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1講 102講 103講 104講 105講 106講 107講 108講 109講 110講
111講 112講 113講 114講 115講 116講 117講 118講 119講 120講
121講 122講 123講 124講 125講 126講 127講 128講 129講 130講
131講 132講 133講 134講 135講 136講 137講 138講 139講 140講
141講 142講 143講 144講 145講 146講 147講 148講 149講 150講
151講 152講 153講 154講 155講 156講 157講 158講 159講 160講
161講 162講 163講 164講 165講 166講 167講 168講 169講 170講
171講 172講 173講 174講 175講 176講 177講 178講 179講 180講
181講 182講 183講 184講 185講 186講 187講 188講 189講 190講
191講 192講 193講 194講 195講 196講 197講 198講 199講 200講



:->: 【全廣 II】1~100講

2B-101講_手抄第1冊 P62-L8 ~ P63-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01 (2019/03/18 ~ 03/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5:30 ~ 26:40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2-L8 ~ P63-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2-L8 ~ P63-L2 )
手抄段落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
備註 《南山律在家備覽》師父手抄稿第2冊 第十一卷 P85-L9 ~ P86-L7



【全廣 II】101講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間了。這次我們將要聽聞的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課下有沒有認真地聽聞一下?原來在研討班的時候,要研討下一節的時候,通常大家都會很認真地多聽幾次,甚至有的是小組的——就是不是大班,是小組的——大家在一起討論討論。這樣的話,等到大班研討的時候,就是第二輪或者第三輪了,那個時候就會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而且讓我們的思考更具有一個很廣闊的角度,而且有些問題和回答聽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義的。 [00′58″]

  那麼在聽聞之前,請大家還是要好好地觀照一下自己的三業,比如說我的身體現在在做什麼?要仔細地看一下。這樣觀察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發現我的身體是處在一種緊張不舒服的狀態,或者呼吸不是很通暢,這樣的話,自己就做一下調整,調整一下姿勢。那麼再觀察一下:我的內心現在有沒有準備好要研討《廣論》呢?還是我的心在剛才的續流?續流很猛還沒有停下來。所謂的觀察三業,就是此時此刻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要有一個明確地了知。當我們明確地、清晰地知道我此刻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接下來調整自己身體的姿勢,讓它處在一個比較愉悅、比較威儀的狀態。 [02′20″]

  那麼我們的內心,研討《廣論》之前要準備好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必須去希求無上菩提,這一節課的聽聞如果由趣向於無上菩提這樣的一個目標所攝持的話,那麼生生世世我們由於這節課積累的福德,猶如一滴水融進了大海是沒有窮盡的。與其沒有特別特別地觀察、策勵自己的大乘發心,和認真地策動自己哪怕是相似的一個大乘發心,這兩者都用了相等的時間聽聞,而有策動的很顯然是佔了非常大的便宜。我們都是花了同樣的時間、同樣的體力,可是一旦有一個殊勝的發心在攝持的時候,對自他來說,利益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03′21″]

  今天我們會開始聽「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好!如果大家準備好的話,那我們就開始聽一小段。聽的時候,注意!要專注、專注! [03′53″]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04′16″]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 [05′04″]
  我們先聽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聽這小段會不會認為師父在解釋「今勤瑜伽」的「瑜伽」、這句話裡的「瑜伽」?但是我聽這一段,我會認為這一小段,師父實際上講了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的正常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 [05′29″]

  所以在這裡邊,你看師父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在這裡邊再一次提到了「真正」二字,在前面師父也提到過很多次。如何對真正兩個字我們去比對內心觀察一下呢?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我很認真修行」,但是師父為什麼一再要提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的」?這個真正二字,我會覺得值得我們一直揣測下去、揣摩下去。 [06′12″]

  接著師父提到了「境、行、理、果」,這個境、行、理、果出自於唐朝的窺基大師他的《成唯識論述記》,那裡邊的原文是說:「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這個有五種的意思,所以不作另外的翻譯,就是它是音譯。下面還是原文:「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一小段,其實就是師父解釋這個境、行、理、果,說它是分四個角度來詮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要具備的這一切條件。 [07′31″]

  前面那一段,他說:境相應的話,就是不違一切法的自性;行相應,就是要跟定慧相應;第三個與理相應,就是「安非安立二諦」,就是說是二諦還是不是二諦,二諦是遍於一切的。四與果相應,這個果是怎樣呢?一定是無上菩提的果,得果之後就利樂有情。他這裡邊取相應的意思。後來他說:「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有一些人就把它這樣理解了。 [08′07″]

  師父在講《備覽》的第十一卷也有這樣相關的,那個時候師父解釋「教、行、果」,說:平常是有不同的開合,各家都是不同的,賢首宗就用信、解、行、證。教、行、果有的時候也叫「境、行、果」,名字是不同的。教是說明道理,啟發我們的信解,詳細的就叫信解,簡單的就叫教;行就如何行持;最後證得果。關於教、行、果三方面,說得最清楚明白,而且大綱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別的論。師父說:這本論跟《廣論》有特別的因緣,這本論就叫《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當中有一篇序,他有一段話說:「除非是補處菩薩,除了彌勒菩薩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沒有一個人能夠這麼簡單明暸把全部的宗要都說得這麼清楚。這三樣東西是從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說得清清楚楚。」 [09′16″]

  這三樣東西就是境、行、果。師父後來又解釋一下說:這個果就是指佛的法身,換句話說境就是凡夫是什麼、聖人是什麼;從凡夫轉到聖人該做些什麼行為;透過種種的行持,能夠把凡夫身轉成佛的圓滿的法身。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備覽》裡師父還是這樣解釋。所以怎麼樣從一個凡夫到佛地,它的修行應該修出來的次第、教理,我們是應該先聽聞的。 [09′52″]

  師父在這一小段,揭示了一個真正講修行的人一定要跟教的道理相應,還要跟行持相應。 [10′02″]

【全廣 II】第 10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00′00″]~[03′21″] 討論一下,老師前面做的前行提到哪些重要的觀點?

2. 何謂觀察三業?這個習慣我們有嗎?平常有刻意去培養嗎?

3. [03′21″]~[10′02″] 針對這個偈頌師父的詮釋是什麼?

【全廣 II】第 101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3′21″]~[10′02″] 這段當中最主要成立了什麼宗?

2. 老師如何帶領我們趣入這個宗?

3. 老師引了很多經論來解釋這段,老師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帶領我們趣入這個宗?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102講_手抄第1冊 P62-L8 ~ P63-L2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102講_手抄第1冊 P62-L8 ~ P63-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02 (2019/03/21 ~ 03/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5:30 ~ 26:40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2-L8 ~ P63-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2-L8 ~ P63-L2 )
手抄段落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



真如老師講授
那麼「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往下列舉的是什麼呢?是有一些修行人犯了一些這樣的過失,你說修行人不真正想修行嗎?可能也挺好樂修行的,但是呢有一些人會持著這樣的見解來修行。 [00′18″]

  你看我講了這麼長一段,其實師父這麼幾行就講清楚了。當我們開始在聽《廣論》的時候,我們其實也不知道這「境、行、理、果」是出自於哪裡,然後師父這樣解釋一下,我們就了解到: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了解這麼多,不聽聞是不可以的!所以師父把很濃縮的教理,用非常簡潔的話,讓我們聽起來根本都不吃力。如果像我這樣念了然後引證出來,對初學的人來說,尤其是還害怕學很多的,那可能就學不下去了。所以師父總是把一些非常難,聽起來很深邃、很複雜的教理,用非常淺白的文字清晰地講給我們,讓我們能夠輕鬆地趣入,而且能夠理解師父到底在講什麼。但是不能因為好像文字上理解了之後,我們就覺得對這一段話已經理解地非常清楚了。實際上你去想這一小段,它所包含的義理就是整個《現觀莊嚴論》,是非常非常地深邃的! [01′23″]

  大家可以看到由於師父的恩德,我們能夠略略地了解一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應具備的狀態。這裡邊還有一句話,說:「什麼境界是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下面那三個字,如果看手抄你注意!「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樣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這段話看起來字面就是這樣,似乎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對什麼境界,然後依著什麼道理修行,修行什麼程度,得到什麼結果......,師父說這個是一定的! [02′22″]

  這裡邊會對付到我們內心什麼樣的一個見解呢?比如有人說:「啊!我用功了很久啊,好像我也修不出來。」但是當你產生這樣的感覺,或者這樣的一個困境的時候,看到師父的這句話,會不會好像被打了一下?「我都種因了,然後我會認為修不出來——那個因長不出果來。」我們不是在這兒嘆息,就該去考慮是什麼原因。因為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這一節裡講到是一定會出生那種結果的。那為什麼我沒出生呢?肯定是因上哪裡缺了條件!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讓我們動搖我們對這條修行的路的堅持。 [03′08″]

  還有一點,師父說:「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簡單的幾句話就行雲流水這樣地講出來。「一步一步的」,那是不是我現在還沒到可以看到那個結果的那一步?比如說舉個最簡單例子:背書這件事,在寺院裡小沙彌還有法師們中間推背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們寺院已經推行二十多年了——背書這件事就是拿書把它記住,但是背會了之後,最大的敵人就是遺忘。當你把整本的《辨了義不了義》背完了之後,當時背會了,可是如果一段時間你不去再度再度地復習的話,還是會被遺忘毀壞掉,會班斑駁駁的。一定是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然後越來越背熟、越來越背熟,到最後可能你熟到不再忘了。 [04′02″]

  我曾經問過仁波切說:「到底要背到什麼程度算是可以的呢?」仁波切就笑了,講一個譬喻說:「有一隻藏獒在後面追你,你在前面跑,一邊跑還能背出來,就要熟成那樣子。」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背書的時候用非常快的速度背,背了之後等有一天善知識說:「我們全部用這樣的一個調背這一個偈子。」比如說像這個「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背的時候就很快,但是全班一起背的時候要是有一個調——「~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整個的背誦就變慢了;如果把那個句子再拉更長更長,發現第二句就掉了,就不會了。所以考背書的時候,要是把它安上一個調子讓全班一起背,那又是一個檻兒,大家又得練。所以這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換著法地背,然後還有不同階段的考試,實際上也是我們對教典越來越熟悉的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如果沒有真正地坐在班上花心思背的話,實際上也不會了解背書的種種難題,以及突破難題的喜悅。 [05′18″]

  所以提到這個「一步一步的」,就讓我們回首我們的學制,這麼多年了大家還是積累一些經驗,所以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它一定會有一個由因到果的成熟。師父講的這個「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了什麼程度,那麼一定就會有那樣的結果。師父輕輕地用非常有力的這樣一個見解,破斥了我們內心中無始劫來熏習到的「我種了什麼因好像不會感得那種結果」的這種邪見。比如說:我此刻聽聞一定是可以趣向無上菩提的,我就是種這樣一個因,那麼將來就會成熟於這樣的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敢忽略發心,因為它會引導我們趣向那裡。 [06′13″]

  所以我認為這個「一定的」很重要!如果能把它默背在內心中的話,當我們內心中感到乏力的時候,開始懷疑我這樣做會不會有那樣的結果呢?然後師父這個「一定的」加持力就會出現,可以對治我們內心中關於「如是因結如是果」的不確定性或者疑惑,甚至是否定它的那個邪見。 [06′42″]

【全廣 II】第 10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複習手抄第一冊 P3、P4,師父用什麼的方式開示廣論?是否體會師父用心?

2. 師父講到這個「一定的」,我覺得真的是一定嗎?還是覺得不遍?若覺不遍,原因是什麼?

