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401講~第500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61講-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461講 462講 463講 464講 465講 466講 467講 468講 469講 470講
471講 472講 473講 474講 475講




🍃廣海明月0461講🍁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廣海明月第461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61講🍁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講次 | 0461 (2022-10-13 ~ 2022-10-19)
標題 | 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廣論段落 | P11-L10 ~ P11-L11 善知識敦巴……可觀察處。
音檔 | ( 南普陀版 7B 01:28 ~ 7B 03:47 ) ( 鳳山寺版 06 38:36 ~ 06 41:56 )
手抄頁/行 | ( 2015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4-LL1 )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5-L1 ) ( 鳳山寺版:第1冊 P179-L7 ~ P181-L4 )
手抄段落 | ( 南普陀版:下面說:……修學目標的。 ) ( 鳳山寺版:「能知以……就這個。 )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下面說: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只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裡邊很多關於這一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地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說明。01:19

  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面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那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所公認,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02:21
  我先問一個問題:宗大師說:「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這個「此語」是哪一位善知識說的呢?是敦巴仁波切說的。敦巴仁波切又是誰呢?他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和西藏做了那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之中──注意!這是阿底峽尊者什麼樣的一個弟子?在「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然後師父說:「就是他」!所以宗大師引用了敦巴仁波切的這句話。圓滿地受持、全部受持,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個弟子來說是不容易的,還要全部傳承下去,這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敦巴仁波切做到這一點,他了解阿底峽尊者整個修行全部的扼要和全圓的次第。03:28

  師父說,他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的時候,他就只能說一個綱要。其實在跟師父學法的過程中會發現:善知識就這樣──他有清淨圓滿傳承他就說他有,但是他沒有得到傳承的時候他就說他沒有,絕不蒙混過去。都是在這點非常忠實的,得到老師傳承就有,沒有就沒有。03:56

  比如說我們作為一個弟子去求法的時候,那法本都有,善知識唸一下就可以了嘛!但是善知識都說:「這個傳承我有、這個傳承我沒有。」他不會說有法本我給你唸一遍就可以了,沒有善知識這樣做的,他們都非常忠誠地延續著傳承這件事。04:16

  所以這句話可以看到師父對於傳承的這種嚴謹的態度,就是「四方道」這一句話,他說:我好像沒有得到,所以我只能講個大概。其實他不用說我沒有得到圓滿的傳承,就直接說我大概說一下就可以了,但是他特別交代一下。四方道的意思,其實在新版的《廣論》裡師父就講了,我建議大家再把新版《廣論》聽一遍。04:3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那是舉一個譬喻,什麼叫「四方道」呢?這個四方道,在藏系裡邊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它原則就是這樣,譬如說一個四方的一個桌子,那你隨便哪一個地方一動,那個統統跟它相關。那我聽說的還有一種說法,就像一個四方的一個巾哪,一個四塊方巾,那個東西你隨便哪一個一拉,譬如說我們這個桌子,說一拉,那豈不是所有的東西統統動?也就是說,隨便你舉一個,三個全部動起來;也就是說,真正最主要的,任何一個法,實際上這個法是緣起之法,它彼此間都相關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相關的,所以它一定是其他的地方互為主副的。05:40

  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地簡單來說,我們用筷子,請問這兩枝筷子,是哪一枝是主、哪一枝副啊?是不是要用筷子必須要兩枝的啊?這個兩枝筷子當中有沒有主副之分啊?實際上沒有主副,兩個幫助的。以前曾經跟大家開過玩笑,那一枝筷子能不能用啊?實際上一枝筷子也可以用喔,你們試試看喔!那這個話怎麼講呢?當然,這一枝筷子曾經考倒過很多人,現在一枝筷子的用法有兩種用法:譬如說這是個餅,你要去拿,這一枝筷子的話,你必須把那個一枝筷子,在那個碗的邊上把它撥出來,是不是這樣?撥出來,是不是另外是靠著這個碗哪?所以它還有一樣東西互相依靠的。還有一個辦法,我把那個筷子插在那個餅裡邊,把它拿出來,是不是可以?所以,因為那個餅,自然而然有這個力量,所以你插進去,那個餅本身是不是相當於另外支持你這個筷子的功效?它有這樣的互相相關的這個特點在裡頭,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的一個特點。07:02

  因此,前面這地方主要的說,那個法都是互相相關的,那這一點呢,阿底峽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這裡。別的很多人,由於了解得不夠透徹,或者執著,學了這個法會毀謗別的;阿底峽尊者不是,他能夠融會貫通所有的法。所以能「以四方道」,所有的佛法,都能夠以一個──這個四方道就是他的這種方法能夠攝持所有的法,那就是他的老師。所以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阿底峽尊者成就是最高。倒不是因為他是一切大班智達頂嚴,因為他成就最高,既然你要成就最高,請問要不要照著他來學?對!就這個。08:00
  在新版《廣論》裡師父就解釋了「四方道」,主要是說隨便拉哪一個都會動;最主要的是:「任何一個法,實際上這個法是緣起之法,它彼此間都相關的,任何一個法都是相關的,所以它一定是其他的地方互為主副的。」就是當你以這個為主修行的時候,其他的都是為副的,這樣是可以攝持的。08:25

  在這裡面師父講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舉了一個筷子,然後說:「一枝筷子能不能用?」一枝筷子怎麼用?我不知道是不是師父實驗了?一枝筷子可以到那個碗邊上把東西拿出來的,對不對?還有什麼?一枝筷子可不可以吃餅呢?扎進去就可以吃餅,比如還可以扎進去吃玉米什麼的,我們小時候都這樣。在這裡邊就說:一枝筷子是可以用,但是它還是借助一個東西,不是一個!所以師父說還是相互關聯的,一枝筷子它還是依靠其他東西,還要有相互關聯的一個作用。09:00

  這是沿用我們漢地的一個習慣,對不對?因為像印度那邊,應該他們是不用筷子的,對不對?09:09

  所以從這點上,師父最後還是說阿底峽尊者「能夠融會貫通所有的法。所以能「以四方道」,所有的佛法,都能夠以一個──這個四方道就是他的這種方法能夠攝持所有的法」。這是敦巴仁波切的意思。09:27

  在《四家合註》裡邊,我們要反覆地了解一下這個「四方道」。這個四方道也是解釋「一切顯密圓滿之道」,如果圓具了這一切,就比如一個四方形,無論你從哪個方面看,不管怎麼樣擺都是四方形,它就是什麼?圓具四方。它之所以叫四方形就是它有四個邊,它是圓具四方的;如果有一個邊不具足、有一個角缺了,四方就不圓滿。所以「可以知道用四方道圓滿地攝持一切聖教、一切顯密之道的,就是我的上師!」這是對阿底峽尊者的一個盛讚。宗大師引用敦巴仁波切的這句話來讚美阿底峽尊者。10:09

  那麼這個「四方」到底是哪四方呢?就有很多解釋了。有的論典說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及密法」,還有說是「三乘及密咒道」等等。無論哪一種,都是說一切聖教、圓滿經咒之道。就是它有圓滿的意思。10:29

  然後師父在這裡邊已強烈地解釋了它的關聯性,所謂的關聯性就它和它是依存的,這一點對這個「四方道」還是解釋得比較清楚的。10:4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62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62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廣海明月第462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62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講次 | 0462 (2022-10-27 ~ 2022-11-02)
標題 |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一)
廣論段落 | P11-L10 ~ P11-L11 善知識敦巴……可觀察處。
音檔 | ( 南普陀版 7B 01:28 ~ 7B 03:47 ) ( 鳳山寺版 06 38:36 ~ 06 41:56 )
手抄頁/行 | ( 2015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4-LL1 )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5-L1 ) ( 鳳山寺版:第1冊 P179-L7 ~ P181-L4 )
手抄段落 | ( 南普陀版:下面說:……修學目標的。 ) ( 鳳山寺版:「能知以……就這個。 )


  我不知道大家的疑點會不會放在那一句話──「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對於我們這些學習的人來說,要從這裡邊觀察到什麼呢?到底要觀察什麼?宗大師引用敦巴仁波切這句話讚美阿底峽尊者,那麼我們觀察什麼?首先我提第一個問題:成佛的這個道次第,就是顯密的這個道次第,被譽為是四方道,還有它們的相互關聯性,能知道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能知」這一點是很重要嗎?很難嗎?很稀有嗎?00:40

  在我們的觀察裡邊,不是講講就知道了嗎?內心會有疑問嗎?就會認為這個知道好像很容易的感覺,對不對?但是在此處,「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嗎?不然這麼大一位善知識,他受持、傳承尊者所有的事業,用這樣的一句話讚美他。然後宗大師還引用他的話再讚美阿底峽尊者,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非常稀有的功德!01:08

  他是印度佛教的頂嚴、諸大善知識裡邊他是頂嚴──「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就是頂嚴的見解,我們對這件事看得有這麼稀有嗎?看自己的心。我們的稀有:你有生起出離心嗎?我們這個會覺得很稀有吧!對不對?你對局部的法類如果能生起一點覺受的話,我們會覺得:「哇!這個是很有修行了,很努力、很精進的一個修行者!」但要說如果一個人他知道了顯密的道次第,而且注意!還有一個,「攝持一切聖教」──從任何一個點趣入的話,都能夠緣到全圓的道次第──知道這件事有這麼稀有嗎?看一看我們心中對於這個的著力點,和此處宗大師讚美阿底峽尊者他的著力點的差異性有多大?可以觀察一下。02:01

  因為他不是說:「極大可觀察處」嗎?觀察的時候就觀察到:啊!很多人會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德嗎?我們認為了不起的功德,比如說飛天、入地、能知多少劫的事情,這個都很稀有的。哇!「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宗大師用這樣的讚美讚美阿底峽尊者!02:23

  我們觀察到了:欸,我們好像不認為「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很稀有的功德。02:33

  對這樣的功德是稀有的,我們應該是不知道的吧?就是現在寫出來了,我們也會覺得:「是這樣嗎?」心中有疑惑嗎?對不對?我們為什麼會心中有這樣的疑惑呢?因為我們會認為:有那樣、那樣、那樣功德的師長,要讚美那樣的功德。對不對?對於能夠圓滿清淨地傳承佛陀所有的教證二法,這樣的一個圓滿和清淨──四方一個角都不缺,從佛那時候圓滿傳來的,我們並不認為這好像很困難的樣子。但實際上大家想一想,從佛陀開始講到現在,阿底峽尊者用這個三主要道的方式攝持了十方諸佛一切顯密教法扼要的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吧!成為一個道次第,讓一個行者知道從入道之初到最後究竟的目標在哪裡。03:23

  其實道次第這個習氣的種植,很多大善知識是非常、非常重視的!對於局部法類的聽聞,和對於全圓道次第的聽聞。不然你說五大論學制是做什麼?就聽啊!從一開始一直聽、聽、聽、聽,一定要聽到全圓的道次第。聽完了顯教,還要什麼?獲得了之後,還要再聽那個嚴謹的密法,還要去聽那些道次第。如果善知識不給我們講,我們不知世上有這本經典。或者說你去閱藏,藏經閣裡邊待著多少年,未必能閱出三主要道,對不對?但是三主要道就是攝諸佛這個心要,所以它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能用一個攝持的方式把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的教典都提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稀有的功德!04:06

  就像給你非常、非常巨大的一棟樓,你怎麼可以移動一棟樓呢?他有一個那樣的工具,就把樓綁起來,上面吊一個鉤子,他就直接可以把一棟樓,欸,搬走了!就是他那個上面一個鉤子,還有綁起來那個事情就很重要──要攝持,他知道怎麼攝持這件事。一切聖教喔!注意,是一切聖教喔!所以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把一棟樓綁起來運走容易嗎?不太容易的。把它放在一個有情的心裡面,也更是不容易的。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本世紀的新聞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知道這是稀有功德。這是觀察時候的第一點。04:44

  接下來再觀察的時候,會發現:為什麼宗大師要用這句話來讚美阿底峽尊者,希望我們得到什麼呢?是不是希望我們能夠「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呢?那麼我們知道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做什麼?就是自己也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呀!知道經典上有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但是自己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了嗎?學五大論的時候就知道:從《攝類學》往上學,學到唯識,再學到中觀的時候,怎麼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怎麼去匯通很多祖師的見解。05:19

  匯通的時候把佛法講得都是不相違的,甚至匯通《解深密經》和《無盡慧經》,這幾部經裡邊佛所說的到底是怎麼匯通。所以它不是幾句話就講完了,你要學海量的經函、海量的經典;學了之後,你要透過聽聞、思惟、辯論、向善知識請問;然後一年年地用功,把那些難點和中間可能是你覺得有矛盾的地方,一年年在心裡邊去思考,對吧?長時間地思考、去琢磨。有的時候就是十年磨一劍,二十年還未必磨上一個劍,才會把見地打磨得像「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謂我師長」,是不容易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對不對?學經典就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學的話,容易嗎?容易啊!把這句話一背就好像知道了,對不對?因為不學細部的呀!主幹道他甚至都說不清楚。但是一學的話,就發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06:16

  我認為這句話要提醒我們:要得到這樣精美、純粹的見地,一定要對經典做廣大、深入的聞思。廣大、深入聞思之後,還要從中找一個攝持點,就是把這個三藏十二部、所學的教典都攝持出來,這才是能夠向阿底峽尊者學習的。06:34

  但是師父在新版《廣論》裡是這樣講的,他說:「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阿底峽尊者成就是最高。倒不是因為他是一切大班智達頂嚴,因為他成就最高……」你要不要成就最高?要!那請問你要不要照著他的來?師父理路是這樣的,沒有太多道理──他就是用這樣的見解達到了最高的成就,那你要不要最高成就?要,你就照著來!就非常簡潔。07:00


