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茯苓與土茯苓都常被用於改善皮膚問題,但後者對改善感染發炎,效果更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師林在裕表示,茯苓雖被認為有助除濕、健脾胃,但若皮膚感染發炎,使用土茯苓,藥效更強。
中醫師林在裕指出,茯苓雖被認為有助改善膚質,但若是感染造成皮膚問題,或出現熱毒型因素,常需使用土茯苓。中醫認為,熱毒型皮膚病患者可見膿皰,舌質紅,常用藥除了土茯苓,還有百部、黃連、苦參,白蘚皮等。黃柏為苦寒且清熱燥濕且能殺菌的中藥,溼熱嚴重者加重黃柏,百部則可殺蟲;地膚子去除紅腫;土茯苓去除溼熱,能解毒;白蘚皮去風除濕;蒼朮也除濕。
對於皮膚發炎,也有中醫師建議,針對手部的曲池、合谷等穴位按壓,對改善症狀也有幫助。曲池的取穴位置在彎曲手肘出現橫紋處的外側,係改善皮膚問題常用穴位,有助對抗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