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41A~8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一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卻它收效最快,所以我告訴你們要燙手指,不要燙那個,燙這個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隨便,雖然這個是並不善巧,可是確實不妨以你們自己的量去想一下,然後呢在這個犬豕當中所食的不淨高過於須彌山,這個是對貪的人,對貪什麼?飲食等等。還有呢對親友難分別的人,由生死中別離,別離了以後,我們流的眼淚,已經高過這樣,你想到了這一點,難捨的這種事情,沒有一點捨不掉的。還有呢如果瞋心大的話,你看看你為了大家一點鬥爭,這個平常我們鬥爭中不須送掉性命吧,鬥爭乃至把命送掉那個頭積起來高過於梵世,那個不得了。然後呢我們墮落小虫當中食這個大糞、土,也這麼多。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
他不斷用的那個經上面來證,無非是引用種種方式,總是我們越多,總有一個地方能夠觸到我們的心,那個時候不要輕輕放過,當你觸到了這個心上面的時候,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相應的感觸,那個時候加深它,那個力量就從這個地方產生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儘量的多去演繹,當一下觸到了,你停在那個地方,對呀!使得這個心量慢慢的加強堅固,你這樣的經過三番五次努力,以後你就容易慢慢慢慢的產生對治的效應。那麼華嚴怎樣說呢。
p. 163 (10)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經上面,前面是單單從苦的那一方面,這個方面又正面的告訴我們,你想想看,我們為了前面這種無理的貪欲,然後呢虛耗的這個生命,不曉得無量無邊。現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無義的痛苦,然後一心努力的如法行持,然後呢依戒定慧這樣,應該努力趁這個機會,把這個欲摧毀,在我們這裡的的確確正應該努力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來,我們正應該努力的在這個地方,這一點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還是嘻哈放不下,這個千真萬碓的,脫下衣服回家去,先懺悔,等到有了力量再來,嘻嘻哈哈那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是這個,我跑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要做這個的?那麼,這樣。所以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我非常讚嘆,他覺得我持的戒做不到,捨戒,乃至於必要的時候連它沙彌都不要,然後做個淨人侍候你們,必要的時候回家去,然後吃盡了苦頭再來,這個才是有志氣,這個每一樣事情應該我們要了解這一點。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不管你得到的三有之間一切好事,那個都是什麼?欺誑兩個字,它騙了你,一點點的騙了你,結果呢受無量無邊大苦,這個大苦還是無義的。為什麼說無義大苦?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修行是件苦事,但是修行這個小苦而有大義,它現在呢大苦而又無義的,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這個慢慢的要分別得清楚。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
以前已經不曉得白白的消耗掉了這個東西,應該呀好好的思惟。
【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如果以後我們還不努力的話,以後還是這樣,這個是我們應該如法去思惟的,不要讓我們難得的暇滿的人身空空浪費掉,空空浪費都不可以,何況還要思惟非理作意,把自己送到惡道當中去,所以這一點一定要生起這個厭離心。那個祖師怎麼說?
【慬哦瓦云:「覺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說從無始以來受各式各樣的身,但是沒有修正法,尤其是大乘正法,像今天這樣認真,從來沒有過,所以今天居然做了,趕快努力。記得那個祖師前面有一段話吧?人家看見他用功得不得了,就說:「某人呀!你這麼用功你休息一下!」他說:「對呀!照理應該休息一下,但是我一想到這個生死痛苦、暇滿人身,我就停不住了。」這樣,祖師的典型的公案。我們真正講修行,要把這個作為榜樣。所以他又說:「我是仰望於,是怎麼講?一心仰望這個把古德的傳記擺在腦筋裡面,一心仰望,我要學他、我要學他。」我們千萬要把腦筋裡面放不下的這種貪著丟到東洋大海,不要說這個人難捨、這個東西難捨,這樣,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說這些東西千萬要捨掉。我想到了這個最近早一陣子,我剛來的時候,看見有很多的這個梅乾菜,那個的確是非常好的東西,我說:「我們這麼多,就送掉一點。」有個人說:「這個東西很好吃。」「吃不完嘛,就送掉。」結果大家也是放在那裡,最近我聽說生蟲了。你看,人家居士一番好心送到這個地方來,這種地方要我的話,好吃,好吃趕快送掉,我看見很多祖師這種公案,增長貪心,就增長貪心,我只要把肚子塞飽了那個是最好,所以人家弄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我看見了就眉頭直縐,心裡就害怕,就因為我的貪心還是很重,這個地方要看看那個祖師,祖師怎麼做的,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的目標。
p. 164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這個在現在生死輪迴當中,我們都要,什麼叫仰覆?反覆的多多思惟,你能夠反覆的多多思惟,你心裡面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快樂的很,就不安了。於是你說怎麼辦呢?它前面告訴我們思惟這個東西,坐起張惶,腦漿炎熱,你坐立不安,那個時候那個心裡面就是就像火燒一樣的話,你實在是害怕的要命,一心求脫,那就對了。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說乃至於這個心還未生起,要努力,縱然生起了還要繼續不斷,每一段前面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實際上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好高騖遠,說哪一個大法,哪一個大師,佛早就說的清清楚楚了,就是這個樣,你從那個根本上面去做,那就行了。尤其是有人,最近又有人說,最近有一個大上師要來灌頂了,他又想辦法要去灌頂。我就想起來了,據說來那個大上師白教的,這個鍚杜佛爺,他的確白教的鍚杜佛爺,那是非常精彩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寶法王走了以後,他現在認真的工作落在他身上,也可以說他是第二把交椅,當然白教當中坐第二把交椅的四個上座,他是這個第二把交椅當中的一人,這倒也是事實。但是我們不妨說同樣的白教的真正祖師是哪一個,馬爾巴祖師,然後呢密勒日巴尊者,然後呢岡波巴大師才發展開來。其中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那真是千古奇人。他說了兩句名言,他怎麼講?叫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是快快到,一人修時是二人到。你修的時候你慢一點,結果你到得快,你低的地方去修的話,你可以爬到高的地方,你不必忙,要幫一切人,你先把你自己弄好,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們看過他的傳記的人曉得,沒有看過傳記的人,我也在這裡說一下。他那時候修苦行,不得了,人家送給他一點東西,然後呢他們,他是個在家人,尤其是西藏他們那個地方,不是像我們一定要吃葷的,送他一點糌粑,送他一點起士,還有送他一點肉乾,到後來那個肉乾上面生了蟲了,他把那個蟲拿掉,他後來想,不對呀,它也吃,我也吃,你怎麼可以搶它呢?好好好!我都餓肚子,那個蟲就讓它吃。結果他先頭發誓說如果這一生不證道的話,我絕不為八風所動,絕不為這個生命而跑作任何,如果這樣的話寧願讓那個護法神把我一下弄死,下一世投胎我再來修。結果到了眼前,眼看著沒有吃東西,餓了幾天,他也不管,後來想,對呀,我所以發那個誓是為了修行,現在餓死了,還是不能修行,所以這個並不是違背我的誓願,那好好好我討點東西去吃吧,結果他就跑出去。一跑跑出去,看見了那個綠的蕁麻,你們不曉得這個蕁麻是什麼東西,我是到印度去才看見,那個東西生的滿山都是草,這個草上綠綠的,那個上面有刺,那個刺有毒的,這個毒不是中的毒,那時候我不知道,我就一踫,一碰那個手整整癢了兩天,癢的你簡直是不曉得怎麼好。這麼個東西,他居然拿這個東西,它那個嫩頭就把它拿下來,他不也知道怎麼弄的,當年密勒日巴尊者吃這個東西。我當時第一次聽見也沒有,沒有什麼心裡的影響,後來我刺到了,自己想,這個東西哭了好幾次,想想古人這樣,我自己實在是好差。人家還燒這個東西,我還嫌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還要醬油麻油一大堆,他那個東西,就吃蕁麻,獵人不是跑到去找他嗎,說跟他要一點東西說我在打獵半天,我找不到東西吃,你的東西先分我一點然後我找到了給你。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那好好好你總給我一點鹽,鹽,有鹽就好了,我吃的就是這個蕁麻。然後呢,跟他要了幾樣東西,他又說,我吃的就是這個。結果因為一直吃那個蕁麻,弄到後來,那個身上面都長出綠的毛來了。以後他的妹妹不是來找到他,他的妹妹找到他的時候,那時經過一個地方有一個大喇嘛,那個大喇嘛很神氣,然後呢那個弟子很多,他妹妹就跟他說,哥哥我找了你多少年找到好苦,居然給我找到你了,你在這裡幹什麼?修行,那你怎麼修行的?我看見那個修行的大喇嘛,這麼多人擁護,吃的這麼好,他同樣的修行,為什麼你不這樣修行?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獅子跳的路兔子我不敢跳。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把他看成是兔子,密勒日巴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藏傳不管哪一系哪一派都尊重他,他一生有這麼高成就,就靠這個。他自己曉得我條件差,其實他的條件真的差嗎?如果我們比比,我們絕對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乃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自己看,我是一個兔子。我們現在還看得自己很高了,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看這個瞧不起,那個瞧不起;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所以我們不成就的原因。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要了解,這種情形我們真正要思惟觀察的不是的高高大法,而這個地方的基本,所以說低處修時高處到,你把基礎做好了。其實學到現在還是很清楚,一旦你對這個死念生起來了,你現在的眼前難道還放不下嗎?一旦你這個苦的了解了,你還會去找那些事情嗎?這個死、這個苦是什麼?共下士道,阿彌陀佛呀!所以千真萬確是低處修時高處是無有不到的,然後呢你不要急要忙這個要忙那個,說慢慢修時快快到,所以我們中國人說欲速不達,基礎要建穩,繼續下去。第三個。
【◎ 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然後我們捨身的過患,捨身受身,我們捨下來的身骨聚,不要說骨聚,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不曉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們實在是,弄了這麼多次,結果呢繼續還在那個地方,還不停止。所以前面說我們的心真像金剛,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佛告訴這麼厲害的,我們居然在那個地方動都不動。唉!呀我們反過來最好的,後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軟得像豆腐,軟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心動。所以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真正好的良馬見鞭影,那個好的馬看見那個鞭的影子就奔了,我們也應該這樣,一點點的小小的馬上就策勵,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這個不斷的結生,然後生死流轉當中捨身,捨身以後呢?結生是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平常我們去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我們因為是不斷的結生,所以每一次結生有一個母親,要找那個母親,這個找不到邊,他大師告訴我們,不!這個意思不是這裡。下面: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
他說他下面,這是親友書上面的,弟子書還是親友書上面說的,解釋當中引經文:
【「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因為他那經文上,在那釋論上引經上的文,凡是菩薩造論,他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有憑有據,根據經論,然後呢貫徹諸經義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他引那個經論上面說,前面這個不是正理。那麼經怎麼說呢?就是就這點事情來說,諸苾芻,就是告訴這比丘,佛告訴,譬如有人把那個大地的那個土,作為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這是我的母親,這個是我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這樣,然後下一次丸,每數一個下一粒,說這個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我們在這裡想,他為什麼要說這個呢?這個有什麼道理?好像在我們感受上面,前者比較對我們有影響,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
他每一個地方都引經據典的,在下面進一步說之前,這裡先說一點,我們平常都是憑我們的想像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要憑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想像是什麼?兩個字,無明,而且不但無明而且還執著,還偏偏自己覺得對,毛病全在這裡。所以凡是這種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得這一點,我們就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不要說這個解釋對了嘛,你何必這麼囉唆呢?這個心理是什麼?煩惱,就是你的習氣。看看經論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它每說一個總有它的特殊的意義在。那個論上面怎麼說?
【「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說你隨便一個結果,就是我們隨便一個一生,這個說我們現在我存在了,那麼你找他的這個一個結果,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裡來,你找不到,隨便這個一果都找不到。所以這一個因緣無盡,你總得想這個上面,既然一切都是因緣,你要解決這個果,必定要從因上面,結果一個簡單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事情何等的複雜,既然這麼複雜的,是何等的可怕,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們現在隨便說,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貪也好,瞋也好,你以為吃一口東西,那一口東西吃下去的東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將來把那一口東西吃下去要還的話,你要還盡,還不盡,意思就這個。然後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這個最初因找不到、還不盡,所以你永遠在這個地方結生,永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這個真正的困擾在這裡。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當下就策勵起我們大警惕來,這個懂不懂?這個要再說一遍,若時雖一果,就是說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怕?怎麼不怕?所以由此我們眼前隨便一樣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要說隨隨便便,好像尤其是現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來的,反正你儘量的好的吃,去玩、用的、樂的,不可以!你拿這個東西只求解脫了,那的確,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得到,讓人家在這個福田當中種福,現在你不得解脫的話,人家也白白的浪費,你要還人家,既然這個因頭找不到的話,你還人家,你怎麼還得乾淨?你怎麼還得清楚?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
就是這個,所以生死當中那個雜染,這樣的複雜,這個是真難行!
【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所以這個道理,你應該好好的修。
【如此當知。】
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我們平常講的業,好像業果,那是它最簡單的基本業因,如果說你要找到那個基本因的輾轉的推行的時候,只有佛才能夠窮盡。所以我們必定要下腳第一步趕快努力,這個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上升了又跌下去,這個受不了,下去呢你覺得上升,對不起,上升了還要跌下來。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
p. 165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這個是高下。它講高下的話,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後下來,就這樣。既成百施世應供,換句話說,你做了種種的布施,然後受到世間的種種的好的供養,帝王什麼等等,對不起,造了業以後你又墮落了。前天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當中就有這個,一個國王,他還做好事,吃醉了酒,殺了一個人,結果墮落了。現在這個時候,那我們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間是一無可取,一旦墮落了以後,對不起,「既滿轉輪聖王已」,那個是更好,一下在生死當中做奴婢,轉輪聖王是我們世間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們現在不要說轉輪聖王,本來做個老板,忽然跑得去做一個伙計,我們就受不了,何況是轉輪聖王。一下做個總統,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然後呢升天,天完了以後到地獄,這個種種地方,它下面這個裡邊都受這個事情。通常像這個事情我們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認真思惟一下的話,我們還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麼思惟呢?譬如說你們以前曾經有過很好的,譬如說很熱望的一樣東西,很熱望的東西,忽然之間熱望的東西失去了。通常一般來說的話男女之間,大家好的要命,忽然之間其中的一方移情別戀,然後看見你了跟你白眼相向,你那個時候內心的痛苦,那個比起前面這個裡面說的,那還不曉得差多少。她只是失去了,你可沒有受地獄,他不是,本來是天堂上面好成這個樣的,忽然之間一下跑到地獄裡面去,這樣的高下法,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到的。這個世間,然後你做生意,本來一向做的很得意,忽然之間做了個階下囚,欠了一屁股債,那本來你得意的,人家跑到來求你,忽然之間到了那時你又要避債,到處都不敢見人。那個比起這個上面說的話,那已經好得不曉得好多少,所以數數高下的過患。下面說: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就是指前面上面它說的那個幾樣東西,那是指什麼呢?本來是在天上面,然後一下到眾合地獄、到黑繩地獄,然後到燒熱三個地獄當中去。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壓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它上面就是解釋那個裡面說的那些,這個地方我們也不必一一細說,總之一句話,你再好的東西,最後墮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還在三有當中,三有當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後的話呢,一句話─墮落,最後一句話,墮落。所以你想到這裡,厭患三有。所以這個難陀尊者,先不肯努力,就一看地獄就努力了,這樣一看地獄天堂,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結果再到地獄裡面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是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卻它收效最快,所以我告訴你們要燙手指,不要燙那個,燙這個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隨便,雖然這個是並不善巧,可是確實不妨以你們自己的量去想一下,然後呢在這個犬豕當中所食的不淨高過於須彌山,這個是對貪的人,對貪什麼?飲食等等。還有呢對親友難分別的人,由生死中別離,別離了以後,我們流的眼淚,已經高過這樣,你想到了這一點,難捨的這種事情,沒有一點捨不掉的。還有呢如果瞋心大的話,你看看你為了大家一點鬥爭,這個平常我們鬥爭中不須送掉性命吧,鬥爭乃至把命送掉那個頭積起來高過於梵世,那個不得了。然後呢我們墮落小虫當中食這個大糞、土,也這麼多。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
他不斷用的那個經上面來證,無非是引用種種方式,總是我們越多,總有一個地方能夠觸到我們的心,那個時候不要輕輕放過,當你觸到了這個心上面的時候,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相應的感觸,那個時候加深它,那個力量就從這個地方產生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儘量的多去演繹,當一下觸到了,你停在那個地方,對呀!使得這個心量慢慢的加強堅固,你這樣的經過三番五次努力,以後你就容易慢慢慢慢的產生對治的效應。那麼華嚴怎樣說呢。
p. 163 (10)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經上面,前面是單單從苦的那一方面,這個方面又正面的告訴我們,你想想看,我們為了前面這種無理的貪欲,然後呢虛耗的這個生命,不曉得無量無邊。現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無義的痛苦,然後一心努力的如法行持,然後呢依戒定慧這樣,應該努力趁這個機會,把這個欲摧毀,在我們這裡的的確確正應該努力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來,我們正應該努力的在這個地方,這一點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跑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還是嘻哈放不下,這個千真萬碓的,脫下衣服回家去,先懺悔,等到有了力量再來,嘻嘻哈哈那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是這個,我跑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要做這個的?那麼,這樣。所以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我非常讚嘆,他覺得我持的戒做不到,捨戒,乃至於必要的時候連它沙彌都不要,然後做個淨人侍候你們,必要的時候回家去,然後吃盡了苦頭再來,這個才是有志氣,這個每一樣事情應該我們要了解這一點。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不管你得到的三有之間一切好事,那個都是什麼?欺誑兩個字,它騙了你,一點點的騙了你,結果呢受無量無邊大苦,這個大苦還是無義的。為什麼說無義大苦?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修行是件苦事,但是修行這個小苦而有大義,它現在呢大苦而又無義的,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這個慢慢的要分別得清楚。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
以前已經不曉得白白的消耗掉了這個東西,應該呀好好的思惟。
【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如果以後我們還不努力的話,以後還是這樣,這個是我們應該如法去思惟的,不要讓我們難得的暇滿的人身空空浪費掉,空空浪費都不可以,何況還要思惟非理作意,把自己送到惡道當中去,所以這一點一定要生起這個厭離心。那個祖師怎麼說?
【慬哦瓦云:「覺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說從無始以來受各式各樣的身,但是沒有修正法,尤其是大乘正法,像今天這樣認真,從來沒有過,所以今天居然做了,趕快努力。記得那個祖師前面有一段話吧?人家看見他用功得不得了,就說:「某人呀!你這麼用功你休息一下!」他說:「對呀!照理應該休息一下,但是我一想到這個生死痛苦、暇滿人身,我就停不住了。」這樣,祖師的典型的公案。我們真正講修行,要把這個作為榜樣。所以他又說:「我是仰望於,是怎麼講?一心仰望這個把古德的傳記擺在腦筋裡面,一心仰望,我要學他、我要學他。」我們千萬要把腦筋裡面放不下的這種貪著丟到東洋大海,不要說這個人難捨、這個東西難捨,這樣,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說這些東西千萬要捨掉。我想到了這個最近早一陣子,我剛來的時候,看見有很多的這個梅乾菜,那個的確是非常好的東西,我說:「我們這麼多,就送掉一點。」有個人說:「這個東西很好吃。」「吃不完嘛,就送掉。」結果大家也是放在那裡,最近我聽說生蟲了。你看,人家居士一番好心送到這個地方來,這種地方要我的話,好吃,好吃趕快送掉,我看見很多祖師這種公案,增長貪心,就增長貪心,我只要把肚子塞飽了那個是最好,所以人家弄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我看見了就眉頭直縐,心裡就害怕,就因為我的貪心還是很重,這個地方要看看那個祖師,祖師怎麼做的,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的目標。
p. 164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這個在現在生死輪迴當中,我們都要,什麼叫仰覆?反覆的多多思惟,你能夠反覆的多多思惟,你心裡面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快樂的很,就不安了。於是你說怎麼辦呢?它前面告訴我們思惟這個東西,坐起張惶,腦漿炎熱,你坐立不安,那個時候那個心裡面就是就像火燒一樣的話,你實在是害怕的要命,一心求脫,那就對了。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說乃至於這個心還未生起,要努力,縱然生起了還要繼續不斷,每一段前面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實際上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好高騖遠,說哪一個大法,哪一個大師,佛早就說的清清楚楚了,就是這個樣,你從那個根本上面去做,那就行了。尤其是有人,最近又有人說,最近有一個大上師要來灌頂了,他又想辦法要去灌頂。我就想起來了,據說來那個大上師白教的,這個鍚杜佛爺,他的確白教的鍚杜佛爺,那是非常精彩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寶法王走了以後,他現在認真的工作落在他身上,也可以說他是第二把交椅,當然白教當中坐第二把交椅的四個上座,他是這個第二把交椅當中的一人,這倒也是事實。但是我們不妨說同樣的白教的真正祖師是哪一個,馬爾巴祖師,然後呢密勒日巴尊者,然後呢岡波巴大師才發展開來。其中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那真是千古奇人。他說了兩句名言,他怎麼講?叫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是快快到,一人修時是二人到。你修的時候你慢一點,結果你到得快,你低的地方去修的話,你可以爬到高的地方,你不必忙,要幫一切人,你先把你自己弄好,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們看過他的傳記的人曉得,沒有看過傳記的人,我也在這裡說一下。他那時候修苦行,不得了,人家送給他一點東西,然後呢他們,他是個在家人,尤其是西藏他們那個地方,不是像我們一定要吃葷的,送他一點糌粑,送他一點起士,還有送他一點肉乾,到後來那個肉乾上面生了蟲了,他把那個蟲拿掉,他後來想,不對呀,它也吃,我也吃,你怎麼可以搶它呢?好好好!我都餓肚子,那個蟲就讓它吃。結果他先頭發誓說如果這一生不證道的話,我絕不為八風所動,絕不為這個生命而跑作任何,如果這樣的話寧願讓那個護法神把我一下弄死,下一世投胎我再來修。結果到了眼前,眼看著沒有吃東西,餓了幾天,他也不管,後來想,對呀,我所以發那個誓是為了修行,現在餓死了,還是不能修行,所以這個並不是違背我的誓願,那好好好我討點東西去吃吧,結果他就跑出去。一跑跑出去,看見了那個綠的蕁麻,你們不曉得這個蕁麻是什麼東西,我是到印度去才看見,那個東西生的滿山都是草,這個草上綠綠的,那個上面有刺,那個刺有毒的,這個毒不是中的毒,那時候我不知道,我就一踫,一碰那個手整整癢了兩天,癢的你簡直是不曉得怎麼好。這麼個東西,他居然拿這個東西,它那個嫩頭就把它拿下來,他不也知道怎麼弄的,當年密勒日巴尊者吃這個東西。我當時第一次聽見也沒有,沒有什麼心裡的影響,後來我刺到了,自己想,這個東西哭了好幾次,想想古人這樣,我自己實在是好差。人家還燒這個東西,我還嫌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還要醬油麻油一大堆,他那個東西,就吃蕁麻,獵人不是跑到去找他嗎,說跟他要一點東西說我在打獵半天,我找不到東西吃,你的東西先分我一點然後我找到了給你。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那好好好你總給我一點鹽,鹽,有鹽就好了,我吃的就是這個蕁麻。然後呢,跟他要了幾樣東西,他又說,我吃的就是這個。結果因為一直吃那個蕁麻,弄到後來,那個身上面都長出綠的毛來了。以後他的妹妹不是來找到他,他的妹妹找到他的時候,那時經過一個地方有一個大喇嘛,那個大喇嘛很神氣,然後呢那個弟子很多,他妹妹就跟他說,哥哥我找了你多少年找到好苦,居然給我找到你了,你在這裡幹什麼?修行,那你怎麼修行的?我看見那個修行的大喇嘛,這麼多人擁護,吃的這麼好,他同樣的修行,為什麼你不這樣修行?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獅子跳的路兔子我不敢跳。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把他看成是兔子,密勒日巴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藏傳不管哪一系哪一派都尊重他,他一生有這麼高成就,就靠這個。他自己曉得我條件差,其實他的條件真的差嗎?如果我們比比,我們絕對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乃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自己看,我是一個兔子。我們現在還看得自己很高了,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看這個瞧不起,那個瞧不起;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所以我們不成就的原因。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要了解,這種情形我們真正要思惟觀察的不是的高高大法,而這個地方的基本,所以說低處修時高處到,你把基礎做好了。其實學到現在還是很清楚,一旦你對這個死念生起來了,你現在的眼前難道還放不下嗎?一旦你這個苦的了解了,你還會去找那些事情嗎?這個死、這個苦是什麼?共下士道,阿彌陀佛呀!所以千真萬確是低處修時高處是無有不到的,然後呢你不要急要忙這個要忙那個,說慢慢修時快快到,所以我們中國人說欲速不達,基礎要建穩,繼續下去。第三個。
【◎ 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然後我們捨身的過患,捨身受身,我們捨下來的身骨聚,不要說骨聚,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不曉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們實在是,弄了這麼多次,結果呢繼續還在那個地方,還不停止。所以前面說我們的心真像金剛,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佛告訴這麼厲害的,我們居然在那個地方動都不動。唉!呀我們反過來最好的,後面告訴我們,我們要軟得像豆腐,軟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心動。所以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真正好的良馬見鞭影,那個好的馬看見那個鞭的影子就奔了,我們也應該這樣,一點點的小小的馬上就策勵,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這個不斷的結生,然後生死流轉當中捨身,捨身以後呢?結生是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平常我們去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我們因為是不斷的結生,所以每一次結生有一個母親,要找那個母親,這個找不到邊,他大師告訴我們,不!這個意思不是這裡。下面: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
他說他下面,這是親友書上面的,弟子書還是親友書上面說的,解釋當中引經文:
【「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因為他那經文上,在那釋論上引經上的文,凡是菩薩造論,他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有憑有據,根據經論,然後呢貫徹諸經義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他引那個經論上面說,前面這個不是正理。那麼經怎麼說呢?就是就這點事情來說,諸苾芻,就是告訴這比丘,佛告訴,譬如有人把那個大地的那個土,作為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這是我的母親,這個是我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這樣,然後下一次丸,每數一個下一粒,說這個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我們在這裡想,他為什麼要說這個呢?這個有什麼道理?好像在我們感受上面,前者比較對我們有影響,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
他每一個地方都引經據典的,在下面進一步說之前,這裡先說一點,我們平常都是憑我們的想像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要憑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想像是什麼?兩個字,無明,而且不但無明而且還執著,還偏偏自己覺得對,毛病全在這裡。所以凡是這種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得這一點,我們就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不要說這個解釋對了嘛,你何必這麼囉唆呢?這個心理是什麼?煩惱,就是你的習氣。看看經論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它每說一個總有它的特殊的意義在。那個論上面怎麼說?
【「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說你隨便一個結果,就是我們隨便一個一生,這個說我們現在我存在了,那麼你找他的這個一個結果,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裡來,你找不到,隨便這個一果都找不到。所以這一個因緣無盡,你總得想這個上面,既然一切都是因緣,你要解決這個果,必定要從因上面,結果一個簡單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事情何等的複雜,既然這麼複雜的,是何等的可怕,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們現在隨便說,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貪也好,瞋也好,你以為吃一口東西,那一口東西吃下去的東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將來把那一口東西吃下去要還的話,你要還盡,還不盡,意思就這個。然後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這個最初因找不到、還不盡,所以你永遠在這個地方結生,永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這個真正的困擾在這裡。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當下就策勵起我們大警惕來,這個懂不懂?這個要再說一遍,若時雖一果,就是說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怕?怎麼不怕?所以由此我們眼前隨便一樣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要說隨隨便便,好像尤其是現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來的,反正你儘量的好的吃,去玩、用的、樂的,不可以!你拿這個東西只求解脫了,那的確,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得到,讓人家在這個福田當中種福,現在你不得解脫的話,人家也白白的浪費,你要還人家,既然這個因頭找不到的話,你還人家,你怎麼還得乾淨?你怎麼還得清楚?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
就是這個,所以生死當中那個雜染,這樣的複雜,這個是真難行!
【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所以這個道理,你應該好好的修。
【如此當知。】
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我們平常講的業,好像業果,那是它最簡單的基本業因,如果說你要找到那個基本因的輾轉的推行的時候,只有佛才能夠窮盡。所以我們必定要下腳第一步趕快努力,這個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上升了又跌下去,這個受不了,下去呢你覺得上升,對不起,上升了還要跌下來。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
p. 165
【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這個是高下。它講高下的話,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後下來,就這樣。既成百施世應供,換句話說,你做了種種的布施,然後受到世間的種種的好的供養,帝王什麼等等,對不起,造了業以後你又墮落了。前天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當中就有這個,一個國王,他還做好事,吃醉了酒,殺了一個人,結果墮落了。現在這個時候,那我們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間是一無可取,一旦墮落了以後,對不起,「既滿轉輪聖王已」,那個是更好,一下在生死當中做奴婢,轉輪聖王是我們世間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們現在不要說轉輪聖王,本來做個老板,忽然跑得去做一個伙計,我們就受不了,何況是轉輪聖王。一下做個總統,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然後呢升天,天完了以後到地獄,這個種種地方,它下面這個裡邊都受這個事情。通常像這個事情我們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認真思惟一下的話,我們還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麼思惟呢?譬如說你們以前曾經有過很好的,譬如說很熱望的一樣東西,很熱望的東西,忽然之間熱望的東西失去了。通常一般來說的話男女之間,大家好的要命,忽然之間其中的一方移情別戀,然後看見你了跟你白眼相向,你那個時候內心的痛苦,那個比起前面這個裡面說的,那還不曉得差多少。她只是失去了,你可沒有受地獄,他不是,本來是天堂上面好成這個樣的,忽然之間一下跑到地獄裡面去,這樣的高下法,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到的。這個世間,然後你做生意,本來一向做的很得意,忽然之間做了個階下囚,欠了一屁股債,那本來你得意的,人家跑到來求你,忽然之間到了那時你又要避債,到處都不敢見人。那個比起這個上面說的話,那已經好得不曉得好多少,所以數數高下的過患。下面說: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就是指前面上面它說的那個幾樣東西,那是指什麼呢?本來是在天上面,然後一下到眾合地獄、到黑繩地獄,然後到燒熱三個地獄當中去。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壓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它上面就是解釋那個裡面說的那些,這個地方我們也不必一一細說,總之一句話,你再好的東西,最後墮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還在三有當中,三有當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後的話呢,一句話─墮落,最後一句話,墮落。所以你想到這裡,厭患三有。所以這個難陀尊者,先不肯努力,就一看地獄就努力了,這樣一看地獄天堂,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結果再到地獄裡面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是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就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我們不幸,因為我們宿生沒有積這樣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這樣的這個大聖者來引導我們。所幸的我們多多少少還積了一點少分的福德,聽見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趕快如理努力,我們有份跳出來。所以想到這裡眼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這樣才對!要不然一旦失去了這個機會,那完了,以後連聽都聽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時候吞烊銅,在油鍋裡煎,那才可怕。
p. 165 (7)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積集,不管你有多少財產,最後呢消散;爬的多高,墮落;大家親親愛愛,別離;有命咸歸死。你想到這裡,這些東西都沒有意思,忙它幹什麼?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趕快出離!所以火燒頭燃尚可暫止。我看現在人家要忙這個股票,存那個銀行,不曉得做些什麼?不曉得做什麼千秋大夢!所以我看見一個祖師,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東西送給別人,為什麼?我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裡幹什麼?結果他天天人家送來,他天天送,那個徒弟苦不堪言,結果你不要看那個徒弟苦不堪言,那個徒弟也後來也成就,真正古來人的修行是這個樣!現在我們積了一個月還要一年,積了一年還要積一百年,積了一百年還要積一千年,實在我們能吃多少?那人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們都是為萬年計,不曉得忙些什麼?結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後呢到地獄裡受苦,真划不來。再下面,這個是六苦當中的最後一個。
【◎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
如下面等等,現在到這個地方,我先解釋一下。假定我們能夠了解了像上面這樣的過失的話,一無可貪!那時怎麼辦呢?不要貪著,去修行。修什麼?修善福,善福下面說三門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這個。這個是什麼?福光明,這個才是,燈是照明的,平常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那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輪迴當中。如果說你不在這個上面努力的話,那麼對不起,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難破無邊黑暗,而且這個地方是沒有日月的,這個是惡道,到那時候獨自當趣,你眼前忙的東西,一樣帶不走,一個人也不陪你,你忙這個身體,營養了半天,就送你到這個地方去,不值得,至於說無伴,什麼呢?下面說,論上面告訴我們。
【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這個身體生獨生此一生,這個身體生來也就是,然後呢這個自己覺得這個總是我吧?對不起,壞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壞掉了,眼前的親友等等沒有一個跟你,沒有一個人,這個東西帶不走,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麼好伴,生的時候自己生,死的時候還是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們,何必互相障礙?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互相幫助,這是真正的,難得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把前面這個,如是六苦,六樣東西總攝起來,分三個大項目,第一個。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個,在整個的生死當中,沒有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所以從這點上面,所以有人說,我要修行了,先要積幾個錢存在銀行裡,然後先買一點股票,完全錯了。我先去造一個房子,然後造好了在那底下要去閉關了,不要這樣,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趕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麼?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對的。佛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種東西一點都沒有辦法保證你,一點都沒有辦法可以信賴的,所以第一個我們修行必定要認識的。這些東西不要忙,如果說你發了大心,為了別人,莊嚴,這個了不起,但是你這個目的幹什麼?還是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你要幫助別人、引發別人,目的仍舊是這個,這一點千萬注意。總之這個地方的根本在此,所以無保信處,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這樣。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然後呢第二個,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飽滿的,不但沒有辦法飽滿,正因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然後呢烊銅熱鐵灌口,受盡了苦痛、痛苦,然後等到你出來的時候,對不起,逃出來了以後那個等流因果還在那裡,又來了。然後呢難得的跑到人生當中,短短的幾十年,對不起那個等流就這麼厲害。所以我前面告訴你們,你不從這個上面切斷,永遠沒有機會。眼前為什麼我們會這個現起呢?簡單嘛!就是等流,就是說明,就是宿生的習氣在,眼前做了墮落,然後到那個時候,因為你貪心重,所以餓鬼,如果還再造一點業的話,那個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是什麼?烊銅熱鐵,這麼可怕。然後等到把惡業弄完了以後,然後做畜生還,通通還清了又跑到人間了;跑到人間來,對不起,那個嘴巴又來了,這麼個可怕法,它永遠沒有飽足的。所以懂得了這一點,就要曉得真正修行,大家注意,所謂等流,所以我們懺悔的當中,從無始時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記得這句話嗎?諸罪應該如何?皆懺悔,原來我無始以來心隨著煩惱,什麼地方隨起?就在那個地方,等流心識,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你不修對治,不照這個辦法思惟觀察的話,你這個老脾氣又來了,看見了又來了,那個時候是什麼?煩惱,你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懺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說我懺悔、我慚愧呀!我業障很重呀!說了半天你的業障在哪裡?自己也不曉得,自己根本不知道,你懺什麼悔?這一點概念我們現在清楚了,非常好!最後第三點是。
【無始而轉。】
所以前面這個東西,第一個沒有保證、沒有信賴,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遠沒有飽足,反而受了大苦,這個狀態呢,就永遠在那裡轉,沒頭沒腦,這麼嚴
【初中有四,】
第一個就是無保信,有四個。
p. 166
【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
第二個。
【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這個身體的確的,你能信賴嗎?你覺得這個身體弄得好,你準備一點營養,結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你覺得這個好,跑出去為了要找一點快樂,跑出去出了車禍了;乃至於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屋子裡面,叭!房子塌下來了;你沒有什麼事情你自己也看不見,對不起,一點傳染病,你也弄死掉了,你就這樣,身不可保。前面做的諸益,我覺得賺了一點錢,擺在銀行裡邊,結果銀行倒閉了,結果人家強盜曉得你有了錢了,把你抓得去了。種種這些問題,你忙那個股票,啪一聲股票跌下來了,虧了本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前面做的益,不可保信。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你做了種種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來了。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就是這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就是這個道理。前面所謂第三的話,就是無始而轉,不斷的在這個地方去轉,這幾個道理。那麼這個是前面六苦,八苦我們常常聽見的,六苦,我們一般不大懂,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多了一個思惟的苦。其實思八苦、六苦沒什麼太大關係,真的重要的就是說,怎麼樣從這個幾個項目當中,能夠找到跟你相應的,忽然之間你有深的感觸,然後呢把這個感觸,就是你當下的認識,然後呢不斷的去思惟觀察,把這個認識的量,產生強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錯誤的概念轉變過來,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工作。等到轉變過來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的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談不到,把你嘴巴封起來你心裡還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這樣好法,所以說低處修時高處到。那麼下面:
【◎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樂苦以及行苦。這麼一個一樣,第一個是樂苦。樂苦它舉個譬喻,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那個生了瘡,那個地方燙得要命,難受得要命,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也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受種種的痛苦,這個癰跟瘡灑一點涼水覺得安樂,然後呢這個瘡破的時候,絕大的痛苦,所以這個二個是壞苦,快樂是一無可取。真正可怕的不是苦,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從此不再受你騙了,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非法的事情,積聚的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的金剛不壞之身。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通常我們講這個樂,就是一種感受,要曉得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它的心心所。譬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東西,然後你心裡面跟它相應的這種念頭,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這種境界都是壞苦,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換句話說它從這個樂的感受上面所產生的種種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知道。所以因為要點享受的快樂,所以積聚了財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業,種種的無非從這個上面牽牽連連,牽出去的,你了解了這一點,那牽牽連連的事情都一刀切斷,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下面: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這樣,那麼進一步講苦苦,苦苦是什麼呢?還是講這個熱的這個癱,癰就是身上生了大瘡,生了大瘡,這個是非常厲害的,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然後呢或者觸惱,本來已經痛苦了,你碰到一下,這樣痛苦,然後破了以後更是絕端的痛苦,這個苦受本身就是這樣,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身上心上這個就是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那麼,這個同樣的,就是我們裡邊的腎痛、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況之下,我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結石那個痛苦。我曾經以前看見過一個,我一個老師,他有那個結石,到後來結石那個痛苦的,我還有一個朋友,我看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不痛,它一旦痛起來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好好的人,忽然之間痛了,就是我洛杉磯蓮社的那個朋友,他那一天痛,痛的,一痛痛了一個鐘頭,那個頭上的汗,那我們旁邊的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他的太太她女兒他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趕快送到醫院,他們說沒有用,前面已經在台灣的時候,送過幾次醫院,看了醫生,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硬是就在那裡地上直滾、直弄,滿頭是汗,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說不怕不怕,我說實在是我們愚痴沒有看見,看見了沒有一個人不怕的。我這兩天腳底按摩,那個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可是到那個時候痛的時候,實在是難受,我們不要說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議你們不要說不怕,你們最好自己試試,你們就曉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們眾生愚痴。如果你們像我這樣看見那個真正痛苦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就像什麼?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手就癱下來了,假定你們真正看到那個苦的行相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癱在地下爬都爬不起來了。這麼個嚴重法,這個痛苦的事情。所以它說譬如腎痛,這個的確我所看見的最痛的事情。我看見過好幾次,這個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醫院裡也是一樣,我有一次緊急的送到那個急診室,就旁邊後來來了一個人,一個女的,就喊,那個聲音之悽慘,那個醫生就在旁邊,那個醫生就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病根沒找到,就是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世間,後來我看看經說這種痛苦比起地獄裡面的,那地獄裡如果感得這樣,遠比天堂還要高,還要好。這種事情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說不怕,我們要多去思惟,趁現在我們的那個腦筋好好的時候,我們該忙的是忙這些事情。那麼這個同樣的不單是受,還有其它的相應的心、心所等等,我們也應該了解。為什麼?當你想到這些的話,你會策發大厭離,拼命努力,關於這個樂受呢,你一想到這個苦,你就不再受它騙,當快樂的事情你不再受它騙,然後呢你不被騙了,第一個。第二個你想到痛苦的時候,拼命推你上去,那個時候當然只有一條修行的路。下面還有一個,但是有的時候既不快樂也不苦,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說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同樣的就像那個瘡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碰到前面二樣東西,對不起,這是有漏的,它繼續的向前,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二樣都跟著來了,所以叫行苦。所以總之一句話,不管眼前受的是苦、樂或者不苦不樂,最後的根結就是這個樣。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同樣的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樣。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伸推演,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伸推演,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你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漠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你聽經了以後,覺得蠻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它呢,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註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的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遍行。這個遍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在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時候也是如此,你聰明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唸書可以唸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你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他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那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你不願意。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痴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這樣蠻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痴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的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這樣。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你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得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這個蘊本身,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有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在生死當中,永遠在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遮止,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佛世的時候的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例外。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它的,先看看這個認得已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它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六七,一百六十七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發現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就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我們不幸,因為我們宿生沒有積這樣的福德,所以不能感得這樣的這個大聖者來引導我們。所幸的我們多多少少還積了一點少分的福德,聽見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趕快如理努力,我們有份跳出來。所以想到這裡眼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這樣才對!要不然一旦失去了這個機會,那完了,以後連聽都聽不到了。那只有一件事情,到那時候吞烊銅,在油鍋裡煎,那才可怕。
p. 165 (7)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經上面就告訴我們,積集,不管你有多少財產,最後呢消散;爬的多高,墮落;大家親親愛愛,別離;有命咸歸死。你想到這裡,這些東西都沒有意思,忙它幹什麼?真正要忙的一件事情,趕快出離!所以火燒頭燃尚可暫止。我看現在人家要忙這個股票,存那個銀行,不曉得做些什麼?不曉得做什麼千秋大夢!所以我看見一個祖師,他今天吃完了,把那些東西送給別人,為什麼?我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你留在那地方,人家施主一番好心你留在那裡幹什麼?結果他天天人家送來,他天天送,那個徒弟苦不堪言,結果你不要看那個徒弟苦不堪言,那個徒弟也後來也成就,真正古來人的修行是這個樣!現在我們積了一個月還要一年,積了一年還要積一百年,積了一百年還要積一千年,實在我們能吃多少?那人沒有一個人能活到一百年,可是我們都是為萬年計,不曉得忙些什麼?結果忙了半天一堆灰,然後呢到地獄裡受苦,真划不來。再下面,這個是六苦當中的最後一個。
【◎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
如下面等等,現在到這個地方,我先解釋一下。假定我們能夠了解了像上面這樣的過失的話,一無可貪!那時怎麼辦呢?不要貪著,去修行。修什麼?修善福,善福下面說三門善事,就是身口意努力去做這個。這個是什麼?福光明,這個才是,燈是照明的,平常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那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取的,不是要在生死輪迴當中。如果說你不在這個上面努力的話,那麼對不起,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難破無邊黑暗,而且這個地方是沒有日月的,這個是惡道,到那時候獨自當趣,你眼前忙的東西,一樣帶不走,一個人也不陪你,你忙這個身體,營養了半天,就送你到這個地方去,不值得,至於說無伴,什麼呢?下面說,論上面告訴我們。
【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這個身體生獨生此一生,這個身體生來也就是,然後呢這個自己覺得這個總是我吧?對不起,壞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東西也是壞掉了,眼前的親友等等沒有一個跟你,沒有一個人,這個東西帶不走,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什麼好伴,生的時候自己生,死的時候還是自己死,他不能替代我們,何必互相障礙?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互相幫助,這是真正的,難得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把前面這個,如是六苦,六樣東西總攝起來,分三個大項目,第一個。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個,在整個的生死當中,沒有可以信賴的,也沒有可以保證的,所以從這點上面,所以有人說,我要修行了,先要積幾個錢存在銀行裡,然後先買一點股票,完全錯了。我先去造一個房子,然後造好了在那底下要去閉關了,不要這樣,不要!我要去修行了,趕快找修行的佛法是什麼?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對的。佛也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種東西一點都沒有辦法保證你,一點都沒有辦法可以信賴的,所以第一個我們修行必定要認識的。這些東西不要忙,如果說你發了大心,為了別人,莊嚴,這個了不起,但是你這個目的幹什麼?還是見到了這個生死可怕,你要幫助別人、引發別人,目的仍舊是這個,這一點千萬注意。總之這個地方的根本在此,所以無保信處,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樣東西,這樣。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然後呢第二個,你雖然要找到快樂,但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飽滿的,不但沒有辦法飽滿,正因為如此,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眼前貪一點小便宜,然後呢烊銅熱鐵灌口,受盡了苦痛、痛苦,然後等到你出來的時候,對不起,逃出來了以後那個等流因果還在那裡,又來了。然後呢難得的跑到人生當中,短短的幾十年,對不起那個等流就這麼厲害。所以我前面告訴你們,你不從這個上面切斷,永遠沒有機會。眼前為什麼我們會這個現起呢?簡單嘛!就是等流,就是說明,就是宿生的習氣在,眼前做了墮落,然後到那個時候,因為你貪心重,所以餓鬼,如果還再造一點業的話,那個吃的不是吃不到,吃得到的是什麼?烊銅熱鐵,這麼可怕。然後等到把惡業弄完了以後,然後做畜生還,通通還清了又跑到人間了;跑到人間來,對不起,那個嘴巴又來了,這麼個可怕法,它永遠沒有飽足的。所以懂得了這一點,就要曉得真正修行,大家注意,所謂等流,所以我們懺悔的當中,從無始時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記得這句話嗎?諸罪應該如何?皆懺悔,原來我無始以來心隨著煩惱,什麼地方隨起?就在那個地方,等流心識,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你不修對治,不照這個辦法思惟觀察的話,你這個老脾氣又來了,看見了又來了,那個時候是什麼?煩惱,你一定跟著它去,修行修什麼?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懺悔真正的用意,你必定要懂得;否則的話,你說我懺悔、我慚愧呀!我業障很重呀!說了半天你的業障在哪裡?自己也不曉得,自己根本不知道,你懺什麼悔?這一點概念我們現在清楚了,非常好!最後第三點是。
【無始而轉。】
所以前面這個東西,第一個沒有保證、沒有信賴,而且呢得到了好的是永遠沒有飽足,反而受了大苦,這個狀態呢,就永遠在那裡轉,沒頭沒腦,這麼嚴
【初中有四,】
第一個就是無保信,有四個。
p. 166
【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
第二個。
