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01-0028(毗缽舍那)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6-了義的意涵(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6講 17講 18講 19講 20講
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6-了義的意涵(二)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6



講次 | 0016 (2024-08-17 ~ 2024-08-23)
標題 | 了義的意涵(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3-L6 ~ P403-L7如中觀光……向餘引故。」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好!我們接著往下學,記不記得第幾頁呀?《廣論》403頁第6行。「如是」,跟我一起看書:00:24
如是亦如《中觀光明論》云:「何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餘人不能向餘引故。」00:41
  這也就是如《中觀光明論》中所說的:「問道:那了義又是指什麼呢?什麼是了義經呢?回答說:是指具有正量,並且基於勝義所作的任何開示,因為除此之外,他人無法引申到任何其他地方的緣故。」01:07

  《中觀光明論》中說:什麼是了義經呢?就是「具有正量」──什麼樣的量呢──能成立這段經文直接顯示的內涵的量;具有這樣的量,並且「主要它是直接抉擇勝義的角度而宣說」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依於勝義」──注意──還有個「增上而說」,就是「從勝義的角度而說」的意思。01:35

  「依於勝義增上」的「增上」,是依照玄奘大師翻譯的辦法,藏文直接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從這個角度」,或者說「基於這一點」。那中文的「增上」,在藏文裡邊有好幾個相對的詞,比如說中文增上生的「增上」,在藏文裡邊就是「高」的意思,高勝於惡趣所以是增上生;前面我們學過增上行外道的這個公案,中文增上行的「增上」,在藏文中是「超勝」的意思;還有在業果法類中提到的增上果,中文增上果的「增上」,在藏文中是「主宰」的意思。02:20

  例如開示諸法勝義中無生的經典,直接顯示的內涵就是勝義中無生,這個是可以透過正量來成立的。這裡邊的「勝義」,不是指勝義諦,而是理智在境上──注意喔──理智在境上尋找有沒有諦實的時候,如果能夠找到有諦實的事物,就是此處所說的勝義;如果找不到有諦實的事物,就是此處所說的勝義中無。02:54

  總攝一下,勝義中無的「勝義」,就是所破的勝義,也就是有諦實。有諦實存在嗎?這是不存在的。那一般情況下提到的「勝義」,它是指空性,空性存不存在?是存在的。注意喔!同樣是「勝義」這個詞,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它理解的角度有時候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當你一碰到勝義這個詞的時候,就要小心地抉擇,初學者剛學的時候。一開始每碰到一次就要想一想,然後抉擇清楚;久了之後,自然越來越熟悉了,就不會混淆它,所以你也不用太緊張。03:45

  就像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兄弟,他們分別開了兩家公司,一個是建房公司,一個是拆房公司。當你遇到他們其中的一個,一定要問清楚是哪一個公司的,不然你就會找錯人。很顯然我們想要建房,要找到那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臉;想要拆房,還得要找到一模一樣的臉,但是這兩家公司它的作用完全是相反的。據說跟雙胞胎兄弟作朋友的人,一開始也會很混亂,但久了就熟了。就像我們僧團也有雙胞胎兄弟法師,剛開始遇到的時候,我都要問說:你是誰?你是哪一個?然後他們都要自己報自己的名字。可是他們同班同學、從小一塊兒長大的,從來不會搞錯,所以都會替這個雙胞胎答說:他是他、他是他。所以遇到「勝義」這個詞,就要注意到:欸!它是相反的意思中的哪一個。這個不用慌,其實假以時日大家熟練了就好了。04:55

  舉例來說,「生滅勝義中無」是生滅之上的空性,所以生滅勝義中無要理解為「生滅中沒有所破的勝義」,不能理解為「生滅不是空性的勝義」,因為生滅不是空性的勝義這一點並不是生滅之上的空性,生滅沒有所破的勝義這一點才是生滅之上的空性。再比如開示「諸法勝義中無生」的經典,注意!開示諸法勝義中無生,那它直接顯示的內涵就是勝義中無生,也就是諸法沒有諦實的生,或者諸法生無諦實,這是可以透過正量來成立的,所以是「具有正量」,而且又從勝義的角度來說,所以是「依於勝義增上而說」。06:01

  那麼總攝一下,《中觀光明論》中說具足兩個條件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哪兩個條件?第一「具有正量」;第二是什麼?是「依於勝義增上而說」。前面我們學到了義經的條件,什麼是了義經呢?具有兩個條件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哪兩個條件?再說一遍:第一個「具有正量」,第二個「依於勝義增上而說」。看起來兩個條件,實際上可以合併成一個條件,就是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空性的經典,它所開示的內涵是符合事實的,有量作依據的,並不是開示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具備第一個條件「具有正量」。主要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基於勝義諦而開示,並且所宣說的勝義諦,什麼啊?就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具備第二個條件「依於勝義增上而說」。07:05

  接下來就會有個問題:如果主要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的話,那麼主要開示經部宗或唯識宗所說的勝義諦的經典,是不是也可以是了義經呢?那我們就得想想宗大師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從大師的見解來看不是了義經,不是了義經,了義經必須是開示中觀宗所承許的勝義諦的經典,開示其他宗派所承許的勝義諦的經典不是真正的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所以是了義經嗎?所以不是「了義經」,對不對?所以不是了義經。07:56

  佛教稱為內道,內道有幾部宗義啊?有四部宗義,對吧?你們能答得上來嗎?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對吧?每一個宗義對於勝義諦的解釋一不一樣呢?都不盡相同。而大師在〈毗缽舍那〉的章節裡,是依據佛所授記的龍樹菩薩和他的弟子月稱菩薩中觀應成派的這個見解。我們要不要了解一下其他宗義所承許的勝義諦是什麼?約略地了解一下。因為學到《宗義寶鬘》的時候,對四部宗義會有一個大概的輪廓,更進一步地學到現觀、中觀的時候會詳細地辨析。08:49

  今天我們就略舉一下。比如說經部宗承許勝義諦與無常法是同義的,世俗諦與常法是同義的,所有的無常法都是勝義諦。所以主要是直接開示無常法的經典,也是主要直接開示某一派勝義諦的經典,但不能算是「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因為就中觀宗來說無常法不是勝義諦。09:20

  唯識宗承許無外境是勝義諦,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主要直接開示無外境的經典,就是主要直接開示某一派勝義諦的經典,但不能算是「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為什麼?因為就中觀應成派來說,外境是存在的,不承許無外境,所以應成派會認為唯識宗所說的無外境這種勝義是不存在的。09:53

  所以無論是開示經部宗承許的勝義諦,例如瓶子,瓶子雖然存在,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勝義諦。開示唯識宗承許的勝義諦,例如無外境,根本也不存在,更不可能是真正的勝義諦。這兩種經典都不是「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所以都不是了義經。10:18

  有些經論在宣講了義經的內涵的時候,只會提到「依於勝義增上而說」這個條件,有人可能就會覺得只要開示某一個宗派所認為的勝義,就是「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注意喔!注意喔!為了破斥這一點,所以《中觀光明論》才加上「具有正量」這個條件,意思就是,必須開示中觀宗所承許的勝義諦才是具有正量的勝義諦,這樣的經典才是了義經。10:56

  這樣聽到這兒你們會有點暈呼呼嗎?如果有點暈了,沒關係,就是慢慢地熟悉它、慢慢地熟悉它。就像一開始我們學習《廣論》的時候,很多人也是聽了第一遍之後,覺得很歡喜但是好像也沒記住什麼。那你說:「哎呀!不行,我聽這個歡喜心都生不出來。」你耐心一點兒繼續聽,因為畢竟要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去掉無明,一定要有空性的。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不學空性是沒辦法脫離生死的。11:29

  所以大家就安忍一點。我已經費盡心思,想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千萬不要講得太難。我也不會講得太難,就是用非常、非常簡潔地方式,大家能夠不要害怕學習空性。所以當你害怕了的時候,你就要深呼一口氣,好好地祈求佛菩薩,多熟悉幾遍就慢慢地熟悉了。像勝義諦、中觀應成見等等這些,是在學前面的道次第的時候不會碰到的這些佛教的名詞,現在這裡會突然出現很多。但是聽久了之後就熟了,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你並不會覺得它很奇怪,而且覺得它非常地親切、非常有用。所以大家要努力!12:25
毗缽舍那0016-了義的意涵(二).jpg
毗缽舍那0016-了義的意涵(二).jpg (31.15 KiB) 已瀏覽 59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7-不了義的意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7-不了義的意涵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

講次 | 0017 (2024-08-24 ~ 2024-08-30)
標題 | 不了義的意涵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3-L7 ~ P403-L9由此宣說……或義未了。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翻到《廣論》403頁的第7行,有找到吧?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力集中!看原文:00:31
由此宣說之力,其不了義亦能了解,謂若此義如所宣說,不可如是而取,須引餘義釋其密意,或雖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實,除彼更須求彼真實,故非了義,或義未了。01:01
  注意喔!「由此宣說之力」的「此」,是如此的意思──透過《中觀光明論》的這段文宣說了義經需要具備的條件,透過這樣的力量,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內涵,什麼內涵呢?就是不了義經的內涵。那不了義經的內涵是什麼呢?這段經文的內涵不可以如言而取,無法如同經文所說的那樣去承許,必須解釋這段經文這麼說的密意是什麼、什麼、什麼,然後那一段經文那麼說的密意是什麼、什麼、什麼,進而引申到其他的內涵上。01:48

  比如說開示「補特伽羅有我」這樣的經典,佛陀雖然在經典中宣說補特伽羅有我,但是不能如言而取,因為事實上沒有補特伽羅我,所以必須要更進一步引申而解釋這段經文的密意。也就是說不能依照那段經文字面上的意思就直接作解釋,這是不能如言而取的,我們必須要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詮釋這句經文。這是一種引申的方式。02:25

  接下來第二種引申的方式,說:「或雖可如言而取,」「」什麼呀?「然彼非是究竟真實,除彼更須求彼真實」。這段經文雖然可以如言而取,但是這段經文所顯示的內涵是從世俗諦的角度開示的,它不是諸法究竟的真實義,不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必須在世俗諦的內涵以外,更進一步去尋求世俗諦的究竟本質是什麼,也就是真實義。03:01

  比如說開示「善業感得樂果」的經典,那善業感得樂果合不合理?是合理的,它是有量作為依據的。要不要承許?必須承許啊!但是從善業感得樂果這個點,它是不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呢?對!並不是。可以將善業感得樂果的這個內涵引申到更究竟的空性之上來解釋,換句話說,善業感得樂果這只是善業的一個作用,並不是善業之上最究竟的那個本質。所以當我們探討善業之上最究竟的本質是什麼的時候,必須要更進一步地引申到善業無諦實,或者善業勝義中無來解釋。所以開示「善業感得樂果」這樣的經典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開示「善業感得樂果」這樣的經典也是不了義經。04:11

  總結一下,不了義經有兩種吧?對吧?第一種是例如開示「補特伽羅有我」的經典,直接顯示的內涵不可以如言而取,所以要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經典的密意。第二種,例如開示「善業感得樂果」的經典,直接顯示的內涵雖然可以如言而取,但是它直接顯示的內涵是不是空性?不是空性,不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可以從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角度來解釋。那麼這兩種經典就都是不了義經,「故非了義,或義未了」,所以稱之為不了義,或者義未了。意思就是:這段經文的內涵必須要再作其他的引申,它不是在談論諸法最究竟的本質。05:03

