之類。
==中標題== 脾泄暑濕。
夫脾泄者,腹脹滿注實則生嘔逆三證,宜和劑淡劑甘劑清劑之類。
==中標題== 大腸泄燥濕。
夫大腸泄者腸鳴切痛,先宜寒劑奪之,次甘劑分其陰陽也。
==中標題== 小腸泄熱濕。
夫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宜寒劑奪之,淡劑甘劑分之。
==中標題== 大瘕泄寒濕。
夫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後以痰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亦
同。
==中標題== 金櫃十全之法。
飧泄: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風而飧泄者,先宜發劑,次宜淡
劑甘劑分劑之類。
洞泄: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瀉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濕氣
在下又宜以苦劑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屬甲乙風木,可灸氣海水分三里,慎勿服
峻熱之藥,小便澀則生足腫,腹脹滿者死於庚辛之日,如屍臭者不治。
霍亂:吐瀉,水榖不化,陰陽錯亂,可服淡劑,調以冰水,令頓服之則愈。
注下:火氣太過,宜涼劑又宜淡劑,調冰水,令頓服之則愈,此為暴下不止也。
腫蠱: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否腫,宜越劑發劑奪劑。
脹:濁氣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檳榔丸,青皮陳皮屬,大腸為濁氣逆肺,金為清氣
,逆氣化則愈矣。
腸鳴:燥濕相摶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
支滿鶩溏:上滿而後泄,下泄而後復上滿,治法同上,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如
鶩溏而腸寒者亦斯義,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澼: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
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臟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如屍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濇亦同,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
同臟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屬大腸經,可服
枳殼之屬,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中標題== 金櫃十全五泄法後論。
天之氣一也,一之用為風火燥濕寒暑,故濕之氣一之一也,相乘而為五變,其化在
天為雨,在地為泥,在人為脾,甚則為泄,故風而濕其泄也,冒暑而濕其泄也,脾
燥而濕其泄也,大腸熱而濕其泄也,小腸寒而濕其泄也,大瘕若胃不已變而為飧泄
,飧泄不已變而為洞泄,洞泄不已變而為脾泄寒中,此風乘濕之變也。若脾泄不已
變而為霍亂,霍亂不已變而為注下,注下不已變而為腫蠱,此暑乘濕之變也。若大
腸泄不已變而為脹,脹不已變而為腸鳴,腸鳴不已變而為支滿鶩溏,此燥乘濕
之變也。若小腸泄不已變而為腸澼,腸澼不已變而為臟毒,臟毒不已變而為前後便
血,此熱乘濕之變也。若大瘕泄不已變而為脫肛,脫肛不已變而為廣腸痛,廣腸痛
不已變而為乳痔腸風,此寒乘濕之變也。凡此二十五變,若無濕則終不成疾,況脾
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飲脾亦惡濕,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脈微且小者生,浮
大者死。水腫則反是,浮大者生,沉細者死。夫病在裏脈沉,在表脈浮,裏當下之
,表當汗之。下痢而脈浮滑,水腫者脈沉細,表裏俱受病故不治也。凡臟血便血兩
手脈俱弦者死,脈俱滑大者生,血溫身熱者死。王太僕則曰:若下血而身熱血溫,
是血去而外逸也,血屬火故也,七日而死者,火之成數也。夫飧泄得之於風,亦汗
可愈,或伏驚怖則膽木受邪,暴下綠水,蓋謂戊己見伐於甲木也,嬰兒泄綠水,素
問有嬰兒風,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於洞泄,洞泄久則寒中,溫之
可也,治法曰:和之則可也,汗之則不可,蓋在腑則易治,入臟則難攻。洞泄寒中
自腑而入臟,宜和解而勿爭。水腫之作者未遽而然也,由濕遍於大腸,小溲自濇,
水濕既瀦,腫滿日倍,面黃腹大肢體如泥,濕氣周身難專一法,越其高而奪其下,
發其表而滲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滲而苦堅,用攻劑以救其甚,緩劑以平其餘,如
是則孤精得氣,獨魄反陽,亦可保形。陳莝去而淨府潔矣彼。豆蔻烏梅罌粟囊勿驟
用也,設病形一變必致大誤,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豈限一法,世俗止
知塞劑之能塞,而不知通劑之能塞者,拘於方也。凡治濕皆以利小溲為主,諸泄不
已宜灸水分穴,謂水榖之所別也,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
也,凡濕勿鍼,內經雖云繆刺其處,莫若以張長沙治傷寒法治之,蓋泄者亦四時傷
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而下泄,表汗而裏攻,半在表半在裏則宜和解之,表裏俱見
隨證滲泄,此雖以治傷寒,其於治濕也同,仍察脈以視深淺,問年壯以視虛實,所
投必如其意矣。頃商水縣白堤酒監單昭信病飧泄逾年不愈,止邑劉繼先命予藥之,
為桂枝麻黃湯數兩一劑而愈,因作五泄圖,摭難素本意,書錄于刊而行之,誠有望
于後之君子,戴人張子和述已上之圖,校改為篇法。
儒門事親卷十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一
儒門事親卷十一 金 考城張從政著
==小標題== 風論。
論曰: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邪之相盪,內有喜
怒之交侵,真氣內弱,風邪襲之,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
為拘攣,其候不一,風者,善行而數變,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也。」
蓋內不得通,外不得泄,此謂之病生於變亂也,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喎斜,可
用二聖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關緊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嚥者,煎三聖散,鼻
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
,消風散熱,除濕潤筋,養液之藥排而用之,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醋蕎麵動風之
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酸滿悶,按之有聲,皆因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在上謂之信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通聖散
加半夏之辛,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致也。
大凡風癇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或有咬牙者,先用葶藶苦
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現咬牙證用導赤散治之則愈,
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之,經云:重劑以鎮之。
大凡人病雷頭懶子,俗呼之謬名也,頭痛昏眩,皆因浴髮而得之,即為首風,此因
邪風在於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
之,後可服烏荊丸,若是雷頭者,上部多有赤腫結核,或面熱無汗,經云:火鬱發
之,開導之,決之,可用鍼出血則愈,靈樞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
汗俱蕩,豈不妙哉?衰老者,可用涼膈解毒消風散熱為治,年壯者,可以蕩滌積熱
,大黃牽牛氣血宣通,便無壅滯而愈。
凡人患目腫,經年不瘥,俗言頭風所注,更加頭痛者,豈非頭風者歟,此乃足厥陰
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臟俱有大熱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大黃越桃飲
子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驗矣。
n凡目有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內經曰:肝液不禁,此大熱薰蒸於肝也,熱極
生風,風衝於外,火發於內,風熱相搏,此乃淚出也,內外皆治,可以愈也,治外
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細研臨臥點之,治內者,去風散熱之
劑,可用當歸飲子服之,陽熱極甚者,目睛發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湯加漢防己龍
膽草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則愈。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不一,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
,五曰沫痰,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欬唾喘滿,或時發潮
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疏風丸,間而服之,內經曰:所謂流濕潤
燥之義也。
凡人但冒風邪,溫病前三日在表,未入於裏,其候頭項強痛,身熱惡風寒,有汗無
汗,腰痛不得俛仰,可用益元散五錢通聖五錢相合服之,名曰雙解散,用水一大碗
生薑十餘片連鬚蔥白五七莖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釵子
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蔥醋酸辣湯再
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氣交變大論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劇,肺
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其病熱鬱,可用辛涼之劑,萬舉萬全,夫擾攘之世,
藥宜辛涼以解火,治世人民安靜,如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亦無加害,亦
可加蔥白鹽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
汗之後,宜大將息旬日後,不可犯之,犯之,其病復作也。
凡傷寒疫癘,一法若無藥之處,可用酸虀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飲訖,候
少時,用釵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而瘥,內經
曰:酸苦涌泄為陰,傷寒三日,頭痛身熱,病在上,宜涌之,涌後以淡粥養之。
又一法用鳳凰臺散,於鼻內,連嚏二三十次,藥時坐于煖室中,嚏罷,以漿粥
投之,衣被蓋之汗出而愈,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導引,若無藥處用之,令人盤兩足而坐,以兩手交十指攀頭後風池風府二穴,
此風之門也,向前仰首,數至於地,如此連折點地一百二十數,急以酸醋白湯投之
,汗出即解。
凡男子婦人小兒,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風寒濕三氣相雜至合為痹,先用黃芩芍
藥湯吐之,吐訖,次用通解丸通經而瀉之,瀉訖,更用辛甘之劑汗之,汗瀉之後,
可用當歸清涼飲子兼烏荊丸除濕丹和,血行經之藥則愈矣。
凡人病痰證發者,比前論更多,有三證顯證共成五也,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
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諸痰在口,上焦毒薰於頭者,諸陽之會,首也,故令
病人頭重目澀,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寒熱,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
隨其證而治之,可服消風去熱導濕化痰者,可服通聖加半夏導氣之劑,豈不妙哉?
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可服加減連翹
飲子除濕丹無憂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
選而用之,若仿法服之,決有神效。
==小標題== 風論。
論曰: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邪之相盪,內有喜
怒之交侵,真氣內弱,風邪襲之,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
為拘攣,其候不一,風者,善行而數變,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也。」
蓋內不得通,外不得泄,此謂之病生於變亂也,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喎斜,可
用二聖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關緊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嚥者,煎三聖散,鼻
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
,消風散熱,除濕潤筋,養液之藥排而用之,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醋蕎麵動風之
物,及引痰之食。
大凡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酸滿悶,按之有聲,皆因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在上謂之信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通聖散
加半夏之辛,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致也。
大凡風癇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或有咬牙者,先用葶藶苦
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現咬牙證用導赤散治之則愈,
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之,經云:重劑以鎮之。
大凡人病雷頭懶子,俗呼之謬名也,頭痛昏眩,皆因浴髮而得之,即為首風,此因
邪風在於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
之,後可服烏荊丸,若是雷頭者,上部多有赤腫結核,或面熱無汗,經云:火鬱發
之,開導之,決之,可用鍼出血則愈,靈樞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
汗俱蕩,豈不妙哉?衰老者,可用涼膈解毒消風散熱為治,年壯者,可以蕩滌積熱
,大黃牽牛氣血宣通,便無壅滯而愈。
凡人患目腫,經年不瘥,俗言頭風所注,更加頭痛者,豈非頭風者歟,此乃足厥陰
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臟俱有大熱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大黃越桃飲
子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驗矣。
n凡目有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內經曰:肝液不禁,此大熱薰蒸於肝也,熱極
生風,風衝於外,火發於內,風熱相搏,此乃淚出也,內外皆治,可以愈也,治外
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細研臨臥點之,治內者,去風散熱之
劑,可用當歸飲子服之,陽熱極甚者,目睛發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湯加漢防己龍
膽草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則愈。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不一,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
,五曰沫痰,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欬唾喘滿,或時發潮
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疏風丸,間而服之,內經曰:所謂流濕潤
燥之義也。
凡人但冒風邪,溫病前三日在表,未入於裏,其候頭項強痛,身熱惡風寒,有汗無
汗,腰痛不得俛仰,可用益元散五錢通聖五錢相合服之,名曰雙解散,用水一大碗
生薑十餘片連鬚蔥白五七莖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釵子
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蔥醋酸辣湯再
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氣交變大論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劇,肺
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其病熱鬱,可用辛涼之劑,萬舉萬全,夫擾攘之世,
藥宜辛涼以解火,治世人民安靜,如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亦無加害,亦
可加蔥白鹽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
汗之後,宜大將息旬日後,不可犯之,犯之,其病復作也。
凡傷寒疫癘,一法若無藥之處,可用酸虀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飲訖,候
少時,用釵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而瘥,內經
曰:酸苦涌泄為陰,傷寒三日,頭痛身熱,病在上,宜涌之,涌後以淡粥養之。
又一法用鳳凰臺散,於鼻內,連嚏二三十次,藥時坐于煖室中,嚏罷,以漿粥
投之,衣被蓋之汗出而愈,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導引,若無藥處用之,令人盤兩足而坐,以兩手交十指攀頭後風池風府二穴,
此風之門也,向前仰首,數至於地,如此連折點地一百二十數,急以酸醋白湯投之
,汗出即解。
凡男子婦人小兒,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風寒濕三氣相雜至合為痹,先用黃芩芍
藥湯吐之,吐訖,次用通解丸通經而瀉之,瀉訖,更用辛甘之劑汗之,汗瀉之後,
可用當歸清涼飲子兼烏荊丸除濕丹和,血行經之藥則愈矣。
凡人病痰證發者,比前論更多,有三證顯證共成五也,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
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諸痰在口,上焦毒薰於頭者,諸陽之會,首也,故令
病人頭重目澀,涕唾稠粘,或咳嗽喘滿,時發寒熱,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
隨其證而治之,可服消風去熱導濕化痰者,可服通聖加半夏導氣之劑,豈不妙哉?
