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41A~80B)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八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八卷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夠真正的深入,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的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的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淨、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都流的快乾了,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的、慢慢的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p. 112 (6)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它有七寶,最差的就用米、麥,他就然後呢拿一把,觀唸,這個中間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的供養,那怕一綻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我很窮,我其他都沒有,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呢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什麼等等,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迴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咒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的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了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插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其以後呢慢慢的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這是我們的共業,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的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確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窮瓦那樣去,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就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的現起。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的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
p. 1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求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也覺得很喜足,得到一點點,我唸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這個好,然後呢拜了幾佛,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應該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聽聞,如理的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的精進。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業果,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井裡面種出種種的寶物。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相當於我們現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吉相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有這麼一件事情,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是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的長相圓滿,又絕頂聰明,非常歡喜。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生了一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寶天一樣的,家裡面也有一個八尺的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婿,結果碰上了,一談居然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好高興,然後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生活的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的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佛就告訴他。說那個因緣是在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也是一樣,凡是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有很多善心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的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有一天她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的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他想到這樣,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他太太看見了,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的找到,凡是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好歡喜,把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又跑著去把那個桶,他找到了一個瓶,把它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拿這個銅板,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鏡子就跑著去供養。那時候佛正在那受齋,那個佛旳他們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的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億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億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所以如果你如法供養,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的清清楚楚,不眼前供養的功德比眼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我們太差,我們應該高興說,現在了解了好高興趕快努力。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著罪過。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不要多久,慢慢的,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勝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歸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是屬於一切有情也找到正式歸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是說我們歸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須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有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歸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歸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的苦、這麼的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歸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只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歸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歸依!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叫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一切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式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的我們不想做的它叫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的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歸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歸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歸依的時候,這個歸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賭,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歸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歸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的了解,它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它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就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質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一一為什麼明明白白的、更深一層的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的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的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的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在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歸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的歸依,勤勤懇懇的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夠真正的深入,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的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的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淨、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都流的快乾了,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的、慢慢的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p. 112 (6)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它有七寶,最差的就用米、麥,他就然後呢拿一把,觀唸,這個中間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的供養,那怕一綻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我很窮,我其他都沒有,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呢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什麼等等,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迴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咒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的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了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插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其以後呢慢慢的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這是我們的共業,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的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確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窮瓦那樣去,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就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的現起。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的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
p. 1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求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也覺得很喜足,得到一點點,我唸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這個好,然後呢拜了幾佛,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應該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我們要好好的聽聞,如理的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的精進。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業果,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井裡面種出種種的寶物。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相當於我們現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吉相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有這麼一件事情,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是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的長相圓滿,又絕頂聰明,非常歡喜。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生了一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寶天一樣的,家裡面也有一個八尺的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女婿,結果碰上了,一談居然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好高興,然後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生活的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的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佛就告訴他。說那個因緣是在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也是一樣,凡是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有很多善心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的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有一天她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的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他想到這樣,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他太太看見了,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的找到,凡是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好歡喜,把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又跑著去把那個桶,他找到了一個瓶,把它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拿這個銅板,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鏡子就跑著去供養。那時候佛正在那受齋,那個佛旳他們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的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億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億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所以如果你如法供養,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的清清楚楚,不眼前供養的功德比眼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我們太差,我們應該高興說,現在了解了好高興趕快努力。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著罪過。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不要多久,慢慢的,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勝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歸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是屬於一切有情也找到正式歸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是說我們歸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須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有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歸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歸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的苦、這麼的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歸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只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歸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歸依!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叫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一切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式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的我們不想做的它叫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的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歸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歸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歸依的時候,這個歸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賭,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歸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歸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的了解,它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它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就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質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一一為什麼明明白白的、更深一層的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的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的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的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在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歸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的歸依,勤勤懇懇的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九卷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九卷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殊勝利益,就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說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p. 113 (10)
【◎ 初中有二四聚。】
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得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就它的質來說,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常的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不管就它的質或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三寶的意義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就是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而說我相信三寶,那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他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所以信心真不可思議;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完全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的信心越純,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我們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密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你假定信得過三寶去皈依,這個福德大的不得了,這福德假定有樣子、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簡直是大的無法想像的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用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面,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說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做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對不起,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的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有多大,你看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就像什麼?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所以這皈依福報有這麼的大法。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假若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這個是超脫輪迴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三千大千世界呀怎麼能容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真是聞所未聞,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上來,正式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正式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證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二獲大歡喜,】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不一定,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的很,他不一定歡喜,它現在這個地方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說假定我們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正式如法如理去皈依,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在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心力一直跟著外面在轉。因為你跟著外面轉,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裡面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他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時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
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唸書,叫你去唸書,你正要唸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擾你了,那個時候你唸書唸不好,為什麼?因為耳根所對不行,就是這樣。還有就是說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那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以後,然後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你才能夠深入。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能夠如理如量的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你去想這個世間,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所謂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是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個什麼感受?說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所以你如果說真正的能夠這樣,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做什麼?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就說念佛,說世間這麼可怕,現在到極樂世界這麼快樂,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的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的就轉過來了,這麼一點點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你想我們現在對佛法真可以說是皮毛一點點,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歡喜真是無量無邊的多。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它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想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依止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現在真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是實在好。你能夠這樣的作意思惟,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你覺得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的,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就是越歡喜。
p. 114
【三獲三摩地,】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內心很寧靜,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就得到清淨。所以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就是這四個。另外一點,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也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跟據著這個資糧,你善根增長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處處地方跟它去做,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內涵是什麼?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膚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所有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不單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就是我們絕大部分這個人都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木藝的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他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有營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葯,你一定聽他的,怎樣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持了素,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勝解障的內涵,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些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再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都是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要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這樣,我說應該,可是說有人告訴他,他說那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嗎?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他現在考考你們了,對呀!我們說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的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的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說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到底應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的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是自己在學佛,實察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的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彩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不離依止。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又到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真正得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平常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的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的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它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那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天為什麼歡喜?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說?好呀!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所以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常常跟那個這個天上的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的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確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你升天去了,請問你願意做那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升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年,請問你願意採那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年享天福,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論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殊勝利益,就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說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p. 113 (10)
【◎ 初中有二四聚。】
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得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就它的質來說,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常的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不管就它的質或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三寶的意義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就是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而說我相信三寶,那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他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所以信心真不可思議;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完全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的信心越純,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我們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密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你假定信得過三寶去皈依,這個福德大的不得了,這福德假定有樣子、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簡直是大的無法想像的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用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面,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說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做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對不起,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的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有多大,你看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就像什麼?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所以這皈依福報有這麼的大法。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假若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這個是超脫輪迴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三千大千世界呀怎麼能容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真是聞所未聞,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上來,正式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正式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證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二獲大歡喜,】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不一定,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的很,他不一定歡喜,它現在這個地方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說假定我們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正式如法如理去皈依,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在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心力一直跟著外面在轉。因為你跟著外面轉,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裡面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他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時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
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唸書,叫你去唸書,你正要唸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擾你了,那個時候你唸書唸不好,為什麼?因為耳根所對不行,就是這樣。還有就是說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那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以後,然後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你才能夠深入。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能夠如理如量的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你去想這個世間,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所謂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是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個什麼感受?說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所以你如果說真正的能夠這樣,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做什麼?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就說念佛,說世間這麼可怕,現在到極樂世界這麼快樂,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的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的就轉過來了,這麼一點點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你想我們現在對佛法真可以說是皮毛一點點,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歡喜真是無量無邊的多。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它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想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依止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現在真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是實在好。你能夠這樣的作意思惟,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你覺得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的,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就是越歡喜。
p. 114
【三獲三摩地,】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內心很寧靜,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就得到清淨。所以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就是這四個。另外一點,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也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跟據著這個資糧,你善根增長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處處地方跟它去做,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內涵是什麼?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膚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所有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不單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就是我們絕大部分這個人都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木藝的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他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有營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葯,你一定聽他的,怎樣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持了素,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勝解障的內涵,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些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再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都是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要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這樣,我說應該,可是說有人告訴他,他說那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嗎?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他現在考考你們了,對呀!我們說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的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的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說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到底應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的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是自己在學佛,實察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的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彩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不離依止。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又到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在這地方我隨便一提。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真正得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平常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的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的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它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那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天為什麼歡喜?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說?好呀!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所以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常常跟那個這個天上的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的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確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你升天去了,請問你願意做那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升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年,請問你願意採那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年享天福,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九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十九卷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下面是
p. 114 (7)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的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它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的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地方的傳承的這個師承,說的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說進入內道。它說所以說,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得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的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的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它,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學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那麼在這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委屈了,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趕快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葯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它,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的上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個什麼現象?你有苦你覺得這個苦,現在要找它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的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了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形相上面是學佛,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嗎?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了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來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這個苦呀!然後一心皈投於它。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呀!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跟佛怎麼訴冤?南無阿彌陀佛,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現在會煩惱的?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惟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懂得了,真感謝。是不是要這樣?必然的結果。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
現在的的確確的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皈依好,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到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的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的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生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痴痴獃獃站在那裏,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他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善巧的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的思惟,他結果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做一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的,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的話,一看不行我現在是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這一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就覺得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皈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不是佛弟子,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皈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儀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歸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那裡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守這個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自己,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呀!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了佛,的的確確無法衡量的大。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的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徹底淨除。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嗟囊法天子這個因緣經還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的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它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慧光或者是慧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只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那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墮落豬當中,你不要說天上墮在豬當中,我們人間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地方去在那裡住一天,我們實在是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天上面?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些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那時候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人,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嗟囊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到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你只要皈依。不過要注意呀!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升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升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了,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
p 115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歸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了,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的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它馬上有護法神來護持你,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的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形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的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方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的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的也成就。就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裏面去應供。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龍宮這麼好,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的持戒,認真的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功了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的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個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得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的成佛,成佛的話,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下面是
p. 114 (7)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的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它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的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地方的傳承的這個師承,說的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說進入內道。它說所以說,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得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的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的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它,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學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那麼在這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委屈了,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趕快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葯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它,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的上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個什麼現象?你有苦你覺得這個苦,現在要找它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的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了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形相上面是學佛,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嗎?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了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來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這個苦呀!然後一心皈投於它。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呀!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跟佛怎麼訴冤?南無阿彌陀佛,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現在會煩惱的?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惟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懂得了,真感謝。是不是要這樣?必然的結果。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
現在的的確確的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皈依好,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到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的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的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生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痴痴獃獃站在那裏,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他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善巧的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的思惟,他結果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做一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的,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的話,一看不行我現在是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這一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就覺得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皈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不是佛弟子,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皈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儀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歸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那裡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守這個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自己,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呀!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了佛,的的確確無法衡量的大。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的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徹底淨除。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嗟囊法天子這個因緣經還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的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它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慧光或者是慧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只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那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墮落豬當中,你不要說天上墮在豬當中,我們人間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地方去在那裡住一天,我們實在是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天上面?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些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那時候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人,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嗟囊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到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你只要皈依。不過要注意呀!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升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升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了,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
p 115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歸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了,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的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它馬上有護法神來護持你,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的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形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的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方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的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的也成就。就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裏面去應供。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龍宮這麼好,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的持戒,認真的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功了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的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個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得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的成佛,成佛的話,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15 (8)
【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經過憶念思惟以後,會發現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都在裡頭,那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的歸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好處,就是難捨,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都要歸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叫你真正的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就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它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就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著那裡,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怎麼念佛才好?簡單,你只要曉得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至少我曉得這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下面:
【◎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真正歸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守護這個歸依,絕對不棄捨。歸依尚且如此,你歸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沒有基礎,不要說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真正歸依的人,哪怕生命可以捨掉,歸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生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歸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很多人沒有歸依的人,他沒有長壽,這很明白,要不然到時候照樣的死。這樣你不就冤枉了嗎?不就冤枉了嗎?假定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三寶,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時,你能夠歸依,苦惱卻是慢慢的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正式歸依了,知道了正確的做,業障漸漸淨除了,苦於是漸漸遠離,這個都從歸依開始,歸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歸依了,那這算什麼歸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的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立誓。咬緊牙關,誓是什麼?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做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歸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其中我們歸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他下面告訴了我們說,歸依了以後應該注意的幾樣東西,所以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通常說密教吧!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勝如來是南方,西方是阿彌陀如來等等。或者到哪個地方,歸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歸依這個佛,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真正歸依,就是歸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道炬,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的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原原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這麼說,經是這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這個就是跟前面必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p. 116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這是說他的師承,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內鄔蘇跋,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推數到佛。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瓏跋嚩道次第中。】
告訴我們這個來源。上面就是我們歸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
【◎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你歸依了以後,萬一有違犯了,怎麼辦?還有怎麼是棄捨?這個道理說一下。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
有一類、有一派這麼說,如果說你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當中有六種違犯了,那麼你就棄捨歸依了。哪六種?
【謂初三種各別學處】
初三種,就是歸依了佛,不應該歸依其餘的大師。以及歸依了法,要離於損惱性,歸依了僧,不可以與外道共住,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共住,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記得。除了這三樣東西以外,下面還有。
【及恆修歸依,】
我們正式歸依了以後,要恆修歸依。假定說不經常去,那麼又錯了。或者,在下面第五:
【為命不捨。】
第六,
【供養三寶。】
這個六樣東西。如果說你做不到的話,那就等於捨棄了。有一派呢,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另外有一些說要成了,九樣東西違背了,那麼就是捨棄了,加上後面三種就是。
【各別學處,】
後面的三種再加進去。就是上面這個六種加上各別學處的後面三種。
【其餘僅成虧損之因,】
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這是差一點,虧損了,不是違背。這個是前面說。
【然作是思,】
那個地方告訴我們,宗喀巴大師。但是你假定說,腦筋當中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念,那麼這個就錯了。怎麼樣呢?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假定說你遇見了困難,乃至於是有生命危險,你就棄捨了三寶,那麼那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棄捨了歸依。這樣的話:
【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為什麼原因?他說雖然真正歸依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儀軌或者什麼等等。當然你要捨的時候,你還是對著某人,我現在不歸依了,棄捨了。實際上你的心裡面,形式上面沒有這麼做,可是心裡邊已經違背了。本來歸依了三寶以後,你心裡面一定是依止、執取,這個大師是唯一的歸依處。然後所說的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的準則,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裡面現在你想,這個不行、不行,這樣做的話,生命受了傷害了,而不要不要。心裡面這樣想的話,你違背了你歸依的時候這個內涵。那個時候,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歸依。既然沒有真正的歸依,當然捨棄掉了。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如果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僅僅是對上面告訴我們歸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那些道理你沒有做好,稍微一點違背,那個就是因地當中不圓滿,種了一個棄捨的因,並沒有產生棄捨三寶的這個實質上的結果。
【◎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所以歸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
假定說這個歸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內心上面真實歸依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是最安全、最殊勝、最超勝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說過太多了。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不管是裡邊、外邊,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與無情的傷害,裡邊是種種煩惱惑業等等的,都不能傷害。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歸依了以後,有歸依這個功德的差別,你歸依了以後,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會退轉。就是退轉的話,它也少。現在我們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轉很容易。然後生起來以後呢?倍轉增長。加倍加倍的很快的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由此我們了解曉得了,也必定從前面所說的,由於了解三界之內的真相,無常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的苦,所以怖畏這個苦,然後要找解脫,找到真正歸依之處,而至心受持。然後呢努力不違背,這個是歸依的最最主要的一個內涵。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照著去做,一定得到這個功德。
【◎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進一步我們要想,對啊!我們念到死,無常的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這個這麼恐怖,然後就想為了怕苦,要找可以歸投依靠救護的地方。結果你找到了三寶,歸依了三寶。他又告訴我們怎麼學,這樣去學,他怎麼救?他怎麼把我們救起來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下面說。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現在就告訴這個道理了,以經上面有證成,然後解說這個道理,經上面怎麼說?集法句上面,這個真正能夠斷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傷害我們,真正能夠避開傷害我們痛苦的這個道路,現在我告訴你是誰?那這個是如來,如來是大師,這真正的一個大師,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爾等應須行,你們應該跟從著他、聽著他、照著他去做,那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
【佛是歸依的大師,】
真正的老師。
【僧是歸依正行的助伴,】
那個僧是歸依了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的同伴,這個很重要的。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所以正確歸依的是什麼?是法寶。這句話,注意!我們真正歸依的是法寶。這地方有個問題提出來了。前面告訴我們我們正歸依的是佛寶,不是所有的一切。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歸依的是法寶,請問,到底是哪一個?很多經上面都說:歸依的唯一的是佛寶,現在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歸依的是法寶。我現在請問你們,這裡面有沒有矛盾?你們想一想,答案明天再說。我有時候到了明天,忘記掉了。現在記性不太好,希望同學當中提醒我一下。剛才好像也有一個問題,我現在也忘記了,提醒我一下,我來告訴你們。我主要是鼓勵你們好好的想一想,你們如果想一想,然後我一提,你就得到那個宗要,得到那個宗要。不要怕想錯,真正說起來,我們是一定是錯的,假定我們一定對的話,那我們何必來學?我們都對了嘛!實際上,正因為我們都是錯的,所以一定要學,這個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錯,怕不懂。不但是不怕錯,而是更應該了解不懂。所以經過你思惟,更找出來你錯誤的地方。你經過了思惟提出來,把你的漏洞都能夠遮蓋住。這樣,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好好的增上,懂不懂?這是我所以要你們思的原因。你們也應該善巧利用這個機會,這是對你們最佳幫助。如果說你們想著,哎呀要叫你們自己想去了,這對你們自己的最大的損失,這是要注意的。那麼繼續下去。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因為你真實的得到了這個法,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脫了。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這個法寶,所謂得到法寶是什麼?
p. 117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這個才是法寶,法以教證為體,大家還記得嗎?法是什麼?內涵教證兩樣東西。教是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這樣。然後呢你學會了,照這個教去行,驗證了如法如理得到這個圓滿的東西,叫做法寶。所以最起碼的,乃至於一點點,都由於如法的聽聞理解,然後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結果經過這個修持以後,遠過、積德。遠一分過,就是離開一分苦;積一分德,就得到一分樂。從「遠」方面說,叫「斷」;從德方面說,叫「證」。所以無非都是這樣的斷證兩件事情,這樣的繼續的倍倍的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不是說這個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絕對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這地方說得很清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大家不想學則已,想學這裡說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費時間;唯一的辦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聽聞;要聽聞一定要找善知識,所以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得到了善知識正確的引導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得到了這個法寶。得到了法寶,苦惱就解決,功德就安立,一樣一樣都行了。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增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所以說。
【◎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的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到什麼樣好的果報,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真理正法這樣的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如果說你這樣的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那個心裡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裡偷偷懶,你不願意。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你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縮在那個地方,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受無邊大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的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你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的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假定說,你不努力的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的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的長時期的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縱然你怕苦,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他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這個要靠什麼?靠對於業因感業果的這個道理,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15 (8)
【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經過憶念思惟以後,會發現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都在裡頭,那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的歸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好處,就是難捨,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都要歸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叫你真正的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就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它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就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著那裡,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怎麼念佛才好?簡單,你只要曉得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至少我曉得這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下面:
【◎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真正歸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守護這個歸依,絕對不棄捨。歸依尚且如此,你歸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沒有基礎,不要說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真正歸依的人,哪怕生命可以捨掉,歸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生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歸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很多人沒有歸依的人,他沒有長壽,這很明白,要不然到時候照樣的死。這樣你不就冤枉了嗎?不就冤枉了嗎?假定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三寶,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時,你能夠歸依,苦惱卻是慢慢的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正式歸依了,知道了正確的做,業障漸漸淨除了,苦於是漸漸遠離,這個都從歸依開始,歸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歸依了,那這算什麼歸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的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立誓。咬緊牙關,誓是什麼?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做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歸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其中我們歸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他下面告訴了我們說,歸依了以後應該注意的幾樣東西,所以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通常說密教吧!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勝如來是南方,西方是阿彌陀如來等等。或者到哪個地方,歸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歸依這個佛,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真正歸依,就是歸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道炬,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的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原原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這麼說,經是這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這個就是跟前面必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p. 116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這是說他的師承,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內鄔蘇跋,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推數到佛。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瓏跋嚩道次第中。】
告訴我們這個來源。上面就是我們歸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
【◎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你歸依了以後,萬一有違犯了,怎麼辦?還有怎麼是棄捨?這個道理說一下。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
有一類、有一派這麼說,如果說你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當中有六種違犯了,那麼你就棄捨歸依了。哪六種?
【謂初三種各別學處】
初三種,就是歸依了佛,不應該歸依其餘的大師。以及歸依了法,要離於損惱性,歸依了僧,不可以與外道共住,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共住,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記得。除了這三樣東西以外,下面還有。
【及恆修歸依,】
我們正式歸依了以後,要恆修歸依。假定說不經常去,那麼又錯了。或者,在下面第五:
【為命不捨。】
第六,
【供養三寶。】
這個六樣東西。如果說你做不到的話,那就等於捨棄了。有一派呢,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另外有一些說要成了,九樣東西違背了,那麼就是捨棄了,加上後面三種就是。
【各別學處,】
後面的三種再加進去。就是上面這個六種加上各別學處的後面三種。
【其餘僅成虧損之因,】
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這是差一點,虧損了,不是違背。這個是前面說。
【然作是思,】
那個地方告訴我們,宗喀巴大師。但是你假定說,腦筋當中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念,那麼這個就錯了。怎麼樣呢?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假定說你遇見了困難,乃至於是有生命危險,你就棄捨了三寶,那麼那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棄捨了歸依。這樣的話:
【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為什麼原因?他說雖然真正歸依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儀軌或者什麼等等。當然你要捨的時候,你還是對著某人,我現在不歸依了,棄捨了。實際上你的心裡面,形式上面沒有這麼做,可是心裡邊已經違背了。本來歸依了三寶以後,你心裡面一定是依止、執取,這個大師是唯一的歸依處。然後所說的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的準則,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裡面現在你想,這個不行、不行,這樣做的話,生命受了傷害了,而不要不要。心裡面這樣想的話,你違背了你歸依的時候這個內涵。那個時候,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歸依。既然沒有真正的歸依,當然捨棄掉了。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如果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僅僅是對上面告訴我們歸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那些道理你沒有做好,稍微一點違背,那個就是因地當中不圓滿,種了一個棄捨的因,並沒有產生棄捨三寶的這個實質上的結果。
【◎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所以歸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
假定說這個歸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內心上面真實歸依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是最安全、最殊勝、最超勝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說過太多了。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不管是裡邊、外邊,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與無情的傷害,裡邊是種種煩惱惑業等等的,都不能傷害。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歸依了以後,有歸依這個功德的差別,你歸依了以後,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會退轉。就是退轉的話,它也少。現在我們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轉很容易。然後生起來以後呢?倍轉增長。加倍加倍的很快的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由此我們了解曉得了,也必定從前面所說的,由於了解三界之內的真相,無常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的苦,所以怖畏這個苦,然後要找解脫,找到真正歸依之處,而至心受持。然後呢努力不違背,這個是歸依的最最主要的一個內涵。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照著去做,一定得到這個功德。
【◎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進一步我們要想,對啊!我們念到死,無常的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這個這麼恐怖,然後就想為了怕苦,要找可以歸投依靠救護的地方。結果你找到了三寶,歸依了三寶。他又告訴我們怎麼學,這樣去學,他怎麼救?他怎麼把我們救起來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下面說。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現在就告訴這個道理了,以經上面有證成,然後解說這個道理,經上面怎麼說?集法句上面,這個真正能夠斷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傷害我們,真正能夠避開傷害我們痛苦的這個道路,現在我告訴你是誰?那這個是如來,如來是大師,這真正的一個大師,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爾等應須行,你們應該跟從著他、聽著他、照著他去做,那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
【佛是歸依的大師,】
真正的老師。
【僧是歸依正行的助伴,】
那個僧是歸依了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的同伴,這個很重要的。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所以正確歸依的是什麼?是法寶。這句話,注意!我們真正歸依的是法寶。這地方有個問題提出來了。前面告訴我們我們正歸依的是佛寶,不是所有的一切。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歸依的是法寶,請問,到底是哪一個?很多經上面都說:歸依的唯一的是佛寶,現在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歸依的是法寶。我現在請問你們,這裡面有沒有矛盾?你們想一想,答案明天再說。我有時候到了明天,忘記掉了。現在記性不太好,希望同學當中提醒我一下。剛才好像也有一個問題,我現在也忘記了,提醒我一下,我來告訴你們。我主要是鼓勵你們好好的想一想,你們如果想一想,然後我一提,你就得到那個宗要,得到那個宗要。不要怕想錯,真正說起來,我們是一定是錯的,假定我們一定對的話,那我們何必來學?我們都對了嘛!實際上,正因為我們都是錯的,所以一定要學,這個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錯,怕不懂。不但是不怕錯,而是更應該了解不懂。所以經過你思惟,更找出來你錯誤的地方。你經過了思惟提出來,把你的漏洞都能夠遮蓋住。這樣,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好好的增上,懂不懂?這是我所以要你們思的原因。你們也應該善巧利用這個機會,這是對你們最佳幫助。如果說你們想著,哎呀要叫你們自己想去了,這對你們自己的最大的損失,這是要注意的。那麼繼續下去。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因為你真實的得到了這個法,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脫了。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這個法寶,所謂得到法寶是什麼?
p. 117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這個才是法寶,法以教證為體,大家還記得嗎?法是什麼?內涵教證兩樣東西。教是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這樣。然後呢你學會了,照這個教去行,驗證了如法如理得到這個圓滿的東西,叫做法寶。所以最起碼的,乃至於一點點,都由於如法的聽聞理解,然後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結果經過這個修持以後,遠過、積德。遠一分過,就是離開一分苦;積一分德,就得到一分樂。從「遠」方面說,叫「斷」;從德方面說,叫「證」。所以無非都是這樣的斷證兩件事情,這樣的繼續的倍倍的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不是說這個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絕對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這地方說得很清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大家不想學則已,想學這裡說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費時間;唯一的辦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聽聞;要聽聞一定要找善知識,所以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得到了善知識正確的引導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得到了這個法寶。得到了法寶,苦惱就解決,功德就安立,一樣一樣都行了。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增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所以說。
【◎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的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到什麼樣好的果報,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真理正法這樣的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如果說你這樣的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那個心裡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裡偷偷懶,你不願意。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你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縮在那個地方,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受無邊大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的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你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的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假定說,你不努力的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的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的長時期的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縱然你怕苦,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他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這個要靠什麼?靠對於業因感業果的這個道理,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做深忍,深深的印刻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的道理,說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印刻在心當中。要這麼樣才能夠深深的印在心當中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的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的思惟這個三寶,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那麼癡癡呆呆,大部分人,就這麼癡癡呆呆一生過去了。現在很多人都是好人,平常看見他就這樣,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你認識了,自然而然曉得,對對對!現在認識了,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我們的心隨著這樣的,就是努力的。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否則你就這樣,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就這樣的。然後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浪費心思是有餘,不好的,還要去說長弄短,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善巧的話,妙了!你同樣做了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愈找愈近,愈找愈近了。最後這個門在那裡?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的思惟。使它深深的印刻在心當中。所以第二歸依以後,必然跑到
p. 117 (6)
【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怎麼樣才能夠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業果是引發一切好處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深深的思惟,引起內心當中一種強有力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深忍、安忍。這個決心就能夠安住在這上頭,不被動搖。分三部份,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去思惟。
【 ① 思總業果,】
先這個業,整個的總相。
【 ② 是思別業果,】
然後各別的內容。
【 ③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該怎麼樣如理取捨;壞的馬上停止,好的趕快努力。
【 初中分二,】
那麼,總說這個業果的道理。分兩部份。
【 ① 正明思總之理,② 分別思惟。 今初】
第一把這個業的整個的道理說一下,然後怎麼樣去一個一個的思惟它、觀察它。這個第一個。
【 ◎ 初中有四。】
整個的業分四個大綱。這四個我先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理,第二個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業沒有造碰不到,第四個造了以後,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業的特別行相,我們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絲亳不差,這第一點。造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造小小的業,會增長廣大,變成很大的果,這還有這個特質。第三個,沒有造的業,絕對碰不到;造了,絕對不會失去,這是第四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對眼前的事情,沒有一點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點的苦樂,不要抱怨。抱怨誰?抱怨自己,你造了,就逃不走;你不造,絕對不會碰上你。這個道理我們千萬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這點,眼前的很多的是非等等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萬一有什麼不對,你總會反省,很簡單。你反省淨除,就解決了!反之,你不懂得這點,滴滴咕咕的去輾轉增上是越弄越糟。我們一般世間未嘗不想找快樂,未嘗不想去苦惱,得不到辦法,所以叫做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跑越遠。現在才告訴我們正確的道理。看文:
【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不但是我們異生凡夫,就是聖者,就是聖人,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不管他是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適悅的,這種快樂都是歡喜的。這個當然,人間、天上等等快樂不談,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地獄裡面的人,還有快樂嗎?是啊!當你油鍋裡煎完了,然後撈出來,擺在地上面,涼風一吹,那時候有一點快樂的時候,這樣。那麼等活死完以後,等活他又活過來了。那個時候有一些快樂的時候,哪怕這一點點快樂,還是以前你造的這個善業,你看看。反過來
【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個快樂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是快樂,苦呢?
【 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苦受,無有是處。】
不要說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叫我們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對不起,羅漢的聖者還是有相續之苦。還是痛苦的,這個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得感苦,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一切的苦樂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諸位!不要貪便宜,沒有便宜可貪。你的一點點的好處都是你造自己的業,你想到這一點,你要想找便宜,趕快努力,你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處在。千真萬確的,而造好因,唯一的得到暇滿人身,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暇滿人身,尤其是穿了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樣的一點點好處,這個在家人怎麼造也比不上。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我們用兩隻腳跑,哪怕你飛毛腿,你怎麼跑絕對跑不過汽車。要想跑得過飛機呢?更不可能。跑得過火箭呢?那談都不要談。我們披了這件衣服,就像飛機一樣快。你儘管坐在這地方,對不起,你坐在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披這件衣服,弄得不好,固然是非常嚴重,弄得好的話,功德也不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曉得,原來這樣,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下面道理說明了以後,引經論來證成。
【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善業呢?然後到善趣去,反正總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報。壞的因,得到壞的,這樣。所以這個道理,決定如此。
【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天生如此的,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他們持的論調,有的人說無因生,這個順世外道,順世外道是無因生。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說,這就是反正你碰運氣,因為由無因生,所以世間的種種壞事,他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強得來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順因。不順因,都是從什麼,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你怎麼樣的業,就感什麼樣的果。現在我們造的都是雜染之業,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們感得這個人間叫苦中作樂,樂中有苦,就這個樣。現在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賺了錢,對不起,賺了錢,有苦惱。但是你沒有錢,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快樂。這是什麼呢?就是善因當中有它的雜染之業。但是惡業當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種種的,一點都不亂的。
【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這句話記住,這個道理佛法的整個根本。假定我們對於這個由業感果確定的道理,對它一點都沒有欺罔,換句話說,你認得的清清楚楚,心裡面絕不含糊,而確定不移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見。我們所謂的正見、正見就是這個,真正的正見。天下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決定從這個上來的,所以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就在這裡。我們眼前所有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都從得不到正見,不瞭解這個。你一旦真正了解這個,得到了這個,天下太平,所有的爭論,所有的問題徹底解決。人家偷人家的懶,你最多只有憐憫他。這個人真可憐,我有力量幫忙他,你心裡面絕不會生起一點煩惱來。他來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點煩惱來。他來罵了你了,一樣的如此。乃至於他殺了你了,都是如此。為什麼?你懂得,就是業感果嘛,他為什麼要來罵你,他為什麼不來罵我。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你前面傷害他,現在還了債。還債,理所當然!天下的所有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這種事情了。這是佛法的根本。因為它,有人說佛法不是講空嗎?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緣起的相就是什麼?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樣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麼因,感什麼果。這個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那麼,現在第一個大原則,了解了是業,還有這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第二個業。
p. 118
【 ◎ 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不但如此,這個業還有,你造了一點點的善業,卻能夠感發大的樂果;反過來,從小小的不善業,可以感發絕大的苦果。為什麼?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的,它會增長廣大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從那裡增長廣大起?從內身因果增長。因果的增長,後面會詳細講。業本身是什麼?後面會詳細講。我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譬如你想,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你就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這個營養,這個好!對吧?你的意自然而然就跟著來。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這個不好,這個不好!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的了解,這地方說原則。後面也會詳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部份,這一點,大家務必努力。聽完以後,好好的自己看書,好好的自己再來從新溫習思惟。我現在繼續下去。
【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這就是指增長,雖然你造了很少的一點點惡業,但是感果的時候,感到絕大的恐怖,極大的苦惱。為什麼?它增長嘛。就像一點點的毒,跑到你身上,毒雖然一點點,結果把你這麼大的身體弄壞掉了,他會增長的。反過來,造了微小的一點點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絕大的快樂。就像穀子一樣,穀子種下去一粒,長出來這麼多。長出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種一個隨便的一個樹,蘋果樹,一粒子那麼小,長出來的滿樹蘋果,說不一定幾百斤,它會增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這個告訴我們,輕微的業可以感到廣大的果,對這一點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那麼下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很多公案。比如說,阿笈摩就是世教,還有這個賢愚經,百業經,雜報章經,以本生談當中,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確定去了解。這裡我說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叫金貓因緣。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聲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聲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園當中玩,一看見一個貓,這個貓從東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個貓跳過去,金光一閃,一看原來這個貓是金子做的,金顏色的。金顏色的貓總沒有看見過嗎?他馬上找,不見了,一看一個洞,他鑽到那個洞裡面去了。帝王嘛!這個誰都沒有看見過,然後叫人家把牠挖出來,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貓沒有挖到,一下挖到一個銅,一個大的銅罈,好大的一個大銅罈,結果打開來一看!一銅罈,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的多。把它抬出來,看下面,還有一罈;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罈,三罈。這麼多金子!結果三罈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罈,繼續的挖,反正他是國王,結果挖了五里路都是這個。這個好啊!那個一大罈大得不得了,一罈容量我忘記了,反正那個大罈裝幾盒,一盒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穀子都一百多斤,一曇的金子,那不曉得幾萬斤,這麼多!結果五里路,這麼一排排得去。
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惡聲王也信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是好是壞?這個好的,該你得的。什麼因緣?原來當毘婆尸佛的時候,毘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毘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毘婆尸佛,所以平常我們說七佛,毘婆尸佛,毘婆尸佛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那個時候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個出家人在大街上面把一個缽擺在那裡。說這個是無盡藏,誰去供養他,得到的福是無盡的。有一個樵夫,是山裡頭打柴的,他跑到山裡面打柴,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賣掉了以後,換飯吃。現在工業社會沒有了,平常生活很艱苦的。往往一擔柴,賣不了幾個錢。那一天就是換了三個銅板,他天天就是換到了,然後去吃。回來的時候,看見那地方,他一想我實在太窮了,人家廣信供養,我為什麼這麼窮?就因為以前沒有供養過。所以如果再不供養,也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今天遇到這個機會,就要供養。所以他就捨掉了。他餓著肚子,這不簡單!現在我們吃得飽飽的,叫你少吃一點都捨不得。但是餓著肚子,把僅有的三個銅錢,丟在那個缽裡邊。然後一路回去歡喜。好!越想越歡喜,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那個善業,真是歡喜。結果從那個地方跑到他家裡五里路,他一直歡喜一直跑,到了家了。到了家了想起來了,今天吃的東西沒有了,所以這個歡喜的心停了,到那裡為止。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生到天上,然後人間,永遠是這樣。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得到那麼多。你供養三個銅錢,得到的什麼?三罈,供養完了以後一直歡喜,這歡喜什麼呢?隨喜嘛,他一路歡喜跑了五里路,這五里路一直在增長,所以五里路一直這麼多。
這個說明什麼?業的增長廣大。這一點不要小看哦,平常我們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腦筋裡面,成天上萬的去想那個事情,惡業的增長廣大。所以我要告訴你們要思惟,碰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那裡,對不起!你老在那個地方,那都是你的地獄業,你什麼時候放不下,什麼時候就在那個地方。反過來,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個的話,那個就是好,造的善業增長廣大。你們有空好好的去看看那些賢愚因緣經、雜報章經、百業經說得清清楚楚,太多這種類似的公案,上面說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看。與其我們浪費時間,你去看,看見了你再歡喜,那個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歡喜的話,就有多少功德在那裡。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時候,固然念完了你歡喜,我真歡喜,剛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對不起!這個功德還在那裡一直增長,這就是業的特別。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惱惱,我實在覺得這些人真可憐,不知道修習什麼。因為我現在說的千真萬確,你修行了、歸依了以後,就獲大歡喜。懂得嗎?前面不是獲大歡喜嗎?千真萬確。你修的時候固然是歡喜,修完了以後,你想到這歡喜,眼前是歡喜,將來還得到這麼大的果報,這個三寶的威德的不可思議!修行人苦惱,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真是顛倒,也可以說非常可惜的事情。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有兩個。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知深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那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含含糊糊不是個辦法,注意啊!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概念,你們要瞭解。他前面說得很清楚,淨水以上都應該供。昨天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分得很要清楚。第一點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做深忍,深深的印刻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的道理,說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印刻在心當中。要這麼樣才能夠深深的印在心當中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的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的思惟這個三寶,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那麼癡癡呆呆,大部分人,就這麼癡癡呆呆一生過去了。現在很多人都是好人,平常看見他就這樣,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你認識了,自然而然曉得,對對對!現在認識了,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我們的心隨著這樣的,就是努力的。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否則你就這樣,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就這樣的。然後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浪費心思是有餘,不好的,還要去說長弄短,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能真正的善巧的話,妙了!你同樣做了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愈找愈近,愈找愈近了。最後這個門在那裡?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的思惟。使它深深的印刻在心當中。所以第二歸依以後,必然跑到
p. 117 (6)
【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怎麼樣才能夠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業果是引發一切好處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深深的思惟,引起內心當中一種強有力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深忍、安忍。這個決心就能夠安住在這上頭,不被動搖。分三部份,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去思惟。
【 ① 思總業果,】
先這個業,整個的總相。
【 ② 是思別業果,】
然後各別的內容。
【 ③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該怎麼樣如理取捨;壞的馬上停止,好的趕快努力。
【 初中分二,】
那麼,總說這個業果的道理。分兩部份。
【 ① 正明思總之理,② 分別思惟。 今初】
第一把這個業的整個的道理說一下,然後怎麼樣去一個一個的思惟它、觀察它。這個第一個。
【 ◎ 初中有四。】
整個的業分四個大綱。這四個我先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理,第二個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業沒有造碰不到,第四個造了以後,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業的特別行相,我們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絲亳不差,這第一點。造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造小小的業,會增長廣大,變成很大的果,這還有這個特質。第三個,沒有造的業,絕對碰不到;造了,絕對不會失去,這是第四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對眼前的事情,沒有一點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點的苦樂,不要抱怨。抱怨誰?抱怨自己,你造了,就逃不走;你不造,絕對不會碰上你。這個道理我們千萬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這點,眼前的很多的是非等等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萬一有什麼不對,你總會反省,很簡單。你反省淨除,就解決了!反之,你不懂得這點,滴滴咕咕的去輾轉增上是越弄越糟。我們一般世間未嘗不想找快樂,未嘗不想去苦惱,得不到辦法,所以叫做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跑越遠。現在才告訴我們正確的道理。看文:
【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不但是我們異生凡夫,就是聖者,就是聖人,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不管他是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適悅的,這種快樂都是歡喜的。這個當然,人間、天上等等快樂不談,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地獄裡面的人,還有快樂嗎?是啊!當你油鍋裡煎完了,然後撈出來,擺在地上面,涼風一吹,那時候有一點快樂的時候,這樣。那麼等活死完以後,等活他又活過來了。那個時候有一些快樂的時候,哪怕這一點點快樂,還是以前你造的這個善業,你看看。反過來
【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個快樂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是快樂,苦呢?