  問大家一個問題:宗大師寫了關於中觀方面的論著有五本對不對?是非常著名的五本中觀方面的論著。那都是什麼名字知道嗎?《廣論‧毗缽舍那》肯定你們知道了,還有《略論‧毗缽舍那》就兩本了,對吧?還有《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三;還有《中論廣釋》,四本。還有一本什麼?《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這幾本論都有各自的特點、特色:《廣論‧毗缽舍那》中,廣泛地破斥了過去的修行者對於空性的誤解,強調破除自性並不等於破除一切法,必須安立緣起因果;《略論‧毗缽舍那》是省去了破他宗的部分,主要闡釋自宗;那《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這本論中,宗大師非常扼要地解釋了唯識派、自續派、應成派的宗見,以及唯識及中觀對於了不了義的不同安立方式;《中論廣釋》詳細逐字逐句地解釋《中論》的每一句、每一個理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詳細地解釋了月稱論師所寫的《入中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是這五本論著中最後一本完成的。06:59

  大家知道宗大師是多大年齡寫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嗎?宗大師是在52歲的時候寫下了《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在宗大師的心子克主傑大師所寫的《起信津梁》中,有記錄大師著作《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的過程,我們可以一起溫習一下。07:30

  在《起信津梁》中有說:「在色拉確頂寺結夏安居的那個時候,他進行了極其嚴格的閉關,也宣說了《密集五次第》,還有一些母續的圓滿次第。在許多人的勸請下,大師想要撰寫《中論廣釋》,而在詳細地抉擇這本論深細的理路的關鍵點的時候,對於一些細緻的理路出現了些許的疑惑難以釐清,因此對上師與至尊文殊做了猛利的祈求。」大師就是祈求。「然後他一時間就看到了滿虛空遍布《般若經》中關於二十空性的詞句,它們都顯現為純金的字形,並且數數地看到這樣的情景。然後大師說:『因此,對於《中論》極深細的理路也毫不費力地去除了所有疑惑。』隨後很快就寫下了《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還有《中論廣釋》。」08:36

  所以我們在學習了不了義的內容的時候,要特別地感恩大師在六百多年前為了饒益我們而寫下了如此珍貴的論典,在我們探索空性的路上有如一盞盞的明燈,為我們指引著正確的方向,避免我們在學習空性的路上走入錯路,甚至落入非常可怕的斷見,這是大師對我們無比的深恩!09:04

  大師已經寫了這麼多論來闡釋空性了,但是我們學起來還是覺得很辛苦,或者說很難懂,那這時候怎麼辦呀?當我們心中對空性生起了很難學,或者遇到很多困難和疑惑的時候,要記得怎麼辦啊?看看大師是怎麼為我們示現的呀?比如說大師想撰寫《中論廣釋》的時候,他對於深細的關鍵理路出現了疑惑,他選擇了對上師與至尊文殊做了猛利的祈求。然後就出現了什麼?相應啊!比如《般若經》的金字,二十空性的詞句,呈現出純金的(字形),而且不止一次地數數看到這樣的情景,然後就毫不費力地去除了對於《中論》的那些深細理路上的疑惑了。注意!是不費力氣地去除了所有疑惑,並不是只去一點點,也不是費了很大力氣,這兩個具足──不費力、去除所有疑惑,所以他寫下了《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和《中論廣釋》這兩部論。10:23

  大師如此的示現,對我們這些學空性的人來說有什麼啟示呢?其實大家可以好好地想一想。誰人不曾經在探索空性的路上遇到難題呢?包括被稱作第二佛陀與文殊無二無別的宗大師,都示現了這樣的一個過程。那麼對於你、我來說,是不是會遇到難題?一定會遇到!那會不會有疑惑?有太多疑惑!這個時候是選擇怎麼辦?一定要學習宗大師,要對上師與至尊文殊做猛利地祈求。那可不可以得到上師與文殊的加持呢?這個很多同學也都有體驗。所以,一定要記得:在你學習感到很辛苦的時候、心力不足的時候,一定要去祈求與文殊無二無別的上師,做祈求!11:22

  那我們在這個路上,在學習空性的路上,可不可以不祈求呢?不可以,一定要祈求上師本尊的加持!祈求上師本尊的加持,可不可以去除我們學習空性的障礙呢?一句話叫「心誠則靈」,還有「佛事門中有願必成」,對吧?如果我們的內心如此地虔誠和渴望學習空性,大師外支已成,那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上師的加持呢?得不到文殊的加持呢?一定能夠得到宗大師的加持,能夠理解比如他寫的《廣論‧毗缽舍那》到底是什麼意思。經過一輪一輪地學習,我們一定會去除對空性的太多、太多的疑惑。12:16

  所以大家一定要和我一起,我們一起學下去,不要因為難而退卻。因為輪迴是最難的,而且是無窮無盡地難,學習空性還有學懂的時候;現在的外環境非常地好,有僧團的法師翻譯,各種解釋都可以翻,我們一起班上有很多同學,沒聽懂還可以請法師解釋、消文,然後還可以祈求。所以,這是學習空性的盛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12:57
17.jpg
17.jpg (21.1 KiB) 已瀏覽 59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8-加上勝義簡別的方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8-加上勝義簡別的方式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

講次 | 0018 (2024-08-31 ~ 2024-09-06)
標題 | 加上勝義簡別的方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3-LL4 ~ P404-L1有作是說……了義之經。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今天我們繼續要往下學,請大家提起自己的心力,用一個大乘的意樂,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們要成佛;成佛一定要知道成佛的因,因要先知道就要聞法,所以要提起這樣一個意樂。00:38

  請大家翻開《廣論》403頁,倒數第4行,跟我一起看一下原文。00:50
有作是說:「諸了義經是如言可取,故若彼經宣說無生、無補特伽羅等,應須執為全無有生、補特伽羅。若不爾者應非了義,以其言聲非如言可取故。」01:16
  這一段翻譯一下,就是有人提出了一個這樣的看法──有人說了:「了義經可以如言而取,因此,如果那部經典中宣說了無生、無補特伽羅等等,既然可以如言而取,那就可以按照字面來解釋,必須認為完全沒有生滅、沒有補特伽羅。但是如果無法如言而取,無法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解釋的話,宣說沒有生滅的經典就不是了義經了。」不是了義經,那是什麼?就是不了義的,對不對?02:07

  比如說提到「空」,那到底怎樣理解空呢?有些人把空就理解成萬事萬法都是空的,空即是不存在,萬事萬法都不存在。他還有依據,說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般若經》當中宣說了「無色聲香味觸法等」,這前面都有個「無」──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等等;既然《般若經》是了義經,在《般若經》當中佛陀宣說了無色等等的詞句,那是不是就應該可以如言而取?就是從字面上直接解釋。那麼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宣說了無生,既然《般若經》是了義經,那應該就是「無生」;如果不能按照字面承許的話,就不可以如言而取。如果是這樣的話,《般若經》還是了義經嗎?《般若經》就變成了不了義經了!這是一個問題。03:17

  我們可以接著往下看,看看大師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看書:03:26
然亦未見應理,以現見眾多了義之經,如是說法大師,於遮生等時加勝義簡別故。若有一處已加簡別,於未有時亦應例加,是共法故。又此即是彼法真實,故豈能成如是說者為非了義?03:59
  大師回答說:但是也不見得他就合理,雖然有人是這樣說,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為什麼呢?因為見到許多了義經典當中,「說法大師」──請問你們覺得此處的說法大師是指誰呢?答對了嗎?此處的說法大師,就是為我們宣說無量法義的導師佛陀。佛陀在許多的了義經當中,破除生滅等的時候都有加上──注意我下面說的四個字:都有加上「勝義簡別」。比如佛陀在《般若經》當中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依勝義。」佛陀宣說一切法,都是從世俗中存在的角度來說,並非勝義中存在。這裡的「勝義」是前面所說的所破的勝義,也就是有諦實。「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依勝義」,所以佛陀宣說一切法,注意喔!佛陀宣說一切法,都是名言中存在,不是說一切法有諦實。05:25

  接著的問題是:那「名言中存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諸法之所以存在,一定是透過一個正確的名言識去安立,所以是在名言中存在。《般若經》當中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依勝義」,這段經文就是在破除生滅等的時候,加上了勝義簡別。05:55

  這裡邊提到的「簡別」,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差別的意思,簡別就是差別,加上簡別就是加上它們有差別的這個差別的意思。那麼「勝義簡別」又是什麼意思呢?它就是強調加上勝義的差別;這裡邊的勝義就是指所破的勝義,也就是有自性。比如佛陀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世俗說,不依勝義。」這段經文就是開示一切法是存在於世俗中,不存在於勝義中。那世俗與勝義到底是什麼我們以後再詳細地學,先一點點地去了解。現在就先了解一切法存在與不存在。比如說談到一切法存在與不存在,並不是平常認為的「存在」與「不存在」,而是要加上差別說「在世俗中存在,在勝義中不存在」;說明其中的差別,就是要加上簡別、加上差別的意思。07:16

  關於加上簡別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可以不要急,因為後面毗缽舍那會有一個科判,大師專門為我們講解加上勝義簡別的意思,非常貼心的教授。到那個段落我們再仔細地學習,可以敬請期待!07:34

  如果佛陀在某一部經典中加上勝義簡別,在其他沒有加上簡別的地方,比如說像《般若經》中說:「無色、聲、香、味、觸、法」,那也應該類推加上簡別,因為是共法的緣故。也就是直接加上簡別與沒有直接加上簡別的地方,其實同樣都應該要加上簡別,沒有不同之處,因為這是共同的特徵。所以經典中在一個地方直接加上簡別,發現這個地方有簡別,你就應該以此類推,推到沒有直接加上簡別,卻應該加上簡別的很多地方,那些地方都要加。08:24

  「又此」,注意!「又此即是彼法真實,故豈能成如是說者為非了義?」而且佛陀在宣說「無色」的這個經文的時候,是要宣說勝義中無色等等空性的內涵。「又此即是彼法真實」的這個「此」是什麼呢?就是指勝義中無色、無生等;「彼法」就是指色、生等法,勝義中無色等就是色等諸法的真實性。真實性是什麼?就是空性。比如說,「勝義中無色」,勝義中無色是什麼?就是色法的空性。勝義中無生呢?就是生的空性。勝義中無滅呢?就是滅的空性。此處的勝義也同樣是指──注意──是指所破的勝義,也就是有諦實。勝義中無色,也就是色法無諦實,在有諦實中沒有色法。09:34

  既然諸法勝義中無是諸法的真實性,也就是了義的勝義,怎麼能夠成立主要開示諸法真實義的經典是不了義經呢?是絕對不能這樣承許的。意思就是說:主要直接開示勝義中無生等這些內涵的經典,是什麼?是了義經。不是什麼?不是不了義經。對不對?10:05

