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1-不作行的過失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4-L2 ~ P84-LL1 由是前說……決擇軌理。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2-L4 ~ P372-L8 由是前說……地之法故。
由是前說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故沈掉雖微,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悉不忍受,須畢竟滅。若不爾者,《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三摩地過。故或念云: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於是捨棄。又謂:彼等若無猛利、連鎖過長,則力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不為斷彼而起作行。此皆不知修習清淨三摩地法,詐現為知,欺求定者,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

第 9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習四種資糧對於滅除沉掉極為重要 00:43
2. 「不作行」過失──出現沉掉時不立即對治 02:52
3. 總攝:無論粗細沉掉皆需即時對治 09:06
講次 | 0091 (2022-07-09 ~ 2022-07-15)
標題 | 不作行的過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4-L2 ~ P84-LL1由是前說……決擇軌理。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2-L4 ~ P372-LL6由是前說……三摩地之法故。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嗎?還記得上次我們學到哪裡了吧!翻開《廣論》372頁第4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第84頁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記得要專注!00:43

修習四種資糧對於滅除沉掉極為重要
由是前說未修中間行持章中所示防護根門等四,於滅沈掉為要;復次,顯然由知彼諸因已,若勤遮滅彼等,於滅沈掉極為利益。01:07
  說既然如此,在前面講到的座間,就是在下座的時候,在座間行持的那個章節中有提出守護根門等四個,這四個對於遮除沉掉這兩個都是相當重要的。在《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的時候,有講到「未修中間應如何行」,還記得吧?《廣論》中說:「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大師在〈修習軌理〉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學習四種資糧是容易引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道的正因。那麼還記不記得四種資糧是哪四種?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還有什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大師在奢摩他的章節裡邊,又再度地提到了四種資糧它的什麼作用?對於滅除沉掉來說它是相當重要的!02:30

  另外,很顯然,如果知道了沉掉的因,接著精進地遮除沉掉的因,對於截斷沉掉會有極大的幫助──能遮除沉掉的因,就能夠避免生起沉掉。接著再往下看:02:52

「不作行」過失──出現沉掉時不立即對治
故沈掉雖微,皆以正知覺了,沈掉若何悉不忍受,須畢竟滅。若不爾者,《辨中邊論》說是名「不作行」三摩地過。03:11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是說:因此即使是微細的沉掉,也都應該用正知察覺,無論是哪一種沉掉,能不能忍受?都不能忍受!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遮除沉掉。這是大師告訴我們一個修定的修行人應該有的見解,或者應該有的一個狀態。03:37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怎麼樣呢?像《辨中邊論》就提到:這就是名為「不作行」的三摩地的過失。在《辨中邊論》中說:「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這個偈頌講到了修奢摩他的時候會出現五種過失,其中第四個過失就是「不作行」。那不作行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動作、沒有行持的意思。在什麼時候沒有行持呢?就是當我們的心中出現沉掉的時候,沒有立刻出現對治的動作,就是沒反應──沒有行持沉掉的這個對治品,這個就叫「不作行」,它是一個過失。有聽清楚吧?04:44

  我們再往下看原文:04:48
故或念云:04:50
  有看到吧?04:52
微細掉舉及散亂等,於初時中斷亦不絕,故不應斷。05:03
  於是呢,05:05
於是捨棄。又謂:彼等若無猛利、連鎖過長,則力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不為斷彼而起作行。05:20
  這一段列舉了兩個錯誤的想法。說那個修定的人如果心裡想:微細的掉舉、散亂等等,即使在最初就截斷也沒辦法去除掉,所以就不必截斷了。於是就放著不管。還有另一種想法,他心裡想:這些只要不至於過分地猛烈與太過長久而連綿不絕,那麼它們的力量就是很微弱,而且時間也短暫,不會造業,所以就不需要截斷它。於是也就不為了斷除這些而有所作為。06:06

  這裡邊出現了一個「連鎖」,在法尊法師譯的文改譯了一下。這個「連鎖」,有一位善知識解釋它說:就像用一個很長的繩子把羊群栓成一長列,稱之為「連鎖」;在此處,將內心的分別接連不斷地產生,取名叫「連鎖」。好像我們內心有個連鎖店一樣,接連不停地產生和運動。06:38

  那麼在修學三摩地的時候,注意!縱使掉舉與散亂細微,也應該用正知觀察到,並且在察覺了之後要想辦法迅速滅除!在這個時候,可能有些人就會認為:微細的掉舉與散亂雖然是應該可以加以對治,但是因為在剛開始的時候難以對治,所以就不管、放著不管。或者認為:由於力量微弱、生起的時間也短,對於成就清淨的三摩地它好像不會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就不須斷除。這兩種想法都是錯誤的!是因為什麼?是不了解如何修清淨的三摩地。07:30

  你們覺得有一天你們上座,會產生這兩種想法嗎?還是有比這兩種想法更誇張的?接著往下看啊!看文:07:43
此皆不知修習清淨三摩地法,詐現為知,欺求定者,以其背離慈尊等師,於修三摩地法決擇軌理。07:59
  這一段就是總結,把上面列舉那些想法總結一下。說以上這些想法,都是實際上不了知如何修持清淨等持的方法,他不知道怎麼樣修習清淨的三摩地的方法或教授,但是卻裝作了解而欺騙希求等持的人。就是如果這種說法,他是裝作了解給你講的。給什麼人講呢?給希求等持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已經背離了至尊慈氏等大善知識,所抉擇修定方法的這個軌理,他沒有依據,而且徹底地背棄了。所以如果有這些觀念,我們學了這些教授,就會知道他們還不了解要如何修學清淨的三摩地,因為那些見解已經完全背離了至尊慈氏所抉擇的修定方法。09:06

總攝:無論粗細沉掉皆需即時對治
  那麼我們現在再去了解一下。比如說沉中有粗、中、細三種,有善知識解釋說:沒有力量與澄淨分二者,是粗分的沉;沒有力量,只有澄淨分,是中等的沉;雖然有澄淨分,但緣取的力量略微降低,是細分的沉。那麼掉舉是不是也分粗、細兩種呢?掉舉也有粗、細兩種。譬如在觀修佛像的時候一時忘失,從心的境界中失去了所緣;失去所緣之後,就是粗分的掉舉──就是觀佛像的時候佛像沒有觀出來了。那麼細分的掉舉是什麼呢?在《掌中解脫》中有舉了一個例子,說所緣境雖然沒有喪失,他還是有所緣的,但是在心的一角──他心裡邊的一個角落,分別心已經開始了。像什麼呢?就像冰下暗流湧動一般,可愛的境相即將現起還沒有現起,這樣的掉舉就是細分的掉舉。10:35

  他用水在冰層下流動──水在冰層下流動可以被發現嗎?對細心的人可以看到的,仔細觀察是可以觀察到冰下有水,也可以說因為冰是透明的;那我們用力的話,也可以看到細分的散亂,或者說細分的掉舉。所以我們覺察地再仔細一點、再專注一些,就會注意到細分的掉舉已經在湧動了,這種觀察力是一定要修習的。11:15

  所以大師教誡我們說:無論是粗分的還是細分的沉掉,都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即時察覺,而且要即時對治的;即使是最細分的沉沒,我們也要即時地察覺、即時地對治。就是不能耽誤時間,反應速度要夠快,觀察力要夠敏銳,然後起對治的時候也要非常快,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心思已經很敏捷、很細緻、很精美!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2:01
91.jpg
91.jpg (108.67 KiB) 已瀏覽 62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2-交替修習住分及明分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2-交替修習住分及明分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2-交替修習住分及明分力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5-L1 ~ P85-L7如是滅沈……而起希求。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2-L9 ~ P372-L13如是滅沈……而起希求。
如是滅沈掉時,亦多先為掉舉、散亂所障,故須勵力斷彼。由此勵力便能止息粗顯掉、散,獲少住分,爾時應當勵防沈沒。心中勵力防慎沈沒之時,又有較前微細掉舉障礙安住,為斷彼故,又應策勵。掉舉退時,住分轉增;爾時又有沈沒現起,故於斷沈又應勵力。總之當從散、掉錄心,內繫所緣而求住分。隨生住分,即當勵防沈沒,令發明晰勢力。此二輾轉修習無過勝三摩地,不應唯於澄淨住分全無持力俱行明分而起希求。

第 92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輾轉修習對治散亂和昏沉 00:40
2. 正確修持三摩地的方法 06:12
講次 | 0092 (2022-07-16 ~ 2022-07-22)
標題 | 交替修習住分及明分力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5-L1 ~ P85-L7如是滅沈……而起希求。
《廣論》段落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2-L9 ~ P372-L13如是滅沈……而起希求。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372頁第9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第85頁第1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這一段稍微有點長,記得要專注!00:40

