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201講~第300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1講_舊版4A第1冊 P100-LL4 ~ P101-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32講 233講 234講 235講 236講 237講 238講 239講 240講
241講 242講 243講 244講 245講

【全廣 II】第231講_舊版4A第1冊 P100-LL4 ~ P101-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1 (2020/06/15 ~ 06/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7:13 ~ 08:42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0-LL4 ~ P101-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0-LL4 ~ P101-L7 )
手抄段落 那麼還有一點……一個重要的條件。

【全廣 II】第23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特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這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又是智慧的人說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很多人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01′32″]
  在這一段大家可以想一下,師父開始說:「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特質」,這個「特質」是什麼呢?接著師父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學。」短短的這幾行,涵義很深喔!想要學的時候我們必定有一個狀況,就是我們了解了這個苦,然後要去學。師父說假定成佛了的話,就去教別人,不用學了。 [02′31″]

  那麼「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因為沒有辨別的能力就沒法學了,可是這個辨別的能力到底有多強呢?師父怎麼說?「辨別能力的確不強。」又是凡夫,有一點辨別能力,然後這辨別能力又不強。「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時候根據什麼」,這句話是問什麼的?從我們因為了解苦要去學佛法,但是辨別能力不是很強,要根據什麼、做什麼呢?同學應該想到了吧!要有一個根據去選擇善知識,對吧? [03′33″]

  因為在前幾段的時候大家有學過,師父說:我們要學任何一樣東西,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識的人學,這樣才能學得好。就佛法來說是不能夠有任何的錯誤,佛法本身是否清淨絕端地重要。那麼想要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引導我們本身的善知識的條件就是決定因素,所以我們總得有一個根據去選、去學習。師父在此處提出的問題非常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提問! [04′17″]

  根據什麼呢?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這個圈子裡邊經過考驗之後,如理抉擇,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還是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的。經過時空的考驗、如理抉擇之後肯定他的價值;就是已經穿越了很長時間,他的價值還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璀璨無比的。 [04′49″]

  「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注意!在這個好中有兩種:一種是壞的人說是好的,這樣不一定;一種是好的人說是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在我們這個根據裡再去分一下,有了那麼長的時空印證之後,好人說的好的,在好的人當中又是有智慧的人說好的,那麼一定是跟智慧相應的;如果有很多福德的人說好的,那跟福德一定是相應的。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善知識的一個重要條件。 [05′41″]

  這一段從前面看過來的時候,有一些同學會跟我說:「看到這一段非常奇怪,師父為什麼又轉過來講這個呢?」因為前面已經都講了,對我們非常非常重要的善知識、傳承清淨啊,講到那邊;然後突然又講到我們自己了,前面不是已經講過自己了嗎?這邊又講到自己了。講到我們自己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好像慧力也不是很高、抉擇慧也沒有多少,在這樣的狀態下要怎麼去抉擇呀?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列舉了幾個標準。不知道大家覺得這樣的標準能不能用得上呢?是不是很實在呢? [06′23″]

【全廣第 2 輪】第 231 講 討論題綱/盧克宙學長

1. 第 227 講主題是「為顯法源淨,故示造者勝」中:
(1) 為何法源一定要淨?
(2) 為何一定要造者勝?
(3) 什麼樣的造者才是勝?

2. 第 228 講:
(1) 既然如此,何不直接跟佛學?(法源一定淨,造者最殊勝)
(2) 一定要跟造者學論嗎?
(3) 這問題重要嗎?一定要理清楚嗎?
(4) 為什麼我們直接跟佛學不了?要跟造者學?
(5) 怎麼知道我不應佛的機?

3. 第 229 講:
(1) 我不應佛的機,怎麼辦?
(2) 造論的菩薩是怎麼幫我的?
(3) 回到眼前,這和我學廣論如何連結上來?

4. 第 230 講:有了清淨的法源,還要有善知識的指導,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自己看,會有什麼過失?

5. 第 231 講:已經知道要善知識了,問題是我是凡夫,沒有辨別能力,如何知道誰是善知識?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2講_舊版4A第1冊 P100-LL4 ~ P101-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2講_舊版4A第1冊 P100-LL4 ~ P101-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2 (2020/06/18 ~ 06/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7:13 ~ 08:42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0-LL4 ~ P101-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0-LL4 ~ P101-L7 )
手抄段落 那麼還有一點……一個重要的條件。

【全廣 II】第23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舉一下祖師的例子。像賈曹傑大師所著的《釋量論顯明解脫道疏》有了這樣的一個提問,大家可以聽一聽,看跟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有什麼關係。說:「那麼,在做了這樣的觀察的時候,是在認他為導師之前,就知道他有證達解脫道的功德嗎?還是在這之前是不知道的?如果已經知道了,那就表明自己已經了解滅苦的方便了,所以再去尋求他就成為無義了!假設不知道就去依止,那就是還不能辨別誰是所應依止、所不應依止的,理當最初遇到什麼人就依止誰。」這樣的一個疑問——一定要選擇一個這麼殊勝的導師去學,但是我們怎麼樣去了解他的功德?問題有聽明白吧? [01′18″]

  這樣會不會有過失呢?回答:是沒有這樣的過失的。「我這裡所說的是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他在最初的時候,用正量曉達粗分的義理,並且以伺察意了知其些許細分功德,然後又詢問他人,並且透過共許,也能得知那一部分。」跟師父在這一段講的是不是差不多?抉擇慧沒有特別特別地多,但是有伺察意——就是師父說有那麼一點智慧。「了知其些許細分功德,然後又詢問他人」,大家共許出來,經過了時空考驗的,有智慧的人選擇的、又是有福德的人選擇的,「透過共許也能得知那一部分」。是不是一樣的?這是賈曹傑大師對這個問題的設問和回答。 [02′16″]

  再看貢唐大師所著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釋難論》中,也做出了同樣的結論:「所以在最初的時候,雖然還不能以正量證達他具足通達實性的功德,但是也要透過經中所說通達空性相的身語行誼,以及觀察他所宣講的教理,一方面自己觀察,同時也詢問於他人,然後發起信心而依之為師。」這一點是要透過經典去觀察。透過經典還是有那個問題——同樣是研究經典,有的人研究地深,有的人研究地淺;智慧深的人就會研究地深,智慧淺的人就會研究地淺。所以還是必須得用伺察意觀察,同時也詢問他人。賈曹傑大師和貢唐大師同時提到了這一點,師父也在此處提到了這一點。 [03′15″]

  這段話如果師父不在此處幫我們考慮的話,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為難,或者有些人就略過去了?因為要選擇善知識,選擇之後就一直要修信念恩,不能改變,要跟隨他修學,所以只有一點點智慧的時候,怎麼樣去相應這件事情?師父用這麼簡短的一句話,給了我們這麼明晰的準則,不知道諸位心裡有沒有一個震動? [03′49″]

  可能這段話不仔細講的話,會覺得好像講的就是挺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再看一看祖師們在論典中所設問和回答的,就知道他還是在討論一個量則的問題。當我們在擁有這一點點慧力,又有福報可以詢問到那些有智慧的人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依止到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是可以的! [04′16″]

【全廣第 2 輪】第 232 講 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00′00″]~[01′18″] 請複述賈曹傑大師所著的《釋量論顯明解脫道疏》裡的提問?

2. 賈曹傑大師說:「如果已經知道了,那就表明自己已經了解滅苦的方便了,所以再去尋求他就成為無義了!」對比《231講》師父是怎麼說?

3. 如果我們不知道善知識有無證得解脫道的功德,遇到誰就依止誰,這樣會不會有過失呢?賈曹杰大師自己是如何回答的?

4. [01′18″]~[02′16″] 賈曹傑大師:「具有觀察的人尋求知識的軌理,他在最初的時候,用正量曉達粗分的義理,並且以伺察意了知其些許細分功德,然後又詢問他人,並且透過共許,也能得知那一部分。」對比《231講》師父是如何說的?

5. [02′16″]~[03′15″] 貢唐大師所著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釋難論》提出對於抉擇善知識,要觀察什麼呢?

6. [02′16″]~[03′15″] 透過經典去觀察,老師提出要注意什麼問題?

7. 師父此生示現並沒有學過五大論,但在抉擇善知識的條件,師父的論點跟賈曹傑大師、貢唐大師幾乎相近。各位認為師父為何會有這般論點?

【全廣第 2 輪】第 232 講 討論題綱 (二)/性傳法師

1. 老師說:「賈曹傑大師和貢唐大師同時提到了這一點,師父也在此處提到了這一點」,請分別條列師父及兩位祖師的重點為何?相同及差異的點各有哪些?