  接著我們──深呼吸、深呼吸!反覆地、反覆地看關於了義不了義的界限、內涵,還有對於經典的這些分析,熟了之後就會一遍比一遍地更加熟,熟悉了之後,就沒有這麼緊張。深呼吸!接著往下學。看原文,接著該到「若不爾者」:10:31
若不爾者,破總體生,故亦須破別句,故不能立如是宣說了義之經。10:48
  否則的話,如果按照他宗的理路真的如言而取,佛經宣說無生、無滅就認為完全地沒有生滅,既然破除總體的生,就是破除了總體的無常,既然總體的無常不存在,那麼也會破除別相的文句,因為文句也一定是無常法、一定是生,因為無常法與生是同義的。生是總相,文句是別相,既然總相的生被破除了,那麼別相的文句也會被破除,對不對?那麼就無法安立如此宣說的了義經,因為了義經本身也是文句、也是無常法、也會生滅。所以按照他宗的理路這樣一個個推下去的話,因為佛經說無生、無滅,他宗如言而取,破了總體的生,也破了別相的經文,到最後連了義經的經文都沒法安立了。這是破得太過了,什麼都沒有了!11:54

  這樣很清晰地抉擇一下,大家要努力地、反覆地聽。聽不懂不要氣餒,覺得:「欸!這是什麼意思?好像很難琢磨那是什麼。」就熟悉、熟悉、再熟悉,慢慢地困難的也變得容易了。為什麼?因為這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相,你一直努力、一直努力豈能達不到真相!好,謝謝大家!12:35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8.jpg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8.jpg (75.14 KiB) 已瀏覽 58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9-如言可取與了義經的關係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9-如言可取與了義經的關係



講次 | 0019 (2024-09-07 ~ 2024-09-13)
標題 | 如言可取與了義經的關係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4-L1 ~ P404-L2故經或論……非不了義。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光了!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終於一起學到空性了,打起精神,別忘了大乘發心、專注聽聞。今天要學404頁第1行,提起心力跟我一起看原文。注意,開始囉!00:37
是故應知或經或論,若不就其前後所說總體之理,唯由少分語句之字面所示不可如言而取者,不壞為了義至言。又凡彼語所說縱可如言而取其義,然亦不成非不了義。01:02
  大師說:因此應當了知,如果不著眼於這部經典或論典的前後文所開示的總體道理,只因為經論當中少數個別詞句字面開示的範圍不可以如言而取,不會妨礙是了義經。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不會因為這部經典中少數幾句話不可以如言而取,就說這整部經典是不了義經。01:38

  還是要舉《般若經》,例如《般若經》中宣說「無色、無聲」,不是說沒有色、沒有聲,不是說色和聲都不存在;實際上要講的是在色與聲之上的空性,色與聲是沒有諦實的存在。色與聲存不存在?存在,但是它是沒有諦實的存在,不是色與聲不存在。不是說我們討論的事物,討論、討論,這個色、聲都沒有了!而是討論什麼?討論事物存在的方式,所以這段經文是闡釋、詮釋空性的經典。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一定要從總體的角度來學習經典的內涵,不可能只局限於其中的幾句話來看整體,對不對?02:41

  接著,也不會因為經論當中的詞句開示的範圍可以如言而取,那就成為了「非不了義」。即使是那句經文可以如言而取,可以按照直接顯示的內涵而承許,是不是那就一定是了義經呢?你們答對了嗎?不一定!那段經文可以如言而取,也不代表就是了義經。因為是否是了義經,不是看經文是否可以如言而取,而是看那段經文是否主要直接顯示空性。03:18

  所以從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說──注意喔!中觀有兩個:中觀自續和中觀應成,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說,他們雖然承許《般若經》是了義經,但是他們卻認為《心經》是不了義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心經》雖然主要開示勝義諦──勝義諦是什麼?就是空性呀!但是《心經》沒有直接開示勝義諦,所以是不了義經。在《心經》當中說「照見五蘊皆空」,藏文版的《心經》就更明確地說:「照見五蘊自性皆空。」之後也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說諸法雖然「無諦實」,但是卻是「有自性」,所以在《心經》當中講到了「照見五蘊自性皆空」,自續派不會直接按照字面而承許五蘊自性空。因此,他們認為《心經》主要是開示勝義諦,勝義諦就是空性,但不是直接開示勝義諦。所以《心經》就成了什麼?不了義經,而不是了義經。04:34

  上面的是中觀自續派。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說,不僅《般若經》是了義經,《心經》也一定是了義經。為什麼呢?因為中觀應成派認為,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自性空,所以《心經》當中說的「照見五蘊自性皆空」,應成派是能按照字面所說的內涵承許──注意喔──承許五蘊自性空。所以《心經》是了義經,不僅主要開示勝義諦,而且有直接開示勝義諦,既然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就符合了了義經的定義,當然也就可以安立為了義經。05:16

  中觀應成派及中觀自續派這兩個派,在詮釋《心經》了不了義的差別的時候,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安立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注意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中觀應成派承許諸法自性空,而自續派不承許這一點;自續派認為諸法雖然是無諦實,但是卻是有自性。所以應成派可以按照「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直接顯示的內涵承許,可是自續派有沒有辦法?自續派卻沒有辦法這樣承許。05:57

  總攝一下,了義經與不義了經的差別: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了義」字面的意思就是「內涵決定」、「內涵確定」,也就是所說的內涵確定是空性,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無法再作其他引申。「不了義」字面的意思就是「內涵無法確定」、「內涵無法決定」,也就是無法確定所說的內涵是空性、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必須再作引申。引申的方式有幾種呢?有兩種:第一種是這段經文直接顯示的內涵無法如言而取,所以要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第二種是雖然這段經文直接顯示的內涵可以如言而取,但不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可以從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角度來解釋。07:17

  以上我們就一起學習了「明了義不了義經」這個科判。在這個科判當中,我們學到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什麼是「了義經」呢?記住四個字:主要直接。主要直接做什麼呢?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勝義諦是什麼?勝義諦就是空性。那什麼是「不了義經」呢?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那了義經與不了義經是根據什麼區分的?注意喔!記住兩個字:「所詮」的內涵,是從所詮的內涵來區分的,並不是從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區分的,不是從這個角度。08:15

  那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可以依據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而區分嗎?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不可以。因為是從「所詮的內涵」是否是勝義諦空性來區分,而不是從「能詮的文字」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區分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了義經都一定是字面上可以如言而取呢?不一定。有些了義經的經文雖然字面無法如言而取,但是從前後文來看,應該要加上勝義簡別。「勝義簡別」的勝義,就是指所破的勝義,也就是有諦實,這樣的經文雖然字面無法如言而取,但還是了義經。09:14

  這裡只是簡單地學習了「了不了義經」的差別,其中還有很多需要仔細辨析的地方,我們可以好好祈求上師三寶,希望有機會以後可以一起學習宗大師所寫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就是我們僧團有超過一百人背會的那本鐵弓,講說辨了義不了義的。這樣的話,就可以更深入地學習各宗各派的見解,對於宗大師的根本立宗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對於了不了義能夠更深入地學習和辨析。09:58

  那為什麼要辨析這件事呢?因為攸關生死,對吧!如何解脫老死?一定要有最純粹的空性見,然後依著這樣的見聞、思、修,依著這樣的清淨傳承,我們才能成辦生生世世我們所欲求的了脫自他的生死,能夠去究竟地成佛。所以這件事非常地重要,大家要加油!10:30
19.jpg
19.jpg (59.5 KiB) 已瀏覽 55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0-複習:唯奢摩他非為完足,更須毗缽舍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0-複習:唯奢摩他非為完足,更須毗缽舍那

來源:毗缽舍那



講次 | 0020 (2024-09-14 ~ 2024-09-20)
標題 | 複習:唯奢摩他非為完足,更須毗缽舍那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2~ P401-LL1如是唯以……空性見解。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學習毗缽舍那,我想了一下,我覺得我們都是一段一段這樣講的,大家會不會對已學的毗缽舍那沒有一種整體感?所以我想安排一個小小的複習課,從一開始《廣論》的原文開始迅速給大家穿一下,這樣的話你們以後想要迅速地看一下,也就可以看這一講。開始囉!00:43

  獲得了如同前文所說的寂止,也就是具有內心隨其所欲安住於一個善所緣,因而安置於何處都能夠安住的無分別,而且這無分別一定要遠離沉沒的清晰──它非常清晰,遠離了沉沒,而且要具有止觀的一種利益的特徵,就是歡喜與安樂。注意喔!當練到了這種高度的時候,已經具有清晰,又有歡喜與安樂,這個時候的人的狀態活得幸福嗎?太幸福了!因為整天都是歡喜與安樂,而且頭腦特別清晰,那這樣的話其實活著就是很美了!01:41

  但是行不行呢?還是不行。僅僅如此仍然不可以喜足,為什麼?因為這樣的時光會被死主所摧壞,因為我們還必須發起對於真實性的義理無顛倒地定解的智慧,要修持勝觀。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由於僅僅這樣的定,注意喔!奢摩他的那個定它是與外道共通的。如果只是單純對這樣的定進行串習,那也如同他們的道一樣──他們的道有什麼問題?就是不能正斷煩惱種子,所以終究儘管現法是很樂,每天都很舒服、很快樂、很喜樂,但是終究無法從三有中解脫,還是在死主的口中。02:41

  所以在《修次初篇》中也提到:「既然對於所緣內心堅固,應當以智慧觀擇。如此生起智慧的光明,藉此就能夠完全地斷除愚癡的種子。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就跟外道一樣,就只能透過修定啊、透過等持,即使修到最高的天上,即使壽命有八萬大劫,那個定力消失之後,所有的輪迴中的這些事情再度地找來。因為什麼?因為沒法斷除煩惱。所以就如同佛陀在經典中說過的:『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03:44

  大師解釋說:其中提到「雖修三摩地」,就是前面所說的具足什麼呀?無分別、清晰,還有喜樂等特徵的這個等持。你雖然用功修持了這樣的定,但是還是無法斷除我執,佛陀說:「然彼不能壞我想」,是由於還沒有斷除我執,因此之後還是會產生煩惱,在這三界裡流轉。所以佛陀說:「其後」,就是你這個定境結束之後,還是「仍為煩惱惱」。「煩惱惱」的感覺是沒有一個有情會舒服的,它強烈地不知道到達多麼痛苦的境地,所以這個「煩惱惱」的問題一定要解決的!04:35

  如果心想:那麼要透過修持什麼才會獲得解脫呢?注意!到底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呢?緊接著在這段經文之後,佛陀就說了「設若於法觀無我」等一串文,就是指如果分別觀察無我之法,進而發起理解無我義理的智慧;「既觀察已若修習」,是指獲得了無我正見之後,維繫無我的正見並且修持勝觀;「此因能得涅槃果」,是指獲得了涅槃或者解脫果位之因,是什麼呀?即是無我正見。如果心想:那麼如同修持無我能獲得解脫一般,沒有無我而修持其他法,是否也能獲得解脫呢?意思就是說,只有這一個法嗎?只有這一個無我的法能獲得解脫,有沒有其他的呢?佛陀說:「由諸餘因不能靜」,就是指即使修持無我正見以外的其他道,如果沒有證得無我,便無法止息痛苦與煩惱。05:56

  這段經文極其清楚地開示了──注意──極其清楚地開示了唯有無我慧才能截斷三有的根本。我再說一遍:唯有無我慧才能截斷三有的根本,你才能夠解脫生老病死這個非常可怕的魔咒。在《中觀修次》當中也有引述這段經文,破斥了支那和尚的承許,所以對於這點必須獲得定解。因為外道的仙人雖然也具有等持、神通,哎呀!數不清的那些眾多的功德,但是極其可惜,由於沒有無我正見,所以他們絲毫也無法跨出輪迴半步,還是在死主的口中受盡輪迴的折磨。06:55

