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1-止觀要旨總說

廣論止觀初探各講連結 1~100講
1講 2講 3講 4講 5講 6講 7講 8講 9講 10講
11講 12講 13講 14講 15講 16講 17講 18講 19講 20講
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29講 30講
31講 32講 33講 34講 35講 36講 37講 38講 39講 40講
41講 42講 43講 44講 45講 46講 47講 48講 49講 50講
51講 52講 53講 54講 55講 56講 57講 58講 59講 60講
61講 62講 63講 64講 65講 66講 67講 68講 69講 70講
71講 72講 73講 74講 75講 76講 77講 78講 79講 80講
81講 82講 83講 84講 85講 86講 87講 88講 89講 90講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01-止觀要旨總說
真如老師開示


止觀要旨總說
今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全球都經歷了疫情的考驗,而很多國家現在仍然在經歷第二波疫情。在這中間,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我們盡力為往生者誦經回向,好好地安慰那些經歷了傷痛的家人、朋友。而醫生護士這些作為醫護的工作人員,今年更是極為艱辛、極具挑戰的一年,感恩他們的無私奉獻,使很多人又被救回了生命。在疫情期間,為這個世界少一分痛苦、多一些溫暖,堅持奉獻的人們,一併獻上我們的禮敬和感恩。1’26”

因為必須隔離,所以才能對抗蔓延的疫情,很多人的工作、財產、心理,其實都受到了重創或者創傷,在《入行論》中說:「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無論是在身處順境還是逆境,能夠造集善業,都是令人歡喜的,因為善因會感得樂果,是最為吉祥。所以,祈願大家努力振作,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繼續創造生命的美好,還有生命的奇蹟!2’18”

因為疫情,憶師恩轉為了線上,希望大家能夠投注真心!此時此刻,我們齊聚一堂,憶念師父、供養師父。在疫情期間,出家人努力地聞思修,居士們也從沒有間斷學習正法,以此供養令正法久住、令師歡喜,願此功德能迴向眾生,希望眾生都得到安樂!3’04”

師父在三十多年前,在漢地用漢語為我們宣講了《廣論》,並且開創了一種學習《廣論》的方式,就是廣論班。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可以說幾乎都是因為師父的恩德,今天才有機會學習到宗大師的教法。在這麼多年當中,師父在我們的心續裡,建立了對於皈依三寶、深信業果,還有出離心、菩提心的這些正知見,讓我們在心中漸漸地生起了一顆好樂希求趣入成佛之道的心,並且腳踏實地地從調伏內心、取捨業果開始修起,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師父為了讓我們更進一步學習後面的道次第所做的準備。4’10”

在大大小小的開示中,師父不遺餘力地啟發我們建立教法、饒益他人之心,比如說從一開始的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然後為我們講了許多經論,啟發我們從入道之初就能夠歡喜大乘、嚮往大乘,乃至真正地走向大乘。4’36”

像打開很多同學的《廣論》書,我們的前半部分,因為常常翻閱,顏色都是有點暗,但是後半部的止觀卻潔白如許。多年來,我們都致力於前半部分《廣論》的學習。我這本是新的,看得不明顯,我的舊書也是非常明顯,前半部都是有點暗的。所以我們致力於前半部的學習,對於《廣論》後二度還沒有正式地開始學,雖然毘缽舍那師父也有請師長為我們講過,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法師完整地聽過一遍,至於奢摩他完全沒有學。5’24”

在大乘當中最主要的修持是什麼呀?就是六度對吧?六度當中的靜慮波羅蜜,以及般若波羅蜜——有在認真聽嗎——也是禪定與證達空性的智慧,這兩點是最為甚深,也是最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基礎、還有正確的引導,然後會誤入歧途的。我們都可能有同樣的觀感,禪定極具魅力,具有難思的魅力,很多人、很多修行人一上手就想要修定,可是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前面的道次,可能就會出麻煩。比如師父就跟我們說過:有人有捨世專修之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到山上去修行,住在非常簡陋的茅棚裡邊,物質生活也降到了最低,每天打坐,可是上了座就開始昏沉。然後一年二年三年,如果十年之後去看了,哇!這個上座還是在昏沉,還是如此,如果一生如此的話,豈不是虛度了嗎?所以師父在開示中都有告訴我們,有人費了這麼大的力氣修行,費了這麼大的苦心,可是卻在昏沉的這種狀態之中修行了一生。所以,這完全是不入道的一種修行,浪費了生命是非常可惜的。7’41”

還有的人,觀想一片虛無、空白,就是好像什麼也不想,就認為自己是在修空性,甚至因此毀壞了業果的取捨。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前面的基礎,以及正確的引導所產生的過失。我的善知識們也說過:「學習止觀最重要的就是前行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最主要的就是要修習暇滿、無常,然後皈依業果。」師父這麼多年來,教導我們學習《廣論》的道次第,就是希望我們能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有資糧學習止觀。8’30”

好多年了,許多學員都非常非常希求止觀的學習,然後我也收到非常非常多學員的來信,每到一處他們就說:「我們要學習毘缽舍那!什麼時候學習毘缽舍那?」都希望能學習毘缽舍那,就學習止觀。其實,這也是師父的心願。然後這兩年來,我一直跟大家說,我們一定要開始學習止觀,今年2020年一定會開始講、開始學。很多同學對於毘缽舍那空性的法類非常地希求,而我也請示了善知識,要學習毘缽舍那,要依著次第,要先學奢摩他才如法。而且要生起毘缽舍那也一定要先生起奢摩他,所以今年我們就從奢摩他開始學習,也算是學習毘缽舍那一部分的內容。9’35”

藉著這個因緣,今天我也希望非常簡要地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止觀的概要。請大家認真聽!9’52”

提到止觀,也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奢摩他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寂止、寂住,止息沉掉,安住於所緣上,所以稱之為寂止,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的。毘缽舍那也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勝觀。勝觀是相對於誰的勝觀呢?也就是看見了比奢摩他所見更為超勝的內容,也就是透過觀察抉擇,看得比奢摩他更加地清晰,更加地透徹,所以稱之為勝觀,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10’52”

那我們修行人為什麼要學習止觀呢?這個就可以請大家翻開《廣論》336頁第7行,「如《解深密經》云」,注意喔!《解深密經》會回答我們這個問題:「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有看到吧?所以在這經典裡邊說,無論大乘還是小乘、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注意喔!不是一部分的功德而已,也不是大部分的功德,而是一切的功德,那麼所有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中無法生起止觀的品類、隨順的止觀,甚至是真正的止觀,我們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功德的。在經論當中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三摩地,而止觀就是這一切一切的總綱。12’35”

請大家再翻開《廣論》,還是337頁的倒數第3行,有蓮花戒論師所造的《修次下編》。看!《修次下編》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能遍一切勝三摩地,當說止觀雙運轉道。」佛陀雖然宣說了菩薩無量無數的等持,也就是三摩地,但是止觀能夠遍攝一切三摩地,所以應當宣說止觀雙運的道。13’24”

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既然都是止觀或隨順的止觀、止觀品類的果,那麼到底什麼是奢摩他呢?這個奢摩他有一個特色,異於我們平常狀態的一個特色,就是有輕安——至於什麼是輕安?可以在我們學習奢摩他的時候學——,喜樂、輕安;然後它這個輕安還是殊勝的輕安,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修所成的。注意!三摩地,就是奢摩他。14’16”

那麼換句話說,止息了沉、止息了掉舉,然後這種非常專一、安住在善所緣上,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這就是一個奢摩他的狀態。那麼《廣論》上怎麼定義的呢?看一看《廣論》的339頁倒數第4行,《修次中編》亦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有看到吧?這個我們就是要開始學。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內在的所緣,安住於具足歡喜以及輕安的心,就是奢摩他。15’33”

那麼奢摩他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種心的狀態?只不過它是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我們內在的所緣,然後它是安住,就是一直輕鬆地、不用費力氣地具足歡喜和輕安這樣的一個心的狀態,就是奢摩他。16’04”

那麼著名的毘缽舍那,在這兩年到處會聽到同學說:「想學毘缽舍那、想聽毘缽舍那」,那麼到底什麼是毘缽舍那呢?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就是毘缽舍那。換句話說,在奢摩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去觀察所緣境,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了輕安——注意喔!這又是一種輕安,不是奢摩他的輕安,是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的輕安,這時候就獲得了毘缽舍那,獲得了毘缽舍那的時候就獲得了止觀雙運。因為在原來的奢摩他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毘缽舍那,所以獲得了止觀雙運。17’10”

那麼在《廣論》,還是339頁倒數第3行,說:「即由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真實,是名毘缽舍那。」這個還是《修次中編》,蓮花戒論師寫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安住於奢摩他,然後思擇那個境,就是毘缽舍那。17’42”

奢摩他的定義、毘缽舍那的定義,還有為什麼會修習止觀,我們大概都聽了一下。那麼接下來會不會有一個問題,說:「我們可不可以只修毘缽舍那,或者只修奢摩他呢?」因為有的人比較相應修定,可能只想打坐,只想修定;然後有的人比較喜歡抉擇,喜歡觀察抉擇,可能只想修觀、勝觀,修毘缽舍那。可不可以只修奢摩他,或者只修毘缽舍那呢?18’34”

這個問題到哪裡去找答案呢?還是在《廣論》上,請大家看341頁的倒數第5行,《修次中編》中說:「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這個事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廣論》的這段文字在說什麼呢?比如說,在夜晚,我們去看一個很古老的牆上的壁畫,如果我們想看清楚這個牆上的壁畫,所以要點燃燈燭。可是如果風很大,即使點燃了蠟燭,我們也是看不清楚牆上的壁畫,因為那個燭火在顫動,可能在顫動的那個中間我們是無法分清楚,這個壁畫到底是看不清楚的;如果沒風,可是燈非常暗,比如就像豆粒那麼小的一點光,可是那個壁畫很大很大,我們也是很難看清全部,無法看清楚牆上的壁畫。所以它必須風也不大、燈又很亮這兩者,才能看清楚那個壁畫。同樣地,如果沒有奢摩他,我們的心就會被沉掉的風所擾動,沒法安住,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可是如果沒有毘缽舍那的話,就是沒有亮,沒有那個燭光,我們的心就像處在黑暗中,沒有光明,也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如果在黑暗中,應該一點也看不到,別說清晰了。所以必須透過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才能夠清晰地看見空性的內涵。請問為什麼要看見空性的內涵呢?那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不僅要了脫自己的,還要了脫所有有情的,所以空性一定要看清楚、一定要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學止觀二者的原因。21’24”

那麼,是否要先生起奢摩他之後,才生起毘缽舍那呢?次第是這樣的嗎?答案是確定的嗎?大家可以看看,宗大師在《廣論》上是怎麼講的,應該是在344頁,宗大師在《廣論》上引了《入行論》,在344頁正數第2行,《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所以說:「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必須要生起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毘缽舍那,不可能先獲得毘缽舍那之後再獲得奢摩他。我們也一定要依著次第,依著正確的次第來修學。22’29”

註:「毘」與「毗」為異體字,在古文裡用「毘」。根據譯場的體例,本網站在引用《廣論》原文的時候,會以「毘缽舍那」來書寫,其他非引用經典的場合則不在此限。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2-止觀修持次第概要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2-止觀修持次第概要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真如老師開示


修奢摩他的資糧
那麼,首先要學習奢摩他的話,我們正式學習奢摩他之前,要具備修學奢摩他的資糧。奢摩他的資糧有六個。28”

第一個是要安住在具足順緣的地方,聽起來就很美好,具足順緣的地方就很順心。第一個講的是外環境。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都是要向內心的。比如第二個叫少欲,第三個是要知足,第四個是要斷除雜務,就是不要有太多的雜事,因為有雜事是沒法修習奢摩他的,比如說坐著修定,過一會想想這個事情沒做,那個事情要看一下,就像現在一會想去翻翻手機,然後翻翻這個、翻翻那個,應該是沒辦法修止的、沒辦法修定的。所以如果想要以後修定的同學,現在要控制一下自己對手機的依靠感,因為一旦你把手機關機,或者不拿手機的時候,可能會焦慮,養成了依賴它的習慣,所以要想修止的話,從現在就開始要斷除這些雜務。1’42”

那麼第五個也很重要,要持守清淨的戒律,大家都知道是由戒生定,所以戒律的持守是修習定的人一定要過的……你說一關也行,說是功夫也可以,因為如果沒有清淨持律攝心的習慣,也很難坐得下來,調伏這個狂心啊!像野馬一樣奔騰的狂心,不經過戒律的調治,直接進入定也是很困難的,所以戒律的持守、持守清淨的律儀也是止觀的資糧。第六個就是斷除貪欲等惡的尋思,就是這個心不能緣在這些事情上。那麼在其他的論典裡也提到了不同的資糧。2’38”

修奢摩他的次第
那麼在具足奢摩他的資糧之後,在修習奢摩他的時候,要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比如說打坐的時候要具足怎樣的威儀、垂簾等等,怎麼樣的盤坐、怎麼樣的手勢,內心要緣著什麼樣的所緣,以及緣著這個善所緣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在心中出現沉、掉?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什麼是沉,什麼是掉。3’24”

在修奢摩他的過程之中,一定要有正知正念去覺察沉掉,比如說有沒有生起?能否在它生起的幾個念頭就馬上抓到,還是都過了很長時間才發現自己跑題了、念頭已經跑了?所以非常及時地能夠觀察到是很重要的功夫。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已經生起了,要立刻認真地對治。如果我們不了解什麼是沉掉,直接去修定的話,很有可能我們自己以為遠離了沉掉,實際上還是處在昏沉和掉舉的這個狀態中。如果就這樣過了一生,還以為是在修定,那真的是太可惜了!4’29”

在《廣論》裡邊,宗喀巴大師特別強調修奢摩他的時候,一定要緣著,注意!緣著善所緣,在經論當中提到不同的修行人可以緣著不同的所緣。那麼如果緣著佛像來修的話,是特別特別好的,因為在訓練我們的心專注在所緣上的同時,天天觀想佛像,這樣的話,我們同時在訓練專注的時候,訓練心專注所緣的時候,其實可以累積到不可思議的福德。所以所謂的修定,並不是打坐,讓自己的心什麼都不想,或者把自己的心放空就可以了的,心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就像一個手要抓一個,一定要有個所緣,安住在善所緣上。5’39”

那麼安住在善所緣上之後,透過九住心、六種力,還有四種作意來修奢摩他,一旦專注在所緣上,就遠離了沉掉,獲得了殊勝的輕安的時候,前面講過,這就是奢摩他了。5’55”

