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心傳錄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

來源: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9/004-2-03.htm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

                蘭仁巴著多識仁波且譯

  向妙語文殊尊師致敬;

  排空巨浪永不止息,廣闊無邊慈悲大海。
  所生舉世無雙大寶,世尊吉祥慧光永照。
  代佛掌教彌勒文殊,開闢大道龍樹無著。
  此道傳承歷代祖師,永遠駐足頂花之巔。
  初燃道炬阿底夏師,明道如日第二佛祖。
  法乳育我恩重尊師,受禮護我道行圓成。

  以此敬頌之辭做引子,破題開講:為什麼要淨化心靈和如何淨化心靈之法。

  第一,為什麼要淨化心靈?這個道理很簡單,凡心靈污染未淨者為凡人,清除心靈污染者為佛。因此,除清除心靈污染,沒有別的成佛妙法。正因為如此,全部佛法的內容概括起來也衹有一句話:「淨化心靈」。千萬教理的總旨是淨心,故龍樹在《致友人書》中說:「請你調伏心性,佛說心是根本」。

  第二,淨化心靈之法。由於淨化心靈是佛教的總旨,所以一切經藏、疏論闡發的教義歸結到一起就是淨化心靈之法。這淨化心靈之法,也叫菩提道修道程序(俗稱菩提道次)。因而可以說:菩提道修法包括一切佛法。凡各種經典中所說一切法的功德,都屬菩提道法的功德。

  我們有幸得聞這八萬法歸一的一統大法之時,要像盲人巧逢牛尾那樣緊拽不放,決不可坐失良機!

  上師常說;「凡佛道之理趣都是菩提道的理趣,凡派生事法都是菩提道的事法」。這是多麼深刻的見解呀。

  現將菩提道大法分為以下兩個部分解說:

  第一部分:道根——親近上師法;

  第二部分:承教依次修心法。

  第一部分親近上師法又分以下四個問題:

  一、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二、不尊敬上師的罪業;三、親近上師的思想態度;四、敬師行為。

  一、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

  (-)、認識親師功德的重要性

  以食物為例,要想獲得食物的營養,就得親口吃,喫不喫要看有無食欲,這食欲要靠對這種食物的口味營養的瞭解程度。

  同樣,能不能獲得善法的利益功德,要看能不能在精進二字上下功夫;下不下功夫,要看願不願得到功德成就,這願心又要靠認識程度和追求的信念。所以說信念是諸法的根本,這是一條行為基本規律。就親師這個問題上講,也要首先認識親師的功德利益。這認識深淺,決定立信程度,信心決定意願,意願產生動力,這種因果關係順成逆敗,無一例外。從這個道理上講,無論追求任何成就,必須先從認識開始,起信立志才有希望。故在《入菩薩行論》中說:「佛說諸善法,信願是根本,其因恒常是,思念其功果。」

  (二)、怎樣認識親師功德?分以下四個方面:

  1、供養侍奉功德;2.虔誠尊敬功德;3、思念祈請功德;4、當佛禮敬功德。

  1、供養侍奉功德

  (1)、供養功德

  A.供養一師功德等於供養一切佛,經中說:「此供與常供養一切佛等同。」供養一師的功德與供養一切佛的功德相等的原因是:上師是一切佛的法性溶為一體者。

  B.一師受供的功德與一切佛受供的功德相同。如《勝樂主續》中說:「住在師身中,接受信士供。」《文殊親教》經中說;「為了與此有緣眾,我將住於他身中,受用修法人供品。若能博得其歡喜,供者自身業可消。」以上意思是說:上師受供,勝樂文殊等諸佛不請自來,溶入上師身心,享用諸供,為上供者加持消業。

  C,供養一位上師的功德勝過供養一切佛菩薩的功德,如《桑布紮續》中說;「上師身上一毛孔,福德勝過供十方、眾佛菩薩之功德。」又如《真智慧續》中說;「導師身上一汗毛,擦上一滴植物油,所積福德遠勝過,數劫供養眾佛陀。」---是悅誠心供養上師利養上師一根汗毛所積功德勝過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的功德,因為上師教養的恩情遠遠勝過其它一切佛菩薩。宗喀巴大師也說:「對那些正確開示究竟之道的善師的一個毛孔的供養功德,遠勝過供養一切佛的說法出於無上乘,其原因是利養功德遠遠勝過諸佛之故。又如經中說;向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供養天界美食歷經十劫年的福德,不如給一位佛門居士供養一餐的福德,給三界眾生數的居士供飯,其功德不如向一位比丘供養一餐,依這個比數類推,依信入道者,依理入道者,在預流位者,在一還位老,在不還位者,在阿羅漢位者,在緣覺位者,下一級眾生數與其上位的一位相比,上位福德勝過下位。供養三界眾生數的緣覺的功德不僅不如供養一佛,經中還說:聞一個佛名,見一尊佛像的功德也遠遠勝過供養一世緣覺的功德,其功德若有形相,幾乎天空也難容納。供佛的功德雖然如此殊勝,但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的功德,無法與供養上師一根汗毛的功德相比,這充分說明了供養上師何等重要。我們要深刻認識和念念不忘供養上師的功德利益。

  從不可思議的境界上講,在一個微塵的空間,俱有無量微塵的佛存在。佛多如微塵,遍佈宇宙空間。一個個供養遍佈法界的一切佛,誰能做到?供養自己身邊的一位上師等於供養一切佛菩薩,一位上師受供等於一切佛菩薩受供,不僅如此,供養上師,直接獲得的利益福氣還遠勝過供養一切佛菩薩,可見沒有比供養上師更重要的事。《續》中說:「放棄對一切的供養,真誠供養上師。」按此義理應放棄對其它佛菩薩的供養,只供養上師一人,但世人的做法恰巧與此相反,真是可悲!

  (2)、侍奉功德

  分侍奉上師功德和造上師像功德

  A.侍奉上師功德

  a.經典根據;在《不可思議經》中說;「侍奉上師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說恭敬侍奉上師,會產生不可思議功德成就的經文很多,不必—一例舉;

  b.邏輯推理;因為上師是諸佛法性合為一體者,所以,尊敬上師、侍奉上師等於尊敬、侍奉一切佛;從供養上師勝過供養一切佛菩薩的道理,也能推導出侍奉上師等於侍奉一切佛菩薩的理由。

  c.驗證故事;阿底夏尊者說:「如果身口意全部能真誠投入到為上師服務方面去的話,就不需要另外尋找觀修法。」在阿底夏的身邊有個叫阿牟相曲仁欽的弟子,尊者讓他做身邊服務工作,侍奉尊者的飲食起居,十分勤快周到,後來在眾弟子中阿牟的定力和悟性最高,格西公巴曾說:「當時阿牟侍奉上師,格西敦巴當翻譯,我一心修止觀,但到後來,他們兩人的定力悟心比我高。」格西夏玉巴專門侍奉他的上師尖阿次成伯,有一次除灶灰,托著灰匣下樓時,站在樓梯上突然非常清晰地悟出了一切經典教義、產生了許多神奇的功能。薩迦班智達在上師紮巴尖參生病期間虔誠地進行照顧,為自消業,事後奇跡般地出現了智慧和許多悟性成就。薩班對人說:「我小時想學修上師瑜伽,就去向尊師請教。尊師說:你對我不當佛看待,只當作的叔叔看待,不能拿你的身裏身外之物做出對上師的無私奉獻,學又何用?」便沒有傳。次後一段時期。先後出現過四次死亡兆頭,我身體很虛弱,正在這時,找的恩師生病臥床,我晝夜待在病床邊,廢寢忘食地進行問候護理,這對我起了很大的消業作用,上師痊愈後,就給我傳授了上師喻伽,從此我把恩師看作真正的佛,是諸佛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薩。這樣我便脫離了死症,身心恢復健康。聲明、因明、密續、般若、俱舍、律學等方面學問也變得更加精通,佛學方面變得應運自如,人和神鬼敬愛和助我,元朝皇帝等許多有權勢的人也向我求法,敬重我,我的正見識性也大大提高了。現在看來上師現示臥病。完全是為了度我。」