2. 老師最後結論說:「我們是否可以依止到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是可以的!」這句話您有信心嗎?是否還需要什麼條件?我具備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3講_舊版4A第1冊 P101-L7 ~ P102-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3講_舊版4A第1冊 P101-L7 ~ P102-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3 (2020/06/22 ~ 06/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08:42 ~ 10:01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1-L7 ~ P102-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1-L8 ~ P102-L3 )
手抄段落 現在這地方…..非常好的方法——恭敬。

【全廣 II】第23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行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啊,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00′38″]

  接下來這一段師父就結論說: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這種共識。拿這種共識來告訴我們的話,也可以啟發我們的恭敬仰望、一心修學這樣的心。師父接著就肯定說:那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所以不是因為自己只有一點點智慧,然後碰到誰就跟誰學;或者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索性誰也不跟誰學,就自己讀自己的。還是要去就師父給我們的共識,運用自己的抉擇慧,運用所學的教典,加上這幾點一起去抉擇。所以在這個階段內,師父會告訴我們怎麼樣地運用自己所具有的這個能力,去選擇依止善知識,這點經驗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01′49″]

  這裡邊還有一個問題: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的話,會啟發我們的信心。大家覺得是這樣嗎?共識——很多人都承許的那種功德,對我們自己來說是沒有的,所以一定會啟發我們恭敬、仰望的心想要跟他學,有這個心就會被善知識所饒益,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 [02′25″]

  所以在課下談論,還有在自己的思想自由馳騁的那個空間,如果我們常常注意到去思惟佛菩薩的功德、善知識的功德,這樣我們開口說起來也是這些,達成了這些共識;也可以讓那些剛剛開始學佛、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人,他們聽一聽之後,就生起對佛陀、對教法的嚮往,然後就找到了這條路,所以這是一件對自他都有好處的事情。如果我們善於知道最基本的善知識德相的條件,在內心裡數數地憶念,然後行之於身口的話,對自己和周遭的人,還有對剛剛學佛的人一定是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就想:假如那個剛剛學佛的人是你我呢?如果聽到這樣的嘉言,不就是沿著這樣的言論找到宗大師教法了嗎? [03′25″]

  好!我們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第一步呢,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是說:「哎呀,我有業障啊!」業的中心是什麼?「我」。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采。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天也好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04′11″]

  接著說我們要去學了,修學佛法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記著吧?這個特點是什麼?這個特點居然是恭敬心!大家想:欸,學習佛法好像最重要的是信心吧?但師父此處講了「恭敬心」。師父先講了它的反方——恭敬心的障礙是什麼?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哎呀,我有業障!」「業的中心是什麼?」就是這個「」呀!就是自性執的我。「我的特質」,師父在此處說「是慢」,我們怎麼觀察呢?就是當有一個慢心的時候,「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采」。平常觀察的時候、聊天的時候,聊什麼呀?師父在這裡邊用了兩個「總」,「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就障礙在那兒,所以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 [05′15″]

  那怎麼對治呢?就是我們認真地聽一聽別人高明在哪裡。一旦聽到別人比自己高明的地方,那麼我們再了解到他告訴方法的正確性,這個時候心裡面的慢心就會降低了。所以慢心用什麼來對治啊?大家說磕大頭,都說:「我磕多少輪了、磕多少輪了!」計數當然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有沒有觀察一下,磕了這麼多輪小禮拜或者大禮拜之後,我們的慢心是否降低呢?還是因為我磕了這麼多頭,反而生起了慢心:「看!我磕了這麼多頭,你都沒有磕!」注意!是降伏我慢的。降伏了我慢會出現什麼?才會有恭敬啊!有恭敬才會好好地學。 [06′10″]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再去引申:當我們就世間共識的功德了解了之後,生起了向上仰望的心,那還差什麼呢?師父又進一步剖析我們內心中那個「我」呀!很大的那個「我」,要用恭敬來對治。怎麼辦呢?就要聽得進去別人的功德比自己高明之處,不能自己有一個東西老是塞在那個地方,什麼也進不來,這樣的話怎麼進步呢?所以這一段層層深入地引導我們的心,要朝向恭敬的方向。其實我們已經在被師父的法語調伏了,一點點地調伏。 [07′0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4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2 ~ P102-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4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2 ~ P102-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4 (2020/06/25 ~ 06/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0:01 ~ 10:47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2-L2 ~ P102-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2-L4 ~ P102-LL7 )
手抄段落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很重要的原因!

【全廣 II】第23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00′49″]
  這樣很快地聽一遍,如果你們課下沒有去聽師父的帶子的話,聽完能很快地了解嗎?要重複地聽哦! [01′01″]

  前面推論這麼多,說到底有沒有智慧呀?沒有智慧怎麼辦呢?能不能依止到善知識?然後,師父講到這裡了:哎呀!不但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們一心仰望,恭敬心就提起來。造者殊勝、法殊勝,為什麼講這兩點?其實是為了降伏我們的慢心,讓我們知道依止的善知識是怎樣的,從而提起恭敬心,因為佛法要在恭敬的狀態下才能很好地修學。所以師父把這個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 [01′38″]

  很多年前,很多人可能沒有習慣學很多教典的時候,能有著這樣非常非常善巧,還把我們內心中的那種疑問能夠答出來的善知識,是不是很幸運啊?所以在這個時候,師父說在正式講法之前,要把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法的恭敬。接下來一句話,「我們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呢?師父在此處說:「是不恭敬。」大家內心裡會覺得是這樣嗎?我愚痴是因為不恭敬嗎?你們可以討論、討論。 [02′25″]

  其中一點,我會發現特別愛學習的人確實他會在很多境界裡都想要學;想要學的話,就會注意別人哪個地方比自己超勝;對教典的理解,還有行持的部分,什麼樣的品德是比自己超勝的,他就很注意去看別人生命裡最閃光的部分。如果一直很我慢的話,是看不到別人比自己超勝的部分;他沒有那樣我慢的心,懷著恭敬心去看的話,一定會看到很多很多閃光點,看到了之後他就會去學,學久了之後,能不成為智者嗎?還會那麼愚痴嗎?所以如果師父不做這樣的連結的話,很難想像自己一個不恭敬的身語意狀態會導致愚痴,甚至越來越愚痴嗎?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 [03′32″]

  那麼恭敬的心態,師父說:「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什麼叫推動的力量,而且是最大的?為什麼恭敬心成為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呢?大家想一想:我們最大的推動的力量應該是好樂心嘛——我喜歡,為什麼是恭敬心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是我喜歡的話,那喜歡什麼呢?比如喜歡學佛法的什麼呢?教給我們的眼界,對吧?我們怎麼樣去看待一個問題。一旦我們去看自己的時候或者看他人的時候,這種眼界一定就會合乎於恭敬的。因為不恭敬的話,跟佛法整個的見解都是不相符順的,學著、學著就沒有意思了。 [04′49″]

  大家考慮、考慮:當我們去拜佛沒有感受的時候,當我們去學經典沒有感受的時候,當我們去聽佛法沒有感受的時候,請問是不是恭敬心出問題了呢?我們面對佛像的時候,心裡沒有什麼感動,是由什麼導致的?比如說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看到釋迦佛的像,那種從寺院很遠的地方就想要跑過去,然後跑到佛像前就想一下子拜下去,非常歡喜和虔誠地看著佛像,那個心慢慢地模糊了之後,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去把它修起來呢? [05′32″]

  要想一想、憶念佛陀的功德,想一下:釋迦佛為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怎麼樣地離開了王宮進入了苦行林?他從一個怎麼樣的生活狀態,進入到了赤著腳、托缽,什麼都沒有的一個修行者的狀態?他不是一般的王公貴族,因為他就是未來的國王,他棄捨的東西和他想要得到的東西,如果棄捨的比得到的更多的話,那不是做了一個顛倒的選擇嗎?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降到不能再低的水準的時候,他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美、大樂、大自在。那麼在這其中,進入苦行林,費了那麼多辛苦的修行,得到了佛法之後為我們宣講佛法,這一切的辛苦,我豈能站在他面前對他無動於衷呢? [06′3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5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2 ~ P102-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5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2 ~ P102-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5 (2020/06/29 ~ 07/0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0:01 ~ 10:47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2-L2 ~ P102-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2-L4 ~ P102-LL7 )
手抄段落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很重要的原因!

【全廣 II】第23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當我們觀察到自己內心中對於佛陀、對於經典的麻木和平淡的時候,要現起對治,要去尋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不是失去了最大的推動的力量——恭敬?那麼恭敬是由什麼生起的呢?是不是要知功德、知恩德,才會生起這樣的恭敬?這個時候,由念恩、念功德的心去憶念的話,內心的敬意自然就油然而生。因為我們如果不是對佛陀有很深的一種感動、被他的教誨所牽引,我們也不會走到這裡來。對不對?所以當那個心慢慢地模糊之後,要再令它清晰。 [00′48″]

  那麼修學了一段時間沒有什麼進步,這句話可不可以來觀察一下自己?為什麼都沒有進步?是不是因為失去了恭敬心?或者沒有注意修學恭敬?因為師父在此處說:「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而且會減少障礙,因為不恭敬的話會滋生很多煩惱。 [01′12″]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常常說在廣論班的時候請大家要做善行點滴,大家都講一下你在這一週做了哪些善行。有的時候班裡的同學難免有一些小小的誤會或者磕磕碰碰,甚至家裡邊有一些事情,到班裡不太高興,看別人不太順眼。可是到善行點滴的時候,大家就會側耳傾聽,非常認真地聽他做了什麼樣的善行。聽著、聽著就發現,在一瞬間就會對那個人改觀,因為發現:哇!他心裡這麼善良都是我不了解的!一瞬間就清除掉了。然後就會重歸到對那個人的禮貌、恭敬的狀態。 [02′00″]

