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201講~第300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6講_舊版4A第1冊 P107-LL5 ~ P109-L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47講 248講 249講 250講
251講 252講 253講 254講 255講 256講 257講 258講 259講 260講

【全廣 II】第246講_舊版4A第1冊 P107-LL5 ~ P109-L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6 (2020/08/06 ~ 08/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0:27 ~ 24:04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7-LL5 ~ P109-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7-LL6 ~ P109-LL6 )
手抄段落 因為我曾經遇見過……仔細檢點一下呀!


【全廣 II】第24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念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剋期取證啊!」我聽了我非常讚歎,我說:「好啊,你剋期取證,我請問你,念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啊,他說:「我不但念一個七天,念了好幾個七,到現在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念不對還勸人家:「哎,你不要去管啦!」然後呢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這麼受了這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啊,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得說一下,說一下。 [01′04″]
  這一小段字面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修行人之間講話,是好朋友就可以直接說。他就直接說:「法師,你講《廣論》做什麼?還不趕快去修行!趕快去閉關剋期取證呀!」然後師父也是直接問過去:「你剋期取證了嗎?」那也沒有,說:「一個七不行,念了好幾個還沒有名堂。」師父說他自己也是受了這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大家都知道晝夜十萬佛號,師父說他輕鬆就可以完成的,師父是修過很多法、閉過很多關的人。師父說:「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注意!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是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 [02′07″]

  剛開始我們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對師父一下子轉到這個地方會覺得非常地突然,為什麼一直這樣去念就是「學我」的一個現象呢?師父接下來就會解釋,所以請大家接著聽。 [02′2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啊,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說看不破,你看破了嘛就放下了,放下了嘛就自在了。啊,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分人一看就懂,然後呢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呀?這話怎麼講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兩個字,你只要念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越深,對不對? [03′20″]
  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哎呀,忙這個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哎呀,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又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啊,忙得不得了!一聽見看破:欸,好,看破了。真正地看破呢,你還在世間的量則當中,對前面忙這件事情你是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微放掉一點,兒子女兒的事情,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 [04′20″]
  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自己越覺得很得意咧。結果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啊?太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哎呀,我七天趕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仔細檢點一下呀!
[05′09″]
  大家沒有看過《影塵回憶錄》啊?那個非常著名的「看破!放下!自在!」師父說:「這六個字,大部分人一看就懂。......當你程度越深,對這個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越深。」是對的!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看破了之後,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 [05′46″]

  接著,還記著師父一下子轉到哪裡了嗎?「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然後又問一遍:「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哪兩個字?看破!所以平常一天到晚說什麼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要漲,然後忙、忙——看破了!對前面忙的事情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最重要的後面——「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放下的什麼?是股票放下一點、兒女放下一點,但是心還纏在這個地方。 [06′33″]

  所以到現在為止,大家想一想:天天拼命用功為什麼是學我呢?到這兒看破也不對,看破的那些,它是世間的一個量則,還沒有到看破生死。看到這裡我們就想:哦!原來師父是站在生死這樣的角度上,要我們來談學佛這件事。不是把世間的一點事情看清了、看淡了就解決了,而是要往上攀登啊!要往上飛躍。我們要跨越的是生死這個深淵,不是僅僅爬上一座小坡就可以了。 [07′16″]

  所以師父接著說:「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就是沒看破那些世間的是是非非,我們會比沒看破的那些人好一點。但是要想拿對世間的是是非非看破的這個力量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越學越覺得意,這時候其實沒有看破生死輪迴,沒有基於生死輪迴的觀點在學習,可是卻自己得意囉!注意!結果這個我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說是能跳出輪迴嗎?怎麼能跳出輪迴!大多數人就犯了這個毛病。注意哦!這到底是個什麼毛病呢?師父接著說:「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去做什麼呢?趕快去修。「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就是犯這個毛病! [08′35″]

  所以師父希望我們好好地自己檢查一下。從一開始跟道友討論要學《廣論》、還是修行啊、還是閉關啊,到看破、自在,然後到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還是把生死中間的這個死結能夠看破。大家都知道生死的關要用什麼去破?要用空性去破。所以空性這件事如果不學的話,我們怎麼樣能夠在無明那個顛倒識對境的時候去取證無自性?是不可能的!我們無始劫來纏在輪迴裡的那顆心,會自己緣念到空性嗎?那得宿世有多大善根! [09′23″]

  所以一旦不學教理,就會沒法生起對空性的正確的希求;希求心都可能生不起來,何況去聽聞、去了解,還有實修!所以想要跳脫生死這個願望,在沒有系統地學習佛陀宣說如何才是跳脫生死的法之前,就以為自己懂了,就以為自己看破的是生死關,實際上是世間的是是非非罷了!這是當頭棒喝啊! [09′56″]

  如果我們真是修行的人,看到了這樣一個醒世——醒我們內心中的見解——的善知識語言,哎呀!那不是醍醐灌頂,也差不多吧!然後我們的心會有一種猛醒的感覺:對啊!我要去尋覓了脫生死之道,這些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看破了,如何是生死的結使我還不知道呢!這件事唯有誰知道?佛陀知道,唯有佛在教典裡寫得清楚明白,所以一定要去學的! [10′2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7講_舊版4A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7講_舊版4A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7 (2020/08/10 ~ 08/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4:04 ~ 25:36
廣論段落 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 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9-LL5 ~ P110-LL6 )
手抄段落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全廣 II】第24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 [00′54″]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01′40″]
  這一段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師父的第一句話說:「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是和什麼比的另外一條路呢?就是前面舉的例子:「不管了!反正趕快用功」,還有就是「上來就開始修」,跟那個不一樣的路就是另外一條路。那麼另外一條路到底是什麼呢?「有了圓滿的認識」。請問大家:對什麼有圓滿的認識?如果說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應該對於阿彌陀佛的功德,怎麼樣去念,要有什麼加行、助行,還有要怎麼持戒這一系列的,乃至要生幾品、幾品,用什麼樣的發心,都有一個詳盡的教理上的了解。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到底是為什麼?是像阿彌陀佛那樣有悲心和智慧,在因地的時候花七個大劫,用他的修行造出了這樣的極樂世界,功德圓滿了。所以我們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02′57″]

  師父說另外一條路,還有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到底是為什麼修行的?為了脫生死,還是為了令自他都了脫生死的這個目標,我要去成佛?注意哦!這另外的路,他是從發心開始就不一樣了——不僅僅是為了脫個人的生死。就像迦陵頻伽鳥的雛鳥還沒有出蛋殼,在蛋殼裡的叫聲就跟其他的鳥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發心的時候就不一樣。 [03′30″]

  如果我們對這條路、對這個成佛之路有了一個圓滿的認識——那我再問大家:對成佛之路有圓滿的認識,怎麼認識?我們聽到師父說到這裡,一定會現起這樣的疑問。但是你接著聽,內心中的疑問慢慢就會有回答。 [03′49″]

  接著師父說:「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看起來是非常地紮實!「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接著師父舉到了念佛法門,說憨山大師說得清楚,而且不但是憨山大師,很多祖師都是這樣講的。 [04′13″]

  為了研究憨山大師到底說了什麼,我這裡給大家念一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中這一段。師父對這些論都是讀過、都是研究過的。 [04′28″]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說:「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05′05″]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05′54″]

  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06′32″]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頭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疎,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07′49″]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08′31″]

  這一段祖師的語錄是比較白話的,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只不過這裡邊的愛,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的流轉了解一下,它始於根本無明,如果不學習空性的話,也很難斬斷這個根本。所以師父這裡邊說:「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的,當下你就會知道你造的是個淨業。其實關於這一點,我也問過師父。師父說:「你功夫做得得力的時候,這一聲佛號到底心裡邊有沒有底氣,你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有一些人用功,外面騙騙別人是可以的,但是終究是騙不了自己的,所以這個功夫要紥實地用啊!」 [09′24″]

  這一小段,看一看和《憨山大師文集》裡這一段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在師父的日記裡談到生死,大概也都是這樣的一個痛切之心。憨山大師是這樣講的,很多祖師也是這樣講的,師父也是這樣講,他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確實應該先有圓滿的認識——比如說什麼叫生死?怎麼叫了生死?什麼叫能夠淨化這個生死的根本?憨山大師整篇都在講這個,說我們弄不好就全身像在火坑中一般,三界輪迴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去學整本的道次第,不去了解什麼是生死、生死的過患是什麼,如何脫離生死?如何尋覓空性?如何發大乘心?不學這些教理,我們也還是不清楚。所以師父才勸我們說有另外一條路——有圓滿的認識,然後下腳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這真是對我們的一番痛切之心啊! [10′38″]

  如果大家想要真的好好修行,就不能把師父的話當作耳邊風,還是自己做自己的,認為自己那個比較有道理。聽一聽善知識們怎麼說,再聽一聽祖師、菩薩都怎麼說。我們是要學佛的,那麼學佛和學我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到底我們有沒有懂佛陀是怎麼講生死這回事的?怎麼去了生死的?所以一定要學教理呀!教理就是佛陀講的,佛正法有二——教正法和證正法,要對教正法進行精進地聞思,然後才能夠進入證正法的修證。 [11′2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8講_舊版4A第1冊 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8講_舊版4A第1冊 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8 (2020/08/13 ~ 08/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4:04 ~ 25:36
廣論段落:P2-LL4 ~ P2-LL3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菩提道炬
手抄頁/行:第1冊 P109-LL5 ~ P110-LL6 
( 2016 南普陀版:P109-LL5 ~ P110-LL6 )
手抄段落: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全廣 II】第24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在上一段說,有了圓滿的認識,下腳的每一步都能夠對,然後自己在用功的時候,比較知道——比如念佛,這個佛號是派得上用場的。我們積了一個淨業,積夠了就可以不用手忙腳亂。「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夠認識呢?」師父說:「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接著四個字——「非常簡單!」他說:「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我們只要學《廣論》,就會認識到圓滿的教法,有沒有發現?那麼不學的話,就不了解佛陀是在講什麼。當然學了之後,你可能沒有聽懂宗大師在講什麼,到最後可能還是在學「我」。關鍵這裡是說「有了圓滿的認識」,我們的認識要清淨圓滿、沿著這個傳承的教法學下來的,不是弄自己那一套。就是要改換頻道! [01′28″]

