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廣海明月各講連結
-------------------------
301講 302講 303講 304講 305講 306講 307講 308講 309講 310講
311講 312講 313講 314講 315講 316講 317講 318講 319講 320講
321講 322講 323講 324講 325講 326講 327講 328講 329講 330講
331講 332講 333講 334講 335講 336講 337講 338講 339講 340講
341講 342講 343講 344講 345講 346講 347講 348講 349講 350講
351講 352講 353講 354講 355講 356講 357講 358講 359講 360講
361講 362講 363講 364講 365講 366講 367講 368講 369講 370講
371講 372講 373講 374講 375講 376講 377講 378講 379講 380講
381講 382講 383講 384講 385講 386講 387講 388講 389講 390講
391講 392講 393講 394講 395講 396講 397講 398講 399講 400講
廣海明月第301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2-LL2 ~ P123-L4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1講【全廣II】
講次:0301 (2021/02/15 ~ 02/17)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7 ~ P5-L9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入門段落:第1冊 P122-LL2 ~ P123-L4 先不論產生像他勝罪......這就是覺窩傑的行誼。
廣海明月_第301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這一小段,其實就是介紹一種我們不必為沒有好好持守律儀墮落三惡趣提供的方便,就是怎麼樣反擊——可以用還淨律儀來還淨,而且要立刻還淨!因為不立刻還淨,那惡業會增長廣大,會給我們帶來更無法承受的痛苦。那麼我們如何能夠養成:欸,我有發現自己對戒律設少違犯——注意!他那個時候是稍稍違犯了一點,馬上就開始用還淨儀軌還淨,這是大德對於戒律的謹慎和小心的程度。像阿底峽尊者從印度遠赴西藏的這個艱辛路程中,他都是這樣做的,如此艱難的路程! [00′52″]
我們很少有這種行程的勞苦,因為現在交通工具也很方便了,不用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如果我們不用付出體力這樣的辛苦,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看看尊者的行誼,再檢查一下我們自己對戒律的態度,有沒有覺得還淨儀軌還有四力懺悔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多麼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01′25″]
如果我們特別特別珍貴的衣服或者什麼,一下子不小心噴到了髒東西,如果可以清洗的話,我們就會趕快早一點清洗乾淨,因為時間長了會覺得很難洗掉,或者洗掉了也洗不那麼徹底。我們可能就是也不吃、不睡,不怕困難地找各種辦法把它清洗乾淨。像打掃衛生的時候,比如說那種特別特別負責任的打掃衛生的同學,就會找各種方便把鋪地毯的地方啊、還有地板縫裡、門下面那個縫隙裡,都要把它弄得乾乾淨淨。我們對於染污戒律的這個事情,也要發揚起這種精神,找到那種隱秘的過失把它懺悔乾淨。 [02′18″]
在我們的現行裡是有這樣一部分——我們不喜歡看見髒的東西,我們想把它洗乾淨,一個很乾淨的東西弄髒了之後,我們會心裡不舒服,想把它洗乾淨。那我們心續裡這麼珍貴的跟佛菩薩、上師所受的這個律儀,如果它染雜了或違犯了,我們怎能不想各種辦法,用還淨儀軌把它還淨呢?這應該是我們受戒之後要練習的一種反應、我們對境的一種反應。比如對境要檢查自己有沒有犯,犯了之後,不是趕快隱藏起來不要讓別人看到;也不是嚇得臉色蒼白,然後大腦一片空白,兩眼發直,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想:佛菩薩、經典裡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去解決這種狀況呢?要採取解決方案。佛陀有教給我們辦法啊!就是要用還淨儀軌來還淨,數數懺悔,對不對?要懺悔令淨,疾疾懺悔。仁波切說這是很重要的,「立刻」,這裡邊強調了立刻! [03′35″]
對於我們受了戒律的人來說,我們在內心中是否把還淨儀軌看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熟練,能夠善巧地把自己的律儀一點一點地、一點一點地,後來就越來越快地、越持越皎潔,這應該是我們需要訓練的一種基本功、一種本事。因為如果這個功夫不夠,嚴重地說,就是會威脅到我們來世的人身,就沒有當人的權利了!因為如果我們的戒律染著的話,根據因果這樣去推算,沒有在這一生好好地把它淨化,那怎麼能期待生生世世的暇滿呢?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不管有多難都要學會! [04′29″]
不管我們的心裡多麼地不習慣,我們要引導自己的心找各種辦法,讓我們學會連貫性的思考:道次第上,惡趣的苦怎麼辦呢?要想皈依。那為什麼我們去皈依了之後,可以救拔惡趣的苦呢?就要談到佛陀的功德。當我們的戒律有染著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怎麼做?立刻要還淨儀軌,而是要疾疾呀!要立刻呀!不僅僅要還淨儀軌,之後還要用四力懺悔。[05′02″]
相信用還淨儀軌可以還淨嗎?那相信佛說的嗎?有各種教理可以推呀!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這樣的信心,建立這樣的習慣。為什麼我們的心可以有這樣的習慣呢?因為心是無自性的,你朝什麼樣的地方串習,它就會養成一個什麼樣的習慣。那當然我們要養成一種離苦得樂的習慣,養成一種苦越來越少、樂越來越多的習慣!而還淨儀軌和四力懺悔,就是讓我們離開苦的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方便。 [05′39″]
所以讓我們不僅僅是發願,要用行動,要學習先輩祖師們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行誼呀!因為就像我們的偶像、像我們的導師一樣,他走在前面,也走在身旁陪伴著我們,要怎麼樣地脫離惡趣對我們的這種恐嚇,真正地用我們所學的教理改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達到一個消滅苦因,也就消滅苦果了。所以才有那句話嘛——凡夫畏果,而菩薩畏因。 [06′27″]
怎麼樣把自己變成是由於害怕結果,要趕快在因上去解決呢?這就是一個改變習慣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勤勉地檢查我們自己的三業,好好地向阿底峽尊者還有很多持律大德學習。 [06′51″]
-------------------------
301講 302講 303講 304講 305講 306講 307講 308講 309講 310講
311講 312講 313講 314講 315講 316講 317講 318講 319講 320講
321講 322講 323講 324講 325講 326講 327講 328講 329講 330講
331講 332講 333講 334講 335講 336講 337講 338講 339講 340講
341講 342講 343講 344講 345講 346講 347講 348講 349講 350講
351講 352講 353講 354講 355講 356講 357講 358講 359講 360講
361講 362講 363講 364講 365講 366講 367講 368講 369講 370講
371講 372講 373講 374講 375講 376講 377講 378講 379講 380講
381講 382講 383講 384講 385講 386講 387講 388講 389講 390講
391講 392講 393講 394講 395講 396講 397講 398講 399講 400講
廣海明月第301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2-LL2 ~ P123-L4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1講【全廣II】
講次:0301 (2021/02/15 ~ 02/17)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7 ~ P5-L9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入門段落:第1冊 P122-LL2 ~ P123-L4 先不論產生像他勝罪......這就是覺窩傑的行誼。
廣海明月_第301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這一小段,其實就是介紹一種我們不必為沒有好好持守律儀墮落三惡趣提供的方便,就是怎麼樣反擊——可以用還淨律儀來還淨,而且要立刻還淨!因為不立刻還淨,那惡業會增長廣大,會給我們帶來更無法承受的痛苦。那麼我們如何能夠養成:欸,我有發現自己對戒律設少違犯——注意!他那個時候是稍稍違犯了一點,馬上就開始用還淨儀軌還淨,這是大德對於戒律的謹慎和小心的程度。像阿底峽尊者從印度遠赴西藏的這個艱辛路程中,他都是這樣做的,如此艱難的路程! [00′52″]
我們很少有這種行程的勞苦,因為現在交通工具也很方便了,不用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如果我們不用付出體力這樣的辛苦,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看看尊者的行誼,再檢查一下我們自己對戒律的態度,有沒有覺得還淨儀軌還有四力懺悔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多麼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01′25″]
如果我們特別特別珍貴的衣服或者什麼,一下子不小心噴到了髒東西,如果可以清洗的話,我們就會趕快早一點清洗乾淨,因為時間長了會覺得很難洗掉,或者洗掉了也洗不那麼徹底。我們可能就是也不吃、不睡,不怕困難地找各種辦法把它清洗乾淨。像打掃衛生的時候,比如說那種特別特別負責任的打掃衛生的同學,就會找各種方便把鋪地毯的地方啊、還有地板縫裡、門下面那個縫隙裡,都要把它弄得乾乾淨淨。我們對於染污戒律的這個事情,也要發揚起這種精神,找到那種隱秘的過失把它懺悔乾淨。 [02′18″]
在我們的現行裡是有這樣一部分——我們不喜歡看見髒的東西,我們想把它洗乾淨,一個很乾淨的東西弄髒了之後,我們會心裡不舒服,想把它洗乾淨。那我們心續裡這麼珍貴的跟佛菩薩、上師所受的這個律儀,如果它染雜了或違犯了,我們怎能不想各種辦法,用還淨儀軌把它還淨呢?這應該是我們受戒之後要練習的一種反應、我們對境的一種反應。比如對境要檢查自己有沒有犯,犯了之後,不是趕快隱藏起來不要讓別人看到;也不是嚇得臉色蒼白,然後大腦一片空白,兩眼發直,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想:佛菩薩、經典裡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去解決這種狀況呢?要採取解決方案。佛陀有教給我們辦法啊!就是要用還淨儀軌來還淨,數數懺悔,對不對?要懺悔令淨,疾疾懺悔。仁波切說這是很重要的,「立刻」,這裡邊強調了立刻! [03′35″]
對於我們受了戒律的人來說,我們在內心中是否把還淨儀軌看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熟練,能夠善巧地把自己的律儀一點一點地、一點一點地,後來就越來越快地、越持越皎潔,這應該是我們需要訓練的一種基本功、一種本事。因為如果這個功夫不夠,嚴重地說,就是會威脅到我們來世的人身,就沒有當人的權利了!因為如果我們的戒律染著的話,根據因果這樣去推算,沒有在這一生好好地把它淨化,那怎麼能期待生生世世的暇滿呢?所以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不管有多難都要學會! [04′29″]
不管我們的心裡多麼地不習慣,我們要引導自己的心找各種辦法,讓我們學會連貫性的思考:道次第上,惡趣的苦怎麼辦呢?要想皈依。那為什麼我們去皈依了之後,可以救拔惡趣的苦呢?就要談到佛陀的功德。當我們的戒律有染著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怎麼做?立刻要還淨儀軌,而是要疾疾呀!要立刻呀!不僅僅要還淨儀軌,之後還要用四力懺悔。[05′02″]
相信用還淨儀軌可以還淨嗎?那相信佛說的嗎?有各種教理可以推呀!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這樣的信心,建立這樣的習慣。為什麼我們的心可以有這樣的習慣呢?因為心是無自性的,你朝什麼樣的地方串習,它就會養成一個什麼樣的習慣。那當然我們要養成一種離苦得樂的習慣,養成一種苦越來越少、樂越來越多的習慣!而還淨儀軌和四力懺悔,就是讓我們離開苦的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方便。 [05′39″]
所以讓我們不僅僅是發願,要用行動,要學習先輩祖師們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行誼呀!因為就像我們的偶像、像我們的導師一樣,他走在前面,也走在身旁陪伴著我們,要怎麼樣地脫離惡趣對我們的這種恐嚇,真正地用我們所學的教理改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達到一個消滅苦因,也就消滅苦果了。所以才有那句話嘛——凡夫畏果,而菩薩畏因。 [06′27″]
怎麼樣把自己變成是由於害怕結果,要趕快在因上去解決呢?這就是一個改變習慣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勤勉地檢查我們自己的三業,好好地向阿底峽尊者還有很多持律大德學習。 [06′51″]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2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3-L4 ~ P125-L5
廣海明月第302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3-L4 ~ P125-L5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2講【全廣II】
講次: 0302 (2021/02/18 ~ 02/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6 ~ P5-LL3 如是淨傳……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3-L4 ~ P125-L5 「如是淨傳......鄔金那邊請來的。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1) P131-L1 ~ P131-L4 第二科、成就定學......並且憶持於心。;(2) P132-L1註釋⑥ ~ P132-L5註釋⑥完 飛行國......境內的佛教遺蹟不可勝數。
廣海明月_第302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宗大師說:「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這樣的傳記是讓通達聖語扼要的智者非常歡喜的傳記。宗大師接著說:「隨諸正士應當修學」,如同覺窩阿底峽尊者一樣,我們也應該隨學清淨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在這點上要特別用功,仁波切交代要特別用功。接著又說了:「這很重要!」這段就是「殊勝戒學」的結論。 [00′42″]
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仁波切講了幾個重要?三個重要。對不對?不能對自己所受的律儀、誓言毫不知情,然後不應該違越根本墮等所有的律儀制定的界限,而要好好地守護,這是很重要的。 [01′03″]
接著說什麼呀?別解脫戒有別解脫戒的還淨儀軌,乃至菩薩戒、乃至密乘戒有各自的還淨儀軌,應該立刻用這些還淨儀軌悔除防護來還淨,這是很重要的,對不對?稍微有一點就要還淨。 [01′22″]
接著說什麼呀?我們要隨學阿底峽尊者,清淨地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在這點上要特別用功。因為如果不特別用功就學不會,就會淹沒在原來沒受戒的那個習慣裡邊。沒受戒的人是不用管自己戒律的,因為他不需要防備。就像你身上帶個無價之寶,有的人沒有寶貝,他不用防著自己的三業的煩惱來偷盜這個珍寶,如果不特別用功的話,有人還會忘記了自己的萬貫家財就是戒律。這是很重要的,要特別用功!特別用功要怎麼用功呢?應該是每天用功吧!時時用功吧!對吧?率爾、率爾觀察什麼?觀察三業,「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這都是祖師們用功的語錄和方便。 [02′22″]
所以這一小段就這麼多字,但是阿底峽尊者是怎麼樣持戒的?就是這樣持的。那上師對我們的希望是什麼呢?在學戒律上——清淨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上,要特別用功。我們不用把時間花在是是非非的抱怨啊,或者發一些無聊的哀傷慨嘆,因為覺得苦啊!其實真正能夠讓自己去除苦的因就在當下,對不對?持守律儀、讓自己染著的律儀還淨。這一刻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努力地在內心中實踐上師的教言的話,應該這一刻比什麼都珍貴吧!因為戒律是佛菩薩送給我們的禮物,就像人身是上師、佛菩薩送給我們的禮物,也可以說是父母親送給我們的禮物。 [03′24″]
那我們怎麼樣用這個人身來得到生生世世的這種增上生?怎麼樣去獲得呢?一定要依靠戒律。那麼戒律怎樣能持守清淨呢?這三個重要,這一段要好好地學!不要聽過了,說:「這個我已經聽過了。」聽過了,有沒有記住?記住了,有沒有常常串習?串習有沒有成為習慣?有沒有油然而生、已經不費吹灰之力地就擁有這種習慣?希望我們一起在這一點上要特別用功,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04′01″]
佛陀也教導說要以戒為師。 [04′08″]
接下來讓我們看「成就定學」,在 123 頁中間的部分。
成就定學,分共與不共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04′44″]
接下來說到具足增上定學的道理。「成就定學」這個第二科,如果白話解釋一下就是:成就定學分為共通與不共通二科——共通的禪定的功德,是透過奢摩他,讓心可以自主運作;不共的定學,是要具足非常堅穩的生起次第。尊者曾在三年或六年當中修持明禁行,當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的歌聲,並且能憶持於心。 [05′27″]
阿底峽尊者成就定學的功德,分共與不共兩種。共通定學之理,「謂由奢摩他門」,奢摩他就是顯密共通的道,修密也需要修止,修顯教也需要修止。「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就是修定能夠得到堪能心。獲得了奢摩他,就會生起身堪能和心堪能兩種,就是共通定學。這個「堪能」在後面答疑的時候有答到,到最後再看答疑就可以了。 [06′07″]
接著說「不共定學」,「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就是相續中擁有密法生起次第的道與一切證悟,這是指不共定學。「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明禁行是什麼呢?就是閉關修習本尊。那麼為什麼是三年或六年呢?是不確定的意思嗎?不是的,是因為這個三年和六年是同樣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半年在印度就被算作一年,也就是指在印度所算的六年,或我們的三年中,尊者都堅持住關。 [06′59″]
「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這是獲得生起次第證德的徵兆。鄔金就是「飛行國」,有些人說就是指現在的巴基斯坦或者阿富汗那一帶,這地方以前密法是非常興盛的,蓮花生大師就是那裡的人。他們修持密咒之後非常厲害,可以在空中飛行,所以稱為鄔金,翻譯為「飛行」。尊者在閉關入定的時候,耳中聽到了阿富汗那一帶空行母歌唱的聲音,而這個歌中的內義就烙在了心裡,於是把它記錄下來,尊者的成就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這是獲得生起次第的證德。 [08′01″]
關於這個飛行國,它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名,又名鄔金、鄔僅,還有鄔仗那,就是指現今巴基斯坦西北邊的斯瓦特河流域。又有一種說法,說它在阿富汗境內。曾經是佛教國家,鼎盛時期到什麼程度呢?國內有僧眾一萬八千位,盛行大乘教法,特別學習密咒,境內的佛教遺蹟不可勝數。這是在《新譯大唐西域記》裡有記載。 [08′44″]
關於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那一帶,以前密法是否是非常盛行的?說巴基斯坦、阿富汗那一帶,在它出土的文物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密法的佛像、密法的法器,足以證明過去這裡是密法非常非常興盛的地方。說有一種大威德的密續,在過去鄔金地方的人全部都修成了,有這樣一個說法。不只是能飛起來,而且是已經成佛了,那一帶幾乎是沒有人了。有一部大威德的那個講義裡面是這樣講的,大威德的傳承實際上也是拉里達金剛從阿富汗,就是鄔金那邊請來的。 [09′36″]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2講【全廣II】
講次: 0302 (2021/02/18 ~ 02/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6 ~ P5-LL3 如是淨傳……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3-L4 ~ P125-L5 「如是淨傳......鄔金那邊請來的。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1) P131-L1 ~ P131-L4 第二科、成就定學......並且憶持於心。;(2) P132-L1註釋⑥ ~ P132-L5註釋⑥完 飛行國......境內的佛教遺蹟不可勝數。
廣海明月_第302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所以宗大師說:「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這樣的傳記是讓通達聖語扼要的智者非常歡喜的傳記。宗大師接著說:「隨諸正士應當修學」,如同覺窩阿底峽尊者一樣,我們也應該隨學清淨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在這點上要特別用功,仁波切交代要特別用功。接著又說了:「這很重要!」這段就是「殊勝戒學」的結論。 [00′42″]
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段仁波切講了幾個重要?三個重要。對不對?不能對自己所受的律儀、誓言毫不知情,然後不應該違越根本墮等所有的律儀制定的界限,而要好好地守護,這是很重要的。 [01′03″]
接著說什麼呀?別解脫戒有別解脫戒的還淨儀軌,乃至菩薩戒、乃至密乘戒有各自的還淨儀軌,應該立刻用這些還淨儀軌悔除防護來還淨,這是很重要的,對不對?稍微有一點就要還淨。 [01′22″]
接著說什麼呀?我們要隨學阿底峽尊者,清淨地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在這點上要特別用功。因為如果不特別用功就學不會,就會淹沒在原來沒受戒的那個習慣裡邊。沒受戒的人是不用管自己戒律的,因為他不需要防備。就像你身上帶個無價之寶,有的人沒有寶貝,他不用防著自己的三業的煩惱來偷盜這個珍寶,如果不特別用功的話,有人還會忘記了自己的萬貫家財就是戒律。這是很重要的,要特別用功!特別用功要怎麼用功呢?應該是每天用功吧!時時用功吧!對吧?率爾、率爾觀察什麼?觀察三業,「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這都是祖師們用功的語錄和方便。 [02′22″]