  格西仲敦巴當時對阿底夏尊者的尊重和侍奉超過別入,因此,他的成就也最高。如他在病榻前侍奉尊者親手接送大小便等,做了許多髒活和苦活。由於這樣尊敬侍奉阿底夏尊者,得到阿底夏的器重,他雖然是個在家法上,卻也受到僧眾的敬重,成了阿底夏的法位繼承人。

  《薩班教言》中寫道;「數劫苦修般若行,施捨身首手足功,師道剎那間圓滿。樂修供奉上師法。」就是歷時數劫,進行捨身等許多艱難苦行才能圓滿的般若行,在師道中剎那之間便可完成,因此,在修積福德資糧和消除罪業方面、沒有比供養上師更方便的法門。我們要以《華嚴經。樹莊嚴》中的敬師「九心」,全心全意地供奉上師,雖然完全做不到,也要發心學習。

  華嚴經順說:「敬師九心」是:

  1、視師如父母的「孝子心」;2、誠心不變的「金剛心」;3、負載重任的「大地心」;4、風雨不動搖的「山嶽心」5、忠誠服務的「僕人心」;6、謙虛恭敬的「下人心」;7、承受上師負擔的「車乘心」;8、能忍辱,而不背叛的「義犬心」;9、為上師而風裏來,浪裏去從不厭煩的「航船心」。

  B.造上師像功德

  因為供養上師的功德大於供養其它一切佛菩薩的功德,所以造像功德也是造上師像的功德大於造其它佛像的功德。故在《阿底形相續》中說;「修造上師像,功德遠勝於,為給無數佛,製作無數像。」由此可知。書寫其它佛經的功德,也不如抄寫上師的著作的功德殊勝。

  2、虔誠尊敬功德

  又分(1)自然得加持功德;(2)自生悟性功德;(3)加速成就功德等三種。

  (1)自然得加持功德;雪山能不能溶化而變成流水,不在於雪山本身,而在於能不能受到陽光的照射;同樣的道理,能不能得到上師的加持,不在於上師,在於弟子對上師有沒有虔誠信仰之心。所以,要得到上師的加持之力,就要在增強信心,激發信力上多下功夫。在《噶居五法》中說:「在上師的四身雪山上,若不照射信願的陽光,就不會流出加持的甘露,因而要在信願上多加努力。」《藍寶書》中說:「上師加持力之人小,不在上師在於自己。」(「自己」指受加持的信徒自己)

  (2)自生悟性功德;就像加持力的大小由信徒的信願力的大小的作用有關一樣,悟性的高低也和信願力的大小有關。如郭倉哇說的:「信願力高悟性高,信願中等悟中等,信願力低悟性低,正確信願很重要。」溫薩瓦大師說;「修證悟性高與低,全靠現修信願力。」七世達賴也說:「促使感悟出成就,上師加持力量大,這又依靠信願力,因要誠心做祈求。」總之,信願力多大,獲得的加持力就有多大,加持力多大,所產生的感悟成就也就有多大,因而,通常對上師的虔誠信力和意願力應視為產生悟性的訣竅。

  (3)加速成就功德;經續中說:「若按經續要求,始終如一地對金剛上師堅持信願純真行為,此生定能成佛,無可懷疑。」如在《時輪續》中說:「三世大劫年,供養三寶,放生千萬,也即身成不了佛,對恩師,以誠信博得喜悅,即身可得世間與超世間成就。」即身成佛的大成就師冒覺巴說;「若修成佛難致信,信仰成佛我不疑。」岱洛巴大師說:「即身成就金剛持,終極之道是師道,最高信仰信師長。」郭倉哇大師說;「一生成佛道,不在法殊勝,在於信念誠。」喝居先輩諸師所說的「不修成佛」之法,即不需要經過刻苦修練而獲得解脫之法,也是指信力。羊公巴大師說;「上師不講一句法,弟子不打一次坐,一生成佛殊勝道,就是信歸上師道。」我的上師也曾說;「信為功德母,護增諸功德,這句話非常可信,我沒有象別人那樣苦修過。」言下之意是他的一切證悟功德都來自對上師的信德。郭倉哇大師還說:「信歸心傳法,空前而絕後。」意思是說沒有比這信歸法更好的法門。噶當先輩們的說法也和上面的這些說法相同,我們應以此為根本而不斷努力。上師親口教導說;「信歸上師這個法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優越之處。」那麼真正信歸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呢?一般要達到每當想到上師的功德、恩情時,情不自禁地淚花飛濺,身如觸電的程度。這就是佛陀近傳祈願詞:「世間出世利樂源」所表答的意思。許多前賢的傳記中也能看到「聞上師之名號而淚如湧泉」這類記載。恩師曾說:「你們這些人能把自己的根本上師的名號,鎮靜自若說出口來,是你們的福氣,我對自己恩師的名號從未

  完整地說出口過,準備提恩師時,便感情衝動、口舌痙攣,一字也說不出口來。」這樣對上師信歸情深,不會得不到殊勝加持之力的。得到上師的加持,一切功德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因此可以說,信歸法門奇妙無比。

  3.思念祈求功德:

  又分(1)思念功德和(2)祈求功德

  (1)思念功德又分一般思念功德和經常思念功德兩種。

  A,一般思念功德

  a.思念上師功德勝於觀修生成次第的功德。在《宣誓教典》中說:「相好莊嚴身,觀想十萬劫,不如一剎那,思念師殊勝。」就是說十萬劫數年觀想佛本尊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師一剎那的功德殊勝。《明燈續》中說:「修施捨、修忍、修戒、修精進、修定、修智慧八萬四千年的功德,比不上觀想相好莊嚴佛身一剎那的功德;觀想八萬四千年相好莊嚴佛身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師一剎那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思念上師可即身成佛。」郭倉哇大帥說:「生成次第雖然多,觀想上師法最勝。」

  b.思念上師的功德勝於觀修圓滿次第的功德,在〈阿底續》中說:「放棄睡眠與喧囂,歷劫觀修圓滿道。不比心頭一剎那,現想上師十之一。」就是說長期集中精力,觀修圓滿次第,其功德沒有心頭觀想上師一剎那功德的十分之一殊勝。

  由於觀修生成圓滿次第等一切被看作高深神奇的任何一種的密法都比不上上師法,所以,我們這個傳統,無論修什麼法,都把上師瑜伽當作根本法對待的,這也是文殊親傳宗喀巴師徒一脈相承,至今相續未斷的一個絕妙法門。

  c.思念上師的福德壓倒其它一切善行福德。《珍雯達娃傳〉中說:「得知對師一念頭,功勝供奉一切佛,壓倒其它諸善行,堅信不疑心隨喜。」對上師的一個善念,壓倒供養一切佛菩薩的善行積福功德的說法,不管那些空頭理論家信與不信,想獲得成就的修行人,一定要堅信不疑。

  d.心思念上師是最殊勝的遷識往生法,即「拋瓦法」。在《善軍請求續》中說:「人在臨死時,思念上師可遷識往生,並能證菩提。」這是說無論其罪業多麼深重,衹要臨死時念及上師,就能遷識往生人天福地,聞善道,終究成怫。而且這是一種最簡便而又最有把握的拋瓦法。

  B.經常思念上師功德,分以下三種功德;

  a.經常思念上師可得諸事順利,如願以償。《華嚴經‧樹莊嚴》中說:「經常心中不忘善師友,諸事會如願以成。」心中念念不忘上師,會得利萬事如意成就,不但經上說,而且有許多具有很大說服力的親身體驗例證。

  b.經常思念上師自然得到許多本尊加持,獲得無上成就。如大成就師冒覺巴說的:「觀音白就讓他白,度母綠就讓她綠,喜金剛黑就讓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時候都心中沒有離開過師傅的形象,因此,離成佛大概不會遠。」如他所說:這位大師經常心中不離上師形象,得到許多本尊真實現像,在本世獲得了無上成就。但現在很多人對親身可以接觸到的上師漠不關心,卻另尋找本尊修練的做法,與那些大成就師的行徑背道而馳。塵阿洛追尖參也曾說;「我們雖然沒有什麼能耐,衹要心中除上師外沒有什麼別的東西的話,由於這種殊勝緣起的作用,你一生中不變樣是不可能的。」

  c.經常心中有上師,就能獲得一有俱有的善功德。如一般寶物數量再多,也不如一個如意寶。若有一個如意寶雖然沒有其它寶物,也等於俱有一切寶物。上師是如意寶,如果心中經常念念不忘上師,會自然而然獲得許多破悟功德。這是先輩的經驗之教。大成就師藏巴嘉熱曾說:「衹要意念不離師,不會念經也可以,不會坐禪也可以。」桑吉公巴大師說:「我們這個深密教言傳承,衹要有誠心就可以,要保持信歸,多做祈禱。」