  然後師父又回到了念佛,說:「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我們要了解了再去念。接著說:「那的的確確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說如果條件再夠一點的話,不但是要到極樂世界邊地了,下品下生、下品上生、中品、凡聖同居土,最後就到了什麼呀?到了實報莊嚴土,到了這麼高的境界呀!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去那裡,因為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的所依,能夠對佛教生起信心,能夠堅持學下去!所以得一次人身要好好地利用它。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光對我們來說都非常地珍貴,一定要用它來造集非常殊勝的淨業。 [02′32″]

  所以今天學的這些,如果大家能夠再再地想一下,不管我們是剛學《廣論》,還是學了很多很多年了,要隨喜自己能夠遇到這麼圓滿的教法。我們可以完整地、清淨地遵循佛陀的教誨,聽一聽佛是怎麼講的,真正地像師父希望我們那樣去學佛,而不是拼命用功、拼命用功,結果不知道佛法在講什麼,終究是在轉自己的那一個區域的事情。我們的區域的事情就是生死輪迴啊!可是只有佛陀有講了了脫生死的法,不學佛陀的教法,怎麼樣了脫生死呢? [03′25″]

  然後,師父在第二段說:認識圓滿的教法,非常簡單!就是要從這個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學會了。那麼為什麼學習本論就會了解圓滿的教法呢?還記得師父說:「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對吧?全在本論這裡邊,要學習!那麼看看其他祖師的看法是什麼呢?像《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顯明義釋》對《現觀莊嚴論》的這個偈子有詳細的解釋。貢唐大師的《顯明義釋筆記》提到:「這個偈子開示了信、進、念、定、慧,就是一位補特伽羅成佛的一切道,都攝為三士道次第,而信、進、念、定、慧含攝了道次第的圓滿道體。以皈依為主,其他下、中士道都是皈依的支分,因此下、中士道攝為信根;上士道就攝入了進、念、定、慧四根當中。『緣佛等淨信』開示了趣入總體聖教之門是皈依;『意樂圓滿念』開示了趣入大乘之門是發心;『精進行施等』開示了進入大乘之後,總學六度的道理;而『無分別等持』等開示了別學後二度的道理。」 [05′30″]

  另外阿克慧海大師在他的《廣論講解誦授的筆記》中也有提到:「貢唐文殊說:《現觀莊嚴論》提到『緣佛等淨信』等文,是大乘道次第的總綱。這之中最初需要對善知識的信心、緣著佛陀等的信心、相信業果的信心、相信四諦的信心、對於三學道的信心,以及對於無上菩提的信心之門而發心等。這以上都是信心的法類。 [06′07″]

  《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對一切智做禮讚,在《辨析》中它有說:『無常等十六行相所攝的是共中士道,因此『緣佛等淨信』開示了共下、共中的道。』在〈慈氏論典〉中也有說:『第一句開示了信心等共下、共中士道,後面的句子則是開示上士道的一切相智、施等六度以及意樂圓滿——發心,冠上『念』的名稱;『無分別等持,知一切諸法,智慧等為五』,將靜慮和智慧別別宣說。《廣論》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以及別於後二度學習道理的說法與此是相順的。因此《現觀莊嚴論》與《廣論》的科判是相似的。』」所以它確實是一個從凡夫地到成佛的圓滿綱要的引導。 [07′09″]

  這是再列舉一下其他的善知識們的教理依據,讓我們對師父所講的「有圓滿的認識」這一點,可以再從其它善知識的教理做一個更廣泛的探討,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 [07′2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49講_舊版4A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49講_舊版4A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49 (2020/08/17 ~ 08/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5:36 ~ 27:04
廣論段落:P2-LL4 ~ P2-LL2 今初 總此教授……亦即此之造者
手抄頁/行: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 2016 南普陀版:P110-LL5 ~ P111-LL6 )
手抄段落:那麼這是個大綱……這一點我順便一提。



【全廣 II】第24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接著來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這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那麼是什麼呢?說《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地照著,換句話他的藍圖,他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00′56″]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說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便一提。
[01′34″]

  好!現在我們看,說:「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師父說:「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這句話大家是怎麼理解的?是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阿底峽尊者造的嗎?是這個意思嗎?還是有人說:「也許他們是同一心續,不同的示現。」六世班禪大師說:「不是《道炬論》的作者就是《道次第廣論》的作者,這是在說:如果《道炬論》沒有出現三士道次第的說法,就沒有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會出現這本論就是依靠《道炬論》才出現的緣故。總之,《道炬論》所說的三士道的次第和本論所說的三士道的次第是同一個。」這樣理解比較好。 [02′49″]

  師父也說: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整地接受了阿底峽尊者的圓滿傳承。最後終於傳到了宗大師身上,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都傳到宗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03′13″]

  接著「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請問那一點是什麼呢?你們有預習吧?師父說:「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這樣的,而是說我們看《菩提道炬論》能不能看懂呀?大家可以試著看一下。而是說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更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誰很清楚、很明白?是自己吧!看書的人會自己明白:看《道炬論》的時候就會沒有像《廣論》看得那麼懂。 [04′12″]

  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師父說:「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不知道其中是怎樣,「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如果本論的話,看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能解決,那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看了《廣論》之後,有沒有解決我們原來在比如說念佛、參禪這樣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還有師父後面,注意!「念佛成功、參禪成功、學教成功」,這個成功是什麼?是穿越了障礙,對吧?我們有沒有透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穿越障礙呢?有沒有把《廣論》上所說的教理和自己的學修結合起來呢? [05′18″]

  比如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聽法的歡喜心。剛開始師父在美國講《廣論》的時候是很艱辛的!講著、講著人就都走了,剩下師父一個人。然後再開始講、再走了!師父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堅持講下來,講到現在有這麼多同學在學《廣論》。對我們來說,我們剛開始接觸《廣論》的時候,有的人一聽之下就是相見恨晚哪!有很多很多那種對於佛法的虔誠、對於佛菩薩的虔誠,由於學《廣論》的原因,就像泉湧一樣出現!但是也有的同學學了一段之後,他這種感覺就不是每天都在增長,然後慢慢平淡,有的時候甚至有點麻木了。那這個時候怎麼用我們在《廣論》裡學到的這些教理,來度過這個有點生不出來感受的階段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06′29″]

  還有我們拜佛有的時候很相應,有的時候就很平淡,還有的時候甚至不想去拜佛。那麼這個過程中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推動力,把自己低落的心讓它昇華起來?用什麼樣的對治法呢?是不是要憶念佛陀的功德,憶念暇滿的勝利,甚至憶念菩提心的勝利,用這樣令心歡喜的法類,試著去對治一下自己那種下沉的狀態? [07′04″]

  注意哦!師父說,學了《廣論》的話,不是說很多問題,是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能解決。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會有疑惑嗎?這本《廣論》會解決所有的修行的問題嗎?那請問:三士道會解決所有的問題嗎?那我們所有的問題的根源到底是在哪裡?如果是在無明的話,解決無明可不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 [07′4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0講_舊版4A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0講_舊版4A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0 (2020/08/20 ~ 08/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所言根本及直接造者
音檔: 4A 25:36 ~ 27:04
廣論段落:P2-LL2 ~ P2-LL1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0-LL5 ~ P111-LL7 
( 2016 南普陀版:P110-LL5 ~ P111-LL7 )
手抄段落:那麼這是個大綱……這一點我順便一提。




【全廣 II】第25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修行的問題這本論都可以解決的話,那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這本論可以解決嗎?說:「那不一定!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這兩個是不一樣的。」這樣答可以吧?那麼在生活的時候是沒有修行的問題的,在修行的時候也不會碰到生活的問題,所以這兩塊是別別無關的,是這樣的嗎?《廣論》解決了修行上的問題,但是未必能解決生活的問題,是這樣嗎? [00′39″]

  大家往後看就知道我們在《廣論》上所提倡的修行是指二六時中念茲在茲,主要是心中正知正念的提持。那麼生活的時候需要有正念嗎?生活的時候沒有正念會發生什麼事呢?就是會被壞習慣牽著走。我們與人相處、我們對待錢財,比如說你所花的總超過你所賺的,這樣的話你怎麼可能不缺錢呢?賺一個,花兩個、花三個,那怎麼可能不天天掙扎呢?肯定會為這個錢財掙扎。那麼像類似這樣的問題,《廣論》也可以解釋嗎?因為學、學、學,我們會增加智慧,我們就會用這個增加的智慧審視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去看出哪種行為、習慣是對我的快樂有妨礙的,然後我們就去調整。所以一旦能解決修行的問題,是否就可以解決生活的問題? [01′36″]