【 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苦受,無有是處。】
不要說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叫我們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對不起,羅漢的聖者還是有相續之苦。還是痛苦的,這個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得感苦,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一切的苦樂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諸位!不要貪便宜,沒有便宜可貪。你的一點點的好處都是你造自己的業,你想到這一點,你要想找便宜,趕快努力,你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處在。千真萬確的,而造好因,唯一的得到暇滿人身,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暇滿人身,尤其是穿了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樣的一點點好處,這個在家人怎麼造也比不上。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我們用兩隻腳跑,哪怕你飛毛腿,你怎麼跑絕對跑不過汽車。要想跑得過飛機呢?更不可能。跑得過火箭呢?那談都不要談。我們披了這件衣服,就像飛機一樣快。你儘管坐在這地方,對不起,你坐在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披這件衣服,弄得不好,固然是非常嚴重,弄得好的話,功德也不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曉得,原來這樣,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下面道理說明了以後,引經論來證成。
【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善業呢?然後到善趣去,反正總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報。壞的因,得到壞的,這樣。所以這個道理,決定如此。
【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天生如此的,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他們持的論調,有的人說無因生,這個順世外道,順世外道是無因生。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說,這就是反正你碰運氣,因為由無因生,所以世間的種種壞事,他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強得來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順因。不順因,都是從什麼,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你怎麼樣的業,就感什麼樣的果。現在我們造的都是雜染之業,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們感得這個人間叫苦中作樂,樂中有苦,就這個樣。現在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賺了錢,對不起,賺了錢,有苦惱。但是你沒有錢,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快樂。這是什麼呢?就是善因當中有它的雜染之業。但是惡業當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種種的,一點都不亂的。
【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這句話記住,這個道理佛法的整個根本。假定我們對於這個由業感果確定的道理,對它一點都沒有欺罔,換句話說,你認得的清清楚楚,心裡面絕不含糊,而確定不移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見。我們所謂的正見、正見就是這個,真正的正見。天下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決定從這個上來的,所以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就在這裡。我們眼前所有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都從得不到正見,不瞭解這個。你一旦真正了解這個,得到了這個,天下太平,所有的爭論,所有的問題徹底解決。人家偷人家的懶,你最多只有憐憫他。這個人真可憐,我有力量幫忙他,你心裡面絕不會生起一點煩惱來。他來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點煩惱來。他來罵了你了,一樣的如此。乃至於他殺了你了,都是如此。為什麼?你懂得,就是業感果嘛,他為什麼要來罵你,他為什麼不來罵我。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你前面傷害他,現在還了債。還債,理所當然!天下的所有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這種事情了。這是佛法的根本。因為它,有人說佛法不是講空嗎?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緣起的相就是什麼?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樣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麼因,感什麼果。這個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那麼,現在第一個大原則,了解了是業,還有這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第二個業。
p. 118
【 ◎ 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不但如此,這個業還有,你造了一點點的善業,卻能夠感發大的樂果;反過來,從小小的不善業,可以感發絕大的苦果。為什麼?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的,它會增長廣大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從那裡增長廣大起?從內身因果增長。因果的增長,後面會詳細講。業本身是什麼?後面會詳細講。我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譬如你想,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你就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這個營養,這個好!對吧?你的意自然而然就跟著來。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這個不好,這個不好!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的了解,這地方說原則。後面也會詳細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部份,這一點,大家務必努力。聽完以後,好好的自己看書,好好的自己再來從新溫習思惟。我現在繼續下去。
【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這就是指增長,雖然你造了很少的一點點惡業,但是感果的時候,感到絕大的恐怖,極大的苦惱。為什麼?它增長嘛。就像一點點的毒,跑到你身上,毒雖然一點點,結果把你這麼大的身體弄壞掉了,他會增長的。反過來,造了微小的一點點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絕大的快樂。就像穀子一樣,穀子種下去一粒,長出來這麼多。長出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種一個隨便的一個樹,蘋果樹,一粒子那麼小,長出來的滿樹蘋果,說不一定幾百斤,它會增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這個告訴我們,輕微的業可以感到廣大的果,對這一點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那麼下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很多公案。比如說,阿笈摩就是世教,還有這個賢愚經,百業經,雜報章經,以本生談當中,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確定去了解。這裡我說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叫金貓因緣。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聲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聲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園當中玩,一看見一個貓,這個貓從東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個貓跳過去,金光一閃,一看原來這個貓是金子做的,金顏色的。金顏色的貓總沒有看見過嗎?他馬上找,不見了,一看一個洞,他鑽到那個洞裡面去了。帝王嘛!這個誰都沒有看見過,然後叫人家把牠挖出來,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貓沒有挖到,一下挖到一個銅,一個大的銅罈,好大的一個大銅罈,結果打開來一看!一銅罈,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的多。把它抬出來,看下面,還有一罈;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罈,三罈。這麼多金子!結果三罈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罈,繼續的挖,反正他是國王,結果挖了五里路都是這個。這個好啊!那個一大罈大得不得了,一罈容量我忘記了,反正那個大罈裝幾盒,一盒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穀子都一百多斤,一曇的金子,那不曉得幾萬斤,這麼多!結果五里路,這麼一排排得去。
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惡聲王也信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是好是壞?這個好的,該你得的。什麼因緣?原來當毘婆尸佛的時候,毘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毘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毘婆尸佛,所以平常我們說七佛,毘婆尸佛,毘婆尸佛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那個時候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個出家人在大街上面把一個缽擺在那裡。說這個是無盡藏,誰去供養他,得到的福是無盡的。有一個樵夫,是山裡頭打柴的,他跑到山裡面打柴,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賣掉了以後,換飯吃。現在工業社會沒有了,平常生活很艱苦的。往往一擔柴,賣不了幾個錢。那一天就是換了三個銅板,他天天就是換到了,然後去吃。回來的時候,看見那地方,他一想我實在太窮了,人家廣信供養,我為什麼這麼窮?就因為以前沒有供養過。所以如果再不供養,也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今天遇到這個機會,就要供養。所以他就捨掉了。他餓著肚子,這不簡單!現在我們吃得飽飽的,叫你少吃一點都捨不得。但是餓著肚子,把僅有的三個銅錢,丟在那個缽裡邊。然後一路回去歡喜。好!越想越歡喜,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那個善業,真是歡喜。結果從那個地方跑到他家裡五里路,他一直歡喜一直跑,到了家了。到了家了想起來了,今天吃的東西沒有了,所以這個歡喜的心停了,到那裡為止。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生到天上,然後人間,永遠是這樣。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得到那麼多。你供養三個銅錢,得到的什麼?三罈,供養完了以後一直歡喜,這歡喜什麼呢?隨喜嘛,他一路歡喜跑了五里路,這五里路一直在增長,所以五里路一直這麼多。
這個說明什麼?業的增長廣大。這一點不要小看哦,平常我們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腦筋裡面,成天上萬的去想那個事情,惡業的增長廣大。所以我要告訴你們要思惟,碰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那裡,對不起!你老在那個地方,那都是你的地獄業,你什麼時候放不下,什麼時候就在那個地方。反過來,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個的話,那個就是好,造的善業增長廣大。你們有空好好的去看看那些賢愚因緣經、雜報章經、百業經說得清清楚楚,太多這種類似的公案,上面說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看。與其我們浪費時間,你去看,看見了你再歡喜,那個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歡喜的話,就有多少功德在那裡。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時候,固然念完了你歡喜,我真歡喜,剛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對不起!這個功德還在那裡一直增長,這就是業的特別。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惱惱,我實在覺得這些人真可憐,不知道修習什麼。因為我現在說的千真萬確,你修行了、歸依了以後,就獲大歡喜。懂得嗎?前面不是獲大歡喜嗎?千真萬確。你修的時候固然是歡喜,修完了以後,你想到這歡喜,眼前是歡喜,將來還得到這麼大的果報,這個三寶的威德的不可思議!修行人苦惱,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真是顛倒,也可以說非常可惜的事情。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有兩個。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知深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那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含含糊糊不是個辦法,注意啊!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概念,你們要瞭解。他前面說得很清楚,淨水以上都應該供。昨天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分得很要清楚。第一點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一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諸天看起來,那簡直是你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猥濁不堪;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他正在玩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凡是碰見這種情況,遇見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說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這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那麼剩下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了,你講講看,沒關係?(答)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坐著說、坐著講。(答)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問題。像剛才這兩種解釋,是,可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這地方它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要找一個痛苦的人,做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所以我們要了解,它前面講這個皈依,它界線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線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清楚不清楚?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進一步說,皈依了佛,你目的是要解脫苦,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的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的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線本身,你一定要辨別的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關於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的非常清楚。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把事情夾雜在一起。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愈弄愈遠,所以你要把握住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時候再來。
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以至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既然我們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利益,結果我們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以前也講過,你們自己問問看,是,我們也曉得佛法好,乃至於皈依,乃至於出了家,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的思惟觀察一下,這個道理講過好幾次,這裡不詳細說它。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到廣論118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第八行。
p. 118 (8)
【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進一步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的插到這個裡邊來,這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我們會在內心上面,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憾,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會產生絕大的恐怖,這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的害怕。因為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次第慢慢慢慢的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的淨除,這是必需要的條件。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薰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的向上,一定改得過來,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你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了,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向上努力的時候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它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依照著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
這四樣東西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的具足的四個條件。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這個裡邊細別起來,是說軌則,軌則就是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嘴巴還需要。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龍,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龍是非常好的地方。
【 海龍王請問經云:】
引經來証明。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像海龍王請問經作則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的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這個經上面,是沙羯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皆悉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現在,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 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這個注意一下,
【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比如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做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象,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什麼戒?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件事情。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說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碓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證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麼?就是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喔,這個戒不容易,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我這個得正見,沒那麼簡單。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這麼一個公案。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桑羅阿修尊者,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尊者;桑羅阿修尊者所渡的人,渡人無量,他每渡一個人,他就用竹籌丟在屋裡邊。結果他一生渡的人,這個竹籌換句話說他有一個尺寸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渡了一個人了他成就了,就擺一個竹籤放在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你可想而知是渡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的仰望。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老比丘尼聽說桑羅阿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時候,她想試一下,怎麼做?她在這個進門口的地方,平常我們叫護限,門崁或這門崁鼓出來一點,平常門崁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下面裝了一個缽,缽上面,實際上不一定缽,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缽的油,上面用草蓋好,鋪得好好的,房子擺在上面。桑羅阿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桑羅阿修尊者進去。進去了以後,大尊者的走路安詳,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中規中矩,進來了以後問法,問法了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她進來了以後,把那個打開來一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有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但是佛制了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就找漏洞找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當年她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把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缽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缽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這種威儀。現在桑羅阿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油都跑到外頭來了。所以我們不要輕看這個這個戒相,換句話他心裡面,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的腿就咚咚咚抖;站在那裡他腳會顛,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就是心裡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我當年開始跟仁法師,他坐在那裡坐的樣子,他如果一坐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在那兒。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沉或者什麼,他都不會。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出來的一個比丘,他到美國去。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我還覺得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叫你肅然起敬,所以這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威儀,有它的威儀的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所以佛世的時候,像大智舍利佛尊者他入佛因緣,為什麼?就看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他感到無比的感動。當年舍利佛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就會得感受。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這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自己覺得我戰戰競競,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雖然你戰戰競競,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的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一定墮落,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形象做得好,你有這個心,乃至於龍都可以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
p. 119
【 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諸天看起來,那簡直是你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猥濁不堪;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瞭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他正在玩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凡是碰見這種情況,遇見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說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這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那麼剩下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了,你講講看,沒關係?(答)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坐著說、坐著講。(答)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問題。像剛才這兩種解釋,是,可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這地方它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要找一個痛苦的人,做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所以我們要了解,它前面講這個皈依,它界線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線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清楚不清楚?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進一步說,皈依了佛,你目的是要解脫苦,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的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的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線本身,你一定要辨別的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關於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的非常清楚。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把事情夾雜在一起。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愈弄愈遠,所以你要把握住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時候再來。
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以至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既然我們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利益,結果我們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以前也講過,你們自己問問看,是,我們也曉得佛法好,乃至於皈依,乃至於出了家,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的思惟觀察一下,這個道理講過好幾次,這裡不詳細說它。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到廣論118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第八行。
p. 118 (8)
【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進一步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的插到這個裡邊來,這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我們會在內心上面,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憾,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會產生絕大的恐怖,這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的害怕。因為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次第慢慢慢慢的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的淨除,這是必需要的條件。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薰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的向上,一定改得過來,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你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了,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向上努力的時候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它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依照著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
這四樣東西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的具足的四個條件。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這個裡邊細別起來,是說軌則,軌則就是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嘴巴還需要。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龍,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龍是非常好的地方。
【 海龍王請問經云:】
引經來証明。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像海龍王請問經作則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的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這個經上面,是沙羯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皆悉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現在,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 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這個注意一下,
【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比如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做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象,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什麼戒?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件事情。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說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碓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證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麼?就是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喔,這個戒不容易,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我這個得正見,沒那麼簡單。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這麼一個公案。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桑羅阿修尊者,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尊者;桑羅阿修尊者所渡的人,渡人無量,他每渡一個人,他就用竹籌丟在屋裡邊。結果他一生渡的人,這個竹籌換句話說他有一個尺寸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渡了一個人了他成就了,就擺一個竹籤放在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你可想而知是渡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的仰望。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老比丘尼聽說桑羅阿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時候,她想試一下,怎麼做?她在這個進門口的地方,平常我們叫護限,門崁或這門崁鼓出來一點,平常門崁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下面裝了一個缽,缽上面,實際上不一定缽,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缽的油,上面用草蓋好,鋪得好好的,房子擺在上面。桑羅阿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桑羅阿修尊者進去。進去了以後,大尊者的走路安詳,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中規中矩,進來了以後問法,問法了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她進來了以後,把那個打開來一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有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但是佛制了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就找漏洞找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當年她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把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缽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缽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這種威儀。現在桑羅阿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油都跑到外頭來了。所以我們不要輕看這個這個戒相,換句話他心裡面,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的腿就咚咚咚抖;站在那裡他腳會顛,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就是心裡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我當年開始跟仁法師,他坐在那裡坐的樣子,他如果一坐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在那兒。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沉或者什麼,他都不會。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出來的一個比丘,他到美國去。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我還覺得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叫你肅然起敬,所以這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威儀,有它的威儀的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所以佛世的時候,像大智舍利佛尊者他入佛因緣,為什麼?就看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他感到無比的感動。當年舍利佛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就會得感受。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三代禮儀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所以我們現在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這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自己覺得我戰戰競競,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雖然你戰戰競競,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的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一定墮落,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形象做得好,你有這個心,乃至於龍都可以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
p. 119
【 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一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19 (2)
【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摩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個大數字,那些人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我慚愧,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正見早就不知到那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正見什麼?見到自己,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才生死輪迥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知道錯到那裡去。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也是這個樣。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實在沒得辦法,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他處處地方的力量。平常我們做過了,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下面還有一個好處。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証得羅漢果。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不怕,到龍當中。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愈強,他回來的時間是愈快,而且愈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再下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証果了;不証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份的同修,這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業為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第一件事情要產生決定信解。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想去爭取,或者是習性,覺得懶得動他一動,不管是哪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時候了解,在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就是這個。
【如集法句云:】
下面經証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一開始,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你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說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閤,你跑出去就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愎以後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如果說你在閤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地方,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這個作意對治這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的多,有很多人講起來,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反而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要注意一下。所以「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的慢慢的就滿滿的積起來了。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呢以為小的無所謂,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大的善業也都積起來了。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及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這個話。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習慣。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你養成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這夢當中什麼意思?你在夢當中夢見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的,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勸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天來的,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淨,腦筋比較聰明;畜牲道來的人這個馬馬虎虎。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脾氣很容易大,如果豬這些東西牠貪心特別強,如果猴子牠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妄分別,一妄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同樣的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續,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的講下去,你們聽,你們繼續的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的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看看鐘還不下課,怎麼樣;就是那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劫都這個樣。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那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呀好好的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若未修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是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他總共的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儘管如此,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起,到那下面去受苦去了。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到後來的話,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辦呢?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努力的斷惡修善。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這個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來了,有了善法欲精進就起來了。那麼了解那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聽聞。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的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自己傷害自己,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結果吃了大虧,教你偷懶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的增長廣大,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的去做一點點,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一點小便宜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第三,
p. 120
【◎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積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是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絕對要受,
【◎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拾,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做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消掉了!沒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三摩地王經亦云:】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已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的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面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119 (2)
【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摩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個大數字,那些人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我慚愧,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正見早就不知到那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正見什麼?見到自己,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才生死輪迥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知道錯到那裡去。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也是這個樣。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實在沒得辦法,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他處處地方的力量。平常我們做過了,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下面還有一個好處。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証得羅漢果。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不怕,到龍當中。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愈強,他回來的時間是愈快,而且愈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再下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証果了;不証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份的同修,這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業為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第一件事情要產生決定信解。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想去爭取,或者是習性,覺得懶得動他一動,不管是哪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時候了解,在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就是這個。
【如集法句云:】
下面經証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一開始,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往往忽視,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你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說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閤,你跑出去就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愎以後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如果說你在閤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地方,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這個作意對治這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的多,有很多人講起來,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反而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要注意一下。所以「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的慢慢的就滿滿的積起來了。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呢以為小的無所謂,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大的善業也都積起來了。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及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這個話。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習慣。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你養成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這夢當中什麼意思?你在夢當中夢見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的,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勸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天來的,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淨,腦筋比較聰明;畜牲道來的人這個馬馬虎虎。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脾氣很容易大,如果豬這些東西牠貪心特別強,如果猴子牠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妄分別,一妄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同樣的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續,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的講下去,你們聽,你們繼續的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的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看看鐘還不下課,怎麼樣;就是那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劫都這個樣。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那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呀好好的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若未修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是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他總共的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儘管如此,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起,到那下面去受苦去了。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到後來的話,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辦呢?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努力的斷惡修善。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這個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來了,有了善法欲精進就起來了。那麼了解那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聽聞。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的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自己傷害自己,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結果吃了大虧,教你偷懶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的增長廣大,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的去做一點點,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一點小便宜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第三,
p. 120
【◎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積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是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絕對要受,
【◎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拾,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做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消掉了!沒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三摩地王經亦云:】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已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的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面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二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少時候的快樂,也是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所以哪怕是聖者,業造了絕對逃不了。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著去,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佛就沒辦法,好好。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大家餓著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了!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著,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了,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它的伍佰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不忍心;他就跑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就吃了。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不對呀!我怎麼不是以前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
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這麼講?他說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慧佛吧?還是偉慧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本來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份的人,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份人都歸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那麼就有一天,他這個大婆羅門帶了伍佰個弟子出來去要飯,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凸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該吃馬麥、該吃畜牲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這老師怎麼說這一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它伍佰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凸頭沙門該吃,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這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他這一次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了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跟我一起。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做業不亡!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懺悔,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的想一下,它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它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的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所以它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分成功二部份:
【①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② 決擇業果。 今初】
因為現在這個業主要的就是十樣東西,主要的是就是這樣十樣東西,善的一方面,反過來就是惡的。其次呢決擇業果,這樣的業感果,跟業道果之間的種種的關係,我們了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些業以及業道果的這個關係,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惡的是萬萬不可以造,要斷除;這個善的要努力去修及積累,就有一個行持的標準,這一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如理的正確的了解這些內涵。看文:
【◎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什麼樣的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認識了好照著去做呢?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括起來說能夠感得善惡的妙行、惡行,都從這個地方起的三門,這個三個門,門是通達,那這個地方開始引導你走向這個善惡業感善惡果,身、口、意三樣。這個身、口、意的一切的壞的、好的,雖然業道不能完全無遺的包含,但是最粗顯的、平常的,對我們凡夫來說也只是粗顯的,這已經可以統攝無遺了。好的善是十善業,惡的是惡,十惡業,世尊把這個綱要說出來,說十黑業道;把這個斷除掉了,那麼得到種種的大的好處的善業也是,反過來叫做十個白業道。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說明,論上面告訴我們,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辨阿笈摩亦云:】
那個經上面也說,這個阿笈摩就是阿含,狹義的來說阿含,限於小乘的,真正廣義的來說,佛說的一切經教都是阿笈摩。通常我們大乘教法分開來的時候說,那麼就把那個小乘的經典都歸到這個,實際上就是根本教典,換句話說這個大綱,它這個裡邊都有的,可是深跟細的話,那麼這個沒有。就像小學,國語、算術都有,那麼國語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算術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這樣;現在既然講粗顯的,那個大綱全部有了。
【「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這個就是戒經。戒經上面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這個略教戒,就是這樣。應該好好的保護,我們開口應該講善,然後意地應該行善、淨,然後身口也不要做種種不善業;如果能夠這個三業清淨的話,就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應得的種種好處了,這個就是略教戒經。
p. 121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我們對於這個十種惡業,以及感得的果這個道理能夠了解的,那麼這個時候對於它的等起,及由此而起的,由於這個十惡業而起的其它的種種的行為,也努力的防護。主要的指這個十樣,那麼由這一個而其它的;其它的不外由這個十業而引發的,也努力的去防護它,總歸使得我們這個身、口、意三業都不要染上雜染不清淨的。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反過來呢那我們就斷了十惡就是修習十善,而這個十善就是一切三乘士夫,下士、中士、上士所有的好處的根本,這個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然後慢慢的增長圓滿,這是必不可少的根本,所以佛在各方面、總多方面特別的說明。
【海龍王請問經云:】
這個十善業道經一樣的,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當中的一部份、一品。
【「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說這一個善法;實際上這個善法什麼?就是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這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就我們下士來說,要想獲得人道,要想獲得天道,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的,你一定要有了這個,才能夠得到人、天,那麼根本跟圓滿要說一下。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得到人道當中,但是得到人道當中;是不是人當中好呢?有很多雖然生在人當中苦不堪言,那就是不圓滿,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這兩樣東西做到了,那一定在人、天當中非常好。不但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就是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根本依處,而聲聞、獨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不過把這個根本上面更深、更遠、更廣;不但聲聞、獨覺,無上菩提還是它!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原來為什麼真正修行,必定從這個上面,你有了根本然後向上,枝葉、花果樣樣都圓滿,沒有根本還談其它的圓滿,這不是開玩笑嗎?就像沒有根沒有基礎一樣,沒有基礎你造房子,你說造一個摩天大廈,那都是開玩笑。
【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
那麼繼續又說,這個是佛給海龍王講的,說龍王啊!就像所有我們眼前的,不管城市樣樣東西,以及草木、樹林,所有這個沒有一個例外的,事業邊際,種子集聚等等都依地,這個地是根本,沒有地其它的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呢?
【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上處。」】
同樣的,這個十善業道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人、天然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依止這個上來的。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不管是小乘經典、大乘經典都稱讚,我們修行要從這地方開始。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經是這麼說,論呢?論也這麼說;它就說諸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諸語生就是聲聞,聲聞是聽了佛所說的言教,然後修行而來的所以叫諸語生;自力證菩提就是獨覺;若諸勝子那個就是菩薩;決定勝究竟成佛。所有從人開始一直聲聞、緣覺、菩薩到佛,它一切的好處,若增上生、若決定勝,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十善業,戒的根本就是這個。
【◎ 如是不能於一尸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云,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了解,我們如果說對一個事物,乃至起碼的一個小小的戒,而不能好好的守,反而說我是大乘,這種人那是極應呵斥,不但是呵斥,應該極應呵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說這個大乘,這個小的地方不計較,錯了。反過來說大乘尚且不可以說小的,小乘難道就可以說大了的嗎?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總是要懷著慚愧努力深學,自己做到這個才對,不要隨隨便便了解了一點名相、文詞,就以為對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乃至於了解了一點點的文詞、名相做為藉口;那更是非常可怕。
【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
這個引經、地藏經;實際上這個地藏經是地藏十輪經,平常我們說地藏三經: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地藏十輪經,這一段話在出在地藏十輪經上面的。說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十善業,是由這一個努力步步上去乃至最後究竟圓滿,這樣。這個都是它的根本,儘管你到上面去,將來越造越多,但是根本是決定不能壞的。如果說不管你說什麼,你這個十個根本當中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你都不能好好的努力,而反而說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不在這種小地方;這種話的人,這一個人至極詭詐,那完全是欺騙,他說的大妄語;這不但是大妄語,是一切佛前說欺誑語。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們告訴我們,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十善業,而現在這個人,居然說這種話,那豈不是違背了佛說的?他反而說他是大乘,不從這個地方去,那豈不是欺誑了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好可怕。隨便一點點都不可以,何況十方一切諸佛?說這個斷滅語,因為他這個愚蒙,那麼命終以後墮落,這個墮落什麼呢?惡趣!一定墮落惡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好!整個的說明了,現在我們要真正修習了,業是哪些?告訴我們十業,這個十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分別來去認識它。說:
p. 122
【決擇業果分三,】
這個分三部份:
【① 顯示黑業果,② 白業果,③ 業餘差別。】
這個黑業,業跟果;白業,業跟果,以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相關部份,那麼了解一下。
【初中分三,】
關於黑業果分三部份。
【① 正顯示黑業道,② 輕重差別,③ 此等之果。 今初】
第一個正式說明黑業道,這個十個黑業道是什麼?然後這個十個黑業道輕重、內涵,第三個這樣的業感得什麼樣的果;分別來說一下,這就是所謂殺、盜、淫、身三、口四、意三;一樣樣說下去。
【◎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殺生,什麼叫殺生?我們知道、了解的,殺害有情眾生。做這一件事情,要有這個五樣東西,殺害這件事情就圓滿了,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說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簡化一下。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
中三是什麼?想、欲樂、煩惱。這個想跟欲樂,想就是你想對、不對,這樣;欲樂就是你為什麼要想這樣去做,以及你心裡的煩惱,這個都是什麼?我們內心上的心理狀態。把這三樣東西總攝起來;說成功意樂,你內心的一種意樂、好樂,從你的動機開始,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的種種心理狀態,把這個變成功意樂一樣。
【更加加行攝為四相,】
再加個加行,加行就是你有了這個心理,開始用種種的行為去做了,便成四樣東西。那麼總攝起來
【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如果用這個四樣東西來說明這一個殺生的話,更容易了解,而內涵本身卻不相違背。所以它現在下面用這四樣東西,現在一樣一樣說一下。
【其中殺生事者,】
我們所謂殺生,當然是我們要殺一定要殺的一個對象,對吧?就是你所說的那個殺的對象,這件事情是什麼?
【謂具命有情,】
換句話說有生命的東西,這個就是有情。
【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因為這個殺生一定是殺對方,假定說你殺的自己,你有加行罪卻沒有究竟罪,因為這個事相當中事是沒有,你被殺的對象沒有,你殺自己,這個它有一點。我們別小看這個地方,它所以對這個真正的行相,每一個地方都抉擇的非常清楚、非常細微,這有它的特別的原因在,暫時我們先不去提它,我們先了解這個行相,以後當我們學的慢慢的深入的時候,才了解它為什麼辨得這麼仔細。
【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因為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殺生的一定殺的對方,所以說如果自殺的話,你沒有被殺的對方,所以這個罪不究竟,但是你有殺的這個行為,所以有它的加行,加行就是你殺那個行為,這個是有的,你只要沾上一點,就沾多少就有多少罪,但是究竟圓滿的話,要做事情樣樣做圓滿。意樂呢?意樂就是我們的心理,心理分成三樣,這個三樣前面說想、欲樂、究竟,現在我們看一看。
【想有四種。】
什麼叫想有四種呢?譬如說:
【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少時候的快樂,也是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所以哪怕是聖者,業造了絕對逃不了。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著去,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佛就沒辦法,好好。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大家餓著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了!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著,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了,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它的伍佰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不忍心;他就跑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就吃了。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不對呀!我怎麼不是以前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
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這麼講?他說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慧佛吧?還是偉慧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本來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份的人,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份人都歸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那麼就有一天,他這個大婆羅門帶了伍佰個弟子出來去要飯,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凸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該吃馬麥、該吃畜牲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這老師怎麼說這一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它伍佰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凸頭沙門該吃,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這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他這一次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了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跟我一起。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做業不亡!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懺悔,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的想一下,它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它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的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所以它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分成功二部份:
【①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② 決擇業果。 今初】
因為現在這個業主要的就是十樣東西,主要的是就是這樣十樣東西,善的一方面,反過來就是惡的。其次呢決擇業果,這樣的業感果,跟業道果之間的種種的關係,我們了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些業以及業道果的這個關係,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惡的是萬萬不可以造,要斷除;這個善的要努力去修及積累,就有一個行持的標準,這一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如理的正確的了解這些內涵。看文:
【◎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什麼樣的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認識了好照著去做呢?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括起來說能夠感得善惡的妙行、惡行,都從這個地方起的三門,這個三個門,門是通達,那這個地方開始引導你走向這個善惡業感善惡果,身、口、意三樣。這個身、口、意的一切的壞的、好的,雖然業道不能完全無遺的包含,但是最粗顯的、平常的,對我們凡夫來說也只是粗顯的,這已經可以統攝無遺了。好的善是十善業,惡的是惡,十惡業,世尊把這個綱要說出來,說十黑業道;把這個斷除掉了,那麼得到種種的大的好處的善業也是,反過來叫做十個白業道。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說明,論上面告訴我們,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辨阿笈摩亦云:】
那個經上面也說,這個阿笈摩就是阿含,狹義的來說阿含,限於小乘的,真正廣義的來說,佛說的一切經教都是阿笈摩。通常我們大乘教法分開來的時候說,那麼就把那個小乘的經典都歸到這個,實際上就是根本教典,換句話說這個大綱,它這個裡邊都有的,可是深跟細的話,那麼這個沒有。就像小學,國語、算術都有,那麼國語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算術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這樣;現在既然講粗顯的,那個大綱全部有了。
【「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這個就是戒經。戒經上面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這個略教戒,就是這樣。應該好好的保護,我們開口應該講善,然後意地應該行善、淨,然後身口也不要做種種不善業;如果能夠這個三業清淨的話,就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應得的種種好處了,這個就是略教戒經。
p. 121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我們對於這個十種惡業,以及感得的果這個道理能夠了解的,那麼這個時候對於它的等起,及由此而起的,由於這個十惡業而起的其它的種種的行為,也努力的防護。主要的指這個十樣,那麼由這一個而其它的;其它的不外由這個十業而引發的,也努力的去防護它,總歸使得我們這個身、口、意三業都不要染上雜染不清淨的。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反過來呢那我們就斷了十惡就是修習十善,而這個十善就是一切三乘士夫,下士、中士、上士所有的好處的根本,這個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然後慢慢的增長圓滿,這是必不可少的根本,所以佛在各方面、總多方面特別的說明。
【海龍王請問經云:】
這個十善業道經一樣的,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當中的一部份、一品。
【「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說這一個善法;實際上這個善法什麼?就是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這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就我們下士來說,要想獲得人道,要想獲得天道,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的,你一定要有了這個,才能夠得到人、天,那麼根本跟圓滿要說一下。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得到人道當中,但是得到人道當中;是不是人當中好呢?有很多雖然生在人當中苦不堪言,那就是不圓滿,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這兩樣東西做到了,那一定在人、天當中非常好。不但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就是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根本依處,而聲聞、獨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不過把這個根本上面更深、更遠、更廣;不但聲聞、獨覺,無上菩提還是它!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原來為什麼真正修行,必定從這個上面,你有了根本然後向上,枝葉、花果樣樣都圓滿,沒有根本還談其它的圓滿,這不是開玩笑嗎?就像沒有根沒有基礎一樣,沒有基礎你造房子,你說造一個摩天大廈,那都是開玩笑。
【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
那麼繼續又說,這個是佛給海龍王講的,說龍王啊!就像所有我們眼前的,不管城市樣樣東西,以及草木、樹林,所有這個沒有一個例外的,事業邊際,種子集聚等等都依地,這個地是根本,沒有地其它的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呢?