所以這一小段就這麼多字,但是阿底峽尊者是怎麼樣持戒的?就是這樣持的。那上師對我們的希望是什麼呢?在學戒律上——清淨持守自己相續裡的戒律上,要特別用功。我們不用把時間花在是是非非的抱怨啊,或者發一些無聊的哀傷慨嘆,因為覺得苦啊!其實真正能夠讓自己去除苦的因就在當下,對不對?持守律儀、讓自己染著的律儀還淨。這一刻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努力地在內心中實踐上師的教言的話,應該這一刻比什麼都珍貴吧!因為戒律是佛菩薩送給我們的禮物,就像人身是上師、佛菩薩送給我們的禮物,也可以說是父母親送給我們的禮物。 [03′24″]
那我們怎麼樣用這個人身來得到生生世世的這種增上生?怎麼樣去獲得呢?一定要依靠戒律。那麼戒律怎樣能持守清淨呢?這三個重要,這一段要好好地學!不要聽過了,說:「這個我已經聽過了。」聽過了,有沒有記住?記住了,有沒有常常串習?串習有沒有成為習慣?有沒有油然而生、已經不費吹灰之力地就擁有這種習慣?希望我們一起在這一點上要特別用功,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04′01″]
佛陀也教導說要以戒為師。 [04′08″]
接下來讓我們看「成就定學」,在 123 頁中間的部分。
成就定學,分共與不共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04′44″]
接下來說到具足增上定學的道理。「成就定學」這個第二科,如果白話解釋一下就是:成就定學分為共通與不共通二科——共通的禪定的功德,是透過奢摩他,讓心可以自主運作;不共的定學,是要具足非常堅穩的生起次第。尊者曾在三年或六年當中修持明禁行,當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的歌聲,並且能憶持於心。 [05′27″]
阿底峽尊者成就定學的功德,分共與不共兩種。共通定學之理,「謂由奢摩他門」,奢摩他就是顯密共通的道,修密也需要修止,修顯教也需要修止。「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就是修定能夠得到堪能心。獲得了奢摩他,就會生起身堪能和心堪能兩種,就是共通定學。這個「堪能」在後面答疑的時候有答到,到最後再看答疑就可以了。 [06′07″]
接著說「不共定學」,「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就是相續中擁有密法生起次第的道與一切證悟,這是指不共定學。「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明禁行是什麼呢?就是閉關修習本尊。那麼為什麼是三年或六年呢?是不確定的意思嗎?不是的,是因為這個三年和六年是同樣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半年在印度就被算作一年,也就是指在印度所算的六年,或我們的三年中,尊者都堅持住關。 [06′59″]
「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這是獲得生起次第證德的徵兆。鄔金就是「飛行國」,有些人說就是指現在的巴基斯坦或者阿富汗那一帶,這地方以前密法是非常興盛的,蓮花生大師就是那裡的人。他們修持密咒之後非常厲害,可以在空中飛行,所以稱為鄔金,翻譯為「飛行」。尊者在閉關入定的時候,耳中聽到了阿富汗那一帶空行母歌唱的聲音,而這個歌中的內義就烙在了心裡,於是把它記錄下來,尊者的成就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這是獲得生起次第的證德。 [08′01″]
關於這個飛行國,它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名,又名鄔金、鄔僅,還有鄔仗那,就是指現今巴基斯坦西北邊的斯瓦特河流域。又有一種說法,說它在阿富汗境內。曾經是佛教國家,鼎盛時期到什麼程度呢?國內有僧眾一萬八千位,盛行大乘教法,特別學習密咒,境內的佛教遺蹟不可勝數。這是在《新譯大唐西域記》裡有記載。 [08′44″]
關於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那一帶,以前密法是否是非常盛行的?說巴基斯坦、阿富汗那一帶,在它出土的文物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密法的佛像、密法的法器,足以證明過去這裡是密法非常非常興盛的地方。說有一種大威德的密續,在過去鄔金地方的人全部都修成了,有這樣一個說法。不只是能飛起來,而且是已經成佛了,那一帶幾乎是沒有人了。有一部大威德的那個講義裡面是這樣講的,大威德的傳承實際上也是拉里達金剛從阿富汗,就是鄔金那邊請來的。 [09′36″]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3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5-L6 ~ P126-LL5
廣海明月第303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5-L6 ~ P126-LL5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3講【全廣II】
講次: 0303 (2021/02/22 ~ 02/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5-L6 ~ P126-LL5 師父,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怎麼放都可以。
廣海明月_第303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看到 125 頁,19 年前的我在提問題——我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就說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跟「共通定學」區別在哪裡?然後說顯宗和密宗。我就有點奇怪為什麼是顯宗和密宗?然後說:「不共之處在哪裡?」仁波切說不共之處就是要把自身觀為佛身、觀為本尊來修,這就是不共的。 [00′33″]
然後又問:「極穩生起次第」是什麼呢?仁波切答道:完全能觀為佛身,是生起次第的成就。然後問「極穩」是什麼?「極穩就是不變,就是自身完全能轉變為這個本尊。」以前也聽說過有人觀修大威德,走過門的時候就要低頭,因為他覺得可能會碰到角,就是說已經達到了他平常的時候生起佛身的這樣一個成績。 [01′01″]
然後這裡面問:「二六時中都是這樣子,還是修法的時候?」「修法的時候完全觀為本尊,這就是不共的修法。」然後仁波切接著說:「定力是很高的。定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在很遠很遠的佛國淨土裡的那些空行母的歌聲也是可以聽到的。如果是共通的這個奢摩他的定力是沒有這麼高的,就只能把自己的心降伏。」這裡面區分了一下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我們聽了之後,可能也很難想像那是什麼,就要發願去修習。有在聽嗎?有在認真聽嗎? [01′45″]
接著就解釋那個「堪能」,說尊者由奢摩他門得了堪能心,那麼這個「堪能心」是什麼呢?在這裡面仁波切舉了牛皮的譬喻,說西藏很多用氂牛來比喻。一張乾牛皮是很硬的,你怎麼也用不上,把它加工成軟軟的,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來譬喻我們的心,心也是這樣的,它是很硬、很難調伏的。很硬、很難調伏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們沒有修習奢摩他的那個狀態。 [02′24″]
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的心很硬嗎?很堅硬嗎?我們都覺得:我的心很柔軟、很敏感啊!對什麼好像都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怎麼會是心很硬呢?後面有幾個字——很難調伏的!那麼用什麼來調伏啊?開始用戒定慧三學,對不對?那你看看我們持戒的時候這個心聽不聽話,你就知道它硬不硬了、堅不堅硬了。我們修定的時候,比如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們能不能保證念珠念一百零八次都一個念頭不閃?「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每一聲稱名,都一字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都落在心裡邊,沒有一個錯亂的,能不能一百零八句都這樣呢?還有的人上來可能兩句,第三句就不見了;有人說「南無」還清楚,「觀世音菩薩」這幾個字就不清楚了。 [03′36″]
所以修定就是要了了分明。接著仁波切解釋,讓我們這個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成就奢摩他之後,不僅是心,身體也能自在地使用,怎麼使用都可以。這個自在地使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讓它做什麼,它就乖乖聽話了,我們的心就聽話了。「堪能心」就是你的心隨便怎麼用都用得上。不然的話我們的心就很難對付,它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舉個簡單例子,像背書也是,你就想特別專注地背書,但你的心就是想要去散亂、就是不想專注,甚至有的時候你想一剎那間把它按在那個經典的文句上,它好像都在掙扎一樣,所以是非常非常不聽話的。那麼奢摩他已經達到一定成就之後,你的身心就安住下來了,怎麼放都可以。 [04′35″]
所以仁波切在這一小段解釋堪能的時候,我不知道會不會給我們這些鬥士——一直在跟自己戰鬥的修行者一個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現在也在學習止觀嘛,前面需要好好學戒、持戒,如果能好好修行奢摩他得定的話,那就會有堪能心;有堪能心的話,我們的心隨便怎麼用都可以用得上——身也堪能,心也堪能。就不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問題,而是一直都能控制住它,甚至不用控制它,它就像風一樣跟著走了,是非常輕鬆自如的一種自在的方式。所以並不是修學的很多過程都是很難熬的,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如果進入了初禪的話,那快樂是太多了,可能都覺得這個身心好像都承載不了了,所以是非常非常愉悅的。阿底峽尊者得到了這個堪能心,顯教的這個定,還有不共定學,可以想像他的身心是處在一種法的深度的愉悅之中。 [05′50″]
討論什麼叫「堪能」的時候,我問大家說:「你覺得自己的心很堅硬嗎?」這個時候要怎麼去看呢?比如說:其實我知道不應該抱怨別人,因為我應該用感恩心感恩這一天好像是很平常的這些事物。比如說我們可以吃到飯,像現在在疫情期間,我們這一餐飯是來之不易的,是很多很多那些一直沒有停止工作的人,他把這一餐飯送到我們眼前。能吃到菜、能吃到水果,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去作意觀察的話,就像每天一樣,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擁有的,都沒有什麼奇特的。可是認真地去想的話,可能是每一個水果、每一個米粒都是別人在我們生命中鑄造的奇蹟,是禮物、是珍貴的禮物!乃至我們現在上課,我們能學到這本《四家合註入門》,學到宗大師的教法,學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這依然是一個生命裡非常奇蹟的相遇。 [07′03″]
所以我們要試著說服我們的心。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種很浮面的看事情的心,要去深度地觀察轉動它的時候,用正理去轉動它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那是很堅硬的。如果你不去轉動它的時候,因為你跟著煩惱跑,你是不會覺得它很堅硬的。所以調伏——用戒的力量、用奢摩他的力量,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從那個鋼鐵變成非常柔的、像綢緞一樣那樣的柔軟度,這個就是戒律和定可以燒煉我們的身心。 [07′45″]
並不是這個心我們拿它永遠沒辦法,它要苦就苦、要抱怨就抱怨、要發脾氣就發脾氣、要耽著五欲就耽著五欲,我們拿它沒辦法,只能隨逐。佛陀就給我們講了這麼多辦法,傳承師長講的都是辦法,說要想法用戒、定、慧去對付自己的心,要把這個非常剛強難調的堅硬的心,把它調到柔軟、調到堪能。那個時候,最艱難的那個壓伏心的過程,其實到這兒就已經太順了。所以應該去體會生命中生起奢摩他,甚至不共定學的那個深度愉悅。 [08′29″]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3講【全廣II】
講次: 0303 (2021/02/22 ~ 02/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5-L6 ~ P126-LL5 師父,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怎麼放都可以。
廣海明月_第303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接下來看到 125 頁,19 年前的我在提問題——我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提——就說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跟「共通定學」區別在哪裡?然後說顯宗和密宗。我就有點奇怪為什麼是顯宗和密宗?然後說:「不共之處在哪裡?」仁波切說不共之處就是要把自身觀為佛身、觀為本尊來修,這就是不共的。 [00′33″]
然後又問:「極穩生起次第」是什麼呢?仁波切答道:完全能觀為佛身,是生起次第的成就。然後問「極穩」是什麼?「極穩就是不變,就是自身完全能轉變為這個本尊。」以前也聽說過有人觀修大威德,走過門的時候就要低頭,因為他覺得可能會碰到角,就是說已經達到了他平常的時候生起佛身的這樣一個成績。 [01′01″]
然後這裡面問:「二六時中都是這樣子,還是修法的時候?」「修法的時候完全觀為本尊,這就是不共的修法。」然後仁波切接著說:「定力是很高的。定力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在很遠很遠的佛國淨土裡的那些空行母的歌聲也是可以聽到的。如果是共通的這個奢摩他的定力是沒有這麼高的,就只能把自己的心降伏。」這裡面區分了一下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我們聽了之後,可能也很難想像那是什麼,就要發願去修習。有在聽嗎?有在認真聽嗎? [01′45″]
接著就解釋那個「堪能」,說尊者由奢摩他門得了堪能心,那麼這個「堪能心」是什麼呢?在這裡面仁波切舉了牛皮的譬喻,說西藏很多用氂牛來比喻。一張乾牛皮是很硬的,你怎麼也用不上,把它加工成軟軟的,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來譬喻我們的心,心也是這樣的,它是很硬、很難調伏的。很硬、很難調伏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們沒有修習奢摩他的那個狀態。 [02′24″]
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的心很硬嗎?很堅硬嗎?我們都覺得:我的心很柔軟、很敏感啊!對什麼好像都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怎麼會是心很硬呢?後面有幾個字——很難調伏的!那麼用什麼來調伏啊?開始用戒定慧三學,對不對?那你看看我們持戒的時候這個心聽不聽話,你就知道它硬不硬了、堅不堅硬了。我們修定的時候,比如說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們能不能保證念珠念一百零八次都一個念頭不閃?「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每一聲稱名,都一字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都落在心裡邊,沒有一個錯亂的,能不能一百零八句都這樣呢?還有的人上來可能兩句,第三句就不見了;有人說「南無」還清楚,「觀世音菩薩」這幾個字就不清楚了。 [03′36″]
所以修定就是要了了分明。接著仁波切解釋,讓我們這個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成就奢摩他之後,不僅是心,身體也能自在地使用,怎麼使用都可以。這個自在地使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讓它做什麼,它就乖乖聽話了,我們的心就聽話了。「堪能心」就是你的心隨便怎麼用都用得上。不然的話我們的心就很難對付,它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舉個簡單例子,像背書也是,你就想特別專注地背書,但你的心就是想要去散亂、就是不想專注,甚至有的時候你想一剎那間把它按在那個經典的文句上,它好像都在掙扎一樣,所以是非常非常不聽話的。那麼奢摩他已經達到一定成就之後,你的身心就安住下來了,怎麼放都可以。 [04′35″]
所以仁波切在這一小段解釋堪能的時候,我不知道會不會給我們這些鬥士——一直在跟自己戰鬥的修行者一個很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現在也在學習止觀嘛,前面需要好好學戒、持戒,如果能好好修行奢摩他得定的話,那就會有堪能心;有堪能心的話,我們的心隨便怎麼用都可以用得上——身也堪能,心也堪能。就不是一剎那也控制不住的問題,而是一直都能控制住它,甚至不用控制它,它就像風一樣跟著走了,是非常輕鬆自如的一種自在的方式。所以並不是修學的很多過程都是很難熬的,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如果進入了初禪的話,那快樂是太多了,可能都覺得這個身心好像都承載不了了,所以是非常非常愉悅的。阿底峽尊者得到了這個堪能心,顯教的這個定,還有不共定學,可以想像他的身心是處在一種法的深度的愉悅之中。 [05′50″]
討論什麼叫「堪能」的時候,我問大家說:「你覺得自己的心很堅硬嗎?」這個時候要怎麼去看呢?比如說:其實我知道不應該抱怨別人,因為我應該用感恩心感恩這一天好像是很平常的這些事物。比如說我們可以吃到飯,像現在在疫情期間,我們這一餐飯是來之不易的,是很多很多那些一直沒有停止工作的人,他把這一餐飯送到我們眼前。能吃到菜、能吃到水果,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去作意觀察的話,就像每天一樣,覺得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擁有的,都沒有什麼奇特的。可是認真地去想的話,可能是每一個水果、每一個米粒都是別人在我們生命中鑄造的奇蹟,是禮物、是珍貴的禮物!乃至我們現在上課,我們能學到這本《四家合註入門》,學到宗大師的教法,學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這依然是一個生命裡非常奇蹟的相遇。 [07′03″]
所以我們要試著說服我們的心。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種很浮面的看事情的心,要去深度地觀察轉動它的時候,用正理去轉動它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到那是很堅硬的。如果你不去轉動它的時候,因為你跟著煩惱跑,你是不會覺得它很堅硬的。所以調伏——用戒的力量、用奢摩他的力量,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從那個鋼鐵變成非常柔的、像綢緞一樣那樣的柔軟度,這個就是戒律和定可以燒煉我們的身心。 [07′45″]
並不是這個心我們拿它永遠沒辦法,它要苦就苦、要抱怨就抱怨、要發脾氣就發脾氣、要耽著五欲就耽著五欲,我們拿它沒辦法,只能隨逐。佛陀就給我們講了這麼多辦法,傳承師長講的都是辦法,說要想法用戒、定、慧去對付自己的心,要把這個非常剛強難調的堅硬的心,把它調到柔軟、調到堪能。那個時候,最艱難的那個壓伏心的過程,其實到這兒就已經太順了。所以應該去體會生命中生起奢摩他,甚至不共定學的那個深度愉悅。 [08′29″]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廣海明月第30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4講【全廣II】
講次:0304 (2021/02/25 ~ 02/28)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廣海明月_第304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接著討論了一個持戒的正知、正念的問題。我們自己受了什麼戒律要知道——多少條?什麼樣的狀態下叫犯?什麼是根本墮?根本墮不能犯,犯了戒律就沒有了。戒律沒有了,還會有惡趣的果報,這個時候要懺悔。那麼行持的時候,正念就非常重要。注意!在念頭的前面有一個「正」字,正念和正知通常都放在一起。仁波切會認為正念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這法師說:「行持時是要把正念先提起來嗎?」我覺得其實他是知道的,有的時候到了自己的善知識面前,好像自己了解過的東西再問一遍、再確定一次。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很多的,再問一次,再得到一次,會得到一次加持。 [00′58″]
上師接著講——注意——正念要提起來。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念很重嗎?正念飛過來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提起來?提東西,費力否?費力否?大力士提東西是不費力氣,但是力氣不足的人提一個重東西,他是會費力氣。當我們開始訓練力量,訓練不夠的時候是很費力氣的,所以一開始要提正念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乾提也提不起來,好像很重的樣子。可是正念又很重要,正念不提起來的話,連想都想不到。就是我們要去找正念,找到之後把它拉過來,把它拉住、提起來。 [01′54″]
接著又說:正知也很重要!正知是什麼呢?新學員常常說:「正知是什麼、正念是什麼?」比如說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這是什麼?是正念嗎?然後你用你的注意力看:「我沒有專心聽?」偶爾看一下,這什麼?正知,看你的正念在不在。正知是看著誰的?看著正念的。對不對?所以正知就是觀察,正念就是仁波切在這裡講了,好比《入行論》裡邊講的:你在打仗過程中要用的刀劍。這是比喻什麼?正念。劍要掉了之後,馬上要撿起來。正念就是這樣的,正念掉了馬上要撿起來。 [02′39″]
《入行論》說:「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來了,那個點來了!正念好像很重,提也提不起來,甚至找不到,那怎麼辦呢?如果正念掉了,就是這個寶劍掉了,怎麼辦呢?「畏獄速提起」,沒有正念會墮落地獄的!要去憶念三惡趣的這種痛苦,害怕墮落地獄,然後把這個劍提起來。在戰場上寶劍要是掉了的話,要馬上撿起來,否則敵人就會趁機殺掉自己;正念也是一樣的,一旦失去,就必須要觀察到地獄乃至惡趣的痛苦,真的要能夠把這個心調整過來。你不願意提,不願意提,你怎麼說服這顆心呢?就要去想一想地獄的痛苦、三惡趣的痛苦。 [03′51″]
想了一遍,那個心不理你,沒用!你再去深入地想。想到什麼呀?調整過來。就是對這個地獄、對惡趣的苦有感覺,感覺是什麼意思啊?就「畏」字,開始害怕!害怕然後就提正念了。這是不是一種調伏啊?說如果沒有正念,正知也是生不起來。有了正念,然後用正知來觀察做得對與不對,用它來分析。這是仁波切在解釋正知、正念。 [04′24″]
這一段,我認為是非常精采的用功教授,諸位覺得呢?提正念,可能平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好像很容易提的樣子,但是一旦自己被惹到了,就只想對眼前那個惹你的人發脾氣;提正念要忍耐呀,或者要憶念三寶、祈求上師啊......這個時候提正念就看起來有點困難。這個時候就要觀想什麼?這裡邊說:「畏獄速提起」。這是一個。還有什麼?「如樹應安住」,對不對?那都是《入行論》教給我們用功的方式。 [04′57″]