  還有我們修行人是「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還是「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如果這兩者合而為一的話,那是怎麼合起來的呢?因為生活也是用心活著吧?修行也是用心來修行。所以只要關注內心,平復內心的這些波瀾起伏,然後降伏內心的貪瞋痴,是否就是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呢? [02′05″]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透過降伏內心來解決?那就涉及到這疑問了:佛陀要我們覺悟內心,而覺悟內心就等於徹底了結了輪迴的這件事情,這件事是真的、假的?透過薰習教理,然後生死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人生還有什麼大事情呢?還有什麼東西那麼怖畏,讓我們沉甸甸地放在心上,壓得透不過氣來呢?如果那麼大的問題都能解決,小問題不能解決嗎?一個人能夠搬起一百斤,難道拿不起一斤的重量嗎? [02′44″]

  所以,如果我們慢慢地學會用教理來打開我們在每一件事上所執著的那個點——心會攪在那個地方打一個死結,然後就特別放不下或者特別痛苦,有的時候甚至沒法睡,或者也吃不下,晝夜牽纏著這個苦,這個苦斷也斷不了、放也放不下,真的是非常地難熬;這個時候,去聽一下師父的《廣論》,或者是翻開教典看一下,然後就好像突然出現一個隔離空間,對我們身心像刺一樣正在扎著的那種痛,就好像抽離了一下,突然間就有一個很深的療癒。這是一個療癒的層面。 [03′27″]

  還有的人想要問題解決,一直找不到解決方案,靈感就是不出來,不知道該有什麼解決方案。這時候還是自己慧力沒提升到那個可以穿越困境的高度。那我們一直學教理、學教理的話,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的智慧慢慢攀升的時候,我們就越來越能夠面對每天這些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事情,對我們的身心所產生的撞擊。我們穿越了一個、超越了一個、飛翔了一個,就會更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下一個。 [04′04″]

  所以,雖然師父沒有說所有生活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所有生活的問題還是心的問題,對吧?心靈的問題。比如心對教理的認識,心對自心的認識,心對人際關係的認識,還有心對財富、對朋友、對眷屬、對世界觀……,對很多問題的認識。透過學習佛法之後,佛陀就像一個導師一樣,引領著我們在任何事情的抉擇上不要失去正知正念。因為有正知了之後,才不會讓內心的煩惱氾濫和翻滾。我們的內心不會被煩惱佔據的時候,被一個正知正念所引領的時候,才知道哪裡是快樂的、哪裡是痛苦的,才會對當下所面對的問題,拿出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隨著情緒,隨著自己過去的習染去做那樣一個並不理性的抉擇。 [05′02″]

  所以如果所有的修行問題都能解決的話,是不是我們由於值遇了《廣論》之後,我們的生活將會一層、一層、一層地超越原有的藩籬,進入到稍微自由一點的空間?因為這全是智慧提升了的緣故。 [05′19″]

  所以師父說「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這一點,大家是怎麼思考的? [05′26″]

  反過來我再問一下:所有的修行問題都能解決的話,那是不是我們對於修行所產生的疑問,可以在《廣論》上尋找呢?但是如果學了一段時間還找不到解決方案,那是什麼問題呢?是《廣論》上沒有講,還是我不會找?還是我不熟悉?還是發生了問題之後,我不知道該拿哪一段的教理來對治?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不知道拿教理來怎麼對治,就更應該去尋覓:我現在這個心的狀態,該用《菩提道次第》哪一段來對治呢?應該去尋覓,而不是說:「啊!我學了這麼久,好像煩惱沒調伏多少。」然後反而退心不學了。 [06′21″]

  師父說的「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能解決」這一句話不是隨便講的,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這裡邊有三世諸佛所講的奧秘,關於如何從凡夫到佛地的所有道次第,這裡邊是沒有缺少的。我們用這麼少的時間就可以學到諸佛的心要,這不是一個很少的福報就能夠感得的一件事情。那我們遇到了之後,是否能夠感受得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解決我們修行的所有問題? [07′0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1講_舊版4A第1冊 P111-LL6 ~ P114-L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1講_舊版4A第1冊 P111-LL6 ~ P114-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1 (2020/08/24 ~ 08/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A 27:04 ~ 4B 02:56
廣論段落:P2-LL2 ~ P2-LL1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1-LL6 ~ P114-LL4 
( 2016 南普陀版:P111-LL6 ~ P114-LL5 )
手抄段落:彼復即是大阿闍黎……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全廣 II】第25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接著我們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勝然燈智」就是他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 [00′44″]
  這一小段,師父在解釋「勝燃燈智」,別諱「阿底峽」。說:「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就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這句話就是這樣的意思。 [01′09″]

  接下來我們要聽「其殊勝分三:圓滿種中受生事理,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01′2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其殊勝分三: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 [03′13″]
  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04′32″]
  大家剛才聽到阿底峽尊者從圓滿種中受生的事蹟,還有他自己教證的功德,乃至得已於教所作的事業,分這三個科判。在第一段中,師父就「圓滿種中」說了他的家世。然後又提出了一個問題,說英雄是不論出身低的,你只要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沒人在乎你的出身。但是在這個地方又牽涉到尊者的出身,說家世是圓滿的,師父說這個有大關係的!接著就出現了一個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大家有沒有記得?是只看什麼呢?只看眼前的果——看「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的世間的功效」,比如說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下面還有一點:「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那麼佛法講的和世間講的只看果差多少呢?「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到底有多長呢?師父說:「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在這裡邊講了四個字,叫「無量無邊」! [06′08″]

  在這個部分,對「圓滿種中受生事理」的家世圓滿的問題,師父給我們拉開了一個無量無邊的時間概念。既然有無量無邊的時間概念,就會有一個心續在這無量無邊的時間、空間中存在,它會由三世因果這樣的次第一直成熟下去。所以在提到阿底峽尊者「圓滿種中受生事理」的時候,師父讓我們注意到了一個無量無邊的時間概念。說從無限悠遠的過去到現在、到無限悠遠的未來。尊者的家世,居然可以放到這麼悠遠的一個時間的洪流中去讚美!我們可能想到這裡就會斷線了,不知道該怎麼想下去。 [07′08″]

  那麼,為什麼要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邊去讚美阿底峽尊者圓滿種中受生的這個事理呢?大家有沒有想過?想一下,為什麼要放這麼長的時間呢?接著就出現了: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功的。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呢?因為他是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是用非常、非常漫長的時間在修行。所以舉了《華嚴》上面的善財童子,說:從凡夫到十信滿心,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所以感得眼前的果」。 [08′00″]

  在這無量無邊的時間裡,師父讓我們去看這個「圓滿」兩個字。師父說:「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樣的圓滿從哪裡開始呢?居然是從出生開始的!接著師父說:祖師位次的高下,一定跟宿生的業因有關係,凡是越高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但是如果他已經成佛了就不一定,他會隨著弟子的根基隨宜地示現。 [08′40″]

  在這一小段裡,我想提一個問題:「圓滿種中受生的事理」,其實我們倒很樂於聽一下阿底峽尊者的出身,但是在講述阿底峽尊者受生圓滿的這個事相中,師父把無量無邊的時間放進去,還有把那麼長劫的一個大乘修行者從因到果的圓滿放進去。這樣的話,就讓我們想到:尊者圓滿的受生不是沒有因的。那麼往昔劫這個圓滿的因,到底經歷了多長的時間才達到今世的圓滿呢?這裡邊就充滿了一個大乘行者在因地的時候刻苦修行的點點滴滴,乃至可歌可泣的這些故事。 [09′32″]

  所以這「圓滿種中受生」,並不是像看起來那樣——出生在王族,地位非常地顯赫,好像生來就與眾不同,沒有那麼簡單!如果去看他的因的話,這是長劫累積的修行結果,所以這個圓滿種中受生,我們就會在心裡邊肅然起敬。因為這是一個修行所感得的圓滿,並不是天生就不平等,他生來就是王子。 [10′02″]

  師父在「圓滿種中受生事理」的這一件事上,就讓我們看到:我們看一件事情的角度往往從現世的角度去看,就算過去有因,也不會從無量無邊這樣的時間去看,更不會從一個「他是大乘修行者」的一個角度去看。 [10′26″]

  當我們看到阿底峽尊者圓滿受生的這件事的時候,師父大大地改變了我們對這個事情的觀點和看法。在這一件事中,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遼闊,還有一個生命的巨大轉變。因為他從不圓滿到圓滿,都是在變,而這個變的過程中是越變越精彩、越變越無與倫比,直到走到無見頂相——難以企及的頂峰。我說的難以企及,是凡夫在因地的時候難及企及,如果刻苦修行的話,也會修成那樣的無見頂相。 [11′09″]

  這個章節我也是看了很多次,一直在想:師父在「圓滿種中受生事理」著墨這麼多,到底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介紹一下阿底峽尊者出生在王族非常地顯赫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去找尋有多圓滿、這個圓滿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要解釋這些呢?大家想一想。 [11′39″]

  解釋這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為了讓我們也能夠修集這樣的因?讓我們的心從眼前的這些事上也看一看,實際上我們的生命放在一個時間無量無邊的尺度上——時間無量無邊叫不叫一個尺子呢?無量無邊是尺子嗎?尺子好像都有頭有尾,無量無邊也是一個尺子嗎?如果放在這樣的一個長度,去丈量我們生命的圓滿的話,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些什麼?因為畢竟那些因都是自己種的,果也是自己受的。 [12′1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2講_舊版4A第1冊 P113-L1 ~ P114-L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2講_舊版4A第1冊 P113-L1 ~ P114-L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2 (2020/08/27 ~ 08/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0:00 ~ 4B 02:56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3-L1 ~ P114-LL4 
( 2016 南普陀版:P113-L1 ~ P114-LL5 )
手抄段落:其殊勝分三……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全廣 II】第25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在介紹這個科判的這一段,師父說家世是第一個。第二個是他自己所獲得的功德,師父這裡邊說自利。這個自利的部分,不用想成是完全的自利,有的是為了利他的自利,比如說你如果想救一個人的話,先學會游泳還是必要的。你說這游泳是自利嗎?當然掉進水裡之後你自己可以游出來,但是看到有其他人的時候,你也可以幫忙他們。 [00′31″]

