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76-沒有正知則無法覺察沉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76講 77講 78講 79講 80講
81講 82講 83講 84講 85講 86講 87講 88講 89講 90講


廣論止觀初探0076-沒有正知則無法覺察沉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76-沒有正知則無法覺察沉掉

【廣論止觀初探第 76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4-L5 ~ P74-L10《修次》中、下……沈掉耗時。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7-L8 ~ P367-L11修次中下……沈掉耗時。
《修次》中、下篇云:「見心沈沒,或恐沈沒。」又云:「見心掉舉,或恐掉舉。」乃至未生如斯正知,縱自斷言「從彼至此中無沈掉,所修無過」,然非實爾,以生沈掉亦不知故,有力正知未生起故。如是亦如《中邊論》云「覺沈掉。」謂覺沈掉須正知故。如是若未生起正知,凡生沈掉即必覺察,則雖久修,沈掉正生而不自覺,必以微細沈掉耗時。

第 76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未生起有力正知前,無法覺察沉掉 00:33
2. 透過訓練增加正知的敏銳度 03:23
3. 引據《辨中邊論》說明了知沉掉需要正知 07:17
講次 | 0076 (2022-03-26 ~ 2022-04-01)
標題 | 沒有正知則無法覺察沉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4-L5 ~ P74-L10《修次》中、下……沈掉耗時。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7-L8 ~ P367-L11修次中下……沈掉耗時。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有準備殷重發心了吧!那麼和我一起翻開《廣論》367頁第8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33

未生起有力正知前,無法覺察沉掉
《修次》中、下篇云:「見心沈沒,或恐沈沒。」又云:「見心掉舉,或恐掉舉。」乃至未生如斯正知,縱自斷言「從彼至此中無沈掉,所修無過」,然非實爾,以生沈掉亦不知故,有力正知未生起故。01:07
  因為《修次》後二篇中說:「如果見到內心沉沒,或擔心有沉沒的危險。」以及「見到內心掉舉,或擔心有掉舉的危險。」在還沒有生起這樣的正知以前,即使斷言:「啊!從那個時候到此之間,生起了毫無沉掉的、沒有過失的修行。」這也不是事實,因為即使產生了沉掉也不知道、也沒法得知的緣故,這是因為並未生起有力正知。01:53

  這裡面是說有個人斷言,對吧?請問:那個人斷言,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斷言啊?是不是在還沒有生起這樣的正知以前?那個人的斷言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因為它不是事實。為什麼不是事實呢?因為他不認識事實。那麼這個修行者不認識什麼樣的事實?有沉掉和無沉掉的差別。02:22

  好!再問大家:為什麼會無法區分「有過失的三摩地」和「沒有過失的三摩地」呢?你們的答案是什麼?因為還沒有生起有力的正知,對不對?注意喔!不是並未生起正知,而是還沒有生起有力的正知,就是還沒有生起有力的正知。請問這有力的正知什麼樣子?在我們學的原文裡有寫嗎?你們可以看一下書。能不能答出來啊?說:「見心沈沒,或恐沈沒。」「見心掉舉,或恐掉舉。」對不對?答對了嗎?那個時候他就看到了──「」,有個「見」字。那如果你沒答對,你別灰心!再多看幾遍,因為我們剛剛學。03:23

透過訓練增加正知的敏銳度
  再注意!有力的正知。前一節課也提到,有力的正知是很快生起的,還是逐漸生起的?逐漸生起。所以對此我們透過聽聞了解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了解了之後,是要在正修的時候能夠如量地生起這樣的正知,然後用這樣的正知去察覺、證知。用這樣的正知去證知──注意!這是不一樣的字──用這樣的正知去察覺、去證知有沒有生起沉掉。另外,這個正知一定可以透過訓練來增加它的敏銳度。04:17

  再細緻地分一下,比如說第一個階段,啊!我們上座開始修奢摩他了,我們已經選好了一個善所緣,比如說開始觀修佛像。開始觀修的時候這個心它不聽話,過一會兒就走神了,然後過一會兒又覺得:「啊!不習慣。」又疲累了。這種走神和疲累過了好久、好久還沒有被發覺,還覺得是挺正常的,這就是還沒有生起正知,對不對?因為正知就是發現這種狀態不對,然後立刻調整。這即是從最初沉掉生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發覺的那個正知,反應比較慢,但是已經生起了。因為沉掉生起一段時間之後,正知還是有發現,所以有正知了。05:21

  那麼這樣繼續修、繼續修,然後到第二階段。第二階段觀修佛像的時候,這個正知力逐漸、逐漸地變得強大,所以沉掉一生起,然後「嗯!」馬上就察覺了!「嗯!這是……」,就是它非常地機靈。比如說以掉舉為例,一走神,心剛一走神,然後正知一下發現,「嗯!」就抓回來了。所以這個正知如果是一雙眼睛的話,它已經明亮很多了,屬於活潑潑的那種正知。注意喔!這種正知也是經過逐漸這樣訓練的,不是天上掉餡餅,我們只負責張開嘴巴就可以了,它是要自己修練的!06:08

  那麼第三階段呢?可以答出來嗎?繼續練、練、練,第三階段就是到了沉掉即將生起之前就有感覺了:「欸!這個狀態,好像沉掉要生起了!」然後開始有警覺了!06:24

  大家會奇怪嗎?說:這是什麼狀態?其實打個譬喻也可以,比如說遠處有一條做咖啡的街,你遠遠地就會聞到咖啡的味道;像食物也是,你還沒有吃到,你會先嗅到了食物的味道。這個時候正知的嗅覺特別地靈敏、靈光,遠遠地就能感覺到:「啊!沉掉快來了。」然後立刻防範!厲害吧?所以我們的心透過修練,可以變得非常地靈敏和活潑,具有這樣的正知力。正知真是禪定的好朋友啊!對不對?沒有它是不成的。07:10

  我們接著往下講,請看原文,有找到行吧?07:17

引據《辨中邊論》說明了知沉掉需要正知
如是亦如《中邊論》云「覺沈掉。」謂覺沈掉須正知故。如是若未生起正知──凡生沈掉即必覺察,則雖久修,沈掉正生而不自覺,必以微細沈掉耗時。07:43
  上述在《辨中邊論》中也說──引經據典,說:「證知沉沒與掉舉。」提到要了知沉掉需要正知。接下來尊法師的這段譯文,大家可以讀,有可能會把它誤解成「如果沒有生起正知,那麼只要沉掉生起就能覺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在道理上也是講不通的,怎麼可能在沒有生起正知的狀態下,只要生起沉掉就能覺察呢?08:17

  這句話應該是換一種理解方式,藏文直譯過來它是:「如果不生起只要產生沉掉就不可能不了知的正知」。我會不會講太快?我再慢一點好了。「如果不生起只要產生沉掉就不可能不了知的正知」,意思是如果我們的心中沒有產生一種正知,這種正知什麼特色啊?只要產生沉掉就一定能了知的正知。如果我們心中沒有生起這樣的正知,接著會出現什麼狀況啊?「則雖久修,沈掉正生而不自覺,必以微細沈掉耗時。」就是縱使經過長時間的修行,連沉掉正在產生都無法察覺,就會在細分的沉掉中消耗時日。09:09

  這一段可以說:「啊,太寫實了!」對吧?我們修行人遇到的這個問題呀!那麼又回到了──什麼是強而有力的正知啊?就是在還沒有生起沉掉之前,已經有警覺的正知。比如說它什麼樣了?他說:「哎喲,我快要生起沉掉了!」是這樣一種預感,一種自我的預感,因為他經驗太豐富了,訓練得太久,然後產生的這種預感,比如說天氣預報,在風雨來臨之前就知道。09:46

  但是他為什麼要強調是強而有力的正知呢?比如說就像一個觀測系統,如果你太粗疏的話,檢查不到細的信號──注意!細的信號會有隱蔽性喔!甚至是貌似沒事,沒什麼事,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那麼同理,強而有力的正知,覺察細分的沉掉;沒有強而有力的正知,就無法覺察細分的沉掉。最糟的狀況,如果沒有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卻誤認為自己所修的三摩地完全正確、是沒有沉掉的,這樣的話就會隨著沉掉而轉,消耗時光,因為他根本不認識啊!所以他消耗了此生,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誤解,以為他已經生起禪定,可是沒有,所以破壞了來生的利益。有沒有聽清楚?10:48

  我再說一遍,哪部論啊?《辨中邊論》中說:想要察覺沉掉要怎麼樣?必須具備正知。如果沒有訓練出強大的覺察力的正知,就是我們花費再多的時間修三摩地,也終究會落入一種愚痴中、一種無知中。那麼這種無知是什麼?沒法辨識沉掉生起了嗎,還是沒生起?認不出來。認不出來的狀態下,就一定會被微細的沉掉影響,它會在其中混淆的,沒有辨析清楚。所以就有悲劇了!這個悲劇是什麼?就是你付出了長時間的苦修,可是有修成寂止嗎?修不成寂止,空耗時日!11:49

  所以我們學這一段,就是為了我們在座上修的每一分努力都非常地值得,因為我們行進在一個清淨的用功教誡這樣的修行路上,要絕對避免這樣的悲劇!所以大師的諄諄教誨,字字千金難買啊!對不對?難可值遇啊!學到這樣稀有的清淨傳承的教授,你們會好好珍惜吧?會想依教奉行吧?因為唯有依教奉行,才能令清淨的法流綿延不絕!我們才能以真實的修行來報師恩、報佛恩、父母恩,還有眾生恩!12:37

  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12:41
76.jpg
76.jpg (93.46 KiB) 已瀏覽 173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77-生起正知的二種方法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77-生起正知的二種方法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77-生起正知的二種方法

【廣論止觀初探第 77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5-L1 ~ P76-L2若爾,正知……護正知相。」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7-L12 ~ P368-L5正知云何……護正知相。」
若爾,正知云何生耶?答:前所開示修念之法,即一最要之因。以若能生相續憶念,即能破除忘境散逸,故能遮止沈掉生已久而不覺,遂易覺了沈掉。以覺失念時之沈掉,與覺未失時之沈掉,二時延促,環繞體驗觀之甚明。故《入行論》亦密意說:「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辨中邊論疏》亦云:「言『正知者,由念記言,覺沈掉』者,謂安住念,始有正知。是故說云:『由念記言。』」餘一因者,是正知不共修法,即令心緣天身等所取之相,或緣覺受唯知唯明等能取相,次如前說於修念中,相續偵察流未流散餘處,任持其心,應執此即將護正知扼要。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總之唯彼彼,是護正知相。」

第 77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生起正知的方法一:前面所提的修正念法 00:32
2. 引據《入行論》及《辨中邊論疏》說明 02:53
3. 生起正知的方法二:相續偵察流未流散而持心 06:05
4. 守護正知的相狀 10:18
講次 | 0077 (2022-04-02 ~ 2022-04-08)
標題 | 生起正知的二種方法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5-L1 ~ P76-L2若爾,正知……護正知相。」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7-L12 ~ P368-L5正知云何……護正知相。」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有沒有準備殊勝發心?一定要認真準備。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67頁倒數第2行,和我一起看原文。有找到行吧?00:32

生起正知的方法一:前面所提的修正念法
若爾,正知云何生耶?00:37
  就是說我們心裡想了:那麼要如何發起這樣的正知呢?注意聽喔!注意聽!00:46
答:前所開示修念之法,即一最要之因。以若能生相續憶念,即能破除忘境散逸,故能遮止沈掉生已久而不覺,遂易覺了沈掉。以覺失念時之沈掉,與覺未失時之沈掉,二時延促,環繞體驗觀之甚明。01:22
  怎麼樣生起正知呢?宗大師回答說:「前面所說的維繫正念的方法,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因。」注意!維繫正念的方法。「因為如果能夠生起持續的正念,就能阻止遺忘所緣而散逸,所以就能夠遮止沉掉產生了很久,卻沒有辦法覺察的這種很糟糕的狀況,因此容易證知沉掉。因為要在正念退失的時候了知沉掉,與在還沒有退失的時候了知沉掉,這兩者的時間長短,只要圍繞著經驗進行觀察就非常清楚了。」這裡邊的「環繞」,藏文就是反覆地圍繞著思考、觀察的意思。02:19

  有沒有發現?大家覺得大師的解答清不清晰?清晰啊!我最初在看到這個正知是怎麼樣生起的時候,我幾乎是屏息而讀啊!因為確實我有點害怕我的呼吸打擾了閱讀,所以是非常非常珍惜地一個字、一個字看,生怕沒有看清楚。02:50

  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2:53
引據《入行論》及《辨中邊論疏》說明

故《入行論》亦密意說:「住念護意門,爾時生正知。」《辨中邊論疏》亦云:「言『正知者,由念記言,覺沈掉』者,謂安住念,始有正知。是故說云:『由念記言。』」03:17
  基於這個用意,《入行論》中也說:「何時正念能為了守護心意之門而安住,那個時候正知就會出現了。」《辨中邊論疏》中也說:「所謂『如果不遺忘正念,正知便能證知沉沒與掉舉』,是指如果安住正念的話,就會有什麼?就會具足正知,所以提到『如果不遺忘正念』。」「由念記言」,這個「記言」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忘」的古譯。「由念記言」,藏文直譯為「若念不忘」,意思就是如果不遺忘正念、如果不忘失正念。就是提正念嘛!對不對?04:09

  問大家:如何生起正知啊?之前提到的「修正念法」,就是生起正知最重要的原因,對吧!如果長時間地生起正念,能忘失所緣嗎?就不容易忘失所緣、產生散亂。因為他在一個高度的專注狀態下,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知道沉掉已經生起,避免沉掉生起之後過了很久還沒有發覺──這是一種過失嘛!可以避免這種過失。因為在正念,注意喔!在正念退失後與正念還沒有退失前察覺沉掉,這兩者所需要的時間的長短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這個怎麼做?就是要觀察自己的心,反覆地觀察自己的經驗,才能夠清楚得知。《入行論》說什麼?說:「為了防護自心不要被煩惱入侵,必須先以正念安住自心,才能夠生起正知如理觀察。」05:13

  啊,重度昏沉!重度昏沉有如烏雲遮蔽天空,很像「烏雲壓城城欲摧」的這樣一個狀態。那麼用什麼去對治呢?就用光明和歡喜的力量退卻它,就像烈風掃蕩烏雲一樣。而微細的沉沒,看似風光明媚、無限的藍空,卻有絲絲的薄雲點綴。注意!此處的好像好看的薄雲,會被誤認為是寂止的這種薄雲,就是細分的沉沒。沒有過失的三摩地的要求,就是一絲雲都沒有的徹底無垠的藍空,這是靠強大的正知力、精進力,然後反覆地用功,才能鑄造的一種禪定的美妙境界。06:01

  好!我們再往下看。06:05

生起正知的方法二:相續偵察流未流散而持心
餘一因者,是正知不共修法,即令心緣天身等所取之相,或緣覺受唯知唯明等能取相,次如前說於修念中,相續偵察流未流散餘處,任持其心,應執此即將護正知扼要。06:30
  另一個因是維繫正知的不共方法,也就是內心緣著天尊身等所取的這個行相,或者緣著唯知唯明的覺受等能取行相,前面所說的那個依止正念的狀態中,持續地偵察是否流散到其他的地方而執持其內心,注意!這是維繫正知的關鍵。07:01

  那麼「偵察」是什麼意思啊?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有舉了一個譬喻,還記得嗎?就是像在屋頂上佈哨,遠遠地就監視有沒有強盜,如果確定沒有就可以放鬆戒備;如果不確定有無,或者擔心還有強盜,就不可以放鬆戒備。這個譬喻就是要說明正知的作用。為什麼要提高偵察的高度?因為只要還沒對治沉掉,就不可能有無過的三摩地,這件事一定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07:47

  「所取之相」是與「能取之相」相對而言,此處的「所取」是指境。這個「天尊身」是區分心識與境二者當中的「境」,所以緣著天尊身,就是緣著所取之相。那麼「能取之相」是與所取之相相對,剛才講過,此處的「能取」是指什麼?心識等有境。「唯知唯明的覺受」是區分為心識與境的兩者當中的「心識」,所以緣著唯知唯明的覺受,就是緣著能取之相。08:32

  那麼修持正知的其中一個因是什麼?正念,對吧?努力生起這樣的正念。什麼正念呢?就是「我一定要記住這個境」,這樣可以幫助增長正知。增長正知的另外一個不共的因,就是緣取佛像等所取行相,或者緣取能緣的心──唯知唯明的覺受等能取行相。對這個所緣境,也是還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現在有沒有被沉掉所轉呢?我現在有沒有生沉掉?」一定要這樣地提醒自己。09:11