【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這個身體的確的,你能信賴嗎?你覺得這個身體弄得好,你準備一點營養,結果偏偏吃下去的出了毛病。你覺得這個好,跑出去為了要找一點快樂,跑出去出了車禍了;乃至於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屋子裡面,叭!房子塌下來了;你沒有什麼事情你自己也看不見,對不起,一點傳染病,你也弄死掉了,你就這樣,身不可保。前面做的諸益,我覺得賺了一點錢,擺在銀行裡邊,結果銀行倒閉了,結果人家強盜曉得你有了錢了,把你抓得去了。種種這些問題,你忙那個股票,啪一聲股票跌下來了,虧了本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前面做的益,不可保信。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你做了種種很好的,叭嗒一下,跌下來了。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就是這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就是這個道理。前面所謂第三的話,就是無始而轉,不斷的在這個地方去轉,這幾個道理。那麼這個是前面六苦,八苦我們常常聽見的,六苦,我們一般不大懂,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多了一個思惟的苦。其實思八苦、六苦沒什麼太大關係,真的重要的就是說,怎麼樣從這個幾個項目當中,能夠找到跟你相應的,忽然之間你有深的感觸,然後呢把這個感觸,就是你當下的認識,然後呢不斷的去思惟觀察,把這個認識的量,產生強有的力量,把你以前錯誤的概念轉變過來,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工作。等到轉變過來了,那個時候,你一心一意的就忙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念佛叫你不念佛也談不到,把你嘴巴封起來你心裡還在拼命念,生了病我也不怕,正好到極樂世界去,這樣好法,所以說低處修時高處到。那麼下面:
【◎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樂苦以及行苦。這麼一個一樣,第一個是樂苦。樂苦它舉個譬喻,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那個生了瘡,那個地方燙得要命,難受得要命,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也就是這個。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受種種的痛苦,這個癰跟瘡灑一點涼水覺得安樂,然後呢這個瘡破的時候,絕大的痛苦,所以這個二個是壞苦,快樂是一無可取。真正可怕的不是苦,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從此不再受你騙了,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非法的事情,積聚的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的金剛不壞之身。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通常我們講這個樂,就是一種感受,要曉得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它的心心所。譬如說你得到了一個快樂的東西,然後你心裡面跟它相應的這種念頭,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凡是有漏的這種境界都是壞苦,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換句話說它從這個樂的感受上面所產生的種種的境界,我們都應該知道。所以因為要點享受的快樂,所以積聚了財物,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事業,種種的無非從這個上面牽牽連連,牽出去的,你了解了這一點,那牽牽連連的事情都一刀切斷,根本都從這個上頭,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下面: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這樣,那麼進一步講苦苦,苦苦是什麼呢?還是講這個熱的這個癱,癰就是身上生了大瘡,生了大瘡,這個是非常厲害的,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然後呢或者觸惱,本來已經痛苦了,你碰到一下,這樣痛苦,然後破了以後更是絕端的痛苦,這個苦受本身就是這樣,苦受才一生起你就受不了,身上心上這個就是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那麼,這個同樣的,就是我們裡邊的腎痛、肚子痛,或者是通常情況之下,我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結石那個痛苦。我曾經以前看見過一個,我一個老師,他有那個結石,到後來結石那個痛苦的,我還有一個朋友,我看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不痛,它一旦痛起來的話,那簡直是,一個好好的人,忽然之間痛了,就是我洛杉磯蓮社的那個朋友,他那一天痛,痛的,一痛痛了一個鐘頭,那個頭上的汗,那我們旁邊的人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他的太太她女兒他的親戚朋友,我們說趕快送到醫院,他們說沒有用,前面已經在台灣的時候,送過幾次醫院,看了醫生,一點用場都沒有。就是硬是就在那裡地上直滾、直弄,滿頭是汗,旁邊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說不怕不怕,我說實在是我們愚痴沒有看見,看見了沒有一個人不怕的。我這兩天腳底按摩,那個說實在是,算不了什麼,可是到那個時候痛的時候,實在是難受,我們不要說不怕,所以我一直建議你們不要說不怕,你們最好自己試試,你們就曉得自己怕不怕。佛看得最清楚,所以你們眾生愚痴。如果你們像我這樣看見那個真正痛苦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就像什麼?就像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手就癱下來了,假定你們真正看到那個苦的行相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癱在地下爬都爬不起來了。這麼個嚴重法,這個痛苦的事情。所以它說譬如腎痛,這個的確我所看見的最痛的事情。我看見過好幾次,這個痛苦的事情,有一次在醫院裡也是一樣,我有一次緊急的送到那個急診室,就旁邊後來來了一個人,一個女的,就喊,那個聲音之悽慘,那個醫生就在旁邊,那個醫生就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個病根沒找到,就是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世間,後來我看看經說這種痛苦比起地獄裡面的,那地獄裡如果感得這樣,遠比天堂還要高,還要好。這種事情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說不怕,我們要多去思惟,趁現在我們的那個腦筋好好的時候,我們該忙的是忙這些事情。那麼這個同樣的不單是受,還有其它的相應的心、心所等等,我們也應該了解。為什麼?當你想到這些的話,你會策發大厭離,拼命努力,關於這個樂受呢,你一想到這個苦,你就不再受它騙,當快樂的事情你不再受它騙,然後呢你不被騙了,第一個。第二個你想到痛苦的時候,拼命推你上去,那個時候當然只有一條修行的路。下面還有一個,但是有的時候既不快樂也不苦,怎麼辦?還有一個辦法,說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同樣的就像那個瘡一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碰到前面二樣東西,對不起,這是有漏的,它繼續的向前,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二樣都跟著來了,所以叫行苦。所以總之一句話,不管眼前受的是苦、樂或者不苦不樂,最後的根結就是這個樣。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同樣的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樣。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伸推演,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伸推演,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你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漠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你聽經了以後,覺得蠻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它呢,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註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的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遍行。這個遍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在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時候也是如此,你聰明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唸書可以唸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你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他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那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你不願意。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痴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這樣蠻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痴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的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這樣。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你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得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這個蘊本身,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有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在生死當中,永遠在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遮止,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佛世的時候的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例外。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它的,先看看這個認得已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它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六七,一百六十七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緊跟著找到他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它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是無量劫,長者是這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的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p. 167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他真正這個苦諦的根本在那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身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的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邦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的,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做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這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那個苦行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的,讓那個不同的門,於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偏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做三世怨,你願意做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從什麼地方開始?說世間是苦,苦在那裡?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一個動物它碰見這種痛苦,它也曉得避免,而我們做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就懂得了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的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的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所以最近漸漸的、慢慢的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不?????是,你如法的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的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
【◎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說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這個東西有他的絕大缺點,能夠增長我們的貪毒,而貪毒是引發生死的最主要的一個主因。實際上這個真的樂嗎?不是的,這都是苦的漸息滅位,他是苦,可是這個苦慢慢的、慢慢的在減輕當中,當在漸漸減輕當中的,你覺得在輕了、輕了,於是對前面這個大苦來說,既然減輕了一點,好像這是樂,所以你妄─錯誤的感覺,以為他是樂。他並沒有實質上面本來應該樂的,本性是樂的這個實質沒有,所以全無不待除苦所顯,因為這是苦漸漸減少,所以當苦除的時候現出來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絕對沒有快樂的,本質上面絕對是苦的。馬上用一個事實來說明。譬如說你一直走,走的很長,走的很多的路,下面說,以為苦。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跑了很久以後,暫時叫你停一下、坐一下,覺得那時候好舒服、好快樂,那是什麼?那個是因為。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樂性。】
這事實是當下就有很大的苦惱,那麼你停一下呢,那個大的苦惱漸漸的減少,漸漸的消失,所以你這個減輕的感覺,妄取樂想,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本質快樂,它本質不快樂。所以它下面緊跟著這個問題,假定說坐下來是快樂的話,那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它本來是快樂的嘛,就像賺錢一樣,賺一塊錢固然賺,越賺是賺得越多是越好,應該這個樣。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這個坐下來是快樂的話,坐得越久是越快樂,所以下面說。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結果叫你老坐在那裡,它不但不快樂,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裡,你坐了多久你要站起來去走一走,為什麼?因為苦,苦不堪言,苦就是這樣,坐,然後呢叫你睡又是這樣,叫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它下面說:
【苦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
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應該怎麼樣呢?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越多。天下的苦本來就是苦的,這個苦的時間越久,痛苦越難受、越厲害,為什麼?因為它本性就是苦的。這快樂的事情卻不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換一換曉得快樂了,過了一下快樂慢慢的消失掉了,再繼續下去那個快樂就沒有,苦了,再下去是苦就受不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苦。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如理認識,如果你們聽懂了,就應該沒問題,不聽懂回去仔細想一想,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就像同樣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後坐,坐久了以後又要換一個,如是習近行住坐臥,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說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來,叫你老躺在床上你又躺不住,為什麼?它始終是同一個道理,這大苦的漸漸息滅,所生起的相對的這種感覺,只是減少一點,它本質還是苦,就是我們這個最妄想顛倒所以叫做無明。除了這個以外,飲食日陰,當你渴的時候─飲,餓的時候是食,寒的時候是日,日的時候是陰,都是這個樣。說今天冷了,曬曬太陽,然後呢太陽越來越大你又受不了,假定曬太陽是快樂的,應該越曬越快樂,又不是,沒有一個例外。乃至於飲食,你倒吃吃看,吃到後來,吃的難受的不得了,到後來不但是肚子吃壞了,你胃口也沒有了,沒有一個樣,是這樣的。所有這種事情都是什麼?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認得原來這個樂的本質是虛妄的,這是苦的漸息滅位,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種狀態。
【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
那麼說明了這個道理,馬上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就是這樣說的。說:
【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這個每一件事情,個別個別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所以: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絕對不能從這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不但是行住坐臥,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說,飲食日陰,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繼續又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這一段就是前面的說明這個道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所以我們要努力找「滅」這個辦法,就把一切消除掉,那個時候得到寂滅之樂。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第一個是說道理,馬上用經證,經證了以後,祖師再加說明。祖師論上面怎麼說?說就像我們妄見的想安樂覺得增長,增長的結果,慢慢的增長,時間增久的時候必反變成功苦,但是呢苦這個東西如果增長的話,不會轉成樂,為什麼?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質就是苦,你時間越長苦越多,樂卻不是,所以時間一增長的話,對不起苦又來了,所以若經若論都是這個。那麼然後呢大師又把這個經論的道理抉擇出來,把這個重要讓我們認得的清清楚楚。現在到這裡我們了解了,的的確確的,我們世間最難以認識的而放不下的樂,原來這個不是真的,是苦。那麼既然樂都是苦,還有什麼一切好貪的呢?行,連他樂都沒有,雖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斷的推演,所以它結果又是苦,總結起來世間是沒有一點地方不是苦。而那個苦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沒有別的就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這才是真正我們應該認識的這個。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只要一天在,一天沒有解決,問題一直在,我們真正應該厭離的就是厭離這個。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忙這個,要修飾修飾它、要營養營養它、要保護保護它,那完全走上錯誤之路,你這個概念就是邪知見,你這個行為就是染污之業,然後造成功這個惡習,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東西又來了,就把你綁得死死的,永遠在這個裡邊,你還覺得是找快樂,結果是越找越痛苦。把苦的特別的行相告訴我們,這個叫總苦,把那個苦的特質。下面呢。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那個因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當中,有不同的幾個位次,我們所謂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個善道,地獄、惡鬼、畜生,現在我們看看,用另外這樣的角度去看,這個內容是什麼?它也無不是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在前面共下士當中,已經把三惡趣苦說明了,這個痛苦的厲害,我們現在一點都無法忍受,那麼人呢?說是善道應該,結果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
這個是我們人人都感受得到的,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還有呢為了追求,為了要求這個妄樂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實在顛倒。
p. 168
【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那前面已經說過了。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儘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對不起,三惡道的苦,我們人當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地獄的特質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熱兩樣東西的逼惱當中。那麼貧如琰魔世,那麼餓鬼呢?這個是鬼道,鬼道是閻羅王所管轄的,那是貧窮,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畜生呢?是種種被驅逐、恐怖、被傷害,就像這個比較體弱差的人被強力所使,以及制罰損害,這種苦繼續不斷的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有很多苦有貧,有很多人呢?雖然你蠻有很富有了又不足,這個滿足兩個字真難。我們看那個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勁,為什麼?不足嘛!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兩餐就夠了,越圖越瘦,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偏偏有些世間人,有了百萬還要千萬,有了千萬要憶,有了億還要萬億,有了錢還要地位,不曉得要多少。秦始皇併吞了六國,還要長生不老,就這樣,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是這樣。所以貧固然不好,不貧也不行,那麼然後呢你追求的話,種種叫我們曉得的,我們現在一切的士農工商有種種的苦惱,然後呢你為了這個事情,你生其它的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窮人、好的人意苦,說到這意苦,我也想起來了,現在那位已經死掉了,他本來不曉得是什麼大公司,我忘記掉了,那個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就隨便不曉得說笑話幾個老朋友,他嘆了個長氣,有人說像你這樣你還有什麼不如意?他就說不要去談了,我自己算算我還不如我的司機,要是我做大老板的話,同樣的兩個人,當然願意做大老板,那個大老板好舒服坐在那個地方,那個司機前面就開它,那個大老板就說向東他就向東,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個大老板那麼舒服。結果呢大老板怎麼說?他說那個司機,我只要告訴他你向東他就向東,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裡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裡又要想這個,又要想那個,又要想那個,這張支票要什麼時候到期了,這個禮拜六還有一個什麼應酬,還要跟誰一個人打一個高爾夫球,還要請一個客,還要贈送某一個大官,還要這個應酬,這個應酬,那晚上睡眠的時間都剝奪掉了。他那個司機開到那個地方,他車子一放回去呼呼睡大覺,千真萬確。你們想想看是不是?是顛倒!但是我們偏偏所有世間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麼?忙追這個,所以這個叫顛倒、人痴,真正的顛倒,我們想想看對不對?我覺得現在是越想越對,以前我想我們諸位都是從在家人過來的,我也是,現在後來變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這個衣服,所謂白領階級,那個很講究,出去的時候要體面,當初是唸書,然後跑出去西裝革履,通常人家說。到了後來出家了以後,跑到我師父那裡檢幾件破衣服,就洗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要說小偷強盜,你送給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裡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來拍拍屁股就好了,那麼簡單,髒、髒一點有什麼關係?太髒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了就補,就這樣。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覺了棉被一蓋就好了,用不著說一下嘛睡衣,一下嘛這個白天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禮服,今天參加這個要那個,一點都不要操心,這麼個舒服法,結果人就是這麼顛倒。所以,我所以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我們應該把這個一原則用在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領會到真正裡面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因為這個妄見,形成了現在這個東西,然後呢輾轉相應,真是苦惱,就被這樣的二苦不斷的日日中壞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這是人。
【◎ 非天苦者。】
非天就是我們說魔,修羅道是魔。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那麼這個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緊跟著找到他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它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是無量劫,長者是這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的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p. 167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他真正這個苦諦的根本在那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身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注意。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的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邦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的,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做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這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那個苦行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的,讓那個不同的門,於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偏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做三世怨,你願意做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從什麼地方開始?說世間是苦,苦在那裡?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一個動物它碰見這種痛苦,它也曉得避免,而我們做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就懂得了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的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的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所以最近漸漸的、慢慢的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不?????是,你如法的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的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
【◎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說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這個東西有他的絕大缺點,能夠增長我們的貪毒,而貪毒是引發生死的最主要的一個主因。實際上這個真的樂嗎?不是的,這都是苦的漸息滅位,他是苦,可是這個苦慢慢的、慢慢的在減輕當中,當在漸漸減輕當中的,你覺得在輕了、輕了,於是對前面這個大苦來說,既然減輕了一點,好像這是樂,所以你妄─錯誤的感覺,以為他是樂。他並沒有實質上面本來應該樂的,本性是樂的這個實質沒有,所以全無不待除苦所顯,因為這是苦漸漸減少,所以當苦除的時候現出來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絕對沒有快樂的,本質上面絕對是苦的。馬上用一個事實來說明。譬如說你一直走,走的很長,走的很多的路,下面說,以為苦。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跑了很久以後,暫時叫你停一下、坐一下,覺得那時候好舒服、好快樂,那是什麼?那個是因為。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樂性。】
這事實是當下就有很大的苦惱,那麼你停一下呢,那個大的苦惱漸漸的減少,漸漸的消失,所以你這個減輕的感覺,妄取樂想,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本質快樂,它本質不快樂。所以它下面緊跟著這個問題,假定說坐下來是快樂的話,那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它本來是快樂的嘛,就像賺錢一樣,賺一塊錢固然賺,越賺是賺得越多是越好,應該這個樣。同樣的道理,如果是這個坐下來是快樂的話,坐得越久是越快樂,所以下面說。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結果叫你老坐在那裡,它不但不快樂,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裡,你坐了多久你要站起來去走一走,為什麼?因為苦,苦不堪言,苦就是這樣,坐,然後呢叫你睡又是這樣,叫你吃,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它下面說:
【苦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
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應該怎麼樣呢?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越多。天下的苦本來就是苦的,這個苦的時間越久,痛苦越難受、越厲害,為什麼?因為它本性就是苦的。這快樂的事情卻不是,剛開始的時候,你換一換曉得快樂了,過了一下快樂慢慢的消失掉了,再繼續下去那個快樂就沒有,苦了,再下去是苦就受不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苦。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如理認識,如果你們聽懂了,就應該沒問題,不聽懂回去仔細想一想,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就像同樣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後坐,坐久了以後又要換一個,如是習近行住坐臥,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說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來,叫你老躺在床上你又躺不住,為什麼?它始終是同一個道理,這大苦的漸漸息滅,所生起的相對的這種感覺,只是減少一點,它本質還是苦,就是我們這個最妄想顛倒所以叫做無明。除了這個以外,飲食日陰,當你渴的時候─飲,餓的時候是食,寒的時候是日,日的時候是陰,都是這個樣。說今天冷了,曬曬太陽,然後呢太陽越來越大你又受不了,假定曬太陽是快樂的,應該越曬越快樂,又不是,沒有一個例外。乃至於飲食,你倒吃吃看,吃到後來,吃的難受的不得了,到後來不但是肚子吃壞了,你胃口也沒有了,沒有一個樣,是這樣的。所有這種事情都是什麼?都是苦的漸息滅位。從這個上面我們就認得原來這個樂的本質是虛妄的,這是苦的漸息滅位,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種狀態。
【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
那麼說明了這個道理,馬上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就是這樣說的。說:
【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這個每一件事情,個別個別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所以: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絕對不能從這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不但是行住坐臥,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說,飲食日陰,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繼續又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這一段就是前面的說明這個道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所以我們要努力找「滅」這個辦法,就把一切消除掉,那個時候得到寂滅之樂。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第一個是說道理,馬上用經證,經證了以後,祖師再加說明。祖師論上面怎麼說?說就像我們妄見的想安樂覺得增長,增長的結果,慢慢的增長,時間增久的時候必反變成功苦,但是呢苦這個東西如果增長的話,不會轉成樂,為什麼?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質就是苦,你時間越長苦越多,樂卻不是,所以時間一增長的話,對不起苦又來了,所以若經若論都是這個。那麼然後呢大師又把這個經論的道理抉擇出來,把這個重要讓我們認得的清清楚楚。現在到這裡我們了解了,的的確確的,我們世間最難以認識的而放不下的樂,原來這個不是真的,是苦。那麼既然樂都是苦,還有什麼一切好貪的呢?行,連他樂都沒有,雖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斷的推演,所以它結果又是苦,總結起來世間是沒有一點地方不是苦。而那個苦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沒有別的就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這才是真正我們應該認識的這個。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只要一天在,一天沒有解決,問題一直在,我們真正應該厭離的就是厭離這個。現在我們處處地方忙這個,要修飾修飾它、要營養營養它、要保護保護它,那完全走上錯誤之路,你這個概念就是邪知見,你這個行為就是染污之業,然後造成功這個惡習,到那個時候你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東西又來了,就把你綁得死死的,永遠在這個裡邊,你還覺得是找快樂,結果是越找越痛苦。把苦的特別的行相告訴我們,這個叫總苦,把那個苦的特質。下面呢。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那個因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當中,有不同的幾個位次,我們所謂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個善道,地獄、惡鬼、畜生,現在我們看看,用另外這樣的角度去看,這個內容是什麼?它也無不是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在前面共下士當中,已經把三惡趣苦說明了,這個痛苦的厲害,我們現在一點都無法忍受,那麼人呢?說是善道應該,結果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
這個是我們人人都感受得到的,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還有呢為了追求,為了要求這個妄樂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實在顛倒。
p. 168
【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那前面已經說過了。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儘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對不起,三惡道的苦,我們人當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地獄的特質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熱兩樣東西的逼惱當中。那麼貧如琰魔世,那麼餓鬼呢?這個是鬼道,鬼道是閻羅王所管轄的,那是貧窮,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畜生呢?是種種被驅逐、恐怖、被傷害,就像這個比較體弱差的人被強力所使,以及制罰損害,這種苦繼續不斷的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有很多苦有貧,有很多人呢?雖然你蠻有很富有了又不足,這個滿足兩個字真難。我們看那個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勁,為什麼?不足嘛!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兩餐就夠了,越圖越瘦,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偏偏有些世間人,有了百萬還要千萬,有了千萬要憶,有了億還要萬億,有了錢還要地位,不曉得要多少。秦始皇併吞了六國,還要長生不老,就這樣,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是這樣。所以貧固然不好,不貧也不行,那麼然後呢你追求的話,種種叫我們曉得的,我們現在一切的士農工商有種種的苦惱,然後呢你為了這個事情,你生其它的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窮人、好的人意苦,說到這意苦,我也想起來了,現在那位已經死掉了,他本來不曉得是什麼大公司,我忘記掉了,那個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就隨便不曉得說笑話幾個老朋友,他嘆了個長氣,有人說像你這樣你還有什麼不如意?他就說不要去談了,我自己算算我還不如我的司機,要是我做大老板的話,同樣的兩個人,當然願意做大老板,那個大老板好舒服坐在那個地方,那個司機前面就開它,那個大老板就說向東他就向東,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個大老板那麼舒服。結果呢大老板怎麼說?他說那個司機,我只要告訴他你向東他就向東,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裡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裡又要想這個,又要想那個,又要想那個,這張支票要什麼時候到期了,這個禮拜六還有一個什麼應酬,還要跟誰一個人打一個高爾夫球,還要請一個客,還要贈送某一個大官,還要這個應酬,這個應酬,那晚上睡眠的時間都剝奪掉了。他那個司機開到那個地方,他車子一放回去呼呼睡大覺,千真萬確。你們想想看是不是?是顛倒!但是我們偏偏所有世間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麼?忙追這個,所以這個叫顛倒、人痴,真正的顛倒,我們想想看對不對?我覺得現在是越想越對,以前我想我們諸位都是從在家人過來的,我也是,現在後來變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這個衣服,所謂白領階級,那個很講究,出去的時候要體面,當初是唸書,然後跑出去西裝革履,通常人家說。到了後來出家了以後,跑到我師父那裡檢幾件破衣服,就洗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要說小偷強盜,你送給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裡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來拍拍屁股就好了,那麼簡單,髒、髒一點有什麼關係?太髒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了就補,就這樣。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覺了棉被一蓋就好了,用不著說一下嘛睡衣,一下嘛這個白天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禮服,今天參加這個要那個,一點都不要操心,這麼個舒服法,結果人就是這麼顛倒。所以,我所以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我們應該把這個一原則用在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領會到真正裡面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因為這個妄見,形成了現在這個東西,然後呢輾轉相應,真是苦惱,就被這樣的二苦不斷的日日中壞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這是人。
【◎ 非天苦者。】
非天就是我們說魔,修羅道是魔。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那麼這個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他這個非天當中意最苦,這個心最苦,為什麼?他那個本性,他這種人的心裡瞋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個瞋心太大,就是這樣。雖然他也有天上面種種的好的條件,但是那個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羅道那個特質就是瞋心特別重,那時候雖然也有智慧,但是這一道的眾生沒有辦法見聖諦,真正見到聖者之教。所以一到這一道的話,衹有造惡,那非常糟糕,不但絕沒有機會透脫,這個地方先不談,談這一道特別的痛苦。
p. 168 (5)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
因為他瞋心大,嫉妒心強,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裡面特別的強,看見別人比他強就受不了,別人就偏偏比他強,那個天人都長的美不可言,修羅的福雖然大,長的個個醜陋,妙不可言。還有呢這個帝釋的這個太太,就是修羅的女兒,她長的,女的很漂亮,結果呢就嫁給那個天,就這樣,種種不理想的。還有那個帝釋天,天上的果,那個樹那個根就長在那個修羅宮當中,根長在那裡長出來的果就掉在帝釋天的園子裡邊,這實在是難受!他本性本來就是瞋心很大,嫉妒心很強,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個天打,所以:
【由此因緣,與天鬥諍,】
然後一打呢?
【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他雖然有智慧,但是由於這個異熟,他所感得的這個非天這一趣,這個障礙存在,那沒有辦法見諦的。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有一個經說他這個是旁生,所以畜生道愚痴,那麼瑜伽師地論說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這個變成五趣,有的人列為專門列入六趣。就這種狀態呢我們人間也有,實際上這種人,就是人間修福報,修的很大,但是瞋心,往往有的時候布施,我也曾經看見過人家去布施,他看見他布施,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萬,就是這樣。人家造一個大廟,造這麼多,我造得更大,對不起,你造了以後,如果你沒有造大的大惡業的話,那麼你大概是可能進入修羅道,如果你造大惡業的話,那更不談。所以這個我們必定要注意,造了福報尚且如此,你只要意理不清淨的話,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人間也是這樣。剛才說的這個司機真痛快,開完了以後回家去那好了,剩下來事情反正不管,這個老闆一天到晚躺在枕頭上,睡不著還要吃安眠藥,吃了安眠藥,明天還要頭痛,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來!那麼上界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那麼最後看看天。
【思惟天苦分二。① 欲天三苦,② 上二界粗重苦。】
天分成功兩種,一種欲界,還有呢上面色、無色界,欲天有三種苦。
【◎ 初死墮苦中有二,】
欲界在生的時候很好,到墮落的時候那苦不堪言。
【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天上很快樂,但是死的時候,那絕大的痛苦。就像我們現在,你沒有什麼,反正沒有什麼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錢,那個就要怕什麼?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們看,尤其是現在這種政治上,這個鬥爭的厲害,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來,他所以爬上去,為什麼?他是拼命在人家的頭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頭上踩上去,當然不願意被人家來踩,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來的痛苦,就是痛苦極了。他平常習慣上面享受慣,平常我們人家說,習慣了大享受富貴的,忽然之間跑著去,你畏畏縮縮,衣食不繼,還要看人家的臉色,這個痛苦之難受。了解了這個,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貪,何況這個時間一下就過去掉了。像前面無常當中,切切要記住。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過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時候,這五衰相,五死相現前的時候,那個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
本來可愛的,變掉了。
【不樂本座,】
本來坐的地方,這個帝座、天子座,那個時候坐在那裡坐不住了,身上的。
【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
衣服是髒垢了,身上出汗了,這個五樣東西,先時不出的,到臨死的時候,來了。所以: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那個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這種五死相,他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諸天,就像地上的一樣,這個東西有這個形象生起。就像我們病了,那個他也就是這個狀態,我們人病了以後不一定死,醫的好的,那個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麼這個死歿苦。第二呢?
【墮下處苦者,】
死了以後呢?糟了,還要墮落。
【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從天上死了如果沒有善的話,他自己沒有力量的,還是隨業而轉,到那時候墮落到畜生當中。上面我們曾經說過的,皈依當中那個竭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現,天人有這個神通的,死了以後可以看看到哪裡去,一看要墮落。這個一般來說上升的機會少之又少,墮落的情況極大部份。這個比數不是說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經上說的很清楚,說大地土跟爪上土這樣,這樣的可怕法,所以那個天上是一無是處!
p. 169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那麼還有一種呢?這一種就是他害怕,說另外有更大福德的這一種天子生氣的時候,那個薄福的天子看見了,就要受大苦惱,這個一旦那個大力的天子一犯瞋心的話,那個差一點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任何到處都是一樣的,大魚吞小魚這個情況,天上亦復如是。他雖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我們現在眼前看看到處都是,天上亦復如是。而更是,愈是爬的高,那個時候被吞、被壓迫的時候的痛苦是愈大。還有呢?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還有呢?這個或者被傷、或者被殺,那個非天經常要跟天上面鬥,那麼如果鬥了以後呢?如果說被傷害的話,那只是傷害的當時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後他那個身體又恢復了,這個還可以。但是那個頭一斷掉了,對不起那個命就送掉了,這個頭很重要。那麼: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這是為什麼前面心裡恐怖的,那力量強的人一旦發起脾氣來,那個比較差的人,就被從他自己的地方趕出去,那麼本來這地方好好的享受,你被趕出去,當然痛苦了。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麼?自己把持得住自己這個才是。平常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實際上還是隨著外境在轉,你看見好看的,你心跟著它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有什麼快樂好言呢?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這種狀態叫散亂放逸,那個本質是擾亂,擾亂就是混雜的,這個不是寂滅,就像有火的那個柴一樣,他一定在這個散亂的風當中燒,燒那就是熾烈的狀態,就是我們沒有證得寂滅的必然狀態。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病剛剛好,你還在吃不適宜的,對不起,他病又發了。那個天上的快樂亦是如此,世間由於布施,或者修種種的,然後呢升到天上,那個時候啊升到了天上,那個欲樂很大,它又來了,福不能積,貪心又增長了,再墮落,那個是欲界。
【◎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
那麼再上面呢?比較好,沒有像欲界天,這個苦是沒有的,但是啊這個煩惱還在那裡,這個痛苦生死的根本還在那裡,所以這個障礙也並沒除掉。所以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不是說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時候,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還是在煩惱當中,就像那個論上說。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
是苦苦是沒有了。
【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
他在定樂當中,他那個定樂很長的時候,看他定的深淺而時間有長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萬大劫,對不起,到了以後你還是要墮落。鬱頭藍弗就是那個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後死了以後呢?墮落到畜生道當中,你看這個定是好難修,結果他完了以後還是要墮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況不談了。
【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他到了最後一定要墮落的。所以當時看起來好像已經超越了,因為他苦苦沒有了,已經超越了這個惡趣的種種大苦,但是對不起,他的行苦自性還在,他沒有辦法停得住的。就像鳥飛在空當中,暫時雖然飛一下,對不起他飛一飛要停下來。又像人家射箭一樣,射上去到那時候力盡了,它又墮落了,它最後的邊際就是,跑到最後他還是墮落。
【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像燈一樣,現在是亮,可是它無時無刻一刻都不停住的,正在慢慢慢慢的消失當中,最後仍舊為苦所侵,惡道是苦,善道結果也是如此。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那麼經過了上面,不管是你總的思惟,不管是別的思惟,就是在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狀態,你觀察思惟的結果,沒有一點點例外,是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以後,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厭患。所以我們現在總覺得,求快樂啊!錯了!錯了!找不到快樂的,這個世間的特質就是這樣,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們眼前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仔細的觀察一下,我們眼前到底忙些什麼?如果我們是對眼前不滿意說這裡不好換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可以快樂,錯了,完全錯了,世間的人這樣想的,佛法不是,那難道不是找快樂嗎?是,差別在哪裡呢?就是世間一般人找的快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如此。佛法裡面說,是的,你找快樂,結果呢你跑到我這裡,說我可以告訴你,我這裡有快樂的,指出來快樂的特質是什麼?根本你的認識就錯了,你要從這個上面去轉一個方法,所以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必定要了解,不要說這裡不理想,那裡不理想,然後要換、要找;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環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麼?身心五蘊煩惱,我們真正要透脫,透脫這個煩惱,所以必定要認得煩惱,把這個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是痛苦的因,所以說厭患生死意欲出離,便當觀察其因。那麼你整個的生死的內容無非是痛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的,沒有一個地方有安樂的,那找到他的因。如果找不到他的因的話,說反正沒辦法了,那好了,我們現在只要有一天張開眼睛來就去享樂,然後你什麼事情都去做好了,反正壞事,只要快樂,現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決,所以進一步了解了這個苦,就找他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說進一步我們要觀察,這樣的三界之內無不是苦,原因在哪裡?那麼進一步中,因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們找苦的原因,這個時候找到,原來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叫什麼?集諦,所以現在我們從了解了苦,要求脫苦而找到這個苦的原因是集諦,集什麼呢?他的所謂招感,由於這樣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這個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既然是我們為痛苦而忙,那麼真正要找的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特質。所以大家注意,大家修學佛法,務必要在這個地方認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說明、歸類等等,他原因無非是要說明這個,你要修,不要說碰到一點去修,那個時候並不圓滿,乃至於並不是根本,你以為碰到了,結果漏洞百出,因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舊在,你沒摸到根本。比如說我們現在說,我們房間裡面有水,你把他擦掉,結果你沒找到漏洞,沒有找到水哪裡來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越弄越糟,結果自己忙的疲備不堪啊,屋裡面照樣都是髒水,有用嗎?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暫時其他地方先不管他,把那個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沒有再來了,然後你慢慢的把裡面的髒水清乾淨,好了,問題解決。所以我們修行,在這個地方特別,這個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擺在腦筋裡面,不要說我現在要去修行去了,人家告訴你怎麼修?參禪,人家告訴你念佛,人家告訴你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這個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後你就跟著去修,實際上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你沒找到。有沒有一點樣子?有一點樣子的,當然就像擦地一樣,你拿著濕布一擦,那地就乾了,等到你濕布拿掉了,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地方又來了,那有什麼用?所以我們現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這些,然後呢自己還不懂,還要去幫別人去,是越幫越忙。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情況這樣的,根本在哪裡?由此而講集諦門,那麼就去找。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說為什麼會流轉生死?這個原因呢?分三部份,
【① 煩惱發生之理,② 彼集業之理,③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這個為什麼會生死?由於這個因,因是什麼?煩惱跟業,惑、業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煩惱怎麼發生的呢?先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個惑跟業會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講,這個為什麼會結業,那麼招感生死又是怎樣的招感法呢?所以怎麼死又怎麼會結呢?這個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因找到了,然後從因上面看看,怎麼樣把它清除。翻過來。
p. 170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現在了解了,說這個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行,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是煩惱,下面看。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為什麼這煩惱為主要呢?就是說假定你的煩惱沒有了、斷掉了,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宿業,數都不能數,但是就像種子一樣,那個種子如果說沒有其他的因緣,土、水、太陽,對不起,他長不出來,長不出來,這個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所以這個業之所以能夠感果,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就是惑、就是煩惱;有這個俱有緣才能夠感果。什麼叫俱有緣呢?或者叫俱有因?現在我們隨便說,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我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布做的對不對?這個布怎麼做的?經線跟緯線,這個經就是緯線的俱有緣、俱有因;這個這個緯就是經的俱有緣,這樣的。平常我們說架一個架子,三角架,用三根架撐在一塊,那個,你之這一根所以撐起來,就靠另外那個撐起來的,這個就是你的俱有緣,少掉了這個對不起,你撐不起來的,懂不懂?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沒有這個惑的話,這個雖然有業,對不起,他不可能成功,不能結果。反過來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他會煩惱為緣,會使你生長這個業,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業跟著造,惑業具足,他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
下面引那個經論。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是業,為什麼叫做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會定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就是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愛就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他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的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所以像這一類事情,我們要了解。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反過來呢?如果你這個愛,愛就是煩惱,如果你這個愛在的話,對不起,由於煩惱,馬上跟著這個煩惱就造了業,一造了業,煩惱跟業具足,他就繼續的生死。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生死的因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就了解了,這個因當中主要的是煩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如何去對治呢?你要對治他,一定要認得它本質是什麼呢?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哪裡修起?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他這個非天當中意最苦,這個心最苦,為什麼?他那個本性,他這種人的心裡瞋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個瞋心太大,就是這樣。雖然他也有天上面種種的好的條件,但是那個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羅道那個特質就是瞋心特別重,那時候雖然也有智慧,但是這一道的眾生沒有辦法見聖諦,真正見到聖者之教。所以一到這一道的話,衹有造惡,那非常糟糕,不但絕沒有機會透脫,這個地方先不談,談這一道特別的痛苦。
p. 168 (5)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
因為他瞋心大,嫉妒心強,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裡面特別的強,看見別人比他強就受不了,別人就偏偏比他強,那個天人都長的美不可言,修羅的福雖然大,長的個個醜陋,妙不可言。還有呢這個帝釋的這個太太,就是修羅的女兒,她長的,女的很漂亮,結果呢就嫁給那個天,就這樣,種種不理想的。還有那個帝釋天,天上的果,那個樹那個根就長在那個修羅宮當中,根長在那裡長出來的果就掉在帝釋天的園子裡邊,這實在是難受!他本性本來就是瞋心很大,嫉妒心很強,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個天打,所以:
【由此因緣,與天鬥諍,】
然後一打呢?
【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他雖然有智慧,但是由於這個異熟,他所感得的這個非天這一趣,這個障礙存在,那沒有辦法見諦的。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有一個經說他這個是旁生,所以畜生道愚痴,那麼瑜伽師地論說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這個變成五趣,有的人列為專門列入六趣。就這種狀態呢我們人間也有,實際上這種人,就是人間修福報,修的很大,但是瞋心,往往有的時候布施,我也曾經看見過人家去布施,他看見他布施,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萬,就是這樣。人家造一個大廟,造這麼多,我造得更大,對不起,你造了以後,如果你沒有造大的大惡業的話,那麼你大概是可能進入修羅道,如果你造大惡業的話,那更不談。所以這個我們必定要注意,造了福報尚且如此,你只要意理不清淨的話,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人間也是這樣。剛才說的這個司機真痛快,開完了以後回家去那好了,剩下來事情反正不管,這個老闆一天到晚躺在枕頭上,睡不著還要吃安眠藥,吃了安眠藥,明天還要頭痛,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來!那麼上界尚且如此,何況其他?那麼最後看看天。
【思惟天苦分二。① 欲天三苦,② 上二界粗重苦。】
天分成功兩種,一種欲界,還有呢上面色、無色界,欲天有三種苦。
【◎ 初死墮苦中有二,】
欲界在生的時候很好,到墮落的時候那苦不堪言。
【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天上很快樂,但是死的時候,那絕大的痛苦。就像我們現在,你沒有什麼,反正沒有什麼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錢,那個就要怕什麼?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們看,尤其是現在這種政治上,這個鬥爭的厲害,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來,他所以爬上去,為什麼?他是拼命在人家的頭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頭上踩上去,當然不願意被人家來踩,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來的痛苦,就是痛苦極了。他平常習慣上面享受慣,平常我們人家說,習慣了大享受富貴的,忽然之間跑著去,你畏畏縮縮,衣食不繼,還要看人家的臉色,這個痛苦之難受。了解了這個,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貪,何況這個時間一下就過去掉了。像前面無常當中,切切要記住。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過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時候,這五衰相,五死相現前的時候,那個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
本來可愛的,變掉了。
【不樂本座,】
本來坐的地方,這個帝座、天子座,那個時候坐在那裡坐不住了,身上的。
【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
衣服是髒垢了,身上出汗了,這個五樣東西,先時不出的,到臨死的時候,來了。所以: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那個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這種五死相,他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諸天,就像地上的一樣,這個東西有這個形象生起。就像我們病了,那個他也就是這個狀態,我們人病了以後不一定死,醫的好的,那個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麼這個死歿苦。第二呢?
