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1~100講
發表於 : 2020-10-15 , 14:35
廣論止觀初探0001-止觀要旨總說
廣論止觀初探各講連結 1~100講
1講 2講 3講 4講 5講 6講 7講 8講 9講 10講
11講 12講 13講 14講 15講 16講 17講 18講 19講 20講
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29講 30講
31講 32講 33講 34講 35講 36講 37講 38講 39講 40講
41講 42講 43講 44講 45講 46講 47講 48講 49講 50講
51講 52講 53講 54講 55講 56講 57講 58講 59講 60講
61講 62講 63講 64講 65講 66講 67講 68講 69講 70講
71講 72講 73講 74講 75講 76講 77講 78講 79講 80講
81講 82講 83講 84講 85講 86講 87講 88講 89講 90講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01-止觀要旨總說
真如老師開示
止觀要旨總說
今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全球都經歷了疫情的考驗,而很多國家現在仍然在經歷第二波疫情。在這中間,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我們盡力為往生者誦經回向,好好地安慰那些經歷了傷痛的家人、朋友。而醫生護士這些作為醫護的工作人員,今年更是極為艱辛、極具挑戰的一年,感恩他們的無私奉獻,使很多人又被救回了生命。在疫情期間,為這個世界少一分痛苦、多一些溫暖,堅持奉獻的人們,一併獻上我們的禮敬和感恩。1’26”
因為必須隔離,所以才能對抗蔓延的疫情,很多人的工作、財產、心理,其實都受到了重創或者創傷,在《入行論》中說:「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無論是在身處順境還是逆境,能夠造集善業,都是令人歡喜的,因為善因會感得樂果,是最為吉祥。所以,祈願大家努力振作,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繼續創造生命的美好,還有生命的奇蹟!2’18”
因為疫情,憶師恩轉為了線上,希望大家能夠投注真心!此時此刻,我們齊聚一堂,憶念師父、供養師父。在疫情期間,出家人努力地聞思修,居士們也從沒有間斷學習正法,以此供養令正法久住、令師歡喜,願此功德能迴向眾生,希望眾生都得到安樂!3’04”
師父在三十多年前,在漢地用漢語為我們宣講了《廣論》,並且開創了一種學習《廣論》的方式,就是廣論班。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可以說幾乎都是因為師父的恩德,今天才有機會學習到宗大師的教法。在這麼多年當中,師父在我們的心續裡,建立了對於皈依三寶、深信業果,還有出離心、菩提心的這些正知見,讓我們在心中漸漸地生起了一顆好樂希求趣入成佛之道的心,並且腳踏實地地從調伏內心、取捨業果開始修起,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師父為了讓我們更進一步學習後面的道次第所做的準備。4’10”
在大大小小的開示中,師父不遺餘力地啟發我們建立教法、饒益他人之心,比如說從一開始的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然後為我們講了許多經論,啟發我們從入道之初就能夠歡喜大乘、嚮往大乘,乃至真正地走向大乘。4’36”
像打開很多同學的《廣論》書,我們的前半部分,因為常常翻閱,顏色都是有點暗,但是後半部的止觀卻潔白如許。多年來,我們都致力於前半部分《廣論》的學習。我這本是新的,看得不明顯,我的舊書也是非常明顯,前半部都是有點暗的。所以我們致力於前半部的學習,對於《廣論》後二度還沒有正式地開始學,雖然毘缽舍那師父也有請師長為我們講過,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法師完整地聽過一遍,至於奢摩他完全沒有學。5’24”
在大乘當中最主要的修持是什麼呀?就是六度對吧?六度當中的靜慮波羅蜜,以及般若波羅蜜——有在認真聽嗎——也是禪定與證達空性的智慧,這兩點是最為甚深,也是最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基礎、還有正確的引導,然後會誤入歧途的。我們都可能有同樣的觀感,禪定極具魅力,具有難思的魅力,很多人、很多修行人一上手就想要修定,可是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前面的道次,可能就會出麻煩。比如師父就跟我們說過:有人有捨世專修之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到山上去修行,住在非常簡陋的茅棚裡邊,物質生活也降到了最低,每天打坐,可是上了座就開始昏沉。然後一年二年三年,如果十年之後去看了,哇!這個上座還是在昏沉,還是如此,如果一生如此的話,豈不是虛度了嗎?所以師父在開示中都有告訴我們,有人費了這麼大的力氣修行,費了這麼大的苦心,可是卻在昏沉的這種狀態之中修行了一生。所以,這完全是不入道的一種修行,浪費了生命是非常可惜的。7’41”
