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胃潰瘍復發率相當高。中醫師陳萍和表示,胃潰瘍主要是以常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表現,並常伴見吐酸、燒灼感、嘔吐、呃氣、脹滿、食慾便差等症狀的病證。通常胃潰瘍復發率高達7~8成。服用中藥,採用持續性的耐心治療,可明顯降低復發率,副作用也較低。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胃潰瘍在過去中醫古籍中,多將胃痛與心痛混稱,因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是指心下胃脘部滿悶不舒的症狀,這相當於西醫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疾病的臨床表現。現代醫學認為,幽門螺桿菌會破壞胃黏膜保護機制,刺激胃酸分泌造成這些潰瘍疾病。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在胃炎部分約有7~9成,十二指腸潰瘍為9成以上,胃潰瘍為4~9成,消化不良為3~7成。
陳醫師指出,通常這類潰瘍的復發率高達7~8成。胃潰瘍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復發率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決。不過,臨床顯示,無論堅持中藥或西藥進行維持性治療,都可以明顯降低復發率。也由於服用西藥時間過長,難免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或耐藥性,因此中醫對抗胃潰瘍應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陳萍和表示,胃潰瘍治療採用辨證,須明辨寒熱虛實,通常平常喜歡熱食熱飲,多屬寒;而喜涼飲,為熱性體質;而吃東西後痛減多為虛證,進食後就疼痛則多為實證。中藥藥方中可應用有抑菌作用的清熱燥濕藥調理。其次還有補氣、溫陽的藥物可加以配合加減用藥。
陳萍和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胃潰瘍病因多由憂思惱怒,肝氣鬱結等影響脾胃,或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所造成。像是過吃生冷食物,或不定時用餐,飢飽不勻,暴飲暴食,或喜歡吃辛辣厚味,過度喝烈酒,都可能直接損傷胃氣胃陰,而引起胃潰瘍,造成胃痛。
此外,胃與肝關係也相當密切,因為憂思鬱怒,肝鬱氣滯,也會橫逆犯胃,這都是胃痛常見的原因。潰瘍病初起多屬實證,患者如能保持精神愉快,最重要的是注意調整飲食規律,不難治癒。時間一久,則多見虛實夾雜,或由實轉虛證。
陳醫師表示,研究也指出,中藥對幽門螺桿菌密切相關的胃腸病有一定療效,有人把治療腸胃病常用的七十多味中藥拿來研究,抑菌作用最強的是清熱燥濕藥如黃連、黃芩、大黃。其次是補氣、化濕、理氣、溫陽的藥物,如黨參、甘草、白芍、石斛、枸杞、厚朴、木香、延胡索、枳殼、吳茱萸等。而這些中藥也應用在治療胃潰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