【墮下處苦者,】
死了以後呢?糟了,還要墮落。
【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從天上死了如果沒有善的話,他自己沒有力量的,還是隨業而轉,到那時候墮落到畜生當中。上面我們曾經說過的,皈依當中那個竭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現,天人有這個神通的,死了以後可以看看到哪裡去,一看要墮落。這個一般來說上升的機會少之又少,墮落的情況極大部份。這個比數不是說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經上說的很清楚,說大地土跟爪上土這樣,這樣的可怕法,所以那個天上是一無是處!
p. 169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那麼還有一種呢?這一種就是他害怕,說另外有更大福德的這一種天子生氣的時候,那個薄福的天子看見了,就要受大苦惱,這個一旦那個大力的天子一犯瞋心的話,那個差一點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任何到處都是一樣的,大魚吞小魚這個情況,天上亦復如是。他雖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我們現在眼前看看到處都是,天上亦復如是。而更是,愈是爬的高,那個時候被吞、被壓迫的時候的痛苦是愈大。還有呢?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還有呢?這個或者被傷、或者被殺,那個非天經常要跟天上面鬥,那麼如果鬥了以後呢?如果說被傷害的話,那只是傷害的當時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後他那個身體又恢復了,這個還可以。但是那個頭一斷掉了,對不起那個命就送掉了,這個頭很重要。那麼: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這是為什麼前面心裡恐怖的,那力量強的人一旦發起脾氣來,那個比較差的人,就被從他自己的地方趕出去,那麼本來這地方好好的享受,你被趕出去,當然痛苦了。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麼?自己把持得住自己這個才是。平常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實際上還是隨著外境在轉,你看見好看的,你心跟著它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有什麼快樂好言呢?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這種狀態叫散亂放逸,那個本質是擾亂,擾亂就是混雜的,這個不是寂滅,就像有火的那個柴一樣,他一定在這個散亂的風當中燒,燒那就是熾烈的狀態,就是我們沒有證得寂滅的必然狀態。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病剛剛好,你還在吃不適宜的,對不起,他病又發了。那個天上的快樂亦是如此,世間由於布施,或者修種種的,然後呢升到天上,那個時候啊升到了天上,那個欲樂很大,它又來了,福不能積,貪心又增長了,再墮落,那個是欲界。
【◎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
那麼再上面呢?比較好,沒有像欲界天,這個苦是沒有的,但是啊這個煩惱還在那裡,這個痛苦生死的根本還在那裡,所以這個障礙也並沒除掉。所以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不是說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時候,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還是在煩惱當中,就像那個論上說。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
是苦苦是沒有了。
【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
他在定樂當中,他那個定樂很長的時候,看他定的深淺而時間有長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萬大劫,對不起,到了以後你還是要墮落。鬱頭藍弗就是那個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後死了以後呢?墮落到畜生道當中,你看這個定是好難修,結果他完了以後還是要墮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況不談了。
【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他到了最後一定要墮落的。所以當時看起來好像已經超越了,因為他苦苦沒有了,已經超越了這個惡趣的種種大苦,但是對不起,他的行苦自性還在,他沒有辦法停得住的。就像鳥飛在空當中,暫時雖然飛一下,對不起他飛一飛要停下來。又像人家射箭一樣,射上去到那時候力盡了,它又墮落了,它最後的邊際就是,跑到最後他還是墮落。
【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像燈一樣,現在是亮,可是它無時無刻一刻都不停住的,正在慢慢慢慢的消失當中,最後仍舊為苦所侵,惡道是苦,善道結果也是如此。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那麼經過了上面,不管是你總的思惟,不管是別的思惟,就是在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狀態,你觀察思惟的結果,沒有一點點例外,是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以後,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厭患。所以我們現在總覺得,求快樂啊!錯了!錯了!找不到快樂的,這個世間的特質就是這樣,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們眼前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仔細的觀察一下,我們眼前到底忙些什麼?如果我們是對眼前不滿意說這裡不好換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可以快樂,錯了,完全錯了,世間的人這樣想的,佛法不是,那難道不是找快樂嗎?是,差別在哪裡呢?就是世間一般人找的快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如此。佛法裡面說,是的,你找快樂,結果呢你跑到我這裡,說我可以告訴你,我這裡有快樂的,指出來快樂的特質是什麼?根本你的認識就錯了,你要從這個上面去轉一個方法,所以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必定要了解,不要說這裡不理想,那裡不理想,然後要換、要找;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環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麼?身心五蘊煩惱,我們真正要透脫,透脫這個煩惱,所以必定要認得煩惱,把這個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是痛苦的因,所以說厭患生死意欲出離,便當觀察其因。那麼你整個的生死的內容無非是痛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的,沒有一個地方有安樂的,那找到他的因。如果找不到他的因的話,說反正沒辦法了,那好了,我們現在只要有一天張開眼睛來就去享樂,然後你什麼事情都去做好了,反正壞事,只要快樂,現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決,所以進一步了解了這個苦,就找他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說進一步我們要觀察,這樣的三界之內無不是苦,原因在哪裡?那麼進一步中,因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們找苦的原因,這個時候找到,原來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叫什麼?集諦,所以現在我們從了解了苦,要求脫苦而找到這個苦的原因是集諦,集什麼呢?他的所謂招感,由於這樣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這個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既然是我們為痛苦而忙,那麼真正要找的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特質。所以大家注意,大家修學佛法,務必要在這個地方認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說明、歸類等等,他原因無非是要說明這個,你要修,不要說碰到一點去修,那個時候並不圓滿,乃至於並不是根本,你以為碰到了,結果漏洞百出,因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舊在,你沒摸到根本。比如說我們現在說,我們房間裡面有水,你把他擦掉,結果你沒找到漏洞,沒有找到水哪裡來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越弄越糟,結果自己忙的疲備不堪啊,屋裡面照樣都是髒水,有用嗎?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暫時其他地方先不管他,把那個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沒有再來了,然後你慢慢的把裡面的髒水清乾淨,好了,問題解決。所以我們修行,在這個地方特別,這個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擺在腦筋裡面,不要說我現在要去修行去了,人家告訴你怎麼修?參禪,人家告訴你念佛,人家告訴你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這個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後你就跟著去修,實際上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你沒找到。有沒有一點樣子?有一點樣子的,當然就像擦地一樣,你拿著濕布一擦,那地就乾了,等到你濕布拿掉了,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地方又來了,那有什麼用?所以我們現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這些,然後呢自己還不懂,還要去幫別人去,是越幫越忙。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情況這樣的,根本在哪裡?由此而講集諦門,那麼就去找。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說為什麼會流轉生死?這個原因呢?分三部份,
【① 煩惱發生之理,② 彼集業之理,③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這個為什麼會生死?由於這個因,因是什麼?煩惱跟業,惑、業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煩惱怎麼發生的呢?先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個惑跟業會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講,這個為什麼會結業,那麼招感生死又是怎樣的招感法呢?所以怎麼死又怎麼會結呢?這個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因找到了,然後從因上面看看,怎麼樣把它清除。翻過來。
p. 170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現在了解了,說這個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行,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是煩惱,下面看。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為什麼這煩惱為主要呢?就是說假定你的煩惱沒有了、斷掉了,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宿業,數都不能數,但是就像種子一樣,那個種子如果說沒有其他的因緣,土、水、太陽,對不起,他長不出來,長不出來,這個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所以這個業之所以能夠感果,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就是惑、就是煩惱;有這個俱有緣才能夠感果。什麼叫俱有緣呢?或者叫俱有因?現在我們隨便說,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我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布做的對不對?這個布怎麼做的?經線跟緯線,這個經就是緯線的俱有緣、俱有因;這個這個緯就是經的俱有緣,這樣的。平常我們說架一個架子,三角架,用三根架撐在一塊,那個,你之這一根所以撐起來,就靠另外那個撐起來的,這個就是你的俱有緣,少掉了這個對不起,你撐不起來的,懂不懂?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沒有這個惑的話,這個雖然有業,對不起,他不可能成功,不能結果。反過來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他會煩惱為緣,會使你生長這個業,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業跟著造,惑業具足,他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
下面引那個經論。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是業,為什麼叫做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會定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就是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愛就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他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的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所以像這一類事情,我們要了解。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反過來呢?如果你這個愛,愛就是煩惱,如果你這個愛在的話,對不起,由於煩惱,馬上跟著這個煩惱就造了業,一造了業,煩惱跟業具足,他就繼續的生死。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生死的因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就了解了,這個因當中主要的是煩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如何去對治呢?你要對治他,一定要認得它本質是什麼呢?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哪裡修起?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那裡修起?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愈修愈大,跳不出生死輪迴。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就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還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愈修愈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的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先要認真了解,現在它這裡告訴我們,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最後找到要對治這個煩惱,那麼你要曉得煩惱的道理,要如何對治的話怎麼辦呢?
p. 170 (5)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
你先必定要曉得什麼是煩惱。
【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你要善巧的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你算什麼?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的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層層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來在煩惱,找到了以後,所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煩惱是什麼?下面看。
【此中分四,① 正明煩惱,】
第一個先說煩惱是什麼?對這個我們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的了解,什麼是煩惱?第二呢?
【② 如何生起之次第,③ 煩惱之因,④ 煩惱過患。 今初】
為什麼要找那個生起的次第?你從那個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呢生起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它有什麼禍害,你這個了解了以後,它這個禍患了解了,你準備要消滅它,要去消滅它,你就找到它的什麼原因,然後它的根本在哪裡,就這樣,都找到了,以及它煩惱的行相,你每一個地方清楚了,那個時候你就容易下手對治。這個煩惱對治了,一切痛苦都解決,你能夠自己問題解決了,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所以歸根結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學這個,如果你要學大乘的也從這裡開始。看文: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說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不寂靜,繼續不斷的生起,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確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那個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自己就覺得心裡邊這個不行,所以你一定要相對的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會顯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的自相,這一點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反過來你有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是他的總體整相。各別的說來,十種,就是屬於我們平常說的五鈍五利,貪第一個。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這個就是貪的行相。不管你這個心所緣的、所對的是內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內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義理當中的見解,覺得我這個地位、我這個名譽、我這個什麼這些,對這些東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這個上頭,這個東西像油碰在布裡邊,我們祖師更有一句話:如油入麵,在碰到布裡邊還可以洗得乾淨,如果這個油放在麵粉團裡面,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貪就這麼個難弄法。就是它又進一步說耽著自所緣境,貪的行相就是對你自己所緣的歡喜它,不忍分離、難分難解的狀態,心裡邊就是這樣,這是貪的行相。平常當我們貪心生起來,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這個貪心的行相,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見,但是隨時隨地都在,不但是我們經常說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錢什麼等等,眼前一切的東西,你自然而然覺得眼前有個東西總歸選好的,累了就要去躺,碰見一點小的不如意就想,總歸對這個我產生種種的耽著,這就是這個行相。
【瞋者,】
那麼第二個。
【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就是這樣,對於啊者是有情對方,苦、苦具,這個苦就是痛苦的本身,或者是傷害我們的那些東西,傷害我們的東西那些刀、杖、什麼東西,如果東西傷了你,你就對它,這個傢伙!譬如說:你跑過去,一個東西撞你一下,這個東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這樣,那是苦具,發那個不能忍耐、粗猛的對它這種心,瞋恚的心情,要想對所緣的所瞋的境界做無理的傷害它的。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這叫做無明,對於真實的內容不了解,這個四樣東西是世間真實的行相,世間一切真實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覺得這是苦,那個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為造錯了非苦之因。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苦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的淨除,徹底的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間。偏偏講這個道理的人我們還自作聰明,說這是迷信,世間真顛倒;業果那是由業感果、三寶的自性等等,這個不明了,這是種無知,這是錯誤的染污的無知,就是愚痴,這個愚痴,染污雜染的,所以生死的根本。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這個是懷疑,這個疑的反面是信,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我們這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淨,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狀態那都是什麼?這個信心未淨,這個疑在這裡。那麼這個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五鈍使,貪、瞋、無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們說,為什麼叫鈍的、利的呢?因為這個行相非常的猛利,一個呢前面並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既然這裡沒提,我們先不去談它。那麼下面就是
p. 171
【壞聚見者,】
平常就說我見。說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那就說見到了我跟我所這個東西,那為什麼叫它壞聚見呢?實際上真的有我嗎?真的有我所嗎?沒有,原來這是什麼?這是聚,取蘊或者是,這個蘊就是歸類,這個五樣東西聚在一塊,哪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而這個東西在無常的變壞當中,它是虛假的,是一無可取的,結果因為我們染慧,染污的認識,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個觀照的力量透過了染污、雜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錯了,以為在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或者我所,所以我們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見,這個地方叫壞聚見,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就對這個東西,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這個我,原來這個是什麼?壞聚,真正騙你的根本就在這裡。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那麼就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壞呢?無常,聚是幾樣東西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染慧所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是非一的,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稱為人、有情,就這樣,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做我,這個地方列為壞聚見,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可以主宰的,這個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乃至於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不是你?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你拿,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那不是很明白嗎?這也不是異,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心不是我,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我說我這樣,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算主嗎?主是什麼?主是主動,你完全在被動,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這麼顛倒,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這個的安樂在,這個就叫做顛倒,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了,所以帶了個有色眼睛,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帶了個黃顏色就者成黃的,帶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叫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什麼叫邊執見呢?通常我們叫邊見,那麼邊執見就是執著一邊,或者是執常邊或者是執斷邊,這個執常、執斷不是說莫名其妙的瞎執,都是執,從這個上面執起的,從薩迦耶見,說看這個我。有的人說這個我是常的,有的人說斷的,什麼是常、什麼是斷呢?說執斷的人,現在世界科學家執的就是斷,說人死掉了就算沒有了,好了,到此為止,這個叫斷。執常的呢?印度當年外道,譬如我們現在有一般的人說他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像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搬到那個地方,那房子雖然換了這個東西還在,對不起,這個是常。乃至於常的跟著說人生生世世投人,狗生生世世投狗,就是這個常。平常我們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執著,所以這個真正的邊,斷常的執是執這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見取,就是我們這個見解,我們執取我們的見解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禁戒取呢?是另外一個,謂緣壞戒,可捨之戒。佛告訴我們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為什麼制那個戒?說你這樣做那麼將來得到這樣的果,因為你要得到這樣的果,所以你現在要應該持這樣的戒,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因果正確的關係,現在你這個戒,對不起,不對的,這個不應該的,所以可捨的、是壞的,然後呢,根據你不正確的這種制定的戒這樣的去行為軌則,然後你照著它去做,這個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那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說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事,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都是什麼?禁戒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實際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不要說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對於佛的無上妙智不一定重視,倒反而看那個算命先生的人、醫生、乃至於世間的人,這個醫生怎麼講的,像小孩子一樣,跑到小學裡邊,老師怎麼講的,那個是好像金科玉律,我們就是這樣,這個什麼呢?禁戒取,不外乎。所以說,一個叫,通常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這個不是這樣的原因,你弄錯了。譬如現在我們生了病,講究這個營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受這個,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禁戒取。最後的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這個邪見前面已經解釋過,不了解這個性空緣起因此而產生的種種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緣起,必然是由前面的業因感得將來的果,種種這樣。所以他毀謗說沒有這個東西,那麼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因果生起的,他現在執著了這個,說不是,這個天造的,或者自然有的,就這個,這些錯誤的判斷,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根據是這個,這個幾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煩惱。第二如何生起?那麼進一步那我們討論它生起的次第,找它那個次第,這個我們進一步。
【◎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談那個生起的次第了,更進一步,這個一步一步的深入,看看這個煩惱從哪裡生起的,根在哪裡。那麼它就告訴我們,說這個原來在什麼?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無明,其實這兩個東西可以說一而二、二而一,那麼大師把這個都解釋得清楚,說有一些人把那個薩迦耶見跟無明看為兩樣東西,那麼為什麼看成兩樣呢?它也說明,就像天黑的時候地上有一根繩盤在那個地方,那麼因為天黑了,你看不見這個實際上只是一條繩,你看一條蛇,這條蛇,你感覺是一條蛇,實際上呢這是你自己錯誤的認識,為什麼原因?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因為什麼?因為障蔽明見蘊體,說你沒有明白的看見,所以說無明,由於這個不明白的這個障礙擺在這裡,所以你把這個地上的繩看成功蛇,地上的繩這比喻什麼?我們的五蘊,這個樣東西,但是呢因為你不明白見道,你把它看成我,同樣的道理。所以他是說,如果你把薩迦耶見跟無明兩個分開來看的話,那麼根本就在這裡。所以由於這個我,由於這個無明,無明嘛事情看不清楚,而看不清楚又偏偏把在不是我的,這個五蘊上面看成功我,一切的煩惱由此發生,第一個。
【如許彼二為一,】
如果你許這兩個東西同一的話,
【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
那就是個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下面說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
既然你不了解這個真實是明明是五取蘊,你把它看成功我,那麼有了我就有你。
【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說我是你是他,
【貪著自黨,瞋恚他品,】
對於自己的種種貪者,我、我所等等─貪;對於別人跟你不相應的你就瞋,所以貪瞋是由此發生。緣我高舉,因為有我,慢就生起,執我的,因為執著這個我的話,你考慮以後怎麼辦?或者是常或者是斷,邊見就生起。
【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
這一個就是什麼,就是戒取等等就跟著來了。
【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
於是對於佛告訴我們的種種的這個道理,業果、四諦、邪見,或者說它無,或者什麼,這就是邪見。
【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所有的這個十種煩惱都是由於這個薩迦耶見的根本上面從此生起。所以進一步找到了,我們不是要斷除煩惱嗎?煩惱的根本就在這裡。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因為有了我,那麼即同樣的,就找到他,因為有我、他,我嘛就貪著,他嘛就排斥,瞋恚生起,那麼跟著所有一切的過失都從這地方生起,近一步我們找到了生起煩惱的次第,從這個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又找到了煩惱的根本。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那裡修起?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愈修愈大,跳不出生死輪迴。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就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還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愈修愈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的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先要認真了解,現在它這裡告訴我們,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最後找到要對治這個煩惱,那麼你要曉得煩惱的道理,要如何對治的話怎麼辦呢?
p. 170 (5)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
你先必定要曉得什麼是煩惱。
【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你要善巧的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你算什麼?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的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層層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來在煩惱,找到了以後,所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煩惱是什麼?下面看。
【此中分四,① 正明煩惱,】
第一個先說煩惱是什麼?對這個我們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的了解,什麼是煩惱?第二呢?
【② 如何生起之次第,③ 煩惱之因,④ 煩惱過患。 今初】
為什麼要找那個生起的次第?你從那個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呢生起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它有什麼禍害,你這個了解了以後,它這個禍患了解了,你準備要消滅它,要去消滅它,你就找到它的什麼原因,然後它的根本在哪裡,就這樣,都找到了,以及它煩惱的行相,你每一個地方清楚了,那個時候你就容易下手對治。這個煩惱對治了,一切痛苦都解決,你能夠自己問題解決了,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所以歸根結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學這個,如果你要學大乘的也從這裡開始。看文: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說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不寂靜,繼續不斷的生起,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確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那個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自己就覺得心裡邊這個不行,所以你一定要相對的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會顯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的自相,這一點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反過來你有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是他的總體整相。各別的說來,十種,就是屬於我們平常說的五鈍五利,貪第一個。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這個就是貪的行相。不管你這個心所緣的、所對的是內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內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義理當中的見解,覺得我這個地位、我這個名譽、我這個什麼這些,對這些東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這個上頭,這個東西像油碰在布裡邊,我們祖師更有一句話:如油入麵,在碰到布裡邊還可以洗得乾淨,如果這個油放在麵粉團裡面,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貪就這麼個難弄法。就是它又進一步說耽著自所緣境,貪的行相就是對你自己所緣的歡喜它,不忍分離、難分難解的狀態,心裡邊就是這樣,這是貪的行相。平常當我們貪心生起來,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這個貪心的行相,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見,但是隨時隨地都在,不但是我們經常說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錢什麼等等,眼前一切的東西,你自然而然覺得眼前有個東西總歸選好的,累了就要去躺,碰見一點小的不如意就想,總歸對這個我產生種種的耽著,這就是這個行相。
【瞋者,】
那麼第二個。
【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就是這樣,對於啊者是有情對方,苦、苦具,這個苦就是痛苦的本身,或者是傷害我們的那些東西,傷害我們的東西那些刀、杖、什麼東西,如果東西傷了你,你就對它,這個傢伙!譬如說:你跑過去,一個東西撞你一下,這個東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這樣,那是苦具,發那個不能忍耐、粗猛的對它這種心,瞋恚的心情,要想對所緣的所瞋的境界做無理的傷害它的。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這叫做無明,對於真實的內容不了解,這個四樣東西是世間真實的行相,世間一切真實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覺得這是苦,那個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為造錯了非苦之因。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苦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的淨除,徹底的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間。偏偏講這個道理的人我們還自作聰明,說這是迷信,世間真顛倒;業果那是由業感果、三寶的自性等等,這個不明了,這是種無知,這是錯誤的染污的無知,就是愚痴,這個愚痴,染污雜染的,所以生死的根本。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這個是懷疑,這個疑的反面是信,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我們這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淨,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狀態那都是什麼?這個信心未淨,這個疑在這裡。那麼這個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五鈍使,貪、瞋、無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們說,為什麼叫鈍的、利的呢?因為這個行相非常的猛利,一個呢前面並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既然這裡沒提,我們先不去談它。那麼下面就是
p. 171
【壞聚見者,】
平常就說我見。說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那就說見到了我跟我所這個東西,那為什麼叫它壞聚見呢?實際上真的有我嗎?真的有我所嗎?沒有,原來這是什麼?這是聚,取蘊或者是,這個蘊就是歸類,這個五樣東西聚在一塊,哪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而這個東西在無常的變壞當中,它是虛假的,是一無可取的,結果因為我們染慧,染污的認識,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個觀照的力量透過了染污、雜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錯了,以為在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或者我所,所以我們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見,這個地方叫壞聚見,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就對這個東西,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這個我,原來這個是什麼?壞聚,真正騙你的根本就在這裡。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那麼就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壞呢?無常,聚是幾樣東西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染慧所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是非一的,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稱為人、有情,就這樣,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做我,這個地方列為壞聚見,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可以主宰的,這個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乃至於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不是你?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你拿,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那不是很明白嗎?這也不是異,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心不是我,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我說我這樣,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算主嗎?主是什麼?主是主動,你完全在被動,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這麼顛倒,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這個的安樂在,這個就叫做顛倒,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了,所以帶了個有色眼睛,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帶了個黃顏色就者成黃的,帶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叫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什麼叫邊執見呢?通常我們叫邊見,那麼邊執見就是執著一邊,或者是執常邊或者是執斷邊,這個執常、執斷不是說莫名其妙的瞎執,都是執,從這個上面執起的,從薩迦耶見,說看這個我。有的人說這個我是常的,有的人說斷的,什麼是常、什麼是斷呢?說執斷的人,現在世界科學家執的就是斷,說人死掉了就算沒有了,好了,到此為止,這個叫斷。執常的呢?印度當年外道,譬如我們現在有一般的人說他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像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搬到那個地方,那房子雖然換了這個東西還在,對不起,這個是常。乃至於常的跟著說人生生世世投人,狗生生世世投狗,就是這個常。平常我們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執著,所以這個真正的邊,斷常的執是執這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見取,就是我們這個見解,我們執取我們的見解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禁戒取呢?是另外一個,謂緣壞戒,可捨之戒。佛告訴我們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為什麼制那個戒?說你這樣做那麼將來得到這樣的果,因為你要得到這樣的果,所以你現在要應該持這樣的戒,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因果正確的關係,現在你這個戒,對不起,不對的,這個不應該的,所以可捨的、是壞的,然後呢,根據你不正確的這種制定的戒這樣的去行為軌則,然後你照著它去做,這個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那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說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事,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都是什麼?禁戒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實際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現在的普通人,不要說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對於佛的無上妙智不一定重視,倒反而看那個算命先生的人、醫生、乃至於世間的人,這個醫生怎麼講的,像小孩子一樣,跑到小學裡邊,老師怎麼講的,那個是好像金科玉律,我們就是這樣,這個什麼呢?禁戒取,不外乎。所以說,一個叫,通常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這個不是這樣的原因,你弄錯了。譬如現在我們生了病,講究這個營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受這個,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禁戒取。最後的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這個邪見前面已經解釋過,不了解這個性空緣起因此而產生的種種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緣起,必然是由前面的業因感得將來的果,種種這樣。所以他毀謗說沒有這個東西,那麼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因果生起的,他現在執著了這個,說不是,這個天造的,或者自然有的,就這個,這些錯誤的判斷,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根據是這個,這個幾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煩惱。第二如何生起?那麼進一步那我們討論它生起的次第,找它那個次第,這個我們進一步。
【◎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談那個生起的次第了,更進一步,這個一步一步的深入,看看這個煩惱從哪裡生起的,根在哪裡。那麼它就告訴我們,說這個原來在什麼?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無明,其實這兩個東西可以說一而二、二而一,那麼大師把這個都解釋得清楚,說有一些人把那個薩迦耶見跟無明看為兩樣東西,那麼為什麼看成兩樣呢?它也說明,就像天黑的時候地上有一根繩盤在那個地方,那麼因為天黑了,你看不見這個實際上只是一條繩,你看一條蛇,這條蛇,你感覺是一條蛇,實際上呢這是你自己錯誤的認識,為什麼原因?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因為什麼?因為障蔽明見蘊體,說你沒有明白的看見,所以說無明,由於這個不明白的這個障礙擺在這裡,所以你把這個地上的繩看成功蛇,地上的繩這比喻什麼?我們的五蘊,這個樣東西,但是呢因為你不明白見道,你把它看成我,同樣的道理。所以他是說,如果你把薩迦耶見跟無明兩個分開來看的話,那麼根本就在這裡。所以由於這個我,由於這個無明,無明嘛事情看不清楚,而看不清楚又偏偏把在不是我的,這個五蘊上面看成功我,一切的煩惱由此發生,第一個。
【如許彼二為一,】
如果你許這兩個東西同一的話,
【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
那就是個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下面說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
既然你不了解這個真實是明明是五取蘊,你把它看成功我,那麼有了我就有你。
【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說我是你是他,
【貪著自黨,瞋恚他品,】
對於自己的種種貪者,我、我所等等─貪;對於別人跟你不相應的你就瞋,所以貪瞋是由此發生。緣我高舉,因為有我,慢就生起,執我的,因為執著這個我的話,你考慮以後怎麼辦?或者是常或者是斷,邊見就生起。
【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
這一個就是什麼,就是戒取等等就跟著來了。
【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
於是對於佛告訴我們的種種的這個道理,業果、四諦、邪見,或者說它無,或者什麼,這就是邪見。
【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所有的這個十種煩惱都是由於這個薩迦耶見的根本上面從此生起。所以進一步找到了,我們不是要斷除煩惱嗎?煩惱的根本就在這裡。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因為有了我,那麼即同樣的,就找到他,因為有我、他,我嘛就貪著,他嘛就排斥,瞋恚生起,那麼跟著所有一切的過失都從這地方生起,近一步我們找到了生起煩惱的次第,從這個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又找到了煩惱的根本。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三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就找到了煩惱的根本,,這個從前面的苦而找苦的因,從苦的因上面的惑、業兩樣找到惑,惑就是煩惱,煩惱的種種行相當中最後找到它的根本在這個地方。那麼下面呢?再看到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第三,這真好,它每一個地方都分,經過這樣的層層深細的說明,最後找到根本,做任何事情你根本一下切除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
p. 173
【◎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這個兩樣東西最主要,它有一個所依、所緣,煩惱依於什麼?煩惱的隨眠,就是我們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種子,就是前面講的等流,這個同類因,以前是這樣的以後是這樣的,你沒有對治它永遠繼續下去,但單單這個生起不生起?不生起,還要所緣,就是生起煩惱這個外面的境界,當外面這個境界生起的時候,你來了,這個外面不一定是在外面,眼睛看見的色、耳朵聽見的聲、然後呢意所緣的法,法有內外的,或者你看見前面而五根傳來,或者是落邪影子,想起來了,這個就是所緣,由於這個所緣哪,種種煩惱生起,那麼這下面講的這四個就是一般的。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
那個就是親近惡友,所以外面的種種惡友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
【言教者】
就是他所講的種種不相應的。
【聽聞邪法,】
一個是外面不相應的人,一個是不相應的法,這兩樣東西,不相應的法這也是順生煩惱的境當中分的人、法兩樣東西。
【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
這是習慣,習慣的力量很強,到那時候來了。
【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就是這個,作意,我們腦筋裡面這一點是很糟糕、很糟糕,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幾件事情。這個煩惱的隨眠這個一下還談不到破它,平常我們就是對於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為什麼出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遠離,住在不但住在寺院,這個寺院還要遠離城市,一定等到你自己有了問題才能進一步幫忙別人。你一跑到那個外面,那一塌糊塗,完了,那麼在這個境界當中呢?一個是人,大家還覺得蠻好的,卿卿我我的處處地方幫你忙,然後他講的種種道理,這個東西對你好,這個東西有營養,這個東西價廉物美,這個東西是這個樣,你心裡面覺得一點都沒有錯,完了,種種的邪見。乃至現在的科學,什麼,這種很多概念,如果你懂得了,在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它對人類的價值,你能夠這樣認識他那就不怕了。就像一個騙子一樣,他雖然來騙你,你認得他了,沒關係,我認得你,對吧?就是你做的行為不妨,你還是讓他去做,你只要認得,現在的問題我們不認得它,那麼偏偏對這東西你就作意,平常我們腦筋中一天到晚想這個傢伙!你本來好端端的,就是你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害了,這所以這樣的妄作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前面那個,譬如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往往無緣無故的生煩惱,本來你心裡有一點小小的疙瘩,看見那兩個人坐在一起,你就想這兩個傢伙又在那兒說我了,其實他跟你了不相干,這是什麼?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裡,天氣有一點,你就想某人或者怎麼樣,那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來了,這個就是生煩惱的主因。你了解了這個因,從因上面可以對治,每一個地方這樣。不過在正式講對治之前,它下面還有一個叫煩惱的過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處,你了解它的害處以後,就把它看成視如怨敵,那個時候你又了解它什麼原因生起,根本在哪裡,然後你就要找對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對治它的方法,又曉得它怎麼生起,又曉得它根本何在的話,那很容易就連根拔除,所以修行是這樣修的,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說
【◎ 第四過患者。】
說講那個煩惱什麼樣的禍患呢?
【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一大堆,不得了,從那個地方,細微的地方說起,這個煩惱一生,才一生起心就雜染了,這個是一切的根本。先雜染,那個心生起雜染,我們乃至於現在根本一點都感覺不出來。它生起來了以後呢?倒取所緣,它第一個心生起來了以後它就產生了緣,這個就是識心的作用,識心一定有一個特別的,像猴子一樣,它一定要攀緣,到處去攀緣,瞪大了眼睛看,耳朵就聽,對不起,你不聽也非聽不可,那外面講話,你就是你沒辦法不去聽它,眼睛瞪大了那個東西就是看,不能不看,就是這麼個麻煩,結果偏偏你所看、你所聽、你所想的東西卻又看顛倒、又看錯,說倒取所緣。一錯錯了以後呢,這本來為什麼?因為以前的隨眠,結果呢把以前這個的隨眠、以前的種子又把它繼續的增強,是堅固隨眠。所以這無始以來的習氣愈弄愈堅實、愈弄愈牢固、愈弄愈大、愈弄愈多都是這個,同類煩惱、令不間斷,不間斷的一直下去,這是它根本。那麼這個生起來了以後呢,好了,害自害他,所以自、他或者單獨害自己或者單獨害別人,或者同時俱害,對現在或者後世俱生種種的罪惡。造了這個東西以後呢,領受了種種的苦憂,合起來苦憂是同樣的,分開來講身上的叫苦,心上的叫憂,憂愁懊惱,身上的痛苦難忍,然後感生等,眼前是苦,將來是繼續,還有呢遠離涅槃。本來可以靜息的,你這樣下去的話永遠沒有辦法靜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處是受用衰損,因為這樣,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就是這樣。這個東西真正有種種的缺點,你不要說我們平常一般人說憂懼無樂,就是一個總統、一個有錢的人,其實他何嘗沒有這個憂懼?反而倒是窮人倒沒有這個憂懼,有錢人憂懼更多,他有錢的不得了,非常有錢,他為什麼剛才說這個人一天到晚睡不著?就想這個錢不要萬一虧了本,如果買了股票,他就擔心那個股票跌價;如果他做了生意,就怕那個市場不理想,就這個樣;做了個總統,他一天到晚要注意,萬一到那個時候不行了,下一次弄不上了,或者怎麼辦了,就這個。實際上不管是窮人富人,不管是貧窮下賤地位高,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切方所惡名流布,我們人人都是這樣,表面上面稱讚你好我好,背後的話,大家是這一個傢伙!就是這種味道。我們明明知道,可是偏偏我們做些什麼?自欺欺人,然後呢被他欺,真顛倒。這個什麼?煩惱的過患,我們要認得它,這件事情是大師護法聖者呵斥,真正的佛護持的就是這個。我們現在這地方求神拜佛、護法,沒有用,這是護法所護持的,所以大家說護法護持你,護法是護法,不是護持你,這個你要記得。你說我,護法就是絕對不是護我,護法護得什麼?除掉我,你能夠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話,護法來護你了我告訴你,護法護的是這個,他護的是法。你現在顛倒了非法,他要護你?怎麼叫做護法?他不叫護法,所以這正是護法所呵斥的,凡是這種真正有智慧的聖者都是。然後你忙了一輩子,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管自己、別人的利益,煩惱有這麼大的缺陷,沒有一點點好處。它指出它的行相來了,下面馬上引這個經論: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這容易懂,已經得到了嘛失去,沒有得到嘛得不到,還得到憂苦。下面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這話很有意思。這樣,說現在我們很多怨敵,都是非常厲害,結果這個煩惱,妙了,它這個煩惱是不像平常的這個怨敵那樣,這平常的怨家他都強有力的,現在這個煩惱這個怨敵既沒有手又沒有足,也沒有什麼勇也沒有智,煩惱本身是愚痴嘛,也沒有勇嘛,結果偏偏把我弄的像個什麼?像佣人一樣,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忙些什麼?請問我們忙些什麼?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忙、忙,一天到晚忙這個我,我是什麼?我是煩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煩惱的奴隸,對不對?我們沒有一個不是貪,貪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瞋,瞋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慢,慢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沒有一個不是,所以它令我們像奴僕,它在哪裡?安住在我的心當中,妙了,別的人你給他一點好處他都幫助你,現在這個煩惱安樂、歡樂,你給它種種好處,它倒反而要傷害你,這個煩惱的相是特別的;別人稍微對不起你一點你就忍受不住了,這個煩惱對你這麼大的傷害你就忍受,不給它發脾氣,所以忍非處,你所忍的忍錯了,這個不是你應該忍受的,這個是你應該呵斥的,懂不懂?這句話,「忍非處應呵」,我們現在一點小小的事情忍不住了,那我們完全錯了,我們應該忍不住的什麼?對這個煩惱忍不住,我這個貪心來的時候我忍不住,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當我的念頭起來了,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這個才是我們不應該忍的。那個是,對了;現在我們忍的忍錯了,所以忍非處,就是非應忍處,忍了不應該忍的,這個是應該呵斥的,真正的我們應該呵斥的。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
不管世間外面任何的人,不要說世間的人,天、這個天是不得了,以及修羅,不管他怎麼厲害,他絕不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當中去。妙了!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
這個惑,這個煩惱、這個敵人這個力量之大,哪怕是須彌山它能夠把它弄得乾乾淨淨,能夠把我一剎那就送到任何地方去,送到地獄裡面去。
【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就像所有的敵人,絕不可能跟我怨家對頭這麼長的,有一樣東西例外─煩惱,這個煩惱怨家是無始無終,沒有任何一個敵人能夠這樣的。反過來,任何一個煩惱,
【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別的人,就是怨家,你能夠好好的笑,你能夠承奉他,他也多多少少,好好好,看在你這個面上就放鬆你一點;煩惱不是,對不起,你把它怎麼看成處處的好,它傷害你更加厲害,所以說忍非處應呵,我們現在談修行,不曉得修些什麼,這個都不知道,談什麼修行呢?所以這裡我們必定要知道。此說過患,應當了知,你了解了這個過患,你就不能忍受它,不能忍受它,你就是找它對治,找了對治然後找它根本,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淨除;淨除了煩惱痛,苦也就解決了。下面,這個祖師說: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知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你不是想斷除煩惱嗎?你要斷除一定要曉得煩惱的過患,作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曉得它對你有害處,那個時候去斷除它。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得要命,這個東西跟我們了不相干的你忙它幹什麼?跟我們根本不相關。所以現在遠在,譬如說遠在非洲他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我眼前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忙這個幹什麼?了不相干,所以現在這個事情擺在那裡對你有大損害,那馬上要去忙。所以第一件事情說,我要了解了這個煩惱對我有多大的害處,這樣,那麼你要了解了害處呢然後你要對治它,但是什麼?對治它,它是什麼東西呢?你要認得它,所以進一步要認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體相是什麼。我們現在所以講修行而修不來的話,忙了半天你要修的什麼?不知道,那你怎麼修呢?所以常常記牢這個比喻,你要去拔草,你先要認得草,你不認得草去忙了半天,把菜拔掉的話,草都長在這裡;你不拔還好,愈拔是愈糟。所以現在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愈修這個我愈大,就是這個毛病。很多人修行,修了幾十年了,還是苦惱無比,這個原因就在這裡,那所以進一步要曉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本質。那麼曉得了,要對治,怎麼對治它?說我曉得了對治,要對治要從它根本上面,以及它生起的原因,這樣,所以要知道它的生因,這個次第,每一個地方是有它必然的條件。那麼由於你曉得它的過患,於是那個時候你的觀念當中原來這樣,你就把它看成這個才是你的生死怨家,一定要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不會去對治它。所以上面這個那些論上面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然後呢把這個道理我們才是應該真正思惟修習的,所以目前真正要修的是修這個,真正要修這個。當你這個認識了以後,那就好辦了。為什麼要念佛?平常你念的什麼?起心動念無非在煩惱當中,現在我曉得了,對不起,這個東西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只會害我,那只有一心念佛,那個時候你這個佛號就提起來了,教你不念也不行,因為為什麼?你曉得一把佛號丟掉了,到時候煩惱都是害你的;為什麼要參禪?你就要破掉它,假定你不認得這個的話,你覺得苦的要命,你幹什麼呢?不會去享受的?現在你了解了,這個不是不是,那所有的禪淨律密,為什麼要持戒?戒也是在這個上面,說你這樣去做,那才能把那個煩惱破除。所以你,沒有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修行,如果這個不知道,談修行,那都在那兒開玩笑,都在那兒開玩笑,這樣,所以這是修行的根本。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如果這個不懂的話,就像打靶,那個靶在哪裡你不知道,這亂放一氣,沒有道理。再繼續下去。
p. 173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好,現在到了這個地方呢我們知道,原來你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那麼我們現在既然要想認識這些東西的話,這個你怎麼辦?還要聽對法,一定要聽,對法是什麼?論,經雖然告訴你怎麼,但是經上面它並沒有這樣深細的層次說明這個道理,單單看經我們不一定看得懂,那麼為什麼佛說經?那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說一遍。這個是說,那些人已經到了這個條件,善根已經夠了,就針對著眼前的問題告訴他一下,他問題就解決了,這樣;對我們眼前的人來說,不具這個條件也告訴你,沒有用,這個沒有用。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隨便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譬如說你念書,那麼你念書,中間只是有一個生字或者一個名詞不懂,那然後呢人家把那個生字、名詞一懂,這原來是這個道理,你就全部貫穿了。結果你看見他也只是解釋這名詞也就懂了,對你來說,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你也跑得去把這個名詞這一個字認得了,請問,這本書對你有沒有什麼意思?你認得這兩個名詞,對於解釋這本書裡面的道理你還是沒有用場,所以你得非要把這本書的全部的內容弄清楚不可,這個是一定有它的特別的特質在,這樣。所以它現在這個地方把整個的內容擺在這個上頭,那個時候你可以如理如量的選擇說,我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說你已經曉得了,的的確確你聽見隨便一點也就成了。有很多宿生念佛的人,一個老婆婆,聽見一句念佛,很好回去,什麼都不要了,她念念佛是成功了;這六祖大師他也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念了一句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佛陀就坐在那個河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他就成佛了,是的,你對嗎?你行嗎?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看見人家,人家告訴你怎麼修行,我也這樣修行,那不一定成。所以在前面這個基礎,一步一步過來,說我們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樣的層層向上,然後到這個地方,我們想認識這個煩惱的話,一定要聽對法,對法者論,就是針對這個法的特質,然後告訴你用這個法,對症了治你的煩惱;你能夠了解了,當然煩惱就淨化。這起碼的,下面說聽五蘊差別論,為什麼聽五蘊差別論?我們現在這個煩惱的根本在哪裡?就是五取蘊,所以它五蘊差別論就告訴你,這個不是你,不是我、不是我所,原來這個是什麼?五取蘊,生死的根本,這些東西在那作怪,它這麼分別。你了解了根本,那根本煩惱也曉得了,然後呢隨著這個根本而來的隨煩惱等等,你都曉得了;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那麼在身心上面不管它哪一個煩惱生起來了,你一生起來曉得,這個貪;一生起來,曉得這個瞋,你就能認識它。那個認識它了以後,你曉得了,原來這個是我的生死怨家,今天我要給他鬥,否則你不認識的話,譬如說我們現在平常常常講的話,看見這件東西好的很,這正是我要的,其實你完全在貪心當中,這個東西我要的,我要營養,我要什麼,要好吃,要忙要弄,你根本不認識它,愈走愈遠。現在一起來了以後你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身本身就是色,惡業所感;然後呢,你起來那個貪就是煩惱,一切無非是它,一對起來你了解清清楚楚,我的天啊!我以前還把你看成我的親愛的,原來你是無始以來的大怨家,你那個時候就不上他當了。儘管那個習性再厲害,你就說,現在我真正要忙的才是這個,我真正要跟它鬥的才是這個,我不能忍受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你就要持戒了,幸好佛陀制那個戒,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戒,那個時候你要學其他的任何一個方法,都從這個地方說起,所以說,須如是知。那麼現在把這個總結一下,這個是整個修行最重要的幾個根本、最重要的根本,現在說,從對世間的真相認識起,說世間的真相是什麼?苦,這個苦的固然是苦,然後呢樂的也是苦;而由於這上面推到行苦,而這個行住在哪裡?是五取蘊,所以對它厭惡,但是厭惡你也沒辦法,找它的原因在哪裡呢?它的原因在集,那麼集是惑跟業,惑跟業當中的主要的是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又認得煩惱的行相是這個,然後呢,它生起的次第是這個,原因是這個,有這樣種種的禍害,對這個了解了以後,然後你下面才可以談得到進一步的,就這樣。這個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不過,單單到這地方,如果談修道的話還不夠,雖然不夠是不夠,可是至少比之以前就有一個絕大的不同。以前我們說修道修道,現在慢慢的了解了,說為什麼平常我們常常說修我修我,修學佛,修我跟學佛之間的差別,現在是俞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剛出家,二十多年以前了,那個時候,那時實際上我也不懂得那個道理,不過因為我所跟的前人,他是比較講究持戒,也不講究那種世間的很多享受,那麼我也不懂,結果一執著,執著什麼?執著苦的那一邊,所以衣服好的一定不穿,一定要撿破的,其實現在了解,有破的就穿破的,有好的就穿好的,這也沒關係,偏偏要撿這個。然後呢吃的嘛好的一定不吃,剩菜我就吃,人家就告訴我,說某人啊你不要這樣,這個,借假修真,他這個話聽了蠻有道理,借那個假的身體來修真的東西,聽得蠻有道理,當初我沒有聽得進,後來想想倒是沒有錯,發現到最後變成什麼?弄假作真。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就找到了煩惱的根本,,這個從前面的苦而找苦的因,從苦的因上面的惑、業兩樣找到惑,惑就是煩惱,煩惱的種種行相當中最後找到它的根本在這個地方。那麼下面呢?再看到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第三,這真好,它每一個地方都分,經過這樣的層層深細的說明,最後找到根本,做任何事情你根本一下切除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
p. 173
【◎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這個兩樣東西最主要,它有一個所依、所緣,煩惱依於什麼?煩惱的隨眠,就是我們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種子,就是前面講的等流,這個同類因,以前是這樣的以後是這樣的,你沒有對治它永遠繼續下去,但單單這個生起不生起?不生起,還要所緣,就是生起煩惱這個外面的境界,當外面這個境界生起的時候,你來了,這個外面不一定是在外面,眼睛看見的色、耳朵聽見的聲、然後呢意所緣的法,法有內外的,或者你看見前面而五根傳來,或者是落邪影子,想起來了,這個就是所緣,由於這個所緣哪,種種煩惱生起,那麼這下面講的這四個就是一般的。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
那個就是親近惡友,所以外面的種種惡友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
【言教者】
就是他所講的種種不相應的。
【聽聞邪法,】
一個是外面不相應的人,一個是不相應的法,這兩樣東西,不相應的法這也是順生煩惱的境當中分的人、法兩樣東西。
【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
這是習慣,習慣的力量很強,到那時候來了。
【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就是這個,作意,我們腦筋裡面這一點是很糟糕、很糟糕,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幾件事情。這個煩惱的隨眠這個一下還談不到破它,平常我們就是對於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為什麼出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遠離,住在不但住在寺院,這個寺院還要遠離城市,一定等到你自己有了問題才能進一步幫忙別人。你一跑到那個外面,那一塌糊塗,完了,那麼在這個境界當中呢?一個是人,大家還覺得蠻好的,卿卿我我的處處地方幫你忙,然後他講的種種道理,這個東西對你好,這個東西有營養,這個東西價廉物美,這個東西是這個樣,你心裡面覺得一點都沒有錯,完了,種種的邪見。乃至現在的科學,什麼,這種很多概念,如果你懂得了,在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它對人類的價值,你能夠這樣認識他那就不怕了。就像一個騙子一樣,他雖然來騙你,你認得他了,沒關係,我認得你,對吧?就是你做的行為不妨,你還是讓他去做,你只要認得,現在的問題我們不認得它,那麼偏偏對這東西你就作意,平常我們腦筋中一天到晚想這個傢伙!你本來好端端的,就是你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害了,這所以這樣的妄作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前面那個,譬如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往往無緣無故的生煩惱,本來你心裡有一點小小的疙瘩,看見那兩個人坐在一起,你就想這兩個傢伙又在那兒說我了,其實他跟你了不相干,這是什麼?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裡,天氣有一點,你就想某人或者怎麼樣,那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來了,這個就是生煩惱的主因。你了解了這個因,從因上面可以對治,每一個地方這樣。不過在正式講對治之前,它下面還有一個叫煩惱的過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處,你了解它的害處以後,就把它看成視如怨敵,那個時候你又了解它什麼原因生起,根本在哪裡,然後你就要找對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對治它的方法,又曉得它怎麼生起,又曉得它根本何在的話,那很容易就連根拔除,所以修行是這樣修的,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說
【◎ 第四過患者。】
說講那個煩惱什麼樣的禍患呢?