:fun: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63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63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二)
廣海明月第463講【全廣 II】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63講🍁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二)


講次 | 0463 (2022-11-03 ~ 2022-11-09)
標題 |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二)
廣論段落 | P11-L10 ~ P11-L11 善知識敦巴……可觀察處。
音檔 | ( 南普陀版 7B 01:28 ~ 7B 03:47 ) ( 鳳山寺版 06 38:36 ~ 06 41:56 )
手抄頁/行 | ( 2015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4-LL1 )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213-LL1 ~ P215-L1 ) ( 鳳山寺版:第1冊 P179-L7 ~ P181-L4 )
手抄段落 | ( 南普陀版:下面說:……修學目標的。 ) ( 鳳山寺版:「能知以……就這個。 )


  師父解釋說:「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其實師父已經解釋了四方道的意思,「理論上面既不知道」,注意喔,重點了!「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到這兒就麻煩了,有沒有發現?沒有把握住圓滿的道體,理論上都沒有聽,就是聽法沒有聽全,聽得非常局部;甚至有的是聽了局部就以為局部是全面的,聽了差別就認為兩者是矛盾的。沒有去做更細部地研習,或者做更廣大、深邃的這種聽聞。那這一步要是沒有的話,修持的證驗更是談不到。00:43

  所以這個見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把握住圓滿的道體,理論上怎麼能夠做得到?一定要對教法沿著清淨的傳承教授去聽聞、去思惟、去辯論。辯論是什麼意思啊?對一個主題冥思苦想二十天,然後找各路人馬來討論,對吧?還要把過去祖師的觀點,從《攝類學》的到《因類學》的、到《心類學》的、到《現觀》的、到《中觀》的,甚至到《俱舍》全部連起來,看看在各本經論中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業果的看法,那空性就討論更多。01:18

  「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沒有任何一個角是缺的,對教典要做這樣的一個聽聞。既然是做這樣的聽聞之後,那我們去證的時候,要證最圓滿究竟的佛果,因為那所有的教典就通向佛果,成佛他的心要和所知一樣大,所以缺了之後你是沒法成佛的。01:49

  所以我會覺得在這一點上,依然是:觀察什麼?你們可以自己總結,你們可以討論。就是:要攝持一切聖教嗎?我們修行的人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嗎?欸,我把我自己挪到輪迴之外就可以了嘛!很多人就是這樣,甚至是說:一個增上生就可以了,我來生比這一生更好。我們會想要攝持一切聖教嗎?攝持一切聖教做什麼?請問能成辦有情最究竟的利益的是什麼?聖教本身,對不對?那攝持聖教本身就等於能夠成辦有情的利益,對不對?02:23

  所以去觀察的話,「能知」是不容易的,因為他要花上多少年辛辛苦苦地聽聞,甚至生生世世對於顯密教法的這種聽聞;聽聞了之後攝持一切聖教。阿底峽尊者是各宗各派的頂嚴,對吧?他腰裡掛了多少把鑰匙了?一百零八把鑰匙。所以能達到這麼高的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02:48

  「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敦巴仁波切他讚美阿底峽尊者的時候,說他不遠萬里捨棄了那麼多,來到藏地弘法,從這樣的一個角度──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切聖教的傳承如果沒有傳承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就是已經不是四方道了,它缺了。缺了的話,能成佛嗎?這就可觀察了!03:19

  所以,這裡邊說既要了解是一切聖教,又要知道這一切聖教達到頂峰上前面的道次第,它要環環相扣,一個挨一個、一個挨一個,缺一環都不行。缺一環都不行,才能夠一切都需要。一切都需要──就是從任何一個地方拉起來,都拉到一個全圓,這樣的一個見地,在我們心中應該像光明一樣吧!遍照這些經典。沒有一部經典對你的解脫、對你的成就來說是沒有用的!這樣的話,一個學的人才會什麼?恭敬一切教典,然後再恭敬所有道次第的法類;甚至各個修道上不同的次第的這些修行者,我們才能一併地頂戴恭敬。不然他就會發生:欸!局部的聖教可以,那些聖教就可以丟了。那麼佛法傳承到某一部分人,某一部分人就把某一部分丟了,他就要他喜歡的。他認為他現在用不上,他修不了那麼高,他就覺得不需要,然後他就不傳,那慢慢佛法就都被大家丟完了!04:18

  正因為出現這麼偉大的祖師,他把一切的教典都攝持起來,所以我們今天才能夠學到清淨圓滿教法的傳承,才有這個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這個深恩!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善知識能用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請問:大家都學眼前的,此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後面的教法還需要嗎?對有些人是不需要的。那後來修到那個部分你就沒有了!就跟師父前面講過的一樣。所以越想越覺得:哇,這個是很稀有的!不想的話是不知道,越想越覺得這句話非常地有味道、有深邃的意義,可以好好地琢磨一下。04:57

  比如說:在研究空性的問題的時候,「這我也聽不懂,那我此生能證得空性嗎?我能生起出離心就不錯了!」「出離心生得起來嗎?我親近善知識都生不起來。」我以前就看過一個人,前面的道次第都不要,只要空性,他甚至把那個書就要一半,他說就帶著「空性」就可以,前面的「菩提心」或前面的,他認為他不需要。05:18

  有些人就非常喜歡鑽研局部,師父說就是偏執。喜歡鑽研局部是什麼意思?這一生都在鑽研局部,對於整個道次第的這個聞思、眼界的開闊,對於各大經典的聞思根本就不是重點,絕對不是重點,而是找到一個局部深下去,認為那才是修行。做這麼多廣大的聽聞,說:「就是在講道理,沒修行!」05:40

  清淨的見地,需要透過很多很多聽聞才能獲得,聽法的過程不算修行這樣非常奇怪!不聽佛說的法,怎麼修呀?看到一點就趕快去修,好像很精進的樣子,可是忽略了聽聞;忽略了聽聞的話,那思惟也差不多就沒了,那請問修個什麼呢?因為你思的一定是你聽的,你修的一定是你思的。不是這樣嗎?06:02

  所以你就會發現:哇!這句話再再地彰顯了什麼?要廣大聽聞圓滿清淨的這個道體的重要性!聽完之後,還要能夠什麼?四方道攝持,要獲得這樣的見地。這樣的見地獲得了之後,才能在行持上走清淨圓滿的,甚至是快速的成佛之路。06:22

  想想我們是多有福報!我們在這個濁世間能碰到宗大師教法,而且能建立五大論的學制,然後挨班地學、挨班地學!06:3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64講-複習妙音笑大師科判(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64講🍁複習妙音笑大師科判(一)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64講🍁複習妙音笑大師科判(一)


講次 | 0464 (2023-11-02 ~ 2023-11-08)
標題 | 妙音笑大師科判(一)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3:48 ~ 7B 05:4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5-L1 ~ P215-LL3 ( 2016 南普陀版:P215-L2 ~ P215-LL2 )
手抄段落 | 由是因緣……想像得到。

  大家好!全廣已經快一年沒有續講了,最近一直收到很多消息、很多信,說希望能不能快點再一起學呀!最近我也忙著在給大家講《攝頌》。今天是2023年10月30日,真的是美好的一天,迎來了P島的第一場雪!早晨向外一看的時候,嚇了一跳!因為完全沒有風,樹都靜靜地站著,雪也靜靜地飄著,仔細看的話,真的想起來為什麼雪叫雪花,當得起「花」這個字。窗邊的大橡樹還是青枝綠葉的,草地也都是翠綠的,但上面就是蒙了一些薄薄的雪,真是很奇特的美,生命力與聖潔的和諧。那個時刻,我就祈願我們大家能夠廣造善業,在自己的相續中遍滿潔白的善,然後用這樣的潔白的善供養上師與佛菩薩。希望你們能夠收到我的祈求!01:17

  好!那我們就接著一起學。在聽聞之前,先端正好自己的聽聞意樂:我為了一切如母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它的因;因一定要先知道;要知道就要先聽法,是故應當斷器三過,依六種想聽聞正法。如果你們忘了,就把這個斷器三過和六種想複習一下。01:50

  還記不記得今天我們該學哪一頁了?《廣論》11頁倒數第3行,就是「由是因緣」那個部分。好!我們先一起聽師父的開示:02:03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統統──宗要是大綱──統統含攝在裡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角立」,好像兩隻角一樣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會宗記》。各宗各派,是!它的特質、它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采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04:02
  好!這一段聽完了,我想提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以此教授」的教授是指什麼呢?是不是阿底峽尊者所造的《道炬論》,對吧?這個是把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大綱攝在裡邊。攝在裡邊說是什麼?就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道必須的最正確的引導和方法。有了這個正確的引導和方法,所以我們這個教授,也就是本論,才能夠通達一切聖教什麼啊?無違。在這一點,一會兒我們再詳細地講一下。04:54

  師父討論到我們的現行說:我們一向的習慣,就是我們的思路現行。現行是什麼呢?就是「性相角立」等等都是矛盾的,各爭是非。就好像一個人有兩隻腳,這個兩隻腳不往一起走,各走各的,師父說這非常糟糕!所以這個「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定要透過本論這個教授在我們的相續中建立起來,成為定解。05:23

  那麼接著,「由是因緣」的「因緣」是指什麼呢?在《四家合註》裡邊,妙音笑大師把「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分為八個科判:一、辨識聖教,第二、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理,三、以教理顯示不如是許是相違──就是不如是承許就是相違,第四、成立聖教無違之因,第五、斷諍,第六、開示彼為應理,第七、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方便,第八、此論開示一切聖教無違,故具此種殊勝。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複習每個科判相對應的《廣論》原文的重點。複習一下,怕你們都忘了。06:15

  第一、辨識聖教。問大家:誰辨識聖教?是不是學的我們要辨識?那辨識的話,這個人得有一雙慧眼去辨識,他得有欲樂去辨識,所以要學會認識什麼是聖教。那什麼是聖教呢?在《般若燈論廣釋》中說:所謂聖教,是指無誤開示想要證得無死涅槃甘露勝位,或者想要獲得解脫,堪為修行佛法的所依身,或者人、或者天──條件這麼高,他有欲樂要涅槃或者解脫,而且他所依身要人、要天──而且他要完整了解苦諦、斷除集諦、現證滅諦、修行道諦的法。這個法誰講的?也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至言。以此為代表的佛陀所有的善說,就叫做什麼呀?那兩個字──「聖教」。07:17

  第二點,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理。是指了知所有的教法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道,而這些教法隨宜成為道的主體或道的支分。注意喔!是了知所有教法。07:35

  第三、以教理顯示不如是承許的話就是相違的。它用教典和正理來說明,如果你不這樣承許的話,就會產生矛盾。關於這一點,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裡面第164頁有說:「菩薩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成辦世間眾生的利樂,而且也要攝受三種種姓的所化機,為此必須學習這些所化機的修行之道。」你不學,你幫不了他!「像《釋菩提心論》中說的:『想要讓他如同自己確認那般而生起確定的認知,為此智者們應當恆常不斷地、無誤地理解而善妙地趣行。』《釋量論》也說到:『對於方便所產生的結果的因,如果闇昧不明,那就很難宣說了。』這是因為自己如果不能夠如實確切地理解的話,怎麼能為他人宣說開示呢?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不知道,不了解。08:47

  所以「了解三乘道,就是成辦菩薩所求心願的方便。關於這一點,不敗尊彌勒曾說過:『想要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應當透過道種智,成辦世間的利益。』《般若經》中也說:『菩薩們應當生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那一切道是什麼?『也就是聲聞道、獨覺道和佛陀道。也應當圓滿諸道,還要成辦諸道的作用。所以如果有人說:『因為是大乘行者,所以不應學習小乘的法藏。』那絕對是一個相違的因。」他不會成佛,利他也不會圓滿。09:28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65講-複習妙音笑大師科判(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65講🍁妙音笑大師科判(二)|【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3-11-09 ~11-15|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465講🍁妙音笑大師科判(二)




講次 | 0465 (2023-11-09 ~ 2023-11-15)
標題 | 妙音笑大師科判(二)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3:48 ~ 7B 05:4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5-L1 ~ P215-LL3 ( 2016 南普陀版:P215-L2 ~ P215-LL2 )
手抄段落 | 由是因緣……想像得到。

  第四個、成立聖教無違之因。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的第168頁說:「趣入大乘道的時候」,有幾種方式啊?「共通和不共通兩種。共通的道,就是指小乘法藏中說到的眾多道,因此這些道怎麼會是應該捨棄的法類呢?所以除了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等少許的特殊內容不共的以外,其他所有的一切,即便是大乘行者也都必須修持。所以在菩薩的方廣藏中廣說三乘法類」,菩薩的藏經為什麼講了那麼廣,都說三乘法,原因就是在這兒啊!00:40

  「另外,正遍知的佛陀,不是僅僅滅除少分的過失、圓滿少分的功德,而是完全地斷除了所有種類的過失、圓滿了所有種類的功德。能夠成辦如此果位的大乘道,也必須能滅除所有的過失、發起所有的功德,所以大乘道完整統攝了其他一切法乘所有的斷、證功德品類。因此所有的佛語全部都統攝在成佛大乘道各部分的支分之中。因為絕對沒有不能去除一點過失、不能發起一點功德的佛語,這是不存在的;這一切沒有任何一項是大乘的行者所不能成辦的!」換一句話說,除去一切過失、發起一切功德,一定要依靠佛語。01:36