  相同地,前面的文引述了《菩薩藏經》中說:「不了解至言當中所宣說的這個真實性,僅僅獲得等持就感到滿足了,對於修定產生錯覺──修定是修持甚深義之道的增上慢,因此他也無法從輪迴中解脫。我基於這個意趣而說」,注意聽!「我基於這個意趣而說:『從他人聽聞,能夠從老死中解脫。』」這是導師世尊自己解釋了自己的意趣,清楚地宣說。「從他人聽聞」指的是從他人聽什麼呢?聽聞宣說無我。07:49

  因此要破除一種見解,這種見解是什麼呢?就是認為不必要向外從正士善知識進行聽聞無我義理的聞思,然後自己就能於內生起。就是說其實空性的道理你不用聽,你只要坐著、坐著、坐著,好像一個水杯慢慢地沉澱,空性見就自己浮上來那種感覺,自己生起來。對不起!沒有這樣的事情。就是要破除這種想法和這種執著,甚至很天真地認為這樣就可以證得空性,是沒有的!一定要跟隨善知識,聽聞佛所說的聞思修空性的法。對吧?所以佛陀才說:「從他人聽聞,能夠從老死中解脫。」這一點請不要有疑惑,也不要去質疑。08:50

  但是你說:「那我可不可以問為什麼呢?」你可以去問為什麼,但是為什麼不是說:「這是不是不是真的?」這是佛陀所說的,因為我們是學佛的,一定要學佛陀是怎麼樣去證悟空性,解脫生老病死。他是示道大師,他一定了解這所有的方式,那跟隨著他學──我們已經走到那一天!09:14

  總體而言,一切佛語有些是直接宣說真實性──宣說空性,即使沒有直接宣說真實性的,也必然是間接地臨近、歸入於真實性。在發出了知真實的光明之前,其實都無法去除愚癡的黑暗;如果發起了知真實的光明,就能夠去除愚癡的黑暗。有了光明,黑暗一定沒有;有黑暗,光明就不存在。所以只用一種專注的寂止,是不能淨化正智,也不能夠去除愚癡的黑暗,就是必須要修習勝觀。10:02

  因此心想:「要尋覓定解真實性無我義理的智慧」,必定應當尋求智慧,因為《修次中篇》中說:「接著修成寂止,要修持勝觀。應當如此地思惟:世尊一切的教言都是善妙宣說,都只是現前彰顯真實空性或者間接地趣向於真實空性。如果了知了空性的話,就能夠遠離一切見網,就如同發出光明便能消除黑暗一樣。只獲得寂止,是不能淨化正智──就是真正的智慧,或者清淨的智慧──也不能去除障蔽光明的黑暗。如果以智慧完善地修持真實,才能夠淨化正智,證達真實,唯有智慧才能正確地斷除蓋障。所以我應當安住於寂止,以智慧全面地探求真實,不應該僅僅以寂止為滿足。那真實是什麼呢?就是指勝義中一切事物由補特伽羅我及法我兩種空性。」11:32

  而真實性,在六度當中是由哪一度來證達的呢?是由智慧度證達,靜慮等等是無法證達空性的,所以不應把單純的靜慮誤認為是智慧度,一定要生起智慧。因為《解深密經》當中說:「世尊!菩薩對一切諸法的無自性性,是以何種波羅蜜多受持的呢?佛陀回答說:觀自在!是以般若般羅蜜多受持的。」在《修信大乘經》中也說:「如果不安住於智慧,菩薩信解大乘,在大乘中再怎麼行持,我都不會說能夠出離。」12:25

  好!接著我們就要到第二科。第二科、學習毗缽舍那的方法,分為幾個?分為四個。第一個是依止毗缽舍那的資糧;第二個是毗缽舍那的分類;第三是修持毗缽舍那的方法;第四、透過修持而成就毗缽舍那的標準。12:43

  我們先來複習第一科:依止無顛倒地了知至言扼要的這個智者聽聞無垢的教典,透過聽聞以及思惟的智慧發起證達真實性的正見,這是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之因的資糧。因為對於本相的義理,如果沒有徹底確認的正見,就不可能生起證達如所有性的勝觀證德。13:12

  而這樣的正見,不能依不了義,必須要依了義而尋求,所以就必須了知了不了義的差別,以證悟了義至言的義理。而這如果沒有依靠成為定量的開大車軌的大師解釋意趣的論典,就如同天生的盲者他沒有導盲的人亂走的話,會前往可怕的地方一樣。所以我們必須要依靠無顛倒的釋論,才能夠達到那個光明的地方,避開黑暗。13:51

  那麼我們要依靠的是什麼樣的釋論呢?這樣我一邊複習,你們會一邊回憶出來嗎?回憶不出來也沒問題,慢慢地就可以捋出一條線。那麼依靠的是什麼樣的釋論呢?佛世尊親自在眾多的經典與續典中極其明晰地授記,能夠闡釋聖教的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義,在三地當中眾所周知的聖者龍樹。所以應當依靠龍樹菩薩的論著,而尋求證達空性的正見。14:4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1-複習:明了義不了義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1-複習:明了義不了義經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1 (2024-09-21 ~ 2024-09-27)
標題 | 複習:明了義不了義經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1 ~ P404-L2此又分三……非不了義。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今天我們就繼續接著複習,請大家以大乘的意樂專注地聽聞。00:23

  接著就要分科,分為三科:第一、辨識了義與不了義至言;二、以什麼樣的方式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第三、抉擇空性正見的方法。開始第一科:00:42

  如果心想:想要證達真實性者必須要依靠佛語,然而由於各種所化機的意樂,佛陀宣說了各種不同的至言,所以到底應該依靠哪一種至言去尋求甚深義呢?大師就回答說:必須依靠了義的至言而證達真實義。01:10

  接著又有一個問題:那麼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呀?大師就回答說:這是從所詮的角度安立的,開示勝義的經典就是了義至言,開示世俗的經典就是不了義至言。01:33

  在《無盡慧經》中也說:「什麼是了義契經,什麼是不了義契經?凡是開示成立世俗的經典,這些名為『不了義』;凡是開示成立勝義的經典,這些名為『了義』。凡是各種詞句以及文字開示的經典,這些便名『不了義』;凡是開示甚深、難見、難以證達的經典,這些便名為『了義』。」02:20

如果心想:那麼由於開示世俗而成為不了義,開示世俗的方式又是什麼樣呢?由於開示勝義而成為了義,開示勝義的方式又是如何開示的呢?在哪部經裡呢?在《無盡慧經》中也極其清楚地開示說:「凡是以種種言語,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沒有主宰者,卻開示彷彿有主宰者,這些經典名為『不了義』。凡是開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沒有有情、沒有命者、沒有補特伽羅、沒有我,解脫之門,這些經典名為『了義』。」這段經文提到了以斷絕戲論的方式而開示無我、無生等的經典就是了義,宣說我等等的則是不了義,所以應當了知無我與無生等是勝義,出生等則是世俗。03:44

  《三摩地王經》中也說:「如同善逝宣說空性,要了知了義契經的別相;凡是開示有情、補特伽羅與士夫,要了知這一切法皆是不了義。」《中觀光明論》中也說:「因此應當了知『唯獨詮釋勝義才是了義,相反的就是不了義。』《聖入一切佛境智光莊嚴經》中也有提到:『凡是了義,即是勝義。』至於無生等,《聖無盡慧所說經》中也開示道:『是了義。』既然如此,所以要定解唯有無生等才稱作『勝義』。」因此,要執持中觀理聚及釋論才是如實地開示了義,因為詳盡地抉擇了遠離生滅等一切戲論聚的勝義的緣故。04:44

  如果心想:為什麼開示勝義與世俗被稱為「了義」與「不了義」呢?由於那段經文的意涵沒有辦法引申至其他的地方,所以名為「了義」或者「確定的意涵」。由於那段經文的意涵即是真實性的義理,所以到達了所抉擇內容的究竟──就像天邊一樣──因此無法引申到另外的地方。就究竟了!其他補特伽羅也不可能從此引申至其他地方,因為具足了能立的量的緣故。05:28

  這也如《中觀光明論》中所說的:「問:了義又是指什麼呢?就是指具足正量,並且基於勝義所作的任何開示,因為是除此以外,他人無法引申至任何其他地方的緣故。」透過這段文宣說的力量,便能夠了解不了義──所開示的義理不可以如言而取,必須解釋意趣而引申到其他地方;或者雖然可以如言而取,但是僅僅如此並非究竟真實義,在此之外還必須探索真實義──就要探索空性──所以它就是不了義,或者義理必須引申。06:20

  有人提出說:「由於眾多了義的經典都可以如言而取,所以經典中如果宣說無生與無補特伽羅,就必須執取為完全沒有生與補特伽羅。因為如果不是如此的話,就會成為非如言可取,那就應當成為不了義了!」大師說:未見得這就是合理的喔!因為見到許多了義經典當中,如此宣說的導師,在破除了生等的時候一定會加上四個字──勝義簡別。如果出現一次加上勝義簡別,由於這是共通的特徵,所以在沒有出現的段落也都應該必須加上簡別,而且這個也就是那個法的真實性,所以如此的開示豈會成為不是了義呢?如果不是如此的話,由於破除了總體的出生,也必須破除別相的詞句,所以連如此開示的了義經本身都安立不出來,無法安立了。07:28

  因此應當了知,如果不著眼於經典或論典前後文所開示的總體的道理,只因為少數個別詞句表面開示內涵的那個範圍不可以如言而取,並不會妨礙它是了義經。也不會因為經論詞句的開示範圍可以如言而取,就成為非不了義,就成為了義經典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因為你的文句要上下貫通。08:02

  以上就是我們用非常簡要的方式,把前面學過的《廣論‧毗缽舍那》原文內涵迅速地串一遍、複習了一遍。希望透過這樣的複習,你們不要聽完了之後覺得:唉,都沒聽懂啊!連起來都聽不懂。那連起來先看一看、先串一遍。串習一遍前面所學的內容,如果你還是覺得很難,要點就是不要放棄!是不太容易,因為跟以前的學習不一樣。一定要遵循佛陀的教誨,就是要反覆地聽──你得聽聞無自性的道理、聽聞空性,多聽幾遍,再多聽幾遍、再多聽幾遍……,聽到耳熟能詳,非常熟練。還要認真地祈求上師本尊的加持,一定要配合淨罪集資,因為什麼?聽聞空性要超級廣博的資糧啊!不然就是障礙叢生。09:02

  比如說,如果你學習《廣論》,學、學、學,家裡的事也不順、工作的事情也不順,不順到非常牽扯你的精力,心情也不好,就快要不能上廣論班了,這個事情是什麼意思?就是資糧有點不對。所以這個時候不要像障礙顯現的那樣就不去聽,怎麼辦啊?多供養三寶、多念三十五佛懺。你沒有時間拜,也可以念啊!靜下心來念,念一遍也很快。供養上師三寶,多聽《廣論》,平復自己內心的這個起伏,因為起伏太強了就會比較辛苦。一定不要因為狀況不好而陷入長時間的憂鬱,一定要提醒自己:不可以長時間心情不好,要練習著從不好的心情中跳出來,也就是配合淨罪集資。09:58

