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7 中國時報
避免化療損傷粘膜 有方法
張金堅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癌症病人在化學治療期間,常會發生口腔發炎、口腔潰瘍、胃腸粘膜受損導致無法進食,甚至惡心、嘔吐或嚴重腹瀉等現象,造成粘膜損傷的原因乃因口腔上皮粘膜及胃腸道處粘膜,與頭皮、毛髮、骨髓算是體內快速分裂的正常細胞,在化療時亦受到波及所致。
容易造成粘膜損害的化學藥物大致分為三類:1.羥基類,如Epirubicin及Cyclophosphamide;2.抗代謝藥物,如Methofrexate及5─Fluro Uracil;3.紫杉醇類,如太平洋及歐洲紫杉醇。其造成粘膜損傷的變化包括發炎,導致一些與發炎有關的細胞激素釋放,使得粘膜萎縮、上皮變薄甚至粘膜完整性破壞而造成潰瘍,在失去粘膜的屏障與保護作用後,在口腔方面病人會有諸如口腔發炎、紅斑潰瘍、口腔潰爛、不能吞食,胃腸道的症狀則包括:胃口喪失、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及嚴重腹瀉或脫水等現象。
現在有些學者使用前列腺素E2進行粘膜細胞保護,利用人類合成的角質細胞生長因子(recombinant human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目前已進行第三期的臨床試驗,可使第四度的粘膜損傷減少20%,將來也許可用於大量化療病人,此外利用L─glutamine(麩醯胺酸)可加強蛋白質合成,促進粘膜細胞迅速恢復,其他還有一些轉型生長因子β3及一些白血球間素(interleukin),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但仍在研發階段,需待臨床大量驗證,方能證實其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