  另外,師父又提出:「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有很多這樣的公案,不是有一個人說他的壽命不太長了,就問佛怎麼辦?佛就要他對著一個城門天天去磕頭,那個城門進來的每個人他都要去磕頭。結果有一天就磕到了他的怨家,他的怨家本來找他算帳,一看他在磕頭就饒了他。這也算是一個淨化宿障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對其他人抱持著恭敬心的話,那麼是不是可能該成熟的惡緣,由於恭敬的緣故就沒有成熟了? [02′42″]

  由於我們想要恭敬佛菩薩、想要恭敬善知識、想要恭敬教典,因為這都是我們需要恭敬的,所以我們就非常努力地在內心中修持恭敬,慢慢地就能夠恭敬身邊的很多人。由於恭敬的緣故,我們現行的障礙會減少很多,而且還可以減少宿障——過去的障礙,這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03′08″]

  師父花了這麼大的篇幅來講為什麼要講「造者殊勝」?為什麼要講「法殊勝」?就是為了引生我們的恭敬心,讓我們不要那麼我慢,我慢擋在那兒什麼都進不來。而且又講了恭敬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學佛法最大的推動力,不僅僅現行的障礙能夠減少,還能夠淨化以前的障礙。所以當我們在學到「造者殊勝」和「法殊勝」的時候,我們就會得到師父所說的這些利益,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學! [03′42″]

  談到愚痴的話,大家可能覺得它的正對治應該是成為智者;要成為智者,就是深入經藏、多學教典。那為什麼是沒有恭敬心成了愚痴呢?大家可以作廣泛的討論。其中有一個理路是:很多教典都在宣說佛菩薩的功德,比如說講菩薩幾地、幾地的功德,我們可以看自己有沒有?甚至大阿羅漢的功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上師生起殊勝信心的那種樣子自己有沒有?教典全部都是在講超勝於自己現行的那種功德,當我們去學習的時候,處處觀察一下自己,就會發現:哇!有這麼多的先賢、聖人在我的生命中,我豈能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好好學! [04′44″]

  像師父在教我們的時候,他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師父的角度。在師父的日記裡,比比皆是都可以看到他是那麼謙恭,像很小的小學生那樣一個狀態,每天對佛菩薩啟白,傾訴他內心的虔誠,小心地檢討著自己三業哪裡、哪裡有問題,一絲不苟地檢查。看到了徹骨地虔誠和徹骨地恭敬的皎潔的比丘的形象,所以師父講的其實和他的行持是一樣的,也和教典的依據是一樣的。 [05′30″]

  所以在這點上,如果我們稍稍用理路去推演一下,結合自己的內心,如果能把念頭、把知見轉了的話,師父講的這一小段教誨,一定會對我們此生乃至生生世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徹底改變我們! [05′5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6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8 ~ P102-L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6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8 ~ P102-L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6 (2020/07/02 ~ 07/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0:47 ~ 11:30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2-L8 ~ P102-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2-LL6 ~ P102-LL2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很清楚明白。

【全廣 II】第23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以前在求法的時候,會常常感到求一個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求到。在聽法的整個過程,每天、每天的狀況不一樣,以前在五臺山聽《入中論》的時候,會遭遇到很多很多的狀況,有的時候生病算是一例;就是不生病,也會有一些交通啊,或者突然這裡出問題、那裡出問題,讓你不能夠在聽法之前內心很安靜。 [00′36″]

  這個時候聽法的時間到了,你要準時到寺院去上課。在上課的時候,因為那件事衝擊力很大,比如說在五臺山的話,住的那個小旅館說:「啊!你今天不能住這兒了,要搬家!」又沒處搬,拖著行李,行李就放在外面,然後在裡邊聽課,也不知道聽完之後去住哪裡。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怎麼樣能夠在善知識的法音一響起來之後,我們就全神貫注在聽法,暫時地棄捨現世?這還是源於對法非常熱烈的一個希求心。 [01′19″]

  這個希求心是很奇特的,就是你非常、非常想聽法,但是偏偏在聽法之前出了一個事情佔據自己的心,波瀾起伏了一下,這件事還沒處理完,聽法的時間到了,能不能非常快速地轉移到這個法的善所緣上,那件事就好像沒發生一樣,被接下來法的續流排到後面去了?不然就會坐在法會中心馳餘處,不管善知識講得多麼精采,我們的心總是攀緣在剛才發生的那件事上,在盤算著怎麼解決、怎麼收場,甚至一直在調伏自己的某一種情緒。等到調伏完了之後就下課了,這節課就沒有聽到。雖然向內調伏也是很好的,但是這節課的內容卻沒有學到,還要自己補課! [02′10″]

  那麼怎麼樣練到一聽到善知識的法音就立刻被這個法音所吸引,其他自己所想的那些緣突然好像消失了一般呢?我認為是源於熾烈的歡喜心和希求心。當我們特別特別歡喜的那件事出現的時候,我們的眼裡、我們的心裡就只有那件事,其他的不愉快、其他的傷痛,甚至身體的病痛,在聽到法的時候好像都停止了。所以法對於有希求心的人來說,確實有一個很深的療癒作用、轉移作用,會讓傷痛停止,會讓焦灼停止。心裡全神貫注在聽法的時候,實際上就會同時產生一種愉悅和療癒。這是就很淺的部分來說。 [02′58″]

  那麼對法的希求心是怎麼生起來的呢?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個問題。當我們有了那樣的一個希求心之後,我們就可以受用這個希求心所帶來非常現實的利益——你一聽到法之後就開心,一聽到法就好像把人世間所有的痛苦都忘記一般,真實地體會到法的拔苦與樂的作用。所以那一點是滿真實的! [03′26″]

  大家只要在希求心上作非常真誠地探討,不要思惟個幾天、操練一下,然後就放置在一邊——在沒有生起強烈地希求心的時候就放著,或者認為自己生不起來;什麼事情都是透過串習生起來的,何況這是一個真實可以生起來的對境,又不是一個欺誑的法。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常常地練習,讓自己的心去希求於正法,在聽法之前好好地作前行。 [04′00″]

  好!那我們現在就聽師父繼續講。 [04′0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說,哦,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哪,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分自然會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 [04′51″]
  在這一段師父說:「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就是前面那兩個科判。接下來進入第三個「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注意!可能新同學不是特別熟,老同學已經非常熟,就是「怎麼聽、怎麼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師父又說一遍「這個還不相應」。當我們遇到了一個殊勝的法,我們都習慣去跟善知識求法。求法的時候好像心力還滿猛的,想求一些沒聽過的,對沒聽過的法都很有希求心。那麼求了法之後,對於自己怎麼樣地聽是否做過詳盡的規劃呢?有沒有想:求法的機緣成熟了,善知識非常歡喜地答應給我們講的時候,如果由於怎麼樣地聽沒有做詳細的規劃,那師父說在這種狀態中是還不能相應的! [06′07″]

  接著師父說:「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我想問大家:是誰的平常?師父在說誰的平常往往疏忽掉了?是指知道道理的人,還是指不知道道理的人疏忽了呢?你們的答案會是什麼呢?不知道道理的人能疏忽它嗎?不知道世界上有怎麼聽、怎麼講的規矩。像以前沒有學《廣論》的時候怎麼聽?我們大概就是專心地聽、不要走神,就知道這些。那麼學了《廣論》之後,我們知道聽聞軌理的那麼多要求。 [06′54″]

  所以大家會覺得這是對於知道道理的人,還是不知道理的人呢?師父說:「平常往往疏忽掉了」?誰的平常?是我們自己的平常嗎?拿這句話向我們的心去觀察的話,「疏忽」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現在怎麼講的,是不是沿著說法軌理那樣說的;聽法的,是不是沿著聽法軌理那樣聽的?那麼「疏忽」是什麼意思?疏忽是已經知道了還是不知道呢? [07′33″]

  疏忽!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個手術室的大夫,他在進手術室之前都要進行嚴格地洗手,最後要戴上手套。他洗了手之後,是不能用他的手推開手術室的門的,必須用他的身體、用肘讓那個手術室的門打開,因為他的手已經洗過了。為什麼這麼嚴格地要把手洗乾淨,這個情節一定要這麼被重視呢?因為如果一開始手沒有洗乾淨、其他的器具沒有消好毒,那麼這個手術就有可能失敗。失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把該割掉的都割完了之後,實際上這個人是活不過來的!為什麼呢?因為中途發生了感染。那麼為什麼發生了感染?就是跟之前沒有好好洗手有關係。所以手術室的大夫進入手術室之前的那個洗手的動作,就變得非常地重要!它是不可以被忽略、不可以被疏忽掉的,因為一疏忽之後,後面就是人命,整個全部都失敗了! [08′50″]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分,是不能被疏忽掉的。像你出門去其他國家,護照丟了,那就問題很嚴重。所以「疏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應該天天記得的事情,可是由於疏忽的原因它就不見掉了。不見囉!師父說:「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又一個重複:「非常重要!」 [09′16″]

  到這裡,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當我們每一次開始去聽法的時候,我們會不會還在「如何講、如何聽」的這一點上,非常認真地,就像手術室的大夫一樣詳盡地洗手,做這個準備?會不會這樣? [09′33″]