  第五個是什麼啊?斷諍。01:40

  第六個是什麼?開示彼為應理。這分兩個:一個是經續相共應理,第二個是「若不爾者,便致謗法之理。」這個結果很嚴重!如果你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就會謗法。所以這一點是直接可以遮除無間地獄,那麼漫長的、最可怕的地獄的因就遮除了,因為得到這個殊勝的教授。02:05

  第七,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便。是什麼呢?記不記得?《廣論》上說:「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堅固定解。」諸現能修學的就開始修,如果現在不能夠實際去做到和停下來的,亦不應該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就便棄捨。這句話就是說,我不因為現在做不到就丟掉,那應該怎麼辦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就是我什麼時候能把這些做不到的全都做到了呢?「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為什麼不能修學?就是資糧未聚、罪障未淨,正願沒發,棄捨了嘛!那如果反過來就是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又廣發正願,不久什麼就增長了?智慧、能力、資糧全增長了。增長了之後,注意喔!「於彼一切悉能修學」,注意!「一切」喔!如果我們不能把這一切應學的能夠修學的話,就不可能進步了,一定是越學越廣、越學越廣。03:29

  這段之前我們仔細學過,師父把這段《廣論》總攝為幾個重點,還記得吧?怎麼學呀?怎麼有方便呢?第一、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第二、善巧修學佛法的整體大綱、質量、次第,就是要廣大聽聞;第三、知入處,還是要問善知識:現在要怎麼樣啊?有的人去請教善知識說:「最近修學遇到什麼問題,怎麼……」就是入處。甚至遇到發生一個事情,在這個事情中,自己的世俗知見一大堆,佛法的知見卻不翼而飛了。這種狀態下,那我在這件事情上,內心進入佛法的調心地方怎麼去「入」呢?都要知入處。整個道次第也要知入處,在每次事相上也要知道依戒而行的入處在哪裡。第四是知深進方便。第五、行果圓滿。是不是這就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便啊?04:21

  第八個是什麼?此論開示一切聖教無違,故具此種殊勝。非常、非常美!就是這部論。04:32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這段《廣論》的原文:「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透過妙音笑大師的科判,我們可以總攝出《廣論》開示「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要點。04:5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66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66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一)|【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3-11-16 ~ 11-22|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466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一)


講次 | 0466 (2023-11-16 ~ 2023-11-22)
標題 | 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一)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5:45 ~ 7B 07:0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5-LL2 ~ P216-L8 ( 2016 南普陀版:P215-LL1 ~ P216-LL8 )
手抄段落 | 這個地方……真了不起。

  我們接著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如果看見的時候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了,但是你毀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毀謗,現在你同樣地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銷。不但可以抵銷,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可以不但可以抵銷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它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主」,那個人真了不起。01:20
  問大家問題:師父講的這個公案,出處是在那一部啊?《大唐西域記》,對吧?有人說是《西域記》。那你覺得這個公案最令你驚訝的是什麼?我讀這個公案最令我驚訝的,應該說可以到驚駭的程度,是「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我們都知道反對、否定大乘的果報是很酷烈的,在認真學習《廣論》之前,有些人可能也不知道。01:59

  有人會問:「為什麼學小乘會否定大乘呢?那是不是學小乘的都反對、否定大乘呢?」一定不都是這樣的!因為現在也有很多小乘部派是不否定大乘的。但是仍然會有學小乘的否定大乘,其中的緣由,可能是要看看到底是跟誰學的,你的老師是怎麼教的,還是你自己看書學的,怎麼學的?02:31

  說到這裡,有沒有想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皈敬頌裡面說像眼目一樣、讓我們更能夠趣入一切佛語密意的《菩提道次第》?對不對?所以善知識清淨傳承的法脈非常、非常地重要!有了善知識,就會教給我們清淨的傳承。再說一遍!清淨的傳承是什麼呀?能不能找到經典依據啊?是不是就是從正遍知輾轉傳來到現在沒有間斷的?《廣論》在哪一頁有這一段?《廣論》第二頁:「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03:35

  是不是聽到這個公案的時候,再讀一遍《廣論》的原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03:45

  一旦學的人知道前面學錯了,而且那麼用功學錯了,其實這是不幸,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知道了嘛!可是知道之後就會產生劇烈的痛苦,就像世親論師他想要割掉自己的舌頭來懺悔。要是他沒有遇到無著菩薩這位兄長和善知識,會怎樣呢?一生都會繼續反對、否定大乘嗎?那就後果不堪設想!04:18

  我們再看一段《師師相承傳》中無著和世親的故事。04:25

  世親論師與無著菩薩他們倆是兄弟,同母所生。無著菩薩誕生之後,非常努力地學習了共通的明處,之後他就出家了。這一段就交代這麼多──就出家了!04:41

  他的母親叫明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了不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往昔長久以來具有大菩提心,還有弘揚佛教的願力。那具有大菩提心一定是個菩薩了!在無著菩薩出家之後,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她的母親與一位婆羅門又結婚了,生下了一個具足相好的孩童。知道他是誰吧?就是世親啊!05:11

  這個媽媽就依照婆羅門吠陀典籍中所說的使智慧銳利的儀軌,在這小孩的舌頭上用牛黃寫下了「阿」字等,還透過各種洗浴呀,並且在非常清潔的環境中撫養這個小孩。然後等到這個小孩已經長到相當年齡的時候,像語文啊、數學,還有四吠陀等共通明處的這些典籍,都是由他媽媽親自教的。所以那個時候媽媽也好,小孩也學得很好,完全領會於心中。本來覺得其樂融融,這樣就可以了,可是有一天媽媽對這個小孩說:「寶貝兒子啊!我生了你不是為了發揚種姓等世間的法,那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振興佛教,因此你應當出家精研三藏,振興佛教啊!」由於他母親這樣地策勵──其實也不知道策勵了多少次──世親論師聽了媽媽的話,就去那爛陀寺出家了。06:18

  出家囉!06:21

  看到這一段,會不會覺得很有時代感?有沒有前世今生的感覺?我們現在也有一些學佛的父母親也會勸導他的小孩出家,說:「哎呀!生了你、把你養這麼大,不是為了家族企業、做什麼、做什麼,是為了讓你不要受輪迴的痛苦,學弘宗大師的圓滿教法!」06:45

  說回來喔!世親論師剛一出家的時候,他對和尚、阿闍黎非常地敬重、非常地尊重,也遵照阿闍黎的開示,如護眼珠般地守護著一切細微的律儀和制限,並且他也精研三藏,非常、非常用功地學習。看起來就是有高貴的教養、非常地尊師重道,又努力學習的一個非常出色的人。07:13

  之後,他又要到另一地方去求學,為了什麼呢?為了徹底地通達對法藏的深細密意,為了沒有混雜地了知聲聞十八部各派的宗見,又為了到達自他宗義大海的彼岸,所以就前往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喀什米爾,在那個時候叫迦濕彌羅。那個地方有什麼特色呢?人傑地靈、廣出智士。在那個地方,他也是非常努力地精研過去的阿羅漢攝集的《七部對法》還有《四部律典》其中的要義抉擇出的《大毗婆沙論》。這樣廣大的論著,他都能夠把它記在心裡,而且毫無紊亂地運用無垢、深細的理智,去抉擇論中的所有要義,並且領會在內心。也有寫到他在迦濕彌羅,也就是喀什米爾,為很多有情說法。如果大家有機會看到今天喀什米爾那個地方,就可以知道那是世親菩薩說法的地方。08:21

  一段時間之後,他就要返回印度了,可是當他要返回印度的路程之中,發生了非常兇險的事,就是他被搶劫了!他所攜帶的佛像、經卷、書籍、錢財一切資具被搶劫一空!然後世親論師再返回,重新準備新的經卷等物,結果又遭到了搶劫;然後他又回去準備。如此這般經過三次之後,又被搶了!論師就心想:「啊!現在這個經卷、財物都被洗劫一空了;然而法就在我的心中,誰也無法奪走,那就身無一物地走吧!」09:12

  於是一路輾轉、幾經波折,很不容易他來到了那爛陀寺。在那裡他就為很多法師說佛法,這個時候他就聽到兄長的消息。傳記裡沒有說那個時候無著菩薩是不是在那爛陀寺,還是去其他寺院講學。大家知道他的兄長就是無著菩薩嘛!已經在這裡出家很多年了,而且著作了許多論著。結果知道了著作了許多論著之後,世親論師居然做了一個頌,說:「噫嘻無著入山林,十二年中修禪定,禪定不成著宗書,多至大象滿載負。」說:「哎呀!十二年中進山林裡邊修行,禪定沒有修成,卻著作了許多論著,著作的論著多到能裝滿大象運載的量。」很顯然充滿了諷刺的意味,但是他諷刺了誰呀?一位真正的菩薩,就是無著菩薩,和他所著作的大乘教法。大家都知道無著菩薩是廣行派的祖師喔!這種祖師,居然被親弟弟諷刺了!10:32

  那個時候世親譏謗了大乘人與大乘法,然後這個不幸的消息無著菩薩就聽到了,說:「唉呀,這個會成為邪見啊!這麼辛苦地努力學習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哥哥就很為他擔憂,也想各種辦法,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為了救他這個弟弟,為了能夠破斥他所持的那個宗見,就派遣了兩個弟子,做什麼呢?帶了《十地經》和《無盡慧經》前往世親那裡去了。11:06

  這兩位弟子就依著無著菩薩的吩咐,早晨與傍晚的時候各誦一部經。誦經的時候,被世親菩薩聽見了──當然一定要被他聽見,是故意給他聽的嘛!那讀到這裡我們想:聽見了之後呢?如果這邊有鏡頭的話,應該世親論師的表情在變化吧、眼神在變化吧?聽了之後,世親論師就說:「傍晚所誦的那一部教法因位賢善,早晨所誦的那部教典因果兩者均極賢善!哎呀!我誹謗了大乘啊!當斷舌以報!」看看這個聰明程度,他聽完了立刻就知道了,這是何等的慧力啊!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一聽經馬上就知道了,然後馬上就開始想到怎麼樣收拾以前所造作的這個深重的惡業,他要斷舌以報。12:01

  當他要去找刀斷舌的時候,那兩位門徒當然會很驚恐,就趕快請求他說:「哎呀!你不要斷舌啊!你的兄長具有除罪的方法,你趕快到你的哥哥那兒去啊!」在這個傳記裡就說把他勸住了。於是世親跟著那兩位來到了無著的座前。不知道是不是在這個寺院?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要斷舌頭懺悔的人,來到了兄長的座前會怎樣呢?傳記裡對這一段沒有寫太多,只寫到:他聽受了法義,由此就生起了敬信,在無著菩薩的座前懺悔了罪業,並且漸次地聽受大乘的教法。12:49

  那個時候,世親論師不是跟著無著菩薩在學習了嗎?後來他就得知,哇!這個兄長無著菩薩居然和至尊怙主彌勒常時不離──就是能親見本尊──一切行動他都請示彌勒菩薩。這件事情應該在當時是非常祕密的,只有特別特別親近的弟子才會知道,因為很多大上師都是對親見本尊這種事情非常非常地慎重的!13:25

  結果世親論師知道了,知道了之後怎麼辦呢?你想想:如果你知道了你會怎麼想?你肯定想:那我可不可以見一見啊?他就請求了無著菩薩說:「可不可以讓我親見彌勒菩薩呀?」彌勒菩薩耶!我們想一想,有人能親見彌勒菩薩,我們會想說:「啊!可不可以我也看一下!」13:46

  無著菩薩就把他的請求向彌勒菩薩啟白了。可以想像他是如何緊張地等待著彌勒菩薩的教誨。結果請來了教誨,彌勒菩薩說:「世親由於當初毀謗大乘,所以在這一生中無緣見我。為了懺淨罪障,要多寫大乘經論的解釋,多誦《頂髻尊勝陀羅尼》,來世能見到我!」14:17

  大家可以看一看喔!等一下!看一看。這裡邊雖然說見不到,有沒有想為什麼見不到?因為毀謗大乘見不到,原因講了。那肯定是他心痛啊!又說到心痛怎麼辦?「你怎麼懺悔呢?要多寫大乘經論的解釋,多誦《頂髻尊勝陀羅尼》。」哎呀!那問說:「到底什麼時候我能夠有資糧見到您的尊顏呢?」他標了一個時間:「來世能見到我!」他所有的牽掛,雖然沒有親見,但是彌勒菩薩已經透過他哥哥都給他講了。14:56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兄長能夠請示到彌勒菩薩的教誡,那你對這個兄長當然是更有信心了!所以此後世親菩薩就對兄長無著菩薩更加地景仰。景仰的方式是什麼?世親菩薩就遵照彌勒菩薩的教誡而做,依教奉行!信心生起就是這樣。所以最初他就著作了詳細地開示菩提道次第共下士、共中士的所緣,以及上士修持的所緣──四諦教法的《阿毗達磨俱舍論頌》。就是那部偉大的論著!15:37

  以上大致是《師師相承傳》中的記載,這個很顯然是藏地關於無著和世親菩薩的記載。15:4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67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67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二)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67 (2023-11-23 ~ 2023-11-29)
標題 | 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二)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5:45 ~ 7B 07:0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5-LL2 ~ P216-L8 ( 2016 南普陀版:P215-LL1 ~ P216-LL8 )
手抄段落 | 這個地方……真了不起。


  我們再看看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00:07

  說在無著講堂遺址的西北方大概40餘里吧──那地點很清楚──有一個叫「故伽藍」這樣的地方。它北面鄰近恆河,中間有個磚塔,很高!高一百多尺,據說就是世親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的地方。00:35