【全廣 II】第 102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老師引導我們深入師父哪幾個重點?

2. 對此,師父的想法及我們可能的想法有哪些不同?要如何正確省思?

3. 老師舉「背書、學制與此刻的聽聞」,這些例子是如何說明「今勤瑜伽多寡聞」的修行人要怎麼調整?

4. 為什麼老師說:把師父這個「一定的」默背在內心中, 將來當我們感到乏力時就可以得到加持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103講_手抄第1冊 P63-L2 ~ P63-L5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103講_手抄第1冊 P63-L2 ~ P63-L5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03 (2019/03/25 ~ 03/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6:40 ~ 27:08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2 ~ P63-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2 ~ P63-L6 )
手抄段落 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這個很可惜!




全球廣論II _ 103講
真如老師講授
那麼接下來,什麼境界是我們所對的呢?比如說在對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行持?身語意三要怎麼樣作意?為什麼要這樣作意?根據什麼樣的道理?為什麼要選擇這種作法呢?以及這種作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師父後來講了:「一定的!」就是一定會產生那樣的結果。如果你那樣做了之後,尤其是等到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就會有那樣的結果。所以這不是用了很多功然後結果什麼都沒出現,不是這樣一件事情,是說造了那個因、修了之後,一定會出生這樣的結果。 [00′47″]

  那麼我們修行所要得到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想要成為菩薩,脫離生死,甚至想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這就是我們期待的果。那麼就要討論一下我們所面對的狀況,比如說生、老、病、死一定是我們所面對的,對不對?六苦、八苦都是我們要面對的,上師、三寶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境界,經典也是、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所對的境界嗎?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啊!我一定能夠對佛菩薩這樣的境界生起信心、生起感動,所以我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01′34″]

  我們現在在學習宗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學習菩薩的心續裡流淌出來的這些甘露正法,很顯然會對到兩種境,一種境是能夠讓自己的染污習氣生起來的,一個是讓我們往上走的這樣一個境界。雖然境是上師、三寶這樣一個境,但是如果內心沒有信心的時候,也會對他造惡業。所以不論境界上殊不殊勝,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才是最根本的道理。而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為什麼會選擇去勝解作意?這裡邊還是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關乎到我們生命真實的苦樂問題。 [02′27″]

  所以說算盤啊!這個算盤。大家都知道賬房先生,在老的電影裡邊都是在打算盤的,現在沒人打算盤了。我們在計算是苦還是樂的這個算盤,要在內心裡計算得非常非常清楚的:我如是做就會得到如是的結果,這樣做就得到那樣做的結果。這一點自己在心裡邊要算得清清楚楚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能夠把它算清楚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聽了佛陀講的業果的道理——如何是苦因和苦果,如何是樂因及樂果;我們對這樣的道理反覆思擇之後,選擇去種善因、結樂果,對治惡因、苦果。所以還是師父說的那句話——這是確定的,不用懷疑! [03′27″]

  下面我們再聽前面那一小段的後一部分。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04′06″]
  接下來這一段,就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的這個現象。師父在這裡邊說:「他要講修行但是不懂道理。」但是那個非常努力修行的那個人,他可能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會認為他已經懂了,所以馬上就開始修了。然後師父就說:「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如果是那個弟子的話,就會說他懂了,所以才坐那兒修呀!那麼懂了什麼呢?接下來就討論懂了什麼。我在想如果師父坐在面前給我們講的話,我就會提一個這樣的疑問說:那樣修行的人他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認為他懂了。所以這裡邊師父說的「不懂道理」,和那個學的人他認為他懂了,他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他懂的東西在善知識看來恰恰是不懂,或者說一知半解。這個懂與不懂之間,要有明眼人看你懂了才可以,不然我們了解的東西可能就是錯的。 [05′21″]

  就像我小的時候剛上學,我認為:寫 3 為什麼要站著呢?3 應該寫個「m」形,就是都趴在地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 3 可以休息,不然 3 要一直站著呢!所有作業本上的 3 都站著,我應該讓它趴在紙上。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老師把我的 3 字改了之後,我還認為我寫的是對的。然後老師問我說:「為什麼給你改了這麼多次之後,你這個 3 還要這麼寫呢?」我說:「因為 3 累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說數字累了。但是一個小孩就是那樣想的,一個小孩!而且會覺得特別有道理。每次 3 字一定會被老師用紅筆打一個叉,逢 3 就是叉,如果那一頁上 3 字很多,我就全是紅色的叉字。大家都知道上學的時候如果你的本上都是紅色的叉字,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我都非常堅持,因為3要休息。所以哪有道理呢? [06′30″]

  所以要說服我們自以為是的道理,善知識真的要花一番苦口婆心的力量。師父這裡邊說:閉門造車還多多少少地造了一點,我們是什麼?是門外空轉,是完全不懂道理,都修錯了!而且他不是這一生浪費了,是多生多劫都在這兒空忙。師父說:「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06′59″]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不是那個很可惜的人,因為我們非常重視聽聞,對吧?每一節廣論班的課程我都參加,而且有的時候會參加六、七個課程,我是很重視聞思的!那麼,到底聽了之後懂不懂修行的道理,到底是不是在門外空轉?對師父講的這樣的一個提醒,還是要向內心仔細地觀察。 [07′29″]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如果拼命用功而忽視了聽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這是在經典裡被所有的善知識所呵責的。像有一本論叫《喜金剛釋難花鬘》,這裡邊有一句話就是師父這句話的寫照,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聽聞;沒有聽聞,就沒有思惟;遠離了這兩者,就沒有瑜伽;而沒有瑜伽,就沒有成就!」所以看起來是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重視聽聞。希望所有想修行的人都能夠趣入努力聽聞的廣大門徑,使自己的心沿著正確的道次第好好地行持,不要一生空忙,甚至多生多劫都空忙。這不是一般的悲慘喔! [08′37″]

  所以在前一小段說造論的宗旨,說為什麼要造這本論,就是為了點醒這樣用功又自以為在修行的人呢!佛菩薩悲憫我們,所以才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那對我們自己來說,要不要信受、要不要聽聞過來人的經驗呢?因為如果不去聽的話,可能修不出來東西,或者一開始是錯的,到最後都錯的,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到什麼什麼地步了。因為我們沒有拿一個正確的教理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或者一把尺,去丈量我們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完全跌落在自己的感覺裡,自以為是的,比如說修出來這個啦、修出那個......,完全是自我的感覺,而不是佛菩薩在經典裡告訴我們的那樣的原則。而我們自己的感覺多半都是跌落在一個受支的感覺裡,感覺很好,但是未必是很好的。 [09′46″]

【全廣 II】第 103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師父開示前,老師講述內容。主要詮釋什麼重點?

2. 此講在師父開示時,特別提到哪種行相?

3. 針對這個行相,老師怎麼幫助我們結合相續觀察思惟?


【全廣 II】第 103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0′00″]~[03′27″] 先把這一段的要義收攝一下,老師這段的宗是什麼?

2. 舉個自己的工作「境、行、理、果」的例子,對什麼樣的境?最後怎麼去行持?用什麼道理?用理去推,得到什麼結果?

3. 我們對到境的時候,為什麼要選擇勝解作意?

4. [03′27″]~[09′27″] 先把要義收攝一下。

5. 有一種類型是想要修行但不聽聞;有一種類型很認真聽聞,但不確定聽得到底對不對。這樣不是沒路的意思嗎?怎麼辦呢?我們還有路嗎?路在哪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104講_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104講_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04 (2019/03/28 ~ 03/3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全球廣論II _ 104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說:好、好、好!那既然要修行啊要多了解、多聞,結果多聞的話呢,說「廣聞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還有一個毛病哪,他聽了很多以後啊,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的的確確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哪,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00′58″]
  好!師父在這一小段裡,非常精闢而又犀利地指出了我們的現狀。前面說了修行一定要多聞嘛就多聞,「聽了很多道理,結果在文字上面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說:「在文字上摸索」,那我先問大家說:「在文字上摸索」是不是必要的?是必要的。那麼僅僅停在文字上的摸索,就是不可以的。那麼為什麼他僅僅停在文字上了呢?那文字到底懂沒懂呢?為什麼導致他不善於修要呢?聽了那麼多應該很懂得修行啊,因為道理就是為修行而說的,而我聽聞也是為了修行。那麼為什麼到最後還不善巧修行呢?什麼原因? [02′01″]

  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師父在這裡說:在文字上摸索,然後不善巧修行。這種狀態就是文字可能是特別特別地熟練,但是一談到內心的行相的時候,就無法對焦了。 [02′22″]

  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麼幾個字而已。「諸惡」,大家可以想到大的惡行和小的惡行,大的惡行不要做,五逆十惡不要做,那麼小的惡行呢?比如說背後議論人啊、議論人是非呀,對別人說話不是很客氣、沒有敬意啊;比如說某一天拿著經典也沒有什麼敬意,就這樣就過了。這些看起來都是一些不經意的時候所犯下的一些過失。那麼如果我們去學了教理的話,我們就知道在因果部分,就算是小的惡行也不可以做的,因為小的惡行會累積成大的。還有如果是對殊勝的對境所做的,一瞬間所積累的惡業也是不知道多大的。 [03′17″]

  這樣的道理是一下就聽了,但我們在自己的心上怎麼可能建立出這樣的一個量?所以文字上看起來就是這樣唸懂了,也知道這什麼意思,但你到底內心上能不能如文字上所闡釋的生起那樣的量,還是有一個很長的距離。所以說既要「廣聞」又要「善於修要」。 [03′46″]

  其實這裡邊著重點是說要「修要」,對吧?不能只是在廣聞。然後師父在這裡邊還是很溫和地說:「不善巧這個修行」。像親近善知識法,其實如果在《廣論》裡沒有這樣子詳細地闡釋的話,可能我們讀《華嚴經》啊、讀一些其他的經典,也會注意到實際上修行要有一個善知識引導的,但是會不會有這樣明晰的次第呢?修信、念恩,還有怎麼樣一步一步的、華嚴九心等等,會不會有這樣的嚴格的次第呢?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一旦確立了這樣的一個次第之後,對於我們的心來說,我是聽到了之後就覺得「我知道了」,還是我會在心裡邊把它當做一個我的目標,我要如我聽到那樣去做到它?注意!是做到它。不是僅僅聽到耳朵裡就算懂了,就我明白了、我聽到了,而是說我要把它做到,就是要如經典上所詮釋的那樣,在我的內心中生起那樣的量,這才是廣聞的目的。 [05′05″]

  所以說為什麼停留在文字上?剛才我問大家說,有一種是他不知道為什麼要聽,他聽完就以為完了,就覺得聽到了,佛法大概就是這樣,我都懂了,道理都懂了。我要辯論可以辯論,要討論問題都可以跟你討論,而且我都可以做很多引證,但是不止於此啊!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改變自心的惡習氣,要挑戰自我的煩惱,要打擊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煩惱,打擊、徹底地對治自性執,對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修心啊!廣聞,要善於修心啊!這個也是在很多經典裡、很多善知識的開示裡邊,一直叮嚀我們的,一定要把所學的拿來在內心上去運用。所以師父是說: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廣聞不善於修要」。 [06′09″]

  列舉完這種了,我們剛才總結為:他可能聽聞的時候動機就不對;再一個可能是整天忙著聽聞,東聽、西聽,聽很多很多,就是沒有把它善巧地攝為修心,然後在警醒自己的三業上在念念去用功,缺了這個功夫,這是一種;還有一種,現在我們應該所有的同學好像全都知道了,就叫「法鏡外照」對吧?聽了很多之後,師父說:「他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管別人累不累呀?累吧!那管別人的閒事不是代他操心、是一個好事情嗎?師父在此處為什麼說:「管別人閒事」呢?好像別人的事情都是閒事嗎? [07′10″]

  師父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管別人好不好呢?很難說喔!為什麼別人的事是閒事呢?難道只有自己的事是正事嗎?別人的事都是閒事嗎?那要怎麼理解這句話?明明別人的事也都是大事,有的都是很重要的事,為什麼師父稱為閒事? [07′36″]

  比如說修行這件事情,如果自己不修的話,他會不會有引導別人的經驗呢?因為那經驗,尤其是修行這個經驗,你如果不走過這個路,你怎麼知道哪裡有坑坎、哪裡該左轉、哪裡該跳過去?你是不知道的。 [07′54″]

  那麼我完全沒有經驗的時候,我去管別人的話,能不能管到當處呢?能不能管到恰到好處呢?管不到,對不對?管不到,那做的一切就成了閒事了,對不對?因為你沒有經驗,你去引導別人,欸!比如說我要去一個什麼什麼鎮,我要去那裡,結果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去過那裡,然後他自己還路痴,他帶你,但是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走到另一個地方去了,那不就是閒功夫,都浪費時間了,對不對?所以,當我們自己沒有獲得修行的經驗的時候,我們管別人,師父還放一個「專門」管別人閒事,看來這種狀況是很熱衷的。 [08′36″]

【全廣 II】第 10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從今天師父老師的開示裡面,找出我們「廣聞不善於修要」的現行跟問題?用什麽理路來解決?看著手抄找一下。

2. 每個人觀察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這類問題的?