  (2)祈求功德

  由於供養上師的功德勝於供養一切佛菩薩的功德,所以,讚頌祈禱一切佛菩薩的功德也比不上讚頌祈求自己的上師的功德。如郭倉哇大師說:「擁咒千萬遍,不如祈禱上師一遍靈。」就是說念誦神佛咒語千萬遍,不如念上師頌贊祈禱詞一遍的加持力強。他又說:「祈禱(上師)之功,能使自己與上師心合一,祈禱之功,產生特殊悟神通,祈禱之功,源源不斷生感悟,祈禱之功,三寶悲智常關照,祈禱之功,所求諸事盡如意。」等等,桑吉次大師教導說;「每天至少做十幾次祈禱,若無感應,就算我胡說。」羊公巴大師說:「經常不斷地、情真意切地做祈禱,就會使加持能量入心竅,世俗成見自消,執著自化,空覺自生,自然俱生直覺之中萬物如在掌心清晰無礙也。」祈禱上師對消滅災害也有不可思議的效應。曾經在潘寶地方有個人被魔鬼纏身而精神失常。家人請格西堪隆巴驅魔,文觀慈悲,武誦惡咒均未見效,後來默默祈禱仲敦巴上師,魔病突然痊愈。郭倉哇大師說:「祈禱上師、空行護法視如子。祈禱上師惡魔鬼怪不敢欺。」仲敦巴悅;「祈禱尊者,比祈禱其它本奠更有加持力,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在心行入法,法行入道的激勵作用方面,祈禱上師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岱洛巴大師教導那堯巴說;「激勵成就最佳法,就要祈禱上師啊那堯巴。」宗喀巴大師教導度增巴說;「要使上述善行功德,未生出生,己生增長、鞏固,對合格的善師視為真佛,赤誠信歸,對三寶性相準確無誤地體認,堅信至關重要,修任何一種善行都要向這兩方面,情真意切地進行祈禱、發願。」又說:「對世間如意寶進行祈求,能幫助解決今世的利祿需求,對上師誠心祈求,可獲得世間和超世間的一切成就,因此,祈請發願是非常重要的。」那堯巴大師說;「敬奉祈求如頂球,美滿心願能實現。」這類例句不勝枚舉。

  4、當佛禮敬功德

  分禮敬功德和當佛看待功德兩種:

  (1)禮敬功德:

  對上師身敬如叩拜、起居等尊敬禮貌動作行為,言敬如讚頌宣揚師德和言語尊敬禮貌。意敬如敬重愛戴、真誠信歸等愛敬思想行為等,在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戒中都有具體的要求,嚴格按照三戒中供奉敬信上師的要求去做,就會完成巨大的福德資糧,得到人天共助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如經中所說:「信歸不可思議其報也不可思議。」「造什麼業得什麼報應。」因此,身、言、意信歸上師是一切善緣生髮和合的主要媒介。

  (2)對上師當佛看待的功德:

  在佛典經續中不只一次地開示要樹師如佛。對師當佛看待的功德,在《手金剛灌頂續》中說「利於眾生,他是佛陀,心持此念,諸善必生。」意思是把上師看做利樂眾生的佛陀,諸善未生者得生,已生者增長,可直達覺境。《密成就續》中說:「上師與那持金剛,誰人視他為一體,諸種成就合一源,誰便獲得此成就」等說法,在續部和諸成就師的著作教言中很多。總而言之,眾多法門中沒有比視師為佛、赤誠信歸更殊勝的法門,所以續中說;「其恩使大樂,剎那之間得,敬禮持金剛。如寶上師身。」意思是:若能虔誠信歸上師,大樂佛身也會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得到。菩薩吉悟瓦教訓中說;「人身上最寶貴的是心臟,如果把心臟掏出來,也衹是一團血淋淋的肉,在修心中最神秘的是上師瑜伽,取出它的核心的東西,衹有一點:就是視師為佛的信歸。」在這一點上佛教各教派都看法一致。有些老前輩說:大手印、大圓滿等其它教派都有把上師瑜伽當做修行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因此,出過很多即身成佛的先例,但缺少把上師瑜伽視為修行生命線而貫徹全過程的傳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時間成佛的沒有一個人,但我們格魯傳承,不但有把上師瑜伽當做修行重要組成部分的傳承,而且還有把上師瑜伽當做生命線、貫徹修行全過程的特別傳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短暫修行期內獲得最高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不需要像別的教派那樣封門閉戶刻苦密修而輕而易舉地獲得高成就者比比皆是,看看那些所謂「雙運珍寶傳承系列」生平傳記,就會知道此說並非誇張、如果說信歸上師是即身成佛的主要法門的話,是否就不要生成、圓滿次第之類的高深密法了呢?並不是這個意思,信歸上師與修其它密法不但不矛盾,而且就像蛋糕離不開奶油一樣,任何密法也離不開信歸。正如郭倉哇大師傳記中說的;「密乘最大方便是,信歸上師之妙道。」羊公巴大師說:「絕妙無上瑜伽密,其道彙總一信歸。」意思是視師為佛,虔誠信歸是無上密妙道彙總到一點的精華,如能信歸達到必要的強度,生圓次第等~切妙功德就會一帆風順地達到圓滿境界。《珍雯達瓦傳》中說:「心口如一將上師,看做諸佛合一身,是諸善德開發力,一切佛子共行道。」桑吉溫大師說:「若無信歸之水分,覺悟禾苗難發芽,視其為佛以真情,經常祈禱極重要。」尖阿洛追尖參說;「一切經續共同說,成就本源是上師,要想獲得妙成就,取悅上師釋過於。」四世班禪大師說:「一生成佛妙方法,對那合格之上師,一心虔誠作祈禱,是深密法集大成。」如上面所說,思想和行為一致地合乎法規地供養侍奉上師,特別是堅定不移地當做真實佛陀,誠心祈求發願,一切善功德就像經中所說那樣必生無疑。

  二、不尊敬上師的罪業

  共分以下十一個方面

  (一)、低毀上師的罪業

  1、誣衊詆毀一個上師,其罪等於詆毀一切佛。經中說:「對於其救星,弟子若詆毀,詆毀眾佛故,其人受重苦。」詆毀的意思就是瞧不起上師,誣衊上師。如說他心倩粗暴、貪欲心重、貌不端正、心不公平等等,等等。
  2、低毀上師修密法不會得成就。犯有四重墮罪,五無間罪等任何一種大罪,通過密法的消業法都可以消淨,成就殊勝佛果,但唯有犯低毀師長罪的消除不了。在《密集主續》中說:「世人雖犯無間等,重墮性的種種罪,在那金剛乘大海,修證此道得成就,誠心誣衊上師者,修也不會得成就。」《密集續疏明燈》中還說:低毀上師者不但其人修密無成就,與他要好的朋友也得不到成就。因此不但不能和犯低毀上師罪的人交朋友,就是相接近也受其晦氣的影響而妨礙成就。
  3、詆毀上師的人修密法不但不會出成就,反而會下墮地獄。在《金剛心莊嚴續》中說:「其人低毀金剛師,雖然修密很努力,放棄睡眠離喧鬧,潛心修煉一幹劫,衹是修墮地獄道。」這是說:如法親近上師,每一種無上密續都可以使你在濁世的短暫一生中獲得無上佛果,如果背離親師之道,雖然廢寢忘食,遠離世俗事務的干擾,勤苦修煉幹年萬載,不但不會得到任何成就,反而就像修煉下墮地獄餓鬼之道,事得其反,不可挽回。
  4、誣衊低毀上師對今世後世都不吉利。如《上師法五十頌》中說;「詆毀上師者,多病多災害,鬧鬼中巨毒,大迷將斃命,官火與毒蛇,水盜諸天災,邪魔與鬼怪,追命墮地獄。」是說倘若對上師不敬說壞話,不但今生今世不吉利,多病多災,作事倒霉,死後也會墮無間地獄,承受無限痛苦。
  5、詆毀上師,未生功德成就不生,己生功德成就將消失。猶如樹根壞死的樹,樹枝樹葉也將要枯死一樣,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是信德,失去信德後不但不會產生功德成就,就連原有的功德成就也將會消失。關於此說的經典根據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方面的驗證故事不少。以前格西公巴瓦收過一個弟子,修止現很長時間沒有任何進展,便去請示公巴瓦大師,大師說;「你是否背棄過上師?」他說:「有這麼回事。」大師說:「速去懺悔,請求恕罪。」他便去如法懺悔,得到上師的寬恕,然後去修行才得成就。在印度曾經有個得成就的瑜伽師,由於他出身高貴而有傲氣,有次故意從上師頭頂空中飛過,立刻掉在了地上,失去了飛行功能。