最重要的是:知不知道失去正念了呢?劍掉了,有的人還往前跑呢!還往敵陣裡衝殺,還覺得挺厲害的,他揮舞的已經不是他的寶劍了。這個時候煩惱的敵人就會趁機毀掉我們,就會種下很多墮落三惡趣的苦因。這一刻應該畏懼它,所以說「菩薩畏因」。畏因就是當下,當下自己發脾氣、口無遮攔說的那些,好像說得很痛快,但是地獄的業就造下了,惡口啊等等這些就造下了;造下馬上要有一個心知道:「哇,這在造惡業,造惡業會墮落的!我是一個有戒律的人,我不可以這樣做!」當想這些的時候,正念提起來了嗎?已經在提起來了。所以再穩固它、穩固它,就會把那種造惡業的續流擋住——如樹應安住。到處都能夠看到樹,看樹的時候,只是在想這個樹漂亮啊,在藍天下很好看啊,還是會憶持到可能每棵樹都會提醒我們:持戒的狀態就是如樹應安住,要讓我們的心住在正念裡。 [06′20″]
當我們的心進入怨氣,就開始埋怨,有的人就是把一生變成一個帳本,沒事翻一翻,就開始抱怨。抱怨的這個河一開的時候,哇!非常非常地誇張,什麼都可以怨。怨、怨、怨,怨天尤人,自己苦不堪言。那麼,我們也知道人身得來不容易、佛法遇到不容易,就這兩點我們也可以念恩。能否這個時候也提起正念:給我一個人身不是用來抱怨的,我們要用它來修行大乘法,來持戒、好好地持戒。因為抱怨、抱怨,由於造口業就會犯到戒律。 [07′03″]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4講【全廣II】
講次:0304 (2021/02/25 ~ 02/28)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4 ~ P5-LL3 成就定學……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廣海明月_第304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接著討論了一個持戒的正知、正念的問題。我們自己受了什麼戒律要知道——多少條?什麼樣的狀態下叫犯?什麼是根本墮?根本墮不能犯,犯了戒律就沒有了。戒律沒有了,還會有惡趣的果報,這個時候要懺悔。那麼行持的時候,正念就非常重要。注意!在念頭的前面有一個「正」字,正念和正知通常都放在一起。仁波切會認為正念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這法師說:「行持時是要把正念先提起來嗎?」我覺得其實他是知道的,有的時候到了自己的善知識面前,好像自己了解過的東西再問一遍、再確定一次。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很多的,再問一次,再得到一次,會得到一次加持。 [00′58″]
上師接著講——注意——正念要提起來。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念很重嗎?正念飛過來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提起來?提東西,費力否?費力否?大力士提東西是不費力氣,但是力氣不足的人提一個重東西,他是會費力氣。當我們開始訓練力量,訓練不夠的時候是很費力氣的,所以一開始要提正念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乾提也提不起來,好像很重的樣子。可是正念又很重要,正念不提起來的話,連想都想不到。就是我們要去找正念,找到之後把它拉過來,把它拉住、提起來。 [01′54″]
接著又說:正知也很重要!正知是什麼呢?新學員常常說:「正知是什麼、正念是什麼?」比如說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這是什麼?是正念嗎?然後你用你的注意力看:「我沒有專心聽?」偶爾看一下,這什麼?正知,看你的正念在不在。正知是看著誰的?看著正念的。對不對?所以正知就是觀察,正念就是仁波切在這裡講了,好比《入行論》裡邊講的:你在打仗過程中要用的刀劍。這是比喻什麼?正念。劍要掉了之後,馬上要撿起來。正念就是這樣的,正念掉了馬上要撿起來。 [02′39″]
《入行論》說:「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來了,那個點來了!正念好像很重,提也提不起來,甚至找不到,那怎麼辦呢?如果正念掉了,就是這個寶劍掉了,怎麼辦呢?「畏獄速提起」,沒有正念會墮落地獄的!要去憶念三惡趣的這種痛苦,害怕墮落地獄,然後把這個劍提起來。在戰場上寶劍要是掉了的話,要馬上撿起來,否則敵人就會趁機殺掉自己;正念也是一樣的,一旦失去,就必須要觀察到地獄乃至惡趣的痛苦,真的要能夠把這個心調整過來。你不願意提,不願意提,你怎麼說服這顆心呢?就要去想一想地獄的痛苦、三惡趣的痛苦。 [03′51″]
想了一遍,那個心不理你,沒用!你再去深入地想。想到什麼呀?調整過來。就是對這個地獄、對惡趣的苦有感覺,感覺是什麼意思啊?就「畏」字,開始害怕!害怕然後就提正念了。這是不是一種調伏啊?說如果沒有正念,正知也是生不起來。有了正念,然後用正知來觀察做得對與不對,用它來分析。這是仁波切在解釋正知、正念。 [04′24″]
這一段,我認為是非常精采的用功教授,諸位覺得呢?提正念,可能平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好像很容易提的樣子,但是一旦自己被惹到了,就只想對眼前那個惹你的人發脾氣;提正念要忍耐呀,或者要憶念三寶、祈求上師啊......這個時候提正念就看起來有點困難。這個時候就要觀想什麼?這裡邊說:「畏獄速提起」。這是一個。還有什麼?「如樹應安住」,對不對?那都是《入行論》教給我們用功的方式。 [04′57″]
最重要的是:知不知道失去正念了呢?劍掉了,有的人還往前跑呢!還往敵陣裡衝殺,還覺得挺厲害的,他揮舞的已經不是他的寶劍了。這個時候煩惱的敵人就會趁機毀掉我們,就會種下很多墮落三惡趣的苦因。這一刻應該畏懼它,所以說「菩薩畏因」。畏因就是當下,當下自己發脾氣、口無遮攔說的那些,好像說得很痛快,但是地獄的業就造下了,惡口啊等等這些就造下了;造下馬上要有一個心知道:「哇,這在造惡業,造惡業會墮落的!我是一個有戒律的人,我不可以這樣做!」當想這些的時候,正念提起來了嗎?已經在提起來了。所以再穩固它、穩固它,就會把那種造惡業的續流擋住——如樹應安住。到處都能夠看到樹,看樹的時候,只是在想這個樹漂亮啊,在藍天下很好看啊,還是會憶持到可能每棵樹都會提醒我們:持戒的狀態就是如樹應安住,要讓我們的心住在正念裡。 [06′20″]
當我們的心進入怨氣,就開始埋怨,有的人就是把一生變成一個帳本,沒事翻一翻,就開始抱怨。抱怨的這個河一開的時候,哇!非常非常地誇張,什麼都可以怨。怨、怨、怨,怨天尤人,自己苦不堪言。那麼,我們也知道人身得來不容易、佛法遇到不容易,就這兩點我們也可以念恩。能否這個時候也提起正念:給我一個人身不是用來抱怨的,我們要用它來修行大乘法,來持戒、好好地持戒。因為抱怨、抱怨,由於造口業就會犯到戒律。 [07′03″]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海明月第305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海明月第305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5講【全廣II】
講次:0305 (2021/03/01 ~ 03/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7 ~ P5-LL3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廣海明月_第305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有了正念之後,正知才會有。正知反過來再去守護這個正念,去觀察正念在不在?不在,趕快要提起來。這就是一個武士練劍的過程,當我們的劍掉下要立刻拿起來,不能耽擱。這個「畏獄疾拾取」,就是因為害怕被殺所以要立刻提取寶劍,這個速度的問題。又提到一個速度,對不對?前面說:受了戒之後,如果有染著或者有一些違犯,要疾疾——又是一個,立刻要——還淨!這裡邊說:正念不見了,要立刻——趕快把我們的正念找回來!他這個對境的反應、對這種狀態的反應,你看這個修行人已經非常地機敏。他是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戰士,在戰鬥內心的時候他學會了迅速行動。他不會坐在那裡哀號或者怪別人,說:「因為你們環境這樣,所以我修行不好、所以我生惡念。」他不是這樣,他馬上把劍提起來! [01′07″]
這就是要練習的一個本事。因為防範自己造下三惡趣的因,我們不可能把這樣的責任交給別人。因為這個心續是你的心續,你得防止它下一段走到惡趣,這個方向是自己確定、自己作主、自己編排下一生要去哪裡。那麼如果我們知道我自己就是我下一生的導演,我豈能把我下一生的劇本演成地獄呢?演成餓鬼、畜生呢?甚至演成一般的人我們還不高興,我們要演成非常尊貴的人,又有智慧、又有美貌、又能忍辱,辯才......什麼都有的完美的一個人。但是這個都是自己導演的,都是自己這一生要造作的業,以後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01′59″]
所以這個正念,對於我們造作這樣的業,它就是一個根本條件。就像勇士的寶劍一樣,要練習迅速提起來、迅速提起來!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正念不在?正知要警覺著。比如說遇到特別容易生煩惱的這個對境的時候,自己要有個防範心,說:啊,一面對他我就容易生煩惱,要有個警戒心!當心慢慢在滑落,甚至很快地滑落,向深淵滑落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如樹應安住」——把心收回來,從境上收回來,看看自己的心在幹什麼。所以比丘會常常垂簾,對吧?說「視軛木許」,那垂簾不是眼睛垂下來就沒事、在休息,是在觀察什麼?觀察自己的三業,是看自己在做什麼。 [02′55″]
我們對自心的了知是不是變得非常重要?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我們急著去了解世界發生了什麼,這兒發生什麼、那兒發生什麼,現在有距離和沒距離已經差不多了,馬上就會知道。我們會非常非常急於了解各地的事情,但是對我們心裡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了解嗎?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是不了解的,不可能透過手機啊、電腦啊,或者電視等等這些高科技的工具去了解。我們必須要透過什麼?向內觀察。用正知去觀察,用觀察力向內心看,用這種方式了解我們的心正在上演一種什麼劇本——是暇滿人身的續篇,還是三惡趣?必須要知道它在往什麼地方導演,然後我們要及時地修正。如果是好的劇本,那就好好地演;如果是非常糟的、苦不堪言的那種劇本,就一定要把它改寫,絕對不能變成悲劇! [04′10″]
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向內觀察,得到內心的消息,得到內心的實況轉播,知道內心正在幹什麼這件事,就變成是首要任務,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幹什麼,不觀察,我豈能知道我有沒有在持戒呢?如果也發現不了有沒有犯,那就更想不到後面的還淨儀軌,一連串都是從有沒有失去正念開始的。所以正念這件事,比如說這把劍是保護勇士的生命的,那麼這把劍也是保護我們來世的暇滿——增上生。 [04′55″]
這把劍是什麼?正念! [05′00″]
所以作為修行人,有人說很難,其實也不難,訓練正念就好了。怎麼訓練啊?正念從哪裡來?從經典來,對吧?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獲得的正念;從戒律持守,從受的律儀上也會得到正念。還有大家每天在堅持聽全廣、堅持上研討班,在《廣論》裡全都是提醒我們訓練正念,耳朵聽進來,記住多少呢?沒記住多少,就一週上兩次啊,甚至有的同學每一天都聽《廣論》、每天都研討。像在疫情期間,我聽說有一些同學,有的一天上四個班,真的是很精勤地在用功。我還聽到有人說他可以聽《廣論》八小時,一直看書,用功八小時,比學校裡的學生還用功。我們有很多居士很用功,出家人在寺院裡也是在拼命用功。所以這個正念是可以養成的,養成這種正念的修行。大家一定要加油! [06′0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5講【全廣II】
講次:0305 (2021/03/01 ~ 03/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7 ~ P5-LL3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入門段落:第1冊 P126-LL4 ~ P127-L11 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大體是這樣的。
廣海明月_第305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有了正念之後,正知才會有。正知反過來再去守護這個正念,去觀察正念在不在?不在,趕快要提起來。這就是一個武士練劍的過程,當我們的劍掉下要立刻拿起來,不能耽擱。這個「畏獄疾拾取」,就是因為害怕被殺所以要立刻提取寶劍,這個速度的問題。又提到一個速度,對不對?前面說:受了戒之後,如果有染著或者有一些違犯,要疾疾——又是一個,立刻要——還淨!這裡邊說:正念不見了,要立刻——趕快把我們的正念找回來!他這個對境的反應、對這種狀態的反應,你看這個修行人已經非常地機敏。他是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戰士,在戰鬥內心的時候他學會了迅速行動。他不會坐在那裡哀號或者怪別人,說:「因為你們環境這樣,所以我修行不好、所以我生惡念。」他不是這樣,他馬上把劍提起來! [01′07″]
這就是要練習的一個本事。因為防範自己造下三惡趣的因,我們不可能把這樣的責任交給別人。因為這個心續是你的心續,你得防止它下一段走到惡趣,這個方向是自己確定、自己作主、自己編排下一生要去哪裡。那麼如果我們知道我自己就是我下一生的導演,我豈能把我下一生的劇本演成地獄呢?演成餓鬼、畜生呢?甚至演成一般的人我們還不高興,我們要演成非常尊貴的人,又有智慧、又有美貌、又能忍辱,辯才......什麼都有的完美的一個人。但是這個都是自己導演的,都是自己這一生要造作的業,以後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01′59″]
所以這個正念,對於我們造作這樣的業,它就是一個根本條件。就像勇士的寶劍一樣,要練習迅速提起來、迅速提起來!那麼如何知道自己的正念不在?正知要警覺著。比如說遇到特別容易生煩惱的這個對境的時候,自己要有個防範心,說:啊,一面對他我就容易生煩惱,要有個警戒心!當心慢慢在滑落,甚至很快地滑落,向深淵滑落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如樹應安住」——把心收回來,從境上收回來,看看自己的心在幹什麼。所以比丘會常常垂簾,對吧?說「視軛木許」,那垂簾不是眼睛垂下來就沒事、在休息,是在觀察什麼?觀察自己的三業,是看自己在做什麼。 [02′55″]
我們對自心的了知是不是變得非常重要?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我們急著去了解世界發生了什麼,這兒發生什麼、那兒發生什麼,現在有距離和沒距離已經差不多了,馬上就會知道。我們會非常非常急於了解各地的事情,但是對我們心裡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了解嗎?如果不去觀察的話,是不了解的,不可能透過手機啊、電腦啊,或者電視等等這些高科技的工具去了解。我們必須要透過什麼?向內觀察。用正知去觀察,用觀察力向內心看,用這種方式了解我們的心正在上演一種什麼劇本——是暇滿人身的續篇,還是三惡趣?必須要知道它在往什麼地方導演,然後我們要及時地修正。如果是好的劇本,那就好好地演;如果是非常糟的、苦不堪言的那種劇本,就一定要把它改寫,絕對不能變成悲劇! [04′10″]
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向內觀察,得到內心的消息,得到內心的實況轉播,知道內心正在幹什麼這件事,就變成是首要任務,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幹什麼,不觀察,我豈能知道我有沒有在持戒呢?如果也發現不了有沒有犯,那就更想不到後面的還淨儀軌,一連串都是從有沒有失去正念開始的。所以正念這件事,比如說這把劍是保護勇士的生命的,那麼這把劍也是保護我們來世的暇滿——增上生。 [04′55″]
這把劍是什麼?正念! [05′00″]
所以作為修行人,有人說很難,其實也不難,訓練正念就好了。怎麼訓練啊?正念從哪裡來?從經典來,對吧?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獲得的正念;從戒律持守,從受的律儀上也會得到正念。還有大家每天在堅持聽全廣、堅持上研討班,在《廣論》裡全都是提醒我們訓練正念,耳朵聽進來,記住多少呢?沒記住多少,就一週上兩次啊,甚至有的同學每一天都聽《廣論》、每天都研討。像在疫情期間,我聽說有一些同學,有的一天上四個班,真的是很精勤地在用功。我還聽到有人說他可以聽《廣論》八小時,一直看書,用功八小時,比學校裡的學生還用功。我們有很多居士很用功,出家人在寺院裡也是在拼命用功。所以這個正念是可以養成的,養成這種正念的修行。大家一定要加油! [06′0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6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8-LL4 ~ P129-LL1
廣海明月第306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28-LL4 ~ P129-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6講【全廣II】
講次: 0306 (2021/03/04 ~ 03/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2 ~ P5-LL1 成就慧學中……顯是加行道。」
入門段落:第1冊 P128-LL4 ~ P129-LL1 成就慧學......
如顯教論中」這兩句。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1-LL8註釋② ~ P132-
LL3註釋⑪完 奢摩他......顯教中的加行道行者。
廣海明月_第306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到了阿底峽尊者成就慧學這樣的功德。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28 頁,看最下面的那一段黑字的部分。現在跟我看原文: [00′28″]
成就慧學,分共不共二者:其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獲得圓滿次第幻化身故,不由業惑增上受生,於心續中生起即身成佛之道。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01′03″]
下面我們來看仁波切的講記。下面說具足殊勝的慧學,這個殊勝慧學也分成共與不共兩種,那麼具足共通的殊勝慧學是指什麼呢?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心裡有沒有什麼想法?什麼是共通的殊勝慧學呢?下面就有解釋了。「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就是指獲得了止觀雙運。那麼現在我們在廣論後面的奢摩他部分正好是講到止觀雙運,什麼是得止、什麼是得勝觀?然後止觀雙運這個概念,可能大家聽到那部分會對這部分更清晰一些。 [02′00″]
「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就是指寂止和勝觀兩者的力量相等運行,就被稱作止觀雙運。我們知道說一般是先獲得奢摩他,之後獲得毗缽舍那,獲得毗缽舍那的時候就同時獲得了止觀雙運。「三摩地」是梵語的音譯,義為等持、定,指專注在所緣上的一種心所。在我們講奢摩他的部分的時候,注意到說得止的時候有一個身心輕安,在得止的基礎上繼續觀慧去觀察的時候,還要有個身心輕安,這是一個量,大家別忘了! [02′47″]
「共者」就是獲得了止觀雙運的三摩地。那麼,在共道的基礎上還有「不共」,「不共」是什麼呢?就是「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就是指獲得了圓滿次第的三摩地。那麼圓滿次第,是無上瑜伽密法的第二個次第,以修力令風息進入安住並融入中脈,由此產生的瑜伽即是圓滿次第。 [03′23″]
在此語王尊者做了一個箋註,說:「獲得圓滿次第幻化身故,不由業惑增上受生,於心續中生起即身成佛之道」,解釋一下就是此生就會成佛。如果今生成佛了,那怎麼還會有受生呢?是不會由業惑增上受生的。所以他獲得了圓滿次第的幻化身,就在獲得了光明幻化雙運的時候就成佛了。所以這也是不共慧學的一個成就。 [04′06″]
再回頭我們再看一下,這裡邊涉及到說「圓滿次第幻化身」,這個「圓滿次第幻化身」就是指圓滿次五個階段中第三個階段的時候所獲得的功德。密乘行者在修習心遠離到達究竟的時候依靠喻光明獲得了不淨幻身的時候,就獲得了此處所說的幻化身,修行者一但獲得此身的話——注意!後面那幾個字——就決定了即身成佛。所以就是一個最圓滿的成就吧! [04′45″]
關於這一段,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是沒有涉及到密法的部分,這就涉及到阿底峽尊者功德的部分講到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發起對於經典還有實證的很多教授進行廣泛地、深入地學習的這樣的一個希求心,因為「為利有情願成佛」,願速疾成佛! [05′11″]
下面我們接著看。「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在這一個部分仁波切講了一個翻譯版本的問題,這個「《讚》中云」這句話,中間還有《八十讚》中的兩句,在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引文中、在一些版本裡沒有出現。下面會講到,漢文翻譯這個版本是青海版的,這個書上是有個記號的,這裡邊有個問題,這兩句有點不通,為什麼?因為它中間有偈子。但師父說:很早以前就是這樣的,很多木刻版當中也全部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05′58″]
說:「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密乘並沒有說加行道,顯乘才有說加行道啊、見道啊、修道,所以有個問題。應該另外加上兩句:「如密咒乘教,生次必堅固」,就指獲得堅穩的生起次第,接著再加上後面那句:「如顯教論中,顯是加行道」,這樣就很恰當,就可以理解了。 [06′34″]
但是過去的大師在解釋的時候,都是現在這兩句,法尊法師翻譯的時候也沒有去更正、沒有發現。在這個青海版在印行的時候,有個阿拉・夏日東仁波切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做了記號,可是在過去的《廣論》版本當中都是沒有的,西藏的版本也沒有,安多的、德格版的都沒有。但是,因為它那個《讚》就是《八十讚》,在《八十讚》的原文中就有出現「生次必堅固,如顯教論中」這兩句,所以在這個部分交代一下。 [07′11″]
那為什麼會「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呢?如果解釋一下,在圓滿次第中有五個階段,分別是什麼?語遠離、心遠離、幻身、義光明、雙運。前三個階段相當於顯教的加行道,注意!是相當於顯教的加行道;第四個階段的前段——第四個階段就是義光明,對吧?義光明的前段——就屬於見道,後段屬於修道,這都相當於的;第五個階段相當於菩薩十地中的第二地無垢地以上。密乘的教典中其實並沒有宣說顯教所說的五道,因此僅能把密法五次第與顯教的五道相對照一下,但不能說依照密乘的教典來看尊者是加行道的行者,只能理解為密乘教的教典來看尊者相當於顯教中的加行道行者。 [08′18″]
給大家略微了解一下,擴展我們的閱讀吧!深廣閱讀,希望大家對廣大的道次能夠生起很強的希求心。因為很多很多的修行者在修行的時候,尤其是讀到了這麼清淨圓滿的傳承教授的時候,都一開始就要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而且要速疾成佛。所以在講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由顯入密,跨越了這樣的道次第,顯示了一個修行者在他示現為比丘的一個暇滿人身的階段中,他能顯現的成就的高度,令人心生渴仰啊! [09′0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6講【全廣II】
講次: 0306 (2021/03/04 ~ 03/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廣論段落:P5-LL2 ~ P5-LL1 成就慧學中……顯是加行道。」
入門段落:第1冊 P128-LL4 ~ P129-LL1 成就慧學......