  學習聽聞,於上師本尊祈求加持,配合集資淨障,因為前輩的祖師都是這樣學的,那我們這樣學了,不能了解嗎?一定會越來越了解的,因為方法就是這樣,就像《廣論》裡邊說的:「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我們能不能聽聞空性呢?在聽了!能不能聽懂呢?慢慢一點點越來越懂。能不能思惟和修行呢?「悉能修學」,對不對?大家不要停息地聞思修空性,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學了,所以一定要加油!10:4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2-根本教典中觀師及隨持中觀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2-根本教典中觀師及隨持中觀師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2 (2024-09-28 ~ 2024-10-04)
標題 | 根本教典中觀師及隨持中觀師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4-L3 ~ P404-L6第二如何……持中觀師。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請大家翻開《廣論》404頁第3行,請大家集中心力,用大乘的意樂,我們一起來看《廣論》原文:00:25
第二、解釋龍猛意趣之理為何者:若作是念:如是《般若經》等至言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者厥為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00:48
  第二科、以什麼樣的方式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呢?接著大師提出一個問題,說:《般若經》等至言開示一切諸法都毫無自性生滅等,能無顛倒地解釋《般若經》等至言密意的人,就是龍樹菩薩,那麼解釋龍樹菩薩意趣的順序是如何產生的呢?就那個次第嘛!佛陀在《般若經》中宣說諸法無自性生、無自性滅等等,我們平時誦《般若經》的時候,也經常會誦到無生、無滅這樣的經文,誰能正確無誤地解釋《般若經》的意趣呢?就是佛陀親口授記的──你們大家可以一起說嗎?龍樹菩薩!01:43

  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的意趣之後,是不是就結束了呢?不是的。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的意趣之後,其他論師也要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那麼其他論師又是怎麼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呢?那些論師是否是依次出現的呢?我們往下看一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看書:02:13
答:此中,若聖天者,阿闍黎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皆依之為量,等同阿闍黎,故彼父子是餘中觀師所依根源。故諸先覺稱彼二師名「根本教典中觀師」,稱諸餘者名「隨持中觀師」。02:44
  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大師回答說:其中,佛護論師、清辨論師,還有月稱論師、靜命論師等大中觀師,都公認聖天菩薩是與龍樹菩薩相當,堪為定量,所以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父子二人都作為其他中觀師的依據。因此,先輩祖師稱呼他們兩位是什麼呀?「根本教典中觀師」,其他的中觀師就被稱為「隨持中觀師」。03:23

  佛護論師、清辨論師,還有月稱論師、靜命論師,這幾位祖師都是大中觀師。佛護論師是應成派的開派祖師,他出生於印度的南方,出家受戒之後,精研三藏和四部密續,通達自他一切宗義。之後前往──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印度的那爛陀寺,依止龍樹菩薩聽聞學習了顯密的教法,特別鑽研圓滿詮釋《大般若經》顯義空性次第的《中論》,究竟通達了《中論》的密意,並且如實地專修,他親見了文殊菩薩,還著作了釋論。在佛護論師所寫的釋論中,最有名的釋論就是《佛護論》。當年宗大師示現證達空性前,就是拜讀了《佛護論》,並且得到了佛護論師的加持而示現證達空性。04:25

  清辨論師是中觀自續派及經部行中觀自續派的開派祖師,普遍認為清辨論師是須菩提尊者的化身。他出生於南印度的王族,後來出家修行,他親見了金剛手菩薩,並且成就殊勝的等持,他也是依止龍樹菩薩學習中觀。由於龍樹菩薩所傳的中觀正見意涵幽微,清辨論師為了引導眾生漸次地領悟中觀正見,寫了什麼呀?《般若燈論》、《中觀心論》,還有《分別熾燃論》等論著,開創了經部行中觀自續派,當時追隨清辨論師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05:19

  月稱論師是應成派的持大車軌師,也是中觀應成派最具代表性的傳承祖師。他出生於印度南方,幼年的時候通曉五明,出家之後就跟隨著偉大的龍樹菩薩、聖天菩薩、清辨論師的弟子學習顯密的教義,尤其遍學中觀論疏還有密續典籍。傳說月稱論師曾經擔任那爛陀寺的住持許多年,晚年他返回了家鄉廣建寺院,據說月稱論師住世三百多年,利生事業無數。那他一生的著述呢?有《明顯句論》、《入中論》,還有《四百論釋》等等權威的中觀論疏,還有密教的論典。在月稱論師所寫的中觀論著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入中論》。《入中論》從深廣兩種角度解釋了《中論》的密意,透過闡明一切法無自性的道理,成立了不共於自續、唯識的立宗。例如承許諦實執為煩惱障,以及承許阿賴耶識、自證、無外境三者不存在,闡明了《中論》深奧的應成正見,也闡釋了凡夫地的三法──大悲心、菩提心、無我慧,以及有學位的菩薩十地、無學位的佛地等廣大行的內涵,教導我們無所偏廢地修持《中論》所闡述的深廣二道。06:57

  靜命論師呢?靜命論師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開派祖師。他出生於孟加拉,年少的時候在親教師智慧藏座前出家,並且依止親教師研習律藏,之後就依止調伏軍論師聽受了《現觀莊嚴論》。由於觀察到了深見、廣行這兩個是不可以偏廢的,所以他進一步精研了龍樹菩薩所傳的空性教授,並且著作了《中觀莊嚴論》。八世紀中期的時候,他應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到了西藏,修建了著名的什麼寺你們知道吧?修建了著名的桑耶寺。最初他度了七個人出家,對吧?那個時候。開始建立了僧伽制度,並且宣說了戒律與中觀。靜命論師駐錫西藏,一直住在那直到示寂。他主要的弟子,就有赫赫有名的獅子賢論師與蓮花戒論師等大祖師。08:15

  除了上述的幾位大中觀師之外,還有其他的大中觀師,他們都是依聖天菩薩作為定量,將聖天菩薩視為龍樹菩薩一樣都是堪為定量,可以作依據的。這個「彼父子」──「父」就是指龍樹菩薩,「子」就是指聖天菩薩,有時候也稱為「龍樹父子」。龍樹菩薩及聖天菩薩是其他應成派及自續派的中觀論師所依的根源、所依據的源頭,所以過去的先覺智者,稱龍樹菩薩及聖天菩薩為「根本教典中觀師」,佛護論師及清辨論師等其他的中觀師是「隨持中觀師」。中觀師可以分為根本教典中觀師及隨持中觀師這兩種。09:16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毗缽舍那0022.jpg
毗缽舍那0022.jpg (72.06 KiB) 已瀏覽 40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3-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3-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3 (2024-10-05 ~ 2024-10-11)
標題 | 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4-L7 ~ P404-LL4又有一類……亦有許者。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上次我們學習到中觀師可以分為哪兩種啊?根本教典中觀師及隨持中觀師這兩種。那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中觀師不同的派別,看看是怎麼分的。請大家翻開《廣論》404頁,看第7行,原文:00:37
於此又有一類先覺善知識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軌理而立名者,略有二類大中觀師,謂於名言許外境有者,名經部行中觀師,及於名言許無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觀師。01:02
  此有一些先輩的善知識說:透過安立名言的方式而命名的中觀師有兩種,哪兩種呢?承許名言中有外境的,就是經部行中觀師;承許在名言中沒有外境的,就是瑜伽行中觀師。經部行中觀師與瑜伽行中觀師──注意喔──不是從安立空性的角度來區分的,而是從安立空性以外的世俗法的角度來區分的。空性以外的法就是世俗法,也就是這裡所說的什麼呀?對!這裡所說的名言。01:50

  從安立名言的角度來說,中觀師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名言中承許有外境的──這裡的外境,是指與內心不同實質、不同體性的外境;在名言中承許有這種外境的,稱之為經部行中觀師。經部宗承許與內心不同實質、不同體性的外境是存在的;這類中觀師在這方面的想法與經部宗是相順的,所以稱之為經部行中觀師。02:26

  第二種是在名言中不承許外境的,也就是在名言中不承許與內心不同實質、不同體性的外境,稱之為瑜伽行中觀師。唯識宗承許與內心不同實質、不同體性的外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法都是心的體性,萬法唯心;這一類中觀師的承許在這方面的想法與唯識宗相順,唯識宗也稱之為瑜伽行派,所以將這類中觀師稱之為瑜伽行中觀師。這兩種中觀師──注意──是從安立名言的角度來分類,也就是從「在名言中承不承許外境」這個角度來分類的。03:19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03:22
就許勝義理而立名者,亦有二種,謂許勝義諦現空雙聚,名說理成如幻,及許勝義諦唯於現境斷絕戲論,名說極無所住。」二中初者,許是靜命論師及蓮花戒等。其如幻及極無所住之名,印度論師亦有許者。03:56
  說透過承許勝義的方式命名的中觀師,有幾種啊?也有兩種:將「現空雙聚」承許為勝義諦的,名為理成如幻;將「對於顯現僅僅遮斷戲論」承許為勝義諦的,名為極無所住。在這兩種當中,承許前者理成如幻就是靜命論師與蓮花戒論師等。如幻與極無所住的名字,是某些印度論師也承許的。04:32

  所以從安立勝義的角度,注意喔!從安立勝義的角度,中觀師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承許現空雙聚是勝義諦,稱之為什麼?理成如幻。「現空雙聚」就是顯現與空性兩者聚合,這裡的顯現是指顯現有法,比如顯現瓶子、顯現補特伽羅,在所顯現的有法之上,運用正理破除諦實成立顯現的那一分與諦實空的那一分聚合,就是現空雙聚。承許現空雙聚是勝義諦、是空性的,就稱之為理成如幻的中觀師。05:23

  第二種是承許在顯現上僅僅遮斷戲論是勝義諦、是空性,稱之為什麼?極無所住。這類中觀師不承許現空雙聚是勝義諦,那麼什麼是勝義諦呢?在顯現分上僅僅遮斷諦實戲論的無遮,是勝義諦。這裡的「戲論」就是指有諦實,遮止諦實就是這裡的「斷絕戲論」。那麼承許在顯現上僅僅斷絕戲論,除了遮止諦實的戲論以外,不會再引申出其他法,所以稱之為「唯於現境斷絕戲論」,承許這就是勝義諦,就稱之為什麼?極無所住的中觀師。這兩種中觀師,是從安立勝義的角度來分類,也就是從「承許什麼是勝義諦」的角度來分的。06:23

  「二中初者,許是靜命論師及蓮花戒等。」在理成如幻與極無所住這兩種中觀師當中,先覺承許靜命論師與蓮花戒論師等是第一種中觀師,也就是理成如幻的中觀師,承許現空雙聚是勝義諦。這以上是先覺的說法。06:49

  接下來宗大師說:「其如幻及極無所住之名,印度論師亦有許者。」就是不只是藏地的論師,有些印度論師他也承許理成如幻與極無所住的這個名稱,所以這兩個名稱不是藏地的先覺自己開創的,就是它發源地不是藏地,在印度就已經有論師這樣承許了。07:15

  總攝一下,今天我們學到藏地先覺的承許:從安立名言的角度而命名的中觀師有兩種──承許名言中有外境的,是經部行中觀師;承許名言中沒有外境的,是瑜伽行中觀師。從安立勝義的角度而命名的中觀師也有兩種:將現空雙聚承許為勝義諦的,是什麼?是理成如幻。對不對?將對於顯現唯遮斷戲論承許為勝義諦的,是極無所住。07:53