必須修毘缽舍那的原因
那獲得了奢摩他夠不夠呢?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進一步地、更進一步地修習毘缽舍那,應該要進一步地生起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因為這才是我們修習奢摩他的意義。為什要要修習奢摩他呢?我們不是要修定,進入幾禪天、幾重天,我們是要解脫老死的。也唯有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我們才能徹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獲得生命的大自在,徹底地沒有苦蘊背負的這個大自在,這是所有修行人最嚮往的目標,應該說最希求達到的理想。佛陀也就是因為這個生老病死的痛苦離開了王宮,走向了苦行林,也是因為生老病死,他想要為我們找到一味解藥。那味解藥是什麼呢?解脫生老病死的解藥,就是空性,空性的解藥。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毘缽舍那,一定要親自地去品嚐毘缽舍那的滋味!說:梨子是什麼味道?還有人蔘果是什麼味道?聽人家說的;一定要親口去嚐一嚐,親自地去品嚐佛陀為我們找到的這個生老病死的解藥,到底是何等的甘甜!7’39”

修毘缽舍那的資糧
那麼想要獲得空性的毘缽舍那,同樣還是要具備資糧:最初必須要親近正確地了達佛語宗要的智者,有善知識,在這樣的善知識面前,聽聞宣說空性的無垢經論,然後透過聞思的智慧能夠引發通達空性的正見,具備這樣的資糧之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生起通達空性的毘缽舍那。8’15”

修毘缽舍那的次第
在證得空性之前,大家都知道,知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所破,如果沒有認識所破的話,是絕對不可能證得空性的。在辨識所破的這個過程之中,有的人就是會破得太過,如果破得太過的話,會有什麼問題呢?如果破得太過,就很有可能墮入斷見,認為沒有自性就等於什麼都不存在。所以宗大師在《廣論》中花了很多的篇幅、很大量的筆墨來成立:沒有自性並不等於一切全無,並不等於什麼都不存在,因果緣起是絕對不能否定的,一定要在不破壞緣起作用的前提下破除自性。正因為無自性,所以緣起作用才能夠安立,反過來說,正因為緣起具有種種作用,所以諸法一定是無自性的。9’40”

龍樹菩薩在他所造的《迴諍論》裡邊,有這樣一句,說:佛說空、緣起、中道的內涵是相同的,並不是自性空就是沒有緣起,或者說緣起有作用就沒有自性空,佛陀說空、緣起、中道的內涵是相同的,敬禮無與倫比的最勝導師、佛陀。10’12”

正確地認識了所破之後,接下來必須要抉擇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那麼透過抉擇兩種無我證得的空性,進一步引生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10’25”

透過修學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再加上方便分的廣大行,我們能夠一步一步地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最終獲得一切智智的佛果。10’40”

月稱菩薩所造的《入中論》裡邊也有說過:「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這是形容第六地的菩薩就像鵝王一樣,他成就了世俗廣大的道次第,以及真實義甚深道次第的雙翼,是兩個雙翼,然後引導著眾生,而且承著往昔所修的善根的這種風的力量——大家都知道雁群在飛的時候,牠是乘著風的力量,然後飛度了什麼?雁群飛度虛空、飛度大海、飛度湖泊,然後這個菩薩,六地的菩薩飛度了菩薩功德的大海,到達了哪兒呢?到達了佛地的彼岸。所以修學菩薩道的人們,應當修學深廣兩種道次第,具足方便及智慧,最終才能達到佛果、佛地。11’54”

結勸
上面非常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了止觀的重要內涵,我們馬上就要開始學習《廣論》的奢摩他和毘缽舍那。今天在憶師恩法會,我們做止觀的前行課,因為在親近善知識品裡邊說,供養善知識,正行供養最能令師歡喜了,如教修行。師父希望我們好好地學習後二度,那麼我們就要開始學習《廣論》的奢摩他和毘缽舍那了,我們終於盼到了一起學習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這一天了!12’55”

大家要好好地預習,說:怎麼預習呢?你可以從奢摩他看起,多看幾遍,因為很快可能就開始了。很多同學說要求聽毘缽舍那,但是別著急、耐心一點,還是按照宗大師和十方諸佛為我們開示的道次第,後二度從奢摩他開始學習,所以我們會從奢摩他開始學。諸位,你們準備好了嗎?要開始囉!13’46”

註:「毘」與「毗」為異體字。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3-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3-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三稱)1’43”

策發精進求證菩提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的是《廣論》的〈奢摩他〉。靜慮度和智慧度是六度之中的後二度,靜慮度的前一度是精進度,還記不記得精進度的定義是什麼?是「勇於善」,對吧?勇於善法!這裡邊的「勇」字是什麼意思?是好樂、歡喜的意思。那麼勇於善,就是對善法好樂、歡喜。「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我們平常做一件事情,有時候覺得特別困難,那個事情的難度似乎很大,但是再難的事情都會找到下腳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心意振奮的話。2’58”

  比如說菩薩修菩薩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在《廣論》裡是有清晰的修持的次第。看到菩薩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心生怖畏,覺得這些我怎麼可能做到?但是在布施度裡邊,讓我們學會從布施黃菜葉開始。那麼黃菜葉是很容易布施的,因為也沒有讓我們布施整棵的菜,也沒有讓我們布施綠的,只是黃的而已,所以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捨心開始練的話,慢慢地就可以用強大的布施,來對治自己的慳貪心。然後一步一步把我們的心從只愛著自己、計較自己的苦樂,轉化成關心越來越多的人,乃至關心所有的有情。把愛著自己之心,轉化為愛他勝自之心,甚至為了利益盡法界、遍虛空界的如母有情,發起了一顆志求佛果的這樣的心。4’21”

思惟菩提心之利益
  像《入行論》中有這樣說:「佛於多劫深思惟,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佛陀真實地徹見了菩提心對於自他的饒益,在《入行論》中以菩提心的種種利益來勸發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比如說會說菩提心能夠滅罪勝過其他的善,容易獲得利益和歡樂和快樂,而且能夠成辦我們的所求,比如說:「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捨菩提心。」5’13”

  菩提心也是非常地珍貴難得,它的快樂的果報沒有窮盡!「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所以從生果的方面,菩提心的利益的快樂的果實是沒有窮盡的,而且菩提心能夠損定罪,除去怖畏,能滅不定罪。所以菩提心,像《入行論》還有一個偈子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在劫末火出現的時候,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都會被這樣的劫末火燒成灰燼;同樣地,發起菩提心,在剎那間就能夠燒毀,就像劫末火一樣,燒毀非常非常嚴重的各種惡業。嚴重的各種惡業會感得什麼?極其慘烈的苦果成熟在個人的身心上。所以菩提心如果能夠在剎那間就淨化各式各樣的重罪的話,那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一大福音、好消息喔!6’47”

  《入行論》這些偈子是非常美好的、美妙的,希望大家能夠最好把它背下來。6’56”

為成佛故學奢摩他
  雖然外道也是會修止觀的,聲聞乘還有獨覺乘也修止觀,所以止觀是與外道、與小乘共的,但是宗大師是在六度中的後二度的章節裡邊廣講止觀,大師這麼做,一定是希望我們能夠以大乘發心或者隨順大乘發心來修學止觀。7’32”

  後二度的「度」字,就是波羅蜜多,義譯過來就是「到彼岸」,跟大乘道是同義的。那到彼岸,何處是彼岸?是增上生?是出離生死輪迴?還是佛地?如果沒有大乘發心的攝持,即便我們獲得了止觀,也不是靜慮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因此,我們並不是僅僅為了自己得到禪定之後,能夠享受禪定的快樂,處在那種輕安之中;也不是僅僅為了自己得到止觀之後能夠了脫生死,只求自己了脫生死;我們必須建立「是為了將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從生死的流轉中救拔出來,我必須去成佛」這樣的一個目標。為了成佛,我們必須在心中生起止觀雙運的道;生起止觀雙運之前,我們必須要獲得真實的奢摩他,所以我們先要了解如何才能夠生起真實的奢摩他。9’08”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
  《入行論》中說:「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內心散亂者,如處惑牙中。」在發起樂於行善的精進之後,應該讓我們的心安住於禪定;如果沒有辦法安住於襌定的狀態,我們的心就會非常散亂,散亂的人就「如處惑牙中」,心生散亂者像什麼呢?就像處在眾多煩惱猛獸的獠牙中是一樣的。如果身處在猛獸的獠牙中的話,大家可以知道那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況,因為只要那獠牙一動就沒命了。所以我們的安全狀態是要在禪定中,所以必須生起禪定;那麼生起禪定,要對治沉沒和掉舉,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地生起遠離沉掉的禪定。10’25”

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
  宗大師在《功德之本頌》中說:「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速疾相續生起求加持。」這裡邊的第一句「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這個最主要講的就是奢摩他,也就是止觀中的「止」。奢摩他是內道與外道都必須修持的一種道,前面我們已經講了,外道和內道修持有什麼不一樣?比如說外道的行者,他透過修習奢摩他,也能讓心完全專注在他的所緣境上;而內道當中,無論大乘或小乘也必須修學奢摩他,這是大小乘都不可或缺的一種道。11’24”

  以內道而言,最主要是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樣的一個善所緣上,比如說「安住」,像把我的手安住在這個麥克風上一樣,就這樣,安住在這上面。不是這樣的。那個散亂的狀態就是這樣,一直抓各種東西;這是安住在善所緣,這個是善所緣的話。或者說我們觀想一尊佛像,我們的心緣著佛像。可是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安住在善所緣,而心會什麼也不緣嗎?會老老實實待著嗎?不會的,它會緣著善所緣以外的法,那麼心中就生起了散亂,這就是《功德之本頌》當中說的「於顛倒境散亂」。12’17”

  當我們的心沒辦法專注在善所緣上,產生散亂的時候,而且不停地散亂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力量,那個力量就是「止」。止什麼呢?止息這個散亂。就是比如說如果是這一隻手的話,就這樣一直這樣,這個止就是把它握住,乃至把它壓伏掉,開始緣在善所緣上。12’55”

  所以說,就是把它從原來散亂的軌道上拉到一個不散亂的軌道上。把一件事,把這個事挪到這上面,這是需要力的,有的時候可能像起重機一樣。雖然我們舉的是心念,可能會比舉石頭、舉什麼還要費力氣,因為它會咬不住,就是你的心開始緣正念的時候會一直散、一直散,會抓不住,因為心沒有力量,止力不夠。所以需要我們不停地練習、不停地練習,我們要設法讓我們的心能夠止息散亂,專注於善所緣上。所以宗大師說:「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這就是奢摩他,也就是止觀中的「止」的部分。13’45”

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
  外道透過修學奢摩他,能夠對欲界離欲喔!就是能夠離開欲界喔,他的心。甚至他可以層層增上,獲得四禪八定,連最高天的有頂定都能夠獲得。而且透過奢摩他,他能夠生起眾多的神通、非常了不起的神通,就是我們想像的那種像神仙一樣的,而且還能夠進行種種神變。但是即便是這樣,就是已經像個神仙似的,或者說我們看到這麼厲害的人會以為說:「欸,這是不是佛菩薩?這麼厲害!」但是這樣夠不夠呢?看起來像,實際上是不是呢?這樣是不夠的!所以第二句話就提醒到說:「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這裡邊的「正義」,是說只有奢摩他是不夠的,生起奢摩他之後,我們必須要如理地觀察真實義,這個真實義、這個正義也就是空性的內涵。15’07”

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速疾相續生起求加持
  所以「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然後我們「速疾相續生起求加持」。那麼速疾相續生起什麼呢?就是生起「止觀雙運道」。所謂的「止」就是奢摩他,「觀」就是毘缽舍那;奢摩他能夠止息心中對顛倒境的散亂,毘缽舍那能夠如理地觀察空性的內涵。希望透過上師您的加持、您的加持力,讓我們的心續中能夠快速地生起止觀雙運的道。15’51”

  想要生起止觀雙運,就必須要先獲得止,也就是奢摩他。然後「奢摩他」這三個字是梵文的音譯──奢摩他,然後義譯過來就是「寂止」,寂靜的寂,停止的止。寂滅沉掉,專一安住於所緣境上,並且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三摩地,就是奢摩他了。所以祈求上師能加持我們,心中能夠快速地生起止觀雙運的道。16’3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4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來源
講次:0004
標題: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廣論》段落:P336-L2 ~ P336-L4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慧波羅蜜多之所攝故。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1月7日)
《廣論》譯文版本說明
  關於《廣論‧奢摩他》的章節,當年法尊法師也曾經修改過之前的譯文,但是修改的版本後來就沒有出版,直到最近出版的法尊法師的文集當中才有收錄。我們譯經院的法師也有參照了改譯的版本,同時也依據宗大師的《廣論》的原文,就是藏文原文,進行了詳細地校對。所以我們這一次學習止觀,就是用譯經院的法師校對過的版本,有一些地方可能會與現在我們手上的這本《廣論》是略有出入的,我們在每一講的後面,都會附上改譯的對照表。1’11”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現在我們就要開始了喔!所以請大家要翻開《廣論》336頁。336頁,有翻開嗎?請看第2行。這裡邊第1行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接著是「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在《四家合註》當中,語王大師對此有一段解釋,我來唸一下。因為《四家合註》還沒有出版,所以我只有這樣的草本。2’04”

  對於「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他解釋說:「謂此法傳承之至尊上師自身諸本傳上師也。此復即如前說,從能仁王傳至彌勒、無著等廣行派,及傳文殊、龍樹、寂天等深見派諸師;」這一段話語王大師解釋說:此處宗大師敬禮的「勝尊具大悲者」,就是宗大師自己的直接的上師與傳承上師。其中「至尊上師」──就是語王大師對宗大師的尊稱──就是指宗大師;「本傳上師」就是指直接的上師與傳承上師。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等祖師,然後漸次地傳下去就是廣行派的祖師們;還有佛也傳給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給了龍樹菩薩、寂天菩薩,然後漸次傳下來的就是深見派的祖師們。3’23”

  再接著,《四家合註》說:「特如至尊自所宣說:『由師恩德得見時,我意於今獲安息。』雖實義中,至尊上師自與文殊怙主無二無別,然於共通所化方面,猶仍示現親從文殊聽聞甚深中觀正見之相,故禮彼等。」這一段解釋一下,就是特別像宗大師在他寫的《緣起讚》中說:「由師恩德得見時,我意於今獲安息。」說雖然在事實上,宗大師是與至尊文殊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在共通的所化機面前,宗大師還是示現從文殊菩薩聽聞甚深的中觀正見,是由於文殊菩薩的深恩才能證得空性,所以宗大師寫奢摩他的章節之前,先禮敬廣行派、深見派的祖師們;特別禮敬文殊菩薩。這就是「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這一句話的意思。4’49”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往下看,我就看這樣的版本。你們看,就是「第二、別學後二波羅蜜多者,謂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道理。此二如其次第,即是靜慮及慧波羅蜜多之所攝故。」這個「第二別學」的「別」字,我一開始讀到的時候是覺得有點特別,你們會不會覺得很特殊呢?因為比如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一度一度就是這樣下去就可以了,為什麼《廣論》到後面的後二度,前面加了一個「別學」兩個字?別學後二度。這是強調它的特殊性的意思。為什麼要強調它的特殊性呢?所以我們現在再思考一下。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呢?你們可以討論一下。6’06”

