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第401講~第500講【全廣 II】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6-斷除「顯密相違」的諍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76講🍁斷除「顯密相違」的諍難
477講 478講 479講 480講 481講 482講
483講 484講 485講 486講 487講 488講
489講 490講
廣海明月0476 斷除「顯密相違」的諍難

講次 | 0476 (2024-01-25 ~ 2024-01-31)
標題 | 斷除「顯密相違」的諍難
廣論段落 | P10-L4 ~ P10-L7 設作是云……宣說非一。
四家合註入門段 | 第1冊 P178-LL5 ~ P183-LL1 第五、斷諍……就像這樣。

  請大家把書翻到178頁,《四家合註入門》,看最後一段。大家要集中心力,因為每一講的時間不是很長,要學會一秒就把你的注意力集中。00:17
《四家合註入門》 寫: 第五、斷諍:諍難: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將不將貪欲轉為道用等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趣入金剛乘者亦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01:07
  我們看仁波切的講記,「第五、斷諍:諍難」,這裡邊要斷除大家諍論的點。這個諍難是什麼呢?「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有人說了:雖然承許大乘道要學小乘道,然於趣入不共之道──不共之道是什麼?就是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說對於修習金剛乘密咒道而言,波羅蜜多乘不是共同道,是別別不同的。這是指什麼呢?「將不將貪欲轉為道用等」。在波羅蜜多乘中並沒有將貪欲取為道用,而在密乘中有著將對五欲的貪欲心轉變為修行之道,這是密法的特點。那波羅蜜多乘是沒有這樣的,這點是不同的,所以說金剛乘道不需要這樣。它的諍議是在這個地方,有發現吧?02:14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這是不對的。這裡邊有個箋注,「貪欲」,是指貪著欲界的功德。這種貪欲在波羅蜜多乘是什麼呀?是一定要遮止的,就是它是所斷品,我們的貪欲心在波羅蜜多乘來講,必須要斷除的。於是產生了這個諍論,說:「波羅蜜多乘沒有這個,這兩個道不同呀!所以沒有將波羅蜜多乘作為密乘共道的道理。」他認為顯乘不是密乘的共道。02:45

  說:雖然有這樣的疑難,但是「此極非理」!這宗大師承許嗎?不承許,不是這樣的!02:54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什麼?意樂和行,比如說「意樂」就是謂於菩提發心,「行」是修學六到彼岸,這是波羅蜜多道的體性,就含攝在其中。意樂和行為中,意樂就是指菩提發心,行為就是修學六度,都含攝在這個道當中。「是則趣入金剛乘者」,所以要趣入金剛乘的話,「亦一切定應習近」,在許多密續中也有說到這點。03:31

  在無等覺窩阿底峽尊者入藏,就是進入藏區之後,我們才知道顯密的教法沒有很大的相違。以前是不了解的,於是修持密咒的就詆毀顯教,不承許顯教所說的這一切,就自己修甚深的密咒;而修學顯教波羅蜜多的也有詆毀密法,說:「密法不是純正的佛法。」仁波切說那時候是這樣的。現在阿底峽尊者講完後對我們就很容易了,我們會了解這是這樣子,但是在阿底峽尊者沒有進入藏區以前,這是非常大的難點,認為顯教和密教就像冷熱、就像水火一般是完全不能容納的。04:22

  這一點不僅僅是對西藏的求法者,對我們全人類、對整個世界的求法者都很重要!如果你認為密法不是純正的佛法,那是佛所說的,你就誹謗了密教;如果認為它們兩個不是共道,你就誹謗了顯乘。所以總得誹謗一個,你說這修行人多悲慘?但是阿底峽尊者來講了道次第之後,真的是救命,他不是救一時的命啊!大家認為呢?在之前阿底峽尊者沒來的時候,是非常大的難點,看現在我們透過《菩提道次第廣論》都能夠學會,好像這並非是難點,一聽好像就能夠理解,真是尊者的深恩啊!阿底峽尊者的深恩啊!也是上師們的深恩!05:07

  要知道現在就很容易了解了,以前就沒辦法證知,所以這非常重要!很容易了解的原因就是因為善知識講了,對不對?講了清淨的傳承教授是怎樣、佛陀的密意是怎樣,我們好像輕易地聽來了,然後就領會在其中,就沿著這樣的宗見、這樣的見解修行,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不容易一開始就造這麼大的惡業。仁波切接著說:現在我們稍作學習就能了解這一點。稍作學習──是易於獲得勝者密意。05:45

  接下來仁波切要講一個不同的觀點。05:48

  說:現今一些阿闍黎們,不清楚西藏佛法是不是清淨教法,他們還是懷疑密教是不是清淨教法。將密教放在一邊,顯教放在另一處,說:「喔!西藏的佛教是密法。」會懷疑這不是純正的。如果不知道這個關鍵,是很容易生起懷疑的。06:09

  有沒有發現?我們學了《廣論》之後,就會清楚地知道這種懷疑是怎麼去消除的。06:18

  這裡邊仁波切也提了:對我們來說,也不能忽視漢傳佛教,漢傳佛教也是相當了不起的!過去漢地的這些大成就者,土觀仁波切著的《土觀宗派源流》當中是贊成的。就是對那些大德非常非常地恭敬。宗大師也在《辨了不了義》的著作上,引過漢地法師們的論著。所以只要是真正清淨的佛法,《廣論》上說什麼?要一視同仁,因為是佛陀講的,所以都要用恭敬的心來對待。有沒有發現?仁波切這樣叮嚀我們:對漢傳也好、小乘也好、密乘也好,只要是佛親口講的,那就一樣地對待。怎麼樣地對待呀?依教奉行。07:04

  仁波切會常常教誡我們說:要小心自己!就是不僅僅要擔心別人,對自己要非常非常地小心。說:「這個不注意的話,不學這個法門就很容易犯這個錯。只要是真正的佛法,要一樣地對待、一樣地要有恭敬心,這是很重要的!」07:29

  所以恭敬法寶,只要是佛所說的──大乘、小乘、顯乘、密乘──釋迦牟尼佛有宣說密法,它是非常難得的。賢劫中宣說密法的只有四尊佛,我們值遇到了釋迦牟尼佛,是非常難可值遇的因緣。由於不理解密法的深度,所以要跟真正的上師學習過,你才知道是有多了不起的法!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說,那是多麼地難可值遇呀!難可值遇!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不了解,就對整個的密法會有那種看法,這是非常悲劇的。你遇到了一個那樣不是老師的「老師」已經很悲劇了,由於他給你造成的惡劣印象,然後對整個的密法都再去誹謗的話,那就是更不幸了!所以想要不被迷惑、想要不被別人欺誑,就自己怎麼樣?去尋覓真正的善知識,學習清淨的教典,這樣就好比有一雙慧眼,可以辨別取捨,尤其是對一切佛語要恭敬。08:36

  所以說密咒乘「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所說的,《金剛頂》是瑜伽部的續典,所有進入金剛乘的人,也應該要學這個波羅蜜乘多乘。需要的這點,就是下面續典所說的,那個續典說什麼了?「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說就算要死也不應該棄捨菩提心,它是菩提心的誓言啊!這在續部的經典裡說的。看!有提到菩提心吧!不能棄捨,所以怎麼可能說學密法的不學顯乘呢?09:17

  下面又說到:「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如前面所說的意樂和行持,在意樂方面不可以棄捨菩提心;在行持方面,六度的行持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棄捨。這是密乘的前行。09:35

  我們再把這一段看一遍:在意樂方面,不可以棄捨菩提心;在行持的方面,對六度的行持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棄捨,這是密乘的前行。這先要經過共通道,如果要修持密法的話,一定需要學習波羅蜜多乘,因此說是共通道。除此以外,「又餘咒教,宣說非一」,許多的續典都說了,說什麼呀?需要學習波羅蜜多乘。這是續部的經典裡講的。而且那句話:「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它對菩提心重視的程度,已經超過了生命。10:25

  其實這一段學完了之後,大家沒有時間擠點時間,可以把這一段仔細地看一看之後,再自己想一想,看能不能把這樣經典的要義執持在自己的心中。就不要忘!不要聽幾個人在那兒講講,或者又有一些什麼傳說,然後就馬上把經典忘了。要知道世間的善惡和取捨,佛陀是遍智,我們皈依的三寶弟子要以佛陀的取捨為取捨,不要憑著自己的感覺去取捨,要依教奉行,而不是依著感覺而行事──依教奉行!但是依教奉行的前提,必須要知道這個教法裡到底包括什麼取捨、包括它抉擇的要點,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學習經典。11:16

  我們這麼多年堅持地學習《廣論》,甚至幾輪、幾輪地這樣地學習過來,大家一定是很有收穫的。你們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就知道。在這幾年的學習中,雖然有很多人覺得:我也沒有什麼修持啊,也沒有什麼修為。但是這一些,比如說不能謗法這件事情,一進廣論班很快就學到了。自己沒有學到這一點的話,現在法門很多、宗派也很多,如果不知道,就憑著感覺、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取捨,不知道造了多少惡業。你們認為呢?11:51

  這樣我們學了之後,接觸到比如說不同的法門、不同的修持方法,都知道:只要是清淨的教法我們就一併恭敬,這樣就是走到哪裡都能夠累積到資糧,都能夠恭敬一切修行者,還有善知識,恭敬出家人。那每天都在集聚資糧,而不是在損福報,這樣是不是很美呢?12:1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7-《起信津梁》:以戒律為明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7講🍁《起信津梁》:以戒律為明燈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77 (2024-02-01 ~ 2024-02-07)
標題 | 《起信津梁》:以戒律為明燈
廣論段落 | P10-L8 ~ P10-LL2 眾多趣入……極粗淺耳。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84-L1 ~ P187-L7 眾多趣入……就像這樣。

  請打開《四家合註入門》184頁,看原文:00:08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事部、行部;瑜伽及無上瑜伽二部;波羅蜜多,三乘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01:13
  下面我們看講記,注意聽喔!說:「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這是說什麼呢?是說接受無上密的灌頂的時候,要進入壇城的話,接著說:「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是說要接受無上灌頂的時候,要接受兩種律儀。什麼律儀呀?菩薩戒和密乘戒兩種。這個共和不共,共者是什麼?就是菩薩戒,不共者就是密乘戒。所以下面原文說:「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前者是菩薩戒,後者是密乘戒。01:52

  有沒有發現,要受無上密灌頂的時候還有兩種戒?01:57

  接下來:「受律儀者」,箋註在此解釋三種律儀的內涵就是「律儀戒、攝善法戒」,還有什麼啊?「饒益有情戒」,三種戒律。「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02:22

  接下來又說:「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這都是譯成藏文的密續經典。《金剛空行》是一部續典的經名,《三補止》也是續典的經名,《金剛頂》也是的。前面提過的全都是什麼呀?密乘的續典。在「受阿彌陀三昧耶時」,也就是在受阿彌陀佛的律儀的時候,「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解釋一下這個「外」,「外」是說事部、行部的兩種密法;這個「密」就是指瑜伽和無上瑜伽部;和「波羅蜜多乘」三者。注意喔!是密、外和什麼?波羅蜜多乘這三者。需要這三者,並說要「無餘受」、「正妙法」,這一切正法都要受持。「受咒律儀須誓受故」,就是要承許發誓,這個「誓受」就是要發誓,你要答應、要發誓。所以在受密乘律儀的時候,需要受學波羅蜜多乘,這也是誓言、律儀。受密乘戒的話,要受五部佛的這個誓言,就要受阿彌陀的律儀,這是在這個地方提到的。03:43

  不僅僅是密乘的戒要受誓言律,像顯乘的很多戒律都是要受誓言的,對不對?大家看到在這裡邊說接受無上密的灌頂的時候,要有兩種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它是有戒律的。04:00

  下面如果問問題的話,說:「三乘」的「乘」是指什麼呀?04:05

  說:「外、密、乘」三個正妙法,應該要反過來,是吧?外、密,還有什麼?波羅蜜多乘,「三乘正妙法」──外、密、三乘。再強調一遍,「外」就是指事部和行部,「密」就是瑜伽和無上瑜伽部,還有什麼乘啊?波羅蜜多乘。就這三乘。04:26

  接著看186頁,最後一段。「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這很重要──這裡邊有一些開遮的不同,「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比如說律典裡沒有說不能吃肉,並且開許可以吃三淨肉,然而在《楞伽經》中說不能吃肉。律典中說不能飲酒、不能親近女人,密咒中卻要求已經達到高度證量者,要飲酒、親近女人等。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邊仁波切做了一個抉擇。注意喔!這點大家可能要考慮一下,「已達高度證量者飲酒」,接著仁波切抉擇說:並沒有說一入密乘就要他去親近女人,修持密法、密道後,已經在自心相續中生起一定合量的證德的話,只有說在已經達到合量的時候,才能夠親近女人、飲酒等等,其他是不行的。像這樣的一個不同之處,看到這些就認為如同寒熱一般相違牴觸,這是不行的。05:36

  接下來說:例如病人有風病和膽病,患這種風、膽病的人,一開始醫生會說不可以吃肉,因為嚴重的膽病吃肉會傷肝膽,醫生才會說你不能吃肉的。那他的膽病好了之後,體內的風大會顯得十分地微弱、勢力會變小,然後為了要補充風大又說要吃肉。看似相違的,但並不相違。仁波切說就像是這樣。06:06

  好!這個小段中,尤其是那句:「密咒中要求已經達高度證量者」這個高度,其實我們顯教中也有這樣的示現,比如說濟公活佛。很多年前有那個電視連續劇,濟公活佛紅遍大街小巷,大人、小孩都看。他就是那句著名的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對吧?他就是。有人說這樣的行為是瘋癲行,或者是逆行者,但是要達到這種證量,比如說有人請他去吃飯的話,他從廚房進去,然後別人看他穿得非常地襤褸,以為他是一個乞丐,就把一桶泔水、一桶淘米水,或者一桶髒水給他,他就全都喝了,就是要有這種證量。06:56