【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一大堆,不得了,從那個地方,細微的地方說起,這個煩惱一生,才一生起心就雜染了,這個是一切的根本。先雜染,那個心生起雜染,我們乃至於現在根本一點都感覺不出來。它生起來了以後呢?倒取所緣,它第一個心生起來了以後它就產生了緣,這個就是識心的作用,識心一定有一個特別的,像猴子一樣,它一定要攀緣,到處去攀緣,瞪大了眼睛看,耳朵就聽,對不起,你不聽也非聽不可,那外面講話,你就是你沒辦法不去聽它,眼睛瞪大了那個東西就是看,不能不看,就是這麼個麻煩,結果偏偏你所看、你所聽、你所想的東西卻又看顛倒、又看錯,說倒取所緣。一錯錯了以後呢,這本來為什麼?因為以前的隨眠,結果呢把以前這個的隨眠、以前的種子又把它繼續的增強,是堅固隨眠。所以這無始以來的習氣愈弄愈堅實、愈弄愈牢固、愈弄愈大、愈弄愈多都是這個,同類煩惱、令不間斷,不間斷的一直下去,這是它根本。那麼這個生起來了以後呢,好了,害自害他,所以自、他或者單獨害自己或者單獨害別人,或者同時俱害,對現在或者後世俱生種種的罪惡。造了這個東西以後呢,領受了種種的苦憂,合起來苦憂是同樣的,分開來講身上的叫苦,心上的叫憂,憂愁懊惱,身上的痛苦難忍,然後感生等,眼前是苦,將來是繼續,還有呢遠離涅槃。本來可以靜息的,你這樣下去的話永遠沒有辦法靜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處是受用衰損,因為這樣,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就是這樣。這個東西真正有種種的缺點,你不要說我們平常一般人說憂懼無樂,就是一個總統、一個有錢的人,其實他何嘗沒有這個憂懼?反而倒是窮人倒沒有這個憂懼,有錢人憂懼更多,他有錢的不得了,非常有錢,他為什麼剛才說這個人一天到晚睡不著?就想這個錢不要萬一虧了本,如果買了股票,他就擔心那個股票跌價;如果他做了生意,就怕那個市場不理想,就這個樣;做了個總統,他一天到晚要注意,萬一到那個時候不行了,下一次弄不上了,或者怎麼辦了,就這個。實際上不管是窮人富人,不管是貧窮下賤地位高,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切方所惡名流布,我們人人都是這樣,表面上面稱讚你好我好,背後的話,大家是這一個傢伙!就是這種味道。我們明明知道,可是偏偏我們做些什麼?自欺欺人,然後呢被他欺,真顛倒。這個什麼?煩惱的過患,我們要認得它,這件事情是大師護法聖者呵斥,真正的佛護持的就是這個。我們現在這地方求神拜佛、護法,沒有用,這是護法所護持的,所以大家說護法護持你,護法是護法,不是護持你,這個你要記得。你說我,護法就是絕對不是護我,護法護得什麼?除掉我,你能夠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話,護法來護你了我告訴你,護法護的是這個,他護的是法。你現在顛倒了非法,他要護你?怎麼叫做護法?他不叫護法,所以這正是護法所呵斥的,凡是這種真正有智慧的聖者都是。然後你忙了一輩子,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管自己、別人的利益,煩惱有這麼大的缺陷,沒有一點點好處。它指出它的行相來了,下面馬上引這個經論: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這容易懂,已經得到了嘛失去,沒有得到嘛得不到,還得到憂苦。下面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這話很有意思。這樣,說現在我們很多怨敵,都是非常厲害,結果這個煩惱,妙了,它這個煩惱是不像平常的這個怨敵那樣,這平常的怨家他都強有力的,現在這個煩惱這個怨敵既沒有手又沒有足,也沒有什麼勇也沒有智,煩惱本身是愚痴嘛,也沒有勇嘛,結果偏偏把我弄的像個什麼?像佣人一樣,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忙些什麼?請問我們忙些什麼?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忙、忙,一天到晚忙這個我,我是什麼?我是煩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煩惱的奴隸,對不對?我們沒有一個不是貪,貪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瞋,瞋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慢,慢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沒有一個不是,所以它令我們像奴僕,它在哪裡?安住在我的心當中,妙了,別的人你給他一點好處他都幫助你,現在這個煩惱安樂、歡樂,你給它種種好處,它倒反而要傷害你,這個煩惱的相是特別的;別人稍微對不起你一點你就忍受不住了,這個煩惱對你這麼大的傷害你就忍受,不給它發脾氣,所以忍非處,你所忍的忍錯了,這個不是你應該忍受的,這個是你應該呵斥的,懂不懂?這句話,「忍非處應呵」,我們現在一點小小的事情忍不住了,那我們完全錯了,我們應該忍不住的什麼?對這個煩惱忍不住,我這個貪心來的時候我忍不住,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當我的念頭起來了,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這個才是我們不應該忍的。那個是,對了;現在我們忍的忍錯了,所以忍非處,就是非應忍處,忍了不應該忍的,這個是應該呵斥的,真正的我們應該呵斥的。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
不管世間外面任何的人,不要說世間的人,天、這個天是不得了,以及修羅,不管他怎麼厲害,他絕不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當中去。妙了!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
這個惑,這個煩惱、這個敵人這個力量之大,哪怕是須彌山它能夠把它弄得乾乾淨淨,能夠把我一剎那就送到任何地方去,送到地獄裡面去。
【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就像所有的敵人,絕不可能跟我怨家對頭這麼長的,有一樣東西例外─煩惱,這個煩惱怨家是無始無終,沒有任何一個敵人能夠這樣的。反過來,任何一個煩惱,
【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別的人,就是怨家,你能夠好好的笑,你能夠承奉他,他也多多少少,好好好,看在你這個面上就放鬆你一點;煩惱不是,對不起,你把它怎麼看成處處的好,它傷害你更加厲害,所以說忍非處應呵,我們現在談修行,不曉得修些什麼,這個都不知道,談什麼修行呢?所以這裡我們必定要知道。此說過患,應當了知,你了解了這個過患,你就不能忍受它,不能忍受它,你就是找它對治,找了對治然後找它根本,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淨除;淨除了煩惱痛,苦也就解決了。下面,這個祖師說: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知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你不是想斷除煩惱嗎?你要斷除一定要曉得煩惱的過患,作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曉得它對你有害處,那個時候去斷除它。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得要命,這個東西跟我們了不相干的你忙它幹什麼?跟我們根本不相關。所以現在遠在,譬如說遠在非洲他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我眼前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忙這個幹什麼?了不相干,所以現在這個事情擺在那裡對你有大損害,那馬上要去忙。所以第一件事情說,我要了解了這個煩惱對我有多大的害處,這樣,那麼你要了解了害處呢然後你要對治它,但是什麼?對治它,它是什麼東西呢?你要認得它,所以進一步要認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體相是什麼。我們現在所以講修行而修不來的話,忙了半天你要修的什麼?不知道,那你怎麼修呢?所以常常記牢這個比喻,你要去拔草,你先要認得草,你不認得草去忙了半天,把菜拔掉的話,草都長在這裡;你不拔還好,愈拔是愈糟。所以現在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愈修這個我愈大,就是這個毛病。很多人修行,修了幾十年了,還是苦惱無比,這個原因就在這裡,那所以進一步要曉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本質。那麼曉得了,要對治,怎麼對治它?說我曉得了對治,要對治要從它根本上面,以及它生起的原因,這樣,所以要知道它的生因,這個次第,每一個地方是有它必然的條件。那麼由於你曉得它的過患,於是那個時候你的觀念當中原來這樣,你就把它看成這個才是你的生死怨家,一定要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不會去對治它。所以上面這個那些論上面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然後呢把這個道理我們才是應該真正思惟修習的,所以目前真正要修的是修這個,真正要修這個。當你這個認識了以後,那就好辦了。為什麼要念佛?平常你念的什麼?起心動念無非在煩惱當中,現在我曉得了,對不起,這個東西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只會害我,那只有一心念佛,那個時候你這個佛號就提起來了,教你不念也不行,因為為什麼?你曉得一把佛號丟掉了,到時候煩惱都是害你的;為什麼要參禪?你就要破掉它,假定你不認得這個的話,你覺得苦的要命,你幹什麼呢?不會去享受的?現在你了解了,這個不是不是,那所有的禪淨律密,為什麼要持戒?戒也是在這個上面,說你這樣去做,那才能把那個煩惱破除。所以你,沒有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修行,如果這個不知道,談修行,那都在那兒開玩笑,都在那兒開玩笑,這樣,所以這是修行的根本。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如果這個不懂的話,就像打靶,那個靶在哪裡你不知道,這亂放一氣,沒有道理。再繼續下去。
p. 173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好,現在到了這個地方呢我們知道,原來你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那麼我們現在既然要想認識這些東西的話,這個你怎麼辦?還要聽對法,一定要聽,對法是什麼?論,經雖然告訴你怎麼,但是經上面它並沒有這樣深細的層次說明這個道理,單單看經我們不一定看得懂,那麼為什麼佛說經?那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說一遍。這個是說,那些人已經到了這個條件,善根已經夠了,就針對著眼前的問題告訴他一下,他問題就解決了,這樣;對我們眼前的人來說,不具這個條件也告訴你,沒有用,這個沒有用。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隨便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譬如說你念書,那麼你念書,中間只是有一個生字或者一個名詞不懂,那然後呢人家把那個生字、名詞一懂,這原來是這個道理,你就全部貫穿了。結果你看見他也只是解釋這名詞也就懂了,對你來說,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你也跑得去把這個名詞這一個字認得了,請問,這本書對你有沒有什麼意思?你認得這兩個名詞,對於解釋這本書裡面的道理你還是沒有用場,所以你得非要把這本書的全部的內容弄清楚不可,這個是一定有它的特別的特質在,這樣。所以它現在這個地方把整個的內容擺在這個上頭,那個時候你可以如理如量的選擇說,我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說你已經曉得了,的的確確你聽見隨便一點也就成了。有很多宿生念佛的人,一個老婆婆,聽見一句念佛,很好回去,什麼都不要了,她念念佛是成功了;這六祖大師他也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念了一句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佛陀就坐在那個河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他就成佛了,是的,你對嗎?你行嗎?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看見人家,人家告訴你怎麼修行,我也這樣修行,那不一定成。所以在前面這個基礎,一步一步過來,說我們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樣的層層向上,然後到這個地方,我們想認識這個煩惱的話,一定要聽對法,對法者論,就是針對這個法的特質,然後告訴你用這個法,對症了治你的煩惱;你能夠了解了,當然煩惱就淨化。這起碼的,下面說聽五蘊差別論,為什麼聽五蘊差別論?我們現在這個煩惱的根本在哪裡?就是五取蘊,所以它五蘊差別論就告訴你,這個不是你,不是我、不是我所,原來這個是什麼?五取蘊,生死的根本,這些東西在那作怪,它這麼分別。你了解了根本,那根本煩惱也曉得了,然後呢隨著這個根本而來的隨煩惱等等,你都曉得了;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那麼在身心上面不管它哪一個煩惱生起來了,你一生起來曉得,這個貪;一生起來,曉得這個瞋,你就能認識它。那個認識它了以後,你曉得了,原來這個是我的生死怨家,今天我要給他鬥,否則你不認識的話,譬如說我們現在平常常常講的話,看見這件東西好的很,這正是我要的,其實你完全在貪心當中,這個東西我要的,我要營養,我要什麼,要好吃,要忙要弄,你根本不認識它,愈走愈遠。現在一起來了以後你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身本身就是色,惡業所感;然後呢,你起來那個貪就是煩惱,一切無非是它,一對起來你了解清清楚楚,我的天啊!我以前還把你看成我的親愛的,原來你是無始以來的大怨家,你那個時候就不上他當了。儘管那個習性再厲害,你就說,現在我真正要忙的才是這個,我真正要跟它鬥的才是這個,我不能忍受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你就要持戒了,幸好佛陀制那個戒,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戒,那個時候你要學其他的任何一個方法,都從這個地方說起,所以說,須如是知。那麼現在把這個總結一下,這個是整個修行最重要的幾個根本、最重要的根本,現在說,從對世間的真相認識起,說世間的真相是什麼?苦,這個苦的固然是苦,然後呢樂的也是苦;而由於這上面推到行苦,而這個行住在哪裡?是五取蘊,所以對它厭惡,但是厭惡你也沒辦法,找它的原因在哪裡呢?它的原因在集,那麼集是惑跟業,惑跟業當中的主要的是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又認得煩惱的行相是這個,然後呢,它生起的次第是這個,原因是這個,有這樣種種的禍害,對這個了解了以後,然後你下面才可以談得到進一步的,就這樣。這個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不過,單單到這地方,如果談修道的話還不夠,雖然不夠是不夠,可是至少比之以前就有一個絕大的不同。以前我們說修道修道,現在慢慢的了解了,說為什麼平常我們常常說修我修我,修學佛,修我跟學佛之間的差別,現在是俞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剛出家,二十多年以前了,那個時候,那時實際上我也不懂得那個道理,不過因為我所跟的前人,他是比較講究持戒,也不講究那種世間的很多享受,那麼我也不懂,結果一執著,執著什麼?執著苦的那一邊,所以衣服好的一定不穿,一定要撿破的,其實現在了解,有破的就穿破的,有好的就穿好的,這也沒關係,偏偏要撿這個。然後呢吃的嘛好的一定不吃,剩菜我就吃,人家就告訴我,說某人啊你不要這樣,這個,借假修真,他這個話聽了蠻有道理,借那個假的身體來修真的東西,聽得蠻有道理,當初我沒有聽得進,後來想想倒是沒有錯,發現到最後變成什麼?弄假作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發現到最後便成功什麼?是弄假做真,其實假定我早一點弄假做真還好,我根本就沒有認得這個假,結果還沒有認得之前,再加上旁邊告訴你,你要假借修真,你本來就沒弄清楚,說不定有一點希望,到那個時候,你再把它弄假做真,我們一天到晚這個,然後自己覺得吃沒有吃的好的營養,然後跑著去拜多少拜,我要晚上不倒單,要做這個忙了個半天,然後你看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我一天到晚念幾萬聲佛,我晚上又不倒單,我又持戒,他又不行,現在我想想真覺得可笑,也感覺得痛苦。所以我現在告訴你,這種話也可以說都是我錯誤的經驗,我幸好看見這個佛菩薩的慈悲,告訴我這個道理,所以我只能說我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合盤托出,注意!有心學佛的千萬不要學我這個,它這個正確的道理都在這裡,如果你能夠正式把握住了,問題一定解決。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73頁,就是現在我們把第一個說這個集諦門當中,生死流轉,第一個煩惱,煩惱的內容已經說過,那麼它怎麼會集業呢?這
p. 173 (3)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這個就是集諦當中,這個集的意思就是召集、集起來,通常它意思就是說,凡是一切有漏的種子,能夠召集感得生死輪迴苦性的這個特質,這個叫做集。那麼集裡邊通常我們,生、集、因、緣四項,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去說它。總之,由於這樣的一個內容、一個法,它就會感得生死輪迴,換句話說這就是苦的因,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一下。
【① 正明所集之業,】
先了解說感得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是業。先說明一下,業是什麼?以前我們曾經談過業,只是說明業的特相,說業決定一切,然後增長廣大,做了不會失去,不做不會碰到,但是業的本身是什麼呢?那個時候並沒有說明,現在這地方了解了。
【② 如何集業之理。】
怎麼集起來的?現在看看。
【初中分二,① 思業,② 思已業。今初。】
看解釋。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就這個思,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心所法之一,這種心理狀態。這一種心理狀態使得我們的心意去造作,就是這樣的。我們心裡想看見了,這歡喜這東西,那時候我們心裡面就會歡喜,然後我們就想辦法去獲得這個我們歡喜的這個東西。你討厭,那個時候你會覺得要去排斥你所討厭的東西,所以我們種種的行為,都由於這種心理狀態而來。或者你不大歡喜,你就想辦法,怎麼辦法去逃避它,就是這樣,輾轉的由於這個相關的想很多─心理,這種就是思。那麼這一個思,就是在造了種種的心理的行為、身心行為,這一個行為會感得善、不善、或者無記,什麼是無記呢?它就是沒有辦法分別得出來是好、是壞,換句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樣,那麼這個叫做無記,這一個心理狀態叫做業。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就是所說自己的相應心,什麼呢?就是你這個所起心動念的這個煩惱,跟你心裡邊行為相應的,這樣的相應心。那麼這一個心裡邊,對於所緣的境界,譬如說你看見,這個你歡喜,然後呢你心裡面就跟著它跑了,那麼那個所對的境界,你就會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去東想、西想,所以攀緣這個境界,那一地方所謂的轉動,這一個心理狀態─叫思,這個思就是心的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那麼其次呢?就是由於你這個心裡的這種思心所,緊跟著身、口就跟著種種的行為來了,啊那麼這個叫做思已後所發起的。
【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那麼下面又証俱舍,換句話說各家各派的說法指這個,特點都是這樣,業是什麼?思跟彼起,思本身我們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謂思就是這個意業;彼起,起的什麼呢?這個由於這個思而引起的身、語之業。這個文字是這樣,那麼這個內心的狀態,我想我們很容易很明白的,你看見了歡喜的,你就想去獲得它,因為想去獲得它,你就站起來要走過去做種種行為,然後呢你會開口說話什麼等等,目的無非是怎麼樣想辦法獲得你的東西,所以說思彼起整個的業的內涵,就是如此。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那麼更進一層說在這個身業跟語業當中又分成功二類,一叫有表、一叫無表。什麼叫有表呢﹖有一種是可以表示出來的,有一種沒辦法表示的,意業本身沒辦法表示的,身業的話,譬如說你站起來走路、你講話,那個是表示得出來的,但是有一種就沒辦法表示的,那麼這個叫無表業。這個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那個就是不同部派的見解不同,所以見解不同的話,由於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淺,那麼這一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說它,將來我們如果深一層的正規的去學的時候,或者學俱舍、或者學唯識,它這地方都會有詳細的說明。所謂婆沙師就是有部,通常說婆沙,它是說一切都有,它就是比較偏重於基礎方面的。那麼到後來一步一步的深入,而世親菩薩的話,我們曉得那就是大乘,進入大乘唯識的,那這個婆沙師說這個都是色,不管是有表、無表都是色法。什麼叫色法呢?就是我們看得見的有憎愛的,因為身、語的確,你可以身體的行為,你可以看得見,嘴巴講的話,你可以聽得見,所以有所對的,可以表示出來的都是色,那麼世親菩薩怎麼說呢?說不是,這是什麼?與身語表俱轉之思說這一個業是跟身業、語業可以看得見的同時的心裡的這種思心所,這個才是,那麼,所以這兩種,不管是有表、無表都說是思。這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產生業,一定同時那個時的心理狀態跟它相應,所以雖然是身、語卻也是思,所以說兩種俱說為思。那麼這地方我們關於這一點只要了解一個大概就行,或者已經學過會很深刻的了解,或者將來進一步去了解去,因為在這地方還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暫且不去提它。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那麼我們總共的來說,講起來這個業,可以分成三大類,那就善業、不善業跟無記業。現在這地方所說的集諦的當中業,見前面兩個─善業跟不善業。那善業跟不善業這兩樣東西,能夠繼續召集輪轉生死這個流轉的,而無記,它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地方不說它。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無漏。】
善業當中又分功二部份─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所謂什麼叫無漏呢?它不會流落在生死當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當中,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的話,它自然就說不上集,所以這地方只是講有漏的。那麼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這個有漏的裡邊又分二種,一種聖人、一種是異生,聖人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輪轉,但是他那個輪轉,跟我們普通凡夫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所說的異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續當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陰身,這個後面還會詳細說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指後者。那麼換句話說善業、不善業、無記當中,無記業不算,然後呢善業當中有漏、無漏當中,無漏不是;因為它不會感得生死的,那麼儘管有漏,聖人還是造有漏業,但是它這個感的生死,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也不提,因為我們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動的,你自己沒有辦法做主的,所以受苦。聖人他是主動的為救我們,他並沒有受苦,所以這個不在這裡討論。那麼這個凡夫當中那就是指的這個,所謂相續身心上頭繼續相續的中有,中有是什麼?前面一個生命結束,後面一個新生命沒有感得的時候,這個中間這個。實際上這個東西,不是說我們前面死了後面未生,就是我們現生還是有,換句話這個就是生命的中心,這一個東西。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那麼另外就是,不善業什麼呢?就是反過來。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那麼這個裡邊又分成功福業,那麼是欲界所攝的種種善業;還有一種叫不動業,不動業什麼?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叫不動?下面解說。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什麼是福業?就是欲界的。不動呢?是再向上面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名為不動?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那麼為什麼叫做不動業呢?就是說在我們欲界當中,本來你造的業,這個順受,就是換句話你下一生應該在天身當中,但是你臨時萬一有什麼特別的因緣,它會改變,生不到天上去,乃至於人道、乃至於墮落到惡道當中,這個果可能變動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個定業以後,那個成熟的時候,它就不會變動的。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佣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她臨終的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生存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做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就是這個不動業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無色界,它這個成熟的時候,它不會動的。那麼這地方呢就告訴我們,所集的業,什麼是業?現在我們也了解了,業的內容就是這個─思、思已。所以說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而中間主要的就是什麼?思,主要的思,雖然身、口也是,但是這個身、口是什麼?與我們的思心所同時一起生起的,就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能感生死的所集的業就是這個。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善果的話,那麼就應該在這個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麼樣注意不要走錯。如果我們要避免痛苦的話,怎麼樣想辦法把這個惡業避開,這樣對這個概念很清楚了,那麼那個時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可以修習了。
p. 174
【◎ 第二集業之理者。】
那麼這個業怎麼個集法呢?換句話說這個業怎麼會感得生死呢?那麼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會集起來呢?還沒有感生死,怎麼會集起來呢?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現在我們先看看,聖人是怎麼樣?他聖人造的一定都是善業,不一定是無漏,但是決定是善,那麼他一定在那個善業當中,不但要做而且要增長。但是在這個聖人當中,預流一來;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一來就是聲聞的二果,他那兩種聖人,有的時候還會造不善業的,他雖然會造不善業,但是他一定不會造引生死的惡趣業,他引業一定不會造,我們前面說過了,引業跟滿業,就是這個業有一種是引,引導生死,有一種在這個所引的這個果位當中來滿、圓滿這一生的狀態的。所以他一旦證得了聖果了以後,不管是惡趣、善趣,他這個引業他一定不會造。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下面引這個論文,同時也說明這個引業的內容。說生死的根本是什麼?以行,所以在生死當中,輪轉的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行;行實際上就是業,不過這個地方講的這個業是特別造什麼?講的引業。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個地方指的就是聖者,哪怕是證初果的─預流果最起碼的,以及一來果他決對不會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癡凡夫。為什麼?他智慧沒有,沒有見到這個我們的真實的狀態,就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麼?見不到,見不到所以這個愚癡者,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就會造這個。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他見到了真實狀態,他就不會再造這個業。那麼所以上面這個引兩個說明了,不管是中觀龍樹菩薩一系,以及無著菩薩這個相宗一系,這一個觀點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沒有爭論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那現在下面就說出來了,引業是什麼呢?引業的特質是什麼呢?根本是什麼呢?它說:如果說你做任何事情,這個我執的行相還在,換句話說你還沒破這個我執,你隨著這個我執的這個行相轉,那麼那個時候你會造這個能引的引業。是預流果最起碼的是見到什麼?見到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的,是見到空性,通常我們說「人我空」,這個「人」我們把它看成實實在在的,它一旦見了道、見了諦以後,發現這東西沒有真實的我在。既然沒有的話,自然而然他就不會再為這個東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習性雖然在,他還是不知不覺當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惡之業,但是對於我這個行相,他已經真正見到了,他絕對不會再為它忙,而我們呢?因為不了解,所以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忙這個東西,所以這一個東西是什麼?生死的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指的行,特別是指這個而言。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下面又說了。他見到了這個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麼?空,原來找不到我,這是由於這個五取蘊,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輾轉的相續相生,前後相續,而這個裡邊找不到我們以為的這個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以現在親證了真實的狀態,這個裡邊沒有我,這所謂見道、見道。但是呢它這個無始以來的業習氣還在,所以這個業的習氣還在,不知不覺當中,仍舊會跟著這個業的習氣,所以雖然生死當中由業、煩惱增上,這個力量還會受生,但是它不會再造新的能引之業。關於這個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緣流轉的時候,會非常詳細的說明,所以這裡我就不特別的解釋清楚。等到關於十二因緣流轉清楚了,你回過頭來一看,非常清楚,我們起一心動一個念頭,那個就是留下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但是這個業種子,能不能感發將來的果,換句話說這個業會不會到最後引導你在生死當中流轉,還要一些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那個留到下面會很仔細的說明。你認得了這個,那麼將來所謂引業、滿業,什麼這一些道理,我們就很清楚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先把這個真正主要的,它要所指出來的,大概有一個認識,我們繼續看下去。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
那麼這個預流一來,它還是會在生死當中流轉,也就是三界之內流轉,它實際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斷除,他可以不流轉的,啊!所以他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服比較差的人。這個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裡顯不出來,他也就懶懶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這個力量很大。所以這個預流果見了道以後,他真正這很用功的時候,在正觀空性的時候,他就安住在這上頭,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它當中,這個習氣還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在這一個狀態當中,他還是會流轉,但是他要認真提起來的話,他可以制伏那個習氣的。這平常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現在曉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後呢你的的確確,確定曉得了這個不好,當你精神提起來的時候,那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擋得住,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說我不願意這樣去做、努力,然後呢這個境界引誘你的時候,根本它沒辦法動你。等一下你過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懶懶癱癱這樣,到那個時候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擋不住了,那麼我們在聞思慧,慧上是如此,它修證慧上剛開始的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
【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那論上面告訴我們。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發現到最後便成功什麼?是弄假做真,其實假定我早一點弄假做真還好,我根本就沒有認得這個假,結果還沒有認得之前,再加上旁邊告訴你,你要假借修真,你本來就沒弄清楚,說不定有一點希望,到那個時候,你再把它弄假做真,我們一天到晚這個,然後自己覺得吃沒有吃的好的營養,然後跑著去拜多少拜,我要晚上不倒單,要做這個忙了個半天,然後你看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我一天到晚念幾萬聲佛,我晚上又不倒單,我又持戒,他又不行,現在我想想真覺得可笑,也感覺得痛苦。所以我現在告訴你,這種話也可以說都是我錯誤的經驗,我幸好看見這個佛菩薩的慈悲,告訴我這個道理,所以我只能說我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合盤托出,注意!有心學佛的千萬不要學我這個,它這個正確的道理都在這裡,如果你能夠正式把握住了,問題一定解決。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73頁,就是現在我們把第一個說這個集諦門當中,生死流轉,第一個煩惱,煩惱的內容已經說過,那麼它怎麼會集業呢?這
p. 173 (3)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這個就是集諦當中,這個集的意思就是召集、集起來,通常它意思就是說,凡是一切有漏的種子,能夠召集感得生死輪迴苦性的這個特質,這個叫做集。那麼集裡邊通常我們,生、集、因、緣四項,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去說它。總之,由於這樣的一個內容、一個法,它就會感得生死輪迴,換句話說這就是苦的因,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一下。
【① 正明所集之業,】
先了解說感得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是業。先說明一下,業是什麼?以前我們曾經談過業,只是說明業的特相,說業決定一切,然後增長廣大,做了不會失去,不做不會碰到,但是業的本身是什麼呢?那個時候並沒有說明,現在這地方了解了。
【② 如何集業之理。】
怎麼集起來的?現在看看。
【初中分二,① 思業,② 思已業。今初。】
看解釋。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就這個思,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心所法之一,這種心理狀態。這一種心理狀態使得我們的心意去造作,就是這樣的。我們心裡想看見了,這歡喜這東西,那時候我們心裡面就會歡喜,然後我們就想辦法去獲得這個我們歡喜的這個東西。你討厭,那個時候你會覺得要去排斥你所討厭的東西,所以我們種種的行為,都由於這種心理狀態而來。或者你不大歡喜,你就想辦法,怎麼辦法去逃避它,就是這樣,輾轉的由於這個相關的想很多─心理,這種就是思。那麼這一個思,就是在造了種種的心理的行為、身心行為,這一個行為會感得善、不善、或者無記,什麼是無記呢?它就是沒有辦法分別得出來是好、是壞,換句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樣,那麼這個叫做無記,這一個心理狀態叫做業。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就是所說自己的相應心,什麼呢?就是你這個所起心動念的這個煩惱,跟你心裡邊行為相應的,這樣的相應心。那麼這一個心裡邊,對於所緣的境界,譬如說你看見,這個你歡喜,然後呢你心裡面就跟著它跑了,那麼那個所對的境界,你就會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去東想、西想,所以攀緣這個境界,那一地方所謂的轉動,這一個心理狀態─叫思,這個思就是心的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那麼其次呢?就是由於你這個心裡的這種思心所,緊跟著身、口就跟著種種的行為來了,啊那麼這個叫做思已後所發起的。
【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那麼下面又証俱舍,換句話說各家各派的說法指這個,特點都是這樣,業是什麼?思跟彼起,思本身我們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謂思就是這個意業;彼起,起的什麼呢?這個由於這個思而引起的身、語之業。這個文字是這樣,那麼這個內心的狀態,我想我們很容易很明白的,你看見了歡喜的,你就想去獲得它,因為想去獲得它,你就站起來要走過去做種種行為,然後呢你會開口說話什麼等等,目的無非是怎麼樣想辦法獲得你的東西,所以說思彼起整個的業的內涵,就是如此。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那麼更進一層說在這個身業跟語業當中又分成功二類,一叫有表、一叫無表。什麼叫有表呢﹖有一種是可以表示出來的,有一種沒辦法表示的,意業本身沒辦法表示的,身業的話,譬如說你站起來走路、你講話,那個是表示得出來的,但是有一種就沒辦法表示的,那麼這個叫無表業。這個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那個就是不同部派的見解不同,所以見解不同的話,由於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淺,那麼這一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說它,將來我們如果深一層的正規的去學的時候,或者學俱舍、或者學唯識,它這地方都會有詳細的說明。所謂婆沙師就是有部,通常說婆沙,它是說一切都有,它就是比較偏重於基礎方面的。那麼到後來一步一步的深入,而世親菩薩的話,我們曉得那就是大乘,進入大乘唯識的,那這個婆沙師說這個都是色,不管是有表、無表都是色法。什麼叫色法呢?就是我們看得見的有憎愛的,因為身、語的確,你可以身體的行為,你可以看得見,嘴巴講的話,你可以聽得見,所以有所對的,可以表示出來的都是色,那麼世親菩薩怎麼說呢?說不是,這是什麼?與身語表俱轉之思說這一個業是跟身業、語業可以看得見的同時的心裡的這種思心所,這個才是,那麼,所以這兩種,不管是有表、無表都說是思。這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產生業,一定同時那個時的心理狀態跟它相應,所以雖然是身、語卻也是思,所以說兩種俱說為思。那麼這地方我們關於這一點只要了解一個大概就行,或者已經學過會很深刻的了解,或者將來進一步去了解去,因為在這地方還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暫且不去提它。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那麼我們總共的來說,講起來這個業,可以分成三大類,那就善業、不善業跟無記業。現在這地方所說的集諦的當中業,見前面兩個─善業跟不善業。那善業跟不善業這兩樣東西,能夠繼續召集輪轉生死這個流轉的,而無記,它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地方不說它。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無漏。】
善業當中又分功二部份─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所謂什麼叫無漏呢?它不會流落在生死當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當中,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的話,它自然就說不上集,所以這地方只是講有漏的。那麼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這個有漏的裡邊又分二種,一種聖人、一種是異生,聖人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輪轉,但是他那個輪轉,跟我們普通凡夫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所說的異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續當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陰身,這個後面還會詳細說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指後者。那麼換句話說善業、不善業、無記當中,無記業不算,然後呢善業當中有漏、無漏當中,無漏不是;因為它不會感得生死的,那麼儘管有漏,聖人還是造有漏業,但是它這個感的生死,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也不提,因為我們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動的,你自己沒有辦法做主的,所以受苦。聖人他是主動的為救我們,他並沒有受苦,所以這個不在這裡討論。那麼這個凡夫當中那就是指的這個,所謂相續身心上頭繼續相續的中有,中有是什麼?前面一個生命結束,後面一個新生命沒有感得的時候,這個中間這個。實際上這個東西,不是說我們前面死了後面未生,就是我們現生還是有,換句話這個就是生命的中心,這一個東西。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那麼另外就是,不善業什麼呢?就是反過來。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那麼這個裡邊又分成功福業,那麼是欲界所攝的種種善業;還有一種叫不動業,不動業什麼?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叫不動?下面解說。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什麼是福業?就是欲界的。不動呢?是再向上面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名為不動?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那麼為什麼叫做不動業呢?就是說在我們欲界當中,本來你造的業,這個順受,就是換句話你下一生應該在天身當中,但是你臨時萬一有什麼特別的因緣,它會改變,生不到天上去,乃至於人道、乃至於墮落到惡道當中,這個果可能變動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個定業以後,那個成熟的時候,它就不會變動的。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佣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她臨終的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生存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做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就是這個不動業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無色界,它這個成熟的時候,它不會動的。那麼這地方呢就告訴我們,所集的業,什麼是業?現在我們也了解了,業的內容就是這個─思、思已。所以說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而中間主要的就是什麼?思,主要的思,雖然身、口也是,但是這個身、口是什麼?與我們的思心所同時一起生起的,就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能感生死的所集的業就是這個。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善果的話,那麼就應該在這個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麼樣注意不要走錯。如果我們要避免痛苦的話,怎麼樣想辦法把這個惡業避開,這樣對這個概念很清楚了,那麼那個時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可以修習了。
p. 174
【◎ 第二集業之理者。】
那麼這個業怎麼個集法呢?換句話說這個業怎麼會感得生死呢?那麼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會集起來呢?還沒有感生死,怎麼會集起來呢?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現在我們先看看,聖人是怎麼樣?他聖人造的一定都是善業,不一定是無漏,但是決定是善,那麼他一定在那個善業當中,不但要做而且要增長。但是在這個聖人當中,預流一來;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一來就是聲聞的二果,他那兩種聖人,有的時候還會造不善業的,他雖然會造不善業,但是他一定不會造引生死的惡趣業,他引業一定不會造,我們前面說過了,引業跟滿業,就是這個業有一種是引,引導生死,有一種在這個所引的這個果位當中來滿、圓滿這一生的狀態的。所以他一旦證得了聖果了以後,不管是惡趣、善趣,他這個引業他一定不會造。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下面引這個論文,同時也說明這個引業的內容。說生死的根本是什麼?以行,所以在生死當中,輪轉的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行;行實際上就是業,不過這個地方講的這個業是特別造什麼?講的引業。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個地方指的就是聖者,哪怕是證初果的─預流果最起碼的,以及一來果他決對不會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癡凡夫。為什麼?他智慧沒有,沒有見到這個我們的真實的狀態,就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麼?見不到,見不到所以這個愚癡者,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就會造這個。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他見到了真實狀態,他就不會再造這個業。那麼所以上面這個引兩個說明了,不管是中觀龍樹菩薩一系,以及無著菩薩這個相宗一系,這一個觀點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沒有爭論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那現在下面就說出來了,引業是什麼呢?引業的特質是什麼呢?根本是什麼呢?它說:如果說你做任何事情,這個我執的行相還在,換句話說你還沒破這個我執,你隨著這個我執的這個行相轉,那麼那個時候你會造這個能引的引業。是預流果最起碼的是見到什麼?見到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的,是見到空性,通常我們說「人我空」,這個「人」我們把它看成實實在在的,它一旦見了道、見了諦以後,發現這東西沒有真實的我在。既然沒有的話,自然而然他就不會再為這個東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習性雖然在,他還是不知不覺當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惡之業,但是對於我這個行相,他已經真正見到了,他絕對不會再為它忙,而我們呢?因為不了解,所以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忙這個東西,所以這一個東西是什麼?生死的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指的行,特別是指這個而言。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下面又說了。他見到了這個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麼?空,原來找不到我,這是由於這個五取蘊,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輾轉的相續相生,前後相續,而這個裡邊找不到我們以為的這個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以現在親證了真實的狀態,這個裡邊沒有我,這所謂見道、見道。但是呢它這個無始以來的業習氣還在,所以這個業的習氣還在,不知不覺當中,仍舊會跟著這個業的習氣,所以雖然生死當中由業、煩惱增上,這個力量還會受生,但是它不會再造新的能引之業。關於這個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緣流轉的時候,會非常詳細的說明,所以這裡我就不特別的解釋清楚。等到關於十二因緣流轉清楚了,你回過頭來一看,非常清楚,我們起一心動一個念頭,那個就是留下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但是這個業種子,能不能感發將來的果,換句話說這個業會不會到最後引導你在生死當中流轉,還要一些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那個留到下面會很仔細的說明。你認得了這個,那麼將來所謂引業、滿業,什麼這一些道理,我們就很清楚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先把這個真正主要的,它要所指出來的,大概有一個認識,我們繼續看下去。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
那麼這個預流一來,它還是會在生死當中流轉,也就是三界之內流轉,它實際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斷除,他可以不流轉的,啊!所以他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服比較差的人。這個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裡顯不出來,他也就懶懶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這個力量很大。所以這個預流果見了道以後,他真正這很用功的時候,在正觀空性的時候,他就安住在這上頭,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它當中,這個習氣還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在這一個狀態當中,他還是會流轉,但是他要認真提起來的話,他可以制伏那個習氣的。這平常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現在曉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後呢你的的確確,確定曉得了這個不好,當你精神提起來的時候,那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擋得住,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說我不願意這樣去做、努力,然後呢這個境界引誘你的時候,根本它沒辦法動你。等一下你過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懶懶癱癱這樣,到那個時候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擋不住了,那麼我們在聞思慧,慧上是如此,它修證慧上剛開始的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
【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那論上面告訴我們。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四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74 (6)
【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這個!那麼,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業的人是什麼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異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話見道了,見了道以後,他就不會再有,絕對不會再造。那個小乘的預流,跟大乘這個裡邊有絕大的差別,這地方呢我們不去進一步詳細說他,只是瑜伽師地論好像告訴我們這樣,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業集諦的這個真正的行相本身哪還並不太清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詞在這地方說,我們記得很多,但記了一大堆,這個對我們真實眼前來說意義並不太大,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那個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說這個集業,換句話說這個集的特質是什麼?能夠感得生死從生死當中,前一生到後一生,那是什麼狀態?都是說凡夫,那聖者就不會了。下面就正式的解釋這個道理。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那麼,所以他這個造集的業,是怎麼樣的呢?他主要的因為在補特伽羅上面隨我執而轉,現在呢我們用比較普通的名詞,就是在我們的有情,我們的人,補特伽羅我們都說人,就是這樣普通一個有情,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染污無明、薩伽耶見,自他自在轉。無明、薩伽耶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他有的地方,把他看成功是兩樣東西,有的地方把他看成一樣東西,總之,這個東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錯了,所以呀他是造種種的雜染,由於不明白,所以在明明這個五取蘊,換句話說我們就說補特伽羅,沒有這個我這個東西,但是呢他看錯了,無始來的習氣,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被這個東西所左右著,那個是他自在轉的話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他所左,因為被他所左,然後呢你身口意就造種種的業。那個時候如果造的業是殺等不善,那麼這個時候集的是罪業,就非福業。反過來,你如果是,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
那麼是集的福業,如果是修的
【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那麼,下面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是的,你現在造的一切的非福業、罪業,那我們不談,當然;福業,那麼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無色界的,是,儘管善業還是流轉生死的。有一類他已經了解了三有當中的一切無不是苦,認識了這個苦諦了,說不管他什麼好事,他看見了原來這個都是欺誑,這個地方絕對一無可以貪戀,所以一心一意為求解脫。為了求解脫,那個時候就造的種種善淨之業,那個事也是善法,可是這個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樣。可是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間的修橋鋪路,尤其是古代的那些人,什麼集文昌社,他們的目的幹什麼?要求功名、要求富貴、要求長壽、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我們現在這個東西不要,不要說長壽,把你送到長壽天你也不要;不要說功名富貴,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麼這種情況,這個應該怎麼算呢?更進一步。
【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觀察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所見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發現原來我們顛倒,才發現。現在如理觀察的結果,原來沒有這個我,那麼因為你以前誤解了,以為有我,一天到晚為他而忙,現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他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這個是不是也是集諦當中的生死的因呢?他這個問題是這樣,下面解答說。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句話那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還要很多條件,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的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就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我要求解脫、要求解脫,這個概念,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分兩部份,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白此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在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的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啊!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都得的學!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這個不行。所以呀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他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個裡分成共兩樣東西。那麼等到了,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做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話,你見道了,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道了,就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所以呀他現在告訴我們,在前面資糧道、加行道,這個兩個位次當中的修行人他還是凡夫。他雖然是凡夫,有一個不同,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在生死當中流轉的,所以他仍舊是啊照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業,這個是。可是同樣是能引生死的業,那麼內容郤有不同。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
由於因為呀要修學佛法,這種概念他集聚了智資糧,智慧資糧是什麼?對於事情正確的認識,以前不認識,明明這個上頭沒有一個我,他覺得看成我,現在有了這個智慧,認識原來沒有!所以說於無我為相應,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造這種業是什麼?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
這個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發生死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集的業,就是這個後有愛。現在呢因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錯誤在哪裡?!錯誤在對這個上面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它看成功我,所以從種種的地方愛著難捨。現在他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原來這個東西生死冤家,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啊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他,所以他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而這個後有愛的能對治品是什麼?
