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初發病痺實者常為實證、風邪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巴金森氏症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寶華表示,誘發巴金森氏症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藥物傷害、腦炎疾病後、人的腦部血管退化、神經性毒物(重金屬、除草劑)傷害等皆是,可歸於痺症的範疇。
林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巴金森氏症類似古醫書《黃帝內經》所提到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以及古籍《證治準繩》所記載:「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不能任持,風之象也。」因此,這種病症可歸屬於中醫的震搖、振慄、顫振、痙症、痺症及肝風等範疇。
不過,他個人認為,巴金森氏症比較類似《醫宗金鑑》所稱痺症的範疇,因為書中所提痺症之病入臟腑篇裡有記載相關症狀,這與現今巴金森氏症末期患者很類似;且書上所述初發病、痺實者常為實證、風邪(所謂邪者類似現今之細菌、病毒),由此證諸現今並非只有老年人才發病,二、三十歲就發病的人也所在多有。
林寶華醫師進一步指出,巴金森氏症的疾病特徵包括體力或身體協調功能下降、跛足、寫字很不方便、聲音聽起來很軟弱、手臂旋轉不順、起身離椅有困難、情趣降低且有憂鬱傾向、有身體上或心理上的壓力,以及肢體顫抖,身體前傾,甚至漸成C字型等。
臨床上,巴金森氏症患者常表現出僵直(常先出現於一側肢體,以上肢較明顯)、肌力減退、行動遲緩(動作減少或緩慢)等症狀,其中出現較明顯的症狀為顫抖,常開始於某一側上肢,或某一側下肢,或是下頷跟舌等部位。
治巴金森氏症,中醫從五類型著手。林寶華表示,傳統中醫常將患者分為血瘀動風、肝腎陰虛、風痰阻絡、氣血兩虛、陰陽兩虛等五類型,依各類型病症、症狀及個別體質的不同選擇適合的處方來治療,並視情形酌量加減藥材、藥量。
林醫師在一場演講活動中指出,血瘀動風型患者常出現表情呆板,震顫幅度較大,臉色灰暗,肢體僵直或屈伸不利,可能有肩背疼痛、舌蹇語澀、舌紫暗或夾有瘀斑等症狀,治宜活血化瘀,熄風通絡。
肝腎陰虛型患者常表情呆板,肢體震顫幅度很大,活動笨拙,動作較遲緩,肢體拘痙,多伴隨多夢、耳鳴、頭暈目眩忘東忘西、急躁易怒、舌體瘦小、舌質紅苔少等症狀,治宜補腎養陰,柔肝熄風。
風痰阻絡型患者常出現肢體震顫,動作不順利,四肢拘痙,伴隨痰涎多、胸脅滿悶、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膩等症狀,治宜行氣化痰,熄風通絡。
氣血兩虛型患者常神呆懶言,臉色恍白,肢體震顫日久,震顫程度嚴重,有頸項僵直或肢體拘痙等情形,以及行動不穩、活動減少、嘴角流涎、自汗、氣短乏力、頭暈眼花、皮脂外溢、舌胖、有齒痕、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等症狀,治宜益氣養血,熄風通絡。
林寶華醫師進一步指出,陰陽兩虛型患者常言語有困難,表情相當呆板,震顫日久,肢體僵直或行動較遲緩,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嚴重下降等,患者有失眠、胃口差、臉色無華、身體乏力、精神疲勞、自汗畏寒及舌淡等症狀,治宜陰陽雙補,兼以熄風。
巴金森氏症初發病痺實者常為實證、風邪
版主: MissC
Re: 巴金森氏症初發病痺實者常為實證、風邪
日常生活保健 多活動肌肉和關節、常作深呼吸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巴金森氏症常造成僵硬、顫抖、動作遲緩等症狀,所以平常的保健很重要。台北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寶華表示,建議盡量多活動、經常使用肌肉和關節、每天散步一陣子、常保持正常的姿勢、作深呼吸運動等都是不錯的保健方式,但運動時間不要太長。
周遭親友多鼓勵患者活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患者需要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才會有動力,否則許多患者原本就很懶得經常活動,若缺少支持、鼓勵將使得活動的次數明顯更少。
除此之外,當患者企圖從椅子上起來時,最好要先挪動一下身體比較好,以便讓屁股坐到椅子的邊緣,之後再將腳跟盡量縮到椅子底,身體慢慢向前傾以便讓重心落在腳上,然後輕輕站起來,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透過雙手扶著椅子邊來支撐。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巴金森氏症常造成僵硬、顫抖、動作遲緩等症狀,所以平常的保健很重要。台北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寶華表示,建議盡量多活動、經常使用肌肉和關節、每天散步一陣子、常保持正常的姿勢、作深呼吸運動等都是不錯的保健方式,但運動時間不要太長。
周遭親友多鼓勵患者活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患者需要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才會有動力,否則許多患者原本就很懶得經常活動,若缺少支持、鼓勵將使得活動的次數明顯更少。
除此之外,當患者企圖從椅子上起來時,最好要先挪動一下身體比較好,以便讓屁股坐到椅子的邊緣,之後再將腳跟盡量縮到椅子底,身體慢慢向前傾以便讓重心落在腳上,然後輕輕站起來,如果有需要還可以透過雙手扶著椅子邊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