【全廣 II】第 104 講 討論題綱(二)/如淨和尚

1. 這一段裡面,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提了兩種狀況,第一種「聽了很多道理,在文字上摸索,不善巧修行」;第二種「聽了很多,自己不修,專門管別人的閒事」。針對第一種,老師說:「在文字上摸索」是必要的。但為什麼停留在文字上呢?為什麼不善巧修行呢?什麼原因?老師又舉了哪一些例子?最後老師總結出什麼原因出來?

2. 為什麼會「法鏡外照」?老師是怎麼說?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105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5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05 (2019/04/01 ~ 04/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全球廣論II _ 105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這個事情的確很容易」,管別人閒事很容易,大家會認為管別人閒事很容易嗎? [00′11″]

  首先我們可以區分一下,管別人閒事是不是出於利他心?我是因為想幫忙別人才管別人的,那為什麼管別人成了閒事而不是正事呢?師父不是教導我們要利他嗎?要代人著想?那管別人閒事是不是關心別人?管別人閒事的行相和定義到底是怎樣的?大家可以想一想。 [00′50″]

  從師父講的上下文看來,如果一個不會修行的人管別人閒事,如果一個不會修行的人管別人修行,必須用到照妖鏡,為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一個美麗的觀功念恩的鏡子呢?因為我們未曾慣修,那個鏡子還沒有修出來,只有照妖鏡,所以只好用照妖鏡照別人。用這樣的鏡子照了別人之後,別人的生命會變美好嗎?別人會因此變善良嗎?真的能夠幫忙到別人嗎?如果幫不到,會怎樣呢?反而以這樣的習慣傷害了自己對他人的恭敬心,自己也害了。所以從令自他都變美好這樣一個目標和願望來看,這個目標和願望根本沒有達成,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心力,是不是就成了管別人閒事呢? [02′05″]

  為什麼管別人很容易呢?因為「我們眾生的常態。」這句話有一個很深的、很深的玄機。說:「這個事情」,請問這個事情是什麼事情?是不是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很容易吧?說:「的的確確很容易」。我們眾生的常態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平常就是這樣子的,我們不習慣也不擅於修行自己,卻習慣到處看別人毛病,因為向內觀察、向內調伏的功夫還沒有學會。 [02′50″]

  所以說師父說:「平常我們,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無始劫來的習氣,無始劫來多長?多長時間呢?什麼叫習氣?沒有開始,經過長劫無法計算的時間一直到現在,我們泡在一種習慣中,這種習慣是那麼熟練,習慣到自己都沒有發覺就可以做、可以想,習慣到自己不用特別策勵,就輕而易舉地那樣做出來的。哪樣做呢?就是什麼?看自己不大容易,然後奇怪了!「看別人很容易。」這兩句話大家在心裡可以認可嗎?修行這麼多年了,十年了、二十年了,有的三十年了,會覺得看自己不容易、看別人容易嗎?還是你們覺得看自己也不容易、看別人也不容易?看別人很容易,對不對?比如他有什麼問題,就好像一目了然的樣子,對不對?看兩眼就覺得好像看懂了。然後看自己,看自己會看不懂嗎?會覺得我們看不懂自己嗎?你會覺得你是自己的陌生者嗎?你會覺得你的心是一個陌生的人,好像你跟一個陌生的人同路走了這麼多年一樣? [04′28″]

  會覺得看自己不容易嗎?其實你認真地去抉擇師父的話,你會覺得是這樣嗎?我說的玄機即在此處,師父說我們的常態就是「愛管別人閒事」,而且很容易就管了,為什麼呢?因為無始劫來就這樣。無始劫來為什麼這樣?大家可以好好地去參究一下。其中有一個理由,我們會認為我們生命的痛苦都是別人和環境造成的,會一直看著別人,希望別人能夠改正,從境那方面調整,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可能就快樂了。我們沒有意識到心有明而覺知的力量,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如果能夠在心上明了無自性,去除心中的苦因,就能夠徹底地解決生命的痛苦。我們就是因為迷惑此點,長劫串習自性執,不曾明了自心啊! [05′53″]

  如果看了這句話的話,我們怎樣拿這句話來修正自己呢?其實可以想一想:我早晨一起來,我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更關注在我的三業、我所造作的業的觀察上?還是我像師父說的眼睛都長在外面看別人怎樣怎樣、都看外面?很容易,我們的六根馳於外境——六塵,很難收攝內心;有的就算收攝了,一會又放出了;一收攝的時候甚至是什麼也看不到。所以這是第一個問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是不是很難看到自己?看到別人很容易。 [06′40″]

【全廣 II】第 105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我們通常會管到別人的事情,都是出於什麼樣的狀況?

2. 我們現在處在「未曾慣修」的狀態,到底我們要怎麼去幫別人才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全廣 II】第 105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段的收攝、立宗、要義先找出來。

2. 看別人容易、管別人閒事的行相及過患是什麼?看自己不容易、修正自己的行相以及勝利是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106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6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全球廣論

:wan:
講次 0106 (2019/04/04 ~ 04/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全球廣論 II_106講
真如老師講授
那麼第二個部分就是:世間的人來說,世間的標準馬馬虎虎,互相就這樣看了。但是如果學佛法的話,標準提高了之後,拿這樣的一個標準,注意!拿這個標準應該是先看自己的,但是他忽略了第一個程序,跳到了什麼?還是順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去看了別人。那麼一看別人的話,都比原來看得還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鏡子太厲害了,這個標準太高了!師父說:「害了!」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說:「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下面一句話就更可怕了!「沒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下面說:「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01′12″]

  想一想哦!在三十年前,師父就告訴了我們這個現象。當我們拿法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快樂嗎?是否會有幾許失落、幾多悲憤,理所應當地成立別人都沒有努力修行?是這樣嗎?好像自己都很努力修行的樣子,是這樣嗎?如果一直這樣認為,會不會我慢呢?會不會產生像《廣論》上所說的「我是超勝我第一」這樣的想法呢?抑或「眾人皆醉我獨醒」?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高的平台上去評判別人,彷彿自己已經是一切遍智了,已經徹底了達了自心和別人的心,沒有任何錯誤地判斷出別人沒有修行。這樣走著走著,就越來越孤單了,因為前後左右都看不到友伴,因為前後左右都是妖魔鬼怪,只有自己一身潔白。可能嗎?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我所遇到的人哪一位是聖者可能完全不清楚。萬一我們眼拙,用那個鏡子照到了菩薩,那個扭曲的鏡子到底會把我們的來生帶到哪裡去呢?我們這樣照下去,得造多少惡業?那損失實在是太大了!用師父的話來說:那就害了! [02′56″]

  有一句話說:「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一旦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絕對不可以忽略平常的行為,所謂不可以因為善小而不為。比如說舉個簡單的例子,打招呼這一點,就是看到人微笑、打個招呼,這樣是挺好的、挺親切的,但是我們學佛的人會不會忽略這個呢?比如說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居住的地方,我們會不會很注意跟鄰居先交個朋友?然後見個面很熱情,甚至有什麼事情請他幫個忙?大家迅速地就開始融洽了。這樣別人也不會擔憂,我們自己可能也在新的地方居住得很順心。還有就是跟父母親說話,盡量和顏悅色,不要跟父母親吵架,用非常柔和的語言和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親,其實這也是很基礎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04′19″]

  像有的時候我們開新班,有一些新的同學來到班裡之後,當我們發現他好像有點跟我們所學的真理不相符順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就直接去說了。是不是要等一下,觀察一下他的個性啊、脾氣啊、秉性啊?看一看他學佛多久了?然後再看一看他有沒有什麼困境?這些都是要做觀察的,然後再給別人一點意見。尤其是新的同學在班裡有的時候會提問題,因為很多重要的原則可能還不知道,所以他提問題的時候,如果馬上就跟他說:你這樣是對這個不恭敬啦!對那個不恭敬啦!他連提問題的機會都沒有的話,那會不會給新同學融入、開始學習造成一些困境呢?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特別特別地執著,也希望別人能做到那些。但是對剛開始學習的人來說,還是要一長段的時間熟悉這些重要的原則的。 [05′41″]

  這樣的話,注意調整這些方便,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執著,見到一個人就把很多道理擺在他面前,而且一看到別人就容易去調整別人、去指出別人的問題,自動地就成為校正別人的小老師了,忘記了佛法的第一步是要觀察自心、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如果我們不會改自己的毛病,甚至看不到自己的毛病,修心經驗不足,甚至沒有,甚至連正知見都沒有獲得,那我們豈能把別人看明白,豈能夠幫別人改毛病呢? [06′24″]

  學到這裡,有人說:「因為我什麼也不會,所以我也不能幫人。老實修行自己,大家的事一概不承擔,因為我沒有能力!」請問大家要怎樣思考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呢?佛法還提出一個觀點叫「隨分隨力」,總有一些責任和義務是自己要承擔的,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別人。如果不曾學會,那麼就現在開始學嘛!什麼也不做,就會修行了嗎?如果什麼都不想承擔,那麼在各種境界中歷事練心的方便也沒有機會去練習了吧!如果都沒有機會練習,怎樣獲得呢? [07′12″]

  實際上一旦我們看自己,當我們鎖定我們的內心好好觀察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自己的錯誤;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自己沒改正的地方之後,我們自然不會對別人那種態度。我們就會知道自心是一個很神秘的事情,好像有太多重的風光。無論幫忙別人,還是幫忙自己,如果都能從修練自心的角度、成長美德的角度去努力,那師父就不會那麼擔心我們。把師父的提醒放在心上,怎樣放在心上呢?怎樣能夠不拿照妖鏡照別人呢?當發現自己那個鏡子又拿起來的時候,停止一下、觀察一下:我是不是又拿照妖鏡照別人?我們應該以法自照。那麼以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心的話,是不是以法自照呢?如果以法自照、以法自明,我們就自然看周圍的人不再是妖魔鬼怪,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很多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發現很多很多人其實都很努力,甚至非常地善意。我們將在明了自心的過程中,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其實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經驗。 [08′49″]


【全廣 II】第 106 講 討論題綱/性賢法師

1. 學佛後,我的標準真的提高了嗎?比世間的標準還高嗎?如果有的話請舉例子。

2. 這個高的標準去看別人以後,就會「害了」嗎?