  我問完了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能清晰地想到自己疏忽的現行嗎?比如哪一次聽法自己是疏忽的?自己疏忽的那個心和行相是什麼,能抓得到嗎?不然就變成說:「啊,我總是疏忽!」這樣一個大概的對自我的檢查,下次應該也沒有什麼改變。疏忽的行相到底是怎樣的?心態到底是怎樣的?會出現怎樣的動作、怎樣的神情?那麼不疏忽的樣子又是怎樣的?腦海裡有沒有清晰的行相?這一點,我認為也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去詳細地尋找的話,疏忽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我們並不認得;如果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疏忽掉的話,我們可能整個修學佛法都失敗於此,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10′4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7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L2 ~ P103-L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7講_舊版4A第1冊 P102-LL2 ~ P103-L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 0237 (2020-07-06 ~ 2020-07-08)
標題 | 提起對講聞軌理的重視
音檔 | 4A 11:30 ~ 13:32
廣論段落 |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02-LL2 ~ P103-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2-LL1 ~
手抄段落 |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正以引導。


【全廣 II】第23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舉了例子,大家可以聽一下接下來師父所講的。 00:1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嘛!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就這樣。那麼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

  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囉,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嘛看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要加點油,哪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果汽車的話,那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啊!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不動滿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的話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地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02:13
  問大家一下,師父舉了幾個例子?走路、騎腳踏車、汽車,然後是開飛機。但是我問大家,師父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是不是走路不要準備?「不要其他準備」和「不要準備」是不是同一個問題?所以那就是還要準備,只不過是不要其他準備。因為你不用準備自行車、不用準備汽車,但是關於走路的一切你還是要準備的。我不知道師父這是從哪裡要到台南去,是不是很遠?很遠的話,要準備水吧!可能要準備吃東西,還是要準備。所以說「不要其他準備」不是不準備,而是不要其他的準備。03:16

  在這一段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聽完注意點會在哪裡?會不會說:「自行車代表什麼樣呀?腳踏車代表什麼?汽車代表什麼?飛機又代表什麼?」你們會不會在想這個?那麼我們要走的路是從哪裡去哪裡呢?從凡夫地到佛地。大家如果看到這些交通工具的話,當然會選坐飛機,對不對?如果是我們所有的人都選坐飛機的話,師父說:不動還滿好的,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一動就出毛病了,到那個時候是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走了,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不準備好的話,就出毛病!師父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04:10

  大家都要問說:那飛機是什麼?汽車是什麼?腳踏車是什麼?走路是什麼?我想問:無論是走路,還是腳踏車、還是汽車、還是飛機,請問要準備什麼?這些都是個譬喻,讓我們注意力放在「準備什麼」。請問:對於我們要從凡夫地到佛地的人來說,我們到底要準備什麼呢?是不是準備那個往往忽略掉了,師父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是「準備」那件事吧?那件事到底是什麼呢?現在有在心裡明現嗎?04:52

  接著師父總結說:「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師父說「」的時候,那個音檔記得吧?頓了一下,「」!「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請問第三點是什麼?那個科判,記得吧?「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就是這個!怎麼樣講、怎麼樣聽。當有了一個心想要去學佛,也遇到了圓滿的教法之後,注意!重點居然在這裡!大家想一想。師父說:「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這一點是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這一點上要用功夫!05:50

  接著說:關於第三點的真實內容,慢慢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師父先說了一個為什麼重要,然後接著說:「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那一定是怎麼樣講、怎麼樣聽。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對我自己也是,怎麼樣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麼樣聽法,透過這一段文字的了解之後,大家會覺得:「哎呀,怎麼樣聽這件事太重要了!」會生起這樣的決斷嗎?還是在疑惑:「怎麼樣聽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師父要用這麼多太重要了、太重要了,實在太重要了,用這麼多強調的詞來形容?而且還直接說:「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06:46

  這一小段對於老學員來說,如果已經學了好幾輪了,那麼最重要的事情有沒有平常往往疏忽呢?就是怎麼樣聽法。比如說思惟聞法勝利、聽法的那幾個軌則,有沒有疏忽呢?不檢查則已,一檢查應該看到到處都是疏忽!如果這一層疏忽了,往後推的話,我們聽法的受用一定會被影響的。07:15

  那麼聽了師父今天的這一段話之後,雖然現在不是正在講「聽聞軌理」,但是我想問大家:師父為什麼在解釋科判的時候,就用這麼長一個篇幅解釋「如何講聞兩種殊勝相應正法」?07:31

  其實我們聽《廣論》的時候,慢慢會發現,重要的問題師父會在整本《廣論》裡不停地講、不停地講。就像我以前問師父,我說:「師父,供養三寶的問題、集資糧的問題不是已經講過了,為什麼還要再講?」師父就說:「唉!真如啊,我們都是凡夫啊!講完之後,做一段時間就忘了,要嘛就疏忽了,所以要再提醒一下!」對於今天這節課師父在此處對我們的提醒,諸位是否會想把它放在心上?對師父這麼重視的事情——師父這麼有修行,尚且這麼重視這件事情——我想問大家:師父難道不會講法嗎?不會聽法嗎?為什麼這樣一位高僧,還要在第三點上說「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為什麼還要用這麼重的槌在打這一點? 08:28

  對於過來人講給我們的這一點,大家是否會在心裡邊鎖定一下、思考一下:「為什麼我生不起來覺得這點很重要?」或者「我修學這麼多年,覺得自己進步不是那麼理想......」我們會想一堆問題,通常都會想「我業障重」,但是具體是什麼業障重就沒有去分析了。08:53

  我們不重視師父所說的第三點,是不是業障重呢?是沒有聽清楚?還是聽清楚了之後不能持之以恆、缺乏毅力?還是常常想走捷徑,不注意具體操作的那些心靈的思想上的步驟?還是總是好高騖遠想要跑後面的?前邊的一忽略之後,後面的全部都虛掉了。到底是什麼? 09:22

  我想問大家:今天聽了這一小段,有沒有發現師父還是在治療我們的修行的毛病啊?我們用全部的心力一直朝後跑,但是師父常常說:如果不重視「聽法軌理」的話,聽了很多很多,受用堪慮呀!對不對?09:46

  所以關於這節課,我希望大家能夠總結到一點:有一件事從一開始到中間、到最後都需要重視,就是怎麼樣把自己的聽聞軌理練習到如經論所講的那樣。如果聽聞軌理不常加練習的話,我們終究是用原來的習慣在聽聞。而聽聞佛法有它整套的規矩、一個流程,一旦你不按照這個流程去做的時候,就像一個手術室的醫生進手術室沒有把手洗乾淨、沒有消好毒,那緊接著是可能碰到他就活不過來了!10:27

  這個流程有多重要呢?攸關著整個修行的成敗!整個修行的成敗,意味著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功。所以師父用了這麼多重點的話來敲醒我們,我們是否能夠聽到師父提醒我們的話?聽是有聽了,有聽到嗎?有聽到內心深處嗎?有生出決斷力,想要重視怎麼聽法嗎?10:54

  希望這節課研討完了之後,停下來想一想。等到下一次再開始研討的時候,哪怕用幾分鐘的時間思惟一下聞法勝利,你再看一看整節課的聽聞會不會非常不一樣?因為佛法是最不怕實踐的,你越實踐越發現這裡邊講的都是真的;你不實踐的話,反而覺得怎麼會沒有離苦呢?怎麼會沒有效應呢?所以,非常期待大家能夠把今天師父講的這個提醒認認真真、清清楚楚地聽到耳朵裡,要走心!要去實踐它!11:3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8講_新版03第1冊 P65-L4 ~ P65-L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8講_新版03第1冊 P65-L4 ~ P65-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8 (2020/07/09 ~ 07/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新版03 04:43 ~ 06:20
廣論段落 P2-L9 ~ P2-L1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引導學徒之次第。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65-L4 ~ P65-LL1
手抄段落 第三個,有這樣好的老師……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


【全廣 II】第23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第三個,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我們條件如果不夠,那沒有用。那麼就說明,所以第三個「如何講、聞」——講的人要什麼條件,聽的人要什麼條件,我們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如果經過了這樣,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法。有了這個條件,最後才正規地把那正分究竟圓滿的法來告訴我們。 [00′40″]
  那麼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常常拿這個標準。淺、這個粗淺,雖然學得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那個粗淺的法,在平常我們去衡準。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有幫助,一方面對法我們有步步的實踐當中,能夠提升我們自己。這個不要剛開始的就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地深入,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正因為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我們淺的地方,跟我們能做到的地方做,當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 [01′38″]
  師父在新版的《廣論》手抄有這樣一段話,說:「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我們條件如果不夠,那沒有用。那麼就說明,所以第三個『如何講、聞』——講的人要什麼條件,聽的人要什麼條件,我們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如果經過了這樣,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法。有了這個條件,他最後才正規地把那正分究竟圓滿的法來告訴我們。」這一段還是在「如何講、聞」加大這個力度。 [02′27″]