【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上處。」】
同樣的,這個十善業道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人、天然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依止這個上來的。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不管是小乘經典、大乘經典都稱讚,我們修行要從這地方開始。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經是這麼說,論呢?論也這麼說;它就說諸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諸語生就是聲聞,聲聞是聽了佛所說的言教,然後修行而來的所以叫諸語生;自力證菩提就是獨覺;若諸勝子那個就是菩薩;決定勝究竟成佛。所有從人開始一直聲聞、緣覺、菩薩到佛,它一切的好處,若增上生、若決定勝,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十善業,戒的根本就是這個。
【◎ 如是不能於一尸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云,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了解,我們如果說對一個事物,乃至起碼的一個小小的戒,而不能好好的守,反而說我是大乘,這種人那是極應呵斥,不但是呵斥,應該極應呵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說這個大乘,這個小的地方不計較,錯了。反過來說大乘尚且不可以說小的,小乘難道就可以說大了的嗎?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總是要懷著慚愧努力深學,自己做到這個才對,不要隨隨便便了解了一點名相、文詞,就以為對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乃至於了解了一點點的文詞、名相做為藉口;那更是非常可怕。
【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
這個引經、地藏經;實際上這個地藏經是地藏十輪經,平常我們說地藏三經: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地藏十輪經,這一段話在出在地藏十輪經上面的。說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十善業,是由這一個努力步步上去乃至最後究竟圓滿,這樣。這個都是它的根本,儘管你到上面去,將來越造越多,但是根本是決定不能壞的。如果說不管你說什麼,你這個十個根本當中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你都不能好好的努力,而反而說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不在這種小地方;這種話的人,這一個人至極詭詐,那完全是欺騙,他說的大妄語;這不但是大妄語,是一切佛前說欺誑語。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們告訴我們,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十善業,而現在這個人,居然說這種話,那豈不是違背了佛說的?他反而說他是大乘,不從這個地方去,那豈不是欺誑了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好可怕。隨便一點點都不可以,何況十方一切諸佛?說這個斷滅語,因為他這個愚蒙,那麼命終以後墮落,這個墮落什麼呢?惡趣!一定墮落惡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好!整個的說明了,現在我們要真正修習了,業是哪些?告訴我們十業,這個十種,現在我們一個一個分別來去認識它。說:
p. 122
【決擇業果分三,】
這個分三部份:
【① 顯示黑業果,② 白業果,③ 業餘差別。】
這個黑業,業跟果;白業,業跟果,以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相關部份,那麼了解一下。
【初中分三,】
關於黑業果分三部份。
【① 正顯示黑業道,② 輕重差別,③ 此等之果。 今初】
第一個正式說明黑業道,這個十個黑業道是什麼?然後這個十個黑業道輕重、內涵,第三個這樣的業感得什麼樣的果;分別來說一下,這就是所謂殺、盜、淫、身三、口四、意三;一樣樣說下去。
【◎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殺生,什麼叫殺生?我們知道、了解的,殺害有情眾生。做這一件事情,要有這個五樣東西,殺害這件事情就圓滿了,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說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簡化一下。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
中三是什麼?想、欲樂、煩惱。這個想跟欲樂,想就是你想對、不對,這樣;欲樂就是你為什麼要想這樣去做,以及你心裡的煩惱,這個都是什麼?我們內心上的心理狀態。把這三樣東西總攝起來;說成功意樂,你內心的一種意樂、好樂,從你的動機開始,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的種種心理狀態,把這個變成功意樂一樣。
【更加加行攝為四相,】
再加個加行,加行就是你有了這個心理,開始用種種的行為去做了,便成四樣東西。那麼總攝起來
【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如果用這個四樣東西來說明這一個殺生的話,更容易了解,而內涵本身卻不相違背。所以它現在下面用這四樣東西,現在一樣一樣說一下。
【其中殺生事者,】
我們所謂殺生,當然是我們要殺一定要殺的一個對象,對吧?就是你所說的那個殺的對象,這件事情是什麼?
【謂具命有情,】
換句話說有生命的東西,這個就是有情。
【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因為這個殺生一定是殺對方,假定說你殺的自己,你有加行罪卻沒有究竟罪,因為這個事相當中事是沒有,你被殺的對象沒有,你殺自己,這個它有一點。我們別小看這個地方,它所以對這個真正的行相,每一個地方都抉擇的非常清楚、非常細微,這有它的特別的原因在,暫時我們先不去提它,我們先了解這個行相,以後當我們學的慢慢的深入的時候,才了解它為什麼辨得這麼仔細。
【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因為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殺生的一定殺的對方,所以說如果自殺的話,你沒有被殺的對方,所以這個罪不究竟,但是你有殺的這個行為,所以有它的加行,加行就是你殺那個行為,這個是有的,你只要沾上一點,就沾多少就有多少罪,但是究竟圓滿的話,要做事情樣樣做圓滿。意樂呢?意樂就是我們的心理,心理分成三樣,這個三樣前面說想、欲樂、究竟,現在我們看一看。
【想有四種。】
什麼叫想有四種呢?譬如說:
【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二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殺一條蛇,我剛才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它,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了。反過來你想去殺那個蛇,結果跑得去你看見那個繩,你眼睛近視眼你以為這是蛇,這個明明非有情,你跑的去殺它,那個時候又錯了。所以這個個裡邊它非有情是非有情想,你覺得這個不是有情,這個是條草繩,你隨便跑去,拿一個石頭丟過去,反正丟在那個草繩上沒有關係,偏偏它是一個有情的東西,你石頭丟下去把它打死了。雖然打死了,但是你並沒有想要打死他,這個概念不一樣,對不對?所以它分成四部分:有情有情想、非有情想,還有呢非有情是有情想、非有情想,分成四部份。
p. 122 (6)
【初及第三是不錯想,】
初是第一個,第一個是什麼?有情有情想,沒錯嘛!你說你想它,你殺的就是他,沒錯。第三個非有情非有情想,它不是有情,你做不有情想,他的確,你說這是根繩,它是繩,然後你沒有傷,並沒有錯。
【二四錯誤,】
第二是什麼?他你想的這個有情,結果呢?他不是有情想,你想錯了。第四非有情有情想這兩個。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
等起就是你的心裡面,由於你想這件事情,你心裡想你準備要殺,你心裡面跟著這個想法而起的這個行為。譬如說你要想殺個人家的天授,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通常求那個天,或者求什麼祠堂,結果求到了,所以叫做天授,是這樣,求那個祠堂叫祠授,他要殺的人叫天授,結果殺的人殺錯了,殺到另外一個人是祠授,那沒根本罪,因為你的想不對。但是,其它的罪還有。
【故於此中須無錯想。】
這是想。第二呢?
【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
這個想是,說你準備想這個,結果殺錯了。如果你想的時候,你說不管什麼人來,反正來我就要殺,結果來了一個人,你就把他殺了,那本來你的原意就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不管他誰,都有根本罪。
【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上面這個道理,說下面的都是這樣的。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煩惱就是貪瞋痴。你殺的時候,的的確確有不同的心情,有的是為貪而殺。譬如說吃葷的人歡喜,看見有一隻什麼東西,正好弄來吃,他就殺他,這為貪心。瞋心,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痴心,還有一種什麼叫痴心?譬如印度的外道,殺了這個東西以後,會得到什麼福報,這個為痴。就是你不了解,到殺的時候並沒有貪瞋之心,乃至於現在有太多的,這個動物本來是天生來又被我們吃的,就是這樣,他心裡面並沒有貪瞋之心,那個又為痴。
【等起者謂樂殺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
等起者就是說,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相應的這種行為,不管是什麼,你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殺生很歡喜。有很多人他歡喜了,尤其是小孩子,他看見這小動物他又跑的去要弄他,把他弄死。所以問他心裡面為什麼?他也說不上為什麼,的的確確你問他現在的心裡,他也並沒有貪什麼,也並沒有對他瞋什麼,又沒痴什麼,這種心情什麼?叫煩惱的等起。就是由於這個煩惱的心,他現在心裡面並沒有直接的這個煩惱的行相,確實由這個而來的,所以這個等起。加行中能加行者,那麼我們加行要去殺了,誰來殺的?能做殺的這個動作,或者自己或者叫別人。
【二中誰作,等無差別。】
真正殺的時候不管你自己做也是,你叫別人做也是。
【加行體者,】
加行的本體是什麼呢?那當然你殺人的時候,或者是你用刀,或者用杖把他打死,或者用藥把他藥死,或者用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究竟者,】
什麼叫究竟呢?
【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
因為你這樣傷害了他,那個時候死了,死了嘛!對了,殺生的意思是什麼?把他的生命殺死,結果他死了,你的罪行就圓滿了。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圓滿,所以當你殺的時候圓滿了,就殺的時候圓滿;殺了以後沒死,到了後來死了,死的時候你這個殺生這個罪就圓滿。
【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這個什麼意思呢?這個譬如說我去殺一個人,傷害一個動物乃至於,結果我傷害了它,被傷害他沒死,結果他沒死,我先死了,結果我先死了,這根本罪沒有。為什麼?我雖然傷了它,可是我已經死了,所以如果我死了,這一生我造的業到此為止。因為我到此為止之間他沒死,所以根本罪沒有。實際上呢這個是小乘上面,當然現在是照俱舍論上面,已生餘身故,因為你這一生已經完了,你到下一生到了中陰身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實際上真正的律部當中,他有各部的開合,各部的不同,上座部怎麼判的,大眾部怎麼判的。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並沒有仔細認真的研究,據我所了解譬如大眾部,根據南山道宣律祖,說他的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這說法跟上座部的很多他有一點不太一樣,這我們這裡不談,在他真正談到戒的時候,我們仔細研究。第一個殺,第二個
【◎ 不與取。】
在說不與取之前我們這裡重新再提一下。說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究竟圓滿的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個你所做這件事情的對象,譬如殺生,所殺的對象;偷盜你所盜的東西,盜的時候你一定起心動念,你心裡是什麼心,什麼心情,根據了這個心情,你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行動,採取行動以後這件事情的究竟圓滿。譬如你偷人家東西,他原來的東西在那裡,你把那個東西搬走了,那時候就成了,對吧?你要殺這個東西,把他殺死那就成了。每一樣東西,都是這個四個,這四個的內容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是如此。所以第一個呢詳細解說,後面我就把文這麼唸一下,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實際上這後面每一部分你們都應該仔細的去認識它,雖然講的簡單,你們真正應該好好的把這個把握得很牢,然後如法行持。不與取就是盜,他沒有給你,你自己去拿。這個盜的行相,通常我們總是覺得好像狹,不與取的範圍很廣,凡是他沒有給你,你拿,這個都是,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清清楚楚。
【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
這個事就是隨便拿一種,別人這是屬於別人的,別人所攝持的。
【意樂分三,】
心裡面。
【想與煩惱俱如前說,】
想還是前面,就說這個是他的嗎?還是不是他的嗎?不是他的嗎?還是是他的嗎?就是分四樣,煩惱就是貪瞋痴。
【等起者,謂雖未許令離彼欲,】
就是由於你這個心情,心裡想他雖然沒有允許,得到的允許,但是你心裡想要把他拿走,就是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你倒不一定是說有什麼煩惱,你不一定貪,不一定瞋,但你又莫名其妙看見了。我們往往看見東西,隨手你就把他拿了,你說不上來你是什麼心情。你好像我並沒有貪這個東西,你有沒有討厭他,這個是什麼?煩惱相應的等起,這個是我們常常容易犯這個毛病,有太多的情況之下,對不起!這個還是煩惱相應的。
p. 123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就是前面,或者自己做或者叫他做。
【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
加行的時候,或者用了力把人家手上拿下來,或者偷偷摸摸的拿下來,都一樣。
【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
盜別人是這樣,另外還一種債,或者是說別人存在那個地方,或你欠了別人,或人家放在那地方,你用騙詐的方式,別人存在那地方,你把它吞掉了,反正沒憑據,對不起,那就是盜了;諸如此類。
【或為自義,或為他義,或為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
不管你這個不與取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或者雖然你不為自己,為了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損壞他、要害害他,這傢伙擺在那裡,把他丟掉了,這樣。你祇要這樣去做,結果都是一樣。
【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
什麼是究竟呢?這東西本來在那裡的,你把他拿從那地方移開了,拿到別地方,對了。
【於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於餘處,唯是一例,】
這個裡邊有很多意義,最主要的就是說,那個東西擺在這裡的,你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就算。但是有一些東西,你不能搬,譬如田,田你怎麼搬?
【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
田這個東西你沒辦法搬動的,那麼怎麼辦呢?這個也有究竟的。換句話說你想辦法把人家的田吞沒,你經過了這番,你覺得我得到了,你覺得得到的時候,那這個究竟罪就成立了。
【此復若是教劫教盜,彼生即可,】
假如你叫別人這樣去做,他這樣的聽著你,你告訴別人想辦法把他那塊田弄下來,他然後經過了,他得到的時候,你雖然自己不知道,你得到了這個盜的根本罪。
【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同樣的就這樣,叫別人去殺人一樣。當這個人去殺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殺了沒有,但是所受你教的人去殺人,這個被殺的人殺死的時候,你就得到了根本罪,這個是盜。平常我們「殺」容易看的清楚,盜相非常細微,這個盜相非常細微!盜相最難防最難防的,盜跟妄語兩樣東西難防極了,難防極了。所以當年我看那個大祖師的這些語錄,乃至於沙彌律儀,我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一看就懂了,就過了幾天去看的話,一看,心裡面起個大警惕,發現我簡直根本沒懂,乃至於一點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看了一遍,這個沙彌律儀,我早就懂了叫我再聽,我就聽不進。我心裡面聽了,真是呀!一個我欽佩他,我說這個真是個大菩薩再來,我聽了這麼多都不懂,他一聽突然就懂了。還有一個,我真是心裡面可憐,這種人他是邊都沒碰到,他自然覺得懂了。所以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看見他們那個祖師的行持,古代的人固然如此,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剛出家的時候在紅螺山行堂,手上沾到一點糖,沾到了以後,那我們隨便的話,可惜的那舔一舔,那屬於一種蠻好的,愛惜呀!或者抖掉了。他不,沾到了糖,馬上那個手拿起來,跑到那個存糖的地方,抖的乾乾淨淨,就這樣。然後呢跑到水上面去洗的乾乾淨淨,就是一點鹽,哪怕是,常住的東西就這樣。
以後我另外跟著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私財如土,公財如命」,自己的錢像土,為什麼?捨嘛,那個土這個東西,那東西你看見就討厭,最好人家拿去,最好;公財如命,公家的東西,像命一樣,一點點損害。現在我們不要說命,小小螞蟻叮我、咬我一口,蚊蟲叮你一下,你趕快趕走,反正公家的事情就保護的這樣。那時候我就曉得,原來真正的沙彌律儀不是那麼簡單,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現在我們自己的一點點事情,大家努力得不得了,公家的事情誰都不在乎,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沒有賢善相,所以這裡順便一提,真正肯心修學的,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去做,即使你做不到,煩惱重,你能夠這樣恭敬努力的話,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你份,一定能夠真解脫,剛才經上面佛親口說的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的正知見。由於這個增上力故,儘管你這一世做錯了,到了龍當中,再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好,解脫。如果發了大心那是更好,一直成佛,這點概念我順便一提。所以現在我們有情有眼前的狀態,的的確確的,是。所以我剛才特別說桑諾阿修這個公案,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對不起!跑的去一來,不如佛世的時候,專門搗蛋的六群比丘!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我做到了,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你拚命的努力都做不到,何況現在懶懶癱癱?不可以呀!所以我們要起大慚愧、大恭敬,拚命努力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那沒問題,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我們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欲邪行,那是卷五。那麼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p. 124
【◎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
這個說對象分四方面。
【謂所不應行,】
不應該做的事情。
【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每一個地方非支、非處,支就是,所以因為男女的行淫,淫一定是指特別的;非處不是不是地方;非時,不是時間。
【此中初者,】
第一個什麼是不應行的。
【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切的男女等等。
【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這翻成有人保護的,說母及母等,這個說明,譬如說他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他一個保護的人,就是他是屬於他有一定他的身份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他下面就解釋。
【他所攝者,】
什麼叫他攝?就是所
【謂他妻妾,】
就是這個別人所攝持的。
【具法幢者謂出家女,】
什麼是具法幢?那是出家的,具法幢。然後
【種姓護者謂未適嫁,】
沒出嫁的。
【父母等親,或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
他雖然沒有父母什麼等等,他自己一個人,但是對不起,他自己守護自己。
【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於其人制治罰律,】
這樣等等,他雖然自己沒有守護,犯了罪關在監牢裡,譬如關在監牢裡,這個監牢裡邊的人管的就是他,你也不能隨便侵犯他。還有
【於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為邪行,】
邪行就是不應該的,那這個裡邊,這個指世間,世間的人到這個綠燈戶,綠燈戶的妓女,她本來是賣淫的,然後呢你給了錢,那個不算邪行。反過來雖然是一個綠燈戶的妓女,可是別人已經說這個,那你再去,那個不可以。
【顯自給價,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說。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
真正的邪淫一定是個產門,其他的地方就不是應該的地方,其他地方就錯了!所以現在有種叫做雞姦,那個就是非支,這些東西都是更糟糕!更糟糕!
【馬鳴阿闍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現在這個世界是每況愈下,那個時候我在國外有一個地方,也不去說是哪裡了,居然要求法律通過准許同性戀,要立法去保護他,這世間是每況愈下,顛倒!這個我們就不去談他了。
【大依怙云:「言非支者,】
這個是不應該的。
【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并其自手。」】
這種都是不應該的,此說亦同。這個自手通常我們說自慰。這個自慰這點注意喔!這個往往我們容易去犯,男女都會。所以睡覺的時候,這個手千萬不要碰到下體,尤其是你有的時候不知不覺會去碰,這個不可以,這個就是他的等起,非常糟糕!非常糟糕!要注意的。
【非處所者,】
什麼是非處,不是地方。
【謂諸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眾前,若於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
這都不是應當的地方,這個通常我們說。所以平常在以前老規矩我所曉得的,如果說男女,就是夫婦一起出門,到人家的親戚到任何地方去的話,通常一定到那地方去,男的跟男的,內眷內眷住,男眷男眷住,分的開,清清楚楚,絕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除非自己出門到旅館裡去,那時古代的人這個禮儀的確是操守得很嚴。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處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并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
這種尊長前面。
【大依怙師亦如是說。】
這個地方常常說大依怙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
【非其時者,】
最後的是說時,這個時間不對。
【謂穢下降】
什麼是穢下?就是女性這個月事來的時候。
【胎滿孕婦,】
這個都不可以。
【若飲兒乳,或受齋戒,若有疾病,】
或女的生產了以後,小孩子還吃奶,或者受齋戒,那當然。若有疾病,還有病。
【匪宜習故,】
這個都不應該。
【若道量行量謂極至經於五返。】
這個就是講男女交的時候。
p. 125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
就是解釋上面。上面「有兒」,就是有小孩子吃奶,「非欲解」,就對方不想,那個時候要去強,這個普通我們當然不會,我們乃至於不知道。當然實際上有人說我們談這個幹什麼?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了解這個行相以後,固然是,還有一個做為一個出家人,將來是人天導師,引導人家的各式各樣的人,如果在家人來問你,你不清楚的話,你怎麼回答人家?所以我們還是對這個行相要弄的很清楚,然後告訴人家,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什麼地方防犯起。「及其憂苦等」,不但是欲解,就是憂愁苦惱,所以上面說疾病是生病,實際上就是心裡面不對的時候,這個也不要。「住八支」,還有就是受齋戒的時候,八支齋戒的一切的淫都斷,這個不是時候,不可以。像關於這種問題的話特別的,就是說如果說在家人來問,我們出家的法師回答他,就應該了解,就應該這樣。
【大依怙尊亦復同此,】
凡是上面特別說,馬鳴阿闍黎、大阿闍黎、大依怙尊等等,說明這種說法的確是有師承的。凡是這種地方注意喔!現在我們同學當中,常常有這種同學,曉得得了一點點就歡喜亂開口告訴別人,這個樣、那個樣,看看他們這些大成就者,說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傳承原原本本,說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一定要了解的明明白白;不曉得話,寧願誠意說:對不起這個我不大懂,這個問題你去問某大律師。凡是這種事情的話,所以這個律師,為什麼叫做律師呢?不是他持律叫做律師,所有的出家人必定要持律,所以稱為律師的話,他持了自己持律以外,對開遮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他能夠決斷任何疑惑。譬如說我們現在禪師,他根本的做好了,他一心一意深入禪觀,他自己不會犯,可是很多細緻的行相,他不一定弄的清楚,這個才是大的差別,不是說那些人不要持戒,這個我們要弄清楚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凡是碰見這種情況,自己不了解,請問某大律師。那麼下面繼續說。
【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
大阿闍黎又特別說,這個時內除了上面,跟那個馬鳴阿闍黎所說的一樣以外,說白天也不可以。
【非支等三,雖於自妻,尚成邪行,況於他所。】
前面所說的這個非支,就是自己的夫婦都不可以,都錯的,何況是別人?注意喔!這個我們要了解。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
這個有兩個不同。想的話,攝分、攝決擇分說,彼彼想,就是說你要梵行,你要對象找對了,如果不是的話不算,可是戒經當中,毗奈耶當中,不!毗奈耶當中說不淨想不管他錯不錯,你想這個換了另外一個人,對不起,還是犯。
【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這個是辨,這個辨沒關係。原則上面我們瞭解各家有各家的判這個罪輕重不同。以我們來說的話,我主要的,總是像這種事件從嚴,從嚴總沒有錯,從嚴只有好處。萬一另外一個,從嚴,大家做不到。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殺一條蛇,我剛才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它,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了。反過來你想去殺那個蛇,結果跑得去你看見那個繩,你眼睛近視眼你以為這是蛇,這個明明非有情,你跑的去殺它,那個時候又錯了。所以這個個裡邊它非有情是非有情想,你覺得這個不是有情,這個是條草繩,你隨便跑去,拿一個石頭丟過去,反正丟在那個草繩上沒有關係,偏偏它是一個有情的東西,你石頭丟下去把它打死了。雖然打死了,但是你並沒有想要打死他,這個概念不一樣,對不對?所以它分成四部分:有情有情想、非有情想,還有呢非有情是有情想、非有情想,分成四部份。
p. 122 (6)
【初及第三是不錯想,】
初是第一個,第一個是什麼?有情有情想,沒錯嘛!你說你想它,你殺的就是他,沒錯。第三個非有情非有情想,它不是有情,你做不有情想,他的確,你說這是根繩,它是繩,然後你沒有傷,並沒有錯。
【二四錯誤,】
第二是什麼?他你想的這個有情,結果呢?他不是有情想,你想錯了。第四非有情有情想這兩個。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
等起就是你的心裡面,由於你想這件事情,你心裡想你準備要殺,你心裡面跟著這個想法而起的這個行為。譬如說你要想殺個人家的天授,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通常求那個天,或者求什麼祠堂,結果求到了,所以叫做天授,是這樣,求那個祠堂叫祠授,他要殺的人叫天授,結果殺的人殺錯了,殺到另外一個人是祠授,那沒根本罪,因為你的想不對。但是,其它的罪還有。
【故於此中須無錯想。】
這是想。第二呢?
【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
這個想是,說你準備想這個,結果殺錯了。如果你想的時候,你說不管什麼人來,反正來我就要殺,結果來了一個人,你就把他殺了,那本來你的原意就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不管他誰,都有根本罪。
【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上面這個道理,說下面的都是這樣的。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煩惱就是貪瞋痴。你殺的時候,的的確確有不同的心情,有的是為貪而殺。譬如說吃葷的人歡喜,看見有一隻什麼東西,正好弄來吃,他就殺他,這為貪心。瞋心,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痴心,還有一種什麼叫痴心?譬如印度的外道,殺了這個東西以後,會得到什麼福報,這個為痴。就是你不了解,到殺的時候並沒有貪瞋之心,乃至於現在有太多的,這個動物本來是天生來又被我們吃的,就是這樣,他心裡面並沒有貪瞋之心,那個又為痴。
【等起者謂樂殺害,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
等起者就是說,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相應的這種行為,不管是什麼,你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殺生很歡喜。有很多人他歡喜了,尤其是小孩子,他看見這小動物他又跑的去要弄他,把他弄死。所以問他心裡面為什麼?他也說不上為什麼,的的確確你問他現在的心裡,他也並沒有貪什麼,也並沒有對他瞋什麼,又沒痴什麼,這種心情什麼?叫煩惱的等起。就是由於這個煩惱的心,他現在心裡面並沒有直接的這個煩惱的行相,確實由這個而來的,所以這個等起。加行中能加行者,那麼我們加行要去殺了,誰來殺的?能做殺的這個動作,或者自己或者叫別人。
【二中誰作,等無差別。】
真正殺的時候不管你自己做也是,你叫別人做也是。
【加行體者,】
加行的本體是什麼呢?那當然你殺人的時候,或者是你用刀,或者用杖把他打死,或者用藥把他藥死,或者用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究竟者,】
什麼叫究竟呢?
【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
因為你這樣傷害了他,那個時候死了,死了嘛!對了,殺生的意思是什麼?把他的生命殺死,結果他死了,你的罪行就圓滿了。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圓滿,所以當你殺的時候圓滿了,就殺的時候圓滿;殺了以後沒死,到了後來死了,死的時候你這個殺生這個罪就圓滿。
【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這個什麼意思呢?這個譬如說我去殺一個人,傷害一個動物乃至於,結果我傷害了它,被傷害他沒死,結果他沒死,我先死了,結果我先死了,這根本罪沒有。為什麼?我雖然傷了它,可是我已經死了,所以如果我死了,這一生我造的業到此為止。因為我到此為止之間他沒死,所以根本罪沒有。實際上呢這個是小乘上面,當然現在是照俱舍論上面,已生餘身故,因為你這一生已經完了,你到下一生到了中陰身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實際上真正的律部當中,他有各部的開合,各部的不同,上座部怎麼判的,大眾部怎麼判的。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並沒有仔細認真的研究,據我所了解譬如大眾部,根據南山道宣律祖,說他的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這說法跟上座部的很多他有一點不太一樣,這我們這裡不談,在他真正談到戒的時候,我們仔細研究。第一個殺,第二個
【◎ 不與取。】
在說不與取之前我們這裡重新再提一下。說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究竟圓滿的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個你所做這件事情的對象,譬如殺生,所殺的對象;偷盜你所盜的東西,盜的時候你一定起心動念,你心裡是什麼心,什麼心情,根據了這個心情,你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行動,採取行動以後這件事情的究竟圓滿。譬如你偷人家東西,他原來的東西在那裡,你把那個東西搬走了,那時候就成了,對吧?你要殺這個東西,把他殺死那就成了。每一樣東西,都是這個四個,這四個的內容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是如此。所以第一個呢詳細解說,後面我就把文這麼唸一下,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實際上這後面每一部分你們都應該仔細的去認識它,雖然講的簡單,你們真正應該好好的把這個把握得很牢,然後如法行持。不與取就是盜,他沒有給你,你自己去拿。這個盜的行相,通常我們總是覺得好像狹,不與取的範圍很廣,凡是他沒有給你,你拿,這個都是,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清清楚楚。
【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
這個事就是隨便拿一種,別人這是屬於別人的,別人所攝持的。
【意樂分三,】
心裡面。
【想與煩惱俱如前說,】
想還是前面,就說這個是他的嗎?還是不是他的嗎?不是他的嗎?還是是他的嗎?就是分四樣,煩惱就是貪瞋痴。
【等起者,謂雖未許令離彼欲,】
就是由於你這個心情,心裡想他雖然沒有允許,得到的允許,但是你心裡想要把他拿走,就是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你倒不一定是說有什麼煩惱,你不一定貪,不一定瞋,但你又莫名其妙看見了。我們往往看見東西,隨手你就把他拿了,你說不上來你是什麼心情。你好像我並沒有貪這個東西,你有沒有討厭他,這個是什麼?煩惱相應的等起,這個是我們常常容易犯這個毛病,有太多的情況之下,對不起!這個還是煩惱相應的。
p. 123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就是前面,或者自己做或者叫他做。
【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
加行的時候,或者用了力把人家手上拿下來,或者偷偷摸摸的拿下來,都一樣。
【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
盜別人是這樣,另外還一種債,或者是說別人存在那個地方,或你欠了別人,或人家放在那地方,你用騙詐的方式,別人存在那地方,你把它吞掉了,反正沒憑據,對不起,那就是盜了;諸如此類。
【或為自義,或為他義,或為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
不管你這個不與取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或者雖然你不為自己,為了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損壞他、要害害他,這傢伙擺在那裡,把他丟掉了,這樣。你祇要這樣去做,結果都是一樣。
【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
什麼是究竟呢?這東西本來在那裡的,你把他拿從那地方移開了,拿到別地方,對了。
【於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於餘處,唯是一例,】
這個裡邊有很多意義,最主要的就是說,那個東西擺在這裡的,你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就算。但是有一些東西,你不能搬,譬如田,田你怎麼搬?
【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
田這個東西你沒辦法搬動的,那麼怎麼辦呢?這個也有究竟的。換句話說你想辦法把人家的田吞沒,你經過了這番,你覺得我得到了,你覺得得到的時候,那這個究竟罪就成立了。
【此復若是教劫教盜,彼生即可,】
假如你叫別人這樣去做,他這樣的聽著你,你告訴別人想辦法把他那塊田弄下來,他然後經過了,他得到的時候,你雖然自己不知道,你得到了這個盜的根本罪。
【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同樣的就這樣,叫別人去殺人一樣。當這個人去殺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殺了沒有,但是所受你教的人去殺人,這個被殺的人殺死的時候,你就得到了根本罪,這個是盜。平常我們「殺」容易看的清楚,盜相非常細微,這個盜相非常細微!盜相最難防最難防的,盜跟妄語兩樣東西難防極了,難防極了。所以當年我看那個大祖師的這些語錄,乃至於沙彌律儀,我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一看就懂了,就過了幾天去看的話,一看,心裡面起個大警惕,發現我簡直根本沒懂,乃至於一點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看了一遍,這個沙彌律儀,我早就懂了叫我再聽,我就聽不進。我心裡面聽了,真是呀!一個我欽佩他,我說這個真是個大菩薩再來,我聽了這麼多都不懂,他一聽突然就懂了。還有一個,我真是心裡面可憐,這種人他是邊都沒碰到,他自然覺得懂了。所以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看見他們那個祖師的行持,古代的人固然如此,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剛出家的時候在紅螺山行堂,手上沾到一點糖,沾到了以後,那我們隨便的話,可惜的那舔一舔,那屬於一種蠻好的,愛惜呀!或者抖掉了。他不,沾到了糖,馬上那個手拿起來,跑到那個存糖的地方,抖的乾乾淨淨,就這樣。然後呢跑到水上面去洗的乾乾淨淨,就是一點鹽,哪怕是,常住的東西就這樣。
以後我另外跟著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私財如土,公財如命」,自己的錢像土,為什麼?捨嘛,那個土這個東西,那東西你看見就討厭,最好人家拿去,最好;公財如命,公家的東西,像命一樣,一點點損害。現在我們不要說命,小小螞蟻叮我、咬我一口,蚊蟲叮你一下,你趕快趕走,反正公家的事情就保護的這樣。那時候我就曉得,原來真正的沙彌律儀不是那麼簡單,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現在我們自己的一點點事情,大家努力得不得了,公家的事情誰都不在乎,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沒有賢善相,所以這裡順便一提,真正肯心修學的,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去做,即使你做不到,煩惱重,你能夠這樣恭敬努力的話,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你份,一定能夠真解脫,剛才經上面佛親口說的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的正知見。由於這個增上力故,儘管你這一世做錯了,到了龍當中,再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好,解脫。如果發了大心那是更好,一直成佛,這點概念我順便一提。所以現在我們有情有眼前的狀態,的的確確的,是。所以我剛才特別說桑諾阿修這個公案,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對不起!跑的去一來,不如佛世的時候,專門搗蛋的六群比丘!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我做到了,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你拚命的努力都做不到,何況現在懶懶癱癱?不可以呀!所以我們要起大慚愧、大恭敬,拚命努力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那沒問題,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我們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欲邪行,那是卷五。那麼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p. 124
【◎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
這個說對象分四方面。
【謂所不應行,】
不應該做的事情。
【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每一個地方非支、非處,支就是,所以因為男女的行淫,淫一定是指特別的;非處不是不是地方;非時,不是時間。
【此中初者,】
第一個什麼是不應行的。
【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切的男女等等。
【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這翻成有人保護的,說母及母等,這個說明,譬如說他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他一個保護的人,就是他是屬於他有一定他的身份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他下面就解釋。
【他所攝者,】
什麼叫他攝?就是所
【謂他妻妾,】
就是這個別人所攝持的。
【具法幢者謂出家女,】
什麼是具法幢?那是出家的,具法幢。然後
【種姓護者謂未適嫁,】
沒出嫁的。
【父母等親,或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
他雖然沒有父母什麼等等,他自己一個人,但是對不起,他自己守護自己。
【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於其人制治罰律,】
這樣等等,他雖然自己沒有守護,犯了罪關在監牢裡,譬如關在監牢裡,這個監牢裡邊的人管的就是他,你也不能隨便侵犯他。還有
【於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為邪行,】
邪行就是不應該的,那這個裡邊,這個指世間,世間的人到這個綠燈戶,綠燈戶的妓女,她本來是賣淫的,然後呢你給了錢,那個不算邪行。反過來雖然是一個綠燈戶的妓女,可是別人已經說這個,那你再去,那個不可以。
【顯自給價,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說。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
真正的邪淫一定是個產門,其他的地方就不是應該的地方,其他地方就錯了!所以現在有種叫做雞姦,那個就是非支,這些東西都是更糟糕!更糟糕!