【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
就這句話。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就這個,因為由於我執這個愛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執就是惑、無明,或者是煩惱,然後呢愛是什麼?業,惑業兩樣東西具足了,對不起,這個業就流轉。現在呢?他雖然沒有把真正的惑從根破除,但是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他這個認識當中,就不會再去執著他,處處地方破除他,但是呢因為並沒有親自現證,所以所造的難免仍舊在這個裡頭,這個是他最大的差別。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可是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但是邦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啊相反的,所以說
【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了。】
這個。那麼為什麼他還擺在集諦當中呢?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但是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他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但是這個內涵卻是恰恰相反。平常我們的講,不、不是平常,以前我們曾經講過啊,懺悔的對治。比如說有一個力,從這個地方向那個地方走,如果你要對治他怎麼辦呢?你要抵銷他怎麼辦呢?你要加一個力,這樣沒有用。你要正對著他,那麼你能夠抵消他了對不對?但是現在這個力來的時候,非常大,這個力比較小,雖然正對著,但是呢因為力量不夠,他仍舊向這個方向,雖然方向仍舊向這個方向,但是慢慢的減,減小他向這個方向的力量了,對不對?就這樣。你只要繼續的修下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本來非常快,慢慢的因為這個力量對治,慢慢的慢下來、慢下來,慢到最後停在那裡,最後反推回去了,就這樣。所以說在我們資糧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質,就這個。那麼我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舉另外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以前欠了人家很多債,不曉得欠多少債,現在懂得了這個做生意的絕竅,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的盲目的亂來,把樣樣事情弄清楚了,然後你開始賺錢了。雖然賺錢,可是以前欠人家債,欠他那個十億、八億,現在你已經慢慢的賺了,賺他個十萬八萬固然不行,一百萬、兩百萬還是不行,但是你的債務在慢慢減輕當中,總歸的說起來,你仍舊是欠人家債,但是呢那個債務漸漸減輕了。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資糧、加行這兩位的行者,由於他所修的內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違反的,相反的對治品,不過以這個理由,剛才說這個理由所以仍舊在集諦當中。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那麼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段話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現在還沒有證得,另外一方面,雖然在生死當中,邦是慢慢的增長這個對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語都是啊惡業,或者是善業,現在呢是妙業,妙淨之業,就這樣。因為我們修行還是要拿這個身體,所以呀他現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的來淨化以往的,造是造這個。然後呢造了這個流轉生死,現在要還過頭來對治他的,還是用這個身體,不過造的業卻卻相反,這樣。
p. 175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這一段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麼辦?同時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後有愛的引發的主因在這個地方。主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啊我們因為無明不認識而產生的這個後有愛,由於這個而造種種的惡業,現在呢我們了解了說,這生死這麼樣的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的厭離,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個時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這根本在這裡,那麼在這個上面努力去做,這樣的漸漸能夠跳出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的。所以到最後兩句是告訴我們,雖然還隨順於集,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努力幹什麼?要認識無我之慧,原來呀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這個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們講的智慧呀就是這個,既然我沒有的話,為我而所有忙的這種事情啊,都慢慢的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們所謂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參禪都在這個上頭。
【◎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這個裡邊唯除少數以福田力,這句話我們來看一看。說因為上面所說道理現在我們懂得了,我們必定要從各方面、各種多異門,多是眾多,益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去看。譬如我們現在來說吧,戒、從戒的立場去看,唸佛、從唸佛的觀點去看,參禪、從參禪的觀點去看,教、從教的觀點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門,我們要去觀察,了解生死的特質。然後呢了解了以後,照著去修習,曉得這個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意思。因為了解了,所以對生死當中的所有的壞的事情,固然是絕端害怕、厭惡,好的事情也呀破除貪愛,這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這個,那麼你就可以正對著他,對治了。說到這裡,有人就說,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在我現在的認識卻卻相反,說,我不聽,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的,所以你總覺得修行好,人家說好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那個時候啊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怎麼辦呢?你要更進一層的認識。如果說你有了圓滿的認識,那時候這道理很清楚,擺在眼前只有一條路,什麼路?修行。你退轉去,假定你退轉去,像我們想像當中,那很舒服安樂的話,不要說你們,我第一個退轉去,趕快回去享樂,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仔細你一想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樂,結果將來是無邊的大苦;眼前貪的一點點小便宜,然後呢在地獄裡邊受無邊大苦,絕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樣,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話,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打仗容或敵人看不見你,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瞪大看著你,而你不張大眼睛逃避敵人,要把敵人消滅的話,只有一條路,非被他打死不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只有睜大眼睛全部精神防避他來襲,然後你把他克服,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要認識。所以你如果說認識了,然後呢你所以會了解,你只有正對著他,你還有生路,第一個概念。進一步呢?如果說你正確的認識,然後正對的話,你會發現,是必然只有這一條路,而且必定是生路,這個就妙了。眼前是一點點小小的辛苦,到最後卻是大安樂,而且這一條路是絕對是生路,前面是絕對死路,這兩個當中的完全相反的,最主要的還在什麼上面呢?還在不知道,以前因為完全不知道,所以現在產生了誤解;現在知道了,千萬不要停在那裡。停在那裡你覺得曉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點點知道都浪費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你只要努力的下去。到這地方來我們又覺得聽了這個佛法,修行了,現在覺得這樣的不如理,那樣的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嗎?你回去你如理了嗎?是第一個問題。所以這第一個問題,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麼然後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的來,所以這佛菩薩告訴我們很清楚,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次第根本,不要說一開頭我現要去打坐,要去拜佛,你第一個要什麼?建立正知見。所以經上面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假定你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的話,那個時候你雖然尸羅、軌則、淨命一下不能圓滿哪,但是你不會墮落,不會墮落惡道,將來感生龍中。龍是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他的的確確能夠修行的一個,而且他也不是太苦,龍當然有龍的苦,但是龍還有比人強的神通,有這樣的好處,然後等到下一個佛出世的時候,或者再下一個佛出世,賢劫千佛當中,你一定有解脫,那何等好!如果你不走這條路的話,豈之賢劫千佛,無量劫永遠輪轉,而且極大部份在地獄裡邊,這兩個當中比是完全不能比!這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是真正的概念。所以他前面說,「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74 (6)
【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這個!那麼,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業的人是什麼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異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話見道了,見了道以後,他就不會再有,絕對不會再造。那個小乘的預流,跟大乘這個裡邊有絕大的差別,這地方呢我們不去進一步詳細說他,只是瑜伽師地論好像告訴我們這樣,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業集諦的這個真正的行相本身哪還並不太清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詞在這地方說,我們記得很多,但記了一大堆,這個對我們真實眼前來說意義並不太大,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那個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說這個集業,換句話說這個集的特質是什麼?能夠感得生死從生死當中,前一生到後一生,那是什麼狀態?都是說凡夫,那聖者就不會了。下面就正式的解釋這個道理。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那麼,所以他這個造集的業,是怎麼樣的呢?他主要的因為在補特伽羅上面隨我執而轉,現在呢我們用比較普通的名詞,就是在我們的有情,我們的人,補特伽羅我們都說人,就是這樣普通一個有情,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染污無明、薩伽耶見,自他自在轉。無明、薩伽耶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他有的地方,把他看成功是兩樣東西,有的地方把他看成一樣東西,總之,這個東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錯了,所以呀他是造種種的雜染,由於不明白,所以在明明這個五取蘊,換句話說我們就說補特伽羅,沒有這個我這個東西,但是呢他看錯了,無始來的習氣,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被這個東西所左右著,那個是他自在轉的話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他所左,因為被他所左,然後呢你身口意就造種種的業。那個時候如果造的業是殺等不善,那麼這個時候集的是罪業,就非福業。反過來,你如果是,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
那麼是集的福業,如果是修的
【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那麼,下面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是的,你現在造的一切的非福業、罪業,那我們不談,當然;福業,那麼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無色界的,是,儘管善業還是流轉生死的。有一類他已經了解了三有當中的一切無不是苦,認識了這個苦諦了,說不管他什麼好事,他看見了原來這個都是欺誑,這個地方絕對一無可以貪戀,所以一心一意為求解脫。為了求解脫,那個時候就造的種種善淨之業,那個事也是善法,可是這個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樣。可是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間的修橋鋪路,尤其是古代的那些人,什麼集文昌社,他們的目的幹什麼?要求功名、要求富貴、要求長壽、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我們現在這個東西不要,不要說長壽,把你送到長壽天你也不要;不要說功名富貴,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麼這種情況,這個應該怎麼算呢?更進一步。
【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觀察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所見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發現原來我們顛倒,才發現。現在如理觀察的結果,原來沒有這個我,那麼因為你以前誤解了,以為有我,一天到晚為他而忙,現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他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這個是不是也是集諦當中的生死的因呢?他這個問題是這樣,下面解答說。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句話那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還要很多條件,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的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就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我要求解脫、要求解脫,這個概念,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分兩部份,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白此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在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的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啊!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都得的學!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這個不行。所以呀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他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個裡分成共兩樣東西。那麼等到了,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做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話,你見道了,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道了,就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所以呀他現在告訴我們,在前面資糧道、加行道,這個兩個位次當中的修行人他還是凡夫。他雖然是凡夫,有一個不同,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在生死當中流轉的,所以他仍舊是啊照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業,這個是。可是同樣是能引生死的業,那麼內容郤有不同。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
由於因為呀要修學佛法,這種概念他集聚了智資糧,智慧資糧是什麼?對於事情正確的認識,以前不認識,明明這個上頭沒有一個我,他覺得看成我,現在有了這個智慧,認識原來沒有!所以說於無我為相應,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造這種業是什麼?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
這個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發生死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集的業,就是這個後有愛。現在呢因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錯誤在哪裡?!錯誤在對這個上面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它看成功我,所以從種種的地方愛著難捨。現在他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原來這個東西生死冤家,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啊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他,所以他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而這個後有愛的能對治品是什麼?
【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
就這句話。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就這個,因為由於我執這個愛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執就是惑、無明,或者是煩惱,然後呢愛是什麼?業,惑業兩樣東西具足了,對不起,這個業就流轉。現在呢?他雖然沒有把真正的惑從根破除,但是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他這個認識當中,就不會再去執著他,處處地方破除他,但是呢因為並沒有親自現證,所以所造的難免仍舊在這個裡頭,這個是他最大的差別。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可是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但是邦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啊相反的,所以說
【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了。】
這個。那麼為什麼他還擺在集諦當中呢?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但是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他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但是這個內涵卻是恰恰相反。平常我們的講,不、不是平常,以前我們曾經講過啊,懺悔的對治。比如說有一個力,從這個地方向那個地方走,如果你要對治他怎麼辦呢?你要抵銷他怎麼辦呢?你要加一個力,這樣沒有用。你要正對著他,那麼你能夠抵消他了對不對?但是現在這個力來的時候,非常大,這個力比較小,雖然正對著,但是呢因為力量不夠,他仍舊向這個方向,雖然方向仍舊向這個方向,但是慢慢的減,減小他向這個方向的力量了,對不對?就這樣。你只要繼續的修下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本來非常快,慢慢的因為這個力量對治,慢慢的慢下來、慢下來,慢到最後停在那裡,最後反推回去了,就這樣。所以說在我們資糧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質,就這個。那麼我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舉另外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以前欠了人家很多債,不曉得欠多少債,現在懂得了這個做生意的絕竅,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的盲目的亂來,把樣樣事情弄清楚了,然後你開始賺錢了。雖然賺錢,可是以前欠人家債,欠他那個十億、八億,現在你已經慢慢的賺了,賺他個十萬八萬固然不行,一百萬、兩百萬還是不行,但是你的債務在慢慢減輕當中,總歸的說起來,你仍舊是欠人家債,但是呢那個債務漸漸減輕了。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資糧、加行這兩位的行者,由於他所修的內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違反的,相反的對治品,不過以這個理由,剛才說這個理由所以仍舊在集諦當中。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那麼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段話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現在還沒有證得,另外一方面,雖然在生死當中,邦是慢慢的增長這個對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語都是啊惡業,或者是善業,現在呢是妙業,妙淨之業,就這樣。因為我們修行還是要拿這個身體,所以呀他現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的來淨化以往的,造是造這個。然後呢造了這個流轉生死,現在要還過頭來對治他的,還是用這個身體,不過造的業卻卻相反,這樣。
p. 175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這一段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麼辦?同時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後有愛的引發的主因在這個地方。主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啊我們因為無明不認識而產生的這個後有愛,由於這個而造種種的惡業,現在呢我們了解了說,這生死這麼樣的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的厭離,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個時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這根本在這裡,那麼在這個上面努力去做,這樣的漸漸能夠跳出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的。所以到最後兩句是告訴我們,雖然還隨順於集,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努力幹什麼?要認識無我之慧,原來呀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這個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們講的智慧呀就是這個,既然我沒有的話,為我而所有忙的這種事情啊,都慢慢的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們所謂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參禪都在這個上頭。
【◎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這個裡邊唯除少數以福田力,這句話我們來看一看。說因為上面所說道理現在我們懂得了,我們必定要從各方面、各種多異門,多是眾多,益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去看。譬如我們現在來說吧,戒、從戒的立場去看,唸佛、從唸佛的觀點去看,參禪、從參禪的觀點去看,教、從教的觀點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門,我們要去觀察,了解生死的特質。然後呢了解了以後,照著去修習,曉得這個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意思。因為了解了,所以對生死當中的所有的壞的事情,固然是絕端害怕、厭惡,好的事情也呀破除貪愛,這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這個,那麼你就可以正對著他,對治了。說到這裡,有人就說,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在我現在的認識卻卻相反,說,我不聽,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的,所以你總覺得修行好,人家說好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那個時候啊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怎麼辦呢?你要更進一層的認識。如果說你有了圓滿的認識,那時候這道理很清楚,擺在眼前只有一條路,什麼路?修行。你退轉去,假定你退轉去,像我們想像當中,那很舒服安樂的話,不要說你們,我第一個退轉去,趕快回去享樂,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仔細你一想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樂,結果將來是無邊的大苦;眼前貪的一點點小便宜,然後呢在地獄裡邊受無邊大苦,絕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樣,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話,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打仗容或敵人看不見你,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瞪大看著你,而你不張大眼睛逃避敵人,要把敵人消滅的話,只有一條路,非被他打死不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只有睜大眼睛全部精神防避他來襲,然後你把他克服,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要認識。所以你如果說認識了,然後呢你所以會了解,你只有正對著他,你還有生路,第一個概念。進一步呢?如果說你正確的認識,然後正對的話,你會發現,是必然只有這一條路,而且必定是生路,這個就妙了。眼前是一點點小小的辛苦,到最後卻是大安樂,而且這一條路是絕對是生路,前面是絕對死路,這兩個當中的完全相反的,最主要的還在什麼上面呢?還在不知道,以前因為完全不知道,所以現在產生了誤解;現在知道了,千萬不要停在那裡。停在那裡你覺得曉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點點知道都浪費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你只要努力的下去。到這地方來我們又覺得聽了這個佛法,修行了,現在覺得這樣的不如理,那樣的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嗎?你回去你如理了嗎?是第一個問題。所以這第一個問題,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麼然後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的來,所以這佛菩薩告訴我們很清楚,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次第根本,不要說一開頭我現要去打坐,要去拜佛,你第一個要什麼?建立正知見。所以經上面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假定你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的話,那個時候你雖然尸羅、軌則、淨命一下不能圓滿哪,但是你不會墮落,不會墮落惡道,將來感生龍中。龍是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他的的確確能夠修行的一個,而且他也不是太苦,龍當然有龍的苦,但是龍還有比人強的神通,有這樣的好處,然後等到下一個佛出世的時候,或者再下一個佛出世,賢劫千佛當中,你一定有解脫,那何等好!如果你不走這條路的話,豈之賢劫千佛,無量劫永遠輪轉,而且極大部份在地獄裡邊,這兩個當中比是完全不能比!這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是真正的概念。所以他前面說,「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這是第一個,對生死的盛事獲得對治。進一步呢?
p. 175 (3)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那麼進一步的第一個呢,就是破除貪愛對治,進一步說雖然你不去貪愛,不要執著現世,但是究竟跳不出來。要究竟跳出來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話,原來說這個我沒有的,所以趕快解決。趕快解決,還不究竟圓滿,說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圓滿的話,還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來,所以那個時候進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進入大乘,那麼大乘不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幫助一切人,那個時候要修大菩提心。那個大菩提心分成功二種,一叫世俗菩提心,一叫勝義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這是共下,共中,共上這個次第。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時候先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後,假定說你在這個次第上面不照這個次第走的話、不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不管你作什麼善事,所以
【餘諸善行,】
不管哪一個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諦所攝轉生死輪。但是有一個例外哦!
【唯除少數依福田力,】
這個不是的。這個是什麼?現在我們修淨土就是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個部份等一下再講一下,下面這個先說完。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那麼這個樂受跟捨受義故增長在下面這一段。所以少數福田力跟這個兩句話我們休息幾分鐘再來講。那麼所以它這一部份要告訴我們所謂集業,說生死流轉的這個業,流轉的業這是什麼?凡夫才有,異生才有,聖者不會再造。那麼凡夫這樣說起來,如果說他了解了這個在資糧位、在加行位上面,那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正是對治後有愛的這個正對治品。換句話說這個雖然是凡夫,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由於對這個生死輪迴的因,集諦的真正的原因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如理去修習,正是能夠感得跳出生死輪迴果報之因。所以在這個果報還沒有現起之前,你只要努力在這個因上面努力的話,它雖
【◎ 初中復二,】
說樂受義增長。
【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這個樂受義分兩種,一個呢對於外面的這個五根所對的,所謂色聲香味種種的為了這個而去。第二呢對於外樂厭捨貪著,覺得外面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好處,於是引發那個定樂。這裡沒有詳細講,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的,真正它,比如說外道乃至於佛法,它為什麼能夠忍得住絕大的苦受學定呢?它本質上面也了解,說這樣去作得到更大的快樂,所以本質上面剛開始修學佛法沒有別的,還在苦樂兩個字上轉。這是說普通凡夫他愚癡,所以貪一點眼前的小樂受大苦,聰明一點的人了解了這個東西,為了要大樂不貪那個小苦,不上那個當,這是為了這個。所以說得到定樂以後,那個對世間的所有五欲最美的樂,那時候你感受味同嚼臘,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到了那個時候叫你去玩你也不願意去玩了,就像我們小孩子大家趴在地上弄那個泥娃娃,弄了個起勁,長大了以後還要去弄,你願意嗎?當然絕對不願意,覺得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實際上呢你還是為了你的快樂,因為長大了覺得這個是真快樂,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們的認識更深入了,這樣而增長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這地方就說得很清楚了,你為了樂受義,我們造種種業,目的絕對不是故意要找苦的,還是要找快樂,不過這個要找快樂當中,來了。第一種人呢?未死以前,就是現在我們,眼前為了貪求眼前的快樂,於是造種種惡業,這個要好吃,這個要味道,然後呢上天入地,無所不作,天上的飛鳥,海裡面是魚,洞裡面把它挖出來,樣樣要把它吃進去,造了種種的殺業,然後呢造種種的方便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為什麼?還是為了樂受,這個時候造了大惡業。進一步了解,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兩腳一伸毫無意思。所以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這個你求未來的,這是福業,這個這樣。這個所謂向外緣的稱為兩種。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這個是為了定樂所生的。它為什麼講第三靜慮呢?就是說這個色戒,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共有四個定,欲界也有,叫欲界未到地定,這個實際上還在散亂當中,所以不算是得定。雖然欲界,天台也叫欲界定,相對的來說,比我們凡夫要好很多,可是這個心,這個定沒有穩固,所以不算的,通常我們叫這個初禪、二禪、三禪都在那種樂受當中,定生喜樂,然後呢離喜妙樂,我想想看,初地是定生喜樂地,對吧?第二地是離喜妙樂地,然後呢第四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定生喜樂地,然後呢?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第四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二、三禪都是在樂當中,那種快樂一地比一地的深,所以這個第三靜慮,下面這種是說樂受。
【若於諸欲捨離貪者,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然後那個下面說那個時候你能夠捨離種種貪著,那個貪著不要了,但是還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樂受,說因為你曉得下面雖然是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限的,所以我們學那個色戒定,得到了初禪以後,一定覺得這個初禪比起二禪還不如,然後呢你又感到這個還是有它的缺點的,一定要厭患它,由於這個厭患那個初禪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然後你更精進,那個時候才能夠上去。假定說這個你沒有生起厭患之心,那種快樂狀態你捨不掉的話,不能升上去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關於這一點,天台的小止觀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將來以後說到奢摩他的時候,會詳細的說明這個。所以他還是捨離這個對眼前己得定的這個貪著,如果這個捨不掉的話,那麼他不能超上,不能超上去,他雖然上昇了,但是還是為了這個樂受,所以這樣更上去,厭患這個有,只要任何有個貪著之心,還不行,那個時候他就捨受,捨念清淨,這個念著那個東西,就完全捨掉了,那個時候心完全是清淨,那個時候進入捨受樂,那個時候得第四靜慮。
【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就是這個四禪一共有二十八天。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這地方結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世間都是苦,而這個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麼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說唯一的辦法,那麼怎麼辦呢?你一定要在這個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厭棄一切諸有,普遍的沒有一點點遺漏的,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謂樂苦,行也是苦,凡是這個都是諸有,棄它,厭患之意,一心一意要捨棄它,為了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於是造種種的善業,這個就是我們在資糧、加行兩位當中所作的行為。這個時候漸漸遠離生死,漸漸趨近涅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集的業。那麼然後呢集了這個業以後怎麼能夠感得這個生死呢?結生之理。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這個集諦當中,真實說起來集諦有四個行相,因、集、生、緣,說這個集就是流轉生死的原因,那麼這個流轉生死的原因當中分成功四個,叫因、集、緣、生,宏燦法師,麻煩你一下,你站起來幫忙我寫一下,你的字也寫的好看一點。因,因緣的因。集就是集諦的集,生,就是生長的生,緣就是因緣的緣,因、集、緣、生,這裡順便也提一下。那麼這個換句話說為什麼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有一個主要的這個原因,沒錯,這集諦四行相。這個因就像說這個種子一樣,你有了這個種子,這個將來繼續生長的因就在這裡了。那麼所以這個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惑跟業,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個講的講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這個時候怎麼會從這個因而感集生死呢?怎麼會去引發後有呢?那就是由於這個因,然後呢造這個業,由於這個惑跟業力量的增長的話,然後就產生後有的強大的勢力、力量就這樣。由於這個強大的勢力,到最後呢,就會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來了。生起來,還要他的助緣,所以這個緣是最後的事,最後的講,簡單的說明,流轉生死就是這樣的。那麼從前面已經說,那麼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根本因就是在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有情這個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① 死緣,② 死心,】
什麼因緣而死,死的時候的狀態是怎麼樣的。所以死心實際上呢我們無非是識的流轉,這個地方的心,就是這個識心,死的時候這個識心是怎麼樣一個狀態,每一個地方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來。而且在這個上面雖然不圓滿,但這個因的主要的怎麼樣的前後相續,這個都講得很清楚。
【③ 從何攝煖,④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⑤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今初,】
前面是死,死的時候狀態怎麼樣,死的中間又是什麼狀態,死的中間就是中有,我們平常稱為中陰、中陰。然後這個中陰又怎麼樣去感得下一生,這麼一來的話,那麼流轉生死當中,那個集諦的整個的內容我們都有認識了。下面的十二因緣就是把這個更細緻的每一個關鍵說得清楚。現在我們看下去。
【◎ 壽盡死者,】
死的緣有好幾種,有一種壽盡而死,有一種福盡而死,現在呢有一種叫盡壽死者。
【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就是說你宿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感得了這樣的果,這一生果說你的壽量就是這麼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這個壽量到此滿了,那個叫時死,那個叫壽盡之死。還有一種
【福盡死者,】
或者叫壽盡死,或者福盡死,就是我們引滿當中就是,是的,你這一生壽命有多長,然後你有多少的福報。還有一種這個福報盡了,雖然你的壽命還有,可是你的福報盡了,對不起,換句話說,你沒有得東西吃了。
【謂如無資具死。】
所以平常為什麼修行人,我們不要浪費,身體本來都是騙我們的,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現在講營養、講營養,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我聽見過好幾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因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有得到了感應,那個時候這個感應當中,不曉得護法還是誰告訴他說,還是他這個老師,「不幸啊!你雖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對不起,你的壽命快盡了。」這樣。你還有多少?還有一斗餘糧,告訴他還有一斗餘糧。要我們現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幾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聽見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飯的時候吃些什麼?就拿那個手掌,就擺在那個容器上面這麼一按,沾幾粒米拿出來擺在水裡面泡一泡,燒好了以後喝進去,就這麼這樣,拼命的努力。結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徹大悟了,米還沒吃完,命還沒盡,你們仔細的去看經論上說太多地方都是這個。福可以換成壽;反過來壽可以折成福,這樣。所以如果說你享福太多的話,你的壽命會減短。我以前曾經看見過這個公案,不過這個公案已經太早太早現在忘記掉了。說有一個富貴人家,出生了一個子弟,然後呢因為他家庭非常富貴,所以在滿月的時候大請其客,那個古代那種古人,請起客來那個排場之大,不曉得殺了多少生命,結果這個小孩子出生的算命,說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結果活到兩歲半死掉了。他就非常埋怨,說這個算命的人這麼準,怎麼不對呢?大家誰也不知道。後來遇見一個出家人、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是個有道的高僧,對不起,你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所以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這是第一個,對生死的盛事獲得對治。進一步呢?
p. 175 (3)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那麼進一步的第一個呢,就是破除貪愛對治,進一步說雖然你不去貪愛,不要執著現世,但是究竟跳不出來。要究竟跳出來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話,原來說這個我沒有的,所以趕快解決。趕快解決,還不究竟圓滿,說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圓滿的話,還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來,所以那個時候進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進入大乘,那麼大乘不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幫助一切人,那個時候要修大菩提心。那個大菩提心分成功二種,一叫世俗菩提心,一叫勝義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這是共下,共中,共上這個次第。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時候先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後,假定說你在這個次第上面不照這個次第走的話、不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不管你作什麼善事,所以
【餘諸善行,】
不管哪一個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諦所攝轉生死輪。但是有一個例外哦!
【唯除少數依福田力,】
這個不是的。這個是什麼?現在我們修淨土就是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個部份等一下再講一下,下面這個先說完。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那麼這個樂受跟捨受義故增長在下面這一段。所以少數福田力跟這個兩句話我們休息幾分鐘再來講。那麼所以它這一部份要告訴我們所謂集業,說生死流轉的這個業,流轉的業這是什麼?凡夫才有,異生才有,聖者不會再造。那麼凡夫這樣說起來,如果說他了解了這個在資糧位、在加行位上面,那麼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正是對治後有愛的這個正對治品。換句話說這個雖然是凡夫,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由於對這個生死輪迴的因,集諦的真正的原因有了正確的認識,那個時候如理去修習,正是能夠感得跳出生死輪迴果報之因。所以在這個果報還沒有現起之前,你只要努力在這個因上面努力的話,它雖
【◎ 初中復二,】
說樂受義增長。
【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這個樂受義分兩種,一個呢對於外面的這個五根所對的,所謂色聲香味種種的為了這個而去。第二呢對於外樂厭捨貪著,覺得外面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好處,於是引發那個定樂。這裡沒有詳細講,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的,真正它,比如說外道乃至於佛法,它為什麼能夠忍得住絕大的苦受學定呢?它本質上面也了解,說這樣去作得到更大的快樂,所以本質上面剛開始修學佛法沒有別的,還在苦樂兩個字上轉。這是說普通凡夫他愚癡,所以貪一點眼前的小樂受大苦,聰明一點的人了解了這個東西,為了要大樂不貪那個小苦,不上那個當,這是為了這個。所以說得到定樂以後,那個對世間的所有五欲最美的樂,那時候你感受味同嚼臘,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到了那個時候叫你去玩你也不願意去玩了,就像我們小孩子大家趴在地上弄那個泥娃娃,弄了個起勁,長大了以後還要去弄,你願意嗎?當然絕對不願意,覺得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實際上呢你還是為了你的快樂,因為長大了覺得這個是真快樂,這個小孩子趴在地上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們的認識更深入了,這樣而增長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
這地方就說得很清楚了,你為了樂受義,我們造種種業,目的絕對不是故意要找苦的,還是要找快樂,不過這個要找快樂當中,來了。第一種人呢?未死以前,就是現在我們,眼前為了貪求眼前的快樂,於是造種種惡業,這個要好吃,這個要味道,然後呢上天入地,無所不作,天上的飛鳥,海裡面是魚,洞裡面把它挖出來,樣樣要把它吃進去,造了種種的殺業,然後呢造種種的方便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為什麼?還是為了樂受,這個時候造了大惡業。進一步了解,這個一點意思都沒有,兩腳一伸毫無意思。所以
【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這個你求未來的,這是福業,這個這樣。這個所謂向外緣的稱為兩種。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這個是為了定樂所生的。它為什麼講第三靜慮呢?就是說這個色戒,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共有四個定,欲界也有,叫欲界未到地定,這個實際上還在散亂當中,所以不算是得定。雖然欲界,天台也叫欲界定,相對的來說,比我們凡夫要好很多,可是這個心,這個定沒有穩固,所以不算的,通常我們叫這個初禪、二禪、三禪都在那種樂受當中,定生喜樂,然後呢離喜妙樂,我想想看,初地是定生喜樂地,對吧?第二地是離喜妙樂地,然後呢第四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定生喜樂地,然後呢?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第四是捨念清淨地。所以初、二、三禪都是在樂當中,那種快樂一地比一地的深,所以這個第三靜慮,下面這種是說樂受。
【若於諸欲捨離貪者,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然後那個下面說那個時候你能夠捨離種種貪著,那個貪著不要了,但是還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樂受,說因為你曉得下面雖然是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限的,所以我們學那個色戒定,得到了初禪以後,一定覺得這個初禪比起二禪還不如,然後呢你又感到這個還是有它的缺點的,一定要厭患它,由於這個厭患那個初禪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然後你更精進,那個時候才能夠上去。假定說這個你沒有生起厭患之心,那種快樂狀態你捨不掉的話,不能升上去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關於這一點,天台的小止觀上面就說得很清楚,將來以後說到奢摩他的時候,會詳細的說明這個。所以他還是捨離這個對眼前己得定的這個貪著,如果這個捨不掉的話,那麼他不能超上,不能超上去,他雖然上昇了,但是還是為了這個樂受,所以這樣更上去,厭患這個有,只要任何有個貪著之心,還不行,那個時候他就捨受,捨念清淨,這個念著那個東西,就完全捨掉了,那個時候心完全是清淨,那個時候進入捨受樂,那個時候得第四靜慮。
【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就是這個四禪一共有二十八天。那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這地方結束,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世間都是苦,而這個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麼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說唯一的辦法,那麼怎麼辦呢?你一定要在這個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厭棄一切諸有,普遍的沒有一點點遺漏的,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謂樂苦,行也是苦,凡是這個都是諸有,棄它,厭患之意,一心一意要捨棄它,為了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於是造種種的善業,這個就是我們在資糧、加行兩位當中所作的行為。這個時候漸漸遠離生死,漸漸趨近涅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集的業。那麼然後呢集了這個業以後怎麼能夠感得這個生死呢?結生之理。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這個集諦當中,真實說起來集諦有四個行相,因、集、生、緣,說這個集就是流轉生死的原因,那麼這個流轉生死的原因當中分成功四個,叫因、集、緣、生,宏燦法師,麻煩你一下,你站起來幫忙我寫一下,你的字也寫的好看一點。因,因緣的因。集就是集諦的集,生,就是生長的生,緣就是因緣的緣,因、集、緣、生,這裡順便也提一下。那麼這個換句話說為什麼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有一個主要的這個原因,沒錯,這集諦四行相。這個因就像說這個種子一樣,你有了這個種子,這個將來繼續生長的因就在這裡了。那麼所以這個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惑跟業,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個講的講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這個時候怎麼會從這個因而感集生死呢?怎麼會去引發後有呢?那就是由於這個因,然後呢造這個業,由於這個惑跟業力量的增長的話,然後就產生後有的強大的勢力、力量就這樣。由於這個強大的勢力,到最後呢,就會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來了。生起來,還要他的助緣,所以這個緣是最後的事,最後的講,簡單的說明,流轉生死就是這樣的。那麼從前面已經說,那麼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根本因就是在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有情這個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① 死緣,② 死心,】
什麼因緣而死,死的時候的狀態是怎麼樣的。所以死心實際上呢我們無非是識的流轉,這個地方的心,就是這個識心,死的時候這個識心是怎麼樣一個狀態,每一個地方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來。而且在這個上面雖然不圓滿,但這個因的主要的怎麼樣的前後相續,這個都講得很清楚。
【③ 從何攝煖,④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⑤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今初,】
前面是死,死的時候狀態怎麼樣,死的中間又是什麼狀態,死的中間就是中有,我們平常稱為中陰、中陰。然後這個中陰又怎麼樣去感得下一生,這麼一來的話,那麼流轉生死當中,那個集諦的整個的內容我們都有認識了。下面的十二因緣就是把這個更細緻的每一個關鍵說得清楚。現在我們看下去。
【◎ 壽盡死者,】
死的緣有好幾種,有一種壽盡而死,有一種福盡而死,現在呢有一種叫盡壽死者。
【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就是說你宿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感得了這樣的果,這一生果說你的壽量就是這麼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這個壽量到此滿了,那個叫時死,那個叫壽盡之死。還有一種
【福盡死者,】
或者叫壽盡死,或者福盡死,就是我們引滿當中就是,是的,你這一生壽命有多長,然後你有多少的福報。還有一種這個福報盡了,雖然你的壽命還有,可是你的福報盡了,對不起,換句話說,你沒有得東西吃了。
【謂如無資具死。】
所以平常為什麼修行人,我們不要浪費,身體本來都是騙我們的,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現在講營養、講營養,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我聽見過好幾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因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有得到了感應,那個時候這個感應當中,不曉得護法還是誰告訴他說,還是他這個老師,「不幸啊!你雖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對不起,你的壽命快盡了。」這樣。你還有多少?還有一斗餘糧,告訴他還有一斗餘糧。要我們現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幾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聽見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飯的時候吃些什麼?就拿那個手掌,就擺在那個容器上面這麼一按,沾幾粒米拿出來擺在水裡面泡一泡,燒好了以後喝進去,就這麼這樣,拼命的努力。結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徹大悟了,米還沒吃完,命還沒盡,你們仔細的去看經論上說太多地方都是這個。福可以換成壽;反過來壽可以折成福,這樣。所以如果說你享福太多的話,你的壽命會減短。我以前曾經看見過這個公案,不過這個公案已經太早太早現在忘記掉了。說有一個富貴人家,出生了一個子弟,然後呢因為他家庭非常富貴,所以在滿月的時候大請其客,那個古代那種古人,請起客來那個排場之大,不曉得殺了多少生命,結果這個小孩子出生的算命,說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結果活到兩歲半死掉了。他就非常埋怨,說這個算命的人這麼準,怎麼不對呢?大家誰也不知道。後來遇見一個出家人、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是個有道的高僧,對不起,你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所以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41A~80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袁先生,命中註定他五十三歲死的,結果呢他變成功七十幾歲還沒有死,你看他那個公案的後頭,不是他那個太太嗎?她為他兒子作棉衣,他家裡本來有那絲棉,他把那個絲棉賣掉,換那個棉絮,她先生說,它蠻好有這個絲棉你為什麼換那個棉絮?他說絲棉這個東西很貴,我現在賣掉了以後,把那些錢送給別人,那麼省一點錢,棉花就夠了,這個小孩穿穿暖,剩下來的錢就送給別人去。他先生聽了好高興,這樣的話,不愁將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福。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好的拼命吃,壞的總歸去浪費它,覺得是保護自己,實際上我現在的了解這是無明,傷害自己。所以這個地方道理是說在這個地方,真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的的確確的。前面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為什麼?樂受義,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為了找快樂,不過呢有很多人顛倒,是不了解,只求現身快樂,於是造了非福業是下地獄。他也未嘗不找快樂,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麼?就是不正知的知見。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煩惱六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煩惱哪六個因?記得不記得?記得的請舉手,說說看。所以這個地方實在重要,這是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關鍵,第一個隨眠,第一個。第二個,順生煩惱的境。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內心當中的種子,那是無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講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種相應的,它那時候又現起來了,你無始的煩惱隨著它而轉的。然後呢眼前的境界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又對
p. 176
【未捨不平等死者,】
雖然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有這個。
【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他經上面有九種,這個九種藥師經上面是有,還有瑜伽師第論上有,那麼下面說一下。
【食無謂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這個九死因緣當中為飲食而死的這麼多,食無度量,這個難對治,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佛制告訴我們種種的地方,我們往往談戒的話,細微的地方注意的要命,其實當然,如果說你能夠細微的戒持的大戒那當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幸的,根本沒把握住,在那個枝末上面空轉,這個實在可惜。所以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最後一個他說了,叫對施心治。當人家來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他了之後,要馬上啟發怎麼對治這個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然後呢佛也處處地方讚歎,說什麼?最後吃的時候剩一口。現在我們最後吃過了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還要加一口,就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不要說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只有吃壞沒有餓壞。平常我們絕對不會說餓著肚子幾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點,現在科學上面已經太多地方說明,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它,消化那個食物的話,你就得花很大的氣力,結果呢你吃多了以後呢,那消化的辛苦得不得了,實際上呢又超過你而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氣力,消化這個多餘的東西,值得嗎?完全不值得,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唸書一天就只有幾個鐘頭,只有念幾堂課,結果呢,我們時間只有廿四小時,我們排的課,排它廿八小時,那不是顛倒嗎?我們現在都作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錯誤。第二個呢?你吃多了以後,它因為難以消化,消化的時間延長了,所以它積在那個腸胃當中,它腐敗的東西,產生了很多毒素,然後呢這個毒素擺在這個身體當中運轉的話,為什麼我們頭痛、眼花都這個。還有你排泄的腎臟、肝臟都是排這個東西,要排泄這東西要加重負擔,所以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這一點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時候,先父就告訴我,當時我是聽是聽見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後來自己長大了,也有幸學的是理工,乃至於到美國那麼多年,現在美國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們非常講究,這一點說得特別重要。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僅管這醫學上面已經發達,說這個人的習性難改,他也曉得,世間也曉得習性難改,就這麼沒辦法可想,這世間的人他本來就是這個。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食無度量。第二個食所不宜的,這個不宜當中也是,平常我們現在吃的時候講究,最好油炸、油炒,這個實在對我們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這個地方不講醫,實際上呢你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不妨去聽聽看,尤其是素菜的東西,像那個很多東西,油炸是非常壞,吃起來蠻可口,實際上︽個食所不宜。然後呢不消復食,肚子吃的脹脹的,還沒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點有好幾種說法,這個我就不太了解這個什麼意思。這個實際上呢,生而不吐有一類說法是這樣,熟而持之就是換句話說,大便不通暢,這個的的確確的,凡是這個東西不通暢,下面不通暢的話毛病就來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生而不吐呢,萬一你不消化怎麼辦呢?你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那個時候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擺在這裡會作怪的,主要的是這樣。那麼萬一有了病以後,那要
【不近醫藥,】
所以生病的確醫藥是我們需要的。不過注意喔!病有四因,四大不調這種東西,像這種東西這是一個因,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還有作很多事情不曉得對我們有好有壞,這個我們要確定知道。至於眼前對我們飲食第一,乃至於其他的很多事情。乃至於我們修行了,我們覺得修行了,實際上呢往往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走上了錯路了不知道,這個隨便一提。當然這個地方不是指修行,這地方指飲食、醫藥、衣食住行等等。最後,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這個出家人大概是不會作的,出家人是不會作的。這個九種因,在這個藥師經上面有,在瑜伽師第論上面有,那麼這個是死因,換句話說死的緣,什麼因緣而死。
【◎ 第二死心】
看看這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這個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
