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01-0028(毗缽舍那)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0001-0028(毗缽舍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講 2講 3講 4講 5講 6講 7講 8講 9講 10講
11講 12講 13講 14講 15講 16講 17講 18講 19講 20講
21講 22講 23講 24講 25講 26講 27講 28講

廣論止觀初探-唯奢摩0001:他不應喜足{毗缽舍那-起}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唯奢摩0001


講次 | 0001(2024-05-04 ~ 2024-05-10)
標題 | 唯奢摩他不應喜足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2 ~ P399-L3如是唯以……不應喜足。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0001-0153講,奢摩他章)。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大家好!今天終於要開始學習毗缽舍那了,很開心吧!回想到很多年前,我自己多次地祈請常師父為我們宣講毗缽舍那,還有宣講奢摩他,那時候師父總是說:「哎呀!我年紀大了,以後你來講。」當時我自己想:這怎麼可能!結果時間就迅速、迅速地來到了現在。在那之後,我也又跟仁波切啟白:「這個毗缽舍那要怎麼辦?」然後仁波切也說:「那你就講吧!」我在想:從一開始師父講《廣論》到現在,大家知道已經三十多年了,有一些老學員學了三十多年的道次第,天天渴望著學習毗缽舍那,這一天終於來了,來之不易!01:24

  前面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學完了第一輪的奢摩他,在那個中間我也一邊在講奢摩他、一邊在看毗缽舍那,中間也有請問仁波切說:「有些同學他的基礎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聽聞空性,沒有學完前面的共道,但他特別、特別地希求毗缽舍那,那該怎麼辦呢?」然後仁波切想了想,就教誡我們說:要在學習毗缽舍那之前學一遍《道次第略義》,串習過一遍前面的道次第才能夠學習毗缽舍那。所以想要聽毗缽舍那的同學,至少把《道次第略義》聽幾遍,這是要求!02:09

  我自己也把這次學習毗缽舍那,視為一個珍貴的學習機會,在不清楚的地方,也會多次地請問師長,也和寺院裡的法師們討論、學習。因為毗缽舍那的義理要再再地加以抉擇,長時間地對經論以及認識自心的這種所破要持續地用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是要精進地、不懈地、長久地、反覆地多次的學習。所以在學習之前,希望我自己和大家一起能夠殷重地發心: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一定要速疾成佛;為了成佛,一定要知道成佛的因,那就必須聽聞正法才能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懷著大乘的動機,具足聽聞軌理,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來學習毗缽舍那。03:05

  好吧!那我們就開始囉!請把《廣論》翻到399頁。因為這裡邊有一些要改譯的,所以我還是用改譯的,屆時會把改譯的給大家再印出來。03:22

  過去曾經有四位祖師對於《廣論》的毗缽舍那寫過箋註,合刊之後,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四家合註》。這四位祖師分別是──知道了吧?巴梭尊者、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以及札帝格西。我們在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候,會參考一部分《四家合註》,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廣論》的原文。03:46

  看399頁,《廣論》第2行,看文:03:54
如是唯以如前已說正奢摩他,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復離沈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04:14
  有了如同前文所說的寂止,「如前已說」的「前」是指什麼?就是指前面奢摩他章。生起了前面奢摩他章所說的寂止──這是有一個明顯的切點──那麼寂止是什麼樣呢?再複習一下:寂止是一種怎樣的心識、怎樣的一種狀態呢?就是我們的心對著所緣境,比如說我們要觀想釋迦佛像,當我們緣著這尊佛像的時候,「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故隨所安而住,具無分別」,我們的心能隨心所欲地安住在哪裡啊?佛像上,隨心所自在。這個隨心所自在,以後可以暢想一下到多自在呢?比如說我們一座想要觀想佛像,或者靜坐三個小時,乃至六個小時,我的心都能夠隨我想像地那樣,隨心所欲地安住在我想觀想的這一尊佛像上、這個境界之上。而且它還是有條件的──在安住的時候,當下沒有任何的分別。05:40

  注意喔!這裡邊強調安住分的力量,心能夠安住在境界上的這種力量──牢牢地安住在境界上的力量,這就叫「安住分」,這是真正的奢摩他所獲得的力量。這個安住是指除了善所緣,沒有其他的分別了!就是心裡只有佛像。這裡邊所說的「無分別」,並不是指沒有分別心或者不是分別心,事實上許多奢摩他也都還在分別心的範疇。06:18

  那麼這裡邊的「無分別」要怎麼理解呢?這裡的無分別是指內心遠離了掉舉,所以能隨心所欲地安住於一個所緣、一個善所緣。在那個善所緣之上,想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想要內心安住在哪個所緣,心就非常地聽話,乖乖地安住於哪個所緣上,不會散逸到所緣以外的其他地方,這就是無分別。這是第一個奢摩他具足的一個條件,也是一個差別。06:55