3. 老師說:「想一想哦!在三十年前,師父就告訴了我們這個現象。用師父的話來說:那就害了! 」為什麼害了?有什麼傷害嗎?

4. 有一句話說:「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是什麼意思?請問老師舉了幾個例子希望我們努力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107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7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全球廣論

講次 0107 (2019/04/08 ~ 04/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全球廣論 II_107講
真如老師講授
還有一點,如果我看我自己有這麼多毛病都沒有改,我如何在大眾中自我傲慢呢?學了很久、聽了很多,但是有依照經論修改自心嗎?修改了,修改得深度又如何呢?論典有修治和救護兩種功德——修治煩惱,救護我們脫離惡趣。我們都了解惡趣也是由於煩惱導致的,可是煩惱和惡趣的因在哪裡呢?在我們的心裡邊。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聽了很多,真的有沒有聽懂?聽懂了的話,是不是一定會把佛法用在身心上?因為佛菩薩就是為了改變我們痛苦的現行才說法的,不是讓我們聽聽就算了,因為光是聽到了,沒有真實地對治苦因的話,痛苦是不會消除的;更不是讓我們聽了很多很多,徒具多聞的虛名。佛法是要在身心上真實操作的,所以一定要改惡向善,改變缺點一定是首當其衝。 [01′47″]

  學久的人應該是什麼樣?應該習慣向內觀察,對法義串習得相對熟練。一旦我們認真地降伏自己、觀察自己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拿這個照妖鏡到處去照別人的過失,我們會去判斷內心和自己的行為,何者是照妖鏡的老習慣,何者是法鏡自照的新習慣。一旦我們看自己的缺點、看自己的內心,越看越多、越看越深,一個問題後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會忙於對自己相續的觀察、探索,會發現內心真是千變萬化,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不同的顯現。在這個顯現中,我們怎樣提正念?用所學的教典引導自心朝向解脫、朝向菩提心,甚至朝向思惟空性的方向。 [02′56″]

  我們會發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相;凡有事情發生,是基於此世的安樂考慮,還是有發生希求後世安樂之心呢?觀察越久,越發現我們的現行是經典的對面,要改的東西幾乎比比皆是,凡有力量都想用來改變內心,改變內心不如法的現行,也即是修改苦因,也即是改缺點。我們好想體會佛法深邃偉大的改變內心的力量! [03′37″]

  如果你拼命地想改變自己的話,那麼當我們遇到一個人,我們會從哪個點去看他呢?我們會發現說:哦!他好像比我更敬重教典;他背經、背論,背得好多,比較厲害;還有他思辯的理路比較犀利;還有這個修行人他比較踏實,口業守得非常好,幾乎很少出口傷人。雖然這個修行人其他的優點都不是那麼突出,但語言真的是非常地調柔、不傷人,這一點就會讓我們五體投地地佩服,因為自己做不到嘛!對不對? [04′25″]

  當我們想要改變我們內心的一個缺失的時候,我們就會一直在尋找誰在那一點做得好?做得好,我要趕快學他是怎樣改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收拾廚房,當我們想要把一個廚房擦乾淨,確立這個目標,我們就會留心哪些人特別擅長整理廚房,他整理的廚房井然有序、乾淨、光潔,所有的器物都一塵不染,好像會發光似的,他是怎麼用心的?他有什麼方法?我們一定就會從這些角度去觀察、學習他的發心和技巧。所以一旦我們把目光鎖定改變自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好像很多順緣都會出現,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人也在教我、那個人也在教我,這個人也比我強、那個人也比我強......,每個人都有比我強的點,那麼我在大眾中,還怎樣傲慢呢?我還怎麼看人家都是妖魔鬼怪?自己心裡的妖魔鬼怪都已經降伏不完了。 [05′46″]

  我們看很多人都有那麼多優點,因為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東西。師父的這個話再反過來一個狀態,其實應該是那樣的,所以有「眾生腳下行」。大德們的修行,對一隻螞蟻都不曾輕視,因為他說:「這個腳下的螞蟻和我誰先成佛還不一定。」像我常常說我曾經在求法的時候,在五臺山遇到一位法師,他遇到任何人都觀想在那個人面前頂禮三拜,因為他說他一定會拜到佛菩薩,因為不知道誰是佛菩薩,我們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 [06′40″]

  一旦我們注意到所聞的法義能結合內心修習的時候實在是太少太少,聽到和做到距離很是遙遠。珍貴的法理,佛菩薩、善知識完全是為了我們能夠用在內心上講的,因為真正的苦因就在自己的內心,苦因不去消除,苦果就會再度出現,我們就會在痛苦中漂泊、沉淪,無法獲得生命的大自在。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這該有多麼地遺憾!如果把這個毛病改了,開始拿所聞的法義來修心的話,我們看世界、看外面,「沒有一個像樣的」、「世界這麼多妖魔鬼怪」這種所謂的顛倒的、在內心上顯現的現象,一定也會翻轉過來的。 [07′37″]

  既然觀察自己的內心、改變內心這麼重要,那是不是其他的都不重要?我什麼都不想管,因為沒能力管。大家想想,觀察內心的時候遇到了這個念頭怎麼辦?因為我們會發現忙碌的時候,看內心就很不得力,好像有很多閒工夫才能看到內心。所以到這裡問題的關鍵演變成了什麼呢?是不是成了忙很多事還是不忙?可是真正的問題是向內調伏還是不向內調伏。 [08′15″]

  我看自己到處都是毛病,不是什麼也不要做了,而是說正因為有這麼多毛病,我要趕快積資糧啊!我趕快承事父母師長、承事大眾呀!我這麼多缺點,還不累積資糧,怎麼能夠改變越來越多看到的缺點呢?所以看到自己毛病的人是很忙的,不是說他不敢去做事情,他是透過做事情要改變自己,這是師父說的歷事練心啊!在事相上忙碌,只重視事相的成敗,這是以往的習慣。我們要把做事情當成是修行,就是修行本身,在做事的時候精勤地觀察內心、提起正念、向內調伏。 [09′12″]

  每一件事都會推動我們的心去靠近真理,每一件事都提醒我們自己:我在哪裡對境又迷失了正知正念?在做事的時候,會跟很多人打交道,我們可以觀察「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替他人著想」的老習慣是怎麼出現的?行相是怎樣的?把每件事很莊重地、很認真地做好,盡心盡力地做好,專注地做好。以此集資淨障,實踐以法調伏內心的生命宗旨,雖然辛苦練習,但這才是佛菩薩所歡喜的修行之路,如果不這樣練習,在煩惱中輾轉不是更辛苦嗎? [10′07″]

  我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有口吃的毛病,可是他卻很想當個演說家,他為此非常苦惱,因為他連講清楚一個簡單的事情都很吃力,一說話就常常被同學們嘲笑,可他並不死心,還是想當個演說家。後來有一個人告訴了他一個方法,從此每天早晨他就去河邊,嘴裡含一塊石頭,練習說話,大聲說話。風雨無阻,日復一日,他從不間斷,即使舌頭很痛,他要克服疼痛,有的時候甚至舌頭磨出了血,他依然不想間斷。後來他改掉了口吃的習慣,開始流暢地表達他的思想,而最終這個男孩如願以償,成了一個大演說家。 [11′14″]

  佛法的事業始終是內心的事業!雖然很多事情做出來了,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把事情做出來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做事情的過程之中調伏煩惱,調伏煩惱才是真正寂靜的事業。唯有調伏煩惱,我們才能夠體會佛法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才能夠在生命中真實地體驗到佛菩薩所講的法對我們的內心、對我們的生命,甚至對我們的命運到底有怎樣離苦得樂的偉大的作用! [12′02″]

【全廣 II】第 107 講 討論題綱/性賢法師

1. [00′00″]~[01′47″] 什麼是聽懂?什麼是聽聽就算了?

2. [01′47″]~[07′37″] 請問學久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如果能夠向內觀察、串習法義,有什麼好處嗎?請從老師的開示找出來。

3. [07′37″]~[11′14″] 忙碌的時候看內心就很不得力嗎?

4. 我到處都是毛病,就什麼都不要做嗎?

5. 如何使每一件事都推動我的心去靠近真理?

6. [11′14″]~[12′02″] 何為佛法事業?在法人中的我,事業成功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108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8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全球廣論
:wan:
講次 0108 (2019/04/11 ~ 04/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全球廣論 II_108講
真如老師講授

這裡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拿那個標準去要求別人,和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分水嶺就在這裡。那麼,你說可不可以拿這個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可以的。但是他出於什麼?慈悲心,就是拔苦予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不是看不起別人,好像覺得自己比別人好,而是真的想讓別人好。我在師父的日記裡曾經讀到很多段,師父會寫到比如說會管如俊法師呀、會管上座法師啊,師父非常非常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你看他不順眼上去說他,和真的看到了這是苦因啊,將來會受苦的,所以我要幫你把這個苦因去掉。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01′01″]

  我有一次還看到師父的一段日記裡,我記得大概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一個法師做錯了,師父發現自己非常急切地想要去調整他。當他看到自己的這種心的時候,就選擇沒有去調整他。然後又過了一兩天之後,他發現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全變了,他覺得:哎呀,某人啊!這樣做你自己會受苦啊!那個責怪他的心已經全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師父就去提醒他了。提醒他之後,師父說不管他聽還是沒聽,他已經真實地做到了不是因為煩惱別人,而是因為真正的是我要去幫一下。所以當生起了那種真實的與慈悲相應的——師父很謙虛說——「那一點點樣子」的時候,他自己回去都很歡喜、很歡喜。 [01′59″]

  師父說照妖鏡這件事,我覺得我們要一直放在心上。其實如果把這個鏡頭形象化一下,可能會覺得很匪夷所思的。想像有一個人站在高處拿一個鏡子,照天、照地、照人,說:「啊!你臉髒啦!」「他那個衣服髒了。」「這個地方需要清掃!」一直指揮別人。可是他自己呢,他自己的衣服呢?破爛不堪,完全都是髒的,而且臉上全部沒有洗,一層一層都是髒的,可能頭髮裡面全是油汙、全是灰塵,然後他拿個鏡子。如果這樣一個鏡頭出現我們面前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滑稽的鏡頭,對不對?他照到的那些人會不會聽他的呢?他照到的那些人會看什麼呀?會看他全身那麼髒,還說別人!就這樣互相照來照去,對不對?所以就變成了管閒事了。 [03′03″]

  師父在這裡邊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就是拿去照了,看完之後什麼結論呢?「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一個像樣的。」我覺得更奇怪的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我們可以想想,那個鏡子的功能那麼大,為什麼不拿來照照自己呢?為什麼照了那麼多人,唯獨留下自己呢?想想那個站在高處的人那樣這樣照的時候,如果底下有個人說:「你身上那麼髒,你要不要拿那個鏡子照一下自己呀!」那個人會做何想呢?「我說你,你不聽,你還觀過!」會不會?這念頭馬上就會出來。 [04′00″]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個事情,為什麼眼睛能看到那麼多、那麼多的人,那麼多、那麼多的現象,唯獨看不清自己? [04′13″]

  我們會認為看不見自己嗎?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 [04′21″]