  接下來師父又說:那麼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常常拿這個標準。雖然學得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那個粗淺的在平常去衡量。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一方面對法我們也有步步的實踐當中,能夠提升我們自己。接著師父又講一句:「這個不要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地深入,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正因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我們淺的地方跟我們能做到的地方做,當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 [03′36″]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怎麼聽法這件事,在佛法裡有那麼重要嗎?它應該是比較淺的法吧!而且好像一聽就懂,沒什麼難度啊!」可是就這樣一聽就懂,沒什麼難度,如果缺乏實踐的推動力,那我們是聽懂了嗎?因為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聞思,聞推動我們思,思推動我們去修,它是一向連貫的過程。如果我們聽了這個道理一聽就懂了之後,覺得它好像不能做,甚至不用做,那我們真的懂了其中的要竅嗎? [04′20″]

  最重要的是:你覺得淺,但是有實踐力嗎?能把這個好像淺的法實踐在生命中嗎?聽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不是也容易呢?如果做起來容易,我們為什麼沒有去做呢?所以師父說:如果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深入,那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所以「初一若錯乃至十五」就是這個問題,一上手就把它當文字看,沒有去實踐,那麼結果肯定不是我們預先想的那樣。但是我們到底輸在哪裡了呢?我們就是輸在起跑線上,最初那兩分鐘、最初那一分鐘!我們就輸在了那裡,就是怎麼聽法! [05′05″]

  所以這個點,師父再再地說:正因為我們條件差,所以我們在我們能夠做到的地方做。這一步做到了就是在實踐佛法,那麼步步都做到了那就成了!所以一定要在沒做到的這個地方把它做到,不要覺得這好像是很淺的法,自己好像不屑修似的。這樣會不會我們內心中也有一種——是慢心嗎?還是師父說的那個——忽略? [05′37″]

  好!希望講這一段,我們大家還是要拿它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續,把它變成是一種行動力。 [05′4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39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39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39 (2020/07/13 ~ 07/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3:24 ~ 16:03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手抄段落 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全廣 II】第23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今天繼續聽師父的帶子,該到了「今初: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這一段了。 [00′1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這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
今初
  第一個就是造者殊勝,看文: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呢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裡邊一共說八樣東西,叫作:第一個「三智」,什麼三智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叫「四加行」;後面呢「一果」——佛果。
[01′38″]
  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說的「智」——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是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呢就是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的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02′56″]
  好!聽完了這一段,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你們可以一起回答。對!《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的造者是誰呢?至尊慈氏。那麼這整部論——《現觀莊嚴論》,到底在講什麼呢?師父說幾樣東西呀?八樣。哪八樣呢?「三智」、「四加行」,還有「一個果」。師父說的「八樣東西」就是八事,是《現觀莊嚴論》裡最主要的所詮。《現觀莊嚴論》最主要的所詮,也是本論所講的重要內涵。 [03′42″]

  這個八事剛才講了一下。那三智都什麼智啊?一切相智、道智、基智。一切相智是什麼呢?一剎那間現證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究竟智;「道智」,就是現證三種道沒有諦實的智慧所攝持的大乘聖者的現觀;「基智」,就是由「現證一切補特伽羅無我」的這一分安立的,安住於小乘證類的聖者心中的智慧。總之,這三個都是智慧。 [04′21″]

  這三種智慧後面還有四個加行,四個加行是: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還有剎那加行。「圓滿一切相加行」,就是修持三智行相的智慧所攝持的菩薩瑜伽;「頂加行」,這個是由「緣著空性的修所成慧所攝持」的這一分安立的,對於修持三智行相獲得自在的那個階段的菩薩瑜伽。這是修道階段性的名稱;接著是「漸次加行」,就是由「為了對三智行相獲得堅固而漸次修持」的這一分安立的菩薩瑜伽;最後一個加行是「剎那加行」:漸次修持三智行相所生的究竟菩薩瑜伽。所以都是說菩薩瑜伽的不同階段。 [05′16″]

  最後是「果位法身」,就是修持三智行相的力量所獲得的究竟果位的無漏功德。 [05′25″]

  《現觀莊嚴論》的主要所詮,也是本論的所詮。希望大家能夠生起廣大的希求心,將來我們一起學《現觀莊嚴論》。這樣的話,再學《廣論》,再詳細地學習怎樣從一個凡夫地到達究竟圓滿成佛的這個次第的圓滿的綱要。大家都知道本論就是從《般若經》中流出的,至尊慈氏完全了解了《般若經》的內涵,造了《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的內涵,也就是《廣論》的內涵,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學到這一脈相承的《般若經》、《現觀》,還有《廣論》的內涵,是非常非常地有福報、有資糧的一件事。大家可以在內心中真正地燦爛一下,或者說燦爛很久! [06′2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0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0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0 (2020/07/16 ~ 07/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3:24 ~ 16:03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手抄段落 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全廣 II】第24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為何《現觀莊嚴論》會宣說這八事呢?宗大師所著的《金鬘論》中說:「為何確定為八事?一個補特伽羅成佛,數量確定為所應了知的境、修持的道、果三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到成佛,他所應該了知的境、修持的道和果這三者,數量確定嗎?「其中第一者確定為三智,第二者確定為四加行,第三者確定為法身的緣故。」這為什麼是八個?一定是八個嗎?不能是其他的嗎?或者少一些嗎?確定這麼多!那你說是誰確定的?就是走過去的人確定的。 [00′50″]

  「那麼,為何所應了知定為三智?」就問了:所應了知的一定要是三智嗎?「譬如商人聽到經商的利潤,就會趣入經商的方法」,比如說:最近什麼、什麼東西可以賺錢了,然後他考慮考慮這麼大的利潤,想一想決定去做,然後去做了。所以「最初為了對果位生起歡喜,所以開示具足自他二利的一切相智。」聽了這個「一切相智」之後,會生起很大的歡喜心要得到它,就像做生意要開始準備了;然後就趣入其方便,所以就開示一切相智的方便「道智」;接著還要了知有沒有什麼岔路啊等等這些問題,了知道智的岔路就觀待於基智,所以在後面就開示「基智」。這個是三智。 [01′47″]

  那麼,後面為什麼修持要確定修四加行呢?僅僅抉擇三智不夠嗎?有三智就夠了,為什麼還要確定四加行呢?說:「僅僅抉擇三智是不夠的,必須修持三智。其中又分為道的證德在自己的相續中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二者,所以確定為四種。」這個過程確定為四種。 [02′18″]

  「因為圓滿一切相加行是能獲得未獲得者」,就是這一段時間你要得到原來沒得到的那種功德,就像你賺錢,要開始賺錢了;然後「頂加行是獲得的階段」,是豐收的階段;「漸次加行是令已得者增長超勝」,就是利滾利、利滾利就更嚴重了;「剎那加行就是彼成就的階段」。 [02′44″]

  「那麼,一重因果就足夠了,為什麼還要兩重呢?如果沒有自在因果——圓滿一切相加行與頂加行——的話,便無法獲得無勞任運的法身;如果沒有堅固因果——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的話,便無法獲得『一法現前時,一切法都現前的一切相智』,所以必須要兩重因果。這是先輩的智者所說的。」 [03′12″]

  也可以這樣解釋: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證德的話,僅僅了知了能不能降伏煩惱呢?煩惱就是我們的所斷,僅僅了知了是不能降伏所斷的。就像我們知道了聽聞軌理之後,如果不去修行,我們平常那種麻木的、懈怠的、輕忽的心,沒有被降伏的話,還是沒辦法生起聽聞軌理的所證。所以「僅僅了知並無法降伏所斷,因此,生起證德的方便是圓滿一切相加行,相續中生起之後而自在,這是頂加行的緣故;相續中生起的,如果在心中沒有明現所緣行相的話,僅僅生起,並無法令道究竟。」還沒有辦法令這個道達到究竟;因此如果想要令這個道達到究竟的話,就必須要漸次加行與剎那加行兩者,因為它們是因果的緣故。因此就可以確定為四種。 [04′19″]

  所以,「如此聞思的抉擇,以加行修持的果就是一法身」,它一定會達到那個果,所以它的數量是確定的。 [04′32″]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樣的大概,如果想要詳細地了解的話,大家要聽《現觀莊嚴論》還有《金鬘論》等等。這是現在我們的法師都在學習的,我也有幸在學習,所以大家要發願好好學習! [04′50″]

  在聽聞的過程中,我們追隨著先輩祖師、智者的抉擇,在內心中不停地確立、不停地瞄準那個方向——不停地確立我們要得到三智,我們要修習四加行。這樣的話,我們對佛果的那個期待,就不是一種好像夢幻般的期待,它是一個你第一步怎麼走、第二步怎麼走、第三步達到什麼,非常次第井然的一個生涯規劃。就是如果想要達到佛果的話,就要這樣修,先輩祖師們把路是探得非常明白的,而且也有成功的經驗。所以對我們這些後學者來說,只要把這個經典好好地學清楚,把路徑探清楚,接下來就是要實修。 [05′39″]

  那麼聞思的時候是不是也是修呢?這個在《廣論》後面要講的。也是的,因為它會修改我們的很多知見,很多自以為是的我的見解的部分要變成正知見。在這個部分就可以再再地確立:我們所聞思的佛法不是為了得到名聞利養,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很會說法的名聲,或者別人覺得你很有智慧。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降伏自相續中的所斷——那些煩惱和痛苦的東西,達到我最初修學它的目的,就是果位法身。 [06′15″]