  第二個是「復離沈沒具足明顯」,這裡邊闡述什麼啊?明顯分。當我們的心緣在境界上的時候,不僅僅能緣在境界上,而且心在緣著對境的當下──注意喔──極為清楚明晰。如果你緣想這個佛像極為清楚明晰的話,它一定要遠離沉沒才做得到,對不對?沉沒又分兩個,粗分沉沒和細分沉沒兩種。可能現在我們在教理上先了解有這兩種,具體用功的時候,比如說粗分的沉沒什麼樣、細分的沉沒什麼樣,你在靜修的時候就會在心上直接認識它──在相續上,對吧?遠離了粗細的兩種沉沒,才有明晰清楚的明顯這一分在我們的觀境中現起了,對吧?這個稱之為什麼?稱之為「明顯分」。真正的奢摩他必須具足安住分和明顯分這兩個條件。遠離沉沒,執取相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具有清晰的差別,這是第二個條件。08:10

  那麼第三個差別是什麼?「又具足喜樂勝利差別」。這個勝利的差別還記不記得是指什麼了?這個勝利就是指難能可貴的喜樂,「喜」是指心輕安的歡喜,「樂」是指身輕安的安樂。無論是身輕安的安樂,還是心輕安的歡喜,都是修持寂止的利益。就是說你要得到什麼好處呢?就是你的身心都這麼歡喜,所以喜樂是勝利的差別。08:51

  以前談到我們想達到身心快樂無憂的很多條件,比如說:有人說動聽的話給你,或者你想要有什麼、什麼都實現了,想要這個、那個物質上的都實現了;但是還有一種就是需要一個蒲團,需要一個正確的教授──之前要學教法,然後在蒲團上打坐,生起奢摩他也一樣快樂無憂!但是此處生起奢摩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此生快樂無憂,是為了解脫及一切智智的必修條件──就是空性,對吧?所以獲得奢摩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具有非常多的勝利,也是讓我們心馳神往的一個目標。09:40

  但是獲得了具有三個差別的寂止之後,可不可以以此為足呢?大師叮嚀我們說:「不應喜足。」這樣夠不夠呢?雖然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寂止之後,身心會感到無比地舒適、愉悅,好像天堂一般無比地安樂,即使處在這樣快樂無憂的狀態下,遠遠還是不夠的,因為離我們想要得到的究竟快樂還是相差甚遠,所以大師說不應喜足。10:13

  在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大師說不應喜足,那麼是否意味著得到奢摩他是很容易滿足呢?為什麼得到奢摩他容易感到喜足?這中間有什麼險路歧途嗎?10:30

  「又具喜樂勝利差別」,這當中的喜樂,一般的「靜慮支分」分為三種,哪三種啊?對治的支分、勝利的支分,以及依處的支分。比如說第一靜慮根本定,具有尋伺對治的支分,以尋伺對欲界離欲,所以尋伺是對治的支分;對欲界離欲後,就能獲得一種勝利,就是喜受,所以喜受是勝利的支分;對治及勝利的支分都是建立在一個依處之上,那個依處或基礎是什麼呢?就是三摩地,所以三摩地是依處的支分。11:21

  這裡邊的喜樂如果理解為喜樂的感受,那麼奢摩他不一定具足喜樂的支分,比如第四靜慮以上的根本定因為不具有喜樂或樂受,所以不具有喜樂的支分。而妙音笑大師將此處的喜樂解釋為輕安的喜樂,如果喜樂是指輕安的喜樂,所有奢摩他都必須具足輕安,所以就必須具足此處的喜樂。關於喜樂的內涵與安立的方式,在五大論中有詳細的辨析,以後我們可以繼續地學。12:00

  三摩地是不是奢摩他呢?三摩地並不等於奢摩他,平常我們能專注在一個所緣上,都是依靠著三摩地這個心所的力量。比如當我們專注地看書,甚至專注地凝視著天上的流雲。當我們經過修鍊,獲得身心輕安的時候,三摩地才會成為奢摩他。所以,奢摩他一定是三摩地,但三摩地不一定是奢摩他。12:34

  獲得奢摩他的行者會產生身心的殊妙輕安,獲得能夠專一所緣的這個堪能性──就是這個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你們猜是什麼?有沒有猜到?就是能壓伏煩惱,令煩惱暫不現行。令煩惱暫不現行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清清淨淨地好像沒有煩惱一樣,因為它不現行嘛!就像你屋子裡邊沒有垃圾,看起來非常非常地整潔和乾淨。至於那個垃圾是藏到什麼地方了?可能藏到一個地方,那就不知道了!13:20

  依據奢摩他的層次,所能夠壓伏的煩惱也會有不同層次的級別。這個輪迴世界,大家都知道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它們有各自所屬的煩惱。那欲界的煩惱,大家覺得是粗的還是細的?顯然是最粗的。色界就在中間了,色界是其次;無色界的煩惱是最輕的。色界又分成幾個靜慮啊?第一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四重天。無色界又分成幾重天?四重天──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和有頂四重天。14:04