【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他心理想它一生作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你千萬生命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好,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就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新業力現起了。這個新業力現起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他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你平常的時候不斷的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的就養成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作的時候或者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作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的浮浮泛泛,僅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有的力量。還有呢你作的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比如說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他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後來淨莊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面想,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聊起天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沒關係,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聲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這個地方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的冒出來了。然後這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的,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蠻老實告訴我,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份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有用。這裡我們要了解,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蠻好玩、蠻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氣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他也仍舊是下一念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此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麼怎麼辦呢?他也同樣的,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著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在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的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它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比如臨終有這個相。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那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的,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細的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的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痴痴暗暗,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沬,此等相現。】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的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眼睛啊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痢,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升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那個無邊的痛苦。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這個到地獄種子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袁先生,命中註定他五十三歲死的,結果呢他變成功七十幾歲還沒有死,你看他那個公案的後頭,不是他那個太太嗎?她為他兒子作棉衣,他家裡本來有那絲棉,他把那個絲棉賣掉,換那個棉絮,她先生說,它蠻好有這個絲棉你為什麼換那個棉絮?他說絲棉這個東西很貴,我現在賣掉了以後,把那些錢送給別人,那麼省一點錢,棉花就夠了,這個小孩穿穿暖,剩下來的錢就送給別人去。他先生聽了好高興,這樣的話,不愁將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福。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好的拼命吃,壞的總歸去浪費它,覺得是保護自己,實際上我現在的了解這是無明,傷害自己。所以這個地方道理是說在這個地方,真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的的確確的。前面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為什麼?樂受義,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為了找快樂,不過呢有很多人顛倒,是不了解,只求現身快樂,於是造了非福業是下地獄。他也未嘗不找快樂,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麼?就是不正知的知見。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煩惱六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煩惱哪六個因?記得不記得?記得的請舉手,說說看。所以這個地方實在重要,這是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關鍵,第一個隨眠,第一個。第二個,順生煩惱的境。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內心當中的種子,那是無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講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種相應的,它那時候又現起來了,你無始的煩惱隨著它而轉的。然後呢眼前的境界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又對
p. 176
【未捨不平等死者,】
雖然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有這個。
【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他經上面有九種,這個九種藥師經上面是有,還有瑜伽師第論上有,那麼下面說一下。
【食無謂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這個九死因緣當中為飲食而死的這麼多,食無度量,這個難對治,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佛制告訴我們種種的地方,我們往往談戒的話,細微的地方注意的要命,其實當然,如果說你能夠細微的戒持的大戒那當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幸的,根本沒把握住,在那個枝末上面空轉,這個實在可惜。所以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最後一個他說了,叫對施心治。當人家來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他了之後,要馬上啟發怎麼對治這個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然後呢佛也處處地方讚歎,說什麼?最後吃的時候剩一口。現在我們最後吃過了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還要加一口,就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不要說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只有吃壞沒有餓壞。平常我們絕對不會說餓著肚子幾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點,現在科學上面已經太多地方說明,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它,消化那個食物的話,你就得花很大的氣力,結果呢你吃多了以後呢,那消化的辛苦得不得了,實際上呢又超過你而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氣力,消化這個多餘的東西,值得嗎?完全不值得,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唸書一天就只有幾個鐘頭,只有念幾堂課,結果呢,我們時間只有廿四小時,我們排的課,排它廿八小時,那不是顛倒嗎?我們現在都作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錯誤。第二個呢?你吃多了以後,它因為難以消化,消化的時間延長了,所以它積在那個腸胃當中,它腐敗的東西,產生了很多毒素,然後呢這個毒素擺在這個身體當中運轉的話,為什麼我們頭痛、眼花都這個。還有你排泄的腎臟、肝臟都是排這個東西,要排泄這東西要加重負擔,所以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這一點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時候,先父就告訴我,當時我是聽是聽見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後來自己長大了,也有幸學的是理工,乃至於到美國那麼多年,現在美國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們非常講究,這一點說得特別重要。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僅管這醫學上面已經發達,說這個人的習性難改,他也曉得,世間也曉得習性難改,就這麼沒辦法可想,這世間的人他本來就是這個。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食無度量。第二個食所不宜的,這個不宜當中也是,平常我們現在吃的時候講究,最好油炸、油炒,這個實在對我們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這個地方不講醫,實際上呢你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不妨去聽聽看,尤其是素菜的東西,像那個很多東西,油炸是非常壞,吃起來蠻可口,實際上︽個食所不宜。然後呢不消復食,肚子吃的脹脹的,還沒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點有好幾種說法,這個我就不太了解這個什麼意思。這個實際上呢,生而不吐有一類說法是這樣,熟而持之就是換句話說,大便不通暢,這個的的確確的,凡是這個東西不通暢,下面不通暢的話毛病就來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生而不吐呢,萬一你不消化怎麼辦呢?你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那個時候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擺在這裡會作怪的,主要的是這樣。那麼萬一有了病以後,那要
【不近醫藥,】
所以生病的確醫藥是我們需要的。不過注意喔!病有四因,四大不調這種東西,像這種東西這是一個因,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還有作很多事情不曉得對我們有好有壞,這個我們要確定知道。至於眼前對我們飲食第一,乃至於其他的很多事情。乃至於我們修行了,我們覺得修行了,實際上呢往往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走上了錯路了不知道,這個隨便一提。當然這個地方不是指修行,這地方指飲食、醫藥、衣食住行等等。最後,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這個出家人大概是不會作的,出家人是不會作的。這個九種因,在這個藥師經上面有,在瑜伽師第論上面有,那麼這個是死因,換句話說死的緣,什麼因緣而死。
【◎ 第二死心】
看看這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這個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
【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他心理想它一生作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你千萬生命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好,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就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新業力現起了。這個新業力現起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他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你平常的時候不斷的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的就養成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作的時候或者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作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的浮浮泛泛,僅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有的力量。還有呢你作的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比如說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他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後來淨莊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面想,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聊起天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沒關係,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聲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這個地方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的冒出來了。然後這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的,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蠻老實告訴我,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份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有用。這裡我們要了解,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蠻好玩、蠻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氣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他也仍舊是下一念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此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麼怎麼辦呢?他也同樣的,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著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在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的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它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比如臨終有這個相。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那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的,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細的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的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痴痴暗暗,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沬,此等相現。】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的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眼睛啊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痢,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升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那個無邊的痛苦。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這個到地獄種子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六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萬去不得。
【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告訴我們了,這一個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這個集諦當中的生集因緣,前後相續的這個觀念第一次先點出來。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增長了,他心裡覺得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換句話這個就是惑。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點病了,那一點為什麼你會心裡生煩惱?為什麼?今天人家瞪你一眼,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一眼,還是為了這個我,對不對?今天少吃一點,我又少吃一點,風吹了一下涼了感覺得,熱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都是為什麼?長夜以來的這個我這個東西的習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話,你又想了我哪一個事情沒有了,這個事情也沒有了,那個事情也沒有,一大堆不曉得多多少少都來了,年輕的時候不是想這個,我趕快去找這個醫生,年老了以後想那些事情,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當等到你真正的這一生壽命一結束的話,他這個東西繼續的延續下去,這個就是中有生起之因。那麼前面說集諦的時候,能集的業所集的能引的業,聖者為什麼不集?原因是這樣,真正的聖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於小乘,見諦的時候見到什麼?原來見到我講的這個我沒有的。所以平常我們說參禪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的見道,說大地無塵土,一樣東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麼會找不到呢?就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看見了這個我沒有了,就是這樣,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既然見道了但是他的習性還在,然後修,修到後來呢這個連習性也沒有了,所以到那身體結束了,結束就結束了,他並沒有這個東西。並沒有這個東西,後有就沒有東西引發,他生死就到此為止。這個現在第一次指出這個概念來,後面不斷的就把這個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那麼現在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呢?也就是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又忙這個,這個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現在我們生前已經了解了這些東西都是騙我們的,要丟都丟不掉,現在唯一的趕快丟掉他,趕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時候已經一直厭、厭極了!然後呢你在生的時候一直忙的信極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什麼?還是這個。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一切牽你不住,然後呢你造的業是一心往這個地方去,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簡單極了。所以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去念佛,這無有不去者,了解嗎?就是這樣,就是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所以起心動念之前隨便一檢查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呢繼續看下去。
p. 177
【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上面這句話現在這裡解釋了吧,說預流、一來為什麼他這個我愛,我已經見到了沒有,但是呢這個我愛、我痴這個習性還在,他還是現行的,但是呢他能夠以他的智慧觀察,制止它,就是他因為見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個慧觀的力量提起來的話,他可以讓他制伏。所以譬如強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說這個話,這個強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裡還要懶懶癱癱,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的話,那這個他可以制伏你,這個。至於說不還的呢?我愛已經不現行,所以他不再來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不還果的聖者,就是到什麼呢?到五不還天,那個是聖者所住的天,還有一點點餘習未盡,到那個地方把那餘習弄完了好了,証果了,就是這樣,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兩樣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個叫無記心,關於這個無記心這裡暫時我們就不講它。那麼說到這地方大家已經漸漸的越來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們這裡功課,安排的功課雖然少,但是內容大家體會得到,對我們是這麼的重要,真正要想修行這個是必需要的。你越是能夠了解的多,然後呢你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然後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乃至於證得證果的力量越大,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所以反復推敲思惟,空下來這麼多力量,不是讓我們玩的,你們要記住,這個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七頁,上面已經講到我們死的時候的狀態,死的時候的狀態說善心是什麼樣,不善心是什麼樣,那麼今天的講無記心死。
【 ◎ 無記心死者,】
這個關於善、惡、無記三樣東西要說一下。無記就是他沒辦法分辨,記就是說明,沒辦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惡的。那麼這個裡面有兩種,一種叫做有覆無記,一個叫無覆無記。那麼通常所謂有覆、無覆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說我們隨便坐、站、走,你心裡面這個無所謂,這是不但無記,本身的的確確也沒有染污在裡面。那麼這個有覆是什麼呢?就是說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轉的,但是並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就是說這個東西是我的,或者你隨便起關於這一類,這個念頭本身,分不出善惡來,但是呢由於這個我相,我就是雜染的根本,細的我們下面去再說。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無記的話,那是沒有強力的善惡這一種,下面我們看下去。
【 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他臨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並沒有緣那個善念以及惡念,惡念就是不善的,這兩者都並沒有現起,自己既沒有念心裡想,也沒有別人是讓他憶念。這個情況我們眼前也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一般狀態我們這種心情也就是這樣,既自己沒有強烈的善惡這種心情,然後呢也沒有外面的外境引動我們,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狀態。那麼不過呢平常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裡面很平靜,臨終的時候這個人往往,說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無始以來他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東西,「我」、「我所」,這種習性,當他臨終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這個「我」要失去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恐懼,他就會對這個東西就很執著,於是就引發起來了。這是所以為什麼,你平常的時候把這種事情看得越開,那麼到臨終的時候心情越寧靜,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習慣等等,都是這樣而來。那麼繼續下去。
【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那個時候既沒有善引他樂,然後呢不善的苦,這一種。那麼還有一個呢?我們曉得所以前面說的善心跟不善心,這粗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這個都是都不現起的,下面繼續說。
【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前面說的善心死,那個粗想現行的時候,他慢慢的這個想,慢慢的越細越細的時候,那個時候三惡道念頭分辨不出來了,這樣。所以細想現行換句話,粗想慢慢的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候善心也就沒有了,都住在無記性當中。
【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那個時候他在細心當中,所有的這種粗的行相都不見了,善的也是如此,惡的也是如此。所以
【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到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的。
【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那麼這個,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粗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他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都是這種狀態,所以這個是死的時候。那麼心裡狀態這個我們要分別,所以這個地方所謂的無記心死,是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呢就是你沒有粗想的時候都沒有善惡,這樣的無記,這樣的一種狀態。還有呢?不管是你善、惡、無記三者哪一種,當那個粗想最後慢慢的消失、細想的時候都是在無記當中,那麼決定到下一生,這個關鍵就是在粗想的時候,不在細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那已經不能轉變了,那個一定到那地方去的。那平常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領會一下,譬如說我們要睡覺了,當你如果睡覺的時候,在這個睡覺之前啊,平常我們一般的話當然都是散亂心當中,你就是跟著那個散亂,你就這樣睡了,睡了以後,所以這個睡夢當中,繼續的把沒有睡的之前那個散亂繼續的下去這個現行,所以你睡當中,這個業還是跟前面的相應的。假定你在睡覺之前,你就能夠把那個善心提起來,善念提起來,不管你是緣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著念法,或著念僧,那麼當然平常要一般人來說,你念了以後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時候你不要怕,到那時候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儘管你念,念到後來,慢慢的慢慢的,那個心,你也不要去想要去睡覺不睡覺這件事情,想的睡覺不睡覺的話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這麼念的話,到後來這個念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到那時候你慢慢的就是,也是睡著了,一樣的睡,而且睡得很穩。到那時睡完了以後,那個時候的細想行的時候,那個眼前的那個粗想一直繼續。所以那個時候的一個晚上,你一直在增長那個功德當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前面告訴我們四種資糧當中,就是睡眠的時候是怎麼的,在這個地方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詳細的到後面還要講。所以他真正每一個地方修行,都有他特別的絕竅,以及最主要的實質上的狀態,非常清楚,這裡我順便一提。那麼平常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如此。當你平常如果習慣了以後,到臨終時就這個樣。所以平常的時候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今天跟明天,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到下一世。實際上呢?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們說賺錢,現在賺的法財,你是一塊一塊的集起來,變成功,集成功幾萬幾萬,幾千萬幾千萬,幾億,都是這樣的這麼一點一點集累的,所以我們第一點重要的認識那個質是什麼?然後在這個質上面去增加這個量。
【 ◎ 第三從何攝煖者。】
那麼最後呢就是當我們命終的時候,有這個所謂煖跟識,到最後從哪裡捨,這個地方不是講識,講識就是說那個識,最後慢慢慢收攝到什麼地方,然後這個煖跟著也到什麼地方,那個煖最後在這個地方的話,就是這個識心最後離開的地方。
【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惡業的人,這個識捨的時候,從上分先捨,然後呢慢慢的當他捨的時候那個地方識一捨了,就不再攝持,不再攝持的時候,這個四大就分解了。然後呢他這個分解的時候,他還是有一個次第的,怎麼樣的從地大容入水大、火大、風大、這麼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們這裡先不去談它,但是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就是這個樣,不,修行的時候也有一個特別的一種方法,以及指授。那麼普通人呢他就這樣,那個識,就捨那個識,識捨然後那個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 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
如果造了善業呢?他從下分捨起,然後呢到最後也到心的地方,最後那個「識」就到心的地方,然後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從那裡。
【 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最後捨識從心的地方捨的。這個地方同時也什麼?
【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
實際上這個識,最初來投生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這個地方,當在我們結生相續的時候,這個父母的精血跟這個新生命的這個中陰身結胎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名色」剛生起的時候,這「名色」剛生起的時候,最後一點的「心風」就安住在這個心識當中,他最後捨的時候也是這個,不,不過這個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平常我們也感受不到,來的時候這個最初來,走的時候這個最後走。
【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那麼這個就是說這個識捨的地方,煖是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詳細的雖然沒有說明,其他的最主要的我們了解這個煖攝捨處就是攝識捨處,這個只要了解這一點,那麼。
【 ◎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在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容或有一個疑惑。平常我們常常常常說念佛的人什麼最後走的時候說頂上煖的,所以我們平常有一句話,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然後呢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就是說這個他走的時候,這個看他識從哪一個地方走,就曉得下一世到哪裡去。那麼在六趣當中,從眼睛開始,頭頂上叫頂聖,那是聖人,我們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脫生死輪迴的人,那一個地方,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那個煖的話那就是識從那個地方走。然後呢,天的話呢?說這個從這個地方走,所以叫頂聖眼升天,人心如果說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話,那最後的是這個地方。然後呢這個人心餓鬼是腹,他是餓鬼的話,從那個腹先出去。然後呢畜生膝蓋離,膝蓋上面,地獄腳板出,這個是指他粗細慢慢的煖捨的時候的次第。實際上最後那個識心細的識心最後走的時候,從那個心生的地方走。那麼這個頂聖這個有沒有道理?有的,證得了聖位以後,他最後走的時候,他那個中脈,這個這裡我是簡單的說一下。他的確是從那個地方出去的,這個倒是沒錯,這個詳細的我們現在這裡暫時不去說它,同時呢這個真正的細緻的差別何在,我也不太了解。這個是我一直看見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忘記掉了,這英文書,這是一本英文書,講明人臨終的時候,我們只是說八小時,有的人說馬上走,有的人說;實際上不是的,臨終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他那個捨受的時候,那個所謂地水火風,以及識一一這麼樣一個到,一個到「受化」的時候到最後到什麼狀態,然後如何,它這個裡邊是有一套大學問。修行的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會乘這個機會,有絕高的一個成就,從這個地方跳出去,這個地方順便一提。所以關於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我們不必目前妄加判斷,說那一個是,那一個非,我們總要有確實的根據,有完整的傳承,以及經論作為根據,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把握得住究竟怎麼樣,否則的話呢我們要了解我們必竟是在無明當中的一個凡夫。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那麼說這個死了以後,那個時候怎麼會現起那個中陰身來,換句話說,從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麼相續下去的。
【 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捨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當捨的時候那個前面就叫死,然後呢同時的話,他那個當死的時候新的又現起來這個叫中有,中間的,就是像秤一樣,你看見那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在兩個之間不是說等到當你先低下去再高起來,當它有多少低那個地方就高出多少來,彼此之間是絕對完全相等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這個才是最主要的。
【 依二種因,】
那就是告訴我們,生死的因就在這個地方。
【 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說我們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繫縛生死當中,能繫縛的是什麼?兩樣東西,一個是惑或者稱為無明或者是煩惱,還有一個業。那麼通常我們這個惑當中,從粗細,平常我們稱為說利使、鈍使,無明、塵沙,或者叫做愛見無明塵沙等等,那個只是就他的行相的粗細而分,總之一句話,它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對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確的認識。那麼這個事理指什麼?有它的特別所指的內涵,這個以後我們再說。因為無始以來對於這個五蘊,這個的內涵他不認識,而誤認以為這是一個我,為什麼會誤認呢?這個就叫無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麼因為誤認以後有了產生了我以後,就產生這個我愛的這種執著,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這樣,這個叫戲論,這個戲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樣,一向無始以來就執著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已熏習換句話說久已習慣了,這個久已習慣就有一種力量,這是惑。然後由於這一個的關係就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又分善跟不善。由於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當他前面要失去的時候,自然而然對於這個一向所保愛的東西他有一種強有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就是就它的不認識的這個立場來說,這個叫做惑,叫做無明。因為它不認識然後呢這個執著,這個種種由於執著了而產生了種種的行為這個叫做業,就是這個兩個力量。那麼然後呢?繼續的使他向前面流轉,這個東西他是中有。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解脫解脫,解脫什麼?就是解脫這個,這是我們必需要認識的修行的關鍵。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這個概念你不清楚,不從這個地方去修行的話,那個都是南轅北轍。南轅北轍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說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這個樣。是,我們平常你可以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過前人告訴你,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確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夠信得過說他這個法師,這個師父告訴我的話沒錯,這個世間一無可取,你一心一意的只有求這個。那時候這個道理雖然不懂,但是這個我執的行相,聽信了這一個法師、師父所說的,他不再執著一向我們所緣的這個對象,而反過來他能夠捨棄。所以告訴你,這個娑婆是苦,你要捨,這個極樂你要樂,他像這個理路不清楚,但是他聽信了這個話,他的那個心理的行相,確是跟跳出輪迴相應的,所以到那時候才有這個機會,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反過來說,你現在認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然後去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那個時候你才有,否則的話你講學佛法,去弘法,你學習什麼?你弘些什麼?這個是中心關鍵所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地方,所以這一點說成辦中有。再說不但是死生的時候如此,我們眼前任何一個境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萬去不得。
【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告訴我們了,這一個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這個集諦當中的生集因緣,前後相續的這個觀念第一次先點出來。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增長了,他心裡覺得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換句話這個就是惑。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點病了,那一點為什麼你會心裡生煩惱?為什麼?今天人家瞪你一眼,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一眼,還是為了這個我,對不對?今天少吃一點,我又少吃一點,風吹了一下涼了感覺得,熱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都是為什麼?長夜以來的這個我這個東西的習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話,你又想了我哪一個事情沒有了,這個事情也沒有了,那個事情也沒有,一大堆不曉得多多少少都來了,年輕的時候不是想這個,我趕快去找這個醫生,年老了以後想那些事情,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當等到你真正的這一生壽命一結束的話,他這個東西繼續的延續下去,這個就是中有生起之因。那麼前面說集諦的時候,能集的業所集的能引的業,聖者為什麼不集?原因是這樣,真正的聖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於小乘,見諦的時候見到什麼?原來見到我講的這個我沒有的。所以平常我們說參禪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的見道,說大地無塵土,一樣東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麼會找不到呢?就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看見了這個我沒有了,就是這樣,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既然見道了但是他的習性還在,然後修,修到後來呢這個連習性也沒有了,所以到那身體結束了,結束就結束了,他並沒有這個東西。並沒有這個東西,後有就沒有東西引發,他生死就到此為止。這個現在第一次指出這個概念來,後面不斷的就把這個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那麼現在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呢?也就是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又忙這個,這個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現在我們生前已經了解了這些東西都是騙我們的,要丟都丟不掉,現在唯一的趕快丟掉他,趕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時候已經一直厭、厭極了!然後呢你在生的時候一直忙的信極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什麼?還是這個。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一切牽你不住,然後呢你造的業是一心往這個地方去,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簡單極了。所以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去念佛,這無有不去者,了解嗎?就是這樣,就是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所以起心動念之前隨便一檢查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呢繼續看下去。
p. 177
【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上面這句話現在這裡解釋了吧,說預流、一來為什麼他這個我愛,我已經見到了沒有,但是呢這個我愛、我痴這個習性還在,他還是現行的,但是呢他能夠以他的智慧觀察,制止它,就是他因為見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個慧觀的力量提起來的話,他可以讓他制伏。所以譬如強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說這個話,這個強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裡還要懶懶癱癱,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的話,那這個他可以制伏你,這個。至於說不還的呢?我愛已經不現行,所以他不再來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不還果的聖者,就是到什麼呢?到五不還天,那個是聖者所住的天,還有一點點餘習未盡,到那個地方把那餘習弄完了好了,証果了,就是這樣,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兩樣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個叫無記心,關於這個無記心這裡暫時我們就不講它。那麼說到這地方大家已經漸漸的越來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們這裡功課,安排的功課雖然少,但是內容大家體會得到,對我們是這麼的重要,真正要想修行這個是必需要的。你越是能夠了解的多,然後呢你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然後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乃至於證得證果的力量越大,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所以反復推敲思惟,空下來這麼多力量,不是讓我們玩的,你們要記住,這個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七十七頁,上面已經講到我們死的時候的狀態,死的時候的狀態說善心是什麼樣,不善心是什麼樣,那麼今天的講無記心死。
【 ◎ 無記心死者,】
這個關於善、惡、無記三樣東西要說一下。無記就是他沒辦法分辨,記就是說明,沒辦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惡的。那麼這個裡面有兩種,一種叫做有覆無記,一個叫無覆無記。那麼通常所謂有覆、無覆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說我們隨便坐、站、走,你心裡面這個無所謂,這是不但無記,本身的的確確也沒有染污在裡面。那麼這個有覆是什麼呢?就是說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轉的,但是並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就是說這個東西是我的,或者你隨便起關於這一類,這個念頭本身,分不出善惡來,但是呢由於這個我相,我就是雜染的根本,細的我們下面去再說。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無記的話,那是沒有強力的善惡這一種,下面我們看下去。
【 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他臨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並沒有緣那個善念以及惡念,惡念就是不善的,這兩者都並沒有現起,自己既沒有念心裡想,也沒有別人是讓他憶念。這個情況我們眼前也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一般狀態我們這種心情也就是這樣,既自己沒有強烈的善惡這種心情,然後呢也沒有外面的外境引動我們,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狀態。那麼不過呢平常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裡面很平靜,臨終的時候這個人往往,說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無始以來他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東西,「我」、「我所」,這種習性,當他臨終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這個「我」要失去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恐懼,他就會對這個東西就很執著,於是就引發起來了。這是所以為什麼,你平常的時候把這種事情看得越開,那麼到臨終的時候心情越寧靜,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習慣等等,都是這樣而來。那麼繼續下去。
【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那個時候既沒有善引他樂,然後呢不善的苦,這一種。那麼還有一個呢?我們曉得所以前面說的善心跟不善心,這粗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這個都是都不現起的,下面繼續說。
【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前面說的善心死,那個粗想現行的時候,他慢慢的這個想,慢慢的越細越細的時候,那個時候三惡道念頭分辨不出來了,這樣。所以細想現行換句話,粗想慢慢的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候善心也就沒有了,都住在無記性當中。
【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那個時候他在細心當中,所有的這種粗的行相都不見了,善的也是如此,惡的也是如此。所以
【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到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的。
【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那麼這個,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粗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他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都是這種狀態,所以這個是死的時候。那麼心裡狀態這個我們要分別,所以這個地方所謂的無記心死,是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呢就是你沒有粗想的時候都沒有善惡,這樣的無記,這樣的一種狀態。還有呢?不管是你善、惡、無記三者哪一種,當那個粗想最後慢慢的消失、細想的時候都是在無記當中,那麼決定到下一生,這個關鍵就是在粗想的時候,不在細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那已經不能轉變了,那個一定到那地方去的。那平常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領會一下,譬如說我們要睡覺了,當你如果睡覺的時候,在這個睡覺之前啊,平常我們一般的話當然都是散亂心當中,你就是跟著那個散亂,你就這樣睡了,睡了以後,所以這個睡夢當中,繼續的把沒有睡的之前那個散亂繼續的下去這個現行,所以你睡當中,這個業還是跟前面的相應的。假定你在睡覺之前,你就能夠把那個善心提起來,善念提起來,不管你是緣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著念法,或著念僧,那麼當然平常要一般人來說,你念了以後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時候你不要怕,到那時候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儘管你念,念到後來,慢慢的慢慢的,那個心,你也不要去想要去睡覺不睡覺這件事情,想的睡覺不睡覺的話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這麼念的話,到後來這個念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到那時候你慢慢的就是,也是睡著了,一樣的睡,而且睡得很穩。到那時睡完了以後,那個時候的細想行的時候,那個眼前的那個粗想一直繼續。所以那個時候的一個晚上,你一直在增長那個功德當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前面告訴我們四種資糧當中,就是睡眠的時候是怎麼的,在這個地方我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詳細的到後面還要講。所以他真正每一個地方修行,都有他特別的絕竅,以及最主要的實質上的狀態,非常清楚,這裡我順便一提。那麼平常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如此。當你平常如果習慣了以後,到臨終時就這個樣。所以平常的時候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今天跟明天,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到下一世。實際上呢?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們說賺錢,現在賺的法財,你是一塊一塊的集起來,變成功,集成功幾萬幾萬,幾千萬幾千萬,幾億,都是這樣的這麼一點一點集累的,所以我們第一點重要的認識那個質是什麼?然後在這個質上面去增加這個量。
【 ◎ 第三從何攝煖者。】
那麼最後呢就是當我們命終的時候,有這個所謂煖跟識,到最後從哪裡捨,這個地方不是講識,講識就是說那個識,最後慢慢慢收攝到什麼地方,然後這個煖跟著也到什麼地方,那個煖最後在這個地方的話,就是這個識心最後離開的地方。
【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惡業的人,這個識捨的時候,從上分先捨,然後呢慢慢的當他捨的時候那個地方識一捨了,就不再攝持,不再攝持的時候,這個四大就分解了。然後呢他這個分解的時候,他還是有一個次第的,怎麼樣的從地大容入水大、火大、風大、這麼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們這裡先不去談它,但是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就是這個樣,不,修行的時候也有一個特別的一種方法,以及指授。那麼普通人呢他就這樣,那個識,就捨那個識,識捨然後那個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 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
如果造了善業呢?他從下分捨起,然後呢到最後也到心的地方,最後那個「識」就到心的地方,然後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從那裡。
【 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最後捨識從心的地方捨的。這個地方同時也什麼?
【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
實際上這個識,最初來投生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這個地方,當在我們結生相續的時候,這個父母的精血跟這個新生命的這個中陰身結胎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名色」剛生起的時候,這「名色」剛生起的時候,最後一點的「心風」就安住在這個心識當中,他最後捨的時候也是這個,不,不過這個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平常我們也感受不到,來的時候這個最初來,走的時候這個最後走。
【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那麼這個就是說這個識捨的地方,煖是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詳細的雖然沒有說明,其他的最主要的我們了解這個煖攝捨處就是攝識捨處,這個只要了解這一點,那麼。
【 ◎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在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容或有一個疑惑。平常我們常常常常說念佛的人什麼最後走的時候說頂上煖的,所以我們平常有一句話,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然後呢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就是說這個他走的時候,這個看他識從哪一個地方走,就曉得下一世到哪裡去。那麼在六趣當中,從眼睛開始,頭頂上叫頂聖,那是聖人,我們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脫生死輪迴的人,那一個地方,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那個煖的話那就是識從那個地方走。然後呢,天的話呢?說這個從這個地方走,所以叫頂聖眼升天,人心如果說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話,那最後的是這個地方。然後呢這個人心餓鬼是腹,他是餓鬼的話,從那個腹先出去。然後呢畜生膝蓋離,膝蓋上面,地獄腳板出,這個是指他粗細慢慢的煖捨的時候的次第。實際上最後那個識心細的識心最後走的時候,從那個心生的地方走。那麼這個頂聖這個有沒有道理?有的,證得了聖位以後,他最後走的時候,他那個中脈,這個這裡我是簡單的說一下。他的確是從那個地方出去的,這個倒是沒錯,這個詳細的我們現在這裡暫時不去說它,同時呢這個真正的細緻的差別何在,我也不太了解。這個是我一直看見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忘記掉了,這英文書,這是一本英文書,講明人臨終的時候,我們只是說八小時,有的人說馬上走,有的人說;實際上不是的,臨終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他那個捨受的時候,那個所謂地水火風,以及識一一這麼樣一個到,一個到「受化」的時候到最後到什麼狀態,然後如何,它這個裡邊是有一套大學問。修行的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會乘這個機會,有絕高的一個成就,從這個地方跳出去,這個地方順便一提。所以關於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我們不必目前妄加判斷,說那一個是,那一個非,我們總要有確實的根據,有完整的傳承,以及經論作為根據,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把握得住究竟怎麼樣,否則的話呢我們要了解我們必竟是在無明當中的一個凡夫。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那麼說這個死了以後,那個時候怎麼會現起那個中陰身來,換句話說,從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麼相續下去的。
【 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捨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當捨的時候那個前面就叫死,然後呢同時的話,他那個當死的時候新的又現起來這個叫中有,中間的,就是像秤一樣,你看見那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在兩個之間不是說等到當你先低下去再高起來,當它有多少低那個地方就高出多少來,彼此之間是絕對完全相等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這個才是最主要的。
【 依二種因,】
那就是告訴我們,生死的因就在這個地方。
【 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說我們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繫縛生死當中,能繫縛的是什麼?兩樣東西,一個是惑或者稱為無明或者是煩惱,還有一個業。那麼通常我們這個惑當中,從粗細,平常我們稱為說利使、鈍使,無明、塵沙,或者叫做愛見無明塵沙等等,那個只是就他的行相的粗細而分,總之一句話,它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對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確的認識。那麼這個事理指什麼?有它的特別所指的內涵,這個以後我們再說。因為無始以來對於這個五蘊,這個的內涵他不認識,而誤認以為這是一個我,為什麼會誤認呢?這個就叫無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麼因為誤認以後有了產生了我以後,就產生這個我愛的這種執著,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這樣,這個叫戲論,這個戲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樣,一向無始以來就執著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已熏習換句話說久已習慣了,這個久已習慣就有一種力量,這是惑。然後由於這一個的關係就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又分善跟不善。由於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當他前面要失去的時候,自然而然對於這個一向所保愛的東西他有一種強有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就是就它的不認識的這個立場來說,這個叫做惑,叫做無明。因為它不認識然後呢這個執著,這個種種由於執著了而產生了種種的行為這個叫做業,就是這個兩個力量。那麼然後呢?繼續的使他向前面流轉,這個東西他是中有。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解脫解脫,解脫什麼?就是解脫這個,這是我們必需要認識的修行的關鍵。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這個概念你不清楚,不從這個地方去修行的話,那個都是南轅北轍。南轅北轍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說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這個樣。是,我們平常你可以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過前人告訴你,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確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夠信得過說他這個法師,這個師父告訴我的話沒錯,這個世間一無可取,你一心一意的只有求這個。那時候這個道理雖然不懂,但是這個我執的行相,聽信了這一個法師、師父所說的,他不再執著一向我們所緣的這個對象,而反過來他能夠捨棄。所以告訴你,這個娑婆是苦,你要捨,這個極樂你要樂,他像這個理路不清楚,但是他聽信了這個話,他的那個心理的行相,確是跟跳出輪迴相應的,所以到那時候才有這個機會,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反過來說,你現在認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然後去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那個時候你才有,否則的話你講學佛法,去弘法,你學習什麼?你弘些什麼?這個是中心關鍵所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地方,所以這一點說成辦中有。再說不但是死生的時候如此,我們眼前任何一個境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六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煩惱、業,為什麼?還是為這個東西,眼前你覺得這是你的,就是我們一向習慣的這個東西,然後呢當這個東西被人損害拿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覺得捨不得,捨不得是要執取是「貪」,然後呢為了保護這個是「瞋」,這種種的業就在這個地方,乃至於我們小的、眼前的,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我們隨便檢點一下,行住坐臥等等的習慣,個人的知見什麼等等,天冷了,覺得天冷了,這樣委委縮縮,你為什麼委委縮縮?說起來你如果是談久起來問題還在這個上頭,為什麼?我這個覺得冷了,誰在冷?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於「我」「我所」,你對這個我這一個東西的不認得的清楚,以及它的習慣,所以呢在那裡覺得累了去躺一下,餓了去吃一點,你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日常當中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無始,我們不要想成功無始以前,就是眼前一些一切時處、那一時、那一刻不在這裡頭,修行什麼?修這個,真正的戒,戒什麼?戒就是戒這個。然後呢叫我們正念,正念什麼?了解它的錯,然後呢念什麼?念它對的,就這樣。禪是什麼?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誰?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說看一個無,無是什麼?你要找到它,換句話說你自己去找的時候,你全部的心識就貫注在那個最後的這個中心問題,這個就是我們心識的中心。然後呢念佛的時候呢也是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心裡面為什麼一定要信得過佛說的,信什麼?信這個娑婆是苦,一心厭離;信那個極樂是樂一心願望,所以說欣厭也好,信願也好,現在看看關鍵都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這一個問題也推進一步認識它了,說原來是如此,所以你認得了這一個以後,不管你修什麼,照著這個道理去作,學哪一個,是哪一個就成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177 (11)
【 又此中有,】
說那個中有現在現起來了,那麼這個中有是個什麼狀態呢?那個中有
【 眼等諸根皆悉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那就是這樣。當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到下一生去,可是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那麼中有生起來的時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個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說當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當中哪一生,那個時候你就是。
【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那個中有非常厲害,在你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這一個東西,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一點障礙都沒有。然後呢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們要看見覺得這個人好像死了,很可憐,是的,對這一生來說他是完了,可是那個時候,它這個中有它那個識心的靈活的狀態,比起我們現在凡夫,那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強多少倍,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它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里萬里以外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它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它那個神通是隨它的業力而現的,它看見的就是它的業所在。