  還有鳩摩羅什大師,不是有說吃一包針嗎?說:為什麼他可以有太太?是這樣吧?然後他的弟子要學,他說:「你要學我的話,那就拿一包針來!」他就把那個針就都吃了,「你有這種本事才行,才能夠學我。」吃完了之後,大家就都不講話了,因為你能夠把針當食物吃嗎?那個鋼針或者鐵針,你能那樣嗎?或者銀針也不行啊!所以這是要有本事的,才能夠修這樣的法。07:27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看一下克主傑尊者寫的宗大師的傳──《起信津梁》,在《起信津梁》的170頁第二段。在這裡邊其實有描述一個這樣的狀況,大家可以聽一下。說:「自許是密咒金剛乘的行者的人,如果不飲用酒類,不受用非時食等,會產生墮罪、違犯誓言。」有一段時間西藏的佛教就變成這樣。「這樣顛倒的謬論流傳很廣」,在那個時候,「導致那些極其貪愛五欲的人,由於符順自己的欲望,非常地愜意。由此在趣入密乘的形式之後,捨棄了出家律儀猶如野草」,就是他一點也不珍惜出家的戒律。「即便已經是自詡為許多人的導師,受眾多的大人物承事供養的上師,竟一邊還披著袈裟幢,一邊公然地養育兒女妻室等大家庭,自己也毫不在乎,別人也不會譏議。」就是譏毀他,或者議論他。「在這種狀況下,還為希求出家及近圓戒的弟子們,全無猶豫地傳授戒律。這種專門毀壞聖教的惡行者,就是用『特別是密乘行者,受用欲望沒有過失』這樣的話」幹什麼呀?「來誑惑世間。」08:57

  在這一段裡,大家可以知道真正清淨行持的教法,它是非常非常重視戒律的,不是假冒修習密法之名,然後行自己五欲的貪欲,不是這樣的一個行為。尤其是如果穿著袈裟還做這種,那宗大師是絕對不贊同的。大家都可以看到宗大師戴的黃帽──黃帽派,他就特別特別地強調清淨的戒律為基底的教證法。這一點像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也都是持戒清淨的比丘,他們也學密法,但是他們也非常認真地持比丘戒。我所有的善知識都沒有人示現什麼用酒啊、靠近女眾,都沒有!09:46

  所以要注意這個:你是比丘、是出家人,就好好地持守出家人的律儀,是在家人就好好持守在家人的律儀,並沒有說毀壞律儀好像就是你修持法。但是至於那種極高正量的人,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如果一入手、一開始就學這個,那你學的肯定不是清淨的教證法。10:10

  在《起信津梁》的第171頁還有一段,說:「對於以戒律為基礎,然後透過聞思來抉擇空性──就是實性,以修所成作意其內涵,這樣的三學次第順逆無有錯亂的這一點,佛陀是如此宣說的。」但是有一些人「他們盡力地遮止」,就是三學次第他把它切斷,「並且認為顯教與密教,聽聞與修行就如同冷和熱一般相違,而駁斥其中的一方」。就像我剛才說的,修顯教的說密教不好、修密教的說顯教……等等。然後說那個時候很多人也發自內心地破壞正法,破壞什麼?毗奈耶──「毗奈耶的清淨戒律學處」。那時候的佛教就徒留一個假象了。10:59

  然後說在那樣的時候,「值此之際,這位至尊仁波切,由於執持聖教的偉大願力,為了復興北方此境的大寶佛教而來」,就是乘願而來,「如上述的傳記所說,以極其稀有的強猛精進,行持不可思議的自他二利。所以近來的聞思之士,在努力聞思的同時也會珍重學處」,就是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學習,三藏的法師在修學的時候,也都非常非常地努力地持戒,把不持戒的行為,比如貪啊等等,自己會覺得這是很恥辱的事情,樹立了正確持戒的宗風。感恩宗大師!11:45

  在《起信津梁》174頁還有一段,第二段,其實第一段也很好,等到我們以後一起學習《起信津梁》的時候再仔細地學一下。這一段就是,宗大師在整頓了西藏的教法之後,「總之,符順續部的執金剛」──這個「執金剛」就是指密咒師──就是符順續部的密咒師,「有著清淨的別解脫戒及律儀行持,並如同大乘經藏所說而珍愛菩薩學處」。你看!別解脫戒等等,還有菩薩學處。「具八功德的三乘律儀之河,毫無渾濁地充滿心續。這樣的三藏法師有幾千位,遍佈在西起雜蘭達惹,東至大海的漢地國土一切地區。能有如此盛況,全是這位至尊上師難可思量的稀有事業!」12:44

  這是讚美宗大師振興戒律,然後饒益了這麼多、這麼多的三藏法師。包括行持續部的這些密咒師,他們都是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而且無比地珍愛菩薩學處。所以千萬不要學了密乘就把戒律丟掉,這不是清淨的佛教的傳承。一入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持戒,至少要斷除三惡趣的因,因為你不好好持戒就沒有人身了。13:16

  所以從一開始學習的取捨之法到波羅蜜多乘、到密乘戒,它是一向地重視戒律。千萬不要有一種密乘不重視戒律,甚至密乘非佛說這樣的邪見。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他們都是非常非常地重視戒律,那麼我們這一些後學的,看善知識們怎麼行持,作為弟子的也要無比地珍愛自己所受持的律儀。也用自己清淨地守護律儀這樣的發心,令大寶的佛教住持在世間,令有情能夠沿著一條正確取捨的路走向解脫,乃至究竟成佛。佛陀也教誡我們說:以戒律為明燈。所以戒律一定是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好好擎舉的一盞照亮自他的明燈,希望我們好好地能夠依教奉行!14:1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8-依師學教,培養大乘胸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8 依師學教,培養大乘胸襟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78 (2024-02-08 ~ 2024-02-14)
標題 | 依師學教,培養大乘胸襟
廣論段落 | P10-LL1 ~ P11-L6 如是唯除……至下當說。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88-L8 ~ P190-LL7 第六分二……一切功德。

00:00

  現在我們一起學習《四家合註入門》的188頁。00:07

  你們聽全廣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做聽聞前行?對於非常熟練的同學,可能是打開書,然後瞬間就能夠貫注心力;但如果之前在忙一些其他的事情,那件事如果分量很重,或者讓你不舒服,或者太高興了,其實一下子很難專注在經典上。00:30

  要表達的就是,可能需要一個過渡,那個過渡就是對聽聞前行的準備。就像一種儀式,比如說你要看書的話,先洗手一下,有人還焚香禮拜,這樣的話心就慢慢靜下來。然後再大乘發心。00:47

  我此時此刻為什麼要聽法呢?

  雖然我們心裡知道是為什麼,但是有的時候它動機的部分也不是那麼地強烈和清晰。這個時候就一定會想到佛陀,因為這是佛陀指示給芸芸眾生的一條離苦得樂的路,那我現在就是沿著這個正確的路在做聽聞。01:12

  那麼在這正確的路裡面的聽聞前行就是正確中的正確,所以必須斷除幾種過失、具足幾種想,大家要非常地熟練。其實聽聞軌理在每次聽聞之前就要常常練,在聽聞的時候也要練。練久了之後,聽聞軌理就成為我們自己的,就是你自家的寶貝,你自己就有了。把經典上的內涵在自心中生起來、所破破掉,然後慢慢地就跟經典越來越相應。01:46

  好!現在看那個淺藍色字的部分,「第六分二」有沒有看到?01:54
四家合註入門 寫: 第六分二:第一、經續相共應理者: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故前所說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行之唯一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第二、若不爾者,便致謗法之理者: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03:34
  這一大段原文。接下來我們看仁波切的講記:第六科分成兩科,對吧?「第一、經續相共應理者」,說顯密都是共同的合理原因,什麼呀?就是都要學。「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就像之前提過的,律典中說的不應該喝酒,但密教中說要喝酒,仁波切舉這個例子。但是大家都知道,修學密法的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不可能喝酒,因為他們是比丘,嚴格地遵守比丘律儀。所以不要一聽到要喝酒,「那是不是上師們喝酒?」沒有!我沒有遇過,我的上師們沒有這樣的,他們都是嚴格地持守著別解脫律儀、比丘律儀。所以這個是只有很少的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不論顯密任何經教都是相順的,不會在波羅蜜多道講的,到了密法的時候它翻過來了。只有很少的不順,其他都一樣的,少分開遮不一樣。04:43

  「若趣上上三乘五道」,五道是哪五道?對!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還有無學道等等。如果你要趣上上的三乘五道,必須要完具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那如果要趣入上乘呢?也要必須完具下乘的功德,要往上去一定要具備下面所有的功德。這個大家可以想像:上上乘就像梯子一樣,比如你要上一個更高樓,那一定要拾級而上;下下乘像趣入上乘的基礎,如同塔的階梯一樣,所以一定要完具下下乘所有的功德。就像蓋一個大樓吧!那個大樓越高,地基要越堅穩。05:31

  在這個部分,大家可以看到這一段有舉了「《佛母》」,《佛母》中所說的。舉了經續中所說的經典,要讓我們明白其實顯密都是共同的合理的原因。這個合理的原因是哪裡呢?是經典裡講的,是佛說的。05:54

  師父常常說:「學佛、學佛就要學佛說的,不要學我──我覺得什麼合理、我覺得什麼不合理……。」其實這個知見,有的人──觀察自己也是──比如說學一段時間就覺得:啊!懂一點了。然後知見叢生。這個時候還要更加精細地研究教典,反覆地觀察自己的見解是否清淨和純粹,還要跟自己的善知識多次地去請教、討論,跟同行反覆地切磋。這個時候自己對於修行的見地才會越來越純,就像煉一個金子一樣,它純度越來越高。千萬不要得到一點東西,就覺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然後就失去了向學的這個謙恭的心。因為這樣的話,自己的智慧就要停頓了吧!06:43

  接下來下一段,仁波切說我們有一道辯論題,就是在前幾頁問的。仁波切說:你們承許菩薩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才能往上安立。是的,趣入大乘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次增上,一是初始即入大乘。07:03

  看到這點會不會覺得:啊!眼睛好驚訝,還是心好驚訝?

  這個「初始即入大乘」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乘種姓直接進入大乘。就兩種方式,有沒有發現?依次增上和一開始他就直接進入大乘。說不管是誰,凡是現證菩薩的果位時,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就是一開始趣入的時候可能有不一樣,但是到最後現證菩薩的果位時,他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07:33

  然後這裡邊說:菩薩的果位是什麼呢?仁波切說是菩提心。已經獲得菩薩、大乘究竟所獲時,一定要具足下下的所有功德;為了獲此大乘種姓,必須學習下下的一切。這裡邊還討論了:什麼是大乘種姓啊?一發心就入大乘,對吧?有兩種。07:55

  學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解中,幾乎每一講都能夠聽到師父勸我們:一定要對無限的生命有個長遠的規劃,就是一定要發菩提心。其實也不知道師父這樣對我們講了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講了多少生,也不知道從哪一生開始講?總之這樣的引領和一直勸發心、勸發心,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很熟悉了。08:27

  所以如果有一個這樣一直鼓勵我們、引導我們趣入大乘的善知識,在他的言教中、在他的行持中、在一切的時處,你都會看到好像就在催促我們:一定要趣大乘啊!一定要發心啊!在很多修行的提策上,師父他也一直會強調說:一定要有一個大乘發心!像有的時候去到哪裡,請問仁波切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我也不能講什麼,我去能幫忙到別人什麼呢?然後仁波切總是說:「要懷著強烈的利益他人的心,這個心是非常非常地珍貴的!」09:10

  就像我覺得善知識對我們──假如你有一棵心愛的樹苗,你從它很小的時候就希望它能夠長成千年的大樹,可以承受住雷霆閃電或者世事的各種風霜。然後就天天要注意它曬太陽啊,看有點缺營養了,還是有什麼危險了,就一直要保護它。我們可以在師父的帶子裡,包括所有善知識的言教,仔細去聽,你就會發現:他們特別小心地啟發著我們趣向於大乘的這個覺悟,對於有了一點這樣的習慣的人,就特別想要讓我們的習氣能夠增盛。就好像餵小孩一樣,每天餵一點、每天餵一點,慢慢地長成了那種大乘的種姓,就可以像那個大鵬鳥一樣,翅膀一打開,展翅千萬里那種。他就不是一個麻雀的那個志向,只管自己,甚至自己也管不明白。10:09

  所以一邊學習經典,一邊聽善知識的教誡,一邊培養著自己的這種胸襟,自己的對生命很遼闊的規劃,我會覺得這是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不知不覺很多生命都在產生的一種變化。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你是不是比剛開始學《廣論》的時候,更能夠承載一些事情,你更想要為大眾做點什麼,甚至一發現有什麼要為大眾做的,心裡就很想去做?其實一開始我們沒有進入這樣的學習的時候,並不見得你心中的這個習氣有這麼強、有這麼積極,或者歡喜,或者不怕苦。這些都在學習教典的過程中,在善知識的語教中,一點一點、一點一點,我們的生命已經發生著強烈的改變了。

  你有發現嗎?11:0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79講-清淨教授必須授與決定信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79講🍁清淨教授必須授與決定信解|【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4-05-16 ~ 05-22|全球廣論第二輪

講次 | 0479 (2024-05-16 ~ 2024-05-22)
標題 | 一定要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L2 是故應當……無違殊勝。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93-L1 ~ P194-LL5 第七、通達……這是口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193頁。看原文,要集中心力。00:15

第七、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方便者: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堅固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讚無等覺窩尊者云:「分別了知因由依身、時節、應遮、所需增上力故,將不將貪欲轉為道用等不同之開遮,而能知以互不相違,一一互為助伴之四方道攝持一切顯密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第八、此論開示聖教無違,故具此種殊勝者:由是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02:03

好!我們現在一起來看仁波切的講記。說:妙音笑大師的箋註講到了第七科,就是「第七、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方便者」,講到如何證得的方法。「是故」,因為這樣的緣故,應該將顯密二者不相違而作修持。「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我們就看看:「善依怙」就是指善知識。不論是顯教所說的也好、密教所說的也好,任何勝者至言都是一數取趣成佛的支緣,或者是成佛的方便。注意後面那句話,仁波切告誡我們說:「對此要堅固地了解而生堅固信心。」出現了兩個「堅固」──「堅固地了解」就是要廣泛地學習經論,「生堅固的信心」就是反覆地抉擇之後,對哪一點生堅固的信心啊?無論是顯教還是密教的也好,都是一個有情或者是成佛的支緣、或者是成佛的方便。就是佛語沒有一句是可以棄捨的,對此要生起堅固的信心、堅固的定解。03:29