  接下來下一節課,我們會學習:宗大師對於這兩種分類,他是如何看待的、如何解釋的。敬請期待!08:07

23.jpg
23.jpg (53.86 KiB) 已瀏覽 32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4-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並非善說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4-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並非善說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4 (2024-10-19 ~ 2024-10-25)
標題 | 藏地先覺區分中觀師的方式並非善說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4-LL4 ~ P405-L2總其印藏……故非善說。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請大家翻開《廣論》404頁倒數第4行。看原文:00:20
總其印藏自許為中觀之論師,雖亦略有如是許者,然僅決擇龍猛菩薩弟子之中大中觀師有何宗派,若諸細流誰能盡說?00:38
  宗大師說:一般自詡為中觀的印度與西藏的論師當中,也有少數人如此承許,但是應當要抉擇的是依隨於龍樹論師的中觀大師們的宗派是如何的,至於那些細節有誰能夠解說呢?01:03

  一般而言,自詡為中觀師的印度論師或者藏地論師,有些論師也會承許前面所說的安立名言的方式,但是這裡只是抉擇龍樹菩薩弟子當中的大中觀師有哪幾派,因為這些對於抉擇空正見才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如果要仔細地辨別所有的中觀師的派別,宗大師說「若諸細流誰能盡說」,誰能夠說明所有的細支流派呢?是非常困難的。01:39

  接下來,大師就引了覺慧大譯師的一段話,請看書:01:46
又其覺慧大譯師云:「就許勝義理之門所立二宗,是令愚者覺其希有之立論。」此說極善,02:01
  大家熟不熟悉覺慧譯師啊?覺慧譯師就是善慧譯師的侄子,噶當派的一位祖師,在公元1059到1109這個階段的。覺慧譯師他從小追隨著叔父善慧譯師,學習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十八歲的時候就到印度留學,學習經論長達十七年。在學習期間他翻譯了《量論莊嚴》等等,並且還有校訂舊的譯本。就是在翻譯、校對。三十五歲就返回了家鄉,弘法十七年,講授《定量論》還有慈氏五論等,許多僧眾雲集到覺慧譯師駐錫的地方跟隨他學法。由於覺慧譯師與叔父善慧譯師都著重講授因明學,使桑樸寺成為當時研習因明學的中心,非常地繁榮。覺慧譯師住世到五十一歲就示寂了。03:09

  覺慧大譯師曾說:「從承許勝義的方式的角度安立為兩種,這是使愚昧的人感到驚奇的論述。」宗大師的評價說:「覺慧譯師的這種說法是極其善妙的!」我們想:這是怎麼回事呢?覺慧譯師說:「藏地先覺從安立勝義的角度,安立理成如幻與極無所住這兩種中觀師,這種說法是讓愚昧的人覺得很稀有的論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你們可以想想這句話什麼意思?能聽出來不是讚美吧!是不是?不是說這樣的說法是稀有的善說嗎?並不是啊!是一種反諷。「這種說法只會讓愚昧的人覺得很稀有」,你們覺得稀有了嗎?實際上是無法令智者傾心的,意思就是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宗大師引完覺慧譯師的說法之後,又說:「此說極善」,宗大師覺得覺慧譯師的說法是非常、非常好的!為什麼呢?我們再往下看:04:28
以見彼等所許,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義許為勝義諦,理智所量為勝義諦隨順故,假名「勝義」,《中觀莊嚴論》及《光明論》俱宣說故。04:49
  因為見到他們的主張,是承許理智比量所量的義理本身就是勝義諦,由於理智的所量是勝義諦的隨順品,所以名為「勝義」,這一點在《中觀莊嚴論》與《中觀光明論》中都有宣說。05:05

  「彼等所許」的「彼等」,就是指先覺所說的理成如幻的中觀師。那先覺怎麼認為呢?先覺認為:理成如幻的中觀師承許只在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內涵上安立勝義諦。理智比量證達了什麼內涵呢?就是證達現空雙聚,也就是「有法與無諦實的差別法聚合的內涵」,例如「瓶子與瓶子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瓶子之上的「現空雙聚」;「無常與無常無諦實聚合的內涵」,就是無常之上的「現空雙聚」。他們承許只有這樣的內涵是勝義諦。理智比量所證達的如幻的內涵包含兩部分,第一個是顯現有法,第二個是什麼?破除諦實,這兩個部分合起來才會成為如幻。06:22

  接著大師說:「理智所量為勝義諦隨順故,假名『勝義』,《中觀莊嚴論》及《光明論》俱宣說故。」這句話是宗大師破斥先覺的承許。先覺認為:靜命論師與蓮花戒論師等理成如幻師,承許現空雙聚是理智比量的所量,而且是勝義諦。但是宗大師認為:靜命論師與蓮花戒論師的論著中,並沒有說現空雙聚是勝義諦,只說現空雙聚從破除諦實的角度來說是隨順勝義諦,所以假名安立為勝義,並不是真正的勝義、勝義諦。這點在靜命論師所寫的《中觀莊嚴論》,以及蓮花戒論師所寫的《中觀光明論》中都有說到、有這樣說。勝義諦與空性同義,只要在「勝義」這兩個字後面加上什麼?加上「諦」字,就是指空性。07:24

  在這裡邊再解釋一下,剛剛有提到「理智」,理智就是抉擇對境的理路智慧,理智可以分為抉擇勝義的理智,以及抉擇世俗的理智,那這裡邊是討論抉擇勝義的理智,也就是討論抉擇空性的理智。那麼抉擇空性的理智,又可以分為抉擇空性的分別心──注意喔──抉擇空性的理智,又可以分為抉擇空性的分別心以及抉擇空性的現量,例如聖者現證空性的等引就是抉擇空性的現量,也是抉擇空性的理智;那理智比量就是透過各種正理抉擇空性的比量,我們稱之為什麼?理智比量在思考。08:25

  先覺認為理成如幻師承許:抉擇空性的理智比量所證達的現空雙聚就是勝義諦。但是宗大師依據《中觀莊嚴論》及《中觀光明論》,成立先覺所說的現空雙聚的內涵只是什麼啊?隨順的勝義諦,並不是真正的勝義諦空性。有沒有聽清?08:58

  這段聽起來會吃力嗎?還好吧?接著再看原文,還可以再往下學喔!說:09:12
又諸餘大中觀師,亦不許以正理斷除戲論之義便為勝義諦,故非善說。09:20
  其他諸位大中觀師也不承許只用正理斷除戲論的意涵就是勝義諦,所以先覺的說法並非善說。除了靜命論師及蓮花戒論師以外,其他大中觀師也不承許「在顯現的有法之上,只用正理遮除所破諦實的戲論,這種現空雙聚的內涵」就是勝義諦,所以先覺的說法並非善說。09:48

  有沒有聽清?會覺得吃力嗎?第一次聽到嗎?那唯一的辦法就是重複、重複地聽,慢慢熟悉就覺得輕鬆一些了。好,大家加油!10:15
024.jpg
024.jpg (61.83 KiB) 已瀏覽 28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5-中觀師的分類方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5-中觀師的分類方式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5 (2024-10-26 ~ 2024-11-01)
標題 | 中觀師的分類方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5-L3 ~ P405-LL5智軍論師……自續之二。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我們又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了,請準備好你的大乘發心,還有專注。今天我們學習《廣論》第405頁第3行。準備好了?我們一起要看原文。00:33
於此,智軍論師云:「聖父子所造中觀論中,未明外境有無之理。其後清辨論師破唯識宗,於名言中建立許有外境之宗。次靜命論師依瑜伽行教,於名言中說無外境,於勝義中說心無性,別立中觀之理。故出二種中觀論師,前者名為『經部行中觀師』,後者名為『瑜伽行中觀師』。」形成次第顯為如此。01:24
  這段話是在講什麼呢?「對此,智軍論師曾說」──這裡的「」是指什麼呀?就是指解釋龍樹菩薩意趣的這個出現的次序。智軍論師曾說: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師徒被稱為「聖父子」,「父」就是指龍樹菩薩,「子」是指聖天菩薩。在聖父子所著的中觀論典中,沒有明確地提及有無外境的道理。在這之後,清辨論師就破斥唯識宗,而論述名言中是有外境的這個宗派。在其後,靜命論師依著瑜伽行的教典,也就是唯識的教典,開示名言中無外境與勝義中心無自性,創立了與清辨論師的想法不同的中觀學派。所以就出現了兩種中觀論師,前者,也就是清辨論師還有他的追隨者、隨學的人,被命名為什麼?「經部行中觀師」。後者,也就是靜命論師及他的隨學者,被命名為「瑜伽行中觀師」。02:49

  宗大師引完智軍論師的這段話之後,大師就自己總結說:形成的順序確實是如此的。02:59

  好!接著我們再往下看。03:04
然月稱論師,雖於名言許外境有,然不隨順餘宗義師門徑,故不可名「經部行者」。如是有說同婆沙師,亦極非理。03:23
  說月稱論師雖然承許在名言中有外境,但是與有部師和經部師、唯識師還有其他宗義論師的門徑是不相契合的,就是不一樣,所以不可以將月稱論師稱為「經部行師」。意思就是,中觀師不一定是經部行中觀師或瑜伽行中觀師其中的一種。例如月稱論師雖然承許在名言中有外境,但會不會因為承許有外境,就說是經部行中觀師呢?是不會的。因為月稱論師雖然承許有外境,但他所承許的外境存在的方式,與其他宗義師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地,有一些藏地的智者由於月稱論師在名言中承許外境,又不承許自證分,所以承許月稱論師與有部師是相同的,這也是極不合理的!因為月稱論師承許外境,但不承許實質成立,這一點與有部師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月稱論師之所以不承許自證分,根本原因是因為不承許諸法有自性,而有部師承許一切法皆有自性,這一點也是完全地不一樣,完全不同!04:41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04:48
雪山聚中後弘智者,於中觀師安立二名,曰應成師及自續師。此順《明顯句論》故,莫謂杜撰。05:03
  這裡的「雪山聚」是指雪域,就是藏地。因為藏地被雪山環抱,所以稱為「雪山聚」或「雪域」。藏地後弘期的智者們,對於中觀師安立「應成師」及「自續師」這兩種名稱。那為什麼稱之為「應成師」呢?由於承許僅僅透過應成論式,就可以直接生起證達所立的比量,所以稱之為「應成師」。那為什麼又稱之為「自續師」呢?承許僅僅透過應成論式無法直接生起證達所立的比量,而是必須要依靠自續正因,所以稱之為「自續師」。05:55

  中觀師分為應成師及自續師這兩種,這是後弘期的智者們對於中觀師的分類。宗大師說:藏地智者們的這種說法,與月稱論師所著的《明顯句論》相符順,所以切莫認為這是私自杜撰的。意思就是這是有清淨依據的。有聽清嗎?06:19

  好!我們再往下看。06:22
故就名言許不許外境定為二類。若就相續引發定解勝義空性之正見道理而立名,亦定為應成自續之二。06:39
  說中觀師的命名方式,雖然不是只有前面講到的隨順經部的經部行中觀師,以及隨順唯識的瑜伽行中觀師這兩種。但是總體而言,確定只有承許外境與不承許外境這兩種,所以從承許名言方式的角度,決定為名言中承許外境的中觀師,以及不承許外境的中觀師這兩種。07:09