  所以如果能常常學習這樣的經論,並且以所學不停地校對內心,那麼每學習一次,我們就會對這條路更加地堅定。而那些現世的八風,就會變得有些飄渺和不切實際,正好就把我們原來的經驗顛倒過來了。所以我們的內心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穩地抉擇何者是解脫、何者是輪迴、何者是大乘的道。所以在每一次聽聞經論,每一次聽聞祖師、佛菩薩的教誡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這條路的感受力越來越沉穩,目光也很清澈,不再有那麼多猶疑不定的東西。當然你會不會有疑惑?會的!有了疑惑就去解決疑惑,不至於懷疑這整條路是不是真的,因為那上面所寫的所有都是祖師、智者們證悟過的經驗。 [07′24″]

  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無比地幸運能學到這麼精彩的著述,然後沿著這樣的著述我們就可以了解《般若經》的內義,可以了解佛陀的密意。還有什麼事情比值遇這麼美的教法更值得我們歡喜呢? [07′4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1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1講_舊版4A第1冊 P103-LL2 ~ P10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1 (2020/07/20 ~ 07/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3:24 ~ 16:03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3-LL2 ~ P105-L4 )
手抄段落 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全廣 II】第24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在第二段說:「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一直在說這個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心和境的問題。這裡又談到「無明妄識」,就是我們這顆心在沒有進行徹底地調伏之前,它是被無明所障蔽的,一旦是無明所覆蓋的這個妄識,它對境的時候就會造種種染污生死的業。 [01′02″]

  然後師父說:「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為什麼會有染污生死的痛苦呢?記得師父說什麼嗎?師父說:「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接著師父就講到了「智」,那些智是做什麼?就是把這個妄識全部翻過來變成智,那麼對境的了解就不是妄識所對了,因為他已經清澈地了解了境之後,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清除掉了。 [01′59″]

  這一小段話所蘊涵的道理是非常地深刻的,在那麼多年前,師父就講出了這麼精闢的一段話。這段話其實應該拿個本把它抄下來,把它在內心裡背到滾瓜爛熟,非常非常地熟悉。「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有是是非非的爭論,如果我們都去討論外境的問題,而忽略了對內心的關注,實際上外境的問題也解釋不清楚,因為那個識有問題。 [02′44″]

  那麼這個識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呢?就是看起來那個境上的問題跟我的心對它的安立是沒關係的,境本來就有那樣的問題,和我現在怎麼想是沒關係的。但是佛法恰恰把心和境——心正在對的那個境,它們倆聯繫得是非常緊密的,甚至快樂與痛苦最主要的原因絕對是歸咎於內心的。它不是一直在境上掙扎、境上計較,在境上你死我活、天翻地覆;而是內心的這種理性的觀察,還有是與非的這種搏鬥,就像兩個很強的人在搏鬥一般,它都是在內心的這個見解上自我拼搏的。 [03′40″]

  那麼這個問題之所以深的原因就是:當我們的心開始隨著境劇烈地波動,我們到底是平外境、還是平內心呢?在《入行論》裡說:「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果地上有荊棘的話,拿一個鏟子,我豈能鏟平大地上所有的荊棘呢?腳上穿個鞋不就可以了嗎?那麼是不是每時每刻我們都會想到應該穿個鞋呢?還是隨穿隨扔,就會忘記?因為就是習慣!但凡有什麼事發生,我們一定會去強烈地執著境上的問題,然後完全地忽略了我們這個識是有待於繼續觀察思考再裁決的。我們就直接定義境,比如你的錯,或者定義是非在上面。而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去討論境的話,這個心就好像變成了一個陌生者,和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活了很久之後,其實最不熟悉的就是自己的思路。 [04′55″]

  比如說:我們對一個境通常都是怎樣反應的?不去長久地觀察,你是找不到規律的,也不知道一、二、三步驟是什麼,也不知道結尾是什麼。如果長久地對自己的某一個習氣觀察,你就知道:哦!開始是這樣的、中間是這樣的、結論是這樣的。那麼當它再度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啊,它又來了!但是如果在每每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撲在境上,境就會引生內心的這種波濤。在這種強烈的起伏狀態中,我們很難理性地去觀察事情,很難去找到這個事情的處理方案。解決方案找不到,大家在一起爭得心裡都不太舒服了,甚至都很痛苦了,都覺得自己說的是有道理。 [05′40″]

  所以我們這個妄識,當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它就會對這個境有一個顛倒的認知。這個顛倒的認知看起來是那麼真實、那麼有道理、那麼地現前,但是它經不起正理的觀察。正理的觀察,觀察一會兒之後它就靠不住了,找不出一個真正的理由。就像那天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說:「慈悲和瞋恨,哪個力量大?」當然我們學過教理的都說:「慈悲力量大!」請問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你說慈悲力量大?那時候法師們就給出了很多理由。你們也可以想一想,哪個力量大?你有什麼理由去說它是大的、它是小的? [06′32″]

  在心對境的這個問題上,師父會在整本《廣論》裡數數地提醒我們。如果大家能把這一段話放在心上常常去琢磨的話,我們觀察的那個力量就會轉向於內心。當我們轉向於內心的時候,可能開始會發現:什麼都看不到!但是當你看到一點點苗頭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有趣,我們這個內心比看一部電影、看一部神話精采!因為絕對是你沒看過的東西,可能是無量劫來沒努力過的東西。 [07′08″]

  就像海底能深入到多遠?海底有多少生物、有多少植物,我們也沒法知道。如果潛入到很深的海底的話,把你帶的燈全關掉,你想:現在我享受黑暗時刻吧!可是你帶的燈全部關掉之後,會發現海底世界是有燈的,很多魚會發光!有的魚會發紅光、有的綠光、透明的光、各種顏色,簡直是像燈飾大街一樣,全部都是燈!然後你就說海底世界好美呀! [07′41″]

  但是我們的心裡那一個、一個思路它所帶來的力量,你去尋覓它的依據,它為什麼這麼想?然後你去找,一個思路連著一個思路,然後連著一個行為,這中間是為什麼?你一直去探尋、探尋、探尋,就好像我們在深入海底去找珊瑚礁一樣,美麗的珊瑚,還有各種難以想像的漂亮的魚,比那個實在是有趣太多了!因為心在某種程度上,它的能量好像沒有窮盡的樣子,你可以一直去尋找! [08′12″]

  一旦我們透過教理的薰習和善知識的引領,把百分之百撲在外境上的那個力量收回來看一看內心的話,我們自然會看到無限的風光。可以看到:哦!原來我巨大的潛能都潛藏在內心裡邊;原來我轉動我的思想、轉動我的觀察,將方向瞄準內心,我就可以發現我內在的潛力!那種潛力是你靜下來觀察自己,一定會找到原因,找對了原因,把那個原因去掉,就不用在境上跟人家爭得你死我活了。因為最終清涼的是這顆心、平靜的是這顆心、愉悅的是這顆心、滿足的也是這顆心,所以平定這顆心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多麼簡潔的方式!但是無量劫來,我們就是要這麼辛苦地上天入地地折騰,卻沒有在這個心上下功夫。 [09′10″]

  就這幾行字啊!就這幾行字,可能去求法花多少錢、走多少路,也未必能求到這幾行字、也未必能懂得這幾行字。所以,就算是跟師父聽法聽到這幾行字,如果能夠抱著這幾行字晝也思考、夜也思考,進入那種如癡如醉的探索狀態——我就在這個問題中、這個問題就在我中,進入那種合一的探索內心的續流,我們一定會對這這一段文字產生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感受!那就不僅僅是佛法入門,一定是一個對內心的深入。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修行是這麼有趣的事情,我自己是這麼有趣的事情,我就不用今天沒有看個東西就覺得無聊。你看自己呀!你看自己的心,然後再對照經論。所以,我們這樣努力地去觀察的時候,自然會發現修行的樂趣。一旦發現修行的樂趣,誰能讓我們停止呢?從樂趣勝樂的這條路,誰又能讓我們返回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加油啊! [10′2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2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5 ~ P105-L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2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5 ~ P105-L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2 (2020/07/23 ~ 07/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6:03 ~ 17:07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5-L5 ~ P105-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5-L5 ~ P105-LL5 )
手抄段落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這很清楚明白。


【全廣 II】第24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前幾講討論「佛法要向恭敬中求」,恭敬心是要思惟和準備的,現在在研討之前大家準備好了嗎?恭敬心是佛法這個智慧之樹的土壤,如果我們想要那棵樹繁茂高大、生生不息地茁壯下去,恭敬心這個土壤的培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請大家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續。 [00′42″]

  再思考一下,為了什麼目的我們要來研討《廣論》?是為了令所有的有情都能夠出離生死的痛苦,達到究竟的快樂,我來學《廣論》,種下成就佛果的因。那成就佛果的因是什麼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菩提心是佛子因」,那如何獲得菩提心呢?就是要沿著道次第、沿著正規的傳承去修法,我們才能夠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我們雖然現在是聽帶子、討論,思惟如何成佛、在教理上要怎樣地學習,但這是我們邁向成佛之路非常重要的一步,請大家好好地珍惜,不要忽略我們眼前的努力,或者認為學習教理浪費時間、價值不夠——這個今天我們就會學到。 [01′49″]

  好!我們現在就開始聽師父的帶子。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02′59″]