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可服加減連翹
飲子除濕丹無憂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
選而用之,若仿法服之,決有神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一
卷十一
==中標題== 論火熱二門。
凡傷寒中風,溫疫時氣,冒暑,感四時不正之氣,若邪毒之氣人或感之,始于巨陽
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前三日在於表陽也,後三日在於裏陰也,內
經熱論通謂之傷寒熱病者,言一身之熱氣也,傷寒者,外感于寒邪也,夫傷寒之寒
熱者,惡寒為表熱裏和,故惡寒脈浮大也,發熱為裏熱表和,故發熱脈滑實也,可
以吐法而解之,用拔雪湯主之,生薑蔥白豆豉同煎葶藶苦酒湯,上而越之,若病人
脈沉實者,或不大便,喘滿譫語,不必拘日數,急攻于裏,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
者,大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粉霜杏仁芫花熱性之藥,用之必致危殆,仲
景云:調理傷寒者,皆在汗下之理,當明表裏,無不愈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深可慎之,汗下之後,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養之,不然其病復作,又論:傷寒七
八日,潮熱腹滿,發黃有斑者,何臟使然?內經云: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
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此四經受病也,仲景云:兩寸口脈俱浮滑,胸中有痰,攻
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後隨證調治處藥,發黃之證,皆因陽明中風,太陽中濕
,瘀血與宿穀相搏,令人發黃,煎梔子茵陳蒿湯調加減五苓散服之後,利小便,快
者如皂角色汁,此為效矣,發斑者,心經受熱,故有此證,詳斑輕重,用藥之理,
輕者斑紅,可用越桃飲子,重者斑紫,毒氣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湯玄參升麻湯主之
,漸熱腹滿者,謂邪熱在胃中也,可以蕩滌邪熱流濕潤燥,宜急治之,雜病寸口脈
沉實者,亦在胸中,有啟玄子注云:上盈不愈者,吐而奪之,此病乃瘳矣,斑黑者
,危而難治也,黃病血病,問其小便利與不利也,更又有頭痛數日不止者,此乃六
陽受病也,手之三陽從手走至於頭,足之三陽從下走至於上,蓋六陽之聚會也,久
痛不愈者,令人喪目,以胸膈亦有宿痰故也,先以羌活散涌之,以川芎石膏散白虎
湯選而服之則愈矣。又一法治頭痛不愈者,可煎連鬚蔥白豆豉湯,多服之後吐為效
,吐後可服川芎薄荷湯辛涼之劑,清上之藥疏風丸散之類,仲景云:傷寒頭痛,脈
寸口急而頭痛是也。
凡男子有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狀,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滿面目浮腫
者,或身體俱熱,或有自汗,內經云: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治之柰何?病在上者
,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後初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耆散當
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湯擇而用之,內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依此調治,
無不取效矣。
凡人病心胸痞悶,不欲飲食,身體壯熱,口燥舌乾,大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說:
下元虛冷,便投煖藥十數服,其病不愈,又一醫所謂,與前亦同,又投煖藥五七日
,其證轉加困弱,請余治之,診脈而說曰: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
,大便黑色,便言傷寒瘀血之證,初用大黃芍藥湯二劑,次服犀角地黃湯二服後,
用通經丸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此藥服十餘服,方可病瘥矣。
凡男子婦人所顯證候,皮膚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兼有頭痛,頰赤心忪,唇
乾舌燥,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或時喘嗽,五心煩熱,睡臥
不安,飲食減少,多思水漿,經脈不通,病名曰何病?奇病論曰:女子不月,血滯
之病也,男子腎虛,精不足也,凡治此證,降心火,益腎水,此之謂也,可先用通
解丸瀉二三行,次服當歸飲子,又用加減五苓散木香三稜丸人參黃耆散犀角散之類
,詳其虛實選而用之,若咯膿咯血,大小便血,但亡血者,不可宣吐,勿服酸辛熱
物薑附之類藥,不可不戒慎也,若犯諸亡血之證者,不可發汗,不可溫補脾胃之藥
,若服之,雖進飲食,不生肌肉,此病轉加危篤,乃成虛勞之病也。
凡醫人,不明發表攻裏,亂投湯劑,有誤性命,更大忌夏月,燔灸中脘臍下關元氣
海背俞三里等,燔灸千百壯者,全無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豈不痛哉?虛勞之疾
,私嗜肉食麵辛酸之物,不可食之,但可食者,謹按神農食療而與之,菠稜葵菜冰
水清涼之物,不可禁也,且圖寒涼滑利腸胃,使氣血並無壅礙燥澀,經曰:穀入于
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若不忌慎,致令病人胃口閉澀,則形體漸瘦
,此乃死之由也,諸勞皆倣此,但諸人咯膿血衄血,大小便血者,可服三黃丸黃連
解毒丸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大黃芍藥犀角地黃湯大作劑料,時時呷之,內經曰:所謂
邪熱傷於肝心之病,依此調治,萬舉萬全矣。
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致虛損,面色黧黑,飲食無味,心胸痞悶,四肢倦
怠,肌體餘熱,大小便不利,治之奈何?內經曰:不可熱補之,夫男子腎虛,水不
足也,凡補虛之劑,多用烏附天雄之類,豈知腎惡燥也,女子陰虛,血不足也,凡
補虛多以陽劑,是以知陽勝而陰虧也,不可用性熱之藥補之,空心可服加減八物丸
當歸飲子減桂五苓散,煩渴加益元,名曰:淡滲散,更服通解丸顯仁丸亦可,服之
大有神效。
凡人有臟毒下血,何謂也?生氣通天論曰:邪熱傷肝,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辟
為痔,故膿血者,血隨熱行,參差人于腸胃之間,乃成瀉血也,若身體壯熱則為難
治,身涼者可治也,可先調中消血,蕩除積血,瀉之三二行,瀉後服芍藥柏皮丸黃
連解毒湯五苓散益元散,各停新汲水,調下五七錢,甚者,取地黃汁半盞服之則愈
矣。
凡下利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痒皆屬於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
其虛實用之,次用消濕散加生薑大棗芍藥服之,瀉訖,又用新水調五苓散服之。
又一法煎燈心湯調下益元散五七錢,此病大忌油膩腥葷熱物。
==中標題== 濕熱門。
凡吐嘔而瀉,病名曰何也?內經熱論云:此乃轉筋霍亂之證也,何氣使然?此乃邪
氣在于中焦,使陰陽二氣不能升降,其證心痛而吐,吐則先腹痛而瀉,心腹俱痛,
則吐瀉並作,使致揮霍之間,自然撩亂,此證喜寒涼之物,可用冰水調五苓益元則
愈矣,大忌熱物。轉筋之病,治之奈何?經曰:勞者溫之,溫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薑湯益元散白朮散禹攻散加冰浸冷,細細呷之,渴未止者,頻頻飲之,如
無冰,新汲水亦得用之,大忌白粥米湯桂附種種之燥藥,不可服之,服之必死,如
無藥處,可服地漿,地漿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攪渾,旋又取澄清者,飲
三五盞立愈。
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名暴速注瀉,久而不愈者為涌泄注下,此
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
或用井花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豉聖散子之類,縱
然瀉止,腸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論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故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則天癸精血之形亦異,
陰靜而海滿血溢,陽動而應合精泄,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繫辭曰:男女搆精,
萬物化生,人稟天地而成形也。
==中標題== 論火熱二門。
凡傷寒中風,溫疫時氣,冒暑,感四時不正之氣,若邪毒之氣人或感之,始于巨陽
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前三日在於表陽也,後三日在於裏陰也,內
經熱論通謂之傷寒熱病者,言一身之熱氣也,傷寒者,外感于寒邪也,夫傷寒之寒
熱者,惡寒為表熱裏和,故惡寒脈浮大也,發熱為裏熱表和,故發熱脈滑實也,可
以吐法而解之,用拔雪湯主之,生薑蔥白豆豉同煎葶藶苦酒湯,上而越之,若病人
脈沉實者,或不大便,喘滿譫語,不必拘日數,急攻于裏,可用通解丸,胃中渴燥
者,大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粉霜杏仁芫花熱性之藥,用之必致危殆,仲
景云:調理傷寒者,皆在汗下之理,當明表裏,無不愈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深可慎之,汗下之後,切宜慎口,可服淡粥而養之,不然其病復作,又論:傷寒七
八日,潮熱腹滿,發黃有斑者,何臟使然?內經云: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
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此四經受病也,仲景云:兩寸口脈俱浮滑,胸中有痰,攻
上者,可用瓜蒂散吐之,吐後隨證調治處藥,發黃之證,皆因陽明中風,太陽中濕
,瘀血與宿穀相搏,令人發黃,煎梔子茵陳蒿湯調加減五苓散服之後,利小便,快
者如皂角色汁,此為效矣,發斑者,心經受熱,故有此證,詳斑輕重,用藥之理,
輕者斑紅,可用越桃飲子,重者斑紫,毒氣胃中盛也,大青四物湯玄參升麻湯主之
,漸熱腹滿者,謂邪熱在胃中也,可以蕩滌邪熱流濕潤燥,宜急治之,雜病寸口脈
沉實者,亦在胸中,有啟玄子注云:上盈不愈者,吐而奪之,此病乃瘳矣,斑黑者
,危而難治也,黃病血病,問其小便利與不利也,更又有頭痛數日不止者,此乃六
陽受病也,手之三陽從手走至於頭,足之三陽從下走至於上,蓋六陽之聚會也,久
痛不愈者,令人喪目,以胸膈亦有宿痰故也,先以羌活散涌之,以川芎石膏散白虎
湯選而服之則愈矣。又一法治頭痛不愈者,可煎連鬚蔥白豆豉湯,多服之後吐為效
,吐後可服川芎薄荷湯辛涼之劑,清上之藥疏風丸散之類,仲景云:傷寒頭痛,脈
寸口急而頭痛是也。
凡男子有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狀,更加涎嗽不止,或喘滿面目浮腫
者,或身體俱熱,或有自汗,內經云:病名傷寒夾勞之證也,治之柰何?病在上者
,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己散吐之,吐後初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耆散當
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湯擇而用之,內經謂:男女之證皆同類用其治法也,依此調治,
無不取效矣。
凡人病心胸痞悶,不欲飲食,身體壯熱,口燥舌乾,大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說:
下元虛冷,便投煖藥十數服,其病不愈,又一醫所謂,與前亦同,又投煖藥五七日
,其證轉加困弱,請余治之,診脈而說曰: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便赤色
,大便黑色,便言傷寒瘀血之證,初用大黃芍藥湯二劑,次服犀角地黃湯二服後,
用通經丸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此藥服十餘服,方可病瘥矣。
凡男子婦人所顯證候,皮膚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兼有頭痛,頰赤心忪,唇
乾舌燥,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涕唾稠粘,胸膈不利,或時喘嗽,五心煩熱,睡臥
不安,飲食減少,多思水漿,經脈不通,病名曰何病?奇病論曰:女子不月,血滯
之病也,男子腎虛,精不足也,凡治此證,降心火,益腎水,此之謂也,可先用通
解丸瀉二三行,次服當歸飲子,又用加減五苓散木香三稜丸人參黃耆散犀角散之類
,詳其虛實選而用之,若咯膿咯血,大小便血,但亡血者,不可宣吐,勿服酸辛熱
物薑附之類藥,不可不戒慎也,若犯諸亡血之證者,不可發汗,不可溫補脾胃之藥
,若服之,雖進飲食,不生肌肉,此病轉加危篤,乃成虛勞之病也。
凡醫人,不明發表攻裏,亂投湯劑,有誤性命,更大忌夏月,燔灸中脘臍下關元氣
海背俞三里等,燔灸千百壯者,全無一效,使病者反受其殃,豈不痛哉?虛勞之疾
,私嗜肉食麵辛酸之物,不可食之,但可食者,謹按神農食療而與之,菠稜葵菜冰
水清涼之物,不可禁也,且圖寒涼滑利腸胃,使氣血並無壅礙燥澀,經曰:穀入于
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若不忌慎,致令病人胃口閉澀,則形體漸瘦
,此乃死之由也,諸勞皆倣此,但諸人咯膿血衄血,大小便血者,可服三黃丸黃連
解毒丸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大黃芍藥犀角地黃湯大作劑料,時時呷之,內經曰:所謂
邪熱傷於肝心之病,依此調治,萬舉萬全矣。
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致虛損,面色黧黑,飲食無味,心胸痞悶,四肢倦
怠,肌體餘熱,大小便不利,治之奈何?內經曰:不可熱補之,夫男子腎虛,水不
足也,凡補虛之劑,多用烏附天雄之類,豈知腎惡燥也,女子陰虛,血不足也,凡
補虛多以陽劑,是以知陽勝而陰虧也,不可用性熱之藥補之,空心可服加減八物丸
當歸飲子減桂五苓散,煩渴加益元,名曰:淡滲散,更服通解丸顯仁丸亦可,服之
大有神效。
凡人有臟毒下血,何謂也?生氣通天論曰:邪熱傷肝,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辟
為痔,故膿血者,血隨熱行,參差人于腸胃之間,乃成瀉血也,若身體壯熱則為難
治,身涼者可治也,可先調中消血,蕩除積血,瀉之三二行,瀉後服芍藥柏皮丸黃
連解毒湯五苓散益元散,各停新汲水,調下五七錢,甚者,取地黃汁半盞服之則愈
矣。
凡下利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痒皆屬於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
其虛實用之,次用消濕散加生薑大棗芍藥服之,瀉訖,又用新水調五苓散服之。
又一法煎燈心湯調下益元散五七錢,此病大忌油膩腥葷熱物。
==中標題== 濕熱門。
凡吐嘔而瀉,病名曰何也?內經熱論云:此乃轉筋霍亂之證也,何氣使然?此乃邪
氣在于中焦,使陰陽二氣不能升降,其證心痛而吐,吐則先腹痛而瀉,心腹俱痛,
則吐瀉並作,使致揮霍之間,自然撩亂,此證喜寒涼之物,可用冰水調五苓益元則
愈矣,大忌熱物。轉筋之病,治之奈何?經曰:勞者溫之,溫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薑湯益元散白朮散禹攻散加冰浸冷,細細呷之,渴未止者,頻頻飲之,如
無冰,新汲水亦得用之,大忌白粥米湯桂附種種之燥藥,不可服之,服之必死,如
無藥處,可服地漿,地漿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攪渾,旋又取澄清者,飲
三五盞立愈。
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名暴速注瀉,久而不愈者為涌泄注下,此
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
或用井花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豉聖散子之類,縱
然瀉止,腸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論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故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則天癸精血之形亦異,
陰靜而海滿血溢,陽動而應合精泄,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繫辭曰:男女搆精,
萬物化生,人稟天地而成形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一
卷十一
==中標題== 風門。
凡風中,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內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感則害人,有倉
卒之變,故百病皆生於風也,可用三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如不省人
事,牙關緊閉,粥藥不能下者,用此藥,如無此證,可三聖散吐之,次服通聖涼膈
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切忌雞豬魚兔酒醋蕎麵動風之物引痰之食,吐痰之法,
在方論中。
凡頭風胘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
,可用清上辛涼之藥,仲景曰:此寒痰結在胸中而致然也。
凡癇病至于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於煖室中,勿令透風,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
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凡雷頭懶子,俗呼之謬名也,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
訖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訖三五行,然後服愈風餅子則愈矣,此雷頭者,是頭上
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鍼出血則愈。
凡赤目,經年不愈,是謂頭風,所注更加頭痛,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
散之類,赤目腫作,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小便瀉肝經除風熱之寒藥則愈矣。
凡風衝泣下,俗呼為冷淚者,謬也,內經曰:太陽不能禁固,因風衝于外,火焚于
內,風熱相搏,由此淚下,內經曰:熱則五液皆出,熱甚則淚出,治之以貝母一枚
,白膩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研細點之,臨臥,治法曰:風宜辛散,寒宜甘
散,氣遇寒則凝,血得熱則散。
凡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欬嗽喘滿,時發潮熱,可用獨聖
散吐之,次服搜風丸之類,內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裏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