翻頁了,翻頁到194頁。我們現在是講修持。無論任何顯密之道,「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注意!它那個「現能修者,即當修習」,仁波切解釋說:是不管是自己的能力、慧力、心量、條件任何一方面,能修持的現在就要修持。注意這句喔!看:能力、慧力、心量,還有條件,任何一方面,能修持的現在就要修。04:06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在修持當中,對於直接應學的要學、應斷的要斷,「進止」就是指這個。如果現在沒有能力進止的部分呢?下面應該到下一個,「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不能以現在學不來、修不出來作為理由,就去不學、不背、不修,說:「我沒有這能力,我不學這個,我沒有這樣的慧力,我沒有這樣的條件!」等等,是不能這樣說的!04:42

這裡邊仁波切說不能這樣說,但是我們會不會這樣想呢?我們心裡邊有超多這樣的想法,對不對?當我們遇到一些法類,應該特別誇張的是對於依止法,比如說如果還不學的話,第一個道次第都沒有力氣成辦了,那以後的道次第怎麼辦呢?那現在做不到怎麼辦呢?就不要拒絕!這裡邊說不學、不背、不修,就是這個拒絕的心態。05:14

那我們會覺得:「為什麼我要拒絕呢?因為我學不來嘛!因為我修不出來嘛!」但是正因為修不出來,所以下面就給出一個正確的道路,那修不出來怎麼辦呢?不是像我們那樣的放棄和拒絕,而是「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盡己所能,隨自己的心量,「由趣遮門現修學耶?」怎麼想呢?應該想:什麼時候可以修持所有的顯密之道呢?05:47

注意!當我們遇到佛法,我們修不出來、也學不明白的時候,就應該馬上想:「哎呀!什麼時候我能夠修持這樣的顯密之道呢?」注意!它那個「顯密之道」是一下子發願發到成佛!所以仁波切這裡邊說:要好好發願。注意了吧!就是說當遇到自己沒有條件、沒有慧力、沒有心量……,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而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教法,怎麼辦呢?好好發願!再說一遍──好好發願!就是說:這樣的一個緣起你不要去拒絕它,而應好好發願!這是多麼珍貴的教誡!就是我們完全不會虛度暇身,對於能修的和不能夠現在修起來的,我們都能夠對它造集一分當下的因,它不會空過。06:43

比如說遇到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你就說:「哎呀!我有緣,但是我好像做不出來。」那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呢?你就對它發願。接下來就是應該想:什麼時候可以修持所有的顯密之道?想這個。什麼時候我能夠走進那種我想像的圓滿中呢?就先好好發願。發願完了要做什麼呢?「遂於其因」,凡是任何一種修持,沒有因是沒辦法修持好的。那需要什麼因呢?這個因──注意喔──「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後面那四個字──「廣發正願」。注意!是「廣發正願」。有沒有看到有個「廣」字,然後「發」,「願」前面有個「正」──正願,這三個條件,「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這三個條件要勵力地淨罪積資、好好地發願,這非常重要!07:46

如果這樣做了,下面就會出現四個字:「以是不久」,很快地自己的智慧能力就會漸漸增強,也會獲得一種──注意這句話──也會獲得一切佛菩薩的加持。這句話大家可以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我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然後廣發正願,以是不久,然後我的慧力和能力就漸漸增強了,仁波切在這裡邊說:也會獲得一切佛菩薩的加持。08:19

我想問大家:為什麼你會獲得一切佛菩薩的加持呢?你們可以想各種答案。其中有一種答案肯定就是:因為你聽上師的話。比如說這裡邊上師說:遇到不會的怎麼辦呢?就要做這三樣。做這三樣之後就是「依師教修」,那善知識即是十方諸佛的總聚體,你會得到一切佛菩薩的加持。這樣可以解釋得通吧?08:45

如果得到一切佛菩薩的加持,那會不會「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顯密之道「悉能修學」呢?都能修學。接著仁波切說:「這是很重要的,口訣!口訣!這是口訣!」三個喔!口訣!口訣!這是口訣!而且是很重要的口訣!09:11

那我想問大家:這一段經文學完了之後,這樣粗粗地我們看一遍,前面也講了,那我們會不會覺得:啊!人生是不是不會有絕境呢?放眼於人生的話。那人生為什麼不會有絕境呢?因為無論過得去的、過不去的,我們都可以用什麼?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我就能超越了。09:39

比如說生死我們現在是超越不了的,超越不了老、病、死、愛別離這些東西。那我們一直努力地修學、一直努力地修學,從親近善知識開始,一定要把善知識請進自己的心中,成為解脫路上最亮的那盞燈,然後都跟著這個光亮去走。因為善知識所引導的路就是無上菩提之路,跟著他,他讓怎麼轉彎就怎麼轉彎。比如說我們撞牆,遇到一個巨石爬不過去的時候,就這三樣: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沒有絕望的時候、沒有放棄的時候,每個當下都可以努力。尤其是這一句:如果這樣做了之後,很快地自己的智慧能力漸漸增強,然後也會獲得一切佛菩薩的加持。10:32

在跟仁波切學習的過程中,仁波切其實非常強調:一定要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而且比如說跟善知識去求什麼法,也會注意到令師歡喜,因為歡喜就會得到加持。這裡邊宗大師告訴我們那個方法──第二佛陀給我們講的這個方法──如果我們好好努力的話,注意!它是正願嘛!廣發正願。如果我們的願望是利他的,至少你也不害自己、也不害別人,這樣的一個願望,甚至能利己又利他這樣的願望,那為什麼這樣的善願不能實現呢?那如果實現了對自他都好,為什麼這樣的善願,佛菩薩不加持我們呢?佛菩薩就希望一切眾生都好、一切眾生都沒有痛苦。所以一旦我們的善願隨順著佛菩薩這樣的心願的時候,也隨順著自己的心願,它為什麼不能實現呢?11:26

而實現這個善願最重要的,就是學習顯密之道,去究竟地證得一切遍智,令一切有情都脫離痛苦。把一切有情的離苦得樂這件事,要試著、試著在想像中荷擔在自己的肩上。比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會學《四家合註入門》這一頁?為什麼此時此刻我們在一起會學這一點?就是為了把一切有情的離苦得樂這件事,想像著荷擔自己的肩上。那你怎麼去完成這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呢?就要去具備那樣的能力,而那樣能力就只有佛陀能具備,所以就要成佛!12:12

成佛這個目標這麼久遠、目標這麼大,一個凡夫好像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目標,會把他壓垮──會壓垮嗎?還是會激發我們的鬥志?看看所有的佛陀,是不是都從凡夫努力修成的?對於不會的、做不出來的,怎麼辦呢?就是「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然後會得到一切佛菩薩的加持!12:37

如果我們得到一切佛菩薩的加持的話,有什麼善願會成辦不了?有什麼善事真的會完不成嗎?大家可以不妨沿著這樣的方法,改變一下自己遇難則退,沒有能力、沒有慧力、沒有心量都不敢想的習性。你大膽地去想,都敢去想成佛的目標,那其他的一切善行為什麼還做不到呢?為什麼還不從第一個道次第老老實實地起修呢?13:10

仁波切在這裡邊再三地強調說:「這是重要的,口訣!口訣!」希望大家放在心上。這一段可以反覆地學習一下,直到它在我們的心中對境就會現起來,成為自己的,對不對?13:29

廣海明月0479講​ #全廣0479講​ #0479講 #全廣ii​ #全球廣論2​ #葉梵行​ #懸壺子​ #三十五佛懺​ #在家備覽舊版​ #廣論​ #全廣第2輪​ #全廣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0-打破「我做不到」的宿命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80講🍁打破「我做不到」的宿命

講次 | 0480 (2024-02-15 ~ 2024-02-21)
標題 | 打破「我做不到」的宿命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L2 是故應當……無違殊勝。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P194-LL4 ~ P195-L5 寂天菩薩……發願三者。

00:00

  我們現在看下一段,194頁。寂天菩薩曾說:「然我乏精進。」相續中為何沒有生起證德與體驗呢?注意!這裡的證德就是三主要道等等、上師相應的證德;體驗也是一個修法的體驗,比如說在練習奢摩他的時候,有沒有體驗過所觀想的境清晰,自己的心又很感動、又很安靜,有強烈的止住的力量,然後又有清晰的觀想力,還有感動力,這一切都在非常澄澈、寧靜的狀態下發生的。那為什麼有的人能夠體會到,有的人體會不到呢?證德和體驗生不起來是什麼原因呢?結論是:只是因為自己沒有精進罷了!就是自己沒努力,是這樣嗎?然後說:如果有精進的話,不論是學習什麼功德,一定可以隨自己的程度有所了解。同樣地,無論學習顯乘或密乘,證量能否在內心生起,就看能否不間斷地精進學習。01:30

  注意!這幾句話看一看,說:不論學習什麼功德。這句話有一種周遍的意思,對不對?不論你學習什麼功德,一定可以隨自己的程度有所了解。就是不可能一無所獲,對我們相應的那個起點,我們能向前踏一步,就是師父說可上可下的時候向上上那一步。怎麼前行呢?把腿抬起來,朝前邁一小步!一定會踏到一個跟自己站在原地或者向後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一定會有所收穫。同樣地,無論學習顯乘、密乘,證量能否在內心中生起,就看能否──注意──不間斷地精進學習。這裡邊有個「不間斷」,很多善知識都特別強調這個不間斷的問題。像以前我也給大家講過,大阿喀強調說:「你是否讓你的善心不間斷」,這個非常非常地重要!02:27

  往下看。有說道:「有為不安住故。」凡是有為法,不會一直安住。自己如果去學習這些的話,智慧能力會漸漸增上,就會生起證量,這是法性。而要生起如是證量的話,要淨罪、積資這是很重要的;沒有淨罪、集資的話,道是很難在相續中生起的,所以才說要聚合淨罪、積資、發願三者。02:55

  在仁波切講的這一段裡,我想問大家:「有為不安住故」,凡是有為法不會一直安住,這句話可以對治什麼呢?有的人就會覺得:「我就是這樣啊!我怎麼學習?」比如說「我背書背不會啊!」怎麼樣、怎麼樣,「因為笨啊!」等等很多很多理由。我們都以為自己停滯不前的那個狀態是凝固的,它是不可改變的。甚至有人用另一種方式凝固──每況愈下就是他的凝固法。03:28

  但這裡邊說:凡是有為法不會一直安住,它一定是剎那剎那地改變。如果我們去學習的話,那麼這種改變會怎麼樣發生呢?智慧、能力會漸漸增上,就是會朝向一個美好的方向漸漸增上。這個漸漸增上,不是說一下子就超越了現在所有的困境,而是說那個變化會一點一點發生。這個以前跟師父在學習的時候,師父也非常強調螺旋式的上升,比如說再回來的時候,哎!好像有點低谷的樣子,但它這個低谷已經超越了原有的低谷,所以會等待著進行到下一個高峰。04:12

  如果我們認真總結,比如說自己攪煩惱的時間能夠用正知覺察到:欸,我在攪煩惱、我有在非理作意,我有沒有提正念?提正念用多大的速度提起來的?或者跟那個非理作意打了個地覆天翻,折騰了很久,終於把那個正念提起來。還有的時候輕輕一提,它就提起來;還有時候可能就是彈指頃正念就回來了。這都是智慧能力漸漸增上,這個時候就會慢慢生起證量。注意下一句話:「這是法性」──規律,是吧!法爾如是的道理。04:49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看死了,認為我就是這樣,怎麼努力都不能改!像有的人就說他是不是斷善根的呀?還有的人說:「是不是沒有福報學什麼、學什麼?」總會把自己和一種很淒慘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就覺得好像這才是比較配自己的生活。這樣給自己下定義是沒有什麼依據的,因為「有為不安住故」,剎那剎那都在改變。為什麼我們不能向好的方向改變,只能向壞的方向去頹廢呢?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宿命。所以要打破自己那種覺得一定會學不好、一定不能過上比現在更好的人生。打破這種宿命!然後剎那剎那去累積能夠改變的因,就是什麼?精進啊!乏精進啊!要精進啊!而且如果不間斷地精進學習的話,一定改變會發生!05:42

  我覺得這一段有點像鼓聲,累到趴在地上的行者,或者說很慘、很慘的,覺得很苦行的這種人,聽到了這一段的法音──這個精進的鼓音,就應該振奮起來,再繼續地走無上菩提!不然就是生老病死苦、整個輪迴的世界,還有自己由於無明顛倒所顯現的一切痛苦、有自性執的那一切,到底有什麼值得眷戀?因為我不從這裡掙扎出去,這個像牢籠一樣將永遠困頓著我,所以對我們來說,不努力修行是沒有退路的。正因為有為不安住故,一切都可以朝著我所想要的方向去改變,只要我不間斷地精進地學習。06:31

  所以這段是多麼美好的一種鼓勵!而且它就是在現做不到的、現在未能實進止者,都不能以現在自己不能夠進而為因相就棄捨,還要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而修學、能做呢?然後就開始在它的因上集資、淨障、廣發正願,不久就漸漸增長智慧能力。06:59

  所以你看!在面對這種困境的時候,這個行者,上師教我們面對這樣的困境,要發起精進心,而不要給自己算那種一定會不行的卦。但是很多人的生命裡有一個思路,覺得:這是我超越不了的!這是我超越不了的!就是被這樣一個很奇怪的像詛咒一樣,一直環繞著自己。但是這一段經文就是讓我們從這個很奇怪的圈圈中脫出來,完成一個抛物線,超越那個業力的輪轉──用正確的教理,加上精進心,對吧?因為你集資、淨障、廣發正願,要不要精進?要啊!你至少心念得動一動吧!心念都不動,就沉在那一個苦水裡,和自我的絕望、崩潰中,這個生命是不可能朝著好的方向去改善的。07:50

  所以對於苦,我們是要起來反抗的!不能讓自己的心沉在這種苦裡邊,不去對治它。不去對治它,那個受支就會讓我們更加地迷亂,會增加我們對於無明所顯現的顛倒的一切境界的諦實的那個習性,就會更加地堅固,好像一切都不能改變的樣子。你看用粗的無常這樣觀察,都可以發現:實際上一切都在改變,不需要對此時此刻的你做不到的東西如此地執著,認為是萬年不改的。08:25