  如果就相續中引發定解勝義空性的這個正見的方式而命名的話,也決定為應成與自續兩種。應成師就是承許:僅僅透過應成論式,就能夠直接在心中生起空正見。那麼自續師承許什麼呢?他們承許說:只有用應成論式是無法直接在心中生起空正見的,必須要依靠自續正因才能在心中生起空正見。07:43

  很顯然這兩派都是要生起空正見,對不對?中觀宗分為什麼?應成派與自續派,是從心中生起空正見的方式來命名的,對不對?這種分類方式,也是流傳至今最為普遍的分類方式了。08:11
毗缽舍那0025.jpg
毗缽舍那0025.jpg (64.17 KiB) 已瀏覽 24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6-隨行佛護及月稱論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6-隨行佛護及月稱論師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6 (2024-11-02 ~ 2024-11-08)
標題 | 隨行佛護及月稱論師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5-LL4 ~ P406-L1若爾於此……所有密意。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昨天講那一講你們有沒有複習呀?應該覺得還不是特別難吧!同樣地,要有一個大乘發心的意樂來一起學習毗缽舍那。請大家翻開《廣論》405頁倒數第4行,和我一起看原文:00:36
設念:若爾,於此諸大論師應隨誰行,而求聖者父子意趣?00:49
  如果心想:如同前面我們學到的,過去出現了這麼多解釋龍樹菩薩父子意趣的論師,每一位論師都這麼地了不起,那麼我們為了令自他了脫生死,想要學習空性、證悟空性,到底要隨學這些論師中間的哪一位啊?跟隨哪一位來尋求龍樹父子的意趣呢?這是一個問題吧!然後看看,宗大師會回答我們。01:22
現見大依怙尊宗於月稱論師派,隨行於彼,於是此教授之諸大先覺,亦以此派為所宗尚。01:41
  這裡的「大依怙尊」就是指阿底峽尊者。大依怙尊阿底峽尊者是宗於月稱論師派,隨學於月稱論師,奉為定量。於是此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諸位先輩大上師,例如博朵瓦大師等等噶當派的祖師們,也是將月稱論師派奉為主要,宗於月稱論師的什麼呀?應成派。02:11

  好!我們再往下看。02:14
月稱論師於《中觀論》諸釋者中,唯見佛護論師圓滿解釋聖者意趣,以彼宗為本,更多採取清辨論師所有善說,顯現略有非理亦為破除,而正解釋聖者密意。見彼二論師所有釋論,解說聖者父子之論最為殊勝,故今當隨行佛護論師、具德月稱,決擇聖者所有密意。02:54
  月稱論師在觀察《中論》的諸多解釋當中,誰能如實地圓滿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呢?月稱論師見到佛護論師毫無錯誤、圓滿地解釋了聖者龍樹的意趣,於是月稱論師以佛護論師的說法為基礎,以此為主,同時也採用了清辨論師的眾多善說,並且對於清辨論師的釋論中有些許不合理的部分,運用正理破斥,闡述聖者龍樹的意趣。03:30

  然後宗大師說:見到佛護論師與月稱論師這兩位論師的眾多釋論,在解說聖龍樹父子的論著方面是非常、非常殊勝的,所以在抉擇空正見的時候,將隨學佛護論師與具德月稱論師沒有顛倒地抉擇聖者龍樹的意趣。在這裡邊,大師為我們非常清晰地抉擇出:要通達龍樹父子的密意,一定要隨學誰呀?隨學佛護論師。還有誰?月稱論師。04:03

  這一段教誨,是宗大師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走出來的清淨無垢的解脫道。其實大師本身無量劫來早已經成佛了,但他為了教導我們後世的弟子,要讓我們明白:如果想要正確地了解空性的內涵,必須要如理依止具量的師長,聽聞佛護論師與月稱論師這些大論師所寫的論典。04:29

  那麼從共通顯現上來看,在宗大師這一生剛開始修學毗缽舍那的時候,大師所觀修的正見示現也不是清淨的中觀正見,這個時候大師所觀修的正見是「無所有見」。為什麼大師會如此示現呢?因為那個時候中觀法類在藏地還不興盛,即便有些人自詡為中觀師,都分不清楚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差別,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廣論‧毗缽舍那》當中──以後我們會看──列舉的錯誤想法。比如說:認為自宗什麼都不承許、什麼都不執著,這就是究竟的應成派的空正見。宗大師當時也示現出好像認同這樣的見解。05:21

  有一天,大師在一個法會的場合中,就和僧眾一起念誦《般若經》。這時候大師一邊課誦、一邊隨文思惟,當念誦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文的時候,大師就思惟四種空性的內涵,對於任何都不執取的見解心裡覺得很舒適,於是就將心安住在那個見解上,入定了。大師入定的時間非常長、非常久,甚至連法會都結束了,大家都已經離場了,大師自己還沒有察覺,還在大殿裡打坐入定,然後得需要別人去提醒他,大師才出定。可見大師當時修定已經很有力,但是那個時候所觀修的內涵,大師示現為不是真正的空性見。06:18

  之後宗大師有機會透過喇嘛鄔瑪巴當中間翻譯,向文殊菩薩請問法義。文殊菩薩就問他說:「你最近在觀修什麼呀?最近在做什麼事情啊?」大師就回答說:「我最近在觀修中觀正見。」文殊菩薩就問大師說:「既然你是在觀修中觀正見的話,那你所觀修的中觀正見是哪一種中觀正見呢?」宗大師那個時候就將他內心的感受,以及他所認為的中觀正見向文殊菩薩啟白,然後問說:「我的見地是應成派的見解?還是自續派的見解呢?」文殊菩薩回答說:「什麼都不是!」這個時候宗大師就覺得很納悶:我學了這麼久,既然我所學的都不是中觀正見,那我應該到哪一位上師的座前,才能學到真正的中觀正見呢?為了求到中觀正見,不論路程再遙遠、過程再艱辛,甚至不惜身命,也要去求到它!07:21

  大師對於聖龍樹父子宗規的中觀與密集金剛法類有極大的求知欲,因此大師在向文殊菩薩請問的時候說:「在藏地,探討這些法類的上師,誰是最厲害的?」是不是你們也想知道?07:38

  文殊菩薩就回答說:「沒有比仁達瓦更好的!但是他依舊無法讓你發起完全斷定的圓滿證悟。還是由喇嘛鄔瑪巴擔任翻譯,由我來為你講解,那是最好的。你要避世遠俗,依止寂靜之處,按照上述的三合實修,善加努力地修護所緣行相,不久將會獲得那些意涵。」就是文殊菩薩親自教宗大師。08:07

  至尊文殊對大師開示了應成和自續的差別,以及俱生我執和遍計我執所執取的「我」、正因所破的粗細的標準、通達正見的標準、應成派安立世俗的方式等等,文殊菩薩對於這些內容都作了極為簡練的提示。大師向文殊菩薩啟白說:「我對於您所闡釋的空性內涵,仍有不懂的地方。」然後菩薩就回答宗大師說:「這沒關係!你對於我所講的這些內容千萬不要忘記,要寫下筆記。並且在這之上,必須要做到三件事情:一、要將上師及本尊看成是無二無別來作祈請;二、要精勤不懈地淨罪集資;三、要用理智觀擇教典並仔細地思惟。結合這三者進行修持,切勿輕易地感到滿足,要長時間善作觀擇。等待時機一到,再加上我現在為你播下的這些種子作為因緣,你將會迅速地獲得善妙的領悟。」09:21

  這一段傳記,宗大師示現的這種對空性學習的次第,還有他依止本尊努力地探究的這個精神,顯示了學習空性的時候要有一點耐心,對吧?不要輕易地下結論,即使不懂也沒關係,為什麼?因為我們有依止宗大師從文殊那裡聽來的空性的教授,這是非常珍貴的我們學習空性的一個叫什麼?像範本一樣──看宗大師是怎麼學習的。10:01

  我們在下一堂課會繼續學習文殊菩薩對宗大師的引導,以及宗大師為了證悟空性所做的努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聽聞,好好地在內心中銘記宗大師對我們的饒益,可以學到這麼清淨圓滿的中觀正見,實在是大師的恩德!10:30
毗缽舍那0026.jpg
毗缽舍那0026.jpg (68.23 KiB) 已瀏覽 24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7-宗大師修學空性的歷程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7-宗大師修學空性的歷程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7 (2024-11-09 ~ 2024-11-15)
標題 | 宗大師修學空性的歷程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5-LL4 ~ P406-L1若爾於此……所有密意。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文殊菩薩在對宗大師作教誡的時候,還有特別提醒大師說:「顯現品與空品二者,絕對不可有所偏倚,尤其必須重視顯現分。」00:32

文殊菩薩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是說在觀修空性的時候,像業果、輪迴、解脫這一切的法,都是名言所安立的顯現分。這些法存不存在?這些法是存在的,不能因為諸法無自性就認為萬事萬法都不存在,這點是學習空性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01:08

  有很多人在觀修空性的時候,他就會有一些失誤或者說有很大的失誤,這個失誤是什麼?他把「所破」破得太過,破得太過之後,他就會生起一種叫無所有見,這個無所有見會認為一切萬法都無法安立。無法安立是什麼意思?就是虛無,什麼都不存在了,什麼都可以不存在。因此文殊菩薩在對宗大師作教誡的時候,就對於這一點有非常鄭重地、很大力地強調。有沒有發現這種觀察是來源於文殊?01:57

  關於佛法的扼要,以及應該依止什麼樣的教典而尋求正見等等,文殊菩薩也做了無量的開示。文殊菩薩跟大師說:「印度的善巧班智達所寫的著作也有少許例外,不可以認為完全無誤,不可以認為只要是印度班智達所寫的論典就一定全部都是正確的。」就是看書也要能夠看出來哪一部分是不太對的,你想他的慧力要多強啊!印度班智達的作品、注疏喔!因此在大師請問文殊菩薩的時候說:「關於解釋聖龍樹意趣的著作,可不可以執持月稱論師的論著是完全沒有錯誤的?」文殊菩薩回答說:「月稱論師是上方世界佛土中某尊如來跟前的一位菩薩,觀察力和心力都最為超勝,他為了闡明聖者龍樹的宗規、教法的心要,因而乘願來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他所解釋的聖龍樹意趣,無論是於顯、於密都沒有絲毫錯誤。因此,你在一切時處當中,必須定解月稱論師的著作為純然可信的依處。」這個就是文殊的教誡。03:40

  之後,大師就到了沃卡這個地方閉關專修,做淨罪集資。注意喔!你看看大師在學習空性的時候閉關專修,做什麼呢?淨罪集資。剛開始的時候,大師不斷地禮拜,就好像是閉大禮拜的關哪!拜到石頭上都留下了禮拜的痕跡。在這個過程中大師親見了三十五佛之後,還是不斷地、繼續地淨罪集資。那時候大師還有用曼達供養的方式來積聚資糧,當時據說天氣是非常寒冷的,他不斷地供養曼達的過程中手都破皮了,開裂、出血,但是大師沒有停。04:37