還有的人,觀想一片虛無、空白,就是好像什麼也不想,就認為自己是在修空性,甚至因此毀壞了業果的取捨。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前面的基礎,以及正確的引導所產生的過失。我的善知識們也說過:「學習止觀最重要的就是前行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最主要的就是要修習暇滿、無常,然後皈依業果。」師父這麼多年來,教導我們學習《廣論》的道次第,就是希望我們能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有資糧學習止觀。8’30”
好多年了,許多學員都非常非常希求止觀的學習,然後我也收到非常非常多學員的來信,每到一處他們就說:「我們要學習毘缽舍那!什麼時候學習毘缽舍那?」都希望能學習毘缽舍那,就學習止觀。其實,這也是師父的心願。然後這兩年來,我一直跟大家說,我們一定要開始學習止觀,今年2020年一定會開始講、開始學。很多同學對於毘缽舍那空性的法類非常地希求,而我也請示了善知識,要學習毘缽舍那,要依著次第,要先學奢摩他才如法。而且要生起毘缽舍那也一定要先生起奢摩他,所以今年我們就從奢摩他開始學習,也算是學習毘缽舍那一部分的內容。9’35”
藉著這個因緣,今天我也希望非常簡要地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止觀的概要。請大家認真聽!9’52”
提到止觀,也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奢摩他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寂止、寂住,止息沉掉,安住於所緣上,所以稱之為寂止,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的。毘缽舍那也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勝觀。勝觀是相對於誰的勝觀呢?也就是看見了比奢摩他所見更為超勝的內容,也就是透過觀察抉擇,看得比奢摩他更加地清晰,更加地透徹,所以稱之為勝觀,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10’52”
那我們修行人為什麼要學習止觀呢?這個就可以請大家翻開《廣論》336頁第7行,「如《解深密經》云」,注意喔!《解深密經》會回答我們這個問題:「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有看到吧?所以在這經典裡邊說,無論大乘還是小乘、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注意喔!不是一部分的功德而已,也不是大部分的功德,而是一切的功德,那麼所有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中無法生起止觀的品類、隨順的止觀,甚至是真正的止觀,我們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功德的。在經論當中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三摩地,而止觀就是這一切一切的總綱。12’35”
請大家再翻開《廣論》,還是337頁的倒數第3行,有蓮花戒論師所造的《修次下編》。看!《修次下編》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能遍一切勝三摩地,當說止觀雙運轉道。」佛陀雖然宣說了菩薩無量無數的等持,也就是三摩地,但是止觀能夠遍攝一切三摩地,所以應當宣說止觀雙運的道。13’24”
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既然都是止觀或隨順的止觀、止觀品類的果,那麼到底什麼是奢摩他呢?這個奢摩他有一個特色,異於我們平常狀態的一個特色,就是有輕安——至於什麼是輕安?可以在我們學習奢摩他的時候學——,喜樂、輕安;然後它這個輕安還是殊勝的輕安,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修所成的。注意!三摩地,就是奢摩他。14’16”