如顯教論中」這兩句。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1-LL8註釋② ~ P132-
LL3註釋⑪完 奢摩他......顯教中的加行道行者。
廣海明月_第306講【全廣II】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到了阿底峽尊者成就慧學這樣的功德。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28 頁,看最下面的那一段黑字的部分。現在跟我看原文: [00′28″]
成就慧學,分共不共二者:其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獲得圓滿次第幻化身故,不由業惑增上受生,於心續中生起即身成佛之道。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01′03″]
下面我們來看仁波切的講記。下面說具足殊勝的慧學,這個殊勝慧學也分成共與不共兩種,那麼具足共通的殊勝慧學是指什麼呢?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知道大家心裡有沒有什麼想法?什麼是共通的殊勝慧學呢?下面就有解釋了。「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就是指獲得了止觀雙運。那麼現在我們在廣論後面的奢摩他部分正好是講到止觀雙運,什麼是得止、什麼是得勝觀?然後止觀雙運這個概念,可能大家聽到那部分會對這部分更清晰一些。 [02′00″]
「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就是指寂止和勝觀兩者的力量相等運行,就被稱作止觀雙運。我們知道說一般是先獲得奢摩他,之後獲得毗缽舍那,獲得毗缽舍那的時候就同時獲得了止觀雙運。「三摩地」是梵語的音譯,義為等持、定,指專注在所緣上的一種心所。在我們講奢摩他的部分的時候,注意到說得止的時候有一個身心輕安,在得止的基礎上繼續觀慧去觀察的時候,還要有個身心輕安,這是一個量,大家別忘了! [02′47″]
「共者」就是獲得了止觀雙運的三摩地。那麼,在共道的基礎上還有「不共」,「不共」是什麼呢?就是「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就是指獲得了圓滿次第的三摩地。那麼圓滿次第,是無上瑜伽密法的第二個次第,以修力令風息進入安住並融入中脈,由此產生的瑜伽即是圓滿次第。 [03′23″]
在此語王尊者做了一個箋註,說:「獲得圓滿次第幻化身故,不由業惑增上受生,於心續中生起即身成佛之道」,解釋一下就是此生就會成佛。如果今生成佛了,那怎麼還會有受生呢?是不會由業惑增上受生的。所以他獲得了圓滿次第的幻化身,就在獲得了光明幻化雙運的時候就成佛了。所以這也是不共慧學的一個成就。 [04′06″]
再回頭我們再看一下,這裡邊涉及到說「圓滿次第幻化身」,這個「圓滿次第幻化身」就是指圓滿次五個階段中第三個階段的時候所獲得的功德。密乘行者在修習心遠離到達究竟的時候依靠喻光明獲得了不淨幻身的時候,就獲得了此處所說的幻化身,修行者一但獲得此身的話——注意!後面那幾個字——就決定了即身成佛。所以就是一個最圓滿的成就吧! [04′45″]
關於這一段,因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是沒有涉及到密法的部分,這就涉及到阿底峽尊者功德的部分講到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發起對於經典還有實證的很多教授進行廣泛地、深入地學習的這樣的一個希求心,因為「為利有情願成佛」,願速疾成佛! [05′11″]
下面我們接著看。「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在這一個部分仁波切講了一個翻譯版本的問題,這個「《讚》中云」這句話,中間還有《八十讚》中的兩句,在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引文中、在一些版本裡沒有出現。下面會講到,漢文翻譯這個版本是青海版的,這個書上是有個記號的,這裡邊有個問題,這兩句有點不通,為什麼?因為它中間有偈子。但師父說:很早以前就是這樣的,很多木刻版當中也全部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05′58″]
說:「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密乘並沒有說加行道,顯乘才有說加行道啊、見道啊、修道,所以有個問題。應該另外加上兩句:「如密咒乘教,生次必堅固」,就指獲得堅穩的生起次第,接著再加上後面那句:「如顯教論中,顯是加行道」,這樣就很恰當,就可以理解了。 [06′34″]
但是過去的大師在解釋的時候,都是現在這兩句,法尊法師翻譯的時候也沒有去更正、沒有發現。在這個青海版在印行的時候,有個阿拉・夏日東仁波切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做了記號,可是在過去的《廣論》版本當中都是沒有的,西藏的版本也沒有,安多的、德格版的都沒有。但是,因為它那個《讚》就是《八十讚》,在《八十讚》的原文中就有出現「生次必堅固,如顯教論中」這兩句,所以在這個部分交代一下。 [07′11″]
那為什麼會「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呢?如果解釋一下,在圓滿次第中有五個階段,分別是什麼?語遠離、心遠離、幻身、義光明、雙運。前三個階段相當於顯教的加行道,注意!是相當於顯教的加行道;第四個階段的前段——第四個階段就是義光明,對吧?義光明的前段——就屬於見道,後段屬於修道,這都相當於的;第五個階段相當於菩薩十地中的第二地無垢地以上。密乘的教典中其實並沒有宣說顯教所說的五道,因此僅能把密法五次第與顯教的五道相對照一下,但不能說依照密乘的教典來看尊者是加行道的行者,只能理解為密乘教的教典來看尊者相當於顯教中的加行道行者。 [08′18″]
給大家略微了解一下,擴展我們的閱讀吧!深廣閱讀,希望大家對廣大的道次能夠生起很強的希求心。因為很多很多的修行者在修行的時候,尤其是讀到了這麼清淨圓滿的傳承教授的時候,都一開始就要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而且要速疾成佛。所以在講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由顯入密,跨越了這樣的道次第,顯示了一個修行者在他示現為比丘的一個暇滿人身的階段中,他能顯現的成就的高度,令人心生渴仰啊! [09′0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7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0-L6 ~ P131-L10
廣海明月第307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0-L6 ~ P131-L10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7講【全廣II】
講次: 0307 (2021/03/08 ~ 03/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1 ~ P6-L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切皆受教。」
入門段落:第1冊 P130-L6 ~ P131-L10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4-L8註釋① ~ P134-LL1 註釋②完 金剛座 佛教聖地之一......寺規嚴明,戒行端肅。
廣海明月_第307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在阿底峽尊者獲得了殊勝的功德之後,於聖教所作的事業。請大家翻到《入門》的 130 頁,「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我們可以看一下原文。 [00′23″]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內道佛乘上部之中觀、唯識;下部之一切有部、經部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內道及他部外道,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一切頂上珠。覺窩尊乃天佛智足所傳大眾部支派之說出世間部,然不偏黨自部,能不紊雜分辨各部,故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02′16″]
我們看 131 頁仁波切的講記,第三個科判前面「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已經結束了,這裡是「於聖教所作事業」。「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就是阿底峽尊者於聖教所作的事業有兩個科判,第一個就是「於印度所作事理」,第二是「藏中所作事理。今初」。對聖教所作的事業是以弘化區的地域,比如說印度、西藏這樣來做了科判。那麼在印度對聖教做了什麼事業呢?「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大菩提」是聖像的名字,指的是金剛座裡邊的大菩提聖像,就是一尊世尊的聖像。這座寺院因此被稱為大菩提寺。這裡邊記載說:「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之前外道在印度製造了許多令佛教困擾的事情,如果不能夠辯論勝出外道的話,連同寺院裡的弟子,一切都必須歸入外道的教法,這是非常危險的。尊者在金剛座,三次戰勝很厲害的外道導師而住持佛教,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03′50″]
在《師師相承傳》裡邊有這樣一個記載——這個記載是郭和卿居士翻譯的,然後性景法師和性華法師又重新校對了一下——講了阿底峽尊者在發生戰爭的兩個王國中間,阿底峽尊者一直要為對方講和,還去解救很多困於戰亂中的有情。然後再之後就是這一段了。 [04′21″]
說阿底峽尊者在金剛座正在繞行、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時候,從南方來了一個外道的班智達,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這個勝傘是名譽的一種標誌,每辯論勝,而且是非常大的辯論對手,就是每辯論勝大敵一次,就能夠在頭上再增勝這個傘一頂。所以,他居然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來到了阿底峽尊者面前,然後就對阿底峽尊者說道:「你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道的教主,我們兩個人互相辯論,誰勝了,負者當入其教下。」要是辯敗了的話,弟子和他都歸那方了,很嚴重啊!於是就請國王為證明,然後雙方辯論。 [05′25″]
結果阿底峽尊者毫不困難就破倒了對方而獲得了勝利,將十三頂勝傘轉供於阿底峽尊者。這個外道頂戴尊者的雙足,而成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還有他一切外道的徒眾也都歸入了佛門下。大家可以想像這個辯論對佛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取勝的話,那整個寺院的僧眾都要去學外道。 [05′58″]
接著又在第二年來了一位外道師,這位外道師他擁有八頂勝傘,也如前一樣的結果,就是又跟尊者辯論,又被尊者打敗了。然後又在後年來了一個外道師,擁有五頂勝傘,極善巧精通聲明和因明學處,他也像以前一樣請求辯論,而且立上合約,這個合約大概跟上面是一樣的。阿底峽尊者也答應了,就像他請求的那樣應戰。到了辯論的時候,陳設好問難者與答辯者的座位,聚集了許多班智達還有群眾,聲勢很浩大,然後雙方就辯論起來了。 [06′47″]
辯論的那個題,開始的時候有三十位的班智達還能聽得懂;然後辯著、辯著,漸次只有十五位能聽懂;然後又辯著、辯著,深入細微的、精闢的辯論之處就只有十位能懂;再辯下去,僅有五位能懂;漸次、漸次入於最極細微處,也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就是辯論的雙方,其他人完全無法知道微細的地方是到一個什麼樣的難度。 [07′29″]
在這時候,這個外道師就提出聲明中的一首四句偈的意義來問難,阿底峽尊者一時不知道這四句偈的意義,一時不達其意,這個偈子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外道師說:「你暫時在這裡坐一下。」於是就進入了室內,然後向度母供曼達而祈求加持,結果心中豁然開朗,又回來坐。他這一回答,外道的班智達就被駁倒而失敗了,失敗了就是又得承認在尊者的座下為徒,然後歸入了佛教的門下。 [08′18″]
所以阿底峽尊者第三次的辯論中,就是度母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在辯論中也可以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去請問度母。很多同學比較喜歡問法師,法師的父母在懇親的時候也都來問法師,同學們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就互相問、問高班的,對吧?還是像阿底峽尊者一樣,可以養成一個向度母祈求的習慣。 [08′47″]
「金剛座」就是佛教的聖地之一,位於中印度的菩提伽耶,相傳與大地同生同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點。方圓一百多步,下至金輪、上達地面都是金剛構成的,賢劫千佛都在此入金剛喻定成就佛果,所以稱為金剛座。 [09′14″]
那麼這個「大菩提寺」,就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菩提樹北方的一個寺院的名字,又名摩訶菩提寺。這個寺是怎麼來的呢?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僧伽羅國王尸迷佉拔摩這個國王所建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優波毱多尊者弘化印度的時候——記得優波毱多尊者是誰吧?就是把魔王的脖子上套了一個狗屍的那位成就者——他弘化印度的時候,在摩羯陀的境內有一對母子,他們親見了佛陀的聖顏,由這個母親瞻薩婆羅門女和他的兒子妙善婆羅門所建。 [10′05″]
寺院的主體竣工之後,結果天人化現為工匠,應徵前來塑造佛像。因為寺院建完了之後得在裡邊供上佛像,佛像誰來造的?是天人化現的工匠。然後這個母親就仔細地檢視佛像,因為她親見過佛陀。這樣檢查之後發現這個像刻畫入微,惟妙惟肖,與真的佛陀幾乎是相同的。尤其是佛像的眼珠,還有眉間的白毫所嵌的這個寶珠,它非常地神奇,在晚上會發光,就是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議。然後寺院建築工藝超絕、彩繪非常非常地精妙。這個寺中供奉著如來的肉舍利與骨舍利,裡邊曾有一千多名的僧眾學習大乘和小乘上座部的教法,寺規嚴明、戒行端肅,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寺院。 [11′1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7講【全廣II】
講次: 0307 (2021/03/08 ~ 03/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1 ~ P6-L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切皆受教。」
入門段落:第1冊 P130-L6 ~ P131-L10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4-L8註釋① ~ P134-LL1 註釋②完 金剛座 佛教聖地之一......寺規嚴明,戒行端肅。
廣海明月_第307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在阿底峽尊者獲得了殊勝的功德之後,於聖教所作的事業。請大家翻到《入門》的 130 頁,「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我們可以看一下原文。 [00′23″]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內道佛乘上部之中觀、唯識;下部之一切有部、經部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內道及他部外道,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一切頂上珠。覺窩尊乃天佛智足所傳大眾部支派之說出世間部,然不偏黨自部,能不紊雜分辨各部,故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02′16″]
我們看 131 頁仁波切的講記,第三個科判前面「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已經結束了,這裡是「於聖教所作事業」。「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就是阿底峽尊者於聖教所作的事業有兩個科判,第一個就是「於印度所作事理」,第二是「藏中所作事理。今初」。對聖教所作的事業是以弘化區的地域,比如說印度、西藏這樣來做了科判。那麼在印度對聖教做了什麼事業呢?「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大菩提」是聖像的名字,指的是金剛座裡邊的大菩提聖像,就是一尊世尊的聖像。這座寺院因此被稱為大菩提寺。這裡邊記載說:「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之前外道在印度製造了許多令佛教困擾的事情,如果不能夠辯論勝出外道的話,連同寺院裡的弟子,一切都必須歸入外道的教法,這是非常危險的。尊者在金剛座,三次戰勝很厲害的外道導師而住持佛教,這是擊敗外道的事蹟。 [03′50″]
在《師師相承傳》裡邊有這樣一個記載——這個記載是郭和卿居士翻譯的,然後性景法師和性華法師又重新校對了一下——講了阿底峽尊者在發生戰爭的兩個王國中間,阿底峽尊者一直要為對方講和,還去解救很多困於戰亂中的有情。然後再之後就是這一段了。 [04′21″]
說阿底峽尊者在金剛座正在繞行、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時候,從南方來了一個外道的班智達,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這個勝傘是名譽的一種標誌,每辯論勝,而且是非常大的辯論對手,就是每辯論勝大敵一次,就能夠在頭上再增勝這個傘一頂。所以,他居然高撐著十三頂的勝傘,來到了阿底峽尊者面前,然後就對阿底峽尊者說道:「你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道的教主,我們兩個人互相辯論,誰勝了,負者當入其教下。」要是辯敗了的話,弟子和他都歸那方了,很嚴重啊!於是就請國王為證明,然後雙方辯論。 [05′25″]
結果阿底峽尊者毫不困難就破倒了對方而獲得了勝利,將十三頂勝傘轉供於阿底峽尊者。這個外道頂戴尊者的雙足,而成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還有他一切外道的徒眾也都歸入了佛門下。大家可以想像這個辯論對佛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取勝的話,那整個寺院的僧眾都要去學外道。 [05′58″]
接著又在第二年來了一位外道師,這位外道師他擁有八頂勝傘,也如前一樣的結果,就是又跟尊者辯論,又被尊者打敗了。然後又在後年來了一個外道師,擁有五頂勝傘,極善巧精通聲明和因明學處,他也像以前一樣請求辯論,而且立上合約,這個合約大概跟上面是一樣的。阿底峽尊者也答應了,就像他請求的那樣應戰。到了辯論的時候,陳設好問難者與答辯者的座位,聚集了許多班智達還有群眾,聲勢很浩大,然後雙方就辯論起來了。 [06′47″]
辯論的那個題,開始的時候有三十位的班智達還能聽得懂;然後辯著、辯著,漸次只有十五位能聽懂;然後又辯著、辯著,深入細微的、精闢的辯論之處就只有十位能懂;再辯下去,僅有五位能懂;漸次、漸次入於最極細微處,也只有他們二人知道——就是辯論的雙方,其他人完全無法知道微細的地方是到一個什麼樣的難度。 [07′29″]
在這時候,這個外道師就提出聲明中的一首四句偈的意義來問難,阿底峽尊者一時不知道這四句偈的意義,一時不達其意,這個偈子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外道師說:「你暫時在這裡坐一下。」於是就進入了室內,然後向度母供曼達而祈求加持,結果心中豁然開朗,又回來坐。他這一回答,外道的班智達就被駁倒而失敗了,失敗了就是又得承認在尊者的座下為徒,然後歸入了佛教的門下。 [08′18″]
所以阿底峽尊者第三次的辯論中,就是度母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在辯論中也可以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去請問度母。很多同學比較喜歡問法師,法師的父母在懇親的時候也都來問法師,同學們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就互相問、問高班的,對吧?還是像阿底峽尊者一樣,可以養成一個向度母祈求的習慣。 [08′47″]
「金剛座」就是佛教的聖地之一,位於中印度的菩提伽耶,相傳與大地同生同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點。方圓一百多步,下至金輪、上達地面都是金剛構成的,賢劫千佛都在此入金剛喻定成就佛果,所以稱為金剛座。 [09′14″]
那麼這個「大菩提寺」,就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菩提樹北方的一個寺院的名字,又名摩訶菩提寺。這個寺是怎麼來的呢?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僧伽羅國王尸迷佉拔摩這個國王所建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優波毱多尊者弘化印度的時候——記得優波毱多尊者是誰吧?就是把魔王的脖子上套了一個狗屍的那位成就者——他弘化印度的時候,在摩羯陀的境內有一對母子,他們親見了佛陀的聖顏,由這個母親瞻薩婆羅門女和他的兒子妙善婆羅門所建。 [10′05″]
寺院的主體竣工之後,結果天人化現為工匠,應徵前來塑造佛像。因為寺院建完了之後得在裡邊供上佛像,佛像誰來造的?是天人化現的工匠。然後這個母親就仔細地檢視佛像,因為她親見過佛陀。這樣檢查之後發現這個像刻畫入微,惟妙惟肖,與真的佛陀幾乎是相同的。尤其是佛像的眼珠,還有眉間的白毫所嵌的這個寶珠,它非常地神奇,在晚上會發光,就是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議。然後寺院建築工藝超絕、彩繪非常非常地精妙。這個寺中供奉著如來的肉舍利與骨舍利,裡邊曾有一千多名的僧眾學習大乘和小乘上座部的教法,寺規嚴明、戒行端肅,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寺院。 [11′1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8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1-L11 ~ P132-LL1
廣海明月第308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1-L11 ~ P132-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8講【全廣II】
講次: 0308 (2021/03/11 ~ 03/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1 ~ P6-L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切皆受教。」
入門段落:第1冊 P131-L11 ~ P132-LL1 那對於內道佛教徒 ......所以成為頂嚴。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5-L4註釋⑥ ~ P136-L11註釋⑨完 優婆塞優婆夷......合計十八部。
廣海明月_第308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好!我們接著看《四家合註入門》131 頁的第二段。在講述「於聖教所作事業中分二」中的「於印度所作事理」。 [00′13″]
阿底峽尊者對於內道的佛教徒,「即於內道佛乘上部之中觀、唯識;下部之一切有部、經部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師父說這應該沒有什麼不懂的。「故一切部」,在自部當中很多部派,「不分黨類奉為頂嚴」,不管是誰,都把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內道及他部外道」,自部就是指內道的佛教徒,他部就是指外道。「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就是與所有的惡宗諍論者辯論,用正理的獅吼將他們完全地摧毀。「腦漿崩」,就是指被毀滅的意思——摧伏這些惡宗敵者的論宗。 [01′30″]
在這一小段中,看到還是在顯示阿底峽尊者的辯論,自部不分黨類地都把阿底峽尊者奉為頂嚴。他用正理的獅吼,跟很多持惡宗的這樣的人在辯論的時候,把他們惡宗全部摧毀。 [01′53″]
所以看一看,我們在學習辯論的時候,可能覺得是形成一種理路,然後想要跟別人辯論,但是到底能不能摧毀他人內心中的邪宗呢?還是更多地想要長養自己對於三藏的這個理解、對於經論的理解?那麼摧毀他宗的惡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在別人的心續裡建立正信,建立對於正理的一個非常調順的推理——從因到果非常順暢的一個成立,還有我們這個立宗到底有沒有什麼不周遍的?有沒有因不成的?反覆地這樣去簡擇。那麼我們的內心對於自己所立的一個定義,就變得非常地慎重。沒有經過思考就跟著感覺的這種東西,經過辯論之後就會被強大地滌除掉。 [02′56″]
所以,透過學習辯論會增長我們的智慧。當然很多大師級的辯論,也會施展他們不可思議的悲心。這種非常非常有慈悲心的大師,他們在辯論的時候,就像傑仁波切他在辯論的時候,摧毀了敵者的論宗,但是不會令他們的心有破碎感,反而被摧毀之後內心有一種欣喜的、被拯救的感覺。 [03′26″]
前面不是寫阿底峽尊者跟那個頭上飄著很多傘的外道辯論,辯論完了之後,那個外道的導師就給尊者頂禮,成了尊者的弟子?所以看他們在辯論的時候是非常非常地守規矩的,勝利了就勝利了、失敗了就失敗了,完全是按照規矩來的。 [03′50″]