  如果解釋一下科判,「別學」就是特別學習後二種波羅蜜多,也就是特別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和般若波羅蜜多,是指要修持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方法。那麼修持奢摩他與毘缽舍那,「依序」──依著次第,統攝於靜慮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當中。如果作一下抉擇的話,一般而言,奢摩他及毘缽舍那都是與小乘行者共通的,乃至外道也會修奢摩他及毘缽舍那,但是六度就都是佛陀或者菩薩才會具有的。所以奢摩他不一定是靜慮波羅蜜多,毘缽舍那也不一定是般若波羅蜜多。7’00”

宗大師在上士道廣講止觀的心意
  那麼宗大師為什麼在「別學後二波羅蜜多」時,才會廣講止觀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因為比如說中士道在講那個輪迴過患,怎麼樣去消滅無明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也可以講止、也可以講觀,為什麼到這裡才講呢?有沒有想到原因呢?你們的理由是什麼?翻《廣論》。你們會想翻到第幾頁找原因呢?看著喔!我翻多厚。這麼多,還在翻。我翻到哪兒了呢?翻到開頭了!翻到《廣論》的第2頁。第2頁第3行,這一句著名的話,我要開始唸了喔!「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8’36”

  一學《廣論》的時候,這一段特別醒目!不知道大家在廣論班的時候,有沒有進行非常熱烈的討論?這是非常醒目、令人振奮的一段話。如果解釋一下就是:本論當中總攝了一切佛語的扼要,注意喔!不是一尊佛、兩尊佛,是一切佛所說的法的扼要。並且完整地包含了龍猛、無著兩位大車軌師所宣說的道軌。到哪兒去呢?前往一切種智地位的殊勝士夫的法則。注意喔!殊勝士夫。三種士夫的一切的行持的次第,沒有任何遺漏和缺少的。所以透過菩提道次第,引導具足善根因緣的人們,「具足善根因緣者」,修行趣向佛地的道理。那些具足善根因緣的人,修行要趣哪裡呢?趣佛地。這就是本論所詮說的法要。大家可以考慮考慮這一段。10’01”

  接下來又要翻《廣論》,現在翻到第幾頁呢?你們想翻到第幾頁呢?我要開始翻了。194頁倒數第2行。10’19”

  這裡邊說:「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這一段是在寫什麼?這一段是在中士道的解脫正道裡邊,說如果是引導平常的中士道的話,這裡邊就必須詳細地解釋引導三學──戒學、定學、慧學這樣的次第下去。然後接著是「然非如是」,但不是這樣的!就是大師不是要引導我們趣入平常的中士道,所以關於修持定學奢摩他,以及慧學毘缽舍那的部分,等到上士道的時候才要廣泛、詳細地解釋,在中士道的時候沒有詳細解釋。其中的「於上士時茲當廣釋」,在後面的止觀章的部分才會詳細地解釋。11’50”

  那麼《廣論》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章節,是從「別學後二波羅蜜多」這個科判當中分出來的,而「別學後二波羅蜜多」這個科判又是從哪兒分出來的呢?大家可以翻一翻《廣論》,是從「初於總行學習道理」這個接下來。那麼「初於總行學習道理」這個科判在哪裡呢?能不能找到?你們要翻書的話翻哪裡呢?請大家翻《廣論》的話,翻到262頁,262頁也是倒數第2行黑字,「第三、學此次第分二:」有看到吧!有沒有翻到?第一是「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接著是「初中分二: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這一段如果解釋一下,就是要先總體地修學六度四攝,然後特別學習後二度。在宣講後二度的時候做什麼呀?廣講止觀!所以在止觀章前面宣講四攝。大家可不可以想像宗大師的心意是什麼呀?13’50”
4.png
4.png (30.91 KiB) 已瀏覽 786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5_三乘功德皆止觀之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來源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講次:0005
標題:三乘功德皆止觀之果
《廣論》段落:P336-L5 ~ P336-L12 此中分六……無相違過。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1月13日)
別學後二波羅蜜多中分六科
  「此中分六:一、修習止觀之勝利;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三、止觀之自性;四、須雙修之因相;五、次第決定之理;六、各別學法。」解釋這一段的時候,「此中」的「此」字,就是指別學後二波羅蜜多,其中這裡邊分為六科:第一就是修習止觀的勝利。當我們要學習這麼殊勝的法的時候,我們要一定要先了解我們學這個法能得到什麼好處,乃至是得到什麼殊勝的勝利,所以先介紹修習止觀的勝利。1’03”

  第二個是說明止觀能夠包含所有的三摩地。大家在讀經的時候都會讀到各種什麼火光三昧,怎樣怎樣、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三摩地。那些三摩地,可以說在經典裡讀到的時候,我會覺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說:這都是什麼?完全是超越我們的現量境界。但是這個止觀,這裡邊的止觀能夠包含所有的三摩地!1’38”

  第三個是止觀的自性,就是指止觀的體性。第四個是必須修持止觀兩個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說一定要一起、要雙修,不能只修一個的原因是什麼?第五個是「次第決定」,就是為什麼是止、然後是觀?這樣決定的道理到底是為什麼?第六個就是各別學法,「各別學習止觀的方法」,就是學止和學觀的方法。科判就介紹完了。2’21”

  你們累不累?如果累的話就深呼吸一下,或者深呼吸三次。注意一下自己的心,不要著急,不要急!一點一點地學。今天我翻書翻得多了點,你們還行吧?不要覺得特別吃力,以後我們就會越翻越快,很快就找到。深呼吸!接著我們要往下,還要看正文。3’06”

說明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解釋一下,就是: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的大乘和小乘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接著宗大師引證了這麼講的依據是什麼呢?說「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解釋這一段話就是,在《解深密經》當中,佛陀就告訴慈氏菩薩說:慈氏啊!這個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的聲聞、菩薩,還有如來的善法,大家可以想像聲聞的善法就無量無邊,再加上菩薩、如來的善法,那簡直是虛空也不能容受的,不知道是多少的善法,都應當了知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果。4’31”

  注意喔!佛陀跟慈氏說:「慈氏你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果。」宗大師引完了這個依據之後,我們看了宗大師前面講的,還有《解深密經》中所講的所有的依據,那我們會不會也有疑問,所有的都是止觀的果嗎?所有的?那麼止觀是什麼樣的次第才能修起的呢?我們會這樣思考嗎?看看宗大師一邊在給我們舉出他的根本宗,舉出他的依據,接著又引導我們去對著這樣的經典思考,然後提問題。5’36”

提出問題
  那我們看看宗大師接下來提了什麼問題呢?「若謂止、觀,豈非已得修所成者相續功德,今說彼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云何應理?」這個問題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難道不是已經獲得了修所成者心續中的功德嗎?也就是必須獲得修所成的時候,才能獲得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如果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的話,那還沒有到修所成的人——非常非常努力修行,可是因為他沒有到修所成——那這樣的人的心中是不是沒有任何的功德了呢?6’31”

  比如他們心中的聞所成還有思所成的功德,那到底算不算功德?難道不是功德嗎?比如說我們對善知識修信,我們修習三寶的功德,還有憶念無常等等。當我們聽到了這樣的法,我們從聞、到聞所成,甚至自己又聽完了之後再思惟一遍,在內心得到決定的見解的時候,這都不是功德嗎?很顯然這是功德。但是如果是功德的話,這個人根本也沒有獲得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因為他沒有到修所成,所以他心中的功德怎麼會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果呢?那麼為什麼《解深密經》會說一切功德都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果呢?佛陀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大家有答案嗎?7’49”

從止觀品類的角度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
  接下來,那麼看一看宗大師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解釋我們心中的這個疑問呢?說:「答:如下所說真實止、觀,實是已得修所成者相續之德,則大、小乘一切功德,非盡彼二之果。」這一段解釋一下,就是真正的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確就像後面講的,是已經獲得修所成的人心續中的功德──必須要獲得修所成,然後才能夠獲得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以從這樣的角度,因此大小乘的一切功德,並非都是真正的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果。這個「彼二」,就是指奢摩他和毘缽舍那。9’00”

  接下來再看。「然於善緣心一境性以上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及凡簡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義諸妙善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解釋一下,「善緣心一境性」,這個心一境性就是指心專注在一個善所緣上,將心專注於善所緣以上的這個三摩地,都歸入奢摩他品,也就是奢摩他的這個品類當中。並且,將分辨,分辨什麼呢?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這個意涵的善的智慧,都歸入到毘缽舍那品。「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空性;盡所有性就是空性以外的法、不是空性的世俗諸法。10’18”

  接下來再看。「故密意說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無相違過。」就是看起來是沒有相違。10’33”

  解釋一下,就是專注在善所緣上的三摩地都攝入奢摩他品,分辨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意涵的善的智慧,就都攝入毘缽舍那品。而三乘的一切功德都是專注地緣著善所緣的三摩地,以及分辨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這個善的智慧的果。更簡要地說,三乘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修行止觀而成就的。如果沒有修行止觀的話,也就是沒有專注於善所緣上,也就是沒有分辨抉擇諸法的智慧。如果是這樣的話,絕對無法成就三乘的任何功德。所以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三乘的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就是這個意思。說一切喔!不是說三乘一切功德都是真正的止觀的果,而是說如果沒有修持止觀,是無法獲得三乘任何的功德。所以,最後是沒有相違的,「無相違過」,沒有相違的過失。12’08”

結勸
  不知道這樣講了之後,大家心裡邊打結的地方有沒有鬆開呢?還是要課下的時候可以跟同學討論、討論,在心裡想一想。就是說可見修止觀,在佛陀教給我們見解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它,三乘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辦。所以我們能否對這一段得到定解呢?大家可以再好好看書思考一下。12’46”

5.PNG
5.PNG (55.43 KiB) 已瀏覽 785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6_無散亂心正思法義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6_無散亂心正思法義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 開始 00:00
1. 引據《修信大乘經》 00:29
2. 大乘信解與大乘出生的意涵 02:07
3. 菩薩功德皆是無散亂心正思法、義所出生 03:33
4. 無散亂心正思法義的意涵 06:38
5. 止修、觀修成辦大小乘功德 07:52


講次:0006
標題:無散亂心正思法義
《廣論》段落:P336-L12 ~ P337-L4 又於此義……或唯觀修一分而成。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1月20日)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很開心能跟大家一起學習止觀,今天我們就繼續學。請大家把《廣論》翻到336頁最後1行,然後我們看原文:29”

引據《修信大乘經》
  「又於此義」,跟我一起看喔!「又於此義,《修信大乘經》亦密意說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盡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應知皆是無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這一段在講什麼呢?基於這個內涵,在《修信大乘經》中說:善男子,透過這個異門──「異門」就是角度或者說形式,那麼透過這樣的角度應當了知,了知什麼呢?就是菩薩盡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所生,這一切都是以無散亂心正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之所出生的。1’33”

  那麼這裡邊的正法與意涵是什麼意思呢?宗大師在中士道的時候有解釋,這段經文的「法」就是指名字,「義」就是指意涵。如果舉個例子的話,比如說什麼是無常的定義?剎那性就是無常的定義。那麼剎那性是什麼呢?就是意涵,而無常就是名言。2’07”

大乘信解與大乘出生的意涵
  在《四家合註》裡邊,將經文中的「大乘信解」解釋為意樂圓滿。為什麼大乘信解是意樂圓滿呢?大乘信解就是對大乘的信心。在皈依當中,可以分為共通皈依和不共的大乘的皈依,共通的皈依是由於怖畏惡趣的痛苦,深信三寶能救;而大乘的不共皈依,就是由於怖畏所知障而皈依的。所以深信三寶能夠救護我們脫離一切的怖畏,這樣緣著三寶欲求的信心、一心皈仰的信心,就是意樂圓滿。那麼共通的皈依,它只是怖畏惡趣的苦而皈依,所以是不圓滿的,而大乘的皈依才是圓滿的。皈依在這裡邊最主要的就是要信心,所以這裡邊說「[大乘信解」就是意樂圓滿。3’14”

  那麼「大乘出生」解釋為加行圓滿,由於具大悲心、菩提心,所以菩薩會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令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能夠解脫乃至成佛。所以「大乘出生」解釋為加行圓滿。3’33”

菩薩功德皆是無散亂心正思法、義所出生
  菩薩的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從最初發起菩提心,這就是意樂圓滿;之後行六度、四攝、受菩薩戒,乃至最後圓滿所有的菩薩行,「盡其所有」就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哪兒出生的呢?都是從無散亂心正確地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所出生的。4’04”

  那麼再問大家一句:菩薩的大乘信解、大乘出生,也就是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是怎麼出生的呢?就是透過對法、義內涵的反覆地觀察、推敲、抉擇,慢慢地改變內心。比如說一開始聽到大乘法的時候,有的人會害怕菩薩的那些無畏的行持、那些苦行,也有的人一開始聽是非常非常地歡喜、非常嚮往。不管怎樣,就是我們要從我們各自的起點開始,可能是觀修菩提心的勝利,或者為菩薩的無私、無畏救眾生的事蹟所撼動。當我們被深深地撼動之後,我們就想改變自己,改變什麼呢?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一個態度。5’04”

  以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透過比如說還沒有學習《廣論》之前,和學習《廣論》之後,或者去做義工、很多事例中我們去觀察我們生命的格局的改變。就是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圍繞的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對於他有情不再漠視,也不再覺得他人的苦樂與己是無關的。所以從內心到加行,我們想要利益別人的內心的感受,慢慢地增長廣大,然後再努力地讓自己的心安住在已經思惟的這些內涵上,反覆反覆地思惟,對境練習。5’49”

  像對境練習,我們會生起一點利他心,可是遇到挫折之後,就會縮回來,退了!然後想一想:這樣不對,還得要再鼓起勇氣。可是人事紛擾,利他談何容易?然後就這樣。應該越挫越勇!師父說:「我們要做常敗將軍!」所以我們一定要戰勝怯懦的這種退的、反反覆覆的心,讓利他的這種感受,由一點一點、一絲一絲的變成越來越強烈,乃至能夠持續。這一切都是由修習止和修習觀才能成辦的。6’38”

無散亂心正思法義的意涵
  接下來宗大師有解釋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往下看一看。說:「無散亂心,謂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義,謂毘缽舍那品妙觀察慧。」《修信大乘經》這段經文所說的「無散亂心」,就是指奢摩他品的心一境性,也就是奢摩他的品類。「心一境性」是什麼意思?就是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然後專注什麼?「正思法、義」,也就是正確地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這個是毘缽舍那品的觀察慧。所以菩薩所有的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都是從沒有散亂的心,以及觀察慧所出生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令心專注於一個所緣、沒有觀察慧的話,是無法獲得菩薩的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這樣的功德的。7’52”

止修、觀修成辦大小乘功德
  然後接下來,說:「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觀慧思擇而修,及於所緣心一境性二所成辦,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因此大乘、小乘的一切功德,都必須以觀察思擇而修習,以及內心專注於所緣這兩個,注意!這二者才能夠成辦。並非只是單一的止住修或者觀察修能成辦的。注意!注意!說如果只有止住修或者只有觀察修,能不能成辦大、小乘的功德呢?能不能成辦呢?宗大師說:「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說只有止住修或者只有觀察修,是無法成辦大乘及小乘的功德的。先不要說大乘那些不可思議的功德,即使是小乘的行者想要自己了脫生死,如果沒有內心專注於善所緣及觀察慧思擇而修的話,也是無法脫離生死的呀!9’1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7-解脫繫縛應修止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7-解脫繫縛應修止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07-解脫繫縛應修止觀

【廣論止觀初探第 7 講】在第 6 講中,真如老師帶我們沿著宗大師的理路,繼續認識「修學止觀」的好處與重要性:大乘菩薩的「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都是從無散亂心正確地思惟正法與它的意涵所出生的。如果只有止住修或只有觀察修,無法成辦大乘及小乘的功德──即使是小乘的行者想要了脫生死,如果沒有內心專注於善所緣及觀察慧思擇而修的話,也是無法脫離生死的!