  這一段法音實在是太美了!你們認為呢?08:2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1-鬥煩惱經驗談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81講🍁鬥煩惱經驗談

講次 | 0481 (2024-02-22 ~ 2024-02-28)
標題 | 鬥煩惱經驗談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L2 是故應當……無違殊勝。
四家合註入門段 | P194-LL4 ~ P195-L5 寂天菩薩……發願三者。


00:00

  修行人都非常習慣性地跟煩惱鬥,煩惱是什麼呢?就是面對這個境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個方向想去了。想著、想著你越來越深陷其中,然後開始分不清東、南、西、北,完全被自己的苦受──這種苦受可能是比如說絕望、焦慮、痛苦、瞋恨任何一種──包圍住。那個時候覺得世界都是這樣的,而且是只有這樣的!會產生很多對外界的一種很錯誤的,或者說「是顏色遍是紅色」這樣的立宗。那時候會像雨點一樣吧!周遍地出現。00:45

  這個陷在這種痛苦的圍困中的人,怎麼樣去拯救他呢?他如果內心中能夠憶念佛陀的教誨:欸!我現在此刻的苦受是無常的嗎?還是常的?現起這樣一個理路的辨析。或者想一下:欸!我是證悟空性的聖者嗎?如果不是的話,那我現在是不是有無明所攝的那個實執?這一切所顯現的東西,是不是如此地真實而不可扭轉?用一個無常的,和一個是否是境那方面有諦實獨自成立的這樣一個覺知,去反觀現在痛苦的那個號叫也好、咆哮也好、瀰漫整個宇宙也好,不管它怎麼樣地強勢,其實稍稍有這樣的一個念頭觀察,你就會有透氣過來一點的感覺。如果你堅持這樣地觀察,有的時候頃刻間你就出來了。因為你會知道:這一切是無常的,很快就變了。那為什麼此刻的痛苦感受上這麼真實?感受是什麼?就是個迷亂。迷亂是什麼?就是應該被覺察到,然後被消失的東西。所以可能幾個箭步,你就從那個漩渦裡出來了。01:53

  在跟煩惱鬥的時候,其實一開始鬥的人是常常很挫敗,為什麼呢?因為無量劫來都是煩惱戰勝我們,我們戰勝不了煩惱,所以一開始打的時候都是敗績連連。我聽到師父教大家:這個時候,你如果總是總結那種失敗的經驗,就完全在這場戰役中拿不到一個獎盃。如果這次的過程中,我有什麼做得比較好的?其實你可以自己坐下來考慮、考慮,考慮的時候避免再第二次把你自己又捲進去了。有的時候如果有比較了解你這種狀況的,跟他可以總結一下。02:31

  其實聽帶子的時候,聽、聽、聽你的心會進入到很清澈的狀態,在那種狀態中,你稍稍回憶一下,其實閃電般的幾個回憶也不用拖多長,也不要陷溺其中。你總結一下,說:我是覺察慢了嗎?還是我鬥的時間有點短?或者:我後來鬥了幾下,沒出來之後我就放棄了,放棄太早了。或者戰鬥的時候很累,我禁不起這種打擾,後來就索性不對治。03:01

  到底有一些什麼樣的問題?

  比如說進入絕望、憂傷、否定自己……,跟煩惱打一次之後沒有領到獎牌,就覺得自己這一仗打敗了,而且一無是處。就是這樣總結性的東西總結錯了之後,下次煩惱一來你就又怕了,因為你就知道你一定會一無所獲,而且會被它像強盜一樣全部搶走──善法全部搶走了。這樣地每打一次就受傷、每打一次就受傷,我們並不能夠感覺到自己正在強大。03:30

  所以這個時候正確的總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03:35

  總結了之後,你對照一下第一次,你發現:哎,我有憶念起在《廣論》上學的師父的理路!哪怕有那麼一個閃電般的時間你有想起來,這就是正念、正知力,所以那一刻一定要毫不吝嗇地隨喜自己。像那些成就者也做過這樣的示現,當生起一個善念的時候,他就趕快表揚自己畫一個圈,或者用左手握住右手,表示說:啊,我做得很棒!給自己一個鼓勵。一定要在自己跟煩惱打鬥的時候,要知道自己進步、要知道自己能夠戰勝它,因為煩惱是無自性的,而且它是「有為不安住故」。千萬不要把煩惱放在一個金剛不壞那樣的地位,因為那是只有佛陀才是這樣的,煩惱是不堅固的、它是錯亂形成的,所以總結就很重要!04:25

  這樣的話,能夠非常準確地總結,然後下次再戰鬥的時候就知道:你又來了!不管你堅持多久,你終歸會過去,因為不可能我永遠都在攪那麼強烈的煩惱吧!我的心終歸還是有點平靜下來。04:41

  平靜下來,就再總結一下。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每一次戰鬥其實都是送禮物給我,會讓我擁有越來越多的調伏內心的經驗,擁有越來越多的對經典應用到調伏內心的實戰部分,你發現那個經典實在太好用了!05:01

  記住一句:在對境的時候開始練!就像寶劍一樣,越練越快、越練越快。到最後就是:啊!寶劍起處,煩惱即落、即化!尤其是無自性的理路,就是遇到什麼,什麼就化掉了──我是說它那個感覺諦實的東西就化掉了。化掉的時候你就會感覺:欸,剛才像做了一場夢,我為什麼進入一個情緒的幻夢?為什麼要感覺那麼強烈,現在又開始平靜下來了。你就會發現這個所謂激烈的情緒就像一個什麼東西,一會兒過來在眼前晃一下、一會兒晃一下。那它晃的時候你不為它動就好了,你不要跟這個晃動一直去追、追、追就好了。然後去體會到那個能夠覺照它的力量本身其實一直都在,你去覺照那個力量,把心思放在那裡,是不是就穩定很多?然後從這裡邊好好地用心。你們覺得呢?05:5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2-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82講🍁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講次 | 0482 (2024-02-29 ~ 2024-03-06)
標題 | 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L2 是故應當……無違殊勝。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95-L6 ~ P196-LL1 圓滿修持……要很小心。

00:00

  請大家跟我一起打開195頁,有準備好了吧?我們開始看:圓滿修持所有一切顯密之道,就如善知識敦巴仁波切勝者生源所說:「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宗喀巴大師就說:「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00:25

  「一切聖教」,就是指一切顯密圓滿之道。如果圓具了這一切,譬如四方形,不管從哪一個方面看,不管怎樣擺都是四方,是圓具四方的;如果有一邊不具足,有一角缺了,四方就不圓滿。所以知道用四方道圓滿攝持一切聖教、一切顯密之道,就是我的上師。這是對大覺窩的盛讚。00:54

  看看怎麼會發生這樣的讚美?就是英雄所見略同。他為什麼會知道他的上師有這樣的功德?大家可以想一想:「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無等宗喀巴大師作如是讚歎。01:11

  說到了「四方」,有多種解釋──現在說到「四方」。有一些論典說:「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及密法」,這叫「四方」,也有說是「三乘及密咒聖教」。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說一切聖教、圓滿經咒之道。01:28

  它是一個整體,你不能讓它分割或者缺一塊。01:34

談到「聖教」,注意!它是一個整體,並不像我們感覺到的那樣局部,好像摸到一個一點然後就是那一點。這一點只是一個入處,其實從凡夫到成佛的路上,所有的見解、證量等等,是從顯入密這樣的連貫性的,哪兒都不能缺的。比如說你跟上師說:「給我一粒米。」然後他其實給了你整個的大地,給了你所有的種子;有的人卻只能心量容下一粒米,那一粒米他也沒看清楚,然後說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對的,就那一粒米是對的。02:13

  接著,這裡有語王尊者的箋註:「將不將貪欲轉為道用。」將貪欲轉為道用的是密教,不將貪欲轉為道用的就是顯教。「不同之開遮」,比如有時說不應飲酒,有時說可以;有時說不應食肉,有時說可以。這些「不同開遮」是為什麼而說呢?有四個對吧?「依身」,一個是配合所化機的心量這樣說的;第二是「時節」,就是所化是怎樣產生證德,在這些時節緣分,觀待這些時機而有所開遮。「應遮、所需增上力故」,就是有人得遮、有人得開,開遮不同。開遮不同有的人就覺得:「欸,為什麼開遮不同?」就會覺得不公平了。「分別了知」,這些全都要各別地去了解以後,「能知以互不相違」,是互不相違的,「一一互為助伴之四方道攝持一切顯密聖教者,謂我師長」,知道經咒二者互為助伴的,就是我的上師。說:「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宗喀巴大師說這句話有極大可觀察處,是很扼要的,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式就是這樣。03:27

  比如說這裡邊談到所化機的心量,時節就是因緣,什麼時候他應該做的、什麼時候應該止的,而且換了人還不一樣,就要分別了知。而且要知道、分別了知它是都不互相違的、是相互為助伴的,四方道攝持一切顯密聖教。能得到這樣的善知識的教授,不是三生有幸,是以前你做什麼善業了,能碰到這樣的師長!03:56

  不知道讀到這裡你們會不會心生喜悅呀?有一點點喜悅的漣漪嗎?不會麻木吧?就是說你得認識到這是寶貝吧、這是寶物啊!它可以給我們的現在、來生和無量的未來創造多麼大的價值!因為他給了我們這麼大一個寶物。這個寶物就是一個正確的見解,因為有了一個正確的見解,比如說空性的正知見,你沿著這個見解就可以截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多麼地強大,哪一個人敢立在它面前說:「我把生老病死打退!」只有佛陀是可以打敗生老病死這樣的一個勇士。04:34

  那麼這個勇士是怎麼打敗的?他就把他的思路、把他怎麼看待這一切告訴我們,所以我們就要朝他的思路去轉,轉成像他那樣──不是一下子會轉,它有個次第在轉,一點點地學。它是一個完整的、相互搭配的,而且會配我們的意樂啊、發心啊、根基啊,甚至因緣啊,不會錯的。你把你的心好好地放在佛陀的教言上,認真地學習,好好地辨析、好好地想一想:「這樣說有沒有這樣的道理?」不是盲從,它是一遍一遍地想了之後,你覺得是不是會這樣?05:18

  接下來仁波切說昨天有個問題:為什麼在經典中有些說我、有些說無我?這是由於什麼原因呀?由於所化機的關係。就是佛陀薄伽梵非常善巧如何調伏所化的緣故,不是佛經矛盾,而是這個老師非常地有經驗,知道對什麼同學應該先上什麼菜、再上什麼菜,解脫慧命能夠長得很好。所以說他調伏所化機的緣故,會符順於有情的心量。05:48

  這裡邊剛才講看其因緣,還有看他的隨眠。因緣是什麼?就這個時候他現在這個狀態下。隨眠是什麼?就是他的習氣。我們到了善知識面前,善知識要觀察我們的習氣,比如說你哪個煩惱比較猛啊,就先調伏那個猛的,對吧?因為那個猛的煩惱會帶我們造惡業。我這是隨舉一例了。隨眠,那善知識對我們觀察的還特別多呢!這裡邊是佛陀要看因緣的。然後還要看我們的意樂,意樂是什麼?你的發心啊、你想要學什麼?06:22

  所以佛陀說法是為了饒益所化的心續,假如不能幫助到所化的心續,縱使說了很多法,比如說對初業行者──舉個例子,對初業行者開始講什麼?宣說圓滿次第,這是沒有利益的。06:39

  但是我們求法的時候不知道啊,我們上去求法求一個最高的,那個最高的一定是最好的,然後想去修。就像給小孩講微積分一樣,剛上幼兒園,講微積分能聽懂嗎?所以是沒有利益的。06:53

  應該宣說從道的起步慢慢依次向上的方法。所以應該明了一切了義、不了義經的差別而去研閱,不應該認為:「啊!佛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無,這是相違的,佛語都是相違的。」這是不對的。如果這樣,就如佛所說的,謗法之業易造,謗法之業很容易造集的,所以要非常地小心!下面仁波切又說一句:要很小心!07:24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當我們心中特別大膽地判明這一段怎樣、那一段怎樣的時候,尤其是涉及到辨了義、不了義,大家都要花上一番心思徹底地去研閱教典,那我們有沒有小心呢?比如說你在跟別人討論的時候有小心嗎?你在辯論的時候有小心嗎?也會覺得自己拿到最清淨的見地了嗎?還是一個在漸進學習的過程?07:56

  還有這一點可以想想:當我們做事情,對這個事情慢慢地熟練了之後,我們就有一種慢心好像我已經掌握它了,掌握它了之後就有點散漫和不敬的狀態出現。是否是這樣我不知道。但是在這件事上用這件事的調心,等起能覺察到嗎?怎麼樣用心?怎麼樣當下調伏?怎麼樣護戒?怎麼樣在每一個緣起下符合自己次第這樣去增上?08:25

  心裡的這種狀況還要根據教典,仔細地去學習教典,跟老師學習,然後對境的時候要耐心地去觀察;不要很粗暴地、很急促地一下想學會,然後一下又崩潰。你要慢慢地讓你的這個心有一點韌度,慢慢地練習它。一定會練成的,為什麼?有為法不安住故,對吧?還有這些煩惱都是無自性的,為什麼練不成呢?為什麼你自己不堪為更美的生活?就是你會生起更好的證量,為什麼不能超越自己呢?為什麼我不能超越呢?它是常法嗎?我心續裡這些煩惱是常法嗎?不是啊!剎那、剎那都在變化著的,而且它也是沒有諦實的,它是無自性的。緣起在改變那就在改變,一切作用就在改變。09:19

  以後我們研討到空性理路的時候,再去看前面這些理路,就會對前面的這些產生更加堅定的一些想法,覺得:大師說的對!善知識說的對!「他們說的對」是什麼意思?就是透過修行、透過精進,我能夠超越現在我不能超越的東西,我能改變現在一直阻擋我的東西。我一直希望生起善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出離心,我生不出來,那天天地努力一定能生出來!不然怎麼成佛,都是從凡夫修的。為什麼有人修成了?那我現在努力不就修成了嗎?10:01