  那麼問題不是說是不是「完全的自利」,接著想一想師父怎麼講的。說自利又分兩個部分,記得是哪兩個部分嗎?教正法和證正法——師父說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諸位聽到這一段,或者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在想什麼?學尊者的傳記,就是為了啟發我們對於上師三寶的信心,然後可以改變我們生命中的不圓滿和痛苦。那麼此處出現了「其身獲得功德事理」的自利,自利的角度,師父說從教、證兩個方面。我想問大家:如果我們想為自己做點什麼事的話,我們會做什麼呢?給自己泡一杯茶慰勞一下自己、讓自己去旅行、去把掙來的錢花掉,還有做一些什麼覺得好像對自己挺好、挺滿足那樣的事情,應該會列一堆吧!就叫「享受」——愉悅感——對吧?我們會做一些這樣的事情,覺得這是對自己有利的,是不是這樣?我們大概就這樣照顧自己。 [01′48″]

  但是在此處師父說:教正法是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正法也是對自己最好的,自利不就是這樣嗎?最佳利益自己的方式。這個和我們平常的概念的區分應該是很大的,儘管我們修行很多年了,但是提到照顧自己,我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照顧自己呢?會想到最美的自利是教正法的圓滿和證正法的圓滿嗎?這兩個字突然在這一段中跳出來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會不會被嚇到?我們幾曾想過用教理完成對自我的最佳保護,用證正法完成對我活這一生的最佳獎賞?可是此處卻赫然地寫著「教正法、證正法」! [02′43″]

  那麼從法的定義上來看——法性悲憫,具有從惡業中救護、從煩惱中救護、從痛苦中救護這樣的功能。那麼看一看我們在世間做種種、種種的事情,還不是讓自己從苦一點的、不那麼悅意的地方到更悅意的地方。可是我們能把自己的苦樂和教正法用一條最短的線連起來嗎?說:「請你休息一下吧!」我們有想過在正法中休息嗎?讓我在我法二執中焦灼和翻滾的這個心放在一個正理觀察的空地上,我們就可以休息。有聽清我講的嗎? [03′30″]

  用教正法和證正法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包括保護自己,當自己憂慮的時候讓自己不憂慮等等、等等,把我們的心從負有缺憾的種種現狀中救護出來。而且師父輕描淡寫地,像白雲出岫一般流暢地講出了這句話,可是在我心裡引起了雷鳴般的作用:哦!原來教正法和證正法是最佳自利的一個方式。 [04′04″]

  所以看到此處的時候,大家是否可以靜下來想一想:我們這一生做的最想要利益自己的事情,離師父的這一句話隔多遠呢?我們是否會在這一句話上讓自己徹底地醒覺一下——教正法和證正法可以完成對我自己生命最深刻的、最悠遠的、最究竟的利益嗎? [04′35″]

  如果說:啊!那暫且成立這樣是對的。那麼在我們學習教理的時候,多少都覺得心裡會有一個疑惑:「這是在修行嗎?這是在離苦得樂嗎?」當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當我們在背書的時候,當我們在辯論的時候,當我們在廣論班裡跟別人研討《廣論》的時候,我們是否會直接感受到:其實這就是對我生命的最佳利益,我就在用最佳的方式利益自己——圓滿自利,走在最正確的利益自己的路上? [05′10″]

  還是我們都有些許的疑惑:我天天聽法這是修行嗎?是不是我得去真正地修行——盤腿坐在那兒念儀軌?或者說打坐才是修行?好像對教正法的聞思就不是修行,不是能夠利益我的生命的。我們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一些念頭存在著,是否是這樣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祖師大德為什麼一定要教誡我們深刻地、認真地學習教理?教理到底跟離苦得樂有什麼關係?指示了我內心怎樣的方向?我真的需要上來就學教理嗎?這些問題大家可以好好地問一下自己。 [06′03″]

  還有學了這麼多年的教理之後,有的人就說:「我煩惱有斷很多嗎?好像沒有實修。」但是在學《廣論》的時候,到底糾正了多少可怕的錯誤呢?我們就沒有去算了!比如說謗法罪,比如說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罪,還有親近善知識之後不如法的行為......,自己透過學《廣論》能夠取捨,能夠憶念三寶功德,知道大乘的法必須修菩提心,乃至要出輪迴必須修空性......,這些概念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幾乎是隨處可見的,好像走進了寶山一樣。我們會覺得獲得這樣的見解是很自然的,因為這是《廣論》教的。可是如果沒有用這麼長的時間學習《廣論》的話,我們到哪兒去尋覓這樣圓滿的見解,用這個見解充盈我們的內心,從而避免走彎路呢?好像修行沒有所成的樣子,但是正知見聽了多少?正知見是什麼?正知見就是眼睛,眼睛是做什麼?就是看路的,會去看哪裡是沼澤不要走,哪裡是深淵不可以跳,然後走一個光明坦途。 [07′12″]

  那先長一雙眼睛重不重要呢?還是馬上開步走重要呢?如果如眼目般的教理是這麼重要的話,那麼為什麼它不是對我們生命的最佳饒益呢?為什麼不是對我們生命的最佳利益呢?所以就不用一邊學教理、一邊懷疑有沒有在修行了,問題是有沒有在認真學呀!我覺得學著、學著我們不要去懷疑自己這條路走得是錯的,一定要從聞、思、修,然後戒、定、慧,一點點地開始。而這也是太多位的祖師為我們示現修行成功的一條——注意我下面那兩個字——捷徑!有些人認為學教理會浪費時間,但是不學教理浪費的時間可不是一劫,不知道是多少劫那樣算的。所以看到這裡的話,就了解到有教功德、有證功德,而證功德是由教功德來的,如果沒有教,是不會有證的。 [08′15″]

  我常常在師父的日記裡看到師父是多麼重視學教理,也看到師父在新版的《廣論》裡面講到:以前看祖師的故事就覺得很有趣,可是慢慢看著看著就覺得有很多修行的扼要在裡邊。如果認真地去閱讀的話,實在對自己的修行是一個最佳指導,全部都是用功訣竅!你看「圓滿種中受生」,放入了大乘修行者的這個因和果,時間拉到無限悠遠的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所以我們的相續會放在一個無限的時間軸上這樣去看、去安立因果。那麼從個人所獲得的功德——功德是什麼?很多吧!比如說福報,還有智慧資糧等等這些——卻是從佛陀所宣講的教正法,和佛陀親證的證正法這兩點出發的。用現在的話來說:衡量我們的幸福指數。你有多幸福就看你教正法學多深、證正法證多深。你有多快樂是從這兩點直接出發的。 [09′28″]

  學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剛剛這個科判,師父就把這麼珍貴的種子放在我們的內心,大家會不會覺得師父是一個大善巧者呢? [09′4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3講_舊版4B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3講_舊版4B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3 (2020/08/31 ~ 09/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2:56 ~ 05:09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 2016 南普陀版:P114-LL4 ~ P115-LL3 )
手抄段落:所以圓滿的教法……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全廣 II】第25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現在接著往下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什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01′05″]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能仁」,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02′19″]
  接下來這一段說:「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福德的圓滿、智慧的圓滿;智慧的圓滿包括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然後在這個地方提到教、證法。注意!我提問題了:「教」講了哪個道理呢?你們有看書吧!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個是什麼呀?「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那麼接著是什麼?「修行些什麼,如何修行。」懂得了之後要做什麼呢?「照著去修行。」所以是幾個呀?一連串的修行,第一個:「為什麼要修行?」哪裡告訴我們的?教理。「修行什麼?」誰告訴我們的?教理。「如何修行?」教理告訴我們。「懂得了照著去修行」,還是要教理告訴我們!現在又說了一遍:教、證二量就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之後,還要從利他的角度再學習。 [03′42″]

  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會認為師父擴展我們的視野的部分又是哪些教誨呢?那為什麼要學教理?比如說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教理就告訴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修行?那修行到底有些什麼內容呀?這些內容。那怎麼樣修行呢?這三部曲。接下來,懂了之後就要去修行。所以他是一個人從最初懵懂地對佛法的一個喜好到成為功夫非常非常扎實的、精湛的這樣一個大乘行者,他要經過教正法和證正法的淬鍊,反覆地讓自身的利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會有本事去饒益他人。 [04′34″]

  所以它是貨真價實的一個功德的修鍊。這個功德不是憑空而至的,而是要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從教理的學習到證得這個教理的證德的部分,反覆、反覆地去磨練自己的心,經過很長時間的累積資糧才能夠達到的。所以真的要從內心深處禮敬這些經過了長劫修行來利益我們的師長們。 [05′1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4講_舊版4B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4講_舊版4B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4 (2020/09/03 ~ 09/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2:56 ~ 05:09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4-LL3 ~ P115-LL3 
( 2016 南普陀版:P114-LL4 ~ P115-LL3 )
手抄段落:所以圓滿的教法……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全廣 II】第25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講到這裡的時候,師父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在這個地方,我又想問問題——因為跟師父學習的時候,常常會舉手問問題——那對阿底峽尊者不是真正地喜歡的話,不能看這本書嗎?大家的回答是什麼?你們怎麼想? [00′28″]