  我的恩師曾說:不尊敬和低毀上師的人,即使是被稱作佛菩薩化身的人也會倒霉的,這種事處處可見。因此,噶當先輩們曾說:「不尊敬上師的人,雖精通三藏也無用。」背離上師的人即使有再大的功德學問,也幹不出自利利人的任何事情,這也是一條無法改變的法緣規律。因此,學人最好是像愛護生命那樣愛護師道。不使產生不尊敬師長的任何行為。萬一若有失敬之處,立刻要向上師懺悔,否則死後不僅要長期受到循環惡道的苦難,即使在今生今世也做事不順心,很少有安樂可言。在經續疏論中,對這個問題講的很多。那麼,犯了不敬之罪如何懺悔呢?這在《上師法五十誦》中說;「向那位師長表尊敬,奉獻適當的供利,所生病痛與災難,逐步消除不復生。」就是說:向觸犯的那位師長尊敬地表示歉意,奉獻衣物。食品之類的供品,取得上師的寬恕,其不敬師長的罪業就會消除,病痛災難等不吉利的事也消散。若所觸犯的上師已去世或路途遙遠而無法向他親自懺悔陪罪,也可以按格西仲敦巴所教導的那樣做,因從法性上講一切上師法性為一體,所以,向身邊的上師進行懺悔,也可消業。這種消罪的辦法適應於觸犯上師罪的一切方面。

  (二)違背師言的罪業

  1、經典根據

  經藏中說:「敬奉言教者善,背離言教者不利,利害的程度,隨其奉行背離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在《金剛帳續》中也說:「受到灌頂的弟子,倘若違背師言,今生多有災難,來世下墮地獄。」岱得巴大師說:「不聽上師言,不會出成就。」等等。

  2、邏輯推理

  上師教導的總旨衹是「諸善奉行,請惡莫做」兩句話。凡事都離不開因果規律,若不聽從師教棄惡揚善,善不會自生,惡也不會自斷,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3、驗證先例

  大成就師那寶哇和熱瓊巴,雖然是印藏有名的成就師,但曾一度違背上師的教導而喫盡了苦頭,如傳中記載。何況我輩凡夫俗子,怎能隨便違背師教?有時思想動機雖然不錯,但違犯師言仍然沒有好的結果,如益喜尖參大師的傳記中所記載的那樣;當他離別他的上師赤南木卡藏時,他的上師對他說:「你不要磕離別頭」,不久還會見面。」他離開上師的住地後,回想起上師教誨之大恩,情緒激動難以抑制,就朝上師的禪房磕了幾十個頭才離開。不想這小小的違背師言,竟然造成了終身的遺恨,此後再沒有見到上師。這類故事很多。如果有時上師的言論不合理,就應善言相勸,雖然說的合理,但自己執行有困難,做不到時也就說明情況,請求寬容。正如《律論總綱》中說的:「違背教義之言,要勸告制止。」《上師法五十頌》中說;「若是做不到,講明請寬恕」。

  (三)對上師生氣的罪業

  《時輪續》中說:「對師動怒一剎那,一劫善行全被毀,數劫墮生地獄等,惡道遭受深重苦。」就是說對上師動怒一剎那。就會毀掉一劫所修善行成就,還要在地獄等惡道遭受數劫的深重苦難。瞋怒是惡中之惡,對任何人也不能生瞋恨心。尤其對功德之源上師生瞋心,其罪過更大。

  (四)尋找上師缺點的罪業

  《續部》有言;「看到優點得成就,看到過錯毀成就。」意思是說:看到上師身上的優點而產生敬心會得到成就,看到上師的缺點過錯而失去敬心、信念就會妨礙出生成就,毀掉原有成就。格西抱道瓦曾說:「光關注上師的缺點過錯,不僅得不到上師的加持,反而會造成世世代代逢不到上師的惡業,今生長害嘔血、心疼、麻瘋等惡痛,發生災害和不吉利的事。」上師是成功和失敗的關鍵,絕不可忽視。

  (五)將上師看做平常俗輩的罪業

  根據自身境界,世俗眼光把上師看作俗流平常人,不但得不到成就,而且也是嚴重的失戒行為,會對今生和來世造成許多不良後果。格西仲敦巴曾稟告阿底夏尊者說:「我們藏地修行的很多,出成就的沒有幾個。」尊者說;「大乘功德成就,無論大小都離不開上師,你們藏人把上師當做普通人,怎會出成就?」在《藍寶匣》論疏中說:「把開示大乘教理的善知識,看作平常人是嚴重的失戒行為。」噶當、格魯先輩的教言中都持同類觀點。世俗弟子的心目中,見到的上師也是普通人,這是自己的靈心被無明覆蓋所致,但實際上說法的上師一定是真佛,我們要透過平常形象,看到圓覺真佛的本質,以增強信歸。

  (六)不尊敬上師的罪業

  經中教導:徒弟對上師,就要像臣民尊重轉輪王那樣恭恭敬敬。身行叩拜大禮語贊功德行祈禱,心中常生敬心信依之情等,必須嚴格以三戒法規行事,絲毫不能怠慢。否則就會犯失戒之罪。如前賢桑吉益西有次給眾弟子說法時,他的上師大成就師帕倉哇像個乞丐的樣子,從身邊走過,他怕行師禮有先身份,便裝作沒有看見的樣子,突然他的兩隻眼球都掉在了地上。這件事說明在任何時候也不以種姓地位身份、財勢、長相、學問等產生高傲情緒,不尊敬上帥。否則就是自己害自己而變行一事無成。上師即使是心情暴躁,品質低劣,但從徒弟的角度則的不能鄙視,要恭恭敬敬對待。

  (七)踐踏上帥身影座墊等罪業

  《上師法五十頌》中說:「踐踏其身影,罪如毀佛塔,坐騎座墊鞋,豈能腳下踩。」踐踏上師的身影,罪如拆毀佛塔,其衣物鞋帽座墊等不能踐踏不恭,也如身影。相反,恭敬身影、衣物等功德也如修佛塔。毀佛塔是准無間罪,罪業深更。踐踏身影衣物等罪如毀塔,豈可忽視。有些人以為信仰在心中,何必斤斤計較外表小節,因而在起居禮節上不尊敬上師,隨便踐踏衣物等,是非常錯誤的。如經上師允許或有特殊原因,其不敬舉動該當別論。

  (八)浪費上師財物的罪業:

  《上師法五十頌》中說:「命護其財。」就是說對上師的財物,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那樣愛護,為上師創造出良好的生活條件。如果隨便亂用,浪費財物,使上師受到損失,不但違犯上述戒規,其等流果報,使其今生來世生活貧困,少喫缺穿,若萬一有錢財,也是經常破費而難得自用。甚至下墮俄鬼道,要常受飢餓之苦。

