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介紹養生藥膳、養生茶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七章體質養生
第三節不良體質的養生
本章著重介紹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陽盛、痰濕、血瘀等不良體質的養生方法。 至於陰陽氣血平調的體質,應根據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不必考慮體質問題。
一、陰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午後面色潮紅、口咽少津,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乾,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陰虛體質之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允應遵循《內經》“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 平素加強自我涵養,常讀自我修養的書籍,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 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此外,節制性生活也很重要。
2、環境調攝陰虛者,故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 因此,每逢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應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 “秋冬養陰”對陰虛體質之人更為重要,特別是秋季氣候乾燥,更易傷陰。 居室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座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飲食調理的原則是保陰潛陽,宜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並著意食用沙參粥、 百合 粥、枸杞粥、 桑椹 粥、 山藥 粥。 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蟹肉、冬蟲夏草、老雄鴨等。 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4、體育鍛煉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功能,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適合。 氣功宜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著重咽津功法。
5、藥物養生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加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門冬、天門冬、 黃精 、 玉竹 、玄參、枸杞子、 桑椹 、龜板諸藥,均有滋陰清熱之作用,可依證情選用。 常用中藥方劑有六味 地黃 丸、大補陰丸等。 由於陰虛體質,又有腎陰虛、肝陰虛、肺陰虛、心陰虛等不同,故應隨其陰虛部位和程度而調補之,如肺陰虛,宜服 百合 固金湯;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服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丸;肝陰虛,宜服一貫煎。 著名老中醫秦伯未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本方有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四大優點,服後有食慾增進、睡眠酣適,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很值得採用。
二、陽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如肝陽虛者善恐、心陽虛者善悲。 因此,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感情,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
2、環境調攝此種人適應寒暑變化之能力差,稍微轉涼,即覺冷不可受。 因此,在嚴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溫”,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補陽氣。 “無厭於日”,有人指出,如果能在夏季進行二十至三十次日光浴,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鐘,可以大大提高適應冬季嚴寒氣候的能力。 因為夏季人體陽氣趨向體表,毛孔、腠理開疏,陽虛體質之人切不可在室外露宿,睡眠時不要讓電扇直吹;有空調設備的房間,要注意室內外的溫差不要過大,同時避免在樹蔭下、水亭中及過堂風很大的過道久停,如果不注意夏季防寒,只圖一時之快,更易造成或手足麻木不遂或面癱等中醫所謂的“風痺”病的發生。
3、體育鍛煉因“動則生陽”,故陽虛體質之人,要加強體育鍛煉,春夏秋冬,堅持不懈,每天進行1~2次。 具體項目,因體力強弱而定,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內養操、工間操、球類活動和各種舞蹈活動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氣浴,強壯衛陽。 氣功方面,堅持做強壯功、站樁功、保健功、長壽功。
4、飲食調養應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 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最為有效。
5、藥物養生可選用補陽祛寒、溫養肝腎之品,常用藥物有鹿茸、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補骨脂、胡桃、杜仲、續斷、菟絲子等,成方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全鹿丸。 若偏心陽虛者, 桂枝 甘草 湯加 肉桂 常服,虛甚者可加 人參 ;若偏脾陽虛者,選擇理中丸,成附子理中丸;脾腎兩虛者可用濟生腎氣丸。
三、氣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白光)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體倦健忘,舌淡苔白,脈虛弱。
(二)養生方法
1、氣功鍛煉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1)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時側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
(2)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3)盪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 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4)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鬆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 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命門、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 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5)“吹”字功: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產功,常練可固腎氣。
2、飲食調養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 山藥 、秈米、蕕麥、馬鈴薯、 大棗 、胡蘿蔔、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 若氣虛甚,當選用“ 人參 蓮肉湯”補養。
3、藥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 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 白朮 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四、血虛體質
(一)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不耐勞作,易失眠,舌質淡,脈細無力。
(二)養生方法
1、起居調攝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2、飲食問券可設畝桑植、荔枝、松於、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3、藥物養生可常服 當歸 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 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 人參 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4、精神調養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 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五、陽盛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喜冷飲,小便熱赤,大便熏臭為其特點。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有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
2、體育鍛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餘陽氣散發出來。 游泳鍛煉是首選項目。 此外,跑步、武術、球類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3、飲食調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 可多食水果、蔬菜、象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可常食之。 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戒酗酒。
4、藥物調養可以常用 菊花 、苦丁茶沸水泡服。 大便乾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乾舌燥者,用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服丹梔逍遙散。
六、血瘀體質
(一)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膚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二)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各種舞蹈、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均可實施,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以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2、飲食調理可常食 桃仁 、油菜、慈菇、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 山楂 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3、藥物養生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 地黃 、丹參、川芎、 當歸 、五加皮、 地榆 、續斷、茺蔚子等。
4、精神調養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 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 反之,苦悶、憂鬱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七、痰濕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懶動,嗜睡,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
(二)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2、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 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蔔、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枇杷、 白果 、 大棗 、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3、體育鍛煉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武術、八段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 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 氣功方面,以站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4、藥物養生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勝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臟。 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製水,水氾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八、氣鬱體質
(一)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時或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時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
(二)養生方法