  總攝一下:想要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除了要以正念作為基礎之外,不論是心緣著外在的佛身等所取行相,或是緣著內在心識的體性──這個體性就是唯明唯知的覺受等能取行相,無論是哪個都必須具備正念的情況,對不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要持續、持續地觀察自心是否生起了沉掉?這個正知的工作就是像警察一樣,來回要看著自心,藉此攝持自心,這是修學正知最關鍵的部分。09:55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維繫正念的方法,本身也是正知的因;而持續偵察內心是否流散,則是正知的不共因。10:12

  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書。10:18

守護正知的相狀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數數審觀察,身心諸分位,總之唯彼彼,是護正知相。」10:32
  《入行論》中也說:「應當」──注意──「數數」,「應當反覆、反覆地觀察身心的狀態」。注意喔!你看看,他反覆、反覆地觀察,不是反覆觀察天氣、吃得好不好、去哪玩……,都不是,已經不是這種狀態;我們是反覆、反覆地觀察身心的狀態,這種觀察力已經全部從外境挪到內心了。「總而言之,唯有這樣才是守護正知的相狀。」有沒有發現他練的是一個別樣的功夫?跟我們那個眼睛長在臉上一直四外看,它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修練!所以這個「正知」,就是經常觀察自己身心的現狀,簡單說就是這樣的,這就叫正知。11:35

  注意喔!它這裡邊有「數數」,就是反覆、反覆地觀察──像我現在坐在這裡,我就可以觀察我身心的一個狀態──你就要反覆地觀察,常常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來去觀察自己。那有的時候也觀察,比如說所緣的佛像清不清楚啊?觀察自己的內心的狀況對於所緣的執持度啊?這個來回要觀察。這樣就是守護正知!12:10

  那我現在問大家:大家平常多半都是在這個守護正知上練功夫嗎?還是在外境上流散?一觀察就很清楚了,我們多半都是在外境上流散,只有很少的時間才會觀察內心。比如說學《廣論》的時候,我講了一段:「啊!請大家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所破?有沒有這樣的邪執?」或者說:「師父所講的那種狀況,你有在自己的身心中發現嗎?」這時候大家會靜下來開始向內觀察,這個正知是一定要訓練的!它就是要經常地觀察自己身心的現狀。有沒有聽清楚?有沒有對用功的方向非常地確定──沒有什麼疑惑,就是這樣練的!只要你有一個身心,只要你沿著這樣的方式反覆地去觀察,我們的正知就會練得越來越厲害。13:14

  哇!非常期待我們都能修練出如經典上所說的這種正知。有沒有很想很想獲得這種正知?那就可以開始練!因為它是從觀察自己的身心,數數地觀察開始修練的,當下就可以練,對不對?比如說你自己觀察你有沒有生氣呀?有沒有生瞋恨啊?有沒有生貪心啊?還有注意力不集中,聽法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也是要數數地觀察。還有非理作意,這都是要數數觀察才能夠發現,所以正知隨時隨地都可以練。要知道正知是寶貝喔!練這個就像撿寶物一樣,是非常非常值得花功夫訓練的。14:06

  今天就講到這兒。你們累嗎?下週見,謝謝!14:17
77.jpg
77.jpg (156.47 KiB) 已瀏覽 173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78-善加辨別正念與正知的作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78-善加辨別正念與正知的作用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78-善加辨別正念與正知的作用


【廣論止觀初探第 78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6-L2 ~ P77-L1故此能生……極大過失。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8-L5 ~ P368-L11由此能生……最大過失。
故此能生了知沈掉將生之正知,由修念法是遮散後所起忘念,是故應善辨別。若不爾者,將一切心混雜為一,不知分辨,如近世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所修三摩地果恐亦如是。故應順一堪為依據大論,細慧觀察,修驗決擇,極為重要,不應唯恃耐勞。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獨修精進自苦邊,慧伴將護成大利。」

第二、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修習正念、正知之法,由如前說善修習已,生起有力正念、正知。由正知故,極細沈掉皆能覺了,無有沈掉生已不識之過。然彼二者生已無間,不修破除功用,忍而不起功用、不作行者,是三摩地極大過失。

第 78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仔細區分正念、正知的差別 00:48
2. 如果沒有智慧僅修持精進,只會偏頗地自取勞苦 03:37
3. 「已經辨識沉掉,卻不勤於斷除沉掉」是三摩地的極大過失 07:19
講次 | 0078 (2022-04-09 ~ 2022-04-15)
標題 | 善加辨別正念與正知的作用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6-L2 ~ P77-L1故此能生……極大過失。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8-L5 ~ P368-L11由此能生……最大過失。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最近大家有預習吧?今天我們學習368頁第5行,就是《廣論》;在《廣論》的校訂本是在第76頁第2行。如果準備好了的話,就跟我一起看原文。看原文:00:48

仔細區分正念、正知的差別
故此能生了知沈掉將生之正知,由修念法是遮散後所起忘念,是故應善辨別。若不爾者,將一切心混雜為一,不知分辨,如近世人修習而修,由混亂因,所修三摩地果恐亦如是。01:18
  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所以由此能引發正知了,那這個正知是做什麼的?什麼樣的正知啊?就是在沉掉即將產生的時候,注意!是即將產生的時候便能覺察的正知。我再說一遍:在沉掉即將產生的時候便能夠覺察到的這種正知。01:54

  那麼接下來,什麼叫「修念法」呢?就是指我們的心透過依止正念的方法,能夠遮止散逸的這種像忘記了這種遺忘,就忘記所緣了,所以它這兩個必須善加辨別!那麼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會怎樣呢?就是將這些心識全部混為一談、不知道分辨的話,大師說如同近代的修法一般那樣地修習。怎麼樣修習啊?透過混亂的因修持,三摩地的果恐怕也是如此的呀!就是一個擔憂。02:40

  在這裡邊又再次地抉擇了一下正念和正知,那麼「正念」是什麼呢?就是要令心專注在所緣上,避免忘失所緣而產生的散亂;「正知」就是一定要觀察自心啊!觀察自心,檢視內心是否已經被什麼影響了啊?那兩個惡名昭彰的禪定的阻礙,就是「沉、掉」!觀察內心、檢視內心是否已經被沉掉所影響。這個是誰的作用?是正知的作用。那麼由於正念、正知兩者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正修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區分它們倆的差別作用。03:30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有找到行吧?03:37

如果沒有智慧僅修持精進,只會偏頗地自取勞苦
故應順一堪為依據大論,細慧觀察,修驗決擇,極為重要,不應唯恃耐勞。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獨修精進自苦邊,慧伴將護成大利。」03:59
  那麼要怎麼辦呢?所以要符順堪為依據的一部大論,以極其縝密的智慧觀察,透過行持、實踐來進行抉擇。注意!大師說:這是極為、極為重要的!不應該只是仰仗堅毅刻苦而已。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聖勇論師在《攝波羅蜜多論》中有一段話,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上也有解釋,說:如果沒有智慧,只修持精進的話──注意──不會有長足的進展,所以只會是偏頗地自取勞苦,「苦邊」就是太過辛苦了;可是如果以智慧輔助精進的話,就會成就大的利益。04:57

  我們再觀察這一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是不是這一段講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很用功、你很堅毅刻苦,你是一個非常非常精進用功的人,只有這樣的精神夠不夠呢?是不夠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智慧,只修持精進的話──注意後邊那個──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就是你想要有一個大的飛躍,是不太可能!05:27

  而且注意喔!這種不怕苦的精神還會成為一種偏頗的自取勞苦。這裡邊是不是有一種費盡千辛萬苦,卻難成大業的感覺?那麼在這裡邊到底缺了一個什麼畫龍點睛的東西呢?那一筆是什麼?就缺一個,注意!大師在此提醒我們什麼?要有一個符順堪為依據的一部論,找到這樣的經論,然後要依止經典努力聞思,並且以極其縝密的這個智慧來觀察。還要透過什麼?你去修鍊啊,行持、實踐,然後進行抉擇。06:12

  總之,是依法而修,不只是依靠你自己刻苦、依靠你自己的習慣──就是你能吃苦還未必成,要依靠經典來修行,反覆地行持驗證自心是否符順於教典。所以大師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說:這是極為重要的呀!06:36

  有沒有發現在這個地方又教給我們一個用功的訣竅?如果知道這一點的話,肯定會少受很多的辛苦,少走很多冤枉的路。還記不記得《廣論》上那句著名的話,就是「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06:59

  好!以上我們學完了什麼?「修習對治不知沈掉」這個科判了。07:06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第二、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請大家再和我一起看原文。07:19

「已經辨識沉掉,卻不勤於斷除沉掉」是三摩地的極大過失
第二、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修習正念、正知之法,由如前說善修習已,生起有力正念、正知。由正知故,極細沈掉皆能覺了,無有沈掉生已不識之過。07:44
  第二科、依止「雖然已經辨識卻不勤於斷除沉掉」的對治品。那我們想:這是在講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它細分一下:我們要依止一種對治品,這個是很顯然要對治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對治品?要對治什麼呢?你們有沒有看書?要對治「已經辨識沉掉,卻不勤於斷除沉掉」的這樣一個狀態。08:17

  就是這個時候這個修行者已經能夠覺察沉和掉的狀態──那我問一下,請問用什麼認識的?用什麼覺察的?正知,對吧!那麼如同前面所說的,透過善加行持維繫正念與正知的方法,然後就會產生了強有力的,甚至是極其有力的正念、正知。有力到什麼程度呢?即使極其微細的沉掉也都能夠以正知察覺,所以不會有產生了沉掉卻無法辨識的這個過失。換一句話講,就是沉掉已經來了、或者將要來了,可是這個還無法辨識這種問題已經不存在了!09:06

  接下來,我們再看原文,往下看。09:12
然彼二者生已無間,不修破除功用,忍而不起功用、不作行者,是三摩地極大過失。09:26
  看到「極大過失」,他想:「喔!又是一個什麼問題呢?」看!說但是不依止功用的話,這裡邊的「功用」就是指勤奮的意思,在沉掉這兩者產生的當下,不依止勤奮而遮除沉掉,反而什麼狀態啊?一種接受、一種忍耐並存的狀態。這樣的不勤奮或者不作行,就是極大的等持的過失!那麼「不作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不造作。不造作什麼?不行持沉掉的對治品,它就不起對治。相反地,行持沉掉的對治品,就是八斷行中的什麼行啊?「作行」。10:13

  所以我們按照之前的方法,比如說依次地修學正念、正知,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夠生起強大的正念呢?是可以的!強大的正念生起之後,我們的心會處在什麼狀態呢?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善所緣境,並且能以正知覺察到細分的沉或掉。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沉掉生起的時候卻沒有覺察這種過失了。但是察覺了沉掉生起之後就完了嗎?還沒完,如果你察覺到了沉掉生起之後,不加以對治,反而忍受這種狀態,甚至是放任不管,這又會成為修三摩地的──注意那四個字──極大過失!11:16

  當我們已經經過了一番修鍊,能夠認識沉掉了,我們已經檢查出:欸!我這個心靈假如是一個儀器的話,它已經出現某種干擾了,就是干擾、故障。那接下來應該是解決這個干擾因素,可是卻沒有精進地去把這個解決方案做出來,沒有去對治的話,這是不是一種問題呢?也就好像知道了自己得了某種病卻不服藥、不去治療一樣,問題是不會解決的。11:56

  所以「已經辨識了沉掉,卻不勤於斷除沉掉」這種用功的狀態,注意喔!這種用功的狀態會成為修三摩地的極大過失!它不是認出來沉掉這個功夫就算完了,說:「啊,我認得你!」那後面是不能懶、不能偷懶的,一定要勤於斷除沉掉。所以你看它用功的狀態是環環相扣、念念相繼,這樣的話一點兒都不能有疏漏,才能夠修起沒有過失的三摩地。12:30

  那麼,我們想:欸!「這是一種過失」就可以了,為什麼大師用了這麼強調的語句說「這是極大的過失」?如果這是極大的過失的話,又怎麼對治呢?別著急!到下一講大師就會告訴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敬請期待。謝謝!12:54
78.jpg
78.jpg (119.64 KiB) 已瀏覽 1709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79-思心所的作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79-思心所的作用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79-思心所的作用

【廣論止觀初探第 79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7-L1 ~ P77-L9以若如是……斷彼之思。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8-L11 ~ P369-L3若心成習……斷彼之思。
以若如是,令心成習,極難發起離沈掉定。故於沈掉生已不行斷除,應修對治名曰「作行、功用」之思。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滅沈掉法;二、明依何因而生沈掉。今初: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令心造作之意業,於善、不善、無記役心為業。」應如是知。此復如由磁石力故,令鐵轉動不得自在,如是於善、不善、無記隨一,令心策動之心所者,是名為思。此中是明沈掉隨一生時,令心造作斷彼之思。

第 79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產生沉掉而不作斷除」的對治──作行的思 00:50
2. 「思」的定義及作用 03:16
3. 結勸 09:50
講次 | 0079 (2022-04-16 ~ 2022-04-22)
標題 | 思心所的作用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7-L1 ~ P77-L9以若如是……斷彼之思。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8-L11 ~ P369-L3若心成習……斷彼之思。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很開心吧!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廣論》第368頁倒數第3行,那麼在《廣論》校訂本是77頁第1行。00:32

  上一次我們學到沉掉生起的當下,如果沒有遮止沉掉的話,反而接受沉掉,這樣的不勤奮或不作行是三摩地極大的過失。那為什麼是極大的過失呢?請大家一起跟我看原文:00:50

「產生沉掉而不作斷除」的對治──作行的思
以若如是,令心成習,極難發起離沈掉定。故於沈掉生已不行斷除,應修對治名曰「作行、功用」之思。01:11
  說:因為如果這麼做,成為了內心的習慣之後,再要發起遠離沉掉的這個等持就會極其地困難。因此產生沉掉而不作斷除,它的對治法被稱做什麼?就被命名為「作行」,或者「功用」的思,對此應當修持。01:49

  透過上述的方法,比如說我們修習正念、正知,極微細的沉掉生起的時候、還沒生起的時候、將要生起,就立刻察覺到了,而且一定要遮止。如果不馬上遮止,我們的心隨著沉掉而轉,就會退失先前有力的正念和正知。這個「不行」就是不精進地修習對治沉掉,這是修習三摩地的極大過失!02:21

  如果內心隨著這樣的沉掉轉了的話,就是你沒有自主,這個沉掉生起的時候不去對治,然後被這個沉掉拖、拖、拖、拖、拖著,養成了一種在沉掉裡邊度日、作休的這樣一個狀態,然後就成習慣了!成習慣了會有什麼問題呢?就非常難以生起遠離沉掉的定。因為就是懶懶地待在那個地方,已經沒有現起有力的對治。這樣的話,不可能會出現──這裡邊說非常難以生起──遠離沉掉的定。而且如油入麵,都已經完全地和在一起,是非常麻煩的事情!03:13

  那麼我們接著再往下看:03:16

「思」的定義及作用
此中分二:一、正明其思,滅沈掉法;二、明依何因而生沈掉。今初:03:28
  這裡邊分為兩科,對不對?這個「」是指什麼?就是指前面我們學到的,就是「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其中分兩個,對吧?一個什麼?辨識思,以及滅除沉掉的方法;第二、辨識是依著什麼因產生了沉掉呢?那我們看第一科:03:57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04:01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令心造作之意業,於善、不善、無記役心為業。」應如是知。04:15
  請問宗大師引用了哪一部論啊?《集論》。那麼《集論》裡說什麼?說如同《集論》中說──解釋了什麼問題?「什麼是思呢?是指令內心造作、有所作為的意業。」注意!它是意業,這個意業具有什麼作用呢?「它是具有使心趣入於善、不善,」還有什麼?「與無記的業。」大師引完了《集論》之後,說:我們應當這麼地了解。注意!這裡邊出現了一個「思」,和這個「意」是意業的定義。我們接著再往下看大師的解釋:05:23
此復如由磁石力故,令鐵轉動不得自在,如是於善、不善、無記隨一,令心策動之心所者,是名為思。此中是明沈掉隨一生時,令心造作斷彼之思。05:50
  為什麼這個地方介紹了「」的這個概念或者定義呢?舉一個譬喻,就如同磁石的力量。磁石有什麼力量?就比如說一個磁石、一個鐵,這個磁石就是控制鐵的,對不對?它的存在就導致鐵不能自由、不能自主地移動。就像由於磁石的力量導致鐵不能自主地移動一樣,策動內心轉向於善、不善、無記這三者其中之一,這樣的心所就是思。06:31