  (九)使上師心不愉快罪業

  敬奉上師,要使上師心情愉快,生活平靜、法事不受干擾。倘若惹是生非,使上師心煩意亂,不愉快,其果報,頻生是非口舌,自己心情不得安寧,甚至下墮地獄受重苦。所以在《上師法五十頌》中說;「無論任何時,不使心煩亂,無明若觸犯,必受煉獄苦。」對此,應十分謹慎。

  (十)對上師的作風產生誤解的罪業

  對上師行為動作、思想言論產生誤解的罪業不可輕視。如名叫善星的一個人,在釋迎牟尼身邊,對佛陀的行為產生種種誤解而墮落無間地獄的事,以及大夏的兩個沙彌對觀音化身松贊干布的行為產生誤解而本應得到的無上成就不但未得,連一般成就也未能得到之類的先例很多,我們應當高度重視。

  上師的行為作風,無論怎樣不近入情,不合道德標準,從弟子的角度講,應充分理解,正確對待,絕不能產生誤解錯見。如上師對自己生氣,就看做父母對子女式的愛的表現,上師罵自己,就看做是念惡咒驅趕附在自己身上的邪魔,上師打自己,就看做是清除自己的無始以來所造罪業,驅病逐魔之舉等。凡此種種都看做是上師度化的方便之法,不但不生氣,反而更應加倍敬重,增強信歸。這對學修之人十分重要,也是一個消除邪見,獲得加持,諸種心願得到如願以償的靈丹妙方。因此,大成就師藏巴嘉熱說;「鞭打是灌頂,由此得加持,責罵是猛咒,消除諸魔障,生恨示疏遠,愛索加我身,愛我使長進,惟我是激勵.事事方便行。」羊公巴大師說:「身現皆功德,所言皆教誨,所作非無益,不利皆加持」等。歷代前賢都口湧讚辭,心中發願,非常敬重上師。卡熱公瓊大師說;「開示大乘理上師,外部形相雖不美,內部境界難捉摸,不可妄想師是非」。如果對上師僅從其外表言行為根據,妄自非議,產生不警心,就會毀壞自己的善報。因此,要謹防心中對上師的言行思想作風產生倒錯偏見。

  (十一)對上師不以上師看待罪業

  有些人只認那些有名氣地位的上師,不認那些無名氣地位的貧民上師,對這種勢利眼看待上師的人,真正的善功德一樣都不可能產生。因為,從上師方面來講,可能有德性學問等方面的差別,但從弟子的角度講要一樣對待,一樣敬奉。如尖阿洛追尖參大師說的;「雖然所拜上師多,若不平等相信奉,只信其中一個人,那是露骨的貪心。這不能叫信奉。若是真正信歸者,對師不會分親疏,師恩雖然有大小,信歸不能分薄厚。」續經中說;教一偈經文,也要按上師對待。其原文是:「教一四句偈,若不當師看,百代生狗身,後得卑賤軀。」如果真心想得到佛法知識而從任何人處,學得四句仍經文,也應以師道敬奉,否則就會墮落畜牲道做狗等罪業不輕。因此,上師不是自己隨便決定的,而是存心學習,四句偈經文以上的緣份決定的。

  總之,大至成就佛果,小至煉獄中的一絲絲涼風的福份樂趣都是歸信上師的功德收益,小至十地菩薩的臨成佛前的細微所知障,大至無間地獄的深重苦難都是違背師道的惡業報應。因此,要像重視生命那樣重視師道,親近上師。祈求上師與神佛加特,使我親近上師的心願得以順利實現。如此真情實意地多做祈禱,並按密傳方法,進行甘露洗罪等,如法修持儀規程序見廣略兩種菩提道次。眾因緣齊全,才能見效果是一切因緣法的普遍規律,因此要如法修持。按上面講過的道理,充分認識到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和不尊重七師種種罪業後就要堅定如法親近師長的信心。

  三、親近上師的思想態度

  分思其功德樹立信心和思其思情激發敬心兩個方面。

  (一)思其功德,樹立信心;

  五道十地功德的生長與否,就看有無上師開導加持之力,這又要看自己是否對上師信念虔誠,因此,要想開悟得道,就要認真修持信德。舉例來說:本來我們的身體沒有一處乾淨的地方,但常常自以為乾淨可愛,久而久之,形成固定觀念,不覺得有什麼不乾淨之處,反而覺得乾淨可愛。同樣的道理,上師無論身上有多少缺點,不可能沒有一點優點,著眼在其優點上,常思其優點,久而久之,就會只見其優點,不見其缺點。這樣改變觀念,只看上師的優點長處,也能生信念,但是把上師看作佛,更會增加信念的深度和廣度,可以完全消除錯誤觀念。因此,視師為佛的這種起信方法無比殊勝。但上師是佛的問題,肉眼無法看清,衹能靠經典根據和邏輯推理解決,下面就依次論述:

  1、經典論證

  觀想上師,然後想以下的經義:

  《二思維續》中說;「末法時代五百年,我將化現教師身,心中認定為我身,對他生起敬仰心。」《金剛帳續》中說;「本是金剛心,現相教師身。為利樂眾生,化做平常人。」《經藏》中說:「見益聽我言,到那未來世,我現法師相,我化教師身。」等等。在一些經續中指出;佛祖金剛持在末法時代常常以普通人的形相出現,以方便度化眾生。因此,常想這些普普通通的善法導師都是佛祖金剛持其身,生髮崇敬之心。

  2、邏輯推理;

  分相對論方法,作用論方法,因明論方法,法性論方法四種。

  (1)以相對論方法推論;醫生是個相對的概念。對病號來說:是不是醫生,看他是否給他進行診斷治療。對受煩惱病苦的眾生來講,是不是佛,就要看是否給了對治煩惱、治愈痛苦的佛法靈丹妙藥,佛是心靈的醫生,即:凡能給予治療煩惱病苦良方者就是佛。上師為自己施教佛法,為自身苦惱對症下藥投以良方,其恩無比,不就是佛嗎?棄此何處求佛?

  (2)以作用論方法推論:凡有燒煮等火的作用者就是火,因此,凡能起到佛的作用者就是佛。這些上師從事佛的事業,起到了佛的作用,因而就是佛。那麼佛的工作和作用是什麼呢?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眾生施教善道。上師作了這樣的工作,起到了佛的作用,因此,上師就是佛。至於那些自己尚未入道的上師的問題,後面再來討論。

  (3)以因明論方法推論;又分因果推理,性質推理,否定推理等三種方法。

  A.用因果推理法:

  從這些上師能正確全面地解說佛理,可以斷定他們具有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因在《正理論大疏》中說:「因緣所生不知因,解說明了不可能。」意思是自己若不瞭解,就無法向別人解說,如能向別人正確完全地解說佛法,必定精通怫法,著精通佛法,必定具有遍知佛慧,這是「以果知因」的邏輯推論法。遍知佛慧是佛的智法身。具有智法身的,理所當然是佛。

  在《不可思議經》中說:「為追隨如來而說法者,其人具有如來智慧。」全面通曉教理者,雖不懂世間知識,也可以看作具備遍知智慧。因為在《正理論大疏》中說:「故而與其所從事。有關知識應通曉,至於遍知蟲蟻數,對我絲毫無用處。」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說:我們所說的佛的遍知智慧,是指明瞭那些與佛陀所從事的解脫有關的境、行、果知識,凡自利利他的修行者都應通曉這門知識。至於宇宙間有多少蛔蟲螞蟻之類的問題,雖瞭如指掌他對我們毫無用處。

  B.用性質推理法:

  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特徵的佛陀與沒有相好特徵的上師之間,衹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心性在法界溶為一體,無分別。如在《般苦波羅蜜多》經中說:「佛陀是法性,接引者法身。」這兩句偈的意思是:「佛」是法性的稱謂,接引眾生出苦海是法身的作用。諸法法性平等,同而,佛和說法的上師的法性是相向的。

  C.用否定推理法:

  有些人在眼前看到游絲毛髮,如果那是真實存在,眼睛在無毛病的情況下更應該看得到,但是那種游絲毛髮、眼病治愈後卻看不到,那衹能說明:那是一種眼睛有毛病的表現。同樣,我們在上師身上所發現的種種毛病、缺點,如果是真的,在去染淨識中應有所反映,但在淨識中一無所有,這說明這種現像隻是自己心有污染的表現。法稱說:「可見之物若不見,是不存在非其它。」意思是:可見現象,在可見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若沒有發現,就可以斷定其為不存在。