  當時世親菩薩從北印度到了這個地方,無著菩薩就派了弟子前往迎接世親菩薩──這樣看比較合理,弟弟來了嘛!哥哥派人迎接──到了這座寺院的時候就相遇了。那個時候無著菩薩的弟子就站在窗外,半夜的時候開始誦經了,誦《十地經》。世親菩薩聽到了誦經的聲音之後,就有所感悟,非常後悔地說:「唉呀!這個甚深的妙法是我過去從未聽聞過的,而誹謗的罪業就源於我的舌頭,舌頭是罪惡之本,我今天應該割斷舌頭!」說完了他就手持利刃,想要割斷自己的舌頭。大家可以想一想他對罪業的感受力的強度!01:31

  當時他這樣要割舌頭的時候,他就突然看見了無著菩薩就站在眼前,跟他說:「大乘教法是至真之理,是諸佛所讚,是眾聖所宗,我想要教你,你今天自己就已經通達了,現在正是了悟的時機呀!哪有善業比得上這件事呢?諸佛的教法,割斷舌頭是無法懺悔的,你過去用舌頭毀謗大乘,從今以後就用舌頭讚歎大乘,悔過自新就很好了!把舌頭割掉了,閉口不言,又有什麼利益呢?」無著菩薩講完了這段話之後,突然就不見了,消失不見了。02:19

  然後世親就很感動、很感動,他就遵照了無著菩薩的教誨,沒有割斷自己的舌頭。這都是在夜裡發生的。天亮之後,他就跟著那兩位迎接他的人去拜見了自己的兄長──無著菩薩;在那裡求受了大乘的教法,深入地學習,撰寫了大乘論典百餘部,都是廣為流通。02:50

  我們看到在藏系的典籍中,還有玄奘大師寫的《大唐西域記》,兩邊的傳承──藏系傳承、漢系傳承,這裡邊都記載了世親論師怎麼樣地依止他的善知識。大家可以想一想,突然領悟到了大乘教法的珍貴之後,想到以前做錯的部分,他想要割掉舌頭的那個決心和意志,那已經強到一定程度!可是當他的善知識一示現告訴他要怎麼做的時候,他馬上就選擇放棄自己的宗,馬上就改了,就跟著善知識的宗依教奉行。也為我們示現了:這麼猛的業,如果你做錯了,其實還可以去造一個比這個更猛的業,比如說去讚歎啊、去學習啊、去弘揚啊,用這種方式懺悔,它就會更加、更加地殊勝!03:46

  想一下我們呢?我們造了很可怕的惡業之後,不要由於恐懼而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要由於太激動傷害自己身體,並不是傷害了自己的身體罪業就被傷害了。另外也不要太絕望,有的人就是被自己做錯的事嚇到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一定要採用積極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有善知識,你可以問一下他怎麼辦啊。積極的解決方案一定是在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一定是有依據的──在經典上有依據,怎麼懺悔,懺悔法很多、很多呀!所以,我們在學到深信業果的部分,還有很多典籍裡有這樣懺悔的先例,就是造了很大的惡業他懺悔了,然後他還成就了。04:37

  所以能不能爬起來呢?你看!這麼偉大的菩薩,就在我們面前示現了這件事,所以師父在說謗法罪的時候提到了這個公案。我問你們:為什麼?你覺得師父是不是擔心我們在沒有學《廣論》之前會不會做過這種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學了之後不知道怎麼辦,會嚇到,然後師父就講了這個公案?05:07

  有些人可能說很幸運,就從來沒有謗法過嗎?還是沒有觀察到?那即使對我們生命中很多很多的事情,總做錯過事情吧!有人做錯事情就逃跑了,還有的人把責任推給別人,還有的人裝不知道,還有的人把它封在心裡祕密地痛苦著,這都是沒有去懺悔和解決。最積極的當然是把它結果掉、把它解決掉,而且讓這件非常、非常暗黑的事情,它能夠開出非常鮮美的花來。你得把它轉了,轉成一個更積極的,用它造集更廣大的善業!你們認為呢?05:49

  其實關於《大唐西域記》裡邊記載的這段,世親菩薩沒有見到無著菩薩,要割舌的時候突然看到無著菩薩,而且無著菩薩對他說話了。我以前還聽到一個廣論班的同學說,她生命裡有一段時光非常、非常地痛苦,但是她是一個對觀世音菩薩很有信仰的女居士。那個時候她有兩個小朋友,我不知道是不是她先生出了什麼問題,我記不得。那個時候她就不想活了,她選擇站在她家六樓的陽台上,然後想要跳下去。當她閉上眼睛想要跳的時候,她突然看到觀世音菩薩,又突然看到觀世音菩薩指著一個方向,然後她就看。她一看,突然發現她那兩個小孩──大概就是六歲或者四歲的兩個男孩──在哇哇大哭的那個表情。她就突然清醒過來,想到:天哪!如果我跳下去了,我那兩個孩子怎麼辦?當她醒過來的時候,她發現其實旁邊沒有出現兩個小孩,也沒有觀世音菩薩,但是她清醒過來了。所以在廣論班學習的時候,她常常說她這個命是觀世音菩薩救下的,她那兩個孩子之所以能有媽媽,都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所以她就對觀世音菩薩很有信心!07:07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師父說:「世親論師被稱為『千部論主』,那個人真了不起!」這也是有依據的。比如說,在唐朝的棲復所寫的《法華經玄贊要集》中說:「西國有千部論師,造論解《法華經》,即天親菩薩。」天親是誰?就是世親啊!唐朝行滿的《涅槃經疏私記》中也說:「天親造千部論。」還有宋志磐的《佛祖統記》中說:「佛滅後五百年,天竺國無著出世闡教」,就是弘揚佛法的意思,「其弟天親初造小乘論五百部,後因無著開悟,復造大乘論五百部,世稱千部論師。」就是他寫了小乘的論五百部,後來又因為無著菩薩──他的兄長加善知識教他,他開悟了,開悟之後他又著作了大乘論五百部,所以他就是千部論師。08:18

  大家可以想一想,人的一生能寫千部論!就是百部論也是太稀有了,很不容易啊!以後大家有機會能夠聽到《俱舍》的話,你就知道這個菩薩有多厲害了!像今年夏季我們寺院法師還有我也學了,我們一起跟隨善知識學了《俱舍》的前半部;一共八品,我們今年夏季非常緊張、非常繁忙地學習,學完了前四品。哇!一邊學著、一邊讚歎哪,真是覺得驚為──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天人嗎?神仙嗎?寫的那部論太精彩、太精彩!以後大家一定要聽一聽。09:00

  大家一定會想:哇!世親菩薩是千部論主,那一千部論哪兒去了?現在還傳承著嗎?法師們和我們都有同樣的饑渴和疑問,所以就去找啊、去尋啊,但目前漢藏兩地能找到的譯本,世親論師所著作,翻譯過來的有五十多部。五十多部!注意喔,是漢藏兩地加起來就只有五十多部!那些都沒有找到。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地祈願,希望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看能不能找到更多、更多世親菩薩的論著,到時候一睹風采!09:44


:fun: :fun: R2 文字
MV未改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68講-世親論師修學大乘公案(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68講🍁眾賢論師的公案|【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3-11-30 ~ 12-06|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廣海明月 0468講🍁眾賢論師的公案


講次 | 0468 (2023-11-30 ~ 2023-12-06)
標題 | 眾賢論師的公案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7:00 ~ 7B 08:07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6-LL7 ~ P217-L1 ( 2016 南普陀版:P216-LL7 ~ P217-L2 )
手抄段落 | 那麼那個……跟他辯。

00:00

  好!今天我們接著聽師父的開示。00:0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迦濕彌羅。那時候迦濕彌羅有一個叫眾賢論師,眾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哎呀!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啊!」(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啦!)說:「這某人哪,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裡面很不服氣,說:「這個老師啊,你這麼跑掉了,人家看起來好像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呀!像這個螢火蟲跟那個太陽,不必跟他諍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跟那個螢火蟲爭光榮,讓他去好了!」就是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眾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01:15
  在這幾個段落之中,師父引經據典地幫我們講了由於謗法引生的這些過患或者悲劇。在這裡邊,眾賢論師和無垢友的公案在《大唐西域記》裡,師父希望我們去看一看,所以這次我們就一起看一看。我給大家按照《大唐西域記》裡的再講一遍,因為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這個故事。01:53

  《大唐西域記》關於眾賢論師和無垢友的公案,在〈大伽藍篇〉裡邊。說在德光寺以北三、四里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叫大伽藍,其中的僧徒兩百多人都是學習小乘法教的,這個地方就是眾賢論師圓寂的地方。眾賢論師是哪兒的人呢?他是迦濕彌羅國人,非常地聰敏、博學,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美名遠揚了,他對一切有部的《毗婆沙論》有特別深入的研究。02:36

  當時世親菩薩一心追求深奧的妙道,探索言詞中包含的義理,然後就駁斥了毗婆沙師執持的論宗,撰寫了《阿毗達磨俱舍論》。這部論詞義俱佳,佛教理論精明高深。然後眾賢論師得到這部論就開始閱讀,閱讀以後,他非常刻意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了多久呢?非常刻苦地鑽研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時光喔!鑽研完了之後,他就寫下了一部論,這部論有兩萬五千頌、共八十萬言,這部論它就叫《俱舍雹論》。這個「雹」字就是他要下雹子打《俱舍論》,就是提出駁難的意思。這本論號稱用詞深遠,意義窮極幽微之處。眾賢論師就對他的弟子們說:「以我傑出的才能,依憑我正確的論述,當步步駁斥世親,挫敗他的鋒銳,不能讓這位老者獨享盛名。」03:56

  於是他的三、四位才俊弟子,就帶著他所著作的論典去拜訪世親菩薩。當時世親菩薩在哪裡呢?就在磔迦國奢羯羅這個城裡面,聽說了這件事──聽說眾賢論師要來了!聽到之後,世親菩薩就整理行裝收拾東西了,好像要啟程的樣子。世親菩薩的弟子當然感到非常地費解,就上前勸諫菩薩說:「大師您德高望重,可比先賢,名聲揚於當世,遠近學者無不推崇,為何今天聽到眾賢的名字就感到驚慌呢?如果有必須屈尊之處,那我們可以厚顏去面對。」然後世親菩薩說:「我現在要出門遠遊並非是為了避開這位學子,我看這個國家裡邊沒有明達是非之士,而眾賢論師是年輕後進,擅長辯論、詞湧如流,我又年耄已衰無法主持辯論談道。我想用一句話先挫挫他的不同說法,引他到中印度,讓他面對那邊的年輕俊傑,大家就可以明察真偽,討論宗見裡邊的得失了。」然後世親菩薩很快地就讓他的同道一起揹著行李開始遠遊了。05:44

  這邊世親菩薩走了,那邊眾賢論師他們也就來到了這裡。眾賢論師在世親菩薩離開後的一天就到達這個寺院。到達這個寺院之後發生了奇怪的事情,他就忽然覺得氣力衰竭。於是他就寫信向世親菩薩謝罪,說:「如來涅槃後,弟子分宗而傳其學說,擅長各自的專門之學,偏袒同道、排斥不同的部派。我由於淺薄無知,謬承前輩所傳,閱覽您的《阿毗達磨俱舍論》,看見論中破斥毗婆沙師的理論,我就自不量力地深究了多年,才創作了這個《俱舍雹論》,希望能夠扶持作為正宗學說。然而我智慧不足卻想要謀求鴻圖,唉呀!如今卻死期將至。如果菩薩您宣揚深奧細緻的微言大義,透過批評、論述的方式闡揚真理,又能不毀棄我所受持的理論,保留我的遺作,那這就是非常幸運了,即使死亡我又有什麼遺憾呢?」07:08

  然後眾賢論師就挑選了他的弟子們當中能言善辯的,告訴他說:「我是菩薩的後學,卻輕慢了先輩賢達,命運將如何呢?現在我即將死了。你帶著這封書信及我撰寫的論著,代我向菩薩謝罪、悔過。」然後說完這段話,據說眾賢論師就往生了。07:38

  然後他的弟子就攜帶著書信和論著去拜見了世親菩薩,見到世親菩薩就啟白說:「我的老師眾賢論師已經捨壽,遺言說要呈給您這封信並且自責謝罪。不敢想說老師還能不致身敗名裂。」世親菩薩看了這個信,而且閱讀了眾賢論師寫的著作,他沉吟許久,然後就跟弟子說:「眾賢論師是一位聰敏的後進,他的理論雖然有所不足,但用詞很好。我今天如果想駁斥眾賢的論著,這是易如反掌的。但是考量他臨終的期望,也珍重他知難而為的言論,姑且遵循大義、保留他的宿願,更何況此論能闡揚我的論宗呢!」結果世親菩薩就把眾賢論師的著作改名了,改名為《順正理論》。08:46

  這下子弟子們又開始驚訝了,想世親論師是為什麼呀?所以他們就又去勸說:「眾賢論師還沒往生之前,大師您就遠行避而不見;得到了他的論著之後,又將它改名,我們弟子愧不敢當此事啊!」看大眾疑惑,世親菩薩想要給大家講明白,去除眾人的疑慮,就說了一個頌文:「如同獅子王,避開野豬遠遠地離去,二者的力量誰輸誰贏,有智之士都應該知曉的。」09:28

  眾賢論師圓寂之後,他的遺骨經過了火化,然後在這個寺西北兩百步以外的菴沒羅林中建造了一座塔,所以這是當時玄奘大師親自看到的這座眾賢論師的塔。09:45

  我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發現世親論師和眾賢論師的關係:在《大唐西域記》中,說眾賢論師是世親論師的晚輩,這個很清楚,玄奘大師認為是晚輩;但是在《師師相承傳》中,說世親論師有在眾賢論師座前學習《大毗婆沙論》。如果依據《師師相承傳》的這個說法,世親論師就是眾賢論師的弟子,漢藏說法是不同的。10:19