  這一小段師父說:「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請問這是在說什麼呢?你們有答案嗎?可想而知是說本論。是說本論嗎?這是全部的答案嗎?有沒有丟字?「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後面有個「何等重要」! [03′39″]

  那麼是要全部學嗎?師父說:「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要全部都認識呢?剛才有聽到原因嗎?「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我們會跟師父一樣,確定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嗎?說要達到圓滿成佛的圓滿綱要全在這裡邊,從凡夫地到佛地,我們有沒有確定這個究竟的目的呢?如果沒有確定的話,我們要確定嗎?那沒有確定,因為什麼沒有確定呢?是有什麼目的比這個更完美嗎?還是目的雖好,我沒有能力達到呢?沒有能力達到,就去想達到的方法! [04′39″]

  所以師父說:「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會有什麼好處呢?注意!開始下腳走。「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這個該走的是自己確定的嗎?還是我們根據教理,認識了綱要之後確定的?所以這裡邊不全然是自己心續原來的那些東西。這裡邊有了什麼?有了知道綱要之後,內心的轉變所確定的東西,所以「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請問要走多少呢?「該走的只是一步。」請問大家:為什麼師父要在此處說該走的只是一步呢? [05′41″]

  你說:「如果走兩步,三、四、五、六、七、八步,可以嗎?」有沒有那個能力呢?「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沿著下腳處,一定是向前走一步吧!或大、或小你要走一步,因為你要在你立足的地方向前走一步。 [06′06″]

  如果我們向前走一步的話,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是不是朝哪裡走?是方向!所以師父說:「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真的每次走一步,而且要把那一步走對,一步一步就能夠走到圓滿嗎?這一句話,我們會覺得事實是這樣否?一次走一步、一次走一步,然後我就能走到最後了嗎? [06′50″]

  這個問題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也是讓我感觸非常深的一點!因為發現師父在教我們這些弟子的時候,常常會特別清晰地告訴我們下腳處。師父非常重視這個下腳處,因為佛法一定是落到地面上,腳踏實地的一個功夫。如果很虛幻、很神秘的,找不到一個確定感,這樣的話,可能修來修去也不知道修到哪裡去了。所以師父在嚴密教理的指導下,一定會清晰地讓修行的弟子們知道當下的一步是什麼。 [07′35″]

  那麼當下那一步,恰恰是我們的能力能夠邁出去的,不是超越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現在你怎麼也達不到的。比如說你明天登初地好了,那達不到。但是你當下如果能對治一下自己的觀過心,對於上師、三寶生起念恩的心,這個對治和觀察應該還是可以做的。所以在我們找到當下的立足點,向前邁一步的時候,修行就看起來沒有那麼困難,而且是顯得那麼力所能及!稍稍用點力。不要老是追求舒適感,稍稍用點力,要向上跨一步! [08′19″]

  師父說:所以開始走這一步的時候,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楚。為什麼呢?因為認不清楚的話,方向直接就錯了。第一步雖然只是一步,但是它向著那個方向卻是最後成就的方向。記得師父常常說:「可上可下的時候,要向上一步!」在發生一些事情、大家不知道如何取捨的時候,總會發現師父給我們一個取捨的點。那個取捨的點就是大家能沿著師父這樣的教誡,都向上增一分善行、斷一分過失,肯定會在心上向前邁進一步。哪怕我們事相上推進得非常非常不順利,但是心中不能失去向上跨一步善的這樣真實的腳步。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會想起師父很多很多教過我們的那些時光、那些事例,要講的話可能會講很久,以後慢慢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09′29″]

  請問我們大家學完了這一小段之後,要得到什麼呢?這一小段是在說什麼呢?意思清楚嗎?本論為什麼重要?揭示了目的,對不對?達到目的的綱要。如果有了方向、有了綱要,每次跨一步就好了!只要在乎那一步方向是對的,一步、一步、一步增廣,就到了最圓滿的。好像在介紹道次第喔!一定要知道方向和綱要,所以我們需要本論。 [10′0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3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5 ~ P105-L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3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5 ~ P105-L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3 (2020/07/27 ~ 07/2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6:03 ~ 17:07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5-L5 ~ P105-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05-L5 ~ P105-LL5 )
手抄段落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這很清楚明白。


【全廣 II】第24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請問:「我們有沒有確定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一個?」就是哪一個呢?要究竟圓滿成佛,沿著這樣的道次第。如果我們確定了這個目標之後,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該走的只是一步。那一步到底是什麼呢?是否是我現在要向上增進的一步呢?那一步可能是非常小的一個進步、非常小的一個進步。然後一個小的進步、一個小的進步累積起來,每天都在增廣、每天都在增廣。 [00′38″]

  這樣的一個連串,比如第一天在過去不會的一個地方我們增加了 0.01,第二天在這個 0.01 的基礎上,我們再去增加 0.01。這樣地假以時日,如果一年、兩年、三年、十年這樣努力下去,大家可以算算,跟我們原來的起步點已經差了多少?所以師父講的「每次只走一步」,好像很小的感覺,但是它累積起來,結果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01′16″]

  這句話其實也可以安慰我們,因為我們都會覺得調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想要跟自己拼搏,戰勝自己的那些弱點,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我們常常會覺得怎麼努力也改不過來,那怎麼努力也改不過來,是針對什麼說的?是針對某一個習慣它徹底在相續裡邊不現行、消失了。但是那個結果就是沒出現,比如說瞋心,怎麼打它就是常常出現,沒有打到一種瞋心不出現的狀態,我們就會覺得是沒有勝利的。我們就盯著那個結論:我們是沒有勝利的!當我們沒有勝利的時候,就不會收穫愉悅感和輕鬆感。 [02′01″]

  但實際上師父說每走一步,在當下的時候完成每一天的目標了嗎?實際完成了!因為今天我就完成了這個目標。比如說我們要研討《全廣》,研討了嗎?研討了。那你完成了嗎?完成了每日堅持上課的這件事。那你說研討的質量怎麼樣呢?「有的時候可能不太行,有的時候覺得很受用。」只要是一直在堅持,就百分之百地勝過輟學。只要再堅持下去,一定會在其中有某種改變。所以每次可上可下的時候都走一步,每次都走一步。走一步的話會很困難嗎?比如把你心裡的想法向善的地方再跨一點、向積極的地方再跨一點,不要淹在原來煩惱的現行中,向上突破一點,就叫一步! [02′57″]

  這樣看起來修行很容易呀!每次就走一步。那你說:「每次走一步,得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呀?」算一算,每天都走一步,每天進步百分之一的話,一年會是多少呢?有人算過,一年就是原有狀態下的 37 倍。所以這個一步不是簡單的一步,它實際上是完成一個非常偉大工程的巧妙計算,它是一個利滾利、非常輝煌的果實。 [03′31″]

  但是在每走一步的時候,我們常常好高騖遠,想要一下子達成那個煩惱習氣都不現行的狀態,卻不能忍受成績平平,或者修著修著怎麼看起來好像倒退了。境界一強,正念就打得非常辛苦,甚至有的時候崩潰了!師父常常說:「沒關係!跌倒了,再起來,再戰!」就這樣一直堅持下去,每次只有一步、每次只有一步!我們是力所能及的一步,雖然稍稍費力一點,但是仍然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一步。 [04′10″]

  最重要的概念是:這一步,你自己欣賞自己嗎?你為此高興嗎?你會完全欣喜這個過程嗎?還是你根本看不起自己的努力?一小步、一小步的努力,就是到最終那個輝煌聖殿最重要的過程。如果我們忽略一小步、一小步的這個旅程,我們豈能到達終點呢?最後那一步最輝煌,因為它到頂級了,可是前邊的這些步子不值得讚美嗎?這一路都不值得讚美嗎? [04′44″]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真實地活在當下,能夠每一天計算一下自己今天的善行上哪怕長進了零點幾,只要有在微動,那明天再微動,我們就沒有停滯,我們就在向美好的方向前進,這樣就是一個進步的趨勢。 [05′07″]

  雖然進步並沒有像我們幻想出來那樣的形狀,但是可能進步本來就不是想像的那樣,它有它的一個真實的軌跡,不是從那個地平線起來,然後直著就升上了高空;它可能是斜線式的,一點一點地上去,上到某個點之後忽然騰躍!比如說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那功德不知道要差多少倍,在往上輾轉增上的時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多少次方、多少次方功德的轉變! [05′41″]

  這一小段,每一步、每一步是師父真實實踐過來的經驗。師父常常說:「佛法美啊!僧團美啊!」常常看到師父像是自言自語一樣,在那兒笑著發出由衷的讚歎。這個僧團就是我們現在所屬的僧團。師父也說:「哇,這些廣論班的居士真有善根啊!」就是這樣讚歎的。但是輪到我們自己評價自己的時候就一塌糊塗,我們總是看不到師父看到的那個閃光點。那麼在思路上到底有什麼一些過失呢?會不會是我們太注重結果那一刻的燦爛,而忽略了每一天那個珍貴的、不可或缺的、是唯一的途徑的那一小步? [06′2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4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4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4 (2020/07/30 ~ 08/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7:07 ~ 20:27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5-LL4 ~ P107-LL7 )
手抄段落 我還是舉個例……應該有的認識。