輾轉修習對治散亂和昏沉
如是滅沈掉時,亦多先為掉舉、散亂所障,故須勵力斷彼。由此勵力便能止息粗顯掉、散,獲少住分,爾時應當勵防沈沒。心中勵力防慎沈沒之時,又有較前微細掉舉障礙安住,為斷彼故,又應策勵。掉舉退時,住分轉增;爾時又有沈沒現起,故於斷沈又應勵力。01:25
  有沒有聽到這一段裡有好多「勵力」?就是要打起精神來!這一段在講什麼呢?說如此地遮除沉沒與掉舉的話,大多數人最初會被掉舉與散亂所阻礙,就是掉舉和散亂會先來,所以必須努力地斷除掉舉與散亂。那麼透過這樣的努力去除了粗顯的掉舉與散逸的時候,你就能夠稍微地獲得了一點什麼?那個叫住分,心就稍微老實一點了。那這個時候夠不夠呢?不夠!還要努力地防範沉沒。注意!大師說:「勵防沈沒」,大師用了一個「勵」字,這是一種用功的狀態,是很精進的,是打起全部的精神要防護沉沒了!02:25

  當我們的內心努力防範沉沒的時候,注意!又有一種東西出現了,什麼?就是細的掉舉,比先前更微細的掉舉出現了!它依然能夠障礙安住,所以還要努力地截斷這些掉舉。當遮除這些掉舉的時候,住分──注意!第二次了──住分又會比以前更加地增強了。注意!這個時候又怎麼了?又會產生沉沒了,所以還要努力地、努力地截斷沉沒。有沒有發現?好幾個回合這樣子對治、觀察、對治、觀察……。03:13

  再繼續看原文:03:16
總之當從散、掉錄心,內繫所緣而求住分。隨生住分,即當勵防沈沒,令發明晰勢力。此二輾轉修習無過勝三摩地,不應唯於澄淨住分全無持力俱行明分而起希求。03:46
  總之,要將內心從哪兒收回啊?從流散和掉舉中收回。向哪裡安住?向內安住在善所緣上,而尋求什麼分?住分。一旦住分生起了,就要嚴防沉沒,顯發清晰的力量。「此二輾轉」,此二輾轉,問大家:「此二」是哪兩個在輾轉?你們會答什麼?你們會答流散與掉舉嗎?還是會答散亂與昏沉?但是如果你這樣答的話,要看看後面的文。說「此二輾轉修習」,「修習」,要這兩個來回地修習的,所以不可能是修散亂與昏沉,對不對?一定是修對治散亂和昏沉。那修出什麼呢?修出什麼?住分與明分力。所以「此二」是指什麼?就是指住分與明分力。05:05

  那麼我們現在再聚焦一下「輾轉」,輾轉在此處要如何理解呢?應該就是交替進行,來回、來回地這樣輾轉。就一圈一圈地,這個完了、那個馬上出現,其實有點像唱戲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它不能間斷。它那個粗細的散亂與沉沒不間斷,我們的對治也不間斷,對吧!做什麼呢?就是要修持沒有過失的等持。只有這樣不停地努力、不間斷地清掃,才是正確地修習沒有過失的三摩地的方法。05:48

  你們會覺得麻煩嗎?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其實大家會覺得:欸!有點怎麼好像一直調不對一個狀態。但是一直一直練習下去,獲得了經驗、越來越多的經驗之後,這個心就慢慢地聽話,慢慢地訓練它,是可以調伏的。06:12

正確修持三摩地的方法
  那麼錯誤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他的願望希求什麼?僅僅澄淨的住分,卻沒有執取相的力量的明分──就是他的力度不夠,他不希求於力度。是不應該希求僅僅澄淨的住分,而不具足執取相力量的明分的。當住分生起的時候,我們能專注地安住在所緣上,然後這個時候可能會覺得內心是很穩定的,是前所未有的穩定和舒適的。但是大師教誡我們不應該希求這樣的住分,因為如果沒有具足執取相力量的明分的話,即使獲得了這種住分,還在什麼裡面?還在沉沒當中喔!即使覺得很舒適、非常地安靜、前所未有地安靜、沒有經歷過的安靜、沒有經歷過的穩定,但這不可能是真正的寂止,因為還在沉沒當中,所以一定要嚴防沉掉。07:24

  聽到這裡的時候,你們會不會覺得:「哇!如果我用功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況,就覺得功夫很有長進,那麼我今天達到的高度是不是就是正確的三摩地呢?」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不能自己以為是正確就正確,要看經典,因為這裡邊如果明分力不夠、力量不夠的話,是有問題的。正確地修持三摩地的方法,一定會修出沒有過失的三摩地,它是真正的三摩地;一旦你的方法上有錯的時候,是不可能得到三摩地的──真正的三摩地。08:07

  注意!很多用功一定要源於什麼?發現。假如發現內心已經開始向外流散──這一定是一個正知力觀察很及時的──發現內心已經向外流散了,或者出現掉舉的時候,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應該先收攝,就像收雨傘一樣把它收起來,收攝自心,讓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裡?善所緣上。修持什麼?住分。然後當心安住在善所緣之上之後,要防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是什麼?沉沒。你說:這個心在這個善所緣上很老實的,它沒有想到處跑。但是在這個地方停久了之後,它會出現沉沒,這個時候要努力讓心呈現出什麼力?明分力。所以在修學三摩地的過程中,住分與明分力兩者一定要怎麼做?交替、交替修習,相互地配合,然後這樣才能修成真正的奢摩他。絕對不要只希求「只有澄淨分而沒有明分力」的三摩地,只希求住分是不行的!09:33

  那麼我們會不會思考:它的次第到底怎麼排呢?在我們座上修的時候,在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沉、掉兩者當中先出現掉舉,要先用正念、正知對治。這個時候是粗的、還是細的──剛出現的?是粗分的掉舉。那麼經過對治,就是它跑你抓、它跑你抓,這樣子一直收攝、一直收攝,然後內心就獲得了少許的住分了,注意!少許的住分。10:14

  這個少許的住分可能也是我們沒經歷過的,是很美的!可是這個時候有可能產生沉沒,接著你要再用正知、正念──用正知觀察、用正念對治──對治沉沒。然後沉沒又控制了,以為好了!接著又會再次地產生微細的掉舉,讓我們內心安住的這個力量受到影響了,這個時候還是要用正知去發現,然後正念就把它覺察調回來,注意!來斷除微細的掉舉。記得冰下有水的那個喻吧!10:59

  那麼遮止了微細的掉舉之後,是不是就沒有事情了呢?注意!有微細的沉沒又出來了,這個時候還是以正念、正知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微細的沉沒,而且了知了之後、觀察到了之後,要勵力對治,勵力對治喔!就是你的精神、你的戰鬥狀態,對這個非常微細的掉舉要全力以赴地去對付它,讓我們的心一直保持在非常有活力的、有精神的這樣一個狀態。人是在蒲團上安住不動的,但是精神是全力以赴地在對付散亂、昏沉、粗細的這些問題。而且是不間斷地、反覆地修習,是滿精進的、沒有虛度人生的。12:06

  這一段就給我們介紹了一個正確的修行方法。有沒有發現:好幾輪哪!好幾輪!你剛把一個放好了,一個又來了;這個放好了,又來了!它是接連不斷地出現。還好有善知識這樣提前在經典裡告訴我們:「這些東西要出現了,所以你要注意了!」就像一個走過這條路慈悲的老師,他在前面都經歷過了,所以他會告訴你在這條路上先出現一個什麼,要拿什麼去防;這個防完了之後,覺得你得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你坐著,不行!還有一個東西又來了,然後你再要怎麼防;接著又誰來、又怎麼防。所以他把這條路上我們碰到的這些問題全部告訴我們,以及怎麼對治。就是要打起精神來,不能待在那個所謂的剛修行出來的安樂窩裡邊,不能蹲在那裡,一定還要再起來戰鬥,因為我們還沒有到達安全之地。13:06

  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教授很美!有了這樣清晰的教授,我們在上座修的時候就有法可依了,就不會自己盲修瞎練,會節約太多的時間了!所以要不要隨喜我們能一起學習《廣論》的〈奢摩他〉?大家要好好地努力!今天就上到這裡,謝謝大家!13:29
92.jpg
92.jpg (70.14 KiB) 已瀏覽 61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3-離沉掉時勤奮是過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3-離沉掉時勤奮是過失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3_離沉掉時勤奮是過失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5-L8 ~ P86-L6第二、離沈掉時……應知放捨。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3-L1 ~ P373-L6第二離沈掉……須知放緩
第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如前所說,修習斷除微細沈沒、掉舉,則無或沈或掉令不平等,心能平等運轉之時,若功用行是修定過,於此對治應修等捨。如是亦如《修次中篇》云:「若時見心俱無沈掉,於所緣境心正直住,爾時應當放緩功用,修習等捨,是時欲坐幾時,即安坐之。」若爾,何為作行或有功用而致過失之理?此由於心掉則攝錄、沈則策舉而作修習,於一合適座中,自有成算沈掉不起之時,若仍如初勵防沈掉而修。如是行者,則如《修次》後二篇云:「心平等轉,若仍功用,爾時其心便當散動。」反成散亂,故於爾時應知放捨。

第 93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離沉掉時應當修學等捨 1:09
2. 作行或勤奮成為過失的道理 6:27
3. 將心放緩、安住現狀 11:24


講次 | 0093 (2022-07-23 ~ 2022-07-29)
標題 | 離沉掉時勤奮是過失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5-L8 ~ P86-L6第二、離沈掉時……應知放捨。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3-L1 ~ P373-L6第二離沈掉時……須知放緩,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今天我們要繼續學,要學習「離沈掉時應如何修」──注意這個「離」,「離」是離開,離開沉掉時應如何修。說:沉掉這麼辛苦地對治,還有離開它的一天嗎?對!我們已經學到這裡了,就是「離沈掉時應如何修」。00:50