1、精神調攝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聽相聲,以及富有鼓勵、激勵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劇。 多聽輕鬆、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志。 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意識,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2、多參加體育鍛煉及旅遊活動因體育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流通氣血。 既欣賞了自然美景,調劑了精神,呼吸了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項。 氣功方面,以強壯功、保健功、站樁功為主,著意鍛煉呼吸吐納功法,以開導鬱滯。
3、飲食調養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 多食一些行氣的食物,如 佛手 、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 刀豆 、香櫞等。
4、藥物養生常用 香附 、烏藥、川楝子、小茴香、 青皮 、鬱金等善於疏肝理氣解鬱的藥為主組成方劑,如越鞠丸等。 若氣鬱引起血瘀,當配伍活血化瘀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各個部位,如頭部、顏面、五官九竅、皮膚、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局部和整體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整體功能健旺,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 反過來,任何局部功能障礙也必然會影響到整體功能。 本章主要討論對機體不同部位的組織、器官進行有針對性的防護保健。 其基本特點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從局部保健入手。
由於一個人工作、學習、休息以外的時間是有限的。 要求對全身眾多的部位進行系統的全面的保健功夫是不現實的。 因此,在具體應用時,亦當根據審因施養的原則精神,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若干重點部位與方法進行防護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一節口腔保健
口腔與胃、肺等臟器相通,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 口腔和牙齒的任務是食物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過牙齒咀嚼和口腔分泌適量的唾液,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此外,人類的語言、顏面美觀與牙齒也有極密切的關係。
口腔是人體的“開放門戶”之一,不但通過口腔攝取營養物質,而且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卵也可通過口腔進入人體,“病從口入”是盡人皆知的道理。 做好口腔衛生保健,不僅可以預防口腔和牙齒的疾病,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種全身性疾病。 口腔病灶不能及時正確治療,就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可引起很多疾病,如急性和亞急性心內膜炎、腎炎、風濕熱、關節炎、白血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所以口腔保健是預防全身疾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固齒保健法
牙齒保健應自幼開始,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對健康長壽將是十分有益的,我國古代養生家對此十分重視,早就提出:“百物養生,莫先口齒”的主張,據考證,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就開始使用牙刷刷牙了。 現代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長壽老人,口腔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自然牙齒,而鑲配的假牙是不能完全取代自然牙齒的作用的。 可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重視固齒保健術,是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任務。 下面介紹一些具體保健措施。
1、口宜勤漱《禮記》謂:“雞初鳴,咸盥漱”,《諸病源候論》說,“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千金方》亦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漱口能除口中的濁氣和食物殘渣,清潔口齒。 一日三餐之後,或平時甜食皆需漱口。 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鹽水漱、食醋漱、中藥泡水漱等,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2、早晚刷牙刷牙的作用是清潔口腔,按摩齒齦,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抗病能力。 每日早晚各刷一次,晚上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為重要。 另外,要特別注意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即順牙縫方向豎刷,先里後外,力量適度。 橫刷和用力過大,不易清潔牙間污物,又可能損傷牙周組織,導致牙齦萎縮。
3、齒宜常叩晉代葛洪《抱朴子》一書指出:“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 《諸病源侯論》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自古以來,很多長壽者,都重視和受益於叩齒保健,尤其清晨叩齒意義更大。 叩齒的具體方論是:排除雜念、思想放鬆,口唇輕閉,先叩臼齒50下,次叩門牙50下,再錯牙叩大齒部位50下。 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齒次數。
4、搓唇按摩將口唇閉合,用右手四指併攏,輕輕在口唇外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揉搓,直至局部微熱發紅為止。 其作用是促進口腔和牙齦的血液循環,健齒固齒,防治牙齒疾病,且有顏面美容保健作用。
5、正確咀嚼咀嚼食物應雙側,或兩側交替使用牙齒,不宜只習慣於單側牙齒咀嚼。 使用單側牙齒的弊端有三:一是使用的一側,因負擔過重而易造成牙本質過敏或牙髓炎;二是不使用的一側易發生牙齦廢用性萎縮而致牙病;三是往往引起面容不端正。
6、飲食保健口腔、牙齒患病與營養不平衡有一定關係,因此營養要合理。 維生素A、D、C、B族,鈣、磷、蛋白質等,是牙齒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 應適當食用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及含維生素A、D、C豐复的食品,如動物的肝、腎、蛋黃及牛奶等。 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及嬰幼兒童尤應注意適當補充這類食品,保證牙釉質的發育。
7、藥物保健中國古代的健齒術很重視藥物的潔齒、健齒、固齒保健,且有很多方法。 現僅舉一方,系清代宮廷中固齒秘方,其方藥為;生 大黃 、熟 大黃 、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補、杜仲、青鹽、食鹽各30g,明礬、枯礬、 當歸 各15g ,研成細末,做牙粉使用,可健齒、固齒,直至古稀之年,牙不易脫落。 對胃熱牙痛,尤為適用。
8、糾正惡習不良習慣也是導致牙病的一個原因。 兒童應自幼養成不吮手指不咬鉛筆寫字的衛生習慣。 飯後不宜用牙籤或火柴棒等物剔牙,這種方法極易損傷齒齦組織、繼而造成感染、潰爛等。
9、防藥物損齒牙齒有病應及時治療,但應避免一些不利於牙齒的藥物,尤其在妊娠期、哺乳期的婦女和嬰幼兒童不宜服用四環素類藥物,加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 否則,易使乳牙發黃,且造成永久性黃牙,或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易發生齲齒。
二、唾液保健法
唾液俗稱口水,為津液所化。 中醫認為,它是一種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所以古人給予“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 漱津咽唾,古稱“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導的一種強身方法。
(一)唾液的保健作用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腎為唾”,唾液由脾腎所主。 脾腎乃先天、後天之本,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因此,唾液在攝生保健中具有特殊價值。 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氣。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 《紅爐點雪》中指出:“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可見,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幫助消化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與唾液混合,形成食糜。 唾液中的澱粉酶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為麥芽糖,進而分解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2、保護消化道唾液清潔口腔、保護牙齒,還有中和胃酸、修補胃粘膜等作用。
3、解毒作用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和,通過口腔裡的化學變化能使致癌物質毒性失靈,被譽為“天然的防癌劑”,故有“細嚼慢嚥,益壽延年”之諺。 也就是說,一日三餐的細嚼慢嚥是攝生保健的重要一環。
4、延緩衰老作用吞津咽唾的確能使人健康長壽,《養性延命錄》指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 《延壽書》中亦說:“蓋口中津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需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面目有光”。 這些功效已被歷代養生家和氣功家的長期實踐所證實。 此外,唾液還有防病治病、促使傷口癒合等作用。
吞津咽液能益壽延年的道理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類成分,含有10多種酶、近10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加速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完成,延級人體功能衰老。 經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從而改善毛髮、肌肉、筋骨、血液、臟腑的功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疾病,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
(二)漱津咽唾法
漱津咽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兩種。
1、常食法坐、臥、站姿勢均可,平心靜氣,以舌舔上. 或將舌伸到上頜牙齒外側,上下攪動,然後伸向裡側,再上下左右攪動,古人稱其為“赤龍攪天池”,待到唾液滿口時,再分3次把津液嚥下,並以意念送到丹田。 或者與叩齒配合進行,先叩齒,後漱津咽唾。 每次三度九咽,時間以早晚為好。 若有時間,亦可多作幾次。
2、配合氣功服食法以靜功為宜,具體功法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 具體做法是:排除雜念,意念丹田,舌抵上齶,雙目微閉,松靜自然,調息入靜,吸氣時,舌抵上齒外緣,不斷舔動以促唾液分泌;呼氣時,舌尖放下,氣從丹田上引,口微開,徐徐吐氣,待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緩緩嚥下。 每日早晚可各練半小時。
上述二法,簡而易行,只要長期堅持練功,就可收到氣足神旺,容顏不枯,耳目聰明,新陳代謝旺盛,保健延壽的效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二節顏面保健
顏面保健,又可稱美容保健,古人謂之“駐顏”。 面容美是指面色紅潤,潔白細膩,無明顯皺紋和雀斑、皮膚病等。 中國傳統美容保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者,是指養護顏面、鬚髮、五官、皮膚、機體等,提高其生理功能;狹義者,是專指用傳統方法護養容顏。 本書所談內容僅指狹義範圍。 顏面保健實質上是抗衰老,永葆“青春容顏”,使人洋溢健美的活力與魅力。
一、顏面的生理特點
面部是臟腑氣血上註之處,血液循環比較豐富。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素問·痿論》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中醫還將面部不同部位分屬五臟。 即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頭額屬心,下頦屬腎,鼻屬脾。 可見,面部與臟腑經絡的關係非常密切,尤以心與顏面最為攸關。 同樣,面部的變化可反映出心臟經絡的氣血盛衰和病變。 顏面部位暴露在人體上部,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顏面首當其衝,其中危害最甚的是風邪。 七情過極,超過人體正常生理範圍,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鬱阻於面部經絡,影響面容。 顏面是反映機體健康狀況的一個窗口,故凡養生者,皆重視顏面保健,健康的面容是以精神和生理健康為前提的。 保健手段的使用上,注重整體採取綜合調養。 著眼於臟腑、氣血,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的積極因素,從根本上保證面容不衰,此即傳統的整體美容保健思想。
二、顏面皮膚衰老的原因
面部皺紋的出現是人體衰老的一個綜合標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逐漸變粗、變乾燥、彈性減小、皺紋增多,這是機體生理老化過程中出現的現象。 但由於保健情況不同,顏面皺紋出現的早晚和程度也是各有差異的。 人體的各種疾病,特別是多種慢性疾病,長期耗損氣血、精力,導致身體虛弱,面部皺紋出現的較早。 飲食失調,肌肉失養,可加速皮膚的老化速度。 外界六淫侵襲,防護不周,皮膚易變得粗硬老化,尤其是陽光暴晒,還易使皮膚老化。 另外,不良習慣和不良動作也是促使皮膚早衰的一個原因。 研究認為,煙草中的尼古丁有收縮皮膚血管的作用,減少營養和氧氣對皮膚的供應,影響皮膚代謝,加速皺紋出現。 還有顏面部的不良動作和姿勢,如經常蹙眉、托腮、瞇眼睛、吹口哨、臉貼枕頭睡覺等,可加深面部皺紋線條,加速老化。