  雖然大師以非凡的毅力做淨罪集資,但是仍舊沒有很快地通達甚深的空正見,因此大師就曾經想:「像彌札大成就者,還有龍菩提阿闍黎等那些大師現在還在印度,要去他們的座前求得正見,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了!」然後又形容說:啊!好像在上面被風鼓舞著,在地上是被水推動著一樣。就是說他那個力量,想要去求善知識解釋空性的力量,宗大師示現非常非常地強烈,即便是上千位的三藏法師流著眼淚挽留也擋不下來。然後他已經走到了洛札這個地方,也就是藏地的南邊靠近印度、尼泊爾的這個邊境,這時候遇到宗大師的上師洛札大成就者虛空幢。05:41

  由於本尊金剛手菩薩的指示,最終大師還是決定留在了藏地。在那幾年大師就修復了精奇寺,廣造佛像、興辦供養、和合僧眾、弘揚戒律等許多淨罪集資的偉大事業。同時不斷地觀察抉擇應成見和自續見的要點,但對於究竟的扼要處,大師覺得依舊是沒辦法生起將所有的不安都徹底根除的那個定解。06:20

  後來大師去了沃德貢傑山的山腳下,一個叫拉頂的這個僻靜處。在那裡大師視上師與至尊文殊無別而多番地殷重祈求,同時不斷地閱讀佛護論師所寫的《佛護論》,以及聖天菩薩的《四百論》,還有月稱菩薩的《明顯句論》等中觀大論師們所造作的論典,而且一邊讀、一邊做深細的研究和仔細的抉擇。06:57

  後來,有一天大師在睡夢中,他夢到了聖龍樹菩薩父子五尊聚在一起,正在討論自性有無的要點。其中有一位名為佛護的論師,他身色青藍,體型魁梧,手持著《中觀》的這個梵本就放在大師的頭上做加持。第二天大師醒來的時候,就把《佛護論》打開來看,突然間對於其中第十八品〈觀我法品〉、第十九品〈觀時品〉這個段落,他仔細看的時候,就通達了「在唯名言假立當中,業果互不相違」的安立方式,進而證達了應成派的中觀正見。這時候大師生起了對佛陀無比的信心,所以寫下了著名的《緣起讚》。08:04

  宗大師這一生示現的學習空性這個過程,大家可以看到應該是也滿艱辛的!因為放眼望去,他的空性見不知道該找哪一位善知識解釋,實際上內心裡是非常煎熬的。但是他沒有因為這樣的困境而停止,繼續去尋覓,包括得到本尊的教誨和指示。一個那麼有修行的人,他就像剛入門的人一樣,做那麼廣大的集資淨障。像拜大禮拜、像供曼達,這個我們四加行法裡邊是平常都要做的,那樣的高僧,他這麼勤懇地做這些加行法。你可以知道:我們要了解空性是不是要學大師一樣!而且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地研習中觀論典,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地尋覓善知識,祈求善知識和祈求本尊。09:07

  這裡邊有一個最清晰的路線,就是示現要依止佛護論師及月稱論師的論典。比方說:中觀論典這麼多,翻開很多大藏經,很多人就閱藏,但閱藏能不能閱出來無自性宗呢?你能不能分辨出來呢?是很難的!沒有認真地學過是很難的。所以大師這樣的示現,明白地告訴我們要依止佛護論師及月稱論師的論典,才能無誤地證達空性。這是經過千辛萬苦親身驗證的黃金般的經驗,大師把他領悟的內涵都寫在大師自己的中觀著作中。就是說這一路他走過,他告訴我們會怎樣、怎樣、怎樣,寫得非常清楚。10:00

  因此我們要怎麼做呢?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期盼著學習空性,有些老學員都三、四十年學《廣論》,就是很想要學空性!這麼多年的盼望,甚至有的人覺得是多生多劫的期待,能夠學到清淨無誤的空性見。那我們要怎麼做呢?這一生這個機會就來到我們眼前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殷重地去閱讀大師中觀方面的論著。如果無法閱讀這麼多中觀論著的話,那麼要怎麼做?對呀!學習宗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尤其是毗缽舍那,其實也就已經足夠了!10:46

  很多年我們看我們的《廣論》書,我這是一個單本,如果是看那個厚的話,就發現我們很多學員的書,前面又讀、又寫都變色了,只有到毗缽舍那那部分,哎,清白如許啊!因為沒有學。所以我就希望開始學毗缽舍那之後,毗缽舍那那個後半部分也慢慢地由於不停地翻動、不停地翻動,就看出這個學的人是多麼勤懇地在學習毗缽舍那。11:18

  《廣論‧毗缽舍那》非常扼要地開示了中觀正見的精華,但是中觀正見深不深奧?是非常深奧的。所以宗大師在寫《廣論》的時候,他自己都猶豫要不要寫出來。因為想:最大問題是寫了有人懂嗎?所以那個時候文殊菩薩──你看本尊又出現了!文殊菩薩就勸勉宗大師,說:「你還是要把止觀章完整地寫完,即便是沒有上等的利益,仍然有中等的利益。」可見毗缽舍那是很困難的,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靠自己用功,自己看看書啊,理解了一些理路,然後就覺得懂了宗大師的空性見,一定要在宗大師所說的這些毗缽舍那的正因資糧上長久地努力!12:16

  還記得前面正文中,大師提到的「正因資糧」是什麼吧?如果你們在我眼前,我就會說:「你,回答一下!」「親近無倒了達至言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你們可以把它背下來!12:49

  所以如果聽空性的時候感覺到困難──一定會感覺到困難,因為這畢竟是最高深的真理的部分──我們會覺得好像吸不到氣一樣。但是不應該氣餒,因為當你覺得難的時候你就要積聚資糧,就前面講過的那些。為什麼?因為現在已經值遇宗大師的圓滿教授,不是毗缽舍那沒寫,是寫了,寫了之後看不懂!看不懂就學呀!學了不懂,再學!只要肯堅持歡喜不斷地學下去──當然有的時候也會生一些苦惱,但是這個苦惱會使我們更加堅定地探尋下去。所以在「三合引導」上要努力,種下聞思空性的善妙習氣。13:49

  非常期許我們有一天一定要正確無誤地通達空正見,因為「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三主要道,這就是宗大師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他被稱為第二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對我們無比、無比的深恩。這個深恩是誰傳遞給我們?師父啊!對不對?很多的善知識帶給我們的。我們這一生的最、最、最美好的一個相遇──相遇師父、相遇宗大師教法、相遇空性見。你會不會覺得你是多麼、多麼幸運的人!要不要隨喜自己?也隨喜很多、很多我們一起學習毗缽舍那的同學們。14:44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能夠學習空性的機會。堅持下去!14:5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8-趣入真實性的次第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28-趣入真實性的次第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



講次 | 0028 (2024-11-16 ~ 2024-11-22)
標題 | 趣入真實性的次第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6-L2 ~ P406-LL4第三決擇……而得法身。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好!準備好了嗎?我們要一起學習毗缽舍那了。今天是406頁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27
第三、決擇空性正見之法,分二:00:33
  這是科判。00:34
一、悟入真實義之次第;二、正決擇真實義。今初:00:45
  這個科判就到了第三科,第三科是「決擇空性正見的方法」,聽了是不是很引人入勝?決擇空性正見的方法。它分為兩個:第一個「趣入真實性的次第」,就是你去學習空性的次第是什麼;然後第二是「正式決擇真實性」。我們第一科就是看看接下來大師提出了什麼問題?兩個問題,看原文:01:14
若作是念:此中何者名為所應獲得實性涅槃?及能得彼方便──悟入實性,又從何門而悟入耶?01:27
  這兩個問題是什麼呢?如果心裡想:那麼在此什麼是所要獲得的真實性、徹底超越痛苦及痛苦根本的涅槃?而能獲得這樣的涅槃的方法──就是能趣入證達真實性的次第,又是從什麼樣的門徑趣入呢?大門在哪裡呢?這兩個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再往下看大師怎麼回答。02:01
答:若內若外種種諸法,實非真實現真實性,即此一切並諸習氣永寂滅故,於一切相悉皆滅盡我我所執,為此所得實性法身。02:23
  答道:內外種種諸法──請問內外種種諸法是什麼?內就是指眼、耳、鼻、舌、身等,外就是色、聲、香、味、觸等,這種種諸法,事實上並非真實卻顯現為真實性;將這一切錯亂顯現連同它的習氣完全地寂滅,由此而在一切情況中,徹底滅盡我與我所執執取從事物各自那一方面所成立的一切錯亂,獲得這樣的果位,就是在大乘階段中所要獲得的果位真實性,也就是什麼?佛陀的法身。03:09

  那再往下看,看原文:03:21
如何悟入實性次第者:謂先當思惟輪迴過患令意厭離,於彼生起希欲棄捨。次見若未永滅其因,則終不能得還滅果,便念何事為輪迴本,而求其本,故於薩迦耶見或曰無明為受輪迴根本之理,須當至心引生定解,發生真實斷彼欲樂。次見若滅薩迦耶見,賴於發生智慧,通達無彼所執之我,故見必須破除其我。次依能害此我為有、能成其無之教理而獲定解,是求解脫者不容或少之方便。04:26
  這段原文有點長,我們可以仔細地再重新看一下。說:如何趣入真實性的次第?首先要思惟輪迴的過患。有沒有想過趣入空性的次第一開始是要思惟輪迴的過患?對!宗大師是這樣講。首先必須思惟輪迴的過患,這裡邊的「過患」,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過」是指貪欲等因,「患」是指出生、衰老等眾多的苦果,透過思惟輪迴的過患,令內心畏懼而厭離,對輪迴產生強烈地想要捨棄它的心。捨棄什麼?輪迴。這是一個心路喔!心路歷程。05:20

  接著必須見到:如果不透過斷除輪迴的因──業與煩惱、業與煩惱,輪迴是永遠都不會還滅的,就是它不會停止的;於是心裡想:到底什麼是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不停地生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那個魔咒是什麼?那個根本是什麼?那個按鍵是什麼?所以就更進一步地追尋那輪迴的根本。經過如此地追尋,而對於壞聚見或者無明成為輪迴根本的道理,必須從內心深處發起定解。就是你抓到了這個就是根本,而生起了什麼?不造作地想要斷除輪迴根本因,那個因就是無明或壞聚見,生起要斷它的心了!06:12

  「壞聚見」就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梵文音譯,壞聚見是義譯,我們執著在五蘊上有一個──注意聽喔──我們執著在五蘊上,有一個不觀待分別心假立、自方成立的我;事實上,所謂的「我」,只是在五蘊的聚合體上假立的,而且我是會壞滅的,所以稱之為「壞聚見」。「壞」是指無常,「聚」是指眾多,我們執著有一個恆常獨一的我,佛陀為了告訴我們所執著的是無常的、是眾多之法聚合而成的,所以名為「壞聚見」。07:08

  好!我們再接著往下看。接著看原文:07:14
如是於我我所無少自性獲定見已,由修此義而得法身。07:23
  如此對於我與我所沒有絲毫的自性,獲得了定解的這個正見。那獲得這樣的正見夠不夠呢?是不夠的,不應該停留在這裡,應該更進一步地,透過串習正見的意涵──就是堅持不斷地串習,最終便能夠獲得佛陀的究竟法身。07:54
毗缽舍那0028.jpg
毗缽舍那0028.jpg (85.96 KiB) 已瀏覽 103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