  當我們跟善知識去學法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有些人完全是自己指導自己修行,自己訂一個計劃,然後自己覺得該怎麼樣、該這樣對治、那樣對治,就是弄得可能都不知道偏到什麼地方去了,然後自己覺得都是很有道理的。善知識三令五申的教誡都彷彿聽不進去,或者是完全不理解,以自己的感覺為主,所以說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拿自心去校對善知識的教誡、還有經典的標準,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是「觀父容顏」,不是「作師所喜」,而是自己怎麼順心、怎麼開心怎麼做,令自己歡喜。這個完全就是跟第一個道次第顛倒的、反過來的。所以如果以這樣的修行,想出離生死的苦海,應該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那個方向、那個標準是引航者才會了解的。正如經典所說:善知識和經典才是我們出離苦海的眼目啊! [05′41″]

  在這一小段,師父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說:佛法的次第一定是要先拿這個標準來看自己的,所以戒律的精神是律己的,不是拿來繩人的。講到這裡就有很多人說,比如說:「我是老師,我也不想繩人啊!但是我不管的話也不行,我也不是煩惱都淨除了,但是我就得管學生啊!」他說:「因為我有煩惱,所以我不能管他們。」那怎麼辦呢?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淨化。 [06′10″]

  當我們有責任在身,必須為團隊負責任,負責調整別人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如果起煩惱了、心裡不寂靜、起瞋心了,甚至起傲慢心了,那要趕快同時怎樣?要調整自己。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因為當你調整自己的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警覺自己的心有沒有提起正念,清晰地注意到說什麼話、為什麼目標而說、對方聽的狀態如何、對方的感受是什麼、對方的願望又是什麼?當我們的內心平靜,對他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不會陷在自我的情緒裡,被混亂沖昏了頭腦。同時,如果對方很不平靜,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而是要努力使對方平靜下來,好好地談話。如何使對方平靜下來呢?理解很重要。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調整別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心也正在發生問題,必須同時處理。 [07′41″]

  我再說一遍。去調整別人的時候,同時會發現自己的問題,請問這是怎麼發現的?不是眼睛都在看著別人,為什麼還看到自己了呢?因為長期以來用功的習慣,注意!那個用功的習慣,就是一直在看著自己的心的一個正知,一個在覺察著自心起心動念在朝什麼方向轉、自己的嘴在說什麼那個注意力,還是有一個餘力在觀照著,是不是?沒有失去正念,沒有失去觀照。這個時候,你雖然是在講別人是哪裡錯了、哪裡錯了,但同時你對自己也是在觀察著的。 [08′18″]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我們也要馬上調整,不能蓄積煩惱,宗大師在《廣論》裡說:「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說:「煩惱稍出」,剛剛出現煩惱的苗頭,為什麼能夠用正念的矛去數數打擊煩惱?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有哨兵,有雪亮的眼睛。我們對自心的觀察力,透過訓練,敏銳而清澈,煩惱一出來,馬上認得,立刻開始對治。所以無論是生何種煩惱,他說有個「生已無間」,就是沒有間隔,注意到了馬上開始。那麼態度是什麼呢?把這個煩惱看成是冤家仇人一樣,與它戰鬥。就是我們的內心對於自心現起的煩惱,就像冤家和仇敵一樣,要與自心的煩惱戰鬥。 [09′47″]

  那麼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大師教誡我們:「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如果不這樣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剛開始出現非理作意的時候,我們認為沒什麼,好像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和混亂,是可以忍受它對內心的侵襲和污染。可是一旦資養成比自己的對治力要大好多倍,沒有什麼是那個煩惱的對手的時候,我們就只能乖乖地做它的奴隷,跟著煩惱走。所以我們必須深知煩惱的過患,應該像對待火一樣。一點點火星,在森林裡都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引起森林大火;一點點煩惱,可能也會燒毀我們的善業之林啊!所以,要警惕!要知道非理作意即使是有一絲絲,也是非常危險。必須要確認到一點點的非理作意也是很危險的!一旦我們對自心有這樣一個警覺的態度,當我們去調整別人的時候,也同時知道自己的心也是很危險的,可能一會兒就會犯很多錯誤,對境辨別善惡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怎能掉以輕心,以調整別人為名而放鬆對內心的警惕呢? [11′48″]

  在調整別人的時候,先調整自己,對自己內心的關注就像繩索拉著狂馬一樣,絕不要失手,但是要鬆緊適度。我們數數地注視內心,聽自己說的話,反觀自己的思路有沒有依據、是非理作意還是如理作意?我們養成法鏡內照的習慣,用法的這面鏡子同時照自己又照別人的時候,法的味道也會慢慢地在我們的自心出現,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那到底是有多少驚醒、有幾多歡喜、又有幾多清涼呢?而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也容易體會到他人的難處,認識到他人的恩德、他人的偉大。所以師父擔心的照妖鏡的問題,是不是也就此可以解決了呢? [12′58″]


【全廣 II】第 108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1′59″] 請先把這兩段複習一下。

2. 老師說:「這兩者的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兩者的心是指哪兩個?差別大在哪裡?

3. 為什麼師父沒有馬上去調整那一位犯錯的法師?

4. [01′59″]~[04′00″] 把「照妖鏡」這件事情形象化一下。老師提到說可能會很匪夷所思、很滑稽,揣摩一下到底形象是什麼?

5. 為什麼照了這麼多人,唯獨留下自己呢?

6. [04′00″]~[05′41″] 我們跟善知識學法的時候,會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嗎?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不了解自己,跟善知識學法會呈現出什麼樣子?



【全廣 II】第 108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5′41″]~[07′41″] 請先把文複習一次。

2. 佛法的次第一開始一定要用標準來做什麼?為什麼要先這樣子?

3. 有個困難出來了:我有一個責任,我的位子是要教育、調整別人,我的煩惱沒有淨化怎麼辦?這個困難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

4. 我有因為去調整別人的時候,自己起煩惱的經驗嗎?如果有,請舉例。

5.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請從老師的開示找答案。

6. [07′41″]~[09′47″] 去調整別人的時候,為什麼還能夠同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呢?這怎麼做的?

7. 怎麼能夠在「煩惱稍出」的時候就能夠察覺,並馬上對治?

8. [09′47″]~[12′58″] 如果沒有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

9. 師父擔心的照妖鏡的問題,為什麼就可以解決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109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09講_2B-手抄第1冊 P63-L6 ~ P63-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09 (2019/04/15 ~ 04/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2B 27:08 ~ 28:0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3-L6 ~ P6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3-L7 ~ P6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好、好、好!......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福智全球廣論第二輪_0109.mp3

全球廣論 II_109講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最近大家的心情怎麼樣啊?有沒有很多焦慮、很多沮喪?當看到這些心情的時候,有沒有去調整它?最近我們討論的主題都是「照妖鏡」的問題。學了這麼多年的法,看了這個照妖鏡的問題,可能你我都還是會怵目驚心。當我們用師父講的法來反照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多做錯的地方,或者:「哇,原來我就是那個拿照妖鏡的!」看了之後,會不會心沉呀? [00′59″]

  比如說:啊!只要一想幫忙別人,發現就拿照妖鏡開始照了。用其他幫忙別人的方式好像又不是很熟練,比如說管小孩啊,或者帶學生啊,甚至帶自己的團隊,都會發現這個照妖鏡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自己。我希望大家觀察到這一點之後,不用給自己太多的指責、太多的埋怨,或者心力就掉下去了。因為當我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感到欣喜啊!為什麼呢?發現啊!哦,原來這就是照妖鏡的實際操練啊! [01′42″]

  當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不要認為我就是照妖鏡本身。我可能有這個照妖鏡的現象,但是我還有其他現象呢!比如說我還學習觀功念恩,我在觀功念恩的時候體會到了這個世界的美麗、別人的善良、周圍人互助的這種氛圍,我有時也會感覺到很歡喜的。在聽法的時候,感念善知識的恩德呀,聽到法義的美妙也會生起清涼啊!所以,就像因果一樣,花的種子就會開花,蘋果的種子將來就會結出蘋果,它是分門別類的這樣;不能說用照妖鏡的這個問題觀察自己之後,自己的生命整個就變成照妖鏡,都覆蓋了。所以還是會有其他的觀察點。 [02′33″]

  我的想法是你也不用太過心沉,因為拿鏡子照,照到自己的臉有一些沒洗乾淨的地方,不是說:「哎喲,這個太糟了!我的臉怎麼這麼髒呢?」「啊,好可憐啊!」或者說:「我很可惡!」說這些話的同時,可能不如拿點清水把它洗洗就可以了。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去改正它就可以了,不需要給自己戴一堆帽子,說很多埋怨的、自我憎恨的話,可能那個習氣也未必能改變。最重要的,這些法義是讓我們來警覺自己的行為,注意到一些沒有注意到的現象,調整那個方向。這樣可以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更多的平靜、更多的喜悅,還有與他人的這些矛盾可能就變小了、甚至消失了,會感到更多的和平。 [03′26″]

  所以當我們拿「法鏡外照」的這個問題來照自己,會發現自己很多問題的時候,要避免一個現象,就是心沉!你不要心沉。發現了,高興呀!我終於沿著師父講的理路修心了,修心我就發現我有問題,有問題就改嘛!然後改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怎麼也改不過來,改不過來,只要在改,其實每天都是有一些小進步的。只不過有一些進步是被我們忽略不計的,我們想要從此頓斷——啊!一下子揮刀斷水,希望水不要流。其實這個無始劫來的習氣,需要我們耐心一點,慢慢地每天改、每天改。當自己做對一點之後,就給自己貼一朵小紅花:「欸,進步了!」要隨喜一下自己。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到自己這個毛病之後,不要太過心急,尤其是注意到心沉的這個問題。看到問題的時候是要我們解決問題,不是要我們沉下去的;問題是給我們發現,然後收穫發現的喜悅,而且去改變這個痛苦的因,去得到快樂的。 [04′36″]

  所以在這一點,就希望大家也要警醒一下自己。如果發現自己看到麻煩就會有心沉的習慣,那要考慮一下:看到麻煩是發現,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有嗎?有!那麼當下怎麼運作會嗎?對境的時候,就看自己的心。如果看到一點,又開始法鏡外照了,那就想一想:他有的毛病我有沒有呢?可能我比他還嚴重呢!那麼我們就不會在痛苦發生的時候,認為痛苦的來源和起因是他人的錯誤。可能他人的行為和語言是個緣,如果沒有那個勾是勾不出來的,但是真正麻煩的因素是在內心深處,這就是我們常常要法鏡內照發現的東西。 [05′22″]

  真正的苦因是在裡邊,是在內心上,而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明啊!就是對境的時候,境那邊好像是獨立出現的,沒有我的心安立的那一分。我們常常會感覺不到,也觀察不到內心對境有安立的那一分;就是自己的心對現在這個狀況是負有絕對責任的,我們常常會忽略這一點。那麼因為發現了,忽略了也沒關係!為什麼沒關係?因為我們現在想改變它了! [05′52″]

  所以也不要看到自己的毛病之後,就引生很多焦灼、嘆息,甚至是沮喪的情緒,因為發現缺點好多啊!那一點點改吧!改缺點不能心急。然後不要沒改過來就拼命又開始打擊自己,就跑題了!你改缺點就改缺點,打擊自己是另一回事情。 [06′12″]

  所以在這點上,就希望大家能夠相互地鼓勵,發現看到法鏡外照這個習慣之後,就趕快照自己一下嘛!就每一次法鏡外照的習慣,都拿回來照自己一下。這樣的話,好像我們犯一次過去的習慣,欸!又產生一個、又長養了一下現在的美好的習慣,就是法鏡內照。堅持用功下去一定會學會的,怎麼可能學不會!師父說只要我們願意學,他會永遠帶著我們,直到成佛都帶著我們,所以也不用特別擔心在這條路上自己會很孤單。 [06′46″]

  這條法義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很多的自我的警醒、很多的振奮,就是:欸!我又看到了,然後我可以改!不要對著那個舊習慣只是嘆氣而已。要看到我們的內心是有行動力的,我們的語言也是會有修改的力量,為什麼?因為我們聽到了真理的召喚,我們看見了這樣做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好的。 [07′14″]

  那麼一時學得沒有那麼順利,慢慢學呀!很多東西都是慢慢學的。像我們上幼兒園,從一開始要學排排坐都不會,繫鞋帶也不會,可能吃個飯、拿個筷子都要練很久,但是父母和師長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們對我們的心要有一點點的耐心,看著它一點一點地成長,然後也去體會內心成長的喜悅。當我們看到別人做得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分隨喜的喜悅;當觀功念恩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07′49″]

  所以請大家看到這個照妖鏡的效應之後,要體會到:我發現了我生命有這種現象,我終於警覺到了,那開始改就可以了! [08′05″]

【全廣 II】第 109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00′00″]~[01′42″] 看到照妖鏡的情況之後,會不會心沉?還是感到欣喜?為什麼?最近學下來,你的心裡有沒有產生什麼變化?