  那麼《廣論》中是在373頁第1行,校訂本是在85頁倒數第3行。有沒有看到?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1:09

離沉掉時應當修學等捨
第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如前所說,修習斷除微細沈沒、掉舉,則無或沈或掉令不平等,心能平等運轉之時,若功用行是修定過,於此對治應修等捨。01:38
  我們已經到了第二科,第二科就是遠離沉掉的時候應當如何修呢?就像前面我們講過的,經過了連微細的沉沒和掉舉都要截斷這樣的一段修持,已經不再會有沉沒或掉舉的這個不平等,達到了什麼?達到了內心平等運轉。已經達到了一個這樣的境界的時候,那如果還想拚命地用功,也應該拚命地用功嗎?如果還有作行或勤奮的話,注意!就是等持的過失,所以應當修持對治法的等捨。02:28

  我們再來理解一下這段話。對於初學者來說,上座的時候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有沒有安住在善所緣上啊?」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他訓練正知的敏銳度、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剛開始修定的時候,修行者會察覺到自己不像以前那樣會產生粗分的沉掉,到後來連細分的沉掉也不像先前那麼頻繁、猛烈地出現了。03:09

  然後接著就是當能夠完全地消除沉掉,注意!完全地消除沉掉,這時候自己知不知道?自己覺察心中完全沒有生起沉掉的時候──有把握!這個時候就不用一再、一再地提醒自己,注視自己:「我有沒有在安住在善所緣呢?有沒有沉掉產生呢?」不用這樣子了。那不用這樣子應該做什麼呢?這個時候應該修等捨。03:51

  大家都知道在修三摩地的時候,縱使只有細微的沉沒和掉舉,也是怎麼樣?也是必須要斷除的。而當沉掉消失,心已經不再被沉掉強烈地影響,甚至微弱地影響都沒有了;因為以前就一直在觀察,這個時候如果還用很大力地、刻意地去觀察「欸,有沒有生起生起沉掉啊?」這個時候注意,這就是過失了,做過頭了!就像蜜蜂去採花,用力飛、用力飛,結果整個蜂群「唰!」就從那個花田上飛過,飛到樹林裡去了──太過了,反而沒有採到花蜜。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成為另外一種過失叫作行。那為了不要生出這種過失,修行人應該怎麼辦呢?必須修學不作行的捨,不作行的捨來對治。04:57

  那不作行的捨要怎麼辦?我們就接著往下看。接著往下看:05:06
如是亦如《修次中篇》云:「若時見心俱無沈掉,於所緣境心正直住,爾時應當放緩功用,修習等捨,是時欲坐幾時,即安坐之。」05:27
  這個在《修次中篇》中有提到,說:「什麼時候見到不再有沉沒與掉舉,內心平穩地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怎麼做呢?不要那麼用力了!這個時候應該放緩功用」,就是那個繩子不要拉那麼緊,欸!鬆一點,甚至就是放著,不用提。這裡邊的「功用」就是勤奮的意思,「放緩勤奮而修習等捨」。然後會達到什麼境界呢?「這個時候想安住多久就可以安住多久。」就是心已經非常聽話了,你要打坐,說入定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隨心所欲。06:22

  接下來會有一個問題出現,我們往下看:06:27

作行或勤奮成為過失的道理
若爾,何為作行或有功用而致過失之理?06:35
  那麼,作行或者勤奮會成為過失的道理或者方式究竟是怎麼樣的呢?為什麼成為這樣子了呢?前面在講修定的時候,記不記得大師反覆地強調一定要用什麼?正知察覺沉掉,而且要怎麼樣?即時察覺沉掉。察覺之後,能不能放著呢?不行!一定要即時對治,絕對不可以放著不管!那時候大家都非常努力用功、用功,為什麼到了這個階段,作行或者勤奮──再去努力地看看這些問題──反而就變成了修三摩地的過失了呢?大家都有這個問題吧?有這個疑問。那麼我們看看大師會不會回答我們呢?看原文:07:43
此由於心掉則攝錄、沈則策舉而作修習,於一合適座中,自有成算沈掉不起之時,若仍如初勵防沈掉而修。如是行者,則如《修次》後二篇云:「心平等轉,若仍功用,爾時其心便當散動。」反成散亂,故於爾時應知放捨。08:26
  大師回答我們了!說:首先,這裡的作行或者勤奮是什麼呢?就是指內心掉舉就向內收攝,如果沉沒就振奮修持,因此每次在適中的這個一座的長度之內,都具有不會產生沉掉的這個把握。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他在這一座中不管幾小時──三小時、六小時、八小時、十二小時,他如果想坐著都非常有把握,不會產生沉掉了。然後這個時候,仍然如同最初剛上座修行一樣嚴加防範沉沒,還要嚴加防範什麼?掉舉,這樣非常、非常地用力,這樣努力地修行。09:21

  這裡的作行或者勤奮不是指前面的階段,什麼階段呢?就是沉掉生起的時候嚴加防範沉掉修行,不是那個時候。而是指已經有把握不會生起沉掉的時候,還繼續嚴加防範沉掉而修行。這樣做為什麼會成為過失呢?就到了這個階段這麼用功、這麼用力,那正知還是睜大眼睛看著,攝像頭再來回轉。為什麼不能再這樣了呢?為什麼它就是一種過失了呢?因為如果這麼做,反而會形成散逸,就是反而形成了下一波的過失了。10:22

  舉經論來說,就像《修次》的後二篇中所說:「當內心平等安住的狀態下」,注意!「當內心平等安住的狀態下,如果仍然勤奮,那個時候內心將會形成散亂。」你再去攪動它、再去攪動它,就把這個非常、非常寧靜、一絲波紋都沒有的這樣一個禪定的湖水攪起來了!10:52

  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都正知一直看著看習慣了,突然不讓看著,正知沒事做了!是不是不需要正知了呢?所以這個時候必須懂得兩個字──放緩、放緩。記不記得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太放緩是不可以的,這個時候要放緩。有沒有清楚?11:24

將心放緩、安住現狀
  那我問大家:為何當沉掉消失之後,再次觀察沉掉是否生起,這麼做會成為過失呢?那要從修定的這個過程,就是說修定的時候如果發現內心已經掉舉,應該讓心馬上向內收攝;如果察覺心已經沉沒,要設法讓心提起來、提起心力,讓心志高昂。然後怎麼樣?就這樣讓它收攝、要讓它高昂,反覆反覆地練習、反覆反覆地練習。練習了之後,這個修行者,或者說你我的未來,能在某個階段確定心中不會產生沉掉了,已經非常有功夫了這個人;這個時候如果還像之前那樣,一直提著精神防治著這個沉掉,一刻都不敢放鬆,而且還要去對治的話,反而讓原本已經平靜的心再次開始散亂了。這個時候應該說我們把事情搞砸了!已經很好的就不要再去攪動,這個時候應該把心放緩、放緩,安住現狀。12:51

  就是要懂得欣賞這個時刻,這個時候就是非常美的時刻,不要再去往下尋求。這個時候要放緩、放緩、放緩,放緩就對了!這時候有沒有用力呢?你有沒有用功呢?有!你用功的方式是什麼?就是讓你的心放緩,讓你的正知力放緩。13:16

  放緩什麼?正知觀察沉掉的力量,對不對?那麼我們的心執持對境的力量還在否?我們就是最關心這件事情,對不對?好像正知不看著,它就在對境的力量上放緩了。不會!它已經非常安穩地安住在善所緣上,沒有沉沒,也沒有掉舉,就是恰好此時、最好就是此時!這個時候用放緩的方式,我們就可以修對了。13:52

  有沒有聽清楚?很重要吧!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14:00

93.jpg
93.jpg (88.64 KiB) 已瀏覽 61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4-修持令心放緩的等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4-修持令心放緩的等捨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4-修持令心放緩的等捨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6-L6 ~ P87-L6此復是為……無沈掉時。」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3-L6 ~ P373-LL2此是放緩……心已解脫。」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故修等捨,非是一切無沈掉時,乃是摧伏沈掉力時;若未摧伏沈掉勢力,無等捨故。

設念:其捨為何?答:捨總有三:一、受捨,二、四無量之捨,三、行捨;此是行捨。此捨自性,如《聲聞地》云:「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應如是知。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此所緣相,如前論云:「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修捨之時,亦如彼云:「云何捨時?謂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

第 94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摧伏沉掉後,要懂得放緩 00:38
2. 等捨的體性 02:22
3. 引據《聲聞地》說明等捨的相狀及修持時機 07:44
講次 | 0094 (2022-07-30 ~ 2022-08-05)
標題 | 修持令心放緩的等捨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6-L6 ~ P87-L6此復是為……無沈掉時。」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3-L6 ~ P373-LL2此是放緩……心已解脫。」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離沈掉時應如何修」,你們準備好了嗎?請大家翻開《廣論》373頁第6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86頁第6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好吧?00:38