  在整部的《廣論》中,無論是《四家合註入門》,還是師父講的《廣論》,其實每一篇、每一篇都在鼓勵我們;在每一天的生命中都有數不清的疑惑,善知識就用這種說法給我們講,在經典讓我們解惑。就是趕快起來,好好地努力!不要躺那哭、不要埋怨自己,現在得到了暇滿,就是讓暇滿要產生義大,讓這個如意寶的人身一定要給我們拿到最上等的利益,對吧?10:3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3講-《道炬論》:能攝經咒扼要與成佛道次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83講🍁《道炬論》:能攝經咒扼要與成佛道次
廣海明月0483-《道炬論》:能攝經咒扼要與成佛道次

講次 | 0483 (2024-03-07 ~ 2024-03-13)
標題 | 《道炬論》:能攝經咒扼要與成佛道次
廣論段落 | P11-L7 ~ P11-LL2 是故應當……無違殊勝。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97-L1 ~ P198-LL4 「第八」……這些宗派。

  好!請大家跟我一起翻到《四家合註入門》的197頁。看第一行。

  「第八」,是妙音笑大師在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的第八段科判。「此論開示聖教無違,故具此種殊勝者」,這個「此論」是指什麼啊?就是指《廣論》,那主要就是《道炬論》。「由是因緣,以此教授」,什麼教授呢?即此《道炬論》的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這是個結攝,就是總攝。「此教授」就是指《道炬論》的教授,在這裡面收攝一切經咒的扼要,是將一切的顯密以及上下諸乘無違地攝為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道而作宣說、引導,所以說:「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01:09

  接著仁波切說:《道炬論》造完之後,在藏地執持「一切顯密如冷熱般相違」的分別就消除了。看!多麼有力的一部論著。如冷熱般相違的那個分別是在有情的相續中,勝阿底峽尊者寫了這樣一部論,根據《道炬論》去抉擇的話就不相違了。無論是哪個宗派,除了各別有一些由於自己不了解的關係,會對其他宗派互相愛憎以外,總體而言,令一切顯密無違,使全雪域的西藏佛教如日光顯。是何者的恩德呢?就是《道炬論》的恩德,這是人們永遠都不會忘懷的阿底峽尊者的深恩!01:59

  所以覺窩傑具德阿底峽尊者來到了西藏,整治了聖教。所謂整治聖教並不是要做了什麼才算是整治聖教,就像此論才兩三頁,但噶當派的格西說,就在這兩三頁中,將一切顯密之道統攝、顯現出來。所以在這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方法上,在西藏當中,無論是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諸多宗派中的哪一個,沒有不依循這本《道炬論》的。要說不被此論所攝、此論所無的法,那個太困難了,是沒有的!02:39

  所以這個《道炬論》雖然篇幅不多,但它的涵攝力實在太強了!大家也知道阿底峽尊者得到了深見、廣行兩派在他身上合一,所以他寫的《道炬論》就把一個補特伽羅成佛道的次第、經咒的扼要全部攝進去,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地難能可貴。如果沒有看一本很精要地指導看經典的論著,有人說是「入海算沙徒自疲」,看了很多、很多經,但是卻不了解其中的要義;或者看到一點就以為是全部;或者看到一點也沒看明白。更不會把所有的經典中所宣說的法義,按著一個人從凡夫一直到成佛這樣的次第編好,其實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03:31

  所以無論是誰,修習淨相是很重要的!其實大家可以把這句話記住:就是我們要修習淨相。對什麼修習淨相呢?下面仁波切會闡述。有一些人會說:「我是寧瑪巴,我可以喝酒,這是寧瑪的教義。」但仁波切認為寧瑪巴的教義不是這樣,依據經典也不是這樣的,在八萬四千法蘊以外,沒有另外的寧瑪派,是他們不了解就把它分開了,所以一些學習宗派的人有學錯自家宗派的危險。去研閱寧瑪派的《三律分別論》等法要時,會發覺並不是這樣的,特別他們在顯教波羅蜜多乘的法類是非常好的──仁波切在讚歎!只是有一些修持的人找藉口,因為自己喜歡喝酒,就說自己的宗派裡有說可以喝酒,這只是一些少數份子,大多數不是這樣的。所以無論是誰,對彼此宗派修習淨相是很重要的。無論任何宗派,彼此間只要是無垢的佛語,就必須恭敬生信、修習淨相,不能以少數幾個人當作是整個宗派的代表。這一點會非常重要!04:42

  比如說有一筐蘋果,有一個不行,那大家就認為那一筐都不行。其實這一點要嚴格地區分開,因為他並不能代表那個宗派,所以在我們對其他宗派──自己不了解的,或者只認識了那個宗派個別的人,然後就因為那個別的人,對整個宗派開始諷刺、不敬,甚至是毀謗,這是比較危險的。05:08

  所以仁波切告訴我們說:只要是無垢的佛語,就必須要恭敬生信、修習淨相。就是恭敬啊!不能以少數幾個人當做是整個宗派的代表,比如說他是寧瑪派,但他是他,不是他一個人就是宗派的代表。不是說整個寧瑪派就像他一樣,不可以看到某個人的修為不當,就說寧瑪派不好,一個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的宗派。所以無論漢地也好、西藏也好、印度也好、蒙古也好,只要是清淨佛語的聖教──注意下面這句話──修信是很重要的!在這當中有很多是虛假的,虛假的這些也不能代表這些宗派。因為他不是嘛!對不對?05:55

  其實這段話裡是上師對我們殷殷地叮嚀──一定要深學教典。深學教典之後,對其他的只要是清淨傳承的教派,一定要恭敬!因為它是無垢的佛語的一個傳承,那有什麼理由我學佛的不恭敬呢?不能因為這裡邊出現了幾個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不順自己的意,甚至有一些小矛盾,然後就整個那個都不行了。這很顯然就是「是顏色遍是紅色」的過失,對吧?06:33

  所以這一段可能大家要好好看一下。我們可以對於其他宗派的傳承有著一個恭敬的,還有一個廣闊的心胸。因為大家都會覺得:「啊!這是自己護持的道場,人越多越好。」那對於其他道場會嫉妒嗎?那嫉妒了──眾生怎麼解脫呢?看不得人家好嗎?看不得人家繁盛嗎?美好的繁盛是大家都要隨喜讚歎的,有修為的各個宗派的修行人我們都要頂禮、恭敬,是自己的福田,所以何樂而不為呢?做一個快樂的修行者就不能心胸狹隘,也不能看一點點東西就不加抉擇地去否定。其實這裡邊還是那個阿羅漢說的:你不能隨著自己的感受,不能隨著自己的習性、衝動去判斷什麼,一定要非常非常地謹慎。你要看:欸!他講的是不是佛語?那是佛語,他的傳承是什麼?他從哪個上師、善知識傳下來的?然後有沒有教典依據?是不是好好持戒?對吧!07:37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常師父、仁波切,還有很多大善知識,對於這「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部分,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造作謗法業!不要造作謗法業的那個緣起是什麼?就是要獲得《道炬論》給我們的這個見解。這個見解就是什麼呢?能攝經咒一切扼要──《道炬論》的這個教授,「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獲得了這樣的教授之後,就知道一切顯密的教典,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道中必不可少的。所以這個教授「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如果我們去努力學習的話,那我們的相續中也就會具足通達了一切聖教無違,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遠離謗法罪,而且還會自作、教他遠離謗法罪,是不是一大幸事呢?08:3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84講-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84講🍁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講次 | 0484 (2024-03-14 ~ 2024-03-20)
標題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廣論段落 | P11-LL1 ~ P11-LL1 一切聖言……為教授者。
音檔 | 7B 14:29 ~ 7B 15:24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0-L1 ~ P220-L7 ( 2016 南普陀版:P220-L1 ~ P220-L8 )
手抄段落 | 那麼進一步……把握不住。

00:00

  今天我們該往下一起學習「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今天我們這邊已經下雪了,雪很大,但是銀裝素裹,很好看!希望大家的善業能夠布滿自己的相續。我們先來用殊勝的發心聽一小段師父的帶子,關於「一切聖言現為教授」。00:2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進一步,第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是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唉,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那沒辦法啦,你只好啦是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個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01:23
  好!這一小段我提一個問題:師父在這一小段中說要「特別說明一點。如果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和反效果……。」那麼要認識這一點、說明這一點,而且對這一點不認識會產生什麼反效果,我想問大家那一點是什麼?我們可以把這一段捋一下。這個問題先放著,你們先放心裡想。01:54

  師父的第一句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大綱是什麼?是一個凡夫到佛地離苦得樂的整個歷程對吧?是大綱。這裡邊包括大乘、小乘、顯乘、密乘,不相違背,互相攝持,對吧?是有這樣一個次第,了解到了這個。是哪個教授讓我們能發現一切經論不相違背呀?此教授就是《炬論》,或者說《菩提道次第廣論》。02:25

  那麼,了解了大綱之後說要進去了,進佛法之門對吧?進佛法之門,我說:「欸!佛法這個門從哪兒進去啊?」大家會說:「皈依啊!」或者說:「親近善知識!」看師父這兒陡然一轉,說:「進去的那個時候」,四個字──「按照經論」!就是說:門在哪兒呢?要按照經論去找。或者說按照經論就是一個門嘛!那你按照經論要怎麼做?得先聽吧!聽完思考。你才能夠知道經論所指的是什麼,對不對?所以要進去的時候按照經論,那麼佛法大綱的了解也要按著經論嗎?要!接著師父說:「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對不對?下面就到了「特別說明這一點」。哪一點啊?進去的時候──按照經論。

  注意!按照經論!03:19

  那麼「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我想問大家一下:「指標」是什麼意思啊?指標可以認為是一個標準的意思嗎?如果說一個標準,「眼前」可以理解為當下嗎?最眼前的就是當下。這個眼前最好的指標,就是眼前最好的標準。我們平常會常常偏離標準嗎?還是根本就沒有標準?那什麼才是標準呢?一天的生活目標、一個小時的自我狀態,甚至當下的一分鐘是怎麼樣的,它的指標在哪裡呢?在經典上會有指標。是這意思吧?04:01

  所以那就變成我的心和經典──它就像一個指南針一樣,我的心要一直朝著經典那個方向去撥動我心裡的這個方向,對吧?要朝著這個指標調自己。這個指標是唯一的嗎?我們每個人都有超多的價值觀,比如說如何過好這一天、如何過好這一年,每年我們都會弄一大堆計畫。但是請問:這如何過好這一生,甚至很多很多生,甚至如何過好這一天,眼前──師父把這個目標縮到「眼前最好的指標」,是什麼?經論!那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燈、我們生命中的方向。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每一生,朝著經論的方向就對了!是這意思吧?04:57

  師父說:「特別說明這一點。」大家覺得師父特別說明的這一點重不重要呢?經論會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嗎?比如說我們都有一些漸進式的指標,那經典上有漸進式的指標嗎?有人說:「我善根不足啊!」善根不足,前兩天講過,有:「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悉能修學。」也有啊!對吧?師父接著說:「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這是什麼?認識,對吧?05:44

  「否則的話」,我們學習佛法,知道佛陀是好的,但是到真正修的時候,為什麼不得其門了呢?因為沒有按照經論,對吧?沒有按照經論,那他心裡有什麼東西呢?就是原來自己那一套。要用經典來調整自己的相續;如果拋棄了經典,我們如何拿這個能夠調伏心續的法來調伏心續?就沒有了,你這心續就調伏不了了!所以開始是要按照經論、中間按照經論、最後一切都要按照經論。師父特別在這裡強調經論,按照經論。06:27

  所以是「眼前最好的指標」。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法鏡自照一下:這一天我有沒有拿經論來作為我最好的指標、最高的指標?比如說怎樣度過今天?肯定是暇滿要有大義啊!不造惡業、不非理作意、不對具力業門觀過或者造惡業,至少還有個大乘發心……,很多這個經典指標。當下的起步點要找到,沿著那個起步點要走,對吧?07:00

  師父尤其後面還講了一句:「就這一個法門了」,這一個法門是有什麼問題?他圓滿的因把握不住。因為大家忘了,一開始經論給我們揭示的是一條成佛的路,如果圓滿的因把握不住是不能成佛的,是會走一條彎路的。07:17

  所以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段裡,會揭示我們的現行:落實到眼前生活中的話,請問最好的指標,我們會像師父這樣按照經論嗎?會認為經論是我們最好的指標嗎?如果經論不是最好的指標,那什麼是最好的指標?為什麼它是最好的指標,而經論不是?07:3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5講-做對了,眼前就在改善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85講🍁做對了,眼前就在改善

講次 | 0485 (2024-03-21 ~ 2024-03-27)
標題 | 做對了,眼前就在改善
廣論段落 | P11-LL1 ~ P12-L1 總之能辦……勝者至言。
音檔 | 7B 15:24 ~ 7B 18:2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0-L8 ~ P221-LL2 ( 2016 南普陀版:P220-L8 ~ P221-LL2 )
手抄段落 | 現在看……就是增上生。

  好!我們接著看「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大家先聽一下師父對於這一句的解釋。00:14

現在看: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它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那麼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地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生」。這個增上生就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已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地向上。02:00

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裡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它那個是它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這種大尊者,乃至於這個那洛巴尊者等等都是啊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分,家世這麼圓滿,天分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個就是增上生。03:18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段師父是在解釋增上生嗎?還是在描繪出增上生的畫面?看!在一開始說:「總之能辦諸欲解脫」,師父在那個「辦」字的時候,應該說很強調這個「辦」,聽到的時候會在心裡有一個很強烈的印象:「辦」──成辦,很有力的感覺!成辦什麼呢?就是想要求解脫的人,他想要快樂的方便。那想要求解脫的人,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沒有想求解脫,其實每個人都想從苦裡邊解脫,沒有人喜歡苦的。那你說想要從苦裡邊解脫,想不想究竟地從苦裡邊解脫呢?誰喜歡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再折磨你、再一會兒樂?當然喜歡永遠沒有苦。所以如果了解了這個道理,我覺得每一個有情都會變成是想求解脫的人。04:20

  接著師父說解脫有幾種?兩種,眼前的和久遠的。注意喔!這個久遠的,通常我們是不希求的,因為只被眼前的苦樂死死地綁住,就是我們的現行,對吧!因為眼前被困住了,就沒法想久遠了;但恰恰是想到久遠了,眼前可能才不會困住。04:44