  「思」是五十一心所中的一種心所,什麼是「思心所」呢?就是一種能夠策動內心轉向善、不善、無記種種對境這樣的一種心所。所以此處是指什麼?是指產生沉掉任何一者的時候,令我們的心有所作為,作為什麼?斷除沉掉的思。注意!它役使他的心朝向什麼方向?就朝向斷除沉掉的這樣一個方向。07:12

  有沒有發現?說這個思,大家都知道是我們內心的意業,它有什麼特色?它就是讓心去促成某一個動作。什麼動作?比如說思能讓我們的心趣向善、不善,還有無記,這是思的作用。這裡邊說產生了沉掉的時候,應該生起斷除沉掉的心,這個心怎麼生起呢?就是要透過思的作用,去什麼?去推動、去策動這個心,讓它趣向於斷除沉掉的這個方向,就是控制這個心。08:03

  有沒有發現?在這一段,宗大師引了《集論》中的一段文作為依據,並且用譬喻來解釋《集論》的文,讓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磁石跟鐵的這個方向。所以這個「思」、「思心所」能夠控制心的方向,甚至控制它,我們通常幾個方向啊?就善、不善、無記,對吧?「思」在此處的作用就是,當發現內心中生起沉掉任何一者的時候,這個思要趕快行動──這個意識促使內心,就是要催動它,設法去斷除沉掉的一種,什麼東西?念頭是吧!08:56

  怎麼形容呢?這裡邊舉了磁石跟鐵,然後會發現: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心那樣想,可是我們的心偏偏那樣想了,但是修止的時候就要我們的心來作主,不能說:啊!以前造作業怎麼樣就怎麼隨著業漂流,要讓我們的心作主。那心作主的時候先什麼作主?先思,思作主。思就好比是一個磁石,而原來的那個心的狀態就好比一塊鐵,所以這個磁石得引導這個鐵向著你要趣向的方向,而這個磁石就是思。那你說它的力量多大?因為它是起著一個引導、策動的作用,就是把心從一個方向把它拉到另一個方向,讓這個心是不能自在的,要隨我們想要自在的方向。09:50

結勸
  聽起來會不會很有力量?因為我們可以策動我們的思、思想,讓它趣向於善、離開不善,甚至也離開無記,對不對?讓我們去造作強有力依照善所緣修習的無過失的禪定,進而再去緣著無我,就是無自性的這個問題去證得空性。所以這都是我們強大的內心經過如法地修鍊之後能夠產生的力量,讓我們所有的心流都朝著一個沒有過失的方向、能夠產生善果和樂果的方向。有沒有很開心呢?10:29

  好!回去之後把這一講聽一聽。看起來不是很困難,但是要把這個「思」聽出味道來,你要把它融會貫通在你的內心中,產生一種喜悅、產生一種力量,甚至是對禪定的一種嚮往。甚至是說:我決斷一定會修沒有過失的三摩地!那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決定,是一個很好的思呢?謝謝大家!11:03
79jpg.jpg
79jpg.jpg (114.22 KiB) 已瀏覽 165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0-滅除沉沒的方法(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0-滅除沉沒的方法(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0-滅除沉沒的方法(一)

【廣論止觀初探第 80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7-L10 ~ P78-L4若爾,如是……取相而修。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9-L4 ~ P369-L6為斷沈掉……所緣而修。
若爾,如是為斷沈掉,發動心已,當如何修滅沈掉理?心沈沒者,由太向內攝,失所緣之執取相,故應於彼作意諸可欣事,能令心意向外之因。此復如極端嚴佛像,非生煩惱可欣樂法。又可作意日光等諸光明相狀。沈沒除已,即應無間堅持所緣執取相而修。

第 80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問題:為斷除沉掉而策動內心後,要以何種方式來遮除沉掉? 00:35
2. 沉沒時應作意令內心歡喜的所緣,如佛像 02:55
3. 除了緣佛像外,可作意日光等諸光明相狀
講次 | 0080 (2022-04-23 ~ 2022-04-29)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7-L10 ~ P78-L4若爾,如是……取相而修。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9-L4 ~ P369-L6為斷沈掉……所緣而修。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了嗎?要記得殊勝的發心。請大家把書翻到《廣論》第369頁第4行,在《廣論》的校訂版裡邊是77頁最後一行。00:35

問題:為斷除沉掉而策動內心後,要以何種方式來遮除沉掉?
  在《廣論》中提了一個問題,那我們看:00:41
若爾,如是為斷沈掉,發動心已,當如何修滅沈掉理?00:53
  這個問題是什麼呢?為了斷除沉掉而如此策動內心之後,要以哪一種方式來遮除沉掉呢?注意!這裡邊有「發動」兩個字,提到發動,可以認為原來是沒有發動的嗎?對吧!至少沒有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去發動。所以這個「發動」二字是挺耐人尋味的,大家可以琢磨琢磨。而且發動後面有一個「心」字──發動心,比如說當我們想發動一輛車子的時候,一定有某種目的然後你才去發動,那個能發動的力量對於這一輛車子來說,可能是要發動它的引擎對吧?那麼對於轉動心的、發動心的那個力量是什麼?那是思!思負責推動心,就是心力。02:12

  那麼請問這顆心為什麼而策動呢?在這一講裡是為什麼?是目的,就是為了斷除沉掉,對吧?要斷除沉掉的時候它要有一個發動,就是已經準備向前衝了,準備向前衝,所以這是一個整裝待發的狀態,是很振作的一個狀態。它的目的要去哪裡呢?做什麼?就是當下去斷除沉掉!02:48

  接下來要怎麼去消滅沉掉呢?就再往下看:02:55

沉沒時應作意令內心歡喜的所緣,如佛像
心沈沒者,由太向內攝,失所緣之執取相,故應於彼作意諸可欣事,能令心意向外之因。此復如極端嚴佛像,非生煩惱可欣樂法。又可作意日光等諸光明相狀。沈沒除已,即應無間堅持所緣執取相而修。03:32
  如何滅除沉掉呢?宗大師就回答說:此處所指的──先分析了──此處所指的內心沉沒,是由於過度向內收攝,而喪失了所緣的這個執取相。看到這兒的時候,大家會不會有一個問題,說:如果發現內心散亂,向內收攝,讓我們的心收回到原本的善所緣上,這為什麼過度向內收攝,還反而喪失了所緣的執取相呢?04:01

  格西拉解釋說:修定的時候有一個度是修行者要特別注意的,就是這個心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如果用力過猛,比如說太向內攝的話,就有可能會失去執取所緣的力量。這裡邊的「執取相」,這個「相」,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執取的方式,它不是指我們那個所緣行相的意思。那麼失去所緣的執取方式了,可以理解為失去執取所緣的這個力量或者力道,無法非常有力地執取所緣。所以當我們無法非常恰到好處地、有力地執取所緣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對!出現了沉沒。05:04

  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說沉沒是由於過度向內收攝,而喪失了所緣的執取相。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個修行者他必須已經覺察到這種狀況,怎麼辦呢?太向內攝的話,就要作意「使心向外流散的因所屬的這個歡喜的事情」。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應當作意可欣事,也就是值得內心非常高興、非常歡喜的事情。05:39

  那麼這裡邊歡喜的事情是什麼因?是令心向外流散的因。因為原來不是太向內攝了嗎?所以要向外流散。那這樣的歡喜的所緣,是不是想什麼都行?說:「啊,這個真不錯啊!可以想一個歡喜的事情,還可以對治這種問題。」是不是什麼歡喜的都行呢?並不是!此處大師說:是指極其端嚴的佛像,並不是指能產生煩惱的這種歡喜,所以不是所有令內心歡喜的所緣都可以拿來在這個時候用的。有聽清吧?06:32

  有沒有注意到這裡的界定?不是所有令內心歡喜的所緣都是能緣,在這個時候都可以成為對治品的,這裡邊的限制就是要善法,比如說極其端嚴的佛像。06:50

  那麼這裡邊就有個問題:平常我們很歡喜的事情,會不會有生煩惱的?是有的。因為這個時候自己的持戒呀,各方面的力量還不足的時候,比如說有的時候像見作隨喜這個事情,別人做了一個錯事你卻隨喜了;還有比如說有的人用一個非常奇怪的方式跌倒了之後,有的人就會笑,但是實際上他是非常痛的,有可能膝蓋都流血了,但是有人因為那個非常奇怪的方式就會笑出來,沒有考慮到跌倒的那個人的痛苦。所以很多時候能夠引生內心歡喜的所緣,有可能是煩惱。但此處在座上修的時候,你要能令心意向外流散的這個歡喜的因,絕對不是生起煩惱的那種歡喜,這個界定還是非常清晰有力的,大家要記得!07:49

  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就不能隨便,一舉一動、內心怎麼朝什麼地方去操作,都要看著經典怎麼說。不能說:我的心太向內了、好沉重。那好!我就想一個什麼打球啊、什麼遊山玩水呀,自己直接就散亂掉。就是你的沉沒還沒對治,然後就開始放逸了,這個也是出現了由一個違品引起了另一個違品,這樣就災難級的障礙又出現了。所以在用心的時候,嚴格地按著經典所許的這樣一個方式不容易出錯,而且這樣才能成功啊!08:30

除了緣佛像外,可作意日光等諸光明相狀
  下面問題出現了,說:那除了緣著極其端嚴的佛像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問這個問題,是想要多了解一些其他的方法呢?還是覺得他不願意緣極其端嚴的佛像呢?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方法是有的!比如說也可以作意日光等光明的相狀。注意喔!原來是可以緣極其端嚴的佛像,那個相好莊嚴的佛像,接著還可以作意日光的光明。09:10

  比如說緣著極其端嚴的佛像的時候,我們都是應該有這樣的一個體會,比如說有一尊度母或者有一尊文殊,哇!太莊嚴了!大家看到的時候就目不暫捨,一直看下去,然後生大歡喜心。我們生命中都會遇到這樣的佛像。甚至我們去朝聖的時候,在那尊佛像面前久久地看著,都不能離開的樣子。像那樣的所緣,它是強有力地,一下子把我們內心的專注力和歡喜力全部調動起來,而且它會在我們的記憶裡,只要一想到我們就會很開心!所以那種極其莊嚴的佛像緣到了之後,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請佛菩薩加持,我們就可以度過這個沉沒的問題。10:06

  作意日光的光明,可能就要認真觀察一下,比如說日出的光,日出的光它是很有力地照射這個大地,有一種好像把沉悶的黑夜都驅走了、光明萬丈的感覺,所以晨曦的那種光明,給人一種希望、振奮,還有一種很聖潔的光芒。比如說那種光灑在那個小草上,草上有露珠的時候,每一顆露珠都很晶瑩、很璀璨,好像鑽石一樣,每棵草都頂了一個鑽石。那是日光照在露珠上,然後產生了那種璀璨的感覺,很聖潔!在那個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我是用來觀想的。所以這個光明能不能在我們的心中,引起歡喜的覺受、引起振奮的覺受,這也是觀待於比如說你用這個光明,那個光明在你心中引起什麼樣的樣子,這也要勝解作意的。11:20

  有沒有發現日光可以拿來修行的?而且它是光明的相狀。這個日光是每天、每天──如果不是陰天──我們都可以看到,我們從小看到大,一直一直地會看到日出日落,所以這個世界是有這樣的光明。這樣的光明,居然在我們修定的時候還可以拿來對治沉沒,是不是很美的一件事情?你看!不用花一分錢,也不用特別費力氣,你只要去觀察,把它那個光明的相狀記在心裡邊,你座上修的時候就可以用了,是不是很簡單呢?12:08

  接下來,緣著極其端嚴的佛像,還有作意日光等光明的相狀,之後──我們不是對治沉沒嗎?如果沉沒去除了之後已經不沉沒了,怎麼辦呢?那你還是要馬上再穩固地維繫所緣的執取相,你要再回到你的所緣執取相,穩固地維繫,就是再回來!12:40

  有沒有聽清楚?有沒有很歡喜啊?請大家留意生命中那種善的、很美的光明、很端嚴的佛像,留意自己當下的覺受,這個是可以在座上修的時候成為我們手中的武器──對治沉沒的武器,也可以說成為我們心中的一道光。謝謝!13:20
80.jpg
80.jpg (92.98 KiB) 已瀏覽 1658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1-滅除沉沒的方法(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1-滅除沉沒的方法(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1-滅除沉沒的方法(二)

【廣論止觀初探第 81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8-L4 ~ P78-L6如《修次初篇》……內攝因故。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9-L6 ~ P369-L8如修次初編……向內攝故。
如《修次初篇》云:「若由昏沈、睡眠所覆,執持所緣不顯,心沈沒時,應修光明想,或由作意極可欣事佛功德等,沈沒除已,仍持所緣。」此不應修厭患所緣,厭患是心內攝因故。

第 81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修次初篇》說明,沉沒時應修光明想或作意歡喜之事 00:43
2. 思惟佛陀功德令內心產生歡喜 06:33
3. 向內心找尋希望和振奮的力量 10:36
講次 | 0081 (2022-04-30 ~ 2022-05-06)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8-L4 ~ P78-L6如《修次初篇》……內攝因故。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9-L6 ~ P369-L8如修次初編……向內攝故。

  大家好!這週你們過得怎麼樣?很高興又到了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要集中心力,因為時間也不長。今天我們將學習《廣論》369頁的第6行,在校訂本裡邊是78頁第4行。注意喔!我們現在要開始看原文了。哪一部論?00:43

引據《修次初篇》說明,沉沒時應修光明想或作意歡喜之事
如《修次初篇》云:「若由昏沈、睡眠所覆,執持所緣不顯,心沈沒時,應修光明想,或由作意極可欣事佛功德等,沈沒除已,仍持所緣。」此不應修厭患所緣,厭患是心內攝因故。01:24
  接下來宗大師引了哪一部論呢?就是《修次初篇》作為依據。因為就像《修次初篇》中所說的:「什麼時候如果這個修定者被昏沉或者睡眠覆蔽」,覆蔽就是像蓋住了一樣,「不再清晰地執取所緣,內心沉沒」,已經沉沒的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修持光明想」,要修持光明想!「或者作意最為歡喜之事」,最為歡喜之事是什麼?就是「佛陀等的功德,藉此消除沉沒,接著牢固地執取所緣。」在這個時候不應該修持心裡很不喜歡的、很討厭的所緣,因為厭惡是心向內收攝的因──就是你的心會更緊了!02:38

  大師教我們滅除沉沒的方法,首先是不是要弄清楚為什麼會有沉沒發生呢?分析一下這個原因。那裡邊說是過度內攝,是太用功了嗎?為什麼會太用力內攝,反而導致所緣境沉沒呢?太用力抓取所緣,是不是因為用力過猛,時間一長,力道堅持不了多久就弛緩了。另外,一開始修心的或者經驗不足的人,他力道的掌控是不均衡的,應該說還沒有一個恰到好處的熟練度,所以他就會慢慢地產生了昏沉、睡眠。03:30

  這種狀態下,所謂的「沉沒」,精確是指心在對境的時候太過向內收攝,導致執取所緣境的力道怎麼樣啊?弛緩,然後內心呈現一種低沉的狀態。為了去除這種狀況,《修次初篇》說要怎麼辦啊?就那些辦法──可以思惟佛陀的功德等令內心歡喜的所緣,或者修光明想,讓原來過於內攝、低沉的心再振奮起來。但是這並不是指讓自己去想會產生煩惱的歡喜的這個對境,對不對?我們歡喜的事情不能是煩惱。另外這裡邊還交代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當察覺沉沒已經生起的時候,注意喔!當察覺沉沒已經生起的時候,要想高興的,不應該想,比如不應該思惟無常、輪迴的苦,或者三惡趣的苦等等,令我們的心不悅意的、不願意面對的,讓心非常收緊的這樣的事情。為什麼?因為這會讓心持續地向內收攝,會感覺到越來越重,更加地沉重了!05:09

  注意喔!在這個地方如果沒有學到這樣的教授的話,很多人會想:「欸,我的心緣著善所緣那個力道弛緩了之後,是不是產生懈怠了啊?那我產生懈怠了,為什麼會懈怠呢?就是不念無常,讓我的心好像又耽著什麼了。」所以有的修行者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念無常了,因為念無常會覺得我的修行會產生一種力道──向善所緣的力道。但是有沒有發現,此處的教授正好是反的,是不能這樣用的!應該避免去想念死、三惡趣苦這些令心收緊,或者向內收攝、越來越沉重的這種法類。06:09