【全廣 II】第24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去你走哪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出去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00′35″]
  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噢,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禪!」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大有問題啊,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囉!四個字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哦!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地要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對吧! [01′23″]
  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哪,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簡單的啦!我們不妨這麼說了,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哪裡啊?一想:喔,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哦!假定說美國在東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向西的,你說向東你怎麼,向西走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的。所以到哪裡去一定有它的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死路一條,這很明白! [02′16″]
  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哪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喏!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是一生取辦,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這是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
[03′25″]
  好!我們聽了幾段。大家預習了沒有?事先預習是比較好的。像以前在研討的時候,常常分幾個研討小組,把下一次要研討的事先研討一下,就可以在對照的時候看一看:欸,有一些什麼沒有發現的點?那個時候還是滿令人驚喜的! [03′51″]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在這幾段裡到底要說明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呢?為了說明這個事情,舉了幾個例子呢?第三個,這幾個例子的差別點是什麼?你們可以思考一下。 [04′15″]

  在最後一段還是扣到: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我們目的就是這個。有了這樣究竟的目的,認識了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能夠走上我們該走的。所以師父說:「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這是師父的立宗,對吧? [04′53″]

  那麼有人說了:「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一開頭就是這種。一開始的例子是去台南,對吧?如果讓我去台南的話,反正不管了,我出門就走,我不知道我會走到哪裡去?到時候你們可能要去尋人啟示了。 [05′13″]

  所以我是在想:這個人他一定會走到台南嗎?是他很有把握的意思嗎?他沒確定路線。你說:「啊!那我小的時候,從家到學校這條路我也都是走熟的,已經確定路線了,所以他一定是一個不知道怎麼走的人。」不知道怎麼走的人,為什麼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這是急躁吧!是不是急躁?是急躁的心嗎?不能忍受在出門之前看地圖、好好學,因為這個沒有用,一邊走一邊問就可以了。會不會?有些人就是這樣安排的。 [05′50″]

  但是師父說:從那個門出去之後,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師父接著有一句話說:「哪有這樣的事情啊!」但是我們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哪有這樣的事情啊!」是什麼意思?怎麼會有人這樣子啊?哪有這樣走修行的路,說:不用看方向、不用看次第,直接上去修就對了?所以這是一個像《攝類學》裡的喀計(他宗)——有的人說。 [06′23″]

  師父接著說:「現在我們太多的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啊?又一句:「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禪!」師父說:實際上這裡邊有大問題啊!」這裡邊的問題,注意!師父說:你是只要念佛就好呢?還是只要往生呢?還是要成佛?注意!它有一個目的性的伸延。如果是為了要成佛,眼前最好的方法是要往生,要往生所以要念佛,他把最究竟的目的看完了之後,腳下的一步選擇是念佛。不是說:「好了、好了,不管了!我開始念。」什麼都不知道。這兩者差別是很大的! [07′13″]

  下面舉那個去美國的就更誇張了!他的門在那邊,他朝那邊走是走不到的,如果他向東走就會走到太平洋,死路一條。像我們去念《心經》的話,說「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個「無」到底是什麼?像一個小孩子也都會問:「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釋迦佛那麼有智慧的人說無眼耳鼻舌身意?」有的人就會認為一切空,一切作用都空了。萬一他的承許破壞了業果見,那麼就會有墮落的危險。為什麼他的承許超越了真正的量的邊際呢?就是他應該不了解那個空性的量是什麼、善知識怎麼教的,反正就那樣下去了。 [08′00″]

師父舉的這些例子,雖然聽起來在現實層面是滿誇張的例子,但是修行人犯這個毛病,師父說比比皆是!那麼我們現在開始想:「啊!那個誰家、誰家的某一個居士是這樣的。啊!某某人是這樣的。」現在師父要我們做的是,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 [08′2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5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5講_舊版4A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5 (2020/08/03 ~ 08/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17:07 ~ 20:27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5-LL4 ~ P107-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5-LL4 ~ P107-LL7 )
手抄段落 我還是舉個例……應該有的認識。


【全廣 II】第24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舉個最簡單的設問:學了這麼多年《廣論》,你會不會認為你的心一點都沒有改變,想到後世去哪裡心裡虛虛的?這是不是你一點兒都沒改變?或者你可以成立:「那學經典有什麼用?了解經典有什麼用?」這些是針對學了很多年的人。這兩個問題怎麼解決? [00′25″]

  說:學了這麼多經典沒有用,是根據什麼沒有用的?是根據我們對後世沒把握、心裡慌張,對吧?在想到念死和後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感到慌張或者感到恐懼,那接下來該做什麼呢?請問:由於念死無常而怖畏惡趣,接著應該什麼?現起三寶,應該真誠地皈依三寶。用那個所修的善所緣皈依三寶的心,來對治這個怖畏後世墮落,或者沒有安全感、極度地不安的這種心,而不應該停在這種恐怖中,反而說所學的沒用。是不是這樣的? [01′13″]

  因為皈依三寶有一個因就是要怖畏後世墮落,所以這種怖畏是合理的,如果不知道害怕倒是危險的。當我們生起了這種恐怖之後,沒有去緣念三寶,反而回頭否定自己,這樣不是很顛倒嗎?這樣不是險處嗎?努力了這麼多年,要去追悔嗎? [01′37″]

  所以要知道解決方案是什麼,你害怕就要皈依三寶。誰有能力幫我去除對生死的怖畏呢?是佛陀啊!那時候想到佛陀的功德我們去皈依的話,〈皈依三寶〉有寫到完全是可以去除怖畏。像觀世音菩薩就是聞聲救苦、施無畏,遊於這個娑婆世界度化我們。只要把我們那個怖畏的心,去緣念一個真正可以依靠的三寶境就可以了;不用停在那個怖畏的地方,反而否定自己這麼多年的所學。這稍稍連結上就可以了。所以這裡邊不論是念佛、不論是參禪,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一定是要走的。師父說:「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句話要向自己問哦!「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02′39″]

  像有的人雖然學習《廣論》了,但是會不會心情有不好的時候呢?最近如果障礙特別多、諸事不順,所以心情不太好,心情不太好就會想到:「我學佛怎麼學這麼苦呢?佛法對我有沒有作用呢?」 [02′55″]

  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再往下一步,就到太平洋了!最近諸事不順,怎麼會導致佛法就沒有用了呢?諸事不順、心情不好之後,你用佛法調了嗎?用佛法調呀!如果諸事不順,這個壞心情、負面作意放在這兒存著、積累著,不去對治的話,那再美妙的法——醫生開的藥再好,你不吃的話怎麼治病啊?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知道就是一種壞心情,它增益到自己對教法產生邪見了!這就是跳太平洋,這太嚴重了! [03′35″]

  所以怎麼樣把壞心情變好?考慮考慮怎麼樣提正念,降伏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負面能量、負向的思考,不要讓負面思考淹沒自己,到最後眼裡看出去都是灰灰的、都是傷感。要知道這樣的心是無常的、是可以對治的,它剎那、剎那都在遷流,它不是永恆的,它是可以被對治的! [03′58″]

  一旦我們學教理之後,就會分析我現在的心,怎麼樣去緣念、去對治它,而不會淹沒在那個現行裡只是喊苦而已。我們因為生起了這種苦受,以這種苦受為依據、為因,反而去否定佛陀的教法!自己感到苦,佛法就不真實了嗎?釋迦牟尼佛離開王宮走進苦行林,夜睹明星,悟到緣起性空、悟到不可思議的解脫生死的那些法——因為我心情不好,那些法就沒有價值了嗎?就不是真的了嗎?因為我心情不好,所以一切都是不好的,就是「是顏色都是紅的」那個毛病就發作了! [04′42″]

  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現起對治。你想想:我們這些對治法都是哪兒聽來的?全部是教理上聽來的,如果不學教理的話,每走一步都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學本論還有學這個綱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每一步都是實修手冊,都是指導我們怎麼樣從現在陷溺我們的這種負面作意,這種悲傷、無助、惶恐之中跳脫的一個力量,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去用它。 [05′12″]

  有的同學問:那我講的這個例子,和「不管了就出門」、「走走可能會走到太平洋」有什麼差別呢?就是這個人學著、學著,他走錯路了!什麼走錯路?就是思路走錯了。比如感覺到心情不好的時候,要趕快去提正念,提起正念來對治這個負面的作意、負能量。如果我們怖畏後世墮落,或者怖畏後世得不到人身、遇不到教法,那麼這種怖畏要去想:誰能救?那就是唯有佛陀能救,唯有三寶是皈依!這個時候應該馬上提起皈依的心,而不能用這樣的心,反而回頭說:「我學這一生有什麼用?」因為現在痛苦、因為害怕,他走了另一條路,可是《廣論》不是這樣說的,《廣論》說當我們生起怖畏後世會墮落的心,開始害怕的時候,要去尋找誰是皈依,這個時候正是要皈依的時候! [06′12″]

  所以你看,那路就反而走岔了。為什麼?就是《菩提道次第》他沒有學通呀!那條通路他通不上去,這個地方之後他突然向後拐了,他那地圖就沒有學清楚,地圖不是這樣走的!《廣論》上的都是我們的心路,你就知道到那個地方師父說該怎麼拐、怎麼拐、怎麼走,都是走向希望、走向正向的正能量。你們認為呢? [06′40″]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