  (4)以法性論方法推論;佛的法身度脫眾生,有應緣相、應器相、應利相、遍及相等四種;

  A、應緣相就是適應度脫對象的機緣相。如需要以王者之相度脫者,化現帝王,需要以臣子相度脫者,化現臣子等等。我等衹有平常人相度脫的機緣,所以佛現平常人相,認定自己的上師就是這種化現平常人相度化自己的佛。

  B.應器相就是按度脫對象各自的根器、意識境界所現相。如鏡中之影,因鏡子的不同,顯影的形相也各不相同。應機度化是佛的法身的普遍規律。我自己也應有對機之佛,但這個佛除了引度自己的上師外,還有誰呢?以此認定上師是佛。

  C.應利相就是按眾生所需利益化相。每個眾生身邊就有十方~切如來佛,不但在經續中這樣講,也可以從邏輯上證明這個說法有道理。既然是那樣,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也應有十方一切如來。當然這些如來不是泥塑紙畫像,而是根據眾生的生存生活需要所生化的各種利益事相。因此,這些以深廣妙法教育我,給我以最大利益的上師,不是十方一切如來的其身還會是什麼呢?

  D、遍及相,又分遍及一切時間相和遍及一切空間相兩種。

  a.遍及一世時間相;

  [1]佛無時不在。《經在嚴論》稱;「你為眾生事,無時而不在,作事常不休,無遺忘致敬。」根據這個道理,若眾生機緣成熟,佛無時不度,無時不說法。我們如果機緣成熟,佛就會及時引度,但現在說法引度自己的,衹有自己的上師。這無時不在,及時引度的佛,除了上師還有誰呢」?

  [2]化度從不間斷。佛度眾生,從時間上從不間斷,這是佛的事業的一個特點。即使在末法時代,衹要眾生自己有緣,就會逢到佛的引度。我此生有良好的機緣,得以聞法,這說法的上師若不是佛,誰會是佛呢;

  b,遍及一切空間相。

  《經藏》中說;「虛空所到處,佛身也遍佈。」就是說,凡虛空所到之處,都有佛身,沒有無佛的空間,沒有不充滿佛身的空間,這就是佛的法身的不可思議性。既然是那樣,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也必然充滿佛和佛性、佛的作用,這種充滿虛空,無處不在的佛,對人的感應,就像周圍的色彩對水晶珠所產生的影響一樣,隨因緣而各異。和自己的因緣相應的引度者——一佛,肯定是正確指引善道的這些上師。對以上這些道理,進行反覆思考,加以堅定上師是佛陀的信念。

  3、釋疑

  分所見釋疑、不見釋疑、不定釋疑三種。

  (1)所見釋疑;就是從自己所見現象,對上師是佛的觀點產生的懷疑。以為在一些上師的身上可以看到貪欲,瞋恨等許多缺點,怎可能是具有斷證功德,完美無缺的佛呢」對解除懷疑,應該這樣想;如果我們的感覺可靠的話,那種懷疑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以感覺為理由,確定事物的性質。這有以下六條比喻;

  A.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處處看到游絲毛髮一樣,我們心中有業障污染的凡夫俗子,所見都是污染相,因此,我們用感覺把握的情況,未必是真實情況。
  B.佛性論》稱:「如像顏色所照射,寶石有時並非真,由於眾生緣業故,遍主也非原本相。」意思是,由於受周圍顏色的影響,寶石的顏色有時也不一定是真色;同樣,佛雖然是純淨無垢的,但由於眾生自身的業緣,看到的是一種不潔身相,我們在上師身上所看到的缺陷,正是自身缺陷的反射。
  C.如果上師是佛,怎會有疾病和衰老等普通人的象徵呢?對這個疑問的回答是:且不說釋迎牟尼示現無常相,我們隨便帶一付有色眼鏡,就會看到~切東西會變色,由於自身的業障,就是看到真正的佛,也會發現許多缺點,而且就像非常真實,因此,自己的感性經驗有什麼可靠性呢?
  D.佛經中說,佛化現什麼,就完全像什麼,若化豬狗相,就會像豬狗,食用不潔之物。所以,佛菩薩為了度我們,化現普通人相,定會像普通人。因此,我們看到L師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就斷定上師不是佛的想法是錯誤的。
  E.如夢中犯戒發生殺盜等種種罪孽,那衹是一種思想意識中的虛幻相,並非實事。同樣,現普通人相的上師雖表現出發怒和粗暴等與佛的品質不符合的行為,但那衹是自己受惡業影響的主觀意識的外現幻相。我們所看到的普通人相也非真實,他的行為動作怎會是真的?
  F.膽溢症病人看到雪山是黃色,心氣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是青色等,影響感官的細小因素也能使人產生種種幻覺,何況我們光始以來所造惡業習染深重,怎可避免錯覺?從自身業習厚重程度來說,上師在自己的眼中未現出更低劣的豬狗或毛驢相而現出人相,這已是夠榮幸的了。

  (2)不見釋疑

  也許會說;雖然這些上師沒有什麼可非議的缺點,但佛應有肉警和佛光等異於常人的許多相好莊嚴特徵,但在上師的身上並未發現這類特徵,怎麼會是功德圓滿的佛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認識,對凡人來說,所見未必是真實情況,未見之物也未必是不存在。對此我們用以下八種比喻說明:

  A.如陽光金光燦爛,雖能普照大地,但盲人卻無法看到陽光。同樣,這些指引善道的上師雖然具有許多佛的智慧功德,但對無明遮蓋心眼的人來說,衹能看到他們的平常相,看不到光輝燦爛的圓滿功德相。
  B.如像針眼中容納不了須彌山一樣,在世俗的心目中怎會容納下怫的殊勝功德?僅以在自己的。心目中不能容納,即看不到為理由,認為上師沒有佛的特徵功德,就像針眼中看不到須彌山而認為須彌山不存在一樣不可靠。
  C.就像在黑暗中不但看不見細小的東西,就連粗大顯而易見的東西也看不見一樣,在無明障蔽籠罩下的世人,別說看不見佛深層的微妙殊勝功德,就連最表面的顯分功德也無法看清。因此,我們這些被無明全面清蓋的人,怎會看到怫的清淨功德?
  D.在消除世俗心的密法師眼中所見皆是佛,即一切普普通通的上師在他們眼中都會變成聖潔莊嚴的佛。從這一修證經驗看來,在我們的眼中一切變得低劣俗氣,衹是世俗心未消除的原因。
  E.就像魔術師把人變成毛驢一樣,衹要魔力不被消除,在看客的眼中只看到虛假的毛驢的形象動作,看不到原來的人的形象動作一樣。衹要惡業的習染在心中存在,我們就不會看到佛的本來面貌,衹能看到被歪曲了世俗面貌。
  F.經中說,十地菩薩也無法全部覺知佛的妙功德,既然那樣,像我們這些凡俗輩怎會覺知佛的功德?
  G.如果在我們的眼前沒有水瓶,我們就可以斷定眼前沒有水瓶,但如果我們的眼前看不到精靈,我們就無法斷定眼前有沒有精靈。因為,水瓶是可見之物,精靈並非可見之物。同樣,如果自己證悟佛的功德,就可以覺知自身具備或不具備佛的功德,但在別人身上雖然有佛的證悟功德,也非我們能覺知者,因此,不能以自己未覺知而就斷定其無。
  H.如水瓶雖在眼前,若被簾子遮蓋就看不見,取掉遮蓋的簾子就會看得見;同樣,上師雖屬功德圓滿的真佛,但我自己的眼被業障所遮,無法看到,若消除業障就會看到佛的本來面貌。因此,能不能看到上師的佛性,全在於自身有無業障,而不在於上師是不是真佛。