水一大碗,入生薑十餘片,連鬚蔥白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先服多
半,良久以釵子探於咽中,吐了,不得嗽口,次用少半投之,更用酸辛蔥醋湯投之
,衣被蓋覆汗出則解。
夫擾攘之世,常與內經歲火太過同法,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大劇,金肺受邪
,上應熒惑,大而明顯,若用辛涼之劑解之,萬舉萬全,人民安靜則便同水化,可
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雖有潮熱,亦無加害,亦可加豆豉蔥白,上
涌而表汗自出,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汗所以發寒熱之邪也,
吐汗之後,必大將息旬日,之後其邪不復作也。
凡大人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
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蔚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
之劑發散,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行經和血之藥則愈矣。
凡風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鍼籤巴豆一枚,以燈燎之,煙盡存性,於牙根盤上燻之
則愈。
凡泄瀉,米穀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利完穀,可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之,或
病人,老弱氣虛,可用無憂散泄之,再觀病勢強弱,候一切可服胃風湯以治其風,
如不愈者,更服桂枝麻黃湯汗之則愈,內經曰:夫風之中,為腸風飧泄,啟玄子云
:風入胃中,上薰於胃,故食不化而下泄,又云:暮食不化為飧泄,又經云:春傷
於風,夏為飧泄,故風宜出汗,腸中鳴者,風以動之,動而有聲,慎不可用罌粟豆
蔻乾薑太燥之藥,病濕者燥之,去其濕則愈,病甚者攻之,不動反能為害,經曰:
其減則漸,其加則甚,可用五苓散去豬苓加人參散服之。
凡富貴膏梁之家,病瘧或間日或頻日發,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宜大柴胡湯下
過三五行,次服白虎湯,或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如不愈者,是積熱太甚,以神
芎三花神祐丸調胃承氣湯等作大劑料下之,下後以長流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
胡亦可,或先以常山散吐之,後服涼膈白虎之類必愈矣,大忌發熱之物豬雞魚兔五
辛之物,犯之則再發也。
凡田野貧寒之家,瘧病為飲,食麤糲衣服,寒薄勞力動作,不與膏梁同法,臨發日
可用野夫多效方中溫脾散治之,如不愈,服辰砂丹治之,必愈矣,如喫罷此藥,以
長流水煎白虎湯服之,不服食熱物,為瘧疾是傷暑伏熱故也,內經曰: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凡男子婦人骨蒸熱發,皮膚枯乾,痰唾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焦,盜汗煩燥,睡
臥不安,或時喘嗽,飲食無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等證,內經曰:男子因精不足
,女子因血不流而得此證,可以茶調散輕涌訖,次以導水丸禹功散輕瀉三五行後,
服柴胡飲子桂苓甘露散犀角散之類,大搜風丸白朮丸調中湯木香檳榔丸人參散,量
虛實選而用之,或咯血便血諸亡血者,並不宜吐,不可不知,慎勿服峻熱薑附之藥
,若服之,飲食難進,肌肉消減,轉加危篤,五勞之病,今人不明發表攻裏,遂誤
至此。大忌暑月於手腕足踝上著灸,以其手足者,諸陽之表,起于五指之外,內經
曰:諸陽發四肢,此穴皆是淺薄之處,灸瘡最難痊也,及胸穴中脘臍下背俞三里等
穴,或有灸數百壯者,加以燔鍼略無寸效,病人反受苦楚,可不思之,勞疾多饞,
所思之物,但可食者,宜照食療本草而與菠菜葵羹冰水涼物,慎不可禁,且因水穀
入胃,脈道乃行也,若遇禁則胃口閉而形體漸瘦,而脈大乃死之候也,諸勞皆傚此
。
凡病人虛勞,多日無力,別無熱證者,宜補之,可用無比山藥丸則愈矣。
凡痔漏腫痛,內經曰: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癖為痔而不愈,變為漏痔與漏,其
治同法,至真要大論云:太陽之勝凝凜,且至非時,水冰痔瘧取法,注云:水氣太
勝,陽火不行,此言陽火畏水,鬱而為痔,又少陰之復,疿疹瘡瘍,癰疽痤痔,注
云: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鬱,故為疿疹瘡瘍,疹甚亦為瘡也,熱少則外生
疿疹,熱多則內結癰痤,小腸有熱則中外為痔,其熱復之變,皆病於身後及外側也
,又靈樞云:太陽經虛則為痔瘧癲疾,蓋水虛則火所乘故也,可先用導水丸禹攻散
,瀉訖,次服枳殼丸木香檳榔丸,更以葵羹菠菜通利腸胃,大忌房室雞魚酒醋辛熱
之物。
凡富貴之人,痰嗽多,是厚味所致,內經云:所謂味厚則發熱,可服通聖散加半夏
以止嗽,更服人參半夏丸以化痰墜涎,止嗽定喘,貧乏之人多感風冷寒濕,內經曰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可服寧神散寧肺散加白朮之類,若欬極面赤,煩冤半晌者
,此火化乘肺也,宜詳辨之。
凡大人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澀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
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苓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
淡滲散。
凡兩目暴赤痛者,腫不止,睛脹努肉結成翳膜,速宜用稈草,左右鼻竅內彈之,出
血立愈,病甚人,囟上百會穴,攢竹眉間皆可出血則愈矣。口噙水,緊扣衣領,不
可便噴水,候血盡便吐了水,蓋暴赤腫痛,腫乃龍火之疾,養成之熱也,難經曰:
目得血而能視,不得已而用之,血化淚痛而所出,經曰:本病相傳先以治其氣,急
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又一法,兩目赤腫,發痛不止,用長流水煎鹽湯吐之,次服神芎丸四物湯之類,經
曰: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也,又曰:治病有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者
,赤腫也,本者,火熱也,鹽湯鹹寒所以制火,兩目赤腫,痛不能開者,以青金散
鼻內之嚏之,真氣上涌,邪氣自出矣。
凡大人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臥貼赴筵散,如不愈,貼鉛白霜散必
愈矣。
凡婦人男子,喉閉腫痛不能言者,刺兩手大拇指爪甲如韭葉,少商井穴也,以鍼\r
淺刺去血立愈,以溫清湯口中含漱,是以熱導熱之法也。
凡頭腫痛瘰及胸臆,胠之間或有瘡痂腫核不消及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
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之,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良久,於咽喉中以釵股探引吐
之,去冷痰三二升,次服和血通經之藥,內經曰:鹹味涌泄為陰,銅人記,少陽起
於目銳眥,行耳後下肋,過期門,瘰結核馬刀挾癭,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之
病也。
凡癭袋脹悶,養生論云:兩山挾水,其人多癭疾,土厚水深,其人多癭,地勢使然
也,此可服人參化癭丹自消,癭藥多用海藻海帶,味屬鹹寒。
凡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次用針於腫焮處
,循紅暈周匝內密刺三層,出血盡,以溫軟帛拭去血,甚者,百會委中皆出,後用
陽起散傅之,不可便服十味內托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
熱投熱,無乃太熱乎?
凡便癰者,謬名也,乃男子血疝也,難素所不載,然而是厥陰肝之經絡,是血流行
之道路也,衝脈任脈督脈亦屬肝經之旁絡也,難經曰:男子七疝,血疝者,乃七疝
之一也,治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劑
料大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血通經之類是也,世人多用大黃牡蠣,間有不愈者
,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凡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可以導水丸禹功散先瀉肝經,訖,以木香散傅之,
日上三兩度,後服淡粥一二日止。
凡一切惡瘡久不愈者,以木香檳榔散貼之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欬逆,俗呼曰吃忒,乃陰陽不和之故,火欲上行,為寒所抑,寒不勝火
,故作凝滯之聲,傷寒亦有此證,並宜既濟散治之。
==中標題== 風門。
凡風中,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內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感則害人,有倉
卒之變,故百病皆生於風也,可用三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如不省人
事,牙關緊閉,粥藥不能下者,用此藥,如無此證,可三聖散吐之,次服通聖涼膈
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切忌雞豬魚兔酒醋蕎麵動風之物引痰之食,吐痰之法,
在方論中。
凡頭風胘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
,可用清上辛涼之藥,仲景曰:此寒痰結在胸中而致然也。
凡癇病至于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於煖室中,勿令透風,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
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凡雷頭懶子,俗呼之謬名也,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
訖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訖三五行,然後服愈風餅子則愈矣,此雷頭者,是頭上
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鍼出血則愈。
凡赤目,經年不愈,是謂頭風,所注更加頭痛,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
散之類,赤目腫作,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小便瀉肝經除風熱之寒藥則愈矣。
凡風衝泣下,俗呼為冷淚者,謬也,內經曰:太陽不能禁固,因風衝于外,火焚于
內,風熱相搏,由此淚下,內經曰:熱則五液皆出,熱甚則淚出,治之以貝母一枚
,白膩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研細點之,臨臥,治法曰:風宜辛散,寒宜甘
散,氣遇寒則凝,血得熱則散。
凡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粘,或欬嗽喘滿,時發潮熱,可用獨聖
散吐之,次服搜風丸之類,內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裏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
水一大碗,入生薑十餘片,連鬚蔥白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先服多
半,良久以釵子探於咽中,吐了,不得嗽口,次用少半投之,更用酸辛蔥醋湯投之
,衣被蓋覆汗出則解。
夫擾攘之世,常與內經歲火太過同法,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大劇,金肺受邪
,上應熒惑,大而明顯,若用辛涼之劑解之,萬舉萬全,人民安靜則便同水化,可
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雖有潮熱,亦無加害,亦可加豆豉蔥白,上
涌而表汗自出,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汗所以發寒熱之邪也,
吐汗之後,必大將息旬日,之後其邪不復作也。
凡大人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
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蔚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
之劑發散,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行經和血之藥則愈矣。
凡風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鍼籤巴豆一枚,以燈燎之,煙盡存性,於牙根盤上燻之
則愈。
凡泄瀉,米穀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利完穀,可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之,或
病人,老弱氣虛,可用無憂散泄之,再觀病勢強弱,候一切可服胃風湯以治其風,
如不愈者,更服桂枝麻黃湯汗之則愈,內經曰:夫風之中,為腸風飧泄,啟玄子云
:風入胃中,上薰於胃,故食不化而下泄,又云:暮食不化為飧泄,又經云:春傷
於風,夏為飧泄,故風宜出汗,腸中鳴者,風以動之,動而有聲,慎不可用罌粟豆
蔻乾薑太燥之藥,病濕者燥之,去其濕則愈,病甚者攻之,不動反能為害,經曰:
其減則漸,其加則甚,可用五苓散去豬苓加人參散服之。
凡富貴膏梁之家,病瘧或間日或頻日發,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宜大柴胡湯下
過三五行,次服白虎湯,或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如不愈者,是積熱太甚,以神
芎三花神祐丸調胃承氣湯等作大劑料下之,下後以長流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
胡亦可,或先以常山散吐之,後服涼膈白虎之類必愈矣,大忌發熱之物豬雞魚兔五
辛之物,犯之則再發也。
凡田野貧寒之家,瘧病為飲,食麤糲衣服,寒薄勞力動作,不與膏梁同法,臨發日
可用野夫多效方中溫脾散治之,如不愈,服辰砂丹治之,必愈矣,如喫罷此藥,以
長流水煎白虎湯服之,不服食熱物,為瘧疾是傷暑伏熱故也,內經曰: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凡男子婦人骨蒸熱發,皮膚枯乾,痰唾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焦,盜汗煩燥,睡
臥不安,或時喘嗽,飲食無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等證,內經曰:男子因精不足
,女子因血不流而得此證,可以茶調散輕涌訖,次以導水丸禹功散輕瀉三五行後,
服柴胡飲子桂苓甘露散犀角散之類,大搜風丸白朮丸調中湯木香檳榔丸人參散,量
虛實選而用之,或咯血便血諸亡血者,並不宜吐,不可不知,慎勿服峻熱薑附之藥
,若服之,飲食難進,肌肉消減,轉加危篤,五勞之病,今人不明發表攻裏,遂誤
至此。大忌暑月於手腕足踝上著灸,以其手足者,諸陽之表,起于五指之外,內經
曰:諸陽發四肢,此穴皆是淺薄之處,灸瘡最難痊也,及胸穴中脘臍下背俞三里等
穴,或有灸數百壯者,加以燔鍼略無寸效,病人反受苦楚,可不思之,勞疾多饞,
所思之物,但可食者,宜照食療本草而與菠菜葵羹冰水涼物,慎不可禁,且因水穀
入胃,脈道乃行也,若遇禁則胃口閉而形體漸瘦,而脈大乃死之候也,諸勞皆傚此
。
凡病人虛勞,多日無力,別無熱證者,宜補之,可用無比山藥丸則愈矣。
凡痔漏腫痛,內經曰: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癖為痔而不愈,變為漏痔與漏,其
治同法,至真要大論云:太陽之勝凝凜,且至非時,水冰痔瘧取法,注云:水氣太
勝,陽火不行,此言陽火畏水,鬱而為痔,又少陰之復,疿疹瘡瘍,癰疽痤痔,注
云: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鬱,故為疿疹瘡瘍,疹甚亦為瘡也,熱少則外生
疿疹,熱多則內結癰痤,小腸有熱則中外為痔,其熱復之變,皆病於身後及外側也
,又靈樞云:太陽經虛則為痔瘧癲疾,蓋水虛則火所乘故也,可先用導水丸禹攻散
,瀉訖,次服枳殼丸木香檳榔丸,更以葵羹菠菜通利腸胃,大忌房室雞魚酒醋辛熱
之物。
凡富貴之人,痰嗽多,是厚味所致,內經云:所謂味厚則發熱,可服通聖散加半夏
以止嗽,更服人參半夏丸以化痰墜涎,止嗽定喘,貧乏之人多感風冷寒濕,內經曰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可服寧神散寧肺散加白朮之類,若欬極面赤,煩冤半晌者
,此火化乘肺也,宜詳辨之。
凡大人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澀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
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苓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
淡滲散。
凡兩目暴赤痛者,腫不止,睛脹努肉結成翳膜,速宜用稈草,左右鼻竅內彈之,出
血立愈,病甚人,囟上百會穴,攢竹眉間皆可出血則愈矣。口噙水,緊扣衣領,不
可便噴水,候血盡便吐了水,蓋暴赤腫痛,腫乃龍火之疾,養成之熱也,難經曰:
目得血而能視,不得已而用之,血化淚痛而所出,經曰:本病相傳先以治其氣,急
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又一法,兩目赤腫,發痛不止,用長流水煎鹽湯吐之,次服神芎丸四物湯之類,經
曰: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也,又曰:治病有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者
,赤腫也,本者,火熱也,鹽湯鹹寒所以制火,兩目赤腫,痛不能開者,以青金散
鼻內之嚏之,真氣上涌,邪氣自出矣。
凡大人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臥貼赴筵散,如不愈,貼鉛白霜散必
愈矣。
凡婦人男子,喉閉腫痛不能言者,刺兩手大拇指爪甲如韭葉,少商井穴也,以鍼\r
淺刺去血立愈,以溫清湯口中含漱,是以熱導熱之法也。
凡頭腫痛瘰及胸臆,胠之間或有瘡痂腫核不消及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
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之,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良久,於咽喉中以釵股探引吐
之,去冷痰三二升,次服和血通經之藥,內經曰:鹹味涌泄為陰,銅人記,少陽起
於目銳眥,行耳後下肋,過期門,瘰結核馬刀挾癭,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之
病也。
凡癭袋脹悶,養生論云:兩山挾水,其人多癭疾,土厚水深,其人多癭,地勢使然
也,此可服人參化癭丹自消,癭藥多用海藻海帶,味屬鹹寒。
凡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次用針於腫焮處
,循紅暈周匝內密刺三層,出血盡,以溫軟帛拭去血,甚者,百會委中皆出,後用
陽起散傅之,不可便服十味內托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
熱投熱,無乃太熱乎?