【馬鳴阿闍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現在這個世界是每況愈下,那個時候我在國外有一個地方,也不去說是哪裡了,居然要求法律通過准許同性戀,要立法去保護他,這世間是每況愈下,顛倒!這個我們就不去談他了。
【大依怙云:「言非支者,】
這個是不應該的。
【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并其自手。」】
這種都是不應該的,此說亦同。這個自手通常我們說自慰。這個自慰這點注意喔!這個往往我們容易去犯,男女都會。所以睡覺的時候,這個手千萬不要碰到下體,尤其是你有的時候不知不覺會去碰,這個不可以,這個就是他的等起,非常糟糕!非常糟糕!要注意的。
【非處所者,】
什麼是非處,不是地方。
【謂諸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眾前,若於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
這都不是應當的地方,這個通常我們說。所以平常在以前老規矩我所曉得的,如果說男女,就是夫婦一起出門,到人家的親戚到任何地方去的話,通常一定到那地方去,男的跟男的,內眷內眷住,男眷男眷住,分的開,清清楚楚,絕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除非自己出門到旅館裡去,那時古代的人這個禮儀的確是操守得很嚴。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處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并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
這種尊長前面。
【大依怙師亦如是說。】
這個地方常常說大依怙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
【非其時者,】
最後的是說時,這個時間不對。
【謂穢下降】
什麼是穢下?就是女性這個月事來的時候。
【胎滿孕婦,】
這個都不可以。
【若飲兒乳,或受齋戒,若有疾病,】
或女的生產了以後,小孩子還吃奶,或者受齋戒,那當然。若有疾病,還有病。
【匪宜習故,】
這個都不應該。
【若道量行量謂極至經於五返。】
這個就是講男女交的時候。
p. 125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
就是解釋上面。上面「有兒」,就是有小孩子吃奶,「非欲解」,就對方不想,那個時候要去強,這個普通我們當然不會,我們乃至於不知道。當然實際上有人說我們談這個幹什麼?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了解這個行相以後,固然是,還有一個做為一個出家人,將來是人天導師,引導人家的各式各樣的人,如果在家人來問你,你不清楚的話,你怎麼回答人家?所以我們還是對這個行相要弄的很清楚,然後告訴人家,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什麼地方防犯起。「及其憂苦等」,不但是欲解,就是憂愁苦惱,所以上面說疾病是生病,實際上就是心裡面不對的時候,這個也不要。「住八支」,還有就是受齋戒的時候,八支齋戒的一切的淫都斷,這個不是時候,不可以。像關於這種問題的話特別的,就是說如果說在家人來問,我們出家的法師回答他,就應該了解,就應該這樣。
【大依怙尊亦復同此,】
凡是上面特別說,馬鳴阿闍黎、大阿闍黎、大依怙尊等等,說明這種說法的確是有師承的。凡是這種地方注意喔!現在我們同學當中,常常有這種同學,曉得得了一點點就歡喜亂開口告訴別人,這個樣、那個樣,看看他們這些大成就者,說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傳承原原本本,說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一定要了解的明明白白;不曉得話,寧願誠意說:對不起這個我不大懂,這個問題你去問某大律師。凡是這種事情的話,所以這個律師,為什麼叫做律師呢?不是他持律叫做律師,所有的出家人必定要持律,所以稱為律師的話,他持了自己持律以外,對開遮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他能夠決斷任何疑惑。譬如說我們現在禪師,他根本的做好了,他一心一意深入禪觀,他自己不會犯,可是很多細緻的行相,他不一定弄的清楚,這個才是大的差別,不是說那些人不要持戒,這個我們要弄清楚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凡是碰見這種情況,自己不了解,請問某大律師。那麼下面繼續說。
【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
大阿闍黎又特別說,這個時內除了上面,跟那個馬鳴阿闍黎所說的一樣以外,說白天也不可以。
【非支等三,雖於自妻,尚成邪行,況於他所。】
前面所說的這個非支,就是自己的夫婦都不可以,都錯的,何況是別人?注意喔!這個我們要了解。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
這個有兩個不同。想的話,攝分、攝決擇分說,彼彼想,就是說你要梵行,你要對象找對了,如果不是的話不算,可是戒經當中,毗奈耶當中,不!毗奈耶當中說不淨想不管他錯不錯,你想這個換了另外一個人,對不起,還是犯。
【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這個是辨,這個辨沒關係。原則上面我們瞭解各家有各家的判這個罪輕重不同。以我們來說的話,我主要的,總是像這種事件從嚴,從嚴總沒有錯,從嚴只有好處。萬一另外一個,從嚴,大家做不到。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三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一另外一個從嚴了大家做不到,是啊!就因為有嚴的做不到,所以引發你的慚愧,由於你的慚愧策發你自己努力向上,不是很好嗎?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面為什麼在抉擇這個總抉擇業果的時候,它下面告訴我們,說萬一你犯了尸羅規則淨命正見不能圓滿了,正見未破不怕,道理特別的。我們初機行持的人,的的確確要想圓滿不可能,而且瑜伽菩薩戒本上面特別說什麼叫犯戒?什麼叫破戒?犯戒是說我們一心想努力,正式去學,你了解了去學,但是因為你煩惱重,偏偏有很多做不到,那個時候,你慚愧說我怎麼做不到?你懺悔努力去學,這種情況不叫犯戒。那麼什麼算呢?就是你自己做的不對還覺得我對了,或者雖然犯了,你不曉得慚愧,這個就犯戒了。這個犯不犯,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你努力肯不斷的改善,正見未失,努力增上,時時向上,這個就是我們初機修學應該了解的,這個是我要特別說明的。反過來說,你不要以為既然這樣的話犯戒不算,這樣的犯一點不算的,那就馬虎,心裡你已經把正見根本就破掉了,不要說龍中你絕對沒有份,地獄,只有地獄!這個概念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不要把這種小地方誤解了,為自己留下地獄之門來。那麼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煩惱者三毒隨一。】
這個煩惱不管你貪瞋癡都是一樣。
【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
這個等起者就是同樣的道理,它不是說你有強盛的那個貪心、瞋心、癡心,但是你看見這個東西歡喜這樣來,就是這樣。實際上就是由於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明顯的煩惱的行相,而是由跟煩惱而來的這種雜染心裡,然後你要去做這件事情,這還是種心裡狀態。
【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這個加行,前面的加行自作教他都有,這個地方說有的地方說教他的也有,有的地方說教他的自己不算,這二個那就看你自己而定了,就這樣。你雖然教他,教了別人你心裡面也跟著轉,對不起那有的,教了他以後,你心裡沒有動的話,這個沒有根本罪。所以這一點你自己看一下,你的心裡就了解了,看得很清楚。究竟者是倆倆交會,就是這樣,這個就究竟了。那麼這個就是身體上的殺盜淫,下面呢?語業。
【◎ 妄語。事者,】
同樣的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
【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
什麼事呢?你看見了說不看見,聽見了說不聽見,知道了說不知道,感覺到說不感覺到,就是這樣。跟他見聞覺知,以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
【能解之境,】
這個裡邊的事有二個,第一個你自己那方面,因為妄語你要騙別人嘛,對不對?所以能解之境,他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二樣東西。
【謂他領義。】
他領受。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
你看見了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這個都是。
【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煩惱是貪瞋癡。等起是什麼呢?覆藏想、樂說之欲二樣東西,這個說一下。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譬如說見到了你說不見到,這個直接的。掩蓋的話,你想掩蓋起來、遮蓋起來,用種種方式,以及你心裡面想說,這個樂說之欲最容易犯,最難改。因為我們常常心裡面就莫明奇妙的,隨便碰見一點風吹草動,這個嘴巴就忍不住,這個嘴巴就心裡面想著,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原因,這最難改的大毛病就是這個。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
這是加行。或者有人問你,你看見了沒有?雖然你沒有說,可是你一個表示,讓他領會你的表示的意解,這個也是。譬如說有的人說你看見某人了沒有?你沒有講,然後呢這麼來一下,這個就是。你沒有說,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種更巧妙的,不管怎麼巧妙,是你內心當中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在這裡行就對了。
【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
那麼這個你目的騙人的時候,或者為自利或者為利他,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同犯。這個自利利他,現在在這地方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常常看見世間所以講俠義,俠義的人他是很有意思。俠義的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他說起來是俠義,我跟你好,然後他跟你說。世間上說起來這種還很好的,他為了你是不計一切,這個非常糟糕,不但是講妄語,乃至於其他的很多地方。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太多的人的的確確應該了解,這個地方的衡量的標準,不要說俠義,俠義的人不要說佛法,乃至於世間的很多法,他都會犯法的。他總覺得這個人他有他那樣的道理。所以那個宋朝寫水滸那個一百零八將,他創出了一個牌子叫什麼?替天行道,這種叫俠義,實際上寫了以後絕子絕孫,這個惡報不得了的可怕,這我們要了解。所以現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衡量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我們世俗的概念去衡量,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不拿世俗的標準衡量,所以特別說明。我們不要說不要得罪人,記住哦!你不要得罪佛菩薩,這個是重要的。反過來說你要記得哦!你不是真正的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拿世俗上溺愛去保護他,卻卻相反的你要告訴他某人,你錯了,你要改過來,這個才是真正的幫人忙。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得罪不得罪人,說起來這個東西都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是一副的偽君子面孔,非常壞、非常壞。當然說是有一類,你要為了處理這件事情,的的確確要按步就班的來,絕對不是硬來,硬來完全錯了,所以那時候你委屈求全,不要去得罪,這個了不起,這個是大菩薩行的方便。所以我們剛才同樣的一句話,不得罪人這句話,單單不得罪人這句話不能判斷是非的,就是說你不得罪人這個的用心何在?你的的確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在,然後那時候委屈婉轉,不要去得罪他,那了不起,你有的,這個的的確確是佩服無比。否則的話,為了你眼前這種自己的私人的利益的話,那我們修學佛法人的不採取。這地方我們也順便一說。所以關於這個煩惱以及等起等等。那麼下面是加行。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說妄語這個口業,除了妄語還有的離間,離間就是我們通常兩舌。還有粗語,粗語就是罵人,教別人說,這個都成。綺語不算,綺語不是。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
那麼俱舍上面呢?說這個綺語你教他也是。
【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戒經當中怎麼說呢?戒經當中說這個犯究竟的時候,要自說才算,教他不算。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什麼是究竟?究竟的是你要說的妄語,騙別人,他被騙了,他聽懂你所說的了,這樣。那麼假定說你要騙他,他沒聽懂,那時候情況怎麼辦呢?俱舍上面說,因為他沒了解,僅成綺語,綺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還有呢?離間語、粗惡語,也是如此,離間就是說你要破壞他,還有呢你要罵他,他沒有聽懂,那個時候就是綺語,不是這個,這個二個的差別。這是關於妄語,離間呢?那麼我們也看一看。
p. 126
【◎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
這不解釋了。
【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這個等起由煩惱而來的,他們慢慢的好的,你就希望他們二個人不好;他們二人本來不好,你就不希望他們好起來,反正你懷著這個心,這個都是跟煩惱相應的等起。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陳說。】
加行呢?就不管你說的實在的、不實在的,至於我們常常說這個話是真的,對不起!你真的也犯,假的也犯,如果假的,除了離間還加上妄語。所以不管你所說的,好的話、不好的,不好的你故意破壞,好的呢你有意的說甜言蜜語說了他,讓他們二個人受你的話的影響而分開,錯了,你還是離間。「隨其所求,為自為他」,為了自己,為了別人說,都是離間。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說他對方聽了你的話,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這個就是。好今天到此為止。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二十六頁,上面離間語已經說過了,下面粗惡語。
【◎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我們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惡口。那就是說的話很粗,很粗魯,那麼這個惡是自己惡心還要傷害別人。所以做這件事情的話,不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很粗魯,還要傷害了別人。所以這個是「諸有情能引恚惱」,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這個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意樂呢?就是我們的心裡狀態,跟前面一樣,想跟煩惱前面都說過了。等起者,等起者就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樂出言語」,就是這種心裡面就歡喜這樣。有的時候有意的,有的時候無意的,這個無意更難避免,這個習性一旦養成功了非常糟糕,一開口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一開口那個三字經就跟著來了,他往往有的時候說了三字經,他還不曉得自己說了什麼,所以這個習性的難改,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加行者,那麼你的行為呢?就是你罵的時候罵別人,不管是實在的、不實在的,譬如這個人的確不好,那麼你這個以惡心或者以粗鄙的來說他,或者是他不是實在的而你說。那麼至於說的內容呢?「或依種過」,種就是種性,就是換句話說他的出身。有很多人家庭比較高貴,有很多比較差,你就說你這個下賤胚,那個下賤種,的確。那麼在我們現在目前大家很平等的,這個古代他那個門閥高低不同,尤其是印度,四種種性,有一種賤民,那個賤民就是奴隸。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級的,那麼現在我們罵人家,說你這個下賤胚,就是他的出身。「或依身過」,那麼身上面,或者這個人肢節不全,眼睛瞎了什麼,這些。「或依業過」,他作了什麼業?或者是戒,這個我們了解的。「或依現行所有過失」,總是說不可愛的。什麼是究竟呢?究竟有二派,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說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的說呢?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那麼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說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一個呢?大乘以你自己的心來判斷,就是你心裡面有傷害別人的這種想法,然後你開口的時候就說出這個來,就是粗惡語就算究竟了。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這個只要你說出口來,小乘他不僅僅是講你的心裡面,講那個事項。那事項的話,就是你罵出來了,他聽懂了以後那個事項才圓滿,所以這是二家判別的不同。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呢?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尤其是這個南山道宣律祖把這個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說明戒體的特質的話,通常我們都從嚴。不過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在一個師承當中是有這麼二派,從嚴換句話說我們原以從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只要你心裡面這樣,開了口罵就算。
【◎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這個一樣一樣來解釋。那麼最後是綺語,綺語就是說,你說的這話沒有真實利益的。我們普通造這個業,這個語業最難防,而語業當中這綺語是尤其不容易。這個綺語是容易犯極了,要防是難極了,只要說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綺語。那麼這個意樂分成三部份。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
那麼平常的想,講話,比如說:你要講那個對象你說給別人聽,妄語你騙哪一個人,罵人你罵哪一個人,那麼這離間的話,你準備挑撥離間哪二個人。現在這綺語不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貪瞋癡隨一,等起者,心裡面這種由於這個心裡面的煩惱相應的意樂,你說你心裡面就好歡喜說那種無意義的。所以平常這一點我們不仔細檢查不知道,你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在這上面,這個心裡面浮浮泛泛,一點風吹草動,你就會這個幹什麼?這樣。說幹什麼?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非常簡單,就這麼一件事情。你老遠聽見一個東西你就跑著去,瞪大著眼睛這個熱鬧得很,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所以平常我們真正要想努力的,真正用功的,就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所以以前古人辦道的時候,那的確是他全部精神一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比如或者剛開始持戒,現在我們心裡面就是悠悠散散,大家還覺得好像還蠻好,其實你已經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一點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這個地方先開始提一個頭,以後正式開始講的時候,真正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平常我們一開口,總覺得自己對的,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你只要一念這個精進的心,這個提持的心失掉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失念的時候,那就是放逸的根本,你已經錯了,這樣。所以自然而然,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碰見一點東西就來了,這個綺語的範圍很廣很廣,這我們特別注意!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加行就是你開始開口說,這個勤勇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努力,就是你一動身口,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
【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所以它非常容易犯。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看見了人總覺得看見了,世間碰見了當然應酬話了,不管它有意義沒有意義,總歸要應酬幾句話的,所以人家說今天天氣哈哈哈,這個天氣跟你有什麼關係?他就要這樣說幾句,就世間相,所以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說出世、出世,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世俗相就是如此,你看見一個人當面看見了以後,瞪大了眼睛,你走你的,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他要講人情的。因為你要講人情,所以註定你就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現在要跳出,這個時候另外一回事情。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你合一個掌,然後呢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阿彌陀佛,夠了,或者說一聲早,最多這樣。如果看見師長的話呢?你跑到那裡,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就是如此夠了,不要說早晨一看見大家也就開始了,說什麼,一句話已經多餘了,往往站在那裡一說,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不相應的,十惡業,注意哦!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
當年我記得我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說跑到揚州高明寺,看見那地方大規矩小法則,不曉得多多少少。高明寺規矩非常嚴的,他剛去第一天,一天之中被打香板那個楊柳條,一下打了幾百趟,你無法想像。一天白天除了晚上睡覺以外,就算吃飯也打的話,一共就十幾個鐘頭,十幾個鐘頭一天,一個鐘頭要打十趟才可以打的一百多趟,打幾百趟要二百多趟,豈不是一個小時當中要被打二十幾趟嗎?這一動就打,一動就打。那個時候我也好玩,因為我也是一個學工的人,學理工的人往往死腦筋,樣樣東西看數字總要追根究底,仔細算一算,他那個幾百趟,那豈不是一個鐘頭要打幾十趟嗎?有這個可能嗎?那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越來越說千真萬確。如果你們仔細檢查,你們硬是,不要說上下課,上課的時候都在這兒一直犯規,下了課你隨時隨地這樣,這個走路有走路相,吃飯有吃飯相,你走路這麼隨便一來,那表示你鬆懈了,到那個下面那個香板馬上就跟上來。這表示你,你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的,譬如你坐在這地方,你振起精神來的話,自然坐在那地方。一坐在那裡,那一定是那個心裡面就是放逸懈怠的時候,用功一定不相應的。真正這個辦道的道場它有這麼嚴格,看見你一來,叭!香板就上來了,你也自己莫名其妙它為什麼上來了。要我們平常的話,覺得我還自己很用功的人,跑到那一天到晚打他,你早就跑掉了。所以這個祖師真為祖師的話,他有這個,完了以後,他就仔細揣摩我為什麼被打?總有道理。他現在要我們被打了,或者呵斥了你一下,你還總覺得有道理,還用振振有詞跟人家辯,那註定你一定不得成功。所以我自己現在也漸漸體驗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樣,有的時候這師長說了幾句話,心裡總不服氣,找了機會總歸要去辯,慢慢慢慢才體會到。現在反過來了,不管師長說什麼話,有時明明我有道理的,說完了,我總歸想這話,總歸有什麼問題,找了半天找不到,還要去瞌頭,請求師長,我的確什麼地方一定有錯的,但是我找不到,乞求老師慈悲。因為通常這個情況他往往還不告訴你,要你想了半天,最後終於能夠想得出來,這是千真萬確的。
所以這地方我隨便想到,就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散漫的習性當中,自己還不知道,你們真正要想講修行,這個地方就要好好的努力的提起。我們不是改不過來,我們真正要改的話,的的確確你還是很容易。我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吧!在座我們這裡的一個同修,平常我總歸是嫌他懶懶癱癱那個樣。有一天說早晨他做維那,他跑的蠻快,我就拉了他一下,我叫他你走的慢一點,就說過一次。第二天再來就是前天,我發現他就慢了。那時候很出我意外的,平常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說不定說他十趟八趟他不一定改過來,說了一趟他馬上很快的改過來,反正真的要有心,他很快就改過來。拿引磬他敲起來乒乒乓乓一直敲,敲的非常快,因為在我這兒沒有仔細講,結果那一天我又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我沒有講,他就敲的很穩,我這是說說別人你們敲的慢一點。所以我了解,你只要肯,你只要注意。就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法的時候,你聽了法有時候聽得心裡不對勁,心裡說排斥它,為你自己辯護,那就完了!所以他前面在正式聽法之前告訴我們,我們有三個過,自己心裡上面總覺得自己對的,你有這個擺在這裡,你再學一百年都學不上,因為講到你的時候,你總歸為你辯護,完了。如果你一開頭的時候,認得說我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現在這個佛菩薩的教誡是幫助我的,你至心去聽他的話,你只要肯聽很快就轉得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萬一另外一個從嚴了大家做不到,是啊!就因為有嚴的做不到,所以引發你的慚愧,由於你的慚愧策發你自己努力向上,不是很好嗎?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前面為什麼在抉擇這個總抉擇業果的時候,它下面告訴我們,說萬一你犯了尸羅規則淨命正見不能圓滿了,正見未破不怕,道理特別的。我們初機行持的人,的的確確要想圓滿不可能,而且瑜伽菩薩戒本上面特別說什麼叫犯戒?什麼叫破戒?犯戒是說我們一心想努力,正式去學,你了解了去學,但是因為你煩惱重,偏偏有很多做不到,那個時候,你慚愧說我怎麼做不到?你懺悔努力去學,這種情況不叫犯戒。那麼什麼算呢?就是你自己做的不對還覺得我對了,或者雖然犯了,你不曉得慚愧,這個就犯戒了。這個犯不犯,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你努力肯不斷的改善,正見未失,努力增上,時時向上,這個就是我們初機修學應該了解的,這個是我要特別說明的。反過來說,你不要以為既然這樣的話犯戒不算,這樣的犯一點不算的,那就馬虎,心裡你已經把正見根本就破掉了,不要說龍中你絕對沒有份,地獄,只有地獄!這個概念我們要辨別的非常清楚,所以不要把這種小地方誤解了,為自己留下地獄之門來。那麼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煩惱者三毒隨一。】
這個煩惱不管你貪瞋癡都是一樣。
【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
這個等起者就是同樣的道理,它不是說你有強盛的那個貪心、瞋心、癡心,但是你看見這個東西歡喜這樣來,就是這樣。實際上就是由於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明顯的煩惱的行相,而是由跟煩惱而來的這種雜染心裡,然後你要去做這件事情,這還是種心裡狀態。
【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這個加行,前面的加行自作教他都有,這個地方說有的地方說教他的也有,有的地方說教他的自己不算,這二個那就看你自己而定了,就這樣。你雖然教他,教了別人你心裡面也跟著轉,對不起那有的,教了他以後,你心裡沒有動的話,這個沒有根本罪。所以這一點你自己看一下,你的心裡就了解了,看得很清楚。究竟者是倆倆交會,就是這樣,這個就究竟了。那麼這個就是身體上的殺盜淫,下面呢?語業。
【◎ 妄語。事者,】
同樣的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
【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
什麼事呢?你看見了說不看見,聽見了說不聽見,知道了說不知道,感覺到說不感覺到,就是這樣。跟他見聞覺知,以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
【能解之境,】
這個裡邊的事有二個,第一個你自己那方面,因為妄語你要騙別人嘛,對不對?所以能解之境,他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二樣東西。
【謂他領義。】
他領受。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
你看見了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這個都是。
【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煩惱是貪瞋癡。等起是什麼呢?覆藏想、樂說之欲二樣東西,這個說一下。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譬如說見到了你說不見到,這個直接的。掩蓋的話,你想掩蓋起來、遮蓋起來,用種種方式,以及你心裡面想說,這個樂說之欲最容易犯,最難改。因為我們常常心裡面就莫明奇妙的,隨便碰見一點風吹草動,這個嘴巴就忍不住,這個嘴巴就心裡面想著,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原因,這最難改的大毛病就是這個。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
這是加行。或者有人問你,你看見了沒有?雖然你沒有說,可是你一個表示,讓他領會你的表示的意解,這個也是。譬如說有的人說你看見某人了沒有?你沒有講,然後呢這麼來一下,這個就是。你沒有說,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種更巧妙的,不管怎麼巧妙,是你內心當中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在這裡行就對了。
【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
那麼這個你目的騙人的時候,或者為自利或者為利他,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同犯。這個自利利他,現在在這地方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常常看見世間所以講俠義,俠義的人他是很有意思。俠義的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他說起來是俠義,我跟你好,然後他跟你說。世間上說起來這種還很好的,他為了你是不計一切,這個非常糟糕,不但是講妄語,乃至於其他的很多地方。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太多的人的的確確應該了解,這個地方的衡量的標準,不要說俠義,俠義的人不要說佛法,乃至於世間的很多法,他都會犯法的。他總覺得這個人他有他那樣的道理。所以那個宋朝寫水滸那個一百零八將,他創出了一個牌子叫什麼?替天行道,這種叫俠義,實際上寫了以後絕子絕孫,這個惡報不得了的可怕,這我們要了解。所以現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衡量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我們世俗的概念去衡量,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不拿世俗的標準衡量,所以特別說明。我們不要說不要得罪人,記住哦!你不要得罪佛菩薩,這個是重要的。反過來說你要記得哦!你不是真正的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拿世俗上溺愛去保護他,卻卻相反的你要告訴他某人,你錯了,你要改過來,這個才是真正的幫人忙。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得罪不得罪人,說起來這個東西都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是一副的偽君子面孔,非常壞、非常壞。當然說是有一類,你要為了處理這件事情,的的確確要按步就班的來,絕對不是硬來,硬來完全錯了,所以那時候你委屈求全,不要去得罪,這個了不起,這個是大菩薩行的方便。所以我們剛才同樣的一句話,不得罪人這句話,單單不得罪人這句話不能判斷是非的,就是說你不得罪人這個的用心何在?你的的確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在,然後那時候委屈婉轉,不要去得罪他,那了不起,你有的,這個的的確確是佩服無比。否則的話,為了你眼前這種自己的私人的利益的話,那我們修學佛法人的不採取。這地方我們也順便一說。所以關於這個煩惱以及等起等等。那麼下面是加行。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說妄語這個口業,除了妄語還有的離間,離間就是我們通常兩舌。還有粗語,粗語就是罵人,教別人說,這個都成。綺語不算,綺語不是。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
那麼俱舍上面呢?說這個綺語你教他也是。
【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戒經當中怎麼說呢?戒經當中說這個犯究竟的時候,要自說才算,教他不算。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什麼是究竟?究竟的是你要說的妄語,騙別人,他被騙了,他聽懂你所說的了,這樣。那麼假定說你要騙他,他沒聽懂,那時候情況怎麼辦呢?俱舍上面說,因為他沒了解,僅成綺語,綺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還有呢?離間語、粗惡語,也是如此,離間就是說你要破壞他,還有呢你要罵他,他沒有聽懂,那個時候就是綺語,不是這個,這個二個的差別。這是關於妄語,離間呢?那麼我們也看一看。
p. 126
【◎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
這不解釋了。
【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這個等起由煩惱而來的,他們慢慢的好的,你就希望他們二個人不好;他們二人本來不好,你就不希望他們好起來,反正你懷著這個心,這個都是跟煩惱相應的等起。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陳說。】
加行呢?就不管你說的實在的、不實在的,至於我們常常說這個話是真的,對不起!你真的也犯,假的也犯,如果假的,除了離間還加上妄語。所以不管你所說的,好的話、不好的,不好的你故意破壞,好的呢你有意的說甜言蜜語說了他,讓他們二個人受你的話的影響而分開,錯了,你還是離間。「隨其所求,為自為他」,為了自己,為了別人說,都是離間。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說他對方聽了你的話,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這個就是。好今天到此為止。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二十六頁,上面離間語已經說過了,下面粗惡語。
【◎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我們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惡口。那就是說的話很粗,很粗魯,那麼這個惡是自己惡心還要傷害別人。所以做這件事情的話,不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很粗魯,還要傷害了別人。所以這個是「諸有情能引恚惱」,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這個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意樂呢?就是我們的心裡狀態,跟前面一樣,想跟煩惱前面都說過了。等起者,等起者就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樂出言語」,就是這種心裡面就歡喜這樣。有的時候有意的,有的時候無意的,這個無意更難避免,這個習性一旦養成功了非常糟糕,一開口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一開口那個三字經就跟著來了,他往往有的時候說了三字經,他還不曉得自己說了什麼,所以這個習性的難改,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加行者,那麼你的行為呢?就是你罵的時候罵別人,不管是實在的、不實在的,譬如這個人的確不好,那麼你這個以惡心或者以粗鄙的來說他,或者是他不是實在的而你說。那麼至於說的內容呢?「或依種過」,種就是種性,就是換句話說他的出身。有很多人家庭比較高貴,有很多比較差,你就說你這個下賤胚,那個下賤種,的確。那麼在我們現在目前大家很平等的,這個古代他那個門閥高低不同,尤其是印度,四種種性,有一種賤民,那個賤民就是奴隸。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級的,那麼現在我們罵人家,說你這個下賤胚,就是他的出身。「或依身過」,那麼身上面,或者這個人肢節不全,眼睛瞎了什麼,這些。「或依業過」,他作了什麼業?或者是戒,這個我們了解的。「或依現行所有過失」,總是說不可愛的。什麼是究竟呢?究竟有二派,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說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的說呢?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那麼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說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一個呢?大乘以你自己的心來判斷,就是你心裡面有傷害別人的這種想法,然後你開口的時候就說出這個來,就是粗惡語就算究竟了。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這個只要你說出口來,小乘他不僅僅是講你的心裡面,講那個事項。那事項的話,就是你罵出來了,他聽懂了以後那個事項才圓滿,所以這是二家判別的不同。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呢?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尤其是這個南山道宣律祖把這個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說明戒體的特質的話,通常我們都從嚴。不過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在一個師承當中是有這麼二派,從嚴換句話說我們原以從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只要你心裡面這樣,開了口罵就算。
【◎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這個一樣一樣來解釋。那麼最後是綺語,綺語就是說,你說的這話沒有真實利益的。我們普通造這個業,這個語業最難防,而語業當中這綺語是尤其不容易。這個綺語是容易犯極了,要防是難極了,只要說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綺語。那麼這個意樂分成三部份。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
那麼平常的想,講話,比如說:你要講那個對象你說給別人聽,妄語你騙哪一個人,罵人你罵哪一個人,那麼這離間的話,你準備挑撥離間哪二個人。現在這綺語不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貪瞋癡隨一,等起者,心裡面這種由於這個心裡面的煩惱相應的意樂,你說你心裡面就好歡喜說那種無意義的。所以平常這一點我們不仔細檢查不知道,你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在這上面,這個心裡面浮浮泛泛,一點風吹草動,你就會這個幹什麼?這樣。說幹什麼?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非常簡單,就這麼一件事情。你老遠聽見一個東西你就跑著去,瞪大著眼睛這個熱鬧得很,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所以平常我們真正要想努力的,真正用功的,就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所以以前古人辦道的時候,那的確是他全部精神一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比如或者剛開始持戒,現在我們心裡面就是悠悠散散,大家還覺得好像還蠻好,其實你已經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一點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這個地方先開始提一個頭,以後正式開始講的時候,真正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平常我們一開口,總覺得自己對的,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你只要一念這個精進的心,這個提持的心失掉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失念的時候,那就是放逸的根本,你已經錯了,這樣。所以自然而然,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碰見一點東西就來了,這個綺語的範圍很廣很廣,這我們特別注意!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加行就是你開始開口說,這個勤勇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努力,就是你一動身口,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
【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所以它非常容易犯。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看見了人總覺得看見了,世間碰見了當然應酬話了,不管它有意義沒有意義,總歸要應酬幾句話的,所以人家說今天天氣哈哈哈,這個天氣跟你有什麼關係?他就要這樣說幾句,就世間相,所以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說出世、出世,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世俗相就是如此,你看見一個人當面看見了以後,瞪大了眼睛,你走你的,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他要講人情的。因為你要講人情,所以註定你就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現在要跳出,這個時候另外一回事情。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你合一個掌,然後呢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阿彌陀佛,夠了,或者說一聲早,最多這樣。如果看見師長的話呢?你跑到那裡,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就是如此夠了,不要說早晨一看見大家也就開始了,說什麼,一句話已經多餘了,往往站在那裡一說,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不相應的,十惡業,注意哦!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
當年我記得我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說跑到揚州高明寺,看見那地方大規矩小法則,不曉得多多少少。高明寺規矩非常嚴的,他剛去第一天,一天之中被打香板那個楊柳條,一下打了幾百趟,你無法想像。一天白天除了晚上睡覺以外,就算吃飯也打的話,一共就十幾個鐘頭,十幾個鐘頭一天,一個鐘頭要打十趟才可以打的一百多趟,打幾百趟要二百多趟,豈不是一個小時當中要被打二十幾趟嗎?這一動就打,一動就打。那個時候我也好玩,因為我也是一個學工的人,學理工的人往往死腦筋,樣樣東西看數字總要追根究底,仔細算一算,他那個幾百趟,那豈不是一個鐘頭要打幾十趟嗎?有這個可能嗎?那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越來越說千真萬確。如果你們仔細檢查,你們硬是,不要說上下課,上課的時候都在這兒一直犯規,下了課你隨時隨地這樣,這個走路有走路相,吃飯有吃飯相,你走路這麼隨便一來,那表示你鬆懈了,到那個下面那個香板馬上就跟上來。這表示你,你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的,譬如你坐在這地方,你振起精神來的話,自然坐在那地方。一坐在那裡,那一定是那個心裡面就是放逸懈怠的時候,用功一定不相應的。真正這個辦道的道場它有這麼嚴格,看見你一來,叭!香板就上來了,你也自己莫名其妙它為什麼上來了。要我們平常的話,覺得我還自己很用功的人,跑到那一天到晚打他,你早就跑掉了。所以這個祖師真為祖師的話,他有這個,完了以後,他就仔細揣摩我為什麼被打?總有道理。他現在要我們被打了,或者呵斥了你一下,你還總覺得有道理,還用振振有詞跟人家辯,那註定你一定不得成功。所以我自己現在也漸漸體驗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樣,有的時候這師長說了幾句話,心裡總不服氣,找了機會總歸要去辯,慢慢慢慢才體會到。現在反過來了,不管師長說什麼話,有時明明我有道理的,說完了,我總歸想這話,總歸有什麼問題,找了半天找不到,還要去瞌頭,請求師長,我的確什麼地方一定有錯的,但是我找不到,乞求老師慈悲。因為通常這個情況他往往還不告訴你,要你想了半天,最後終於能夠想得出來,這是千真萬確的。
所以這地方我隨便想到,就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散漫的習性當中,自己還不知道,你們真正要想講修行,這個地方就要好好的努力的提起。我們不是改不過來,我們真正要改的話,的的確確你還是很容易。我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吧!在座我們這裡的一個同修,平常我總歸是嫌他懶懶癱癱那個樣。有一天說早晨他做維那,他跑的蠻快,我就拉了他一下,我叫他你走的慢一點,就說過一次。第二天再來就是前天,我發現他就慢了。那時候很出我意外的,平常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說不定說他十趟八趟他不一定改過來,說了一趟他馬上很快的改過來,反正真的要有心,他很快就改過來。拿引磬他敲起來乒乒乓乓一直敲,敲的非常快,因為在我這兒沒有仔細講,結果那一天我又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我沒有講,他就敲的很穩,我這是說說別人你們敲的慢一點。所以我了解,你只要肯,你只要注意。就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法的時候,你聽了法有時候聽得心裡不對勁,心裡說排斥它,為你自己辯護,那就完了!所以他前面在正式聽法之前告訴我們,我們有三個過,自己心裡上面總覺得自己對的,你有這個擺在這裡,你再學一百年都學不上,因為講到你的時候,你總歸為你辯護,完了。如果你一開頭的時候,認得說我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現在這個佛菩薩的教誡是幫助我的,你至心去聽他的話,你只要肯聽很快就轉得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三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只要肯聽,那很快就轉的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這個事情可以說論他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他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那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作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的做的話,也慢慢就可以改的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這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你這個認識了,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它。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的、慢慢的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的努力的話,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這是菩薩的事情,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了!這絕對不是說我在兒,反正等到什麼時候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此復七事相應。】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自己就覺得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在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跑得來說,法師你這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沒報紙?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這樣。他說你看過了?我說沒有看過,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它還好心,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叫你看書,看了半天看了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的個起勁,但是你u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二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也肯勤勤懇懇的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的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這是一種。
【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的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這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看見有二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二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看見有二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二個昨天幹什麼?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二個人在那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二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二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這個地方有護法,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的親近他,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他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好好看看,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二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二種,這個說身口。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貪、瞋、癡。
p. 127
【 ◎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同樣的,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所貪的對象是什麼呢?是別人的東西。
【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
換句話說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貪瞋癡。
【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它。
加行者,那麼這個前面身口的加行是用身或者口的行動,現在的意因的加行它看不見的,就是你腦筋裡面所動的腦筋,你看見它這個東西你很歡喜,你想怎麼樣去得到它。
【 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你想的這個念頭,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說一般的大的大概不大有,我們容易犯的東西。譬如你看見這東西我怎麼想辦法,或者是關於吃的東西,你想到了以後,怎麼動一個腦筋,這樣當你動那個腦筋的話,那就是貪的加行在進行當中。
【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什麼是究竟呢?你想了,這樣就對了,就是當那個心裡具足這幾個條件的這個貪相就究竟了。那麼下面又說:
【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相,把那個貪的行相用這樣的五個次第分別說明。
【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這個心裡面就是對自己的東西愛著難捨,覺得這樣,捨不得很歡喜,這個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最起碼的一種心裡。還有呢
【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有了還不知足,所以樂積這個不知足,比原來對自己的耽著已經增加了一點了。前面這是自己覺得耽著,耽著了以後你就是如此了,就是我已經有了,有了就算了也!可是呢你還是覺得不滿足那個心,那個心就有了這個不滿足,你要想辦法再去獲得了,所以它下面
【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別人的東西你覺得這個好,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去貪著它,那時候就是你的這個貪著的心開始增上,開始增上了。所以又於這個增上那個心情又進一層了,因為你有這種貪著增上想獲得,於是你
【 四有謀略心,】
就是你要動腦筋了,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 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就是這樣,當你犯了這個的時候,那個貪心到那個時候,就實說來,貪心圓滿相就是這個,可是下面還有。
【 五有覆蔽心。】
這個話怎麼講呢?