  (3)不定釋疑

  也許有人會質問:你既然認定上師是真佛,你的弟子也會把你當作佛,如果你自己默認是佛,就與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並不符合,這樣你的自我認可不就變成妄想妄言了嗎?這種看法的確是確認上師是佛的一個重要認識障礙,我為你破除此障。《攝乘論》說:「一物所見各異。」意思是客觀上雖然是一種事物,但由人們各自的業氣習染有所不同,所見之物也各不相同。所以,對我這樣的人,因人們各自的業習不同,也會有各自的不同看法,而已各自的看法也都符合實際。如同樣一條恒河水,在人天餓鬼三者的眼裏所見各不相同,天人眼中是聖潔的甘露,人眼中是普通的水,在餓鬼眼中是使人惡心的膿血。對所見不同的三類眾生,恒河水也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同樣,弟子將我看作佛,我自己對我自己,或者一般人對我看作普通人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對看作佛的弟子會起到佛的作用,對看作普通人的人趕到普通人的作用,這也是符合實際的。也許會說:如果是那樣,上師不就成了既是凡人,又是佛了嗎?對這種質疑,我們可以回答說;照你說河水不就成了膿血等性質不同的三種物質了嗎?如果說:水中有不同對象所感知的不同因素,並非水本身有三種性質的話,我也同樣。在我身上,也會有佛和凡人兩種可能因素,但憑一點不能斷定,一身兼有人與佛兩種人格,更不能斷定人佛沒有區別。

  按上面所說的各種辦法,消除認識上的錯誤,樹立上師是佛的堅定信心。

  (二)思其恩情,激發敬心。

  要思念上師的下列五種思情:即創造幸福快樂之恩,培養喜德之恩,傳授妙法之恩,調伏心性之恩,無可相比之恩。

  1、當思上師為自己創造幸福快樂的恩情。阿底夏尊者說:「一世幸福快樂來自上師的加持,理應知恩相報。」如果沒有上師指引善道,就不會得到幸福快樂,因要常思上師賜福樂的恩情。
  2、當思上師培養教育之恩。一切知識功德都不會自然出現。自己的一切善知識和高尚品德都是上師教育培養的結果,應飲水思源,常思教育之恩。
  3、當思傳授妙法之恩。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為求法,經歷了無數世難以想象的艱難辛苦,同樣,這些上師也經過長期艱苦求學,所獲得的無上妙法,象父親把財寶傳給子女那樣毫無吝嗇地傳給了我們,這恩重如泰山。在人世上賜給一點點物質財富,解決一些今生今世困難,也被看作莫大的恩惠而常感恩不已,更何況為開創萬世幸福而賜給妙法的大恩大德。佛經中說:給人施教一句經文的功德比用七寶裝滿三千大千世界賜給這人的功德還要大。何止一句經文?上師把成佛的妙道教理系統地傳授給我們,此恩此德,怎能報答?如此常想應在感情深處激發感恩之情。
  4、當思調伏心性之恩。無數世來,流轉世間,雖無處無佛,無時無佛,但是那些眾佛卻沒有能夠調伏自己,至今還泡在這苦海里,今世上師以智慧方便,使我們粗野的心性得到調伏,將我們帶入善道,從這個意義上想,七師的恩情超過了眾佛。做到了眾佛未能做到的事。
  5、當思無可相比的恩在世界上對人們恩情最大的有三個,即:佛和父母親。但上師的恩情遠遠大於父母和佛。父母對自己衹有今世養育之恩,上師指引萬世幸福的光明大道。因此,上師的恩情大於生身父母之恩;諸佛慈悲遍及眾生萬物,但由於自己業重,不但無法直接受到佛的言傳教誨,就連佛的身影都無法看到。而師就在身旁,可以隨時請教,將佛的妙法面對面地傳給自己,因此可以說師恩大於佛恩。
  總之,一切幸福利樂,功德都來自上師,這不僅有經典論據,也是合於道理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定上師的恩情是無以倫比的。

  四、敬師行為

  「尊敬供養與侍奉,從教行事以親師。」敬師行為主要是供養、侍奉、聽從教導三個方面;

  (-)要想成佛,就需要積福德,即積「福資糧」,而積福的對象即「福田」沒有比自己的上師更殊勝的。因此,自己的一切應奉獻給上師。《上師法五十頌》中說:「對於自己受命師,捨其難捨妻與子,自己生命所不惜,何況無常之財物。」意思是:為親近上師,連生命也在所不惜,何況其它身外無常之物。在《聚生續》中說:「放棄其它供,只供奉上師,上師若喜悅,可得遍知慧。」意思是可以完全放棄對其它佛菩薩的供養,只供養三寶合一的上師,就可以獲得供養一切佛菩薩的功利。在《密集五次第燈論》中也有與此相同的說法。

  供養上師,要量力而行,在條件許可的限度內,要儘量做得好一些。如像種田,土地儘管非常肥沃,但如果籽種缺乏或者籽種質量差,其收穫也不可能理想,對上師的供養也和這道理一樣,其功利的大小與供養優劣並非沒有關係。因此在《上師法五十頌》中說;「為得無窮利,向上師供養,比較滿意與,特別珍貴物」,對此,噶當先輩們說;若自己有優質的東西而卻捨不得奉獻,挑揀劣質的東西奉獻是違戒行為,若自己衹有劣質東西或根據需要奉獻,並非失禮失戒。意思是供養不在於物,而在於心誠和無私、在於盡力而為。

  (二)盡力侍奉上師:要象仲敦巴、夏玉瓦那樣,勤勤懇懇地恃奉上師,不怕髒和累,挑水砍柴做飯樣樣幹,把自己的身言意全部投入到敬奉上師的工作中去。積德消業,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對敬奉上師的孝敬行為在經續疏論多有論述,特別在《樹莊嚴》、《續集》、《上師法五十頌》中說得更詳細,爭取見於實際行動是非常重要的。

  (三)聽從教導:在《佛本生記》中說:「對有恩者表敬意,均按教導去實行。」若要想報答上師的恩情,對上師表示敬意,就要聽從教誨,身體力行。在佛門中三項供養中聽從教誨是最重要的一項。這個道理並不難懂。若不喫藥,病不會好,因此,對病人來說,遵照醫囑喫藥是非常重要的。同樣,親近上師的目的是為了治愈自身的各種煩惱症,若不聽教導,就無法達到親師的目的。因此,聽從教導,多麼重要,可不言而喻。若只用財富供養,而且供養雖然豐盛,但如果不聽從師教,就像用高價買了許多藥物,卻一顆也不喫一樣,拜師的作用就一點也起不到。正因如此,在《經莊嚴論》中說;「有德者所教之事,以照辦取其歡心。」遵照上師的教導是敬奉上師取悅於上師的最好的敬師方法之一,親師者要為做到這一條多加努力。

  上面較詳細地介紹了如法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和違背師道的罪過,以及如何看待和敬奉上師禮儀之類,下面補充介紹應該親近怎樣的上師。

  上面已介紹了上師是一切善功德之源,盡諸佛未盡之責,替諸佛行事,引度苦海眾生離苦得樂者,是人天導師釋迦勝王教證二法純真法脈的繼承者和宏揚者,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就可以擔擋這個重任。

  從一個學法弟子的角度講,拜師是萬世大計,選好上師可以萬世受利,選不好就會墮入罪惡的深淵。拜師如就醫,若逢到良醫,可以治好病,逢到庸醫不但治不好病,還會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響肉體的疾病,而是影響精神健康的疾病,因為前者隻影響今生一世,而後者卻能影響萬世的苦樂。我們這些人所害的是無明煩惱病,是深入到心性深處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療一個肉體上的小病,尚且選擇良醫,何況我們害的是最難治的大病,豈能隨便請人治療?因此,選師必須十分慎重。

  選師不能看名氣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沒有裝神弄鬼的神通之類,而要看具備不具備經續中明確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師的德性。想做上師的人要以經續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師就學的人,也要以這些德相條件衡量投靠的對象。

  下面分別介紹授戒,傳法,灌頂上師的必備德相——即必備條件:

  一、傳戒上師的五條德相

  《戒律三面頌》中規定:

  「戒行清淨知律儀,愛護病弱居處淨,財法二施饒益眾,及時傳教好上師。」其含義歸納為如下五條;

  l、戒行清淨——是指能嚴守所受戒律、無戒行破損暇疵者,向人授近圓戒的戒師除戒行清淨無暇之外,還需要具備受過近圓戒,已過十年的戒齡。
  2、通曉律儀——即傳戒的戒師必須要懂戒法法規,禁戒、犯禁懺悔儀規等。
  3、有慈悲心——戒師要以財施法施護養四眾弟子,要特別照顧年老體弱、病殘的弟子,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處清淨—一居處指生活環境和周圍的人際交往。居處清淨,就是居住環境、做事、人際交往都不能有損於戒行清淨德相。
  5.知時機—一傳戒傳法都講時機,還有節令性律儀,授戒適當年齡,犯禁時間長短等律中規定的有關時間性知識都必須掌握。

  以上五條在《上師供養儀規》中歸納為「德性」和「學問」兩條。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學問—一學問有多種,但傳戒傳法上師必備的學問是戒、定、慧三學。

  二、大乘道上師的十種德相

  彌勒在《經莊嚴論》中對大乘師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師須具戒定慧,德勝勤奮學問廣,具有正見善解說,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講的《經莊嚴論》中的這十條。現簡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調伏」,即調優粗野的身心,使之變得和順、使一切行為符合棄惡揚善,自利利眾的三乘道德標準;
  2、具足定性——定是心離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淨,是消除散亂混濁,心神凝聚沈靜,顯現正見的內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能,有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智,無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意,後者是定中智慧,是見道以上的智能,常人無法得對。所以,這裏提出的作為上師條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惡的智能、知識、理論素質等等;
  4、具有廣深的學問—一做為一個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師,「五明」、「十學」都應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義。如講菩提道次的上師而論,《菩提道次》是三藏教義的總綱。如果在整體上不掌握三藏教義,很難講深講透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教總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總體精神和教理大原則,就經說經,從文字表面上理解就會犯誤解曲解的錯誤,從此可知講經上師具備廣深學問的重要性;
  5、具有正見——正見就指緣起性空正見,二無我正見。正見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經中說:「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見比戒行更重要。」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維、正修持。一個沒有正見,甚至充滿邪見的人怎能做上師?怎麼會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為人師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見。正見分概念性和直覺性兩種。後一種是見性真智的觀察境界,見道位以下無此種正見。上師條件中的正見是指概念性的理論性的正見,無此正見不但講不好「止觀」一類的高深佛法,就連輪迴報應之類的基礎法也無法講深講透。
  6、德才優勝—一上師的德性、學問、才能一定要高於所教弟子。《親友集經》中說:「拜低劣者自墮落,拜相同者無進步,拜勝己者有長進,應拜優勝者為師。」元朝皇帝曾問八思巴;「你與你的叔叔班智達相比,誰的學問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學如大海,我從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樣學問不是人人可以學到的,但學問見識必須高於所教對象是做上師的起碼條件。
  7、勤奮—一上師德相勤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做上師的人必須首先自己要戒驕戒燥,謙虛對待學問,經常努力學習,勤奮修練,不斷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師要勤於教導,勤於事業,以勤奮精進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於解說—一即是熟練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和邏輯思維規則,能夠把所講的理論知識,全面、準確、有條不紊地解說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學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傳法的上師若無慈悲心,就會貪心滋長,做出貪財賣法,敗壞佛門清名的種種醜事。若無慈悲心,那些社會上的窮苦信眾就沒有學法的機會。佛門講「法施」,戒禁賣法,賣法的罪過比殺人搶劫還重,沒有慈悲心,就會把「法施」變成「法市」。本來是抑制貪欲的佛法,就會被搞成助長貪欲的魔法。如此看來,為上師者清除貪心,發揚真正的慈悲心多麼重要。
  10、具有耐性—一眾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質、愛好習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於因材施教,而且還應該具備那種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質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頂金剛師的德相

  《上師法五十頌》中提出金剛乘上師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無欺詐,懂得藥咒驅魔方,具慈悲心通經教,掌握內外雙十法,懂得壇城製作法,精通密道修練法,信念堅定根處淨。」

  1、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殺盜婬;言正不說妄語、粗語、是非語,心正不生貪、瞋、邪見。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認識分辨能力,記憶力等正常以上智能。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練道途中的種種魔難。
  4、正直——公正坦率、作風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計等;
  5、無欺詐—-「欺」是欺騙別人,「詐」是自我偽裝,如不懂裝懂,無神通偽裝有神通,自稱佛菩薩,裝神弄鬼等不誠實作風。
  6、懂藥咒法—一懂得用藥物和密咒消病消滅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眾行為的原動力。佛門事事時時不能離開慈悲心。即使誅殺惡魔,也不能離開慈悲心,否則就會犯戒。
  8、通曉經教——即通曉顯密教理。
  9、掌握雙十法——即內外雙十知識,後面另做解釋。
  10、懂得壇城製作法——壇城是本尊的國士名稱。灌何種頂,就用何種壇城,壇城分立體型、彩沙模型,彩繪圖、意境壇城等。灌頂上師必須瞭解壇城的含義、構造、質地、色彩、比例和壇城圖及模型的製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練法——密道修練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無相瑜伽,無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堅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須具備對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對密教上師的特殊信念,堅定不移的信念。
  13、根處淨—一根處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識等保持清淨,不貪色香聲味觸等五欲,即不貪圖享樂。

  如果要灌頂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師所傳純真的法脈傳統;
  2、沒有違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為;
  3、如法閉關密修,獲得規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語的規定數量和燒施供養;
  4、精通灌項程序法規等。

  前面介紹的金剛乘上師德相十三條中第十條「雙十法知識」簡介如下;

  1、內十法:

  (1)護輪觀法;(2)護身符製作法;(3)瓶灌頂和密灌頂法規;(4)慧灌頂和語灌項法規;(5)誅殺對象與其保護神隔離法;(6)施食儀規;(7)金剛咒、意念咒、轉輪咒等咒語念誦觀想法;(8)激發功能訣竅;(9)安神開光法;(10)壇城觀修供養法。

  2、外十法:

  (1)繪製觀修壇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勢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馬步等腿部動作;(5)懂得金剛座、菩薩座等座式;(6)懂得誦咒法;(7)通曉燒供法;(8)通曉各種供養法;(9)懂得息滅、增長、勾攝、誅殺等法的使用法;(10)迎關收展等觀誦法。

  無上密上師要掌握「內十法」,下部密法師要掌握「外十法」,俗稱金剛師的「雙十條件」。

  上面簡要介紹了三乘上師應具德相,但學法修行,衹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師不夠,還必須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這種具德相的上師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學見成效。這種殊勝師徒因緣若不和合,雖良師也無法培養劣根成才,雖高才銳根弟子,也無法在庸師門下成大器。

  那麼求學的弟子應具備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觀四百頌》中說:「心正聰慧求上進,此乃堪稱聞法器。」這句話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聰慧、求上進三種德相者,可以稱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寶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沒有邪見、偏見、成見,心理正常、思想純樸、行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識中沾有邪見、偏見、動機不純等許多污染,稱「不潔之器」,如髒盆。髒盆雖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變質成髒水,不能飲用;
  2、聰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認識思維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等;聰慧的反面是愚鈍,即智力低下,認識思維能力差,記憶力差等,稱「不受之器」,如覆盆,雖天降甘露,覆盆無法得到點滴;
  3、求上進—一是指對所學之法具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換而不捨、精進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進,不認真學習,所學不消化,不鞏固,聽過當做耳邊風,對這種情況稱「漏器」,如給無底爛盆灌水,邊灌邊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無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種器病」、存「六種想」,三種器病就是上面說的「不潔器」、「覆器」、「漏器」三種;去三種器病,具備「心正」、「聰慧」、「求上進」三德,就是「正器」、「寶器」。

  求學時的「存六種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當做就醫的患者想;
  2、把說法者當做醫師想;
  3、把所說法當做醫藥、處方想;
  4、把學修法當做動手術、喫藥治療想;
  5、把佛當做具最勝功德的大聖者想,生起無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勝的智慧寶藏,生起保護繼承宏揚勝法,使之常駐人間之想。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