凡便癰者,謬名也,乃男子血疝也,難素所不載,然而是厥陰肝之經絡,是血流行
之道路也,衝脈任脈督脈亦屬肝經之旁絡也,難經曰:男子七疝,血疝者,乃七疝
之一也,治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劑
料大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血通經之類是也,世人多用大黃牡蠣,間有不愈者
,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凡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可以導水丸禹功散先瀉肝經,訖,以木香散傅之,
日上三兩度,後服淡粥一二日止。
凡一切惡瘡久不愈者,以木香檳榔散貼之則愈矣。
凡男子婦人欬逆,俗呼曰吃忒,乃陰陽不和之故,火欲上行,為寒所抑,寒不勝火
,故作凝滯之聲,傷寒亦有此證,並宜既濟散治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一
卷十一
==中標題== 寒濕門。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酸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於內
,陰精損削於外,三焦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
色,兩足按之陷而不起,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可用獨聖散吐之,如時月涼
寒,宜於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量病人虛實,瀉十
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二法行畢,臟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
養腸胃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
,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既平之後,宜大將息,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三
年,則不復作矣。
凡上喘中滿,酸心腹脹,時時作聲,痞氣上下不能暢宣,叔和云:氣壅三焦不得昌
是也,可用獨聖散吐之,次用導水禹功散輕瀉三四行,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
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陰陽利水道之藥則愈矣。
經曰:寒瘍流水俗呼為凍瘡,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證,或經年不愈者,用坡野
中淨土曬乾,以大蒜研如泥土,捏作餅子如大觀錢厚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火艾
加于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乾為度,去乾餅子,再換濕餅灸,不問多少,直至
瘡痂覺痛癢是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參半夏丸。
凡老人病久,大便澀滯不通者,可服神功丸麻仁丸,時時服葵羹菠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焦者,內經所謂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則愈。
==中標題== 婦人門。
凡婦人赤白帶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導水丸禹功散或單用無憂散,量虛實加減,
泄訖,服桂苓散五苓散葶藶木香散,同治濕法,或用獨聖散上涌亦是,室女白帶下
,可用茶調散吐之,吐訖,可服導水丸禹功散瀉之,次服葶藶木香散四物湯白朮散
之類,則愈矣,治白帶者,同瀉濕法則是也,婦人有濁污水不止,亦同此法也。
凡婦人腰胯痛,兩腳麻木,惡寒喜煖,內經曰:風寒濕合而為痹,先用服除濕丹七
八十丸,量虛實以意加減,次以禹功散投之,瀉十餘行清冷積水,青黃涎沬為驗後
,用長流水煎生薑棗同五苓散服之,風濕散而氣血自和也。
凡婦人乳癰發痛者,亦生于心也,俗呼吹乳是也,吹者,風也,風熱結于丸房之間
,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宜用益元散生薑湯調下,冷服或新汲水,時時
呷之,勿輟晝夜,可三五十次自解矣,或煎解毒湯頓服之。
凡婦人年二三十,無病無子,經血如常,或經血不調者,乃陰不升而陽不降,此上
下不得交通,有所滯礙,不能為用故也,可用獨聖散通訖寒痰二三升後,用導水丸
禹攻散泄三五行或十餘行,單用無憂散泄十餘行,見症寒熱虛實用之,次服蔥白粥
三五日,胃氣宣通,腸中得實,可服玉燭散,更助白朮散茯苓之類,降火益水,既
濟之道,當不數月而有孕,內經曰:婦人有癃痔遺溺嗌乾諸證,雖服妙藥針灸亦不
能孕,蓋衝脈督脈任脈有此病不能孕,故也。
凡婦人月事沉滯數月不行,肌肉漸減,內經曰:小腸熱已滿,移熱於大腸,則伏瘕
為沉,沉者,月事沉滯不行,故云:伏瘕急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大作劑料煎服,不
過三服立愈,後用四物湯補之,更宜服宣明中檳榔丸。
凡婦人血崩,或及年四十已上,或悲哀太甚,明然,內經曰:悲哀太甚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經云:血崩下心系者,血山也,如久不愈
,則面黃肌熱瘦弱,慎不可以熱治之,蓋血得熱而散,故禁之,宜以當歸散等藥治
之。
凡婦人年五十以上,經脈暴下,婦人經血終于七七之數,數外暴下者,此乃內經所
謂: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愁驚恐致然,慎勿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熱藥治之必
死,止宜黃連解毒湯以清上,更用蓮殼棕毛灰以滲其下,然後用四物湯玄胡索散涼
血和經之藥以調理之。
凡婦人月事不來,室女亦同,內經曰:謂月事不來,皆是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
而絡于胞中,令氣上通於肺,心下不通,故月事不來也,可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玉
燭散芎藭湯三和湯桂苓白朮散之類,降心火,益腎水,開胃進食,分陰陽,利水道
之藥皆是也,慎勿服峻熱有毒之藥,若服之,變成肺痿,骨蒸潮熱,欬嗽咯膿,嘔
血喘滿,大小不便,寢汗不止,漸至形瘦脈大,雖遇良醫,亦成不救,嗚呼人之死
者,豈命使之然也。
凡懷孕婦人病瘧,可煎白虎湯小柴胡柴胡飲子等藥,如大便結硬,可用大柴胡湯下
微利過,不可大吐瀉,恐傷其孕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凡雙身婦人傷寒,時氣溫疫,頭痛身熱,可用升麻散一兩,水半碗大作劑料,去滓
,分作二服,先一服吐了,後一服勿吐,次以長流水加生薑棗煎五苓散熱服之,汗
盡,其痛立止。
凡婦人雙身,大小便不利,可用八正散大作劑料去滑石加葵菜子煎服,經曰:膀胱
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也,如八正散加木香取效,更捷經曰:膀胱氣化則
能出焉,然後服五苓散,三五服則愈矣。
凡婦人身重,九月而瘖啞不言者,是胞之絡脈不曰續也,故不能言,經曰:無治也
,然有是言,不若煎玉燭散二兩,水半碗同煎至七分,去滓,入蜜,放溫時時呷之
,令大下降,肺金自清,故聲復出也,肺主聲音也。
凡婦人難產者,皆因燥澀緊歛,故產戶不得開通,宜先於降誕之月,自月之日,用
長流水調益元散,日三服,產必易,產後亦無一切虛熱氣血不和之疾,如未入月,
則不宜服之,以滑石滑胎故也。
凡婦人大崩後,或臍腹腰痛,乃敗血惡物之致然也,醫者便作虛冷,以燥熱藥治之
,誤已久矣,難經曰:諸痛為實,實者,熱也,可用導水丸禹功散,瀉三五行,然
後以玉燭散和血調經降火益水之藥治之,獨不可便服黑神散燥熱之藥,當同半產治
之。
凡婦人產後心風者,不可便作風治之,宜調胃承氣湯二兩加當歸半兩,細剉,用水
三四盞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則愈矣,如未愈,以三聖散吐之,蓋風
狂便屬陽。
凡婦人產後一二日,漸熱口乾,可用新汲水調玉燭散,或水調甘露散亦妙,勿作虛
寒治之。
凡婦人半產,俗呼曰小產,或三四或五六箇月,皆為半產,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
憂恐暴怒悲哀太甚,或因勞力撲打損傷及觴冒暑熱,慎勿用黑神散,以其犯熱藥,
恐轉生他疾,止宜用玉燭散和經湯之類。
凡婦人天生無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鬱結氣血閉塞以致乳脈不通,用精豬肉清
湯調和美味,於食後調益元散五七錢,連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房週迴,則乳汁
自下也。
又一法,豬蹄調下益元散,連服之;又一法,針肩井二穴,長驗。
==中標題== 寒濕門。
凡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薑附酸熱之劑,經曰:陽氣耗減於內
,陰精損削於外,三焦閉溢,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赤
色,兩足按之陷而不起,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可用獨聖散吐之,如時月涼
寒,宜於燠室不透風處,用火一盆藉火力出汗,次以導水禹功,量病人虛實,瀉十
餘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俱行,二法行畢,臟腑空虛,先宜以淡漿粥
養腸胃三兩日,次服五苓益元同煎,或燈心湯調下亦可,如大勢未盡,更服神功散
,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水道,既平之後,宜大將息,慎忌油鹽酒果房室等事三
年,則不復作矣。
凡上喘中滿,酸心腹脹,時時作聲,痞氣上下不能暢宣,叔和云:氣壅三焦不得昌
是也,可用獨聖散吐之,次用導水禹功散輕瀉三四行,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
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散分陰陽利水道之藥則愈矣。
經曰:寒瘍流水俗呼為凍瘡,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證,或經年不愈者,用坡野
中淨土曬乾,以大蒜研如泥土,捏作餅子如大觀錢厚薄,量瘡口大小貼之,以火艾
加于餅上灸之,不計壯數,以泥乾為度,去乾餅子,再換濕餅灸,不問多少,直至
瘡痂覺痛癢是流,水煎五苓散大人參半夏丸。
凡老人病久,大便澀滯不通者,可服神功丸麻仁丸,時時服葵羹菠菜自然通利也。
凡三焦者,內經所謂肺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則愈。
==中標題== 婦人門。
凡婦人赤白帶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導水丸禹功散或單用無憂散,量虛實加減,
泄訖,服桂苓散五苓散葶藶木香散,同治濕法,或用獨聖散上涌亦是,室女白帶下
,可用茶調散吐之,吐訖,可服導水丸禹功散瀉之,次服葶藶木香散四物湯白朮散
之類,則愈矣,治白帶者,同瀉濕法則是也,婦人有濁污水不止,亦同此法也。
凡婦人腰胯痛,兩腳麻木,惡寒喜煖,內經曰:風寒濕合而為痹,先用服除濕丹七
八十丸,量虛實以意加減,次以禹功散投之,瀉十餘行清冷積水,青黃涎沬為驗後
,用長流水煎生薑棗同五苓散服之,風濕散而氣血自和也。
凡婦人乳癰發痛者,亦生于心也,俗呼吹乳是也,吹者,風也,風熱結于丸房之間
,血脈凝注,久而不散,潰腐為膿,宜用益元散生薑湯調下,冷服或新汲水,時時
呷之,勿輟晝夜,可三五十次自解矣,或煎解毒湯頓服之。
凡婦人年二三十,無病無子,經血如常,或經血不調者,乃陰不升而陽不降,此上
下不得交通,有所滯礙,不能為用故也,可用獨聖散通訖寒痰二三升後,用導水丸
禹攻散泄三五行或十餘行,單用無憂散泄十餘行,見症寒熱虛實用之,次服蔥白粥
三五日,胃氣宣通,腸中得實,可服玉燭散,更助白朮散茯苓之類,降火益水,既
濟之道,當不數月而有孕,內經曰:婦人有癃痔遺溺嗌乾諸證,雖服妙藥針灸亦不
能孕,蓋衝脈督脈任脈有此病不能孕,故也。
凡婦人月事沉滯數月不行,肌肉漸減,內經曰:小腸熱已滿,移熱於大腸,則伏瘕
為沉,沉者,月事沉滯不行,故云:伏瘕急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大作劑料煎服,不
過三服立愈,後用四物湯補之,更宜服宣明中檳榔丸。
凡婦人血崩,或及年四十已上,或悲哀太甚,明然,內經曰:悲哀太甚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經云:血崩下心系者,血山也,如久不愈
,則面黃肌熱瘦弱,慎不可以熱治之,蓋血得熱而散,故禁之,宜以當歸散等藥治
之。
凡婦人年五十以上,經脈暴下,婦人經血終于七七之數,數外暴下者,此乃內經所
謂: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憂愁驚恐致然,慎勿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熱藥治之必
死,止宜黃連解毒湯以清上,更用蓮殼棕毛灰以滲其下,然後用四物湯玄胡索散涼
血和經之藥以調理之。
凡婦人月事不來,室女亦同,內經曰:謂月事不來,皆是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
而絡于胞中,令氣上通於肺,心下不通,故月事不來也,可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玉
燭散芎藭湯三和湯桂苓白朮散之類,降心火,益腎水,開胃進食,分陰陽,利水道
之藥皆是也,慎勿服峻熱有毒之藥,若服之,變成肺痿,骨蒸潮熱,欬嗽咯膿,嘔
血喘滿,大小不便,寢汗不止,漸至形瘦脈大,雖遇良醫,亦成不救,嗚呼人之死
者,豈命使之然也。
凡懷孕婦人病瘧,可煎白虎湯小柴胡柴胡飲子等藥,如大便結硬,可用大柴胡湯下
微利過,不可大吐瀉,恐傷其孕也,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凡雙身婦人傷寒,時氣溫疫,頭痛身熱,可用升麻散一兩,水半碗大作劑料,去滓
,分作二服,先一服吐了,後一服勿吐,次以長流水加生薑棗煎五苓散熱服之,汗
盡,其痛立止。
凡婦人雙身,大小便不利,可用八正散大作劑料去滑石加葵菜子煎服,經曰:膀胱
不利為癃,癃者,小便閉而不通也,如八正散加木香取效,更捷經曰:膀胱氣化則
能出焉,然後服五苓散,三五服則愈矣。
凡婦人身重,九月而瘖啞不言者,是胞之絡脈不曰續也,故不能言,經曰:無治也
,然有是言,不若煎玉燭散二兩,水半碗同煎至七分,去滓,入蜜,放溫時時呷之
,令大下降,肺金自清,故聲復出也,肺主聲音也。
凡婦人難產者,皆因燥澀緊歛,故產戶不得開通,宜先於降誕之月,自月之日,用
長流水調益元散,日三服,產必易,產後亦無一切虛熱氣血不和之疾,如未入月,
則不宜服之,以滑石滑胎故也。
凡婦人大崩後,或臍腹腰痛,乃敗血惡物之致然也,醫者便作虛冷,以燥熱藥治之
,誤已久矣,難經曰:諸痛為實,實者,熱也,可用導水丸禹功散,瀉三五行,然
後以玉燭散和血調經降火益水之藥治之,獨不可便服黑神散燥熱之藥,當同半產治
之。
凡婦人產後心風者,不可便作風治之,宜調胃承氣湯二兩加當歸半兩,細剉,用水
三四盞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則愈矣,如未愈,以三聖散吐之,蓋風
狂便屬陽。
凡婦人產後一二日,漸熱口乾,可用新汲水調玉燭散,或水調甘露散亦妙,勿作虛
寒治之。
凡婦人半產,俗呼曰小產,或三四或五六箇月,皆為半產,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
憂恐暴怒悲哀太甚,或因勞力撲打損傷及觴冒暑熱,慎勿用黑神散,以其犯熱藥,
恐轉生他疾,止宜用玉燭散和經湯之類。
凡婦人天生無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鬱結氣血閉塞以致乳脈不通,用精豬肉清
湯調和美味,於食後調益元散五七錢,連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房週迴,則乳汁
自下也。
又一法,豬蹄調下益元散,連服之;又一法,針肩井二穴,長驗。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一
卷十一
==中標題== 小兒風門。
凡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搐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
欲死者,內經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輕者為驚
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胎中積熱者為臍風,已上諸風證,可用吐涎散吐之,吐
訖,宜珠犀龍麝清涼墜痰之藥,其食乳子母皆宜服之,安魂定魄之藥定志丸之類是
也,故婦人懷孕之月,大忌悲憂驚怖,縱得子必有前疾,小兒風熱涎嗽者,可以通
聖加半夏同煎,溫服。
凡小兒疳澀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經風熱鬱甚,鬱結散自開也
。
凡小兒通身浮腫,是風水腫也,小便不通者,宜利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
水道不利,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是水乘土,故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呷
之,更於不透風處浴之,汗出則腫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
俱行也。
==中標題== 小兒火門。
凡小兒瘡皰癮疹,麩瘡丹熛等疾,如遇火運勝時,熒惑亂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
解,用升麻湯,味辛性溫,內經曰:積溫而成熱,是重火,故止可以辛涼之劑解之
,如遇平時,可以辛溫,蓋平時無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審察病機,甚者亦不可
以辛溫,但發散之後便以涼膈散加當歸及白虎湯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湯調
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瘡皰,首尾俱不可下,皆誤矣,豈不聞揚湯止沸,不如抽
薪,內經曰:五寅五申之歲,多發此病者,蓋明相火之所為也,又曰:少陽客氣勝
,丹疹外發,又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王太關,又謂: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豈
可便用辛溫發散乎?致熱勢增劇,漸成臟毒下血,咬牙發搐,大熱明矣,如白虎加
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勿問秋冬,但見瘡疹用之神良。
凡小兒瘡皰癮疹,麩瘡丹熛,班毒之後,臟毒下血,內經曰:少陽客氣勝則丹熛瘡
疹於外也,蓋餘熱不解,故臟毒下血,治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臨證選而用
之,所謂白虎,舊說秋冬勿用,皆誤也,但有此證便用之,蓋其證屬相火故也,大
人亦同。
凡小兒丹瘤,浮腫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熱之毒者,可用磁片刮出紫血,其病立
愈,如不愈者,後用涼膈散加大黃芒硝,利三五行為妙,次用拔毒散掃三五度,必
愈矣,經曰:丹熛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兒有赤瘤暴腫,可先用牛黃通膈丸瀉之,後用陽起石散傅之,則腫毒自消,如