那麼換句話說,止息了沉、止息了掉舉,然後這種非常專一、安住在善所緣上,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這就是一個奢摩他的狀態。那麼《廣論》上怎麼定義的呢?看一看《廣論》的339頁倒數第4行,《修次中編》亦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有看到吧?這個我們就是要開始學。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內在的所緣,安住於具足歡喜以及輕安的心,就是奢摩他。15’33”
那麼奢摩他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種心的狀態?只不過它是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我們內在的所緣,然後它是安住,就是一直輕鬆地、不用費力氣地具足歡喜和輕安這樣的一個心的狀態,就是奢摩他。16’04”
那麼著名的毘缽舍那,在這兩年到處會聽到同學說:「想學毘缽舍那、想聽毘缽舍那」,那麼到底什麼是毘缽舍那呢?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就是毘缽舍那。換句話說,在奢摩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去觀察所緣境,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了輕安——注意喔!這又是一種輕安,不是奢摩他的輕安,是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的輕安,這時候就獲得了毘缽舍那,獲得了毘缽舍那的時候就獲得了止觀雙運。因為在原來的奢摩他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毘缽舍那,所以獲得了止觀雙運。17’10”
那麼在《廣論》,還是339頁倒數第3行,說:「即由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真實,是名毘缽舍那。」這個還是《修次中編》,蓮花戒論師寫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安住於奢摩他,然後思擇那個境,就是毘缽舍那。17’42”
奢摩他的定義、毘缽舍那的定義,還有為什麼會修習止觀,我們大概都聽了一下。那麼接下來會不會有一個問題,說:「我們可不可以只修毘缽舍那,或者只修奢摩他呢?」因為有的人比較相應修定,可能只想打坐,只想修定;然後有的人比較喜歡抉擇,喜歡觀察抉擇,可能只想修觀、勝觀,修毘缽舍那。可不可以只修奢摩他,或者只修毘缽舍那呢?18’34”
這個問題到哪裡去找答案呢?還是在《廣論》上,請大家看341頁的倒數第5行,《修次中編》中說:「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這個事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廣論》的這段文字在說什麼呢?比如說,在夜晚,我們去看一個很古老的牆上的壁畫,如果我們想看清楚這個牆上的壁畫,所以要點燃燈燭。可是如果風很大,即使點燃了蠟燭,我們也是看不清楚牆上的壁畫,因為那個燭火在顫動,可能在顫動的那個中間我們是無法分清楚,這個壁畫到底是看不清楚的;如果沒風,可是燈非常暗,比如就像豆粒那麼小的一點光,可是那個壁畫很大很大,我們也是很難看清全部,無法看清楚牆上的壁畫。所以它必須風也不大、燈又很亮這兩者,才能看清楚那個壁畫。同樣地,如果沒有奢摩他,我們的心就會被沉掉的風所擾動,沒法安住,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可是如果沒有毘缽舍那的話,就是沒有亮,沒有那個燭光,我們的心就像處在黑暗中,沒有光明,也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如果在黑暗中,應該一點也看不到,別說清晰了。所以必須透過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才能夠清晰地看見空性的內涵。請問為什麼要看見空性的內涵呢?那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不僅要了脫自己的,還要了脫所有有情的,所以空性一定要看清楚、一定要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學止觀二者的原因。21’24”
那麼,是否要先生起奢摩他之後,才生起毘缽舍那呢?次第是這樣的嗎?答案是確定的嗎?大家可以看看,宗大師在《廣論》上是怎麼講的,應該是在344頁,宗大師在《廣論》上引了《入行論》,在344頁正數第2行,《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所以說:「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必須要生起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毘缽舍那,不可能先獲得毘缽舍那之後再獲得奢摩他。我們也一定要依著次第,依著正確的次第來修學。22’29”
