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人瑞長壽秘訣 基因好 不如習慣好
林天送。(作者為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
生老病死是人人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的肉體必終會衰老敗壞,但有人顯得特別蒼老,五十來歲時就像六七十歲的老阿公或老阿嬤,走動都有困難。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人的衰老腳步可以調整,改變一些生活方式與細節常常就可以使你更有活力。
★基因影響體重
沖繩人瑞的研究發現,改善了飲食內容,注意日常的運動量,往往就能改變健康狀況,延長壽命。這些研究發現:生活方式與細節比基因重要。人類的基因組合解讀已全部完成,人的基因總數是三萬左右,基因是製造蛋白質的藍圖,蛋白質包括荷爾蒙、酵素、生長因素及結構單元。人體的生理運作是靠蛋白質來推動,而蛋白質的生產量是靠基因的表現能力,當基因不能做適當表現時,製造出過多或過少蛋白時,就會帶來疾病。你我之間的基因差別不會超過0.1%,故基因必須適時、適地做適量的表現是最為重要。
人的基因的表現能力會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生理、精神、環境等。在某種情況下,基因會下令給細胞進行自殺程序,如癌症的形成是細胞忘了進行自殺程序。基因也會在環境惡劣的情況,改變基因表現能力,如在饑餓或大災難時會調整某些基因的功能去應付外來的惡劣環境。
最近醫學研究發現:有250基因會影響一個人的體重,包括嗜吃基因,有肥胖基因的人是比較容易發胖,甚至「連喝水都會發胖」,但如果能調整生活方式與細節,如以節食及運動並行,仍然有可能避免肥胖。
★節食與運動並行
控制體重的關鍵是要注意能量的收支平衡。人身體運作需要能量,故我每天必須從飲食中求補充,但當攝取的飲食能量多於身體的消耗量,這些多餘的能量會轉變成脂肪,增加你的腰圍。飲食的內容應該以低卡路里量為主,這與於阿金斯(Atkins)的高肉食減肥法不同。
又如果身體有足夠量的瘦體素,食慾會下降,而缺乏瘦體素時則會嗜食不厭,終究肥胖。肥胖者的瘦體素受體會被過多脂肪蓋住,對瘦體素的吸收有阻力,就如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吸收有阻力,這就成了惡性循環。
節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體為了應付外來環境的變化經常在做調整,當降低卡路里的攝取量時,身體也同時改變基因表現能力以期調整「基準靜態代謝效率」(Basal Metabolic Rate,簡稱BMR),BMR就像身體的自動溫度調節器決定一個人的卡路里消耗速率,故節食時也會同時降低BMR。我們必須同時做運動才能提高BMR,而達成卡路里的消耗。又BMR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也說明人一進入中、老年時,如果不常運動,那是註定會發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