  當獲得了色界定,修習粗靜相,也就是修第一靜慮是寂靜妙樂的,欲界是什麼?欲界是粗劣的。透過如此地修持,我們嘗過寂靜的妙樂,還能對這種粗劣的欲界的樂有興趣嗎?沒有!所以透過這樣的修持之後,我們就會對欲界五光十色的,原來好像對我們很有誘惑力的那些煩惱離欲──就離開了,它不能再綁住我們,所以欲界的有些煩惱就暫時不會再來打擾我們了。那同理可推──就是往上走──每往上一層的粗靜相的禪定就能夠多壓伏一層煩惱。但是即便如此,粗靜相能壓伏的煩惱有沒有限度呢?它不是無限的,它是有限度的。因為三界最高天就是有頂天,都是輪迴所攝,它只能壓伏到無所有以下的煩惱,無法壓伏到有頂天的煩惱,最高天壓伏不了。15:21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禪定會受到它的所依身,也就是異熟身的這個限制,比如說世間的禪定無論修得再再怎麼堅固,最終它的力量都會消盡。就算是多長呢?時間可能是八萬四千大劫,有頂天的天人的壽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你生到那麼高的天上,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都沒有任何作意、沒有思考任何事情,八萬四千大劫也會不會消盡啊?會不會剎那、剎那消盡?也會有消盡的一天。等到定力消盡了之後,那個有情怎麼辦?他肯定是要從定而起呀!出定的時候,原來壓伏煩惱的力量是靠什麼?靠定力,那壓伏煩惱的力量就消失了。消失了的時候,這個時候下界的煩惱會不會再度生起?就全出來了!為什麼?因為它們只是暫時地壓伏現行,所以下界的煩惱再度生起的時候,就繼續牽引著這個修了那麼長、那麼長定的有情,他在輪迴裡再度地受生。很顯然只有禪定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對不對?我們必須進一步地希求於空性的修為。16:55

  好!今天就講到這兒。16:58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2-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2-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來源:毗缽舍那0002

講次 | 0002 (2024-05-11 ~ 2024-05-17)
標題 | 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毗缽舍那002)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3 ~ P399-L4應於實義……解脫三有。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0001-0153講,奢摩他章)。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上一講我們探討過一個問題:大師說不應喜足,那麼是否意味著得到奢摩他是一件很容易喜足的事呢?是對所有人嗎?還是對某些人?那為什麼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這中間的險路歧途是什麼?分析一下!00:37

  試想一下,得到了奢摩他之後,現行煩惱都暫時壓伏了,心裡清清靜靜的,這樣的日子過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五十年、七十年之後,都沒有生起煩惱,那會不會很容易讓這個修行者認為:「啊!煩惱是不是都被我掃蕩乾淨了?被斷除了吧!因為都不出現了!」所以他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解脫了,或者就誤認為這麼修下去,煩惱就會一層又一層地解脫,因此,他現在就已經是生命很高的境界,就是沒有煩惱,他還要再追求真正能斷除煩惱的空性嗎?他不會再追求了!因為這已經是最高境界,對不對?這個誤會就是修習奢摩他非常容易引生的那個岔路、歧途、險處、悲劇等等,一堆詞可以用在這上面。01:47

  所以許多外道修種種苦行,那些修行的人,他也想獲得,因為生老病死啊!沒人想經歷生老病死,他們也辛辛苦苦地修苦行,所追求的解脫之道就沒有空性啊!就是這種奢摩他。乃至於有一些內道徒──我們佛教徒,要不了解,都有可能因為得到奢摩他而自己誤認為證得空性了!就是把定和慧完全地混淆,他認為得到奢摩他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解脫、證到了空性,成為聖者了!因為煩惱不現起來的感覺太容易被誤認為是解脫,時間那麼長都沒有現起。其實根據有經驗的佛菩薩,就是已經證得空性、徹底鏟除煩惱的佛菩薩的看法,那根本不是鏟除煩惱的境界,對不對?功夫沒有到那個時候。02:49

  所以《弟子書》中有說:「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沒有任何一趣、任何的天道我們不曾受生過,因此無始劫來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其實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人的心裡都一顫: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人因此而解脫!可能我們用我們那個心去想這是一個很難成立的事情,但這個經典都是佛菩薩講的,他們有聖言量,他們看什麼東西都不是顛倒的,有清澈的洞見──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因此而解脫。所以大師在此特別、特別地叮嚀我們,前面學的奢摩他很殊勝、很殊勝,但是「不應喜足」!03:47

  不應喜足,應該做什麼?那更進一步應該怎麼修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03:54

  一起翻開《廣論》399頁,該第幾行了?第3行。我們一起看原文:04:06
應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04:14
  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首先引發對於真實性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之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04:29