【 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那麼它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時候我們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剎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細分的是這樣。然後呢那個中有現起的時候,在死以前那個是生有,死完了以後是中有,那個中有現出來的這一個形相,就是它下一生的這個形相。那下一生的那個形相,同類當中有看得見的。比如說有任何一個人死了,他如果說死了以後生天,他現起來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等等的話,那麼沒有的,它一下就上去了。欲界還有呢人間,還有呢這個餓鬼畜生,如果地獄的話也沒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那麼這個中有身,它現了畜生身,畜生會看見了,它也會看見畜生,就這樣,人就看不見了。人也就是這樣,人看見它,它也看見人,同類淨眼見,跟它同類的。它這個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薩的修得報得的,而是什麼?具業,這是它的業力,它有這種神力,根全無障礙,所有的這個一切的諸根都沒有障礙,沒有任何一樣障礙。比如我們眼前的五根,我們眼睛看,隔了一道牆看不見了;耳朵聽,到什麼地方聽不見了;它沒有這個,它沒有這個,只要它的業之所在,比如說它下一世的這個父母,尤其是遠在英國、德國,不管遠在十萬八千里以外,啊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如果要投身的地獄的話它也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楚。不轉為尋香,它這個這一句話我有一點點疑問,現在暫時擺在擺在這個地方。
p. 178
【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那麼這個中有身是同類可以看見的,普通人看不見。還有一類,就是如果說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話,那個時候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什麼是修所得離過天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人,是淨天眼可以看得見的。這是為什麼聖者就可以看得見,這我們普通凡夫看不見。
【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為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下面一個一個慢慢的解釋下去。前面的這句話,下面有解釋清楚了。說一旦你感得了到了中有身當中以後,它就不會再轉,不會再轉到其它的餘生當中去,這個是俱舍釋上面。俱舍釋上面說不轉為尋香,這一句話就是這樣,一旦你感得了這個,感得了這個中有身,換句話說這一生死了以後它就不會再轉變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它一定就是那個中有一直等到它進入哪一道去為止不再轉,這個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論當中說,說可能會改變的。通常說這個改變的話,並不是外面的力量,通常說這個改變自己的業力,如果說有真正成就的聖者,在這個情況去超渡他的話,這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力量,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種叫中陰超渡法等等,乃至於平常我們一個人死,臨終的時候,不要說臨終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當中也經過聖者的超渡以後能夠超脫的。所以這個改不改,不是指聖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業力而言,這個我們這地方說明一下。
憨山大師年譜當中,就載過這麼一段公案。他經過杭州的時候,正在這兒講法,就有這麼一個鬼,換句話說這個中有,就附在一個差人身上,跑得來吵,說今天我遇見一個菩薩,我一生都念佛,應該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見到菩薩來了,也求那個菩薩。他在那兒講法,外面一個人呱啦呱啦吵,覺得這個人講的話語無倫次,有一點不倫不類,憨山大師「開門讓他進來」,進來了。進來了,原來這是一個什麼?這是一個衙門裡的一個差役。那麼然後呢他就自己說,我是某人,換句話說某人已經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現在我不能去,菩薩來在那裡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一個衙門裡的差人,他怎麼說死了念佛的呢?一聽那個口音,說喲是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原來的音。那麼那時候憨山大師就說「你們諸位當中有沒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隨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選了幾個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訴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後呢憨山大師就念。剛開始的大家念,那個人就是中有附在那個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後來這個鬼也會念,也跟著念起來了,然後呢最後念到每個程度,然後呢這個憨山大師就拿這個扇子說法,好了,該捨掉這個世間、該得解脫,就拿這個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個覺得很歡喜,現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後,那個鬼很高興拜了三下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呢醒過來,那個人醒過來莫名其妙說我怎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個憨山大師年譜。這個說明什麼?聖者有力量,當然這個所轉變的話要靠什麼呢?就是靠這個聖者的這個修持,以及這個本人自己的業力,總之這個業這個東西,也可以說很不可思議,也可以說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的準準確確,你加持的這個修行這有多大的力量,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過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來;如果你的力量不夠,那一定救不出來。就像我們現在提一樣東西一樣,你有幾斤它有幾斤一比剩下來這個正的負的,正的向上提,負的仍舊向下拖,所以從這個地方,我之所以說明這一點的原因,主要的在在告訴我們業,業決定一切,業是哪來的?所以說平常我們修行。所以現在我們平常修行,你們這一個概念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如果這個概念不清楚,談修行都是空話,不管你作多少好事,不管你講什麼弘法,什麼弄了個半天,如果在這一個上面把握不住的話,我們旁邊只是讚歎讚歎好好好,他在種一點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這個我們務必在這裡特別清楚的一點。那麼這個是說到了中有,至於說前面所說的這個本有,死有這是什麼呢?下面的解釋。這個俱舍論上面總說死已未生為中有,前面的已經死了,下面新的生命還沒有現起的時候,中間階段這個叫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叫做生有,當結生的剛開始的那一剎那叫做生有,那麼從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後這個死的之前這個叫做什麼?這個時候叫做本有,然後呢臨終那一剎那叫死有,這樣。那麼這個解釋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名字認識了以後,那麼以後學的時候把它講到這個什麼,那麼我們曉得什麼是本有,什麼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 有誤解此說為前生身形,】
那麼,有的人誤解說這個中有還是以前前生的這個中有,這個不對的,這個是錯誤的。
【 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三日半為前生形,次三日半為後生形。此說全無清淨依據,唯增益執,】
那麼又有的人說,這個說是後面的形狀,但是又有人說前生的形狀,於是大家就說,那麼這樣了,這個中有是每七天,如果它得不到新的生命的話,它七天會轉一下。那麼這樣吧,一半一半前三天半是前面的原來的樣子,後三天半呢是後面的,有人就這麼說。那麼大師就告訴我們這個沒有根據,他講清淨根據四個字,這個是增益執,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沒有真的這樣東西。這句話本身很容易了解,但是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有個特別的概念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凡是真正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它一定什麼?要有根據,而且這個根據是清淨的根據。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個最大的,尤其是目前最亂的是什麼?沒有清淨師承,都是隨智聰辯,然後呢大家看著書去研究,你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大家研究的非常認真,他有他的見解,結果這個見解是,都是根據世俗上面的這個見解來判斷經上面的。所以佛幾千年以前早就說過了,三世佛怨,你忙了半天,佛在那裡叫冤枉,請問你有功德嗎?至少在我來說的
說到這裡我這個地方也隨便提一個簡單的一個公案,說一個公案實際上是世間狀態。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就跟我談那個事情,我最近非常歡喜,以前來談呢,我都是來談我就是覺得這個心裡面也說不上來什麼,為什麼?這都是說的閒話沒有用的,那麼現在討論這種問題都是佛法,那個真是越談越好。因為我以前常常講,說我們拿世間的眼光去看,你看別人,就是你百分之百對了,你已經百分之百錯了,他就是老不懂這個話。現在慢慢的有一點概念,我想這個話,我在這裡講過很多次,大家都耳熟能詳,說你拿世間的概念看,是百分之百的對了,但是拿佛法的眼睛去看是百分之百的錯了。是為什麼?那麼在這個地方,不妨說一下。就是,是的,我們現在每一個人腦筋很清楚、很聰明,然後呢不管是看書也好什麼也好,對事理的判斷也好,然後呢一直就沒錯。比如說我隨便舉個例子吧,今天我們大家要準備高高興興的來聽這一堂課,然後呢?到了時間他就沒搖鈴,因為他沒搖鈴,所以事情沒準備好,或則說我們吃飯,結果呢到時候你準備去吃飯了,他那個鈴就沒按,那個肚子裡咕嚕咕嚕叫,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是,是怎麼一回事情?我下面還有很多事情都被他耽擱了以後,你就糟糕了。失誤的這個人他錯了沒有?錯了,的的確確,你說他錯了,拿世間的標準來看是一點都沒錯,他是百分之百的錯了;而且我們拿世俗的眼光去看,你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你責備他,怎麼叫你做這件事情你怎麼錯了?但是修行上面偏偏告訴我們你百分之百對的時候你卻是百分之百的錯了,這什麼原因?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的拿佛法的標準去衡量它。佛法講的什麼?佛法告訴我們說世間是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苦,那麼你不是要求快樂嗎?要跳出來嗎?它有一個正確的方法,要找到你為什麼跳不出來,說你被一樣東西綁住,什麼是綁住你的東西?業跟煩惱,這兩樣東西。那麼最主要的推動生死的力量是業,沒錯,而造業的根又是煩惱是惑,所以假定你覺得這是痛苦的話,你不願意受,實際上你要是受不了的話,唯一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把這個地方,把解脫把它解開,那麼那個時候的一切痛苦解決了,對呀!沒錯呀!因為你了解了這個理由,正確認識了,所以才來學佛,目的,的的確確還是為了解決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是這個地方他指給你看,說這個是正確的解決的方法。而這個正確解決的方法,從解脫根本的綁住你的業跟煩惱上面來解脫的,所以你那時就認識了,沒錯。那麼業在哪裡造起的?業是說思思已業,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因為你有這個起心動念,所以你就造業,那麼為什麼起這個心、動那個念?因為無明。所以你真正要解脫從那個地方解脫起,是的,現在這個人做錯了,做錯了以後然後呢?你跑了去說我在那邊等了個半天,肚子餓了咕嚕咕嚕叫,你還在那裡不搖鈴,或者我在那兒等了個半天,你怎麼搞的?那個重要的課你也不上。那個時候你心裡面起了這個念頭,然後你跑了去就說你不對,他萬一跟你有一點理由什麼等等,你跟他吵起來,你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請問那個時候你自己做的什麼?造的是輪迴生死之業,對不對?了解不了解這一點?不了解的請舉手,這是關鍵所在。那麼是的,你腦筋裡是這樣動,然後呢嘴巴上面跟他這樣講,乃至於跑過去跟他指手劃腳的,乃至於吵架打起架來,那都沒關係,可是重要的什麼?就是你的起心動念,為什麼這樣呢?他前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無明,這個無明剛才前面告訴我們的,我們無始以來就愛著這個,誤認以為這個,我這個身體,然後要保護,要吃要營養,那現在到了時間,你也不打板,當然,然後你又忍不了,然後你去跟他講道理,都是這樣來的,對不對?懂了沒有?說他佛法原來的目的叫你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結果呢你卻在這個地方越纏越緊,到底你對了錯了?是的,所以拿世法的標準來看是你百分之百的對了,但是佛法的標準是另外一個。所以我們說這個出世,從這個地方去看好像是世間跟佛法是兩回事情,實際上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理由到以後再說,到這裡為止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那麼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就是你要了解,平常我們一般事情總是拿我們的知見去判斷,這個是全無清淨根據的,所以說你世俗人,對,絕對正確,你去作,如果今天披了這件衣服還是用這種眼光去看的話,你錯了。所以這個念書人,尤其是容易犯這個毛病叫理障,頭銜一大堆,講的道理一大堆,結果知見稠林,他也不服氣別人呢,毛病就在這裡,所以修學佛法在這裡。不過順便一提,最後一提,你不要說那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一起不去管他了,這個也不是,他有他一定的次第的步驟的,我們千萬不要說那麼這樣去,這樣的話你以後就含糊籠統一切不要管了,不是,不是,他修行的次第步驟,這個就牽涉到佛為什麼講俗諦,為什麼講真諦,俗諦所指的是什麼?真諦是指什麼?這兩個分不開的,彼此間的關係,所以平常我們講中觀中觀,我二十年以前那個時候,看了那個解釋就覺得懂了,結果發現二十年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懂。所以這個道理不是像我們的想像當中認得幾個文字,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確定要了解的,順便一提,因為這個對我們真正修行的關鍵是非常重要。所以說前面這種說法那沒有根據的,那個只是增益執,你自己妄加上去的。
【 瑜伽論說識不住故,於前世身不起欲樂。】
他找說真實的根據來,根據什麼?瑜伽師地論,因為這一種大經大論確實有它的圓滿的根據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所以這個是絕對可靠。那個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識不住,還有呢前身不起欲樂,這話怎麼講?也就是,他之所以新的生命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他最後死的時候,大家還記得吧?說或者善心死或者不善心死,他那個時候,他的心憶念在這件事情上頭。憶念在情這個事情上頭的時候,他他這個心識狀態就是貫注在這裡,那個時候這個業引導他向前走。前面這個已經是到此為止;所以到此為止,他不會再安住在以前這個狀態當中,這樣。然後呢?還有他實際上的結生所積的是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惑業兩樣東西,這個惑跟業就是他的樂著、喜好。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煩惱、業,為什麼?還是為這個東西,眼前你覺得這是你的,就是我們一向習慣的這個東西,然後呢當這個東西被人損害拿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覺得捨不得,捨不得是要執取是「貪」,然後呢為了保護這個是「瞋」,這種種的業就在這個地方,乃至於我們小的、眼前的,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我們隨便檢點一下,行住坐臥等等的習慣,個人的知見什麼等等,天冷了,覺得天冷了,這樣委委縮縮,你為什麼委委縮縮?說起來你如果是談久起來問題還在這個上頭,為什麼?我這個覺得冷了,誰在冷?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於「我」「我所」,你對這個我這一個東西的不認得的清楚,以及它的習慣,所以呢在那裡覺得累了去躺一下,餓了去吃一點,你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日常當中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無始,我們不要想成功無始以前,就是眼前一些一切時處、那一時、那一刻不在這裡頭,修行什麼?修這個,真正的戒,戒什麼?戒就是戒這個。然後呢叫我們正念,正念什麼?了解它的錯,然後呢念什麼?念它對的,就這樣。禪是什麼?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誰?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說看一個無,無是什麼?你要找到它,換句話說你自己去找的時候,你全部的心識就貫注在那個最後的這個中心問題,這個就是我們心識的中心。然後呢念佛的時候呢也是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心裡面為什麼一定要信得過佛說的,信什麼?信這個娑婆是苦,一心厭離;信那個極樂是樂一心願望,所以說欣厭也好,信願也好,現在看看關鍵都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這一個問題也推進一步認識它了,說原來是如此,所以你認得了這一個以後,不管你修什麼,照著這個道理去作,學哪一個,是哪一個就成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177 (11)
【 又此中有,】
說那個中有現在現起來了,那麼這個中有是個什麼狀態呢?那個中有
【 眼等諸根皆悉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那就是這樣。當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到下一生去,可是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那麼中有生起來的時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個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說當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當中哪一生,那個時候你就是。
【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那個中有非常厲害,在你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這一個東西,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一點障礙都沒有。然後呢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們要看見覺得這個人好像死了,很可憐,是的,對這一生來說他是完了,可是那個時候,它這個中有它那個識心的靈活的狀態,比起我們現在凡夫,那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強多少倍,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它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里萬里以外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它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它那個神通是隨它的業力而現的,它看見的就是它的業所在。
【 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那麼它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時候我們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剎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細分的是這樣。然後呢那個中有現起的時候,在死以前那個是生有,死完了以後是中有,那個中有現出來的這一個形相,就是它下一生的這個形相。那下一生的那個形相,同類當中有看得見的。比如說有任何一個人死了,他如果說死了以後生天,他現起來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等等的話,那麼沒有的,它一下就上去了。欲界還有呢人間,還有呢這個餓鬼畜生,如果地獄的話也沒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那麼這個中有身,它現了畜生身,畜生會看見了,它也會看見畜生,就這樣,人就看不見了。人也就是這樣,人看見它,它也看見人,同類淨眼見,跟它同類的。它這個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薩的修得報得的,而是什麼?具業,這是它的業力,它有這種神力,根全無障礙,所有的這個一切的諸根都沒有障礙,沒有任何一樣障礙。比如我們眼前的五根,我們眼睛看,隔了一道牆看不見了;耳朵聽,到什麼地方聽不見了;它沒有這個,它沒有這個,只要它的業之所在,比如說它下一世的這個父母,尤其是遠在英國、德國,不管遠在十萬八千里以外,啊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如果要投身的地獄的話它也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楚。不轉為尋香,它這個這一句話我有一點點疑問,現在暫時擺在擺在這個地方。
p. 178
【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那麼這個中有身是同類可以看見的,普通人看不見。還有一類,就是如果說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話,那個時候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什麼是修所得離過天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人,是淨天眼可以看得見的。這是為什麼聖者就可以看得見,這我們普通凡夫看不見。
【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為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此望將來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下面一個一個慢慢的解釋下去。前面的這句話,下面有解釋清楚了。說一旦你感得了到了中有身當中以後,它就不會再轉,不會再轉到其它的餘生當中去,這個是俱舍釋上面。俱舍釋上面說不轉為尋香,這一句話就是這樣,一旦你感得了這個,感得了這個中有身,換句話說這一生死了以後它就不會再轉變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它一定就是那個中有一直等到它進入哪一道去為止不再轉,這個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論當中說,說可能會改變的。通常說這個改變的話,並不是外面的力量,通常說這個改變自己的業力,如果說有真正成就的聖者,在這個情況去超渡他的話,這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力量,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種叫中陰超渡法等等,乃至於平常我們一個人死,臨終的時候,不要說臨終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當中也經過聖者的超渡以後能夠超脫的。所以這個改不改,不是指聖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業力而言,這個我們這地方說明一下。
憨山大師年譜當中,就載過這麼一段公案。他經過杭州的時候,正在這兒講法,就有這麼一個鬼,換句話說這個中有,就附在一個差人身上,跑得來吵,說今天我遇見一個菩薩,我一生都念佛,應該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見到菩薩來了,也求那個菩薩。他在那兒講法,外面一個人呱啦呱啦吵,覺得這個人講的話語無倫次,有一點不倫不類,憨山大師「開門讓他進來」,進來了。進來了,原來這是一個什麼?這是一個衙門裡的一個差役。那麼然後呢他就自己說,我是某人,換句話說某人已經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現在我不能去,菩薩來在那裡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一個衙門裡的差人,他怎麼說死了念佛的呢?一聽那個口音,說喲是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原來的音。那麼那時候憨山大師就說「你們諸位當中有沒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隨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選了幾個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訴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後呢憨山大師就念。剛開始的大家念,那個人就是中有附在那個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後來這個鬼也會念,也跟著念起來了,然後呢最後念到每個程度,然後呢這個憨山大師就拿這個扇子說法,好了,該捨掉這個世間、該得解脫,就拿這個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個覺得很歡喜,現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後,那個鬼很高興拜了三下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呢醒過來,那個人醒過來莫名其妙說我怎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個憨山大師年譜。這個說明什麼?聖者有力量,當然這個所轉變的話要靠什麼呢?就是靠這個聖者的這個修持,以及這個本人自己的業力,總之這個業這個東西,也可以說很不可思議,也可以說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的準準確確,你加持的這個修行這有多大的力量,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過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來;如果你的力量不夠,那一定救不出來。就像我們現在提一樣東西一樣,你有幾斤它有幾斤一比剩下來這個正的負的,正的向上提,負的仍舊向下拖,所以從這個地方,我之所以說明這一點的原因,主要的在在告訴我們業,業決定一切,業是哪來的?所以說平常我們修行。所以現在我們平常修行,你們這一個概念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如果這個概念不清楚,談修行都是空話,不管你作多少好事,不管你講什麼弘法,什麼弄了個半天,如果在這一個上面把握不住的話,我們旁邊只是讚歎讚歎好好好,他在種一點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這個我們務必在這裡特別清楚的一點。那麼這個是說到了中有,至於說前面所說的這個本有,死有這是什麼呢?下面的解釋。這個俱舍論上面總說死已未生為中有,前面的已經死了,下面新的生命還沒有現起的時候,中間階段這個叫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叫做生有,當結生的剛開始的那一剎那叫做生有,那麼從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後這個死的之前這個叫做什麼?這個時候叫做本有,然後呢臨終那一剎那叫死有,這樣。那麼這個解釋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名字認識了以後,那麼以後學的時候把它講到這個什麼,那麼我們曉得什麼是本有,什麼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 有誤解此說為前生身形,】
那麼,有的人誤解說這個中有還是以前前生的這個中有,這個不對的,這個是錯誤的。
【 又有見說是後形故,說三日半為前生形,次三日半為後生形。此說全無清淨依據,唯增益執,】
那麼又有的人說,這個說是後面的形狀,但是又有人說前生的形狀,於是大家就說,那麼這樣了,這個中有是每七天,如果它得不到新的生命的話,它七天會轉一下。那麼這樣吧,一半一半前三天半是前面的原來的樣子,後三天半呢是後面的,有人就這麼說。那麼大師就告訴我們這個沒有根據,他講清淨根據四個字,這個是增益執,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沒有真的這樣東西。這句話本身很容易了解,但是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有個特別的概念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凡是真正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它一定什麼?要有根據,而且這個根據是清淨的根據。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個最大的,尤其是目前最亂的是什麼?沒有清淨師承,都是隨智聰辯,然後呢大家看著書去研究,你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大家研究的非常認真,他有他的見解,結果這個見解是,都是根據世俗上面的這個見解來判斷經上面的。所以佛幾千年以前早就說過了,三世佛怨,你忙了半天,佛在那裡叫冤枉,請問你有功德嗎?至少在我來說的
說到這裡我這個地方也隨便提一個簡單的一個公案,說一個公案實際上是世間狀態。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就跟我談那個事情,我最近非常歡喜,以前來談呢,我都是來談我就是覺得這個心裡面也說不上來什麼,為什麼?這都是說的閒話沒有用的,那麼現在討論這種問題都是佛法,那個真是越談越好。因為我以前常常講,說我們拿世間的眼光去看,你看別人,就是你百分之百對了,你已經百分之百錯了,他就是老不懂這個話。現在慢慢的有一點概念,我想這個話,我在這裡講過很多次,大家都耳熟能詳,說你拿世間的概念看,是百分之百的對了,但是拿佛法的眼睛去看是百分之百的錯了。是為什麼?那麼在這個地方,不妨說一下。就是,是的,我們現在每一個人腦筋很清楚、很聰明,然後呢不管是看書也好什麼也好,對事理的判斷也好,然後呢一直就沒錯。比如說我隨便舉個例子吧,今天我們大家要準備高高興興的來聽這一堂課,然後呢?到了時間他就沒搖鈴,因為他沒搖鈴,所以事情沒準備好,或則說我們吃飯,結果呢到時候你準備去吃飯了,他那個鈴就沒按,那個肚子裡咕嚕咕嚕叫,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是,是怎麼一回事情?我下面還有很多事情都被他耽擱了以後,你就糟糕了。失誤的這個人他錯了沒有?錯了,的的確確,你說他錯了,拿世間的標準來看是一點都沒錯,他是百分之百的錯了;而且我們拿世俗的眼光去看,你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你責備他,怎麼叫你做這件事情你怎麼錯了?但是修行上面偏偏告訴我們你百分之百對的時候你卻是百分之百的錯了,這什麼原因?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的拿佛法的標準去衡量它。佛法講的什麼?佛法告訴我們說世間是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苦,那麼你不是要求快樂嗎?要跳出來嗎?它有一個正確的方法,要找到你為什麼跳不出來,說你被一樣東西綁住,什麼是綁住你的東西?業跟煩惱,這兩樣東西。那麼最主要的推動生死的力量是業,沒錯,而造業的根又是煩惱是惑,所以假定你覺得這是痛苦的話,你不願意受,實際上你要是受不了的話,唯一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把這個地方,把解脫把它解開,那麼那個時候的一切痛苦解決了,對呀!沒錯呀!因為你了解了這個理由,正確認識了,所以才來學佛,目的,的的確確還是為了解決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是這個地方他指給你看,說這個是正確的解決的方法。而這個正確解決的方法,從解脫根本的綁住你的業跟煩惱上面來解脫的,所以你那時就認識了,沒錯。那麼業在哪裡造起的?業是說思思已業,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因為你有這個起心動念,所以你就造業,那麼為什麼起這個心、動那個念?因為無明。所以你真正要解脫從那個地方解脫起,是的,現在這個人做錯了,做錯了以後然後呢?你跑了去說我在那邊等了個半天,肚子餓了咕嚕咕嚕叫,你還在那裡不搖鈴,或者我在那兒等了個半天,你怎麼搞的?那個重要的課你也不上。那個時候你心裡面起了這個念頭,然後你跑了去就說你不對,他萬一跟你有一點理由什麼等等,你跟他吵起來,你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請問那個時候你自己做的什麼?造的是輪迴生死之業,對不對?了解不了解這一點?不了解的請舉手,這是關鍵所在。那麼是的,你腦筋裡是這樣動,然後呢嘴巴上面跟他這樣講,乃至於跑過去跟他指手劃腳的,乃至於吵架打起架來,那都沒關係,可是重要的什麼?就是你的起心動念,為什麼這樣呢?他前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無明,這個無明剛才前面告訴我們的,我們無始以來就愛著這個,誤認以為這個,我這個身體,然後要保護,要吃要營養,那現在到了時間,你也不打板,當然,然後你又忍不了,然後你去跟他講道理,都是這樣來的,對不對?懂了沒有?說他佛法原來的目的叫你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結果呢你卻在這個地方越纏越緊,到底你對了錯了?是的,所以拿世法的標準來看是你百分之百的對了,但是佛法的標準是另外一個。所以我們說這個出世,從這個地方去看好像是世間跟佛法是兩回事情,實際上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理由到以後再說,到這裡為止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那麼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就是你要了解,平常我們一般事情總是拿我們的知見去判斷,這個是全無清淨根據的,所以說你世俗人,對,絕對正確,你去作,如果今天披了這件衣服還是用這種眼光去看的話,你錯了。所以這個念書人,尤其是容易犯這個毛病叫理障,頭銜一大堆,講的道理一大堆,結果知見稠林,他也不服氣別人呢,毛病就在這裡,所以修學佛法在這裡。不過順便一提,最後一提,你不要說那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一起不去管他了,這個也不是,他有他一定的次第的步驟的,我們千萬不要說那麼這樣去,這樣的話你以後就含糊籠統一切不要管了,不是,不是,他修行的次第步驟,這個就牽涉到佛為什麼講俗諦,為什麼講真諦,俗諦所指的是什麼?真諦是指什麼?這兩個分不開的,彼此間的關係,所以平常我們講中觀中觀,我二十年以前那個時候,看了那個解釋就覺得懂了,結果發現二十年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我沒有懂。所以這個道理不是像我們的想像當中認得幾個文字,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確定要了解的,順便一提,因為這個對我們真正修行的關鍵是非常重要。所以說前面這種說法那沒有根據的,那個只是增益執,你自己妄加上去的。
【 瑜伽論說識不住故,於前世身不起欲樂。】
他找說真實的根據來,根據什麼?瑜伽師地論,因為這一種大經大論確實有它的圓滿的根據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所以這個是絕對可靠。那個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這個識不住,還有呢前身不起欲樂,這話怎麼講?也就是,他之所以新的生命生起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他最後死的時候,大家還記得吧?說或者善心死或者不善心死,他那個時候,他的心憶念在這件事情上頭。憶念在情這個事情上頭的時候,他他這個心識狀態就是貫注在這裡,那個時候這個業引導他向前走。前面這個已經是到此為止;所以到此為止,他不會再安住在以前這個狀態當中,這樣。然後呢?還有他實際上的結生所積的是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惑業兩樣東西,這個惑跟業就是他的樂著、喜好。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七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業兩樣東西,這個惑跟業就是他的樂著、喜好,由於這個樂著、喜好,所結未來的身心,所以他所結的一定是他所好的,既然是所好的,就是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什麼業現起他好的那個,他一定現起的是這個,這個是他的特質。說這種道理聽起來好像有的時候迷迷糊糊,有的時候似懂非懂,你進一層去想的話,對我們馬上產生立刻非常重要的關鍵。為什你會向前推演的?就是因為你對這個東西有所好樂,因為有所好樂,於是你有所執著,有所執著於是你這個生命繼續不斷地向前推演,就在這裡,處處地方就說明這個。所以實際上呢,這不是說佛要造,這個世間法爾一切事情的關鍵,就在這裡。你要修行,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種什麼?從貪染愛著上面解脫開始,這個生死的輪轉因就在這裡,你要解脫還非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起不可,所以它前後相續的關鍵在哪裡,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為什麼要認得,認得了以後要認真去做,所以常常說騙別人容易,騙自己騙不了;再進一步說騙自己容易,騙因果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所以說現在我要做怎麼樣,弘法,這個罷不了,那個也罷不了,找了種種的藉口,實際上呢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藉口,最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雜染相應的放不下,還是你真正大悲心,這兩個才是判斷。如果是大悲心就怕你少,就怕你不弘,如果是自己放下不,這個藉口儘量少,越少越好,你一點點都不可以。所以在這地方特別的說明這個東西,都是拿來自己觀照自己,你自然可以找到你下面該到哪裡去。
p. 178 (6)
【 故有說云,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
所以有的人說看見了前世這個身體而生憂苦什麼等等,這個也不是的,說看見了前世身生憂苦,實際上有沒有?倒是有的,什麼有的呢?就是他那個死有生起的生有才生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並不曉得自己死。到那個時候,所以你們看現在有的這種輪迴因果實錄當中,他死了以後,看見了家人哭或者是什麼,他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哭,我在這兒好端端的,然後呢乃至於有種特殊的情況,他自己不覺得死,然後呢一下忽然之間看見自己死了,他就恐怖了,實際上恐怖他並不是對他前生的貪著,而是說無始以來自己愛著,覺得自己失掉了,這個恐怖,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他這一句話的說明,理由就是這個。
【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
那麼凡是造不善業的、墮落的這個人,這個人的中有,看起來黑黑的、烏漆漆的。
【 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善業的這個中有,換句話說投了人天的這個中有身是白的。
【 見己同類中有,及見自等所當生處。】
這個中有所能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同類的,以及自己要到那個地方去,到哪裡去?那個地方他會看得見的。關於那個中有的前面還有解釋,將來十二因緣當中,我還會特別的提到它,而十二因緣特別講的,就是前面的生有到中有,中有到後面的生有之間的真正的關鍵,前面我剛才說的那些愛,為什麼愛染而生起的,今天只提個大綱,到後面那個地方的話,會仔細的說明,繼續下去。
【 入胎經云:『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
那麼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地方引經證,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中有的樣子。
【 此是顯色差別。】
此是顯色差別。這個色有兩種,一種叫形色,一種叫顯色,形色就是形狀,長的、短的、方的、圓的,顯色的呢?青、黃、赤、白,亮的、暗的,就是這個。
【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
那麼還有呢?這個中有在六趣當中,或在五趣當中,這個這樣的。如到無色界去上升的時候沒有中有,然後呢從無色界下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中有。
【 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
生到無色天去的人怎麼呢?哪個地方死的時候,就在那個地方成無色蘊。
【 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那麼這個地方說出來,他都有根據的,那個地方說,為什麼無色界,沒有中有,根據各種可以依據的教典上面來說,只有這個生到無色界上升的時候沒有中有,其他地方並沒有說。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對,我剛才說到無間當中沒有中有,這個顯然錯了,這個地方告訴說,到無間地獄當中也不一定,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經論上面來說明他,我想這個地方我們還是一定要信賴本論所指的,它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圓滿的師承出處。
【 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人之中有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三惡趣者,】
還有那個中有這個走法也很有意思,經上面說,如果上升到天上的中有,頭是向上,人的中有是橫的,惡趣當中向下,這個顛倒的。然後呢他那個惡趣,它並沒有說到底惡趣當中哪一趣,所以意似通說三惡趣。
【 俱舍論說,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那麼這個是經上說的,那麼俱舍論上面另外一種說法,說人、鬼、畜生就像他,人當中怎麼走,那個中有也是怎麼走,這個說法有一點點不同。總之這個地方又告訴我們,它經跟論之間,如果彼此之間有不相應的地方,他通通據引引在那個地方,這個有一個特點,就告訴我們,像這樣的大成就者、大聖者,引經據典,但是他絕不自己輕下評論,這個又更要警策我們現在隨隨便便我們看了一點,根據我們的判斷,說是這個、是這個、那個,這個是一個非常不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前面就是講那個中有怎麼樣生起中有的現象,那麼這個中有的壽命能夠維持多久呢?說:
【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
如果說他得不到新生命的因緣的話,他這個中有可以住七天。
【 若得生緣,則無決定,】
如果說在七天當中,遇見了這個下一生的去處的話,它隨時遇見了,隨時就去了。那麼萬一到了七天,沒有碰到怎麼辦呢?他就會轉一次。
【 若仍未得則易其身,】
所以他每過七天,他這個中有要轉一次,每過七天中有轉一次。
p. 179
【 乃至七七以內而住,於此期內定得生緣,故於此後更無安住。】
所以七天,通常我們說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中有最長的住,是總共住四十九天,任何一天得到了生緣就去了;萬一得不到,到了這個死的那天算起第七天,滿七天他又轉一次,滿七天轉一次,最久是四十九天。所以過了以後,再不會再存在的。
【 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
凡是可以依據的很多教典上面都並沒有說能超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所以說能夠超過不合理。是,我以前聽說有能夠超過的,乃至於剛才有個同修也特別提,平常我們常常說地獄裡邊沒有中有的,我也這麼說,現在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至少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我們要了解多聞闕疑,我們不要對我們不能肯定的東西下斷語,我們只能說,我從什麼論上面,什麼經上面看來這個是這個樣的,不要說你看來,就是你實際上親驗證得,你要曉得我們現在能證得的只是一點點,不要說你連它定都沒有證得,就算你證得羅漢了,你離開那個聖人之差得不曉得多少,不曉得差了十萬八千里!說到這地方,也講一個故事,就是周利槃陀伽那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對不對?他又這麼笨,他要出家,他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看看他不行,所以所有的弟子都說他不行,結果找佛,佛讓他出家。佛就下面說:他們那些聖者,他自己的成就,成就了這些,他並沒有力量真正的能夠把世間的這個一切看透,他怎麼了解這個事實的真象呢?這個說明了,我們千萬注意,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種種理由,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了兩樣東西,第一個剛才說,當你覺得百分之百的有理的時候,你往往是百分之一百錯的時候,這是第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修學了佛法,當我們覺得對的時候,是,你已經摸對了一點點,千萬不要忘記掉瞎子摸象的公案,你摸到了,是的沒有錯,可是那個時候你摸到的是一點點,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認識的,那麼這個時候對我們有利無害。我們曉得了自己的條件步步上昇,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東西,爭論紛起,完全錯了。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餘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餘亦如是。】
那麼天當中,中有七天死了以後,仍舊轉天中的中有,他下面又說這個天中的中有可以轉成功人中的中有的,因為其他的力量轉變,可是前面又說不能轉,真正說一般這個地方說不應理,是不能轉,但是如果有特別的,像剛才說遇見這種特別的因緣的話,他可能轉,這個照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是了解的,我們要說明的,當然你那時候你有清淨的經論依據,那時候我們再來把它加進去,到現在為止我們所了解的是沒有特別的理由不能轉,到了七天以後轉來轉去還是轉在那個裡邊。那麼再下面呢就是生有結生之理者。這個從死到生那一段,也許我們看起來是一個理論,了解了覺得很有趣,如果你真認得深一層去了解的話,就是我們當下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修行的依據全在這裡,所以以前特別強調的這個談到感果的時候,異熟果是什麼?等流果是什麼?增上果是什麼?實際上呢他一直在那個等流當中,不過我們這個等流就是這個異熟沒有動;精強性就是這樣,這是說心念的剎那剎那的前後在變。現在這個上頭異熟是變掉了,這個心念還是前面這個東西在前後相續,而最最主要的關鍵,還在這個相續當中。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生死的關鍵是這個,而實際的生死的關鍵是哪兒來的?就是積前面的業,前面的業是什麼?就是你、我們一生當中時時刻刻從前到後的每一剎那的積累,當這個地方你說得很清楚的話,真正我們修行的時候就每一剎那當中,就應該這個上面下功夫,著眼修行除此以外沒有了,就這樣,現在看下去。
【 ◎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
這個是第一段,我們來看一看,假定你是胎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在你該生的那個當生的地方,為什麼當生的地方你看見呢?前面告訴我們這個中有的神通是根據什麼?根據他的業,就是你有這個業,所以你具這個力量。這個記住哦!當我們造業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造得起來的,對不對?你造任何一個業,牽涉到多方面的一定是。我送你一樣東西,我跟你吵一架,我跟你什麼?輾轉的相關。這個造一個簡單的因,造一個簡單的業,最初的業,最初的因,初因找不到,細的是說,粗的是至少說我你這樣,所以同樣的那個時候,還是說你的跟你的前面的心識等流前後相續是這種狀態。然後你看見了外面的異熟,外面的增上也是,就是那些人。當時你造業的時候,所見的那個對方、對象,那個時候就是你看見的。如果沒有造那個業的話,對不起,儘管中有有神通,你看不見,所以到那時候他就看見了。然後呢他看見了很歡喜,為欲看彼及戲笑等,就到那地方去,去了!注意!注意!平常為什麼我們常常說戲論,為什麼我常常提我們沒有什麼事情不要看見了就歡喜,現在呢只要我們檢查一檢查我們自己的內心,很容易找得出來,我們現在叫生有,生有就是在你結生完了以後那個心識的狀態,其實那個心識的活動本身跟中有是完全一樣的,就是跟你有緣的,你就看見會聽見,下了課,那些人跑到外面去了,你就歡喜,你就要去,對不對?等到你死的時候,還是這個,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不歡喜你不會去,你歡喜的地方就是去,所以你不要小看啊!整個的在任何一個場合之下,我們真正的造的業就是這個,所以說或者是重業、或者是隨近、或者串習,平常我們串習的就是那個,到那個時候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它就有這股力量,腳底下面塗了油,你要往那個地方去,對不起,到中有現起的時候,它也是這個力量。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看看噢!你不要把它看成個道理,真正我們學從這個地方學起,然後呢去了,很來勁。下面呢那個時候。
【 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
那個時候就是產生真正結生的時候。
【 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這樣,假定說你看見那個父母他並沒有在這個交媾的時候,那你就像普
【 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
這個這種說法,實際上呢那個時候,你去看見那個父母交會的時候,先是你看見兩個人,到後來你覺得不,你變成其中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如果說你是個女的話,你覺得替代了這個母身,所以你先就厭惡這個你所看見的母親,反正的話你會對這個你自己的父親對他有怨,不希望他存在,就是說你自己要取代他的這種感覺,就是心裡想,那麼。
【 瑜伽師地是說非實,】
說不是這個的,是什麼呢?
【 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
瑜伽師地論上另外一個說法,實際上呢這並不是兩個絕大的差別,而是說得更深細一點。前面講的,這是看見這個男女的兩個全貌,那個時候它看見的不是,只是看見的很少的一部份,那麼一部份你看見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其他都看不見,因為實際上呢?你要曉得,那個中有生出現起來完全是種心識,換句話說平常我們呢集中的時候,譬如我們在一個心識並沒有專注的時候,你會心識專注的好像站在這裡,住在這裡,你也可以說什麼都看不見,也可以說什麼都看見。坐在這裡眼睛所以看見,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一個人身上或者聽一個人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其他都聽不見了,對不對?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就是這個,就是這種狀態。他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沒有強盛的現起的時候是這樣,等到後來那個慾念引發了以後,它非常強盛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就這樣,那個時候越鑽越深,越鑽越深,那個時候已經進去了。關於這個,這個特別的後面還有一個說明,到那個時候的話,只見先是看見二根,到最後來的話,你就因為看見了,自然而然你覺得其中的一個,對於另外一個你就有他排斥他的這種,所以於此發憤之至,指這個而言,否則你發什麼脾氣?不是發脾氣,所以你覺得你好像要取代他,所以不希望他存在的這個排斥那個心理,使得你這種強有力的心情,沾上去了。那一沾上去的一剎那叫生有,那個生有生起的時候,那個中有就沒有了,這也是如秤低昂,就是這樣。
【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
那就是結生那一剎那,那個時候那一剎那,那個時候,這是父母交會出來的時候,最後這種狀態,他那個自己的這個識心,中有的識心,那個叫做阿賴耶識的力量就和合,和合了以後你那個時候由於強有力的這個執取的力量,就會攝持他。攝持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是諸根大種跟著和合生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叫做結生,一剎那以後,那叫什麼?我們在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名色,名就是你的心識,就是你的心理作用,色的話呢就是父精母血和合,由於你的色所攝持的關係所產生的根大,那個根大的最初的那個時候,那天結生相續的那個。
【 爾時識住,即名結生。】
那個時候你的識就安住在這裡就不動了,然後呢自己也就像做夢一樣,什麼也不知道,又不知道,神通等等又不知道,然後呢就一個大夢一睡十個月,在這個地方。
【 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
那麼前面所說阿賴耶識的力量,但是因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認有這個阿賴耶識,那沒有關係,你承認的你說吧。什麼有很多人說意識,那麼就是意識好了,其實意識跟阿賴耶識也只是分類的開合粗細的不同,大師在這地方,真正那
【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
如果說福薄的人,那麼他生的地方,就是比較下賤的地方,那麼下賤的地方,死的時候跟入胎的時候,所接觸到的,聞、看所看見的都是很雜亂,而且那個地方的本身都是蘆荻稠林等等,就好像我們平常看見的,不是一個好的地方。
【 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
那是造善業的人是這樣的,跟前面的那個恰恰相反。總之他由他什麼業,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業所變幻所顯出來的行相,就跟他造的善惡業是相應而起。
【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
一共有三十八個七。
【 胎中圓滿一切肢節。】
經過了三十八個七以後,
p. 180
【 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
這個很容易懂,經上面告訴我們,住胎的真正的時間是這麼久。如果住了三十八個七以後,再過四天,這是最圓滿的。那麼八個月的話還是圓滿的了,但是呢並不是最圓滿,如果六個月、七個月,那麼那就不圓滿,不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出來,就有殘缺了。
【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
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在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去的時候,你不願意的話,你就不會去,不去的時候你不會生,這個是講我們結生相續的。我還記得上面剛才講那個提出來那件事情吧。這個中有現在我們生有的狀態是一樣的,如果這地方你不願去的話,你不會去,你不會去,就不會感得,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業兩樣東西,這個惑跟業就是他的樂著、喜好,由於這個樂著、喜好,所結未來的身心,所以他所結的一定是他所好的,既然是所好的,就是那個時候臨終的時候什麼業現起他好的那個,他一定現起的是這個,這個是他的特質。說這種道理聽起來好像有的時候迷迷糊糊,有的時候似懂非懂,你進一層去想的話,對我們馬上產生立刻非常重要的關鍵。為什你會向前推演的?就是因為你對這個東西有所好樂,因為有所好樂,於是你有所執著,有所執著於是你這個生命繼續不斷地向前推演,就在這裡,處處地方就說明這個。所以實際上呢,這不是說佛要造,這個世間法爾一切事情的關鍵,就在這裡。你要修行,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種什麼?從貪染愛著上面解脫開始,這個生死的輪轉因就在這裡,你要解脫還非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起不可,所以它前後相續的關鍵在哪裡,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為什麼要認得,認得了以後要認真去做,所以常常說騙別人容易,騙自己騙不了;再進一步說騙自己容易,騙因果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所以說現在我要做怎麼樣,弘法,這個罷不了,那個也罷不了,找了種種的藉口,實際上呢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藉口,最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雜染相應的放不下,還是你真正大悲心,這兩個才是判斷。如果是大悲心就怕你少,就怕你不弘,如果是自己放下不,這個藉口儘量少,越少越好,你一點點都不可以。所以在這地方特別的說明這個東西,都是拿來自己觀照自己,你自然可以找到你下面該到哪裡去。
p. 178 (6)
【 故有說云,見前世身而生憂苦,亦屬增益。】
所以有的人說看見了前世這個身體而生憂苦什麼等等,這個也不是的,說看見了前世身生憂苦,實際上有沒有?倒是有的,什麼有的呢?就是他那個死有生起的生有才生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並不曉得自己死。到那個時候,所以你們看現在有的這種輪迴因果實錄當中,他死了以後,看見了家人哭或者是什麼,他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哭,我在這兒好端端的,然後呢乃至於有種特殊的情況,他自己不覺得死,然後呢一下忽然之間看見自己死了,他就恐怖了,實際上恐怖他並不是對他前生的貪著,而是說無始以來自己愛著,覺得自己失掉了,這個恐怖,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他這一句話的說明,理由就是這個。
【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
那麼凡是造不善業的、墮落的這個人,這個人的中有,看起來黑黑的、烏漆漆的。
【 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善業的這個中有,換句話說投了人天的這個中有身是白的。
【 見己同類中有,及見自等所當生處。】
這個中有所能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同類的,以及自己要到那個地方去,到哪裡去?那個地方他會看得見的。關於那個中有的前面還有解釋,將來十二因緣當中,我還會特別的提到它,而十二因緣特別講的,就是前面的生有到中有,中有到後面的生有之間的真正的關鍵,前面我剛才說的那些愛,為什麼愛染而生起的,今天只提個大綱,到後面那個地方的話,會仔細的說明,繼續下去。
【 入胎經云:『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
那麼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地方引經證,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中有的樣子。
【 此是顯色差別。】
此是顯色差別。這個色有兩種,一種叫形色,一種叫顯色,形色就是形狀,長的、短的、方的、圓的,顯色的呢?青、黃、赤、白,亮的、暗的,就是這個。
【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
那麼還有呢?這個中有在六趣當中,或在五趣當中,這個這樣的。如到無色界去上升的時候沒有中有,然後呢從無色界下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中有。
【 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
生到無色天去的人怎麼呢?哪個地方死的時候,就在那個地方成無色蘊。
【 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那麼這個地方說出來,他都有根據的,那個地方說,為什麼無色界,沒有中有,根據各種可以依據的教典上面來說,只有這個生到無色界上升的時候沒有中有,其他地方並沒有說。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對,我剛才說到無間當中沒有中有,這個顯然錯了,這個地方告訴說,到無間地獄當中也不一定,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經論上面來說明他,我想這個地方我們還是一定要信賴本論所指的,它的的確確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圓滿的師承出處。
【 經中又說天之中有頭便向上,人之中有橫行而去,諸作惡業所有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意似通說三惡趣者,】
還有那個中有這個走法也很有意思,經上面說,如果上升到天上的中有,頭是向上,人的中有是橫的,惡趣當中向下,這個顛倒的。然後呢他那個惡趣,它並沒有說到底惡趣當中哪一趣,所以意似通說三惡趣。
【 俱舍論說,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那麼這個是經上說的,那麼俱舍論上面另外一種說法,說人、鬼、畜生就像他,人當中怎麼走,那個中有也是怎麼走,這個說法有一點點不同。總之這個地方又告訴我們,它經跟論之間,如果彼此之間有不相應的地方,他通通據引引在那個地方,這個有一個特點,就告訴我們,像這樣的大成就者、大聖者,引經據典,但是他絕不自己輕下評論,這個又更要警策我們現在隨隨便便我們看了一點,根據我們的判斷,說是這個、是這個、那個,這個是一個非常不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前面就是講那個中有怎麼樣生起中有的現象,那麼這個中有的壽命能夠維持多久呢?說:
【 壽量者,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
如果說他得不到新生命的因緣的話,他這個中有可以住七天。
【 若得生緣,則無決定,】
如果說在七天當中,遇見了這個下一生的去處的話,它隨時遇見了,隨時就去了。那麼萬一到了七天,沒有碰到怎麼辦呢?他就會轉一次。
【 若仍未得則易其身,】
所以他每過七天,他這個中有要轉一次,每過七天中有轉一次。
p. 179
【 乃至七七以內而住,於此期內定得生緣,故於此後更無安住。】
所以七天,通常我們說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中有最長的住,是總共住四十九天,任何一天得到了生緣就去了;萬一得不到,到了這個死的那天算起第七天,滿七天他又轉一次,滿七天轉一次,最久是四十九天。所以過了以後,再不會再存在的。
【 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
凡是可以依據的很多教典上面都並沒有說能超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所以說能夠超過不合理。是,我以前聽說有能夠超過的,乃至於剛才有個同修也特別提,平常我們常常說地獄裡邊沒有中有的,我也這麼說,現在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至少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點,我們要了解多聞闕疑,我們不要對我們不能肯定的東西下斷語,我們只能說,我從什麼論上面,什麼經上面看來這個是這個樣的,不要說你看來,就是你實際上親驗證得,你要曉得我們現在能證得的只是一點點,不要說你連它定都沒有證得,就算你證得羅漢了,你離開那個聖人之差得不曉得多少,不曉得差了十萬八千里!說到這地方,也講一個故事,就是周利槃陀伽那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對不對?他又這麼笨,他要出家,他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看看他不行,所以所有的弟子都說他不行,結果找佛,佛讓他出家。佛就下面說:他們那些聖者,他自己的成就,成就了這些,他並沒有力量真正的能夠把世間的這個一切看透,他怎麼了解這個事實的真象呢?這個說明了,我們千萬注意,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種種理由,我這個對,他這個不對,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了兩樣東西,第一個剛才說,當你覺得百分之百的有理的時候,你往往是百分之一百錯的時候,這是第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修學了佛法,當我們覺得對的時候,是,你已經摸對了一點點,千萬不要忘記掉瞎子摸象的公案,你摸到了,是的沒有錯,可是那個時候你摸到的是一點點,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認識的,那麼這個時候對我們有利無害。我們曉得了自己的條件步步上昇,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東西,爭論紛起,完全錯了。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餘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餘亦如是。】
那麼天當中,中有七天死了以後,仍舊轉天中的中有,他下面又說這個天中的中有可以轉成功人中的中有的,因為其他的力量轉變,可是前面又說不能轉,真正說一般這個地方說不應理,是不能轉,但是如果有特別的,像剛才說遇見這種特別的因緣的話,他可能轉,這個照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是了解的,我們要說明的,當然你那時候你有清淨的經論依據,那時候我們再來把它加進去,到現在為止我們所了解的是沒有特別的理由不能轉,到了七天以後轉來轉去還是轉在那個裡邊。那麼再下面呢就是生有結生之理者。這個從死到生那一段,也許我們看起來是一個理論,了解了覺得很有趣,如果你真認得深一層去了解的話,就是我們當下前一剎那到後一剎那修行的依據全在這裡,所以以前特別強調的這個談到感果的時候,異熟果是什麼?等流果是什麼?增上果是什麼?實際上呢他一直在那個等流當中,不過我們這個等流就是這個異熟沒有動;精強性就是這樣,這是說心念的剎那剎那的前後在變。現在這個上頭異熟是變掉了,這個心念還是前面這個東西在前後相續,而最最主要的關鍵,還在這個相續當中。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生死的關鍵是這個,而實際的生死的關鍵是哪兒來的?就是積前面的業,前面的業是什麼?就是你、我們一生當中時時刻刻從前到後的每一剎那的積累,當這個地方你說得很清楚的話,真正我們修行的時候就每一剎那當中,就應該這個上面下功夫,著眼修行除此以外沒有了,就這樣,現在看下去。
【 ◎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
這個是第一段,我們來看一看,假定你是胎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在你該生的那個當生的地方,為什麼當生的地方你看見呢?前面告訴我們這個中有的神通是根據什麼?根據他的業,就是你有這個業,所以你具這個力量。這個記住哦!當我們造業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造得起來的,對不對?你造任何一個業,牽涉到多方面的一定是。我送你一樣東西,我跟你吵一架,我跟你什麼?輾轉的相關。這個造一個簡單的因,造一個簡單的業,最初的業,最初的因,初因找不到,細的是說,粗的是至少說我你這樣,所以同樣的那個時候,還是說你的跟你的前面的心識等流前後相續是這種狀態。然後你看見了外面的異熟,外面的增上也是,就是那些人。當時你造業的時候,所見的那個對方、對象,那個時候就是你看見的。如果沒有造那個業的話,對不起,儘管中有有神通,你看不見,所以到那時候他就看見了。然後呢他看見了很歡喜,為欲看彼及戲笑等,就到那地方去,去了!注意!注意!平常為什麼我們常常說戲論,為什麼我常常提我們沒有什麼事情不要看見了就歡喜,現在呢只要我們檢查一檢查我們自己的內心,很容易找得出來,我們現在叫生有,生有就是在你結生完了以後那個心識的狀態,其實那個心識的活動本身跟中有是完全一樣的,就是跟你有緣的,你就看見會聽見,下了課,那些人跑到外面去了,你就歡喜,你就要去,對不對?等到你死的時候,還是這個,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不歡喜你不會去,你歡喜的地方就是去,所以你不要小看啊!整個的在任何一個場合之下,我們真正的造的業就是這個,所以說或者是重業、或者是隨近、或者串習,平常我們串習的就是那個,到那個時候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它就有這股力量,腳底下面塗了油,你要往那個地方去,對不起,到中有現起的時候,它也是這個力量。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看看噢!你不要把它看成個道理,真正我們學從這個地方學起,然後呢去了,很來勁。下面呢那個時候。
【 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
那個時候就是產生真正結生的時候。
【 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這樣,假定說你看見那個父母他並沒有在這個交媾的時候,那你就像普
【 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
這個這種說法,實際上呢那個時候,你去看見那個父母交會的時候,先是你看見兩個人,到後來你覺得不,你變成其中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如果說你是個女的話,你覺得替代了這個母身,所以你先就厭惡這個你所看見的母親,反正的話你會對這個你自己的父親對他有怨,不希望他存在,就是說你自己要取代他的這種感覺,就是心裡想,那麼。
【 瑜伽師地是說非實,】
說不是這個的,是什麼呢?
