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29講 30講
廣論止觀初探0016-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16-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四)
【廣論止觀初探第 16 講】什麼是止(奢摩他),什麼是觀(毘缽舍那)?在第 16 講範圍,真如老師將帶我們沿著《廣論》原文,從《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解深密經》,繼續來認識止觀的體性。
真如老師在第 16 講中,以《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明止觀的所緣,還跟我們介紹《解深密經》中著名的彌勒菩薩三問、佛陀三答。另外也簡單說明「分別心」的種類:屬於煩惱品的分別心,像愛惡親疏這類的分別心,是我們要對治的,但是根識和意識的分別心並不需要斷除,因為所有的比量都是分別心。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
第 16 講講解範圍是《廣論》 339 頁倒數第 2 行~ 340 頁第 3 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者,是止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者,是觀所緣。』此說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之義,不分別住,名奢摩他;思擇二境,名毘缽舍那。」
「以此亦即《深密》密意,如云:『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原文或有改譯,請詳見大慈恩官網第 16 講改譯參考表)
代碼: 選擇全部
第 16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明止觀的所緣 00:46
2. 說明「分別」的三種內涵 03:38
3. 《解深密經》中的彌勒菩薩三問 06:14
講次: 0016
標題: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四)
《廣論》段落: P339-L12 ~ P340-L3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所作成辦。」
--------------------------------------------------------------------------------
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不錯吧?請大家在這個時間能夠專注地開始聽聞。今天我們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39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看原文:46”
引據《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明止觀的所緣
還記得《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是哪一位祖師造的嗎?有沒有人回答對呢?是寂靜論師所造的。寂靜論師是誰的上師呢?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之一。那麼在寂靜論師所造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也說: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是止的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就是觀的所緣。盡所有性是世俗諦,不是空性的法;如所有性就是勝義諦,是指空性。1’49”《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者,是止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者,是觀所緣。」1’07”
在《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解釋說:無論是對於如所有性還是盡所有性,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就是這裡所說的「無分別」,那麼這樣的心所顯現的義共相,就是「無分別影像」。而無分別影像是什麼的所緣呢?是止的所緣。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緣如所有性或盡所有性,就是這裡邊所說的「有分別」。分別觀察的心中所顯現的義共相,就是「有分別影像」。而有分別影像是什麼的所緣呢?有沒有答對呢?是觀的所緣。2’46”
這裡邊說到了「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意識去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的時候,所緣的影像——注意哦——是以義共相為主。奢摩他是安住在這個影像上不觀察,由於不觀察的緣故,這種影像就稱為「無分別影像」。有沒有聽清呢?那麼毘缽舍那就不只是安住在這個影像上,還需要作進一步地觀察、剖析,來反覆地抉擇這個境,所以這種影像很顯然就是「有分別影像」。3’38”
說明「分別」的三種內涵
我們經常聽到「分別」這個詞,那麼「分別」的內涵它是有很多種:第一種,比如像愛惡親疏這類的分別心,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掉的,屬於煩惱品,是不該有的。那麼第二種,根識與意識的無分別心與有分別心,這種分別心並不需要斷除,為什麼呀?因為所有的比量都是分別心,都是透過義共相緣取自己的什麼呀?自己的對境。凡是具有義共相的心識都是屬於什麼心啊?分別心。那麼無分別心是怎樣的呢?無分別心就不需要透過義共相去緣取這個對境啊!比如說看見瓶子的眼識,請問是有分別心還是無分別呀?是無分別心對不對?同樣的「分別」兩個字,內涵卻是不一樣的,這個一定要看前後文才能夠辨別清楚。4’56”
那麼第三種是什麼呢?剛剛提到影像的有分別與無分別,並不是上述兩者的有分別與無分別,只是很單純地指,注意!很單純地指有觀察作用和沒有觀察作用。那麼有觀察的影像是有分別影像,沒有觀察的影像就是無分別影像。5’26”
接著我們再看原文。5’32”
宗大師在引完了《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之後,就總結了,說:這段文提到了,對於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意涵──無分別而住,就是奢摩他;思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這兩種境,就是毘缽舍那。6’14”此說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之義,不分別住,名奢摩他;思擇二境,名毘缽舍那。5’47”
《解深密經》中的彌勒菩薩三問
接著宗大師又引了《解深密經》,經中就有很著名的彌勒菩薩三問,然後佛陀三答。所以請大家繼續看原文。6’31”
解釋一下這一段,就是對於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義理無分別而安住,是什麼呀?就是奢摩他。思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這兩種境,是毘缽舍那。這是《解深密經》的意趣。那麼《解深密經》中,就有一段很精采的彌勒菩薩跟佛陀這樣的問答。彌勒菩薩請問世尊了,說:「有幾種是奢摩他的所緣啊?」像我們在學習奢摩他的時候,我們也會問這個問題:「有幾種是奢摩他的所緣呢?」那麼佛陀就回答了,說有幾種啊?「有一種,就是無分別的影像。」7’50”以此亦即《深密》密意,如云:「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7’05”
關於佛陀回答了這一種,在《四家合註》裡邊,巴梭尊者有解釋說:無分別的影像,就是指心中現起「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的義共相的這個影像」。那麼換一句話說,就是心中現起一種義共相,這個義共相其實就是影像。什麼樣的義共相呢?就是沒有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的心所顯現的這個義共相,這樣的義共相就是無分別影像,也是奢摩他的所緣。8’30”
那麼接著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了,說:「有幾種是毘缽舍那的所緣呢?」然後佛陀就回答說:「有一種,就是有分別的影像。」什麼是有分別影像呢?在《四家合註》裡邊,巴梭尊者有這樣解釋說:有分別的影像,就是指心中現起「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的義共相的這樣一個影像」。換句話說,就是心中現起一個義共相,什麼樣的義共相呢?就是用分別觀察的智慧去分別的心顯現的這樣一個義共相,這樣的義共相,就叫有分別影像。是什麼的所緣啊?是毘缽舍那的所緣。9’30”
彌勒菩薩幾問了?兩問了,對吧?接著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有幾種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二者的所緣呢?」佛陀就回答說:「有兩種,事邊際與所作成辦。」關於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還有事邊際、所作成辦這四個所緣,《廣論》的後面講到奢摩他的所緣的時候會詳細地解釋,我們今天就不詳細地解釋了。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10’18”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