  大師為我們宣說了接下來要修的次第,先對於真實義,也就是空性,引發正確無誤的定解的智慧。首先對這個事你要有個正確的看法,對不對?要學習,引發──從我們的相續中引發。所以先要正確地證達空性,接下來再去修習毗缽舍那。04:52

  在《心類學》當中,證達與定解是同義的。肯定有人問說:「什麼叫證達啊?」證達與定解是同義。無論是證達還是定解,都分兩種層次:一種是用分別心證達,另一種是什麼?現前證達。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比較不清晰。那現前證達呢?就是很清晰的,就像眼睛看到手一樣、就像我看到你一樣,是非常清晰的。05:19

  那麼義共相又是什麼?學過的同學應該知道。分別心是必須要透過義共相來證達的,所謂的「義共相」到底是什麼呢?在《攝類學》的定義中為:「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比如說我們都參訪寺院嘛!假如我們去參訪了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或者我們聽別人介紹,或者是看了照片,結束之後,你晚上想想「我今天去了那個巍峨的華藏樓」,就會好像在腦海裡浮現出來了華藏樓的影像。那個影像是不是真正地矗立在月稱光明寺的那個華藏樓呢?它不是啊!它是我們腦海中的──是在分別心中卻會顯現為華藏樓,它與華藏樓是一。這樣的影像就是華藏樓的什麼?義共相。對吧?06:25

  所以一開始引發無倒決定勝解,一定是透過什麼能夠引發的這個對空性的決定定解?要親近善知識,要聽吧!要透過聞思。聞思之後我們用什麼智慧?用比量、用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這也就是宗大師在毗缽舍那中講述的次第,次第!先告訴我們空性正確的理解,接著再告訴我們毗缽舍那要怎麼修。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如果又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那就可以進一步做那件我們最高興的事情──摧壞生死的根本,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07:12

  而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就是如果不按照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呢?我們一起看一下原文。「若不爾者」,你看宗大師從正反兩方面說:07:24
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07:34
  為什麼在寂止的基礎之上,一定要修習勝觀呢?如果不在寂止的基礎上修勝觀,認為只要獲得寂止就夠了,由於僅僅這樣的寂止、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通的,外道也能獲得這樣的定;只串習這樣的定,無論再怎麼串習,也就會像外道他們的道一樣,只能暫時──注意──只能暫時降伏有頂天的下地以下大多數的現行煩惱,不能徹底地正斷煩惱的種子,所以終究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08:14

  這裡邊的「有頂天的下地以下」是指無所有處天以下,有頂天又稱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無色界中的什麼?第四重天。由於是三界中的頂端,所以稱為什麼?那個名字──有頂!雖然達到了三界中的頂端,但依然還在什麼?死主的口中,是被輪迴所攝的,依然不得自在的,到時候就得去死了。08:43

  所以「有頂天的下地」就是指有頂天的下一重天,比有頂天再低一重天,就是無所有處天。由於無所有處天是無色界的第三重天,僅次於有頂天,所以稱為有頂天的下地,好像地下室一般。只串習寂止,最高也只能暫時降伏無所有處天以下粗分現行的煩惱。注意喔!只是粗分的現行煩惱,不是所有的現行煩惱,例如像我執啊,只透過串習寂止是完全無法令我執不現行,沒辦法!更不用說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寂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修學勝觀。09:33

  如果獲得了奢摩他,卻不進一步證得空性、修習毗缽舍那,那麼單純的三摩地是與外道共的,只修習單純的三摩地,也就像外道的道一樣。即便我們是佛教徒,也生起了奢摩他,雖然在皈依、戒體、出離心、菩提心這方面是勝出外道的,但是這種三摩地跟外道是一樣的,沒有勝出外道。因為僅僅只修學這樣的奢摩他,最終都一樣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無法解脫三有,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10:10

  所以為了出離生死,更進一步地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10:23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3-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3-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講次 | 0003 (2024-05-18 ~ 2024-05-24)
標題 | 智慧永害愚癡種子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4 ~ P399-L7如修次初……行修此定。」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毗缽舍那,請大家打開《廣論》399頁第4行。每次都要注意發心喔!00:23

  前面大師有講過,一定要在寂止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修習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否則只有寂止的話,寂止是與外道共通的,只串習了寂止完全無法斷除煩惱的種子,從三有中解脫。所以接下來大師引了《修次初篇》作為依據,證成上面的立宗。我們一起看原文:00:50
如是亦如《修次初篇》云:「如是既於所緣心堅固已,應以智慧觀察。如是若能發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癡種子。若不爾者,如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斷惑。01:13
  《修次初篇》是哪位論師造的,還記得嗎?是蓮花戒論師所造的。蓮花戒論師造了《修次》初、中、後三篇,《初篇》是其中的第一篇。在《修次初篇》中也說:獲得對於所緣內心堅固安住的寂止之後,更進一步應該怎麼做呢?應當以證達無我義理的智慧來觀察而修持空性。透過這樣的修持會生起智慧的光明,什麼樣的智慧呢?具有清晰地了知真實性的智慧光明的勝觀,用這樣的勝觀才能夠完全地斷除愚癡的種子──「永害」嘛!02:07