三、顏面保健方法
(一)科學洗面
面部是五臟精氣外榮之處,經常洗面能疏通氣血,有促進五臟精氣外榮的作用。 但洗面用水的水質、水溫、次數都應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洗面宜用軟水,軟水含礦物質較少,對皮膚有軟化作用。 對於水溫,可根據需要而定,若習慣於冷水洗面,可結合冷水浸面,則可保持顏面青春,或用冷溫交替洗面,能加強皮膚血液循環,使皮膚細膩淨嫩。 洗面次數,一般應早、午、晚各一次。 這樣既可發揮乳化膜生理作用,又可及時去除陳舊的皮脂等污垢物,保持顏面潤澤與光潔。 因工作環境需要,適宜時增加次數。 洗面所用面皂,要根據不同氣候和各人不同的年齡、職業、皮膚特點等,有針對性的選擇用皂。
(二)按摩針灸
1、按摩美容美容按摩可分兩類. 一類是直接在面部進行的,即直接按摩美容法;另一類是顧過按摩遠離面部的經絡而達美容效果的,即間接按摩美容。 按摩方法很多,現僅舉兩種傳統按摩保健美容法。
彭祖浴面法(《千金翼方》):清晨起床用左右手摩擦耳朵,然後輕輕牽拉耳朵;再用手指摩擦頭皮,梳理頭髮;最後把雙手摩熱,以熱手擦面,從上向下14次。 此法可使顏面氣血流通,面有光澤,頭髮不白,且可預防頭病。
搓涂美顏法(《頤身集》):每日晨起靜坐,閉目排除雜念。 以兩手相互搓熱,擦面7次。 後鼓腮如漱水狀漱幾十次,至津液多時. 取之塗面,用手再搓數次,至面部發熱。 現今摩面後,常擦一些美容粉、美容膏等保健性美容品,以更好地保健皮膚。 此按摩法以凝神靜坐而養神氣,搓面以光潤皮膚,悅澤容顏。
2、針灸美容通過針灸刺激穴位,調整各臟腑組織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抵禦外邪入侵而延緩皮膚衰老。 一般認為,對美容有良效的經絡有七條: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 可根據具體情況,辨證取穴組方進行調整。 例如,陳皺防皺保健,可針刺絲竹空、攢竹、太陽、迎香、頰車、翳風等,配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胃俞、關元、漏谷等,其功用可益氣和血,增加皮膚彈性,陳皺防皺,灸法強身美容作用亦很顯著,常用穴位主要有;神闕、關元、氣海、中脘、命門、大椎、身柱、膏肓、腎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和下廉等。 灸法美容簡單易行,便於掌握使用。
(三)飲食美容
為了預防顏面皮膚早衰,應注意飲食營養平衡,適當增加對皮膚有益的保健食品。 從中醫角度講,要進行飲食美容,須遵循飲食勿偏,飲食勿過,飲食有宜忌等有關飲食保健的原則。 中醫古籍中記載有很多“駐顏”、“耐老”、“返老”等食品,如芝麻、蜂蜜、香菇、人乳、牛乳、羊乳、海參、南瓜子、蓮藕、冬瓜、櫻桃、小麥等。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這些食品營養極為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酶、礦物質,多種氨基酸等,不僅可使面色嫩白、紅潤光澤,而且還能延年益壽。 此外,還可進行食療藥膳美容保健。 例如胡桃粥(《海上方》):胡桃、粳米適量煮熟成粥,早晚空腹食用,潤膚益顏。 紅棗粥:紅棗、大米適量,可健脾補血、悅澤容顏。 燕窩粥(《補養篇》):粘米、燕窩(乾品)適量,有潤肺補脾,益顏美容之效。 胡蘿蔔、粳米適量,有健胃補脾,潤膚美容作用。 薏苡仁、 百合 適量煮粥,可清熱潤燥,治療面部扁平疣、痤瘡、雀斑等。
(四)藥物美容
藥物保健,就是運用美容方藥使皮膚細膩潔白,滋養肌膚,去皺防皺,並祛除面部的皮膚疾患。 具有美容作用的方藥很多,可分為內服美容方藥和外用美容品兩類。
1、內服美容方藥本方法又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通過內服中藥,起到調整臟腑、氣血、經絡的功能,達到潤膚、增白、除皺減皺、駐顏美容的目的;另一類是通過活血祛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法,治療各種影響顏面美容的疾病。 例如,隋煬帝后宮面白散(《醫心方》);橘皮30g、冬瓜仁50g、桃花40g,搗細為末即可,每次2g,每日3次。 有燥濕化痰,活血益顏的功效。珍珠 激(《回春健康秘訣》):天然 珍珠 粉2g,研成極細粉末,乾燥後用。 每次用0.5g,每日3次,有清熱痰、潤面容,治療面部黑斑之作用。 還可適當飲用藥酒,例如,枸杞子酒(《延年方》),可補益肝腎、駐顏美容。 桃花美容酒(《圖經本草》),可潤澤顏面,使人面如桃花。 根據歷代研究和實踐,認為下述藥物有潤澤皮膚,增加皮膚彈性的作用,如 白芷 、白附子、 玉竹 、枸杞子、杏仁、 桃仁 、黑芝麻、 防風 、豬膚、桃花、 辛夷 等。
2、外用美容品外用美容品包括美容粉、美容液、美容軟膏、美容糊劑、美容面膜等,常用於撲、搽、塗敷於面部或洗面,通過皮膚局部吸收,達到疏通經絡、滋潤皮膚、除去污穢、增白除皺、防禦外邪侵襲的目的。 從現代研究角度分析,大多數美容中草藥都含有生物鹼、氨基酸、甙類、維生素、植物激素等,有滋養皮膚的作用,能增強皮膚的免疫力,保護表皮細胞和皮膚的彈性。 現舉外用方二例:玉容西施散(《東醫寶鑑》):綠豆粉60g、 白芷 、白芨、 白蘞 、白 殭蠶 、白附子、天花粉各30g, 甘松 、三奈、茅香各15g,零陵香、 防風 、 藁本 各6g,肥皂莢二錠。 諸藥研為細末,每次洗面用之,其作用是,祛風潤膚,通絡香肌,令面色如玉。 三花除皺液(《秘本丹方大全》)桃花、荷花、芙蓉花適量,冬以雪水煎湯頻洗面部,可活血散瘀,潤膚除皺。
(五)氣功美容
氣功鍛煉調整身體內部功能,增強體質,從而達到防病強身、駐顏長壽的目的。 尤其是通過調意,松靜自然,排除雜念,心靜氣平,避免心情過極的不利影響。 因此,氣功美容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身心鍛煉的駐顏長壽方法。 佛家童面功(《達摩秘功》)和還童顏功(《道家秘傳長壽功》),都對美化面容有突出功效。 現僅舉佛家童面功,具體功法如下:自然盤坐,思想集中,排除雜念,雙手掌放在兩膝蓋上。 上體端正,雙目微閉,舌舔上齶,意守丹田,呼吸要細勻深長。 然後用意念將氣血引導到丹田處,丹田處有四個部位:兩眉之間謂之上丹田,心窩處謂之中丹田,臍下小腹謂之下丹田,命門謂之後丹田。 以意領氣,口中默念“上丹田,中丹四,下丹田,後丹田”,使氣血隨著意念沿任督二脈循行到四個丹田部位,循環一圈為一次,如此反复18次。 此氣功使氣血旺盛,精神振奮,故可達面如童顏的功能。
另外,要做好預防保健工作,防止“六淫”之邪侵犯顏面而致病,特別注意避免陽光曝曬。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樂觀的情緒,豁達的胸懷,避免情志過極。 還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戒菸少酒,糾正面都不良動作等,所有這些都對預防面部早衰有重要意義。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三節頭髮保健
頭髮保健,又稱頭髮健美或美髮。 中國人美髮的標準是:發果而有光澤,發粗而密集,髮長而秀美。 故未老發早灰白,發枯焦稀疏、脫髮等均屬病態。 頭髮除了是健康的標誌外,它本身還有保護頭部和大腦的作用,同時健康秀麗的頭髮又有特殊的美容作用,使人顯得精神飽滿,容光煥發。
頭髮與五臟的關係十分密切,頭髮的榮枯能直接反映出五臟氣血的盛衰。 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直接影響頭髮的變化,而頭髮的變化又能反映出人的情志、生理和病理變化。 七情過極,亦可引起頭髮的變化,如憂愁思慮過度常引起早白、脫髮。 一般而言,頭髮由黑變灰、變白的過程,即是機體精氣由盛轉衰的過程。 因此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美髮保健,把頭髮的保養方法,看做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之一。 頭髮的保健方法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梳理、按摩
古代養生家主張“發宜多梳”,《諸病源候論》說:“千過梳頭,頭不白”,《聖濟總錄·神仙導引》說:“梳欲得多,多則去風,多過一千,少不下數百”,《清異錄》言:“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大要,梳頭、洗腳是也”。 梳頭能疏通氣血,散風明目,榮發固發,促進睡眠,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梳頭的正確做法應是:由前向後,再由後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環往復,梳頭數十次或數百次,最後把頭髮整理,把頭髮梳到平滑光整為止。 梳髮時間,一般可在清晨、午休、晚睡前,或其它空餘時間皆可。 梳頭時還可結合手指按摩,即雙手十指自然分開,用指腹或指端從額前髮際向後髮際,做環狀揉動,然後再由兩側向頭頂揉動按摩,用力均勻一致,如此反复做36次,至頭皮微熱為度。 梳理和按摩兩項,可以分開做,亦可合在一起做。
現代研究指出,勤梳理,常按摩有五大好處:第一,能疏通血脈,改進頭部的血液循環。 第二,能使頭髮得到滋養,頭髮光潤,髮根牢固,防止脫髮和早生白髮。 第三,能明目緩解頭痛,預防感冒。 第四,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血管病發生。 第五,能振奮陽氣,健腦提神,解除疲勞。
二、洗、燙宜忌
《老老恆言·盥洗》說:“養生家言發宜多櫛,不宜多洗。當風而沐,恐患頭風”。 現代研究認為,經常洗髮可保持頭部清潔,清除頭皮表面代謝產物、細菌和微生物的繁殖,有利於保持頭髮的明亮光澤。 但洗髮不宜過勤,洗髮過勤對於保養頭髮反而不利,因為皮脂每天順著頭髮分泌大量脂酸,除有潤發作用外,還有抑菌作用。 洗頭過勤會把對頭髮有保護作用的皮脂洗去,縮短頭髮的正常壽命,嚴重的還可招致毛髮癬菌感染。 一般而言,乾性頭髮,宜10~15天洗一次;油性頭髮,宜5天洗一次;中性頭髮,宜7天洗一次;年老體虛者,沐發次數可適當減少。 洗髮水溫不宜太涼或太熱,37℃~38℃為佳。 水溫太低,去污效果又差;水溫過高,損傷頭髮,使其變得鬆脆易斷。 對於洗髮劑的選擇,乾性和中性頭髮用偏於中性的香皂或洗髮護髮精,油性頭髮可用普通肥皂、際黃皂,或偏於鹼性的洗髮劑。 嬰幼兒皮膚嬌嫩,老年人皮膚乾燥,可用脂性香皂洗髮。
燙髮能保持美觀的髮型,故在成年婦女中頗為流行,但燙髮所用的化學藥水,對頭髮有一定的損傷,再加上電熱處理,頭髮易變黃、變脆、易斷,失去光澤和彈性。 因此,燙髮不宜過勤,以4~6個月1次為宜。 乾性頭髮不可勤燙,孕婦、產婦、小孩皆不宜燙髮。
三、飲食健發
日常飲食宜多樣化,合理搭配,保持體內酸鹼平衡,對於健發、美髮,防止頭髮早衰有重要作用。 可適量食用含蛋白質、碘鈣、維生素B、A、E等較豐富的天然食物,如:鮮奶、魚、蛋類、豆類、綠色蔬菜、瓜果、粗糧等。 同時,可根據情況適當選用健發營養食品。 例如,仙人粥(《遵生八箋》):取何首烏、白米適量,用砂鍋煮粥,常服。 有補肝腎、益氣血、烏髮駐顏之效。 芝麻核桃糖蘸(《藥膳食譜集錦》):赤砂糖500g,黑芝麻、核 桃仁 各250g,加工製作成糖蘸。 日服數小塊,可健腦補腎,烏鬚黑髮。 經常服用,又可防治神經衰弱、健忘、頭髮早白、脫髮等症。
四、藥物美髮
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運用中藥進行美髮保健,也是常用的一種有效方法。 藥物美髮既有美髮保健作用,又有健發治療作用。 美髮藥品又可分為外用和內服兩類。
1、外用類根據不同情況選用相應的中藥洗浴頭髮,直接作用於皮膚組織和頭髮,以達到健發目的。 外用藥物有潤發、潔發、香發、茂發、烏髮,防治脫髮等作用。 古代醫家和養生家在這方面有很多記載,現僅舉幾例。 ①豬膽汁說法(《普劑方》):豬膽一枚,取膽汁傾水中,或將豬膽置於乳香油中浸七日以上。 用水洗頭,待髮乾後適量抹豬膽汁及乳香油。 本法有清熱祛風,潤發生輝之效。 ②香發散(《慈禧太后醫方選議》):零陵香30g, 辛夷 15g,玫瑰花15g, 檀香 18g,川 大黃 12g, 甘草 12g,丹皮12g,山奈9g, 丁香 9g, 細辛 9g ,蘇合香油9g, 白芷 9g。 研藥為細末,用蘇合香油攪勻,晾乾。 藥面糝發上,蓖去。 本方有潔發香發作用,久用發落重生,至老不白。 ③令發不落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30g,共搗爛,浸泡雪水內。 用浸液洗髮。 本方有止發落、令發黑潤之效,尤其對血熱發落有良效。
2、內服類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配製成不同劑型,經口服而達到美髮的目的。 它主要通過調整整體機能,促進氣血運行,而起到健發作用。 具有健發作用的中藥很多,例如,胡麻、油菜子、榴花、核桃、椰子漿、獼猴桃、槐實、 桑椹 、黑大豆等。 內服藥也有很多劑型,如湯劑、膏劑、酒劑、丹劑、丸劑等,可以選擇地用。 瓜子散(《千金翼方》):瓜子、 白芷 、 當歸 、川芎、炙 甘草 各60g,煎藥為散,飯後服1g左右,日3次,酒漿湯飲,經常服用有活血補血,美髮榮膚作用,可防衰抗老,預防頭髮早白。地黃 酒、 黃精 酒、枸杞酒等,皆有補虛通血脈,使白髮變黑之效。 七寶美髯丹、首烏延壽丹等,有壯筋骨、固精氣、烏鬚發之功,亦可選擇運用。
五、氣功美髮
氣功美髮,主要是通過鍛煉精、氣、神,調整身體內部功能。 同時,通過直接調整任督二脈的功能。 潤澤髮根,使頭髮茂盛秀美。 現舉兩功法如下:
1、導引生髮功(《諸病源候論》)
具體作法:坐地,後取兩種姿式:一是並伸兩腳,用兩手按在小腿上,腰前俯,頭著地;二是舒伸兩腳,相距一尺,用兩手握小腿,以頭頂著地。 兩種動作各作十二遍。 本法主要是導引督脈,因坐地作功,直接刺激督脈起點長強穴,使精氣從下而上,直達頭頂百會穴。 常作此功,利於髮根營養,使髮長美。
2、升冠鬢不斑法(《遵生八箋》)
具體作法:子午時握固端坐,凝神絕念,兩眼令光上初泥丸,存想,追攝二氣,自尾閭間,上升下降,返還氣海,每行九遍。
本功法使陽升陰降,任督流通,形成一個小周天,可有效地改善腦供血,排除憂愁焦慮,有養血、寧心、黑髮之功。 尤其適用於因用腦過度,耗氣傷神,精血暗耗而致的髮鬢斑白者。
除此而外,健發還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七情過度刺激。 積極參加運動鍛煉,防治全身性疾病,戒除吸煙、酗酒、暴食暴飲等不良習慣。 合理使用大腦,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四節眼睛保健
眼睛的功能與臟腑經絡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是人體精氣神的綜合反映。 《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註於目”,“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因此,眼睛保健既要重視局部,又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眼睛是“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素問·脈要精微論》)的器官,眼睛的健康與工作、學習、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關係十分重大。 歷代養生家都把養目健目作為養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茲簡述如下:
一、運目保健
運目,即指眼珠運轉,以鍛煉其功能,可採取多種方法進行。