  有沒有注意到有教授和自己想的差別性?你們用功用到這個地方,你們會怎麼判自己呢?會覺得自己是懈怠嗎?很多人就會覺得是懈怠喔!所以他會這麼用功。但是經典上依據不是這樣用功的,它是要讓內心產生歡喜的法類。06:33

思惟佛陀功德令內心產生歡喜
  有沒有發現緣著極其端嚴的佛像,然後去思惟佛陀的功德,是令我們的內心最歡喜的事情?請問是這樣嗎?我們緣著端嚴的佛像思惟佛陀功德的時候,能否成為讓我們內心中歡喜、雀躍的事情,或者產生那樣的覺受?如果有這樣的覺受的話,那我們最歡喜的事情──就是很開心、很開心的這種非常非常高興的事情,它還可以用來滅除沉沒,解決在修定的時候心向內過度收攝,失去了所緣的執取相,或者執取所緣的力道弛緩、低劣。有沒有發現歡喜力能讓我們的內心振奮?這個時候應該運用歡喜力,而不能再用一種逼迫的、令心更內緊的方式去對治,應該用歡喜的力量去打敗奢摩他的這個干擾的力量。08:01

  大家有沒有想:想到佛陀的功德,你有的時候會高興不起來嗎?你會一想到就開始很開心呢?還是思惟半天都進入不了狀況?還有的時候是麻木、冷淡,甚至不願意想?當這些違品還沒有消失的時候,就是一提提不起來的時候,那就是平常要用功夫啊!對不對?平常就要多多去思惟佛陀的功德,隨喜佛菩薩的事業、悲心、大力等等,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08:42

  我們平常思惟三寶的那些功德、佛陀的功德,在修定的時候居然可以有這樣的妙用!什麼妙用?連斷除昏沉、沉沒的這個方式,我們在切斷這個的方式的時候,有沒有累積功德?有沒有累積福報啊?有啊!我們在隨喜佛陀的功德、在思念佛陀的功德!所以有沒有發現這個清淨的教授它是不是很周到?因為平常就是缺乏福報、缺乏資糧,那麼座上修、去修定的時候,連對治沉沒的方式全部都在累積資糧!09:33

  所以傳承祖師為我們這些弟子們想得實在是太周到了!一點時間千萬都不要浪費掉,都要用來累積資糧、累積福報。為什麼?因為暇滿人身太難得了!盲龜遇浮木啊!多少、多少年才出來一次,在茫茫的大海上能遇到,那就是暇滿人身的機會呀!得到了這樣難可值遇的機會,一定要成辦人生的大利啊!什麼大利?增上生至決定勝。首先要修起奢摩他,對吧?前面三主要道,然後修起奢摩他之後生起毗缽舍那,進而斷除輪迴的根本,令自他解脫生死的痛苦,然後去成就無上的佛果。想一想都很開心吧?想一想都充滿著希望!10:36

向內心找尋希望和振奮的力量
  它這種希望和振奮的力量,完全是由於我們的內心操作出來的,而且我們內心所緣取的佛陀他是有真實的功德,不是假想的,他是有真實功德的一個對境。所以我們的心緣到這樣的對境的時候,是會產生明亮的、璀璨的歡喜感。而且它不只是高興,它有力道、它有作用,可以去除掉我們的障礙。那麼對佛菩薩這個歡喜心,其實你在外境上成立出很多絕望的對境、絕望的一些思路,或者說絕望的處境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內心去找尋這種光明、找尋這種希望的來源,因為真正源源不息的力量它是產生於我們的內心。11:41

  有沒有發現佛菩薩,啊!在任何的境界裡邊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對治障礙的這樣一個有力的助緣?佛法,以前常常聽師父說:「佛法美啊!」師父還會讚歎說:「僧團美啊!」常常聽到師父自己有的時候好像自言自語一般,有的時候會在大眾中不由自主地讚歎。學了這一節課之後,有沒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佛法真的是好美啊!充滿希望和光明、振奮的力量!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依教奉行。謝謝!12:33
81.jpg
81.jpg (64.01 KiB) 已瀏覽 163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2-滅除沉沒的方法(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2-滅除沉沒的方法(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2-滅除沉沒的方法(三)

【廣論止觀初探第 82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8-L6 ~ P79-L5又以觀慧……令發覺受。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9-L8 ~ P369-LL1又以觀慧……已生感觸。
又以觀慧思擇開衍樂思之境,亦能除沈,《攝波羅蜜多論》云:「由勤修觀力,退弱則策舉。」沈沒或退弱者,謂所緣執取相力漸低劣,故名「沈沒」;太向內攝,故名「退弱」,故由策舉持力及廣開所緣即能除遣。《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集學論》亦云:「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諸大賢哲同所宣說,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須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第 82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攝波羅蜜多論》說明用智慧觀擇來策舉內心 00:48
2. 「沉沒」或「退弱」的狀態及對治 03:05
3. 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思惟三寶、菩提心、暇身等功德 06:07
講次 | 0082 (2022-05-07 ~ 2022-05-13)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8-L6 ~ P79-L5又以觀慧……令發覺受。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9-L8 ~ P369-LL1又以觀慧……已生感觸。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還好吧?有準備好繼續學習了嗎?請大家翻開《廣論》,你們知道幾頁嗎?369頁第8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78頁第6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有找到嗎?00:48

引據《攝波羅蜜多論》說明用智慧觀擇來策舉內心
又以觀慧思擇開衍樂思之境,亦能除沈,《攝波羅蜜多論》云:「由勤修觀力,退弱則策舉。」01:06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說是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所想要觀擇的對境展開開演──就是開展,也可以去除沉沒的。因為《攝波羅蜜多論》中也有說:如果形成退弱的時候要怎麼辦呢?要透過勤修勝觀,用智慧抉擇的力量來讓我們的心策舉,就是從原來沉悶的狀態,讓它振奮,振奮我們的內心。01:45

  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這裡邊的「退弱」其實就是指沉沒,而這裡邊的「勝觀」指什麼?其實就是指智慧。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的心形成退弱,也就是沉沒的時候,其實也可以透過勤修勝觀,用智慧抉擇的力量來策舉我們的內心,來讓我們的內心振作、振奮起來。02:14

  那我們觀察一下,這一段話提供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對治退弱或者沉沒的方法?廣泛地思索自己非常喜歡的法類,就是很有興趣的法類,也能滅除沉沒。依據是什麼?《攝波羅蜜多論》,對不對?他是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認真思惟我們已經學過的熟悉的法類,而且是有興趣的,這樣還會令我們内心的沉沒狀態就變得振奮起來了。就是思惟法義,對吧?思惟法義產生歡喜心。03:00

  好!接下來,再看原文:03:05

「沉沒」或「退弱」的狀態及對治
沈沒或退弱者,謂所緣執取相力漸低劣,故名「沈沒」;太向內攝,故名「退弱」,故由策舉持力及廣開所緣即能除遣。03:22
  所謂的「沉沒」或者「退弱」是指什麼?就是指我們對於所緣的這個執取相慢慢地、慢慢地低劣,稱之為「沉沒」;它由於過度向內收攝,所以稱之為「退弱」。因此透過策舉、振奮執取相,以及廣大地興起所緣而開演,也就能夠去除沉沒、退弱。03:56

  雖然沉沒和退弱好像是兩個名字,但是它意思是相同的。就是當我們的心執取對境的力道弛緩的時候,用通俗一點話就是提不起勁來,怎麼提提不起來,好像沒力,稱之為「沉沒」;心又向內過於收攝,造成內心有點死氣沉沉地,或者說有點沉悶,它就欠缺一種靈動或者活力,這個也稱之為什麼?「退弱」。就是再辨別一下這個狀態。04:34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中觀心論》云」,有沒有看?看書。突然想起來了,你們看的時候是不是都看屏幕,沒看書呢?紙本書還是很珍貴的。好!04:53
《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集學論》亦云:「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05:12
  這裡邊看看幾本論啊?《中觀心論》對吧!還有一個《集學論》。那麼《中觀心論》中說什麼呢?說:「退弱,要透過修持廣大的所緣而使之寬廣。」然後又說:「退弱,也要見到精進的利益而振奮。」見到精進的利益而振奮是什麼意思?就是看到你非常努力地用功之後,你會得到什麼。也是從一個既得利益上,對我們的身心的饒益上去策發我們的歡喜心,它會振奮。那麼《集學論》中也有提到,說:對此如果心意退弱,應當修持什麼?歡喜而振奮──歡喜心會令我們的內心非常地振奮。06:02

  好!我們接著再往下學。看原文:06:07

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思惟三寶、菩提心、暇身等功德
諸大賢哲同所宣說,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須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06:37
  這段是在講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共同宣說,所以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就是思惟三寶與菩提心的利益,以及獲得暇身意義重大等等的功德。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必須要能夠達到像在一個瞌睡的人的臉上,灑下了冷水,然後讓他精神頓時一振,就清醒過來一樣。能達到這種程度,要取決於透過分別觀察的這個觀察修,對於上述舉的這些利益的方面,他已經產生了殊勝的覺受、歡喜的覺受。這裡邊的「」,它不是指熟睡,而是指打盹或者瞌睡這種。07:30

  那麼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方法來源是哪裡?是哪位上師教我們的呢?是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共同宣說。宣說什麼?最重要的對治沉沒的方法,是思惟三寶與菩提心的利益,以及獲得暇滿義大等等的功德。07:57

  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前面修學的法類,到止的時候、修學奢摩他的時候怎麼全部都用上了?比如說從道前基礎修的那個暇滿義大,對吧?暇滿義大,到修止觀的時候可以拿來對治沉沒。三寶功德是共下士道的法類對不對?那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法類,這些在修止之前我們都需要觀察修的,才能在內心中生起覺受。很重要喔!可是我們的習慣往往會偏於認為:啊!比如說座上修修止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觀察修好像不是特別重要的修行。好像聽法的時候想一想、平常想一想,好像這不是很重要。有沒有發現?可是此處我們有沒有發現,如果沒有觀察修的法類作為基礎的話,修止遇到了沉沒能修成嗎?09:07

  所以我們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出離心、菩提心等等的法類的修行是不重要的,透過大量的觀察觀察修的法類是不重要的。有些人甚至認為聽法也不需要聽那麼多,甚至聞思也是不重要的,就認為上座修修止才是重要的,這一定是對修看得太狹。甚至還看成出離心、菩提心等等法類的修行,它都不是修奢摩他的基礎。這些見解我們在學習《道次第》的時候,其實都要把它校正過來、導正過來的。09:45

  為什麼要導正?因為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不是像我們那樣修的,都共同宣說三主要道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出離心、菩提心、共下士道的法類,是修學奢摩他的一個基礎,那些已經成就的人告訴我們要這麼修行,這個經驗的傳承是彌足珍貴的呀!所以再再地閱讀這一段的經文,再再地去思考的時候,真的很感念佛菩薩,很感念傳承祖師們,也很感念師父把這本論帶給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再再地、好好地珍惜,依法而行。謝謝!10:41

82.jpg
82.jpg (125.67 KiB) 已瀏覽 162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3-滅除沉沒的方法(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3-滅除沉沒的方法(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3-滅除沉沒的方法(四)

【廣論止觀初探第 83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8-L6 ~ P79-L5又以觀慧……令發覺受。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9-L8 ~ P369-LL1又以觀慧……已生感觸。
又以觀慧思擇開衍樂思之境,亦能除沈,《攝波羅蜜多論》云:「由勤修觀力,退弱則策舉。」沈沒或退弱者,謂所緣執取相力漸低劣,故名「沈沒」;太向內攝,故名「退弱」,故由策舉持力及廣開所緣即能除遣。《中觀心論》云:「退弱應寬廣,修廣大所緣。」又云:「退弱應策舉,觀精進勝利。」《集學論》亦云:「若意退弱,應修可欣而令策舉。」諸大賢哲同所宣說,故除沈沒最要之對治,謂思惟三寶及菩提心之勝利,並得暇身大利等功德,須如睡面澆以冷水頓能清醒。此須先於諸勝利品,以妙觀察觀察修之,令發覺受。

第 83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修習歡喜心至極重要 00:16
2. 變動時代的安心方法──思惟佛陀功德 03:56
3. 養成緣念三寶功德的習慣 11:28
講次 | 0083 (2022-05-14 ~ 2022-05-20)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四)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8-L6 ~ P79-L5又以觀慧……令發覺受。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9-L8 ~ P369-LL1又以觀慧……已生感觸。
修習歡喜心至極重要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上一節課我們學到:眾多大善巧成就者都共同宣說了一個道理,遮除沉沒最重要的對治就是思惟三寶功德、菩提心的利益,還有暇滿義大等等的功德。到什麼程度呢?必須要能夠像在打瞌睡的人的臉上灑下了冷水一樣,讓他精神一振,然後就清醒了,要到這麼迅速喔!你想那個水灑在臉上人一振的那種狀態,如果要心裡思惟這些勝利而達到這狀態,就取決於平常我們分別觀察的觀察修,對於利益方面要產生這樣的覺受。01:07

  大家都有過在上學熬夜準備考試、寫功課的時候,都有過這種體會吧?發現已經撐不住了、很困倦了,就用冷水去洗臉,洗完了之後精神立刻大振,然後還可以再用功。那對於心來說,對於我們的心來說,令我們的心振作的此處的冷水,其實它就是一個歡喜的、取它振作的那個力量。注意喔!這是座上修,一提起三寶、菩提心的利益,或者暇身的義大,立刻就滿心歡喜,精神大振,一掃沉悶!01:55

  那麼為什麼在座上修的時候,我們這樣思惟一下子就能夠提起來呢?想想是為什麼?肯定是原來就有嘛!對不對?你去你的庫房裡邊拿東西,然後才能夠取出來,如果庫房是空的,是沒有這樣的寶物可以拿來用的,所以平時的積累是很重要的!那麼平時對這些歡喜的法類,修起歡喜心的覺受也是至極重要的!可以說修奢摩他也需要三主要道,如果未曾對這些歡喜的法類修成歡喜心的話,那此處要怎麼辦呢?說:「啊!我還可以用那個日光啊、用什麼……」那還有一些需要念死無常法類的呢?後面也會講到,還是要修前面的道次第。就算是日光,對於日光沒有歡喜心也是不行的,也是要修的。所以平時對引生歡喜的法類,注意喔,要積累,積累什麼?積累歡喜心。03:07

  我們都知道要存錢、存糧或者存什麼,但是我會發現此處我們需要的是歡喜。就好像是一個歡喜的銀行一樣,當我們要提取歡喜心的時候,就到歡喜的銀行裡,立刻就能取出來!這個歡喜的銀行裡是沒有通貨膨脹的,因為菩提心和三寶的功德,無論人事怎麼樣地變遷,它們的功德永遠都是功德,也不會成為沒有功德或者只有少分的功德,為什麼?因為那些勝利是真實的,就像空性一樣,形容空性說像金剛王寶劍一樣,它能破一切,不為其他所破。03:56

變動時代的安心方法──思惟佛陀功德
  就算整個的世界都不安定,很多人的心也不安,然後我們的心也隨著這種不安而焦慮,甚至很憂傷,那佛陀的法身呢?佛陀的法身在此時會有什麼變化嗎?佛陀的法身也依然常住不壞!因為佛陀斷除了一切的煩惱障與所知障,所有的所斷、應斷的所斷佛陀全部都斷除了,所以獲得了自性法身,也就是最圓滿的這個斷德。佛陀能在一剎那中同時現證一切的法,就像看手中的菴摩羅果一樣,沒有佛陀不了解的法,所以佛陀獲得了智慧法身,佛陀具有最究竟圓滿的悲智力的功德。05:09

  有人說:「這麼不安,這個世界這麼不安,我的心怎麼才能安呢?」那你看什麼歸處才令我們心安呢?就思念佛陀的功德也是可以的呀!比如說,好像很多很多東西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前路迷茫,好像都是不能夠信任了。那麼不管怎麼變,佛陀的報身也恆常地安住於色究竟天,乃至輪迴未空永不壞滅,在色究竟天,他為所有的地上的菩薩宣說種種深廣的大乘正法。大家有思考過嗎?想一想,就是我在講的此處、就是你們正在聽的此刻,佛陀的報身也是安住於色究竟天,有多長呢?輪迴未空都永不壞滅,他就在說法,為地上菩薩說法。06:19