  霞瑪大師所著的《毗缽舍那釋難》中,有解釋說:這裡邊結合了光明與黑暗的譬喻,來宣說智慧與愚癡的關係。我們學習《攝類學》的時候,有學到光明與黑暗之間的關係:在某個地方光明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消失是同時的;在某個地方光明即將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即將消失也是同時的;在某個地方光明已經出生,與光明所遣除的黑暗已消失也是同時的。就三段對吧?意思是說,在任何地方只要光明一出現,光明所遣除的黑暗是不是就立刻消失?就會消失。02:51

  那麼出現證達空性的智慧的光明一出生,就會遮破無間道相對應的所斷,當現證空性的這個無間道一出生,那麼無間道相對應的所斷煩惱就會被遮破,這一點跟光明與黑暗是一樣的──有我沒你、有你沒我,一定是這樣的。所以在這裡才會用光明來比喻現證空性的智慧。03:17

  那「無間道」是什麼呢?大家再學習一點。無間道是指「下一剎那就會脫離相對應的所斷的道」。在無間道的下一剎那就會獲得正解脫道,從相對應的所斷中解脫。比如說見道無間道是見斷煩惱的正對治,加行道的菩薩在獲得大乘見道無間道的那一刻,會成為什麼?就會成為大乘聖者。見道無間道只有一剎那,見道無間道的下一個剎那,就會出生見道正解脫道,從見道所斷的煩惱中怎麼樣?解脫了。見道所斷的煩惱,包含了疑惑、邪見、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以及其他遍計的煩惱。見道的時候斷除了見斷的煩惱,之後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會漸次地斷除修斷的煩惱,最終會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04:35

  注意!這裡邊講到的「永害」是什麼?什麼是永害?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為「以永不復生的方式斷除」,就是永遠不能再生出來了;意思就是一旦斷除了愚癡的種子,這個種子就不會再出生了。注意喔!一旦斷除了愚癡的種子,這個種子就再也不會出生了!對比一下我們平常的經驗,平常我們對治煩惱的時候:欸!一段時間之內煩惱好像不現行了,感覺上好像消失了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因為遇到了某一件事,或某一個人,哎呀!非常地不順、非常地鬱悶,煩惱又會再度地襲來。這事情就是周而復始、周而復始地發生,所以我們會認為:會有沒有煩惱一的天嗎?會有沒有痛苦的一天嗎?我們不敢奢望。但是如果生起證達無我的勝觀,進而永害愚癡的種子,一旦斷除之後,愚癡的種子就徹底地在我們的心續裡消失了,永遠不會再出現了,這就是「永害」,或者什麼?「從根本上斷除」,就是那個煩惱的力量的源泉斷掉了。05:57

  所以如果沒有修習勝觀,而是獲得寂止就滿足了,就會像那些外道無法斷除煩惱一樣,或者像修錯的我們自己的師兄弟一樣,只有禪定、只有等持是無法連根斷除煩惱的。06:13

  好!我們再往下看:06:15
如經中云:『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06:29
  接著在《修次初篇》中,蓮花戒論師引了經典上的依據。經典中說:「哎呀!世上的人們啊!雖然修持了定」,也是非常不容易,修持了定。這裡的「世間的人」是指什麼?就是指凡夫啊!凡夫還沒證得空性之前,不會修持證得空性的寂止,只會修持沒有證得空性的寂止,由於沒有佛陀的口訣教授,無論再怎麼修持、再怎麼修持,他們都無法摧壞我想。這裡的「我想」就是我執,就是指那個萬惡的、我們最急想要消滅的輪迴根源──執取「我」的想。07:11

  即便是暫時壓伏了現行煩惱,但是只修定無法斷除我執,所以在這樣的修行者心中,煩惱一定會再度現行。而且煩惱會再度地增長,變成了強烈的襲擾,令這樣的修行者無法自主,煩惱再度強烈生起,就會造業而繼續在生死的瀑流中無助地飄流。07:39

  所以佛陀在經典裡,舉了那個增上行外道修定之後又退失的例子。記得吧?增上行的公案,我們在學奢摩他的時候一起學習過──那個悲劇。要不要複習一下?複習一下嗎?這個增上行外道,也叫勝行。增上行外道是在佛世的時候,看到佛陀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他就想要跟佛陀競爭,然後就去努力地修定。後來修成了三摩地,獲得了身輕安、心輕安,甚至是八種靜慮都獲得了。當他出定的時候,由於多年長時間的入定,使他的頭髮長得很長、很長,結果老鼠吃掉了他的頭髮。他出定之後一看:「誰破壞了我的髮型?」就生起了瞋心。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沒有斷除煩惱種子!雖然他這個煩惱並沒有起現行──在修定的時候沒有起,但是煩惱在不在呀?在的。08:42