看了這一段之後,我們要再想想:我們在學習辯論的時候實際上是很辛苦的,有的同學很長時間找不到感覺,好像全在黑暗裡摸索;但一朝好像從山洞裡有一個孔透過了日光的時候——就一點點找到了那個心中的理路的路,一旦找到了就會欲罷不能,覺得辯論這種學習方式太有魅力了!當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它的魅力的時候,有一種喜樂產生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更深地去獲得這種喜悅,所以我們會在佛教所闡述的正理上想要展開更廣闊的學習和討論。這種方式真是太美了!大家一定要加油學辯論。 [04′33″]
接著看 132 頁。說對於佛教徒而言,則如下所說,「能飛聚落中」,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能飛聚落就是有兩百五十位出家人,而覺窩傑的寺院——那個寺院還記得吧?止迦摩囉室囉寺,也就是能映覆戒寺,也就是超戒寺,不到一百位。「四本部全住」,如前說過的這個聲聞四種部派全住在裡面,是非常齊全的。「尊部無慠舉」,尊者不會覺得:「我是大眾部,你們是上座部比較差。」不會這樣分黨。所以「摩羯陀境內」,就是金剛座所在的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在摩羯陀境內,不管是寺院也好,或者這個地方佛教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將尊者奉為頂上的寶珠。 [05′44″]
在這裡邊講到了「優婆塞、優婆夷」,可能老學員都知道了,但是剛開始學佛的會不太清楚;這個是指近善男或近善女,就是梵語鄔波索迦及鄔波斯迦,這是音譯,它是指承許守護居士戒的男女居士,由於他親近承事善法,故名近善。是個尊稱喔!因為他承許守護居士戒,所以為近善。 [06′25″]
阿底峽尊者在摩羯陀境內,不管是比丘、比丘尼,還是男居士、女居士,佛教的四眾、四眾弟子都把尊者奉為頂上的寶珠,非常非常珍貴、難得的一位偉大的上師。 [06′44″]
那麼下面有語王尊者的箋註,「覺窩尊乃天佛智足所傳大眾部支派之說出世間部」,那麼這個「佛智」,梵語就是「布達迦那」,他傳下來的大眾部。大眾部當中有很多支分,尊者是屬於「說出世間部」。然而尊者不偏黨自部,他是一位能毫不紊雜地分辨各部的智者。就是見解啊,或者戒律開遮持犯的不同,他全部能夠分辨各部。那麼這各部有多少部呢?「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十八部」就是指聲聞部派的根本四部所分出的十八部,這當中所有的人沒有不承許尊者的,所以都在尊者的座前聽法。「受教」的意思就是指聽法,都成為了這些弟子的頂嚴。 [07′53″]
這裡邊所說的十八部,在妙音笑尊者的《大宗義》中也介紹了應該是藏傳的十八部的一種分法。因為這裡邊還有南傳的,可能還有漢傳的,在佛教史的記載應該有出入。妙音笑大師的《大宗義》裡邊關於十八部就有六種分法,今天六種分法就不全講,先介紹前面兩種。 [08′22″]
那麼先介紹第一種最著名的,就是在藏傳佛教中最為普遍的,就是十八部派形成六種分法的第一種——調伏天的說法。注意!聲聞根本四部中,細分為十八部派。說一切有部、大眾部、上座部、正量部,這是聲聞根本四部。那麼「說一切有部」分為:根本說一切有部、迦葉部、護地部、護法部、多聞部、紅衣部及分別說部,共七部;那「大眾部」分為: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出世間部及說假部,五部;那麼「上座部」分為什麼呢?祇陀林住部、無畏山住部、大寺住部,三部;「正量部」分為:雞胤部、守護部、犢子部,三部。合計十八部。這種說法在藏傳佛教中是最為、最為普遍的。 [09′26″]
那麼第二種就是蓮花論師的說法:聲聞根本四部中,也是細分為十八部派。這四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正量部,還有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就分為:迦葉部、護地部、護法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四部;「大眾部」分為: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分別說部、說假部、說出世間部,六部;「正量部」分為:紅衣部、守護部、雞胤部、多聞部、犢子部,五部;「上座部」就分為:祇陀林住部、無畏山住部、大寺住部,三部。合計十八部。 [10′04″]
大家可以聽聽,這十八部派光是分法上就聽起來滿多種的,把十八部派毫不紊雜地都能夠分辨出來的這樣的一個智者!他們各部分的承許、戒律的承許等等,見解可能有一些微細的差別,尊者全部能夠分出來。十八部派的弟子全部都在尊者的座前聽法,把尊者視為頂嚴。大家可以想像,把很多人合起來的一件事情,而且都是認真修行的這麼多修行人合起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尊者有這樣非常稀有的功德,四眾的弟子就雲集在尊者的座下,十八部派全部都承許以阿底峽尊者為他們的頂嚴,可以想像他的悲心和智慧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11′06″]
今天我們能夠在學習《廣論》的時候,再把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學一遍,看看他為聖教所作的利益,一定會成為我們嚮往和追隨的上師。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努力! [11′22″]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8講【全廣II】
講次: 0308 (2021/03/11 ~ 03/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1 ~ P6-L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切皆受教。」
入門段落:第1冊 P131-L11 ~ P132-LL1 那對於內道佛教徒 ......所以成為頂嚴。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5-L4註釋⑥ ~ P136-L11註釋⑨完 優婆塞優婆夷......合計十八部。
廣海明月_第308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好!我們接著看《四家合註入門》131 頁的第二段。在講述「於聖教所作事業中分二」中的「於印度所作事理」。 [00′13″]
阿底峽尊者對於內道的佛教徒,「即於內道佛乘上部之中觀、唯識;下部之一切有部、經部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師父說這應該沒有什麼不懂的。「故一切部」,在自部當中很多部派,「不分黨類奉為頂嚴」,不管是誰,都把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奉為頂嚴。「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內道及他部外道」,自部就是指內道的佛教徒,他部就是指外道。「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就是與所有的惡宗諍論者辯論,用正理的獅吼將他們完全地摧毀。「腦漿崩」,就是指被毀滅的意思——摧伏這些惡宗敵者的論宗。 [01′30″]
在這一小段中,看到還是在顯示阿底峽尊者的辯論,自部不分黨類地都把阿底峽尊者奉為頂嚴。他用正理的獅吼,跟很多持惡宗的這樣的人在辯論的時候,把他們惡宗全部摧毀。 [01′53″]
所以看一看,我們在學習辯論的時候,可能覺得是形成一種理路,然後想要跟別人辯論,但是到底能不能摧毀他人內心中的邪宗呢?還是更多地想要長養自己對於三藏的這個理解、對於經論的理解?那麼摧毀他宗的惡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希望在別人的心續裡建立正信,建立對於正理的一個非常調順的推理——從因到果非常順暢的一個成立,還有我們這個立宗到底有沒有什麼不周遍的?有沒有因不成的?反覆地這樣去簡擇。那麼我們的內心對於自己所立的一個定義,就變得非常地慎重。沒有經過思考就跟著感覺的這種東西,經過辯論之後就會被強大地滌除掉。 [02′56″]
所以,透過學習辯論會增長我們的智慧。當然很多大師級的辯論,也會施展他們不可思議的悲心。這種非常非常有慈悲心的大師,他們在辯論的時候,就像傑仁波切他在辯論的時候,摧毀了敵者的論宗,但是不會令他們的心有破碎感,反而被摧毀之後內心有一種欣喜的、被拯救的感覺。 [03′26″]
前面不是寫阿底峽尊者跟那個頭上飄著很多傘的外道辯論,辯論完了之後,那個外道的導師就給尊者頂禮,成了尊者的弟子?所以看他們在辯論的時候是非常非常地守規矩的,勝利了就勝利了、失敗了就失敗了,完全是按照規矩來的。 [03′50″]
看了這一段之後,我們要再想想:我們在學習辯論的時候實際上是很辛苦的,有的同學很長時間找不到感覺,好像全在黑暗裡摸索;但一朝好像從山洞裡有一個孔透過了日光的時候——就一點點找到了那個心中的理路的路,一旦找到了就會欲罷不能,覺得辯論這種學習方式太有魅力了!當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它的魅力的時候,有一種喜樂產生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更深地去獲得這種喜悅,所以我們會在佛教所闡述的正理上想要展開更廣闊的學習和討論。這種方式真是太美了!大家一定要加油學辯論。 [04′33″]
接著看 132 頁。說對於佛教徒而言,則如下所說,「能飛聚落中」,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能飛聚落就是有兩百五十位出家人,而覺窩傑的寺院——那個寺院還記得吧?止迦摩囉室囉寺,也就是能映覆戒寺,也就是超戒寺,不到一百位。「四本部全住」,如前說過的這個聲聞四種部派全住在裡面,是非常齊全的。「尊部無慠舉」,尊者不會覺得:「我是大眾部,你們是上座部比較差。」不會這樣分黨。所以「摩羯陀境內」,就是金剛座所在的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在摩羯陀境內,不管是寺院也好,或者這個地方佛教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將尊者奉為頂上的寶珠。 [05′44″]
在這裡邊講到了「優婆塞、優婆夷」,可能老學員都知道了,但是剛開始學佛的會不太清楚;這個是指近善男或近善女,就是梵語鄔波索迦及鄔波斯迦,這是音譯,它是指承許守護居士戒的男女居士,由於他親近承事善法,故名近善。是個尊稱喔!因為他承許守護居士戒,所以為近善。 [06′25″]
阿底峽尊者在摩羯陀境內,不管是比丘、比丘尼,還是男居士、女居士,佛教的四眾、四眾弟子都把尊者奉為頂上的寶珠,非常非常珍貴、難得的一位偉大的上師。 [06′44″]
那麼下面有語王尊者的箋註,「覺窩尊乃天佛智足所傳大眾部支派之說出世間部」,那麼這個「佛智」,梵語就是「布達迦那」,他傳下來的大眾部。大眾部當中有很多支分,尊者是屬於「說出世間部」。然而尊者不偏黨自部,他是一位能毫不紊雜地分辨各部的智者。就是見解啊,或者戒律開遮持犯的不同,他全部能夠分辨各部。那麼這各部有多少部呢?「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十八部」就是指聲聞部派的根本四部所分出的十八部,這當中所有的人沒有不承許尊者的,所以都在尊者的座前聽法。「受教」的意思就是指聽法,都成為了這些弟子的頂嚴。 [07′53″]
這裡邊所說的十八部,在妙音笑尊者的《大宗義》中也介紹了應該是藏傳的十八部的一種分法。因為這裡邊還有南傳的,可能還有漢傳的,在佛教史的記載應該有出入。妙音笑大師的《大宗義》裡邊關於十八部就有六種分法,今天六種分法就不全講,先介紹前面兩種。 [08′22″]
那麼先介紹第一種最著名的,就是在藏傳佛教中最為普遍的,就是十八部派形成六種分法的第一種——調伏天的說法。注意!聲聞根本四部中,細分為十八部派。說一切有部、大眾部、上座部、正量部,這是聲聞根本四部。那麼「說一切有部」分為:根本說一切有部、迦葉部、護地部、護法部、多聞部、紅衣部及分別說部,共七部;那「大眾部」分為: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說出世間部及說假部,五部;那麼「上座部」分為什麼呢?祇陀林住部、無畏山住部、大寺住部,三部;「正量部」分為:雞胤部、守護部、犢子部,三部。合計十八部。這種說法在藏傳佛教中是最為、最為普遍的。 [09′26″]
那麼第二種就是蓮花論師的說法:聲聞根本四部中,也是細分為十八部派。這四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正量部,還有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就分為:迦葉部、護地部、護法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四部;「大眾部」分為:東山住部、西山住部、雪山住部、分別說部、說假部、說出世間部,六部;「正量部」分為:紅衣部、守護部、雞胤部、多聞部、犢子部,五部;「上座部」就分為:祇陀林住部、無畏山住部、大寺住部,三部。合計十八部。 [10′04″]
大家可以聽聽,這十八部派光是分法上就聽起來滿多種的,把十八部派毫不紊雜地都能夠分辨出來的這樣的一個智者!他們各部分的承許、戒律的承許等等,見解可能有一些微細的差別,尊者全部能夠分出來。十八部派的弟子全部都在尊者的座前聽法,把尊者視為頂嚴。大家可以想像,把很多人合起來的一件事情,而且都是認真修行的這麼多修行人合起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尊者有這樣非常稀有的功德,四眾的弟子就雲集在尊者的座下,十八部派全部都承許以阿底峽尊者為他們的頂嚴,可以想像他的悲心和智慧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11′06″]
今天我們能夠在學習《廣論》的時候,再把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學一遍,看看他為聖教所作的利益,一定會成為我們嚮往和追隨的上師。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努力! [11′22″]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09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3-L1 ~ P135-LL3
廣海明月第309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3-L1 ~ P135-LL3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9講【全廣II】
講次: 0309 (2021/03/15 ~ 03/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7 ~ P6-LL5 藏中所作事理者……而興教法。
入門段落:第1冊 P133-L1 ~ P135-LL3 藏中所作事理......經咒要義的論著來作答覆。
廣海明月_第309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今天是要學阿底峽尊者在「藏中所作事理」,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33 頁。 [00′17″]
在聽講前請大家注意發心!發心之後,其實對聽這一講全廣也可以有很多作意,比如說如果有特別迫切想要修令師歡喜的同學,就可以想:我認真聽法,然後認真聽法的這個修行供養我所有的善知識,希望能夠令他們歡喜,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攝受。因為善知識希望我們能夠準確地聽聞三藏,然後如理思惟,才能夠正確地修行。那麼想要懺悔自己的過去生也好、現在生也好很多業障的同學,或者內心中很多煩惱,想要懺悔的時候,也可以把聽這節課當作是懺悔的一個修行。 [01′10″]
總之,就是在內心中可以有這樣的作意,可以把聽法整個的這個過程用大乘發心來攝持。之後你可以去想一下:願我所做一切令師歡喜。令師歡喜,也會令十方諸佛歡喜。所以同樣的時間可以賺到大筆的資糧,不要荒廢這時光。 [01′35″]
那麼我們就看 133 頁第一段:
藏中所作事理,分五:第一、以法破除邪解,開闢新軌者:天尊師長智光、菩提光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羅紮瓦賈精進獅子及那措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阿里上部,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論》等而興教法。 [02′21″]
我們可以看看仁波切的講記。說「藏中所作事理者」,接下來就是尊者在西藏為佛教所做的事業,遍智妙音笑大師的箋註在此就分五個科判。第一個是「以法破除邪解,開闢新軌者」,就是透由說法破除藏地的一切邪執,並新開創了清淨的教軌。 [02′53″]
在這裡邊,大家可以稍稍注意一下這第一個科判,比如說「以法破除邪解」這幾個字。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個「邪解」,有的人的邪解是聽來的、學來的,還有的是自己想出來的。那麼這樣的邪解,會導致我們對如何離苦得樂的這個判斷失誤,就是會走上你以為是樂、結果是苦的,奮鬥了一番之後發現是欺誑!所以這樣的不是正確的離苦得樂之道,是要被校正的。 [03′32″]
那麼用什麼來校正很重要,所以它這裡面「以法」——這個法,大家都知道法有救護的、慈憫的這樣一個功能,所以能救拔我們身心中的痛苦,把我們的三業驅使到樂的這個方向或者軌道上。所以,當我們內心覺得對什麼事情理解錯誤的時候,別忘了這個科判的點醒,就是用法來破除邪解。 [04′03″]
說透由說法破除藏地的一切邪執,那我們的內心中會不會有一些對於修行的邪執呢?那就透由善知識說法——因為阿底峽尊者是透過說法破除存在在人心中的一些邪執——我們透由聽法破除我們內心中的一些邪執,這樣的聽法對我們走向離苦得樂有直接的作用,不是只是一些理論罷了。 [04′30″]
接下來「天尊師長智光、菩提光」二位「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羅紮瓦賈精進獅子及那措戒勝」譯師,前往印度迎請,「菩提光時,請至阿里上部」。師父說在後弘期的時候,西藏的佛教非常地混亂,很多智者沒有來,反而從印度來了很多號稱是印度班智達的,說了很多邪法,藉口稱為密法。這裡邊列舉了一個講合度法的紅裙阿雜惹等等。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從印度途經阿里的這個印度阿雜惹,對聖教產生了極大的垢染。然後還有朗達瑪破壞教法,影響所及,長達七十年沒有戒法,因為教法是否住世,就觀待於戒法是否住世。 [05′38″]
看起來那個時候藏地的佛法的狀況是滿慘的,像想要從印度迎請善知識,結果真正的善知識沒有來,來了一些說邪法的。關於這個「合度法」,是指阿底峽尊者沒有到西藏之前,有一些從印度來的藍裙班智達還有紅裙阿闍黎等人——他們被稱為是這樣的,都是以藍或紅裙這樣的稱呼——他們宣揚與女人邪行為合修、傷害仇敵為救度的邪法,這個法叫合度法。很顯然這樣的法絕對不是佛教! [06′22″]
所以他們對聖教產生了極大的垢染,因為他們說這是佛教,其實這完全不是佛教,是邪法!所以會引導眾生造惡業,甚至會傷害別人、傷害自他!又經歷了朗達瑪破壞教法,然後影響所及七十年沒有戒法。因為教法能不能住世就觀待於戒法是否住世,所以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前,西藏的教法看起來是被破壞得很慘烈啊! [06′59″]
由此教法在阿底峽尊者來之後,教法從下方的康區、安多等處向上復興。這時候的西藏已經沒有統一的國王,朗達瑪已經死了,天尊師長智光雖然是松贊岡布王的皇統之一,但是並非是全西藏的國王,只是阿里地區的小王。天尊師長智光王見到教法非常地混亂,為了能完善地復興教法,他就在思考著:到底是哪一位善知識從印度來能夠饒益整個西藏呢?誰是那位班智達呢?他就做了很多很多的觀察。因為阿底峽尊者對西藏有廣大饒益的這樣一個緣起,所以他就下決心要多次努力地迎請。 [07′56″]
後來,菩提光的叔叔天尊師長智光王,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拋棄了身命等一切所有。他為了迎請尊者而去尋求黃金,被迦羅的這個國王抓起來關進了監獄。當他的姪子菩提光王來救他的時候,那國王說:「你們大家捨棄佛教,歸入我的教法;要不然就拿和智光王身體等重的金子來,就可以放了他。」他們去救國王的時候,那個惡王說:「要不然你們就全歸入我信的教。」他信的教是伊斯蘭教;要不然就拿跟這個王身體等重量的金子。 [08′41″]
後來他們就決定要回去籌金子,所以菩提光帶著黃金來到了獄中。然後智光王就說:「你帶著這麼多的金子來是很不容易的,但我年事已高,就是出了牢獄也無法再活十年,所以你還是把這些金子拿去迎請阿底峽尊者吧!」然後天尊師長智光就希望託話給阿底峽尊者說:「像我這樣一個西藏境內的普通凡夫,為了佛陀的聖教,乃至身命等一切都奉獻給教法了!尊者您是大菩薩,是否顧念西藏的教法,您自己知道。此生雖然見不到您,祈願來生一定要值遇您!」 [09′31″]
然後在《入門》上,到這兒我就問問題說:「師父,這是他叔叔說的嗎?」師父說:「是他叔叔在獄中給阿底峽尊者帶的口信,說:『我是一個凡夫,我生生世世沒有為佛教事業獻出生命,這一次我要把生命獻給佛教的事業。我最大的希望,請您到藏地來整理藏地的佛法,弘揚清淨的佛法知見。』」然後師父說,他把一切全部貢獻給佛法的事業,直到他的姪子菩提光的時候,那措戒勝譯師才能從印度迎請尊者過來。 [10′08″]
所以「啟請治理佛陀聖教」,菩提光王啟請尊者治理佛教,啟請後,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無所缺少地「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論》等,而興教法」。當時菩提光曾對尊者請問了七個修法方面的問題,尊者為了回答他的問題,就宣說了《菩提道炬論》。在《道炬論》中開頭就有說到:「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弟子菩提光對我問了很多的問題,為了回答而說此《菩提道炬論》。這本論並不是以問答的形式,而是菩提光問尊者很多問題,比如「大乘佛教中,菩薩的所依身是否需要別解脫戒?密咒聖教又是如何如何?」問了七個,因此就著作出一本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的論著來作答覆。 [11′10″]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09講【全廣II】
講次: 0309 (2021/03/15 ~ 03/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造者殊勝-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廣論段落:P6-L7 ~ P6-LL5 藏中所作事理者……而興教法。
入門段落:第1冊 P133-L1 ~ P135-LL3 藏中所作事理......經咒要義的論著來作答覆。
廣海明月_第309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今天是要學阿底峽尊者在「藏中所作事理」,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33 頁。 [00′17″]
在聽講前請大家注意發心!發心之後,其實對聽這一講全廣也可以有很多作意,比如說如果有特別迫切想要修令師歡喜的同學,就可以想:我認真聽法,然後認真聽法的這個修行供養我所有的善知識,希望能夠令他們歡喜,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攝受。因為善知識希望我們能夠準確地聽聞三藏,然後如理思惟,才能夠正確地修行。那麼想要懺悔自己的過去生也好、現在生也好很多業障的同學,或者內心中很多煩惱,想要懺悔的時候,也可以把聽這節課當作是懺悔的一個修行。 [01′10″]
總之,就是在內心中可以有這樣的作意,可以把聽法整個的這個過程用大乘發心來攝持。之後你可以去想一下:願我所做一切令師歡喜。令師歡喜,也會令十方諸佛歡喜。所以同樣的時間可以賺到大筆的資糧,不要荒廢這時光。 [01′35″]
那麼我們就看 133 頁第一段:
藏中所作事理,分五:第一、以法破除邪解,開闢新軌者:天尊師長智光、菩提光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羅紮瓦賈精進獅子及那措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阿里上部,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論》等而興教法。 [02′21″]
我們可以看看仁波切的講記。說「藏中所作事理者」,接下來就是尊者在西藏為佛教所做的事業,遍智妙音笑大師的箋註在此就分五個科判。第一個是「以法破除邪解,開闢新軌者」,就是透由說法破除藏地的一切邪執,並新開創了清淨的教軌。 [02′53″]
在這裡邊,大家可以稍稍注意一下這第一個科判,比如說「以法破除邪解」這幾個字。我們可以想一下這個「邪解」,有的人的邪解是聽來的、學來的,還有的是自己想出來的。那麼這樣的邪解,會導致我們對如何離苦得樂的這個判斷失誤,就是會走上你以為是樂、結果是苦的,奮鬥了一番之後發現是欺誑!所以這樣的不是正確的離苦得樂之道,是要被校正的。 [03′32″]
那麼用什麼來校正很重要,所以它這裡面「以法」——這個法,大家都知道法有救護的、慈憫的這樣一個功能,所以能救拔我們身心中的痛苦,把我們的三業驅使到樂的這個方向或者軌道上。所以,當我們內心覺得對什麼事情理解錯誤的時候,別忘了這個科判的點醒,就是用法來破除邪解。 [04′03″]
說透由說法破除藏地的一切邪執,那我們的內心中會不會有一些對於修行的邪執呢?那就透由善知識說法——因為阿底峽尊者是透過說法破除存在在人心中的一些邪執——我們透由聽法破除我們內心中的一些邪執,這樣的聽法對我們走向離苦得樂有直接的作用,不是只是一些理論罷了。 [04′30″]
接下來「天尊師長智光、菩提光」二位「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羅紮瓦賈精進獅子及那措戒勝」譯師,前往印度迎請,「菩提光時,請至阿里上部」。師父說在後弘期的時候,西藏的佛教非常地混亂,很多智者沒有來,反而從印度來了很多號稱是印度班智達的,說了很多邪法,藉口稱為密法。這裡邊列舉了一個講合度法的紅裙阿雜惹等等。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從印度途經阿里的這個印度阿雜惹,對聖教產生了極大的垢染。然後還有朗達瑪破壞教法,影響所及,長達七十年沒有戒法,因為教法是否住世,就觀待於戒法是否住世。 [05′38″]
看起來那個時候藏地的佛法的狀況是滿慘的,像想要從印度迎請善知識,結果真正的善知識沒有來,來了一些說邪法的。關於這個「合度法」,是指阿底峽尊者沒有到西藏之前,有一些從印度來的藍裙班智達還有紅裙阿闍黎等人——他們被稱為是這樣的,都是以藍或紅裙這樣的稱呼——他們宣揚與女人邪行為合修、傷害仇敵為救度的邪法,這個法叫合度法。很顯然這樣的法絕對不是佛教! [06′22″]
所以他們對聖教產生了極大的垢染,因為他們說這是佛教,其實這完全不是佛教,是邪法!所以會引導眾生造惡業,甚至會傷害別人、傷害自他!又經歷了朗達瑪破壞教法,然後影響所及七十年沒有戒法。因為教法能不能住世就觀待於戒法是否住世,所以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之前,西藏的教法看起來是被破壞得很慘烈啊! [06′59″]