  可是在宗大師所著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俱舍本論》,明迦濕彌羅婆沙師宗,自造釋論,亦廣明經部宗義。其眾賢論師、陳那論師、稱友論師、滿增論師之疏,藏地皆譯之。」這句話可以看出,宗大師認為眾賢論師是一位為世親菩薩《俱舍論》寫注釋的後學。像眾賢論師所著的這個《順正理論》,玄奘大師有譯成漢文,然後藏地的譯師也有譯成藏文,那本論的內容其實就是對《俱舍論》全文的解釋,但是其中帶有著批判而已。觀察一下,如果眾賢論師是世親菩薩的老師,不太會做這樣的注釋。因此按照《大唐西域記》等漢地的說法,以及宗大師的認定,最主要從眾賢論師自己的著作內容來看,《師師相承傳》裡邊說眾賢論師是世親論師的老師,這個說法可能有待觀察。11:24

  大家讀到這裡的時候,會不會擔心:「哇!那個冰雹是來打《俱舍》那部論的,後來變成《順正理論》,那其中批判世親菩薩的那個論點要怎麼做呢?」後來世親菩薩的弟子都給予有力的回覆,就是批判的都不成立,而且妙音笑大師也辨析得很清楚,所以這一點大家不用擔憂。11:47

  有沒有發現世親菩薩的胸襟多麼地寬廣?所以在佛教中,你提出你的觀點、我提出我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而且可以和顏悅色地處理這個問題,不用去瞋恨,不用戰爭、流血,甚至付出墮落的代價。我覺得這種辯論的風氣也一直到現在,我們能在這樣的一個學風下學習這樣至深的真理,真的很幸運!12:22

  這一段,世親菩薩和他的弟子們這樣的一段對話,大家有沒有想:我們應該學到的是什麼?比如說你會發現他們師生的想法都是反的──就是老師這樣想、弟子那樣想,然後每次都是截然不同。所以跟在師父旁邊的時候呢,也會強烈地感覺到。比如說:當初師父想要招收預科班的時候,大家能理解嗎?甚至寺院裡的法師能理解嗎?出家就是想要努力地學習教典,還要教預科班,這件事對於教務法師來說,一定是很難想像的!13:06

  但是呢,大家還是隨順了善知識的教誡,而且身體力行、跟隨善知識的方向;還有師父說要種有機,然後師父說要關心教育、辦各種教育的提升營、關心老師們,然後關心校長、關心教授。可能這件事經過了二十年、三十年之後,有幸一直跟隨著善知識的人才發現說:「哎呀!這是一個多麼悠遠的洞見啊!」我們會認為二、三十年很悠遠了,但是有一些善知識他的功德可能要經歷一百年、兩百年,才會被後人認知到。13:47

  所以說,當時世親菩薩把眾賢論師的論留下來,現在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參考他的一些觀點,然後提出一些辨析,還是有幫忙的,妙音笑大師都做了詳細的辨析。所以可以展開討論、可以提出你的意見,如果你的意見被駁斥了,你也不要不高興,因為大家都在討論真理。14:10

  所以一開始世親菩薩不跟他辯論,後來又把他的論著留下來。到底在菩薩的心中,怎樣的做法是對教法、對有情最有利益的呢?這件事呢,我也是常常看到師父非常慎重地思考,也常常看到他老人家去佛前殷重地祈求──就是什麼樣的行為會對聖教產生長久的利益,對住持聖教、對饒益有情產生這樣的利益。他的目光深遠的程度,跟在旁邊的人是很難想像的,你跟著、一直跟著一直看,看了很多年、很多年之後才明白:哦!原來是果相出現的時候才能夠知道當初他的用心是多麼地慈悲,想的是非常地深遠。15:03

  所以這點也提醒我們所有跟隨善知識學習的人,不要說:哎呀!善知識那麼想、我這麼想,就一直覺得自己有道理,然後不肯轉,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善知識是沒道理的,因為自己的見解太強了嘛!如果太強了的話呢,就會造惡業。所以,留下一個謙卑的、能夠謙下學習的這樣一個心態,無論是跟在上師身邊,還是跟很多的人打交道,其實呢都是蠻好的。你們認為呢?尤其是跟善知識學法。像廣論裡說:你看!春天來的時候,什麼地方的草最先綠呀?一定是低窪地區的,對不對?如果沒有一個謙下的、虛懷若谷的學子的心,怎麼樣去承載諸佛的智慧和慈悲呢?15:5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69-無垢友公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69講🍁無垢友公案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69 (2023-12-07 ~ 2023-12-13)
標題 | 無垢友公案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08:07 ~ 7B 11:24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7-L2 ~ P218-L7 ( 2016 南普陀版:P217-L3 ~ P218-L9 )
手抄段落 | 最後,這個……擺在那裡。

00:00

  剛才就是眾賢論師在《大唐西域記》裡的這段故事。接著該到無垢友的故事了。00:1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友」。他也是迦濕彌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的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眾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感慨而且心裡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你呀!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一種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是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哪,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呀!」這個無垢友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不學無術,他自己謙虛啦!「但是我總算也能夠忝陪末座。」換句話說,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地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是這樣。02:01

  他就這樣子毀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這個書上面形容叫「五舌重出」。啊!一直伸下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個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覺得不對了!唉呀,他就那個時候就懺悔,唉呀,曉得害了,他是毀謗了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幾句話,說這個「實際上真正那個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它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了,以無知而毀謗這個大法,毀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身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裡有一個羅漢經過一看哪,嘆息:「唉!這個人真可憐哪,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裡。03:30
  就在那個菴沒羅林旁邊有一座塔,存放著無垢友論師的遺骨,他叫毗末羅蜜多羅。無垢友論師他是迦濕彌羅國的人,在說一切有部當中出家。也是博覽群經,研究不同宗派的論述,遊歷五印度各國,學習三藏高深文義。後來功成名就要回到母國,他就經過這個寺院,然後就經過了眾賢論師的塔。他看到了這個塔,一定就想起了眾賢論師想要和世親菩薩辯論沒辯成,然後自己就往生了,所以他就撫摸著這個塔開始感嘆,說:「論師雅量清高,弘揚大義,才要挫敗別的學說宗派,樹立自宗的大業,為何卻壽不久長!我無垢友謬承學說,雖然學列末座,與您不同時代,但仰慕您的義理及曠遠胸懷的德行;世親雖然已經圓寂,但他的宗風學說仍然流傳於世,我要盡我所知的一切,撰寫許多論典,讓這個世界──就是贍部洲的學人,都摒棄大乘的名稱、滅除世親的名號,這才是不朽的志願,足以用盡我夙夜匪懈的心意。」他發了很猛的誓。說完這段話之後,無垢友他突然心變得非常地狂亂,然後舌頭就伸出來了,並且熱血如泉湧般流出。05:18

  這種現象無垢友當然知道自己必將死亡了,所以就趕快寫信悔過啊!說:「大乘教法確實是佛法當中最究竟的學說,泯絕了表象,深深地闡發奧妙的玄理。我由於愚昧輕視,駁斥了先賢的說法,要受的業報是明白可見,將因此而死了。最後想告訴學人們,借鑒就在此!大家應該慎重思考自己的志願,切莫懷疑大乘教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然後無垢友也就命終往生了。在他死的地方,地面就下陷有個坑洞,然後他的同伴也是為他火化,收了骨灰而建塔紀念。06:16

  當時有一位阿羅漢見到這個情景,感嘆說:「可惜啊!痛苦啊!這位論師因為放任了自己的情緒、固執自己的見解,毀謗、嫌惡大乘教法,現在墮落在無間地獄當中。」這個羅漢在這兒長長地嘆息呀!06:43

  這一篇就是師父為了引生我們對於謗法罪的認知,它的果報的嚴重的程度,師父特別從《大唐西域記》講給我們的。講完之後師父還希望我們自己去看,然後我們就都看了。我看了之後,覺得事情真的很嚴重,所以不可不慎啊!這個羅漢嘆息說:「放任自己的情緒、固執自己的見解……。」千萬不能放任情緒、固執見解,尤其不能毀謗、瞋恨大乘教法。他發非常猛利的誓願,是很可怕的果報,這也是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裡要告訴我們的事情。那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件事呢?意趣跟師父是一樣的,就怕我們墮落,引起我們內心的警覺。07:4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70講-恭敬法寶慎勿毀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70講🍁恭敬法寶慎勿毀謗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70 (2023-12-14 ~ 2023-12-20)
標題 | 恭敬法寶慎勿毀謗
廣論段落 | P11-L11 ~ P11-L12 由是因緣……無違殊勝。
音檔 | 7B 11:24 ~ 7B 14:29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18-L8 ~ P219-LL1 ( 2016 南普陀版:P218-L10 ~ P219-LL1 )
手抄段落 | 當然我們……第一段。



00:00

  好!我們接著聽下一段師父的開示。00:0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喔!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毀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毀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裡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有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學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00:51

  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說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第一步是戒,這個戒法本身啊,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哦,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01:41
  師父說:「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喔!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然後重複一遍:「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認真地琢磨,這個「一個不小心」到底是指什麼呢?比如說最慘的就是跟錯老師嘛!如果你的老師公然這樣說,你看那個無垢友他學了那麼多經論,自己造成了這種悲劇,後來墮落了,自己弄到這麼慘才知道做錯了。那這個不小心,可能就是那位羅漢說的,你不能放縱自己的情緒,不能學了一點之後就認為已經學得很通了。要懷著恭敬的心,對於法、對於所有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這個道次第,無論主體還是支分都要非常恭敬。所以涉及到法的時候就不能任性那種很激烈的情緒,是不是這樣的?你們也可以考慮考慮。02:52

  在這裡邊,師父說:「如果我們學大乘有成就,障礙就大。」遇到的困難越大,你的成就可能越大。「但是學歪了的話,一謗法就全完了!尤其是學小乘法門的話去謗大乘,這樣就更可怕!」03:11

  一開始因為我們可能接觸的也不多,像師父接下來講南傳的這一段,大家可以聽一聽。師父是在35年前講的《廣論》,那個時候應該這種誹謗的現象還是有的。那麼到現在有沒有呢?也還是有的!大家可以聽一聽師父的下面一段:03:3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南傳的,它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欸,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曉得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它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的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的就整個地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興趣的話,好好地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第一段。05:08
  師父在這一段裡邊,注意!有個南傳的,保持完整的風格,非常仰慕;還有個北傳的。南傳裡邊據說有否定大乘的和不否定大乘的兩種。35年前師父講這部論的時候狀況是這樣的,那現在學小乘的還有誹謗大乘的嗎?是有的。像有一位格西曾經到南傳佛教的某個國家跟那裡邊的僧人交流,那裡邊的僧人聽說:「啊!你們藏地還有人在誦戒、結夏、解夏?」他們非常驚訝說:「啊!沒想到大乘佛法興盛的地方還有誦戒!」像有一些人學小乘佛法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小乘是唯一佛說的法,接著就開始誹謗大乘──我不忍心學說他們那個話。所以如果你們將來有人這裡朝聖、那裡朝聖,碰到誹謗大乘的,千萬、千萬不能隨學喔!師父說的:「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就是不能犯!一定要、一定要記得《大唐西域記》裡邊玄奘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真實的公案,那個阿羅漢的嘆息,還有我們在《廣論》裡學的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這是第二佛陀教給我們的見解,第二佛陀!06:38

  如果碰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學過的經論。比如說我舉幾部經論:在彌勒菩薩所著《經莊嚴論》的第二品,以及清辨論師所著的《中觀心論》與《分別熾燃論》等許多的論典裡邊都有成立大乘是佛陀所宣說的,並不像某些小乘部派所認為的那樣。所以如果以後大家遇到了,有人居然信誓旦旦他得到定解了,認為大乘不是佛說這種見解或是這種說法,千萬不能隨順!在心裡邊一個念頭都不能動,你要堅持師父教我們的宗見。不然就像裡面說的,「一謗的話」,師父說:「那就完了!」完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誹謗大乘佛法的果報是什麼,那就會得到。07:33

  這一課,我會覺得對我們這些學佛的弟子來說,具有著無限深刻的意義,所以在這裡邊我又重新把《大唐西域記》裡邊的給大家再講一遍。一定要加深這個印象,不要覺得師父只是講了一個很久遠的故事,反正也不會發生在我們時代,我不會碰到這樣的人,我也不會那樣。不一定喔!你可能就會碰到這樣的人,而且看起來可能還很有修行的喔!很嚴謹持戒,他也會學習經論,看起來各方面都很好的,也很善良,但是他的宗見就是這樣的,所以千萬不能隨學!徹底要記住!徹底要記住!08:1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1講-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1講🍁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

講次 | 0471 (2023-12-21 ~ 2023-12-27)
標題 | 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
廣論段落 | P8-L7 ~ P8-L9 顯示法殊勝……勝出餘軌。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60-L1 ~ P161-LL1 第二、顯示……小明了杜鵑。

  今天我們要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打開書,翻到160頁,在「法殊勝」的那個大科判下面。00:14

  在聽聞法義之前,大家要習慣地收攝三業,用一點時間觀察自己的相續,要把自己的聞法動機調整到比如說:我們是用共下士意樂、共中士意樂,還是用不共的上士意樂──希求一切遍智,為了將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從生死輪迴的大海中拯救出來,甚至淨除一切有情的一切苦,給與一切有情的一切樂,為了這個目標就要成就一切遍智的果位,就是要成佛。為了這樣的目標聽聞的話,我們的聽聞就會產生極其廣大的利益,因為聞的就是一個大乘法,就是三士道次第拾級而上的這樣一個成佛的次第。01:04