摧伏沉掉後,要懂得放緩
此復是為放緩功用,非捨執取相力。故修等捨,非是一切無沈掉時,乃是摧伏沈掉力時;若未摧伏沈掉勢力,無等捨故。01:02
  說當修定這個行者,達到了心中不再會生起沉掉的時候,就要知道、要懂得放緩。那麼這裡邊的「放緩」是指將勤奮放緩,並不是捨棄執取相的這個力量。因此這樣的修持等捨,並不是在所有不產生沉掉的時候都要進行,而是要在摧折沉掉的鋒頭之後;在還沒摧折沉掉的鋒頭的時候,不會有等捨。01:44

  那我們應該從什麼階段開始修習「捨」呢?注意!不是在一切沒有沉掉的階段都要修捨,而是在即便不刻意觀察、對治,也不會被沉掉干擾的情況下,這個時候要修捨。因為當我們還沒壓制沉掉之前,我們的心中是不會有等捨出現的,對不對?02:16

  那麼接下來再往下看,看文:02:22

等捨的體性
設念:其捨為何?答:捨總有三:一、受捨,二、四無量之捨,三、行捨;此是行捨。02:36
  我們心中就想:什麼是捨?大師就回答我們說:總體而言,捨有三種:受捨、四無量之一的捨,以及行捨;此處就是指行捨。接著再往下看:02:58
此捨自性,如《聲聞地》云:「此中云何為捨?謂於止觀品所緣心無染污之心平等性、正直、自任運轉、適悅心、心堪能性,無隨功用行而捨。」應如是知。03:24
  既然此處的捨是指行捨,行捨的體性是什麼呢?就像《聲聞地》中所說的:「對此,什麼是捨?是指對於寂止方面與勝觀方面的所緣,內心已經不懷著染汙,由於遠離沉掉而內心平等,平穩貫注,自然而然地趣入」,自然而然地趣入是什麼狀態?就是「內心非常地舒適,以及內心堪能」──你讓它怎麼樣它就能怎麼樣──「不加勤奮而放緩」。這是一個很舒適的用功狀態。04:09

  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上,停止以正知作新的觀察,以及新依止正念的精進──那個「新」是新舊的新──我們應該要如此了知。就是我們應該要這樣地去知道了。有清楚嗎?04:39

  那「捨」分幾種?捨分三種。哪三種呢?受捨、無量捨和行捨。這裡的等捨是屬於哪一部分呢?屬於行捨,就是它不需要刻意地去對治沉掉。當心中沒有生起沉掉的時候,再不斷地提醒自己「有沒有被沉掉所影響啊?有沒有發生什麼事啊?」就容易產生什麼?散亂。所以在這個階段,在這個時候不需要非常刻意地去做防範,這個時候做防範就是多的、多餘的,完全不需要像以前一樣競競業業地、一點不放鬆地不斷觀察。這個時候應該讓心放緩,不用特別費力氣就可以達到一個狀態了。05:39

  那麼這裡所說的令心放緩,不是指你心對於善所緣境的執持力又放緩了、這個有力度放緩了,心還是要緊緊執持著善所緣。但是心緊緊執持善所緣,是我們用力達到的嗎?不是的,它是很舒適地就達到了,就是好像已經同等運行,非常舒服的一個狀態!06:08

  那我們再觀察一下,這個「受捨」其實就是捨受,也就是非苦、非樂的感受;「無量捨」,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行捨」,就是這裡邊的捨,對吧?捨的體性,在《聲聞地》中說:「不論修止或者觀,心在面對所緣境的時候,完全不被沉掉干擾」,然後呈現了什麼?「平等、安住、任運、隨心所欲。」這裡邊最吸引大家的是哪個?隨心所欲,對吧?安住也可以、任運,都一樣。06:48

  所以當心達到了讓我們覺得很高級的狀態的時候,獲得了這種捨心之後,應該在沉掉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就讓心安住在這上面,不要再刻意地觀察、對治。前面是你覺得沉掉還沒有生起,實際上是有細沉掉,但此時是真的都對治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安住在上面,不要再刻意地觀察和對治了。要是說:「哎呀!我之前拉緊了繩子的手已經習慣了,要突然讓我放鬆很不習慣,好像手僵掉了一樣。」這個時候就要練習放緩、放緩、放緩。07:39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我們接下來再往下看:07:44

引據《聲聞地》說明等捨的相狀及修持時機
獲得此捨之時,修三摩地不起沈掉之際,令捨現前,安住不發太過功用。此所緣相,如前論云:「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修捨之時,亦如彼云:「云何捨時?謂心於止觀品無沈掉時。」08:25
  解釋一下這一段:一旦獲得這樣的等捨,就是你達到這種狀態了,什麼狀態?當修定達到了不會產生沉掉的時候,就要現行這種等捨──接著該修等捨了──安住而不過度勤奮。就是:你別太勤快啦!你的正知力不要太勤快了,請你休息一下。08:59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這個時候只是放緩勤奮──注意!放緩勤奮,放緩就是:欸!就這樣用力的時候,把它輕輕地放緩──這個並不是捨棄了執取相的力量。他的心有沒有在善所緣上?還是在的。那麼此處的所緣相狀是什麼呢?就如前論,前論是指哪部論?就是《聲聞地》中所說:「等捨的相狀是什麼呢?就是指透過所緣使內心等捨,以及對於這個所緣不發起太過猛烈的精進。」09:49

  特別用功有問題嗎?看是怎麼用功,有的時候放緩就是用功。修持等捨的時機是什麼?什麼時候該修持等捨呢?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就如同《聲聞地》說:「等捨的時機到底是什麼?就是指對於寂止與勝觀這兩方面內心不再有沉沒與掉舉的時候。」當心緣著止或觀的所緣沒有沉掉的時候,就是修等捨的時候了。10:38

  以前講到前一段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說:哇!一會兒沉、一會兒掉,一會兒沉、一會兒掉,粗的完了又細的,兩個來回折騰,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呀?好像永遠都按下這個、起來那個,我們就沒有休息的時候,非常勤苦的感覺。看看!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此處所講的──你不用那樣子了,就是要修等捨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你的身心會特別地愉悅、特別地安適,你的心非常地調柔,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應該過好日子了吧!座上修的好日子!挺美的,對不對?很值得期待。11:29

  謝謝!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11:32
94.jpg
94.jpg (91.75 KiB) 已瀏覽 59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5-「正斷」與「神足」的意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5-「正斷」與「神足」的意涵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5-「正斷」與「神足」的意涵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7- LL4 ~ P87- LL3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3-LL2 ~ P373-LL1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此等是依慈尊所說《辨中邊論》,如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第 95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依住──安住於發起正斷的精進 00:47
2. 堪能性──生起內心堪能止觀雙運等持的神足 05:23
3. 結勸 10:12
講次 | 0095 (2022-08-06 ~ 2022-08-12)
標題 | 「正斷」與「神足」的意涵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7-LL4 ~ P87-LL3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3-LL2 ~ P373-LL1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具足大乘的發心,在聽聞的時候要專注。我們是學到《廣論》373頁倒數第2行,在《廣論》校訂本的第87頁倒數第4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7

依住──安住於發起正斷的精進
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此等是依慈尊所說《辨中邊論》,如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01:05
  前面所講的,引發沒有過失的這個等持的方法,這些都是依據《辨中邊論》中至尊慈氏所宣說的內容來闡述的。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也有解釋《辨中邊論》中的偈頌。《辨中邊論》中說:「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依住」就是指安住於發起正斷的精進之中;正斷的精進,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中的一組。那麼什麼是「正斷」呢?對於對治與所斷的取捨踴躍歡喜的精進,依這一分所安立的智,就是正斷。這裡邊的「智」,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方便與智慧的那個智,這裡邊的智是「道」的意思,比如說: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的「道」,在沒有入道以前,是沒有正斷的,入道以後,才能夠生起正斷。那麼正斷是以什麼為主的呢?正斷是以精進為主的。02:32

  那正斷分為幾種呢?四種。哪四種?「不善已生者令斷」,就是斷除已經生起的不善;「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就是不要讓還沒生起的不善法生起;「善法已生者增長」,讓已經生起的善能夠增長廣大;「善法未生者令生」,還沒生起的善要生起。這四種。03:07

  提個問題:為什麼叫「正斷」?這裡的「斷」,它不是脫落、不是自己斷掉的意思,而是一定有一個能斷它的、有一個被斷的。這裡的「正斷」,是一定有一個能對治的,還有一個被斷除的;舉例來說,譬如空正見是能斷,那什麼是空正見的所斷或者被斷呢?就是自性執的無明。由於所斷已生者令斷、未生者令不生,所以稱為正斷。03:48

  那是不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斷」的前面要加上了一個「正」字呢?《俱舍論》中說:「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為什麼稱精進是正斷呢?因為在正修習斷修的這個階段中,精進的力量能斷除什麼呢?精進的力量能斷除懈怠,所以稱為「正斷」。那懈怠,好像我們大家都知道懈怠是一種什麼狀態,但懈怠請問是貪、瞋、癡的哪一種煩惱所攝?懈怠是被癡煩惱所攝,由於貪著睡眠、倚臥的快樂而產生,就是倚著、靠著、貪睡。那麼懈怠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它的破壞作用是什麼?沒有好作用!懈怠的破壞作用就是障礙我們修方便善品。所以正斷也可以稱為「正勝」或「正住」,因為在正持策身語意當中精進是最為超勝的,所以稱為「正勝」或「正住」。05:23