由此教法在阿底峽尊者來之後,教法從下方的康區、安多等處向上復興。這時候的西藏已經沒有統一的國王,朗達瑪已經死了,天尊師長智光雖然是松贊岡布王的皇統之一,但是並非是全西藏的國王,只是阿里地區的小王。天尊師長智光王見到教法非常地混亂,為了能完善地復興教法,他就在思考著:到底是哪一位善知識從印度來能夠饒益整個西藏呢?誰是那位班智達呢?他就做了很多很多的觀察。因為阿底峽尊者對西藏有廣大饒益的這樣一個緣起,所以他就下決心要多次努力地迎請。 [07′56″]
後來,菩提光的叔叔天尊師長智光王,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拋棄了身命等一切所有。他為了迎請尊者而去尋求黃金,被迦羅的這個國王抓起來關進了監獄。當他的姪子菩提光王來救他的時候,那國王說:「你們大家捨棄佛教,歸入我的教法;要不然就拿和智光王身體等重的金子來,就可以放了他。」他們去救國王的時候,那個惡王說:「要不然你們就全歸入我信的教。」他信的教是伊斯蘭教;要不然就拿跟這個王身體等重量的金子。 [08′41″]
後來他們就決定要回去籌金子,所以菩提光帶著黃金來到了獄中。然後智光王就說:「你帶著這麼多的金子來是很不容易的,但我年事已高,就是出了牢獄也無法再活十年,所以你還是把這些金子拿去迎請阿底峽尊者吧!」然後天尊師長智光就希望託話給阿底峽尊者說:「像我這樣一個西藏境內的普通凡夫,為了佛陀的聖教,乃至身命等一切都奉獻給教法了!尊者您是大菩薩,是否顧念西藏的教法,您自己知道。此生雖然見不到您,祈願來生一定要值遇您!」 [09′31″]
然後在《入門》上,到這兒我就問問題說:「師父,這是他叔叔說的嗎?」師父說:「是他叔叔在獄中給阿底峽尊者帶的口信,說:『我是一個凡夫,我生生世世沒有為佛教事業獻出生命,這一次我要把生命獻給佛教的事業。我最大的希望,請您到藏地來整理藏地的佛法,弘揚清淨的佛法知見。』」然後師父說,他把一切全部貢獻給佛法的事業,直到他的姪子菩提光的時候,那措戒勝譯師才能從印度迎請尊者過來。 [10′08″]
所以「啟請治理佛陀聖教」,菩提光王啟請尊者治理佛教,啟請後,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無所缺少地「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道炬論》等,而興教法」。當時菩提光曾對尊者請問了七個修法方面的問題,尊者為了回答他的問題,就宣說了《菩提道炬論》。在《道炬論》中開頭就有說到:「應賢弟子菩提光,勸請善顯覺道燈。」弟子菩提光對我問了很多的問題,為了回答而說此《菩提道炬論》。這本論並不是以問答的形式,而是菩提光問尊者很多問題,比如「大乘佛教中,菩薩的所依身是否需要別解脫戒?密咒聖教又是如何如何?」問了七個,因此就著作出一本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的論著來作答覆。 [11′10″]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0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5-LL2 ~ P137-LL7
廣海明月第310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5-LL2 ~ P137-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0講【全廣II】
講次: 0310 (2021/03/18 ~ 03/21)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5 ~ P6-LL3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 ……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入門段落:第1冊 P135-LL2 ~ P137-LL7 此復住於阿里三載 ......泛指印度人。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8-LL3註釋④ ~ P139-L6 註釋⑥完 阿里上部......大約相當於現今日喀則地區。
廣海明月_第310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135 頁,看最下面的倒數第 2 行。 [00′17″]
此復住於阿里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甘丹法源史》謂覺窩尊生於壬午年,五十九歲時自印度啟程,六十歲時抵尼泊爾,六十一歲至阿里,六十三歲至前藏,七十三歲時圓寂於聶塘,駐錫藏地十一載,此為一說。又那措所傳善本方志謂覺窩尊生於庚午年,五十七歲時自印度啟程,當年歲末入藏,甲午年七十三歲圓寂,於藏地駐十七載。二說之中,雖以前說為主,然此《道次第》中所說者,順應後說。尊者駐藏十七載,聖教規模諸已沒者,重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01′43″]
這像一個阿底峽尊者的大事年表。那我們可以看仁波切的講記,說到了西藏以後,「此復住於阿里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共十七年。在阿里地區住了三年吧!在聶塘住了九年,然後衛藏餘處五年。 [02′12″]
我們先了解一下「阿里」,阿底峽尊者進入西藏的時候是古格王朝所統一的地區;阿里上部就是西藏阿里西部的一個地區的名字,大約相當於現今的扎達縣,有去過朝聖的人應該都知道。「聶塘九歲」,那聶塘也是西藏的一個地名,它靠拉薩很近,是位於拉薩西郊的曲水縣,這個聶塘寺也是阿底峽尊者示寂的地方。種敦巴尊者在此建有度母寺,這個聶塘寺是一個很小的寺院。 [02′57″]
他有五年之中是在「衛藏餘處」。那麼衛藏是在什麼地區呢?也是西藏的一個地區的名字,「衛」是中央的意思,就是指前藏,大約相當於現今的拉薩市,還有山南地區、林芝地區西部,大概都是在拉薩附近這一區。所以在十七年,「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開示了很多顯密的教法,在這十七年中說法。 [03′33″]
接著,語王尊者依《甘丹法源史》提出了一個疑點——《甘丹法源史》是福稱大師所著的——這裡邊的疑點是說:覺窩傑生於壬午年,五十九歲的時候從印度啟程,六十歲的時候抵尼泊爾,六十一歲到阿里,六十三歲至前藏,七十三歲的時候圓寂於聶塘,駐錫藏地十一年,這是一個說法。語王尊者把這個註解寫出來,仁波切說這個不是很重要。 [04′06″]
還有「那措所傳善本方志」,那措譯師也撰寫了一本遊記,比較有根據,資料是確切的。其中有提到:覺窩傑尊者生於庚午年,五十七歲的時候從印度啟程,也就是五十七歲的時候從印度出發了,在路上。「當年歲末入藏」,就在那一年的年底蒞臨藏地。走了多久了呀?走了一年喔!「甲午年」就是木馬年,七十三歲的時候圓寂,於藏地駐十七年。「二說之中,雖以前說為主」,這是有兩個說法,但是以前面的說法為主。「然此《道次第》中所說者,順應後說」,《廣論》的文中主要是依據後者的這個十七年的說法。 [05′03″]
「尊者駐藏十七載,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就在藏地駐錫十七年的過程中,這個「諸已沒者」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聖教的規模已經沒了呢?這裡邊就涉及到一個破壞佛教的王——朗達瑪,他破壞佛教,後七十年間隱沒不振的這個道軌——被他破壞得很慘!阿底峽尊者來了之後,就把朗達瑪破壞後的佛教的這個道軌重新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就像所謂「藍裙班智達」,還有「紅色阿雜惹」所傳的灌頂和說法,這所有的部分,這些邪解、邪分別的部分都完善地清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05′58″]
大家可以想一下,十七年先要去重新建樹被朗達瑪破壞的這個佛教,已經快隱沒了、非常不振作的這樣的道軌——已經快隱沒的趕快重新建樹。有的是殘缺的、部分的,倍令增廣。還有邪說,不是善知識說的、也不是佛教,染濁了這個道軌,要把它淨化掉、悉離垢染。 [06′25″]
這對我們後學的人來說,阿底峽尊者這個整頓、來拯救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然令染濁的這種道軌傳到現在的話,那真是貽害萬年哪!修行者都會被傳出來的這個染汙的道軌全部毀掉了。好不容易萌生出想要修行的心,想要去了解什麼是佛說,碰到一個這樣的沒有清淨傳承、胡亂解說的邪說,簡直是太殘酷了! [07′01″]
所以,我們能夠學到這個清淨的傳軌——那爛陀寺的清淨傳軌、阿底峽尊者的清淨傳軌,真的要好好地感恩阿底峽尊者。你看!五十七歲啟程,完全到了一個異鄉,到了一個海拔那麼高的地方,而且語言不通,最後把生命獻給了佛教,所以才有今天的傳承未斷,如此清淨的道軌傳到現在。 [07′30″]
看他去的時候,那個西藏的佛教是非常慘的,這樣一個大德,就把它全部地整頓好、振作起來。所以師父說:「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聖人一出,多麼深的長夜也都會出現日出、出現光明,眾生的迷惘也都會被導正,這真是感銘肺腑的深恩!所以我們要用好好修行、好好聽聞、思惟、修行的這樣一個供養,來報答阿底峽尊者、報答所有的傳承善知識! [08′06″]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0講【全廣II】
講次: 0310 (2021/03/18 ~ 03/21)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5 ~ P6-LL3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 ……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入門段落:第1冊 P135-LL2 ~ P137-LL7 此復住於阿里三載 ......泛指印度人。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38-LL3註釋④ ~ P139-L6 註釋⑥完 阿里上部......大約相當於現今日喀則地區。
廣海明月_第310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 135 頁,看最下面的倒數第 2 行。 [00′17″]
此復住於阿里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甘丹法源史》謂覺窩尊生於壬午年,五十九歲時自印度啟程,六十歲時抵尼泊爾,六十一歲至阿里,六十三歲至前藏,七十三歲時圓寂於聶塘,駐錫藏地十一載,此為一說。又那措所傳善本方志謂覺窩尊生於庚午年,五十七歲時自印度啟程,當年歲末入藏,甲午年七十三歲圓寂,於藏地駐十七載。二說之中,雖以前說為主,然此《道次第》中所說者,順應後說。尊者駐藏十七載,聖教規模諸已沒者,重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01′43″]
這像一個阿底峽尊者的大事年表。那我們可以看仁波切的講記,說到了西藏以後,「此復住於阿里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共十七年。在阿里地區住了三年吧!在聶塘住了九年,然後衛藏餘處五年。 [02′12″]
我們先了解一下「阿里」,阿底峽尊者進入西藏的時候是古格王朝所統一的地區;阿里上部就是西藏阿里西部的一個地區的名字,大約相當於現今的扎達縣,有去過朝聖的人應該都知道。「聶塘九歲」,那聶塘也是西藏的一個地名,它靠拉薩很近,是位於拉薩西郊的曲水縣,這個聶塘寺也是阿底峽尊者示寂的地方。種敦巴尊者在此建有度母寺,這個聶塘寺是一個很小的寺院。 [02′57″]
他有五年之中是在「衛藏餘處」。那麼衛藏是在什麼地區呢?也是西藏的一個地區的名字,「衛」是中央的意思,就是指前藏,大約相當於現今的拉薩市,還有山南地區、林芝地區西部,大概都是在拉薩附近這一區。所以在十七年,「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開示了很多顯密的教法,在這十七年中說法。 [03′33″]
接著,語王尊者依《甘丹法源史》提出了一個疑點——《甘丹法源史》是福稱大師所著的——這裡邊的疑點是說:覺窩傑生於壬午年,五十九歲的時候從印度啟程,六十歲的時候抵尼泊爾,六十一歲到阿里,六十三歲至前藏,七十三歲的時候圓寂於聶塘,駐錫藏地十一年,這是一個說法。語王尊者把這個註解寫出來,仁波切說這個不是很重要。 [04′06″]
還有「那措所傳善本方志」,那措譯師也撰寫了一本遊記,比較有根據,資料是確切的。其中有提到:覺窩傑尊者生於庚午年,五十七歲的時候從印度啟程,也就是五十七歲的時候從印度出發了,在路上。「當年歲末入藏」,就在那一年的年底蒞臨藏地。走了多久了呀?走了一年喔!「甲午年」就是木馬年,七十三歲的時候圓寂,於藏地駐十七年。「二說之中,雖以前說為主」,這是有兩個說法,但是以前面的說法為主。「然此《道次第》中所說者,順應後說」,《廣論》的文中主要是依據後者的這個十七年的說法。 [05′03″]
「尊者駐藏十七載,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就在藏地駐錫十七年的過程中,這個「諸已沒者」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聖教的規模已經沒了呢?這裡邊就涉及到一個破壞佛教的王——朗達瑪,他破壞佛教,後七十年間隱沒不振的這個道軌——被他破壞得很慘!阿底峽尊者來了之後,就把朗達瑪破壞後的佛教的這個道軌重新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就像所謂「藍裙班智達」,還有「紅色阿雜惹」所傳的灌頂和說法,這所有的部分,這些邪解、邪分別的部分都完善地清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05′58″]
大家可以想一下,十七年先要去重新建樹被朗達瑪破壞的這個佛教,已經快隱沒了、非常不振作的這樣的道軌——已經快隱沒的趕快重新建樹。有的是殘缺的、部分的,倍令增廣。還有邪說,不是善知識說的、也不是佛教,染濁了這個道軌,要把它淨化掉、悉離垢染。 [06′25″]
這對我們後學的人來說,阿底峽尊者這個整頓、來拯救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不然令染濁的這種道軌傳到現在的話,那真是貽害萬年哪!修行者都會被傳出來的這個染汙的道軌全部毀掉了。好不容易萌生出想要修行的心,想要去了解什麼是佛說,碰到一個這樣的沒有清淨傳承、胡亂解說的邪說,簡直是太殘酷了! [07′01″]
所以,我們能夠學到這個清淨的傳軌——那爛陀寺的清淨傳軌、阿底峽尊者的清淨傳軌,真的要好好地感恩阿底峽尊者。你看!五十七歲啟程,完全到了一個異鄉,到了一個海拔那麼高的地方,而且語言不通,最後把生命獻給了佛教,所以才有今天的傳承未斷,如此清淨的道軌傳到現在。 [07′30″]
看他去的時候,那個西藏的佛教是非常慘的,這樣一個大德,就把它全部地整頓好、振作起來。所以師父說:「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聖人一出,多麼深的長夜也都會出現日出、出現光明,眾生的迷惘也都會被導正,這真是感銘肺腑的深恩!所以我們要用好好修行、好好聽聞、思惟、修行的這樣一個供養,來報答阿底峽尊者、報答所有的傳承善知識! [08′06″]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1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8-LL5 ~ P141-LL1
廣海明月第311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8-LL5 ~ P141-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1講【全廣II】
廣海明月_第311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講次: 0311 (2021/03/22 ~ 03/24)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3 ~ P7-L1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為恩極重。
入門段落:第1冊 P138-LL5 ~ P141-LL1 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相當有名的。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3-L1註釋①~ P144-L12 註釋⑧完 雪山聚 指西藏......來藏弘律之時起算等說。
好!我們接著往下學。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還是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38 頁,看原文。
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吉祥靜命親教師菩提薩埵及悲瑪桑巴瓦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嘎瑪拉希拉蓮花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 [01′02″]
我們現在來看仁波切的講記,請大家看 139 頁。在科判說:「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這是妙音笑大師的箋註。第二科的內容,是如何清除了以前藏地有許多損害戒定慧三學,還有損害戒學、比丘戒等梵行的這個情況。妙音笑大師將下文的這些內容就歸入了第二科。「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就是說藏地前弘期教法的時候——這裡邊就涉及到一個「雪山聚」和「前弘期」,我們先往下看,一會兒再解釋。 [01′51″]
藏地前弘期教法的時候,由「吉祥靜命親教師菩提薩埵及悲瑪桑巴瓦蓮華生」他們兩位「建聖教軌」。靜命大堪布也是邦伽羅人,邦伽羅人大家親切嗎?就是和阿底峽尊者是同一個家族的。所以在種敦巴尊者所造的祈請文中有提到:「富饒之地邦伽羅,貴胄撒賀王種姓,菩薩靜命所生族,燃燈智足敬頂禮。」他和蓮花生大師兩位就是最初擎持西藏佛教的大德,與法王赤松德贊三個人,聯合在西藏創立了最初的佛教道軌,並且善為樹立清淨無染的教法。 [02′46″]
「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這裡邊提到的「支那堪布」,他的見解中並未透徹地了達空性的扼要,因為不了解,所以認為捨棄了方便、智慧中的其中一者是可以成佛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兩者捨棄一者是不能夠成佛的——而且方便分中的菩提心、出離心呀等等,他認為全都不需要,只要毫不作意思惟就能成佛。 [03′25″]
由於支那和尚摩訶衍那堪布的出現,造成了聖教的傷害。其後蓮花戒論師蒞臨西藏,斷除了這種邪見,著作《修次》初、中、後三篇。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會讀到,在《廣論》的很多處引了這個初、中、後三篇。蓮花戒論師完全破除了支那和尚摩訶衍那的宗見,重新光顯了佛陀的聖教,所以恩德至極深重! [04′00″]
「雪山聚」其實就是藏地,地勢高寒,長年覆雪,所以叫雪山聚,也叫雪域。前弘期的聖教——很顯然還有後弘期的聖教——前弘期的聖教是從吐蕃王朝一直經過了松贊干布的開創,到赤松德贊的弘揚盛行,還有到赤熱巴堅的改革文字,直到朗達瑪滅法以前的藏傳佛教,就稱為「前弘期的佛教」。 [04′35″]
那麼這個就涉及到「朗達瑪」,朗達瑪就是破壞藏系佛法的一個王。我在這裡邊就問說:「朗達瑪的前世是誰?他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地破壞佛教呢?」因為那時候我在想:這一生他為什麼要對聖教做這麼大的破壞?是不是發惡願的?其實那時候在仁波切講之前,我也不知道朗達瑪是誰。 [05′00″]
然後仁波切就講說:這裡邊有很多故事。在修建尼泊爾博達大佛塔的時候,那時候朗達瑪是一頭牛。當佛塔開光的那一天,大家都在很虔誠地祈禱,非常歡喜感動的時候,這頭牛祈禱說:「當他們正式弘法的時候,我就要滅法!」牠就發了這樣的一個惡願。然後仁波切說是有這個說法的。漢地也有國王滅法,就提到了三武一宗,說好像有四次,但是他說漢地的滅法沒有像朗達瑪滅法那麼嚴重。朗達瑪實際上在位才四到五年,五年以後他就被刺殺了。在五年當中,他就把整個的佛法毀滅得非常地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到七十年都沒有恢復,七十年後才慢慢地復甦。經書也燒掉了,但是他最主要的破壞就是他不准有一個出家人,傳戒的人幾乎全部都斷絕了!沒有戒的話就等於沒有佛法,所以實際上那個時候是慘不忍睹啊、慘不忍睹! [06′13″]
接著朗達瑪破壞佛法之後,那有人還得要重新建立,然後就涉及到在朗達瑪滅法之後,有三個出家人就逃走,據說是逃到安多地區了。那麼逃到安多地區,這時期就進入到後弘期了。三個出家人,他們就幫一個當時年紀還很小、可能不到二十歲的叫「拉欽波貢巴饒色」傳戒。後弘期的時候第一個求戒的西藏人就是拉欽波,仁波切常常滿懷感恩地講到這個出家人——就是被這個三位大師授比丘戒的第一個人,在佛法被破壞了之後。 [06′54″]
三大賢哲從西藏經過新疆逃到青海,最後當地發現他們是三個出家人,就非常地敬重他們。最後就是有一位拉欽波——就是拉欽貢巴饒色,年紀很輕就被他們收為弟子,然後最珍貴的、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了比丘戒律。 [07′17″]
後來請到那個刺殺朗達瑪的人幫忙傳戒,他說他不能傳戒,他已經殺人了不能傳戒,所以就請了兩個漢地的和尚,一共五個人傳。安多地方的僧人的上衣裡邊都是藍色的,不知道諸位去藏地有沒有注意觀察?實際上那個為什麼是藍色的呢?那個藍色就是紀念漢地和尚幫忙把西藏的戒律、這個戒法振興起來。如果沒有這兩位和尚,其實很難傳戒的,傳不下來的。仁波切在這裡說:「不知道拉薩人有沒有這種說法,但是安多地區就是這樣說的。」 [07′59″]
後來西藏那裡邊就有十個人到拉欽那裡去受戒。看!又傳開了!傳說有衛藏人、後藏人,一共有十個人到安多在拉欽的跟前受戒,就是這樣戒律又再度地傳承下來了。所以拉欽是後弘期的第一個傳戒人,對吧?由他開始標幟著進入這「後弘期」。他們離開的時候,拉欽已經很老了,他把自己的黃帽送給了西藏十個人當中一個叫作魯梅的人,是魯梅帶著這個十個人來的。拉欽送給他的時候說:「你在這一路上惦記著我,戴著這頂帽子到西藏去弘法。」後來西藏黃帽派為什麼會這麼盛興,緣起說就在那裡。安多的拉欽波是相當相當有名的! [08′51″]
然後在這裡邊,我們又會提到「後弘期的佛教」。後弘期的佛教就是從朗達瑪滅法之後,再次恢復的藏傳佛教稱為後弘期的佛教。後弘期的佛教開始的年代有種種說法,布頓大師認為從公元 973 年善顯密意大師(拉欽貢巴饒色)受比丘戒那年開始的;種敦巴尊者認為從公元 978 年,魯梅戒慧——就剛才提到那位——他帶著十個人依著善顯密意大師受比丘戒的時候開始的。中間差了幾年?五年吧!對吧?他們的時間長度。 [09′28″]
所以它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後弘期的開端的時候,要記著有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拉欽,對吧!還有兩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歷史的傳戒的舞臺上絕不可或缺的兩個漢地的和尚,藏地的比丘戒又得以延續到現在,所以他們的衣服上才有藍色,就是紀念很深恩的漢地和尚。 [09′53″]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1講【全廣II】
廣海明月_第311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講次: 0311 (2021/03/22 ~ 03/24)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3 ~ P7-L1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為恩極重。
入門段落:第1冊 P138-LL5 ~ P141-LL1 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相當有名的。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3-L1註釋①~ P144-L12 註釋⑧完 雪山聚 指西藏......來藏弘律之時起算等說。
好!我們接著往下學。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還是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38 頁,看原文。
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吉祥靜命親教師菩提薩埵及悲瑪桑巴瓦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嘎瑪拉希拉蓮花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 [01′02″]
我們現在來看仁波切的講記,請大家看 139 頁。在科判說:「第二、滅除損害梵行及三學者」,這是妙音笑大師的箋註。第二科的內容,是如何清除了以前藏地有許多損害戒定慧三學,還有損害戒學、比丘戒等梵行的這個情況。妙音笑大師將下文的這些內容就歸入了第二科。「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就是說藏地前弘期教法的時候——這裡邊就涉及到一個「雪山聚」和「前弘期」,我們先往下看,一會兒再解釋。 [01′51″]
藏地前弘期教法的時候,由「吉祥靜命親教師菩提薩埵及悲瑪桑巴瓦蓮華生」他們兩位「建聖教軌」。靜命大堪布也是邦伽羅人,邦伽羅人大家親切嗎?就是和阿底峽尊者是同一個家族的。所以在種敦巴尊者所造的祈請文中有提到:「富饒之地邦伽羅,貴胄撒賀王種姓,菩薩靜命所生族,燃燈智足敬頂禮。」他和蓮花生大師兩位就是最初擎持西藏佛教的大德,與法王赤松德贊三個人,聯合在西藏創立了最初的佛教道軌,並且善為樹立清淨無染的教法。 [02′46″]
「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這裡邊提到的「支那堪布」,他的見解中並未透徹地了達空性的扼要,因為不了解,所以認為捨棄了方便、智慧中的其中一者是可以成佛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兩者捨棄一者是不能夠成佛的——而且方便分中的菩提心、出離心呀等等,他認為全都不需要,只要毫不作意思惟就能成佛。 [03′25″]
由於支那和尚摩訶衍那堪布的出現,造成了聖教的傷害。其後蓮花戒論師蒞臨西藏,斷除了這種邪見,著作《修次》初、中、後三篇。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會讀到,在《廣論》的很多處引了這個初、中、後三篇。蓮花戒論師完全破除了支那和尚摩訶衍那的宗見,重新光顯了佛陀的聖教,所以恩德至極深重! [04′00″]
「雪山聚」其實就是藏地,地勢高寒,長年覆雪,所以叫雪山聚,也叫雪域。前弘期的聖教——很顯然還有後弘期的聖教——前弘期的聖教是從吐蕃王朝一直經過了松贊干布的開創,到赤松德贊的弘揚盛行,還有到赤熱巴堅的改革文字,直到朗達瑪滅法以前的藏傳佛教,就稱為「前弘期的佛教」。 [04′35″]