不消,可用針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兒甜瘡,久不愈者,俗呼為香瘡是也,多在面部兩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
成膏,子臥塗之,不過三上則愈矣,小兒并母皆忌雞豬魚兔酒醋動風發熱之物,如
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兒面上瘡謂眉煉瘡,耳上謂之轍耳,足上瘡謂靴癬,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謬
名也,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乃血熱劇而致然也,或謂內經曰:大概不可使熱
,以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針刺之出血,一刺不愈,當復
刺之,再刺不愈,則三次必愈矣,內經曰:血實者,決之,眉煉不可用藥傅之,以
其瘡多痒,痒則爬矣,藥入眼則自必損矣。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斷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
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于
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于齒齗牙縫嫩薄之分,反內害也,可以射香
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常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
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
若暴速注下,甚者屬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易此語
。
凡小兒大人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
時嚾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
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r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者,清白時時撮痛,乳癖不化,
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九,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
之藥,若用此藥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用此陰
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儒門事親卷十一卷終。
==中標題== 小兒風門。
凡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搐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
欲死者,內經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輕者為驚
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胎中積熱者為臍風,已上諸風證,可用吐涎散吐之,吐
訖,宜珠犀龍麝清涼墜痰之藥,其食乳子母皆宜服之,安魂定魄之藥定志丸之類是
也,故婦人懷孕之月,大忌悲憂驚怖,縱得子必有前疾,小兒風熱涎嗽者,可以通
聖加半夏同煎,溫服。
凡小兒疳澀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經風熱鬱甚,鬱結散自開也
。
凡小兒通身浮腫,是風水腫也,小便不通者,宜利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
水道不利,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是水乘土,故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呷
之,更於不透風處浴之,汗出則腫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
俱行也。
==中標題== 小兒火門。
凡小兒瘡皰癮疹,麩瘡丹熛等疾,如遇火運勝時,熒惑亂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
解,用升麻湯,味辛性溫,內經曰:積溫而成熱,是重火,故止可以辛涼之劑解之
,如遇平時,可以辛溫,蓋平時無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審察病機,甚者亦不可
以辛溫,但發散之後便以涼膈散加當歸及白虎湯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湯調
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瘡皰,首尾俱不可下,皆誤矣,豈不聞揚湯止沸,不如抽
薪,內經曰:五寅五申之歲,多發此病者,蓋明相火之所為也,又曰:少陽客氣勝
,丹疹外發,又曰: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王太關,又謂: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豈
可便用辛溫發散乎?致熱勢增劇,漸成臟毒下血,咬牙發搐,大熱明矣,如白虎加
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勿問秋冬,但見瘡疹用之神良。
凡小兒瘡皰癮疹,麩瘡丹熛,班毒之後,臟毒下血,內經曰:少陽客氣勝則丹熛瘡
疹於外也,蓋餘熱不解,故臟毒下血,治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臨證選而用
之,所謂白虎,舊說秋冬勿用,皆誤也,但有此證便用之,蓋其證屬相火故也,大
人亦同。
凡小兒丹瘤,浮腫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熱之毒者,可用磁片刮出紫血,其病立
愈,如不愈者,後用涼膈散加大黃芒硝,利三五行為妙,次用拔毒散掃三五度,必
愈矣,經曰:丹熛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兒有赤瘤暴腫,可先用牛黃通膈丸瀉之,後用陽起石散傅之,則腫毒自消,如
不消,可用針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兒甜瘡,久不愈者,俗呼為香瘡是也,多在面部兩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
成膏,子臥塗之,不過三上則愈矣,小兒并母皆忌雞豬魚兔酒醋動風發熱之物,如
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兒面上瘡謂眉煉瘡,耳上謂之轍耳,足上瘡謂靴癬,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謬
名也,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乃血熱劇而致然也,或謂內經曰:大概不可使熱
,以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針刺之出血,一刺不愈,當復
刺之,再刺不愈,則三次必愈矣,內經曰:血實者,決之,眉煉不可用藥傅之,以
其瘡多痒,痒則爬矣,藥入眼則自必損矣。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斷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
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于
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于齒齗牙縫嫩薄之分,反內害也,可以射香
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常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
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
若暴速注下,甚者屬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易此語
。
凡小兒大人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
時嚾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
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r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者,清白時時撮痛,乳癖不化,
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九,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
之藥,若用此藥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用此陰
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儒門事親卷十一卷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儒門事親卷十二 金 考城張從政著
==中標題== 吐劑。
三聖散:
防風(三兩去蘆),瓜蒂(三兩搏淨碾破,以蒂卷定連紙剉細,去紙,用麤羅子羅
過另放,末將滓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藜蘆(去苗及心,加減用之,或
一兩或半兩或一分)。
右各為麤末,每服約半兩,以虀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虀汁,次入一盞
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
吐為度。
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箇),赤小豆(七十五箇),人參(半兩去蘆),甘草(半兩或二錢
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或二錢,量虛實加減用之,空心虀汁調下服之。
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支弦,秤一兩炙用之),綠礬,藜蘆(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斡開牙關,漿水調下灌之。
蔚金散:
蔚金,滑石,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量虛實加減,以虀汁調下,空心服之。
茶調散(亦一名,二仙散)。
瓜蒂,不以多少,好茶中停。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虀汁調下,空心用之。
獨聖散:
瓜蒂,不以多少。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虀汁調下服之,痛加全蝎,頭痛加蔚金。
碧雲散:
治小兒驚風有涎。
膽礬(半兩),銅青(一分),粉霜(一錢),輕粉(一分)。
右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用之,如中風,用漿水調服。
常山散:
常山(二兩),甘草(二兩半)。
右為細末,水煎空心服之。
青黛散:
豬牙皂角(二箇),玄胡索(一箇),青黛(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灌之,其涎自出。
==中標題== 汗劑。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去根不去節),連翹,芒硝(各半
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二兩),滑石(三錢),甘草(二兩),荊芥,白朮
,山梔子(各一兩)。
右為麤末,每服五七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涎嗽加半
夏五錢生薑製過。
雙解散:
通聖散與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鍾,生薑豆豉蔥白同煎。
浮萍散:
治癩風。
浮萍(一兩),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去根各一兩),或加當歸芍藥。
右為麤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則愈。
升麻湯:
升麻(去土),葛根,芍藥,甘草(炒各一兩)。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麻黃湯:
麻黃(一兩去根),官桂(七錢),甘草(三錢干炙),杏仁(二十三箇,去皮尖
,麩炒黃色用)。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自解。
桂枝湯:
桂枝(一兩),茯苓(半兩),芍藥(一兩),甘草(七錢)。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棗,一同煎,溫服。
==中標題== 下劑。
導水丸: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
加甘遂一兩,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病則加。
白芥子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
朴硝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久毒宜加。
郁李仁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
加樟柳根一兩,去腰腿沉重。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
右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
通經散: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以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沸取出用,冷水浸
過去麵焙乾)。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神祐丸:
甘遂(依前製用),大戟(焙浸煮醋乾用),芫花(醋浸煮各半兩),黑牽牛(一
兩),大黃(乙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溫水下。
琥珀丸:
右如前神祐丸加琥珀一兩是也。
益胃散:
甘遂(依前製過用)。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以豶豬腰子細批破,以鹽椒等物淹透爛切,摻藥在內,以荷
葉裹燒熟,溫淡酒調服。
大承氣湯:
大黃(半兩),厚朴(乙兩),枳實(乙枚麩炒),芒硝(兩半)。
右為麤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減。
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各一兩),枳實(乙枚)。
右為麤末,同前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甘草(炙),朴硝(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溫服食後。
桃仁承氣湯:
桃仁(乙十二箇,去尖皮),官桂,甘草,芒硝(各半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玉井散:
瓜蔞根(二兩),甘遂(乙兩製用)。
右為細末,以麝香湯調下三錢,臨臥服。
水煮桃紅丸:
黑牽牛頭末(半兩),瓜蒂末(三錢),雄黃(乙錢水飛過用之),乾胭脂(少許r
)。
右以黃水調麵為丸,以水煮之,浮熟取出,冷水拔過,麝香湯調下。
無憂散:
黃耆,木通,桑白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朮,木香(各半兩),牽牛頭末
(四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以生薑自然汁調下,食後。
泄水丸:(又方,藏用丸:一料加芒硝半兩,商陸半兩為末,水丸依前服之)
大戟,芫花,甘遂,海帶,海藻,郁李仁,續隨子(各半兩),樟柳根(乙兩)。
右為細末,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下。
牛黃通膈丸:
黑牽牛,大黃,木通(各半兩另取)。
右為細末,水丸如黍粒大,量兒大小,三五十或百丸水下。
四生丸:(一名潤腸丸)。
黑牽牛,大黃,朴硝,皂角(去皮弦各等分蜜炙)。
右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溫水下。
內托散:
大黃,牡蠣(各半兩),甘草(三錢),瓜蔞(二箇)。
右為末,水一大盞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藏用丸:
大黃,黃芩(各二兩),滑石,黑牽牛(各四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溫水下。
神芎丸:
藏用丸一料,內加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水丸桐子大,水下。
進食丸:
牽牛(乙兩),巴豆(三箇去油心膜)。
右為末,水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後隨所傷物送下。
牛黃白朮丸:
治腰腳濕。
黑牽牛末,大黃(各二兩),白朮(乙兩)。
右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要利加至百丸。
玉燭散:
以四物湯承氣湯朴硝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三和湯:
以四物湯涼膈散當歸各中停,水煎服。
丁香化癖散:
治小兒脾。
白丁香,蜜陀僧,舶上硫黃(各一錢),碙砂(半錢),輕粉(少許)。
右研細末,每兒一歲服半錢,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後用通膈泄。
抵當湯:
水蛭(十箇),虫(十箇去翅足熬),大黃(乙兩),桃仁(七枚去皮尖槌)。
右剉如麻豆,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抵當丸:
虫(五箇),桃仁(六枚),大黃(三分),水蛭(五箇)。
右為細末,只作一丸,水一大盞煮一丸至七分,頓服之。
十棗湯:
紫芫花(醋浸煮),大戟,甘遂(製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棗十枚同煎,取半盞服之。
除濕丹: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另研),沒藥(另\r
研各一兩),黑牽牛末(半兩),大戟(三兩炒),陳皮(四兩去白)。
右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水送下。
利膈丸:
牽牛(四兩生),槐角子(乙兩炒),木香(乙兩),青皮(乙兩),皂角(去皮
酥炙),半夏(洗各二兩)。