  佛陀的化身,他也應眾生的根機,示現種種不同的面貌來利益我們,而且佛陀會示現多少化身?無量無邊的化身。他是任運地、無間地,只要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佛陀就會立刻示現相應的化身來度化眾生,他絕對不會錯過時機的!06:44

  所以雖然世間的現象、變動令人憂慮不安,有種種各式各樣的痛苦,比如有些人老是擔心明天會怎樣、未來何去何從,這個世界好像總在變啊!但是可以把心皈向三寶!只要心向三寶、虔誠地皈依,樂善斷惡,我們的未來怎麼會變成是沒法期待的,好像隨著外境的變動不安而一直在變動呢?那為什麼這樣思、這樣想呢?因為在變動不安的這個顯現的現象中,顯現出增上生──增上生什麼意思?師父說:「可上可下的時候,要向上一步。」你的念頭可退可進的時候,要進一步!往哪裡進?要往善法上前進!所以在變動不安的這種種跡象中,完全可以呈現出增上生的這種明亮的希望、清晰的狀態,為什麼未來不比現在更好呢?08:00

  我們說:「啊!那個共業環境好像會牽著。」既然共業牽著,大家有這樣的業,那我可以在這樣的共業裡邊造一分別業呀!對不對?因為那共業也是造的,我可以造別業!因為不可能別人的惡業會成熟在我的頭上,也不可能我的惡業會成熟在別人的頭上,所以都是因果別別成熟的,我們可以造別業。為什麼?因為那些不好的未來,是我們相續的惡還沒有斷除,所以它在未來就感果了。那麼所謂的惡是什麼?就是指會引生苦果的這個惡因,被我們稱之為惡,因為它會讓自他痛苦,這就是會讓我們受苦的一種東西。所以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08:55

  在這一切的努力中,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皈依境有忽然這樣、忽然那樣地變幻莫測?有沒有?沒有!對不對?剛才列舉了佛陀那幾身的功德。《廣論》上說:「大師外支已成」,對吧!「外支已成」,那麼差什麼?就差我們了,就差我們自己了,所以我們努力便是!因果真實不虛,種下了善因和樂因。為什麼一直在能夠種下善因和樂因的此時不去種,都把現在的時光用來憂慮未來呢?用來各種擔憂、各種哀嘆,或者焦慮?現在的時候我們是可以種下樂因的,沒有人阻止我們為現在和未來種下樂因啊!如果我們踏實地種下樂因,未來難道不應該越來越好嗎?一定是越來越好的,因為這就是增上生道啊!越來越值得期待。10:11

  所以並不是在變動不安中、在憂悲苦惱中,好像在種種變動中,我們就一定要生出焦慮,一定要生出這些很負面的情緒;我們可以完全地振作起來,因為我們的皈依境是如此地殊勝!就像夜越黑、燈越亮,因為光明就是光明,它就能破除黑暗,光明永遠不會成為黑暗!所以當我們的心把它的所緣緣到光明的時候,緣到具功德的三寶境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趣向於光明!10:55

  在座上修的時候是這樣用:心裡越來越低沉的時候,都要依靠三寶的力量、菩提心的力量,乃至思惟前面道次第的力量。那麼平常的生活中,最近一段時間疫情、還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說通貨膨脹,還有很多很多的憂悲苦惱的時候,心裡是不是沒辦法歡喜了呢?我們還是可以依靠這種歡喜的力量嗎?要緣念三寶!11:28

養成緣念三寶功德的習慣
  那說:「好像我們都是習慣外界一切都順了的時候,我們就會歡喜;如果一切都不順,都變得跟過去不一樣了,我真的很恐懼!」恐懼什麼?就是害怕變得越來越糟,對不對?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那麼現在擁有的一切是怎麼來的?不是以前種因種來的嗎?未來它為什麼沒有了?是善因沒有了嗎?那就種善因好了!所以怎麼樣去尋找內心中歡喜振奮的力量以度過平常的時候,乃至是在座上修這個低沉的心境呢?就是要緣念三寶,對吧!緣念佛陀的功德。12:13

  其實這是一種習慣,可是我們不習慣,我們就習慣看這些事情、聽各種消息,如果這種消息不好,心就隨之起伏。那三寶也是一個消息呀!佛陀的功德也是一個宇宙間最大的正能量的消息,如果我們把心緣到這個歡喜的能量庫的時候,我們的歡喜銀行裡就會積攢很多很多歡喜的東西。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就把它取出來,然後馬上內心就歡喜了!這個是沒人偷得走的,也不會誰把它破壞掉,因為是我們的內心透過紮實地用功而生起的覺受。12:53

  有沒有發現?其實在任何時候、在何種處境裡,我們都可以緣念三寶的功德,生起歡喜的覺受。習慣嗎?如果不習慣的話,養成這樣的習慣不是很美嗎?你們覺得呢?謝謝!13:21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4-滅除沉沒的方法(五)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4-滅除沉沒的方法(五)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4-滅除沉沒的方法(五)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79-L6 ~ P80-L4又生沈沒……後乃修習。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69-LL1 ~ P370-L5又沈沒所……後乃修習。
又生沈沒所依之因,謂昏沈、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闇相,若修光明習近對治,依彼所生沈沒亦能不生,生已滅除。《聲聞地》說,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數修彼相,以及隨念佛、法、僧、戒、捨、天六中隨一,或以所餘清淨所緣真實策舉其心,或當讀誦顯示昏沈、睡眠過患之法,或瞻方所及月、星辰,或以冷水洗面等。

此復沈沒若極微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心執取相。見沈濃厚,或數現起,則應暫捨修三摩地,如其所應修諸對治,待沈除已後乃修習。

第 84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透過光明想對治陰暗之心 00:40
2. 《聲聞地》中所說對治方法 02:13
3. 面對何種狀態修何種對治法 07:18
4. 結勸:心念正法如見光明 10:36
講次 | 0084 (2022-05-21 ~ 2022-05-27)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五)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79-L6 ~ P80-L4又生沈沒……後乃修習。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69-LL1 ~ P370-L5又沈沒所……後乃修習。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要有殊勝的發心。今天要學習《廣論》369頁的最後一行,在《廣論》的校訂本是79頁第6行。準備好了嗎?那我們要一起看原文囉!00:40

透過光明想對治陰暗之心
又生沈沒所依之因,謂昏沈、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闇相,若修光明習近對治,依彼所生沈沒亦能不生,生已滅除。01:03
  這裡邊探討什麼──產生沉沒的因是什麼呢?就是指昏沉、睡眠,以及能引起昏沉、睡眠這兩者的法,就是內心黑暗的行相。如果串習光明、依止習近這樣的對治,依靠這些的沉沒就不會生起,已經生起的也會遮除掉。所以這裡邊去探討沉沒的因,包括昏沉、睡眠,以及引生這兩者的這種黑暗之心或陰暗之心,它是透過什麼來對治的?透過光明想來對治。這樣從因上去對治的話,就能避免生起沉沒。一個是沒生起的時候避免它,再一個是即便沉沒已經生起了怎麼辦呢?也籍借著這個光明把它消除掉。那麼再往下看:02:13

《聲聞地》中所說對治方法
《聲聞地》說,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數修彼相,以及隨念佛、法、僧、戒、捨、天六中隨一,或以所餘清淨所緣真實策舉其心,或當讀誦顯示昏沈、睡眠過患之法,或瞻方所及月、星辰,或以冷水洗面等。02:51
  那麼怎麼樣地去對治呢?其中《聲聞地》又說了,提到這個威儀就是要經行──經行就是比如說原地踱步思考法義或者繞佛。他的行為就是要經行,並且要在心中善加記取光明的相狀,然後反覆地串習;以及透過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還有天隨念,六種隨念其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或者以其他清淨的所緣正確地振奮內心。還有什麼?把開示昏沉、睡眠過患的這些眾多的法要作為課誦來唸誦。還有呢!還有什麼?觀視各方與明月、星辰,還有用水洗臉等。04:01

  這些方法是哪裡提到的?是《聲聞地》中提到的,對不對?這都是對治沉沒的辦法。比如說起身經行,這個起身經行一定是不能再坐著,他應該是比較嚴重的時候,要捨座上修起來經行。還有像作意太陽和月亮的光明相,這個光明相有的時候作意一次、想一下,好像也不是很明顯,或者說無法對治那種沉暗,那麼就要反覆地作意、多次地緣念那個光明。為什麼要一次、一次?因為一次沒管用,要再一次、再一次!讓那個光明能夠穩定、能夠清晰,甚至是非常地光亮,這叫光明想。還有就是隨念佛、法、僧三寶,這個前面講過了,還有戒律,還有布施、天等六者,其中之一都可以。05:12

  還有什麼?想一下,有沒有記住?還有思惟其他內心感到歡喜的清淨所緣──一定要是清淨所緣,藉此怎麼樣?提升心力啊!還有什麼?就是讀經,對不對?讀什麼經?闡釋有關昏沉、睡眠等過患的經論。記得以前學習的時候我們都喜歡把一段經典抄下來,抄在一個小本子上,或者每天唸,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05:54

  那除此之外還有嗎?你從座上下來之後,為了對治昏沉眺望遠方。說:「不行啊!我住的地方太低窪了,我眺望不了遠方。」那請你抬頭往天上看,你總能看到天上的月亮、星辰等等。有人說:「可能看天空的時候我還是容易昏沉。」你就看那個明亮,那個星辰的明亮,有的時候滿天的星辰是非常璀璨的,好像那星辰都落在眼睛裡,眼睛有光、心中有光,其實它是很光明的、很令人歡喜、鎮定,而且還有一種清澈的東西,就是星辰和月亮的光明。06:37

  還有,說這種辦法好像也不行,那你可以用水洗臉嗎?有水吧?用水洗臉。用水洗臉也可以!這些辦法當然都是已經離開座位了,因為在座位上再坐下去可能就睡著了。07:00

  方法很多吧!那麼這些方法要什麼狀態下用呢?這麼多的方法,我要怎麼區分什麼狀態下用什麼呢?那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07:18

面對何種狀態修何種對治法
此復沈沒若極微薄,或唯少起,勵心正修心執取相。見沈濃厚,或數現起,則應暫捨修三摩地,如其所應修諸對治,待沈除已後乃修習。07:46
  什麼時候用呢?這裡邊講了,說:如果沉沒極其微薄,有一點點,就像薄雲,只出現了少數幾次,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不要馬上把腿拿開就開始下座了,不要這樣!這個時候只要再穩固一下內心的執取相,繼續修就可以了。可是如果發現:哇!這個頭越來越重、心越來越厚重、沉沒越來越重了!怎麼辦?而且它數數地來襲,像風暴一樣,數數現起、數數現起,已經怎麼都沒辦法了。這時候就應該停下來了,不要眷戀這個座位捨不得停下來,應該暫停修定。暫停修定是幹什麼呢?趕快要開始對治,依靠這些對治法去除沉沒,把這個沉沒去除掉,等到去除掉之後再繼續修行。透過這些修行、修持對治的法類,沉沒慢慢地消失,或者很快地消失之後,注意!應該立即提心力,再繼續修三摩地。有沒有聽清楚?09:01

  複習一下:如果發覺沉沒輕微,怎麼辦?頻率也不高。我們就提起心力來,不要下座,提起心力來,稍微加強力道就可以了,不必停下來或者暫緩,不用暫緩修定。如果發現沉沒厚重,而且是不斷地產生,對治好像稍顯無力,這個時候就不要眷戀,要停下來,然後尋找一個適當的方法來修對治。下面還有,就是等到沉沒消失之後怎麼辦?立刻要開始修三摩地了!09:42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個全部是觀待行者在座上修的時候他遇到的一些狀況,還有他曾經熟悉的這些辦法,來對治自己出現的這種障礙也好、沉沒也好。所以這不是一個「我想要坐著」,或者「我覺得心有點沉沒了,可以打個瞌睡」,不是由著自己的感覺來決定的。一定要看看經典上怎麼教的、上師怎麼教的,這個方法一個、一個的,它是非常非常精確地要怎麼對治。有沒有發現?所以這些經典的文字非常地珍貴,我們可以反覆地閱讀。10:36

結勸:心念正法如見光明
  這裡邊對治沉沒的方法非常地多!從小就會的冷水洗面都可以用上了,對不對?因為害怕我們和沉沒攪成一團,所以得了知沉沒的過患。然後在經典上讀誦,我們可以讀經,大聲地讀誦來振奮我們的內心。還有看星星、看月亮,好像這些聽起來很浪漫的事情──可能每一個孩子小的時候都看過星星、看過月亮,但是有朝一日我們在座上修的時候,這個星、月光明也可以用來對治沉沒。好像是很美好的這些,在白天發出光明的日輪,在晚上照亮這個世界的月輪,還有滿天的星辰,都可以成為我們對治沉沒的一個美好的助緣。想一想會不會有幸福感呢?11:49

  聽著這些親切的教授,會不會覺得修定也不是好像一種傳說一樣,離我們非常地遙遠。有一個障礙現起來,就有一個對治法來對治,教得還是滿仔細的,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期許自己!12:10

  其實修定就是把你所有緣在外在的這些力量──一直透過眼、耳、鼻、舌、身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的這個力量──完全地向內收攝;用一個內在的善所緣,把你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走向我們的意識深處,那裡才是滿足和快樂的源泉!如果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一直要透過這種有界限的,比如說視覺是有界限的、聽覺是有界限的,因為超過多遠就聽不到了,什麼東西都是;雖然也會有快樂,但是它會適可而止,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達到極深層的喜悅或者極深層的自在。而修奢摩他就將我們所有的力量匯歸於內心,向內走、向意識深處走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會遇到那種深沉、穩定的喜悅。然後把潛藏的這些焦慮或者負面情緒,或者打結的這些見解也好、感受也好,好像融化了一般,好像消失了一般。這還僅僅是修定,如果又後面再修毗缽舍那,那更了不得了!13:38

  所以與其對這個世界的狀況嘆息,與其用一層一層的憂愁和焦慮來覆蔽自己的心,不如振奮起來修行正法!有沒有發現每次研討《廣論》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對自己的憂悲苦惱產生一個切斷效應──馬上要緣念正法,剛才那個傷心的或者苦惱的心就不見了,因為我們就開始緣念正法。一緣念正法好像那些事情也不重要,好像它退居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一點都不重要,不是好像全部都圍繞著這個苦惱轉。我們心念正法、心念這些佛菩薩的教誨,心中就有如看到光明一般,心就隨之光明起來了!不要在煩惱裡越鑽越深,要在法義裡越鑽越深,因為這會是讓我們走向那更深刻的圓滿和自在的一條捷徑。會不會覺得很美呢?所以大家要生歡喜心啊!謝謝!14:42
84.jpg
84.jpg (100.91 KiB) 已瀏覽 160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5-滅除沉沒的方法(六)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5-滅除沉沒的方法(六)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5_滅除沉沒的方法(六)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0-L4 ~ P80-L6若見心取……諸光明相。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0-L5 ~ P370-L6若心所取……諸光明相。
若見心取內觀外觀所緣相不明顯,心如暗覆之相,隨其厚薄,若不斷除而修習者,沈沒難斷,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

第 85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所緣不清晰時,應反覆修持對治法的光明相 00:51
2. 座上修時,要養成修奢摩他的習慣 05:19
3. 結勸:相見恨晚的珍貴教授 09:39
講次 | 0085 (2022-05-28 ~ 2022-06-03)
標題 | 滅除沉沒的方法(六)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0-L4 ~ P80-L6若見心取……諸光明相。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0-L5 ~ P370-L6若心所取……諸光明相。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在這個時間我們能一起對於教典進行清淨的聞思,在這個濁世間有什麼比這更珍貴的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專注地聽聞。00:35

  今天我們要學習《廣論》370頁第5行,在《廣論》校訂本是第80頁第4行。有沒有準備好?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51