1運睛此法有增強眼珠光澤和靈敏性的作用,能祛除內障外翳,糾正近視和遠視。 具體做法是: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2. 遠眺用眼睛眺望遠處景物,以調節眼球功能,避免眼球變形而導致視力減退。 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間,有選擇地望遠山、樹木、草原、藍天、白雲、明月、星空等。 但又不宜長時間專註一處,否則反而有害,所以《千金要方·七竅病》把“極目遠視”同“夜讀細書,月下看書”以及“久處煙火,泣淚過多”等,並列為“傷明之本”。
除上述運目方法外,還可進行眨眼、虎視、瞪目、顧盼等,這些鍛煉方法可使眼周圍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營養,保護眼睛,增強視力。
二、按摩健目
按摩是古人保養眼睛的一項重要措施。 現介紹如下三種方法:
1、熨目《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摩手熨目”,“即用兩手側立摩掌如火,開目運睛數遍”。 其作法是:雙手掌面摩擦至熱,在睜目時,兩手掌分別按在兩目上,使其熱氣煦熨兩目珠,稍冷再摩再熨,如此反复3~5遍,每天可做數次,有溫通陽氣,明目提神作用。
2、捏眥即閉氣後用手捏按兩目之四角,直至微感悶氣時即可換氣結束,連續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兩眥,閉氣為之,氣通即止,終而復始。常行之,眼能洞見”,說明捏目四眥有提高視力作用。
3、點按穴位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關節的曲骨,點按絲竹空、魚腰,或攢竹、四白、太陽穴等,手法由輕到重,以有明顯的痠脹感為準,然後再輕揉撫摩幾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常以兩手按眉後小穴中,二九(即十八次),一年可夜書”。 此法有健目明目,洽療目疾的作用。
在古代眼保健的基礎上,近代創造了不少新的眼保健法,如“眼保健操”,對保健青少年的視力,預防眼睛疾病,有積極意義。
4、閉目養神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目不久視”、“目不妄視”,因為久視、妄視耗血傷神。 故《素問》言:“久視傷血”,《養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 目之神應內守,才有益於形神協調。 《老子》雲:“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因此,《類經》強調:“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說明養目和養神是密切相關的。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看書、寫作、看電視等時間不宜過久,當視力出現疲勞時,可排除雜念,全身自然放鬆,閉目靜坐3~5分鐘;或每天定時做幾次閉目靜養。 此法有消除視力疲勞、調節情志的作用,也是醫治目疾有效的輔助方法。
此外,隨時注意眼睛的保護,不要在光線昏暗處或強光下看書讀報,不可在臥床和乘車時讀書。 在夏季烈日下或冬季在雪地中長時間行走時,宜戴深色眼鏡,以保護眼睛。
四、飲食健目
飲食保健對增強視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而言,多吃蔬菜、水果、胡蘿蔔、動物的肝臟,或適當用些魚肝油,對視力有一定保護作用,切忌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熱之品。 同時,還可配合食療方法,以養肝明目。 例如,草決明兔肝瀝(《N古方飲食療法》):兔肝1—2副,草決明10~12g。 加工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肝。 可補肝養血,清肝明目;又如, 菊花 粥(《長壽藥粥食譜》): 菊花 10--15g,粳米30~60g。 先用粳米煮粥,粥成調入 菊花 末,再煮一二沸即可。 有養肝明目之效,對一些高血壓患者尤宜。
五、藥物健目
中藥健目分外用和內服兩類,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用。 現僅舉數例:清目養陰洗眼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甘菊9g,霜桑葉9g, 薄荷 3g,羚羊角4.5g,生地9g,夏枯草9g。 水煎後,先熏後洗,有疏風清肝、養陰明目之作用。 除用藥熏洗外,還可用藥枕健目,如明目枕(《外科壽世方》):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決明子、 菊花 ,有疏風散熱、明目退翳之功,經常使用,至老目明。 內服中藥的種類也很多,湯、散、丸、丹等皆可。 如蔓菁子散(《太平聖惠方》);蔓菁子500g, 黃精 1000g,二藥九蒸九曝幹,研成細末,每日飯後調服6g,久服,補肝明目,延年益壽。 中成藥,如六味 地黃 丸、杞菊 地黃 丸、石斛夜光丸等,亦可選擇應用。
此外,還可結合氣功健同。 平時,要注意衛生,避免病邪感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情慾過極,耗傷精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五節耳的保健
耳為心、腎之竅,通於腦,是人體的聽覺器官。 耳的功能與五臟皆有關係,而與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故《河間六書》謂:“腎熱者,……必身瘦而耳焦也”,“腎水過少,不能潤澤,故黑幹焦枯也”。 同時,耳之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調節,耳的聽覺能力能夠反映出心、腎、腦等臟腑的功能。 因為“耳通天氣”,是人體接受外界音響刺激的重要途徑,外界環境因素對耳的影響很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導致聽力下降和耳聾的原因越來越多,噪音污染、環境污染和藥物的副作用等都不同程度地損害了聽力。 先天性耳聾、噪音性耳聾、中毒性耳聾、外傷性耳聾、感染性耳聾、老年性耳聾等都較常見,而且治療起來也很棘手。 因此,耳功能保健應以預防為主。
一、耳勿極聽
所謂極聽,有主動和被動之分。 前者是指長時間專心致志運用聽力去分辨那些微弱、斷續不清的音響;後者為震耳欲聾的聲響超過了耳膜的負荷能力。 《淮南子精神訓》謂:“五聲(讠華)耳,使耳不聰”。 極聽損傷人的精、氣、神,從而影響耳的功能。 特別是長期在噪聲環境中,對聽力會產生緩慢性、進行性損傷,久而久之,可發生聽力下降或耳聾。 因此,在有噪音環境中工作和學習應做好必要的保護性措施,如控制噪聲源,做好個人防護等。 孕婦和嬰幼兒尤應注意避免噪音的影響。
二、按摩健耳
按摩保健是健耳的一個重要方法。 摩耳功法可分如下幾步:
1、按摩耳根用兩手食指按摩兩耳根前後各15次。
2、按抑耳輪以兩手按抑耳輪,一上一下按摩15次。
3、搖拉兩耳以兩手拇食二指搖拉兩耳廓各15次,但拉時不要太用力。
4、彈擊兩耳以兩手中指彈擊兩耳15次。
5、鳴天鼓以兩手掌摀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用兩手中間的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24次,然後兩手掌連續開合10次。 此法使耳道鼓氣,以使耳膜震動,稱之為“鳴天鼓”。
耳部按摩可增強耳部氣血流通,潤澤外耳膚色,抗耳膜老化,預防凍耳,防治耳病。
三、防止藥物過敏
據臨床報導,因使用藥物不當而引起耳聾佔有相當的比例,特別是耳毒性抗生素,如鍊黴素、慶大霉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托布黴素、萬古黴素、多粘黴素等。 此外,還有柳酸鹽類藥、氯黴素、奎寧、氯奎,以及治療腫瘤的化療藥物,如氮芥、長春鹼類等,都有—定的耳毒作用。 因此,臨床使用應嚴格控制,避免引起聽覺損傷而造成耳聾。
此外,糾正不良習慣。 不要用火柴桿之類挖耳止癢,防止刺傷耳道引起感染。 注意節制房事,適當服食補腎之品,對防治中老年耳鳴耳聾亦有好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六節鼻的保健
鼻是呼吸道的門戶。 《內經》指出:“肺氣通於鼻”。 從生理結構上講,外與自然界相通,內與很多重要器官相連接。 鼻腔上部與顱腦相近,在下鼻道內有鼻淚管與眼睛相通,後鼻孔的鼻咽部與咽喉相接,氣管與食管在此分道,中耳與兩邊耳咽管相連。 因此,鼻的很多疾病常影響相鄰器官的健康。 從鼻的作用來看,鼻五呼吸道的出入口,既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塵,髒物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線。 鼻腔內有鼻毛,又有粘腋,故鼻內常有很多細菌、髒物,有時會成為播散細菌的疫源。 因此,鼻的保健十分重要,應從多方面著手。
一、“浴鼻”鍛煉
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增強鼻對外界的適應力,才能提高其防禦功能。 所謂“浴鼻”鍛煉就食用冷水浴鼻和冷空氣浴鼻。 若一年四季堅持不懈鍛煉,可有效地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鼻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能很好地預防感冒和呼吸道其他疾患。
二、按摩鼻部
鼻的保健按摩分擦鼻、刮鼻、摩鼻尖三個動作。 用兩手大指的指背中間一節,相互撩熱後,摩擦鼻樑兩側24次;用手指刮鼻樑,從上向下10次;分別用兩手手指摩擦鼻尖各12次。 本法可增強局部氣血流通,使鼻部皮膚津潤光澤、潤肺、預防感冒。
三、氣功健鼻
健鼻功出自《內功圖說》,分三步進行鍛煉。 兩手拇指擦熱,揩擦鼻頭36次,然後靜心意守,排除雜念。 二目注視鼻端,默數呼吸次數3-5分鐘;晚上睡覺前,俯臥於床上,暫去枕頭,兩膝部彎曲使兩足心向上,用鼻深吸清氣4次,呼氣4次,最後恢復正常呼吸。 本法可潤肺健鼻,預防感冒和鼻病,還有健身強體的作用。
四、藥物健鼻
平常鼻腔內要盡量保持適當濕度,若過於乾燥易使鼻膜破裂而出血。 在氣候乾燥的情況下,可配合藥物保健,如在鼻內點一些複方 薄荷 油,或適量服用維生素A、D等,以保護鼻粘膜。 還可服些中藥。 下列二方可供參考:
潤鼻湯 天冬 9g,黑芝麻15g,沙參9g, 麥冬 9g, 黃精 9g, 玉竹 9g,生地9g,川貝母9g。 本方有潤肺養脾之效,以此加減服用,可收滋潤護鼻之功。
健鼻湯蒼耳子27g,蟬衣6g, 防風 9g,白 蒺藜 9g, 玉竹 9g,炙 甘草 4.5g,苡仁12g, 百合 9g。 本方以御風健鼻為主,潤肺健脾,使肺氣和,脾氣充。 對易傷風流涕之人,有良好的保健預防作用。
另外,在養成正確擤鼻涕的習慣,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用力排出鼻涕。 不可壓住一側擤鼻涕,這樣會使另一側鼻腔內鼻涕吸入體內。 克服挖鼻孔、拔鼻毛或剪鼻毛等不良習慣。 鼻毛和鼻粘膜是鼻功能的主要結構,損傷之後,不但傷害鼻腔,還可導致其他疾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七節四肢、手足保健
四肢、手足是人體運動的重要器官,機體生命力的強盛與否,與四肢手足的功能強弱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四肢發達,手腳靈活,則人體的生命力旺盛;若四肢羸弱,手足行動遲緩,說明生命力低下。 故強身保健應重視四肢手足的攝養。
一、上肢和手的保健法
人類在勞動、學習、生活和娛樂中,幾乎樣樣事情都離不開上肢和手的功能。 在人的感覺器官中,雙手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最多,被污染的機會也最多;手又是手三陰經脈與手三陽經脈交接之處。 因此,做好上肢和手的健康保護和衛生保健,對於防病健體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上肢以動為養
上肢經常運動,就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搖肩轉背、左右開弓、托肘摸背、提手摸頭等。 平常我們所進行的運動保健,大多都須有上肢的運動才能完成。 這裡介紹一種甩動法:雙手輕輕握拳,由前而後,甩動上肢,先向左側甩動,再向右側甩動,然後兩肢垂於身體兩側甩動。 各24次。 本法有舒展筋骨關節、流通經絡氣血、強健上肢的作用,可預防肩、肘、腕關節疾病,還可調節氣血,防治高血壓。
(二)按摩保健
手部按摩和上臂按摩結合在一起做。 具體作法:雙手合掌互相摩擦至熱,一手五指掌面放在另一手五指背面,從指端至手腕來往摩擦,以局部有熱感為度,雙手交替。 然後用手掌沿上肢內側,從腕部向腋窩摩擦,再從肩部沿上肢外側向下摩擦至腕部,一上一下為1次,可做24次;另一上肢同法。 按摩時間可安排在晚上睡前和早晨醒後,本法可以促進肌膚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及營養的吸收,使肌肉強健,除皺悅澤,柔潤健手防治凍瘡。
(三) 梅花 針護手
取 梅花 件輕叩手背部皮膚,由指尖沿著手指直線向手腕處叩擊,每日1次。 手法不宜太重,每次叩擊以手背皮膚達到溫熱即可。 叩完後最好塗擦潤手膏。 此法潤滑防皺,活絡行血,保持手部健美。
(四)藥物潤手嫩膚
採用藥物方法,保護手部皮膚,使其滋潤滑嫩、潔白紅潤。 下舉二方:
千金手膏方(《千金翼方》) 桃仁 20g,杏仁10g(去皮尖), 橘核 20g, 赤芍 20g, 辛夷 仁、川芎、 當歸 各30g, 大棗 60g,牛腦、羊腦、狗腦各60g。 諸藥加工製成膏,洗手後,塗在手上擦勻,忌火炙手。 本品有光潤皮膚、護手防皺之效。
太平手膏方(《太平聖惠方》) 瓜蔞 瓤60g,杏仁30g,蜂蜜適量。 製作成膏,每夜睡前塗手。 本品防止手部皸裂,使皮膚白淨柔嫩,富有彈性。
(五)手部衛生
保持手部清潔衛生,一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健手美手之用;二是預防疾病,是把好“病從口入”的主要環節。 俗話說:“飯前便後洗洗手,細茵病毒難入口”。 洗手時應使用肥皂或香皂,不但去油泥污垢,還可殺菌。 但切忌不可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垢,因汽油對皮膚有侵蝕作用,使手變得粗糙,被引起一些皮膚病,冬季手指取暖,古人主張用暖水器,或用熱水泡手,不可以爐火烘手。 《老老恆言·雜器》說:“冬寒頻以爐火拱手,必致十指燥裂”,值得我們生活中加以注意。 另外,要勤剪指甲。 《養生書》說:“甲為筋之餘,甲不敷截筋不替”。 經常修剪指甲,可消除細菌,又可加強新陳代謝,促使筋氣更新,有利於指甲的榮澤,筋膜的強健。
二、下肢和腳的保健法
腿腳乃全身的支柱,擔負全身的行動的重擔。 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 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在腳上。 因此,腿腳保健關係到整體,對人的健康長壽至為重要。 歷代養生家特別強調下肢和腳的調攝,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如運動、按摩、保暖、泡足、藥療等。
(一)下肢宜勤動
步態穩健,行走如飛,被視為健康的標誌,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則食衰老的表現,故俗話說:“人老腿先老”。 為此人們把煉“腳勁”和“腿勁”作為健康長壽的方法。 下肢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跑步跳躍、長途跋涉、爬山、散步等均可採用。 這裡介紹幾種原地鍛煉方法:
站立甩腿法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麵繃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