  那我們就想:我們是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呢?還是不歡喜的?你們研討的時候會在這兒停下來嗎?師父這樣講能理解嗎?應該是學了《阿底峽尊者傳》之後,才會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那為什麼說如果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就去讀這本書呢?你們有答案嗎? [00′57″]

  師父接著馬上說:「佛教書局有。」地點告訴你了!接著又一句話:「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看什麼呢?看書。「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又說了:「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而且接著說,「是用白話寫的」。有沒有發現?說你要真正地喜歡看《阿底峽尊者傳》的話,還有一本書就是《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而且也在佛教書局、是用白話寫的傳。接著又進一步說:「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這一句結論:「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 [01′51″]

  師父「不得了」那個語氣記得吧?那語氣突然提高。那個語氣會讓我們內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嗎?這就是我比較建議大家聽帶子的原因,因為你會把師父講這一句話的語調的感覺記在心裡邊。能不能感覺師父在非常非常歡喜地給我們介紹?而且他說如果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歡喜的話,還是有點客氣,會不會?害怕我們排斥。是怕我們排斥才這樣說的嗎?你們可以自己考慮一下。 [02′28″]

  接著說:兩位一位在印度,一位在西藏。當時乃至後幾百年中都被稱為「第二能仁」呀!實實在在地是佛陀再來。 [02′43″]

  這一小段並不是很多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師父非常非常熱切、非常非常歡喜地給我們介紹這兩本書。對於我們學佛的弟子來說,那個時候三十多年前,有聽過《阿底峽尊者傳》嗎?我們應該不知道。我們會對《宗喀巴大師傳》生起想要去學的這種欲樂嗎?師父這樣一句介紹的話——我那個時候聽到這裡就趕快去找這本書,翻遍能接觸到的書店還有流通處,就要去找到這本書。 [03′26″]

  那個時候如果誰有一本《阿底峽尊者傳》,我都想不睡覺把它抄下來,然後一點一點看。因為那個時候這本書實在是很稀有,幾乎找不到的!有時候想如果沒有的話,就大家先把書借來,然後每個人分幾頁抄,免得一個人抄到手都不能動。聽到師父這樣介紹的話就特別特別想看,師父這麼這麼尊敬、這麼歡喜的心,給我們介紹的這位王子出身的祖師,到底有怎樣令人驚歎的事蹟?還有宗喀巴大師到底是怎樣的?那時候這一段真的是讓我們的內心生起了無限的渴仰! [04′08″]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想沒想過?這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傳》,師父在介紹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種中受生的這樣的一段之後,接著就把《宗大師傳》在這個地方介紹出來,在這段裡就介紹了這兩本書給我們。我會覺得在介紹《阿底峽尊者傳》這樣的一個節奏感中,就顯得非常地明亮,我們會從「圓滿種中受生」,而想去了解阿底峽尊者所有的功德;那麼因為本論的作者是宗大師,我們還會想去了解那宗大師是怎樣的。所以對於那些特別特別想了解祖師行誼的弟子來說,師父這兩本書的介紹,無疑就像一個乾渴的小苗突然被師父澆到了水一樣。不然那個想讀書的人讀不到,天茫茫、地茫茫,找不到要找的書,那真是坐臥難安的焦慮感。我會認為解決了很多人很想要去了解《阿底峽尊者傳》的那種渴望。 [05′19″]

  諸位一定也有經歷過,當你特別想找一本書,天南海北到處求人也找不到,可是你也不能把這本書忘記;它就一直在白天裡、在黑夜裡,在你的生命成為一種很強烈渴望的那種痛苦。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位老師跟你說哪哪哪有這本書,這一句話就跟救命一樣,你看了這本書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有的時候可能生命正遭逢一個很大的風險或者很大的一個坎,但是因為看了這本書的緣故就過了。怎麼過的呢?因為隨喜佛菩薩的功德。隨喜功德非常大!像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看《宗大師傳》,我們就一直隨喜聖者的這種行誼呀!一邊隨喜、一邊造集廣大的善業,可能生命的那點痛苦就徑直飛越過去了。 [06′07″]

  在這麼開始的時候介紹書,大家如果能看,就可以在隨喜聖者的這個過程之中造集很多的善業,可能就把學《廣論》學著學著就中斷、或者沒有信心、或者出一些障礙的這件事就過了,就因為閱讀這兩本傳造集太多善業了!你們認為呢?我認為是一個積資糧的好機會!不是說著、說著說到兩本書,然後就給我們介紹兩本書,不是那樣的,是特別特別隆重介紹的!不是隨意介紹的。 [06′4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5講_舊版4B第1冊 P115-LL2 ~ P118-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5講_舊版4B第1冊 P115-LL2 ~ P118-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5 (2020/09/07 ~ 09/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5:09 ~ 09:34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5-LL2 ~ P118-L5 
( 2016 南普陀版:P115-LL2 ~ P118-L5 )
手抄段落:這個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全廣 II】第25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上次師父給我們介紹《阿底峽尊者傳》和《宗喀巴大師傳》兩本書,不知道諸位回家看了沒?還是希望大家能夠看一下。 [00′17″]

  現在譯經院的法師正在譯一本稍廣一點的《阿底峽尊者傳》,所以對於師父接下來講的《阿底峽尊者傳》,我們就不特別一句一句地討論。最後預計會把新翻譯的《阿底峽尊者傳》仔細地學一下,因為師父希望我們能夠認真地讀一下。 [00′46″]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聽師父略略地講阿底峽尊者的幾件偉大的事情。 [00′56″]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 [01′59″]
  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什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 [02′47″]
  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法,合乎這個理則的,大家技巧地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呢都是國王、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所以這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兩個: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後服你了,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呢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呢,我頭給你,這樣啊! [03′40″]
  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那時候去學的這個老師,他是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哪,這個老師生了病了。這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裡,精神不好的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那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麼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場。因為你萬一你辯輸了,那個所有佛教的廟,好、好,統統搬出去,然後把外道的像搬進來,那個和尚把和尚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啊!結果呢一般狀態當中,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啊,他就是裝病啊!」這個東西對外面來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呀!哎呀,大家覺得非常為難! [04′38″]
  那麼,阿底峽尊者正好聽了一趟,他是絕頂聰明,這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想起:欸,這個人很精彩,何不妨問問他看呢?居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一辯。」「好!」要我們想這個怎麼可能啊!欸,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勝了!你可以想到,簡直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識見。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喔!要我們現在十五歲的,什麼都不懂喔,這可以說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啊,《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05′23″]
  師父在這一段介紹阿底峽尊者功德的時候,選擇了十五歲的阿底峽尊者僅聽聞了一次《正理滴論》然後就代表他的老師去辯論,這種事情實際上歷史上是不多見的,乃至可能是沒有的。想一想當時印度的辯論習慣,在場的有國王啊、長者呀都是絕有聲望的人,一輸的話代價會特別大,整個全都反過來。所以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有壓力的辯論,因為一旦輸了之後,它不是一個人輸了的問題,會影響到後面太多的人!在這麼大的一個責任下,十五歲的阿底峽尊者——其實還是一個少年——老師說行,他就上去辯。他絕頂聰明,又勇敢、又有膽略,很難想像,聽起來有點像神話中的人一樣。 [06′26″]

  師父說:阿底峽尊者小的時候就特別聰明、絕頂聰明,這個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宿生的福德和智慧都這麼圓滿。而且師父還讚歎一句:「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這個人好不簡單!」講了這一段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這麼絕頂聰明,到底為什麼他能這麼聰明?說凡事都有因,我們學習這些聖者的傳記就要去學習種那個因,將來就能夠得到那樣的結果。 [07′0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6講_舊版4B第1冊 P115-LL2 ~ P118-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6講_舊版4B第1冊 P115-LL2 ~ P118-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6 (2020/09/10 ~ 09/1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5:09 ~ 09:34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5-LL2 ~ P118-L5 
( 2016 南普陀版:P115-LL2 ~ P118-L5 )
手抄段落:這個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全廣 II】第256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阿底峽尊者到底往昔是一些什麼樣的因緣,感得這麼精采的示現?我還沒有讀到往昔因緣的那個傳記,但是在佛經裡講到阿難尊者為什麼是總持的時候,倒有一段這樣的故事,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在《賢愚因緣經》裡邊,佛陀有講阿難為什麼那麼聰明,可以記住佛陀說的每一個字,而且佛陀講了那麼多法,這絕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神話故事!聽起來好像阿難天生就記憶力超群、無人能比的樣子,但是凡事都是有因的。我用白話講一下。 [00′49″]

  「我聽佛陀這樣說過」——《賢愚因緣經》的開始。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當時有很多比丘都生起了疑問,說:「賢者阿難究竟有什麼善行獲得如此無量強識博聞,記佛所說一言不差?」然後比丘們便前往佛處問了:「賢者阿難究竟有什麼福德,獲得如此無量的強識多聞呢?希望佛陀明示。」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你們仔細聽著!阿難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他有前世的福德。」 [01′35″]