堪能性──生起內心堪能止觀雙運等持的神足
  那麼「堪能性」呢?堪能性就是指進一步生起內心堪能止觀雙運等持的這個神足。這裡的「堪能」就是指能夠做事情,就是有能力、能夠做。那這裡的「神足」呢?不是指神足通,是指一種定,它不是指神足通的那個神足。05:50

  生起神足這樣的定之後,能有什麼樣的作用呢?「能成一切義」,這裡邊的「義」,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中解釋為眼及神通等等的功德。由於獲得了止觀雙運等持的這個神足,就能圓滿五眼、六神通等等的功德。那麼神足──不是神足通──那是什麼呢?它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其中的一組,神足有四種,四種合成一組。06:31

  在《瑜伽師地論》中有解釋「神足」。那我們看看《瑜伽師地論》中的原文是怎麼說的?06:41

《瑜伽師地論》說:「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07:39

  一大段,我們稍稍解釋一下。這裡邊神足的「神」就是指殊勝的法,「足」就是指一個基礎,比喻我們好像擁有雙足就能證得世間殊勝的法;透過三摩地,能夠證得出世間的法,所以稱三摩地為「神足」。08:04

  接下來說這裡邊的「隨煩惱」。煩惱分為根本煩惱及隨煩惱,那為什麼叫隨煩惱呢?《俱舍論》中有解釋。我們看一下《俱舍論》中說:「復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污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說這個隨煩惱它是與根本煩惱不同,它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來的,是染汙的心所,在五蘊中是被行蘊所攝的,所以稱之為「隨煩惱」。像一個根本煩惱的隨從一樣,隨著生起來。那麼唯識宗與自續派認為,種姓決定的菩薩成佛的時候才能斷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小乘的阿羅漢也可以斷除。注意!這是唯識宗與自續派的認識。對於根本煩惱、隨煩惱什麼時候能斷除,應成派的看法是:種姓決定的菩薩,八地的時候就能夠斷除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小乘的阿羅漢也是可以斷除。09:24

  接下來,為什麼稱定為「神足」呢?為什麼給定起了一個叫神足這樣的名字呢?《俱舍論》中也有解釋。看《俱舍論》裡說什麼呢?《俱舍論》中說:「何緣於定立神足名?諸靈妙德所依止故。」說神足是以等持為主,就是以定為主的。這裡邊的「神」是指圓滿,「足」就是所依,就像一個人依靠著雙足而得以行走、得以奔跑;由於這樣的定是圓滿功德的所依,能圓滿一切功德,所以稱為「神足」。10:12

結勸
  今天解釋了很多概念,在一開始聽的時候可能覺得有點多。但是了解一下慢慢就熟了,大家不要因為生疏就放棄;因為生疏,要慢慢把它學得熟悉了,然後變得親切了,最後就是:啊!非常非常地熟悉,就像你自己擁有的家裡邊的東西是一樣的、手邊的東西是一樣,我們對法要越來越親切、越來越熟悉。10:42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0:46
95.jpg
95.jpg (30.41 KiB) 已瀏覽 57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6-五眼與六神通的意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6-五眼與六神通的意涵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6-五眼與六神通的意涵


講次 | 0096 (2022-08-13 ~ 2022-08-19)
標題 | 五眼與六神通的意涵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7-L7 ~ P87-L8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3-LL2 ~ P373-LL1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還過得好嗎?現在要開始學習囉!請大家專注。00:30

五眼的意涵
  上一次我們學到《辨中邊論》中說,透過神足能夠成辦什麼?五眼與六神通。那麼五眼與六神通,大家知道吧?五眼是哪五眼呢?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00:58

  在《大智度論》中也有解釋五眼的內涵,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大智度論》中的卷33:「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一開始介紹五眼,接著要講「肉眼」──「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這個肉眼能見的和不能見的列舉了一下,比如說能看見白天,不能看見黑夜;能看到近的,看不到遠的;能看到前面的,看不到後面的;能看到外面的,不能看到裡邊的等等。接著,「以此礙故,求天眼」,因為這些障礙,所以要往上求,求天眼。02:04

  「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有沒有發現得了天眼之後,肉眼的那些障礙就不存在了?遠的、近的都可以見,前、後,內、外,白天、晚上都沒有障礙。但是注意──「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這個天眼已經非常厲害了,但是天眼卻看不到空性,所以「為實相故,求慧眼」,為了空性故,要求慧眼。03:01

  接著,「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求法眼。」為什麼從慧眼轉到法眼了呢?發現慧眼不能度眾生。大家覺得很奇怪:欸!慧眼,有了智慧才可以度眾生,為什麼慧眼不能度眾生呢?一會兒到後面再解釋。所以就要求法眼,「以是故求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03:49

  接著,「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麁;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後面這一大段在說佛眼的功德,這個到後面再解釋。這裡邊會發現:它在一切法中,沒有事情是不能聽、沒有事情是不能見、沒有事情是不知道的、沒有事情是能夠難倒的。04:55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大智度論》這段文是略解釋一下:肉眼有沒有很多局限啊?有的。因為肉眼有很多局限、有很多障礙,所以要尋求天眼。那獲得了天眼之後,能看見很多肉眼看不見的事物,但是這個非常厲害的天眼,它卻看不到諸法的實相,就是無法看見空性,所以還是不能滿足啊!因為看不到空性,所以要尋求慧眼。05:31

  那獲得了慧眼之後就能現證空性了,這下子應該可以了吧?我們覺得大事已辦了吧?但是在現證空性的根本定中,捨離了執著,不會看見一切眾生、一異等種種世俗的法,甚至連智慧本身都不會顯現,只會現見空性。大家想這是什麼狀態?以後學經典我們討論多了就知道了,這是進入空性的根本定的一種狀態。所以只有慧眼的話是無法度眾生的,還要再向上希求法眼。06:08

  那麼獲得了法眼之後,法眼的功德是什麼呢?能了知度眾生的種種方便,但是無法了知度眾生的一切方便,所以又不夠了,又要向上尋求佛眼。那麼獲得了佛眼之後,就能現證一切法──沒有不了知的、沒有看不見的、沒有能難住的,所以是徹底究竟最圓滿的。06:41

  在妙音笑大師所寫的《現觀辨析》中也有說過,大家可以先聽一下,以後在學習《現觀》的時候再詳細地學。說:屬於修持六度與大乘神足的這個異熟,是看見大小色法的殊勝眼根,以這樣的眼根為增上緣,而看見一百由旬等的這些粗細色法的眼,就是「肉眼」。依靠自己的增上緣──殊勝的天眼根,進而現證三界有情的死生的這個眼,就是「天眼」。依靠自己的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進而能夠現證無我的眼,就是「慧眼」。依靠自己的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進而現證凡夫、聖者根性次第的眼,什麼眼?就是「法眼」。那同時無餘現證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究竟之眼,就是「佛眼」了!07:50

六神通的意涵
  六神通的內涵是什麼呢?在妙音笑大師所寫的《現觀辨析》中有說: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進而就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化,這樣的止觀雙運或者定慧雙運的心識,就是「神足通」。這裡邊的「等至」包含了近分定與根本定。那接下來,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等引地所攝的有色澄淨的耳根作為增上緣,現證自己所對境的一切粗細的聲音,這樣的止觀雙運的心識,就是「天耳通」。08:42

  接下來,什麼是「他心通」呢?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進而現證自己所對境有情的心,這樣的止觀雙運的心識,就是他心通。接著該到「宿命通」: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回憶自己的對境自他的宿命,這樣的心識,就是「宿命通」。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以及增上緣修成的天眼根,進而現見自己的對境十方隔不隔絕的色法,這樣的止觀雙運的心識就是「天眼通」。依靠自己的心所依──靜慮等至,現證自相續中的煩惱盡除,這樣的止觀雙運的心識,就是「漏盡通」。09:46

  在六種神通當中,「神足通」能令其他人生信;「天耳通」能證得聲音所詮的內涵,令自他奉行善法;「他心通」能證得他人的心,令他人能夠行善,由此迅速地圓滿福德資糧;「宿命通」與「天眼通」是為了獲得「漏盡通」,以斷除邊執的中觀道,迅速圓滿智慧資糧。10:23

菩薩引發神通的意義
  按照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來說,修定是為了進一步生起慧學,那麼為什麼要生起慧學呢?是為了斷除生死──我們要趣向於大乘,不能只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是要為了自他一切有情究竟地離苦得樂,所以才修學奢摩他的。所以《辨中邊論》這裡邊「能成一切義」的「義」不只是神通而已,後面還有等等,而是在修定之後,我們要令自他解脫生死,乃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所以我們在修定之後,就不能只希求於神通,結果忘記了修行的最主要的目的。11:10

  那麼菩薩之所以要引發神通,是為了什麼?他不是為了自利、為了很酷,不是為了這樣,是為了利樂有情,迅速地累積成佛的資糧。所以菩薩是為了利益有情而發通的,此處的這個「義」所解的,應該是能夠令自他了脫生死,進而成佛,所以它的意義是盡未來際都非常地深遠,它的功德也會不可窮盡。11:49

