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發表於 : 2022-07-10 , 15:59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標題 | 不作行的過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4-L2 ~ P84-LL1由是前說……決擇軌理。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2-L4 ~ P372-LL6由是前說……三摩地之法故。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嗎?還記得上次我們學到哪裡了吧!翻開《廣論》372頁第4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第84頁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記得要專注!00:43
修習四種資糧對於滅除沉掉極為重要
另外,很顯然,如果知道了沉掉的因,接著精進地遮除沉掉的因,對於截斷沉掉會有極大的幫助──能遮除沉掉的因,就能夠避免生起沉掉。接著再往下看:02:52
「不作行」過失──出現沉掉時不立即對治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怎麼樣呢?像《辨中邊論》就提到:這就是名為「不作行」的三摩地的過失。在《辨中邊論》中說:「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這個偈頌講到了修奢摩他的時候會出現五種過失,其中第四個過失就是「不作行」。那不作行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動作、沒有行持的意思。在什麼時候沒有行持呢?就是當我們的心中出現沉掉的時候,沒有立刻出現對治的動作,就是沒反應──沒有行持沉掉的這個對治品,這個就叫「不作行」,它是一個過失。有聽清楚吧?04:44
我們再往下看原文:04:48
這裡邊出現了一個「連鎖」,在法尊法師譯的文改譯了一下。這個「連鎖」,有一位善知識解釋它說:就像用一個很長的繩子把羊群栓成一長列,稱之為「連鎖」;在此處,將內心的分別接連不斷地產生,取名叫「連鎖」。好像我們內心有個連鎖店一樣,接連不停地產生和運動。06:38
那麼在修學三摩地的時候,注意!縱使掉舉與散亂細微,也應該用正知觀察到,並且在察覺了之後要想辦法迅速滅除!在這個時候,可能有些人就會認為:微細的掉舉與散亂雖然是應該可以加以對治,但是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難以對治,所以就不管、放著不管。或者認為:由於力量微弱、生起的時間也短,對於成就清淨的三摩地它好像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就不須斷除。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是因為什麼?是不了解如何修清淨的三摩地。07:30
你們覺得有一天你們上座,會產生這兩種想法嗎?還是有比這兩種想法更誇張的?接著往下看啊!看文:07:43
總攝:無論粗細沉掉皆需即時對治
那麼我們現在再去了解一下。比如說沉中有粗、中、細三種,有善知識解釋說:沒有力量與澄淨分二者,是粗分的沉;沒有力量,只有澄淨分,是中等的沉;雖然有澄淨分,但緣取的力量略微降低,是細分的沉。那麼掉舉是不是也分粗、細兩種呢?掉舉也有粗、細兩種。譬如在觀修佛像的時候一時忘失,從心的境界中失去了所緣;失去所緣之後,就是粗分的掉舉──就是觀佛像的時候佛像沒有觀出來了。那麼細分的掉舉是什麼呢?在《掌中解脫》中有舉了一個例子,說所緣境雖然沒有喪失,他還是有所緣的,但是在心的一角──他心裡邊的一個角落,分別心已經開始了。像什麼呢?就像冰下暗流湧動一般,可愛的境相即將現起還沒有現起,這樣的掉舉就是細分的掉舉。10:35
他用水在冰層下流動──水在冰層下流動可以被發現嗎?對細心的人可以看到的,仔細觀察是可以觀察到冰下有水,也可以說因為冰是透明的;那我們用力的話,也可以看到細分的散亂,或者說細分的掉舉。所以我們覺察地再仔細一點、再專注一些,就會注意到細分的掉舉已經在湧動了,這種觀察力是一定要修習的。11:15
所以大師教誡我們說:無論是粗分的還是細分的沉掉,都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即時察覺,而且要即時對治的;即使是最細分的沉沒,我們也要即時地察覺、即時地對治。就是不能耽誤時間,反應速度要夠快,觀察力要夠敏銳,然後起對治的時候也要非常快,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心思已經很敏捷、很細緻、很精美!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2:01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講次 | 0091 (2022-07-09 ~ 2022-07-15)●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4-L2 ~ P84-LL1 由是前說……決擇軌理。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2-L4 ~ P372-L8 由是前說……地之法故。
由是前說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故沈掉雖微,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悉不忍受,須畢竟滅。若不爾者,《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三摩地過。故或念云: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於是捨棄。又謂:彼等若無猛利、連鎖過長,則力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不為斷彼而起作行。此皆不知修習清淨三摩地法,詐現為知,欺求定者,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
第 9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習四種資糧對於滅除沉掉極為重要 00:43
2. 「不作行」過失──出現沉掉時不立即對治 02:52
3. 總攝:無論粗細沉掉皆需即時對治 09:06
標題 | 不作行的過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4-L2 ~ P84-LL1由是前說……決擇軌理。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2-L4 ~ P372-LL6由是前說……三摩地之法故。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嗎?還記得上次我們學到哪裡了吧!翻開《廣論》372頁第4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第84頁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記得要專注!00:43