  所以如果只修定的話,就像增上行外道一樣,雖然暫時地把這個煩惱像捆住一樣,也壓伏著了,但是他沒有斷除煩惱,還終究會現行。這是一個悲劇的例子。那麼這個例子要告訴我們什麼?就是不能再走上這樣的彎路,一定要希求一個徹底把煩惱和痛苦從根本上斷除的智慧和方法,用我們的身心去修鍊這樣的智慧和方法,真正地達到無苦的境界。09:23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09:29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5-18 092037.jpg
螢幕擷取畫面 2024-05-18 092037.jpg (44.67 KiB) 已瀏覽 1206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4-唯無我慧能斷三有根本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4-唯無我慧能斷三有根本



講次 | 0004 (2024-05-25 ~ 2024-05-31)
標題 | 唯無我慧能斷三有根本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9-L7 ~ P400-L2此中說言……三有根本。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會接著學。在學習之前,請大家端正自己的發心,為成就無上正等菩提而來聽聞毗缽舍那。為什麼要成就無上正等菩提呢?因為要救自他於輪迴的苦海之中,像釋迦佛或者無量諸佛那樣,我們要發這樣的心。00:43

  今天我們要學習《廣論》的399頁,有沒有找到?第7行。有看到的話,就跟我一起看原文。看原文喔!01:00
此中說言「雖修三摩地」者,謂如前說,具無分別、明等差別妙三摩地。雖修習此,然終不能斷除我執,故云:「然彼不能壞我想。」01:19
  這一段是大師為我們解釋《修次初篇》裡面所引的這段經文。經典中說:「雖修三摩地」,是指前面所說的哪一種三摩地?它是要具足無分別還有明晰等等特徵的這個三摩地。雖然修持具有無分別、清晰還有喜樂的三摩地──就是得到這個三摩地的時候,他內心也是愉悅無比的──即便是這樣,還是無法斷除我執,就提到:「然彼不能壞我想。」就是再怎麼修持禪定,只透過定力,完全無法破壞輪迴根本的這個我執,所以定力碰到我執是一點辦法都沒有!02:16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原文。02:20
由其我執未能斷故,其後仍當生諸煩惱,故云:「其後仍為煩惱惱。」02:29
  由於沒有斷除我執,所以之後仍會生起煩惱,「其後仍為煩惱惱」,之後還是會被煩惱強烈地襲擾,只憑藉著三摩地的力量,是無法斷除我執的。雖然在生起三摩地的當下──不是有那個增上行外道嗎?他有能力進入有頂的根本定喔!這是三界中最高的禪定了,透過有頂的根本定,能夠暫時地降伏無所有天以下的這個粗分煩惱,但是因為沒有斷除煩惱的根本,之後由於種種的因緣──這種種的因緣就多了!比如說外在環境的改變啊,還有一個就是壽命將盡啊、定力消退等等之後,他還是會在心續中生起種種煩惱。03:32

  不知道大家學到這裡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個疑問,說:透過修行,可以獲得色界與無色界定,那麼所謂的無色界與色界,是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安立的呢?所謂的色界,可以分為四重天,色界有一個位置,但是無色界中並沒有這種具體的位置。哪個界裡邊有位置?色界。那無色界有沒有具體的位置?指不出來,沒有!也就是無色界並沒有所謂的高低處所的差異。04:03

  如果我們想要投生到無色界的話,我們必須要降伏心續中色界煩惱的現行,透過修持無色界近分定來降伏色界的粗分煩惱,而獲得無色界的根本定,來世就會投生到無色界。投生到無色界的天人的壽命會變得非常非常長,無色界的天人,大家可以想想,他有沒有色身呢?他沒有色身的,就是沒有身體,他只有什麼呀?受、想、行、識四蘊,他沒有色蘊,他本身就是處在一個無色界的狀態中。04:37

  投生到無色界之後,無色界的天人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想想他們都在做什麼呢?不像我們這樣,啊!一會兒吃飯、一會休息,一會又去做這個、做那個;無色界的天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安住在禪定當中,等到他的業力消盡之後,還是必須趣向來生。因為他沒有降伏老、死,所以他還是要趣向於來生。05:07

  如果投生到無色界有頂天天人的壽命,知不知道是多少啊?你們有沒有答對的?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我們想像一下:人壽一百年,啊!我們覺得有點短,但是要如果有百歲以上,我們都說:「啊,您老高壽了!」你看!有頂天的天人他們的壽命是八萬大劫,那簡直不可想像地長!但是因為他多半都在修禪定,在入定的感覺中卻是很短的時間,短到什麼程度呢?有可能一下子就過了。但因為他在八萬大劫中都沒有思考,注意喔!都沒有思考喔!就是處在類似空白的這樣一個狀態中。06:02