  聽了這個五眼、六通,會不會很生歡喜心啊?我們是用《現觀辨析》中《現觀》的解釋,來給大家解釋這一段的,也是希望給大家種下以後能夠一起學習《現觀莊嚴論》這樣的一個歡喜因吧!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2:1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7-五過失與八斷行(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五過失與八斷行(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7-五過失與八斷行(一)


講次 | 0097 (2022-08-20 ~ 2022-08-26)
標題 | 五過失與八斷行(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7-L8 ~ P88-L3由滅五過失……滿一切義利。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3-LL1 ~ P374-L4由滅五過失……能成一切義。」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7-L7 ~ P87-L8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3-LL2 ~ P373-LL1如是引發……修八斷行。
如是引發無過三摩地法,此等是依慈尊所說《辨中邊論》,如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第 96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五眼的意涵 00:30
2. 六神通的意涵 07:50
3. 菩薩引發神通的意義 10:23
  大家好!又到了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開心嗎?前面我們學到了《辨中邊論》中「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的這個內涵,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73頁最後一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第87頁倒數第3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00:52

斷除五種過失
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不忘其所緣,覺了沈與掉,起作行斷彼,滅時正直轉。」01:17
  上一講我們講到神足能成辦那麼多的功德,那這麼神奇的、不可思議的神足是透過什麼方法生起來的呢?「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是透過斷除五種過失、依止八種斷行,從這樣的因生起來的。01:45

  那就要問:五種過失是哪五種呢?「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大家有沒有發現第一種過失是什麼?懈怠。關於懈怠的內涵,《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有解釋,我們看一看怎麼解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說:「何等懈怠?謂愚癡分,依著睡眠倚臥為樂、心不策勵為體,障修方便善品為業。」02:31

  問大家:懈怠是貪、瞋、癡煩惱的哪一個煩惱所攝的?你答對了嗎?是癡分所攝的。這個癡分所攝的,注意喔!這裡邊是有樂受的。什麼樂受呢?比如說他貪著睡眠,啊!睡得很香、很深、很長;還有倚著或者躺著──倚臥的這個快樂而產生的。注意!它是癡分所攝,就是愚癡的。那麼這個懈怠的體性到底是什麼狀態呢?就是內心不策勵,也可以理解為不是精進的一種狀態。懈怠的作用是什麼?很顯然它是壞習慣,是有破壞作用的。那破壞了什麼呢?就是破壞了我們修方便善品,所以它是一種障礙,它是障礙我們修方便善品的。這是第幾種過失?第一種過失:懈怠。03:37

  第二種過失是遺忘教授的內涵;第三種過失是沉沒與掉舉──沉沒和掉舉合併計算為一種,如果把沉沒、掉舉分開的話,就可以算成是有六種過失了。第四種過失是不作行,第五種過失是作行。這五種過失,接下來大師還要為我們詳細地解釋,所以在這裡就不做更詳細的解釋了。04:11

八斷行──五種過失的對治
  五種過失的對治是什麼呢?八斷行。八斷行,哪八個呢?「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就是指欲求,「能依」就是指精進,「所因」是指信心,「能果」是指什麼呢?輕安,它的果就是輕安。那麼這四個是對治什麼的?是對治懈怠的。有沒有發現一個懈怠要四個來打擊它?四對一!05:02

  「不忘其所緣,覺了沈與掉,起作行斷彼,滅時正直轉。」這個「不忘所緣」就是指對治遺忘所緣。很顯然,遺忘了怎麼辦呢?就要不忘,不忘所緣。察覺沉掉的這個正知就對治沉掉。注意喔!注意!察覺沉掉的正知對治沉掉,這裡邊是個察覺。那生起沉掉的時候,作行斷除沉掉;當沉掉止息的時候正直轉,也就是平穩趣入的行捨對治作行。不忘所緣、正知、作行、等捨,再加上前面的欲求、精進、信心、輕安,幾個了?八個,就是「八斷行」。透過八斷行對治五過失,就能獲得奢摩他。有聽清楚吧!06:13

解釋《辨中邊論》偈頌的意涵
  接下來我們看宗大師對這一段《辨中邊論》的解釋:06:19
其依住者,謂為除障品發勤精進,依此而住,於此能生心堪能性勝三摩地。此能成辦勝神通等一切義利,是神變之足或是所依,故能成滿一切義利。06:52
  這裡邊的「依住」,就是「安住其中」的意思,是指為了去除不順品而安住於發起精進之中,也就是對此生起了心堪能性的等持。而這個就是能成就神通一切利益的神變之足或者說依處,所以它能圓滿一切利益。07:21

  所以我們看這一段,說「安住其中」的意思就是安住在精進中,安住在精進,這個精進是為了做什麼的呢?就是為了去除不順品發起的這個精進。所以它是一切神變之足或者依處,這個精進對於修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能一會兒用功、一會兒不用功,它是發起歡喜心之後一個長足、很長久的心力。這個精進的修行是奢摩他的必要條件。07:59

  大家知道至尊慈氏所造的論典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慈氏五論,慈氏五論哪五論還記得嗎?《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還有什麼?《辨法法性論》及《寶性論》。當初無著菩薩為了親見彌勒菩薩,他就在山洞裡邊苦修啊!閉關苦修很多年,長達十二年,那個故事大家可以去看,有個非常詳盡版的。最後終於親見了彌勒菩薩,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就帶著他去了哪裡啊?兜率內院。去那兒做什麼呢?為他講經說法,為他宣說了慈氏五論。其中的《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什麼的,還記得吧?解釋《般若經》的,主要是解釋《般若經》中隱義現觀次第的內涵。09:07

  對於《辨中邊論》的這幾個偈頌,宗大師也為我們做了非常扼要的解釋。再總攝一下就是:為了去除三摩地的違緣,一定要精進地修定,修定最終就能夠自由地掌控自己的心,生起了這種能力。這種心堪能就是:你想做什麼,它就能做什麼的這種奢摩他。就好像一個很粗硬的鋼,最後把它煉、煉、煉,煉成繞指柔,做什麼都行。所以生起了心堪能性的奢摩他,接著更進一步就成辦神通、證空性等等非常非常多的、還有利益眾生的這些功德。所以奢摩他是神變,還有利生的很多功德的這個根基。10:07

  有沒有發現奢摩他非常地重要?是我們的修行進程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個進程。那是不是我們證得空性的一個進程呢?是的!不然就不會把它次第放在毗缽舍那之前,說學毗缽舍那之前要學一下奢摩他,要聽聞、要了解奢摩他修習的這個次第。10:39

  希望大家聽了祖師、佛菩薩這樣精美的善說能夠發起歡喜心,也對奢摩他的功德發起一個欲求心,就是你很想要獲得的這樣的心。我們發出這樣的心要做什麼?要成辦自己的增上生及決定勝,也用精進修行的這個心,來報答佛菩薩、來報答師父。謝謝!今天就講到這裡。11:13
97.jpg
97.jpg (60.58 KiB) 已瀏覽 53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8_五過失與八斷行(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五過失與八斷行(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8_五過失與八斷行(二)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8-L3 ~ P88-LL2云何能生……說為六過。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4-L5 ~ P374-LL6云何能生……是六過失。
云何能生此三摩地?謂為斷除五過失故,勤修八行,從此因生。五過失者,謂加行時,懈怠為過,於三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若忘所緣,心於所緣不能定故。已等引時,沈掉為過,彼二令心無堪能故。沈掉生時,不作功用是其過失,以此不能滅二過故。離沈掉時,行思是過。沈掉二過合一為五,《修次》諸篇亦各分別說為六過。

第 98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第一種過失:懈怠 01:20
2. 第二至第五種過失: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作行 06:45
3. 五過失總攝 09:26
講次 | 0098 (2022-08-27 ~ 2022-09-02)
標題 | 五過失與八斷行(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8-L3 ~ P88-LL2云何能生……說為六過。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4-L5 ~ P374-LL6云何能生……是六過失。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記不記得我們學習的進度?我們學到宗大師說:前面講的發起無過失等持的方法,都是依照至尊彌勒所著的《辨中邊論》而闡述,是有依據的。大師也引用了《辨中邊論》的偈頌,並有解釋這本論的內涵。00:49

  上一次我們就學了大師對於「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這兩句的解釋,今天我們會繼續地往下學,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請翻開《廣論》374頁第5行,《廣論》校訂本是第88頁第3行。我們要一起看原文:01:20

第一種過失:懈怠
云何能生此三摩地?謂為斷除五過失故,勤修八行,從此因生。五過失者,謂加行時,懈怠為過,於三摩地不加行故。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若忘所緣,心於所緣不能定故。已等引時,沈掉為過,彼二令心無堪能故。沈掉生時,不作功用是其過失,以此不能滅二過故。離沈掉時,行思是過。沈掉二過合一為五,《修次》諸篇亦各分別說為六過。02:19
  稍有點長。那麼這段怎麼理解呢?說:怎麼樣做才能發起這樣的等持呢?要依止為了斷除五種過失而作行的八種斷行,透過這樣的因而生起等持。怎麼樣才能得到三摩地呢?看看我們趣向三摩地的路上有什麼障礙,我們要穿越這些障礙才能夠趣往三摩地。那麼這種攔在路上的障礙或者過失到底有幾種?是不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一定要了解!了解了之後才能夠去斷除它。03:07