  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看書了,看《四家合註入門》的第160頁:01:13

  「第二、顯示法殊勝中,分三」,有看到吧?就是「辨識法者: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有沒有發現開始說它為什麼是圓滿的呢?原文是這樣。「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它這裡邊有個小註說:這個「二師」是「謂善巧無著派之金洲,及善巧龍樹派之小明了杜鵑」,這個是《道次第傳承上師祈請文》中所說的,「為覺窩阿底峽之親傳上師」,就是介紹他兩個上師。「雖有說是阿哇都帝巴及金洲二師,然師云,德哇尖巴及喇嘛一切遍智二師俱許前說。」這是《四家合註》文。02:31

  我們下面來看一下仁波切的解釋:第二科,「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在這個地方妙音笑大師分作三科,第一科就是「辨識法者」。就開始注意到這個「法」,說可以有很多意思。大家都知道「法」有從苦難中救護、有悲憫等等特別多的意思,那麼在此處的這個「法」,所要辨識的這個法是什麼呢?「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就是《菩提道炬論》。說「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的「法」,就是指《菩提道炬論》。這是第一科,叫什麼呀?叫「辨識法」。有聽清嗎?03:24

  接下來到第二科,分三個殊勝:「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看!第一個是什麼?具有圓滿,第二易於受持,第三個是派軌殊勝三法,將這個三項攝為一個科判。「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這句話是在說什麼呀?是說尊者造了很多論著,有各式各樣的法類,共有百種,被稱為《阿底峽小品集》──這個小品應該是著作集的意思──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炬論》。那麼為何《道炬論》是最為重要的呢?注意!我們也可以想:你說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具攝」──出現這兩個字──毫無遺漏地包含「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這是從它的「所詮」,它是講什麼的呢?就是講說顯密都包含的、開示的,它所詮的圓滿。04:35

  然後是什麼?「易於受持」。易於受持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很容易行持的意思。那什麼叫行持呢?主要是調心啊!因為心如狂象啊,它有時候不聽話,它要去一個危險的地方,你想控制它也控制不住,比如說貪瞋癡三毒控制內心的時候。所以我們就要調這個心呀!就是要行持教法。調心的時候那怎麼調呢?才會比較容易呢?它不就易於受持嗎?看這上面說:主要指「調心」方便,以三士道的「次第」來調心。就是說不是一下子變成很難想像的、一步登天的那種修行,它是有次第、有方法的。那麼次第是什麼呢?先以下士道,再以中士道漸次引導,很容易受持的,然後就到上士道,對吧?05:34

  任何論典,它的內容都是圓滿的,然而一涉及到行持的時候,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這是仁波切講的。最近大家有在學五大論啊,在學《攝類學》啊,有的學到《現觀》,有些學《俱舍》、學《中觀》,你會發現《廣論》的這個「易於受持」真的是太明晰、太顯著了!這裡邊仁波切還解說,比如說《現觀莊嚴論》所詮圓滿,當然是非常圓滿!雖然圓滿,但是對於初機者要學好多,要學這個這個,中等要學什麼,再上去要學那個那個……,這樣的次第有沒有給初學者一個明晰的次第呢?自己是看不出來、是不明顯。但是有沒有?是有的,但是你學的人看不出來。就像那個高手給你打一套拳,那個拳裡邊實際上有防守、有進攻,還有養生、有各種套路。但是我們通常就覺得他在那兒比來比去、比來比去,我們就只看一個大概的樣子,心裡邊的東西完全是不知道的,沒有老師教是不知道的。06:46

  這是說什麼?《菩提道次第廣論》非常容易行持的。「易於」就在於它有個次第,所以《廣論》就是把這樣的次第明明白白書寫出來了。所以怎麼樣?對我們初機來說容不容易受持啊?當然容易受持啦!比如一開始道次第接的一個一個的科判,你就可以看到:原來聽聞還要學呀!其實你看到很多論是不教你聽聞的,上來就直接講,甚至發心可能都不提,是你要自己發心。甚至所詮的是中士道的法類、上士道的法類,還是共下的法類,都沒有明晰,像有的時候直接上來就上士道的法類。那你說上士道的法類攝不攝共中、共下呢?是的,但是你初機的話就覺得很困難了。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真是宗大師對我們的恩德呀!然後師父把這本論給我們講出來,仁波切又這麼詳細地在《四家合註》給我們講,這是上師們的恩德啊!一遍一遍地學呀、一遍一遍地學,然後這個習氣就種在相續上了。07:54

  這是幾個殊勝了?兩個了,對吧?接下來什麼殊勝?「派軌殊勝」,對吧?它這個派軌殊勝是什麼意思?就是傳承嘛!「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就是說這個派軌殊勝,它一定是比其他的派,然後它非常殊勝,那殊勝在哪裡呢?善巧龍樹、無著二大車之派軌的兩位上師──那這兩位上師是誰呢?像語王尊者就在這裡面解釋說:「這個二師就是善巧無著派的金洲大師,還有善巧龍樹派別的小明了杜鵑,這個是《道次第傳承上師祈請文》裡邊所說的。」這兩位,大家都知道是覺窩阿底峽之親傳上師──金洲大師和小明了杜鵑。08:43

  然後雖然還有一說是:阿哇都帝巴及金洲兩位上師。但是「師云,德哇尖巴及喇嘛一切遍智二師俱許前說。」前說是哪個?就是說是善巧無著派的金洲大師,還有善巧龍樹派的小明了杜鵑。就是許這一個,對吧?09:05

  小明了杜鵑他是阿底峽尊者深見派傳承的上師之一,他是約十世紀,離現在一千多年了,對吧?然後小明了杜鵑他依止了大明了杜鵑,聽受龍樹菩薩所傳的顯密全圓的教授,然後他就開始閉關,在一個靜處一心專修,獲得了廣大的神通,並且證得了了不起的果位。他對弟子非常地慈悲,對尋求解脫的具緣弟子非常慈悲攝受,特別他把龍樹菩薩所傳的一切教授完全地傳授給了阿底峽尊者──就是傾囊相授。這是小明了杜鵑。09:56

  然後再解釋一下,「德哇尖巴及喇嘛一切遍智」,我們這個傳承下來,是說:前說就是指金洲大師和小明了杜鵑。勝出餘軌,是因為善巧無著還有龍樹菩薩兩大深見廣行的這個傳承。10:14

  那麼德哇尖巴是誰呢?德哇尖巴義為極樂世界者。德哇尖是一個寺院的名字,這個寺著名的上師都有可能被稱為德哇尖巴。這裡邊有二十一世的甘丹赤巴,他的別名也叫德哇尖巴。在大悲觀音法流的傳承祖師中,也有德哇尖巴者,他的別名也叫德哇尖巴。這個善知識出生於安多,七歲就出家了,十五歲廣學《現觀》和戒律。以藥師佛和度母作為主要依止的本尊,並且遵從著度母的授記依止了吉堵瓦大師,他請受十一面觀音的這個法門。然後他非常地刻苦,立誓修了五千次的觀音齋戒法。11:08

  修過觀音齋戒法的都知道,是不太容易的。以後大家可以得到觀音齋戒法的傳承,然後就知道觀音齋戒法修五千次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有人修一天都會受不了,他這個修了五千次。其實他修五千次觀音齋戒法,修到第三百次的時候,就得到觀音菩薩的感應加持,從此這個大師白天說法,晚上就在大悲觀音的面前聽受法要,因此他現證了觀一切法平等的三摩地,是非常了不起的!11:46

  實際上觀音齋戒法要修行的時候,會一天不能吃飯,也不能喝水,要求很嚴,也不能說話──就是禁語。所以他修一天的話,那第二天可能就要吃東西,不能連著不吃東西,所以他如果修一天、停一天的話,就要三十年都不間斷地要修,這個是很不容易的。大家以後可以修,可以想像一下這位祖師的這種精進啊!而且他三百次就得到了觀音菩薩的感應加持,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是這位上師他說的「派軌殊勝」的說法。12:27

  這個「師云」,就是指語王尊者的上師,他承許這裡所說的兩位上師應依前一種說法。這裡的阿哇都帝巴,不是小明了杜鵑。因為之前有人說:「阿哇都帝巴和小明了杜鵑是不是一個人?」但是仁波切說不是一個人。12:4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2 辨識聖教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2 辨識聖教

講次 | 0472 (2023-12-28 ~ 2024-01-03)
標題 | 辨識聖教
廣論段落 | P8-LL4 ~ P8-LL1 此論教授……所有善說。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62L1 ~ P164L3 第三、宣說……「辨識教法」之理。

00:00

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162頁,看文:

第三、宣說具足四種殊勝:此論教授殊勝,分四: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少勞即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謗法之業自趣消滅殊勝。今初分八:第一、辨識聖教者:

看下面的紅字。

此法若具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然夫聖教為何?通達無違之理又為何耶?

問問題了!

聖教者,如觀音禁行論師所造清辨論師《中論》註──《般若燈》之《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這個甘露是什麼呢?「梵音阿彌達,意謂無死。〕無死無住涅槃勝位或得解脫,」什麼呀?就是「〔堪為修法之所依身,故云若人若天。〕,所應遍知苦、所應斷除集、所應現證滅、所應修行道之理,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以此所表勝者所有善說。01:38

這是這一段文。

看到這個文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感到害怕,因為你看著、看著,就會覺得滿簡潔的語言,然後慢慢就看進去了;看進去就覺得很有韻味,就慢慢讀。這個時候心也很澄淨,其實你心裡是會有一點慢慢的喜悅,靜靜的,比瘋狂滑手機的狀態是要好得太多了!02:04

好!接下來我們看講記喔!「顯示法殊勝中」的「辨識法者」,這個「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結束了,對不對?02:16

接下來就是「第三、宣說具足四種殊勝」,這裡是妙音笑大師的第幾個科判啊?是第三科,對吧?「此論教授殊勝,分四」,哪四個可以跟我一起唸:「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少勞即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行謗法之業自趣消滅殊勝。」02:41

我們回頭看一下這個「少勞即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大家都覺得很累,對吧?現在說:「哎呀!節奏感太快了,世界也變化太快了,一切都變得太快,每天疲於奔命。」如果你用很少的力氣就能夠得到「勝者密意」──佛陀的密意的話,哇!學佛就不用覺得太沉重,因為你用很少的力氣就可以獲得。03:05

而且「極大的罪行」,極大的罪行是什麼?就是那種身上的重擔啊!我們相續裡的像背負重擔一樣,因為它會出生苦啊、它會出生苦。欸!這個「極大的罪行」是什麼呢?是「謗法之業」,它「自趣消滅殊勝」。聽著、聽著、聽著,學著、學著,它就消滅了。有這樣的兩種殊勝,那你說這樣的兩種殊勝,它是不是殊勝呢?它是非常殊勝的!03:32

我們回到第一科,第一科「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妙音笑大師分了八科,第一個「辨識聖教」,就所謂「聖教」是什麼。03:41

接下來巴梭法王的註,「此法」,注意紅字!「此法若具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然夫聖教為何?通達無違之理又為何耶?」如果說這個法它具足了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殊勝,所謂的「聖教」指什麼呢?「通達無違之理」又指什麼呢?04:03

然後真師的那個就略過了。當時仁波切講的時候,我常常在中間提問題,有一些問題問得很幼稚,你們就原諒一下。因為當時我有請問過仁波切說:「我可不可以提問題?」仁波切都說可以。當時我問這個科判。04:22

接下來,「聖教者」,這裡邊就有巴梭法王的註,巴梭法王的註就說:「如觀音禁行論師所造清辨論師《中論》註──《般若燈》之《廣釋》中云」,這個《中論》的註疏就是《般若燈論》,是清辨論師所著的。《般若燈廣釋》的作者是誰啊?是觀音禁行論師。他的名字好美!觀音禁行論師。觀音禁行論師他說什麼呢?「言聖教者」──他就解釋了,有人問、有人答了──「什麼叫聖教啊?」「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即薄伽梵所說至言。」05:08

你們會不會背呀?配合箋註來解釋的話,就是「堪為修法的所依身」,注意喔!你擁有這樣的身體你才能夠修行,「故云若人若天」,堪能修法的所依身除了人和天就沒有其他的有情了。那現在生為人,大家都對自己有很多的不滿、很多的要求,哎呀!很多的批判,但是這是一個堪能修法的所依身啊!除了天就是人了,在六道裡非常地高尚和富足啊,對吧?能修法,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福報!除了人和天,就別無他有情了。05:51

接下來這個「甘露」,梵音叫「阿彌達」,就是「無死」。這個「阿彌達」讀起來就很悅意,是無死的意思──甘露就是無死的意思。「無死無住涅槃勝位或得解脫」,對獲得這樣的果位,注意!這個果位稱作什麼?「無死」。想要有這樣一個目的,又有這樣人或天的這個身體的條件,他的希求心又是想要得到無死,而希欲獲得解脫及一切遍智果位的這些有情。06:27

你看它條件是很多的喔!說若人、若天,要希求無死的果位,希欲獲得解脫及一切遍智果位的這種,要怎麼樣啊?就要觀察這裡邊所說的四諦了。用什麼觀察啊?肯定不是用手機、電視觀察對不對?觀察佛所說的這個法蘊──四諦法。06:48

那麼觀察什麼呢?對「苦」是「所應遍知」,注意喔!這裡邊的「是『所應遍知』」不是「是『所應體驗』」,它是「遍知」──你要知道!你要知道這是苦。比如說我們要知道三惡趣苦,跟我去體驗三惡趣苦是不一樣──這是苦,我們要知道。那麼「集」就是「應斷除」的。07:11