【 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這個是貪心的對治,真正能夠對治貪心的唯一的藥就是這個,應該對自己的貪著難捨感覺得慚愧,這是世間最起碼的。然後呢在出世的來說的話,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過患,它這個貪心,一切的過失、一切的患害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你見到了這個的禍害以後,你就生起一個什麼?厭離心,這個真可怕、真可怕!你厭惡它。本來老是貪著難捨的,現在呢你要排斥、遠離它,這個是貪心的對治。你只要有這個對治,這個貪心就不圓滿了。那現在呢前面已經有這個究竟的現象,又不知道對治的話,那你完了。所以三毒當中這個具足五項圓滿了。後面那個最後一點很重要哦!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敝覆心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無明,這個還自己不知道。
【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個五樣東西缺一種的話這個就不圓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個蔽覆心,如果說你能夠了解它的過患,有出離心的話,它不但眼前不圓滿,而且可以對治乃至於到最後連根拔起,整個的講佛法,主要的就是講這一點。
【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那麼這個上面特別說,因為這個這個身口是有行為的,所以說的出來;那個意三業說不出來的,但是瑜伽師地論上特別說加行,所以這個地方根據它那個來源說明一下,說這個地方的加行是有它的來源的,那麼前面已經把那個加行的相告訴我們了。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的人家在分別的時候、記的時候,他不說這個是加行,加行的話你看不出來,什麼叫加行?現在是這個意念、這個動向,就是加行。繼續。
【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它下面就隨便的舉出一起,下面這東西雖然不圓滿,但是這種都是貪欲心。它所以這麼一個一個立據的話,就告訴我們那個貪欲這麼容易犯。明明平常我們起心動念,你仔細的觀察,觀察都在這種情況當中。這世俗上來說看見他好,你覺得怎麼樣我要策使他,或者別人東西變成我自己有,就這樣。如果我們修行人的話呢?自己總覺得願意自己讚自己,把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功德誇揚出來,讓人家曉得,就這樣。平常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很多地方有犯這種毛病。譬如說我們蠻好在這地方作一件事情,本來自己懶懶遢遢的,看見一個人來了作的起勁得很,為什麼?自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呢?就是讓他曉得我在那很用功,很認真的作,這個心裡本身就是這種心裡。其實這種心裡不僅僅是貪欲,這種心裡還有很多毛病在裡頭,這個心裡有這個妄語的心裡,這個心裡又是跟貪相應的,又是跟癡相應的,你隨便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十惡當中轉。所以下面這幾點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好像很平凡,實際上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這都是大學問。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你要認真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最重要的要拿來去衡準自心。這個地方有一點注意!我們衡準了自心以後,我們會發現我怎麼這麼差,會有這樣的認識,那時候就好了。注意!不是叫我們衡準了馬上作到,你始終注意到要衡準了我認識它,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平常我們不認識總覺得自己還很好、還很對,那就完了,那就永遠沒希望。你自然覺得對的話,那當然你對了,你還要學什麼?你還要改什麼?所以你必定要先了解自己錯,了解了自己的錯,那時候你才有改的機會;然後你改的話,你的善業成就了,結果好處是你的。現在你不了解你自己,人家告訴你,還自己賴,自己還人家爭,對不起這個業在,到那時候這個業閻羅王救你不了,佛菩薩救你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一點以後,那時候我們自然會勤勤懇懇自己找錯。所以它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曉得病,曉得病以後要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要開那個藥,然後殷勤努力的如法修持。所以那時候拿這個法的鏡子照自己,發現自己說我身心上面這麼個差,那個時候才真正要咬緊牙關跟它鬥的時候。現在我們不是跟外人鬥,你不必跟人家去爭辯,要跟自己爭辯,說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鬥過你,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了。所以它後面有這種公案,那是祖師真了不起,他就一天到晚自己為什麼?咬緊牙關跟自己鬥。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主要的就處處地方提醒我們這一點,那個是貪。下面是:
【 ◎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奇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的廣泛,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他們前面一樣。
【 等起者,樂打等欲,】
欲就是你心裡面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就是說你想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怎麼樣。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霉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的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也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然後跑著去,他正如你想的,或者跑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p. 128
【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
【 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他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的這樣。
【 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就是這樣的心裡。
【 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裡的層次,如果說粗粗的說我們不太清楚,你細細的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這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的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裡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還有如果既沒有前二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裡,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彩好的地方,我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俱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只要肯聽,那很快就轉的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這個事情可以說論他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他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那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作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的做的話,也慢慢就可以改的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這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你這個認識了,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它。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的、慢慢的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的努力的話,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這是菩薩的事情,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了!這絕對不是說我在兒,反正等到什麼時候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此復七事相應。】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自己就覺得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在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跑得來說,法師你這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沒報紙?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這樣。他說你看過了?我說沒有看過,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它還好心,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叫你看書,看了半天看了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的個起勁,但是你u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二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也肯勤勤懇懇的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的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這是一種。
【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的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這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看見有二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二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看見有二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二個昨天幹什麼?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二個人在那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二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二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這個地方有護法,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的親近他,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他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好好看看,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二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二種,這個說身口。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貪、瞋、癡。
p. 127
【 ◎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同樣的,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所貪的對象是什麼呢?是別人的東西。
【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
換句話說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貪瞋癡。
【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它。
加行者,那麼這個前面身口的加行是用身或者口的行動,現在的意因的加行它看不見的,就是你腦筋裡面所動的腦筋,你看見它這個東西你很歡喜,你想怎麼樣去得到它。
【 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你想的這個念頭,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說一般的大的大概不大有,我們容易犯的東西。譬如你看見這東西我怎麼想辦法,或者是關於吃的東西,你想到了以後,怎麼動一個腦筋,這樣當你動那個腦筋的話,那就是貪的加行在進行當中。
【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什麼是究竟呢?你想了,這樣就對了,就是當那個心裡具足這幾個條件的這個貪相就究竟了。那麼下面又說:
【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相,把那個貪的行相用這樣的五個次第分別說明。
【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這個心裡面就是對自己的東西愛著難捨,覺得這樣,捨不得很歡喜,這個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最起碼的一種心裡。還有呢
【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有了還不知足,所以樂積這個不知足,比原來對自己的耽著已經增加了一點了。前面這是自己覺得耽著,耽著了以後你就是如此了,就是我已經有了,有了就算了也!可是呢你還是覺得不滿足那個心,那個心就有了這個不滿足,你要想辦法再去獲得了,所以它下面
【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別人的東西你覺得這個好,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去貪著它,那時候就是你的這個貪著的心開始增上,開始增上了。所以又於這個增上那個心情又進一層了,因為你有這種貪著增上想獲得,於是你
【 四有謀略心,】
就是你要動腦筋了,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 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就是這樣,當你犯了這個的時候,那個貪心到那個時候,就實說來,貪心圓滿相就是這個,可是下面還有。
【 五有覆蔽心。】
這個話怎麼講呢?
【 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這個是貪心的對治,真正能夠對治貪心的唯一的藥就是這個,應該對自己的貪著難捨感覺得慚愧,這是世間最起碼的。然後呢在出世的來說的話,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過患,它這個貪心,一切的過失、一切的患害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你見到了這個的禍害以後,你就生起一個什麼?厭離心,這個真可怕、真可怕!你厭惡它。本來老是貪著難捨的,現在呢你要排斥、遠離它,這個是貪心的對治。你只要有這個對治,這個貪心就不圓滿了。那現在呢前面已經有這個究竟的現象,又不知道對治的話,那你完了。所以三毒當中這個具足五項圓滿了。後面那個最後一點很重要哦!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敝覆心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無明,這個還自己不知道。
【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個五樣東西缺一種的話這個就不圓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個蔽覆心,如果說你能夠了解它的過患,有出離心的話,它不但眼前不圓滿,而且可以對治乃至於到最後連根拔起,整個的講佛法,主要的就是講這一點。
【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那麼這個上面特別說,因為這個這個身口是有行為的,所以說的出來;那個意三業說不出來的,但是瑜伽師地論上特別說加行,所以這個地方根據它那個來源說明一下,說這個地方的加行是有它的來源的,那麼前面已經把那個加行的相告訴我們了。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的人家在分別的時候、記的時候,他不說這個是加行,加行的話你看不出來,什麼叫加行?現在是這個意念、這個動向,就是加行。繼續。
【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它下面就隨便的舉出一起,下面這東西雖然不圓滿,但是這種都是貪欲心。它所以這麼一個一個立據的話,就告訴我們那個貪欲這麼容易犯。明明平常我們起心動念,你仔細的觀察,觀察都在這種情況當中。這世俗上來說看見他好,你覺得怎麼樣我要策使他,或者別人東西變成我自己有,就這樣。如果我們修行人的話呢?自己總覺得願意自己讚自己,把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功德誇揚出來,讓人家曉得,就這樣。平常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很多地方有犯這種毛病。譬如說我們蠻好在這地方作一件事情,本來自己懶懶遢遢的,看見一個人來了作的起勁得很,為什麼?自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呢?就是讓他曉得我在那很用功,很認真的作,這個心裡本身就是這種心裡。其實這種心裡不僅僅是貪欲,這種心裡還有很多毛病在裡頭,這個心裡有這個妄語的心裡,這個心裡又是跟貪相應的,又是跟癡相應的,你隨便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十惡當中轉。所以下面這幾點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好像很平凡,實際上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這都是大學問。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你要認真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最重要的要拿來去衡準自心。這個地方有一點注意!我們衡準了自心以後,我們會發現我怎麼這麼差,會有這樣的認識,那時候就好了。注意!不是叫我們衡準了馬上作到,你始終注意到要衡準了我認識它,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平常我們不認識總覺得自己還很好、還很對,那就完了,那就永遠沒希望。你自然覺得對的話,那當然你對了,你還要學什麼?你還要改什麼?所以你必定要先了解自己錯,了解了自己的錯,那時候你才有改的機會;然後你改的話,你的善業成就了,結果好處是你的。現在你不了解你自己,人家告訴你,還自己賴,自己還人家爭,對不起這個業在,到那時候這個業閻羅王救你不了,佛菩薩救你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一點以後,那時候我們自然會勤勤懇懇自己找錯。所以它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曉得病,曉得病以後要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要開那個藥,然後殷勤努力的如法修持。所以那時候拿這個法的鏡子照自己,發現自己說我身心上面這麼個差,那個時候才真正要咬緊牙關跟它鬥的時候。現在我們不是跟外人鬥,你不必跟人家去爭辯,要跟自己爭辯,說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鬥過你,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了。所以它後面有這種公案,那是祖師真了不起,他就一天到晚自己為什麼?咬緊牙關跟自己鬥。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主要的就處處地方提醒我們這一點,那個是貪。下面是:
【 ◎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奇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的廣泛,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他們前面一樣。
【 等起者,樂打等欲,】
欲就是你心裡面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就是說你想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怎麼樣。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霉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的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也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然後跑著去,他正如你想的,或者跑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p. 128
【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
【 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他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的這樣。
【 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就是這樣的心裡。
【 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裡的層次,如果說粗粗的說我們不太清楚,你細細的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這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的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裡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還有如果既沒有前二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裡,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彩好的地方,我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俱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四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的障礙不拿掉,細的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去碰到它,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說到這覆蔽心有一點要特別,現在在這情況之下,我們慢慢的了解了,所以在我們所以真正好的,不管師長也好,共同的同學之友也好,在真正的共同增上的師長一定隨時告訴你,說你錯了,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呵斥你。有人說,前面那個呵斥不是個粗惡語嗎?對,從行相來看,他是一個粗惡語一樣的,可是粗惡語的內容有幾樣: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什麼意樂?意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樂、煩惱,所以說假定你說你懷著瞋心去罵人家這個就是粗惡語。假定你是懷著悲心幫助別人的話,這個就不是。懂不懂?這個差別就在這裡!所以前幾天我跟你說,你們看見別人不對你就告訴別人,你先檢查檢查你心裡什麼心?說你幫助別人,對不起那個對的,那個可以;如果說你不是幫助別人,為了你心裡想,這一種想法,隨順你的胃口才對的話,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很清楚。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的的確確的,處處地方表面上面看起來,很多地方這樣的相似,或者是勸、諫,畢竟不行的話就呵斥。因為有的時候的確,隨便跟你說,勸了十趟八趟他不行,大聲的呵斥一下,他記得很牢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師長不得已用的方法。我們同學當中說真正大家的善友不是說你今天被罵了,他跑得來安慰安慰你,其實他為什麼安慰你?因為他自己跟你犯了同樣毛病,兩個人同病相憐,你還覺得很好,結果大家兩人一起下地獄。最嚴重的現在莫過於此,大家希望偷懶,然後你也嘀咕說這個地方要求這麼嚴,他也要求你,你們兩個還覺得很好呢,完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同修之間就應該這樣,互相諫勸,我們現在無始的習氣,現在這個好環境,要策勵我們,我們總要咬緊牙關努力!應該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為什麼前面不了解?為什麼後面呢?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所以修學佛法最難做的、最難深入的、最難突破的,就是「無知」,而不是無知本身,在無知而不曉得自己無知,還自己覺得很對,這個是一個最可怕也最難弄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跟他說了以後,他一犯再犯、一犯再犯,不過不管他怎麼一犯再犯,我還是非常歡喜的總是告訴他,因為我了解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可是他至少他肯想學,我們在座的確有好幾位同學就是這個樣,這一點我心裡面,是,有的時候只是說,這個東西實在不曉得什麼方法幫助他快點改過來,這個心裡有的,但是我很少說對他起這種厭惡的心情,沒有。另外一種,他也許做得蠻好的,但是他心裡面就這樣的話,我心裡一直覺得,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有了能力再去幫助他,這種人只好跟他遠離,免得等一下我也沾上,這個注意。所以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為無明所蔽覆,我們處處地方要找到我們的病根什麼地方,雖然改不過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起大慚愧,說我要想辦法怎麼努力。那麼覆蔽心呢?是說:
p. 128 (3)
【 謂於瞋恚不覺羞恥。】
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那就完了,你一有這個心完了!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的話,你趕快脫掉這件袈裟回家去懺悔,等到你自己有力量再來,那還可以,要不然穿下去的話這好危險、好危險!下面是。
【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那更進一步的曉得他的禍害,曉得了禍害以後,策發了厭離心,這個是瞋恚的五相。下面又告訴我們這種瞋恚的零零碎碎的一般狀態,讓我們用這個來檢點、觀察。
【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
有一種並不是圓滿的瞋相,他在心裡想,這個傢伙怎麼來傷害我,這個傢伙背後說我壞話,這個傢伙什麼樣等等,那我也要怎麼樣去對他,你這個心裡面升起來的話就害了。人家對你怎麼樣,不管,不要說他不一定對你,你自己又胡思亂想,就是他真的對你怎麼樣的話,你應該怎麼辦啊?忍辱嘛!他可是犯罪下地獄,對我來說成就我的忍辱,因為我成就了忍辱,我才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今天使你成佛,你感激都來不及,對不對?假定說沒有這種暴惡眾生,就沒辦法成就你的忍辱,你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話,你就成不了佛,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說他傷害我,所以我們要報復他,世間的人是對的,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這樣的話,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也許你說我這是小乘,小乘的你拼命忙自己解決你的問題都來不及,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不管入小乘、入大乘,絕對沒有你要給他講道理的地方,那何況是發瞋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 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不管你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想多少那都是損惱之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叫人家講道理,他沒道理,我有道理,對不起,這個道理你都錯了,不管你這個道理多大,你真正如果跟佛法相應的道理的話,完全不是這樣。最基本的道理,他之所以來給你這樣,你要找到原因在何處?他之所以今天傷害你,對不起,那很簡單,緣起嘛!你什麼時候傷害他了,這個才是真的道理。更進一步,你說你真正要修行的,那麼正好,現在一方面要感到抱歉,我怎麼以前傷了他,一方面正好,現在成就我的忍辱,你還有什麼要跟人家爭道理的事情?這個很清楚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個瞋恚心就很容易平復了。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後面講到六度忍辱,他會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時再講。
【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那個都是。最後。
【 ◎ 邪見。事者,】
邪見是什麼呢?
【 謂實有義。】
對於實際上的,因為真正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但是空不是沒有,空而緣起有,就是這樣。實質上的東西,說這個本性是沒有的,可是緣起法相是有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邪見的人,他恰恰相反,或者是謗這個說性空,這一點他不接受,乃至於反過來,把緣起現在的事相的因緣的假有,就是換句話說一切事相,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他否定他的存在,這是關於佛法所說的相反的這種。那麼:
【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他所謗的東西,作實際上的,關於諦實這個事情,到後面講到最後的時候再來詳細的說明他,我們必定要對那個緣起性空清楚的認識。譬如說我們講中觀是講性這個真空,俗有。相宗呢?恰恰相反,這個道理何在?你關於這個佛法所講的這個空有,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世間上面的錯誤在那裡。眼前我們就把下面這幾件事相,就是粗顯的這個性空緣起的道理了解了,那我們就判別得出來了。
【 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關於這件事情,他就毀謗,這個下面解釋一下。
【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什麼叫謗因呢?佛法裡面講,一切事情都是什麼空、緣起,並沒有天生本性如此的。說這個人本性天生就是好的,本來就是壞的,沒有!他以前造了善的業因,所以這一世感得善的、好的果報,反過來說惡果。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由這樣的妙因感得這樣的妙果,現在有的人說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這個就是謗因。還有呢?
【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謗果的話,也同樣的,一個是從因果的因上面著眼,一個是從因果的果上面著眼。實際上除了現在佛法所講的,其他世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說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誰看得見?大家都會這樣說。的的確確的,誰看得見這句話,很多人被他難倒了。其實這個事情非常簡單,絕對難不倒。你反過來問,你看見你的祖先了沒有?我們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祖先對不對?祖父我們容或看見,曾祖父容或看見,再上面我們看不見,那你一定沒有祖先的,這個話說得通嗎?絕對說不通!這不簡單極了嘛?所以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只能說明他,我們不能證明他有或者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證明他沒有,這個道理很明白,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談這一點,如果真正談我會告訴你們,現在很多以科學來談這個,科學上面可不是這樣講的,是最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最糊塗的事情,所以在這謗因謗果,這兩點。
【 誹謗作用分三,】
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從因到果之間,必定有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利用,這個叫作用。那麼,分哪三種呢?
【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我們說這個怎麼會誹謗?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真正的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三樣東西,自己的識種加上父母的合和,而有生命這個作用的存在,這個作用的存在還必須,在有這樣前面的因感得後面這樣的果。現在說沒有,否定這一點,就是這樣,這是世間的人都不接受這個概念的,這個是叫做謗殖種作用。說:
【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什麼叫往來,就是怎麼從前世到後一世,就是因果關聯過程當中前後的相續。
【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就是這樣,這個也就是三世流轉當中的種種的不同的功效。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化生,一定還有前生他這樣的業感得。他說化生天上掉下來的,或著是什麼上帝創造的,毀謗這個,凡是總之,就是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否定空緣起這個法則的,除了佛法以外的所有的這種見解,都是屬於這一類。有很多人世間糊里糊塗的人,他不會有很強勝的知見,有很多人理智很深的通常都在這個上面,所以現在講的科學什麼等等,就實說來,都是屬於這一類。
【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實有事就是前面生死流轉當中的三世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是因果還滅的時候所得到的真實的果報,這個是阿羅漢。所以說因果的順這個流轉他也否定,當然還滅他也否定,由於順的這個流轉的話產生前面這種因果作用等等,然後呢,從還滅來說的話,證得聖果這個他都誹謗,這種都是邪見。
【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他確定覺得這樣的。
【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那五樣東西呢?
【 一有愚昧心,】
就是這個心裡,普通我們都有的。
【 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對他說,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的了解。
【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對這個東西他還覺得不但不知道,還覺得這一個是對的,這一個是好的。
【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而那個時候他起心動念,非法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如法的去觀察,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我們世間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大部分尤其是做學問的科學家,他很講究,他研究起來,研究的精密,那比起我們來,不曉得比我們要超過多少,但是這一種都是什麼?不如理的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到今天佛法這麼衰,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外面的人都很認真的做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佛法是世間第一智慧,居然糊裡糊塗不要善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雖然最好的佛法擺在那裡我們不懂,說外道他很認真的去觀察,因為他對事情的觀察深入,等到我們大家坐下來一談,他兩句話一談,你啞口無言,這個真可惜!這個前面具五心圓滿了,這個愚昧心,愚昧不了知,不如實了知。第二個呢?不但不如實了知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邪見的根本,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些什麼呢?根本就是二無我。談到這地方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說這個二無我,這個難得很,不要說法無我我們談不到,人無我空了以後要證羅漢果,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談不到,我們只有念念佛啦,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說眼前叫我們破掉了這個東西證羅漢果,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東西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第一步要認識了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你修什麼就成功什麼?然後進一步來說,眼前我們真正所以要做的事情,修行什麼?就是認得了我們錯在那裡?如何改過?這個認得,了解錯誤,以及了解了錯誤的改過,就是我們修行的業因,眼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假定這個事情你不認識、不做,請問你修行修習什麼?正因為你了解了這一點,說從這個地方了解了徹底根除這麼難,所以不要再聽自己的胡思亂想招呼,一心念佛,那個才是我們所謂念佛法門的特質,還是從這個特別的認識上面,才開出淨土的方便法門。所以信,信什麼?還是信這個,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真正如實了知的這個心情。不過這個地方現在講業。我們退一步,實際上對事情的真相又分兩部分,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就是怎麼樣一件事情從因感果,造如是業因,一定感如此業的果,對這個因果關係不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所說的不如實了知指這一個。可是為什麼有因果?就是因為表示一切法本身,他不是天生有實在的自性的,而實在的自性是沒有的,這是說如此因,所以有如此這樣的緣現起的現象。這個業果的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實實在在了解性空緣起,所以把這個業果更深一層探索,得到這個結果,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一個。如果我們學的只是人天乘法,那你只要了解淺的那一部份就對,可是這一部份人天乘法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三世怨,很不值得。你忙了半天同樣的修行,最後還是到地獄裡面去。現在你只要認識更深一點、多一點,你修行並不要加多少,這樣的修行你就能夠跳出輪迴,乃至於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錯就錯在那個知見上頭。所以在這個地方雖然講淺的,但是我們深的要了解,同時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地方所以講淺的,是引導我們達到深的、究竟圓滿的地方去,不了解的就是愚昧心。單單那個愚昧心,還要酷暴心,還要跟著他好樂歡喜做這個。然後第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的善觀察」,剛才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你懂得了,然後如理去思惟觀察一切善惡的根本,然後呢不懂得的話,害了。如果說你不善巧去觀察,最多糊裡糊塗大家就是這樣的世間,還造不出大惡來。如果說不如理的這樣去觀察的話,很多大毛病都出來了。所以說世間那個大外道,進一步說眼前的所有什麼世間的,很多特別突出的,科學上的概念,也可以說屬於這一類的。不過這一點,我們不要隨便講,因為你弄得不小心的話,這個會產生種種爭論。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就是說你要把一件事情正式的了解,不是說人家告訴你怎麼,你就聽見怎麼?這個跟佛法的精神是完全吻合,他細微的判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去談他。這個地方講的就是不但是愚昧、不但是樂作惡,而且照這個錯誤的事情,你願竟深入去觀察,我們現在要如理觀察就對了。
【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就是說你作種種的也是前面的計劃,就是你是覺得,你確定這樣的見解,誹謗那些不對的,這個邪見就圓滿了,圓滿了而也沒有對冶。第五個。
【 五有覆蔽心,】
就是沒有對治。那麼同樣的,對於:
【 謂由邪見不覺羞恥,】
自己還覺得得意,這個真正可怕的就在這個地方,自己明明錯了自己還覺得得意;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有道理;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不承認,還有一百二十個藉口。修學佛法,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千萬注意!所以我們第一個,真正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自己我是個凡夫,自己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就算你不懂,你常常提醒自己的話,這有很大的幫助。
【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你當然不知道,不知道你當然完了,就是這樣。
【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
p. 129
【 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邪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但是這個地方特別拿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原因?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由於這樣的邪見,什麼樣的惡行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個是邪見當中最重的根本。當把因果這個法則你一斷掉的話,就完了。說起來這因果兩個字講起來容易,要想了解他實在是不容易。我們仔細想一想看,講到現在,我們隨便談,當你一想到因果的話,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眼前我們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表示什麼?我們雖然嘴巴裡面講因果,的的確確心裡面對於這個因果兩個字並沒有如量的生起正確的認識。好的至少我們在概念上面曉得有因果,接受因果,這個時候就應該下面緊跟著檢點一下,我們接受了以後,是不是派上用場了?我們能夠這樣的檢查,很快就進步了,單單接受都己經很難了,如果你不努力去檢查的話,很快就失去了。因為這個人生很容易失去,而不知不覺當中又造了很多惡業,造這個惡業還是照著以前的老習慣走,你又墮落。尤其是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一旦披了這件衣服,你不能跟他相應的話,這個是可怕極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反過來呢?妙了,你一披了這件衣服,你做一點善事的話,對不起,這個在家人跟出家人你同樣做一點好事,儘管做好事的量完全一樣,可是你一披了這件衣服,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功德之大,不得了的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就像你走路,你平常走路用兩隻腳跑,你怎麼拼命得跑,那麼跑一點點,假定你得到一個善巧的工具,這飛機的話,你跑很短的一段時候,你就跑得很遠很遠,就這樣,所以這個戒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效。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那麼特別又檢查一下,殺、惡口、瞋心,這個煩惱都可以引起,由貪而殺,由瞋而殺,由癡而殺,但最究竟、最利害的是什麼?瞋心的殺最究竟。
【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盜也可能有貪有瞋有癡,可是貪心起的盜,是最嚴重、最究竟,欲邪行跟貪欲也是一樣,下面:
【 妄語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剩下來的幾樣東西,發起跟究竟都是一樣。
【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這是容易明白。
【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仔細分的話這個業又分成業跟業道。什麼叫業?什麼叫業道?這解釋一下。業,換句話就是你做的事業。平常說你做什麼事情啊?就是這樣。我們真正做事情的話,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這個,就是一種行為。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的障礙不拿掉,細的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去碰到它,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說到這覆蔽心有一點要特別,現在在這情況之下,我們慢慢的了解了,所以在我們所以真正好的,不管師長也好,共同的同學之友也好,在真正的共同增上的師長一定隨時告訴你,說你錯了,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呵斥你。有人說,前面那個呵斥不是個粗惡語嗎?對,從行相來看,他是一個粗惡語一樣的,可是粗惡語的內容有幾樣: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什麼意樂?意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樂、煩惱,所以說假定你說你懷著瞋心去罵人家這個就是粗惡語。假定你是懷著悲心幫助別人的話,這個就不是。懂不懂?這個差別就在這裡!所以前幾天我跟你說,你們看見別人不對你就告訴別人,你先檢查檢查你心裡什麼心?說你幫助別人,對不起那個對的,那個可以;如果說你不是幫助別人,為了你心裡想,這一種想法,隨順你的胃口才對的話,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很清楚。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的的確確的,處處地方表面上面看起來,很多地方這樣的相似,或者是勸、諫,畢竟不行的話就呵斥。因為有的時候的確,隨便跟你說,勸了十趟八趟他不行,大聲的呵斥一下,他記得很牢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師長不得已用的方法。我們同學當中說真正大家的善友不是說你今天被罵了,他跑得來安慰安慰你,其實他為什麼安慰你?因為他自己跟你犯了同樣毛病,兩個人同病相憐,你還覺得很好,結果大家兩人一起下地獄。最嚴重的現在莫過於此,大家希望偷懶,然後你也嘀咕說這個地方要求這麼嚴,他也要求你,你們兩個還覺得很好呢,完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同修之間就應該這樣,互相諫勸,我們現在無始的習氣,現在這個好環境,要策勵我們,我們總要咬緊牙關努力!應該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為什麼前面不了解?為什麼後面呢?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所以修學佛法最難做的、最難深入的、最難突破的,就是「無知」,而不是無知本身,在無知而不曉得自己無知,還自己覺得很對,這個是一個最可怕也最難弄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跟他說了以後,他一犯再犯、一犯再犯,不過不管他怎麼一犯再犯,我還是非常歡喜的總是告訴他,因為我了解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可是他至少他肯想學,我們在座的確有好幾位同學就是這個樣,這一點我心裡面,是,有的時候只是說,這個東西實在不曉得什麼方法幫助他快點改過來,這個心裡有的,但是我很少說對他起這種厭惡的心情,沒有。另外一種,他也許做得蠻好的,但是他心裡面就這樣的話,我心裡一直覺得,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有了能力再去幫助他,這種人只好跟他遠離,免得等一下我也沾上,這個注意。所以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為無明所蔽覆,我們處處地方要找到我們的病根什麼地方,雖然改不過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起大慚愧,說我要想辦法怎麼努力。那麼覆蔽心呢?是說:
p. 128 (3)
【 謂於瞋恚不覺羞恥。】
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那就完了,你一有這個心完了!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的話,你趕快脫掉這件袈裟回家去懺悔,等到你自己有力量再來,那還可以,要不然穿下去的話這好危險、好危險!下面是。
【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那更進一步的曉得他的禍害,曉得了禍害以後,策發了厭離心,這個是瞋恚的五相。下面又告訴我們這種瞋恚的零零碎碎的一般狀態,讓我們用這個來檢點、觀察。
【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
有一種並不是圓滿的瞋相,他在心裡想,這個傢伙怎麼來傷害我,這個傢伙背後說我壞話,這個傢伙什麼樣等等,那我也要怎麼樣去對他,你這個心裡面升起來的話就害了。人家對你怎麼樣,不管,不要說他不一定對你,你自己又胡思亂想,就是他真的對你怎麼樣的話,你應該怎麼辦啊?忍辱嘛!他可是犯罪下地獄,對我來說成就我的忍辱,因為我成就了忍辱,我才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今天使你成佛,你感激都來不及,對不對?假定說沒有這種暴惡眾生,就沒辦法成就你的忍辱,你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話,你就成不了佛,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說他傷害我,所以我們要報復他,世間的人是對的,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這樣的話,你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也許你說我這是小乘,小乘的你拼命忙自己解決你的問題都來不及,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不管入小乘、入大乘,絕對沒有你要給他講道理的地方,那何況是發瞋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 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不管你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想多少那都是損惱之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叫人家講道理,他沒道理,我有道理,對不起,這個道理你都錯了,不管你這個道理多大,你真正如果跟佛法相應的道理的話,完全不是這樣。最基本的道理,他之所以來給你這樣,你要找到原因在何處?他之所以今天傷害你,對不起,那很簡單,緣起嘛!你什麼時候傷害他了,這個才是真的道理。更進一步,你說你真正要修行的,那麼正好,現在一方面要感到抱歉,我怎麼以前傷了他,一方面正好,現在成就我的忍辱,你還有什麼要跟人家爭道理的事情?這個很清楚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個瞋恚心就很容易平復了。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後面講到六度忍辱,他會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時再講。
【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那個都是。最後。
【 ◎ 邪見。事者,】
邪見是什麼呢?