  在這裡邊師父先說了一個修學佛法的過程的時間概念,「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在修學的過程中,這裡邊有個「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這裡邊有一個「不斷地提升」,精不精進啊?是很精進的。因為他如果不向內鬥煩惱、不停地學習,他不可能不斷地提升自己。對他來說,生命是不可能有無聊、乏味、沒有意義,甚至是虛無掉了,因為每一天的光陰對這個修行者來說都是很珍貴的。為什麼?因為他可以超越昨天的自己,甚至下午可以超越上午的自己,下半夜可以超越上半夜的自己,總之他一直在提升自己。05:34

  所以在沒有圓滿之前,他的生命處在一個上升期,一直在一個上升期,所以說不斷地向上、向上、向上,這叫「增上生」。向上、向上,上哪裡呢?就向靠近究竟快樂的地方,對不對?05:50

  師父講到這裡,我們想:啊!這麼美妙的增上生,那到底長什麼樣啊?然後你看師父舉了這麼一個例子:登地的話一般就是王族,出身極為地高貴,還有做天上的王啊!高僧大德,我們也知道很多祖師他就是王子出身的,像阿底峽尊者,還有一些菩薩都是,佛陀也是王子出身的。出生圓滿、長相美妙,又多麼地聰明,很早遇到佛法,一下子碰到善知識,然後他就證悟了。一切都像閃電般地發生,那麼快!像神話一般。他為什麼像神話一般?他有因嗎?就是他增上生到這一輩子就出現這個果了,所以他是有因的。對吧!說:「已經宿生修行」,修行了增上。06:41

  那你說這個增上生,你想不想要呢?師父畫了這樣一個圖畫,當然想要了!我當然不希望自己不好好修布施,什麼都沒有,要看書也看不成、要上學也上不成,又貧窮、又沒有智慧、又長得醜陋,然後身體又有病,誰喜歡這樣?當然不喜歡這樣!,這一切不圓滿都不想要發生!所以師父用這樣的理路成立:你會不想要增上生嗎?一定想要!。07:09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時間,說短時間修持,結果有的人就很高,可能有的是時間很長還學不好,這裡邊舉了那個同班同學,前面的高得很,後面的苦惱無比,這個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體會過。所以下面這句話:「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地耀眼,你們覺得呢?07:44

  「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就從調伏煩惱或者你心情好不好這一點,非理作意非常容易心情不好,觀過也非常容易心情不好,對吧?如果憶念暇滿、憶念菩提心勝利、憶念親近善知識的勝利,甚至想想聽聞空性的勝利可以決戰老死,你心境就會大為改變!所以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有一個是按照經論那樣的指標去把自己的心調到那樣的方向。如果調到那樣的方向,眼前會不會改?一定會改的!我們之所以不會調,就是沉在自己的習氣裡,習氣裡沒有經典的光明在照耀,就是一片黑的,不辨取捨。一旦取捨了之後,誰不想要去美好的地方?我們一定會把不美好的、黑暗的、憂傷的、沮喪的,或者憤怒的,這些很負面的情緒改善,不想要在這個情緒裡邊。08:42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你要接受自己很憤怒。接受自己很憤怒,怎麼接受呢?是憤怒不會傷害嗎?還是平淡地用接受的態度,讓憤怒不要再擴大?其實我們對於憤怒的態度,是要覺察自己的憤怒。當你覺察的時候,實際上這個瞋恨心它就不會再長大了──覺察到。覺察到之後,你就會知道:欸!我的心,還有我心中有一股憤怒,這兩個不是完全是一。這個時候再有點正念,就可以知道:啊!我如果延續一秒鐘對什麼境、什麼境的瞋心,那我就會累積惡業。你可以抉擇一下,這想一想不划算!再憶念一下菩薩戒,你不能對誰、誰動瞋心,會犯戒!這樣想一想,依法調伏一下,一會兒就安靜下來了。09:28

  所以說「眼前就能改善」,如果弄對了,每一個痛苦的當下都能改善。而且每一個快樂的當下,我們也不會把那快樂變成一個罪過的因或者果。也會按照那個眼前最好的指標,是什麼?就經論啊!一直朝著經論去轉自己的心,一直轉、一直轉,那眼前一定會改善!眼前如果不改善的話,就沒有增上生了,也不會不停地向上。所以師父舉了袁了凡的例子,袁了凡就是現生改命,師父說這是我們最好代表的世間因果故事,也是一個最好的策勵。但是師父也說《了凡四訓》是偏重於世間的,因為他沒有一個無限生命這樣生生增上的引導,或者成佛這樣一個目標。10:17

  描述到此,眼前的利樂方便就要靠什麼?「勝者至言」,對吧!眼前的靠它,一直增上、一直增上,那久遠的是不是也可以靠它?可以這樣推理吧!沒有眼前的,也不會構成久遠的,很多的眼前串串串起來就是久遠的。如果每一天都增上、每一天增上,那我們一定會趨近於自己所修的那個殊勝的果位,離開痛苦、離開輪迴──我們的心離開輪迴。10:50

  所以我們發現師父在給我們解釋「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然後師父是在現時的這一切利樂──在增上生的部分,花了很多心血給我們講,就是我們要從眼前的痛苦中解脫,對吧?靠什麼?靠佛陀的至言,就是經論!它是最好的指標,也是唯一的指標。11:2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6-能辦一切利樂,唯有勝者至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86講🍁 能辦一切利樂,唯有勝者至言
廣海明月0486 能辦一切利樂,唯有勝者至言

講次 | 0486 (2024-03-28 ~ 2024-04-03)
標題 | 能辦一切利樂,唯有勝者至言
廣論段落 | P11-LL1 ~ P12-L1 總之能辦……獨唯佛故。
音檔 | 7B 18:25 ~ 7B 20:0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1-LL1 ~ P222-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那麼最後……一個人──佛。

00:00

  那我們接著聽下一段。00:04
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伸不曉得哪裡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地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乃至於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使得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地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的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01:28
  好!我們把這一段再看一下。

  師父說,最後是「決定勝」。

  師父先提出了一個「三世怨」,三世怨是什麼呢?

  比如說百萬富豪,但是一旦死亡之後,這一生結束了,下一生就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叫三世怨。01:51

  這個三世怨,正在經歷三世怨的是自己不知道的,對不對?比如說這一生過得特別圓滿富足,然後來世墮落了,他一定是不知道;如果知道的話,他一定不會想墮落。所以這個三世怨要想解決的話,一定不能從果相現出的時候解決,一定要在開始要種下三世怨的那個因的地方解決。一定是看它的結果就知道不要種這樣的因,所以三世怨是不好的。02:23

  接著又說:「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那麼決定要的那個究竟好的,會是怎樣的一個增上生呢?我們會看到三世怨是不是也也增了?增了之後它後來又掉下去了;它是一個弧形的,它是中間高起來,後面又跌下去了。這個增上生是斜線式的上升,你看!用了「不斷地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不叫增上生,叫決定勝,沒有比它更完美的,到達了完美之地。02:56

  然後師父就解釋一下是怎麼到達完美之地的。看這個凡夫在輪迴裡邊,或者乃至於在惡道之中,先得從惡道中解脫出來。得到了人道之後這裡邊有個險處,就是別又弄回三世怨,不能在人的時候造三惡趣的因,結果呢?啊!來世又墮落了,或者說死後又墮落了。一定要在人道當中,還要一生比一生更好、一生比一生更好。03:26

  然後人天道都還要繼續地增勝。

  注意!

  說:「到最後一個時候」。

  我們想:最後一個什麼時候?

  直接「成佛的時候」!

  師父直接把那個最後和成佛連在一起。我們常常講:「啊!最後怎樣怎樣、最後怎樣怎樣……。」其實我們談到這個最後的時候,通常都不會和成佛連起來,因為我們不會認為我們生命最後的那個目標是成佛,或者說我們也不認為我們會走到成佛的境地裡。但是,決定勝這件事──究竟的利益這件事,就是最後你要徹底地贏,就不會在這個輪迴裡波峰浪谷地沉浮,已經達到一個決勝的地步,徹底地戰勝了一切痛苦!04:13

  「究竟要好的」,究竟要好就是最後成佛。那成佛的時候到底為什麼那麼值得期待?就是身體是圓滿報身,永遠不再受生老病死的苦,而且圓滿所有的功德,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報土。所以增上生因為要達到一生比一生增上,我們一定要是努力的!有的人就會說:「喔,我這努力什麼時候是個頭?」成佛就可以了!因為什麼?因為不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奮鬥的。04:42

  那我們就要觀察這個究竟的利益,所謂決定勝,就像師父說的:要不要?是不是最後的那個決斷是要走到決定勝?是對每一個生命非常完美的高峰;或者說一個無法企及的,你終於登到了一個永不隕落的地方。但是這個永不隕落的地方是和什麼連在一起的呢?就和增上生連在一起,這兩者間有必然的層次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師父說以後再說。05:19

  接著,到一個問題了!增上生有時候弄不好會成三世怨,但是你一旦朝著決定勝的方向去規劃增上生的時候,你絕對不會允許自己三世怨,因為你達不到決定勝。決定勝一定是下一生要超越此生的美好,然後再下一生要超越,他每一生都變成增上。那麼這樣地連續增上,就自然地推到了決定勝。因為你一定會達到一個死主無見位,沒有什麼敵人可以扳倒的一個最終極的勇士。包括病魔、死魔、天魔、煩惱魔、五蘊魔全部摧毀,達到了一個那樣的地步──就是增上生、增上生,到最後達到那個地方。06:05

  我們就可以觀察:這樣的結果,那你作為一個人,最極去思考之後,你會不會覺得這是所有的生命最美的目標?好像難以企及又最沒有任何過失的一個理想。因為增上、增上、增上、增上,最後就到了決定勝。06:26

  那麼決定勝是不是可以認為:一直超越、一直超越就成佛了?這樣一個方向。那我們會不會覺得:欸,決定勝好像也不是很困難呢?因為你看師父把這件事講得自然就順過來了。順過來之後──「一切利樂」,推到成佛、到決定勝的地方,那就是一切快樂都要得到、一切痛苦都要遠離,所以這裡邊就說:「一切利樂」。06:51

  那麼想要得到一切利樂的話,應該怎麼做呢?

  一定要有個正確的方法。06:59

  那能夠教我們遠離所有痛苦、達到所有快樂的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居然是「勝者至言」!

  「一句話」,師父說:「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佛給我們開示什麼?教正法、證正法,對吧?這條路就會通向究竟的離苦得樂之路。07:21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師父在幫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時候,有的時候從一個不經意的起點,你是沒知覺的,覺得:哎!起點,這就是我的起點。然後提、提、提、提,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就提到成佛的目標。然後你看著的時候,你會覺得成佛的目標是非常合理的,沒有那麼高不可攀,因為增上生後面就決定勝了嘛!現在我們要坐這兒想的話:「成佛,哇!那成佛就是天天我拜的佛菩薩,我能夠想像我『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我現在做一個純淨善都很困難,我能到那一天嗎?」然後你看!由增上生推的時候,它就是合理的。08:00

  所以成佛有什麼不合理?成佛有什麼虧?成佛有什麼不可能嗎?一直增上就成了!要想要達到那樣的地步,那開始要怎麼做?又回到一開始,這個最重要的依憑,有沒有一個理由讓我們達到這個?有沒有一個可能性,一個最強有力的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你就可以達到最究竟的圓滿。08:26

  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

  居然是佛的開示!

  不是給我們多少錢、給我們多少地位、多少名聲;有多少眷屬圍繞著你,讓你心滿意足、都聽你的話、都是你的知己。這當然很好,但是如果這其中沒有佛陀的開示,讓我們達到究竟離苦得樂的地方,很快這一世的繁華落盡之後,後面會是無盡的淒涼和悲哀嗎?假如是三惡趣的話。因為太幸福了只顧在享樂,根本沒有為來生考慮,這是很悲哀的現世安樂,因為沒有後面的路嘛!09:02

  所以在這裡,我發現師父非常巧妙地引導著我們的心,然後就會想要得到一切的利樂。這個「一切利樂」在一開始說:「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有沒有發現?師父從現時、久遠的這個地方,然後到最後達到了一切利樂。因為很多人認為一切利樂是不可能的,怎麼可能達到一切利樂呢?苦少一點就很滿足了,苦到達了一個我能忍受的範圍,那已經燒高香了。所以這個一切利樂,通常是凡夫的心很難想像的,因為所有的痛苦都消滅、所有的快樂都圓滿,這麼高的目標覺得是難以企及的。但是透過師父這個層層的剖析之後,會覺得:這合理呀!這非常划算啊!所以你就會發現:沒錯!現時和久遠是有關聯的,因為每個現時連到後面就是久遠,增上生到最後就是久遠。久遠的利益是什麼?就是一切利樂呀!我越得越多、越多,到最後就圓滿了快樂了。所以成佛是是必定的,不是什麼虛言!10:14

  如果成佛是必定的、是很有可能性的,那成佛的方法是什麼?不錯的方法是什麼?「唯有勝者至言」!師父最後推出了這個,你想想是多麼強有力!如果我們自己看這一句話的話,可能是「總之……」,這樣略過去就讀完了,讀完了會有什麼印象嗎?我們對於「現時久遠一切利樂」,到最後這些加起來之後「方便」,那個「方便」是不會產生這種非常震撼的感覺,沒有善知識這樣地教我們是產生不了的!然後到最後那個「唯有勝者至言」,就是佛陀的開示,你想想心裡該多麼地開朗和光明?因為跟著佛陀的這個開示,就可以達到眼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而增上生一生一生增上,一生比一生美好,你怕什麼?一生比一生美好,未來多麼光明!如果一生比一生淒慘,那沒有人不會怕的。11:08

  所以學到這一句話,聽師父幫我們講解完,真的不會很開心嗎?會很開心的呀!師父說:「佛給我們的開示」,就是最重要的。11:21

  那麼最重要的,接下來就是那一句話,為什麼?就是「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再聽這一句。11:33
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下面說:

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一個人──佛。11:48
  這一句話師父解釋地特別俐落,就一行!因為整個的內容前面那一段已經講過了。然後接著再說一句:「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一個人──佛。」「獨唯佛故」。注意!這裡邊「開示一切取捨要義」,取什麼?取痛苦嗎?一定是取快樂。捨什麼?捨痛苦,對不對?從增上生一直到決定勝,所有的過程都是把痛苦拋掉,然後快樂拿過來,到最後快樂圓滿。所以前面那個完整了之後,師父在這裡一句話,非常俐落,就是佛!前面說聽佛的開示,那為什麼要聽他的開示?因為他對全部整個的內容,注意喔!「盡離謬誤」。這裡邊說:「一點沒有錯誤的」,「盡離謬誤」就是沒有一點點是錯的,全部是清淨圓滿正確的。12:43

  所以要追隨導師的話,那一定要追隨這樣的導師、一定要皈依這樣的導師、一定要跟著這樣的導師學,然後才能走到完全沒有錯誤的地方。完全沒有錯誤的地方,就是圓滿的快樂無窮地盛開的地方,因為沒有苦因和苦果,全部截斷了、全部消滅了。13:04

  只有佛知道這件事。

  「獨唯佛故」!13:09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7講-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87講🍁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87 (2024-04-04 ~ 2024-04-10)
標題 | 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
廣論段落 | P12-L1 ~ P12-L3 如是亦如……損於正法。」
音檔 | 7B 20:02 ~ 7B 22:00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2-LL1 ~ P223-LL2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如是亦如……非常重要!