平坐蹬腿法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皎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腿各做20次。
扭膝運動法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做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上述功法可增強下肢功能,關節運動靈活,防治下肢乏力、關節疼痛、小腿抽筋、半身不遂等。
(二)腿足常按摩
下肢按摩可分乾浴腿法和擦腳心法。
幹浴腿法:平坐,兩手先抱一側大腿根,自上而下摩擦至足踝,然後再往回摩擦至大腿根,一上一下為1次,做20次,依同法再摩擦另一腿。 其作用是:腿力增強,關節靈活,預防肌肉萎縮、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擦腳心法:每夜洗腳後臨睡之前,一手握腳趾,另一手摩擦足心100次,以熱為度,兩腳輪流摩擦。 本法具有固真元、暖腎氣、交通心腎、強足健步、防治足疾等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投影。 腳上又有大量神經末稍,經常按摩可使神經更加活潑,神經和內分泌活動更加協調,大腦和心臟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解除疲勞,還可防治局部和全身性很多疾病。
(三)足膝宜保暖
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陽氣。 現代研究認為,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粘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 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感。 當氣溫降到7℃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性地引起鼻粘膜血管收縮。 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冷水中,三分鐘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 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 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溫度為28℃~33℃時,感覺最舒服。 若降到22℃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 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溫度。 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性能好,並要及時更換。 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
(四)足宜勤泡洗
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臟、腎臟及睡眠都有益處。 《瑣碎錄·雜說》說:“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說明人們早就把“睡前一盆湯”看作養生保健的措施之一。 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常洗腳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 如民間歌謠說:“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 如果洗腳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
(五)藥物護足
秋冬季節,足部常因經脈阻滯,肌膚失養,皮膚枯燥,而出現皸裂。 用散寒活血,潤燥養膚的中藥,外塗足部,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下舉二方,以作參考。
初虞世方(《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生薑 汁、酒精、白鹽、臘月豬膏。研爛炒熱,擦於腳部,有散寒溫經、潤膚治裂之功效。
冬月潤手(足)防裂方(《外科大成》)豬脂油12g,黃臘60g, 白芷 、 升麻 、豬牙皂莢各3g, 丁香 1.5g,麝香0.6g。 製備成膏,洗腳後塗上。 本方法祛邪通絡,祛風消腫,防裂防凍。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章部位養生
第八節胸背腰腹保健
胸、背、腰、腹是人體臟腑所居的部位,其功能盛衰直接關係著內部臟腑功能活動。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這四個部位的保養,保養得當,可促進氣血運行,協調和增強全身各部分的聯繫,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一、胸部保健法
(一)衣服護胸
《修齡要旨·起居調攝》說:“胸宜常護”,《老老恆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 說明胸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目的在於保護胸陽,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 日常生活中,人們穿的背心、上衣,均是以保護胸背的陽氣為主。
(二)胸部按摩
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手掌在胸部從左上向右下推摩,右手從右上向左下推摩,雙手交叉進行,推摩30次。 然後,兩隻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按30次。 女性還可做抓拿乳房保健:兩小臂交叉,右手扶左側乳房,左手扶右側乳房,然後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為一次,可連續做30次。 胸部按摩可以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心肺功能。
二、背部保健法
背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所過之所,五臟的俞穴都會聚於背,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直接相關,故應當注意保護。 《養生四要·慎動》說:“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亦說:“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寒咳嗽”。 背部的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保暖,從現代醫學來看,背部分佈著豐富的脊神經,支配著背部皮膚及內臟的生理活動。 背部的運動、按摩保健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節血壓,增強心肌活動的能力,促進消化機能等,有益於防病治病。
(一)背部宜常暖
背部保暖方法有三:第一,衣服護背。 《老老恆言·衣》說:“肺俞穴在背,《內經》曰'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不可失寒曖之節。今俗有所謂背搭,護其背也”。 故平時穿衣注意背部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 第二,曬背取暖。 《老老恆言·安寢》說:“如值日晴風定,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 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 第三,慎避風寒。 因為背為五臟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 故《老老恆言·防疾》強調說:“五臟俞穴,皆會於背,夏熱時有命僮僕搧風者,風必及之,則風且入臟,貽患非細,有汗時尤甚”。 夏日汗出後不可背向電扇,以免風寒之邪傷人。
(二)背宜常捶摩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強調保護背部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搥背、搓背、捏脊等活動背部的保健方法。
搥背搥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具體做法詳見第十四章第四節)。 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搓和他人搓。 自搓方法,可在洗浴時進行。 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拉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 他人搓法:取俯臥位,裸背。 請他人以手掌沿脊柱上下按搓,至發熱為止。 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捏脊取俯臥位,裸背。 請他人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合作)將脊柱中間的皮膚捏拿起來,自大椎開始,自上而下,連續捻動,直至骶部。 可連續捏拿3次。 此法對成人、小兒皆宜,可調和臟腑、疏通氣血、健脾和胃,對調整血壓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用力不宜過大、過猛、速度不宜太快,動作要協調。
三、腰部保健法
腰為人體運動的樞紐,搖動、按摩腰部,能夠健腰強腎,疏通氣血。 中國傳統武功十分強調“以腰為軸”,“主宰於腰”。 把腰部活動看作生命活動之本。
(一)腰宜常搖動
中國傳統鍛煉腰部的方法很多。 很多傳統健身術都非常強調腰部活動。 如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皆以活動腰部為主。 通過松胯、轉腰、俯仰等活動,達到強腰健體作用。 下面僅舉幾個練腰動作。
轉胯運腰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胳膊由左向右搖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俯仰健腰取站立姿勢,吸氣時,兩手從體前上舉,手心向下,一直舉到頭上方,手指尖朝上,呼氣時,彎腰兩手觸地或腳。 如此連續做8—32次。
旋腰轉脊取站立姿勢,兩手上舉至頭兩側與肩同寬,拇指尖與眉同高,手心相對,吸氣時,上體由左向右扭轉,頭也隨著向右後方扭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扭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二)腰宜常按摩
“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部有壯腰強腎之功。 《內功圖說·分行外功訣》:“兩手擦熱,以鼻吸清氣,徐徐從鼻放出,用兩熱手擦精門(即背下腰軟處)”,又“兩手摩擦兩腎俞穴,各一百二十次。能生精固陽,除腰痛,稀小便”。 這些具體描述,可仿效進行。
四、腹部保健法
(一)腹部宜保暖
古代養生家很注意腹部的保暖。 《老老恆言·安寢》說:“腰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 並主張對年老和體弱者進行“兜肚”或“肚束”保健。 ①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蓋上絲棉(或棉花)。 裝入雙層肚兜內。 將兜係於腹部即可。 ②肚束:又稱為“腰彩”。 即為寬約七、八寸的布係於腰腹部。 曹慈山謂此法“前護腹,旁護腰,後護命門,取益良多。”此二法均可配以有溫暖作用的藥末裝人其中,以加強溫暖腹部的作用。
(二)腹宜常按摩
腹為胃腸所屬之處,腹部按摩實際上是胃腸按摩。 故此,摩腹是歷代養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於食後進行。 《修齡要旨·起居調攝》指出:“腹宜常摩”,《養性延命錄·食誡篇》說:“食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人”。 摩腹的方法很多,現僅舉其中一種,具體做法是: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相重疊,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沿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週,再逆時鐘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週。 古人稱此為“摩臍腹”或“摩生門”。 它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九節五臟保健法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中醫臟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五臟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間的平衡協調是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相對恆定的重要環節。 因此,被稱為“生命器官”。 生命器官健全的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強,患病後也易治療和康復,保護體內重要臟器是養生保健的基本出發點。 五臟保健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通過飲食、情志、起居、環境、運動、藥物、推拿、氣功、導引等方面的調養保健,才能達到整體攝養的目的。 這些方面對每一臟都是適用的,但五臟的生理又各有不同,故保健方法亦各有側重。 為了避免相互重複,本節針對五臟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特點,僅作一級性的保健方法介紹。 五勝保健的方法,同中有異. 異中有同。 因此,要互相參考,互相補充。
一、心臟保健法
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歷來都把心臟看作是人體的“中心器官”。 心臟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血脈,主神誌兩個方面。 心臟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與壽命。 在當代,心髒病雖然可以得到許多有效治療,但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見,心臟保健至關重要。
(一)“心主血脈”的保健
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而,並且構成了體內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這個系統的功能狀況直接影響著全身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脈”的保健宜從多方面入手,但其基本出發點有二:一是增強心臟功能,二是減輕心臟負擔。