右為細末,生薑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三一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去皮),枳實(各五兩),甘草(乙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去滓,熱服。
大陷胸湯:
大黃(乙兩半),芒硝(乙兩八錢半),甘遂末(一字)。
右為末,水一盞煮大黃至八分,去滓,入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
小陷胸湯:
半夏(湯洗乙錢五分),黃連(乙分),瓜蔞實(一枚用四分之一)。
右剉麻豆大,水二盞先煮瓜蔞至一盞半,下諸藥取八分,去滓,溫服,未利,再服
。
握宣丸:
檳榔,肉桂,乾薑,附子,甘遂,良薑,韭子,巴豆(各等分),入硫黃(乙錢)
。
右為細末,軟米和丸桐子大,早辰先椒湯洗手,放溫揩乾,用生油少許泥手心,男
左女右,磨令熱,握一丸宣一二行。
==中標題== 風門。
防風通聖散:(方在汗門中附)。
防風天麻散:
防風,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烏頭,荊芥,當歸(焙製),甘草,滑石,白
附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熱酒化,蜜少許調藥半錢加至一錢,少時覺藥行微麻為度,如作丸煉蜜
和彈子大,熱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防風湯:
防風,麻黃,獨活,秦艽(去蘆),黃芩,石膏,當歸,白朮(各半兩)。
右為粗末,入半夏片子,令攪勻,每服四錢,水二中盞入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去
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少許,帶熱食後服。
祛風丸:
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天南星,半夏(薑製),蒸豆粉,甘草,川芎,
僵蠶,藿香,苓苓香,地龍(去土),蝎梢(炒各一兩),川薑(半兩)。
右為細末,藥末一兩,用蒸豆粉一兩,以白麵二兩,滴水和丸如桐子大,陰乾細嚼
,茶清下三五丸至五七丸,食後,初服三丸以漸加之。
排風湯:
當歸(去蘆),杏仁(去皮尖麩炒),防風(去蘆),白蘚皮,白朮,芍藥,官桂
(去粗皮),川芎,甘草(炒),獨活,麻黃(去節),茯苓(去皮各三兩)。
右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芍藥,川芎,甘草(炙),杏仁(湯泡去皮
尖炒),防己,官桂(去皮),防風(去蘆各一兩),附子(半兩去皮臍)。
右除附子杏仁外,合搗為粗末,後入二味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
一盞,去滓,少熱服,食後。
消風散:
川芎,羌活(去蘆),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白僵蠶(
炒),蟬殼(炒),厚朴(去粗皮薑製各乙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
川芎散:
川芎,荊芥,甘菊,薄荷,蟬殼,蔓菁子(各二兩),甘草(乙兩炙)。
右為細末,茶酒任下三二錢,食後服。
搜風丸:(一名人參半夏丸)。
人參,茯苓,南星(各半兩),半夏,乾生薑,白礬(生),凝水石(各一兩),
蛤粉(二兩),薄荷,藿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與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
當歸川芎散:
當歸,川芎(各半兩),甘草(二兩),黃芩(四兩),薄荷(乙兩),縮砂仁(
一分)。
右為細末,溫水調下一二錢。
愈風餅子:
川烏(半兩炮烈),川芎,甘菊,白芷,防風,細辛,天麻,羌活,荊芥,薄荷,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水浸蒸餅為劑,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子,細嚼,茶酒送下,不計時候
。
疏風丸:
通聖散一料加天麻羌活獨活細辛甘菊首烏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
通頂散:
石膏,川芎,瓜蒂(各等分),藜蘆(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之。
胃風湯: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
右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陳粟米煎,空心服之。
香芎散:
香附子(炒),芎藭,石膏(水飛),白芷,甘草,薄荷(各兩),川烏(半兩炒
去皮臍)。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茶清調下,無時。
鐵彈丸:
地龍(去土),防風,白膠香,沒藥,木鱉(去皮),草烏頭(水浸炮),白芷,
五靈脂,當歸(各一兩),細墨(三錢),麝香(另研),乳香(另研),升麻(
各二錢)。
右為末,糯粥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酒下。
==中標題== 吐劑。
三聖散:
防風(三兩去蘆),瓜蒂(三兩搏淨碾破,以蒂卷定連紙剉細,去紙,用麤羅子羅
過另放,末將滓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用),藜蘆(去苗及心,加減用之,或
一兩或半兩或一分)。
右各為麤末,每服約半兩,以虀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虀汁,次入一盞
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
吐為度。
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箇),赤小豆(七十五箇),人參(半兩去蘆),甘草(半兩或二錢
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或二錢,量虛實加減用之,空心虀汁調下服之。
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支弦,秤一兩炙用之),綠礬,藜蘆(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斡開牙關,漿水調下灌之。
蔚金散:
蔚金,滑石,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量虛實加減,以虀汁調下,空心服之。
茶調散(亦一名,二仙散)。
瓜蒂,不以多少,好茶中停。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虀汁調下,空心用之。
獨聖散:
瓜蒂,不以多少。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虀汁調下服之,痛加全蝎,頭痛加蔚金。
碧雲散:
治小兒驚風有涎。
膽礬(半兩),銅青(一分),粉霜(一錢),輕粉(一分)。
右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用之,如中風,用漿水調服。
常山散:
常山(二兩),甘草(二兩半)。
右為細末,水煎空心服之。
青黛散:
豬牙皂角(二箇),玄胡索(一箇),青黛(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灌之,其涎自出。
==中標題== 汗劑。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去根不去節),連翹,芒硝(各半
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二兩),滑石(三錢),甘草(二兩),荊芥,白朮
,山梔子(各一兩)。
右為麤末,每服五七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涎嗽加半
夏五錢生薑製過。
雙解散:
通聖散與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鍾,生薑豆豉蔥白同煎。
浮萍散:
治癩風。
浮萍(一兩),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去根各一兩),或加當歸芍藥。
右為麤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則愈。
升麻湯:
升麻(去土),葛根,芍藥,甘草(炒各一兩)。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麻黃湯:
麻黃(一兩去根),官桂(七錢),甘草(三錢干炙),杏仁(二十三箇,去皮尖
,麩炒黃色用)。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汗出自解。
桂枝湯:
桂枝(一兩),茯苓(半兩),芍藥(一兩),甘草(七錢)。
右為麤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棗,一同煎,溫服。
==中標題== 下劑。
導水丸: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
加甘遂一兩,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病則加。
白芥子一兩,去遍身走注疼痛。
朴硝一兩,退熱散腫毒,止痛久毒宜加。
郁李仁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
加樟柳根一兩,去腰腿沉重。
右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
右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
通經散: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以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沸取出用,冷水浸
過去麵焙乾)。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神祐丸:
甘遂(依前製用),大戟(焙浸煮醋乾用),芫花(醋浸煮各半兩),黑牽牛(一
兩),大黃(乙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溫水下。
琥珀丸:
右如前神祐丸加琥珀一兩是也。
益胃散:
甘遂(依前製過用)。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以豶豬腰子細批破,以鹽椒等物淹透爛切,摻藥在內,以荷
葉裹燒熟,溫淡酒調服。
大承氣湯:
大黃(半兩),厚朴(乙兩),枳實(乙枚麩炒),芒硝(兩半)。
右為麤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減。
小承氣湯:
大黃,厚朴(各一兩),枳實(乙枚)。
右為麤末,同前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甘草(炙),朴硝(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溫服食後。
桃仁承氣湯:
桃仁(乙十二箇,去尖皮),官桂,甘草,芒硝(各半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玉井散:
瓜蔞根(二兩),甘遂(乙兩製用)。
右為細末,以麝香湯調下三錢,臨臥服。
水煮桃紅丸:
黑牽牛頭末(半兩),瓜蒂末(三錢),雄黃(乙錢水飛過用之),乾胭脂(少許r
)。
右以黃水調麵為丸,以水煮之,浮熟取出,冷水拔過,麝香湯調下。
無憂散:
黃耆,木通,桑白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朮,木香(各半兩),牽牛頭末
(四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以生薑自然汁調下,食後。
泄水丸:(又方,藏用丸:一料加芒硝半兩,商陸半兩為末,水丸依前服之)
大戟,芫花,甘遂,海帶,海藻,郁李仁,續隨子(各半兩),樟柳根(乙兩)。
右為細末,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下。
牛黃通膈丸:
黑牽牛,大黃,木通(各半兩另取)。
右為細末,水丸如黍粒大,量兒大小,三五十或百丸水下。
四生丸:(一名潤腸丸)。
黑牽牛,大黃,朴硝,皂角(去皮弦各等分蜜炙)。
右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溫水下。
內托散:
大黃,牡蠣(各半兩),甘草(三錢),瓜蔞(二箇)。
右為末,水一大盞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藏用丸:
大黃,黃芩(各二兩),滑石,黑牽牛(各四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溫水下。
神芎丸:
藏用丸一料,內加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水丸桐子大,水下。
進食丸:
牽牛(乙兩),巴豆(三箇去油心膜)。
右為末,水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後隨所傷物送下。
牛黃白朮丸:
治腰腳濕。
黑牽牛末,大黃(各二兩),白朮(乙兩)。
右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要利加至百丸。
玉燭散:
以四物湯承氣湯朴硝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三和湯:
以四物湯涼膈散當歸各中停,水煎服。
丁香化癖散:
治小兒脾。
白丁香,蜜陀僧,舶上硫黃(各一錢),碙砂(半錢),輕粉(少許)。
右研細末,每兒一歲服半錢,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後用通膈泄。
抵當湯:
水蛭(十箇),虫(十箇去翅足熬),大黃(乙兩),桃仁(七枚去皮尖槌)。
右剉如麻豆,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抵當丸:
虫(五箇),桃仁(六枚),大黃(三分),水蛭(五箇)。
右為細末,只作一丸,水一大盞煮一丸至七分,頓服之。
十棗湯:
紫芫花(醋浸煮),大戟,甘遂(製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棗十枚同煎,取半盞服之。
除濕丹: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各二兩),乳香(另研),沒藥(另\r
研各一兩),黑牽牛末(半兩),大戟(三兩炒),陳皮(四兩去白)。
右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水送下。
利膈丸:
牽牛(四兩生),槐角子(乙兩炒),木香(乙兩),青皮(乙兩),皂角(去皮
酥炙),半夏(洗各二兩)。
右為細末,生薑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三一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去皮),枳實(各五兩),甘草(乙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去滓,熱服。
大陷胸湯:
大黃(乙兩半),芒硝(乙兩八錢半),甘遂末(一字)。
右為末,水一盞煮大黃至八分,去滓,入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
小陷胸湯:
半夏(湯洗乙錢五分),黃連(乙分),瓜蔞實(一枚用四分之一)。
右剉麻豆大,水二盞先煮瓜蔞至一盞半,下諸藥取八分,去滓,溫服,未利,再服
。
握宣丸:
檳榔,肉桂,乾薑,附子,甘遂,良薑,韭子,巴豆(各等分),入硫黃(乙錢)
。
右為細末,軟米和丸桐子大,早辰先椒湯洗手,放溫揩乾,用生油少許泥手心,男
左女右,磨令熱,握一丸宣一二行。
==中標題== 風門。
防風通聖散:(方在汗門中附)。
防風天麻散:
防風,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烏頭,荊芥,當歸(焙製),甘草,滑石,白
附子(各半兩)。
右為細末,熱酒化,蜜少許調藥半錢加至一錢,少時覺藥行微麻為度,如作丸煉蜜
和彈子大,熱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防風湯:
防風,麻黃,獨活,秦艽(去蘆),黃芩,石膏,當歸,白朮(各半兩)。
右為粗末,入半夏片子,令攪勻,每服四錢,水二中盞入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去
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少許,帶熱食後服。
祛風丸:
川烏(炮去皮臍),草烏(炮),天南星,半夏(薑製),蒸豆粉,甘草,川芎,
僵蠶,藿香,苓苓香,地龍(去土),蝎梢(炒各一兩),川薑(半兩)。
右為細末,藥末一兩,用蒸豆粉一兩,以白麵二兩,滴水和丸如桐子大,陰乾細嚼
,茶清下三五丸至五七丸,食後,初服三丸以漸加之。
排風湯:
當歸(去蘆),杏仁(去皮尖麩炒),防風(去蘆),白蘚皮,白朮,芍藥,官桂
(去粗皮),川芎,甘草(炒),獨活,麻黃(去節),茯苓(去皮各三兩)。
右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芍藥,川芎,甘草(炙),杏仁(湯泡去皮
尖炒),防己,官桂(去皮),防風(去蘆各一兩),附子(半兩去皮臍)。
右除附子杏仁外,合搗為粗末,後入二味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
一盞,去滓,少熱服,食後。
消風散:
川芎,羌活(去蘆),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白僵蠶(
炒),蟬殼(炒),厚朴(去粗皮薑製各乙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
川芎散:
川芎,荊芥,甘菊,薄荷,蟬殼,蔓菁子(各二兩),甘草(乙兩炙)。
右為細末,茶酒任下三二錢,食後服。
搜風丸:(一名人參半夏丸)。
人參,茯苓,南星(各半兩),半夏,乾生薑,白礬(生),凝水石(各一兩),
蛤粉(二兩),薄荷,藿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與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
當歸川芎散:
當歸,川芎(各半兩),甘草(二兩),黃芩(四兩),薄荷(乙兩),縮砂仁(
一分)。
右為細末,溫水調下一二錢。
愈風餅子:
川烏(半兩炮烈),川芎,甘菊,白芷,防風,細辛,天麻,羌活,荊芥,薄荷,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水浸蒸餅為劑,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子,細嚼,茶酒送下,不計時候
。
疏風丸:
通聖散一料加天麻羌活獨活細辛甘菊首烏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彈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
通頂散:
石膏,川芎,瓜蒂(各等分),藜蘆(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之。
胃風湯: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川芎,官桂,當歸,芍藥,白朮。
右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陳粟米煎,空心服之。
香芎散:
香附子(炒),芎藭,石膏(水飛),白芷,甘草,薄荷(各兩),川烏(半兩炒