所緣不清晰時,應反覆修持對治法的光明相
若見心取內觀外觀所緣相不明顯,心如暗覆之相,隨其厚薄,若不斷除而修習者,沈沒難斷,故應數數修能對治諸光明相。01:14
  如果發現我們的內心,所執取向內或者向外的這個所緣它不清晰了,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內心所執取的這個所緣有兩種:一種是向外的,一種是向內的,如果發現內心執取向內或者向外的所緣它不清晰了,不清晰出現什麼狀況呢?黑暗。黑暗到什麼程度?就像黑暗全部罩住、籠罩一樣。有的時候可能是厚的、有時候薄的,但是無論是厚薄,如果不消除這樣的狀態繼續修持的話,會怎麼樣呢?就難以截斷沉沒,所以應當反覆地修持對治法的光明相狀。02:13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是細微的沉沒,稍微提起心力來它可能就退掉了。但是如果是沉沒很濃厚,它勢力比較強,而且頻率比較高,數數地現起,像那個海上的波浪一樣就數數地來,在這個時候座上修就比較辛苦。這個時候我們這個經典上說,就不要再繼續修下去了。做什麼?前面講過:思惟三寶功德、菩提心勝利、暇滿義大等等,讓我們的心力提高。或者前面還有講過遠眺、觀星星、月亮,甚至用冷水洗臉,這些對治法都是可以起作用的。03:07

  這裡邊可能要注意的就是,沉沒來的時候不能忍耐著,因為如果你忍著的話、不加以對治的話,這裡邊說「若不斷除而修習者,沈沒難斷」,為什麼?因為它已經那麼濃、那麼厚了,而且勢力這麼猛,如果在這個時候還不斷的話,接下來它蓄積會更猛,那之後就很難斷除。03:37

  我們可以理解一下,這個難在什麼地方?一個是它的勢力太猛、太厚重;還有一個難點,當那種厚厚的、暗暗的東西來了,有的人就是心裡懵懵懂懂地隨著,就像發暈一樣,就那樣隨過去了。其實這是一種平常忍耐的不想對治的狀態,這種狀態和提起心力來對治,它是兩個。所以你不對治也會造成一種難,因為會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來了之後混混沌沌地和它混成一團,和那個暗黑混成一團。這樣的話,自身的習慣和那個越串越猛烈的黑暗這兩者加起來,之後真的是難上加難了。所以這個時候不下手對治,以後就會很難對治。04:28

  那麼對治它的方法:「數數修能對治的光明相」,前面有列舉。這個「數數修」就顯示了可能不要想:啊!我修一下它就會被對治掉了。因為有可能是你要狠下功夫,或者說花一分辛苦,好像總有點打不退它的那種狀況。然後堅持修、堅持修,像在光明相或者前面列舉那些,終於有一天我們就可能掌握了,當很濃厚的黑暗覆蓋自己的時候,就可以用一種力量把它推開。比如說可以想像日光穿破了烏雲,或者你想像一種風把雲都掃蕩了──我們那個光明相可以有那種很洶湧的勢力,可以打敗它!05:19

座上修時,要養成修奢摩他的習慣
  總攝一下,嚴重的昏沉能不能在座上就繼續修啊?如果你繼續修的話,可能隔壁就會聽到你的呼聲喔!你不僅僅是自己沒有提正念,別人也會被你的呼聲打擾到不能修。還有在黑暗的、沉重的狀態下,裡邊渾沌沌的,但是你還坐在那個地方這樣一小時、兩小時地過去,空耗時間,因為你沒有用這個暇滿的珍貴的時光去精進地修奢摩他,而且跌在那個黑暗裡邊。這種黑暗的、沉重的狀態,是一定要在座上學會處理的。06:06

  這裡邊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到有一個問題,就是平常我們覺得身心沉重、提不起心力,然後有些人選擇什麼?就是趴桌子上休息一會兒,或者睡著了、休息。但是這裡邊是絕對不能在座上睡著的,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一沉重就不對治、就去睡著,那就跟平常沒有修定的習慣是一樣的。而且你會養成一個新的、很奇特的習慣,就是上座就睡了,好好的座上修的時光,全變成你補眠的時光。如果這樣睡,以前師父講過,有的可以睡十年以上,那人生就睡完了!所以睡著了身體上可能是感覺很舒服的,但是這一定是修定的違品,也是空耗時日的一個最佳方式。07:07

  我們雖然把心力提起來的狀態,可能感受上是有點辛苦的,因為要逆習啊,逆著我們的習慣。但是因為要修定的緣故,所以一定要練習,要漸漸地習慣這種提起心力的狀態。不能用固有的習慣去對付這種沉重感,尤其是不能睡著!方法很簡單,就是不要繼續在座上修了,要起座經行或者上面介紹那些方法,或者用一些對治法來對治。因為在對治法類一定要特別注意,這裡邊沒有說當你感到沉重你就在座上睡著;所有的佛菩薩、祖師,都沒有說這種方法是可以的,所以我們就不能自己決定在座上睡著,沒有這種對治方法。你這樣子肯定是一種失誤!08:04

  那如果你太累的話,怎麼辦?如果你太累的話,所有的善知識都建議要下座休息的,不能把座上修和座上睡著混在一起。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有的人難免就是座上睡著了,但是一定不能睡習慣了,慢慢地要讓它覺察啊!慢慢建立一個新習慣。08:33

  其實大家還有一種經驗,就是當你小坐調整呼吸、坐姿放鬆,稍稍一放鬆有人就開始瞌睡就來了,一放鬆,下一道程序我們的身體就是要睡著了。所以修定的時候,當我們的身心鬆弛有度的時候,它一定是要緣著善所緣、緣著一個善所緣修定的嘛!要用功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沉重的時候會導致睡眠、特別輕鬆了也會導致睡著,所以在這中間我們一定正知要放進來。修定的人在沉重或者放鬆這兩者生起的時候,我們要提正念,不能鬆到鬆懈、不能沉重到出現那些修定的障礙,一定要警覺!修定的時候要把平常的習慣怎麼樣?用一個新的習慣代替它──修習奢摩他的習慣。09:39

結勸:相見恨晚的珍貴教授
  聽聞這些珍貴的修奢摩他教授,對我們實際座上修的時候,幫助實在是太大了!曾經認真地練習打坐的同學有沒有跟我有同感?一開始練習的時候,都拼命地想把這個腿練好、練習雙盤,可以說從早到晚地練習,吃多少苦都不在乎,就是腿痛到都哭出來還會腿都不散開繼續練。那時候會覺得好像練成腿就是一個前行,並不知道要學習一個完整的道次第──念死無常、皈依、菩提心勝利……,依照大經大論這樣嚴格的教授來修習。10:27

  實際上如果師父沒給我們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可能還是在原來的那些習慣裡邊──好像打坐也不需要太多的教授就可以了。這樣我們會吃很多的辛苦,可能一開始會有一點小小的境界,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的事情,很多人就被這個迷住了,然後就以為是發通或者怎麼樣了,整個身心就陷入其中。至於有沒有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甚至有沒有空正見,打坐的深意是不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去體悟無自性的道理、體悟空性,這個可能很多人也分不清楚什麼叫修定、什麼叫修慧。甚至可能把一點點寧靜的狀態,或者似乎無邊無際的一個寧靜的狀態可能就以為是空性。這裡邊有很多很多的東西,要在我們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再去抉擇的。11:33

  所以今天學到這些教授,啊!回憶起自己練習靜坐曾經經歷的、走過的山山水水,一定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你們呢?但是相見恨晚,與這樣的教授相見恨晚是都有的,但是畢竟是見了呀!走過彎路的同學,更是知道這些教授是多麼、多麼地珍貴呀!真的像明燈、像眼睛一樣,幫我們辨清楚、辨識打坐的當下所應該興起的對治法、善所緣等等,前面講過那些,真的是貨真價實的寶物啊!你都可以用上!有一天我們進行座上修的禪修營的時候,我們反覆地閱讀這些經典,啊!那真是太珍貴了!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修行的路上怎麼可能缺少呢?怎麼可能不依靠這樣的教典、教授呢?你們跟我有同感吧!12:42

  謝謝!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12:46
85.jpg
85.jpg (61.15 KiB) 已瀏覽 159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6-滅除掉舉的方法(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6-滅除掉舉的方法(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6-滅除掉舉的方法(一)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0-L6 ~ P81-L6 《聲聞地》云……等引其心。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0-L6 ~ P370-L13 聲聞地云……應住其心。
《聲聞地》云:「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正修止觀。如是汝於止觀之道修習光明想時,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數修習為因緣故,於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其後轉復極其分明、光明極大。」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尚須修習,況不分明?應取何等光明之相,亦如前論說云:「應從燈明,或大火明,或從日輪取光明相。」如此之修光明相,非獨修習三摩地時,餘亦應修。

掉舉者,由貪為門,令心追趣色聲等境,此應作意諸可厭事,能令心意向內攝錄之因。以此息滅掉舉無間,於先所緣等引其心。

第 86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聲聞地》說明 00:46
2. 不僅在修定時,其他時候也應修持光明相 02:54
3. 掉舉時,應思惟向內收攝的厭離的所緣 07:27
講次 | 0086 (2022-06-04 ~ 2022-06-10)
標題 | 滅除掉舉的方法(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0-L6 ~ P81-L6《聲聞地》云……等引其心。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0-L6 ~ P370-L13《聲聞地》云……應住其心。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發心要為無上正等菩提來聞思。今天我們要學習《廣論》的370頁第6行,在《廣論》的校訂本裡邊是第80頁第6行,都是第6行。準備好了嗎?那我們要一起看原文。00:46

引據《聲聞地》說明
《聲聞地》云:「應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正修止觀。如是汝於止觀之道修習光明想時,設有最初勝解所緣相不分明、光明微小,由數修習為因緣故,於其所緣勝解分明、光明轉大。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廣大,其後轉復極其分明、光明極大。」01:28
  《聲聞地》中有說:「要以具足光明、具足光芒、明亮與無暗的心正確地修習止觀。當我們對於止觀道如此修持光明想的時候,即使最初對於所緣的勝解不清晰,並且光明微小,但是透過串習修持的因緣,將會轉為對於所緣勝解清晰,並且光明盛大。如果最初就已經非常清晰了,並且光明盛大,那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呢?就會更加轉為極其地清晰、光明極其地盛大。」02:13

  關於這段《聲聞地》文中所說的「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什麼意思?唐朝的法成法師所寫的《瑜伽論手記》中有解釋說:「光明俱心」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燈的光明;「照了俱心」是指火的光明,「明淨俱心」是指太陽的光明,「無闇俱心」是指月亮的光明。修持光明想的時候,可以修持燈、火、日、月的這個光明。02:48

  我們再往下看,看文:02:54

不僅在修定時,其他時候也應修持光明相
此說最初所緣分明者尚須修習,況不分明?應取何等光明之相,亦如前論說云:「應從燈明,或大火明,或從日輪取光明相。」如此之修光明相,非獨修習三摩地時,餘亦應修。03:21
  這段《聲聞地》的文中也提到了:縱使從最初所緣已經清晰了,尚且應該怎麼樣?還要修持光明想,更不用說是所緣不清晰了。既然要修持光明想,那麼要執取什麼樣的光明的相狀呢?也是如前面那部論,哪部?《聲聞地》中說明,說:「要從燈的光明」,還有什麼?「火焰的光明,或者從太陽光中執取光明的相狀。」這幾個來源果真是光明,從光明中來取這個光明。04:04

  《廣論》前面也引用了《聲聞地》的說法,說要善加記取光明相。這裡面的「光明相」是指什麼?就是《聲聞地》後面解釋的燈光明、火光明、日光明。關於這段《聲聞地》的文,漢、藏的版本略有不同──玄奘大師翻譯的《聲聞地》這段文中有講到燈光明、火光明、日光明、月光明;但是藏文版的《聲聞地》中沒有提到月光明,只有提到燈、火,還有日光明,這是漢、藏兩種譯本有些許不同的地方。04:40

  這樣修持光明的相狀,是不是只有局限於修定的時候呢?其實並不是,其他的時候也應該修持光明相。記不記得在《廣論‧修習軌理》的段落裡面有教我們睡眠瑜伽,記得吧?那個時候有講到「善取光明之相」,懷著光明想而睡眠;懷著光明想來睡眠的話,心中沒有黑暗。所以從道前基礎修習軌理的時候,我們就有修光明想的教授了。一開始不知道你們有認真學嗎?其實在睡前要修光明想,一開始在廣論班的時候很多同學是很好樂的,因為他們會想要比如說右脅而臥,然後緣取一個光明──那時候大家就會想到佛菩薩的光明,或者緣取一個燈的光明。有的人說會在腦海裡照耀著,很溫暖、很安詳,在那種狀態下睡著;可是用一段時間功沒有提醒,就又變成不用功了。05:54

  在《瑜伽師地論》裡邊也有提到很多修光明想的方法,比如說:法光明想、義光明想,還有奢摩他光明想,還有什麼?毗缽舍那光明想。由此可知,修持光明想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06:12

  好!我們再往下看。到下面的話該是另一個,就是講「掉舉」了。這上面一大段都是強調要光明,所以學了這一段之後,你可能有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一下燈的光明、火的光明,甚至日光明、月光明,去認真地觀察一下。當我們認真地觀察了之後,你就這樣垂簾,想一想能不能把那個光明記取,然後用意識重現。其實在我們觀想供養的時候,比如說供養很多很多燈的時候,還有像我們禮拜佛陀,是觀想一身化現剎塵身,化現出很多很多身,還有一燈化現剎塵燈的時候,都是有一個在意識裡邊明現的作用,或者說這樣的一種修為。所以我們可以平常多練習一下,這樣的話,以後修習到禪定修光明想的時候,就會發現:欸!我已經有一些資料庫了,可以拿出來用。07:27

掉舉時,應思惟向內收攝的厭離的所緣
  好!接下來我們就往下走了,到掉舉了,研究掉舉怎麼辦。看文:07:40
掉舉者,由貪為門,令心追趣色聲等境,此應作意諸可厭事,能令心意向內攝錄之因。以此息滅掉舉無間,於先所緣等引其心。08:00
  研究掉舉了!「掉舉」是什麼?是透過貪欲,而使內心奔馳於色聲等等這些外在的境界。怎麼辦?對此要在心中思惟能讓我們的心意向內收攝的因,什麼?內心厭離的事情。透過這樣修習思惟之後,就止息了這個掉舉──心一直散亂的這個掉舉當下止息,內心就等引於先前的所緣,就是再去緣到先前的所緣。08:38

  現在從沉沒等等移到掉舉,掉舉是──注意──心向外攀緣。那出現掉舉的時候,請問大家:什麼是向內收攝的厭離的所緣?想一想《廣論》上講什麼?對!思惟念死無常,還有什麼?三惡趣苦,對不對?還有很多過患面的,都是可以讓心向內攝的法義。這個時候我們如果修習向內攝,心的起伏波動就會降低,它就會趨於平穩。09:12

  掉舉這種煩惱產生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因為貪的力量驅使,它的感受性在你心中可能覺得:欸,挺快樂的!內心被美好的事物吸引──我們覺得是美好的,其實夾雜著很多煩惱──我們向外攀緣,造成內心有點興奮狀態,甚至有的時候是過度興奮。過度興奮的這個心好像很難控制、很難控制,比如說我們小時候都有那種自己過度興奮的狀態,父母怎麼說都說不聽,到最後就被呵斥,有的是被呵斥了,對吧?然後才能夠靜下來。10:02

  所以當我們座上修的時候,心過度亢奮,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就要收攝自己的心,收攝!它所緣的法類就是念死無常、輪迴苦等這些法類,讓自己的心生起厭離,慢慢地舒緩下來這種過分興奮的情緒。等到心慢慢地恢復平靜,我們就又可以繼續修三摩地了,不然我們抱著這個善所緣,或者心裡執持這個善所緣,就在波風浪鼓裡邊,這個心起伏不定是非常不舒服的。10:37

  但是這種貪心肯定是跟上座之前你想什麼了,或者前一天的夜晚我們的夢境裡想什麼了,就跟你平常的串習有關係。也有可能我平常好像沒串習,結果座上修的時候突然現起來!也有這種狀況。但是不管怎樣,都要去修習一個令內心厭離的法類。11:00

  有沒有發現:又涉及到前面的道次第了?所以我們學習,不是前面的道次第思惟過了、生起過了,後面就用不到,其實還是在座上修的時候,能廣泛地應用前面所修的道次第,所以真的是寶物啊!什麼時候拿出來用,什麼時候都有妙用,所以大家好好地珍惜自己能夠聞思道次第的這個時間、思惟道次第的時間,以後都用得上、當下也用得上,是不是很美妙呢?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11:40
86.jpg
86.jpg (88.85 KiB) 已瀏覽 159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7-滅除掉舉的方法(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7-滅除掉舉的方法(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7-滅除掉舉的方法(二)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1-L6 ~ P82-L6 《修次初篇》……應善執持。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0-LL1 ~ P371-L6 修次初編……應善策舉
《修次初篇》云:「若憶先時散亂、嬉戲等事,見心時時掉舉,爾時應當作意諸可厭事,謂無常等,由此能令掉舉息滅。次應勵力令心仍於前所緣境無作用轉。」《中觀心論》亦云:「作意無常等,息滅掉舉心。」又云:「觀散相過患,攝錄散亂心。」《集學論》亦云:「若掉舉時,應作意無常而善息滅。」故掉舉太猛或太延長,應暫捨正修而修厭離,方至扼要;非是心一流散,即由攝錄而安住之。掉舉若未強力如許,則由攝錄流散,令繫所緣,如《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意掉舉時,以止理遮止。」經中說云:「心善安住。」《瑜伽》釋為掉舉對治。