  我們可以稍微思考一下:你空白、發呆半日,然後下午是不是有點遲鈍呢?如果你發呆二十天,然後可能就覺得有點不靈光;如果你發呆個八年,就是空白八年,那第九年的時候,你學什麼東西會很靈光嗎?注意喔!這裡邊發呆,是處在類似空白的這個狀態,他修定那個狀態是八萬大劫都沒有思考喔!八萬大劫中都沒有思考,所以來世無論他投生在哪裡,都會變得極度愚癡。可以想喔!用那麼大的力氣修禪定,然後生到這麼高的天上,八萬大劫不能思考!然後到投生業力顯現,該怎麼顯現怎麼顯現,投生到其他不管哪一道都會變得那麼愚癡。就想想那你修這個定做什麼呢?這是沒學明白吧!對不對?沒有學明白。07:11

  好!我們再往下看。到哪兒啦?「設作是念」了,是吧?07:16
設作是念:若爾由修何等,能得解脫耶?即前引經無間又云:「設若於法觀無我」等,謂若觀察無我之法,能生智慧了無我義。07:33
  接下來就是想了,出現了一個想法了,想什麼呢?說:「如果只用這種修定、這種等持,它不能斷除煩惱、也不能獲得解脫,那麼要透過修持什麼道才能獲得解脫呢?」大師回答說:「緊接在這段經文之後,如同先前在奢摩他的章節所引述的『設若於法觀無我』等,是指如果在獲得寂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分別觀察無我之法,進而發起理解無我義理的智慧。」這段經文在《廣論》343頁第8行有引過,就是《三摩地王經》中說:「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雖然譯文略有不同,但內涵是完全、完全相同的。08:35

  我們接著看原文:08:38
又云:「既觀察已若修習。」謂已獲得無我見者,將護修習無我正見。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謂「此因即能得涅槃或解脫果。」08:54
  這段經文的第二句「既觀察已若修習」,這句話是指獲得了無我正見之後,就按照所獲得的定解而維繫正見,並且要什麼?修習勝觀。獲得了無我正見之後,要將護無我正見,也就是要守護著、保護著無我正見。用那個正知力在看,對吧?我們生起了無我正見之後,應該要懂得如何保護這種正見──保護!我們都覺得說:「我要保護這個、保護那個……。」像父母親就想要保護小孩,老師也想保護學生,那麼一個修行者,這個時候要懂得如何去保護我們生起的這種正見。為了這個正見不要退失,應該要持續地串習無我正見。持續地串習是什麼?就是大家都知道,像背書一樣,欸,不停地唸一唸;那這個串習,是對境的時候你要去觀察。10:06

  那麼修持這樣的勝觀──注意喔──修持這樣的勝觀會成為什麼的因呢?就是第三句,對不對?「此因能得涅槃果」。什麼因啊?這句話是指「獲得涅槃或者解脫果位的因,就是這個證得空性的勝觀」。那麼透過修學證達無我的勝觀能獲得什麼樣的結果呢?能夠獲得涅槃,還有什麼呀?及解脫的果位。10:43

  那又問了,說:「什麼是『涅槃』呀?」斷除煩惱障的擇滅,就是涅槃的定義。涅槃是梵文的音譯,它義譯為「超越憂惱」、「離憂」。超越什麼憂惱呢?超越煩惱障的憂惱。超越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斷除,斷除煩惱障,讓煩惱在心中永遠地、徹底地消失。透過什麼方法而超越呢?在涅槃的定義裡邊有哪兩個字啊?「擇滅」,有沒有?對,「擇滅」。注意這個「擇」字!這個「擇」字顯示什麼呢?就是透過了對治法無間道抉擇無我的力量而遠離煩惱──在見道無間道的時候遠離見斷的煩惱,在修道無間道的時候漸次地遠離修斷的煩惱,最終徹底地斷除煩惱障的時候,就獲得了斷除煩惱障的擇滅,也就是我們所有的修行者都想要獲得的涅槃。獲得涅槃的主因是什麼呀?佛陀告訴我們就是證得無我的勝觀。12:09

  大家如果聽到這兒覺得有點吃力的話,就可以跟法師複習一下、請法師教一下呀!或者我們再去了解一下。12:21

  接著往下看原文,到哪兒了?「設作是念」。12:32
設作是念:若爾,如由修此能得解脫,若無此而修餘法能解脫否?又云:「由諸餘因不能靜。」謂「若除此而修餘道,全無此者,不能寂靜苦及煩惱。」此於唯無我慧乃能永斷三有根本,所言極為明顯。13:10
  這個時候大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說:「如果心想:那麼,如同修持這個證得空性的勝觀能夠獲得解脫,沒有勝觀而修持其他的道也能獲得解脫嗎?」這個問題是什麼?是不是只有這條路?對不對?然後大師就回答說:「經文的第四句說:『由諸餘因不能靜。』」寂靜就是徹底止息煩惱的果位。「如果修習證得空性的勝觀以外的道,沒有這樣的勝觀的話,便沒有辦法止息痛苦及煩惱獲得解脫。」沒有辦法獲得解脫!「全無此者」的「此」是指什麼?是指空正見、證得空性的勝觀。即使修學其他的法門,有沒有辦法斷除苦和煩惱呢?是完全沒有辦法斷除苦及煩惱的!14:10