一談到苦,有的人就長吁短嘆:「日子什麼時候是個轉折呀?看來此生什麼……。」有人就開始慨嘆了。但是那個時候是感知到的苦呢?還是你自己透過學習教理知道的苦?那透過學習教理知道苦要做什麼呢?你要尋覓苦的原因。就是:這麼不舒服的日子、這麼不舒服的感受,到底是怎麼來的呀?我們通常就會說:「啊!是某某人做了什麼某某事,讓我感到被傷害。」或者我的身體有病,或者說錢不夠、房子等等,或者災難。當然這些都會產生苦,但是佛陀對這個苦的因是怎麼看的呢?你就看佛陀有他獨到的看法,就是這個因你要看它叫「集」,是「所應斷除」的,然後我們可以學嘛!「滅」是「所應現證」的,「道」就是「所應修行」的。所以對這樣的道理能無倒地開示的論典,就是「薄伽梵所說至言」,這就名為「聖教」。08:21

大家看看,佛陀所說的聖教,是不是可以列為是滅苦的呀?滅苦的,對不對?那當我們感受到苦的時候,我們知不知道這是苦呢?不一定喔!當我們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我們是會陷溺在苦裡面,對苦生起了常執,認為它是永遠的,甚至是不可變異的、是不可改的,然後就沉在裡邊,令心完全地昏掉、昏掉了,跟苦一起昏掉。實際上,我們去聽佛所說的教法,或者聽善知識的教言的時候,要知道這是苦,要知道苦的因是什麼,要知道這個因是可以斷的、可以滅掉它,然後為了滅掉這件事,要修行。所以修行的目標非常明顯,就是離苦得樂──當下、當下的離苦得樂!09:14

薄伽梵所說的至言──聖教,是什麼意思?就教我們認識什麼是苦,苦的因是什麼,這個因可以斷掉,斷掉應該用什麼辦法──做什麼能讓這個苦消失呢?這就是佛陀的教法。對不對?所以,「謂盡以此所表勝者所有善說」,薄伽梵所說的一切教法,就是「聖教」!09:38

是不是聽起來很美?原來是一個讓我離苦得樂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要學習、要聽聞、要實踐的,而且實踐還易於受持。所以大家覺得這個「辨識教法」重不重要?就是你學佛,學什麼呀?到底學什麼?不是學一大堆規矩去要求別人,好像自己懂了很多反而看不起別人,不是這樣的!是要了知自己生命中和他有情生命中的苦和苦因,然後這個苦因能不能滅掉?是可以滅掉。用什麼方法滅掉它?所以是不是非常嚴謹、非常接地氣的,完全結合到我們生命中的,就是佛陀的教法。10:19

師父曾經說過:「如果有人了解佛陀的教法是講什麼的,哪有人不信佛啊!」師父慨嘆說:「為什麼他不信?是因為他不了解,他不知道佛法是講什麼的。」講的就是你這顆心怎麼樣離開痛苦、用什麼辦法離開痛苦。那所有的有情有痛苦的都要學呀!對不對?所以學佛就不要成為負擔,因為這有個易於受持。當你感覺到有負擔的時候,你就想想:「欸!為什麼它成了一種負擔了呢?」10:51

如果課上得太多了覺得累,那你就可以調整一下;如果你發心(護持)多了,覺得身體累,你也可以調整一下。但是不要因為疲憊,而覺得自己學佛法沒有意義,或者退心了,這都不需要,你調整一下即可。因為煩惱更累,對不對?煩惱和各種痛苦壓在身心上是更累的,所以必須不停地聽聞教法、思惟教法去把那個苦除掉,一直用一種除掉的、覺知的辦法,讓我們的正知歷歷分明,不要跟這個苦混為一談。11:28

你要知道:這個苦是無常的,剎那、剎那無常的,而且這個心也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擁有無限的創造力,在每時每刻都可以創造下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可以創造的話,為什麼我要沉在當下的苦受裡不能自拔呢?因為我完全有能力改變,對不對?有的時候看到眼前的果,可能生老病死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依然可以種下不是生老病死的因啊!比如說我們就要聽聞毗缽舍那了?就去聽聞空性啊、去思惟空性,這都是對三有輪迴直接摧毀它的根本的法。所以佛教的教理雖然是浩瀚精深,但是離不開當前一念的這個心念,離不開這顆心啊!大家認為呢?12:2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3講-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3講🍁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講次 | 0473 (2024-01-04 ~ 2024-01-10)
標題 |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廣論段落 | P9-L1 ~ P9-L5 達彼一切……開示他故。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64L4~ P167LL1 第二、通達……為人宣說。


  請大家把書翻到《四家合註入門》164頁,看「第二」:

第二、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理者: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第三、顯示不如是許,教理相違者: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解,欲令他所化機發決定故,諸智者菩薩恆應於所詮義無謬誤,善趣教誡所化機。」《釋量》亦云:「自了知所說義者,是為方便:將其為所化機宣說者,是為方便所生。其中彼方便──為所化機宣說──之──方便,自若〔不現,此謂自未如實了知。〕則於為所化機如理。」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01:32

  這是一段原文。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講記》,到165頁,大家集中精神!接下來是妙音笑大師的第二科,在這第二科裡邊有個「第二」,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理」,就是要了解佛陀所宣說的一切無倒至言彼此有沒有違背呢?彼此是互不相違的。下面「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如果不相違的話,那是怎樣的呢?應該了解這是一個補特伽羅從凡夫位直到無學雙運果位前所有的成佛之道,它是一向連貫的次第。接下來,「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佛陀說的法,有的屬於道的正體、有的屬於道的支分,仁波切說佛陀是以這種方式來說法的。02:37

  這一小段讓我們看到,其實佛陀所說的所有的法都會攝在一個道次第中,那麼這個道次第,不管是從哪個次第開始進入的,一個凡夫一直到成佛的果位中間所有的法。02:54

在下面我有問:「隨其所應」是什麼意思啊?仁波切說:就是順著各種心識、各種情況來給眾生說法。比如說這部論並不是全部只解釋道之正體,也有詮釋道之支分,隨機根據有情所化機的根性來宣說各式各樣的法門。所以是沒有什麼應該棄捨的。03:19

  接下來我們看「第三」,《四家合註入門》藍字的部分:「第三、顯示不如是許,教理相違者」。說「不如是許」即是指承許佛語彼此相違,不承許前面的一切佛語不相違,而是承許佛語相違,這樣是與教典和正理相違背的。「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那這裡邊就要講菩薩,「菩薩所欲求事」是什麼意思呢?人人都有個追求,那麼菩薩心中追求的事到底是什麼呢?即是「成辦世間義利」,就是成滿一切有情的利益。那就成辦世間的義利而言,菩薩要怎麼做呢?他要對誰成辦世間的利益呢?就是對所化機。那他所化機分多少種呢?分為「三種種姓」。菩薩為了攝受他們、為了開示獲得無住涅槃果位的方便就要學習了,學習一些本事才能夠幫忙別人,尤其是要幫忙三種所化機。所以就必須要學習三種種姓的道,什麼道?獨覺道、聲聞道、菩薩道等所有的道。04:54

  大家看這一段喔!這一段先出現這個人物對吧?就是菩薩,出現了這個他所想要的事情──他生命的最高理想,就是他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那一切有情粗略分為三種種姓,為了令這三種種姓能夠究竟地離苦和究竟地得樂,所以菩薩就要去學習本事了,就是三種種姓的道。05:28

  接下來,「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無謬誤善趣教誡所化機。』」說如同你自己所定解的那樣,也要令其他所化機發起決定,所以菩薩智者們應該恆時──注意喔──恆時地對於經論的所詮義無謬誤地宣說。就是你不要把經典講錯了,為什麼呀?因為經典裡邊才有清晰的、無誤的闡述離苦得樂的道理。就是佛說的,菩薩在講的時候,「恆時」就是一切時處都不能講錯。這就是教化所化機的方式,菩薩應該善巧趣入這種方式。趣入這種方式的要求是什麼?你自己必須能對徒眾或者所化機──注意──無倒開示佛陀的密意。無倒是什麼意思?沒有顛倒、沒有錯謬、沒有倒亂地去闡釋佛陀的密意。06:35

  這一段是在解釋什麼呀?是不是在解釋「善趣教誡所化機」,對不對?像我們要解決一個人的憂愁的話,有的人要給他說個笑話啊,或請他吃一頓飯呀,或者陪他去做什麼;但是菩薩要給一切有情究竟的利益的話,就要給他們開示佛陀的教典,而且是恆時無謬地開示佛陀的密意。這個就是「善趣教誡所化機」的意思。07:10

  接下來,「《釋量》亦云:『彼方便所生因,不現彼難宣。』」如果不學習三種種姓的道的話,接著巴梭法王的註釋說:「自了知所說義者,是為方便;將其為所化機宣說者,是為方便所生。」如果你自己了解了一個道理,這個叫什麼啊?叫「方便」,就是你自己有方便了。那你自己會了不行啊!還得把道理能夠講給別人聽,而且讓別人聽懂了,叫「方便所生」。說自己證得了經論的內涵叫「方便」,把自己所證得的要傳遞給別人,叫什麼?方便所生。它又是在揭示一個次第。07:56

  這裡邊說:「其中彼方便」,就是「為所化機宣說──之因」的這個「方便」,這個「方便」指我們要善巧了解經論的內涵。「自若不現,此謂自未如實了知」,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了解,仁波切說在這裡對我們都是隱蔽分的話,例如不能如實地了知《廣論》的內涵,那麼「則於為所化機如理」,就沒辦法說給別人聽了,都沒有辦法。然後在這一段仁波切總結為:這是強調一定要學習的重要性。08:37

  這裡邊大家要區分一下,當你想要幫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是一個善心人士,我們可能可以做慈善,但是如果想要成為一個菩薩利益一切有情的話,那菩薩先要做什麼?先要學習佛陀的教典,要學會幫忙別人那個方便,要先在自己的相續裡生起來,你才會恆時無倒地宣說佛陀的密意。你自己不能弄錯了,然後去宣說,之前一定要努力學習。不學習,連自己都不知道佛陀的密意,怎麼能令你想要幫的人離苦得樂呢?因為這和一般的慈善或者救濟是不一樣的,這是從凡夫地到佛地的一條路,從增上生到決定勝,他的學習是生生世世的,那個結果不出現是不間斷的。所以一定要一個廣大、甚深、精確、周密的次第,這樣的話,因正才會果圓;然後次第井然,才不會爬一段爬不上去了。09:42

  所以看起來就是:哇!想當一個令眾生離苦得樂的老師,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之前要經過廣大、甚深的學習,而且學完了之後,還得要為所化機說明白,這其中所有的都要不錯亂──恒時不錯亂趣入佛陀的密意。10:02

  大家認為呢?10:05

  再看167頁最後那一小段。仁波切說宗喀巴大師對這兩句的清晰的解釋是:「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自己如果不能如實了知,不管是哪一部經論,都沒有能力為他人宣說。10:23

  這個應該是從經驗上也是知道的,你看到佛經就以自己理解的就講出去了,這個一定會天下大亂。所以一定是要自己跟善知識學,依著經論學,你解釋經論的方式還有理路都是有依據的,不是自己憑空捏造的或者自己悟的。就算你自己悟的,也要看有沒有依據,因為一切都以佛所宣說的和菩薩的論典所註釋的為主,不是以個人的感覺。看了佛經就敢講的,這是很嚇人的一種行為,一定要經過學習。11:00



四家合註:
藍 #01639E
紅#950D4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4-諸欲饒益眾生,道智成辦世間利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74講🍁諸欲饒益眾生,道智成辦世間利


講次 | 0474 (2024-01-11 ~ 2024-01-17)
標題 | 諸欲饒益眾生,道智成辦世間利
廣論段落 | P9-L6 ~ P9-L9 達彼一切……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68-L1 ~ P175-L10 了知三乘……主要修持。

00:00

  請大家把書翻到168頁,跟我一起看:00:07
四家合註入門 寫: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勝者阿逸多云:「諸菩薩依身成辦現前、究竟饒益眾生,由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道之道種智為方便,成辦其果世間三種種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於資糧、加行位時,於自相續發起一切三種道,應當於見道位時,以離分別無錯亂識現前了知一切三種道,謂所有聲聞道謂證達補特伽羅無我智、所有獨覺道謂證達能取所取異質空、所有佛陀道謂證達一切法無諦實非唯發起、了知,如是三種諸道亦應於修道位時由斷證種類之門而令圓滿,非唯生起、了知、圓滿,亦應成辦三種諸道所作,謂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01:37
  這段文字大家可以好好地看一下。01:41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仁波切的講記。「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這裡邊說:所有的菩薩為了有情的利益,一定會去修學所有無學位的修行,修學三乘道這點就更不用說了。舉經典的依據,像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的〈皈敬頌〉中說:「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巴梭法王就註釋說:「諸菩薩依身欲成辦現前、究竟饒益眾生者」,這裡邊有看到嗎?菩薩想要成辦眾生的利益,分現前和究竟兩種方式利益眾生,他就要「由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道之道種智為方便」,告訴你要學什麼。然後學了這個,結果呢?「成辦其果世間三種種姓利」,就成辦了聲聞、獨覺、菩薩三種種姓的利益。這是什麼呀?這是果,對吧?02:47

  「《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聲聞所證的是什麼樣呀?前面講過,「證達補特伽羅無我智」。那麼「獨覺道」證的是什麼?「證達能取所取異質空」,是指證能取所取異質空,那就是獨覺的所證。那「佛陀道謂證達」是什麼?「一切法無諦實」,佛陀道就是指證得一切法是沒有諦實的。這裡邊是什麼?就是菩薩要發起了知這一切。如智慧的大海一般。03:29