  大師說過失有五種,簡稱「五過失」。第一種過失,有在聽嗎?認真聽啊!第一種過失,是指在加行的時候,「懈怠」是過失,因為會造成對於等持不作加行。我們在前面學過,還記不記得?懈怠是貪、瞋、癡什麼煩惱所攝的?是癡分所攝的。由於貪著睡眠、倚臥的快樂而產生。懈怠的體性是內心不策勵。那麼什麼是內心不策勵呢?此處是內心沒有處於精進修定的狀態。精進是什麼?勇於善,此處的善是指修奢摩他。所以大家要觀察自己處於懈怠狀態下,心的特性就是不策勵、不鞭策自己,沒有呈現出一種一直前行的這種狀態。如果沒有呈現出一直向前行的狀態,我們是沒有辦法擺脫原有的習慣,而建立一個修定的習慣。04:40

  大家都知道、也有經驗,改變一個舊習慣,建立一個新習慣,一定要花上一番努力、幾番辛苦,不努力怎麼可能!但有了懈怠在心上,假設懈怠充滿了我們的心,就像一個裝滿廢棄物的屋子,哪有空間去承載美妙、悅意的禪定之樂呢?所以懈怠是一定要清除掉的!05:08

  剛才我們探討了一下懈怠的體性是內心不策勵,那麼懈怠的作用是什麼?對!是問懈怠的作用。一定是破壞作用,所以它是障礙我們修方便善品;由於懈怠,我們就喜歡閒著、躺著、靠著休息。注意喔!由於貪著睡眠、倚臥的快樂,這種懈怠是有樂受的,所以容不容易貪著呢?容易的,不經意就發生了。05:48

  那在我們的感覺上是很好的,但這種很好的、很舒適的感覺會障礙我們修定,它會障礙我們得到奢摩他的功德。這裡邊的功德有一種是禪悅,這種快樂──就是修成了奢摩他所得到的快樂,和貪著睡眠、倚臥的快樂相比,那真是沒辦法比的!為什麼?因為一種就是懈怠、是惡法,奢摩他是善法──修奢摩他,我們的動機是為了無上菩提、為了證空性;惡法會傷害我們,善法會成就我們。所以這個癡分所攝的「懈怠」,是得到奢摩他的第一種阻礙或者過失,是我們一定要斷除的!斷除什麼?斷除懈怠。06:45

第二至第五種過失: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作行
  第二種過失,在勤修等持的時候,「忘失教授」是過失。為什麼忘失教授是過失呢?因為如果忘失了所緣,內心就無法等引於所緣,也就是說心無法定在這個所緣上。什麼叫心等引於所緣,或者說定在所緣上呢?就是內心專注地、專注地安住在所緣上。那想一想,什麼東西障礙內心專注地安住在所緣上?居然是忘失教授。所以「忘失教授」是第二種過失。07:36

  我們看第三種過失,在等引的狀態下,「沈掉」是過失,這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了。那為什麼沉掉是過失呢?因為沉掉這兩者會讓我們的內心沒有堪能。沒有堪能是什麼意思?就是完全沒有力量。那麼這個心為什麼發不出它的力量呢?就是被沉掉這兩者綁住,所以「沉掉」是第三種過失。08:10

  我們再看第四種過失,產生沉掉的時候,「不勤奮」是過失──這裡的「不作功用」,就是不勤奮的意思。為什麼不勤奮是過失呢?因為不勤奮會導致不能止息沉掉。就是你不用功啊!你不用功、不努力的話,沉掉怎麼可能自行消失呢?所以「不勤奮」是第幾種過失啊?是第四種過失。08:44

  第五種過失,就是當遠離了沉掉的時候,「作行的思」是過失。因為已經遠離沉掉了,這個時候應該要修什麼?修等捨。如果還作行的話,也就是還繼續有功用的話,反而會成為一種過失。所以「作行的思」是第五種過失。如果將沉掉兩者合為一項的話,就是五種過失;在《修次第論》諸篇中有提到,如果將沉掉分別列舉的話,就會成為了六種過失。09:26

五過失總攝
  我們可以接著複習一下,注意喔!注意喔!我們開始複習一下了。請問如何生起三摩地呢?透過八斷行,斷除五過失。五過失,第一是什麼?「懈怠」,加行的時候懈怠。第二是什麼?「忘失教授」,勤修等持的時候忘失所緣。我們要修道次第的話,比如說修無常,緣著無常的時候,結果你把無常的內涵給忘記了,就沒法修無常了。第三、「沉掉」,對吧?在等引的狀態下,沉掉是過失。第四、「不作行」,產生沉掉的時候不去對治,如果不去對治的話,沉掉自己是不會消失的。第五是「作行」,沒有沉掉的時候還要刻意地去對治它。這個時候應該要修什麼?修等捨。如果將第三個過失「沉、掉」分開來,就有幾種啊?六種過失了。合併的話,就有五種,所以就是五過失。10:40

  那麼五過失分別用什麼來斷除呢?八斷行。這個八斷行什麼時候學呢?可能下節課學。這節課就是分別從我們修定的不同狀態,會遇到什麼樣的過失或者障礙,然後對治法下節課講。所以它是用一個正在進行時的狀態來幫我們詳盡地分析:在我們修禪定的時候會遇到一些什麼樣的麻煩,乃至為什麼有這樣的麻煩就修不成定了,所以這是一個詳細的用功手冊。學到了之後會不會很開心啊?那下節課我們就再學八斷行,值不值得好好期待呢?今天就講到這兒吧!謝謝!11:23

98.jpg
98.jpg (55.59 KiB) 已瀏覽 50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9-五過失與八斷行(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五過失與八斷行(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9-五過失與八斷行(三)


講次 | 0099 (2022-09-03 ~ 2022-09-09)
標題 | 五過失與八斷行(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8-LL2 ~ P89-L5此等對治……故廣決擇。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4-LL6 ~ P374-LL2對治此等……故廣決擇。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們前面學到了修定的時候會遇到的五種過失,那麼五種過失是什麼?一起答: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行,還有什麼?作行的思。這五種過失的對治法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要學習這五種過失的對治法。00:45

  請大家翻開《廣論》374頁第8行,《廣論》的校訂本是88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59

以八斷行對治五過失
此等對治為八斷行,其中對治懈怠有四,謂信、欲、勤、安。對治忘念、沈掉、不作行、作行,如其次第,謂念、覺了沈掉之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捨,此等前已廣說。01:24
  這些過失的對治品是八種斷行,其中「懈怠」的對治就有四個,就是:信心、欲求、勤奮和輕安。「忘念」的對治是正念;「沈掉」的對治是察覺沉掉的正知;「不作行」的對治是作行的思;「作行」的對治是正住的捨,也就是平穩安住的等捨,這些在前面都已經詳細闡述過了。02:03

  這裡邊對治懈怠會比較醒目一點,因為一個懈怠需要用四個對治法來對治,看起來它比較強大,那麼四個對治法收拾它是可以的了。大家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懈怠需要用四個對治法的原因是什麼?02:32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正住之捨」,這個正住之捨是對治什麼的?對治作行。有一位善知識講過,遠離沉掉的過失的時候,應該放緩正知的功用,修習行捨。許多先輩大德也說過必須放緩,這個必須放緩是指什麼呢?都是指在九住心中的第八住心之後,心已經不隨著沉掉而轉的那個時候,才放緩正知的功用,這個時候才能用這個。它並不是還沒達到這樣的階段以前,就可以放緩正知的功用;也不是應該放緩正念或所緣執取相的力量。03:31

  所以過去有一些人說:「善緩即是善修。」這個是沒有認識到可以放緩的界限。請問剛才我講了界限,界限是什麼呢?你們有答對了嗎?那我再說一遍。界限就是九住心中的第八住心之後,第八住心生起了之後,心已經不隨著沉掉而轉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放緩。如果心還隨著沉掉而轉的時候就放緩正念的話,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即使能迅速地獲得安住分,反而會成為細分的沉沒。有細分的沉沒卻放緩了正念,大家可以想一想會發生什麼?一定是離獲得寂止更加遙遠了。04:32

  前面講的五種過失必須透過八斷行來對治,我們再複習一下:對治懈怠,必須修學「信心、欲求、勤奮、輕安」;對治忘失教授,必須修學「正念」;對治沉掉,必須修學「正知」;對治不作行,必須要修學「作行的思」;對治作行,必須修學「正住的捨」。05:01

結合科判收攝「以八斷行斷五過失」
  我們現在再收攝一下:也有善知識說,如果把「以八斷行斷五過失」的內涵結合之前的「引生無過三摩地法」中的三個科判──哪三個科判?就是:「心注所緣先如何修,注所緣時應如何修,注所緣後應如何修。」05:25