【全廣 II】第 109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段立了什麼宗?將這一段整個的宗旨、所破、所立提出來。

2. 老師說:「真正的苦因是在裡邊,是在內心上」為什麼自己的心對現在的狀況是負有絕對責任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0講_3A-手抄第1冊 P67-L1 ~ P68-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0講_3A-手抄第1冊 P67-L1 ~ P68-L1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10 (2019/04/18 ~ 04/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0:04 ~ 02:25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7-L1 ~ P68-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7-L1 ~ P67-LL1 )
手抄段落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全廣 II】110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啊,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就是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究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好現在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說已經是這樣——講修行的人不要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然後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呢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瞎鍊,弄了半天哪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02′21″]
好!這一段師父說在宗喀巴大師的時代,離現在已經五百多年了,快六百年,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想要修行卻不重視聞思這種狀態了。師父又強調了一下說:為什麼修行的人卻不要多聞呢?應該要多聞的,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修行,這個道理應該就是教理。 [02′52″]

  「如何修行」、「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我們去修行,而且進一步會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對、錯」還有「結果」。注意!「結果」這裡邊出現了什麼?「驗證」,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的,教理上了解的,然後才能夠去做。這個「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其實這件事還是滿重要的。 [03′20″]

  就像我們聽聞的時候,其實聽了之後,很多人聽了之後,會發現聽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例子:你交代一件事情,交代完了之後,那個人馬上就出去做了,做完了回來之後,你發現「欸!好像我不是這樣跟你說的。」他說:「我就是按照你說的這樣去做的。」如果你把你的想法告訴給十個人,讓十個人分頭去做,可能十個人做出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提出了什麼?一定要去驗證,我聽到的和你講的是不是一樣的?而且結果出來也會說:「欸,這是不是你要的結果?」比如說要一個橘色,我正好眼睛看不清楚,我就拿了一個紅色給你,我認為這就是橘色,但是不知道自己眼睛是有毛病的,那就是我認為的橘色。所以這裡面有太多的個人的習氣,會發生聽聞的過失、思惟的過失,會發生對教典的扭曲,這部分是需要善知識來幫他簡別的,結果也是需要的。 [04′20″]

  有的時候自己覺得很好,但是可能善知識就會說這個東西是要捨棄的;有的時候是感覺到很歡樂的一個覺受,善知識不讓你耽著的;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個很苦的差事,但是自己的善知識會讓自己去扛起來。所以不是以自己的感覺為主的,而是應作、不應作,對、錯,這些是有一個驗證的標準的。最大的標準就是惡事千萬別做,善事多多做,甚至很小、很小的惡都不要做,很小、很小的善也都不要看不起它,要去做。 [04′57″]

  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師父又提出,師父說了這四個字,前面說是照妖鏡,在這裡面說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的盲字,是對什麼盲?很顯然是對修行的路看不見。那麼修行的路徑是誰指示的呢?佛陀,佛陀明了修行的路,為我們宣說怎麼修行;祖師、菩薩解釋佛陀的教誡,讓我們更明了修行的次第、結果的驗證等等,所以一定要學習教理,學習了之後要懂得教理,依照教理指示的去修行,而最好的為我們詮釋教理的就是善知識的教誡。所以教理和善知識猶如眼目,在修行的時候不能不重視教理和善知識,更不用說捨棄教理和善知識了!所以不盲修瞎練最重要的點,就是親近善知識、如理聽聞。 [06′16″]

  盲修瞎練的過患到底有多大?弄了半天浪費了一生時間。師父在這裡又說了一句:「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 [06′34″]

  看看!在此處師父又把我們的生命拉長遠了看。我們常常局限在此生,很多時候來生是不會想到的,但是師父常常在對我們講法的時候會提到「多生多劫」,他會在一個無限寬廣的生命的旅程中,去看我們此生的這個習氣對未來的影響力——就是業力的影響力。就好像我們騎腳踏車一樣,你用力地踩、用力地踩腳踏車,踩完了之後當你不踩的時候,這個勢頭還會向前去、向前去,它叫慣性,它會向前去的。 [07′26″]

  所以一旦養成盲修瞎練的習慣,他就是很多生都是這個樣子,很難改。所以這裡邊又把我們不去想後面、後世的事情的這個眼界,在此處又拉遠了一下,一定要考慮我現在的這個習慣對很多生、很多生以後的影響力。所以這樣看起來,這個習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此生,而是那麼長遠的生命都會被這樣的惡習影響。 [08′09″]


【全廣 II】第 11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在我們生活當中,觀察自己,跟別人的互動、講話,有沒有「對、錯、結果的驗證」的習慣?如果有的話,例子是什麼?沒有的話,例子是什麼?

【全廣 II】第 110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這一講師父開示段落可以分做哪幾個重點?老師是如何一一廣解?

2. 「對、錯、結果的驗證」應考慮什麼?

3. 我們應如何避免「盲修瞎鍊」?

4. 「盲修瞎鍊」的過患到底有哪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1講_3A-手抄第1冊 P67-L1 ~ P68-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1講_3A-手抄第1冊 P67-L1 ~ P68-L1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11 (2019/04/22 ~ 04/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0:04 ~ 02:25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7-L1 ~ P68-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7-L1 ~ P67-LL1 )
手抄段落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全廣 II】111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真可惜!」我問大家一句:為什麼用了「可惜」?沒有說:「這麼不聽話」?像有些父母教育小孩就說:「你不聽話,以後怎樣怎樣活該,我不管你。」然後師父說:「真可惜!」可惜什麼呀?這個盲修瞎鍊的用不用功?用功啊!不是輕易地用功,是非常用功的,可能是沒白天沒黑日的,這樣非常努力地修行。結果呢?沒修出來他要的東西,修到岔路上去了。這麼用心的人難道不可惜嗎?他不是不想修行啊!他已經發起了想修行的心,可是因為不懂教理、沒有重視聞思,然後就開始用功了,反而浪費了大把的時光,確實是可惜呀! [00′58″]

  像我們都知道苦諦就是集諦所感得的果,如果我們不聞思的話,我們是連「集諦」這個名字也不知道,「苦諦」名字也不知道。那麼這個苦諦到底包含了什麼呢?包含了八苦、六苦、三苦,就是我們在生老病死中要面臨的這些痛苦。那麼這些痛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就是集諦,是苦諦的因,集諦包括了業、惑。那麼這些苦果和苦因到底可不可以消滅呢?透過修道,可以滅除苦諦和集諦,所以要修道諦。徹底滅除了苦、集的這個果位,就是獲得了滅諦的聖道。連「苦、集、滅、道」這樣的道理,我們都是要依據教理來反覆地聽聞的。在這個四諦中,有染汙的因果和清淨的因果兩種。苦諦和集諦就是染汙的因果,是什麼?應捨的、應斷除的、應對治的,因為它是痛楚的、痛苦的;滅諦和道諦是屬於清淨的因果,道諦是獲得滅諦的一個什麼呀?方便,所以滅諦是道諦所獲得的果位,是應取的。 [02′17″]

  所以這個四諦基本就涵攝了應取、應捨兩方面。我們如果不去聽聞教典的話,有在聽嗎?注意哦,注意聽!不要走神!我們現在所受到的苦,在工作中、在家庭、在健康上,乃至環境造成的壓力,在各種苦的當下,我們會去想:我現在所感得的苦它是有苦因的,苦因是什麼?找到那個苦因,把它滅掉了,苦果是可以滅除的,能現出這樣的想法嗎?還是苦的感受生起來之後,一下子就栽在那個苦惱裡邊,然後就很難出來了。甚至有的人會認為他的苦是很難淨除的,幾乎是不可能淨除的,然後就開始沉淪下去了,因為他沒有能力解決他生命的痛苦。可是這樣的四諦的教理一旦多聽了之後,我們就會清晰地在心裡形成一個印象,當有苦生的時候,我馬上會想因是什麼?因為苦不是無因生的。苦因是什麼?滅除苦因的方法是什麼?因為你把苦因滅了,苦果就滅了。那麼滅除苦因的方法,那個方法到底是什麼?能不能滅掉它?如果能滅掉它的話,我就找到那個方法,就沿著那個方法去操作,苦因消失,苦果就消失了。 [03′37″]

  你常常地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對當下的苦生起一種沒有那麼投入的狀態,或者有點蔑視它的狀態。因為這個苦因和苦果就是我要滅除的,它是要被棄捨的、要被對治的,而不是我一頭栽進去被它欺負的,它永遠不會消失、它是常法,不是這樣的!它是可以被對治、可以被消滅的。所以師父才說:「為什麼要修行?」因為苦啊!因為苦因、苦果。那這個力量為什麼會推動我們修?因為可以滅掉它,對不對?所以說推動我們修行。然後進一步教導我們如何去修行,就修道。沿著這個,一直研究這個是怎麼滅掉的?次第是什麼?所以這樣聽聞多了之後,在我們的心上自然會種下一種聞思的習氣,然後我們會沿著教理去思考問題。 [04′31″]

  注意!沿著教理這個明鏡去看內心的問題,而不是成為感受的奴隸,永遠都被感受所奴役——感受是什麼樣,我們就認為世界是什麼樣。實際上,理性的抉擇會引導感受,正理會引導感受,沿著正理的思考出現的如理如法的感受才是對的。那個叫什麼?「覺受」,不是感受。我們修行出現的是感受還是覺受、正確的覺受,這個結果的驗證還是要靠教理的。所以初中後都是要靠教理,是不可能離開教理的!一但離開教理,墮入自己感受的天花亂墜的那種修行,那可能就是不知所宗了,好像沉在海裡不知道去哪裡找自己一樣,所以我們修行是一步都離不開教理的指引的! [05′24″]

  看看在這麼多年前,師父苦口婆心地講《廣論》啊!到現在我們學起來,針對我們的習氣毛病,還是那麼直指人心地針對到了,對不對?你會覺得師父講的法沒有針對到自己嗎?想想自己,有沒有在苦受現起的時候想到教理怎麼調伏?是可以依靠教理的,那些教理拿來實踐是可以消除苦因和苦果的。所以,怎麼可能想要修行的時候不重視聞思呢?我們要特別小心自己不要不知不覺地成了「今勤瑜伽多寡聞」這種類型的修行者,師父會慨歎啊!這太可惜了!他看著我們,心疼呀!所以才為我們宣講道次第。 [06′33″]

【全廣 II】第 11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老師主要針對師父開示什麼內容引導我們去觀察?又是透由什麼觀點幫助我們去認識師父講的這樣的行相?