  接下來再看,「以諸菩薩應當於資糧、加行位時,於自相續發起一切三種道」。「自相續」是什麼意思?這個菩薩自己要發起一切三種道,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他自己的心續中是應當發起這三種道的。就是說你要有這樣的一個本事,這個本事是在哪裡生出來的呢?是在他自己的心續裡生出來的。那麼怎麼生出來的?一定是親近善知識聞法、依法思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是菩薩都走過的,對不對?04:03

  「應當於見道位時,以離分別無錯亂識現前了知一切三種道」,這是指什麼?在見道的時候──見道是要見什麼呀──要現證空性。一切菩薩是為什麼要證空性呢?是為了成辦利他的方便,為了攝受一切所化機而要證得這三種道。「非唯發起、了知,如是三種諸道亦應」,還要做什麼?「於修道位時由斷證種類之門而令圓滿」,在修道位中修習這個所有的三種道,令所斷的都斷掉,應證的都在相續中生起來了。所有斷證的種類還要繼續怎麼樣?繼續增廣令至圓滿。04:52

  「非唯生起、了知、圓滿」,三種道全部在心中「生起」了──注意喔!沒生起的生起了。舉一個例子:菩薩要不要學出離心呢?要不要學親近善知識、視師如佛呢?那要不要學三惡趣苦呢?要不要學皈依呢?這都要學的,對吧?還有因果;發菩提心就更要學,不然就不是菩薩了。所以他不僅僅是要「生起」,在見道的時候還要現證「了知」,在修道的時候還要都令「圓滿」。有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多麼浩瀚的工程啊!對吧?05:26

  仁波切解釋說,不僅僅是三種道在自己的心中生起、了知、圓滿了,接著該做什麼了?「亦應成辦三種諸道所作」。什麼是「諸道所作」呀?就是你擁有了這些本事之後,「三種道所作」是什麼呢?就是要「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看這一系列的:「將有情未攝受者攝為眷屬、已攝受者令成熟、成熟者令解脫、解脫者令究竟」,叫什麼?排山倒海的氣魄!就是以廣大的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發心利他、洶湧不斷的這樣一個菩提心的力量。或者說他後面證得所有道,在他相續裡成就絕不退轉的這種力量,用清晰的智慧去觀察一切有情的根基,然後怎麼樣去教他的這種非常善巧的力量,都是不間斷的。就像海的波浪一樣,一剎那都不間斷地在趣向於成熟有情這樣的一個義利,直到什麼時候?「令究竟」,就是直到這個有情令得一切遍智的果──讓他成佛!06:40

  這段是討論「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我們可以透過討論,看到一個菩薩他為了幫助別人達到最究竟的一絲絲苦都沒有、所有的快樂都圓滿的果位的時候,他自己吃了多少苦、要學多少,而且不間斷地利益有情。好像一個放大鏡或者望遠鏡一樣,透過這一句話的討論,我們可以窺見菩薩道的壯麗和宏大的氣勢,還有他極其淵博的學習,成熟自相續和成熟他相續的這種學習力。07:25

  所以不會一看學習就發矇,學多一點就怕,想:什麼時候可以把這幾種道全學了呢?07:34

  心是沒有自性的,它可以透過學習,一點點擴大它的力量。透過追隨善知識,現在僧團的法師們也在廣學,在學五大論。從時間的角度,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當初第一本《廣論》的時候有一些人就嚇到不能學了,因為就是想要找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達到一個最圓滿的果位,不去廣學。不去廣學的話,佛陀講的八萬四千法蘊是給誰準備的呢?那不是就是給要學的人!為什麼要學?因為不知道呀!不知道還想走一條好像非常簡單的、易行的路,可能就走上岔路了,所以一定要廣學!08:16

  前面都有說了,廣學不知道修要還不行,所以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密意。在這裡邊就討論了這個觀點,讓我們去看到一個菩薩他所學的廣闊和甚深的這個法義。所以不是隨便發心做一個善事就是菩薩了,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稱別人為菩薩,但他菩薩的標記是非常明顯的,就是你要發菩提心才是菩薩。08:42

  所以,說:「是大乘人,不應學習劣乘法藏,是相違因。」這裡邊仁波切再講一遍: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解聲聞道;沒有完全了解聲聞道的話,有沒有辦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呢?沒有吧!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的話,就反問這種人:那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聲聞道,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對吧?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這觀點是反的。因為你只是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那反過來說,你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話,能當一個菩薩嗎?是不能當的!所以有沒有發現:「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這一條很重要,否則不能當一個菩薩。可不可以這樣推理?你們考慮、考慮。09:47

  後來仁波切又總結這一段,教誡我們說:主要是學習大乘的人不能忽略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學習。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路就不是聲聞道。是什麼?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這樣宣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記住喔!仁波切在這裡邊說: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廣論》裡邊,可以聽到師父幾乎在每一講都講這個問題,比如說要畫一個整體的圖,不要今天做個這個、明天那個,後天又把鐵皮屋給拆了,這些都是在講一開始就要進入大乘。10:34

  大乘的標誌就是觀待於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對不對?那菩提心要不要因?是要因的。10:51

  這裡邊強調: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輕視小乘法一定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主要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習出離心啊、念死無常啊、了生脫死的方便,這一點差別應該是滿大的。11:33

  仁波切後來又講說:「不應該輕蔑小乘,但是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很顯然就是要學大乘,要把利他心作為主要的修持。像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比如說修定啊、打坐啊,但是你有沒有發心啊?你是為了自己得到一個平靜、安樂,然後自己出離生死,以這樣的意樂去修奢摩他?還是要以利益一切有情這樣的一個大乘發心,而且是不間斷地這樣發心,去尋覓一個奢摩他生起的量?甚至證空性也是一樣的,那為什麼要了脫生死?我是只了脫我自己的?還是我自己都痛苦這樣了,以己心來比對他人?尤其是一切如母有情的痛苦不去解決的話,將在未來無窮無盡地再度地發生、再度地發生,看到這種狀況實在是無法忍受,所以一定要斷除他有情生命相續裡無明的那個禍根,為這樣的目標去學習空性。斷除了無明還不行,還要讓他成佛,所以以一個成佛的心去學習空性,和為了自己了脫生死,這個差別點也是非常清楚的!12:49

  所以前面的共道的基礎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些不學習教典,我們是很難自己就領悟到的,對不對?越學越嚐到《菩提道次第》的滋味,你越會覺得很幸運地碰到了這本論,也就很感恩能夠宣說道次第的善知識,尤其是師父把這本論帶給我們,還有很多善知識在宣講,所以要感謝所有的善知識!13:16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5講-成立聖教無違之因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5講🍁成立聖教無違之因


講次 | 0475 (2024-01-18 ~ 2024-01-24)
標題 | 成立聖教無違之因
廣論段落 | P9-LL4 ~ P10-L3 趣入大乘……不成辦故。
四家合註入門段 | 第1冊 P175-L11 ~ P178-LL6 第四、成立……都要學習。

00:00

  現在我們開始學習《四家合註入門》175頁。有準備好自己的聞法動機吧?一定要為了芸芸眾生離苦得樂,然後去希求一切遍智的果位,要有這樣的一個動機。不是為自己的離苦得樂或者暫時的平靜而聽法,也不是僅僅為了調伏今天的心不順啊、鬱悶啊來聽法。有的時候我們就會安立一個這樣的動機,比如說:啊!心情不好,一聽法心情就好了。那就變成這個無上的、無死的甘露,就是只是為了制伏這一點點心情不好。要讓我們聽法的這個善業在悠遠、悠遠的未來一直會在我們的相續裡增長廣大,所以一定要發希求一切遍智果位的心,為了芸芸眾生的離苦得樂。00:53

  好!看175頁。
《四家合註入門》 寫: 第四、成立聖教無違之因: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應修之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皈依、業果、思惟輪迴總別諸苦而欲解脫之出離心、四諦、緣起等三學之修持。總之,諸凡共下中士法類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共通法類,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復次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人亦無不成辦故。02:36
  這段《四家合註》的原文就讀完了。接下來仁波切講記,「第四、成立聖教無違之因」,妙音笑大師將下一段含攝在這第四個科判當中,來說明成立一切聖教彼此互不相違的原因。正文就是:「趣入大乘道者」,有幾種啊?「有共不共二種應修之」。學了很多年《廣論》,人家問你說要進入大乘的話要怎麼修?有幾種能修的道呢?有共、不共兩種應修之道。03:16

  下面探討一下這個「共者」。這個「共者」,在此處提到的共通道,不僅大乘有說,且指與大乘共通者。原文是說:「是劣乘藏中所說」,還記得剛才列舉什麼嗎?「皈依、業果」,還有思惟輪迴總的苦、別的苦,而欲解脫之出離心。接著還有什麼啊?「四諦、緣起等三學之修持。總之,諸凡共下中士法類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這裡邊說小乘的經典講到的皈依啊、業果啊、思惟輪迴總體的、個別的諸苦,還有三學的修持等等,要棄捨嗎?因為是大乘人,是不應該棄捨的,必須修學。這和之前所說的內涵是一樣的,往下也是很清楚的。04:13

  下面說:「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小乘行者追求什麼啊?「獨自寂靜樂」,求一己的寂靜與安樂,這是例外,佛並沒有說大乘行者也要這樣修學。那除此以外,「所餘一切共通法類,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也沒有差別地「廣說三乘」,三藏當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因為三乘都很重要,所以所有的法藏當中都沒有差別地廣泛顯示了三乘。04:54

  有沒有發現在這一段裡,我們要了解的是大乘的這個共道是什麼?小乘中所宣說,像非常重要的皈依呀、因果呀,還有思惟輪迴的總別諸苦所生的出離心,還有四諦、緣起等等都要學,對不對?怎麼成為應捨的呢?它是一個次第。05:21

  這裡邊還有一點,就是小乘行者追求「獨自寂靜樂」。這個獨自寂靜樂,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如果這變成了生命唯一的追求的話,為了追求獨自寂靜樂,連大乘法都沒法聽,甚至也不會希求無上菩提,這可能就有問題了!對不對?求一己的寂靜安樂而不是眾樂樂,這要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習氣。05:57

  接著到了177頁。下面正文,「復次正遍覺者」,就是佛陀,「非盡少過,圓少分德」,不是去除一點點的過失,獲得少部分的功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要獲得這樣圓滿一切功德的佛陀果位,「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因為下乘及中乘等所有斷證德類都含攝於大乘道中。這個中乘就是獨覺。06:42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所有的至言都被攝入成辦佛陀果位的支分裡邊,其中有大乘的至言,也有小乘的至言,就是大乘道中必須含攝一切佛語的所詮。注意喔!它在「至言」前面有什麼?一切大乘的至言,還有小乘的至言,都是誰說的?都是佛說的,都是佛語的所詮。「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只要凡是佛陀的言教,沒有不是斷除過失、生起功德的方法。「又彼一切,大乘人亦無不成辦故」,所以大乘必須修學這一切,沒有大乘不修持的法。07:33

  說這大乘有多廣?虛空廣闊嗎?海洋廣闊嗎?比虛空更廣闊的、比海洋更廣闊的就是心。因為這心可以成就一切遍智,可以把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承載於自己的相續中,很了不起!07:52

  這一段裡邊有一個「彼一切」,看下面口譯裡面說:「彼一切」的「一切」是指什麼呢?仁波切解釋說:不管任何佛陀的言教,沒有大乘不用修持的,都要修持。要獲得佛陀的果位,必須要成辦大乘道、修持大乘道;那麼要修持大乘道的話,一切佛語沒有不被含攝其中。佛語是什麼呢?在佛語中,不能盡除過失、不能生起功德的佛語一句也沒有、一點兒也沒有!就是說所有佛陀所說的至言,都會發生著淨除我們的過失、成辦我們相續的功德的作用;沒有這樣作用的佛語一句都沒有的、一點也沒有的!而這一切的佛語,大乘人要不要修呢?都必須修持,而不是什麼?不是不須修持,是必須修持!08:50

  接下來仁波切說:相同地,我們也在學習大乘,學大乘也要修習小乘當中的暇滿難得、死無常、惡趣苦等等──注意喔!也要修習!我們是聽聞了,但是要把它串習在自己的相續中,直到生起那樣的量;不修習這些法類,很難完整地生起大乘道。接著仁波切又說了兩個字,什麼?很難!所以不能因為我是大乘的,看見小乘道就說:我都不用修持。打個比方,假設我是一個修圓滿次第的人,我必須守護一切律藏的學處,都要一併地修學。所以不要對圓滿的佛法作錯誤的取捨──我再把這句話重讀一遍──不要對圓滿的佛法作錯誤的取捨,把某些當作是好的,而說:「這是好的,那不好。」不能這樣區別的。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其中無不宣說能出生功德、盡除過失的所詮,所以都要學習。10:08

  我覺得這一段話,仁波切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不要把圓滿的佛法作錯誤的取捨,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說這個好而說那個不好,或者自己心裡還對法有一種嫌棄的感覺,這些東西都要在自己的相續裡好好地觀察。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學清淨圓滿的教法,學了之後我們就知道:「啊,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也會知道一切佛法都是什麼?沒有一句、沒有一點不能成辦斷除過失和生起功德這樣不可思議的作用。10:43

  我覺得這一段,可能是需要一輩子不停地,甚至生生世世不停地學習,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習氣就是一直喜歡對一些事情分好的、壞的,什麼我要的、我不要的,但是對於圓滿的佛陀的所詮,卻不能這樣作意──作意喔!何況你說出來,何況你產生那樣邪見的定解!這都是對我們的現在和未來極度傷害的。11:16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