  接著佛陀就開始講故事了。說過去世阿僧祇劫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領著一個沙彌,這位比丘每天堅持用嚴格的方式管教沙彌,令他誦經。每天的課程如果沙彌完成了的話,比丘便很高興;如果不足、沒有做完的話,比丘便苦心責備、教育。因為這樣,這個沙彌也常懷苦惱,心裡很苦——背誦經書雖然還是有所得的,但是要想按照師父教的背的話,往往就耽誤吃飯。因為那時候他們要乞食,如果行乞的時候及時能夠得到食物的話,他就能夠按時把經書都背完,這樣的話他的師父就不用不開心。可是行乞的時候不是一定能夠碰到人家供養,如果不及時,他就可能要走很遠的路,花很長時間,結果所剩時間不夠,便不能按時背誦經書,如果不能按時背誦的話,那往往就會被他的比丘師父責備。 [02′54″]

  有一次,這個沙彌因此內心非常地愁煩,愁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一邊走路、一邊哭——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像我們寺院裡,有一次有一個小朋友在我面前就整個哭出來。我說:「你為什麼這麼傷心?」他說:「背書背不會!」就開始哭,哭得很難過——然後,當時就有一個長者看到沙彌哭泣著走路,就向前招呼問道:「你為什麼愁煩?」應該是為什麼哭?然後沙彌就回答說:「我師父對我太嚴格了!叫我背誦經書,每天都有一定的功課限定,如果按時背誦完畢,師父就會高興;如果達不到要求,他就苦心地責備我。我行乞及時得到食物,就能夠按時背誦完經書;如果行乞不能及時得到食物,就不能按時背完經書。如果是後者,便受到師父的斥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愁苦。」 [04′03″]

  這個長者聽了沙彌的這個話,就馬上告訴沙彌:「從今以後你常年到我家,我為你提供食物,請你不要愁食物,專心地背誦經書吧!」沙彌聽到這個話之後,從此不用愁食物的事情了,就開始專心勤勉地誦經。功課的限量不減都能完成,所以天天都很出色,天天如此,師徒都十分地高興。 [04′37″]

  佛又告訴比丘們說:「當時的那個師父是誰呢?現在已經成佛了,就是定光佛,當時的沙彌就是現在的我。」就是釋迦佛自己。「當時提供食物的長者是誰呢?就是現在的阿難。因為阿難在過去世造此功德的緣故,所以現在阿難獲得如此無量強識多聞、沒有忘失。」諸位比丘聽佛說完之後就歡喜奉行。 [05′16″]

  師父講阿底峽尊者這個故事,我總是想起阿難尊者這麼聰明的原因,如果能夠供養聞思的沙彌或者比丘的話,就可以得到強識多聞、一字不差。現在很多居士都在修行這樣的供養,所以可以想見如果沒有什麼事破壞這個偉大的善根的話,以後成熟起來,大家雖然可能不能完美地成熟到阿難那樣一個字都不漏,但是至少博聞強記是一定會獲得,因為佛陀的經典就這樣講的。 [05′54″]

  如果我們成辦一個出家人聞思的因緣,讓他不要為飲食操勞,有更多的時間去聞思教典的話——看那個施主他所獲得的。其實阿難就是前世那個施主,他現在成了出家人之後這麼厲害!所以諸位聽到這裡之後想一想,你們從信佛開始到現在供養了多少出家人了?尤其是那些努力聞思的出家人,還有做各種善行的出家人,你把這樣的善根迴向自己的聞思修,可以感得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慧力。 [06′28″]

  所以師父再再地讓我們去讀《阿底峽尊者傳》,說:「你們好好看看!」再再地讓我們去讀,一定是希望我們在《阿底峽尊者傳》中,找出自己能夠努力的因。一旦我們沿著這樣的因去努力的話,也希望在不久的未來——最好越快越好,我們能夠修集到增長福報和智慧像夏日江河般那個猛烈成熟的因。這樣的話,我們在學習佛陀的三藏教典的時候就不會困難。最好就像我們學習的祖師一樣,比如像尊者阿難,那簡直是佛陀大弟子中的一個神話人物,他一個字不漏地記著這些,這個因緣居然是這樣的! [07′19″]

  而阿底峽尊者在十五歲的時候,就代表佛教進行了這樣的辯論,這樣的示現也是歎為觀止的!那麼對於我們學的人,聽了這樣的一些事蹟之後,到底從何處入手呢?比如:恭敬教典,努力地聞思修,對《般若經》能夠恭敬、聽聞、思惟、讀誦、書寫,甚至我們去供養聞思修《般若》的人、聞思修經典的出家人,如果能夠真心去供養,也會成熟這樣的一個結果。聽了這個會不會覺得滿有希望的?找對了因去努力!因為有因必有果,那個果就一定在我們的期待中到來! [08′1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7講_舊版4B第1冊 P118-L6 ~ P121-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7講_舊版4B第1冊 P118-L6 ~ P121-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7 (2020/09/14 ~ 09/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9:34 ~ 14:35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8-L6 ~ P121-L2 
( 2016 南普陀版:P118-L6 ~ P121-L3 )
手抄段落:然後呢他以後……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


【全廣 II】第257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接著聽師父講阿底峽尊者的事蹟,今天講到阿底峽尊者的善知識們。 [00′1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啊,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勝敵婆羅門,然後呢阿嚩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明了杜鵑論師,這個大明杜鵑論師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喔,這樣。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真正講教理方面是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哦,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證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行位以上的。 [01′12″]
  這個加行位這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而知這個加行位何等地高明!現在我們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說,譬如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哎呀,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天台智者大師?」「喔,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哪,我只是了悟心中啊!」喏,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曉得位次,所以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個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 [02′11″]
  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員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阿底峽尊者還說,他是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一個老師,那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倒不一定耶!拿我們中國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啊?祖師,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宗主就是他。 [02′56″]
  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它的宗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是禪宗,這個是淨土,那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洞。每一個宗派當中,它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百零八把,還是八百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哪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反正有諍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喔! [03′56″]
  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喔唷,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宗開宗創派的大師。」欸,對不起,天台這不一定哪!只是覺得:欸,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喔!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啊,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啊、印光大師啊、太虛大師啊,乃至於什麼啊!我就曾經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欸,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啊現在的人不一定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說當代、後代大家宗仰他的。可是阿底峽尊者在整個的印度,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還有不遠萬里跑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 [05′15″]
  好!這一段我們可以知道這麼精采絕頂聰明的阿底峽尊者,他也是殷勤地追隨大善知識、承事善知識——大家都知道他跟金洲大師學習的那個辛苦過程。他的幾十位大善知識都是傳承祖師級的人物,絕頂聰明的人值遇了這麼絕頂的大善知識,一定是出現一個絕頂的時代,所以他才會成為各宗各派的宗主。 [05′52″]

  師父說印度各大寺院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有一百零八把鑰匙都掛在腰間,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有問題都去問聖尊阿底峽尊者,達到了這麼高的成就!我們現在學的三主要道,就是他的法流啊!流到了你我的眼前。師父說阿底峽尊者的善知識都是高不可攀的善知識,而且阿底峽尊者具足了他所有的老師的功德,可以想像這是什麼樣的一件事情! [06′35″]

  等到法師翻譯完了稍廣一點的《阿底峽尊者傳》,我們會把《阿底峽尊者傳》再詳細地講一下,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實踐師父對我們的叮嚀,就是要好好地看一看、好好地學習一下《阿底峽尊者傳》。希望大家能對這麼精采的大善知識——腰間有一百零八把鑰匙的傳承祖師生起淨信,因為師父這樣講就是讓我們能生起淨信。我們要去隨喜他絕頂聰明,十五歲的時候就可以代表佛教辯論;也可以隨喜他有這麼多精采的大善知識;也可以隨喜他居然具足了他老師一一的功德,而且各宗各派的問題他都可以回答,成為所有宗派的最厲害的導師、大善知識。 [07′27″]

  在《般若經》上佛陀都屢次地提醒我們:如果我們能夠隨喜菩薩的功德的話,那麼我們將積聚不可思議的資糧;如果不知道隨喜的話,在《般若經》上講的還滿嚴重的——有可能是你被魔障障蔽了,或者是墮入魔黨。大家可以看《般若經》的那一品。如果聽祖師、佛菩薩的傳記,能在內心中生起渴仰、生起隨喜的話,這樣的一分一秒的時光,我們會累積到不可思議的資糧!我們的資糧累積足夠了的話,那我們想要修的善所緣一定會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來。所以請大家加油! [08′1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8講_舊版4B第1冊 P118-L6 ~ P121-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8講_舊版4B第1冊 P118-L6 ~ P121-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8 (2020/09/17 ~ 09/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音檔: 4B 09:34 ~ 14:35
廣論段落:P2-LL1 ~ P2-LL1 其殊勝分三……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18-L6 ~ P121-L2 
( 2016 南普陀版:P118-L6 ~ P121-L3 )
手抄段落:然後呢他以後……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



【全廣 II】第25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上一講我們講到《般若經》,是在《大般若經》第二會中的〈無分別品第六十三〉。這裡邊前面先不說,你們可以自己去閱讀一下。中間天帝釋散花供養,散花供養之後他就問佛,說了這樣一段話: [00′22″]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已於無上正等菩提心生欲樂,我願彼心倍復增進,疾證無上正等菩提。願彼菩薩摩訶薩眾見生死中種種苦已,為欲利樂世間天、人、阿素洛等,發起種種堅固大願:我既自度生死大海,亦當精勤度未度者。我既自解生死繫縛,亦當精勤解未解者。我於種種生死怖畏既自安隱,亦當精勤安未安者。我既自證究竟涅槃,亦當精勤令未證者皆同證得。」這是堅固大願,從「我既自度」到「亦當精勤令未證者皆同證得」。 [01′32″]