1、科學配膳《素問·五臟生成篇》雲:“心之合脈也……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指出了飲食過鹹會給心臟帶來不利影響。 心臟飲食保健的基本要求是:營養豐富,清淡多樣。 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低鹽飲食。 心肌的發育和血脈運行都需要消耗高級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脂肪食品食用過多,可出現“脂肪心”,又易引起動脈硬化。 在飲食中宜適當食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類,並選用一些能降血脂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 生薑 、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 海藻 、玉米油、 山楂 、蜂皇漿等;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豬腦、豬肝、蟹黃、魚子、奶油等。 飲食習慣提倡混合飲食,這樣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比較廣泛,維生素C、B6、B1、B2、B12、微量元素鉻、錳、鎂等對於心血管保健,預防動脈硬化很有價值。 飲食中要適當多選食穀類、豆類、粗機米、面等,並多食綠葉蔬菜和水果。 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處,鈉鹽食用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故清淡飲食為宜。 總之,科學配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
2、切忌暴飲歷代養生家都主張渴而後飲,緩進飲料,反對大飲、暴飲。 因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飲料,會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臟負擔。 因此,年高或心臟功能欠佳者,尤當注意。 一般而言,每次進飲料不要超過500ml,可採取少飲多次之法。
3、戒過食刺激物凡刺激性食物和興奮性藥物,都會給心臟帶來一定的負擔,故應戒菸少酒,不宜飲大量濃茶,辣椒、胡椒等物亦要適量;對於咖啡因、苯丙胺等興奮藥物亦須慎用。
4、適量減肥體重過重山會加重心臟負擔。 因此,青春期以後注意減少脂肪贅生,避免發胖,控制體重和減肥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的選擇。 如運動鍛煉、飲食減肥等,就飲食而言,即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和儲存,尤其晚餐不過量,就餐時間宜稍早,對控制體重是有意義的。
5、臥具適當一般而言,床頭要比床尾適當高一些,枕頭高低適度,對心臟血液回流有益處。 心臟功能較弱者,休息時可採取半臥式,這樣可減輕心臟的負擔。
6、運動鍛煉經常參加運動鍛煉,可以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心臟大有益處。 經常參加運動和體力勞動的人,心肌功能要比不活動的人強壯的多。 一般認為,太極拳、導引、氣功、散步、中慢速度的跑步、體操、騎自行車、爬山、游泳等,都適用於心臟的保健鍛煉,具體運動項目要根初各自的實際情況辨證施練,中老年則不宜參加過於激烈的競技運動,因為過於激烈,心臟負荷量太大,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結合運動鍛煉還可做按摩保健。
(二)“心主神誌”的保健
心主神誌的功能與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血脈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神誌是血脈功能的綜合反映。 情志主化分屬五臟,但總統於心,故心主神誌之保健至關重要。
1、情志平和情志平和,則氣血宣暢,神明健旺,思考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正常。 若七月過極,則可使心神受傷。 故應保持七情平和,情緒樂觀,避免過度的喜怒、憂愁等不良情緒。 尤其是大喜、暴怒直接影響心之神明,進而影響其他臟腑功能。 對於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宜保持冷靜的頭腦,既不可漫不經心,又不必操之過急,以保證穩定的心理狀態。
2、環境適宜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社會之中,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承擔與自己腦力或體力相適應的工作和學習。 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別人和正確對待客觀環境。 人是社會的一員,每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 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說:“一人之所需,百工斯為備”。 人與社會的聯繫不僅是物質的需求,也是精神的需要。 因此。 要熱愛生活,同社會環境保持密切聯繫,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互相糾正,互相補充,保持穩定的情緒。
二、肝臟保健法
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臟調暢全身氣機,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又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器官,從亦被稱為重要的“生命器官”。 現代醫學認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和腺體,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樞紐,還有解毒和調節水液與激素平衡的作用。
(一)肝臟功能的保健
肝主疏泄與藏血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繫、協調平衡的。 如果疏泄不及,肝氣鬱結,可致各種瘀血之病理變化;如果升洩太過,影響藏血功能,則可導致各種出血之症。 二者在保健上也是相一致的,所以合在一起介紹。
1、飲食保健肝的疏泄功能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一個極重要環節,肝臟本身必需的蛋白質和醣類等,要從飲食中獲得。 因此,宜食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魚類、蛋類、乳類、動物肝臟、豆製品等,還應適當吸些糖。 肝臟對維生素K、A、C的需要量較大,故適當多食些富有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之類。 同時,還宜適當食用含纖維素多的食物,高纖維食物有助於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這是保護肝臟疏泄功能的一項重要挫施。 肝臟需要豐富的營養,但不宜給予太多的脂肪,否則,有引起“脂肪肝”的可能性。
2、切忌嗜酒過量飲酒可引起食慾減退,造成蛋白質及B族維生素缺乏,發生酒精中毒,還可導致脂肪肝、肝硬化、急性中毒可引起死亡。 因此,日常生活中切忌過量飲酒,以免損傷肝膽。
3、戒怒防鬱人的情志調暢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 反复持久或過激的情志,都會直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肝喜調達,在志為怒。 抑鬱、暴怒最易傷肝,導致肝氣鬱結或肝火旺盛的病理變化。 因此,要重視培養控製過極情緒和疏導不良情緒的能力,保持情緒暢達平和。
(二)肝臟防病保健
肝臟防病保健應著眼於兩個方面,一是預防傳染性肝炎,一是經常進行保健鍛煉,增強肝臟功能。
1、預防傳染性肝炎預防肝炎是保護肝臟的一項積極、主動措施。 其有效的方法是搞好清潔衛生,把好飲食衛生關,同時配合藥物防治。 在目前肝炎很普遍的情況下,可服用預防藥物,如 茵陳 、板藍根各20g,金錢草15g, 甘草 10g,焦三仙各10g, 大棗 5枚,水煎服,一日一劑,服用一周,對預防甲肝有良效。
另外,避免長期大量服用損害肝臟的藥物,如氯丙嗪、磺胺、雷米封、魯米那類巴比妥製劑等,如因治療需要,則應配合一些保肝藥物及其他綜合性保肝措施,以免損傷肝臟功能。
2、健肝鍛煉保健肝臟的運動鍛煉的原則是動作舒展、流暢、緩慢,符合肝氣生髮、暢達的特點,可選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氣功、導引等。 此外,亦可配合簡易的養肝保健鍛煉法,此法取右側臥,略抬高臀部的體位,緩慢做腹式呼吸動作,連續作20~30分鐘,每日作2~3次,有利於肝臟休息,還可防治肝臟下垂。
三、脾胃保健法
脾主運化,胃主收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又主統血、生肌肉、四肢。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養生和防病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一)飲食保健
脾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受納、腐熟飲食,運化水穀精微,為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源和動力。 因此,飲食保健是其保健的重點。 如飲食有節、飲食衛生、進食保健等等。 詳見第九章飲食養生,此不復贅。
(二)其他防護措施
脾胃的保健還要充分注意綜合護養,積極修加各種有益的健身活動,提高身體素質。 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保證充足而良好的睡眠,生活、工作從容不迫而不過度緊張。 適應自然變化,注意腹部保暖。 脾胃功能素虛者,可採用藥兜保暖,結合腹部自我按摩。 此外,還可採用針灸保健、氣功保健等。 如在患病時,用藥要顧及脾胃。 一是在藥物之中適當配合保護脾胃之品,一是盡量避免服用損傷脾胃的藥物。 例如,阿斯匹林、水楊酸製劑、保泰松、消炎痛、紅黴素、利血平、激素等能引起潰瘍,宜少用或慎用。
四、肺臟保健法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 中醫認為,肺為五臟之華蓋,稱為“嬌臟”,是非常嬌弱的髒器。 肺在呼吸過程中,與外界直接相通,外界的冷暖變化和各種致病微生物、灰塵等有害因素,都時刻影晌著肺臟,肺臟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退化,則更易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 因此,肺臟保健食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抗衰防老的重要環節。
(一)“肺主氣、司呼吸”的保健
肺臟主司,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從而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保護肺臟健康,首先應盡量避免吸入空氣中的雜質和有毒氣體。 例如:二氧化矽、媒塵、棉紗纖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氣、甲醛,有機磷農藥等等,這些有毒物、有害物質吸入過多,則可引起肺部病變和全身病變。 因此,要積極預防和控制空氣污染,改善勞動環境、居住環境、居室環境,對灰塵多的環境進行“靜化”處理,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預防措施,如防塵器、防塵口罩、通風設備等,多呼吸新鮮空氣,吸煙者要下決心戒菸,對肺臟保護是很有好處的。
此外,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積極參加運動鍛煉。 如早晚到空氣新鮮的地方散步,做廣播體操、呼吸體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可有效地增強體質,改善心肺功能。 同時,經常訓練腹式呼吸以代替胸式呼吸,每次持續5~10分鐘,可以增強膈肌、腹隊和下胸肌活動,加深呼吸幅度,增大通氣量,減少殘氣量,從而改善肺功能。
(二)“肺主宣發和肅降”的保健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新陳代謝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的。 一旦二者功能失去協調,就會發生種種病變。 因此,保護協調肺的宣降功能,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1、注意飲食宜忌肺臟保健要少吃辛辣辛味,宜淡食少鹽忌咸;飲食切勿過寒過熱,尤其是寒涼飲冷。 《內經》早就有“大飲則氣逆”和“形寒飲冷則傷肺”之明誡。 因此在飲食上一定要合理調攝,切不可貪涼飲冷。
2、防寒保暖寒冷季節或氣溫突變時,最易患感冒,誘發支氣管炎。 因此,要適應自然,防寒保暖。 隨氣溫變化而隨時增減衣服,汗出之時要避風。 室內溫、濕度要適宜,通風良好,但不宜直接吹風。 胸宜常護,背宜常暖,暖則肺氣不傷。
3、耐寒鍛煉耐寒鍛煉的目的,在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預防感冒。 具體方法可採用冷水浴面,空氣浴和健鼻的保健。 實踐證明,效果頗佳。
4、疾病防治積極預防感冒是有效方法之一。 患有發作性呼吸系統疾病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在氣溫變化時,大的節氣交接前,尤應做好預防促健和治療措施,以免誘發舊疾或加重病情。 此外,可用“冬病夏治”之法。 在夏季末發病之時,採用方藥或針灸固本扶正之法,增強抵抗力,到了冬季就可少發病,或不發病。
五、腎臟保健法
腎藏精,主命門之火,主生殖和生長發育,為“先天之本”,腎又主水、主納氣,調節水液代謝,故腎稱為水火之臟,內寓元陰元陽。 腎臟功能包括了生殖系統、部分內分泌、呼吸、神經、免疫、運動等系統的功能,腎氣盛衰決定著機體生、長、壯、老、已整個生命活動過程。 現代醫學認為,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對調節體內的水與電解質和排泄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物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增強腎臟功能,是強身抗老的重要一環。
(一)“腎主藏精”的保健
腎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腎中精氣,是生命活動之本,是腎陰、腎陽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因此,對“腎主藏精”功能的合理保健,對預防疾病,防止衰老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飲食保健腎臟本身需要較大量的蛋白質和醣類,有利於腎臟的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鹽的食物。 高脂和高膽固醇飲食易產生腎動脈硬化,使腎臟萎縮變性,高鹽飲食影響水液代謝。 常選用的食品,如瘦肉、魚類、豆製品、蘑菇、水果、蔬菜、冬瓜、西瓜、綠豆、赤小豆等。 另外,適當配用一些鹼性食物,可以緩和代謝性酸性產物的刺激,有益腎臟保健。