  那麼其中第一個科判:「心注所緣先如何修」,在心注於所緣之前,我們會遇到什麼障礙?那個很著名的五種過失中的第一種過失──懈怠!這種過失怎麼對治呢?大師講了幾種對治方法?對了!你們可能答對了,四個:是信心、欲求、勤奮、輕安。大師在《廣論》前面有說過,請大家翻開《廣論》349頁倒數第3行,《廣論》校訂本的是第39頁第6行,我們可以再看一遍──關於「懈怠」再看一遍。06:15
故滅懈怠為初切要。若能獲得喜樂增廣身心輕安,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為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為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引動心意堅固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此等次第,修而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06:59
  這一段就講了如何透過信心、欲求、勤奮、輕安來對治懈怠。首先遮止懈怠是相當地重要,對不對?如果獲得了喜樂充盈身心的輕安,那麼日夜行持善法都不會感到倦怠,所以能夠去除懈怠。而要發起輕安的話,必須對於等持能夠持續地策發精進,這是發起輕安的因。要發起精進,需要強烈地、持續地希求等持的欲求──就是你的嚮往、你的追求。它的因是需要見到等持的功德,引動心意的堅固信心,所以最初要反覆地修持思惟等持的功德的信心。這些的次第,如果你透過行持反覆地來觀察的話,就能夠極其清晰地定解,所以要認定為殊勝的宗要。08:14

  那麼接下來,「注所緣時應如何修」,就是當我們的心投注於所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什麼麻煩呢?就是第二種過失,什麼?忘失教授。對治方法就是正念,透過正念對治忘念、忘失教授,正念是八斷行中第五個對治法。08:43

  接下來,「注所緣後應如何修」呢?當我們的心投注於所緣之後,會出現哪些過失呢?會出現三、四、五種過失,分別是沉掉、不作行、作行。那麼這三種過失的對治法就是:正知對治沉掉、作行之思對治不作行、不作行的捨對治作行。09:16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看原文,有找到行吧!「此即修定第一教授」,有找到行吧!09:29

上述所說即是最殊勝的修定教授
此即修定第一教授,故蓮花戒大論師於三篇《修次》,及餘印度諸大智者,皆於修定眾多章中宣說,《道炬論釋》亦於修止章中宣說,故見道次先覺亦皆說其粗概。然見樂修定者,猶未了知應如何修,故廣決擇。10:04
  上述這些其實就是最殊勝的修定教授,因此蓮花戒大論師在《修次》的三篇當中,此外還有印度的諸大智者,都在眾多修定的章節中也宣說,還有《道炬論釋》也在修持寂止的章節中有宣說,所以見到道次第的先輩祖師也有略微宣說這個概廓或者概貌。但是由於發現很多想要修持禪定的修行者並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所以大師詳加抉擇。10:56

  這是大師對我們這些後學者最深厚的恩德。所以能聽到這種詳盡的修定教授,都要感恩大師──因為發現樂於喜歡修定的人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修,所以廣泛地為我們抉擇。看到這句話會不會心裡暖暖的?覺得這是非常非常貼心的教導,我們一定要好好地依止這些教授,為了了脫生死、為了成就一切智智,好好地修習奢摩他。謝謝!11:37
99.jpg
99.jpg (87.78 KiB) 已瀏覽 45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100-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100-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00-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講次 | 0100 (2022-09-10 ~ 2022-09-16)
標題 | 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9-L5 ~ P89-LL1此乃一切……亦如是說。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4-LL2 ~ P375-L2此乃一切……亦如是說,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第374頁倒數第2行,《廣論》的校訂本是在第89頁第5行。有準備好了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0

此處所說修定的次第是顯密共通的
此乃一切以念、正知遠離沈掉,修三摩地心一境性教授所共,不應執此是相乘別法,非咒所須,以無上瑜伽續中亦說,是所共故。01:01
  由於這是以正念與正知遠離沉掉,而修習一心專注的等持的一切教授所共通的,所以不應該認為這只是顯乘專有的法要,不是密咒乘需要的,不能這麼認為。這裡邊的「相乘」就是指顯乘。因為這種修法在無上瑜伽的密續當中也是有宣說的,所以它是顯密共通的,無論是修學顯教還是修學密法,都必須要按照這樣的修定次第來修行。有清楚吧?那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原文。有找到行嗎?01:58

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
亦如《吉祥三補止・初觀察第二品》云:「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太退弱以及高舉。」於勤、觀、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說。02:26
  在「《吉祥三補止・第一觀察第二品》」,「三補止」就是梵文的一個音譯,那如果意譯過來就是「遍結合」的意思。在《吉祥三補止・第一觀察第二品》中也有這樣說了,說什麼呢?說:「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就是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這裡的「成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具足的意思。那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就是指四神足當中的第一種──什麼神足?欲神足。那四神足有哪四種?第一、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第二、具足斷行的精勤定神足;第三、具足斷行的觀定神足;第四、具足斷行的心定神足。03:26

  在修第一種欲求定神足的時候,要「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這裡的「依」,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安住」的意思。那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就是安住於遠離、安住於遠離貪欲、安住於寂滅、透過正確的斷除而轉化。03:58

  「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太退弱以及高舉」,不極度地退弱,也就是不要過度地鬆緩;也不要過度地高昂,也就是不要過度緊繃,要以欲求來修持。那麼對於精進、觀擇、心三種三摩地也是這麼宣說的,所以修習四種神足的方法是一樣的。04:35

聖解脫軍論師的解釋
  關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的內涵,祖師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今天要不要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先知道一下有多少種,略略地講一下:04:50

  聖解脫軍所寫的《二萬頌光明論》中有解釋,這本論是結合《二萬頌》與《現觀莊嚴論》的第一部釋論。那《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哪一部經典的?有答對了嗎?是解釋《般若經》的。在《二萬頌光明論》中,聖解脫軍有解釋:「依離」,是指具足遠離貪欲的第一靜慮,也就是什麼?初禪;「依無染」,就是指具足遠離貪染的第二靜慮,也就是二禪;「依滅」,是指具足對於喜,注意!是指對於具足喜離欲的第三靜慮,也就是三禪;「正斷而轉」,就是指具足第四靜慮的四禪與無色定。05:50

  《二萬頌光明論》又提到另外的一種解釋方式:正壞隨眠,注意!正壞隨眠是「離」;遠離現行是「無染」;正斷纏結是「滅」;遍捨一切取是「正斷」。其中遠離現行的「現行」,月格西解釋為煩惱──就是遠離現行的煩惱,遠離煩惱。《二萬頌光明論》又提到對法論師的解釋方式:「離」是遠離界;「無染」是遠離煩惱的貪染;「滅」就是滅業;「斷」是捨物。06:40

  《二萬頌光明論》中又說:這四個可以結合「能取、所取四種分別」的對治:第一所取分別的對治,由於除了清淨品以外,斷除了染汙品,注意!除了清淨品以外,斷除了染汙品,所以是「離」──斷除染汙品就都是清淨的了,對不對?那麼第二所取分別的對治,由於從希欲善法中離欲,所以它是「無染」;第一能取分別的對治,是由於無餘地滅除執取我有自主等,所以是「滅」;第二能取分別的對治,是由於如實地遍知蘊等施設為我的種種因相,所以是「正斷」。像這一段,以後學毗缽舍那,你們就知道施設、五蘊等等,這些就很清楚,不要急!先聽一聽。07:46

慧吉祥論師的解釋
  還有一位慧吉祥論師,他所寫的《十萬頌廣釋》中提到:「依離」,就是勝解三摩地,能處於遠離內外憒鬧。這個「內外憒鬧」大家可以想一想,離開外面的憒鬧是到一個寂靜處就可以了,內部的憒鬧要怎麼離開呢?他是能處於遠離內外憒鬧,這是「依離」。那麼「依無染」,就是處於遠離三界諸惑。這個就更厲害了,對不對?那「依滅」,就是滅苦。我們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夠消滅痛苦,不僅僅是自己要消滅自己身心相續的痛苦,還要消滅一切如母有情身心相續的痛苦,所以這正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那麼「正斷」,就是遍斷近取五蘊。這個近取五蘊以後學毗缽舍那也會更加地清楚。08:58

智稱論師的解釋
  接下來還有,相傳為智稱論師所寫的《十萬頌、二萬頌、一萬八千頌廣釋》中也有提到:「離」是遠離諸惑;「無染」是從三有離欲;「滅」是滅苦;「斷」是斷一切蘊。這本論中又提到了:知苦諦,所以「依離」;斷除集諦,所以「依無染」;現證滅諦,所以「依滅」;修持道諦,所以是什麼?「正斷而轉」。09:33

  然後這本論中還有提到:由於戒蘊故「依離」,提到戒;由於定蘊故「依無染」;由於慧蘊故「依滅」;由解脫蘊故「正斷而轉」。09:50

宗大師父子三尊的解釋
  大家有沒有想:哇!列舉了好幾位祖師的解釋了,那宗大師是如何解釋的呢?宗大師所寫的《金鬘論》中有提到,這四個的意思依次為──注意聽,注意聽!依次為:緣著苦諦而尋求、安住於遠離苦;緣著集諦而尋求、安住於遠離貪欲;緣著苦滅而尋求、安住於現證苦滅;緣著修成趣向苦滅而斷苦,尋求修持。賈曹傑大師所寫的《心要莊嚴疏》與克主傑大師所寫的《難證光明疏》中,對於前三者的這個解釋跟《金鬘論》是一樣的,那麼關於「正斷而轉」,解釋為緣著道諦而尋求、安住於正斷煩惱。10:58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的這個內涵,稍稍廣泛地聽聞一下,短短的四句話其中的內涵卻如此地深廣。佛陀曾說:「無量法門誓願學!」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努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11:24
100.jpg
100.jpg (81.08 KiB) 已瀏覽 452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