註:「毘」與「毗」為異體字,在古文裡用「毘」。根據譯場的體例,本網站在引用《廣論》原文的時候,會以「毘缽舍那」來書寫,其他非引用經典的場合則不在此限。
廣論止觀初探各講連結 1~100講
1講 2講 3講 4講 5講 6講 7講 8講 9講 10講
11講 12講 13講 14講 15講 16講 17講 18講 19講 20講
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29講 30講
31講 32講 33講 34講 35講 36講 37講 38講 39講 40講
41講 42講 43講 44講 45講 46講 47講 48講 49講 50講
51講 52講 53講 54講 55講 56講 57講 58講 59講 60講
61講 62講 63講 64講 65講 66講 67講 68講 69講 70講
71講 72講 73講 74講 75講 76講 77講 78講 79講 80講
81講 82講 83講 84講 85講 86講 87講 88講 89講 90講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001-止觀要旨總說
真如老師開示
止觀要旨總說
今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全球都經歷了疫情的考驗,而很多國家現在仍然在經歷第二波疫情。在這中間,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我們盡力為往生者誦經回向,好好地安慰那些經歷了傷痛的家人、朋友。而醫生護士這些作為醫護的工作人員,今年更是極為艱辛、極具挑戰的一年,感恩他們的無私奉獻,使很多人又被救回了生命。在疫情期間,為這個世界少一分痛苦、多一些溫暖,堅持奉獻的人們,一併獻上我們的禮敬和感恩。1’26”
因為必須隔離,所以才能對抗蔓延的疫情,很多人的工作、財產、心理,其實都受到了重創或者創傷,在《入行論》中說:「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無論是在身處順境還是逆境,能夠造集善業,都是令人歡喜的,因為善因會感得樂果,是最為吉祥。所以,祈願大家努力振作,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繼續創造生命的美好,還有生命的奇蹟!2’18”
因為疫情,憶師恩轉為了線上,希望大家能夠投注真心!此時此刻,我們齊聚一堂,憶念師父、供養師父。在疫情期間,出家人努力地聞思修,居士們也從沒有間斷學習正法,以此供養令正法久住、令師歡喜,願此功德能迴向眾生,希望眾生都得到安樂!3’04”
師父在三十多年前,在漢地用漢語為我們宣講了《廣論》,並且開創了一種學習《廣論》的方式,就是廣論班。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可以說幾乎都是因為師父的恩德,今天才有機會學習到宗大師的教法。在這麼多年當中,師父在我們的心續裡,建立了對於皈依三寶、深信業果,還有出離心、菩提心的這些正知見,讓我們在心中漸漸地生起了一顆好樂希求趣入成佛之道的心,並且腳踏實地地從調伏內心、取捨業果開始修起,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師父為了讓我們更進一步學習後面的道次第所做的準備。4’10”
在大大小小的開示中,師父不遺餘力地啟發我們建立教法、饒益他人之心,比如說從一開始的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然後為我們講了許多經論,啟發我們從入道之初就能夠歡喜大乘、嚮往大乘,乃至真正地走向大乘。4’36”
像打開很多同學的《廣論》書,我們的前半部分,因為常常翻閱,顏色都是有點暗,但是後半部的止觀卻潔白如許。多年來,我們都致力於前半部分《廣論》的學習。我這本是新的,看得不明顯,我的舊書也是非常明顯,前半部都是有點暗的。所以我們致力於前半部的學習,對於《廣論》後二度還沒有正式地開始學,雖然毘缽舍那師父也有請師長為我們講過,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法師完整地聽過一遍,至於奢摩他完全沒有學。5’24”