那麼這個就涉及到「朗達瑪」,朗達瑪就是破壞藏系佛法的一個王。我在這裡邊就問說:「朗達瑪的前世是誰?他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地破壞佛教呢?」因為那時候我在想:這一生他為什麼要對聖教做這麼大的破壞?是不是發惡願的?其實那時候在仁波切講之前,我也不知道朗達瑪是誰。 [05′00″]
然後仁波切就講說:這裡邊有很多故事。在修建尼泊爾博達大佛塔的時候,那時候朗達瑪是一頭牛。當佛塔開光的那一天,大家都在很虔誠地祈禱,非常歡喜感動的時候,這頭牛祈禱說:「當他們正式弘法的時候,我就要滅法!」牠就發了這樣的一個惡願。然後仁波切說是有這個說法的。漢地也有國王滅法,就提到了三武一宗,說好像有四次,但是他說漢地的滅法沒有像朗達瑪滅法那麼嚴重。朗達瑪實際上在位才四到五年,五年以後他就被刺殺了。在五年當中,他就把整個的佛法毀滅得非常地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到七十年都沒有恢復,七十年後才慢慢地復甦。經書也燒掉了,但是他最主要的破壞就是他不准有一個出家人,傳戒的人幾乎全部都斷絕了!沒有戒的話就等於沒有佛法,所以實際上那個時候是慘不忍睹啊、慘不忍睹! [06′13″]
接著朗達瑪破壞佛法之後,那有人還得要重新建立,然後就涉及到在朗達瑪滅法之後,有三個出家人就逃走,據說是逃到安多地區了。那麼逃到安多地區,這時期就進入到後弘期了。三個出家人,他們就幫一個當時年紀還很小、可能不到二十歲的叫「拉欽波貢巴饒色」傳戒。後弘期的時候第一個求戒的西藏人就是拉欽波,仁波切常常滿懷感恩地講到這個出家人——就是被這個三位大師授比丘戒的第一個人,在佛法被破壞了之後。 [06′54″]
三大賢哲從西藏經過新疆逃到青海,最後當地發現他們是三個出家人,就非常地敬重他們。最後就是有一位拉欽波——就是拉欽貢巴饒色,年紀很輕就被他們收為弟子,然後最珍貴的、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了比丘戒律。 [07′17″]
後來請到那個刺殺朗達瑪的人幫忙傳戒,他說他不能傳戒,他已經殺人了不能傳戒,所以就請了兩個漢地的和尚,一共五個人傳。安多地方的僧人的上衣裡邊都是藍色的,不知道諸位去藏地有沒有注意觀察?實際上那個為什麼是藍色的呢?那個藍色就是紀念漢地和尚幫忙把西藏的戒律、這個戒法振興起來。如果沒有這兩位和尚,其實很難傳戒的,傳不下來的。仁波切在這裡說:「不知道拉薩人有沒有這種說法,但是安多地區就是這樣說的。」 [07′59″]
後來西藏那裡邊就有十個人到拉欽那裡去受戒。看!又傳開了!傳說有衛藏人、後藏人,一共有十個人到安多在拉欽的跟前受戒,就是這樣戒律又再度地傳承下來了。所以拉欽是後弘期的第一個傳戒人,對吧?由他開始標幟著進入這「後弘期」。他們離開的時候,拉欽已經很老了,他把自己的黃帽送給了西藏十個人當中一個叫作魯梅的人,是魯梅帶著這個十個人來的。拉欽送給他的時候說:「你在這一路上惦記著我,戴著這頂帽子到西藏去弘法。」後來西藏黃帽派為什麼會這麼盛興,緣起說就在那裡。安多的拉欽波是相當相當有名的! [08′51″]
然後在這裡邊,我們又會提到「後弘期的佛教」。後弘期的佛教就是從朗達瑪滅法之後,再次恢復的藏傳佛教稱為後弘期的佛教。後弘期的佛教開始的年代有種種說法,布頓大師認為從公元 973 年善顯密意大師(拉欽貢巴饒色)受比丘戒那年開始的;種敦巴尊者認為從公元 978 年,魯梅戒慧——就剛才提到那位——他帶著十個人依著善顯密意大師受比丘戒的時候開始的。中間差了幾年?五年吧!對吧?他們的時間長度。 [09′28″]
所以它分前弘期和後弘期,後弘期的開端的時候,要記著有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拉欽,對吧!還有兩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歷史的傳戒的舞臺上絕不可或缺的兩個漢地的和尚,藏地的比丘戒又得以延續到現在,所以他們的衣服上才有藍色,就是紀念很深恩的漢地和尚。 [09′53″]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2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3-L9
廣海明月第312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3-L9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2講【全廣II】
講次: 0312 (2021/03/25 ~ 03/28)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7-L1 ~ P7-L3 於後宏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3-L9 於後弘聖教......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3-L6註釋④ ~ P146-L4 悲瑪桑巴哇......以致於一見就憎恨起來。』」
廣海明月_第312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在這裡邊有提到「悲瑪桑巴哇」,就是蓮花生大師,是在漢、藏都非常有名的祖師,他是寧瑪派的開派祖師,約公元 8 世紀。有人說他是從蓮花中自然出生的,有人說是鄔仗那王種,他的傳記上也有各派說法。蓮花生大師小的時候就精通大小明處還有占相,他依止達布支等八位上師學法,獲得了八種共通成就。後來他又去一個叫法苗寺——這個寺的名字很好聽——法苗寺的佛智阿闍黎座前剃度受戒,聽聞了四部瑜伽密法的甚深教授,然後前往邦伽羅的巴拿札巴城的北方、名叫邦系的這個森林中專修密行——看來這個森林因為他在裡邊修密法可能是很著名——獲得了殊勝的成就,現證無死金剛身。 [01′03″]
此後就雲遊印度、尼泊爾各地,以種種神通降伏外道,還有以密咒調伏惡鬼,大弘佛法。他顯赫的教證功德的名聲傳到了西藏,藏王赤松德贊就迎請他,然後赴藏。進入了西藏之後,蓮花生大師降魔,然後建寺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興建了桑耶寺。在藏地廣弘佛教的恩澤流傳至今,利益了無數的有情。 [01′36″]
還有就是西藏前弘期重整藏地佛教的大班智達,叫「嘎瑪拉希拉」,就是蓮花戒論師,公元 740 年到 795 年。他是在靜命論師的座下學習的,成為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大班智達。也是應藏王赤松德贊之邀進入了西藏,他就不是降伏惡鬼呀什麼,他是破斥支那堪布所宣傳的見解,並且針對赤松德贊所提出的關於見地、修持、果位三大類的問題,著作了《修次第》初、中、後三篇,世稱《修次三篇》,是很著名的!然後又有《中觀光明論》等著作。我們會學到他的很多著作。 [02′25″]
我們可能要稍稍了解一下關於「支那堪布」的這個問題。支那堪布在《廣論》上出現過很多次,在漢文的某些記載中也稱為摩訶衍那。關於支那堪布和蓮花戒論師的著名的辯論,西藏史上稱為「頓漸之爭」。這段歷史,無論從漢地典籍還是藏地典籍中都有記載。支那堪布主張頓悟,強調證悟空性之後,不需要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分,只要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依此就能成佛。可是蓮花戒論師會認為這不是佛陀的主張,想要成佛,不可偏廢智慧、方便任何一分,更不能認為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關於其中見解的差異,我們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會學到很多這方面的討論,宗大師對於怎麼樣的見解是正確的有非常仔細地抉擇,就可以好好學。 [03′27″]
然後這裡邊有一個西藏的記載,和我們漢地僅有的文獻有不一樣的地方——關於「頓漸之爭」到底誰勝誰負呢?有兩種說法。藏地的相關典籍都記載說蓮花戒論師在辯論中最後獲得了勝利,支那堪布就負敗,失敗了。所以藏王令他離開了藏地,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傳播,還通令全藏從此要以龍猛菩薩的見解為宗規,如果再依照那個支那堪布的見解,就依法治罪——看起來很嚴重!但是在 1900 年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寫卷《大乘頓悟正理決》中的記載剛好是反的,提到了支那和尚在辯論中將漸悟派辯得啞口無言。這裡邊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支那堪布當時真的大獲全勝的話,那為什麼會要他離開西藏,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流傳呢?所以這兩種說法,前者比較普遍。 [04′32″]
還有許多藏地的論典在破斥摩訶衍那的見解的時候,都稱他為支那堪布。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這種見解,其實在這裡邊說這種說法和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說:「和尚摩訶衍那他是宗門,但他的主張與宗門的見解不盡相同。宗門認為不被出離心、菩提心所攝的善及不善業,雖然會分別感生快樂和苦果,但都不能成為解脫及一切智的因;和尚摩訶衍那他沒有在這個地方作區別,認為好壞兩種分別都是繫縛。修習宗門見解的口訣中,雖然也有不作、不思的這些語錄,但是這特指現證空性的境界;摩訶衍那卻認為初業行者只要不作意就能解脫。所以不能因為一個和尚的說法有誤,就認為所有和尚的見解都錯了。」 [05′35″]
這段文所說的宗門,就是指禪宗。支那和尚雖是禪宗的和尚,但他的見解並不能代表正統的禪宗的見解。不過,有一些人會誤解為這是禪宗的見解,永明延壽禪師所著的《萬善同歸集》中,也以問答的方式破斥了這種說法。正統的禪宗的見解,像在《六祖壇經》中曾有這樣的偈子,說:「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06′45″]
在《章嘉國師若比多傑傳》中也有記載,說:「各地有不少學法的和尚、出家人歷經艱辛來到了章嘉國師面前頂禮他,然後章嘉活佛按照法師們的希求,就開始傳授中觀的見地,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證悟。」然後這個筆者曾經問章嘉國師說:「那和尚們的見地如何呢?」然後他就回答說:「從前,跟隨龍樹師徒的幾名班智達從印度來到了漢地,而漢地的幾個和尚也去過印度,頂禮在中觀派的學者大德的足下。正是他們使中觀的見地在回到漢地之後在漢地開始略有弘傳,但是繼承和發揚的不多。還有達摩祖師阿闍黎來到了漢地,他講說見地的安立廣為流傳,有些人說這位大師就是帕丹巴桑傑。總而言之,這種觀點的本質同西藏希解派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現在漢地普遍盛行的見地和唯識派的觀點也是極其相似的。曾經在西藏出現過的這個和尚摩訶衍那的信奉者,其實現在在漢地連一個都沒有了。但是有一些西藏人不明真相,就會把支那和尚摩訶衍那的觀點就等同為漢僧的一些觀點。」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一定要釐清楚。 [08′15″]
希望大家學了這一段之後想一下,佛教把清淨的見地流傳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它包括要祖師清淨地講說,後面要清淨地傳承;如果中間被破壞了的話,還要有大德發心,從給一個比丘授戒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珍貴的比丘戒體的傳承。所以,讀了像是歷史但是在講述尊者的功德的這一段,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流傳到現在的這個清淨的法流。 [08′54″]
那麼總集一下,這個「第二科、滅除對梵行以及戒定慧三學的損害」:總體而言,在雪域西藏的聖教前弘期,親教師吉祥靜命菩薩以及悲瑪桑巴哇——蓮花生大師共同建立了聖教的軌理,但是由於支那堪布對空性並沒作透徹地理解,所以毀謗了方便分,反對任何作意思惟,以致聖教衰微。所幸的是嘎瑪拉希拉——就是蓮花戒大阿闍黎,詳盡地駁斥了這種惡見,並且抉擇佛陀的本懷,恩德至為深重! [09′34″]
附錄:《萬善同歸集》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出處:永明延壽禪師述,《萬善同歸集》,《大正藏新脩大藏經》冊 48,頁 958(大藏經勘行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2講【全廣II】
講次: 0312 (2021/03/25 ~ 03/28)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7-L1 ~ P7-L3 於後宏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3-L9 於後弘聖教......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3-L6註釋④ ~ P146-L4 悲瑪桑巴哇......以致於一見就憎恨起來。』」
廣海明月_第312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在這裡邊有提到「悲瑪桑巴哇」,就是蓮花生大師,是在漢、藏都非常有名的祖師,他是寧瑪派的開派祖師,約公元 8 世紀。有人說他是從蓮花中自然出生的,有人說是鄔仗那王種,他的傳記上也有各派說法。蓮花生大師小的時候就精通大小明處還有占相,他依止達布支等八位上師學法,獲得了八種共通成就。後來他又去一個叫法苗寺——這個寺的名字很好聽——法苗寺的佛智阿闍黎座前剃度受戒,聽聞了四部瑜伽密法的甚深教授,然後前往邦伽羅的巴拿札巴城的北方、名叫邦系的這個森林中專修密行——看來這個森林因為他在裡邊修密法可能是很著名——獲得了殊勝的成就,現證無死金剛身。 [01′03″]
此後就雲遊印度、尼泊爾各地,以種種神通降伏外道,還有以密咒調伏惡鬼,大弘佛法。他顯赫的教證功德的名聲傳到了西藏,藏王赤松德贊就迎請他,然後赴藏。進入了西藏之後,蓮花生大師降魔,然後建寺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興建了桑耶寺。在藏地廣弘佛教的恩澤流傳至今,利益了無數的有情。 [01′36″]
還有就是西藏前弘期重整藏地佛教的大班智達,叫「嘎瑪拉希拉」,就是蓮花戒論師,公元 740 年到 795 年。他是在靜命論師的座下學習的,成為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大班智達。也是應藏王赤松德贊之邀進入了西藏,他就不是降伏惡鬼呀什麼,他是破斥支那堪布所宣傳的見解,並且針對赤松德贊所提出的關於見地、修持、果位三大類的問題,著作了《修次第》初、中、後三篇,世稱《修次三篇》,是很著名的!然後又有《中觀光明論》等著作。我們會學到他的很多著作。 [02′25″]
我們可能要稍稍了解一下關於「支那堪布」的這個問題。支那堪布在《廣論》上出現過很多次,在漢文的某些記載中也稱為摩訶衍那。關於支那堪布和蓮花戒論師的著名的辯論,西藏史上稱為「頓漸之爭」。這段歷史,無論從漢地典籍還是藏地典籍中都有記載。支那堪布主張頓悟,強調證悟空性之後,不需要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分,只要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依此就能成佛。可是蓮花戒論師會認為這不是佛陀的主張,想要成佛,不可偏廢智慧、方便任何一分,更不能認為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關於其中見解的差異,我們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會學到很多這方面的討論,宗大師對於怎麼樣的見解是正確的有非常仔細地抉擇,就可以好好學。 [03′27″]
然後這裡邊有一個西藏的記載,和我們漢地僅有的文獻有不一樣的地方——關於「頓漸之爭」到底誰勝誰負呢?有兩種說法。藏地的相關典籍都記載說蓮花戒論師在辯論中最後獲得了勝利,支那堪布就負敗,失敗了。所以藏王令他離開了藏地,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傳播,還通令全藏從此要以龍猛菩薩的見解為宗規,如果再依照那個支那堪布的見解,就依法治罪——看起來很嚴重!但是在 1900 年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寫卷《大乘頓悟正理決》中的記載剛好是反的,提到了支那和尚在辯論中將漸悟派辯得啞口無言。這裡邊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支那堪布當時真的大獲全勝的話,那為什麼會要他離開西藏,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流傳呢?所以這兩種說法,前者比較普遍。 [04′32″]
還有許多藏地的論典在破斥摩訶衍那的見解的時候,都稱他為支那堪布。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這種見解,其實在這裡邊說這種說法和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說:「和尚摩訶衍那他是宗門,但他的主張與宗門的見解不盡相同。宗門認為不被出離心、菩提心所攝的善及不善業,雖然會分別感生快樂和苦果,但都不能成為解脫及一切智的因;和尚摩訶衍那他沒有在這個地方作區別,認為好壞兩種分別都是繫縛。修習宗門見解的口訣中,雖然也有不作、不思的這些語錄,但是這特指現證空性的境界;摩訶衍那卻認為初業行者只要不作意就能解脫。所以不能因為一個和尚的說法有誤,就認為所有和尚的見解都錯了。」 [05′35″]
這段文所說的宗門,就是指禪宗。支那和尚雖是禪宗的和尚,但他的見解並不能代表正統的禪宗的見解。不過,有一些人會誤解為這是禪宗的見解,永明延壽禪師所著的《萬善同歸集》中,也以問答的方式破斥了這種說法。正統的禪宗的見解,像在《六祖壇經》中曾有這樣的偈子,說:「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06′45″]
在《章嘉國師若比多傑傳》中也有記載,說:「各地有不少學法的和尚、出家人歷經艱辛來到了章嘉國師面前頂禮他,然後章嘉活佛按照法師們的希求,就開始傳授中觀的見地,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證悟。」然後這個筆者曾經問章嘉國師說:「那和尚們的見地如何呢?」然後他就回答說:「從前,跟隨龍樹師徒的幾名班智達從印度來到了漢地,而漢地的幾個和尚也去過印度,頂禮在中觀派的學者大德的足下。正是他們使中觀的見地在回到漢地之後在漢地開始略有弘傳,但是繼承和發揚的不多。還有達摩祖師阿闍黎來到了漢地,他講說見地的安立廣為流傳,有些人說這位大師就是帕丹巴桑傑。總而言之,這種觀點的本質同西藏希解派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現在漢地普遍盛行的見地和唯識派的觀點也是極其相似的。曾經在西藏出現過的這個和尚摩訶衍那的信奉者,其實現在在漢地連一個都沒有了。但是有一些西藏人不明真相,就會把支那和尚摩訶衍那的觀點就等同為漢僧的一些觀點。」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一定要釐清楚。 [08′15″]
希望大家學了這一段之後想一下,佛教把清淨的見地流傳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它包括要祖師清淨地講說,後面要清淨地傳承;如果中間被破壞了的話,還要有大德發心,從給一個比丘授戒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珍貴的比丘戒體的傳承。所以,讀了像是歷史但是在講述尊者的功德的這一段,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流傳到現在的這個清淨的法流。 [08′54″]
那麼總集一下,這個「第二科、滅除對梵行以及戒定慧三學的損害」:總體而言,在雪域西藏的聖教前弘期,親教師吉祥靜命菩薩以及悲瑪桑巴哇——蓮花生大師共同建立了聖教的軌理,但是由於支那堪布對空性並沒作透徹地理解,所以毀謗了方便分,反對任何作意思惟,以致聖教衰微。所幸的是嘎瑪拉希拉——就是蓮花戒大阿闍黎,詳盡地駁斥了這種惡見,並且抉擇佛陀的本懷,恩德至為深重! [09′34″]
附錄:《萬善同歸集》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出處:永明延壽禪師述,《萬善同歸集》,《大正藏新脩大藏經》冊 48,頁 958(大藏經勘行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3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4-L7
廣海明月第313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4-L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3講【全廣II】
講次: 0313 (2021/03/29 ~ 03/31)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3 ~ P7-L3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 ……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4-L7 於後弘聖教 ......不可思議的恩德!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2-L6 ~ P142-LL3 第二科、滅除對梵行......深恩遍澤雪域一切眾生。
廣海明月_第313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好!我們繼續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 143 頁,請大家看中間的原文。 [00′14″]
於後弘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00′49″]
而在聖教的後弘期,則有一些人妄自認為是通曉五明的大學者以及瑜伽師,由於他們錯誤地理解了密續的內涵,因而對聖教的根本——清淨梵行,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幸得這位善士阿底峽尊者善為破除。另外又消滅了其他種種顛倒的執著,振興無誤的教法,所以尊者的深恩遍澤雪域的一切眾生,現在也在恩澤著你和我,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珍惜這珍貴的法脈傳承。那麼最珍惜的方式就是依教奉行,好好地修行自己,也能夠自作教他,把這個清淨的法流傳承下去。 [01′40″]
我們來一起看一下仁波切的講記。說在前弘期的佛教經歷過興盛期,後來式微,原因還記得是什麼吧?是當時支那堪布等人未達空性正見的扼要,損減了教法,後來蓮花戒論師著作《修次三篇》善為破除,廣宏佛陀的密意,所以恩德極重。後弘期中,有人妄執密續的義理,這裡邊其實並沒有提及到顯教,主要是顛倒執持密續的義理,自詡為班智達和瑜伽師,這裡邊就提到了像「藍裙班智達」和「紅色阿雜惹」等人,他們嚴重地損害聖教的根本——就是梵行。教法的根本就是戒律,他們對梵行眾——出家的僧團傳播邪法,將殲滅敵人予以解脫、對女人行非梵行的惡行稱為合度法,造成了教法極大的傷害。 [02′59″]
像這樣混亂的說法,「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就是指覺窩傑阿底峽尊者。「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消滅所有的邪法,在西藏弘傳無倒的清淨的聖教。西藏能有清淨的教法,弘盛增廣,全部是阿底峽尊者的恩德,不可思議的恩德! [03′32″]
我們知道顯教很強調戒律,戒律是教法的根本,那麼密續也是一樣地非常強調戒律。如果有人認為好像修行密法不需要好好持戒的話,將會造成對教法極大的傷害,所以出家眾都是要好好持戒的。對這一點,因為沒有認真地聽聞教典,產生各種各樣的邪分別。不需要再做這樣的邪分別!因為我們看先輩大德的示現,尤其是學密法的成就者的示現,他們都是非常尊重戒律的。出家眾到什麼時候就是出家眾,他們就是以梵行為基礎。阿底峽尊者把胡亂地講說密法、尤其是對僧眾胡亂地講說密法的這個傷害予以去除掉,所以就變成又有清淨的法流、清淨的教法再繼續地弘傳,全部都是阿底峽尊者的恩德,是不可思議的恩德! [04′38″]
從我們開始講阿底峽尊者的功德一直講到這裡,我們都會清晰地發現阿底峽尊者的清淨的教授裡邊一直在倡導戒律的重要性,像黃帽派也是主張清淨的戒律為根本。在這個清淨戒律為根本的前提下,才能有比如說出離心啊、菩提心啊、空性這樣的一個追求,如果連基本的戒律都沒辦法好好持的話,還能說自己有什麼修為,實在是一個很欺誑的事情! [05′19″]
實際上在這一部分的阿底峽尊者的介紹裡邊,我們會清晰地看到:當有人比如說從很遠的地方來,大家都不知道就開始講一些好像挺神的、挺怪力亂神這樣的法,聽起來自己吹噓得滿高的,但是如果是破壞戒律的話,那一定是一個邪法。真正的大德在弘揚聖教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之所以成為一代的大德,他都是極度地重視戒律,他個人的行持,還有他教導弟子們都是非常非常重視戒律的,因為「依戒立僧」啊!教法的最根本也就是戒律! [06′03″]
所以,從這個傳承善知識的教誡,還有在介紹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裡邊,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到祖師留給我們的這些叮囑——戒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從最初學習佛法到中間,乃至到密續的部分,戒律都是非常非常不可以忽略的佛陀的一個教誡。這一點,還是希望我們再再地、再再地聞思。 [06′31″]
尤其是要好好地學習有清淨傳承的這樣的教授,因為有清淨傳承的這樣的教授才能夠對教典賦予我們決定的定解。所以不管是誰,他所說的東西必須隨順於佛陀的教法、總的佛陀的教法,就是戒定慧。這個戒律,一定是重中之重,因為沒有戒律就沒有人身了,就失壞人身了,掉落三惡趣了;沒有戒律,也無法軌成出離之道。 [07′08″]
看到這一段,也是內心中滿感恩這些一直在把被別人染著了的傳承再把它清淨、把一些邪說端正過來的這些大德。如果沒有這些大善知識來幫助我們的話,我們實在是很可憐的,想要修行,可是到哪裡去找清淨的水源啊?所以這真的是阿底峽尊者的深恩啊!不可思議的深恩! [07′3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3講【全廣II】
講次: 0313 (2021/03/29 ~ 03/31)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P6-LL3 ~ P7-L3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 ……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入門段落:第1冊 P143-L6 ~ P144-L7 於後弘聖教 ......不可思議的恩德!