在第 7 講中,老師繼續帶我們學習《廣論》337 頁第 4~5 行,認識眾生的內心受到兩種繫縛綑綁,一是相縛,二是粗重縛,這也都要透過修學止、觀,才能得到解脫。

第 7 講講解範圍:「又《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言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所住習氣,增長顛倒有境堪能;相者,謂於顛倒境前後所生耽著,潤彼習氣。」(原文或有改譯,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7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以下是第 7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解深密經》漢藏版本的異同 00:34
2. 粗重縛──心續中能引生煩惱的習氣 04:36
3. 相縛──現行的煩惱 07:22
4. 解釋《解深密經》經文的意涵 08:34

講次 | 0007 (2020-11-28 ~ 2020-12-04)
標題 | 解脫繫縛應修止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4-L3 ~ P14-L5又《解深密經》云……潤彼習氣。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37-L4 ~ P337-L5如《解深密經》云……顛倒習氣。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1月27日)
  大家好!我們又要開始一起學習《廣論》了。請大家要專注!那麼我們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看《廣論》的337頁第4行,接下來宗大師引了《解深密經》,請看原文:34”

《解深密經》漢藏版本的異同
  「又《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說眾生的心中有相縛還有粗重縛,兩個縛。這個「縛」的意思就是綁起來、綑起來。因為有相縛和粗重縛,所以我們不得自在,怎麼辦呢?要透過勤修止觀,才能從相的繫縛和粗重的繫縛裡解脫出來。1’25”

  關於《解深密經》的這段經文,解釋到後面的時候會發現跟前面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因為藏文的語序與漢文的語序略有出入。語序就是它的次序。宗大師是依照藏文版《解深密經》的語序來引文的,所以如果從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應該是:「眾生由修觀,以及奢摩他,乃從粗重縛,及相縛解脫。」它是先講觀,然後講止;先講粗重縛,然後講相縛。可是漢文的《解深密經》正好它是反的,次序是反的,它是先講止、後講觀;先講相縛,後講粗重縛。但是從義理上來講的話,其實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藏文版的還是漢文版的,都是一樣解釋得很清楚的,沒有什麼差別。2’33”

  因為尊法師在翻譯《廣論》中的這段《解深密經》的時候,他是完全以玄奘大師翻譯的譯文為主;玄奘大師翻譯的譯文就是先講了相縛,然後講粗重縛,正好跟藏文的《解深密經》的語序是不一樣的。雖然語序是不一樣,但是義理是一致的。2’57”

我們去看了《解深密經》的原文,發現在前面散文的經文中,無論是漢文版的《解深密經》還是藏文版的《解深密經》,都是先講到了相縛然後才講到粗重縛。但是到後面偈頌體的部分,漢、藏兩個版本的《解深密經》就略有不同了。漢文版的《解深密經》,前面的散文和後面的偈子宣講的順序是一樣的;但是藏文版的《解深密經》,前面的散文和後面的偈子宣講的次序卻是不相順、是不相同的。3’32”

  所以讀到這一段往後學的時候,大家要注意不要解釋錯了,因為解釋錯了就是相縛和粗重縛的那個全解釋反了。因為我們引的是玄奘大師《解深密經》的譯文,但是解釋是宗大師按照藏文版翻譯的《解深密經》的那個順序去解釋的,如果不了解可能會弄錯,所以在這裡邊大家要留意一下。4’01”

  在《四家合註》裡解釋說:這裡邊粗重的繫縛,其實就是我們的心續當中能夠引生煩惱的習氣。那麼相的繫縛就是現行,像河一樣、河流一樣波濤洶湧的這個現行煩惱。那麼現行煩惱是指什麼呢?就是指能夠滋潤、能夠滋潤煩惱種子的這個現行煩惱。4’36”

粗重縛——心續中能引生煩惱的習氣
  粗重的繫縛,就是綑綁,綑綁了就是不得自由、不得自在,就是不能隨心所欲,不能隨意。那麼我們到底是為什麼不能自在?是被什麼綑綁了呢?被什麼綑綁?粗重。「粗重」到底是什麼?就是心續中能夠引生煩惱的習氣。習氣從哪兒來的?往昔累積的、根深蒂固的,無論做什麼都會朝著引生煩惱的這個方向去發生的這樣的一股勢力、一種力量。譬如我們觀察自己的話,會不會發現我們的心是比較相應善法呢?還是比較相應惡法呢?可能現在都已經轉變很多了。但是還是會發現要相應善法的時候很困難,相應惡法的時候非常容易,很容易生煩惱,這就是粗重的繫縛。5’52”

  那麼心續中引生煩惱的習氣,這個繫縛我們的這個習氣,推動著我們朝一個更深的痛苦的方向去沉沒的,或者墮落的這個習氣,要怎麼辦呢?要透過修習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注意!要透過修習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才能夠斷除、斷掉。6’22”

所以,了解了這個粗重縛,我們就要努力地去掙脫這個束縛。因為這個繫縛它是很深、很堅固的,所以要非常有力的空性的金剛王寶劍,才能夠斷除這個根本。只是害怕它,甚至憂悲苦惱它,都是沒有用的,要想辦法來對付它。佛菩薩、祖師走過的路,就是要引導我們走上去的。怎麼樣才能把這種粗重的繫縛、心中的煩惱習氣連根拔除呢?連根拔除!要從現在開始,聽聞、思惟,然後修行,發誓要斷除,並且要觀察、思惟抉擇。所以我們不能懈怠,我們要加油!7’22”

相縛——現行的煩惱
  再看一遍《解深密經》,說:「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相的繫縛」是什麼意思呢?相的繫縛,剛才講過是現行的煩惱對吧?那麼現行的煩惱是怎麼綑綁我們的?有經驗吧?現行的煩惱怎麼綑綁我們?比如說我們對境的時候有可愛的對境,還有不可愛的境,我們的心隨著這樣的外境而轉,可愛的境就生貪,不可愛的就生瞋,到處產生顛倒的執著。有沒有一個東西可以壓伏它,讓它不要再這樣輾轉相續、這樣波濤洶湧呢?有沒有呢?有的!就是奢摩他。所以透過修習毘缽舍那,我們會從粗重的繫縛中解脫;透過修習奢摩他,我們才能從相的繫縛中解脫。8’34”

解釋《解深密經》經文的意涵
  接著宗大師解釋《解深密經》的經文,我們往下看。「言粗重者,謂心相續中所住習氣,增長顛倒有境堪能;」其中的「粗重」是指一種住於心續中的習氣。什麼樣的習氣呢?能夠增長顛倒有境的堪能,就是增長顛倒有境的這個能力,是一種能令顛倒的有境增長的這個能力。請問大家「有境」是什麼呀?就是趣入自己的對境的法,這裡邊主要是指趣入對境的心識。「有境」不是指境,主要是指心識。所以看到「有境」這個兩個字,沒有學過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境」,實際上有境在《攝類學》裡是有定義的,就是趣入自境的法,這裡主要就是指心識。「堪能」就是能力的意思,令顛倒的心識增長的能力,在這裡邊就是所說的習氣。而這個習氣,那個名字是什麼?就是「粗重」。聽起來好像很邪惡,因為它會令顛倒的這個習氣增長。10’08”

  那麼回到「言粗重者」,在心續裡所住的這個「住」字,令人很不舒服,引生煩惱的習氣住在心續裡停留很久、很久。折磨我們呀,摧殘我們!但是它是不是沒法治了,就是它最大,誰也不能對付它?不是這樣的!它雖然住在心續裡,而且停留很久很久,但是正因為它是緣起之法,它不是從來就有、永遠都不會消失的那樣一個怪物。所以我們運用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那樣的力量,可以把它驅逐出去,乃至徹底地消滅它!11’08”

  接下來再看原文。說:「相者,謂於顛倒境前後所生耽著,潤彼習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由於前後所產生的對境,對於顛倒境的這個耽著而滋潤了習氣。那麼我們對於顛倒的境會產生耽著,這樣的耽著是不是只生一次呢?不是的,是前後生起,也就是不只生起一次,而是數數、數數地生起。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這樣的耽著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就是它反過來還會「潤」、滋潤那個習氣。也就是前面講到的那個粗重的習氣,我們對顛倒的這個境數數地產生耽著,所以會滋潤我們心續中令顛倒的內心不斷增長的這樣一個習氣。所以這兩個,一個相、一個粗重,把我們綁得死死的、動彈不得,看起來是很嚴重啊!苦不堪言啊!它們還會互相幫忙折磨我們。12’38”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7.PNG
7.PNG (51.55 KiB) 已瀏覽 785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8_止觀能攝一切定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8_止觀能攝一切定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08_止觀能攝一切定

【廣論止觀初探第 8 講】在第 7 講中,真如老師帶我們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眾生不能自在?是被什麼綑綁住了?」《廣論》 337 頁告訴我們,眾生被兩種東西綑綁:一個是「相」,指現行煩惱,另一個是「粗重」,指心續中能夠引生煩惱的習氣。

有沒有可能從繫縛中解脫、得到自在呢?答案是肯定的──透過修習奢摩他,我們將從相的繫縛中解脫,透過修習證得空性的毘缽舍那,可以斷除粗重的繫縛。

在第 8 講,真如老師會繼續探討這個問題,並強調降伏煩惱的現行、斷除煩惱的種子,都是在自心上的操作──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修行,至少得到增上生,生生世世努力下去,終究會獲得決定勝(解脫和佛陀的果位)。

第 8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7 頁第 6~11 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此等是引有止觀名者所有勝利,餘未說止觀名者,凡說靜慮般若勝利,其義同故,應知皆是止觀勝利。」

「第二者,顯示此二攝一切定。譬如一樹,雖有無邊枝葉花果,然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厥為根本。如是經說大、小乘無邊三摩地,然總攝彼一切之宗要,厥為止觀。」

「《解深密經》云:『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故欲求定者,不能尋求無邊差別,應當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一切時中恆應修學。」(原文或有改譯,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8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8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粗重縛為觀所斷、相縛為止所斷 00:44
2. 宣說意涵相近的靜慮、般若的勝利皆是止觀勝利 05:50
3. 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 07:58
4. 欲求定者應當尋求一切等持的總綱——止觀的修法 10:52
講次: 0008
標題: 止觀能攝一切定
《廣論》段落: P337-L6 ~ P337-L11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恆應修學。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2月5日)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珍惜此時能夠專注地學習。上一節課我們學到了「粗重縛和相縛」,那麼要怎麼樣能夠斷除粗重縛和相縛呢?請大家看《廣論》的337頁的第6行。44”

粗重縛為觀所斷、相縛為止所斷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前者為觀所斷,後者為止所斷。」《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是寂靜論師所造的,在《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當中說:「前者」,也就是粗重的繫縛,是由觀所斷除;那麼「後者」,也是相的繫縛,是由止所斷除。注意喔!前邊我們為什麼會解釋一下《解深密經》的譯文?因為如果按照玄奘大師的譯文,前者就是相縛,但是宗大師在這裡邊是按照藏文版的《解深密經》,所以前者是指粗重縛──注意!這個前者。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解釋為粗重的繫縛,我們這樣理解就可以了。1’49”

  那麼接下來就是看,說:「為觀所斷,為止所斷」。再說一遍,「為觀所斷,為止所斷」這八個字,大家心裡有什麼感覺呢?會不會覺得有希望感和振奮感?那麼強的一對境就現行的、反反覆覆的煩惱,以及已經在心中不知道住了多久、多久的這種煩惱的習氣,居然可以斷!為止所壓伏、為觀所切斷。所以止觀並不是飄渺的幻想,大家只是:「啊,坐著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好像沒什麼事情。」它是很有力地可以斷除煩惱的現行和習氣的,它是經過腳踏實地地修鍊,可以真實地解決問題、降伏煩惱的。就像武器一樣,它是直接可以解決煩惱的。這是大雄世尊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難行苦行,為我們找到的痛苦的解藥,所以捧讀這樣的教典的此刻,感恩佛菩薩!3’13”

  剛剛我們學到《解深密經》說:眾生要修習止觀,才能從相的繫縛以及粗重的繫縛中解脫出來──透過修習奢摩他,我們從相的繫縛中解脫出來;透過修習毘缽舍那,能從粗重的繫縛中解脫出來,就是要斷除煩惱的種子。那麼降伏煩惱的現行、斷除煩惱的種子,都是在自心上的,注意!在自心上的有力操作。它的實踐的力度和效力都是非常強的,止的作用,就是降伏煩惱的現行;證得空性的觀的作用,就是能斷除煩惱的種子,它不會再發芽了,永遠不會回來了。4’05”

  煩惱的種子永遠不會回來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再不會苦了。所以就想想,我們會認為:「啊,一會兒苦、一會兒樂,這可能就是生命的自然狀態。」這不是自然狀態,這是顛倒的狀態,是要用止觀所斷除的狀態。人可不可以達到永遠沒有痛苦的那一天呢?是可以的,可以的!如果我們努力下去的話,就會得到不會失壞的快樂。所以這一生我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教法,一定要精進努力地修行!至少要得到增上生,生生世世地努力下去,終於有一天我們將獲得決定勝,就是解脫和佛陀的果位。5’00”

  當然在這裡邊,宗大師和佛菩薩都希望我們去得到佛陀的果位,徹底地遠離了病、遠離了苦、遠離了老、遠離了所有的所有的天災人禍,我們不再怖畏,甚至不愉快的所有的感受都沒有了。生命中只有快樂、生命中只有快樂!只有在無窮無盡的世界中去饒益有情、利樂有情,感受到利他的極度的喜悅、像大海那麼廣闊無邊的喜悅。所以大家一定要一起加油!5’50”