2. 在老師提到師父講:「真可惜!」師父是針對什麼樣的用心行相在講真可惜?

3. 這個「真可惜」的行相有沒有出現在我們自己的現行當中?

4. 我們要重視聞思,相對「今勤瑜伽多寡聞」努力想修行的忽視聞思,我們現在可以聽得課非常多,我們聞思的量還不夠嗎?還是質出了問題?我們聞思之後有沒有滅除苦及苦因?如果沒有,問題出在哪裡?

【全廣 II】第 111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一講立了什麼宗?所破、所立是什麼?

2. 老師如何帶領我們趣入這個宗?

3. 我們的下腳處在哪?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2講_3A-手抄第1冊 P68-L2 ~ P68-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2講_3A-手抄第1冊 P68-L2 ~ P68-L6
來源: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12 (2019/04/25 ~ 04/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2:25 ~ 03:2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2 ~ P68-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1 ~ P68-L6 )
手抄段落 那麼另外一種呢......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全廣 II】112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另外一種呢,說,啊!原來修行哪它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所以他,是的,就依照著次第做聽聞。本來聽聞了以後,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如何驗證,這個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錯誤,說聽聞的人哪,他又不好好地去修行,所以廣聞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了解這個道理,這樣。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呢,廣聞的人就變成功空口說白話,修行的人就變成功盲修瞎鍊,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01′04″]
  看這一段哦!師父說:原來修行它必須要從哪裡開始?聽聞佛法開始。注意!「從聽聞佛法開始」前面有「必須」兩個字。可以再想一下,修行必須從哪裡開始呢?要從聽聞佛法開始。聽聞佛法一定是必須的嗎?是必須的!這樣就夠了嗎?還有什麼?要依著次第做聽聞,還要知道「道次第」。所以這是在說聽聞,對吧?在說一個修行人他要修行的話,那一定要從聽聞佛法開始,而且「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不僅僅是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還要依照次第聽聞。聽聞之後,就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驗證,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聽聞佛法的目的。 [02′15″]

  那麼什麼叫「驗證」呢?何為驗證?注意!提起精神來,仔細考慮一下:什麼叫驗證?是不是把所聽來的教理在內心中去實踐,在內心中去生起如聽聞那樣所說的一個量,或者進行那樣的取捨修,叫驗證?然後師父說:「這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是為了能夠用自己的身心實踐佛法、驗證佛法在我們身心上的饒益。這又是說了一個正常狀態,正常狀態是這樣的。 [03′05″]

  但是師父說:「不幸又犯了錯誤!」「不幸」這兩個字,還是可以感受到師父對我們深深的悲憫吧!又犯了錯誤了。犯了什麼錯誤呢?就是聽聞的人啊,不好好地去修行,所以廣聞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地了解這個道理。所以雖然聽了很廣,師父說就變成空口說白話了。 [03′36″]

  這個在上節課已經有一個對自我的觀察。師父在上節課說這是一種毛病,聽了之後沒有拿它來實修,就只是停在那裡。還有一種毛病是什麼呢?就是自己不修,還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時候,所聽到的東西有沒有用呢?有沒有用?不是用了嗎?不是用來管閒事了嗎?對不對?用了,是怎麼用的呀?師父說這樣用容不容易?是很容易的。因為眾生無始劫來的常態到底是什麼呢?師父說平常我們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來的習氣,無時無刻在內心中都沒有去掉它,所以我們非常非常地習慣看別人、管別人。 [04′26″]

  這裡邊的管別人,我們極力地想把它變成好像是為了利益他人而管的,但是大多數的是看別人不順眼吧!內心裡有煩惱,所以要制伏他一下,或者說使他不要在旁邊礙眼,心裡很不舒服。到底有幾許是出自於對他人的悲憫心,或者真摯的一種饒益他人的心而去管的呢?這個自己可以觀察。 [04′52″]

  所以師父說我們順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就是看別人、不看自己。那麼為什麼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不是反的呢?我們為什麼不是天天看自己、不看別人,而是看別人、不看自己呢?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習氣呢?大家會提這樣奇怪的問題嗎?你們的答案是什麼? [05′16″]

  當我心裡想這個答案的時候,師父說因為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很困難。就好像非常非常熟悉看別人這樣一個習慣,聽了很多法之後,這個習慣還是沒有改。聽了很多,實際上是要看自己,而且要看自己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快速,是要這樣的。應該把「看別人容易」變成什麼?看自己容易。可是我們聽來的道理沒有用來看自己越來越清晰,而是繼續加深「看別人容易」這樣的業,沒有扭轉觀察的方向。 [05′57″]

  還記得上節課師父說:「那麼世間的人,他那個標準本來就是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可是一旦學了佛法之後,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我們就會用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去看待所有的人。這樣一看的時候,接著師父說了三個字,什麼?還記得嗎?「那害了!」害了!「害」人的害、「害」己的害。 [06′25″]

  剛開始大家聽到師父說這幾個字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被嚇一跳?說像照妖鏡一樣。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聽得好好的,去照別人的時候,為什麼居然像個照妖鏡一樣呢?這照妖鏡照到什麼程度?說:「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看出去的世界還能看嗎?就是幾乎全否了,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哪!然後只有誰沒看到?師父就非常非常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說:「我們自己沒有看到!」然後師父接著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前面說:「害了」,是個非常嚴重的自害行為嗎?自己沒有利益到自己,也沒有利益到他人,所以這是個大事情。聽完了佛法之後沒有拿來修行自己,然後拿了這個標準到處去衡量別人,發現別人不夠這個標準之後就生猛烈的煩惱,甚至有時候會看不起別人,生起了很強的慢心吧! [07′44″]

  其實這一段我們可以終身受用,乃至生生世世受用無窮的。這確實是我們無始劫來的一個惡習呀!就是我們聽了之後,一旦沒有拿來修行的時候,它就會被反過來用。用去幹什麼了呢?就是去評價別人、去評判別人,然後會站在一個很高的標準。當自己站在一個很高的標準上去評判別人的時候,那種感覺彷彿自己對法已經了解了嗎?當站在那個標準上看的時候,好像自己已經跟那個標準合一了嗎?真的合一了嗎?如果自己也不是那個標準,只是拿那個標準去評判別人的話,實際上連最初的佛法的修鍊都沒有學會呀! [08′33″]

  最初的就是什麼呀?就是要拿這面鏡子看自己,拿佛陀為我們建立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看自己——看我自己有多少過失,看了之後要去改。看自己是越看越多、越看越多,是這樣的一個方式,正好是跟無始劫來很容易的那個習慣是反的。 [09′05″]

【全廣 II】第 11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在老師的開示中,什麼叫「驗證」?

2. 管別人的時候,如何避免要求別人實踐、自己不實踐?


【全廣 II】第 112 講 討論題綱(二)/如淨和尚

1. 討論一下,你覺得老師在這段要告訴我們的重點是什麼?

2. 我們為什麼不是天天看自己、而是看別人?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習氣?大家會提這個奇怪問題嗎?你的答案是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3講_3A-手抄第1冊 P68-L2 ~ P68-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3講_3A-手抄第1冊 P68-L2 ~ P68-L6
來源: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13 (2019/04/29 ~ 05/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2:25 ~ 03:2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2 ~ P68-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1 ~ P68-L6 )
手抄段落 那麼另外一種呢......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全廣 II】113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這個照妖鏡啊,這樣照下去,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結論會怎樣呢?因為用這樣一個標準去看所有的人,就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如法的,會怎樣呢?如果沒有調伏心續的能力就會生氣嘛!可能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負面的心態,可能還覺得自己身處在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因為沒有看到別人的善,沒有看到別人的功德。而這個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是洞悉了很多事情根本的那個人,好像自己已經了達了,甚至已經悟到了很多東西、已經生起了證悟力的樣子,然後隨便地批評別人、評判別人。 [00′50″]

  可是因為看別人越來越容易、評判別人越來越過分,這樣的話對自己的行為也越發地沒有拘束、沒有限制。因為這個照妖鏡照完了之後,想一想,如果看到妖怪我們會不評判嗎?當你發現了一個妖怪,你一定會說他是妖怪。一開始會放在心裡想嗎?想多久會講出來呢? [01′18″]

  這麼美的、這麼精彩的佛法沒有拿來修行,而變成是到處觀察過失、到處去說人家不好,彷彿自己已經成了一個洞悉萬物的智者,好像了達了所有的事情。可是師父說:「唯有自己呀,卻不知道。」而恰恰佛法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所以可以想見已經與佛法的修行大相逕庭了,已經完全完全地走在岔路上了。 [01′52″]

  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是非常可怕的,這樣做下去會墮落的!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常常有個程序,叫什麼?法鏡內照。聽完這一段《廣論》、學完這段經典了,請大家不要說:「對、對、對!啊,對了,張三就是這樣!喔,李四就是這樣!」不是的,要拿聽聞到的法義來衡量自心,看看我們是怎樣做的。 [02′19″]

  比如說持戒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懂得了戒律的標準之後,戒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拿來律己,不要拿來繩人,說他不好好持戒,眼睛這樣看。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看自己,我們有沒有在持戒?《廣論》學了這麼多年之後,我有沒有在因果上越來越細心呢?越來越小心呢?就是膽子沒有那麼大了。在因果上細心,心細如髮,那是求之不得的。這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比如說對殊勝境——對善知識、佛菩薩,還有父母啊,恩德田、有德的人,我有沒有注意到不要去造口業?還有我的內心,要現起恭敬的現行。更要去觀察的就是有沒有去誹謗別人啊?或者心裡非理作意這些。因為這都是自己吃虧呀!而且虧得很大! [03′21″]

  要怎麼樣把這個照妖鏡廢掉,拿這個鏡子來攬鏡自顧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己要修練的獨門武功。這個是不能說我修的給你、你修的給他,必須自己練。每一拳、每一拳要自己練,每一腳、每一腳都要自己練,像練武功一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熱天也要練、雨天也要練、雪天也要練,要練功夫的!練什麼呀?拿這個法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來看自己。因為無始劫來就喜歡照別人,照別人照明白了,我們一直看別人,別人也沒有因為我們這樣看別人過失而得到解脫呀!而往往卻產生種種的是是非非,然後造惡業、糾纏在一起。所以拿這個法來照自己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拿戒律來律己,每個人都律己,大家就相安無事了,也不會湊在一起東家長、李家短,一直在說別人。自己有多少事情都沒有看、多少毛病沒有修改,哪有時間天天去講是是非非,講別人的過失啊?對不對? [04′35″]

  師父這一小段,痛切地指正了我們的毛病、無始劫來的毛病,如果能把這句話掛在家裡的橫樑上、貼在腦門上,最重要的是放在心上,每天一步一個腳印地這樣行持下去,把一直拿照妖鏡的這個毛病徹底地改了,那真是多生多劫修來的福報和慧力呀!終於我們要開始看自心了,終於開始律己了!這樣,師父辛辛苦苦地為我們講了這麼多的法,尤其是講了這一段,也會放心多了! [05′15″]

【全廣 II】第 113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這一講當中,提到我們之所以會隨便批評別人、評判別人,是基於什麼原因?這樣的現行在我身上是否能夠被檢視到?

2. 老師講:「我們廣論班有個標準程序」,是指什麼?如何落實?

3. 這講內容提到,廣論學了這麼多年後,我有否在因果上越來越細心呢?針對這點,老師從那些觀點引導我們去解釋?這些觀點是否是我們熟悉,而且慣修的?