【 謂實有義。】
對於實際上的,因為真正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但是空不是沒有,空而緣起有,就是這樣。實質上的東西,說這個本性是沒有的,可是緣起法相是有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邪見的人,他恰恰相反,或者是謗這個說性空,這一點他不接受,乃至於反過來,把緣起現在的事相的因緣的假有,就是換句話說一切事相,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他否定他的存在,這是關於佛法所說的相反的這種。那麼:
【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他所謗的東西,作實際上的,關於諦實這個事情,到後面講到最後的時候再來詳細的說明他,我們必定要對那個緣起性空清楚的認識。譬如說我們講中觀是講性這個真空,俗有。相宗呢?恰恰相反,這個道理何在?你關於這個佛法所講的這個空有,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世間上面的錯誤在那裡。眼前我們就把下面這幾件事相,就是粗顯的這個性空緣起的道理了解了,那我們就判別得出來了。
【 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關於這件事情,他就毀謗,這個下面解釋一下。
【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什麼叫謗因呢?佛法裡面講,一切事情都是什麼空、緣起,並沒有天生本性如此的。說這個人本性天生就是好的,本來就是壞的,沒有!他以前造了善的業因,所以這一世感得善的、好的果報,反過來說惡果。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由這樣的妙因感得這樣的妙果,現在有的人說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這個就是謗因。還有呢?
【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謗果的話,也同樣的,一個是從因果的因上面著眼,一個是從因果的果上面著眼。實際上除了現在佛法所講的,其他世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說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誰看得見?大家都會這樣說。的的確確的,誰看得見這句話,很多人被他難倒了。其實這個事情非常簡單,絕對難不倒。你反過來問,你看見你的祖先了沒有?我們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祖先對不對?祖父我們容或看見,曾祖父容或看見,再上面我們看不見,那你一定沒有祖先的,這個話說得通嗎?絕對說不通!這不簡單極了嘛?所以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只能說明他,我們不能證明他有或者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證明他沒有,這個道理很明白,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談這一點,如果真正談我會告訴你們,現在很多以科學來談這個,科學上面可不是這樣講的,是最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最糊塗的事情,所以在這謗因謗果,這兩點。
【 誹謗作用分三,】
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從因到果之間,必定有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利用,這個叫作用。那麼,分哪三種呢?
【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我們說這個怎麼會誹謗?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真正的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三樣東西,自己的識種加上父母的合和,而有生命這個作用的存在,這個作用的存在還必須,在有這樣前面的因感得後面這樣的果。現在說沒有,否定這一點,就是這樣,這是世間的人都不接受這個概念的,這個是叫做謗殖種作用。說:
【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什麼叫往來,就是怎麼從前世到後一世,就是因果關聯過程當中前後的相續。
【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就是這樣,這個也就是三世流轉當中的種種的不同的功效。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化生,一定還有前生他這樣的業感得。他說化生天上掉下來的,或著是什麼上帝創造的,毀謗這個,凡是總之,就是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否定空緣起這個法則的,除了佛法以外的所有的這種見解,都是屬於這一類。有很多人世間糊里糊塗的人,他不會有很強勝的知見,有很多人理智很深的通常都在這個上面,所以現在講的科學什麼等等,就實說來,都是屬於這一類。
【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實有事就是前面生死流轉當中的三世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是因果還滅的時候所得到的真實的果報,這個是阿羅漢。所以說因果的順這個流轉他也否定,當然還滅他也否定,由於順的這個流轉的話產生前面這種因果作用等等,然後呢,從還滅來說的話,證得聖果這個他都誹謗,這種都是邪見。
【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他確定覺得這樣的。
【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那五樣東西呢?
【 一有愚昧心,】
就是這個心裡,普通我們都有的。
【 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對他說,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的了解。
【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對這個東西他還覺得不但不知道,還覺得這一個是對的,這一個是好的。
【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而那個時候他起心動念,非法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如法的去觀察,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我們世間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大部分尤其是做學問的科學家,他很講究,他研究起來,研究的精密,那比起我們來,不曉得比我們要超過多少,但是這一種都是什麼?不如理的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到今天佛法這麼衰,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外面的人都很認真的做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佛法是世間第一智慧,居然糊裡糊塗不要善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雖然最好的佛法擺在那裡我們不懂,說外道他很認真的去觀察,因為他對事情的觀察深入,等到我們大家坐下來一談,他兩句話一談,你啞口無言,這個真可惜!這個前面具五心圓滿了,這個愚昧心,愚昧不了知,不如實了知。第二個呢?不但不如實了知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邪見的根本,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些什麼呢?根本就是二無我。談到這地方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說這個二無我,這個難得很,不要說法無我我們談不到,人無我空了以後要證羅漢果,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談不到,我們只有念念佛啦,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說眼前叫我們破掉了這個東西證羅漢果,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東西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第一步要認識了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你修什麼就成功什麼?然後進一步來說,眼前我們真正所以要做的事情,修行什麼?就是認得了我們錯在那裡?如何改過?這個認得,了解錯誤,以及了解了錯誤的改過,就是我們修行的業因,眼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假定這個事情你不認識、不做,請問你修行修習什麼?正因為你了解了這一點,說從這個地方了解了徹底根除這麼難,所以不要再聽自己的胡思亂想招呼,一心念佛,那個才是我們所謂念佛法門的特質,還是從這個特別的認識上面,才開出淨土的方便法門。所以信,信什麼?還是信這個,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真正如實了知的這個心情。不過這個地方現在講業。我們退一步,實際上對事情的真相又分兩部分,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就是怎麼樣一件事情從因感果,造如是業因,一定感如此業的果,對這個因果關係不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所說的不如實了知指這一個。可是為什麼有因果?就是因為表示一切法本身,他不是天生有實在的自性的,而實在的自性是沒有的,這是說如此因,所以有如此這樣的緣現起的現象。這個業果的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實實在在了解性空緣起,所以把這個業果更深一層探索,得到這個結果,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一個。如果我們學的只是人天乘法,那你只要了解淺的那一部份就對,可是這一部份人天乘法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三世怨,很不值得。你忙了半天同樣的修行,最後還是到地獄裡面去。現在你只要認識更深一點、多一點,你修行並不要加多少,這樣的修行你就能夠跳出輪迴,乃至於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錯就錯在那個知見上頭。所以在這個地方雖然講淺的,但是我們深的要了解,同時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地方所以講淺的,是引導我們達到深的、究竟圓滿的地方去,不了解的就是愚昧心。單單那個愚昧心,還要酷暴心,還要跟著他好樂歡喜做這個。然後第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的善觀察」,剛才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你懂得了,然後如理去思惟觀察一切善惡的根本,然後呢不懂得的話,害了。如果說你不善巧去觀察,最多糊裡糊塗大家就是這樣的世間,還造不出大惡來。如果說不如理的這樣去觀察的話,很多大毛病都出來了。所以說世間那個大外道,進一步說眼前的所有什麼世間的,很多特別突出的,科學上的概念,也可以說屬於這一類的。不過這一點,我們不要隨便講,因為你弄得不小心的話,這個會產生種種爭論。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就是說你要把一件事情正式的了解,不是說人家告訴你怎麼,你就聽見怎麼?這個跟佛法的精神是完全吻合,他細微的判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去談他。這個地方講的就是不但是愚昧、不但是樂作惡,而且照這個錯誤的事情,你願竟深入去觀察,我們現在要如理觀察就對了。
【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就是說你作種種的也是前面的計劃,就是你是覺得,你確定這樣的見解,誹謗那些不對的,這個邪見就圓滿了,圓滿了而也沒有對冶。第五個。
【 五有覆蔽心,】
就是沒有對治。那麼同樣的,對於:
【 謂由邪見不覺羞恥,】
自己還覺得得意,這個真正可怕的就在這個地方,自己明明錯了自己還覺得得意;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有道理;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不承認,還有一百二十個藉口。修學佛法,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千萬注意!所以我們第一個,真正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自己我是個凡夫,自己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就算你不懂,你常常提醒自己的話,這有很大的幫助。
【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你當然不知道,不知道你當然完了,就是這樣。
【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
p. 129
【 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邪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但是這個地方特別拿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原因?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由於這樣的邪見,什麼樣的惡行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個是邪見當中最重的根本。當把因果這個法則你一斷掉的話,就完了。說起來這因果兩個字講起來容易,要想了解他實在是不容易。我們仔細想一想看,講到現在,我們隨便談,當你一想到因果的話,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眼前我們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表示什麼?我們雖然嘴巴裡面講因果,的的確確心裡面對於這個因果兩個字並沒有如量的生起正確的認識。好的至少我們在概念上面曉得有因果,接受因果,這個時候就應該下面緊跟著檢點一下,我們接受了以後,是不是派上用場了?我們能夠這樣的檢查,很快就進步了,單單接受都己經很難了,如果你不努力去檢查的話,很快就失去了。因為這個人生很容易失去,而不知不覺當中又造了很多惡業,造這個惡業還是照著以前的老習慣走,你又墮落。尤其是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一旦披了這件衣服,你不能跟他相應的話,這個是可怕極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反過來呢?妙了,你一披了這件衣服,你做一點善事的話,對不起,這個在家人跟出家人你同樣做一點好事,儘管做好事的量完全一樣,可是你一披了這件衣服,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功德之大,不得了的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就像你走路,你平常走路用兩隻腳跑,你怎麼拼命得跑,那麼跑一點點,假定你得到一個善巧的工具,這飛機的話,你跑很短的一段時候,你就跑得很遠很遠,就這樣,所以這個戒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效。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那麼特別又檢查一下,殺、惡口、瞋心,這個煩惱都可以引起,由貪而殺,由瞋而殺,由癡而殺,但最究竟、最利害的是什麼?瞋心的殺最究竟。
【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盜也可能有貪有瞋有癡,可是貪心起的盜,是最嚴重、最究竟,欲邪行跟貪欲也是一樣,下面:
【 妄語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剩下來的幾樣東西,發起跟究竟都是一樣。
【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這是容易明白。
【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仔細分的話這個業又分成業跟業道。什麼叫業?什麼叫業道?這解釋一下。業,換句話就是你做的事業。平常說你做什麼事情啊?就是這樣。我們真正做事情的話,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這個,就是一種行為。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四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身固然是一種行為,口固然一種行為,心裡的形相也是一種心行相,道就是你在這條路上走的行為。比如說我思惟,思惟是一種心裡的行相,但是這思惟,一定要憑藉了一個什麼東西,思惟才產生一種功效。比如說我想走,然後站起來走,你這個思惟就變成一種功效,所以說思惟是業非業道。那麼身語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本身又是一種做的事件,又在這個上面可以產生功效。貪瞋癡三謂是業道非業,這個貪瞋癡三,就是業所走的道,這個思心所經過趁著這個貪瞋癡就產生種種的功效。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業」跟「業道」之分,現在我不詳細講,你們仔細的思惟觀察,將來會體會的到這個業跟業道之間的差別。你了解了之後去對治的時候,也曉得它對治的正確的方法。上面第一個就是正說明了這個業,主要的是哪一些?第二個呢?
【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
說業當中,哪一些是輕?哪一些是重?了解了以後,處處地方,就曉得怎麼個對治,以及了解它的利害關係。
【 ① 十業道輕重。】
第一個是特別說十業道本身的。
【 ②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下面就說有一些造業的門,它有特別的力量,凡是具有特別力量的這些,你造少少的業,就產生絕大的業果。
【 ◎ 初中有五,】
這個初就是十業道。
【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同樣的殺生,哪一個是重?哪一個是輕呢?第一個說意樂故重。我們曉得我們殺生的時候,做任何一個業:共分事、意樂、加行、究竟,每一樣東西,它由於你做的時候,特質的輕重不同,產生的業輕重也不一樣。當你殺的時候,你心裡狀態也決定,猛利三毒所起的,那麼業比較重。比如你殺生,隨隨便便一個蚊虫來咬你一下,你自己並沒有大的貪瞋之心,直接的反應啪一下打掉了,那是犯了殺業,可是這個殺業就比較輕,若你看見那個冤家,那個惡膽旁生,想種種辦法,瞋心非常熾盛,那就非常厲害。雖然同樣的蚊虫,平常如果你非常討厭,看見了蚊虫心裡面起了個大瞋心,同樣一打,雖然同樣的蚊虫,後者的這個業比前者要重,這個三毒愈猛利愈厲害。第二:
【 由加行故重者,】
就是你的行為。
【 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第二加行。在你作殺的行為的時候,歡喜去殺,殺的時候殺得很起勁,不但自作,還要勸別人,對殺這件事情還稱揚讚歎,殺得好!這樣做的好!這樣做得對!看見別人做得時候你心裡嗯嗯嗯這個好,殺的之前你已經長時想了種種方法,怨恨,經過了這樣的去作,然後作的時候無間。什麼叫無間?做這件事情,就是心裡面懷著這個瞋念,去作的時候繼續的這樣去,作的時候心裡面就很殷切殷重。這個說殷重心,在這裡文隨便一看,好像看過了,平常我們一體會就體會的出來。有的時候做那件事情,心裡面好像並沒有什麼,浮浮泛泛;有的時候你心裡面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那就是殷重心。「或者因一時頓殺多生」,這個大的有情眾生我們不會一口氣殺很多的,小的東西我們往往會。螞蟻、蚊虫、往往會殺很多。我想起來小的時候,現在想起來真是心裡面很害怕,看見大人用開水燙螞蟻,螞蟻窩用開水澆下去,現在想起來,那是真可怕,慘不忍睹的事情。
我記得那時候我已經出家了,新竹福巖精舍後面挖土。我自己一直為了這事情不安,現在我一直病,很可能是為受這個影響。那時那個地方沒水,想弄個蓄水池。後面就挖土,挖土挖開來,看見很多的螞蟻,那是一定傷它的,雖然我自己沒做,但是結果做了,那個工人就在那裡。有一趟我看見,你們有沒有看見有一種螞蟻,這個螞蟻窩住在樹上的,有沒有看見?那個大大的,一個黑黑的對吧?成千上萬的不曉得多少螞蟻,挖倒了以後螞蟻就倒在那裡,結果裡面有個工人看看了就拿來火燒,我也沒阻止他們。已經燒了,我心裡覺得殘忍,不要去燒,但是工人就是不聽,就燒,心裡一直為了這個事情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沒多久這個工人有一次就被燙傷了,那工人非常強壯,這個力氣真大,燙的渾身那個火傷,我天天看見,從那個精舍下面走過去,那個人瘦的,弄了半年弄不好,那時候心裡想你看!那是花報!所以這個一時頓殺多生那是慘不堪言!現在我們常常看見比如那個戰爭,往往有很多不可思議的這種大的果報。比如日本人丟原子彈,一下幾十萬人統統完了,或者像當年東京大地震,整個的那個火燒,燒的現在往往這種大戰,就這種業因,你看,看的很清楚。所以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在這件事情當中,那個工人往那個裡面一丟,我曉得將來這個劫難過程當中,我也在這個大火當中的一員,你們注意,所以這個業因、業果是一定逃不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懺悔。對了!我想起來了,我昨天問你們一個說業做了以後逃不了的,那懺悔怎麼辦?這個本來要考你們的,還是要考你們,我倒沒忘記,你們好好的去想一想。這個是頓殺多生。那麼還有呢?「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者是「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種種這種東西,還有對於這個孤苦值得哀愍的人要殺害,這種情形。
講起來殺害,我想起很有趣一件事情來。我今年春天看見一個電影片(VIDEO TAPE),片名叫「死亡的面貌」,一共有三集。有一個同修拿來,說師父您看看這個,我去看。他告訴我他吃素,為什麼吃素?固然信佛,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看了這個死亡的面貌。我說有這樣的效果嗎?叫他租一個來看一看,一看,果然!很多人一看見這東西,叫你吃肉你就不想吃。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你們現在沒看見,不曉得有沒有這個機會,我真想介紹我們自己看一下。有很多事情,我們所以做不到的原因為什麼啊?就是沒有真實的感受!你一旦有真實的感受,你會覺得感覺牢不可破。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地方,大家同行當中,有一個人,一個大壞蛋,一個人專門做壞事,但是他表面上做人情做的很好,你還很歡喜他,你上了他一趟當以後,你曉得這個傢伙是個大壞蛋,你告訴別人說,這個大壞蛋,別人都不相信你,但是你印象心裡很深刻,你還覺得這個傢伙總有一天上了當,但是你去告訴他,他就是不相信你,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我想很可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這很有意思。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個地方簡單的告訴你一下。
就是我們平常那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它有幾種作用,前面的五俱意識,你眼睛看見了,馬上第六意識跟著就動了;耳朵聽見了跟著動了,嚐到了,觸到了,所以眼耳鼻舌身前面這個五根所對的境,然後意識。第二個緣那個法塵,法塵就是你腦筋裡,就這樣去想。但是平常的時候因這個五俱意識非常粗猛,所以緣法塵這個力量本身很薄弱,儘管講的時候聽,聽見了以後,但是因為你本身沒有經過這思惟觀察的深切的力量,所以這個概念不深。一旦你親眼看見了以後,那個印象很大很大,那時候就產生效果了。所以剛才說的例子都是如此。那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要多思惟觀察,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現在我們看見很多業果報應的這種事情,因果關係的事情,因為我們並沒有深入的思惟、觀察,為什麼沒有深入思惟觀察?就因為眼前,眼前前面那個五樣意識很粗猛,我們這個意識一天到晚跟著它跑。我們要坐在那裡看一下書,偏偏胡思亂想,為什麼胡思亂想?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就是你剛才眼睛看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裡;你耳朵聽見了,強烈的印象留在那裡,你嘴巴嚐到了,強烈的印象在那裡,就這樣,而就是這些東西擺在這個地方。所以等到差不多到時候十二點鐘你聽見一下,打板了,要吃飯了,那口水就咕嚕咕嚕的流;你看見了這個人跟你是個好朋友,你聽見一點聲音的話,你心裡面就知道站起來跟他聊一下天;如果說這個是你跟他不歡喜的話,你一想的話,這個傢伙他又在那說我壞話了,這種情況你很容易說明了,平常一直緣這個粗猛的前面的五俱意識,第六意識在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散亂的原因。就是懂了這個道理的話,你沒辦法深入的思惟,於是那時候,你一再造業,等到造完了業,下了地獄受苦的時候,沒辦法了。就是你生前有辦法的時候,你都沒辦法修行,到了地獄你有機會嗎?
所以現在唯一的怎麼辦呢?你必定要把外面的東西排掉,排掉了以後,能夠深刻的思惟,使得這個意識所緣的法塵,產生強有力的功效,那時候心裡面就產生力量了。要強到什麼程度呢?當內心中思惟這個念頭,繼續不斷的思惟,強到能夠擋得住前面五俱意識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換句話說,作意強到像你看見的一樣的強烈,那時候勉勉強強可以把你看見的事情擋得住,不被他引誘,實際上你還要超過它。當你真正超過它的時候,這個力量就產生了,我不曉得這個解釋,你們清楚不清楚?對,如果有人已經很清楚了,不清楚的話,要了解,這是我們眼前真正修行第一個關鍵。所以萬一你不行,實際上呢我們真正大部份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要環境來保護,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出家。叫你一個人恭敬,恭敬不起來,大家看見這個地方規矩很難,到時候你自然肅然起敬,對不對?叫你恭敬,恭敬不起來,你信佛的人跑到廟裡面,心裡面就恭敬起來了,是不是?做壞事也是受外面的五樣東西而意識跟著它,做好事同樣跟著它,現在你懂不懂?這個之所以為什麼,我們往往說,修行好像不要管外面的環境,完全錯了!初初真正用功第一步修行,我們必定要賴這個好的環境,這個好的環境怎麼來的?說起來還是業感緣起!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沒有好環境,請問好環境這個果你有好環境這個因嗎?你有嗎?這是我們要檢討的。所以如果現在我們感覺到我們沒有的話,我們趕快勤勤懇懇多掃一點地,多抹一個桌子,把環境弄好了,眼前馬上就得到好處,將來你一定有好的去處,信得過這個話嗎?如果自己的東西保護的好好的,常住的東西誰都不管,這是註定我們每況越下的原因。所以記住,「私財如土,是公財如命!」記住:「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到的話,你一定成就。
我剛才談到那個事情的,我自己也是這樣,那個同修一看見那個影片,他到處去勸人,勸了很多人,至少看過那個電影的一個禮拜,看見肉就不想吃了。我只看了這場電影,印象是不得了的深,我要敘述給你們聽,也沒有這個大的效果。我簡單說一個。我們聽說過人家吃猴腦,好像很好玩,吃猴腦!我那次看見了吃猴腦以後,一直到現在,影響深不可攀。有四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都是西方人,穿的非常好,不曉得在那裡,總歸這個地方一定不是歐洲,也不是美洲,可能波多黎各或是非洲,他們坐在那準備吃,台子中間有一個洞,四個人四個盤子,那個旁邊桌子、盤子、瓢羹、小的鎚子,那個小鎯頭,殘酷的不得了。然後侍應生抱了個小猴子,小猴子小的一點點,就抱的來,抱的緊緊的,白布裹的什麼拿進來,小猴子吱吱嘎嘎嘎嘎的叫,大概那個小猴子也怕的要命。我看的已經不忍心,我想假如我是這小猴子如何?我一想那小猴子我簡直這個眼睛不敢看,閉上眼睛不敢看,但是瞪開眼睛又去看它,小猴子就抓得來,鎖在那個後面,那個洞還有個很巧妙的東西,卡達一來那猴子鎖住了,下面那個身體整個綁住了。你們想想看,假如你們是猴子的話,你們那時候什麼想法?那個佣人用點藥水,當然已經弄得很乾淨了,又把那個頭上那個猴子的頭髮把它嘎噹嘎噹剃的光光的,然後拿鎚子咕咕敲,假定你看見那東西,我想誰都呆在上面,好幾人我看看他們,他們也把頭拿開了。最後那個敲開了,敲開了以後他很有技巧的,那個人還不敢下手。開始的時候那幾個人好像紳士,準備在那兒吃,到後來不管那個男士也好,那個女士也好心裡面皺著眉頭,你這麼看他一眼,看他一眼,結果敲開了以後腦殼就啵一下撥下來,那個猴子吱吱嘎嘎叫,沒死啊!然後居然拿那個瓢羹就挖出來,白白的腦漿!這樣!人的殘忍,人的殘忍啊!現在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殘忍!要是你們看見,他還有好幾個,還有看見殺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那次親眼看見的,那是阿拉伯人,抓到仇人,拿了個刀蹬一刀硬是那個頭就掉下去,那個頭掉下去並不死,頭在那裡滾,我不忍看,下面到底什麼樣?我都沒看見,「死亡的真相」,就這樣。看完了以後吃飯,誰都吃不下,不要說吃肉吃不下,吃素也吃不下,當你想到你吃了他以後,將來說不定你要這樣還他,怎麼可能?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說到加行,平常的時候我們注意,你如果這樣去對別人,對不起將來你就這樣來還別人,一直到你成佛!成佛還要這樣的,昨天告訴你們那個金槍馬麥之報,以後有機會告訴你,是佛自己親身遭到這樣的十種大難,這個業是萬萬不可以造,這是講到加行中。第三無治。
【 由無治故重者,】
就是對治,這是修行當中第一重要的,前面四個貪瞋癡當中有覆蔽,有覆蔽就是沒有對治,能夠對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對治呢?
【 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就這個對治,修行就是這個東西,就是懺悔,去對治惡業,不能日日,最重要修行的話,時時刻刻要怎麼辦呢?持一學處,學處是什麼?就是惡業的卻卻相反,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正確的,該這樣做的,乃至於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最少的。通常這個半月八日不但是持一學處,通常還有特別的,比如八關齋什麼等等,受持齋戒,或者時時間布施修福,問訊禮拜,這個我們都了解的,迎送合掌和敬等業。注意,這個和敬從心裡開始的,所以六和敬,見這最重要的,見解是你內心的事情,儘管我們現在形式坐在這裡,心裡不相應,不好!反過來,就是我們現在形式做不圓滿,只要你見解正確,你起了慚愧心,說我要努力,就好。所以我剛才說不是做不到,你只要心裡面稍微一轉,昨天就有個同修跟我說,我最近聽那個論好歡喜,以前那個死角總是轉不過來的,總是覺得自己對,總是覺得這樣,現在一下轉過來了,他結果發現一轉過來,原來這個問題容易的不得了,我就告訴他是嘛!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總覺得這個佛菩薩做的事情,叫我們這麼難做,真正難不是在佛菩薩跟你,真正的難就在知見上面,有一天你得到那個正知見能夠接受,一轉過來,整個的問題都開始就轉了,到時候你會感到歡喜。平常我們還自覺得有十二萬分的理由,到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十二萬分的抱歉,那就對了。下面告訴我們,於時時獲得增上慚愧惡作,他前面說不能,就是沒有對治,你能夠就對治了,說我慚愧啊!以前自己覺得我還對,現在覺得我錯了!以前做的不對,惡作就是我覺得以前做的不對,厭惡自己所作的,對於壞事情你能惡作,就對了,這就是對治。你用這個心去作,現在你用這個心去厭惡討厭,對你前面所作的這個心產生不歡喜,這是正對治,這就對了。進一步再怎麼啊?證得世間離欲,這個惡作,慚愧通世間的,也通出世間的,修學第一步從這裡開始,你更進一步要證世間離欲,曉得它的過患,乃至於依法現觀,依法現觀就是證得空性乃至於,現觀還沒證喔!就包括在行到證這個階段,所以真正你證得空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對治。如果說沒有對治,這就是重的,反過來說能夠對治這個業會減輕!我們修行看見這一點,是一個最大的鼓勵,不但是鼓勵,我們真正要學的就從這裡。
【 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
由於邪執,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正法,寺院供的,邪法所供的這個地方就是叫邪祠,他也供各式各樣的神,外道等等,其它的所有種種神,他們執著著邪見,執邪見而行殺害,這個最嚴重,說要拜拜所以殺一個大豬,殺一個大牛,這非常糟糕,這就是由這一個重。
【 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就這一個,畜生,是世間主造來讓我們吃的,去殺!那是邪見,非常重的重罪。同樣的情況,雖然我們沒有這種執著,我們明明做錯了,還是覺得我對,我就應該這樣!我們往往覺得這個世間好像嫉惡如仇,我覺得正人君子嫉惡如仇,對不起!你這是個邪見,這是非常可怕!我平常常常聽見大家爭論,爭論了還覺得我對,他錯,對不起!你那時候己經在邪見當中了,外道尚且不可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如果執著這個那是很可怕的,這個地方自己要覺醒。第五:
p. 130
【 由事故重者,】
前面這個幾樣東西,或則由自己的內心,或則由加行,這件事情由於事,就是你所作的對象。
【 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就是說由看你所殺的對象,當然偷盜等等也是如此,殺大身傍生,一個比一個大,小的螞蟻這個傍生比較小,然後大一點的狗等等,那就大很多,然後象、牛更大,然後人或人相那更大,人當中自己的親屬更嚴重,親屬當中的尊長是更嚴重,所以委信是什麼?委信就是信處,就是出家的,有幢相那種人,乃至於有學的菩薩,那更不得了,獨覺是已經無學的聖者,以及如來,後面這個東西犯了這個的話不得了可怕,五無間罪,從父母開始,犯了以後的話那是五無間罪,越後越大。違此五因是輕殺。
【 餘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這個是指殺生,其它的也是這樣。
【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
委信者就是三寶之物,所以對那個三寶之物是一點不能動。說到這裡,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總覺得常住的東西馬馬虎虎,對不起,你雖然沒有盜心,但是因為它本身這個東西重的不得了,所以隨著你妄用一點就犯不得了的過錯。到了晚上溫習的時候,我會告訴你們,歷史上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很好的一個出家人,他身前就因為妄用,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公案。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身固然是一種行為,口固然一種行為,心裡的形相也是一種心行相,道就是你在這條路上走的行為。比如說我思惟,思惟是一種心裡的行相,但是這思惟,一定要憑藉了一個什麼東西,思惟才產生一種功效。比如說我想走,然後站起來走,你這個思惟就變成一種功效,所以說思惟是業非業道。那麼身語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本身又是一種做的事件,又在這個上面可以產生功效。貪瞋癡三謂是業道非業,這個貪瞋癡三,就是業所走的道,這個思心所經過趁著這個貪瞋癡就產生種種的功效。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業」跟「業道」之分,現在我不詳細講,你們仔細的思惟觀察,將來會體會的到這個業跟業道之間的差別。你了解了之後去對治的時候,也曉得它對治的正確的方法。上面第一個就是正說明了這個業,主要的是哪一些?第二個呢?
【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
說業當中,哪一些是輕?哪一些是重?了解了以後,處處地方,就曉得怎麼個對治,以及了解它的利害關係。
【 ① 十業道輕重。】
第一個是特別說十業道本身的。
【 ②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下面就說有一些造業的門,它有特別的力量,凡是具有特別力量的這些,你造少少的業,就產生絕大的業果。
【 ◎ 初中有五,】
這個初就是十業道。
【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同樣的殺生,哪一個是重?哪一個是輕呢?第一個說意樂故重。我們曉得我們殺生的時候,做任何一個業:共分事、意樂、加行、究竟,每一樣東西,它由於你做的時候,特質的輕重不同,產生的業輕重也不一樣。當你殺的時候,你心裡狀態也決定,猛利三毒所起的,那麼業比較重。比如你殺生,隨隨便便一個蚊虫來咬你一下,你自己並沒有大的貪瞋之心,直接的反應啪一下打掉了,那是犯了殺業,可是這個殺業就比較輕,若你看見那個冤家,那個惡膽旁生,想種種辦法,瞋心非常熾盛,那就非常厲害。雖然同樣的蚊虫,平常如果你非常討厭,看見了蚊虫心裡面起了個大瞋心,同樣一打,雖然同樣的蚊虫,後者的這個業比前者要重,這個三毒愈猛利愈厲害。第二:
【 由加行故重者,】
就是你的行為。
【 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第二加行。在你作殺的行為的時候,歡喜去殺,殺的時候殺得很起勁,不但自作,還要勸別人,對殺這件事情還稱揚讚歎,殺得好!這樣做的好!這樣做得對!看見別人做得時候你心裡嗯嗯嗯這個好,殺的之前你已經長時想了種種方法,怨恨,經過了這樣的去作,然後作的時候無間。什麼叫無間?做這件事情,就是心裡面懷著這個瞋念,去作的時候繼續的這樣去,作的時候心裡面就很殷切殷重。這個說殷重心,在這裡文隨便一看,好像看過了,平常我們一體會就體會的出來。有的時候做那件事情,心裡面好像並沒有什麼,浮浮泛泛;有的時候你心裡面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那就是殷重心。「或者因一時頓殺多生」,這個大的有情眾生我們不會一口氣殺很多的,小的東西我們往往會。螞蟻、蚊虫、往往會殺很多。我想起來小的時候,現在想起來真是心裡面很害怕,看見大人用開水燙螞蟻,螞蟻窩用開水澆下去,現在想起來,那是真可怕,慘不忍睹的事情。
我記得那時候我已經出家了,新竹福巖精舍後面挖土。我自己一直為了這事情不安,現在我一直病,很可能是為受這個影響。那時那個地方沒水,想弄個蓄水池。後面就挖土,挖土挖開來,看見很多的螞蟻,那是一定傷它的,雖然我自己沒做,但是結果做了,那個工人就在那裡。有一趟我看見,你們有沒有看見有一種螞蟻,這個螞蟻窩住在樹上的,有沒有看見?那個大大的,一個黑黑的對吧?成千上萬的不曉得多少螞蟻,挖倒了以後螞蟻就倒在那裡,結果裡面有個工人看看了就拿來火燒,我也沒阻止他們。已經燒了,我心裡覺得殘忍,不要去燒,但是工人就是不聽,就燒,心裡一直為了這個事情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沒多久這個工人有一次就被燙傷了,那工人非常強壯,這個力氣真大,燙的渾身那個火傷,我天天看見,從那個精舍下面走過去,那個人瘦的,弄了半年弄不好,那時候心裡想你看!那是花報!所以這個一時頓殺多生那是慘不堪言!現在我們常常看見比如那個戰爭,往往有很多不可思議的這種大的果報。比如日本人丟原子彈,一下幾十萬人統統完了,或者像當年東京大地震,整個的那個火燒,燒的現在往往這種大戰,就這種業因,你看,看的很清楚。所以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在這件事情當中,那個工人往那個裡面一丟,我曉得將來這個劫難過程當中,我也在這個大火當中的一員,你們注意,所以這個業因、業果是一定逃不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懺悔。對了!我想起來了,我昨天問你們一個說業做了以後逃不了的,那懺悔怎麼辦?這個本來要考你們的,還是要考你們,我倒沒忘記,你們好好的去想一想。這個是頓殺多生。那麼還有呢?「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者是「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種種這種東西,還有對於這個孤苦值得哀愍的人要殺害,這種情形。
講起來殺害,我想起很有趣一件事情來。我今年春天看見一個電影片(VIDEO TAPE),片名叫「死亡的面貌」,一共有三集。有一個同修拿來,說師父您看看這個,我去看。他告訴我他吃素,為什麼吃素?固然信佛,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看了這個死亡的面貌。我說有這樣的效果嗎?叫他租一個來看一看,一看,果然!很多人一看見這東西,叫你吃肉你就不想吃。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你們現在沒看見,不曉得有沒有這個機會,我真想介紹我們自己看一下。有很多事情,我們所以做不到的原因為什麼啊?就是沒有真實的感受!你一旦有真實的感受,你會覺得感覺牢不可破。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地方,大家同行當中,有一個人,一個大壞蛋,一個人專門做壞事,但是他表面上做人情做的很好,你還很歡喜他,你上了他一趟當以後,你曉得這個傢伙是個大壞蛋,你告訴別人說,這個大壞蛋,別人都不相信你,但是你印象心裡很深刻,你還覺得這個傢伙總有一天上了當,但是你去告訴他,他就是不相信你,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我想很可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這很有意思。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個地方簡單的告訴你一下。
就是我們平常那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它有幾種作用,前面的五俱意識,你眼睛看見了,馬上第六意識跟著就動了;耳朵聽見了跟著動了,嚐到了,觸到了,所以眼耳鼻舌身前面這個五根所對的境,然後意識。第二個緣那個法塵,法塵就是你腦筋裡,就這樣去想。但是平常的時候因這個五俱意識非常粗猛,所以緣法塵這個力量本身很薄弱,儘管講的時候聽,聽見了以後,但是因為你本身沒有經過這思惟觀察的深切的力量,所以這個概念不深。一旦你親眼看見了以後,那個印象很大很大,那時候就產生效果了。所以剛才說的例子都是如此。那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要多思惟觀察,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現在我們看見很多業果報應的這種事情,因果關係的事情,因為我們並沒有深入的思惟、觀察,為什麼沒有深入思惟觀察?就因為眼前,眼前前面那個五樣意識很粗猛,我們這個意識一天到晚跟著它跑。我們要坐在那裡看一下書,偏偏胡思亂想,為什麼胡思亂想?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就是你剛才眼睛看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裡;你耳朵聽見了,強烈的印象留在那裡,你嘴巴嚐到了,強烈的印象在那裡,就這樣,而就是這些東西擺在這個地方。所以等到差不多到時候十二點鐘你聽見一下,打板了,要吃飯了,那口水就咕嚕咕嚕的流;你看見了這個人跟你是個好朋友,你聽見一點聲音的話,你心裡面就知道站起來跟他聊一下天;如果說這個是你跟他不歡喜的話,你一想的話,這個傢伙他又在那說我壞話了,這種情況你很容易說明了,平常一直緣這個粗猛的前面的五俱意識,第六意識在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散亂的原因。就是懂了這個道理的話,你沒辦法深入的思惟,於是那時候,你一再造業,等到造完了業,下了地獄受苦的時候,沒辦法了。就是你生前有辦法的時候,你都沒辦法修行,到了地獄你有機會嗎?