宣說意涵相近的靜慮、般若的勝利皆是止觀勝利
  我們再往下看。「此等是引有止觀名者所有勝利,餘未說止觀名者,凡說靜慮般若勝利,其義同故,應知皆是止觀勝利。」說上述這些都是命名為止觀者的利益。這裡的「所有」,不是一切的意思,而是「之」的意思,也就是「的」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有止觀名者之勝利」。6’28”

  前面引了《解深密經》、《修信大乘經》,還有什麼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宣說止觀的勝利。在這些經論中,是直接提到了止觀的名稱,宣說止觀有哪些勝利。在其他的經論中,即使沒有命名為止觀,沒有直接提到止觀的名稱、宣說止觀勝利的,宣說意涵相近的靜慮、般若的勝利的──有的時候是宣說靜慮的勝利,沒有直接提到止或者奢摩他的名稱,這也是奢摩他的勝利;有的時候宣說般若的勝利,沒有直接提到觀或者毘缽舍那的名稱,但是這也是在宣說毘缽舍那的勝利。這是我們要了解的。7’27”

  所以大師在這一段當中引了《解深密經》等等,告訴我們止觀有哪些勝利。然後還告訴我們:有其他經論中也有宣說止觀的勝利,但是宣說止觀的勝利的時候,它不一定直接提到止觀的名稱;有的時候它宣說了靜慮的勝利,有的時候它宣說了般若的勝利,但是內涵相同的部分,我們要了解它就是在說修習止觀的勝利。7’58”

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第一個科判,就是「修習止觀之勝利」。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所以請看原文。「第二者」,這個第二就是科判中的「顯示此二攝一切定」,顯示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8’33”

  再看原文:「譬如一樹,雖有無邊枝葉花果,然總攝彼一切之扼要者厥為根本。」舉個例子,就像是一棵樹,雖然樹上具有無邊的枝、葉、花、果,但是統攝這一切枝、葉、花、果的關鍵是什麼呀?最重要的是樹根,對吧!是樹根。所以繼續,說:「如是經說大、小乘無邊三摩地,然總攝彼一切之宗要,厥為止觀。」同樣地,經典中開示了大、小乘無量無邊的三摩地,有沒有辦法統攝起來呢?統攝這一切的殊勝的關鍵,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9’34”

  接下來宗大師又引了經典的依據,說為什麼會這樣講呢?又看「《解深密經》云」,看!說:「《解深密經》云:『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所以佛陀在《解深密經》中說,「如我所說」,這個「我」是指佛陀說他自己,佛陀自己。佛陀所開示的聲聞、菩薩與如來無量各種的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應當了知這一切全部被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統攝。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聲聞、菩薩、如來,啊!無量無邊的三摩地,像海中的波浪一樣、像水滴一樣數不清楚的三摩地,有沒有辦法統攝起來呢?要想一下經典上那個樹的譬喻。那個樹根是什麼呀?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被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統攝。10’52”

欲求定者應當尋求一切等持的總綱——止觀的修法
  接下來再往下看:「故欲求定者,不能尋求無邊差別,應當尋求一切等持總綱──止觀二者將護道理,一切時中恆應修學。」因此由於希求定的人無法尋求等持無邊別相的這個支分,也就是無法尋求所有各別的等持。就像樹上的葉子,假如是一棵超級大的樹,長的葉子長了五百里,經典裡不是有那樣的大樹嗎?那怎麼去數那個葉子多少、花多少?三摩地就像那個花、葉一樣,能不能數過來呢?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所以不是我們的智慧所能了知的。11’49”

  既然無法尋求無邊的差別,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要善加尋求所有等持的總綱,也就是止觀。要善加尋求止觀二者的將護道理,「將護道理」就是修持的方法──希求等持的人在一切時候都應當修學止觀。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非常嚮往止觀的佛弟子,宗大師在這裡教導我們說,我們無法去尋求等持的無邊差別,該怎麼辦呢?就去尋求總綱,也就是止觀的修法。12’44”

  找到了這種修法之後,又應該怎麼辦呢?「一切時中恆應修學。」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切時中」,這個「」字,它貫徹的時間點居然是一切時。那你說夢中可以修定嗎?有人是可以的喔!沒做夢的時候可以嗎?有人也是可以的。那清醒的時候就更可以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心透過訓練,透過將護修習之後,它所能達到的一個高度,透過修鍊達到的。那麼這個高度是什麼呢?就是一切時候、一切時候都應該修學止觀。13’50”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8.PNG
8.PNG (41.67 KiB) 已瀏覽 785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9_一切時中應學止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09_一切時中應學止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fun:
真如老師開示:廣論止觀初探0009_一切時中應學止觀


【廣論止觀初探第 9 講】在第 8 講中,真如老師依《廣論》 337 頁說明,沿道次第學習止觀,將能降伏煩惱現行、斷彼種子,進而擺脫生命裡所有的痛苦──這是大雄世尊不知經歷多少難行苦行,才找到的解藥,當我們捧讀《廣論》的此刻,應該好好感恩佛菩薩!

在第 9 講,老師繼續說明第二科「止觀能攝一切三摩地」,並揣摩初學者可能會輕輕看過、不易留意的地方,引用經典和比喻幫助學習者了解文句的意涵;之後老師會對第一科、第二科做整體複習,並對學習者做溫暖的勉勵。

第 9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7 頁第 11~13 行:「如《修次下篇》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能遍一切勝三摩地,故當說彼止觀雙運轉道。』《修次中篇》亦云:『由此二者能攝一切三摩地故,諸瑜伽師一切時中定應修學止觀。』」(原文或有改譯,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9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9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修次下篇》 00:32​
2. 列舉《大般若經》中所說菩薩無量等持 02:08​
3. 在一切時處勤修止觀 06:35​
4. 複習前兩個科判的重點 09:11​
5. 策勵重複聽聞,穿越遺忘難關 13:48

講次 | 0009 (2020-12-12 ~ 2020-12-18)
標題 | 一切時中應學止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5-L4 ~ P15-L7 如《修次下篇》云……修學止觀。」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37-L11 ~ P337-L13 如《修次下篇》云……應修止觀。」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止觀的時間,請大家把書翻到337頁倒數第3行。看:32”

引據《修次下篇》
  
如《修次下篇》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者能遍一切勝三摩地,故當說彼止觀雙運轉道。」
  就是像《修次下篇》說:雖然世尊已經開示了無量無數的菩薩不同的等持,然而止觀二者涵蓋了一切的三摩地,因此當宣說奢摩他與毗缽舍那雙運轉道。01:16

  其實看文的話,可能這樣看一看就看過了,可是仔細去考慮一下,「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注意!「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就是這幾個字就過了,但是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的等持差別,到底有多少種定呢?我去看《般若經》,真的好多!要把那個定的名字,就《般若經》上已經找到的部分的話,列一下可能要講很長時間,所以我在此處只是列舉幾個給大家聽一聽。02:08

列舉《大般若經》中所說菩薩無量等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一十四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二〉:「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無量百千無上微妙諸三摩地。即健行三摩地、寶印三摩地、師子遊戲三摩地、妙月三摩地、月幢相三摩地……。」後面佛陀還有解釋每個三摩地的內涵:「善現!云何名為健行三摩地?謂若住此三摩地時,能受一切三摩地境,能辦無邊殊勝健行,能為一切等持導首,是故名為健行三摩地。云何名為寶印三摩地?謂此三摩地能印一切定,是故名為寶印三摩地。云何名為師子遊戲三摩地?謂若住此三摩地時,於諸勝定遊戲自在,是故名為師子遊戲三摩地……。」03:50

  我們在這裡只是列舉了幾個,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就去看《般若經》。那些定的名字非常地響亮、非常地美妙,看到就會生很大的歡喜心。時間關係,不能在這裡列太多,我們要繼續學。04:17

  那麼這裡邊說菩薩無量無邊的等持真的是太多了!這一生我們所聽聞的也是屈指可數的,是很少的。所以要對那樣的無量無邊的三摩地生起嚮往,發願去能夠修持是很必要的。因為宗大師在《廣論》的前面有講到說:「現能修學者」,怎樣?馬上就要開始修,現在不能修學者,應該廣發正願、積聚資糧,以備將來能修的這個助緣、因緣資糧具備。所以那天在看到那些三摩地的時候,真的是非常地驚喜,就在《般若經》上!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就想到:一棵樹會有無量無邊的枝、葉、花、果嗎?應該總有一個盡頭可以數完吧!無量無邊是很多,是形容很多、很多的意思,還是根本沒有邊際?那你說作為一個凡夫,能不能把菩薩的定都數完呢?應該是數不完的,因為不知道有多少功德。就算初地也無法了解二地的功德。05:44

  所以當時還想:為什麼要舉了一棵樹,說有無量無邊的枝、葉、花、果呢?等到看到《般若經》列舉那麼多定的時候,心中的懸念就有一點點落地的感覺。喔,原來有這麼多的定!如果有這麼多的定的話,從什麼地方下手?無量無邊等持,所以才說唯止觀收攝,就像樹根收攝一棵樹一樣,是從止觀收攝,我們從止觀下手修鍊。所以如果沒有學習經論的話,就會為此苦悶,因為真的會看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啊!06:35

在一切時處勤修止觀
  所以宗大師不僅引了《修次後篇》,也引了《修次中篇》。我們接著往下看原文,說:06:46
《修次中篇》云:「由此二者能攝一切三摩地故,諸瑜伽師一切時中定應修學止觀。」07:02
  《修次中篇》說:「由此二者」,就是止觀二者,這兩者統攝了一切三摩地,因此所有的瑜伽師在一切的時候必定都要修習止觀。那麼宗大師再再地列舉了佛經、祖師的論,告訴我們說:等持雖然有無量無邊的別相,但是我們是可以透過止觀來統攝這一切的。而且還再再地說明我們要用多長時間修學止觀啊?要在一切時處勤修止觀。07:46

  講到「一切時處」,想一想有沒有可能?其實就是永遠在心上放不下。我們總會遇到我們夢裡也有時候會想、醒了也會想,碰到這樣的事情,或者說你會這樣想念一個人。那麼我們有一天會不會這樣去想念止觀呢?透過修鍊是可以的。因為生命的重點已經變成了以止觀為所緣的這樣一個修行,所以有沒有可能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呢?是有可能的。所以在一切時處勤修止觀,不是一個遙遠的嚮往,透過腳踏實地的修鍊是可以成辦的。08:35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第二個科判「顯示此二攝一切定」。止觀二者能統攝一切定,所以修行者應當尋求止觀的修法,在一切時處都必定要勤修止觀。有聽清嗎?在一切時處必定要勤修止觀!09:11

複習前兩個科判的重點
我們從「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也就是止觀的皈敬開始,還記得它的科判分幾個嗎?分六個,請大家把科判背下來。「第一」是什麼呀?「修習止觀之勝利;第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三、止觀自性;四、理須雙修之因相;五、次第決定;六、各別學法。」我們學完了前兩個科判,也就是修習止觀勝利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09:52

  那麼我們來總結一下:修習止觀的勝利有幾種勝利呀?還記得一開始吧?說世出世間大、小二乘的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這是出自於哪部經啊?《解深密經》,對吧?佛陀對哪一位菩薩講的?那個親切的名字:慈氏,慈氏菩薩。那麼怎樣解釋這部經的經義呢?說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辨析的地方在哪裡呢?和聞、思、修都是什麼關係?10:35

  可以想一想。10:40

  世出世間大、小乘的一切功德,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止觀之果,但是如果將專注善所緣以上的三摩地,都歸入奢摩他品;分辨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意涵的善的智慧,都歸入毗缽舍那品的話,就可以說世出世間大、小乘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11:09

  《修信大乘經》中也說:菩薩的意樂圓滿和加行圓滿,都是從不散亂心正思法、義所出生的。到底怎樣從煩惱的現行和煩惱的習氣中解脫呢?因為這兩個把我們綑綁得非常痛苦。《解深密經》中說:眾生透過修止能脫離相的繫縛,脫離煩惱的現行,因為止就是壓伏煩惱的現行,說降伏也可以;透過修觀能脫離粗重的繫縛,脫離住在我們心續中的引生煩惱的習氣。透過修習止觀,我們能夠脫離煩惱的現行,然後徹底地切斷我們心中煩惱的這個種子。其他的經論中,不一定會講到止觀的名字,但是凡是講到靜慮、般若的功德內涵相同的,都是在宣說止觀的勝利。12:26

  止觀二者能夠統攝一切定,希求定的人無法從無量無邊等持的這個差別相上去找,但是止觀二者卻能攝一切三摩地,是一切定的總綱。所以應該尋求修止觀的方法,一切的時處應當修學止觀、勤修止觀。12:56

  那麼能不能做到在一切時候都修習止觀呢?現在還做不到,但是至少在開始學習奢摩他的時候,我們都拿著經典一起開始學習了,已經開始聽聞了、預習。我在首播大家發的那個短信裡邊,看到很多人就反覆聽好幾遍啊!我們已經在我們的生命中拿出一段時間來,聽宗大師怎樣在《廣論》裡教導我們修習止觀的辦法。所以,離一切時候想起來好像很遙遠,但是對於已經起步的人來說,他就離他的目標一步、一步、一步越來越近!13:48

策勵重複聽聞,穿越遺忘難關
  還有的同學就說:「哎呀!不容易聽得懂。」像那天我在問:「欸,有沒有注意到那個結打開了?」有的同學說:「有。」有的同學說:「沒有。」有的同學:「聽不懂。」還有的人說:「啊!聽一遍也記不住。」其實記不起來、聽不懂,這是學習經典的時候一定會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很常見的問題。譬如說:背書背不了,常常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遺忘,遺忘是記憶的死敵嘛!是背完了又忘,然後忘了又背、背了又忘。那怎麼辦呢?我也經常為這個問題所苦。所以我們的寺院的小沙彌都是要背經,都是要穿越這個問題。14:42

  有一次在開始學《攝類學》的時候,就去請問仁波切,說:「師父,這個太容易忘了!背的經典很容易忘,學《攝類學》也很容易忘,可不可以加持,給我一個不忘陀羅尼?」當時仁波切就拿著《攝類學》的課本,在我的頭上敲三下、加持三下,然後說:「重複、重複、重複!」說完就說:「不忘陀羅尼已經傳給你了!」15:22

  怎麼樣能夠達到不忘記呢?重複、重複、重複!15:33

  那麼對於止觀章,怎麼樣我們能夠慢慢地去熟練它呢?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重複地聽啊!因為平常我們很多年都在學習前面的道次,對於止觀章是非常生疏的,剛剛開始學,所以大家要重複地聽。就像你認識一個人,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如果你印象不清楚的話,可能離開很久、沒見面就忘了。可是如果你天天見面,甚至一天見三次、一天見四次,你說你能把你辦公室裡你的桌子對面那個同事忘掉嗎?那是不會的,正常狀態下是不會,因為天天見面嘛!甚至在一起討論事情啊、聊天啊,然後越來越熟、越來越熟,就是重複地聽──《解深密經》怎麼說,然後宗大師怎麼解釋,心中的疑惑是什麼?這樣越重複、重複,就慢慢地熟練了;熟練了之後,就慢慢了解了;然後慢慢就記起來了。所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16:51

  在那個短信裡,我還看到有的居士寫說:「哎呀!等這個學習止觀等了二十年!」二十年很長,但是終於到了可以學習的時間了!所以你如果一下子學不懂,或者覺得很陌生,你不要又著急、又上火,你就耐下心來學習。請大家要耐下心來,好好地、慢慢地學。17:21

  師父說:「慢慢走,快快到。」17:26

  所以請大家好好地努力!17:32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9.jpg
9.jpg (64.04 KiB) 已瀏覽 389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0_奢摩他的體性(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0_奢摩他的體性(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0_奢摩他的體性(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10 講】在第 9 講中,真如老師複習《廣論》止觀章的前兩個科判:一、修習止觀之勝利,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並建議大家把第 336 頁的六個科判背下來。對很多初學止觀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止觀不容易懂,或是聽過就忘了,為此老師提供一個學習訣竅:「重複、重複、再重複。」只要耐下心重複地聽,慢慢熟悉,時間久了就會了解它、記住它,乃至將來做到「一切時中修習止觀」,總攝一切三摩地!