【全廣 II】第 113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0′00″]~[01′52″]這個照妖鏡照下去,結論會怎麼樣呢?

2. 自己是否有過因為照妖鏡的過失,感覺到自己彷彿成為洞悉萬物的智者?

3. [01′52″]~[03′21″] 「廣聞不善於修要」是不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們廣論班有個程序是什麼?學到一個教理應該先做的是什麼事情?

4. 老師提到,可以觀察自己的幾個點,思考一下對於殊勝境,我們有沒有造口業?內心有沒有現起恭敬的現行?有沒有去誹謗別人?

5. [04′35″]~[05′15″] 「也會放心多了!」老師背後的心意是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4講_新版 01-手抄鳳山寺版:第1冊 P9-L2 ~ P10-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4講_新版 01-手抄鳳山寺版:第1冊 P9-L2 ~ P10-L5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14 (2019/05/02 ~ 05/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14:45 ~ 17:5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9-L2 ~ P10-L5
手抄段落 這個宗派的形成是這個樣的......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14講
真如老師講授

在談到「廣聞不善於修要」的問題的時候,我還想請大家聽一聽師父在新版的廣論帶講的兩段話,是關於宗派的。因為聽了很多之後,如果我們不善於拿所聽來的法修心的話,其實也會出現像師父所講的這一類的過失,所以請大家聽一下: [00′2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宗派的形成是這個樣的,應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契入;契入了以後漸次慢慢地加深、加廣,到最後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一個本來就是引導不同眾生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這樣。自然而然它是會分出各式各樣的這個教法,適應不同、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那個不同的弟子們,他雖然沒有像世尊一樣,能夠達到這個究竟圓滿,可是他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另外一點來說,他的罪障也減低到最低限度,所以他聽見了這個法以後,他會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也就是說,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然後集聚自己的資糧,這樣,從淨罪集資這個兩點來說,不斷地提升。 [01′57″]
  這一小段,師父是在新版的廣論帶裡邊講了一個宗派形成。前一段是說:其實所有的法都是佛陀講的,後來為了應眾生的根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門,由於根性的不同所以會分門別類,有人喜歡這種、有人喜歡那種,趣入的點也是不一樣的。然後師父就講了剛才講的那一段。師父有講一段說: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圓滿的狀態,都有一個深厚的善根,所以聽了佛陀講的法之後,雖然沒有像世尊一樣能夠達到究竟圓滿,可是他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他的罪障也減低到最低的限度、最低的限度。所以他聽見了法之後,注意!他會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全心全意依照法去修學。 [02′59″]

  接著師父就解釋了什麼叫「全心全意依照這個法去修學」,說:「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注意!再聽一下!「自己來淨化自己的罪障」!然後,師父接著說:「然後集聚自己的資糧,這樣,從淨罪集資這個兩點來說,不斷地提升。」這一段攝要就是,廣聞了之後應該用淨罪、集資兩方面讓自己進步,要全心全意地照著這個法去修學。尤其是那句話:「要自己淨化自己的罪障,自己集聚自己的資糧。」這一定要是在自心上老老實實地入手,開始修學。所以這一小段也解釋了正常的一個弟子的狀態應該是這樣的,各宗各派都是要這樣子才比較合理的。 [03′57″]

  然後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漸漸、漸漸呢,以後有了轉變了。這兩個不同的這個,所以這個,不是這兩個,很多不同的宗派,適應不同的根性,世尊講的教法當然有差別,所以這個宗派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那個地方來看,那是宗派有它的非常殊勝的好處。可是漸漸呢,那些眾生的條件越來越差,他學了這個法以後,不是拿來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呢,最主要的原因,還始終離不開憍、慢兩個字。所以拿這個對比說:「哎,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那我這個最好的,當然你這個就沒我的好囉!」所以彼此間,就是不是拿來自己修行淨化,跟人家互相諍論。那越到後來,產生的這種諍論的情況越糟糕,所以到後來這個宗派就變成功彼此間的,我們就說現在什麼「黨同伐異」的這種。其實這個世間我們現在處處地方都是看得見這種狀態,這樣。那麼所以流到末法的時候,這種現象是特別地強烈。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05′37″]
  大家有沒有聽這一小段?可能是有一點陌生,你們回去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有書吧?是不是都有書?這是在新版《廣論》的第一卷。在這一小段師父又再次強調了:「宗派有它的非常殊勝的好處」,因為它適應不同的根性,但是注意!「漸漸呢,那些眾生的條件越來越差,他學了這個法以後,不是拿來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注意哦!這個學法的目標和學習之後的行為都產生了變化,就是不是在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反過來,就是學了法之後,應該在身心上面自己淨化自己、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師父分析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始終離不開憍、慢兩個字。」這個是從宗派的角度去討論的。 [06′48″]

  他學了自己的宗派之後,就拿這個出去說,拿這個跟別人對比:「啊,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那我這個最好的,當然你這個就沒我的好。」就是拿了自己所學的法之後出去比高低,甚至有的還有論自己的善知識誰更有名氣,又怎樣、怎樣、怎樣,就是來比這個了,跟修行差得十萬八千里了。所以彼此間不是拿來修行淨化,而是跟人家互相諍論,到最後就會「貪著自宗、瞋他法派」,這個弟子就成了這個樣子。 [07′27″]






【全廣 II】第 11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現在學習佛法的方式非常地多,我們在福智學習,會因受用到「宗大師清淨、圓滿的教法」而感到歡喜。請問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怎麼樣能夠避免不小心犯下師父這邊說的「黨同伐異」、「憍慢」、「諍論」這樣的過失?並保持對其他道場的恭敬心?也隨喜其他正信的宗教?

【全廣 II】第 114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00′28″]~[01′57″] 此段師父開示可以分做哪幾個重點?老師如何一一廣解?

2. [03′57″]~[05′37″] 師父開示可以分做哪幾個重點?老師如何一一廣解?

3. 結合師父這二段開示,老師要我們體會什麼?

4. 我們自己在修學廣論的時候應把握的關鍵為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0115講_新版 01-手抄鳳山寺版:第1冊 P9-LL6 ~ P10-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0115講_新版 01-手抄鳳山寺版:第1冊 P9-LL6 ~ P10-L5
來源: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15 (2019/05/06 ~ 05/0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16:14 ~ 17:5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9-LL6 ~ P10-L5
手抄段落 那麼漸漸、漸漸呢......我大概先簡單地說一下。


【全廣 II】115講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可以由這一段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了《廣論》之後,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殊勝,那些沒學的好像都不殊勝,甚至學習其他法門的也都不殊勝,是不是心裡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此處師父所說的這種過失,也是廣聞不善於修要的這種過失。你總覺得沒學《廣論》的人是不如你的,但是你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過去生別人的努力是如何的,我們應該從很多生上去觀察,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去觀察過去生別人多有善根,所以不能這樣簡單地就從這個角度去看。另外現在都有團體嘛,其實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團體比你的團體殊勝;總之看別人就看過失,看自己就看功德。如果抱持這樣的觀點出去交朋友的話,根本是交不到朋友的,因為師父說:「始終離不開憍、慢二字」。 [01′04″]

  那麼對於在佛教各宗各派學習的人,我們學《廣論》的同學應該普同地恭敬,抱持著向別人學習的心,因為這才是聽了法之後應該出現的自己身心上的行為。就像秋天的穀穗,因為它很飽滿,結滿了榖粒,所以它是深深地彎著腰的。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到鄉下去看那個田裡面,很飽滿的穀穗都是深深地彎著腰垂著,都快挨到地面了。可是沒長多少榖粒的,它的頭是高高地仰向虛空的,最直的就是沒有結果實的那些,或者結幾粒的那些。所以學得很多,正應該深深地彎下自己的腰去向很多很多人學習,用最謙卑的心態學習更多、集聚更多的資糧,這才是學了很多的樣子。 [01′55″]

  說:「沒錯呀!我們學《廣論》,《廣論》很殊勝啊!」《廣論》很殊勝,自己就殊勝了嗎?然後說:「現在有學制,學制很殊勝啊!」學制很殊勝,自己就殊勝了嗎?自己就比別人強了嗎?這些觀點都是要拿來看自己,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師父說的:「哎,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反正不管怎樣就是我比你好,師父說這都是驕慢的惡習呀!不應該拿所學的法變成彼此間這種比較,甚至貪自、瞋他造這樣的惡業,對別人來說也是很不舒服。而且一旦看到我們這樣出去講話的時候,別人就會想:「哎呀!這個學《廣論》的人是這樣子的喔?眼睛都長到天上去了,眼裡沒人的啊?」實際上師父教我們的不是這樣的,你看看師父的行誼呀!師父對比他年輕很多很多的法師都是跪下去就拜的,到什麼地方都非常注意不要打擾別人,都非常小心地與人方便啊! [03′03″]

  這樣的事例其實是滿多的,有一次仁波切帶我們去一個寺院,那寺院的沙彌們正在背經,那個時候月亮剛剛升起來,沙彌法師們圍了一大圈,坐著在背經。仁波切本來是走在最前面,我們是跟在後面,忽然發現仁波切加快了腳步向前走去,然後又突然停下來,莊嚴地整理袈裟,居然仁波切遠遠地就對那些正在背經的小沙彌開始大禮拜哦!在銀色的月光下,仁波切雙手舉過頭頂、非常恭敬地禮拜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 [03′49″]

  我也跟大家說過小阿喀。小阿喀非常非常尊敬他自己的上師——大阿喀。有一次在給我們講現觀的時候,那時候大阿喀身體有點不好,大阿喀的侍者就來請小阿喀說:「上師叫你呢!」小阿喀馬上就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門口的時候,發現門外有很多僧眾的鞋子,阿喀在這個時候他都沒有從那個鞋子上邁過去,而是彎腰哦,七十多歲的上師,彎腰用雙手把那些鞋子輕輕地撥開、恭敬地撥開,撥出一條路走過去了。在那麼緊急的狀態下,他連僧眾的鞋子都不會邁過去。 [04′40″]

  所以看看大德的修行啊!「廣聞善於修要」的人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行誼呢?看看我們這些善知識的示現,自己就應該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所以我們自己遇到的法殊勝,那不能馬上自己就變殊勝;學制殊勝,也不是自己驕慢的因,而恰恰是自己要虛心學習的一個很好的緣起。大家覺得呢? [05′16″]



【全廣 II】第 115 講 討論題綱(一)/緣護法師

1. [00′00″]~[01′55″] 老師在第一、二段「廣聞不善於修要的過失」的所立是什麼?所破又是什麼?我們會不會自己學了廣論,就覺得其他的不殊勝?

2. [01′55″]~[05′16″] 為什麼這些大德學了那麼殊勝教法之後,他們所示現出來的行誼是這樣?這個過程當中,到底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呢?

3. 為什麼「造論宗旨」主要條列出來的是這些內容呢?為什麼廣論裡面「造論宗旨」不是說「你要好好成佛啊!」?為什麼宗大師造廣論的宗旨,講的是「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為什麼宗大師把這些內容列成是造論的宗旨呢?


【全廣 II】第 115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整段立的宗,所要詮釋的要義是什麼?主要要破斥的、要成立的是什麼?

2. 老師是如何帶我們趣入這段宗的?用哪些因、喻來成立?

3. 會不會有一種問題:我們不要有這種驕慢,我們學廣論、別人沒學,會不會覺得說「難道廣論不殊勝嗎?」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比較,廣論很殊勝、傳承很殊勝,我們到底該怎麼想?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