  好!我們今天要聽師父的這一段,就是「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大家準備好自己的聽聞狀態,要專注!在聽法之前,要發一個為利一切如母有情,要速疾成佛這樣的發心來聽。00:1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00:38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那個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的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的,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哎呀!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呀!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那個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的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02:20
  這一段的文,一開始大家讀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有點像是讚美佛陀?說:「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這是對佛陀的讚美嗎?還是對佛陀的應該說一個非常平等的認知,因為他的智慧就是這樣的?所以它後面有一個,「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我們通常了解到這一段的時候,可能我們的習慣就是──哎!先消文一下。但是我們會發現師父開示說:整個三世間除了佛以外,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這個「此世間」是什麼意思?師父把它解釋為三世間,就是他是這樣超越於人天等等這個世界。03:14

  這裡邊要說什麼呢?

  就是沒有比佛更超勝的!03:22

  其實讀到這一點的時候,大家可以自己觀察一下:我們這一天會不會現起像經典上這樣的一個量,或者說對佛陀的一個讚美?因為他是三界中最尊的導師,世出世間沒有比他更超勝的。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對佛陀的安立?因為一旦這樣的安立出現之後,接著要對比自己,或者對比其他的量則,比如說那真的沒有可比他的嗎?那菩薩呢?菩薩有一部分,那聲聞更少,「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並不圓滿,聲聞更少,」接著就到誰了?

  就到凡夫了。

  凡夫是什麼呀?凡夫後面跟著那幾個字非常的刺目。

  大家可以一起說,四個字是什麼?

  「根本沒有!」04:12

  看了這幾個字,可能大家說:「我不認賬!最少我還有點兒智慧,怎麼根本沒有?」那我現在簡單地問大家一個問題:比如說對一切世間中的一點的正確看法,因為對一切世間的哪怕一個非常小的事物的正確看法,包括它是無諦實的,包括它的存在的顯現是眾生的共業等等這個複雜的緣起,還有性空的那一面。缺了這兩面,其實你對這個點的認知可以說是一點兒都沒有,因為全是顛倒的。04:49

  然後看到這個部分,其實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的那種感覺,想要跟別人鬥個地覆天翻的這種狀態,就要想一下:這世間智慧和悲心最厲害的就是佛陀了,那麼我現在對自我這麼膨脹,到底是為什麼呢?05:11

  接著就提到了,注意往下看喔!接著提到了經典,對吧?對於經典的一個態度,是不能去亂解釋經典。這裡邊師父給我們舉了一個什麼例子啊?我們的聰明,說:「哎呀!這個是這樣的。」就從我們的聰明的角度自己去判斷。但是看起來經典解釋為這個叫亂來,對吧!實際上應該讓我們不要亂來,但是我們的聰明會覺得是這樣的。我們的聰明就是什麼?就是真正的量則上的亂來。是這樣吧?就是智者眼中的混亂。我們的聰明、我們的強項就是智者眼中的混亂。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自己考慮考慮。05:5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88講- 在生活中注意謗法的因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88講🍁 在生活中注意謗法的因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88 (2024-04-11 ~ 2024-04-17)
標題 | 在生活中注意謗法的因
廣論段落 | P12-L1 ~ P12-L3 如是亦如……損於正法。」
音檔 | 7B 22:00 ~ 7B 23:25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3-LL1 ~ P224-LL5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假定你覺得……要很清楚。

00:0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假定你覺得:「這個佛啊,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是在潛意識裡面你有一種什麼,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啊!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諍論,這個因地當中就從小小的地方,總覺得:「我這個這樣,他這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上慢慢地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毀謗法。00:49

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種大的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所知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個也正應了什麼?應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啊!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作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01:27
  那麼正確的做法和不正確的做法,下面列舉了很多。說做不到佛陀的做法,應該自己有慚愧,而不應該說那是不對的,或者說那個不適應我,或者說那個跟這個時代不相應,那只是自己不能做的部分。01:51

  「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這個是有一種時空的概念在裡邊。因為佛陀通曉過去、現在、未來,他的智慧是碾壓時間的,時間不能在他的智慧裡做一個量則。因為分別心安立的這個時間的概念,在他一切智智的觀照裡是根本不會成為阻礙,所以不會有一個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因為他是針對眾生的煩惱和痛苦列出來的法門,不是根據什麼時代、什麼時間這樣列出來的。02:25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過午不食。有些人一開始就說一天要吃很多次的飯,然後大家各抒己見:原來吃兩餐的時候,覺得兩餐,哎呀,這個營養不良,要吃三餐!三餐又說:不行!還要再加夜宵。後來又變成說:吃得太多了、營養太豐富了,又各種病。後來說:其實一天吃一餐和兩餐,你空腹的時間達到多少小時以上是最好的,會保證你的身體很好。那算一算,過午不食的比丘差不多都是這個時間,所以佛陀在幾千年前就知道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僅是對很多的眾生慈悲,對比丘身體也特別好。但是在不了解這一點,沒有大量的科學依據證明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麼吃飯會得胃病吧?會有等等問題。03:14

  我的意思:經過了很久很久的時間,人們用某一些方法驗證了佛陀講的一條真理是對的,比如說一瓢水裡有十萬條蟲,顯微鏡發現的時候說是這樣。當初是:怎麼會有十萬條蟲?沒有看見!所以他的智慧是碾壓時空的。可是我們的智慧怎麼可能碾壓時空呢?早晨的事情可能剛發生就忘記了,晚上要發生什麼也絕對不知道。在這種狀態下,這麼小的一個所緣,面對那麼大的一個智慧,這是完全不對等的。但是師父舉出這個ཁ་ཅིག喀計(他宗),就是這個人他覺得自己對這件事看得很清楚。然後師父舉了一個理由,說:你能夠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判斷是非。所以他判斷了是非,就證明他能夠看清楚。他能夠看清楚什麼呢?是一天的事情,還是一生的事情?還是三生的事情?還是無量劫的事情?04:15

  把佛陀的智慧和一個凡夫的聰明放在一起,這樣一個類比是非常難以講清楚、讓別人有一個入處去了解:這到底讓我產生什麼?比如說讓我產生對佛陀的一個景仰,還是要看到我自己的不足?但是師父說得很清楚一點:佛陀的智慧就是沒法測量淵底,就連那些菩薩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廣。那你說凡夫要透過什麼來認知佛陀的一切遍智呢?一定是透過經典、透過善知識的角度,才能夠稍稍去想像一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智慧。在這樣的智慧面前──我再說一句,在這樣的智慧面前,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我去禮佛。因為在這樣的智慧面前,你不禮佛、你不降伏我慢,難道你還很傲慢地站在佛陀面前嗎?05:10

  所以,下面剖析了是什麼導致了連面對這種大智大慧的智者,自己都敢去評價呢?這麼狂妄!看起來是沒有智慧或者說沒有知識,這麼狂妄的一個狀態是什麼原因導致成這樣的?下面師父再分析,師父說:「會嗎?」「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這句話。「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有些人就會覺得他比佛看得還清楚。05:48

  在那樣的智慧面前,一個凡夫以管窺天,這樣的兩個相比之下,怎麼引導我們在這其中找到細緻的差別,讓我們有感受?就是下面這句話:

  「因地當中要注意啊!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06:05

  就比如說平常生活中碰見一個事情,開始小小的諍論,對不對?然後諍論的時候,師父舉了一個「因地」,這個因地大家要注意一下,前面那個他為什麼都敢質疑佛講的,就是因地是怎麼生活的,怎麼面對人世擾擾的這些事相他心裡的反應。06:28

  比如大家諍論的時候,基本都是自己捍衛自己的觀點,很少看到那種諍論說:「我捍衛你的,你捍衛我的!」

  所以問題就是:為什麼就是我對,而他不對?06:43

  然後下面那句話比較恐怖,就是:「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上慢慢地擴大」。這句話是一個可以用功的地方,每次跟別人諍論的時候,考慮、考慮自己那麼理直氣壯、聲音那麼大,尤其是自己有點經驗、學會一些些的事情,就會聲音特別大;如果再給自己一個職位,坐在那個地方更覺得有道理。對周圍的這些人是這樣,後面就無法無天了,對什麼?「對佛經也是如此」,然後「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叫什麼?那三個字──「大我慢」,「然後呢毀謗法。」07:26

  有沒有?師父幫我們捋出了這條線,這條心路歷程是怎麼延過去的、怎麼下去的?就是從平常的小事情老是在保護自己。師父原來跟我們說代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觀念上考慮、考慮。比如說那些恩將仇報的,想想假如你很好地對他,他最後用這樣的行為傷害你,你自己是什麼感覺?你不傷心嗎?但是你為什麼傷害別人?就是沒有換位思考。但通常都自己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然後這個東西非常奇怪,它會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大我慢,遇到佛經、遇到佛陀它會就造下了無間地獄的業。08:09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起來,凡夫確實「根本也沒有」!應該從某個角度說:凡夫沒有認知佛陀智慧的一個能力。但是我們透過什麼認知?透過學習,對吧?透過學習、透過親近善知識。本來覺得:誰都是跟我差不多的,比我高也就高那麼多。然後有一個超越時空,甚至跨越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盡一切他都能夠知道,居然有這樣一顆心!我們難以想像有這樣一顆心。而且我現在就在這樣的一顆心面前,然後去做他的弟子,這是一件很難想像的、難可稱量的事情!08:52

  實際上對於經典,就像對於一個小學生,一個老師一直要教你學步,拉著你的小手,一定要每個腳印都踏在地上,不然就摔倒。所以在對佛陀這個對境上,讓我們找到我們內心中的我慢啊,或者不去認知,甚至誹謗,它因地的種子是怎麼怎麼落下的。還得講到你能夠了解、你能夠找到,因為講一個東西可能找不到;找到了之後,你還不能心碎、你還能往上去,這是比較困難。然後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又不會叫什麼?崩潰!你還知道路在哪裡。這個對佛陀的恭敬又不會變成一種:啊!太高了,我沒辦法去成辦!還不是這種。你說這中間的量要怎麼拿捏?假如這樣一個難題──想像一下這樣的難題給我們,這句話我們怎麼跟別人講?或者你這句話怎麼說服自己呢?09:50

  你看師父講得簡直太好了!這麼高深的一個議題講得如此地接地氣,居然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體驗到那個不順因──你為什麼對佛沒有恭敬?就是平常不知道約束這個膨脹的我慢,平常對人家就不謙虛、不恭敬,到最後居然可以連佛陀都不尊重,連這麼大的智慧都看不見,眼睛裡只能看到自己那一點東西。所以這是一個認知的狹隘、顛倒的一個世界。10:23

  然後下一段就更匪夷所思!「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種大的地方穩下來」,你們覺得大的地方是什麼?

  有同學說是不能謗法。另外是尊敬佛陀吧?對不對?10:40

  要知道你沒有一個超越佛陀的智慧,自己要自知斤兩,然後要好好學。另外,對佛所說的法不能任性,要謙虛,都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或正體或支分,要一併地修學,所以不能謗法,要尊敬這樣大智大慧的佛陀或者有德者。然後這樣大的因果,應該說在造集無間地獄這樣的地方,你要讓自己躲開三惡趣門,躲開!最後在微細的地方、最小的地方還要小心,對吧?在微細的地方看到之後怎麼樣?還要「知入處」,是這個意思嗎?11:21

  唰!一道光,照在像金山一樣的佛陀身上,三界中智慧無能比。

  接著是菩薩,菩薩瞭解佛陀的智慧一部分,其他都不知道。

  然後底下是什麼?聲聞,那個再小,人是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瞭解的東西也越來越小。

  然後到凡夫的時候就黑的,就一個小人,然後站在全黑的地方。他就往那邊說:「啊,佛陀沒有我聰明;這個經典不對!」就一個黑暗的世界,把他像括在一個籠子裏一樣,他就在這籠子裏,然後他在這裏這樣說。他這樣說的時候,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佛,也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聲聞,他的世界裏只有誰? Myself!

  像這樣一個畫面是很撞擊的。12:09

  三界無能勝的導師釋迦佛,你必須知道宇宙間有這麼一個量,他的量就是所有的凡夫加起來、聖者加起來,所有加起來還不如他,就是有這麼一個難以想像的量存在。12:26

  我認為這可能就是一個心靈的入口,你看到了這個量之後,你才會在那小地方知道收,知道自己不足,不要那麼傲慢。不然這個量看不到,就像人說的「不敬天、不敬地」,沒有敬畏之心。沒有敬畏之心的人是最可怕的,就什麼事都做!他覺得他不畏因果,不畏殊勝境,這個人是最可怕的!12:53

  然後有一個疑問說:「我是誰?」

  我是凡夫。

  凡夫後面四個字──「根本沒有」!

  沒有什麼?

  沒有前面所說佛陀的那些,都沒有。

  因為自己就是黑暗中那個人,所以才要皈依呀!