第 10 講是〈奢摩他的體性(一)〉,老師會開始介紹第三科「止觀的自性」。首先介紹「止」,也就是「奢摩他」的體性,並引用《四家合註》裡面巴梭法王的解釋,做總體消文,歡迎大家一起跟老師學習!

講解範圍是《廣論》 338 頁第 1~3 行:「第三中,一、奢摩他自性者,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原文或有改譯,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0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0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依據《解深密經》解釋奢摩他的體性 00:36
2. 作意包含作意心所與心識的動作兩者 05:55
3. 獲得奢摩他的界限:身心輕安 08:55
0’00”(更新日期: 2020年12月19日)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止觀的體性,請大家把《廣論》書翻到338頁,看第1行,看文:36”

依據《解深密經》解釋奢摩他的體性
  「第三中,一、奢摩他自性者」,這是科判中的第三個科判,就是止觀的自性,也就是止觀的體性。首先是奢摩他的自性,我們看一看《解深密經》在怎麼講這一段。看文:1’02”

  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1’38”

  這段經文,我先依據《四家合註》裡邊巴梭法王的解釋總體地消文一下。是說修奢摩他的人,獨處在僻靜的地方,向內、向內正確地安住,對於那些善思惟的法,注意!對於那些善思惟的法進行作意、作意。這樣能作意的心不受沉和掉的影響,透過向內持續地作意而作意。如此趣入,並且多次地安住。到什麼程度呢?當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的時候,那個三摩地就是奢摩他。這也就是「菩薩遍尋奢摩他」。2’48”

  接下來我們再一句一句地仔細解釋一下。像巴梭法王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修奢摩他的人要安住在什麼地方呢?一定要是僻靜之處,安住在那兒之後內心、內心要正確地安住。那麼提到「正確地安住」,什麼是正確地安住呢?巴梭法王解釋說是平等地安住。如月格西解釋說平等就是令內心不要向外散、令心平等,也就是沒有受沉的影響,也沒有受掉的影響,它沒有沉掉的這樣一個高低起伏、晃動不安的一個狀態而趣入對境,所以就稱之為「正安住」、「正安住」。3’53”

  如果想理解這個「正安住」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呢?除非你去獲得一個真實的經驗,不然我們就只能透過譬喻去揣想一下。比如說想要開始彈琴彈一個曲子,比如說一個古箏,那琴弦是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的,要恰到好處才最適合彈奏。那麼怎樣找到這種狀態呢?一定要有一個會彈琴的老師,教你這個弦怎麼樣地去鬆緊度調它的音。也就是要善知識的指導、正確的方法,然後我們經過重複地練習。4’45”

  所以獨自處在僻靜處,令心安住之後,要做什麼呢?要做什麼?對於善思惟的法,善思惟什麼法呢?就是善思惟先前所聽聞的那些義理,一定是要先聽聞,然後思惟所聽聞的義理,「作意思惟」,緣著那些義理而作意。「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也就是作意之前所聽聞的那些義理。在作意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這顆心不受沉掉這樣的一個影響,然後我們的內心相續作意在原來的那個聽聞的法上,相續作意而作意。5’55”

作意包含作意心所與心識的動作兩者
  「即於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果藏文直譯的話,就是「即於如是善思惟法作意,復即於此能作意心,內心相續作意而作意之」。在這段經文裡出現了四次,哪兩個字啊?「思惟」。後面的三個「思惟」,藏文直譯就是「作意」。在經論中說心識就包含了心王與心所,在《般若經》、《大寶積經》,還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有《俱舍論》、《阿毘達磨集論》、《大乘廣五蘊論》等等,很多經典裡當中都有宣說心王與心所的內涵。在《賽倉攝類學》的第七章中也有一個「境與有境」,解釋了心王與心所的內涵。賽倉大師所寫的心類學的著作中說:「以自力各別明了自境的主要的識」,是心的定義,心王可以分為六識;《賽倉攝類學》中說:「有自己所從屬之心的心識」,是心所的定義,心所就可以分為五十一種心所。7’37”

  這五十一種心所列舉一下就是:五遍行、五別境、六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十一種善、四種不定。那麼五遍行是什麼呢?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心所,心王可以分為六識,六識都會與這五個心所相應,所以這五個心所稱之為遍行。「作意」就是其中的一個遍行心所,是指讓心王還有其他的心所注意對境的一個心所,換句話說,心王與其他心所為什麼能夠注意到對境呢?就是因為作意的力量,作意的力量。但是在《解深密經》的這段文裡所說的「作意」,不是特指作意這個心所,是泛指心識的活動。我再說一遍,是泛指心識的活動。那麼心識的動作、心識的活動,就包括安住啊、思考啊、回憶呀,還有觀察抉擇等等。8’55”

獲得奢摩他的界限:身心輕安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此地安住,並且多次地安住於這樣的作意中,最終能生起身輕安還有心輕安,生起了身輕安與心輕安的這個等持,就是奢摩他了。這就是菩薩周遍尋求的奢摩他。這段《解深密經》的經文不只是開示了奢摩他的體性,也開示了獲得奢摩他的界限。界限是什麼?還記得剛才講過吧?對了!就是要獲得身輕安和心輕安。所以得到奢摩他之後是非常快樂的,因為身也輕安、心也輕安。10’08”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10.PNG
10.PNG (20.35 KiB) 已瀏覽 785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1_奢摩他的體性(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1_奢摩他的體性(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1_奢摩他的體性(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11 講】什麼是「止」、「奢摩他」?在僻靜之處修習奢摩他的時候,內心應該想些什麼?反覆練習之後,身心兩方面會產生怎樣的覺受?非要證得空性,才能獲得奢摩他嗎?本講〈奢摩他的體性(二)〉,真如老師會繼續依照《廣論》,詳細解釋宗大師對「奢摩他體性」的說明。

第 11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8 頁第 3~6 行:「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為所緣境,緣彼之心不向餘散,由念正知於彼所緣相續繫念,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不要通達諸法真實。」(原文或有改譯,屆時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1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奢摩他的所緣境 00:54
2. 修成奢摩他的標準 04:01
3. 不需觀待證得空性即能生起奢摩他 06:35
4. 複習《解深密經》的經文 07:46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還好吧?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止、觀,請大家翻開《廣論》338頁,第3行。上一次我們學到《解深密經》中宣說了奢摩他的自性,也就是體性。在這個《解深密經》中宣說奢摩他的體性,宗大師引完了《解深密經》的經文之後,接著有解釋經文,我們就往下看《廣論》原文。54”

修奢摩他的所緣境
  「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為所緣境,緣彼之心不向餘散,由念正知於彼所緣相續繫念,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解深密經》這段經文的內涵是:對於所定解的十二分教的義理,「十二分教」是什麼呀?十二分教包括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這樣的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是佛經的一種分類方式,如果把其中的因緣、譬喻、本事、本生四個合併在一起的話,十二分教也可以攝為九分教;九分教可以再為三藏所攝,攝為三藏,三學也是十二分教的所詮,也是三藏的所詮。2’20”

  我們之前聞、思所定解的十二分教的義理,這個義理就是五蘊等任何的內涵,把這個內涵作為所緣境。十二分教開示了五蘊等等的內涵,這裡邊有一個「等」字,這個等字包含了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五蘊──色、受、想、行、識蘊,包含了一切無常法。十二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處,還有眼、耳、鼻、舌、身、意處。十八界就是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這是所取的六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這是所依根的六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還有意識界,這是能依識的六界。所以加起來是多少啊?三六一十八,十八界。十二處和十八界包含了一切法,一切法。3’43”

  所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些都是佛經為我們開示的內涵,在修奢摩他的時候,以這些內涵作為所緣境。4’01”

修成奢摩他的標準
  說:「緣彼之心不向餘散,由念正知於彼所緣相續繫念」,就是緣著這些內涵的心,不要散逸到其他的地方,藉由——注意——正念、正知持續地投注在這個所緣上,持續地投注在這個所緣上。「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一旦內心能於此任運地安住於所緣上,「任運」是什麼意思?就是完全不費力氣,自然而然地就能安住於所緣,非常輕鬆的!那你說我們現在最自然的一個散步是什麼?如果沒有生什麼病,一個很健康的人散步是非常輕鬆的,就往前邁腿,他輕鬆就可以了。說可能比散步還要輕鬆地就能夠安住在所緣上,它不是特別費力氣地去控制這個心、一會兒沉、一會兒散,它已經很受馴服了,被調伏。被調伏之後就會生起身輕安,哇!應該是我們沒有嘗過的身體的一種感受,身輕安。輕安是什麼滋味?去練練看!然後還有心輕安——注意——的喜樂,有身輕安與心輕安的喜樂這個時候,那個三摩地就成為奢摩他了。5’50”

  很顯然這個身心的輕安,一定會從我們所聞、思的十二分教中的一個善所緣所出生,而且絕對不會離開正知、正念,所以它是一個對心的訓練。然後訓練到我們的心能夠非常自由地、非常輕鬆地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並且持續地安住,直到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的時候,那個三摩地就成為奢摩他了。所以這是很令人期待和嚮往的一種修持,希望我們能夠積聚資糧,能夠完成這樣的一個修鍊。6’35”

不需觀待證得空性即能生起奢摩他
  接下來再往下看,「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不要通達諸法真實。」這樣的一個奢摩他,就是身心都輕安的一個奢摩他,要怎麼樣生起呢?是不是一定要證得空性才能夠生起這樣的奢摩他呢?是不是?大師說這樣的奢摩他,「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就是向內執持內心,不從所緣上散漫就能夠生起了;並不觀待於證悟諸法的真實義,就是不需要觀待證得諸法上的空性。所以奢摩他主要是依靠攝心,不要散到其他所緣上就能引生的。說不一定得證得空性才能獲得奢摩他,它靠攝心就可以獲得,所以這就是奢摩他的體性。7’46”

複習《解深密經》的經文
  那麼我們再複習一下這一段《解深密經》的文。看,「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再總攝一下就是,修奢摩他的人一定要獨處在僻靜的地方,向內正確地安住,對於那些善思惟的法進行作意。這樣能作意的心不要受沉和掉的影響,透過向內、透過向內持續地作意而作意。如此趣入,注意!趣入不是趣這兒,是趣這兒。並且多次地安住,當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的時候,那個三摩地就是奢摩他了,這就是菩薩遍尋三摩地。有聽清楚吧?9’10”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11.PNG
11.PNG (17.85 KiB) 已瀏覽 785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2-毘缽舍那的體性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2-毘缽舍那的體性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2-毘缽舍那的體性

【廣論止觀初探第 12 講】什麼是「觀」、「毘缽舍那」?在前兩講中,真如老師依照《廣論》宗大師的原文,為我們介紹了「止」、「奢摩他」的體性(自性),在第 12 講,老師開始介紹「毘缽舍那」的體性。

毘缽舍那是一種觀察慧,宗大師在《廣論》中多次強調,學習佛法的時候要善巧觀察思擇,不能什麼都不想、不作意、不分別。在「毘缽舍那自性」這一科,大師也引用多部經論來說明這件事。請看真如老師帶我們仔細消文,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紹「毘缽舍那」的自性。

第 12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8 頁第 7~12 行:「二、毘缽舍那自性,即前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

「此經宣說毘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云:『此是經否,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為修習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原文或有改譯,屆時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2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2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毘缽舍那的所緣 00:38
2. 義共相的定義 03:42
3. 毘缽舍那的類別 05:54
4. 支那堪布所持的錯謬見解 08:37
--------------------------------------------------------------------------------------------
講次: 0012
標題: 毘缽舍那的體性
《廣論》段落: P338-L7 ~ P338-L12 二、毘缽舍那自性……現見多有隨此派者。
--------------------------------------------------------------------------------------------


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上一次我們學到了奢摩他的體性,接下來我們開始要學習毘缽舍那的體性了。請大家還是打開《廣論》338頁,這次要看第7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38”

毘缽舍那的所緣
  「二、毘缽舍那自性,即前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1’29”

  巴梭法王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這段經文。《解深密經》說:「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這個「彼」巴梭法王解釋為修定的人,修定的人獲得了身輕安與心輕安之後,安住在輕安的狀態中,「為所依故」,如果這句話從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安住在這種狀態當中。「捨離心相」,「捨離」就是捨棄、斷除緣著其他對境的內心的行相,不是什麼都不緣、什麼都不想,而是不緣著其他的境。那麼不緣著其他的境,要緣著什麼樣的對境呢?「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就是對於如所善思惟法的那個三摩地所行影像,將之前奢摩他緣的那些聞思抉擇後思惟的這個內涵,作為內在的三摩地所行的這個影像。2’52”

  在《四家合註》裡特別有提到止觀的所緣是相同的,所以毘缽舍那就是緣著之前奢摩他所緣的那些法。而奢摩他是緣著什麼法呢?就是過去聞思抉擇思惟的內涵。毘缽舍那將善思惟法作為內在三摩地所行境的這個影像,三摩地的所行境的影像是什麼呢?怎麼理解呢?還是在《四家合註》裡,巴梭法王解釋說,內心所顯現所行境的義共相。3’42”