備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42-L6 ~ P142-LL3 第二科、滅除對梵行......深恩遍澤雪域一切眾生。
廣海明月_第313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好!我們繼續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 143 頁,請大家看中間的原文。 [00′14″]
於後弘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00′49″]
而在聖教的後弘期,則有一些人妄自認為是通曉五明的大學者以及瑜伽師,由於他們錯誤地理解了密續的內涵,因而對聖教的根本——清淨梵行,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幸得這位善士阿底峽尊者善為破除。另外又消滅了其他種種顛倒的執著,振興無誤的教法,所以尊者的深恩遍澤雪域的一切眾生,現在也在恩澤著你和我,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珍惜這珍貴的法脈傳承。那麼最珍惜的方式就是依教奉行,好好地修行自己,也能夠自作教他,把這個清淨的法流傳承下去。 [01′40″]
我們來一起看一下仁波切的講記。說在前弘期的佛教經歷過興盛期,後來式微,原因還記得是什麼吧?是當時支那堪布等人未達空性正見的扼要,損減了教法,後來蓮花戒論師著作《修次三篇》善為破除,廣宏佛陀的密意,所以恩德極重。後弘期中,有人妄執密續的義理,這裡邊其實並沒有提及到顯教,主要是顛倒執持密續的義理,自詡為班智達和瑜伽師,這裡邊就提到了像「藍裙班智達」和「紅色阿雜惹」等人,他們嚴重地損害聖教的根本——就是梵行。教法的根本就是戒律,他們對梵行眾——出家的僧團傳播邪法,將殲滅敵人予以解脫、對女人行非梵行的惡行稱為合度法,造成了教法極大的傷害。 [02′59″]
像這樣混亂的說法,「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就是指覺窩傑阿底峽尊者。「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消滅所有的邪法,在西藏弘傳無倒的清淨的聖教。西藏能有清淨的教法,弘盛增廣,全部是阿底峽尊者的恩德,不可思議的恩德! [03′32″]
我們知道顯教很強調戒律,戒律是教法的根本,那麼密續也是一樣地非常強調戒律。如果有人認為好像修行密法不需要好好持戒的話,將會造成對教法極大的傷害,所以出家眾都是要好好持戒的。對這一點,因為沒有認真地聽聞教典,產生各種各樣的邪分別。不需要再做這樣的邪分別!因為我們看先輩大德的示現,尤其是學密法的成就者的示現,他們都是非常尊重戒律的。出家眾到什麼時候就是出家眾,他們就是以梵行為基礎。阿底峽尊者把胡亂地講說密法、尤其是對僧眾胡亂地講說密法的這個傷害予以去除掉,所以就變成又有清淨的法流、清淨的教法再繼續地弘傳,全部都是阿底峽尊者的恩德,是不可思議的恩德! [04′38″]
從我們開始講阿底峽尊者的功德一直講到這裡,我們都會清晰地發現阿底峽尊者的清淨的教授裡邊一直在倡導戒律的重要性,像黃帽派也是主張清淨的戒律為根本。在這個清淨戒律為根本的前提下,才能有比如說出離心啊、菩提心啊、空性這樣的一個追求,如果連基本的戒律都沒辦法好好持的話,還能說自己有什麼修為,實在是一個很欺誑的事情! [05′19″]
實際上在這一部分的阿底峽尊者的介紹裡邊,我們會清晰地看到:當有人比如說從很遠的地方來,大家都不知道就開始講一些好像挺神的、挺怪力亂神這樣的法,聽起來自己吹噓得滿高的,但是如果是破壞戒律的話,那一定是一個邪法。真正的大德在弘揚聖教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之所以成為一代的大德,他都是極度地重視戒律,他個人的行持,還有他教導弟子們都是非常非常重視戒律的,因為「依戒立僧」啊!教法的最根本也就是戒律! [06′03″]
所以,從這個傳承善知識的教誡,還有在介紹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裡邊,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到祖師留給我們的這些叮囑——戒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從最初學習佛法到中間,乃至到密續的部分,戒律都是非常非常不可以忽略的佛陀的一個教誡。這一點,還是希望我們再再地、再再地聞思。 [06′31″]
尤其是要好好地學習有清淨傳承的這樣的教授,因為有清淨傳承的這樣的教授才能夠對教典賦予我們決定的定解。所以不管是誰,他所說的東西必須隨順於佛陀的教法、總的佛陀的教法,就是戒定慧。這個戒律,一定是重中之重,因為沒有戒律就沒有人身了,就失壞人身了,掉落三惡趣了;沒有戒律,也無法軌成出離之道。 [07′08″]
看到這一段,也是內心中滿感恩這些一直在把被別人染著了的傳承再把它清淨、把一些邪說端正過來的這些大德。如果沒有這些大善知識來幫助我們的話,我們實在是很可憐的,想要修行,可是到哪裡去找清淨的水源啊?所以這真的是阿底峽尊者的深恩啊!不可思議的深恩! [07′37″]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2-L3 ~ P133-L8
廣海明月第314講【全廣 II】入門段落:第1冊 P132-L3 ~ P133-L8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4講【全廣II】
講次: 0314 (2021/04/01 ~ 04/04)
科判: 道前基礎
音檔: 5A 01:32 ~ 03:59
廣論段落:P7-L4 ~ P7-L5 如是造論……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手抄頁/行:第1冊 P132-L3 ~ P133-L8 ( 2016 南普陀版:P132-L2 ~ P133-L7 )
手抄段落:如是造論……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
廣海明月_第314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繼續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的手抄稿,就是「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從這兒開始,請大家認真地聽師父的講解。 [00′21″]
這裡邊師父還特別強調說:「要有三種圓滿的因,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能夠把能仁所有的密意光顯出來的,還要具足三個條件,那麼是哪三個條件呢? [02′19″]
那麼還有「具教授」,大家再接著往下聽。 [04′53″]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4講【全廣II】
講次: 0314 (2021/04/01 ~ 04/04)
科判: 道前基礎
音檔: 5A 01:32 ~ 03:59
廣論段落:P7-L4 ~ P7-L5 如是造論……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手抄頁/行:第1冊 P132-L3 ~ P133-L8 ( 2016 南普陀版:P132-L2 ~ P133-L7 )
手抄段落:如是造論……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
廣海明月_第314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繼續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的手抄稿,就是「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從這兒開始,請大家認真地聽師父的講解。 [00′21″]
師父解釋了三行。那我想問一下大家:造論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能夠把釋迦佛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為什麼要把釋迦佛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呢?祖師為什麼要寫這樣的論?阿底峽尊者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釋迦佛的密意,就是令所有的有情都從痛苦的輪迴中解脫出來,乃至究竟成佛,就是拔苦與樂。所以如果我們了解了這樣的密意之後,沿著這樣的密意修行,那麼就是實現了佛陀的願望我們都離苦得樂了。所以是非常慈悲的一個願望——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01′53″]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需要這個條件。哪三種? [00′57″]
這裡邊師父還特別強調說:「要有三種圓滿的因,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能夠把能仁所有的密意光顯出來的,還要具足三個條件,那麼是哪三個條件呢? [02′19″]
我們看看,說:「善所知五種明處」,在這一段裡邊師父講了,單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醫方明,單學一個醫學的話,有人就要傾盡畢生的精力、追隨很多的老師,但是也未必能夠學得精通。但是這五明大師要善知五種明處,尤其是還要有內明——佛法。師父說現在的人學一樣就可以了,像對這種具足能夠造論條件的善知識,他要廣學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任何一個明處,都要花下很多的體力、時間,然後要跟隨著各自善巧的善知識來學。所以是非常勤奮好學的人,才能夠學到五明啊!內明有可能要傾盡畢生的心血,乃至生生世世,才能夠達到一定的成就。所以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是看起來他是多麼地博學和聰慧,這是造論的第一種圓滿的因。 [04′46″]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什麼,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喔唷,這不簡單喔!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已經是,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要內明——佛法。說對這個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地懂得,具足這個,可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 [03′31″]
那麼還有「具教授」,大家再接著往下聽。 [04′53″]
在最初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候,看到這一條「具教授」,可能都睜大了眼睛看,然後側耳傾聽:具教授是什麼呢?原來是「從正徧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從正徧知展轉傳來,就是這個圓滿——師父在佛法前面加了「圓滿」的佛法,是從佛親自傳下來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它的時間的悠遠,從佛傳下來的;然後從佛那個時候傳到我們現在,是「於其中間善士未斷」,就是完全沒有間斷過的,應該就是祖師傳祖師、祖師傳祖師這樣,傳了好幾千年傳到現在的。而且它不僅僅是教正法,還要有證正法的傳承。要具足這樣的教授,然後才能造論。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麼珍貴難得的因緣,能夠具教授,如果能夠值遇具教授的善知識,那真是太幸運了! [07′02″]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第二呢?
及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喏,這裡解釋了:
謂從正徧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要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 [05′39″]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100
- 文章: 33486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廣海明月第315講【全廣 II】第1冊 P133-L8 ~ P134-L7
廣海明月第315講【全廣 II】第1冊 P133-L8 ~ P134-L7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5講【全廣II】
講次:0315 (2021/04/05 ~ 04/07)
科判:道前基礎
音檔:5A 03:59 ~ 05:32
廣論段落:P7-L5 ~ P7-L6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手抄頁/行:第1冊 P133-L8 ~ P134-L7
( 2016 南普陀版:P133-L7 ~ P134-L6 )
手抄段落:那麼第三種呢?……不去解釋它。
廣海明月_第315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那麼「具教授」是一個能夠造論的條件。除了這一點,還有什麼條件呢?大家可以接著再聽師父講。 [00′12″]
但是師父在這裡邊還講了一點,平常的人好像輕鬆地就見到本尊,他就說他見到本尊了,師父說那平常我們可能是著魔了。因為比如說有人打坐呀或者祈求,然後輕鬆就覺得見到了佛菩薩或者見到誰了,好像有跟自己說話,然後他說的話這個修行者就當真,實際上這是不可以的!你見到的到底是什麼,其實都要去問老師、問有修證的人。不能你見到一個差不多模模糊糊的形象,甚至也沒見到什麼,想一想大概是這樣的。像這種,一般的善知識都會說:「你好好修行,不要依靠這個!好好學經論。」學經論時間長一點,其實越學經論它就越模糊,後來就不見了。 [03′13″]
真正地見到本尊的天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見到本尊之後,他所講的和經典上講的完全是一致的,而且這個本尊他教授的——戒律是絕對不可以廢弛的,是順應三主要道的。 [03′31″]
有的人就因為打坐的時候見到這個、見到那個,然後就整天聽他說什麼,結果連經典都不學了,尤其是常常預言吉凶,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在這裡邊要特別注意走火入魔的問題,這可能跟本尊沒什麼關係,是自己修行出了岔子,趕快去校正。千萬不要去聽信這是什麼,要以經典的為主、要以戒律的為主。比如說我們受了五戒就好好地持五戒,受了菩薩戒就好好地持守菩薩戒、學習菩薩藏經,好好地學習經論。這樣我們經論的底子越來越厚了,所學的越來越廣博之後,我們才能夠分辨他所講的到底是什麼。那麼就算我們見到本尊之後,他講的也跟佛講的沒有差別。所以現在雖然我見不到本尊,但是我現在好好學這些也並不是浪費時間啊! [04′25″]
這點師父說:如果真正的這個圓滿的教法的話,魔和佛之間是辨得很清楚的。比如說你去啟問他空性的教義,他是怎麼理解的;啟問諸法非常甚深的部分,那不是本尊肯定答不上的——妙音笑大師啊、月稱論師啊、很多祖師寫的論,那個難解的地方就答不上的。你還不如來學經論,這樣多踏實啊,完全不會有危險性,好好學經論就可以了。 [04′58″]
所以有人一打坐,有時候他就會追求見佛菩薩啊、聽到什麼聲音啊,其實這是不對的。學奢摩他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到是要讓我們這個心能夠隨著正念轉,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心;不是隨著一個什麼聲音然後跟著它走,是學會要用善所緣控制自己的心,直到控制得非常地自如,獲得身心輕安,再拿這樣的一個非常有力的心去緣毗缽舍那,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樣、什麼樣的境界,而是為了要去了解空性,乃至證得空性的緣故。 [05′35″]
所以師父在這邊說:佛、魔之間,辨得清楚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對我們這些雖然學了很久,但是可能也是初學者,在這點一定要記住!平常一些人見的那個境界,和這裡邊見的本尊天顏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大家要善加辨別! [05′58″]
來源:全球廣論II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315講【全廣II】
講次:0315 (2021/04/05 ~ 04/07)
科判:道前基礎
音檔:5A 03:59 ~ 05:32
廣論段落:P7-L5 ~ P7-L6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手抄頁/行:第1冊 P133-L8 ~ P134-L7
( 2016 南普陀版:P133-L7 ~ P134-L6 )
手抄段落:那麼第三種呢?……不去解釋它。
廣海明月_第315講【全廣II】
真如老師教授
那麼「具教授」是一個能夠造論的條件。除了這一點,還有什麼條件呢?大家可以接著再聽師父講。 [00′12″]
我想問大家:獲得本尊開許——「獲言開許」的話,那就是他一定見到本尊天顏了,對吧?見到本尊天顏了,那之前要經過戒定慧的嚴格修鍊,修鍊到真實地見到本尊,然後本尊能教他,比如說可以造論了,開許了嘛;本尊就像自己老師一樣見到,然後給自己講,這是一個很高的成就。 [02′20″]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第三種呢?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他修證了以後,欸,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那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啦!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了。」要有這個,要有這個!喔唷,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
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至少那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圓滿具足,那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哪!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其他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01′47″]
但是師父在這裡邊還講了一點,平常的人好像輕鬆地就見到本尊,他就說他見到本尊了,師父說那平常我們可能是著魔了。因為比如說有人打坐呀或者祈求,然後輕鬆就覺得見到了佛菩薩或者見到誰了,好像有跟自己說話,然後他說的話這個修行者就當真,實際上這是不可以的!你見到的到底是什麼,其實都要去問老師、問有修證的人。不能你見到一個差不多模模糊糊的形象,甚至也沒見到什麼,想一想大概是這樣的。像這種,一般的善知識都會說:「你好好修行,不要依靠這個!好好學經論。」學經論時間長一點,其實越學經論它就越模糊,後來就不見了。 [03′13″]
真正地見到本尊的天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見到本尊之後,他所講的和經典上講的完全是一致的,而且這個本尊他教授的——戒律是絕對不可以廢弛的,是順應三主要道的。 [03′31″]
有的人就因為打坐的時候見到這個、見到那個,然後就整天聽他說什麼,結果連經典都不學了,尤其是常常預言吉凶,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情。在這裡邊要特別注意走火入魔的問題,這可能跟本尊沒什麼關係,是自己修行出了岔子,趕快去校正。千萬不要去聽信這是什麼,要以經典的為主、要以戒律的為主。比如說我們受了五戒就好好地持五戒,受了菩薩戒就好好地持守菩薩戒、學習菩薩藏經,好好地學習經論。這樣我們經論的底子越來越厚了,所學的越來越廣博之後,我們才能夠分辨他所講的到底是什麼。那麼就算我們見到本尊之後,他講的也跟佛講的沒有差別。所以現在雖然我見不到本尊,但是我現在好好學這些也並不是浪費時間啊! [04′25″]
這點師父說:如果真正的這個圓滿的教法的話,魔和佛之間是辨得很清楚的。比如說你去啟問他空性的教義,他是怎麼理解的;啟問諸法非常甚深的部分,那不是本尊肯定答不上的——妙音笑大師啊、月稱論師啊、很多祖師寫的論,那個難解的地方就答不上的。你還不如來學經論,這樣多踏實啊,完全不會有危險性,好好學經論就可以了。 [04′58″]
所以有人一打坐,有時候他就會追求見佛菩薩啊、聽到什麼聲音啊,其實這是不對的。學奢摩他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到是要讓我們這個心能夠隨著正念轉,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心;不是隨著一個什麼聲音然後跟著它走,是學會要用善所緣控制自己的心,直到控制得非常地自如,獲得身心輕安,再拿這樣的一個非常有力的心去緣毗缽舍那,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樣、什麼樣的境界,而是為了要去了解空性,乃至證得空性的緣故。 [05′35″]
所以師父在這邊說:佛、魔之間,辨得清楚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對我們這些雖然學了很久,但是可能也是初學者,在這點一定要記住!平常一些人見的那個境界,和這裡邊見的本尊天顏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大家要善加辨別! [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