  然後天帝釋就又問了,說:「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起隨喜心,得幾許福?於久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起隨喜心,得幾許福?於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起隨喜心,得幾許福?於一生所繫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起隨喜心,得幾許福?」天帝釋在幫我們問佛陀:如果我對初發心的、久發心的、不退轉地菩薩,還有一生補處的菩薩隨喜,到底會得多大的福報呢? [02′25″]

  接下來就講了:「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憍尸迦!四大洲界可知兩數。」四大洲有多大呢?用一兩一兩的都可以秤完、都可以知道。「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隨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可知兩數,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隨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大海,有取一毛析為百分,持一分端霑大海水可知滴數,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隨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海,那得有多少個海?這樣算一算,好像已經遠遠超越我們的數學知識能運算的邊界了。 [03′28″]

  這個時候,聽完了佛陀這樣的回答,天帝釋又跟佛說:「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諸有情,於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不隨喜者。當知皆是魔所魅著。世尊!若諸有情於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不隨喜者,當知皆是惡魔朋黨。世尊!若諸有情於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不隨喜者,當知皆從魔界中沒來生是間。所以者何?若菩薩摩訶薩求趣無上正等菩提,修諸菩薩摩訶薩行,若諸有情於彼菩薩摩訶薩眾功德善根隨喜迴向,皆能破壞一切魔軍、宮殿、眷屬。世尊!若諸有情,深心敬愛佛法僧寶,隨所生處常欲見佛,常欲聞法,常欲遇僧,於諸菩薩摩訶薩眾功德善根應生隨喜。既隨喜已,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而不應生二、無二想。若能如是,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破魔軍眾。」 [05′07″]

  接著佛陀就回答:「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天帝釋說了這樣一個我們聽起來可能很驚悚的事情——沒有隨喜就是墮魔黨類,從魔界中來的!我們可以自己對照一下,對自己那種麻木的心情可能是一個警醒!天帝釋問完了之後,佛陀贊同了他的觀點,說:「是這樣的,正像你說的。」 [05′36″]

  接著佛陀又說:「憍尸迦!若諸有情於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深心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有情速能圓滿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諸有情於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深心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注意聽下面的:「是諸有情具大威力,常能奉事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善知識,恆聞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善知義趣。」就是能懂《般若》。「憍尸迦!是諸有情成就如是隨喜迴向功德善根,隨所生處,常為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覩惡色,不聞惡聲,不齅惡香,不嘗惡味,不覺惡觸,不思惡法,常不遠離諸佛世尊,從一佛國趣一佛國,親近諸佛種諸善根,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這後面又講了:「何以故?」為什麼會這樣呢? [06′56″]

  「憍尸迦!是諸有情能於無數最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深心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能於無數已住初地乃至十地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深心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能於無數一生所繫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深心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由此因緣,是諸有情善根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既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如實利樂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令住無餘般涅槃界。以是故,憍尸迦!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於久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於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於一生所繫菩薩摩訶薩功德善根,皆應隨喜,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於生隨喜及迴向時,不應執著即心、離心隨喜迴向,不應執著即心修行、離心修行。若能如是無所執著,隨喜迴向,修諸菩薩摩訶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能盡未來利益安樂諸有情眾,皆令安住究竟涅槃。」 [08′25″]

  我覺得這一段非常地精采,讀了之後很感動。因為師父原來每天都會讀一卷《般若經》。即使在生病,比如有一天胃疼,他也忍著胃疼把那一卷《般若經》讀完,讀完的時候還非常非常高興!也常常看到師父誦完《般若經》之後,笑得非常非常地燦爛。把門打開的時候,師父就坐在椅子上回頭看著我,每次都說:「啊,真如你來了!剛誦完《般若經》。」師父非常非常開心,然後就會跟我講一下在《般若經》上誦到了什麼內容。 [09′00″]

  因為得到了師父的加持,看《般若經》的時候,看到這些精采的內容,就會想像師父的笑臉。像天帝釋請問佛陀的內容,我們都想問:到底能得多少善根?其實佛陀說了,我們也不知道是多少,但是會知道好像無量無邊。隨喜有這麼大的功德!如果能以一個無所住的心、能以一個緣念無自性的心——以後學習〈毘缽舍那〉——去隨喜迴向的話,那就更加地不可思議! [09′29″]

  所以如果我們聽了《阿底峽尊者傳》,聽了佛菩薩、祖師的傳記,能夠深生隨喜的話,不要懷疑它所生的功德,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對因果這件事,佛陀就像觀掌中菴摩羅果,他是遍智。對因果這件事,沒有什麼邏輯和推理,就是依靠聖言量,然後生信!比如信三寶、信佛所說的因果,深生敬信,如佛陀所說的那樣修行,我們就能夠得到那樣的果報。我們一起努力! [10′0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59講_舊版4B第1冊 P121-L3 ~ P122-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59講_舊版4B第1冊 P121-L3 ~ P122-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59 (2020/09/21 ~ 09/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14:39 ~ 17:13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1-L3 ~ P122-L5 ( 2016 南普陀版:P121-L4 ~ P122-L6 )
手抄段落:獲得功德事理分二……這個是自利方面。



【全廣 II】第25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大家接著往下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今初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01′34″]
  好!我提幾個問題大家可以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師父說:「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剛聽了這一小段,可以知道是哪個概念嗎?這裡邊師父講到了因和果,如果因和果的概念不清楚的話就麻煩了!但此處的因和果是指什麼呢? [02′04″]

  教、證法之間是互為因果的。那麼教、證法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又引出了哪一個偈子呢?「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師父說這個因果沒清楚的話,就沒有辦法感得「修要」這個結果,因為今勤瑜伽不能寡聞;廣聞要善於修要,正確的應該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想要得到快樂——離苦得樂的這個結果,就一定要照著正確的因去努力。正確的因在哪裡有呢?就是在佛陀講的教正法裡有。那麼佛陀的教正法裡為什麼有我們離苦得樂的正因呢?大家想一想。 [02′56″]

  離苦得樂不就是照著我自己的想法、我的一套計劃,然後把那個計劃實踐了,我就得到快樂、就離開痛苦了嗎?為什麼要在佛陀的教法裡邊去找尋快樂的因呢?而且還要在教正法的聞思上廣博,這才是快樂的因,照著這樣快樂的因修下去,我們才能得到快樂的果。為什麼是這樣呢?為什麼不能照著自己的計劃,要照著佛陀的計劃呢? [03′29″]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計劃,都沒有人為了把我自己弄得越來越苦所以訂了一個、一個的計劃,都是為了希望能夠得到成功,得到像我想像的那樣的快樂。但是,大家知道我們學習阿底峽尊者的略傳,在尊者「獲得功德事理」的部分,第一步是對佛陀教法的教理部分取得了廣博的教正法的功德,然後又在證正法的部分取得了證正法的功德。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如果想要取得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不可思議的成功的話,也要像他這樣對教法進行廣大的聞思。那麼對於教法廣大聞思,動力到底來自於何處呢?來自於要離苦得樂。 [04′26″]

  為什麼說佛陀的教法裡邊有得到快樂、離開痛苦的正因呢?其實如果你們先預習了的話,後面的段落是有談到這個問題的。這個先放這兒,我們接著往下聽。 [04′42″]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二十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05′48″]
  這一小段我再提幾個問題。師父說在教正法中,會分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那麼這個出世的當中又分哪幾個部分啊?戒、定、慧。在戒中又分什麼?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每一部分都分得很清楚。現在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出世的教法之中就有戒、定、慧,那別解脫戒、菩薩戒和金剛乘戒,都是讓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以這個目的為根本的戒律,是不是這樣? [06′35″]

  所謂「出世」,是不是從鬧市裡進到山裡就是隱世呢?在滾滾紅塵的大城市裡好像隱不了的,到山裡就能隱,到山裡好像就出世了?不是這樣!它是要看我們所受的戒律,乃至我們對於戒律持守的狀況。所以還是區別於這顆心,因為受戒戒體的產生都是要在這個心上產生,而且戒是「警意之緣」,我們警惕的就是自己的心前後念的覺察。 [07′11″]

  在戒的部分,師父說有一個說法出現了,哪個說法?說大乘的,小乘的戒不要,師父後面接了幾個字:「這完全錯了!」注意!不是這錯了,是這完全錯了!全都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戒是沒有菩薩戒的,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它是一個一個的基礎,不能說我們修行大乘,然後別解脫戒不認真持,甚至抱著輕蔑的態度,這是絕對不可能解脫的!而且會造罪呀! [07′52″]

  所以師父就又舉說:「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大家都知道把戒律學得無所不通,就算聖尊阿底峽那麼聰明,也要花上時間啊!當年小乘的四個根本以及細分的那些戒律,每一個部派他都分得非常非常地清楚,不相混雜。持守戒律的時候,哪怕是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注意!最細微的戒。 [08′28″]

  在這個部分略略一提,以後我們學《阿底峽尊者傳》還有《宗大師傳》的時候,會講到這些大上師在最小的戒律上都是很認真的。比如說在菩薩戒裡將護有情心——這已經不是一條很小的戒了。他說話的時候,一定是不會傷害別人——不害意樂是絕對的,乃至在臉色上都不讓人不愉快,都不在別人面前皺眉呀、唉聲嘆氣呀,或者帶給別人憂愁。在這些好像平常不會傷害到別人的一個情緒反應中,菩薩都在修鍊不能帶給其他人煩惱和痛苦,何況在更細微的內心律儀的持守上!大家可以看到《阿底峽尊者傳》裡邊很多關於他持戒的部分。 [09′19″]