義共相的定義
  在《四家合註》裡,巴梭法王解釋為內心顯現所行境的義共相。所謂的「義共相」,在《攝類學》中它的定義是什麼?「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那這樣怎麼理解呢?比如說,我們去參訪了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之後,或者我們沒有去過華藏樓,只是聽別人介紹、看照片,然後我們心中就會浮現,啊!華藏樓的那個影像。比如說有一輪金黃的月亮,在那個華藏樓上面的虛空中。其實那個華藏樓的影像它不是真正的華藏樓,但是在分別心中,卻會顯現為與華藏樓是一。這樣的影像就是華藏樓的義共相。4’56”

  比如說奢摩他執取空性而修,空性就是奢摩他的所行境,也就是奢摩他最主要執取的這個境。如果是用分別心的奢摩他來修空性的話,那麼在分別心當中,將不是與空性為一的顯現為與空性為一,這樣增益的那一分,就是空性的義共相。5’28”

  那麼分別心必須透過顯現義共相,注意!分別心必須透過顯現義共相才能直接執取空性。緣著內在的三摩地所行境的這個影像,對於這些影像要做什麼呢?有幾個字:觀察、勝解──分別觀察空性、勝解空性。5’54”

毘缽舍那的類別
  「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在這些三摩地所行的影像當中,對於所知的意涵要做什麼呀?就要開始思擇了──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那麼「」是什麼?就是忍可。「」就是欲樂、希求、欲求。「」呢?覺就是區別、分辨它的差別。那麼「」是什麼呢?見就是觀見。「」呢?就是分別,這就是毘缽舍那。「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這五個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妙音笑大師說:抉擇之後,抉擇之後,不害怕或不擾動,所以稱之為忍;那希樂、欲求如此抉擇,所以稱之為樂,就是它很有希求心,很以此為樂這樣的一個狀態,稱之為樂。這個樂不是快樂的意思,而是希樂、欲求的意思,就是它很嚮往、很想要達到這樣;那麼覺慧是什麼?覺慧,用覺慧去抉擇分辨,所以稱之為覺;那麼緣取或隨見,就稱之為見;耽著,所以稱之為觀,這個觀,藏文直譯是分別。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這四種毘缽舍那,各別都可以有忍、樂、覺、見、觀五個。「如是」,這就「是為菩薩善巧毘缽舍那」,菩薩便能夠善巧毘缽舍那了。8’37”

支那堪布所持的錯謬見解
  那麼我們接著再往下看。「此經宣說毘缽舍那是觀察慧,最極明顯無可抵賴。」這段經文解釋一下,就是這段經文極其清晰地宣說了毘缽舍那為觀察慧,毫無抵賴的餘地。宗大師說:這個《解深密經》說不可以抵賴!然後我們繼續看,說:「傳說支那堪布見已謗云:『此是經否,不得而知。』用足毀踏。因彼妄計一切分別皆執實相,要棄觀慧全不作意,乃為修習甚深法義,不順此經,故用足毀。現見多有隨此派者。」傳說有個支那堪布,看到了這段經文之後,就說:「不知道這是不是佛經!」而且用腳去踩這個經典、踏這個經典。那麼為什麼這個支那堪布會做出令我們非常驚訝和怖畏的這個事情呢?因為他認為凡是分別心都是相執,都是執著行相,因此他拋棄了觀察慧,就是毫不作意,認為毫不作意才是修持甚深的空性。什麼都不想,然後把心放空,不要任何作意,認為這就是修持空性。由於《解深密經》的說法,與支那堪布的主張不相符順,所以支那堪布才用腳來踩踏佛經。大師又說:「現見多有隨此派者」,就是那個時候當時有很多追隨支那堪布的人。10’53”

  在過去靜命論師那個時代,桑耶寺就已經建立了不動靜慮洲,那時候有迎請漢地的出家人──也就是支那堪布,到藏地講禪學。但那個時候的支那堪布修禪的方法是非常清淨、正確的,所以靜命論師沒有反對或破斥。因為非常清淨和正確,所以他非常歡迎來自漢地的禪師們在桑耶寺作觀修。但是靜命論師知道將來會有一位持錯謬見解的這樣的一個支那堪布,他會來藏地,而且會傷害聖教。於是靜命論師就留下了一句話,留下了遺言說:「將來會有持錯謬見解的支那堪布來藏地破壞聖教,那個時候怎麼辦?那個時候可以到印度去迎請我的大弟子蓮花戒,來破斥那位支那堪布對聖教的毀謗。」12’16”

  所以有兩種不同的支那堪布:一種是持正確見解的,一種是他的見解是錯謬的、是被祖師呵責和破斥的。不是說那所有的支那堪布的見解都是錯誤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在《廣論》裡邊破斥的支那堪布,是指持錯謬見解的那個支那堪布。大師也告訴我們說千萬不能隨學,要知道這樣的見解是要破斥的,因為它不是正確地觀修空性的方式;沒有傳承、沒有清淨的傳承,完全不是佛陀讓我們去思惟觀察空性的清淨傳承,所以大師在這裡邊特別指出來說,絕對不能這樣修空性,所以我們要聽清楚!13’20”

12.PNG
12.PNG (12.67 KiB) 已瀏覽 785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3-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3-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3-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13 講】延續上一講,在本講中,真如老師會繼續帶我們沿著《廣論》學習,認識作者宗大師如何引用經論來說明止觀的體性。透過宗大師的原話與老師的消文,希望大家都能感受:能學到清淨的傳承對教典的解釋,是何其有幸的一件事!

第 13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8 頁第 12 行~ 339 頁第 6 行:「聖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真實觀時,名周遍伺察。』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取諸相者,非是實執,是分辨境相。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察。」

「《寶雲經》說義同《深密》,亦明顯云:『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者,謂正觀察。』慈尊於《莊嚴經論》亦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又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依正定住心說名為止,善擇法慧說名為觀。前經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別解經義。」(原文或有改譯,屆時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3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3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解釋「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00:51
2. 依《寶雲經》、《經莊嚴論》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 05:55

-------------------------------------------------------------------------------------
講次: 0013
標題: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一)
《廣論》段落: P338-L12 ~ P339-L6 聖無著說……令更不能別解經義。
-------------------------------------------------------------------------------------

0’00”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在學習之前想跟大家說:有一些同學說他有很多問題,你們先把你們的問題都記著,因為會安排法師給大家答疑,所以把問題先存著,別忘了!38”

  好!那我們今天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還是338頁,今天是倒數第2行。我們繼續看原文:51”

解釋「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聖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真實觀時,名周遍伺察。』」解釋一下,就是聖無著菩薩說:其中的「正思擇」,是指思擇辨別盡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指世俗諦,不是空性的法,不是空性的法。「最極思擇」,是指思擇辨別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勝義諦、空性。以具有智慧的有分別作意執取相時,就是「周遍尋思」;這裡的「有分別」的「分別」,在藏文裡跟「尋思」是同一個詞,同一個詞可以翻譯成分別,也可以翻譯成尋思。這裡邊是在解釋尋思,所以這裡邊的分別不能理解為分別心,不能理解為分別心,而是理解為什麼?尋思。「有分別慧作意」,就是指具有尋思智慧這樣的一個作意,用這樣的作意執取相就是「周遍尋思」。真實觀察、正確地分別時,就是「周遍伺察」。2’48”

  接著宗大師又再解釋,請看原文:「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取諸相者,非是實執,是分辨境相。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察。」剛剛提到說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那麼什麼是「」呢?「尋」就是粗略地思考、粗略地尋思,不會非常仔細地辨別,就是尋。就好比說你到一個地方找一個東西,你就這樣大概看一下沒有或者有,你不會一寸一寸地毯式地搜索,不會這樣找。所以它是一個粗略地尋思。那麼什麼是「伺」呢?就是細緻地伺察,仔細地觀察抉擇。「尋」與「伺」一個是粗略地尋思,一個是細緻地伺察。尋、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分別對境的時候,會有粗與細的這個差別。4’23”

  「取諸相者,非是實執,是分辨境相。」剛剛無著菩薩提到說:「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那麼什麼是「取諸相」呢?是不是執著相,也就是相執呢?大師說:「非執諦實」,不是諦實執。在很多經論也都提到相執,相執有時候是指諦實執,但是大師說這裡的執相不能理解為諦實執。那應該理解為什麼呢?就是分辨對境的相狀,分辨對境的種種差別。5’18”

  「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察。」說在思擇分辨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各自都有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這兩種──思擇如所有性當中,包含了思擇如所有性的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思擇盡所有性當中,也包含了思擇盡所有性的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5’55”

依《寶雲經》、《經莊嚴論》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
  再看說:「《寶雲經》說義同《深密》,亦明顯云:『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者,謂正觀察。』」《寶雲經》的說法與《解深密經》是相順的,《寶雲經》中也明確地提到:奢摩他是指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什麼?就是一心專注。毘缽舍那是指什麼?是正確地觀察。6’36”

  那麼再看,「慈尊於《莊嚴經論》亦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至尊慈氏也在《經莊嚴論》中,他說:應當了知總集諸法的名稱,就是止的道。這裡的「道」,在《四家合註》裡邊的巴註,巴梭法王解釋為所緣,止的道就是止的所緣的意思,止的所緣的意思。那麼什麼是止的所緣呢?就是總集、統合諸法的名稱,就是止的所緣。那麼止安住在所緣之上,是以統攝的方式而安住,比如說安住於「諸行無常」,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注意!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統攝,最終內心就只安住於無常之上。這就是「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的意思。7’56”

  那麼「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就是說應當了知觀的道,這裡邊的「道」也是指所緣的意思,觀的道就是觀的所緣。那麼什麼是觀的所緣呢?就是廣泛地思擇許多的義理。止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總攝的方式安住;而觀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思擇的方式安住。止的方式安住的時候我們比較好理解,可是觀的方式、思擇的方式是怎麼安住的呢?大家可以去繼續學。8’53”

  我們再往下看。「又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依正定住心說名為止,善擇法慧說名為觀。前經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別解經義。」《經莊嚴論》中又說了:依靠正確安住,心安住於內心,注意!心安住於內心;止息心對外境的散亂,安住於內心,以及善加辨別法,因此即是寂止與勝觀。接下來,宗大師解釋說依靠正定,也就是正確的三摩地而止住內心,這就是寂止了;那麼善加辨別諸法的智慧,這就是指勝觀。說由於慈氏、至尊慈氏這樣解釋經典中的如此宣說的密意,因此經典的內涵就不可以再引申為其他的內容。也就是必須這樣解釋經典的內涵,不能自己作另外的解釋。10’25”

  在這一小段,宗大師引領我們要遵從於至尊慈氏這樣解釋經典如此宣說的密意,不能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就是解釋經典一定要有清淨的傳承。那麼能學到清淨的傳承對教典的解釋,何止是三生有幸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學下去。11’05”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13.PNG
13.PNG (27.29 KiB) 已瀏覽 785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4-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4-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4-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14 講】延續上一講,真如老師在本講繼續帶我們從《廣論》引用的經論來認識止觀的體性。老師說,不用把「修定」想成天上的雲朵怎麼樣也追不上,因為《廣論》就是給想要修定的人寫的。修定是為了做什麼呢?就是要去證得空性,了脫生死!希望大家聽了這一講,能生歡喜心、發欲求心,將來跟老師一起修九住心,乃至初禪等以上的禪定,用這樣的禪定的攝持力去聞思空性,證得止觀雙運!

第 14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9 頁第 6 行~第 8 行:「《菩薩地》亦云︰『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原文或有改譯,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4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4 講內容綱要:
1. 前行複習 00:00
2. 引據《菩薩地》說明奢摩他的體性 01:20
3. 所緣境:離言說唯事唯義 03:13
4. 執取所緣時心的狀態 06:06
5. 依著傳承教授數數串習 11:05

--------------------------------------------------------------------------------
講次: 0014
標題: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二)
《廣論》段落: P339-L6 ~ P339-L8 《菩薩地》亦云……是名奢摩他。
--------------------------------------------------------------------------------


0’00”
前行複習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吧?今天我們會繼續學習奢摩他,之前我們有學到六個科判中的第三個科判,還記得吧?第三個科判是什麼呢?就是止觀的自性,也就是止觀的體性。前面宗大師引了幾部經來解釋止觀的體性,還記得嗎?有《解深密經》、《寶雲經》、《經莊嚴論》為依據,清晰地解釋了止觀的體性。今天我們就再往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39頁,第6行。看原文:1’20”

引據《菩薩地》說明奢摩他的體性
  《菩薩地》亦云︰「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1’50”

  這個《菩薩地》是出自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一地。《瑜伽師地論》總共有五個部分,依照次第給大家略說一下,比如說:《本地分》、《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還有《攝事分》。《本地分》共講了十七地,《菩薩地》是其中的十五地。2’16”

  那麼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有沒有同學讀過《瑜伽師地論》呢?比如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然後接著是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第六三摩呬多地、第七非三摩呬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是修所成地,十三、十四、十五分別是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十六、十七是有餘依地、無餘依地。《菩薩地》是其中的第十五地。接下來我們就看原文。3’13”

所緣境:離言說唯事唯義
  《菩薩地》說:「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那麼這句話在《四家合註》裡邊,巴梭尊者對於《菩薩地》這段經文就有解釋。大家對巴梭尊者有沒有了解?根據記載,這位尊者前世曾經是克主傑大師的弟弟,他依止宗喀巴大師和克主傑大師,精通諸大經論,是第六任的甘丹赤巴,由於他曾經住錫在巴梭倫珠德清寺,廣作講修的事業,所以被稱為巴梭尊者。4’04”

  這位大善知識具有克主傑大師的耳傳教授,還有文殊海大師的耳傳教授,所以是耳傳教授傳承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傳承祖師。他把耳傳教授傳給了法金剛,法金剛再傳給誰了?著名的溫薩巴。之後就形成了非常有名的溫薩耳傳。溫薩巴就傳給了佛智大師,佛智大師聽過吧?就是造了《三十五佛懺釋》,過去我們曾經學過一輪,希望大家也能夠常常地複習。4’42”

  那麼我們再回到《菩薩地》的這段文,巴梭尊者解釋說,這裡邊的「唯事」,「唯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純粹的事物,也就是差別事,(差別)那就是特點的意思。那麼「唯義」是什麼呢?就是純粹的內涵的體性。如果舉個例子的話,比如說瓶子,瓶子是唯事還是唯義呢?「瓶子」是唯事,「能裝水的大腹器皿」就是內涵的體性,這是仁波切也曾經舉的例子。教典中將空性的體性稱為「不可言說」,也就是「離言說」。「離言說唯事」就是「以空性為差別的事物」,也就是具有空性這個差別法的事物;換句話說,就是具有空性這個特點的事物。那麼什麼法具有空性的特點呢?大家可以舉出例子嗎?「不存在的法」會不會具有空性的特點呢?應該是沒辦法。只要是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空性的特點。6’06”