在大乘當中最主要的修持是什麼呀?就是六度對吧?六度當中的靜慮波羅蜜,以及般若波羅蜜——有在認真聽嗎——也是禪定與證達空性的智慧,這兩點是最為甚深,也是最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基礎、還有正確的引導,然後會誤入歧途的。我們都可能有同樣的觀感,禪定極具魅力,具有難思的魅力,很多人、很多修行人一上手就想要修定,可是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前面的道次,可能就會出麻煩。比如師父就跟我們說過:有人有捨世專修之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到山上去修行,住在非常簡陋的茅棚裡邊,物質生活也降到了最低,每天打坐,可是上了座就開始昏沉。然後一年二年三年,如果十年之後去看了,哇!這個上座還是在昏沉,還是如此,如果一生如此的話,豈不是虛度了嗎?所以師父在開示中都有告訴我們,有人費了這麼大的力氣修行,費了這麼大的苦心,可是卻在昏沉的這種狀態之中修行了一生。所以,這完全是不入道的一種修行,浪費了生命是非常可惜的。7’41”
還有的人,觀想一片虛無、空白,就是好像什麼也不想,就認為自己是在修空性,甚至因此毀壞了業果的取捨。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前面的基礎,以及正確的引導所產生的過失。我的善知識們也說過:「學習止觀最重要的就是前行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最主要的就是要修習暇滿、無常,然後皈依業果。」師父這麼多年來,教導我們學習《廣論》的道次第,就是希望我們能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有資糧學習止觀。8’30”
好多年了,許多學員都非常非常希求止觀的學習,然後我也收到非常非常多學員的來信,每到一處他們就說:「我們要學習毘缽舍那!什麼時候學習毘缽舍那?」都希望能學習毘缽舍那,就學習止觀。其實,這也是師父的心願。然後這兩年來,我一直跟大家說,我們一定要開始學習止觀,今年2020年一定會開始講、開始學。很多同學對於毘缽舍那空性的法類非常地希求,而我也請示了善知識,要學習毘缽舍那,要依著次第,要先學奢摩他才如法。而且要生起毘缽舍那也一定要先生起奢摩他,所以今年我們就從奢摩他開始學習,也算是學習毘缽舍那一部分的內容。9’35”
藉著這個因緣,今天我也希望非常簡要地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止觀的概要。請大家認真聽!9’52”
提到止觀,也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奢摩他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寂止、寂住,止息沉掉,安住於所緣上,所以稱之為寂止,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的。毘缽舍那也是梵文的音譯,義譯就是勝觀。勝觀是相對於誰的勝觀呢?也就是看見了比奢摩他所見更為超勝的內容,也就是透過觀察抉擇,看得比奢摩他更加地清晰,更加地透徹,所以稱之為勝觀,這是從字面上來解釋。10’52”
那我們修行人為什麼要學習止觀呢?這個就可以請大家翻開《廣論》336頁第7行,「如《解深密經》云」,注意喔!《解深密經》會回答我們這個問題:「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有看到吧?所以在這經典裡邊說,無論大乘還是小乘、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注意喔!不是一部分的功德而已,也不是大部分的功德,而是一切的功德,那麼所有一切的功德,都是止觀的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中無法生起止觀的品類、隨順的止觀,甚至是真正的止觀,我們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功德的。在經論當中宣說了無量無邊的三摩地,而止觀就是這一切一切的總綱。12’35”
請大家再翻開《廣論》,還是337頁的倒數第3行,有蓮花戒論師所造的《修次下編》。看!《修次下編》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能遍一切勝三摩地,當說止觀雙運轉道。」佛陀雖然宣說了菩薩無量無數的等持,也就是三摩地,但是止觀能夠遍攝一切三摩地,所以應當宣說止觀雙運的道。13’24”
大小乘一切世出世間的功德既然都是止觀或隨順的止觀、止觀品類的果,那麼到底什麼是奢摩他呢?這個奢摩他有一個特色,異於我們平常狀態的一個特色,就是有輕安——至於什麼是輕安?可以在我們學習奢摩他的時候學——,喜樂、輕安;然後它這個輕安還是殊勝的輕安,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修所成的。注意!三摩地,就是奢摩他。14’16”