修習四種資糧對於滅除沉掉極為重要
說既然如此,在前面講到的座間,就是在下座的時候,在座間行持的那個章節中有提出守護根門等四個,這四個對於遮除沉掉這兩個都是相當重要的。在《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的時候,有講到「未修中間應如何行」,還記得吧?《廣論》中說:「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大師在〈修習軌理〉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學習四種資糧是容易引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道的正因。那麼還記不記得四種資糧是哪四種?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還有什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大師在奢摩他的章節裡邊,又再度地提到了四種資糧它的什麼作用?對於滅除沉掉來說它是相當重要的!02:30由是前說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01:07
另外,很顯然,如果知道了沉掉的因,接著精進地遮除沉掉的因,對於截斷沉掉會有極大的幫助──能遮除沉掉的因,就能夠避免生起沉掉。接著再往下看:02:52
「不作行」過失──出現沉掉時不立即對治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是說:因此即使是微細的沉掉,也都應該用正知察覺,無論是哪一種沉掉,能不能忍受?都不能忍受!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遮除沉掉。這是大師告訴我們一個修定的修行人應該有的見解,或者應該有的一個狀態。03:37故沈掉雖微,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悉不忍受,須畢竟滅。若不爾者,《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三摩地過。03:11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怎麼樣呢?像《辨中邊論》就提到:這就是名為「不作行」的三摩地的過失。在《辨中邊論》中說:「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這個偈頌講到了修奢摩他的時候會出現五種過失,其中第四個過失就是「不作行」。那不作行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動作、沒有行持的意思。在什麼時候沒有行持呢?就是當我們的心中出現沉掉的時候,沒有立刻出現對治的動作,就是沒反應──沒有行持沉掉的這個對治品,這個就叫「不作行」,它是一個過失。有聽清楚吧?04:44
我們再往下看原文:04:48
有看到吧?04:52故或念云:04:50
於是呢,05:05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05:03
這一段列舉了兩個錯誤的想法。說那個修定的人如果心裡想:微細的掉舉、散亂等等,即使在最初就截斷也沒辦法去除掉,所以就不必截斷了。於是就放著不管。還有另一種想法,他心裡想:這些只要不至於過分地猛烈與太過長久而連綿不絕,那麼它們的力量就是很微弱,而且時間也短暫,不會造業,所以就不需要截斷它。於是也就不為了斷除這些而有所作為。06:06於是捨棄。又謂:彼等若無猛利、連鎖過長,則力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不為斷彼而起作行。05:20
這裡邊出現了一個「連鎖」,在法尊法師譯的文改譯了一下。這個「連鎖」,有一位善知識解釋它說:就像用一個很長的繩子把羊群栓成一長列,稱之為「連鎖」;在此處,將內心的分別接連不斷地產生,取名叫「連鎖」。好像我們內心有個連鎖店一樣,接連不停地產生和運動。06:38
那麼在修學三摩地的時候,注意!縱使掉舉與散亂細微,也應該用正知觀察到,並且在察覺了之後要想辦法迅速滅除!在這個時候,可能有些人就會認為:微細的掉舉與散亂雖然是應該可以加以對治,但是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難以對治,所以就不管、放著不管。或者認為:由於力量微弱、生起的時間也短,對於成就清淨的三摩地它好像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就不須斷除。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是因為什麼?是不了解如何修清淨的三摩地。07:30
你們覺得有一天你們上座,會產生這兩種想法嗎?還是有比這兩種想法更誇張的?接著往下看啊!看文:07:43
這一段就是總結,把上面列舉那些想法總結一下。說以上這些想法,都是實際上不了知如何修持清淨等持的方法,他不知道怎麼樣修習清淨的三摩地的方法或教授,但是卻裝作了解而欺騙希求等持的人。就是如果這種說法,他是裝作了解給你講的。給什麼人講呢?給希求等持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已經背離了至尊慈氏等大善知識,所抉擇修定方法的這個軌理,他沒有依據,而且徹底地背棄了。所以如果有這些觀念,我們學了這些教授,就會知道他們還不了解要如何修學清淨的三摩地,因為那些見解已經完全背離了至尊慈氏所抉擇的修定方法。09:06此皆不知修習清淨三摩地法,詐現為知,欺求定者,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07:59
總攝:無論粗細沉掉皆需即時對治
那麼我們現在再去了解一下。比如說沉中有粗、中、細三種,有善知識解釋說:沒有力量與澄淨分二者,是粗分的沉;沒有力量,只有澄淨分,是中等的沉;雖然有澄淨分,但緣取的力量略微降低,是細分的沉。那麼掉舉是不是也分粗、細兩種呢?掉舉也有粗、細兩種。譬如在觀修佛像的時候一時忘失,從心的境界中失去了所緣;失去所緣之後,就是粗分的掉舉──就是觀佛像的時候佛像沒有觀出來了。那麼細分的掉舉是什麼呢?在《掌中解脫》中有舉了一個例子,說所緣境雖然沒有喪失,他還是有所緣的,但是在心的一角──他心裡邊的一個角落,分別心已經開始了。像什麼呢?就像冰下暗流湧動一般,可愛的境相即將現起還沒有現起,這樣的掉舉就是細分的掉舉。10:35
他用水在冰層下流動──水在冰層下流動可以被發現嗎?對細心的人可以看到的,仔細觀察是可以觀察到冰下有水,也可以說因為冰是透明的;那我們用力的話,也可以看到細分的散亂,或者說細分的掉舉。所以我們覺察地再仔細一點、再專注一些,就會注意到細分的掉舉已經在湧動了,這種觀察力是一定要修習的。11:15
所以大師教誡我們說:無論是粗分的還是細分的沉掉,都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即時察覺,而且要即時對治的;即使是最細分的沉沒,我們也要即時地察覺、即時地對治。就是不能耽誤時間,反應速度要夠快,觀察力要夠敏銳,然後起對治的時候也要非常快,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心思已經很敏捷、很細緻、很精美!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