所以現在唯一的怎麼辦呢?你必定要把外面的東西排掉,排掉了以後,能夠深刻的思惟,使得這個意識所緣的法塵,產生強有力的功效,那時候心裡面就產生力量了。要強到什麼程度呢?當內心中思惟這個念頭,繼續不斷的思惟,強到能夠擋得住前面五俱意識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換句話說,作意強到像你看見的一樣的強烈,那時候勉勉強強可以把你看見的事情擋得住,不被他引誘,實際上你還要超過它。當你真正超過它的時候,這個力量就產生了,我不曉得這個解釋,你們清楚不清楚?對,如果有人已經很清楚了,不清楚的話,要了解,這是我們眼前真正修行第一個關鍵。所以萬一你不行,實際上呢我們真正大部份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要環境來保護,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出家。叫你一個人恭敬,恭敬不起來,大家看見這個地方規矩很難,到時候你自然肅然起敬,對不對?叫你恭敬,恭敬不起來,你信佛的人跑到廟裡面,心裡面就恭敬起來了,是不是?做壞事也是受外面的五樣東西而意識跟著它,做好事同樣跟著它,現在你懂不懂?這個之所以為什麼,我們往往說,修行好像不要管外面的環境,完全錯了!初初真正用功第一步修行,我們必定要賴這個好的環境,這個好的環境怎麼來的?說起來還是業感緣起!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沒有好環境,請問好環境這個果你有好環境這個因嗎?你有嗎?這是我們要檢討的。所以如果現在我們感覺到我們沒有的話,我們趕快勤勤懇懇多掃一點地,多抹一個桌子,把環境弄好了,眼前馬上就得到好處,將來你一定有好的去處,信得過這個話嗎?如果自己的東西保護的好好的,常住的東西誰都不管,這是註定我們每況越下的原因。所以記住,「私財如土,是公財如命!」記住:「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到的話,你一定成就。
我剛才談到那個事情的,我自己也是這樣,那個同修一看見那個影片,他到處去勸人,勸了很多人,至少看過那個電影的一個禮拜,看見肉就不想吃了。我只看了這場電影,印象是不得了的深,我要敘述給你們聽,也沒有這個大的效果。我簡單說一個。我們聽說過人家吃猴腦,好像很好玩,吃猴腦!我那次看見了吃猴腦以後,一直到現在,影響深不可攀。有四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都是西方人,穿的非常好,不曉得在那裡,總歸這個地方一定不是歐洲,也不是美洲,可能波多黎各或是非洲,他們坐在那準備吃,台子中間有一個洞,四個人四個盤子,那個旁邊桌子、盤子、瓢羹、小的鎚子,那個小鎯頭,殘酷的不得了。然後侍應生抱了個小猴子,小猴子小的一點點,就抱的來,抱的緊緊的,白布裹的什麼拿進來,小猴子吱吱嘎嘎嘎嘎的叫,大概那個小猴子也怕的要命。我看的已經不忍心,我想假如我是這小猴子如何?我一想那小猴子我簡直這個眼睛不敢看,閉上眼睛不敢看,但是瞪開眼睛又去看它,小猴子就抓得來,鎖在那個後面,那個洞還有個很巧妙的東西,卡達一來那猴子鎖住了,下面那個身體整個綁住了。你們想想看,假如你們是猴子的話,你們那時候什麼想法?那個佣人用點藥水,當然已經弄得很乾淨了,又把那個頭上那個猴子的頭髮把它嘎噹嘎噹剃的光光的,然後拿鎚子咕咕敲,假定你看見那東西,我想誰都呆在上面,好幾人我看看他們,他們也把頭拿開了。最後那個敲開了,敲開了以後他很有技巧的,那個人還不敢下手。開始的時候那幾個人好像紳士,準備在那兒吃,到後來不管那個男士也好,那個女士也好心裡面皺著眉頭,你這麼看他一眼,看他一眼,結果敲開了以後腦殼就啵一下撥下來,那個猴子吱吱嘎嘎叫,沒死啊!然後居然拿那個瓢羹就挖出來,白白的腦漿!這樣!人的殘忍,人的殘忍啊!現在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殘忍!要是你們看見,他還有好幾個,還有看見殺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那次親眼看見的,那是阿拉伯人,抓到仇人,拿了個刀蹬一刀硬是那個頭就掉下去,那個頭掉下去並不死,頭在那裡滾,我不忍看,下面到底什麼樣?我都沒看見,「死亡的真相」,就這樣。看完了以後吃飯,誰都吃不下,不要說吃肉吃不下,吃素也吃不下,當你想到你吃了他以後,將來說不定你要這樣還他,怎麼可能?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說到加行,平常的時候我們注意,你如果這樣去對別人,對不起將來你就這樣來還別人,一直到你成佛!成佛還要這樣的,昨天告訴你們那個金槍馬麥之報,以後有機會告訴你,是佛自己親身遭到這樣的十種大難,這個業是萬萬不可以造,這是講到加行中。第三無治。
【 由無治故重者,】
就是對治,這是修行當中第一重要的,前面四個貪瞋癡當中有覆蔽,有覆蔽就是沒有對治,能夠對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對治呢?
【 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就這個對治,修行就是這個東西,就是懺悔,去對治惡業,不能日日,最重要修行的話,時時刻刻要怎麼辦呢?持一學處,學處是什麼?就是惡業的卻卻相反,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正確的,該這樣做的,乃至於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最少的。通常這個半月八日不但是持一學處,通常還有特別的,比如八關齋什麼等等,受持齋戒,或者時時間布施修福,問訊禮拜,這個我們都了解的,迎送合掌和敬等業。注意,這個和敬從心裡開始的,所以六和敬,見這最重要的,見解是你內心的事情,儘管我們現在形式坐在這裡,心裡不相應,不好!反過來,就是我們現在形式做不圓滿,只要你見解正確,你起了慚愧心,說我要努力,就好。所以我剛才說不是做不到,你只要心裡面稍微一轉,昨天就有個同修跟我說,我最近聽那個論好歡喜,以前那個死角總是轉不過來的,總是覺得自己對,總是覺得這樣,現在一下轉過來了,他結果發現一轉過來,原來這個問題容易的不得了,我就告訴他是嘛!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總覺得這個佛菩薩做的事情,叫我們這麼難做,真正難不是在佛菩薩跟你,真正的難就在知見上面,有一天你得到那個正知見能夠接受,一轉過來,整個的問題都開始就轉了,到時候你會感到歡喜。平常我們還自覺得有十二萬分的理由,到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十二萬分的抱歉,那就對了。下面告訴我們,於時時獲得增上慚愧惡作,他前面說不能,就是沒有對治,你能夠就對治了,說我慚愧啊!以前自己覺得我還對,現在覺得我錯了!以前做的不對,惡作就是我覺得以前做的不對,厭惡自己所作的,對於壞事情你能惡作,就對了,這就是對治。你用這個心去作,現在你用這個心去厭惡討厭,對你前面所作的這個心產生不歡喜,這是正對治,這就對了。進一步再怎麼啊?證得世間離欲,這個惡作,慚愧通世間的,也通出世間的,修學第一步從這裡開始,你更進一步要證世間離欲,曉得它的過患,乃至於依法現觀,依法現觀就是證得空性乃至於,現觀還沒證喔!就包括在行到證這個階段,所以真正你證得空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對治。如果說沒有對治,這就是重的,反過來說能夠對治這個業會減輕!我們修行看見這一點,是一個最大的鼓勵,不但是鼓勵,我們真正要學的就從這裡。
【 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
由於邪執,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正法,寺院供的,邪法所供的這個地方就是叫邪祠,他也供各式各樣的神,外道等等,其它的所有種種神,他們執著著邪見,執邪見而行殺害,這個最嚴重,說要拜拜所以殺一個大豬,殺一個大牛,這非常糟糕,這就是由這一個重。
【 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就這一個,畜生,是世間主造來讓我們吃的,去殺!那是邪見,非常重的重罪。同樣的情況,雖然我們沒有這種執著,我們明明做錯了,還是覺得我對,我就應該這樣!我們往往覺得這個世間好像嫉惡如仇,我覺得正人君子嫉惡如仇,對不起!你這是個邪見,這是非常可怕!我平常常常聽見大家爭論,爭論了還覺得我對,他錯,對不起!你那時候己經在邪見當中了,外道尚且不可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如果執著這個那是很可怕的,這個地方自己要覺醒。第五:
p. 130
【 由事故重者,】
前面這個幾樣東西,或則由自己的內心,或則由加行,這件事情由於事,就是你所作的對象。
【 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就是說由看你所殺的對象,當然偷盜等等也是如此,殺大身傍生,一個比一個大,小的螞蟻這個傍生比較小,然後大一點的狗等等,那就大很多,然後象、牛更大,然後人或人相那更大,人當中自己的親屬更嚴重,親屬當中的尊長是更嚴重,所以委信是什麼?委信就是信處,就是出家的,有幢相那種人,乃至於有學的菩薩,那更不得了,獨覺是已經無學的聖者,以及如來,後面這個東西犯了這個的話不得了可怕,五無間罪,從父母開始,犯了以後的話那是五無間罪,越後越大。違此五因是輕殺。
【 餘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這個是指殺生,其它的也是這樣。
【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
委信者就是三寶之物,所以對那個三寶之物是一點不能動。說到這裡,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總覺得常住的東西馬馬虎虎,對不起,你雖然沒有盜心,但是因為它本身這個東西重的不得了,所以隨著你妄用一點就犯不得了的過錯。到了晚上溫習的時候,我會告訴你們,歷史上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很好的一個出家人,他身前就因為妄用,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公案。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五卷 A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公案。有一個人造一個大廟,他是非常好的人,有一次人家供養一個石頭,不曉得作什麼碑的,他們沒有做,供在那裡也不做,那時候正好造房子,在前面缺一塊階石,他想這個碑反正沒有用,在那裡作了一個階石,就是這樣,然後就作了,做了以後,就死了。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裡,不曉得受無比的苦,但是他畢竟還是個修行人,後來他一個特別的因緣,就來托夢給他的一個弟子,說我生前就犯那麼一點點,現在一直不曉得這個大石地獄當中煎熬,不得了的苦,然後我還有一點點什麼東西,你代我說出來,然後把那塊石頭挖出來,擺在那個地方,經過多少人的懺悔,才得到解脫。你看太多這種類型的公案,所以我們現在啊,這種事情說起來真可怕,隨便我想到一件事情,也是隨便提一下。我第一次到淨律寺去,淨律寺有很好的辦法,他們打電話都要錢的,我那次跑得去打,打了以後,我這個同修真好,淨通法師,他也沒有給我說,打過了,他就代我丟了個錢,當時我也不知道,後來我回過頭來想一想,好像這個地方有一個丟銅板的箱子嘛,我去一看,果然沒有錯。我心裡還想這地方丟一點這個,打一個電話還要錢,但是,幸好我還算三寶加被,不可以,不可以!我自己還覺得種種理由,我自覺跑得來教書的,他們那地方,因為我的心目當中對這個師長無比的恭敬,老師什麼東西給他,我來教書的,到那個打一個,打一通還要丟銅板,但是我心裡想馬上懺悔,這個念頭萬萬不可以,我馬上拿一個銅板擺在那地方,以後看了一看,不、不、不是一個銅板,打到台北去要好幾個,然後我每次去打的時候,看那個我心裡想煩啊!後來想這個就是我的錯誤,我就懺悔了好幾次,以後高高興興,每次看看,萬一這個錢不夠,寧願多丟幾個。所以我說到這地方,倒不是說我什麼,所以有很多客觀的環境,我說明了什麼?像這個,我們平常以我這個條件,我常常給你們這麼講,我自己都做不到,所以我很了解這種地方,千萬注意!因為眼前這地方大家鬆鬆散散,目前已經這樣地努力向上,已經非常難得,我非常讚嘆,所以我曉得,一下逼得很緊的話,這個不是你們的過錯,那是我害了你們。大家肯這麼向上,一步一步努力,今天會提到這地方,我順便一提,將來這地方,我也要慢慢的改善。所以改善的原因,絕對不是為我,這個你們大家曉得的,這地方,我來的時候,就是這樣來,去的時候也就這樣去,這是為了保護大家,所以這個委重,這個是三寶的地方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錯。不要以為,這反正不要錢的住在那地方,一個電話打個半個小時,沒什麼事情,公事都不可以打,還是閒事無聊了,跟人家聊聊天,千萬不可以!凡是三寶之物的話,千萬注意。所以這地方說到盜不與取,不過這裡順便一提,就是因為我們常住,將來的的確確,你們有的人有錢,自己沒有錢,常住供給你們,這個沒問題,這一定沒問題,該用的一定要用,可是這地方,隨便一點小地方的話,千萬注意。
【 劫盜孤貧,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這個是盜。想起來了,所以講那個盜,五台山有一個叫人皮豉,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可能有人聽說過了,這個豉怎麼會人皮的呢?不是。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這個道場有種種神異不可思議的,有一個大廟,那個大廟有一個人,那是廟裡的一個當家。那個五台山的香火盛得不得了,非常盛,但是有很多慢慢變成子孫廟,他也莫名其妙的亂搞,那個公家的錢,反正人家看不見,他就拿這個錢自己私吞了。私吞了以後,他倒不一定,出家人哪有錢的,弄了那個錢,然後給了他徒弟。給了他徒弟以後,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就投一條牛,就在這個常住裡邊。這條牛力氣特別大,因為他們那個地方都是自己耕作的,那個工人外面雇得來的,那個農具什麼等等往往都是常住的,牛牠們也是一樣,做起來特別勤力。後來有一次,他那個徒弟就夢見他的師父來告訴他:「我生前因為侵了那個常住的錢,然後買了這個田,這個田現在在這地方,所以我要投牛,還那個。什麼時候還得清呢?這個田就是滄海,就是這個田變成功滄海桑田幾番以後,對不起,我這個罪還消不掉。」你想想看,那個滄海桑田要經過多少時候?那不曉得要多少億劫,但是他這個罪還還不清楚。我們眼前貪一點點,所以注意啊!眼前我們好容易這麼貪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這個是我們真正講業的地方,講得很容易,你們好好的思惟。當你想到了這一點的話,眼前這個錢千萬不要積在抽屜裡,積在這個銀行裡邊,這個常住一點點,寧願多給他一點,對你只有好處的,絕對沒有壞處,這個事情,我們千萬注意!所以剛才旁邊的人,我們不要說一個旁邊的人隨隨便便,已經在這個地方,不在乎,可是我現在曉得了,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定要保護他們,還給他們,還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這個盜,盜下面是淫。
【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或勤策女,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前面其他的比較容易,最後一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一切中這個是最重。真正破僧,現在我們說實在的,不大,做不到,這佛世的時候有,可是破僧的因,我們很容易犯,這一點就特別注意。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一點小小的不好,大家說那種離間語,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搬弄是非的搬,「會說話的兩頭瞞」,我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難免人家有的時候,碰見事情有點不大痛快,我們往往願意做人情,對啊!你對啊!你不要去說他對,你說他對,他覺得對的火上加油,你倒是同情他,你是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你有這種機會的話,你不妨說,其實他的對方倒無心的,我了解,他做過了事情以後,我跟他談起來,他還覺得蠻對你抱歉的。如果你背後這麼一說,他心裡面這個也就慢慢地舒解,對不對?所以你無形當中就做了好事了,所以記到: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會說話的兩頭瞞。」如果說為了你自己的利益要去這樣說的話,那是更可怕。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往往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然後呢,往往談佛法上面,說這個不對,這個對,所以說這個對不對,是為什麼?為你這樣。譬如說,等到我去做廚房,或者看見別人做廚房,配我的胃口,然後他說種種理由,要這樣要那樣,然後這個人要那樣要這樣,然後呢?這個團體起了衝突了。這雖然眼前是一點小小的,可是凡是你為了不管什麼理由,使得這個大家共同和合而不和合的話,你的破僧的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最嚴重的妄語跟離間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開口就在那地方出毛病!就在這裡,千真萬確。所以我這裡特別強調,不准大家隨便說閒話,說來說去,沒有別的,還是保護大家,你們千萬注意,這一點是千萬注意!我們要想爬上去是千辛萬苦,要想墮落是容易極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隨便坐在那裡兩三句話一提,你不知不覺當中造了大罪惡了。
【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這個。
【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常常容易犯,也是太容易了,這個世間呢?這次講的大寶積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迦葉尊者就說:「平常我們對菩薩起一念瞋心,或者瞋的行為,這個東西果報不得了。」但是那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你怎麼曉得他是菩薩?的的確確有太多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我們的確認不清楚。我修學了佛法二十多年,現在總算經過善知識的引導,種種跡象看起來是,太多這種。我們現在大家了解廣欽老和尚,他就是那種再來人,他走了我們才說,不走我們不談的,有很多明確的事實,而這種不斷地一直有,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怎麼曉得現時沒有呢?所以我們隨隨便便妄加批評,妄加那個的話,都是對我們造成絕大損害,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平常我們總想到,我在無明當中,我總在無明當中,你能夠這樣想的話總好。繼續下去。
【 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訶責於他。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
這個我們最容易犯。
【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諸聰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這個貪,重的是什麼呢?照寺院裡面,這是最嚴重的,你可以說積功德,這是最好的,不得了的好,反過來的話呢?是非常嚴重,一點點的小便宜,貪了,不得了。然後呢,既得其增上慢,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共同的話,人家講的什麼或者人家的德行,自己總覺得,那有什麼了不起,這一句話不得了的可怕,我們處處地方要想不如人家,要讚嘆人家,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下面是瞋恚。
p. 131
【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
這個是瞋心,對於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貧苦的,或者他來懺悔了,你還心裡面放不下。
【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
這個是邪見當中最嚴重的一件事情,凡是你的邪見,由這個邪見而毀謗真實的因果緣起法則的,這個是最嚴重。
【 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跟上面相反的就是輕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上面說重的,關於這個輕重的相,你們要好好地自己細細地觀察一下,自己思惟一下。平常我們修學佛法,剛開始第一步真的要注意的就是這個地方,往往一點點很小的這個善惡,就得到無比大的果報。尤其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近事或者居士,乃至於出家的同修們,這一點千真萬確。這件衣服真是披上的是大幸大幸,有絕大的功德,但是你弄得不對了,一披了這件衣服,造起罪來可怕,也是不得了的可怕。所以佛經上面一直跟我們說:白衣人,白衣下地獄還不大容易,但是出家人的話,那容易得不得了。當然反過來說,作功德的話也是一樣,這個原因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自己披了,周圍的人都是這個,不是佛寶,就是法寶,就是僧寶。我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一頁。關於這個業的輕重,我們同樣做一個事,結果往往因為不了解這個,雖然你做小小的一點,說業會增長廣大,固然這個業的增長廣大是屬於我們內心的,這一點我們還容易了解,容易控制。而有很多它本身因為它的這個事情的特質,就顯出了輕重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在一個很小的小事情上面,你做好的感得絕大的善果,惡的也同樣的感得絕大的惡果,前面已經說了,說這個重的,那幾樣是比較重的,後面又說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上面也告訴我們。
【 ◎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這個六種狀態是最重最重的,哪些?
【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這第一個。由於加行而產生的業重,或者是你加行的時候,由於三毒,猛利的三毒,很大的貪心,很大的瞋心跟痴心,現在貪瞋痴的行相,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如果說跟三毒相應那個是最重的惡業,下面是猛利無彼三毒那個是善業,卻卻相反,第一。第二:
【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這就是習慣,這長夜的話就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目前我們不管是張開眼睛閉上眼睛,那心裡上面你很清楚,或者不清楚,都是這一個習慣養成功了,真是很難改。現在我們常常自己找個籍口,這個習性難改,佛菩薩告訴我們習性難改,那好像我們領了那個令箭一樣的,說佛菩薩告訴你,習性難改你就不要改,這完全錯了。你要修學佛菩薩,因為要修學佛菩薩,佛菩薩就告訴你這個很難改,你要注意喔!我們要聽懂這個話,你聽不懂的話,一句很好的話,你把它轉過來了。告訴你,這個是很難改的,所以你要拼命努力去改,才可以改得過來!這個才是佛菩薩的原意。所以我們現在弄錯了以後,說這個難改的,你就不去改它了,那你修學佛法修些什麼?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習氣還是最重要的,而且這個習氣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就害在這個裡邊。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一定要真正努力地去
【 自性故者,】
他本身就是這樣。
【 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這個身口七支當中,殺最重,盜其次,淫第三,越是前面,這個本質越重,然後呢,意:貪瞋痴三樣東西越後越重,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貪瞋二項容易了解,這個痴相、邪見,尤其是邪見最難了解。不要說外道這種邪見,就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很多同修佛弟子們,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我現在聽見太多這種似是而非的那種說法。今天早上還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起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話我聽見不曉得多少遍了,太多人都犯這個毛病,他常常說我們現在這地方,譬如說我們要努力去做,他總覺得這個有護法,他如果做得不對,護法會護持他、會排斥他,把那個責任都推到護法頭上。然後呢,有的人做得很成功了,其實他做錯了,他完全是做世間那個事情,然後說,他如果說做得不好的話,護法怎麼會護持他?這個概念你們說對不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實際上這裡邊大有問題,護法絕對會護,但是護法只要護法,不是像我們想像的護。假定說真的樣樣是護法在護的話,現在這個時候絕對是正法,對不對?是不是很清楚,非常明白,有護法要護,難道這個護法會不護持佛法嗎?為什麼從正法而變成像法,現在變成末法,護法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說明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動不動說護法,護法是什麼?就是如果你自己能夠真正如法的去做,護法會護持你的,這一個叫護法。你如果亂七八糟顛倒來的話,這護法可不一定護你喔!護法所以護的法,你跟法不相應,護什麼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反過來說,如果他真的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衡量護法的話,那盧勝彥應該對的了,他的事業做得這麼大,你看他一個人創出這麼大的局面來;一貫道的這個事業創得這麼大,那不是護法在護他嗎?他在那裡也是拜的佛,這概念很明白。所以你們不要糊裡糊塗,這個邪見跟正知見兩個字,不是說我們看一點文字,隨便講一講,看一點形象,這個裡邊有它深刻的意義。所以首先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應該有個正確的了解,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好好地努力,我們這個起心動念,實在是大成問題!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再下面:
【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由於你所作這件事情的本身而判輕重,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恩田、尊敬之田,這種。譬如說佛法僧,那個是最重的地方,以及自己的父母師長等等,三寶當中就是三寶,在家的就是父母師長等,如果說你為了損的話,一點小損就大害。然後呢你益的話,好好地做一點小小的供養,就得到的大福,這個是第四點。第五類
【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治就是我們所對治的,那種問題本來是修學佛法有對治的,這一類東西當然都是壞事了,這個壞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對治的。說你壽存就是在你一生當中,一向你做不善,沒有做過一次好事,這個不善都是要對治的,結果你偏偏都忙這個,那是最嚴重,所以第五個是專門講惡的那一類。第六。
【 所治損害故者,」
那是專門講善的,就是說所對治損害了的,經過你的對治,懺悔損害了的。
【 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當然從開始的時候,你怎麼曉得它的過患,然後呢生起了厭離,然後如法的行持,先降伏它的現行,到最後斷除它的根本,能夠把這個不善的東西通通清除掉那個,這個第六一類是善,這個特別重。
【 親友書中亦云:】
除了這個本地分,再引那個親友書,本地分是相宗,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是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親友書是龍樹菩薩,主要是性宗傳下來的,他就說:
【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有五樣東西,無間就是時間,貪著就是猛利的貪心,沒有對治。那麼還有呢,從有德的,有德的下面說就是三寶等等,尊重的父母等等有恩的,這五樣東西做一點好的,就得到大的果報;壞的得到大的惡報,這個都是最重的。它下面說:
【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立。】
這容易明白。關於這裡我提一個公案給你們看看,這個公案是在德育古鑑以及感應篇彙篇,所以在正式講那個公案之前,如果你們已經看過的,你們馬上可以曉得。一個山西地方,有一個人姓王,叫王勇餘,那個時候古代的人,他們唸書人都非常重視供養這個文昌帝君,說文星,的確。然後呢一方面供養,一方面遵照著這個,他非常講究世間的德行,真正古代有功名的話,都要看他所積的福德,稍微一點虧損,往往本來得到的就削掉了。那麼他們以前都組這個文昌社,大家一定行種種的好事,戒殺、放生,雖然不一定吃素,但是初一月半,六齋乃至於不吃牛等等,那麼惜字,做很多,他做非常多的好事。那麼他有一個同社當中,一個姓薛?還是什麼?我名字忘記掉了,他很早就進了學,換句話說考取了秀才,以後怎麼爬也爬不上。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公案。有一個人造一個大廟,他是非常好的人,有一次人家供養一個石頭,不曉得作什麼碑的,他們沒有做,供在那裡也不做,那時候正好造房子,在前面缺一塊階石,他想這個碑反正沒有用,在那裡作了一個階石,就是這樣,然後就作了,做了以後,就死了。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裡,不曉得受無比的苦,但是他畢竟還是個修行人,後來他一個特別的因緣,就來托夢給他的一個弟子,說我生前就犯那麼一點點,現在一直不曉得這個大石地獄當中煎熬,不得了的苦,然後我還有一點點什麼東西,你代我說出來,然後把那塊石頭挖出來,擺在那個地方,經過多少人的懺悔,才得到解脫。你看太多這種類型的公案,所以我們現在啊,這種事情說起來真可怕,隨便我想到一件事情,也是隨便提一下。我第一次到淨律寺去,淨律寺有很好的辦法,他們打電話都要錢的,我那次跑得去打,打了以後,我這個同修真好,淨通法師,他也沒有給我說,打過了,他就代我丟了個錢,當時我也不知道,後來我回過頭來想一想,好像這個地方有一個丟銅板的箱子嘛,我去一看,果然沒有錯。我心裡還想這地方丟一點這個,打一個電話還要錢,但是,幸好我還算三寶加被,不可以,不可以!我自己還覺得種種理由,我自覺跑得來教書的,他們那地方,因為我的心目當中對這個師長無比的恭敬,老師什麼東西給他,我來教書的,到那個打一個,打一通還要丟銅板,但是我心裡想馬上懺悔,這個念頭萬萬不可以,我馬上拿一個銅板擺在那地方,以後看了一看,不、不、不是一個銅板,打到台北去要好幾個,然後我每次去打的時候,看那個我心裡想煩啊!後來想這個就是我的錯誤,我就懺悔了好幾次,以後高高興興,每次看看,萬一這個錢不夠,寧願多丟幾個。所以我說到這地方,倒不是說我什麼,所以有很多客觀的環境,我說明了什麼?像這個,我們平常以我這個條件,我常常給你們這麼講,我自己都做不到,所以我很了解這種地方,千萬注意!因為眼前這地方大家鬆鬆散散,目前已經這樣地努力向上,已經非常難得,我非常讚嘆,所以我曉得,一下逼得很緊的話,這個不是你們的過錯,那是我害了你們。大家肯這麼向上,一步一步努力,今天會提到這地方,我順便一提,將來這地方,我也要慢慢的改善。所以改善的原因,絕對不是為我,這個你們大家曉得的,這地方,我來的時候,就是這樣來,去的時候也就這樣去,這是為了保護大家,所以這個委重,這個是三寶的地方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錯。不要以為,這反正不要錢的住在那地方,一個電話打個半個小時,沒什麼事情,公事都不可以打,還是閒事無聊了,跟人家聊聊天,千萬不可以!凡是三寶之物的話,千萬注意。所以這地方說到盜不與取,不過這裡順便一提,就是因為我們常住,將來的的確確,你們有的人有錢,自己沒有錢,常住供給你們,這個沒問題,這一定沒問題,該用的一定要用,可是這地方,隨便一點小地方的話,千萬注意。
【 劫盜孤貧,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這個是盜。想起來了,所以講那個盜,五台山有一個叫人皮豉,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可能有人聽說過了,這個豉怎麼會人皮的呢?不是。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這個道場有種種神異不可思議的,有一個大廟,那個大廟有一個人,那是廟裡的一個當家。那個五台山的香火盛得不得了,非常盛,但是有很多慢慢變成子孫廟,他也莫名其妙的亂搞,那個公家的錢,反正人家看不見,他就拿這個錢自己私吞了。私吞了以後,他倒不一定,出家人哪有錢的,弄了那個錢,然後給了他徒弟。給了他徒弟以後,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就投一條牛,就在這個常住裡邊。這條牛力氣特別大,因為他們那個地方都是自己耕作的,那個工人外面雇得來的,那個農具什麼等等往往都是常住的,牛牠們也是一樣,做起來特別勤力。後來有一次,他那個徒弟就夢見他的師父來告訴他:「我生前因為侵了那個常住的錢,然後買了這個田,這個田現在在這地方,所以我要投牛,還那個。什麼時候還得清呢?這個田就是滄海,就是這個田變成功滄海桑田幾番以後,對不起,我這個罪還消不掉。」你想想看,那個滄海桑田要經過多少時候?那不曉得要多少億劫,但是他這個罪還還不清楚。我們眼前貪一點點,所以注意啊!眼前我們好容易這麼貪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這個是我們真正講業的地方,講得很容易,你們好好的思惟。當你想到了這一點的話,眼前這個錢千萬不要積在抽屜裡,積在這個銀行裡邊,這個常住一點點,寧願多給他一點,對你只有好處的,絕對沒有壞處,這個事情,我們千萬注意!所以剛才旁邊的人,我們不要說一個旁邊的人隨隨便便,已經在這個地方,不在乎,可是我現在曉得了,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定要保護他們,還給他們,還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這個盜,盜下面是淫。
【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或勤策女,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前面其他的比較容易,最後一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一切中這個是最重。真正破僧,現在我們說實在的,不大,做不到,這佛世的時候有,可是破僧的因,我們很容易犯,這一點就特別注意。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一點小小的不好,大家說那種離間語,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搬弄是非的搬,「會說話的兩頭瞞」,我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難免人家有的時候,碰見事情有點不大痛快,我們往往願意做人情,對啊!你對啊!你不要去說他對,你說他對,他覺得對的火上加油,你倒是同情他,你是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你有這種機會的話,你不妨說,其實他的對方倒無心的,我了解,他做過了事情以後,我跟他談起來,他還覺得蠻對你抱歉的。如果你背後這麼一說,他心裡面這個也就慢慢地舒解,對不對?所以你無形當中就做了好事了,所以記到: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會說話的兩頭瞞。」如果說為了你自己的利益要去這樣說的話,那是更可怕。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往往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然後呢,往往談佛法上面,說這個不對,這個對,所以說這個對不對,是為什麼?為你這樣。譬如說,等到我去做廚房,或者看見別人做廚房,配我的胃口,然後他說種種理由,要這樣要那樣,然後這個人要那樣要這樣,然後呢?這個團體起了衝突了。這雖然眼前是一點小小的,可是凡是你為了不管什麼理由,使得這個大家共同和合而不和合的話,你的破僧的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最嚴重的妄語跟離間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開口就在那地方出毛病!就在這裡,千真萬確。所以我這裡特別強調,不准大家隨便說閒話,說來說去,沒有別的,還是保護大家,你們千萬注意,這一點是千萬注意!我們要想爬上去是千辛萬苦,要想墮落是容易極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隨便坐在那裡兩三句話一提,你不知不覺當中造了大罪惡了。
【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這個。
【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常常容易犯,也是太容易了,這個世間呢?這次講的大寶積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迦葉尊者就說:「平常我們對菩薩起一念瞋心,或者瞋的行為,這個東西果報不得了。」但是那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你怎麼曉得他是菩薩?的的確確有太多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我們的確認不清楚。我修學了佛法二十多年,現在總算經過善知識的引導,種種跡象看起來是,太多這種。我們現在大家了解廣欽老和尚,他就是那種再來人,他走了我們才說,不走我們不談的,有很多明確的事實,而這種不斷地一直有,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怎麼曉得現時沒有呢?所以我們隨隨便便妄加批評,妄加那個的話,都是對我們造成絕大損害,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平常我們總想到,我在無明當中,我總在無明當中,你能夠這樣想的話總好。繼續下去。
【 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訶責於他。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
這個我們最容易犯。
【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諸聰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這個貪,重的是什麼呢?照寺院裡面,這是最嚴重的,你可以說積功德,這是最好的,不得了的好,反過來的話呢?是非常嚴重,一點點的小便宜,貪了,不得了。然後呢,既得其增上慢,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共同的話,人家講的什麼或者人家的德行,自己總覺得,那有什麼了不起,這一句話不得了的可怕,我們處處地方要想不如人家,要讚嘆人家,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下面是瞋恚。
p. 131
【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
這個是瞋心,對於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貧苦的,或者他來懺悔了,你還心裡面放不下。
【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
這個是邪見當中最嚴重的一件事情,凡是你的邪見,由這個邪見而毀謗真實的因果緣起法則的,這個是最嚴重。
【 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跟上面相反的就是輕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上面說重的,關於這個輕重的相,你們要好好地自己細細地觀察一下,自己思惟一下。平常我們修學佛法,剛開始第一步真的要注意的就是這個地方,往往一點點很小的這個善惡,就得到無比大的果報。尤其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近事或者居士,乃至於出家的同修們,這一點千真萬確。這件衣服真是披上的是大幸大幸,有絕大的功德,但是你弄得不對了,一披了這件衣服,造起罪來可怕,也是不得了的可怕。所以佛經上面一直跟我們說:白衣人,白衣下地獄還不大容易,但是出家人的話,那容易得不得了。當然反過來說,作功德的話也是一樣,這個原因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自己披了,周圍的人都是這個,不是佛寶,就是法寶,就是僧寶。我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一頁。關於這個業的輕重,我們同樣做一個事,結果往往因為不了解這個,雖然你做小小的一點,說業會增長廣大,固然這個業的增長廣大是屬於我們內心的,這一點我們還容易了解,容易控制。而有很多它本身因為它的這個事情的特質,就顯出了輕重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在一個很小的小事情上面,你做好的感得絕大的善果,惡的也同樣的感得絕大的惡果,前面已經說了,說這個重的,那幾樣是比較重的,後面又說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上面也告訴我們。
【 ◎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這個六種狀態是最重最重的,哪些?