  正因為戒律學得如此地精通,所以印度那麼多宗派都佩服他,說他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 [09′31″]

  師父是在持戒上非常非常小心的人,比如說師父在「過午不食」的這條律上一輩子都是兢兢業業,乃至在他身體非常非常弱的時候,他還是堅守著過午不食。還有他的時間是按秒算的,所以他一秒鐘都不會遲到。像大家都知道扣鐘的時候,師父也會聽那個鐘聲——幾秒鐘開始扣的、速度如何。 [10′07″]

  很多大善知識、有一些高僧走路的時候非常地小心,好像怕踩痛了大地一樣。他持菩薩戒持得內心慈悲的程度,不要說去傷到地上的螞蟻,就連沒有螞蟻的土地,好像都怕踩痛了一樣,腳步都是輕柔的。所以常常拿這些律儀來約束自己的內心的話,慢慢整個人就會變得非常地調柔、非常地寂靜,那些粗猛的現行就都不見了。大善知識在我們面前這樣示現,我們就要這樣學習。我們的心就像野馬一樣,要把它拴上一個繩子,不然就會帶著我們的三業跑到懸崖邊上去,乃至會傷害別人。 [10′53″]

  這裡邊講得特別清楚,阿底峽尊者對於戒律的聞思和持守,戒律學得無所不通,在持守方面,最細微的戒都不會有犯;萬一有犯馬上就當天懺悔,絕對不會隔夜或者就馬虎掉了。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地效學,乃至生生世世都要效學這樣一個持戒的典範! [11′2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第260講_舊版4B第1冊 P122-L6 ~ P123-L8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第260講_舊版4B第1冊 P122-L6 ~ P123-L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260 (2020/09/24 ~ 09/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音檔: 4B 17:13 ~ 19:29
廣論段落:P3-L5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手抄頁/行:第1冊 P122-L6 ~ P123-L8 ( 2016 南普陀版:P122-L7 ~ P123-L9 )
手抄段落:有了這樣的自利……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全廣 II】第26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大家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說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的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功樂的。所以佛真正出來的一定哪指出世間的真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00′51″]
  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相苦的,一定是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為覺得:哎呀,世間原來這麼苦啊!我以前不了解它呀,然後被它迷糊住了啦!被這無明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呢自己又推己及人。他說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哪!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
[01′39″]
  這兩段,我先提第一個問題。師父說:「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請問:「有了這樣的自利」是指什麼呢?前兩段是在講自利的部分嗎?用什麼來自利呢?你不能說自己利益自己就是自利,不能這樣解釋詞。他是用什麼辦法自利的?是不是學習教正法,然後根據這個因來好好地持戒,這是自利的,對不對?那有沒有疑問:持菩薩戒也是自利的嗎? [02′20″]

  那麼現在提出一個問題:說「你對自己好點」,你懂不懂得對自己好一點?當我們提到要對自己好一點的時候,是不是要自己利益自己,可以這樣說嗎?那我們通常都會想一些什麼事情呢?是先想吃的,還是先想玩的?還是先想被照顧?還想什麼?自利是自己利益自己嗎?還是希望他人利益自己?自利應該是自己利益自己對不對?也希望他人利益自己。所以我們在開出來的對自己利益自己的這一個方向,有沒有說好好學習佛陀的教法,然後依照佛陀的教法好好地取得證正法、好好地持戒,實際上是最對自己好的,到現在為止會不會直接產生這樣的概念呢?大家可以考慮考慮。 [03′16″]

  「哎呀!你好好照顧自己呀!你別那麼傻呀!」怎麼樣、怎麼樣......我們有時會這樣勸人。那好好照顧自己用什麼來照顧呢?是用佛陀的教正法和證正法來照顧。佛陀的證正法怎麼樣照顧我們呢?就是我們學了佛陀的教法之後,依據佛陀的教法,按著道次第獲得那樣的成就。所以最後取得一切遍智,應該是完成最徹底的自利,對不對?在發菩提心有一個防止不退的方法如果你退心了的話,自利也是不圓滿的。 [03′51″]

  所以在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來觀察自己現行的部分,就是當我想要對自己非常好的時候,或者我想對自己做一個最大的照顧的時候,在這裡邊是:教正法和證正法的學習,才是最好的自利。 [04′13″]

  師父說:「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所以幫別人的前提,是自己能夠幫得了自己的情況下才能幫別人。師父說:「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是什麼?聽完之後還記得嗎?要「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世間不能解決問題,原因是什麼?要認真聽才能答上喔!因為無明,不能認識世間的真相。結果呢?把那個苦和樂弄反了,苦的反當成樂的,樂的可能是更顛倒,無法看清楚世間的真相,所以永遠得不到最圓滿的快樂。 [05′12″]

  接著師父就在第二段裡講了:要了解世間的真相是苦的,一定策發厭離心。請問厭離心是厭離什麼的?厭離什麼的?世間痛苦、輪迴,它們是由什麼造成的?煩惱呀!所以這個厭離不是說:「啊!我討厭這個世界,我找個地方關起來,厭倦這個世界了,我去關起來。」不是厭倦的意思。厭離是徹底地看清楚了一件事情——我這樣做下去是沒有好結果的,而且永遠得不到好結果,所以改變了!從自己的內心上開始找出自己痛苦的那個因到底是什麼——我這麼痛苦不是從外面找,要從我自己的內心去找。然後就會找到煩惱、找到無明,把這個東西解決了之後,我的生命才會得到快樂。 [06′06″]

  所以你說厭離世間也好、厭離輪迴也好,輪迴的根本是什麼?無明。最可怕的潤那個種子的力量是什麼啊?就是煩惱。所以要認識到煩惱的根本就是無明,對自己內心上的無明和煩惱產生了厭惡之感,然後想要把這個自己所厭惡的東西對治掉。然後自己獲得了這種經驗,成功了之後推己及人。對不對? [06′39″]

  有沒有發現,在這裡邊看到了阿底峽尊者他自利的部分,居然是用教正法和證正法自利的?然後利人的部分是用什麼呢?也是自己成功地學習了教、證法,獲得了經驗之後,把這個經驗推己及人完成了他利。所以從這兩點上,可以說一切的利益就包括自利和他利,都是從佛陀的教正法和證正法中所出生的。可以這樣講嗎?是不是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根本的目的?因為很顯然,如果有比佛陀的教法和證法更高明的離苦得樂的辦法,我們也不用在這兒學,對不對?因為沒有比這更清淨、更徹底的離苦得樂的辦法了,所以佛陀把這個教、證法講得很清楚,沿著這樣的因去修,就會切斷痛苦,種下快樂的因。 [07′3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那個時候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哎呀,這個世間這麼錯誤,大家迷糊啦,然後貪著難捨啊!」那時候勸別人:「哎呀,你要認得清楚啊,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因為不認識啊!」那時候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什麼啊!這不是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得很欸!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說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這個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08′12″]
  這一小段,師父還是在強調一個利他的前提,對不對?說自己要把這個事情解決,然後才能夠完成利他,如果自己都沒有清楚的話,怎麼能夠談到大乘呢? [08′31″]

  如果別解脫戒不好好持守的話,菩薩戒能夠持得很清淨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別解脫戒完成的是什麼?自利。如果你不是用大乘發心去攝持別解脫戒的話,就是為了照顧自己不要陷溺在痛苦的輪迴之中所持守的律儀。如果他沒有持守的經驗,那麼他也無法幫助另一個人擺脫輪迴,因為持別解脫律儀就是超離輪迴的一個最快的方便,對不對?當然還要學空性,但是如果不重視戒律、不信因果去學空性,連資糧也不會有。連因果見都沒有,如何去獲得空性呢? [09′13″]

  師父再扣到前面的主題,說有人說:「我是大乘呀,小乘戒不用持啊!」這個說法是根本沒有依據的。正因為是大乘,大乘的核心就是要幫忙他人、利益他人;而利益他人不能只有一個利益他人的心,要有一個最正確的方法——那個最正確的方法一定是戒律本身。 [09′34″]

  所謂的戒律是什麼?戒律就是一個軌道。就像火車的軌道一樣,尤其現在有磁懸浮列車,它在軌道上用一個非常快的速度衝,很快就衝到目的地;如果脫離軌道就走不到目的地了,而且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獲得持別解脫的經驗,說能夠持守更細微、在心念上防守的菩薩律儀,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因為菩薩律儀會比它更加地精細。 [10′05″]

  所以師父從戒律的角度、從利他的角度,讓我們更要重視這個厭離心。別解脫戒就是「軌成出離之道」,對不對?從哪裡出離呀?從輪迴裡出離。輪迴的根本是什麼?無明。一直潤澤業的那個增上緣就是煩惱,一直讓我們苦的種子不停發芽的就是煩惱。煩惱的種類非常多,貪、瞋、痴、慢、疑,這都是煩惱。 [10′34″]

  所以注意!說了很多很多,都是在心上解決!正因為是在心上解決,所以每個人都有解決煩惱的能力,你不用花很多錢,也不用做什麼儀器,就在心念上自己處理就可以了。它完全是一個心靈的工程師,沿著佛陀教我們的教理,對我們的心進行一個重新的規劃,規劃成一個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運行軌道。並且努力地讓思路沿著這樣的軌道運行,運行成功其實就成功了。 [11′07″]

  所以在這裡再再強調:如果你沒有從苦惱中出離,看到這個苦惱的傷害性去厭離它,而且成功地獲得這種經驗,無法當個菩薩去真正地幫忙他人。是非常腳踏實地的! [11′25″]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