去皮臍)。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茶清調下,無時。
鐵彈丸:
地龍(去土),防風,白膠香,沒藥,木鱉(去皮),草烏頭(水浸炮),白芷,
五靈脂,當歸(各一兩),細墨(三錢),麝香(另研),乳香(另研),升麻(
各二錢)。
右為末,糯粥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酒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暑門(瘧附)
卷十二
==中標題== 暑門(瘧附)。
白虎湯:
知母(乙兩半去皮),甘草(乙兩),糯米(乙合),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為末)
。
右剉如麻豆大,粳米拌勻,另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四服,或
眩嘔者加半夏半兩薑汁製過用之。
桂苓甘露散:
官桂,人參,藿香(各半兩),茯苓,白朮,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
各一兩),滑石(二兩),木香(一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點下,新水或生薑湯亦用,可也。
化痰玉壺丸:
南星,半夏(並生用),天麻(各半兩),白麵(三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候浮,
即熱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拘時服。
益元散:
滑石(六兩),甘草(乙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蜜調新水送下。
玉露散: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瓜蔞根(各四兩),甘草(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水調下。
玉膏散:
石膏(一兩),人參(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細末,新水蜜水調三錢,生薑湯亦可。
辰砂丹:
治瘧。
信(乙錢),雄黑豆(六十箇或二兩重)。
右為細末,硃砂為衣,端午日合,不令雞犬婦人見,每服一丸,無根水下。
溫脾丸:
信(乙錢),甘草(二錢),紫河車(三錢),豆粉(四兩)。
右為末,滴水丸,每服半錢,作十丸,臨臥無根水下。
溫脾散:
紫河車,綠豆(各一兩),甘草(半兩),砒(乙錢另研)。
右為細末,後入砒研勻,每服半錢,新水盞調下,如是隔日發直,待臨睡服藥,如
頻日發,只夜深服,忌葷酒魚兔等。
==中標題== 濕門(嗽附)。
五苓散:
官桂,澤瀉,豬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或新水調下。
葶藶木香散:
苦葶藶,茯苓(去皮),豬苓(去皮各一分),木香(半錢),澤瀉,木通,甘草
(各半兩),官桂(一分),滑石(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調下,食後服。
白朮木香散:
白朮,豬苓,澤瀉,赤茯苓(各半兩),木香,檳榔(各三錢),陳皮(一兩去白
),官桂(一錢),滑石(三兩)。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溫服食後。
大橘皮湯:
橘皮(一兩半),木香(一分),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
豬苓(去黑皮),澤瀉,白朮,官桂(各半兩),甘草(二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
神助散:
苦葶藶(二兩炒),黑牽牛(三兩半微炒取頭末用之),澤瀉(二兩),豬苓(二
兩去皮),椒目(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蔥白三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三錢,絕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朮丸:
官桂,茯苓,半夏(各一兩),黃柏(二兩),白朮,乾生薑(一分),橘皮(去
白),澤瀉,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食後服之。
桂苓白朮散:
官桂,茯苓,白朮(各半兩),滑石(二兩),甘草,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
兩)。
右為細末,熱湯調三錢,新水生薑湯亦可,食後服。
白朮調中湯:
白朮,茯苓,橘皮(去白),澤瀉(各半兩),甘草(一兩),乾薑(炒),官桂
,縮砂仁,藿香(各一分),右
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無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朮調中丸。
寍神散:
治嗽。
御米殼(二兩蜜炙),人參,苦葶藶(各一兩)。
右為末,入烏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服食後。
寍肺散:
御米(蜜炙去穰),甘草,乾薑,當歸,白礬,陳皮(各一兩)。
右為末,煎虀汁調三錢。
人參補肺散:
人參,麻黃(去節),白朮,防己,防風(各等分),桑皮(倍加)。
右剉咀,以漿水一碗煎至半,去滓,溫服,每用半兩,各秤過。
白朮湯:
白朮,甘草,當歸,陳皮,桔梗,枳殼(各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去滓,溫服三五錢。
薏苡仁湯:
桔梗(乙兩),甘草(二兩),薏苡仁(三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入糯米為引,米軟為度,食後服之。
益黃散:
治小兒痢。
陳皮(乙兩),青皮,柯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之。
香連丸:
木香,柯子肉(麵炒),黃連(炒各半兩),龍骨(二錢)。
右為細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中標題== 暑門(瘧附)。
白虎湯:
知母(乙兩半去皮),甘草(乙兩),糯米(乙合),石膏(四兩亂紋者另為末)
。
右剉如麻豆大,粳米拌勻,另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四服,或
眩嘔者加半夏半兩薑汁製過用之。
桂苓甘露散:
官桂,人參,藿香(各半兩),茯苓,白朮,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
各一兩),滑石(二兩),木香(一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點下,新水或生薑湯亦用,可也。
化痰玉壺丸:
南星,半夏(並生用),天麻(各半兩),白麵(三兩)。
右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候浮,
即熱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拘時服。
益元散:
滑石(六兩),甘草(乙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蜜調新水送下。
玉露散: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瓜蔞根(各四兩),甘草(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水調下。
玉膏散:
石膏(一兩),人參(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細末,新水蜜水調三錢,生薑湯亦可。
辰砂丹:
治瘧。
信(乙錢),雄黑豆(六十箇或二兩重)。
右為細末,硃砂為衣,端午日合,不令雞犬婦人見,每服一丸,無根水下。
溫脾丸:
信(乙錢),甘草(二錢),紫河車(三錢),豆粉(四兩)。
右為末,滴水丸,每服半錢,作十丸,臨臥無根水下。
溫脾散:
紫河車,綠豆(各一兩),甘草(半兩),砒(乙錢另研)。
右為細末,後入砒研勻,每服半錢,新水盞調下,如是隔日發直,待臨睡服藥,如
頻日發,只夜深服,忌葷酒魚兔等。
==中標題== 濕門(嗽附)。
五苓散:
官桂,澤瀉,豬苓(去黑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或新水調下。
葶藶木香散:
苦葶藶,茯苓(去皮),豬苓(去皮各一分),木香(半錢),澤瀉,木通,甘草
(各半兩),官桂(一分),滑石(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調下,食後服。
白朮木香散:
白朮,豬苓,澤瀉,赤茯苓(各半兩),木香,檳榔(各三錢),陳皮(一兩去白
),官桂(一錢),滑石(三兩)。
右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溫服食後。
大橘皮湯:
橘皮(一兩半),木香(一分),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
豬苓(去黑皮),澤瀉,白朮,官桂(各半兩),甘草(二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後。
神助散:
苦葶藶(二兩炒),黑牽牛(三兩半微炒取頭末用之),澤瀉(二兩),豬苓(二
兩去皮),椒目(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蔥白三莖漿水一盞煎至半盞,入酒半盞調藥三錢,絕早面東服之。
桂苓白朮丸:
官桂,茯苓,半夏(各一兩),黃柏(二兩),白朮,乾生薑(一分),橘皮(去
白),澤瀉,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食後服之。
桂苓白朮散:
官桂,茯苓,白朮(各半兩),滑石(二兩),甘草,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
兩)。
右為細末,熱湯調三錢,新水生薑湯亦可,食後服。
白朮調中湯:
白朮,茯苓,橘皮(去白),澤瀉(各半兩),甘草(一兩),乾薑(炒),官桂
,縮砂仁,藿香(各一分),右
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無時,煉蜜每兩作十丸,名曰白朮調中丸。
寍神散:
治嗽。
御米殼(二兩蜜炙),人參,苦葶藶(各一兩)。
右為末,入烏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服食後。
寍肺散:
御米(蜜炙去穰),甘草,乾薑,當歸,白礬,陳皮(各一兩)。
右為末,煎虀汁調三錢。
人參補肺散:
人參,麻黃(去節),白朮,防己,防風(各等分),桑皮(倍加)。
右剉咀,以漿水一碗煎至半,去滓,溫服,每用半兩,各秤過。
白朮湯:
白朮,甘草,當歸,陳皮,桔梗,枳殼(各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去滓,溫服三五錢。
薏苡仁湯:
桔梗(乙兩),甘草(二兩),薏苡仁(三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入糯米為引,米軟為度,食後服之。
益黃散:
治小兒痢。
陳皮(乙兩),青皮,柯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之。
香連丸:
木香,柯子肉(麵炒),黃連(炒各半兩),龍骨(二錢)。
右為細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火門
卷十二
==中標題== 火門。
涼膈散:
大黃(乙兩),連翹(四兩),甘草,黃芩,薄荷,朴硝,山梔(各一兩)。
右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蜜竹葉煎三五沸,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之。
瀉心湯:
大黃,甘草(炙),當歸,芍藥,麻黃,荊芥(各一兩半),白朮(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八正散:
大黃,瞿麥,木通,萹蓄,車前子,甘草,山梔子(各一兩),滑石(二兩),加
木香一兩尤佳。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胃散:
治傷寒吐逆,四肢厥冷。
水銀,舶上硫黃(各半兩)。
右二味,先研硫黃極細,次入水銀同研至深黑,每服一錢,病重者二錢,溫米飲調
服,不拘時。
三黃丸:
大黃,黃芩,黃柏(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
又方去黃芩用黃連。
芍藥柏皮丸:
芍藥(白者),黃柏(去皮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食前。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梔子減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清涼飲子:
大黃(蒸),赤芍藥,當歸,甘草(炒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以意加減。
黃連清心湯:
涼膈散加黃連半兩是也。
犀角散:
黃連,大黃,芍藥,犀角,甘草(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之。
黃連木通丸:
治心經畜熱,夏至則甚。
黃連(二兩),木通(半兩)。
右為末生薑汁打麵糊和丸,每服三十丸,食後燈心湯下,日三服。
==中標題== 火門。
涼膈散:
大黃(乙兩),連翹(四兩),甘草,黃芩,薄荷,朴硝,山梔(各一兩)。
右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蜜竹葉煎三五沸,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柏,黃芩,大梔子(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之。
瀉心湯:
大黃,甘草(炙),當歸,芍藥,麻黃,荊芥(各一兩半),白朮(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八正散:
大黃,瞿麥,木通,萹蓄,車前子,甘草,山梔子(各一兩),滑石(二兩),加
木香一兩尤佳。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調胃散:
治傷寒吐逆,四肢厥冷。
水銀,舶上硫黃(各半兩)。
右二味,先研硫黃極細,次入水銀同研至深黑,每服一錢,病重者二錢,溫米飲調
服,不拘時。
三黃丸:
大黃,黃芩,黃柏(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
又方去黃芩用黃連。
芍藥柏皮丸:
芍藥(白者),黃柏(去皮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食前。
大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新水下三十丸,加梔子減大黃,名梔子金花丸。
清涼飲子:
大黃(蒸),赤芍藥,當歸,甘草(炒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以意加減。
黃連清心湯:
涼膈散加黃連半兩是也。
犀角散:
黃連,大黃,芍藥,犀角,甘草(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無時溫服之。
黃連木通丸:
治心經畜熱,夏至則甚。
黃連(二兩),木通(半兩)。
右為末生薑汁打麵糊和丸,每服三十丸,食後燈心湯下,日三服。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燥門、寒門
卷十二
==中標題== 燥門。
神功丸:
大黃(麵裹蒸),柯子皮,麻子仁(另搗),人參(去蘆各一兩)。
右為細末,入麻子仁搗,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或酒米飲下,
食後臨臥,如大便不通加服。
脾約丸:
麻仁(一兩二錢半),枳實(麩炒),厚朴(去粗皮),芍藥(各二兩),大黃(
四兩蒸),杏仁(去皮尖炒黃乙兩二錢)。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送下。
麻仁丸:
郁李仁(去皮另搗),火麻子仁(另搗二兩),木香(五錢半),大黃(二兩半生
半熟),檳榔(半兩),乾山藥,防風(去蘆),枳殼(炒去穰七錢半),羌活(
五錢半)。
右為細末,入另搗者三味攪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
食後牽牛滑石。
潤體丸:
郁李仁,大黃,桂心,黑牽牛,當歸,黃柏(並生用各半兩),輕粉(少許)。
右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四十丸,溫水或生薑湯下。
==中標題== 寒門。
薑附湯:
乾薑(三兩另為粗末),附子(乙兩生用去皮臍細切)。
右二味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四逆湯:
甘草(三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二薑湯:
良薑,乾薑(炮各三兩)。
右為細末,酒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湯下。
朮附湯:
黑附子(重乙兩),白朮(乙兩半),甘草(七錢半炙)。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
後。
大巳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炮去皮臍作豆大再炒黃),乾薑(炮製),良薑(炒
),官桂(去粗皮),吳茱萸(各一兩)。
右為細末,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
理中丸:
人參(去蘆),白朮,乾薑,甘草(灸),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
稍熱空心服之。
平胃散:
厚朴(薑製),陳皮(各三兩),蒼朮(五兩泔浸),甘草(三兩炒)。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養脾丸:
乾薑(炮),縮砂(各二兩),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麥柏(炒各一兩)
,白朮(半兩),甘草(炒乙兩半)。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
==中標題== 燥門。
神功丸:
大黃(麵裹蒸),柯子皮,麻子仁(另搗),人參(去蘆各一兩)。
右為細末,入麻子仁搗,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或酒米飲下,
食後臨臥,如大便不通加服。
脾約丸:
麻仁(一兩二錢半),枳實(麩炒),厚朴(去粗皮),芍藥(各二兩),大黃(
四兩蒸),杏仁(去皮尖炒黃乙兩二錢)。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送下。
麻仁丸:
郁李仁(去皮另搗),火麻子仁(另搗二兩),木香(五錢半),大黃(二兩半生
半熟),檳榔(半兩),乾山藥,防風(去蘆),枳殼(炒去穰七錢半),羌活(
五錢半)。
右為細末,入另搗者三味攪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
食後牽牛滑石。
潤體丸:
郁李仁,大黃,桂心,黑牽牛,當歸,黃柏(並生用各半兩),輕粉(少許)。
右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四十丸,溫水或生薑湯下。
==中標題== 寒門。
薑附湯:
乾薑(三兩另為粗末),附子(乙兩生用去皮臍細切)。
右二味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四逆湯:
甘草(三兩),乾薑(半兩),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二薑湯:
良薑,乾薑(炮各三兩)。
右為細末,酒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湯下。
朮附湯:
黑附子(重乙兩),白朮(乙兩半),甘草(七錢半炙)。
右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
後。
大巳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炮去皮臍作豆大再炒黃),乾薑(炮製),良薑(炒
),官桂(去粗皮),吳茱萸(各一兩)。
右為細末,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
理中丸:
人參(去蘆),白朮,乾薑,甘草(灸),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
稍熱空心服之。
平胃散:
厚朴(薑製),陳皮(各三兩),蒼朮(五兩泔浸),甘草(三兩炒)。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養脾丸:
乾薑(炮),縮砂(各二兩),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麥柏(炒各一兩)
,白朮(半兩),甘草(炒乙兩半)。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卷十二 兼治於內、外者
卷十二
==中標題== 兼治於內者。
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黃芩,赤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二錢半),枳實(二錢半
),大黃(乙兩)。
右為粗末,入半夏片子,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中盞,瀘去
滓,溫服食後。
小柴胡湯:
柴胡(四兩去蘆),黃芩,人參,半夏(湯洗七次切片),甘草(各一兩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柴胡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r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防風,甘草,芍藥,大黃,當歸,滑石(各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朮湯:
治孕婦痢嘔吐血。
白朮,黃芩,當歸(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食前服。
==中標題== 兼治於外者。
桂苓湯,麻黃湯,升麻湯,已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五積散:
蒼朮(二兩四錢),桔梗(乙兩四錢),枳殼(麩炒),陳皮(各六錢),白芷,
川芎,當歸,甘草(炙),官桂(去粗皮),半夏(湯浸),茯苓(各三錢),麻
黃(乙錢去節),厚朴,乾薑(各四錢)。
右除官桂枳殼別為末外,以慢火炒令黃色為末,與官桂等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
半入生薑五片蔥白三寸鹽豉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青衿散:
治咽喉。
益元散加薄荷青黛生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中標題== 兼治於內者。
大柴胡湯:
柴胡(四兩),黃芩,赤芍藥(各一兩半),半夏(一兩二錢半),枳實(二錢半
),大黃(乙兩)。
右為粗末,入半夏片子,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一中盞,瀘去
滓,溫服食後。
小柴胡湯:
柴胡(四兩去蘆),黃芩,人參,半夏(湯洗七次切片),甘草(各一兩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柴胡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
r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防風當歸飲子:
柴胡,人參,黃芩,防風,甘草,芍藥,大黃,當歸,滑石(各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朮湯:
治孕婦痢嘔吐血。
白朮,黃芩,當歸(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食前服。
==中標題== 兼治於外者。
桂苓湯,麻黃湯,升麻湯,已上三方在前汗法中附。
五積散:
蒼朮(二兩四錢),桔梗(乙兩四錢),枳殼(麩炒),陳皮(各六錢),白芷,
川芎,當歸,甘草(炙),官桂(去粗皮),半夏(湯浸),茯苓(各三錢),麻
黃(乙錢去節),厚朴,乾薑(各四錢)。
右除官桂枳殼別為末外,以慢火炒令黃色為末,與官桂等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
半入生薑五片蔥白三寸鹽豉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
青衿散:
治咽喉。
益元散加薄荷青黛生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獨治於內者
卷十二==中標題== 獨治於內者。
陷胸湯:
大黃(二兩半),芒硝(乙兩八錢半),甘遂(乙字另為末)。
右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令沸,次下甘遂末,放溫服之。
大黃丸:
大黃,黑牽牛,枳殼,木通(各一兩)。
右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以生薑湯送下。
備急丸:
巴豆(去皮油),大黃,乾薑(炮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下,不拘時服之。
枳殼丸:
商枳殼(乙兩麩炒),牽牛頭末(四兩)。
右為細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或生薑湯下。
蓮殼散:
治血崩。
樗皮(燒灰),蓮殼(燒灰存性二味各半兩),香附子(三兩炒)。
右為末,米飲調下三四錢,食前服。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茂(炮各一兩),大黃,黃連(各三兩),香附子(
炒),牽牛(各四兩)。
右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導飲丸:
青皮,陳皮,京三稜(炮),廣茂(炮),黃連,枳殼(麩炒各一兩),大黃,黃
柏(各三兩),香附子(炒),黑牽牛(各四兩)。
右為細末,桐子大,用水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五香連翹散:
丁香,青木香,沉香,熏陸香,麝香,木通,連翹,桑寄生,獨活,升麻,大黃(
各等分)。
右為粗末,以竹瀝煎五七錢,未利加大黃,去滓,稍熱以利為度。
四物湯:
川芎,當歸,熟地黃,芍藥(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三四錢,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溫空心服。
加龍膽草防己,名一醉散。治目暴發,加蒲黃治娠婦漏血。
當歸散:
治血崩。
當歸(乙兩),龍骨(二兩炒赤),香附子(三錢炒),棕毛灰(五錢)。
右為末,米飲調三四錢,空心服。
又一方,當歸白芍藥香附炒各等分為末,米飲湯調下,食前服。
又當歸散:
行經。
當歸,杜蒺藜(各等分)。
右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
葛根散:
解酒毒。
甘草,乾葛花,葛根,縮砂仁,貫眾(各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三五錢,去滓服之。
定志丸:
柏子仁,人參,茯苓,遠志(去心),茯神,酸棗仁。
右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
檳榔丸:
檳榔(乙錢半),陳皮(乙兩),木香(二錢半),牽牛(半兩)。
右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檳榔丸:
枳殼,陳皮,牽牛(各等分)。
右為細末,水丸,食後生薑湯下三四十丸。
瞿麥散:
治酒積。
甘遂(半兩製),瞿麥,葛根,麥葉(各一兩),右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治氣積方:
香附子為末,生薑湯調下三二錢。
陷胸湯:
大黃(二兩半),芒硝(乙兩八錢半),甘遂(乙字另為末)。
右以水三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令沸,次下甘遂末,放溫服之。
大黃丸:
大黃,黑牽牛,枳殼,木通(各一兩)。
右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以生薑湯送下。
備急丸:
巴豆(去皮油),大黃,乾薑(炮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水下,不拘時服之。
枳殼丸:
商枳殼(乙兩麩炒),牽牛頭末(四兩)。
右為細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或生薑湯下。
蓮殼散:
治血崩。
樗皮(燒灰),蓮殼(燒灰存性二味各半兩),香附子(三兩炒)。
右為末,米飲調下三四錢,食前服。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茂(炮各一兩),大黃,黃連(各三兩),香附子(
炒),牽牛(各四兩)。
右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導飲丸:
青皮,陳皮,京三稜(炮),廣茂(炮),黃連,枳殼(麩炒各一兩),大黃,黃
柏(各三兩),香附子(炒),黑牽牛(各四兩)。
右為細末,桐子大,用水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五香連翹散:
丁香,青木香,沉香,熏陸香,麝香,木通,連翹,桑寄生,獨活,升麻,大黃(
各等分)。
右為粗末,以竹瀝煎五七錢,未利加大黃,去滓,稍熱以利為度。
四物湯:
川芎,當歸,熟地黃,芍藥(各等分)。
右為粗末,每服三四錢,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溫空心服。
加龍膽草防己,名一醉散。治目暴發,加蒲黃治娠婦漏血。
當歸散:
治血崩。
當歸(乙兩),龍骨(二兩炒赤),香附子(三錢炒),棕毛灰(五錢)。
右為末,米飲調三四錢,空心服。
又一方,當歸白芍藥香附炒各等分為末,米飲湯調下,食前服。
又當歸散:
行經。
當歸,杜蒺藜(各等分)。
右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
葛根散:
解酒毒。
甘草,乾葛花,葛根,縮砂仁,貫眾(各等分)。
右為粗末,水煎三五錢,去滓服之。
定志丸:
柏子仁,人參,茯苓,遠志(去心),茯神,酸棗仁。
右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
檳榔丸:
檳榔(乙錢半),陳皮(乙兩),木香(二錢半),牽牛(半兩)。
右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檳榔丸:
枳殼,陳皮,牽牛(各等分)。
右為細末,水丸,食後生薑湯下三四十丸。
瞿麥散:
治酒積。
甘遂(半兩製),瞿麥,葛根,麥葉(各一兩),右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治氣積方:
香附子為末,生薑湯調下三二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68
- 文章: 33945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儒門事親 卷十二 獨治於外者
卷十二
==中標題== 獨治於外者。
青金散:
芒硝(半錢),青黛(半錢),乳香,沒藥(各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之。
拔毒散:
寒水石,不拘多少,燒令赤。
r
右研為末,以新水調雞翎,掃痛處。
水澄膏:
雄黃(水飛三錢),黃連(半兩),蔚金(二錢),黃柏(半兩),大黃(半兩)
,黃丹(半兩水飛)。
右為細末,量所腫處,用藥多少,新汲水半盞,炒藥在內須臾,藥沉慢,去其澄者
,水盡,然後用槐柳枝攪藥數百餘轉,如麵糊相似,勻以小紙花子攤藥塗腫處,更
以雞翎撩涼水不住掃之。
魚膽丸:
龍膽草,青鹽,腦子(各半兩),麝香(二錢),黃連(乙兩去鬚),碙砂,南硼
砂,鯉魚膽(各二兩)。
右除龍膽草鯉魚膽外,同為細末,先將龍膽草同微研破,以河水三升浸春秋二宿,
夏一宿,冬三宿,將浸者細揉極爛,用絹袋濾去滓,於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子,點
於水內不散,用指頭捏開,有絲乃膏子成,然後入魚膽拌勻,將膏和上藥件末作劑
丸如粟,徐徐點,可視之。
金絲膏:
黃丹,代赭石,玄精石(各半兩),白丁香(一錢),爐甘石(乙兩燒),腦子(
半錢),黃連,蕤仁(去皮油各三錢),南硼砂(一錢)。
右除硼砂腦子外,同為細末,以河水一升,白砂蜜三兩,同熬三五沸,然後入藥末
,再熬至半茶盞以上,用綿子瀘過去滓,次入硼砂腦末攪勻,定磁器內放,徐徐點
眼,大有神效。
生肌散:
黃連(三錢),蜜陀僧(半兩),乾胭脂(二錢),雄黃(乙錢),綠豆粉(二錢
),輕粉(乙錢)。
右為細末,以溫漿水洗過,用無垢軟帛搵淨藥,貼之大有效矣。
赴筵散:
五倍子,蜜陀僧(各等分)。
右為細末,先入漿水漱過,乾貼。
麝香玉線子:
豆粉(半兩),信(乙錢),枯白礬(乙錢半)。
右同研入麝香半錢,再研為細末,滴水和於手背上撚作線,如用時,先以漿水嗽了
口,用毛翎洗縫中淨,臨臥乾貼,或為線子住於縫中。
化癭丹:
治贅。
海帶,海藻,海蛤,昆布(已上焙),澤瀉(炒),連翹(各等分),豬靨,羊靨
(各十枚)。
右為細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一二丸。
通氣丸:(同上所治)。
\n
海藻,海帶,昆布,木通,甘草(各一兩),柯子,薄荷(各半兩),杏仁(少許r
煮浸去皮尖用之)。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夜噙化一丸,忌油膩物。
又方:
海藻,海帶,昆布,澤瀉,木通,豬靨,羊靨(各五枚),海蛤,連翹。
右為細末,研靨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臨臥噙化下效。
消毒散:
治喉腫。
當歸,荊芥,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水煎三五錢,去滓,熱嗽之。
煮肝散:
治雀目。
青蛤粉,夜明砂,穀精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五七錢,豬肝內煮熟細嚼,茶清下。
枯瘤方:
碙砂,粉霜,雄黃(各二錢),輕粉,沒藥,乳香(各一錢),土黃(三錢),麝
香(少許)。
右為細末,以津調塗瘤頂,外邊歇一韭葉,先花紙貼之,上以小黃膏貼之。
小黃膏:
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以水調為糊,比前藥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上不取直,候可取。
剪刀藥:
石灰(一斤陳年者),龍骨(四兩),刺薊(一小束)。
右為末,杵作泥為餅子或為散,貼端午日合。
木香檳榔散:
木香,檳榔,黃連,乳香,輕粉,密陀僧(各等分)。
右為細末,乾摻之,先以口噙漿水洗之。
又方:加黃柏,麝香。
陽起石散:
陽起石(燒)。r
右研末,新水調,塗腫處。
鈆白霜散:
鈆白霜,乾胭脂,寒水石(各等分),腦子,輕粉(各少許)。
右為末摻之。
雄黃散:
雄黃,乳香,沒藥,麝香(少許)。
右為末,量瘡大小乾貼。
化班湯:
紫草,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麻豆大,水一盞,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中標題== 獨治於外者。
青金散:
芒硝(半錢),青黛(半錢),乳香,沒藥(各少許)。
右為細末,鼻內之。
拔毒散:
寒水石,不拘多少,燒令赤。
r
右研為末,以新水調雞翎,掃痛處。
水澄膏:
雄黃(水飛三錢),黃連(半兩),蔚金(二錢),黃柏(半兩),大黃(半兩)
,黃丹(半兩水飛)。
右為細末,量所腫處,用藥多少,新汲水半盞,炒藥在內須臾,藥沉慢,去其澄者
,水盡,然後用槐柳枝攪藥數百餘轉,如麵糊相似,勻以小紙花子攤藥塗腫處,更
以雞翎撩涼水不住掃之。
魚膽丸:
龍膽草,青鹽,腦子(各半兩),麝香(二錢),黃連(乙兩去鬚),碙砂,南硼
砂,鯉魚膽(各二兩)。
右除龍膽草鯉魚膽外,同為細末,先將龍膽草同微研破,以河水三升浸春秋二宿,
夏一宿,冬三宿,將浸者細揉極爛,用絹袋濾去滓,於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子,點
於水內不散,用指頭捏開,有絲乃膏子成,然後入魚膽拌勻,將膏和上藥件末作劑
丸如粟,徐徐點,可視之。
金絲膏:
黃丹,代赭石,玄精石(各半兩),白丁香(一錢),爐甘石(乙兩燒),腦子(
半錢),黃連,蕤仁(去皮油各三錢),南硼砂(一錢)。
右除硼砂腦子外,同為細末,以河水一升,白砂蜜三兩,同熬三五沸,然後入藥末
,再熬至半茶盞以上,用綿子瀘過去滓,次入硼砂腦末攪勻,定磁器內放,徐徐點
眼,大有神效。
生肌散:
黃連(三錢),蜜陀僧(半兩),乾胭脂(二錢),雄黃(乙錢),綠豆粉(二錢
),輕粉(乙錢)。
右為細末,以溫漿水洗過,用無垢軟帛搵淨藥,貼之大有效矣。
赴筵散:
五倍子,蜜陀僧(各等分)。
右為細末,先入漿水漱過,乾貼。
麝香玉線子:
豆粉(半兩),信(乙錢),枯白礬(乙錢半)。
右同研入麝香半錢,再研為細末,滴水和於手背上撚作線,如用時,先以漿水嗽了
口,用毛翎洗縫中淨,臨臥乾貼,或為線子住於縫中。
化癭丹:
治贅。
海帶,海藻,海蛤,昆布(已上焙),澤瀉(炒),連翹(各等分),豬靨,羊靨
(各十枚)。
右為細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一二丸。
通氣丸:(同上所治)。
\n
海藻,海帶,昆布,木通,甘草(各一兩),柯子,薄荷(各半兩),杏仁(少許r
煮浸去皮尖用之)。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夜噙化一丸,忌油膩物。
又方:
海藻,海帶,昆布,澤瀉,木通,豬靨,羊靨(各五枚),海蛤,連翹。
右為細末,研靨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臨臥噙化下效。
消毒散:
治喉腫。
當歸,荊芥,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水煎三五錢,去滓,熱嗽之。
煮肝散:
治雀目。
青蛤粉,夜明砂,穀精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五七錢,豬肝內煮熟細嚼,茶清下。
枯瘤方:
碙砂,粉霜,雄黃(各二錢),輕粉,沒藥,乳香(各一錢),土黃(三錢),麝
香(少許)。
右為細末,以津調塗瘤頂,外邊歇一韭葉,先花紙貼之,上以小黃膏貼之。
小黃膏:
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以水調為糊,比前藥大一遭,三日一易,至八九上不取直,候可取。
剪刀藥:
石灰(一斤陳年者),龍骨(四兩),刺薊(一小束)。
右為末,杵作泥為餅子或為散,貼端午日合。
木香檳榔散:
木香,檳榔,黃連,乳香,輕粉,密陀僧(各等分)。
右為細末,乾摻之,先以口噙漿水洗之。
又方:加黃柏,麝香。
陽起石散:
陽起石(燒)。r
右研末,新水調,塗腫處。
鈆白霜散:
鈆白霜,乾胭脂,寒水石(各等分),腦子,輕粉(各少許)。
右為末摻之。
雄黃散:
雄黃,乳香,沒藥,麝香(少許)。
右為末,量瘡大小乾貼。
化班湯:
紫草,升麻,甘草(炙各半兩)。
右剉麻豆大,水一盞,糯米二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