【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這第一個。由於加行而產生的業重,或者是你加行的時候,由於三毒,猛利的三毒,很大的貪心,很大的瞋心跟痴心,現在貪瞋痴的行相,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如果說跟三毒相應那個是最重的惡業,下面是猛利無彼三毒那個是善業,卻卻相反,第一。第二:
【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這就是習慣,這長夜的話就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目前我們不管是張開眼睛閉上眼睛,那心裡上面你很清楚,或者不清楚,都是這一個習慣養成功了,真是很難改。現在我們常常自己找個籍口,這個習性難改,佛菩薩告訴我們習性難改,那好像我們領了那個令箭一樣的,說佛菩薩告訴你,習性難改你就不要改,這完全錯了。你要修學佛菩薩,因為要修學佛菩薩,佛菩薩就告訴你這個很難改,你要注意喔!我們要聽懂這個話,你聽不懂的話,一句很好的話,你把它轉過來了。告訴你,這個是很難改的,所以你要拼命努力去改,才可以改得過來!這個才是佛菩薩的原意。所以我們現在弄錯了以後,說這個難改的,你就不去改它了,那你修學佛法修些什麼?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習氣還是最重要的,而且這個習氣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就害在這個裡邊。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一定要真正努力地去
【 自性故者,】
他本身就是這樣。
【 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這個身口七支當中,殺最重,盜其次,淫第三,越是前面,這個本質越重,然後呢,意:貪瞋痴三樣東西越後越重,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貪瞋二項容易了解,這個痴相、邪見,尤其是邪見最難了解。不要說外道這種邪見,就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很多同修佛弟子們,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我現在聽見太多這種似是而非的那種說法。今天早上還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起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話我聽見不曉得多少遍了,太多人都犯這個毛病,他常常說我們現在這地方,譬如說我們要努力去做,他總覺得這個有護法,他如果做得不對,護法會護持他、會排斥他,把那個責任都推到護法頭上。然後呢,有的人做得很成功了,其實他做錯了,他完全是做世間那個事情,然後說,他如果說做得不好的話,護法怎麼會護持他?這個概念你們說對不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實際上這裡邊大有問題,護法絕對會護,但是護法只要護法,不是像我們想像的護。假定說真的樣樣是護法在護的話,現在這個時候絕對是正法,對不對?是不是很清楚,非常明白,有護法要護,難道這個護法會不護持佛法嗎?為什麼從正法而變成像法,現在變成末法,護法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說明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動不動說護法,護法是什麼?就是如果你自己能夠真正如法的去做,護法會護持你的,這一個叫護法。你如果亂七八糟顛倒來的話,這護法可不一定護你喔!護法所以護的法,你跟法不相應,護什麼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反過來說,如果他真的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衡量護法的話,那盧勝彥應該對的了,他的事業做得這麼大,你看他一個人創出這麼大的局面來;一貫道的這個事業創得這麼大,那不是護法在護他嗎?他在那裡也是拜的佛,這概念很明白。所以你們不要糊裡糊塗,這個邪見跟正知見兩個字,不是說我們看一點文字,隨便講一講,看一點形象,這個裡邊有它深刻的意義。所以首先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應該有個正確的了解,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好好地努力,我們這個起心動念,實在是大成問題!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再下面:
【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由於你所作這件事情的本身而判輕重,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恩田、尊敬之田,這種。譬如說佛法僧,那個是最重的地方,以及自己的父母師長等等,三寶當中就是三寶,在家的就是父母師長等,如果說你為了損的話,一點小損就大害。然後呢你益的話,好好地做一點小小的供養,就得到的大福,這個是第四點。第五類
【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治就是我們所對治的,那種問題本來是修學佛法有對治的,這一類東西當然都是壞事了,這個壞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對治的。說你壽存就是在你一生當中,一向你做不善,沒有做過一次好事,這個不善都是要對治的,結果你偏偏都忙這個,那是最嚴重,所以第五個是專門講惡的那一類。第六。
【 所治損害故者,」
那是專門講善的,就是說所對治損害了的,經過你的對治,懺悔損害了的。
【 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當然從開始的時候,你怎麼曉得它的過患,然後呢生起了厭離,然後如法的行持,先降伏它的現行,到最後斷除它的根本,能夠把這個不善的東西通通清除掉那個,這個第六一類是善,這個特別重。
【 親友書中亦云:】
除了這個本地分,再引那個親友書,本地分是相宗,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是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親友書是龍樹菩薩,主要是性宗傳下來的,他就說:
【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有五樣東西,無間就是時間,貪著就是猛利的貪心,沒有對治。那麼還有呢,從有德的,有德的下面說就是三寶等等,尊重的父母等等有恩的,這五樣東西做一點好的,就得到大的果報;壞的得到大的惡報,這個都是最重的。它下面說:
【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立。】
這容易明白。關於這裡我提一個公案給你們看看,這個公案是在德育古鑑以及感應篇彙篇,所以在正式講那個公案之前,如果你們已經看過的,你們馬上可以曉得。一個山西地方,有一個人姓王,叫王勇餘,那個時候古代的人,他們唸書人都非常重視供養這個文昌帝君,說文星,的確。然後呢一方面供養,一方面遵照著這個,他非常講究世間的德行,真正古代有功名的話,都要看他所積的福德,稍微一點虧損,往往本來得到的就削掉了。那麼他們以前都組這個文昌社,大家一定行種種的好事,戒殺、放生,雖然不一定吃素,但是初一月半,六齋乃至於不吃牛等等,那麼惜字,做很多,他做非常多的好事。那麼他有一個同社當中,一個姓薛?還是什麼?我名字忘記掉了,他很早就進了學,換句話說考取了秀才,以後怎麼爬也爬不上。
- 懸壺子
- 系統管理員
- 主題中的帖子: 80
- 文章: 33489
-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 性別: 公仔
- 來自: 黃金故鄉
-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五卷 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十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有一天他晚上作夢,夢到到文昌帝君那個地方去,文昌帝君召見他,給他解釋一些問題。文昌帝君就說你平常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好,他聽了心裡上非常警惕,然後呢他就代自己的一個朋友,以前的同學去請求,他人平常是很好的人,他做事情很認真,為什麼考中了秀才多少年來,就是升不上去,什麼原因?文昌帝君翻開功德簿看看,然後那個判官翻開來,他說他表面上做的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相應,尤其是對他的父母,他用腹誹兩個字來說明叫,我這裡寫一下給你們看看。腹就是肚子裡面,腹誹,誹就是心裡面不同意,他父母面前,他當然因為古來的人都很講究孝順的,父母告訴他怎麼樣,他心裡面是不會違背他,但是他心裡面儘管你嘴巴上面給他講,他也心裡面好像表面上做得很好,他心裡面總歸嘀嘀咕咕不同意。說這種人怎麼談孝順呢?樣子做的很好,實際上他逃禍都來不及,還要求福,哪裡求起?這個上面這種公案,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去看,在這個地方講業,業的道理,可是這個業的道理,你必定要透過我們第六意識,認真的去思惟觀察,如果你不經過深刻的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很難得到肯定的認識。因為這個不是眼前見得到的事情,那麼為了幫助我們起見,尤其是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原因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的業太重,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在這個六根門頭在轉,這個心是非常之粗暴,看見那個東西就跑掉了,聽見那個東西跑掉了,望了以後吃了個東西,心心念念掛在這個上面,跟人家稍微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腦筋老記著這種事情,心老被著這種境界在轉。那你幾乎沒有可能能夠靜下心來,如理如法的去思惟觀察這種事情,那時候唯一對我們的幫助,就是多看那種書。看了這種書就像眼睛看見,看見這個人你看,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好的、壞的,馬上遭到這樣的一個或者大的或者是壞的,對我們內心當中升起很大的策勵,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好處以外,你不看這個好的榜樣,你就在這個壞的榜樣當中轉,所以這個兩者之中差別,是不曉得差得多多少少,這是你們要了解的。所以別看說德育古鑑這種,好像這是世間的書,是的,現在我們這裡講下士道,這個就是整個修學的佛法的根本,而這件事情呢共下士、共世間的,這個行相,典型的行相都在這個地方。道理在這地方已經告訴你,你從這地方看見那個樣子,一看你就產生很大的警惕,你才能夠從外面耳濡目染,從聲色犬馬當中,看那些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今天天氣哈哈哈,乃至於什麼張三李四這種事情上面轉移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上去了。
平常我們除開看這個本論,理路認識之前,務必要多看這一種因果故事,以及祖師的傳記。祖師的傳記是策勵我們說那些祖師們是這樣,叫你看了真是佩服,我每看到這種祖師傳記,忍不住熱淚盈眶,有時乾脆放聲痛哭,也覺得高高興興一點,想想他們這樣,這是策勵自己的。看因果故事,典型的例子擺在這裡叫你不能放縱,心,心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馬上來了。以前那個功名就是這樣,往往壞事還沒做,他心裡動了一個壞念頭,或在計畫什麼,完了!他功名就削掉了,這樣。我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情況,業不是外來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而一切的苦樂都從這個上來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上面從兩個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傳承,告訴我們輕重相。
p. 131 (10)
【 ◎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這個地方也說,下面有幾樣東西,它具有特別重大力量,造的業一點點,而產生的這個業的果報不得了的大。第一個是
【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這個是福田,這是最好的田,如果你把善種子種下去,一點點可以長出絕大的善報來;反過來你做一點點壞事,就得到絕恐怖、絕嚴重的這個損害。
【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
三寶很明白,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似尊就是他雖然不是引導你三寶向上的這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對我們的價值也像尊重一樣,那是指什麼?父母等。
【 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這個地方,儘管你沒有猛利的意樂,前面說以猛利的意樂去加行,就結重的罪,那個地方不要猛利的意樂,你稍微做一點好的得善果,壞的得惡果,這個要了解。所以我剛才講那個公案當中,王勇餘那個同學,他並沒有跟他父母睜大了眼睛還吵,他父母講的話他也做,不過做的時候心裡面總歸覺得委委曲曲,還是做了,我覺得這個最可惜的是莫甚於此。假定你真的不做了,那還情有可原,你還是去做了,時間,精力還是浪費了,他心裡就是委委曲曲就是不高興,對不起,結果不但白做而且還受罪。你看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真正的樞紐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儘管,現在譬如說講戒,基本的講戒,總是講身口七支而不講意的往往是這樣,實際上真正的戒是這樣嗎?我們仔細看看,不要說北傳的絕對不這樣講,南傳的那個清淨道論說得非常清楚,還有俱舍論,俱舍論也是典型的。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由於起心動念然後你行之於身口,只戒身口,心裡面胡思亂想,不管你做的再好,胡思亂想就沒有用;不管你行持的多好,你的心裡面老是動像猴,心猿意馬的亂轉的話,也不相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於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下面馬上引經上面說,對三寶,哪怕起很少一點點,再少一點點業就重大的不得了,因為三寶所謂常住,常住通常我們十方常住,通於十方的,你想想看,那麼隨便一點點通於十方的,那是不得了的。若不與取三寶的東西,那麼你同樣的東西去還給他,假定說盜佛跟法,你取多少還了他,清淨了。如果盜僧伽的話,對不起,你還他的還要受,說拿完了,我現在還給你,他說受了,可以,那就對;否則的話,還是不得清淨,這個東西非常可怕。我昨天特別提醒我們這個常住的東西,千萬注意。尤是我告訴你們關於電話的事情,不要說這裡反正不要錢,你隨便想起了今天高高興興就打一個,暫時我所以沒有立的話,因為立了你們馬上就犯重罪,在沒有立的之前,但是對不起,這個還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以後我先慢慢告訴你們,以後慢慢的這種規矩,都要建立起來。不是說要讓你們約束,這是對我們最佳的保護。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跑來好好學,總希望不要墮落,這個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持立那個戒,有境界先擺在那裡,對對對,隨時提醒我們自己。
【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果說盜了僧伽吃的東西,那麼墮到有情大那落迦,這個非常可怕,大地獄前面說過,可怕的不得了。不是食物的話則生於諸獄的間隙,每一個有情大地獄旁邊它還有旁邊的一種間隙的地獄,那種有無間的近旁,很多黑暗的地方。還有一種叫獨孤地獄等等,不管怎麼樣都是非常可怕的。下面又引:
p. 132
【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這個又另外一個經。你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非常可怕,受用一點的東西,乃至於花、果、葉,這是指很少很少的,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受的時間是非常久,出來了以後,生到曠野尸林,無手足的旁生,那是可憐極了。什麼是無手足的旁生?虫、蛆,這種實在是可憐極了。還有呢無手足盲目的餓鬼當中,還要繼續受絕大的苦。不過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要絕對清淨,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到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所以到這個地方,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要引起極大的警惕,如果自己做不到,千萬說脫下這件衣服來,這個利養不能受,反過來說如果你有這個志氣,只要努力去做,得到了正見,儘管你不能百分之百的圓滿,你能夠做一點的功德,同樣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功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是相等的,下面他會特別等一下
【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還有凡是人家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去用,自己千萬不能,也不能轉送給別人,在家人來也不可以受用,受用這個東西有很重很重的罪過。這一點我們大家要注意,目前這個環境,這一條好像行大不通,但是我們不要去管人家,不要管人家千萬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大菩薩在這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注意,這是幹什麼?我修行自己,很簡單。你修好了推己及人,你幫助別人,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儘管你完全對,你管別人,你已經百分之百的錯了,佛法不這樣講的。所以注意,常常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做的,人家怎麼做的是沒有錯,請問你學人家還是學佛?學佛,那人家怎麼樣做不管他,佛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概念很重要。說人家倒不一定說人家,有的時候說某一個法師某一個道場,你要衡量衡量,這個法師是一個大菩薩再來,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去做,我自己衡量衡量行不行?不一定行。有一個大祖師,他認真修行的時候,他非常堅苦,人家就說,我看見很多大法師們修的時候,都不像你這樣的苦,你為什麼要這樣的苦法?那個大祖師怎麼講?人家是獅子,我是兔子,獅子走的路子跳的地方,那個兔子不能跟著他走,我們要常常記住,大菩薩的行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地藏菩薩一天到晚在地獄當中救眾生,這個地方我是絕對不敢去,如果你們有這個本事,你們就去。所以看見別人,你要曉得那種人真了不起,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注意,固然不要隨隨便便。剛出家的,在家人千千萬萬要遠離,攀緣的心理是萬萬不能有,不管你找什麼藉口,弘法什麼等等,真正重要的自己記到,你心裡面最清楚,自己衡量衡量,我心理是不是很清淨,是不是真的發慈悲心,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世間,明明這麼厭惡,產生大厭惡,然後看見那些墮落,我要去救他才去,那時候你就對了。如果心裡面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拿這個美麗的言詞做為藉口,害了自己,這一點很重要。
【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這個還是前面的日藏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很清楚。你就算是拿著刀割自己的身體,你也不要把僧伽的東西隨便的送給別人去,這個傷害自己都不可以,何況做一點小小的人情,不要做!然後寧食熱鐵丸火燄,這個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事情,寧願吃這個,不要吃僧伽的東西。不過這一點注意,後面的諸位居士你們是近人,近人可以的,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切都是如法。所以你們來了以後一心想學佛,侍候很多這個團體如法向上,這個情況注意。
我十幾年以前,曾經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有一位居士,這位居士很發心,跑到常住燒、忙,有人要出去了,他就說不要走不要走,這個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我一聽,背上面寒毛直豎,說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經上面可沒這樣講,現在我們可想而知,時下一般的這個概念的錯誤。說這個是末法時候,我們能夠真正的努力,你咬緊牙關好好的做一點,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平常有的人說大家都這樣,你這樣的話是不盡人情,你如果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地方就沒人來;沒關係,沒人來沒人來,我來,我在,怕什麼?沒人來供養你,餓死了,餓死了我正好升天到極樂世界去,本來我就不願待在這地方,這個概念大家要牢牢把握住。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請問你來幹什麼?趕快脫掉衣服回家去,過你的舒服日子,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不甘淡泊這個地方不必來,但是這個淡泊有代價的,眼前稍微一點點,將來果報可是好的不得了。出家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這個文字蠻容易懂,就不必再進一步解說。
【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下面引一個經上面來證明說。
【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這個地方有個比喻。有一個人以忿恨力,換句話說大忿怒力,把十方一切有情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當中,不得了,你現在無緣無故把一個人關起來都不得了,拿我們台灣關起來,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這個罪過多大,大的不得了的大;但是比起下面這個罪還要重。下面是什麼?說有一個菩薩,你背他、你忿恨他,說:「這個人我才不看他呢!」就這麼,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不曉得要重多少倍。前面我們好幾處已經說明了,乃至於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常常說這個經上面是說個比喻,實際上絕對不,經上面都是實際上的量告訴我們,這個千萬要注意。前面已經說了,這個極重的、最重的業是什麼?以猛利的三毒,現在猛利的三毒當中,如果傷害別人,貪瞋痴三樣東西,瞋最嚴重,以猛利的瞋心把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你可想而知這個罪之重的,這麼樣的重法。結果比對一個出家的菩薩,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罪還要重,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注意。
說到這地方,常常提起一件事情來,說到底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所以儘可能的不要輕易的隨便犯這個瞋心,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就是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出了家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注意,有的時候人家來教誡、告訴我們,不管是同行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有時好好的說,有時會呵斥你,要曉得這個對我們說也好,呵斥也好,這正是指出我們的毛病所在。我們如果真的想努力修學,應該至心感謝,說感激他指出我的毛病來,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往往不認識這一點,在愚痴當中自己保護自己,對方告訴我們自己不服氣,自己辯護,完了以後心裡面還覺得這個傢伙專門找我麻煩,這一念引伸下去,後果非常可怕。前面也說過了,尊長你隨便生一點點,萬一這個人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那一念生起來,後果非常可怕。所以尤其是對於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特別注意。這個也就是說為什麼佛菩薩不是不來救我們,他沒辦法來救我們,因為你來了以後,他真正的佛菩薩救我們是什麼?就告訴你的毛病要你改,結果等到告訴你毛病,你聽不進,起一念瞋心,你改倒沒有改,一下自己送到地獄裡面,不曉得長劫才能夠出來,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事情。這是所以我前天一再給大家說是的,的的確確不是說所有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啊,好就好在他不是佛菩薩,所以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不管任何人來告訴你,趕快當他是佛菩薩來淨化你自己,等到你慢慢鍛練了以後,養成功了習慣,不管什麼人來說你,你反省,佛菩薩來的時候,那就對了。要不然你這惡習還在,一個不小心,人家一說你犯了一個瞋心,你完了,你想到了這一點,任何人肯說你,這是一個大善知識,這是我們千萬應該知道的,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上面的開始。我們平常練習任何東西,學一個任何一樣東西,以前所謂劍術現在的打拳,剛開始絕對不可以拿了真刀真槍來動的,你拿真刀真槍一動,不是傷了人就是傷了自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比方說我在騎腳踏車沒關係,爬上去最多跌一跤,開汽車的話,汽車引擎一發動就出毛病,如你學飛飛機,那就完了,一出去保證你機毀人亡。這個東西只有在什麼?一個玩具讓你玩一玩。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是的眼前的所有的人,不但是不要說是佛菩薩,不要善知識,哪怕他是個惡知識,他是他的惡知識,他來罵我,可是我從他那地方能夠學會忍耐,學會反省,那不是更好嗎?你想到這一點,很清楚你跑得來幹什麼,修我自己,他現在由於對方而成就我自己,你不是應該感謝他嗎?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認得這個,這種都是正知見。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怎麼會沒有善知識?你自己相應不相應,你自己完全錯的十萬八千里,然後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你真是找到驢年也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一直改還是改不過來。所以在這地方,我也常常跟同修,我聽見太多的同修,一開口都是這樣,說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我只好嘆一口氣,想一想我自己,這又是一個善知識,又來告訴我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同樣一個比較,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一切的財物,換一句話說,前面的瞋,盜,你把所有的有情的東西,統統把他搶得來了,這不得了,戒律裡面盜五錢成重,那就不能懺悔的,他現在是把南閻浮提的統統搶得來的,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這個是一個比一個強。最後
【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有一天他晚上作夢,夢到到文昌帝君那個地方去,文昌帝君召見他,給他解釋一些問題。文昌帝君就說你平常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好,他聽了心裡上非常警惕,然後呢他就代自己的一個朋友,以前的同學去請求,他人平常是很好的人,他做事情很認真,為什麼考中了秀才多少年來,就是升不上去,什麼原因?文昌帝君翻開功德簿看看,然後那個判官翻開來,他說他表面上做的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相應,尤其是對他的父母,他用腹誹兩個字來說明叫,我這裡寫一下給你們看看。腹就是肚子裡面,腹誹,誹就是心裡面不同意,他父母面前,他當然因為古來的人都很講究孝順的,父母告訴他怎麼樣,他心裡面是不會違背他,但是他心裡面儘管你嘴巴上面給他講,他也心裡面好像表面上做得很好,他心裡面總歸嘀嘀咕咕不同意。說這種人怎麼談孝順呢?樣子做的很好,實際上他逃禍都來不及,還要求福,哪裡求起?這個上面這種公案,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去看,在這個地方講業,業的道理,可是這個業的道理,你必定要透過我們第六意識,認真的去思惟觀察,如果你不經過深刻的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很難得到肯定的認識。因為這個不是眼前見得到的事情,那麼為了幫助我們起見,尤其是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原因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的業太重,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在這個六根門頭在轉,這個心是非常之粗暴,看見那個東西就跑掉了,聽見那個東西跑掉了,望了以後吃了個東西,心心念念掛在這個上面,跟人家稍微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腦筋老記著這種事情,心老被著這種境界在轉。那你幾乎沒有可能能夠靜下心來,如理如法的去思惟觀察這種事情,那時候唯一對我們的幫助,就是多看那種書。看了這種書就像眼睛看見,看見這個人你看,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好的、壞的,馬上遭到這樣的一個或者大的或者是壞的,對我們內心當中升起很大的策勵,有這麼大的好處。除了這個好處以外,你不看這個好的榜樣,你就在這個壞的榜樣當中轉,所以這個兩者之中差別,是不曉得差得多多少少,這是你們要了解的。所以別看說德育古鑑這種,好像這是世間的書,是的,現在我們這裡講下士道,這個就是整個修學的佛法的根本,而這件事情呢共下士、共世間的,這個行相,典型的行相都在這個地方。道理在這地方已經告訴你,你從這地方看見那個樣子,一看你就產生很大的警惕,你才能夠從外面耳濡目染,從聲色犬馬當中,看那些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今天天氣哈哈哈,乃至於什麼張三李四這種事情上面轉移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上去了。
平常我們除開看這個本論,理路認識之前,務必要多看這一種因果故事,以及祖師的傳記。祖師的傳記是策勵我們說那些祖師們是這樣,叫你看了真是佩服,我每看到這種祖師傳記,忍不住熱淚盈眶,有時乾脆放聲痛哭,也覺得高高興興一點,想想他們這樣,這是策勵自己的。看因果故事,典型的例子擺在這裡叫你不能放縱,心,心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馬上來了。以前那個功名就是這樣,往往壞事還沒做,他心裡動了一個壞念頭,或在計畫什麼,完了!他功名就削掉了,這樣。我們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情況,業不是外來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而一切的苦樂都從這個上來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上面從兩個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傳承,告訴我們輕重相。
p. 131 (10)
【 ◎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這個地方也說,下面有幾樣東西,它具有特別重大力量,造的業一點點,而產生的這個業的果報不得了的大。第一個是
【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這個是福田,這是最好的田,如果你把善種子種下去,一點點可以長出絕大的善報來;反過來你做一點點壞事,就得到絕恐怖、絕嚴重的這個損害。
【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
三寶很明白,尊重,就是自己的師長,似尊就是他雖然不是引導你三寶向上的這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對我們的價值也像尊重一樣,那是指什麼?父母等。
【 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這個地方,儘管你沒有猛利的意樂,前面說以猛利的意樂去加行,就結重的罪,那個地方不要猛利的意樂,你稍微做一點好的得善果,壞的得惡果,這個要了解。所以我剛才講那個公案當中,王勇餘那個同學,他並沒有跟他父母睜大了眼睛還吵,他父母講的話他也做,不過做的時候心裡面總歸覺得委委曲曲,還是做了,我覺得這個最可惜的是莫甚於此。假定你真的不做了,那還情有可原,你還是去做了,時間,精力還是浪費了,他心裡就是委委曲曲就是不高興,對不起,結果不但白做而且還受罪。你看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真正的樞紐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儘管,現在譬如說講戒,基本的講戒,總是講身口七支而不講意的往往是這樣,實際上真正的戒是這樣嗎?我們仔細看看,不要說北傳的絕對不這樣講,南傳的那個清淨道論說得非常清楚,還有俱舍論,俱舍論也是典型的。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由於起心動念然後你行之於身口,只戒身口,心裡面胡思亂想,不管你做的再好,胡思亂想就沒有用;不管你行持的多好,你的心裡面老是動像猴,心猿意馬的亂轉的話,也不相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於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下面馬上引經上面說,對三寶,哪怕起很少一點點,再少一點點業就重大的不得了,因為三寶所謂常住,常住通常我們十方常住,通於十方的,你想想看,那麼隨便一點點通於十方的,那是不得了的。若不與取三寶的東西,那麼你同樣的東西去還給他,假定說盜佛跟法,你取多少還了他,清淨了。如果盜僧伽的話,對不起,你還他的還要受,說拿完了,我現在還給你,他說受了,可以,那就對;否則的話,還是不得清淨,這個東西非常可怕。我昨天特別提醒我們這個常住的東西,千萬注意。尤是我告訴你們關於電話的事情,不要說這裡反正不要錢,你隨便想起了今天高高興興就打一個,暫時我所以沒有立的話,因為立了你們馬上就犯重罪,在沒有立的之前,但是對不起,這個還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以後我先慢慢告訴你們,以後慢慢的這種規矩,都要建立起來。不是說要讓你們約束,這是對我們最佳的保護。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跑來好好學,總希望不要墮落,這個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持立那個戒,有境界先擺在那裡,對對對,隨時提醒我們自己。
【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果說盜了僧伽吃的東西,那麼墮到有情大那落迦,這個非常可怕,大地獄前面說過,可怕的不得了。不是食物的話則生於諸獄的間隙,每一個有情大地獄旁邊它還有旁邊的一種間隙的地獄,那種有無間的近旁,很多黑暗的地方。還有一種叫獨孤地獄等等,不管怎麼樣都是非常可怕的。下面又引:
p. 132
【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這個又另外一個經。你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非常可怕,受用一點的東西,乃至於花、果、葉,這是指很少很少的,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受的時間是非常久,出來了以後,生到曠野尸林,無手足的旁生,那是可憐極了。什麼是無手足的旁生?虫、蛆,這種實在是可憐極了。還有呢無手足盲目的餓鬼當中,還要繼續受絕大的苦。不過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要絕對清淨,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到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所以到這個地方,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要引起極大的警惕,如果自己做不到,千萬說脫下這件衣服來,這個利養不能受,反過來說如果你有這個志氣,只要努力去做,得到了正見,儘管你不能百分之百的圓滿,你能夠做一點的功德,同樣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功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是相等的,下面他會特別等一下
【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還有凡是人家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去用,自己千萬不能,也不能轉送給別人,在家人來也不可以受用,受用這個東西有很重很重的罪過。這一點我們大家要注意,目前這個環境,這一條好像行大不通,但是我們不要去管人家,不要管人家千萬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大菩薩在這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注意,這是幹什麼?我修行自己,很簡單。你修好了推己及人,你幫助別人,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儘管你完全對,你管別人,你已經百分之百的錯了,佛法不這樣講的。所以注意,常常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做的,人家怎麼做的是沒有錯,請問你學人家還是學佛?學佛,那人家怎麼樣做不管他,佛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概念很重要。說人家倒不一定說人家,有的時候說某一個法師某一個道場,你要衡量衡量,這個法師是一個大菩薩再來,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去做,我自己衡量衡量行不行?不一定行。有一個大祖師,他認真修行的時候,他非常堅苦,人家就說,我看見很多大法師們修的時候,都不像你這樣的苦,你為什麼要這樣的苦法?那個大祖師怎麼講?人家是獅子,我是兔子,獅子走的路子跳的地方,那個兔子不能跟著他走,我們要常常記住,大菩薩的行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地藏菩薩一天到晚在地獄當中救眾生,這個地方我是絕對不敢去,如果你們有這個本事,你們就去。所以看見別人,你要曉得那種人真了不起,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注意,固然不要隨隨便便。剛出家的,在家人千千萬萬要遠離,攀緣的心理是萬萬不能有,不管你找什麼藉口,弘法什麼等等,真正重要的自己記到,你心裡面最清楚,自己衡量衡量,我心理是不是很清淨,是不是真的發慈悲心,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世間,明明這麼厭惡,產生大厭惡,然後看見那些墮落,我要去救他才去,那時候你就對了。如果心裡面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拿這個美麗的言詞做為藉口,害了自己,這一點很重要。
【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這個還是前面的日藏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很清楚。你就算是拿著刀割自己的身體,你也不要把僧伽的東西隨便的送給別人去,這個傷害自己都不可以,何況做一點小小的人情,不要做!然後寧食熱鐵丸火燄,這個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事情,寧願吃這個,不要吃僧伽的東西。不過這一點注意,後面的諸位居士你們是近人,近人可以的,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切都是如法。所以你們來了以後一心想學佛,侍候很多這個團體如法向上,這個情況注意。
我十幾年以前,曾經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有一位居士,這位居士很發心,跑到常住燒、忙,有人要出去了,他就說不要走不要走,這個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我一聽,背上面寒毛直豎,說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經上面可沒這樣講,現在我們可想而知,時下一般的這個概念的錯誤。說這個是末法時候,我們能夠真正的努力,你咬緊牙關好好的做一點,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平常有的人說大家都這樣,你這樣的話是不盡人情,你如果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地方就沒人來;沒關係,沒人來沒人來,我來,我在,怕什麼?沒人來供養你,餓死了,餓死了我正好升天到極樂世界去,本來我就不願待在這地方,這個概念大家要牢牢把握住。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請問你來幹什麼?趕快脫掉衣服回家去,過你的舒服日子,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不甘淡泊這個地方不必來,但是這個淡泊有代價的,眼前稍微一點點,將來果報可是好的不得了。出家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這個文字蠻容易懂,就不必再進一步解說。
【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下面引一個經上面來證明說。
【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這個地方有個比喻。有一個人以忿恨力,換句話說大忿怒力,把十方一切有情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當中,不得了,你現在無緣無故把一個人關起來都不得了,拿我們台灣關起來,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這個罪過多大,大的不得了的大;但是比起下面這個罪還要重。下面是什麼?說有一個菩薩,你背他、你忿恨他,說:「這個人我才不看他呢!」就這麼,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不曉得要重多少倍。前面我們好幾處已經說明了,乃至於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常常說這個經上面是說個比喻,實際上絕對不,經上面都是實際上的量告訴我們,這個千萬要注意。前面已經說了,這個極重的、最重的業是什麼?以猛利的三毒,現在猛利的三毒當中,如果傷害別人,貪瞋痴三樣東西,瞋最嚴重,以猛利的瞋心把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你可想而知這個罪之重的,這麼樣的重法。結果比對一個出家的菩薩,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罪還要重,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注意。
說到這地方,常常提起一件事情來,說到底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所以儘可能的不要輕易的隨便犯這個瞋心,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就是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出了家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注意,有的時候人家來教誡、告訴我們,不管是同行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有時好好的說,有時會呵斥你,要曉得這個對我們說也好,呵斥也好,這正是指出我們的毛病所在。我們如果真的想努力修學,應該至心感謝,說感激他指出我的毛病來,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往往不認識這一點,在愚痴當中自己保護自己,對方告訴我們自己不服氣,自己辯護,完了以後心裡面還覺得這個傢伙專門找我麻煩,這一念引伸下去,後果非常可怕。前面也說過了,尊長你隨便生一點點,萬一這個人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那一念生起來,後果非常可怕。所以尤其是對於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特別注意。這個也就是說為什麼佛菩薩不是不來救我們,他沒辦法來救我們,因為你來了以後,他真正的佛菩薩救我們是什麼?就告訴你的毛病要你改,結果等到告訴你毛病,你聽不進,起一念瞋心,你改倒沒有改,一下自己送到地獄裡面,不曉得長劫才能夠出來,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事情。這是所以我前天一再給大家說是的,的的確確不是說所有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啊,好就好在他不是佛菩薩,所以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不管任何人來告訴你,趕快當他是佛菩薩來淨化你自己,等到你慢慢鍛練了以後,養成功了習慣,不管什麼人來說你,你反省,佛菩薩來的時候,那就對了。要不然你這惡習還在,一個不小心,人家一說你犯了一個瞋心,你完了,你想到了這一點,任何人肯說你,這是一個大善知識,這是我們千萬應該知道的,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上面的開始。我們平常練習任何東西,學一個任何一樣東西,以前所謂劍術現在的打拳,剛開始絕對不可以拿了真刀真槍來動的,你拿真刀真槍一動,不是傷了人就是傷了自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比方說我在騎腳踏車沒關係,爬上去最多跌一跤,開汽車的話,汽車引擎一發動就出毛病,如你學飛飛機,那就完了,一出去保證你機毀人亡。這個東西只有在什麼?一個玩具讓你玩一玩。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是的眼前的所有的人,不但是不要說是佛菩薩,不要善知識,哪怕他是個惡知識,他是他的惡知識,他來罵我,可是我從他那地方能夠學會忍耐,學會反省,那不是更好嗎?你想到這一點,很清楚你跑得來幹什麼,修我自己,他現在由於對方而成就我自己,你不是應該感謝他嗎?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認得這個,這種都是正知見。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怎麼會沒有善知識?你自己相應不相應,你自己完全錯的十萬八千里,然後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你真是找到驢年也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一直改還是改不過來。所以在這地方,我也常常跟同修,我聽見太多的同修,一開口都是這樣,說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我只好嘆一口氣,想一想我自己,這又是一個善知識,又來告訴我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同樣一個比較,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一切的財物,換一句話說,前面的瞋,盜,你把所有的有情的東西,統統把他搶得來了,這不得了,戒律裡面盜五錢成重,那就不能懺悔的,他現在是把南閻浮提的統統搶得來的,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這個是一個比一個強。最後
【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