2、節欲保精精為人身三寶之一,保精是強身的重要環節。 在未婚之前要防止“手淫”,既婚則需節欲,絕不可放縱性慾。 自古就有“強力入房則傷腎”之說。 所謂傷腎實由失精過多引起,因此,節欲保精,是強腎的重要方法之一。 詳見第十章房事養生。
3、藥餌保健體質虛弱者,可根據具體情況,輔以藥物保健。 腎陽虛者,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單味藥如鹿茸、海馬、紫河車、巴戟天、冬蟲夏草、核桃肉、肉蓯蓉等。 腎陰虛者,可選用六味 地黃 丸、左歸丸等,單味藥如枸杞子、櫧實子、龜、鱉等。 陰陽兩虛者,可選用全鹿丸、二仙湯等,單味藥如何首烏、 山藥 、黑芝麻等。 藥物保健的要求,應做到陰陽協調,不可偏執。
(二)“腎主水液”的保健
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三焦、腎等臟腑共同完成的,但腎的氣化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特別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 若“腎主水液”的功能發生障礙,則可引起多種病理變化。 可見,腎臟主水功能對維持機體健康是很重要的。
1、保持小便通暢小便通暢,在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小便代謝障礙,會增加腎盂和腎實質發炎的機會,還可發生尿中毒或其它疾病。 因此,要積極防治影響小便功能的疾患。 服用某些易結晶的藥物,加磺胺類藥物,宜多喝水,並同時服用蘇打,使尿液變成鹼性,以免沉澱結晶。
2、預防腎臟感染防止腎臟感染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防止逆行性尿道感染,方法是講衛生,適當多喝水;二是防止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途徑感染腎臟。 積極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如對扁桃腺炎、齲齒、鼻竇炎、瘡癤,皮膚膿腫、結核病等,必須及時防治,以免引起腎臟感染。
(三)其他防保措施
腎臟保健,尚需注意以下幾點:
1、慎用損害腎臟的藥物有些藥物對腎臟有損害,如二氯化汞、四氯化碳、巴比妥類、磺胺製劑、多粘菌素、先鋒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灰黃黴素、鏈黴素等等,這些藥宜慎用。 非用不可時,應採取短期少量或適當配伍,以免損傷腎功能。 此外,已患腎炎者,應積極防治。 患過敏性紫瘢、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其他膠原性疾病時,應及時加強對腎臟的保護措施。
2、運動保健積極參加各項運動鍛煉,對強腎健身頗為有益。 同時,還需結合對腎臟有特殊作用的按摩保健。 例如,腰部按摩法。 此外,腰部熱敷與腹壓按摩法亦可採用。
腰部熱敷:取仰臥位。 用熱水袋墊於腰部,仰臥30~40分鐘,使腰部有溫熱感。 此法可鬆弛腰部肌肉,溫養腎臟,增加腎血流量,每日可做1~2次。
腹壓按摩腎臟:取坐位,吸氣之後用力憋氣3~5秒,同時收縮腹肌增加腹部壓力,如此反復有節奏地進行鍛煉。 此法利用腹壓的升高和降低來擠壓按摩腎臟,對腎臟是一種具有節奏性的衝擊,有補腎固精、通經活血之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 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第一節因時養生的原則
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易·繫辭》中說:“變通莫大乎四時”。 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簡要告訴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乃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關鍵。 所謂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
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 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秋冬兩季,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建立在陰陽互根規律基礎之上的養生防病的積極措施。 正如張景岳所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古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以致秋冬多患病洩,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度傷此陰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 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的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
二、春捂秋凍
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始減而未衰。 故春時人體肌表雖應氣候轉暖而開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春寒,氣溫驟降。 此時,必須注意保暖,禦寒,有如保護初生的幼芽,使陽氣不致受到傷害,逐漸得以強盛,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則是氣候由熱轉寒的時候,人體肌表亦處於疏泄與緻密交替之際。 此時,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故氣溫開始逐漸降低,人體陽氣亦開始收斂,為冬時藏精創造條件。 故不宜一下子添衣過多,以免妨礙陽氣的收斂,此時若能適當地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於肌表之緻密和陽氣的潛藏,對人體的應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強。 所以,秋天宜“凍”。 可見,“春捂”“秋凍”的道理,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脈相承的。
三、慎避虛邪
人體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畢竟有一定限度。 尤其在天氣劇變,出現反常氣候之時,更容易感邪發病。 因此,人們在因時養護正氣的同時,非常有必要對外邪的審識避忌。 只有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收到如期的成效。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這裡所謂的“八正”,又稱“八紀”,就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 它是季節氣候變化的轉折點,天有所變,人有所應,故節氣前後,氣候變化對人的新陳代謝也有一定影響。 體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節時刻感到不適,或者發病甚至死亡。 所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有:“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母”之說。 把“八紀”作為天地間萬物得以生長的根本條件之一,足見節氣對人體影響的重要。 因而,注意交節變化,慎避虛邪也是四時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第二節春季養生
春三月,從立春對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歸大地,陽氣升發,冰雪消融,蟄蟲甦醒。 自然界生機勃發,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所以,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一、精神養生
春屬木,與肝相應。 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 故春季養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對於自然萬物要“生而勿殺,於而勿奪,賞而不罰”(《四氣調神大論》),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培養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和高尚品德。 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殺胎夭”((淮南子·時則訓》),被古代帝王視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歷代養生家則一致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春天,應該踏青問柳,登山賞花,臨溪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髮之機。
二、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皮膚腠理逐漸舒展,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困倦,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 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髮。 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臥早起,免冠披髮,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克服情誌上倦懶思眠的狀態,以助生陽之氣升發。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極易出現乍暖乍寒的情況,加之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 所以,春天不宜頓去棉衣。 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減脫冬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 為此,《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 《老老恆言》亦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凡此皆經驗之談,足供春時養生者參考。
三、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故《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洩之”。 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故《攝生消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時木旺,與肝相應,肝木不及固當用補,然肝木太過則克脾土,故《金匱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說。 由此可見,飲食調養之法,實際應用時,還應觀其人虛實;靈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為扶助陽氣,此時,在飲食上應遵循上述原則,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四、運動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裡,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煉。 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盡量多活動,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路,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 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 但不可默坐,免生鬱氣,礙於舒發。
五、訪病保健
初春,由家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 因而風濕、春溫、溫毒、溫疫等,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血、猩紅熱等傳染病多有發生、流行。 預防措施,一是講衛生,除害蟲,消滅傳染源。 二是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 三是加強保健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根據民間經驗,在飲水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約500g,洗淨,放置於水缸或水桶之中,每週換藥一次);或在住室內放置一些 薄荷 油,任其揮發,以靜化空氣;另外,可按5ml/m2食醋,加水一倍,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週二次,對預防流感均有良效。 用板藍根15g、貫眾12g、 甘草 9g,水煎,服一周,預防外感熱病效果也佳。 每天選足三里、風池、迎香等穴作保健按摩兩次,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亦很重要,具體方法,詳見有關章節,此不復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第三節夏季養生
夏三月,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萬物競長,日新月異。 陽極陰生,萬物成實。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人在氣交之中,故亦應之。 所以,夏季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養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一、精神調養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裡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法,很有參考價值。
二、起居調養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
“暑易傷氣”,炎熱可使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 所以,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註意加強防護。 午飯後,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