總之說二:若心掉動,應於所緣善住其心;若沈沒時,於可欣境應善執持。

第 87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修次初篇》及《中觀心論》說明 00:36
2. 引據《集學論》說明 03:57
3. 掉舉力量不
講次 | 0087 (2022-06-11 ~ 2022-06-17)
標題 | 滅除掉舉的方法(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1-L6 ~ P82-L6 《修次初篇》……應善執持。
《廣論》段落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0-LL1 ~ P371-L6 修次初編……應善策舉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很開心吧!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廣論》370頁最後一行,在《廣論》校訂本是81頁第6行。好!我們一起看原文:00:36

引據《修次初篇》及《中觀心論》說明
《修次初篇》云:「若憶先時散亂、嬉戲等事,見心時時掉舉,爾時應當作意諸可厭事,謂無常等,由此能令掉舉息滅。次應勵力令心仍於前所緣境無作用轉。」01:07
  這部論是《修次初篇》,說:「何時回憶起先前的散亂、嬉戲等這些事情,並且見到內心時不時就會出現這種掉舉,這個時候要做什麼呢?這個時候就要作意無常等能令內心厭離的事,藉此止息掉舉。接著再努力地使內心無作行地趣入所緣。」01:40

  有沒有聽清這一段?就是上座的時候開始回憶了,回憶以前高興的、散亂的這些事情,由於回憶造成的散亂,我們對治法是這樣的。01:56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01:58
《中觀心論》亦云:「作意無常等,息滅掉舉心。」又云:「觀散相過患,攝錄散亂心。」02:12
  哪一本論啊?《中觀心論》也提到說:「應當透過作意無常而止息掉舉。」然後《中觀心論》又提到什麼?說:「應當將散逸的相狀視為過患,以收攝散逸。」02:33

  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散逸的相狀,要把散逸的相狀視為過患,大家覺得這難嗎?比如說:你回憶起以前高興的、散亂的事情、嬉戲,你回憶的時候高興嗎?很開心的!怎麼樣能夠把這種自己很高興的、很喜歡的事情視為過患呢?它是什麼的過患?是修禪定、是趣向於解脫道的一個過患,對不對?它是一個障礙。所以這個也要經過內心的一番動轉,和見解的一個移動,然後才會發生:喔!我過去喜歡的事,現在發現它是不好的,或者對我沒有利益,還有過患的。我們增長見聞了,對吧?在聞思修的時候增長見聞。所以應當將散逸的相狀視為過患,這個是修出來的,以前我們不會這樣,不會覺得是過患的。一旦視為過患之後,我們就會收攝這個三業,就不想把心放出去體會那種快樂了,因為知道它的過患。對吧?03:50

  好!我們再接著往下看,哪一部論啊?《集學論》。03:57

引據《集學論》說明
《集學論》亦云:「若掉舉時,應作意無常而善息滅。」故掉舉太猛或太延長,應暫捨正修而修厭離,方至扼要;非是心一流散,即由攝錄而安住之。04:20
  《集學論》又告訴我們一種用功會遇到的狀況。說什麼?說:「如果形成掉舉了,應當作意無常使掉舉完全地止息。」因此如果出現猛烈或者長久的掉舉,這個時候怎麼辦啊?注意喔!是猛烈而長久的掉舉。怎麼辦呢?要暫緩正修而修持厭離──下面那幾個字:這才是達到關鍵,就是「方至扼要」。那並不是每次內心開始散亂、流散的時候,就是:啊!我收回來安住就可以了。不用這種方法。05:12

  注意喔!猛烈、長久的掉舉,注意這幾個字:猛烈、長久的掉舉。出現的頻率應該是比較高的,對不對?時間長不長啊?應該是長的。就是這個人在座上修的時候,回憶、什麼想一些事情,自己挺高興的,而且高興的時間還太長了。他那個高興是完全掉舉產生的。這樣的話,在上座的時候他是很難專注一心的。所以這個時候經典上給我們的指導方案是什麼啊?你既然在座上自己自娛自樂都不是用正法,這麼高興!你就暫停,停下來,暫緩。不然你自己停不下來了,對吧?暫緩。然後開始什麼?你要換所緣了!你不能在那回憶著那些散亂的因,自己弄得這麼高興,會浪費時間!你要開始修習厭離了。而且要生起覺受嗎?要生起覺受,這是用功的關鍵!06:12

  注意哦!如果這個教授不知道的話,會不會吃很多冤枉苦頭呢?有一種是在座上拼命自己回憶起事情回憶得挺高興,然後到下座時間就下座了,這一天好像過得還行。但是奢摩他有進步嗎?沒有什麼進步!你過得可能還有點歡喜,因為都是回憶一些散亂的東西,所以陷入障礙中而不自知。06:37

  那還有一種是知道這是不對的,所以就在座上拼命地自己戰鬥,他不是散了嗎?然後拉回來,再散、再拉回來!所以他就靠一種蠻力在拼命地用功。這樣的狀態下,實際上一定會敵不過那種非常猛烈、長久的貪所引起的散亂,所以他就很失敗啊!很失敗,就可能下座之前很沮喪,因為終究還沒有降伏。如果接下來一座又是這樣,接下來一座又一樣……,接著幾天都這樣子,那可能這個行者應該是會愁眉苦臉吧?07:15

  那怎麼辦?一定要有清淨傳承的經驗引導。這是我們非常容易碰到的狀況,如果不知道正確的對治,有的人成年累月的功夫都進步不了,就被這個地方卡住了。因為他沒有注意「暫緩」兩個字,他總是用那種直接拉回來修,他沒有換所緣;這個時候應該修厭患所緣了──修無常什麼。所以注意!出現猛烈或長久的掉舉,一定要暫緩正修而修持厭離的法,這才是達到關鍵!07:53

  好!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07:59

掉舉力量不強烈時的對治法
掉舉若未強力如許,則由攝錄流散,令繫所緣,如《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意掉舉時,以止理遮止。」經中說云:「心善安住。」《瑜伽》釋為掉舉對治。08:23
  那麼研究這個掉舉。如果掉舉的力量沒有這麼地強烈,沒有特別強烈的時候應該用什麼對治法呢?就是收攝流散的內心而安住於所緣,不需要停止奢摩他的觀修。因為《攝波羅蜜多論》云──《攝波羅蜜多論》說:「何時心中形成了掉舉,就應當以寂止的方式去除掉。」那麼寂止的方式是什麼方式?就是把散亂的心拉回來、拉回來,令我們的內心止住於善所緣。可以說散了再拉回來、散了再拉回來,就有點像這樣旋散旋收、旋收旋散、旋散旋收……。在經典中說:「內心善安住。」在《瑜伽師地論》裡邊就提到「心善安住」,是什麼?就是掉舉的對治。這裡面的「《瑜伽》」,是指《瑜伽師地論》。09:37

  有沒有發現這一段講的是一個輕的掉舉的狀況?就是不是很嚴重的時候請你不要中止,不用暫緩,一直跟那個掉舉戰鬥就可以了──它把你拉走,你再把它拉回來;拉走、拉回來,拉走、拉回來……。就是看誰堅持得久就笑到最後,對不對?所以是要有一些耐心的,不能拉幾次沒拉回來自己就心煩了,或者馬上定義為自己可能失敗了。這個時候就要,你看那個叫什麼?數數地,對吧?內心要一直把它拉回來。拉久了之後,這個心慢慢就聽話了,因為它產生的不是很嚴重的,它是有一種可以用拉回來的方式,讓它安住在善所緣上,就用這樣的力道就可以控制這個心了。10:37

  好!我們再往下看。10:44

總攝
總之說二:若心掉動,應於所緣善住其心;若沈沒時,於可欣境應善執持。11:00
  總體而言,提到了兩件事:一件事說如果內心掉舉──注意!這一定是見到,內心的正知看到內心掉舉──就要善為安住於所緣;如果內心沉沒的話,就要善為執取歡喜的對境。這兩者它的對治法是不一樣的。甚至掉舉輕的和掉舉重的對治法也是不一樣的,乃至沉沒輕的和沉沒重的對治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於這樣的對治法我們先聽聞了,並且在修驗上要慢慢地去熟練它,這是宗大師為我們總攝的兩個非常重要的、修止觀的時候要學會的教授。12:00

  有沒有發現面面俱到?我們遇到的狀況,基本上在這裡邊都可以找到要怎麼處理,所以這簡直是一個修止觀的行動手冊。就是說這裡邊你就去找:欸,我這個要怎麼對治?那個要怎麼對治?然後慢慢地在內心上熟練它就是了。而且你們現在還驚訝嗎?我一次又一次驚訝地發現,再讀的時候還驚訝,就是對於前面的道次第,從道前基礎一直到菩提心、到空性,一直這樣的道次第,發現座上修的時候都用得上,沒有一個用不上的法類!12:43

  觀察到這些,會不會對於自己經年累月長年地研討《廣論》有一點殊勝想啊?有沒有一點覺得又做對了一件事情啊?因為這都要觀察修的。「觀察修」不修出來覺受,座上修是用不上的,所以我們在廣論班反覆地討論這些,甚至反覆地聞思這些,千萬不要覺得這不是修啊!這是修啊!對不對?這是修──修前面的基礎,然後到修止的時候拿來用才靈光,對不對?13:19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3:24
87.jpg
87.jpg (121.05 KiB) 已瀏覽 155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8-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8-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一)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8-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一)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2-L6 ~ P83-L5 如《聲聞地》……不樂攀緣。」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1-L6 ~ P371-LL2 如聲聞地……不樂攀緣。」
如《聲聞地》云:「由是其心於內攝略,若已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善持淨相,令善執持,慶悅其心,是名善持其心。云何善住?即善持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復於內攝略其心,於奢摩他令善安住。」心掉動時,不應作意淨可欣境,以是向外散動因故。

第二、明能生沈掉之因者:《本地分》云:「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懈怠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昏闇,於所緣境不樂攀緣。」

第 88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聲聞地》說明如何善為執持內心 00:41
2. 總攝對治掉舉的方法 03:14
3. 引據《本地分》辨識產生沉掉的因 06:49
4. 結勸 13:26
講次 | 0088 (2022-06-18 ~ 2022-06-24)
標題 | 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2-L6 ~ P83-L5 如《聲聞地》……不樂攀緣。」
《廣論》段落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1-L6 ~ P371-LL2 如聲聞地……不樂攀緣。」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很開心嗎?這週你們過得還好吧!現在我們繼續學習《廣論》371頁第6行,如果在《廣論》的校訂本是82頁第6行。如果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一起看原文了。00:41

引據《聲聞地》說明如何善為執持內心
如《聲聞地》云:「由是其心於內攝略,若已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善持淨相,令善執持,慶悅其心,是名善持其心。云何善住?即善持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復於內攝略其心,於奢摩他令善安住。」心掉動時,不應作意淨可欣境,以是向外散動因故。01:38
  這段稍微有點長。現在是哪一部論啊?《聲聞地》中說了:既然如此,內心向內收攝,這個向內收攝的時候,如果發現已經形成了退弱,或者有退弱的可能性、危險性的時候,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要以任何一種純淨的執持相狀執持,並且產生歡喜,這就是善為執持內心。這裡面的「善持淨相」,格西拉解釋為純淨的一個執取的相狀。02:22

  那麼接下來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是善安住呢?如何才是善安住?回答說:是指在善為執持的時候,當發現內心掉舉了,或者有一種會發生掉舉的危險,這個時候要立刻向內收攝其心、收攝我們的內心,並且一定要善於安住於奢摩他。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內心掉舉的狀態下,要不要想一些歡喜的對境啊?不應作意歡喜的對境,因為這是向外散逸的因,也會繼續散亂。03:14

總攝對治掉舉的方法
  所以我們總攝一下:在修習三摩地的時候,如果發現掉舉強猛或時間比較長,這個時候還要不要在座上死拼啊?這個時候不要了,就應當暫時停止修定。但是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狀態,就是你不甘心啊!說:「欸!我現在再試試看能不能成?」試幾次就發現這個很厚重,成不了!不用不甘心,轉趣修習厭離的時候,其實對它對治更有力!所以先讓內心產生厭離,而不要每當這個心掉舉的時候,就把心拉回到原本的所緣境上,為什麼?因為你這樣做無效、沒有用!為什麼無效?因為掉舉的力量強大而持久,我們要審慎地評估這個干擾力,其實它是滿強悍的,如果每次都把它硬拉回到善所緣上,是完全戰勝不了它的。04:25

  所以在座上修的時候,你還要加上很多評估,對不對?你要去評估一下這是什麼等級的散亂。如果是這種又強又猛的等級,就要暫緩,集中火力修習厭離、無常這種法類。這種法類肯定是事先要經過觀察修,然後生起了覺受,這樣你在座上的時候一提,那種狀態又提起來。如果你沒有基礎的話,在座上再開始修習念死無常,那應該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如果我們集中火力,把念死無常這個厭離的法類修起來之後,那散亂它就退掉了,把它勢頭就壓下去了,退了之後再開始又繼續修習奢摩他,對吧?05:28

  這個跟沉沒的那種對治方法是一樣的,就是太猛的時候都要暫緩,不能死拼硬打、只有一個蠻力──「啊!什麼都不怕,我就這樣修下去了!」好像一股強猛的心力提起來,覺得可以退卻它。有一些修行人是這樣,心力比較強猛,但這裡邊教的方法不是這樣的。要善學!05:53

  那麼還有一種狀況,如果掉舉不太嚴重,這個時候可以醒覺自己,就是告訴自己把心數數地拉回來,並且安住在原本的所緣境上就可以了;不用大動干戈要暫緩什麼,不用!就輕輕地拉回來、拉回來就可以了。06:13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掉舉的時候,不應該思惟自己所喜愛的事物,因為那會讓心更加散亂。這個是指隨順於煩惱類的,對吧?不應該這樣去想,因為心會更散亂。06:30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學習「明能生沈掉之因」,要到下一個篇章了,請大家再和我一起看原文,準備好喔!看原文「第二」,科判有個「第二」。06:49

引據《本地分》辨識產生沉掉的因
  第二、明能生沈掉之因者:《本地分》云:「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懈怠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昏闇,於所緣境不樂攀緣。」07:22

  《本地分》裡邊在說什麼?在辨識產生沉掉的因。《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有解釋這段《本地分》的文。《本地分》中說:「什麼是沉相?」這裡的沉相不是指沉沒的行相,而是指沉沒的因;「相狀」那個詞,有時候可以理解為「因」的意思。那麼什麼是沉的因呢?注意喔!沉的因,就是說這個沉是怎麼形成的。注意!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不勤於初夜與後夜不入睡的加行,以及不正知住,就是處於一種不正知的狀態。上面這四個就構成了沉、掉二者──注意──共同的因。08:19

  關於「初夜後夜」,是指什麼時候呢?一般來說,晚上六點到十點叫初夜,十點到半夜兩點是中夜,半夜兩點到早晨六點是後夜。注意!初夜和後夜不入睡,就是指修行者非常精進,在晚上六點到十點這一個段,注意!六點到十點是一個階段,以及半夜兩點到六點,這兩段時間都不選擇睡眠,只有中夜──只有中夜幾點到幾點啊?十點到半夜兩點──這個時間是睡眠時間。09:07

  算一下只睡四小時,大家會不會覺得:「哇!這個好像是天天加班一樣,修奢摩他是滿辛苦的!這樣會不會缺睡眠啊?」其實當你修定的時候,因為你每天都是心於善所緣境,會覺得精神很飽足的。因為這個狂心經過慢慢、慢慢地給它套上繩索去訓練的時候,它慢慢、慢慢地安靜下來的時候,其實會覺得沒有那麼多散亂或者浪費心力的地方,會覺得很清淨、很滿足,精神是很飽足的,不會覺得好像很累、很匱乏睡眠的樣子。而且慢慢地修行、慢慢地修行,身體舒適的狀況也是遠遠地超過沒有修奢摩他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會身心特別地輕盈、不重。有的修行者是不願意多睡的,因為睡了會覺得重,還不如座上修舒適。10:16