  所以才要皈依呀!13:1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489-解釋經論需依師承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489講🍁解釋經論需依師承

講次 | 0489 (2024-04-18 ~ 2024-04-24)
標題 | 解釋經論需依師承
廣論段落 | P12-L1 ~ P12-L3 如是亦如……損於正法。」
音檔 | 7B 23:25 ~ 7B 24:52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4-LL4 ~ P225-L7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所以這一段……的謗法障。

來源:廣海明月


  我們接著聽師父的下一段,看看師父對於我們到底隨便地妄加是非,這個「妄加是非」的可能性是什麼?00:1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出在哪裡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這個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個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個東西沒辦法好想的,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這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我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地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01:46
  這一段師父還是沿著前面在分析我們,為什麼會對佛所立下的規則輕輕易易地誹謗或者否定呢?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前面說妄加是非一般不會,但是有沒有呢?有的!對不對?02:12

  「毛病出在──欠師承」。

  這個「欠師承」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有一個上師、善知識教我們佛法,我們學的很多東西,從上師那裡傳到我們這兒是清淨的,是清淨的師承;只要是清淨的師承,一定會告訴我們尊重教典,就像本論所講的:「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不能夠隨便地去解釋佛語,解釋佛語要有佛陀授記的祖師來解釋,這樣才是清淨的!02:50

  如果是沒有清淨的傳承,出現什麼問題呢?

對比一下就知道。自己看了佛經覺得:嗯,大概是這個意思!就用自己的妄情去理解佛陀的真智,在這樣一個平常見、聞、覺、知的狹隘世界裡。昨天不是對比嗎?佛是一切遍智,菩薩知道的比佛陀少很多,然後聲聞、緣覺就更少,到凡夫就沒有了。如果一個站在黑暗裡,被我執、被很多妄念所覆蓋的凡夫去解釋佛經,你們可以想像會解釋成什麼樣子!因為佛陀所說的已經超越了凡夫的眼界、超越了他的理解。尤其是空性這件事,對凡夫來說它是一個完全不現前的事,似乎是沒有這樣的東西,他怎麼去解釋呢?如果依文解義解空性,一定都解錯了!03:45

  所以這裡邊就有顯示:如果沒有師承,他就不會告訴你比如說《般若經》要怎麼看、你該去看什麼論、那個論看不懂又該怎麼看,它這個傳承是非常清淨的。如果沒有捋到這樣清淨的法脈,其實是不知道,就會依文解義去解釋。04:03

  那我們想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看到佛經之後,沒有想找一個特別明白的老師去學?

  自己看到佛經,看看就可以自己講,這是什麼問題?

  有答案嗎?

  師父說是無始劫來的習性──看見了,覺得懂了。

  「看見了,覺得懂了」是無始劫來的習性嗎?

  那我想問:懂什麼了呢?

  就懂得我看見的東西嘛!那我們看見了什麼呢?比如每天從早晨起來,一天看見的事物──看見的人、看見的事,我們都會有一個感覺、有一個見解。那麼這個感覺和見解對這個人、對這個事好像是看懂了,然後我們就會有一個我看懂的感覺,由於我看懂,就會有看懂之後的感受或者煩惱生起。05:03

  我們是不會去審視:對比於佛菩薩的智慧,此刻、今天我對我經歷過的人和事的觀察,有沒有從無自性的角度去觀察?有沒有從菩提心的角度去觀察?有沒有從因果的角度觀察?那個時候對這些是不懂的,但是人我是非、名聞利養這個是非常熟練的,所以懂也就是懂那一些。但是如果是用那些來解釋佛經的話,那就徹底地錯了!因為佛陀講的每一句法,都是針對名聞利養、貪、瞋、癡,都是它的對治品。你把能對治的講成被對治的,那就徹底是完全地顛倒了,所以就錯了!05:44

  這個地方說:「自然就懂了、自然就覺得是這樣的」,這個就是「無知」的問題。

  這個無知的問題,我們要想一想:

  到底是對什麼無知?

  有些人特別「不無知」,他覺得經驗非常地老道,對什麼東西都很了解。但是談到空性、談到菩提心,甚至談到密法,談到修定的次第,乃至一些功夫的證驗,這方面是不是無知的?因為它是挑戰你對內心世界、對自己相續的一個熟練程度,乃至於對各類煩惱現行的覺察,還有你的對治品是不是很恰當。這一些如果沒有跟善知識學過,應該是矇不出來的!你如果講的話,學過的人一聽,就能聽出來你那個是沒有學過的。但是沒有經過師承的,可能聽不出來!06:41

  所以這一段,這個無知的病怎麼救呢?也不用絕望!有清淨傳承的善知識教自己,然後做一個弟子好好學。你看,學了這段話就知道了!就是《寶性論》──《相續本母》這個論學完之後,你就知道不可以亂壞牟尼軌則,因為它會損壞正法。就是佛陀定立的、講的不能亂解釋,因為從正遍知的心續裡,或者他的身語意三業所顯示出來清淨的令眾生離苦得樂的道,是不能被一個凡夫的妄見把佛法傳錯了。07:18

  這個清淨傳承也是師父非常、非常在意的,為什麼要給我們學道次第、學《廣論》?為什麼要拚命地講《四家合註》、解釋《四家合註》,還有求法?就是害怕把佛經還有論典解釋錯了。因為佛經和論典就是有情離苦得樂的眼目,獲得正知見眼!一旦這個眼睛錯了,那就找不到哪裡是險路、哪裡是安全的路,所以他想走解脫道的時候,結果一個邪見又把他眼睛弄得像失明了一樣。損壞了正法,就損壞了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一般地大,是無與倫比巨大的損失!一切有情的利益都會被損害。08:02

  這麼大一個罪,積下了嚴重的謗法障,但是學了這段經文,還有前面所學的都是一向連貫的次第,我們就會透過聽幾節課,如果你認真聽、領會了,就可以不要造作這樣的惡業。所以真的本論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的這個殊勝!因為聽講就可以改變這樣的知見。改變了知見之後,我們就避開這樣的險坑,不要隨便地去解釋經論,一定要沿著祖師佛菩薩的論來解釋。08:34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490講-在生活中注意謗法的因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490講🍁 在生活中注意謗法的因|【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24-05-02 ~ 05-08|全球廣論第二輪



來源:廣海明月

講次 | 0490 (2024-05-02 ~ 2024-05-08)
標題 | 獲得密意需要善知識
廣論段落 | P12-L3 ~ P12-L4 故諸契經……密意莫獲。
音檔 | 7B 24:52 ~ 7B 27:27
手抄頁/行 | 第1冊 P225-LL7 ~ P226-LL2 ( 2016 南普陀版:P225-LL7 ~ P226-LL3 )
手抄段落 | 故諸契經……非常重要!

  我們先聽一下師父的帶子:00:0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呀,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就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哪裡呢?說: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00:52

  那個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哪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兩個字,它有它的必然的條件,就是簡單地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個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的、深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沒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02:09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這個公案,很容易地,我們同樣地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這個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欸,那個地方,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他就當下就體會到這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這個教授──善巧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02:42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首先最殊勝的教授是指什麼?就是顯教和密教的經典,對吧?最殊勝的教授。然後師父用了一個什麼樣的詞句?說這是寶貝!提到寶貝,一般可能會想到什麼呢?寶物啊、珍惜的什麼呀,有的時候小孩子會被叫寶貝。對於我們修行者來說,善知識的教誡是:顯教的經典和密教的經典,這是我們的寶貝、這是我們的寶物。為什麼呢?因為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這個勝者就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他的教授,對不對?03:45

  這句話是從前面推過來的,說:「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我很小的時候就在探尋,有沒有一個人他能夠知道一切對錯?而且他知道的對錯不會過一百年就被推翻了、過五百年就被推翻了。不然就等於後面的人不停地推翻前面的人的學問或者他的智慧,就證明智慧是越新的人他擁有的最正確,因為他會去驗證前面的人是錯的。有沒有一種人他超越了時間,什麼時代的人去想找尋他的錯誤、去想要超越他,其實都是不可能的?就等於說他達到了一個頂峰!04:37

  那個時候討論:「啊!你認為有一個時代的人達到了頂峰,那後面的時代的人就永遠超越不了那個時代。」有人就問我說:「那社會還在進步嗎?」那一定要把前面的人推翻了叫進步嗎?保留那種最完美的智慧,那不是人類的進步嗎?不要把好的東西丟掉,進步是要把壞的丟掉,然後好的東西保留,而不是一路全推翻,往下走。所以到底有沒有一種他是超越時空的?所以前面說:「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就是完全沒有一點錯誤,是「獨唯佛」,就佛陀!05:16

  那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呢?說:「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接著到這裡說:顯教的經和密教的經典,就是最殊勝的教授。師父的話是說:是寶貝呀!是寶貝的話,得有人能夠識得寶貝呀!對不對??05:46

  然後說:「這個寶貝呀!」師父非常親切地交代出來,就是這個寶物我們擁有它是──不能說價值連城,應該說生生世世富足得不得了!05:58

  但是能不能夠輕易地識得這個寶貝?下面就出現了那個問題,不能認識寶貝的原因是什麼?

  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

  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這是要對比一些根器不差的、業障不重的、智慧不淺的,對不對?

  在這個狀況下,是不是都沒有辦法了?

  說:不是!還有一條路。(依靠上師。)對!(依靠定量釋論。)

  如果有正確完整的解釋,我們還是可以能聽懂。06:38

  注意喔!這邊出問題囉!我提問題了。師父在這兒講說:「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那就沒有辦法了,就是後面密意莫獲,對不對?所以正確完整地對於顯教的經典和密教的經典的解釋,就等於是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的這個救星,是不是?雖然條件是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得到正確完整的解釋的話,我們就可能去獲得密意,對不對?我們自己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的人,自己去了解經續──顯教的經和密教的經的密意,是了解不了;但是如果有解釋,我們這些還是可以了解的。所以這裡邊是講了一個希望!07:25

  雖然說「如果沒有」,對不對?所以接下來目標盯在什麼地方呢?盯在我們所有人的希望,因為末代所化機變成這樣,那我們所有人的希望放在哪兒呢?就放在給我們解釋顯教經典和密教經典的那個人身上,對不對?因為他如果能夠解釋清楚,我們就全被救活了。如果他解釋不清楚,我們看經典是完全看不清楚。07:49

  如果我們密意莫獲,會發生什麼事?07:53

  「寶貝」,對於認識它的人來說是寶貝,對於不認識它來說,比如說唐朝的古董,那種上億的碗,擺這裡,舊舊的,這有什麼好的嗎?可能他又說:「沒關係!我去超市再買一個。」就對於不識貨的人就這樣。但是認識是寶物的人會覺得:哇,這個都是多少億都買不來的!認不出來,可能有的人就會選超市裡的碗,把這個價值連城的寶貝直接丟掉。08:24

  所以「密意莫獲」,因為他覺得這對我沒什麼用,或者說只有一個膚淺的作用,所以他絕對不會恭敬它,也不會珍惜它,就會把它丟掉。08:35

  密意莫獲,那個「密意」是什麼?就是讓自己和自他的生命離苦得樂的一條路,而且是一條最正確的路。那反過來就是說這不是一條最正確的路,沒有這個也可以,它不需要存在。最嚴重的是它不需要存在!因為他看不懂這個。08:55

  比如說平常的人家打一個碗有什麼大不了的嗎?那你打個十幾億的碗試試看!像那博物館的。有的人一端一盤的,像服務生在送菜的時候出事了,「咔!」全部打了,那裡面可能有十碗全部打了,那是什麼意思?你不會覺得這是無價之寶!所以這個「密意莫獲」惹禍惹的就是不是一般的,有可能會自己下地獄,然後還帶別人下地獄。大家認為呢?09:27

  我們會不會認為:「如果我去看佛經,然後我密意莫獲,我就一定會下地獄嗎?」看不懂,看不懂然後呢?你看不懂就不能拿來用啊!不能拿來用,請問這個對你有什麼用?對你離苦得樂沒用嘛!所以那個心裡邊把它擺放的位置,比如說這個是沒用的,你看你往哪兒擺?一定是往邊邊擺。09:54

  因為佛法它就是最親切的,每天都必須用的。像你到夏天的時候,可能北方你會把那個大棉被啊、羽絨服放哪兒?如果一年四季都不用的東西呢?就退、退、退,庫房,然後再退就沒有地方放,然後最後它就沒有位置了。它所謂沒有位置,因為沒有用。你看!都是飯碗啊、什麼什麼這些東西,油啊、醬油這些每天都在眼前,因為它每天用。所以佛法學了不能用,慢慢就會變成大家忽略它,覺得沒有它也活得不錯。所以這個不了解顯密的教典,對我們來說真的是災難,頂級災難型的!10:34

  那能夠救贖這種將要發生的災難,或者已經發生的災難的,就那個人、那個善知識,一定要給我們正確地講。講了之後,我們就會什麼──獲得密意,然後這些悲劇都不會發生。所以那個人就像我們的眼睛,因為他給我們光明,我們用眼睛看到那個光明,就看到這條路,我們就會把這個寶貝帶在身上,知道用所有的生命生生世世去珍惜它。所以那個善知識就非常非常重要!11:09

  那現在的聚焦點已經到哪裡?就是我要獲得密意。我要獲得密意,什麼密意?就離苦得樂啊!就是怎麼樣離苦得樂,這真相嘛!那最重要的就是那個人──能夠解釋佛經那個人。那那個人什麼條件呢?下面就出現了對不對?下面出現什麼?(定量。)注意!師父解釋說:「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這有一個什麼?「正確完整的解釋」,對吧?問大家一下:「正確」和「完整」放在一起,就正確的解釋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有個完整?(包括全部的。)(全圓道次第。)對!從凡夫到佛,就是說你可以像佛一樣。11:52

  所以這個「定量」,就是它會有必然的條件是吧!前面說造論三因是吧!然後接著出現了:「沒有具足的」,我們隨隨便便寫,會怎樣?這裡邊說:「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個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如果這個人他沒有具足那個解釋,就是不定量、他的條件不夠,然後他也不能成為善知識,隨隨便便來寫。那麼如果跟上這種解釋佛經的,就怎麼解釋的呢?根據自己的理解、根據字面、查字典,然後就把佛陀的意思講了。12:41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這個人的慧力──這個善知識的慧力要特別地強,對不對?他有一雙分辨真偽的眼睛,他有一雙慧眼。我們借助了他的這個慧眼,才能夠了解佛陀的密意,對不對?13:00

  一定要需要一個善知識!13:05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