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不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夠鍛煉身體。 因為溫水中沖洗時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擴張體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沒有條件洗溫水澡時,可用溫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濕邪侵英. 睡眠時不”上廁糞送風,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納涼時不要在房檐下、過道裡,且應遠門窗之縫隙。可在樹萌下、水亭中、涼台上納涼,但不要時間過長,以防賊風入中得陰暑症。
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三、飲食調養
五行學說認為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說。 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製肺氣。 故孫思邈主張:“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 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 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素問藏氣法時淪》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陰陽學說則認為,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主表,腎主裡,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唯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 西瓜、綠豆湯, 烏梅 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極易繁殖,食物極易腐敗、變質。 腸道疾病多有發生。 因此,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
四、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 因為劇烈運動,可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僅傷陰,也傷損陽氣。 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林浴。 否則,會引起寒濕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五、防病保健
(一)預防暑熱傷人
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 疰夏主要表現為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熱嗜睡、出汗多、日漸消瘦。 預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補肺健脾益氣之品,並少吃油膩厚味,減輕脾胃負擔,進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每天用鮮藿香葉、 佩蘭 葉各10g,飛滑石、炒麥芽各30g, 甘草 3g,水煎代茶飲。
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胸悶、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發麻、口渴,噁心等症狀,是中暑的先兆。 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若用西瓜汁、蘆根水、酸梅湯,則效果更好。 預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另外,防暑飲料和藥物,如綠豆湯、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涼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 對於一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稱為“冬病夏治”。 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 具體方法:可內服中成藥,也可外敷藥於穴位之上。 內服藥,以溫腎壯陽為主,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可以用白 芥子 20g、元胡15g、 細辛 12g、甘遂10g,研細末後,用鮮薑60g搗汁調糊,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cm的油紙或塑料薄膜上(藥餅直徑約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藥餅中央),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或貼在雙惻肺俞、百勞、膏肓等穴位上,以膠布固定。 一般貼4~6小時,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 每伏貼一次,每年三次。 連續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 通過如此治療,有的可以緩解,有的可以根除。 對於無脾腎陽虛症狀表現,但屬功能低下者,於夏季選服蓯蓉丸、八味丸、參芪精、固本丸等藥劑,也能獲得較好的保健效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第四節秋季養生
秋季,從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氣候由熱轉寒,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轉變為陰盛的關鍵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過渡。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一、精神調養
秋內應於肺。 肺在志為憂,悲憂易傷肺。 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情結。
秋高氣爽,秋天是宜人的季節,但氣候漸轉乾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垂慕之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 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說明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情緒。 保持神誌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我國古代民間有重陽節(陰曆九月九日)登高賞景的習俗,也是養收之一法,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一切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是調解精神的良劑。
二、起居調養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 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則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聞天”的情況。 因而,應須多備幾件秋裝,做到酌情增減。 不宜一下子著衣太多,否則易消弱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容易受涼感冒。 深秋時節,風大轉涼,應及時增加衣服,體弱的老人和兒童,尤應注意。
三、飲食調養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 所以,要盡可能少食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 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臞仙神隱書》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 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於健康。
四、運動調養
秋季,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 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亦可採用《道藏·玉軸經》所載秋季養生功法,即秋季吐納健身法,對延年益壽有一定好處。 具體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煉幾遍,分3次嚥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 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將氣送至丹田。 再將氣慢慢從口呼出,呼氣時要稍揾(音致,擦的意思)口,默念(口四)(音審),但不要出聲。 如此反复30次。 秋季堅持練此功,有保肺強身之功效。
五、防病保健
秋季是腸炎、痢疾、瘧疾、“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 預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 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 群體大劑量投放中藥,如板藍根、馬齒莧等煎劑,對腸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為防治“乙腦”則應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總的氣候特點是乾燥,故常稱之為“秋燥”。 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見口乾、唇乾、鼻乾、咽乾、舌上少津、大便乾結、皮膚幹,甚至皸裂。 預防秋燥除適當多服一些維生素外,還應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 人參 、沙參、西洋參、 百合 、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1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醫養生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醫養生學》 >第十九章因時養生
第五節冬季養生
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 嚴寒凝野,朔風凜冽,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成形勝於化氣。 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眼於一個“藏”字。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 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 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 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 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二、起居調養
冬季起居作息,中醫養生學的主張,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也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洩陽氣,有損於人也”。 在寒冷的冬季裡,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 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 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鬚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 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 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洩,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 從五味與五臟關係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 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 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恆進行自身鍛煉,但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煉。 還須指出,在冬天早晨,由於冷高壓的影響,往往會發生逆溫現象,即上層氣溫高,而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上下對流活動,工廠、家庭爐灶等排出的廢氣,不能向大氣層擴散,使得戶外空氣相當污濁,能見度大大降低。 有逆溫現象的早晨,在室外進行鍛煉不如室內為佳。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進補強身的最佳時機。 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是食補,一是藥補,兩者相較,“藥補不如食補”。 不論食補還是藥補,均需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具體情況分別對待,有針對性,方能取效。 具體補法詳見“藥物養生”和“體質養生”等有關章節。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藥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 黃芩 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 牛膝 能預防白喉。 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痺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 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6.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