  接下來講沉沒的因,比如說:現行愚癡、嗜睡、不了知方法,這三個。這裡邊說的「耽著睡眠」,藏文直譯是睡眠厚重;這裡邊的「無巧便慧」,藏文直譯過來就是他不了解方法,沒有了解方便的智慧。10:40

  我們這裡邊談一下:注意!沉沒和掉舉這兩個居然它們有共同的因,有沒有很驚訝?不守護根門是它倆共同的因。「不守護根門」,明明知道自己對某一些境界容易生起煩惱,卻沒有刻意地避開,依舊放任不管,就是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就是吃飯沒有算好,對吧?或者吃太多了、或者一下又吃太少了──吃太多上座就重重的,那就不堪設想,只能昏沉了;吃太少你會覺得有點無力,或者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狀況,都會影響修定的。所以這個飲食的問題要下點功夫去研究,怎麼樣是合乎於自己修定的這個量,因為修定的時候吃的飯跟不修定還是不一樣的,你對自己身心開始修習善所緣的時候需要的飲食到底是多少自己要了知。11:47

  不勤於初夜與後夜不入睡的這個加行,就是在夜晚的初夜與後夜兩個時段不精勤修善。為什麼他不精勤修善?因為他想睡嘛!這時候想睡有個詞叫「貪著睡眠」。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就認為這是貪著睡眠。12:09

  「不正知住」,就是平常的時候──注意──座下的時候經常胡思亂想,甚至連自己想什麼都不清楚了。就是我們這個頭腦也沒有一個章法亂緣,甚至這一天思路非常混亂地度過去,怎麼樣過的都不知道,這就叫不正知住。12:43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些狀況在沒有正修奢摩他之前,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個準備的。比如說不密護根門,我們可以密護根門;飲食知量,你現在就可以算一算;不正知住,平常就不要亂緣,因為胡思亂想久了之後,心就像跑馬場一樣跑習慣了,你如果讓它正知住的時候,它就很不聽話,我們就自己很辛苦。有沒有發現這些教授還是滿親切的,找到這些因,我們透過對身心的觀察都可以發現一、二,因為它就是以身心作為一個儀器來修行的。13:26

結勸
  這講本來我要講得長一點,但如果把後面那段再講完就可能超時了,所以就留在下一次講。希望你們能夠聽得歡喜,這個時候能夠把心緣在法上,產生一個歡喜心,這就是我希望諸位能夠透過緣法產生的歡喜。這個歡喜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奪走的,因為是屬於你自己在正法上努力所得到的這種歡喜,希望大家法喜充滿!謝謝!14:06
88.jpg
88.jpg (70.57 KiB) 已瀏覽 152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89-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89-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二)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89-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二)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3-L1 ~ P83-L5 《本地分》云……不樂攀緣。」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1-LL4 ~ P371-LL2 本地分云……不樂攀緣。」
《本地分》云:「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懈怠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昏闇,於所緣境不樂攀緣。」

第 89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引據《本地分》說明沉沒的因 00:47
2. 修止的時候需要觀察修 05:17
3. 密護根門防範散亂之因 06:32
講次 | 0089 (2022-06-25 ~ 2022-07-01)
標題 | 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二)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3-L1 ~ P83-L5《本地分》云……不樂攀緣。」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1-LL4 ~ P371-LL2本地分云……不樂攀緣。」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學到哪裡了嗎?在《本地分》中宣說「能生沉掉之因」。請大家翻開《廣論》371頁倒數第4行,《廣論》校訂本第83頁第1行。看書!00:47

引據《本地分》說明沉沒的因
《本地分》云:「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修行覺寤加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懈怠俱行欲、勤、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昏闇,於所緣境不樂攀緣。」01:24


  什麼是沉的因呢?就是指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不勤於初夜與後夜不入睡的加行,以及不正知住。這四個是沉掉二者共通的因。那麼接下來是講沉沒的因:「是癡行性、耽著睡眠、無巧便慧」,也就是現行愚癡、嗜睡、不了知方法。這是上一次我們學過的,還記得嗎?02:08

  那麼今天就接著把這段文往下學。接下來還是在講沉沒的因:是指具有懈怠的欲求、具有懈怠的精進、具有懈怠的心,還有具有懈怠的觀擇;這裡邊「懈怠俱行欲、勤、心、觀」的這個「俱行」,就是具有的意思。那麼「懈怠俱行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具有懈怠的欲求。「懈怠俱行」要跟後面的「勤、心、觀」三個連在一起理解,就是具有懈怠的精進、具有懈怠的心、具有懈怠的觀擇。03:01

  接著,也還是沉沒的因。就是他沒有串習寂止、沒有熟練寂止而作意片面的寂止。「沒有串習寂止」是什麼意思?就是他沒有常常地修行禪定。另外「沒有熟練」就是他對於怎麼樣修定是不熟的,作意片面──一段的寂止。還有內心處於黑暗、不喜歡投注於所緣,這個是說他心裡的一個習慣性是處於黑暗中。那麼這個黑暗是跟什麼比的呢?就是跟心裡緣著一個善所緣後的那種狀態,說投注於善所緣之後;而他是比較黑暗的,因為沒有什麼所緣,懵懵懂懂的。03:57

  接下來,「一向思惟奢摩他相」,格西拉解釋說:這裡的「一向」是指一部分,就是指局部的意思。「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就是指偏於一邊,成為一種偏頗,這就不是修真正的寂止,只是具有寂止的部分特徵。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明分、住分,這些都是修寂止的時候必須具備的這些特徵,但是如果你只在其中的住分上努力,而忽略了明分的話,就會導致什麼?導致沉沒產生了。這種狀態就是這裡邊說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04:50

  那麼沉沒的因有哪些?再跟我回憶一下:睡眠厚重、心在面對所緣境的時候過於放緩、偏重於止修、忽略觀修、內心昏暗,還有什麼?對於修定缺乏興趣!這是沒有歡喜心、沒有欲求,對於修定缺乏興趣,不知道修定的勝利。05:17

修止的時候需要觀察修
  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修止的時候需要觀察修嗎?全面修止就可以了吧?因為這是修止,又不是修觀。你們的想法呢?有些人認為修止的時候完全不需要觀察修,在修止的時候忽略觀察修,這個見解是對的嗎?是錯誤的!為什麼呢?譬如散亂和昏沉,這兩者要怎麼對治呢?當散亂和昏沉又猛烈、又長久、頻率又高的時候,需要觀察修嗎?需要觀察修來對治吧?這個是一定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觀察修,這是一個我們一定要學會的修習奢摩他的經驗。不可以在修止的時候,只是偏重於止修,該觀察修的一定要馬上觀察修,不能在見解上或者在覺受上只是耽著止修,一定要記得修止的時候是需要觀察修的!06:32

密護根門防範散亂之因
  有沒有發現又到了前面的道次第了?前面涉及到要憶念暇滿義大、三寶、菩提心的利益。掉舉要用到的是什麼法類?無常的法類。那麼此處在探討掉舉的因的時候,居然修「密護根門」出現在什麼?首位,對不對?如果不修的話,就會成為散亂的因。大家想一想,最散亂的因,現代社會是什麼?你會選手機嗎?手機是一個好像沒法密護根門的一個方便,手機上面有很多很多讓內心生起各種煩惱的消息,包括憂慮、悲憤、絕望……,因為它是沒法抉擇、沒法選擇地就出來了。還有看一些有煩惱的──心裡雖然高興,但是它會生煩惱──令心歡喜的生煩惱的東西,也是一樣會妨礙生起禪定。07:40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們到修定的時候怎麼辦?是不是要請大家來集中在修定的禪修中心裡邊,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收起來,都放在一個地方。你們屆時受得了嗎?要和手機別離。看一看手機上的消息,你三天沒看其實也不會發生什麼太大的事情,因為它很快就過了,輪替得特別快;而我們在這種輪替中,會消耗了生命中聞思修正法的時間,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怎麼辦?減少用手機的時間。08:24

  在《廣論‧修習軌理》中有講到密護根門,就是對治對境的時候放逸諸根。在密護根門的修練裡邊,你們有照著練嗎?師父在鳳山寺的時候,有帶法師們修練根律儀,多少年過去了,法師們依然在這點上精進努力,包括很小的沙彌都很認真地學習密護根門那些學處。所以在修學正法的這條路上,僧伽真是我們修學的最佳助伴!他們走在前面率先聽聞、思惟、修學佛陀的教證二法,所以大家修定的路上也並不孤單,因為他們都有經驗。09:09

  所以應該殷重地祈願上師三寶的加持,讓我們能夠積聚修學奢摩他的資糧,以奢摩他的有力之手握緊無自性的寶劍,去砍掉無明的輪迴之根,這才不枉負此生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努力!09:34

  現在疫情好像很嚴重,但是也不要一直心亂、一直憂惱,還是要把心靜下來好好學法,去造善因。因為畢竟善因才能結出樂果,如果太多的憂惱也不濟事。希望大家多保重!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09:57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8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90-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0090-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三)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90-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三)

觀看次數:2,572次 於 15 分鐘前首播 【廣論止觀初探第 90 講】範圍: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P83-L5 ~ P84-L1 沈沒相者……即如前說。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P371-LL2 ~ P372-L3 沈沒相者……如前廣說。
沈沒相者,於此應知是沈沒因。「懈 怠俱行」者,通勤、心、觀。

又前論云:「何等掉相?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不寂靜性、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欲等如前。不習精勤,未嫺善持,唯一向修;由其隨一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掉舉相者,謂掉舉因。太舉者,謂於可欣境太執其心;與此俱行欲等四法,即如前說。

第 90 講內容綱要:
● 開始 00:00
1. 《本地分》文中的字詞解釋 00:59
2. 引據《本地分》說明掉舉的因 03:16
3. 總攝掉舉的因 08:06
講次 | 0090 (2022-07-02 ~ 2022-07-08)
標題 | 辨識產生沉掉的因(三)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3-L5 ~ P84-L1 沈沒相者……即如前說。
《廣論》段落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1-LL2 ~ P372-L3 沈沒相者……如前廣說。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可以嗎?現在要學習了,大家要專注喔!請大家翻開《廣論》371頁倒數第2行,《廣論》的校訂本是83頁第5行。上一次我們學到沉沒的因,宗大師引了《本地分》告訴我們沉沒的因有哪些,有些是沉沒與掉舉共通的因。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大師對於《本地分》這段文的解釋,請大家跟我一起看文:00:59

《本地分》文中的字詞解釋
沈沒相者,於此應知是沈沒因。「懈怠俱行」者,通勤、心、觀。01:12
  說沉沒的相,在此應當了知就是指沉沒的因。《本地分》所說的沉相,不是指沉沒的行相,而是指沉沒的因。這裡邊的「懈怠俱行」,就是具有懈怠的意思。然後大師還特別解釋說:「具有懈怠」也要結合到精進、心與觀擇,也就是具有懈怠的精進、具有懈怠的心,以及具有懈怠的觀擇。01:51

  聽起來會不會很奇怪?精進就是對治懈怠的,怎麼會有懈怠的精進呢?你們能解釋嗎?那看看語王尊者是怎麼解釋的。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說:具有懈怠的精進的意涵,不是指具有真正的懈怠,而是將「鬆懈了所緣的執取相」,命名為「懈怠」。因此具有懈怠的精進,不是指具有真正的懈怠的精進,而是指「鬆懈了所緣的執取相的精進」。換句話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精進的時候,他所緣的這個執取相不夠有力,鬆懈了,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鬆懈所緣的執取相的精進。也就是什麼?也就是具有懈怠的精進。那麼同樣地,具有懈怠的欲求、具有懈怠的心、具有懈怠的觀擇,也是可以這樣類推的。03:05

  以上我們學完了沉沒的因,接下來我們要學習掉舉的因,跟我一起看文:03:16

引據《本地分》說明掉舉的因
又前論云:「何等掉相?謂不守根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不寂靜性、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欲等如前。不習精勤,未嫺善持,唯一向修;由其隨一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03:44
  接下來宗大師有解釋這段《本地分》的文,我們接下來再往下看。03:50
掉舉相者,謂掉舉因。太舉者,謂於可欣境太執其心;與此俱行欲等四法,即如前說。04:04
  說掉舉的相狀,注意喔!就是指掉舉的因。堅持,是指所緣的執取相過度緊繃;太過堅持,就是指對於歡喜的對境過度地執持內心。而具足此的欲求等,就是前面講過的那四個:具足太過堅持的欲求、具足太過堅持的精進、具足太過堅持的心,還有什麼?還有具足太過堅持的觀擇,太過了!04:46

  巴梭尊者有解釋這段《本地分》的文,「前論」就是指什麼?就是指《本地分》。那《本地分》中說什麼呢?《本地分》中說:什麼是掉舉的相狀或者起因?這裡的「掉相」不是指掉舉的行相,注意!是指掉舉的因。那麼掉舉的因有哪些呢?就像前面說的,還記得什麼?不守護根門等四者,也就是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不勤於初夜與後夜不入睡的加行,以及不正知住。幾個?四個。還有其他舉掉的因,比如說:現行貪欲、具有不寂靜的本性、內心沒有厭離,而且還不知道方法──這裡邊的「無巧便慧」,藏文直譯過來就是不了知方法、不了知方便。05:50

  還有哪些掉舉的因呢?如同前面所說的,具有太過堅持的欲求、具有太過堅持的精進、具有太過堅持的心,還有具有太過堅持的觀擇。這裡邊「太舉俱行欲」,「太舉」就是太過堅持,「俱行」前面解釋了,什麼意思?具有的意思;所以「太舉俱行欲」就是指具有太過堅持的欲求。它過頭了,就是你把這個心抓得太緊繃也是不可以的。那麼不串習精進、沒有熟練善加執持而只修持局部,這個格西拉解釋說:這裡邊的「唯一向修」,就是指「唯一向修太舉」。是什麼意思呢?還是過度緊繃、過度內攝,導致掉舉產生了,有失平和適中的意思。就是他用力太猛了,太猛反而讓這個心沒法安住,用太大的力氣壓得反而他散亂、掉舉了。07:02

  那麼還有什麼是掉舉的因呢?好像太多了對不對?比如說在座上修的時候,他突然思慮親友了,還有跟這些相關的錢財,比如說房子怎麼辦啊?甚至有人想:下座吃什麼呀、穿什麼呀!都出來了。就是說這些由於任何與掉舉相順的法,而導致內心散亂,想吃的、想穿的、想任何東西,甚至有人想自己看過的什麼其他書──當然不是指經典,不是一個善所緣──這個都導致內心散亂。07:49

  大家會不會覺得前文那裡邊的「親里尋」有點……,為什麼是親里尋呢?其實就是尋思親友的意思,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尋思親友就是你想念親人了,這個也會導致散亂。有在聽嗎?08:06

總攝掉舉的因
  總攝一下,掉舉的因有哪些?貪愛五欲、具有不寂靜的這個本性,還有沒有厭離心,又不了知方法、心在面對所緣境的時候過於緊繃、無法持續精進地修善、沒有熟練善加執持而只修持局部、思慮親友……。有的上師也說:「哎呀!跟親友互動太過頻繁了。」就像我說的,天天打電話,然後上座坐下來腦海裡就過那些電話的內容,或者手機上的內容,而對於自己的善所緣卻忘了,這個都是違緣啊!能夠造成內心散亂的這些因素。有沒有發現?列舉出來還滿多的,好像不修定的時候大多數都是散亂的因。09:14

  講到此處的話,你們會不會覺得:哇!那修定之後我要過一種怎樣的人生呢?好像這些都要戒掉的感覺。就是有一種新習慣,這種習慣就是修禪定。一種好的新習慣的養成,開始是有點辛苦,但是有人也很快就進入、有人花點功夫。比如說像上《廣論》,原來是沒有習慣上《廣論》的,現在就堅持這麼多年了,也挺好的。所以大家不要對於「我要進行一種新習慣」感到畏懼,因為這種習慣會帶我們走進空性,走進出離輪迴的快樂,帶我們走向菩提心……,很多美好善樂的東西由於修定、精勤修定都會一起來了。所以這個新習慣是非常值得期待、值得養成的,值得花點心血、花點功夫把它養成。10:07

  不要擔心!努力學下去,照著經典上的這樣去聞思修,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修起來?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10:27
90.jpg
90.jpg (62 KiB) 已瀏覽 1518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