那麼換句話說,止息了沉、止息了掉舉,然後這種非常專一、安住在善所緣上,被殊勝的輕安所攝持的,這就是一個奢摩他的狀態。那麼《廣論》上怎麼定義的呢?看一看《廣論》的339頁倒數第4行,《修次中編》亦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有看到吧?這個我們就是要開始學。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內在的所緣,安住於具足歡喜以及輕安的心,就是奢摩他。15’33”
那麼奢摩他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種心的狀態?只不過它是止息了對外境的散亂,恆常相續地趣入我們內在的所緣,然後它是安住,就是一直輕鬆地、不用費力氣地具足歡喜和輕安這樣的一個心的狀態,就是奢摩他。16’04”
那麼著名的毘缽舍那,在這兩年到處會聽到同學說:「想學毘缽舍那、想聽毘缽舍那」,那麼到底什麼是毘缽舍那呢?在奢摩他的基礎上,被抉擇力引生的殊勝輕安所攝持的智慧,就是毘缽舍那。換句話說,在奢摩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去觀察所緣境,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了輕安——注意喔!這又是一種輕安,不是奢摩他的輕安,是透過觀察抉擇的力量引生的輕安,這時候就獲得了毘缽舍那,獲得了毘缽舍那的時候就獲得了止觀雙運。因為在原來的奢摩他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毘缽舍那,所以獲得了止觀雙運。17’10”
那麼在《廣論》,還是339頁倒數第3行,說:「即由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真實,是名毘缽舍那。」這個還是《修次中編》,蓮花戒論師寫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安住於奢摩他,然後思擇那個境,就是毘缽舍那。17’42”
奢摩他的定義、毘缽舍那的定義,還有為什麼會修習止觀,我們大概都聽了一下。那麼接下來會不會有一個問題,說:「我們可不可以只修毘缽舍那,或者只修奢摩他呢?」因為有的人比較相應修定,可能只想打坐,只想修定;然後有的人比較喜歡抉擇,喜歡觀察抉擇,可能只想修觀、勝觀,修毘缽舍那。可不可以只修奢摩他,或者只修毘缽舍那呢?18’34”
這個問題到哪裡去找答案呢?還是在《廣論》上,請大家看341頁的倒數第5行,《修次中編》中說:「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這個事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廣論》的這段文字在說什麼呢?比如說,在夜晚,我們去看一個很古老的牆上的壁畫,如果我們想看清楚這個牆上的壁畫,所以要點燃燈燭。可是如果風很大,即使點燃了蠟燭,我們也是看不清楚牆上的壁畫,因為那個燭火在顫動,可能在顫動的那個中間我們是無法分清楚,這個壁畫到底是看不清楚的;如果沒風,可是燈非常暗,比如就像豆粒那麼小的一點光,可是那個壁畫很大很大,我們也是很難看清全部,無法看清楚牆上的壁畫。所以它必須風也不大、燈又很亮這兩者,才能看清楚那個壁畫。同樣地,如果沒有奢摩他,我們的心就會被沉掉的風所擾動,沒法安住,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可是如果沒有毘缽舍那的話,就是沒有亮,沒有那個燭光,我們的心就像處在黑暗中,沒有光明,也無法清晰地看見空性,如果在黑暗中,應該一點也看不到,別說清晰了。所以必須透過修學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才能夠清晰地看見空性的內涵。請問為什麼要看見空性的內涵呢?那為什麼要修行?要了脫生死,不僅要了脫自己的,還要了脫所有有情的,所以空性一定要看清楚、一定要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學止觀二者的原因。21’24”
那麼,是否要先生起奢摩他之後,才生起毘缽舍那呢?次第是這樣的嗎?答案是確定的嗎?大家可以看看,宗大師在《廣論》上是怎麼講的,應該是在344頁,宗大師在《廣論》上引了《入行論》,在344頁正數第2行,《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所以說:「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必須要生起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毘缽舍那,不可能先獲得毘缽舍那之後再獲得奢摩他。我們也一定要依著次第,依著正確的次第來修學。22’29”
註:「毘」與「毗」為異體字,在古文裡用「毘」。根據譯場的體例,本網站在引用《廣論》原文的時候,會以「毘缽舍那」來書寫,其他非引用經典的場合則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