執取所緣時心的狀態
  那麼對於遠離言說、不可言說的「純粹的事物」與「純粹的意涵」,剛才我們講了,要做什麼呢?「繫心令住」,就是令心投注在這樣的一個所緣上。投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令心執取這樣的所緣。然後接著就「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作意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散亂心的這種想。「戲論」作何解釋呢?就是指差別等種種散亂,或者說分別觀察的戲論。那麼「遠離戲論」,就是安住在純粹的事物與純粹的這個意涵上,不會延伸到更多的差別,或者不會分別觀察。仁波切曾經解釋說:離諸戲論,就是不進行這個法的個別特色的觀察。因為如果進行抉擇觀察的話,那就是這裡邊所說的「戲論」了,因為它要求我們繫心令住、離諸戲論。7’36”

  那麼「離心擾亂」,就是指遠離沉掉所導致的散亂心,要作意這樣的想:就是我的心要離開沉、離開掉這樣的散亂,要作意。那麼這個想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就是「離諸戲論,離心擾亂」,對吧!要作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的想,使心處於一種「離戲論,離擾亂」的這種狀態,就是讓心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之中。這個狀態遠離了差別等種種散亂,分別觀察的這個戲論也遠離了,而且還要遠離沉、掉所導致的這個散亂。8’36”

  所以他對執取所緣之後的這個心的狀態,用幾個「離」呀?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然後還要什麼?於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所以它標示出對這個心的狀態的一種描述,應該是非常精準的描述。9’08”

  作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的想之後,要做什麼呢?「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那麼我們先解釋一下「勝解」。勝解其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釋,在此處巴梭尊者解釋為:「勝解」一切所緣,也就是「修持」一切所緣的這個意思。那麼對於內在的定相,這裡的「定相」就是指定的所緣。對於定的所緣要做什麼呢?要「令心內住、安住」,乃至到專注「一趣」、到「等持」。從內住一直到等持,這中間要總共九個,就是九住心。10’28”

  那麼「九住心」在後面的奢摩他的部分我們就會學到,大概就是:內住、續住、安住,然後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最後的就是等持,也可以譯為平等住。就是關於第九住心,玄奘大師在《菩薩地》裡的這段經文裡邊翻譯為等持,《廣論》後面講到九住心的時候,尊法師翻譯為平等住。雖然翻譯的名詞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住心。11’05”

依著傳承教授數數串習
  那麼接著說要勝解所緣,這個「勝解」二字剛才講過,巴梭尊者解釋為修持,勝解所緣就是修持所緣。那麼還記得什麼叫「修持」啊?《廣論》前邊有沒有學過呢?在哪個部分學過呢?〈修持軌理〉部分有講過嗎?宗大師對「修」是怎麼定義的?是不是數數串習呢?大家可以想一想。11’45”

  那麼說到數數串習,這裡邊有一個「習」字,還記得《論語》裡講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習」,原來說就是鳥數數拍翅膀然後才能飛翔,所以牠要數數地練習、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對於這個數數地練習、一遍一遍地練習,大家有學過一些什麼,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經驗,比如說一隻小鳥牠的羽毛開始慢慢地豐滿了之後,牠媽媽要帶牠學飛。我曾經非常近地觀察過一隻學飛的小鳥,其實牠一開始根本是飛不了多久的,飛出來之後,牠就會掉在地上。我曾經看過有一窩的小鳥,當時有一個胖嘟嘟的一隻鳥,牠的兄弟姐妹都飛走了,牠還在附近的草叢裡邊蹲著。因為牠飛不回去那個鐵杆上牠父母為牠搭的那個窩,牠飛不回去了,因為牠練飛牠掉下來。所以牠就在草叢裡邊蹲著,天快黑的時候,你就看到有一個圓呼呼的小頭縮在那個草叢裡邊,就是那隻小鳥。當時我想看牠爸爸媽媽會不會回來找牠,後來發現父母親還是回來找牠,陪著牠,結果又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多練了好幾天。但是終於有一天看到牠,啊!展翅飛翔,飛到天空去了!13’33”

  那麼對於我們修定來說,就是有了定的所緣之後,我們就要修九住心。修九住心就是要經過數數地練習,一遍又一遍練習,這種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這種訓練之中,要磨練自己的心性、耐心,還有沿著教典修行的這種純度,要依著傳承的教授修行。所以不用把修定想成天上的雲朵怎麼樣也追不上,因為這本論就是給想要修定的人寫的。修定是為了做什麼呢?就是要去證得空性啊!為什麼要證得空性呢?了脫生死啊!14’22”

  所以對於定的所緣修九住心,這就是今天所講的奢摩他。上面這段《菩薩地》的原文就是講了修習奢摩他的方法。希望大家今天聽了能生歡喜心、發欲求心,將來我們一起來修九住心,乃至初禪等以上的禪定,用這樣的禪定的攝持力去聞思空性,去證得止觀雙運。謝謝大家!15’02”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14.PNG
14.PNG (13.18 KiB) 已瀏覽 785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15-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15-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5-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三)

【廣論止觀初探第 15 講】什麼是止(奢摩他),什麼是觀(毘缽舍那)?在前面幾講,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師在著作的《廣論》中,引用了《解深密經》、《寶雲經》、《經莊嚴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菩薩地〉多所探討,在第 15 講範圍,大師是以〈菩薩地〉與《修次中篇》來說明止觀的體性。

真如老師在解釋第 15 講《廣論》原文時,特別搭配海雲論師的《菩薩地釋》,與《四家合註》巴梭法王的解釋,為我們仔細消文。老師還特別描述一旦修起禪定之後身心輕安的狀態,希望我們對學習奢摩他生起好樂心:身體會像羽毛一樣輕,不會那麼沉重,非常安適,有愉悅感,而且特別歡喜!但是修行人不會以此滿足,他會利用這樣的狀態,進一步去修習毘缽舍那;透過觀察生死的根本,找到俱生我執,進一步修持了脫生死的智慧──這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也是修行人的希願!

第 15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9 頁倒數第 6 行~倒數第 2 行:「云何毘缽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作意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此與前說極相隨順。此文如前雙解經意及慈尊意,能於前文所明止、觀堅固定解。」

「《修次中篇》亦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時,但唯於彼思擇之者,是名毘缽舍那。』」(原文或有改譯,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5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5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菩薩地》說明毘缽舍那的體性 01:21
2. 說明漢藏譯文之差異 05:37
3. 透過《菩薩地》能了解經典及慈尊意趣 06:46
4. 引據《修次中篇》說明止觀的體性 09:38
--------------------------------------------------------------------------
講次: 0015
標題: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三)
《廣論》段落: P339-L8 ~ P339-L12 云何毘缽舍那……是名毘缽舍那。」
--------------------------------------------------------------------------


0’00”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好嗎?有沒有生起很多殊勝的善心啊?上一次我們學到《菩薩地》中宣說奢摩他體性的段落,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大家準備好了嗎?那麼請翻開《廣論》339頁的倒數第6行,是「云何毘缽舍那」,這一段,是從哪部論裡邊引出來的?往前看,看倒數第8行,有看到《菩薩地》嗎?對,是《菩薩地》。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十七地中的第十五地,上一次我們學過了。1’15”

  好!請大家繼續看原文,看書。1’21”

引據《菩薩地》說明毘缽舍那的體性
  云何毘缽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作意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1’42”

  那麼解釋一下,什麼是毘缽舍那呢?說:「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所緣之法」,在《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加上了「所緣」。「作意其相」,對於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思惟的所緣的法,要作意這些法的相狀。然後要「如理簡擇、最極簡擇」,還有「極簡擇法」,乃至經論中廣說的「覺明慧行」,就是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是進行簡擇,上述所說的都是毘缽舍那,所以在最後他說「是名毘缽舍那」。2’41”

  修行者心中生起修持奢摩他的作意,這個作意會思惟所緣的法,那麼毘缽舍那是做什麼呢?就是作意這些法的相狀,然後如理簡擇,乃至覺、明、慧行。在海雲論師的《菩薩地釋》中有解釋。海雲論師是誰呢?他是哪裡的人?什麼時代的人?根據《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海雲論師是達摩波羅王朝時期的祖師,跟獅子賢論師是差不多的時代,他曾經親見了彌勒菩薩,得到了彌勒菩薩的授記,然後著作《瑜伽師地論釋》,尤其以《菩薩地釋》是最為有名的。3’53”

  那麼海雲論師的《菩薩地釋》中說:「如理簡擇」,是指執取一切苦的類別而說。注意!是一切苦的類別。說什麼呢?說「此是苦聖諦」,這是如理簡擇。那麼「最極簡擇」,就是指分別執持,比如說「此是生苦、此是老苦」等等。那麼「極簡擇法」,是指對於開示那些意涵的契經作分別觀察。那麼「」呢?「覺」,就是指與生俱來能夠善加抉擇,指與生俱來能夠善加簡擇,都一樣。那麼這個「」,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善巧的意思,在這裡邊就是指正確地修習。「慧行」,就是指運用智慧然後趣入。所以對於在聽聞、讀誦、綜論,然後抉擇已經了解的內涵,要做什麼呢?要更進一步地向上去了解的這種智慧。那麼這裡邊的「綜論」是什麼?其實就是從各種角度廣泛地討論,它比原來自己聽聞、讀誦的這些所抉擇的東西,已經了解的內涵,要更上一步地去了解它更深的智慧,而且角度也要更廣泛地討論。5’37”

說明漢藏譯文之差異
  這一段的《菩薩地》的藏文原文裡邊是沒有「覺」字的,但是尊法師在翻譯這段《菩薩地》的原文的時候,是直接按照玄奘大師的譯文,所以它是有「覺」字的。雖然在這一段的《菩薩地》的藏文原文裡邊是沒有「覺」,但是在《瑜伽師地論》裡,如《瑜伽師地論》裡邊的《攝異門分》中,無論是藏文版還是漢文版,都有一一列出「覺、明、慧行」等等。所以從「如理簡擇」到「覺、明、慧行」之間,提到很多毘缽舍那的種類及行相的差別。像《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提到: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解了、等解了、近解了、黠了、通達,和審查、聰睿、覺、明、慧行等等,有機會我們可以看一下。6’38”

  那麼接下來,我們可以往下再看原文。可以嗎?有沒有累?6’46”

透過《菩薩地》能了解經典及慈尊意趣
  此與前說極相隨順。此文如前雙解經意及慈尊意,能於前文所明止、觀堅固定解。7’04”

  那麼解釋一下,就是《菩薩地》的說法,與前面所引的經典,像《經莊嚴論》的說法是相順的。一併解釋了經典與至尊慈氏的意趣,能讓我們對前面所辨明的這個止、觀的體性,還有生起的方式,能夠發起堅固的定解,所以是講得很清楚的。就是說這個說法的依據是怎麼樣傳承下來的,是非常清晰的。7’41”

  「能於前文所明止、觀堅固定解。」那問大家一個問題:「前文」是指什麼呢?你們現在可以翻書一下,往前看一下。說:「此文如前雙解經意及慈尊意」,「雙解經意」和「慈尊意」又是指什麼呢?兩個問題提完了,大家知道應該是往前翻經典吧?對吧?往前看,就看到前面宗大師引過的經論,有哪幾部啊?比如說《解深密經》、《寶雲經》,還有《經莊嚴論》,還有什麼?《瑜伽師地論》裡邊的《菩薩地》。那麼這個「前文」,是除了《菩薩地》以外的《解深密經》、《寶雲經》、《經莊嚴論》。「雙解」,就是解釋了經意、又解釋了慈尊的意趣,所以是雙解。8’51”

  是哪一部論,既解釋了經意、又解釋了慈尊的意趣呢?哪一部論啊?就是《菩薩地》,對吧?透過《菩薩地》的這段文,既解釋了經典的意趣,又解釋了慈尊的意趣,能讓我們對於前面引到的這個《解深密經》,還有《寶雲經》、《經莊嚴論》所說的止、觀,發起堅固的定解。有清楚一些吧?9’27”

  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往下看原文。9’38”

引據《修次中篇》說明止觀的體性
  《修次中篇》亦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時,但唯於彼思擇之者,是名毘缽舍那。」10’03”

  在《四家合註》裡邊,巴梭尊者有解釋說,《修次中篇》中也提到:透過修持所緣,內心止息了對外在的這個境界的散亂。再說一遍,透過修持所緣,就是內心中繫心一個所緣,然後它的作用是內心止息了對於外境的散亂。止息散亂之後幹什麼呢?不是就沉醉在那個禪定的喜悅中,或者說享受於禪定的喜悅中,不是這樣的。止息了對於外境的散亂,那麼應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這裡的「恆常相續」就是持續的意思,「任運而轉」是指毫不費力氣地自然而然地就趣入。趣入了什麼呢?就是向內趣入所緣。所以止息散亂之後,能向內持續任運趣入所緣。更進一步,「安住歡喜輕安之心」,這個是「奢摩他」,就是安住於具足歡喜與輕安的心。11’28”

  那麼在《四家合註》裡面,巴梭尊者解釋說這裡的「歡喜」是指什麼呀?歡喜是指心歡喜,心意特別地歡喜。「輕安」主要指什麼?就是身體輕安。所以這個身體輕安,就異於我們平常沒有修定的時候的一個比如說沉重啊,到處都不舒服,或者是生病,或者是疲憊等等,它就是這個四大不調,一直不舒服。但是一旦修起禪定之後,這個身體會呈現出一個非常……,以前我們講過說「輕」到什麼程度?像一個羽毛一樣,非常非常地輕、非常地安適。所以它指身體的一種,帶給我們的一個愉悅感,不會那麼重。所以安住於具足歡喜與輕安的心,注意!安住於具足歡喜與輕安的心就是奢摩他。12’30”

  那麼什麼是「毘缽舍那」呢?當我們安住到這個歡喜和輕安的心之後是做什麼呢?我前面講說是不是就安享其中呢?別忘了還有老、死在後面追逐呢!所以應該去研究什麼是毘缽舍那。因為修習毘缽舍那才能了脫生死,把我們無明的根徹底地用慧劍斷掉。那麼到底什麼是毘缽舍那呢?它是「即由安住奢摩他時」,記得吧?「但唯於彼思擇之者,是名毘缽舍那。」安住奢摩他時只緣著那個境,以智慧思擇那個境,這樣的智慧就是毘缽舍那。這裡是《修次中篇》中對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的解釋。13’30”

  那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對禪定的認識,住於這種歡喜輕安之心之後,你能夠輕鬆地趣入所緣,並且安住於所緣的這樣的一種狀態,就是這個心好像可以很容易馴服了。那麼馴服了這樣的心之後,我們拿這樣的心要去做什麼呢?就要去進行觀察生死的根本到底是什麼,然後找到俱生我執,進一步地修持了脫生死的這個智慧,因為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呀!14’11”

  所以我們要了解修定是為了修智慧,對吧!所以戒、定、慧三學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次第。希望在我們學到這些的時候,我們能對後面的毘缽舍那生起這樣的一個欲樂和希求之心。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4’37”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15.PNG
15.PNG (25.1 KiB) 已瀏覽 7850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