【 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
瑜伽師地論上另外一個說法,實際上呢這並不是兩個絕大的差別,而是說得更深細一點。前面講的,這是看見這個男女的兩個全貌,那個時候它看見的不是,只是看見的很少的一部份,那麼一部份你看見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其他都看不見,因為實際上呢?你要曉得,那個中有生出現起來完全是種心識,換句話說平常我們呢集中的時候,譬如我們在一個心識並沒有專注的時候,你會心識專注的好像站在這裡,住在這裡,你也可以說什麼都看不見,也可以說什麼都看見。坐在這裡眼睛所以看見,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一個人身上或者聽一個人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其他都聽不見了,對不對?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就是這個,就是這種狀態。他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沒有強盛的現起的時候是這樣,等到後來那個慾念引發了以後,它非常強盛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就這樣,那個時候越鑽越深,越鑽越深,那個時候已經進去了。關於這個,這個特別的後面還有一個說明,到那個時候的話,只見先是看見二根,到最後來的話,你就因為看見了,自然而然你覺得其中的一個,對於另外一個你就有他排斥他的這種,所以於此發憤之至,指這個而言,否則你發什麼脾氣?不是發脾氣,所以你覺得你好像要取代他,所以不希望他存在的這個排斥那個心理,使得你這種強有力的心情,沾上去了。那一沾上去的一剎那叫生有,那個生有生起的時候,那個中有就沒有了,這也是如秤低昂,就是這樣。
【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
那就是結生那一剎那,那個時候那一剎那,那個時候,這是父母交會出來的時候,最後這種狀態,他那個自己的這個識心,中有的識心,那個叫做阿賴耶識的力量就和合,和合了以後你那個時候由於強有力的這個執取的力量,就會攝持他。攝持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是諸根大種跟著和合生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叫做結生,一剎那以後,那叫什麼?我們在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名色,名就是你的心識,就是你的心理作用,色的話呢就是父精母血和合,由於你的色所攝持的關係所產生的根大,那個根大的最初的那個時候,那天結生相續的那個。
【 爾時識住,即名結生。】
那個時候你的識就安住在這裡就不動了,然後呢自己也就像做夢一樣,什麼也不知道,又不知道,神通等等又不知道,然後呢就一個大夢一睡十個月,在這個地方。
【 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
那麼前面所說阿賴耶識的力量,但是因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認有這個阿賴耶識,那沒有關係,你承認的你說吧。什麼有很多人說意識,那麼就是意識好了,其實意識跟阿賴耶識也只是分類的開合粗細的不同,大師在這地方,真正那
【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
如果說福薄的人,那麼他生的地方,就是比較下賤的地方,那麼下賤的地方,死的時候跟入胎的時候,所接觸到的,聞、看所看見的都是很雜亂,而且那個地方的本身都是蘆荻稠林等等,就好像我們平常看見的,不是一個好的地方。
【 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
那是造善業的人是這樣的,跟前面的那個恰恰相反。總之他由他什麼業,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業所變幻所顯出來的行相,就跟他造的善惡業是相應而起。
【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
一共有三十八個七。
【 胎中圓滿一切肢節。】
經過了三十八個七以後,
p. 180
【 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
這個很容易懂,經上面告訴我們,住胎的真正的時間是這麼久。如果住了三十八個七以後,再過四天,這是最圓滿的。那麼八個月的話還是圓滿的了,但是呢並不是最圓滿,如果六個月、七個月,那麼那就不圓滿,不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出來,就有殘缺了。
【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
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在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去的時候,你不願意的話,你就不會去,不去的時候你不會生,這個是講我們結生相續的。我還記得上面剛才講那個提出來那件事情吧。這個中有現在我們生有的狀態是一樣的,如果這地方你不願去的話,你不會去,你不會去,就不會感得,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七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這個地方你不願意去的話,你不會去;你不會去就不會感得,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想一想。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坐在那裡的話,他腳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在那個地方的話,他脖子上套了個鐵鍊拉他也拉不去,你們相信不相信,為什麼?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歡喜,跟他相應他就要去了;有的人跟他不相應,他就不去。為什麼相應?為什麼不相應?這個我們立刻可以檢點的出來,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對他有煩惱、愛染等等;以及由他業,因為你愛染平常跟他聊天,這個如膠如漆,到那個時候腳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厭離心、厭患的話,這個毫無意義,這個都是善知識,我可不要去,到那個時候,像你身上綁了個鐵鍊,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說在這種狀態當中的話,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話,你就不會跑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認識的地方。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p. 180 (3)
【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
那麼現在呢?前面說這個胎生的一個狀態,下面說整個的生的狀態。生為什麼會生,前面第一句話已經說明了,現在呢就是說,當你造了,譬如說感得地獄的這個業,造了增長;造了增長,就是順定受。換句話說,現在這個時候,中有一定到那個地方去的。那麼舉個例子,就是說,因為你造了種種的這種惡業,這個什麼?殺豬宰羊等等,諸非律儀中有,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非律儀?非律儀,它也是一種規則,換句話這種規則,它註定我們要造惡業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告訴你,現在我們為了賺錢,這個行業賺得了錢,然後你應該怎麼弄,講了個殺豬宰羊的道理。這個講起來,天經地義的,有它的一套大道理,然後你照著這樣去做,這個叫做非律儀。所以任何一個行業有它的行規,而這個行規,有的行規叫你向上;有的行規叫你向下,這個特別叫律儀。我們出家人的行規,叫做律儀戒,要告訴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該做,那個該做,這樣的話讓你生天往生極樂。殺豬宰羊有它的行規,告訴他,你要這個樣,要那個樣,然後呢這個心念當中一天到晚轉那個,造了這種惡業一定墮落。那麼因為造了這個業,它中有升起的時候,像夢當中就看見那個要生的地方了,那個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見了,然後呢?
【 由先所習熹樂馳趣。】
因為它以前的喜樂,記得嗎?中有的升起,以及結生都是這個,因為他的習性,看見了他又歡喜,歡喜就去,所以整個的那點我們叫做戲論。平常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這個,你就去了。然後呢因為他平常習慣了,看見這個羊就宰,到那時候看見就忍不住,看那個羊殺那個心又生來了。那個心一生,
【 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所以這個地方要說明,墮地獄是的有中有的,這個是這樣的過程而下去。
【 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
那麼鬼道等等都是這個樣。
【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
除了這個地獄以外,餓鬼、畜生、人、乃至於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無色界天是沒中有的;同樣的,看見自己的同類,你看見了,於是你就去了。
【 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那麼因為你看見了以後,所以那個時候,你由於這個心樂,所以到那個地方去。你對眼前的這個地方產生厭惡,那麼中有滅、生有起,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說到這裡又停一下,我們又要想一下欣厭二個字。他最後死了,結生的時候,還是不外乎兩樣東西,因為「欣」對它歡喜的東西就去了,因為「厭」排斥那個東西,他就進去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然了解三界之內,乃至於跳出三界的我們的念佛,還是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靠什麼?靠你的業,這個業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要修行,道理很簡單,你如果這個地方不認識,現在了解了吧!所以為什麼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不談談修行,那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還在戲論當中,現在有了根據了,對了,很清楚就是這個。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這個上頭,都是這個時候,我們續說下去。
【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那麼前面說墮落這個是指非律儀的殺雞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不一定,像後面說,後面說的什麼呢?就是說,你I跟同類那個地方看見了你覺得歡喜的,總是又令你歡喜的,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這個地方我也要特別的要說一下,因為這個地方,這個論上面並沒有說明,譬如說投餓鬼趣,我們會想,對呀!誰我們都是貪心的,餓鬼的人貪心特別重,它應該一天到晚想吃,他為什麼到那時候吃不到呢?餓鬼是這樣的。他因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他吃的太多了,那個時候肚子塞得飽飽的,他就看見那個人已經塞得飽飽的,你結果給他再吃,到那個時候,心裡面一定忿恨說,我已經吃的這麼飽了,我吃不下,這個一念瞋心一來,好,那個中有就消失掉了,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時候排斥的一念心就進入那個餓鬼道,從此以後他永遠也吃不到。所以他生每一道當中,他都有這個力量,就是一個是欣的心,一個是厭的心,這個是強烈的這種狀態,而這個結生的時候是如此,實際上呢這個業就是我們在生的時候,一直相繼續的,所以為什麼說引業跟滿業之間,引業一定是什麼?就是這種善業或者不善業,就是你強有力的這種心念。所以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所以講繫縛就是這個,所以講解脫也是這個,現在這個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 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那麼上面胎卵濕化四樣當中,每一個地方的生法,那個俱舍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濕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聞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個同樣的要求那個,然後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說到地獄的眾生,前面已經說過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獄去,那是他妄業的顛倒。譬如說:到這個熱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到寒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那時候他覺得冷,他就要找熱,那個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個地方原來就是熱地獄;寒冰地獄,卻卻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這種狀態而去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結生的道理,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了解。把下面最後一段話也說一下。
【 ◎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
這個地方就講。
【 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除了說明這個理由以外,還有現在我們這裡的根據,都是瑜迦師地論上面的本地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呢,有關於由苦集諦當中說了這個流轉的道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這個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這個行相,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念,怎麼樣從我們當下的一念,由於自己的惑、無明或者是煩惱而造業,造了業以後,這個業繼續的怎麼增長,然後呢?到死的時候怎麼現起中有,然後從中有當中怎麼再結生,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這個是從四諦上面來講,那麼下面就講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實際上說起來,還是這個內容的開合不同,不過這個開合它講的更細緻。如果前面這個概念有不清楚的話,等到把後面的十二因緣一清楚的話,那這個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們把十二緣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紹一下,至於說它流轉過程當中,明天我還有張圖會帶來。所以明天上課的時候,提醒我一下,我會把那張圖告訴你們,這個解釋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p. 181
【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① 支分差別,② 支分略攝,③ 幾世圓滿,④ 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我們看。
【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 ◎ 十二緣起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的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的不得了,這個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就是我們必定要由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的淨化,然後一步一步的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的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這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的做對了,慢慢的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你永遠摸不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己自然而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成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的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這個世間的,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結果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利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你很懂,就這樣。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的來跟我談這個問題,他覺得談了好歡喜,我也非常地歡喜、非常讚嘆,有二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的歡喜。他就跟我說,剛開始聽的時候,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是愈來愈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的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蠻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我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蠻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對了,外界東西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為了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執著,實在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是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份。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的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升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你就害了。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的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
【 如俱舍云:】
它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呢?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升起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講起來,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就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粗、中、厚,這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作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看俱舍怎麼說。
【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這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冤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它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非實,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居然弄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是這兩樣,那就沒有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它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於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的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的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的作,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就是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
【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那麼同樣的說,無明是什麼呢?也是遮沒有明,不是遮能對治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跟明卻卻相反的,這兩個什麼叫對治?就是說有你就無我,有我就無你,就這樣,所以這兩個東西一定是不但異體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話,我一定把你消滅;有了你的話,你一定把我消滅。這個明跟無明之間是兩個,在這種狀態當中。所以如果是無明存在,對不起你一定是無明不覺,如果你把握住了重點修它那個覺到的話,你覺了、明了,這個無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淨除。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所以原則上面,原來這個是這樣,它就是不實在的,而不實在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我們真正的生死冤家,我們卻把它看錯了,明明是虛誑的以為實在的,然後呢這個因為它不實在的,虛誑的冤家,我們把它看成實在的,恰恰相反的,就是這樣。所以無明不認得這個而產生的錯誤;明了就要認得它,而產生正面的功效,就這些。那麼現在正對治。
【 此中能治明者,】
那麼正對治這個無明的明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從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這個定義,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把握得住。下面看。
【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就是正確的、如實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明白了解,了解這個東西,整個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這個是中心,你了解了這個根本,然後從這根本上面擴大的話,只要跟它相應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應的都錯了,就這樣。補特伽羅這個上頭無我,補特伽羅平常我們翻成數取趣,因為數數的不斷的,這個數不是一趟兩趟,永遠的在那個六趣當中輪轉,捨了這個又趣那個,捨了這個又趣那個,我們通常叫做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這上頭。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這個地方你不願意去的話,你不會去;你不會去就不會感得,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想一想。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坐在那裡的話,他腳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在那個地方的話,他脖子上套了個鐵鍊拉他也拉不去,你們相信不相信,為什麼?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歡喜,跟他相應他就要去了;有的人跟他不相應,他就不去。為什麼相應?為什麼不相應?這個我們立刻可以檢點的出來,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對他有煩惱、愛染等等;以及由他業,因為你愛染平常跟他聊天,這個如膠如漆,到那個時候腳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厭離心、厭患的話,這個毫無意義,這個都是善知識,我可不要去,到那個時候,像你身上綁了個鐵鍊,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說在這種狀態當中的話,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話,你就不會跑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認識的地方。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p. 180 (3)
【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
那麼現在呢?前面說這個胎生的一個狀態,下面說整個的生的狀態。生為什麼會生,前面第一句話已經說明了,現在呢就是說,當你造了,譬如說感得地獄的這個業,造了增長;造了增長,就是順定受。換句話說,現在這個時候,中有一定到那個地方去的。那麼舉個例子,就是說,因為你造了種種的這種惡業,這個什麼?殺豬宰羊等等,諸非律儀中有,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非律儀?非律儀,它也是一種規則,換句話這種規則,它註定我們要造惡業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告訴你,現在我們為了賺錢,這個行業賺得了錢,然後你應該怎麼弄,講了個殺豬宰羊的道理。這個講起來,天經地義的,有它的一套大道理,然後你照著這樣去做,這個叫做非律儀。所以任何一個行業有它的行規,而這個行規,有的行規叫你向上;有的行規叫你向下,這個特別叫律儀。我們出家人的行規,叫做律儀戒,要告訴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該做,那個該做,這樣的話讓你生天往生極樂。殺豬宰羊有它的行規,告訴他,你要這個樣,要那個樣,然後呢這個心念當中一天到晚轉那個,造了這種惡業一定墮落。那麼因為造了這個業,它中有升起的時候,像夢當中就看見那個要生的地方了,那個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見了,然後呢?
【 由先所習熹樂馳趣。】
因為它以前的喜樂,記得嗎?中有的升起,以及結生都是這個,因為他的習性,看見了他又歡喜,歡喜就去,所以整個的那點我們叫做戲論。平常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這個,你就去了。然後呢因為他平常習慣了,看見這個羊就宰,到那時候看見就忍不住,看那個羊殺那個心又生來了。那個心一生,
【 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所以這個地方要說明,墮地獄是的有中有的,這個是這樣的過程而下去。
【 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
那麼鬼道等等都是這個樣。
【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
除了這個地獄以外,餓鬼、畜生、人、乃至於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無色界天是沒中有的;同樣的,看見自己的同類,你看見了,於是你就去了。
【 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那麼因為你看見了以後,所以那個時候,你由於這個心樂,所以到那個地方去。你對眼前的這個地方產生厭惡,那麼中有滅、生有起,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說到這裡又停一下,我們又要想一下欣厭二個字。他最後死了,結生的時候,還是不外乎兩樣東西,因為「欣」對它歡喜的東西就去了,因為「厭」排斥那個東西,他就進去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然了解三界之內,乃至於跳出三界的我們的念佛,還是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靠什麼?靠你的業,這個業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要修行,道理很簡單,你如果這個地方不認識,現在了解了吧!所以為什麼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不談談修行,那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還在戲論當中,現在有了根據了,對了,很清楚就是這個。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這個上頭,都是這個時候,我們續說下去。
【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那麼前面說墮落這個是指非律儀的殺雞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不一定,像後面說,後面說的什麼呢?就是說,你I跟同類那個地方看見了你覺得歡喜的,總是又令你歡喜的,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這個地方我也要特別的要說一下,因為這個地方,這個論上面並沒有說明,譬如說投餓鬼趣,我們會想,對呀!誰我們都是貪心的,餓鬼的人貪心特別重,它應該一天到晚想吃,他為什麼到那時候吃不到呢?餓鬼是這樣的。他因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他吃的太多了,那個時候肚子塞得飽飽的,他就看見那個人已經塞得飽飽的,你結果給他再吃,到那個時候,心裡面一定忿恨說,我已經吃的這麼飽了,我吃不下,這個一念瞋心一來,好,那個中有就消失掉了,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時候排斥的一念心就進入那個餓鬼道,從此以後他永遠也吃不到。所以他生每一道當中,他都有這個力量,就是一個是欣的心,一個是厭的心,這個是強烈的這種狀態,而這個結生的時候是如此,實際上呢這個業就是我們在生的時候,一直相繼續的,所以為什麼說引業跟滿業之間,引業一定是什麼?就是這種善業或者不善業,就是你強有力的這種心念。所以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所以講繫縛就是這個,所以講解脫也是這個,現在這個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 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那麼上面胎卵濕化四樣當中,每一個地方的生法,那個俱舍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濕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聞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個同樣的要求那個,然後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說到地獄的眾生,前面已經說過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獄去,那是他妄業的顛倒。譬如說:到這個熱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到寒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那時候他覺得冷,他就要找熱,那個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個地方原來就是熱地獄;寒冰地獄,卻卻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這種狀態而去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結生的道理,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了解。把下面最後一段話也說一下。
【 ◎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
這個地方就講。
【 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除了說明這個理由以外,還有現在我們這裡的根據,都是瑜迦師地論上面的本地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呢,有關於由苦集諦當中說了這個流轉的道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這個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這個行相,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念,怎麼樣從我們當下的一念,由於自己的惑、無明或者是煩惱而造業,造了業以後,這個業繼續的怎麼增長,然後呢?到死的時候怎麼現起中有,然後從中有當中怎麼再結生,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這個是從四諦上面來講,那麼下面就講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實際上說起來,還是這個內容的開合不同,不過這個開合它講的更細緻。如果前面這個概念有不清楚的話,等到把後面的十二因緣一清楚的話,那這個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們把十二緣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紹一下,至於說它流轉過程當中,明天我還有張圖會帶來。所以明天上課的時候,提醒我一下,我會把那張圖告訴你們,這個解釋一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六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p. 181
【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① 支分差別,② 支分略攝,③ 幾世圓滿,④ 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我們看。
【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 ◎ 十二緣起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的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的不得了,這個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就是我們必定要由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的淨化,然後一步一步的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的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這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的做對了,慢慢的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你永遠摸不到。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己自然而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成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的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這個世間的,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結果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利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你很懂,就這樣。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的來跟我談這個問題,他覺得談了好歡喜,我也非常地歡喜、非常讚嘆,有二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的歡喜。他就跟我說,剛開始聽的時候,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是愈來愈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的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蠻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我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蠻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對了,外界東西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為了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執著,實在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是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份。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的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升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你就害了。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的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
【 如俱舍云:】
它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呢?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升起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講起來,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就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粗、中、厚,這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作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看俱舍怎麼說。
【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這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冤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它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非實,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居然弄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是這兩樣,那就沒有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它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於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的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的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的作,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就是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
【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那麼同樣的說,無明是什麼呢?也是遮沒有明,不是遮能對治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跟明卻卻相反的,這兩個什麼叫對治?就是說有你就無我,有我就無你,就這樣,所以這兩個東西一定是不但異體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話,我一定把你消滅;有了你的話,你一定把我消滅。這個明跟無明之間是兩個,在這種狀態當中。所以如果是無明存在,對不起你一定是無明不覺,如果你把握住了重點修它那個覺到的話,你覺了、明了,這個無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淨除。好!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所以原則上面,原來這個是這樣,它就是不實在的,而不實在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我們真正的生死冤家,我們卻把它看錯了,明明是虛誑的以為實在的,然後呢這個因為它不實在的,虛誑的冤家,我們把它看成實在的,恰恰相反的,就是這樣。所以無明不認得這個而產生的錯誤;明了就要認得它,而產生正面的功效,就這些。那麼現在正對治。
【 此中能治明者,】
那麼正對治這個無明的明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從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這個定義,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把握得住。下面看。
【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就是正確的、如實的,一點都沒有錯誤的明白了解,了解這個東西,整個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這個是中心,你了解了這個根本,然後從這根本上面擴大的話,只要跟它相應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應的都錯了,就這樣。補特伽羅這個上頭無我,補特伽羅平常我們翻成數取趣,因為數數的不斷的,這個數不是一趟兩趟,永遠的在那個六趣當中輪轉,捨了這個又趣那個,捨了這個又趣那個,我們通常叫做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這上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八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十八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諸如此,這東西並沒有我們一向誤解的這個「我」在,這個就是對治的,我們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中心就要明瞭這個。
p. 181 (5)
【 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那麼反過來,它--「明」所對治的,換句話說「無明」是什麼呢?跟它相違的是什麼呢?就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補特伽羅是什麼?就是這個五蘊,就是這個東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後呢這個無明是什麼?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見,看見這個明明是個五蘊,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在這個四諦當中,煩惱第六個薩迦耶見當中,說壞聚見,這個。
【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上面這個說法是法稱論師說的。
【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那麼另外一派呢?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菩薩,跟世親論師所說的,他們觀點不一樣。什麼?倒執實義,蒙昧實義,說真實義當中,前面有一個倒執,你把它執著、顛倒了;還有一派呢,說對這實際上的意義你不瞭解,那麼無著菩薩所論以為的,這個無明什麼?對真實的意義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產生了誤解,產生了誤解,所以你有個執著,所以這是兩者。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呢,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上面解釋這個無明。所以它現在呢,本論就把不管哪一家,把這個「無明」的行相,通通說得清清楚楚。前面在這個四諦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許有無明跟薩迦耶見是兩個的,那麼怎麼辦?如果不許是兩個的,怎麼辦?這個地方也說得明白,所以你兩者都清楚了以後,那對這個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點不會含糊,一點不迷糊,正確的認識的,那麼那個時候的對治、修習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的正確。
【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總之的話,或者錯誤的,或者不了解,哪,這地方就是說不了解它。
【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儘管對無明的本身解釋有兩派不同,它好在什麼呢?能對治它,卻卻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它,共同它,這個論典、這個說法共同的,什麼?「覺無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認以為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是不真實的了解它,或者是補特伽羅執有什麼,但是針對的前面這個無明,對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樣的一樣。這兩派說,原來我了解,這一個裡邊並沒有一個我所以為的「我」在,這個是兩派共同的,因為這樣,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那麼為什麼要這個地方引用呢?實際上呢就是當年印度各主要的傳承當中,是法相宗是解釋得最清楚,而這個無著論師跟法稱論師都是法相宗的大師,所以它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內涵都說出來。實際上從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如果說我們以後真正要想修學談論以外,也絕對不能離開這個題目來談;離開這個題目來談的話,也跑到錯路上去。
【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關於對前面所說的這個愚蒙、不了解,或者由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邪執著,那麼這個集論當中說這個錯誤不了解,還分成功二個類型,這個愚癡分成二個,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前面我曾經談過,現在來了吧,就是這個,這個對於這個無明的行相,我們不了解有兩種,一個呢,怎麼樣由於無明錯誤的執著了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了解;還有一個呢,那除了這個造業感果,它為什麼這個樣?那麼它真正的內涵是如何呢?這個不了解。第一種,你因為不了解由業感果,所以他要求快樂,不曉得由樂因感得樂果,他就妄求,因為妄求,造錯了,造了種種惡業,所以墮落,這一種。那麼進一步呢,儘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實義還是不了解,因為了解了業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種種善業,於是他往樂趣、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輪迴?還是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無明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認識,也可以說見解。
到這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平常我們學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見」,那麼正知見最主要的中心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很多人,現在講修學佛法、講空,一點都沒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說有很多人講「空」,大家都是空的,你不要執著,好!好!好!不要執著了,這樣。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他不要執著是什麼呢?戒也不要執著,修也不要執著,上殿也不要執著,過堂也不要執著,睡覺放不下,他歡喜的卻放不下,這個不曉得他,這個一種,往往我們就是錯路而不知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都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真正的了解真實義,換句話說了解「空」的話,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徹,他這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這樣。但是呢實際上這個道理的確是比較深細,我們不是一下容易認識,所以這個祖師等等,一再的告訴我們,我們摸進去的時候,不先一開始講「空」,而講什麼呢?講因果緣起的法則,讓你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後你戰戰兢兢的不造惡業,那個時候淨化了你的罪業,當你慢慢的淨化了惡業,然後呢積聚的資糧,心識漸漸明利了,那個時候你才深入的認識,你才有機會的認識,不會產生剛才這種誤解,這是我們要特別認識的一點。所以我在這地方,一再鼓勵大家,目前配合本論,你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關於因果輪迴實錄的,乃至於賢愚因緣經等等,把這個因果業感的道理配合,然後呢使得我們行持步步的遠離罪障,然後呢步步的積聚資糧,這樣。一方面呢使得我們保持人身,乃至於往生有修行的機會;一方面趁這個機會漸漸深入,這個是我們的知見上面,必定應該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下面這個我們行的這一件事情,我們擺在明天再講,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今天請翻到181頁。昨天我們已經把「無明」,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一支解釋了,那麼今天呢講「行」,我們把一支一支的這個內容、定義,先把它說清楚,然後呢才整個的連貫起來說,這個怎麼從前一支,引伸到後一支,怎麼樣的輾轉啊,輾轉的流轉。
【 ◎ 行即是業,】
行就是什麼呢?就是業,實際上這個通常行是指它的動作的狀態來說,業就是留下這個影響,它會影響,實際上它是一樣東西。平常我們造業、造業就是我們造作的時候,那個就是,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那麼留下這個影響力量。
【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
那麼這個裡邊分成功二種,一種呢非福業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引我們到惡趣去的;還有呢善業,善業是引到善趣去的。
【 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這個後者這個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份,一部份是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氣、福業、人天這樣;還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個不管是人、天,以及色、無色界,這個是善業,這個就是行。第三支。
【 ◎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薰,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所以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呢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p. 182
【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那麼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說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呢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是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它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我們平常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這一點事情不了解,於這個愚痴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的,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 ◎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是色種而非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什麼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識,這個不是色,這個是顏色,顏色就是有對,平常所謂對的話,它有特別的眼可見、耳可聽,然後呢舌可嚐、身可觸,,像這一種東西,那麼這個可以表示的,這一個有憎愛的,像這一種東西,那我們了解的,換句話說心法以外的,這一個世間的那些有漏的東西,那就是名,心。那麼說名者是這個心法;色者,那麼就是我們的色法,色、聲、香、味、觸,如果生在無色界的話,並沒有實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種子,除了這個以外,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羯羅藍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新生命剛剛開始的那個時候接觸的這個,叫羯羅藍等,從此以後慢慢的發展長大,有六根,然後呢變成完全的一個身體,這個叫做色。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當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時候叫名色。那麼這個:
【 ◎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這個六處呢,就是從前面這個名色的羯羅藍開始,胎生就是最初這個識入精血,那個時候結生的一剎那,成功這個羯羅藍,羯羅藍另外叫凝滑,一團,一個肉團,滑滑的一個肉團,就如此而己。那個時候這個肉團,實際上這個識,這是喻名,就是心俱增。因為由於這個業力的推動,他繼續的在增長,繼續增長的話,慢慢的就成什麼?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樣東西。那個時候在羯羅藍位上面慢慢的生起了。實際上這個裡邊很有意思,所以這個名色我們已經談到,在前面,依四諦流轉當中談到,說投胎的進去的一剎那中,一剎那那個時候,他那個色的特質,是什麼呢?叫所緣,還有呢所依,實際上的所執,色緣的地方,就是他所執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眼睛看,看一個東西,那我們所看的這個境,就是我們所緣的;那個執的話,就是緣而有一種強有力的執取的力量,否則的話你就說,我們只是執,執持所謂。當我們真正投胎的時候,那一個時候,就是那個心識由於強有力的執取,那個時候的這種狀態,因為有他這樣執取的狀態,所以那個父母的精血,本來他所緣的,變成功他的貪愛而執取。於是那個時候他前面那個心識,就心識本身,永遠在剎那剎那的向前推演,滅了,後面的心識起來了,而後面的心識起來的時候,那個就依他所執的那個精血,那個就是識的部份,羯羅藍位。所以這個時候產生的名色,這兩者當中很有意思,這個羯羅藍跟他的心識,就是兩個俱有一識,這個識跟這個名色當中,色跟名兩個東西,是互相,識,這個心識,去緣、去執另外那個色,那個色就是精血。然後呢,同時他這個精血,又變成他識所依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樣。那麼同樣的,還是由於這個業力的推演的話,那個新的生命慢慢、慢慢的發展了,於是成功這個六處。
【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如果說化生的話,那麼當他結生的時候,一剎那都起來了,他不會有這個一步一步的發展,像胎生,經過十個月,那麼不一定人是這樣,有其他的動物不一定。
【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
還有卵生跟濕生呢,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化生是一下頓起來的,其他的胎、卵、濕是漸次而來。不過胎生呢,這個漸次來的時候,在母胎當中,卵生跟濕生不在,在卵當中,這樣的。實際上那個濕生,還是有它的一個膜包在外頭的,他這個進行過程當中,還是這樣的,先是這個兩個名、色,然後呢業力的增長了,而那個六根漸漸生起,這樣。所以說除了住胎,其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是這個樣。
【 是本地分所說。】
那個是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
【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那麼下面這個什麼呢?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所以名色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識心、識心,就是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我,也可以說單獨的一個我,實際上呢「我」這一個東西,就是識跟心,再分開來叫做五蘊,那麼就是他自己的本體。那麼這個本質這個東西,如果從細細的分開來說的話呢,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不同的幾個。所以說六處是成就身的差別,總相、別相,總別之相。所謂總別之相我們譬如隨便說吧,說這個教室,好囉,說這個教室是個總相,總共的統統包括在裡邊,然後呢,我們在教室的時候,這個叫講台,然後呢,這個叫門窗,這個叫我們坐的椅子,這個叫什麼牆壁,這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室的別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寺院,那麼這個就是它的總相,然後呢,這個寺院裡面,這個是大殿,這個是寮房,這個是大寮,這個是什麼,那就是它的別相。所以這個地方的名色跟這個六處,是他的一個是自體的總相,一個是別相。雖然前面後面,從它的成就的過程來說,有前後的差別,實際上呢,這個名色跟六處結了以後,一直到你這一生,一直連續下去的。所以平常我們經上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一直到這一生,從開始結生一剎那到本有消失死有開始,都是這個狀態,所以他的本體來說就是名色,他的差別來說就是六處。那麼再下面呢。觸:
【 ◎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觸,那麼再下面一支,什麼是觸呢?由於根跟境跟識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了,那個時候碰在一塊了以後,所產生的那一種感觸,那個感觸本身還並沒有辨別的能力,說辨別這個好壞,但是他感覺到了,那麼這個感覺的,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裡叫做觸。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諸如此,這東西並沒有我們一向誤解的這個「我」在,這個就是對治的,我們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中心就要明瞭這個。
p. 181 (5)
【 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那麼反過來,它--「明」所對治的,換句話說「無明」是什麼呢?跟它相違的是什麼呢?就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補特伽羅是什麼?就是這個五蘊,就是這個東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後呢這個無明是什麼?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見,看見這個明明是個五蘊,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在這個四諦當中,煩惱第六個薩迦耶見當中,說壞聚見,這個。
【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上面這個說法是法稱論師說的。
【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那麼另外一派呢?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菩薩,跟世親論師所說的,他們觀點不一樣。什麼?倒執實義,蒙昧實義,說真實義當中,前面有一個倒執,你把它執著、顛倒了;還有一派呢,說對這實際上的意義你不瞭解,那麼無著菩薩所論以為的,這個無明什麼?對真實的意義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產生了誤解,產生了誤解,所以你有個執著,所以這是兩者。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呢,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上面解釋這個無明。所以它現在呢,本論就把不管哪一家,把這個「無明」的行相,通通說得清清楚楚。前面在這個四諦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許有無明跟薩迦耶見是兩個的,那麼怎麼辦?如果不許是兩個的,怎麼辦?這個地方也說得明白,所以你兩者都清楚了以後,那對這個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點不會含糊,一點不迷糊,正確的認識的,那麼那個時候的對治、修習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的正確。
【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總之的話,或者錯誤的,或者不了解,哪,這地方就是說不了解它。
【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儘管對無明的本身解釋有兩派不同,它好在什麼呢?能對治它,卻卻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它,共同它,這個論典、這個說法共同的,什麼?「覺無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認以為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是不真實的了解它,或者是補特伽羅執有什麼,但是針對的前面這個無明,對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樣的一樣。這兩派說,原來我了解,這一個裡邊並沒有一個我所以為的「我」在,這個是兩派共同的,因為這樣,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那麼為什麼要這個地方引用呢?實際上呢就是當年印度各主要的傳承當中,是法相宗是解釋得最清楚,而這個無著論師跟法稱論師都是法相宗的大師,所以它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內涵都說出來。實際上從這個地方,我們也了解,如果說我們以後真正要想修學談論以外,也絕對不能離開這個題目來談;離開這個題目來談的話,也跑到錯路上去。
【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關於對前面所說的這個愚蒙、不了解,或者由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邪執著,那麼這個集論當中說這個錯誤不了解,還分成功二個類型,這個愚癡分成二個,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前面我曾經談過,現在來了吧,就是這個,這個對於這個無明的行相,我們不了解有兩種,一個呢,怎麼樣由於無明錯誤的執著了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了解;還有一個呢,那除了這個造業感果,它為什麼這個樣?那麼它真正的內涵是如何呢?這個不了解。第一種,你因為不了解由業感果,所以他要求快樂,不曉得由樂因感得樂果,他就妄求,因為妄求,造錯了,造了種種惡業,所以墮落,這一種。那麼進一步呢,儘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實義還是不了解,因為了解了業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種種善業,於是他往樂趣、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輪迴?還是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無明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認識,也可以說見解。
到這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平常我們學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見」,那麼正知見最主要的中心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很多人,現在講修學佛法、講空,一點都沒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說有很多人講「空」,大家都是空的,你不要執著,好!好!好!不要執著了,這樣。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他不要執著是什麼呢?戒也不要執著,修也不要執著,上殿也不要執著,過堂也不要執著,睡覺放不下,他歡喜的卻放不下,這個不曉得他,這個一種,往往我們就是錯路而不知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都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真正的了解真實義,換句話說了解「空」的話,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徹,他這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這樣。但是呢實際上這個道理的確是比較深細,我們不是一下容易認識,所以這個祖師等等,一再的告訴我們,我們摸進去的時候,不先一開始講「空」,而講什麼呢?講因果緣起的法則,讓你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後你戰戰兢兢的不造惡業,那個時候淨化了你的罪業,當你慢慢的淨化了惡業,然後呢積聚的資糧,心識漸漸明利了,那個時候你才深入的認識,你才有機會的認識,不會產生剛才這種誤解,這是我們要特別認識的一點。所以我在這地方,一再鼓勵大家,目前配合本論,你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關於因果輪迴實錄的,乃至於賢愚因緣經等等,把這個因果業感的道理配合,然後呢使得我們行持步步的遠離罪障,然後呢步步的積聚資糧,這樣。一方面呢使得我們保持人身,乃至於往生有修行的機會;一方面趁這個機會漸漸深入,這個是我們的知見上面,必定應該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下面這個我們行的這一件事情,我們擺在明天再講,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今天請翻到181頁。昨天我們已經把「無明」,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一支解釋了,那麼今天呢講「行」,我們把一支一支的這個內容、定義,先把它說清楚,然後呢才整個的連貫起來說,這個怎麼從前一支,引伸到後一支,怎麼樣的輾轉啊,輾轉的流轉。
【 ◎ 行即是業,】
行就是什麼呢?就是業,實際上這個通常行是指它的動作的狀態來說,業就是留下這個影響,它會影響,實際上它是一樣東西。平常我們造業、造業就是我們造作的時候,那個就是,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那麼留下這個影響力量。
【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
那麼這個裡邊分成功二種,一種呢非福業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引我們到惡趣去的;還有呢善業,善業是引到善趣去的。
【 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這個後者這個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份,一部份是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氣、福業、人天這樣;還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個不管是人、天,以及色、無色界,這個是善業,這個就是行。第三支。
【 ◎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薰,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所以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呢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p. 182
【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那麼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說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呢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是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它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我們平常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這一點事情不了解,於這個愚痴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的,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 ◎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是色種而非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什麼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識,這個不是色,這個是顏色,顏色就是有對,平常所謂對的話,它有特別的眼可見、耳可聽,然後呢舌可嚐、身可觸,,像這一種東西,那麼這個可以表示的,這一個有憎愛的,像這一種東西,那我們了解的,換句話說心法以外的,這一個世間的那些有漏的東西,那就是名,心。那麼說名者是這個心法;色者,那麼就是我們的色法,色、聲、香、味、觸,如果生在無色界的話,並沒有實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種子,除了這個以外,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羯羅藍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新生命剛剛開始的那個時候接觸的這個,叫羯羅藍等,從此以後慢慢的發展長大,有六根,然後呢變成完全的一個身體,這個叫做色。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當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時候叫名色。那麼這個:
【 ◎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
這個六處呢,就是從前面這個名色的羯羅藍開始,胎生就是最初這個識入精血,那個時候結生的一剎那,成功這個羯羅藍,羯羅藍另外叫凝滑,一團,一個肉團,滑滑的一個肉團,就如此而己。那個時候這個肉團,實際上這個識,這是喻名,就是心俱增。因為由於這個業力的推動,他繼續的在增長,繼續增長的話,慢慢的就成什麼?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樣東西。那個時候在羯羅藍位上面慢慢的生起了。實際上這個裡邊很有意思,所以這個名色我們已經談到,在前面,依四諦流轉當中談到,說投胎的進去的一剎那中,一剎那那個時候,他那個色的特質,是什麼呢?叫所緣,還有呢所依,實際上的所執,色緣的地方,就是他所執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眼睛看,看一個東西,那我們所看的這個境,就是我們所緣的;那個執的話,就是緣而有一種強有力的執取的力量,否則的話你就說,我們只是執,執持所謂。當我們真正投胎的時候,那一個時候,就是那個心識由於強有力的執取,那個時候的這種狀態,因為有他這樣執取的狀態,所以那個父母的精血,本來他所緣的,變成功他的貪愛而執取。於是那個時候他前面那個心識,就心識本身,永遠在剎那剎那的向前推演,滅了,後面的心識起來了,而後面的心識起來的時候,那個就依他所執的那個精血,那個就是識的部份,羯羅藍位。所以這個時候產生的名色,這兩者當中很有意思,這個羯羅藍跟他的心識,就是兩個俱有一識,這個識跟這個名色當中,色跟名兩個東西,是互相,識,這個心識,去緣、去執另外那個色,那個色就是精血。然後呢,同時他這個精血,又變成他識所依的地方,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這樣。那麼同樣的,還是由於這個業力的推演的話,那個新的生命慢慢、慢慢的發展了,於是成功這個六處。
【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如果說化生的話,那麼當他結生的時候,一剎那都起來了,他不會有這個一步一步的發展,像胎生,經過十個月,那麼不一定人是這樣,有其他的動物不一定。
【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
還有卵生跟濕生呢,這個發展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化生是一下頓起來的,其他的胎、卵、濕是漸次而來。不過胎生呢,這個漸次來的時候,在母胎當中,卵生跟濕生不在,在卵當中,這樣的。實際上那個濕生,還是有它的一個膜包在外頭的,他這個進行過程當中,還是這樣的,先是這個兩個名、色,然後呢業力的增長了,而那個六根漸漸生起,這樣。所以說除了住胎,其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都是這個樣。
【 是本地分所說。】
那個是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
【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那麼下面這個什麼呢?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所以名色這個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識心、識心,就是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我,也可以說單獨的一個我,實際上呢「我」這一個東西,就是識跟心,再分開來叫做五蘊,那麼就是他自己的本體。那麼這個本質這個東西,如果從細細的分開來說的話呢,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這樣的不同的幾個。所以說六處是成就身的差別,總相、別相,總別之相。所謂總別之相我們譬如隨便說吧,說這個教室,好囉,說這個教室是個總相,總共的統統包括在裡邊,然後呢,我們在教室的時候,這個叫講台,然後呢,這個叫門窗,這個叫我們坐的椅子,這個叫什麼牆壁,這個就是什麼?這個教室的別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說這個寺院,那麼這個就是它的總相,然後呢,這個寺院裡面,這個是大殿,這個是寮房,這個是大寮,這個是什麼,那就是它的別相。所以這個地方的名色跟這個六處,是他的一個是自體的總相,一個是別相。雖然前面後面,從它的成就的過程來說,有前後的差別,實際上呢,這個名色跟六處結了以後,一直到你這一生,一直連續下去的。所以平常我們經上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一直到這一生,從開始結生一剎那到本有消失死有開始,都是這個狀態,所以他的本體來說就是名色,他的差別來說就是六處。那麼再下面呢。觸:
【 ◎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觸,那麼再下面一支,什麼是觸呢?由於根跟境跟識三樣東西,碰在一塊兒了,那個時候碰在一塊了以後,所產生的那一種感觸,那個感觸本身還並沒有辨別的能力,說辨別這個好壞,但是他感覺到了,那麼這個感覺的,這個能感覺的這個,這一種心裡叫做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