  觀察一下:這段經文極為清楚地開示了什麼呀?有個「唯」字,唯有證得無我的智慧才能夠截斷三有的根本。所以無論修習什麼,如果沒有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的話,不可能徹底止息痛苦及煩惱,也不可能獲得寂靜的果位,這完全是沒有可能的!14:41

  那就剩下一種可能,這種可能就是必須修習證得無我的智慧,才能截斷三有的根本,才能夠獲得寂靜的果位。有沒有聽清?要記住!14:56

  好!今天就到這兒,謝謝大家!15:02

毗缽舍那0004 唯無我慧能斷三有根本 –600.jpg
毗缽舍那0004 唯無我慧能斷三有根本 –600.jpg (72.12 KiB) 已瀏覽 1180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5-需從善知識聽聞無我內涵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5-需從善知識聽聞無我內涵



講次 | 0005 (2024-06-01 ~ 2024-06-07)
標題 | 需從善知識聽聞無我內涵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0-L2 ~ P400-L7修次論中……「從他聞」等。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大家好!今天要一起學習毗缽舍那,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要用具足清淨的動機──大乘發心來一起學習。00:27

  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廣論》400頁第2行,看原文:00:36
《中觀修次論》中,亦引據此破斥和尚,當獲定解。以外道諸仙亦有定、通等多功德,然由缺乏無我正見,故終不能略越生死。00:56
  說在《中觀修次》當中,也有引述這段經文來破斥支那和尚的承許。他承許什麼了?他就是說:將分別觀察等一切分別都當作所斷──就是都不要分別觀察,他主張什麼呢?他主張什麼都不作意才是最殊勝的修行。比如說我們現在上座修行,按照這種方式的話,就是心裡什麼也別想,盡量地把念頭全空掉,遮止粗分的念想,因為認為遮止了一切內心的分別就是修空性,觀修這個就能斷除煩惱的根本。透過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看到宗大師破斥了這種修行方式。我們的心並不是僅僅保持一種平靜無念的狀態──注意喔──並不是僅僅保持一種平靜無念的狀態就能斷除煩惱,我們必須要透過了解空性,才有辦法斷除三有的根本。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狀態能解決的,他必須要去學習空性。02:11

  所以大師叮嚀我們說,什麼呀?「當獲定解」,那定解什麼呢?沒有對無我正見進行觀察修,就不可能斷除輪迴的根本,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道理──當獲定解!在《四家合註》裡邊,妙音笑大師有解釋說:如果能反覆抉擇其中的原因,定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一定要反反覆覆地思惟。札帝格西解釋說:對於想要解脫的人而言,必須將這樣的定解執為像生命一樣重要。這樣的定解,對於希求解脫的我們而言就像生命一樣,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這樣的定解,修了很多其他的道,因為沒有獲得無我正見,最終也是無法獲得解脫。03:16

  外道的仙人雖然也具有等持、神通等許多的功德,但是由於沒有無我正見,即使歷盡千辛萬苦,卻也完全、完全地一點都沒有損害輪迴的根本。所以那個結論喔!「故終不能略越生死」,就是他完全無法跨越輪迴──解脫輪迴做不到!03:48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這裡邊有特別地注釋說:「《四百論》中有說:『無二寂靜門,能壞諸惡見。』」月稱論師在《四百論釋》中也有解釋說:「無二寂靜門是什麼呀?就是無我,能摧毀眾多惡見就是無我。」由於只有一種輪迴的根本,因此唯有一種寂靜門。是由於輪迴根本的心識沒有多種不同的執取相,所以才會安立輪迴根本為什麼?一種,其實法我執──蘊實執與補特伽羅我執壞聚見,這兩者都是輪迴的根本。04:37

  這一段在解釋什麼啊?在解釋為什麼佛陀和祖師們都說能解脫的道只有一種呀!剛才上面講那一下,能不能答出來?因為生死的根本只有一種呀!因為解脫道就是要來斷這個生死的痛苦的;這個解脫道只有一種,是因為生死的根本只有一種。能夠成為生死根本的心只有一種執取相,也就是它所執取的行相只有一種,是什麼呀?是不是空性的反方?對呀!就是空性的反方啊!空性的反方是什麼?有諦實、有自性。正因為能成為生死根本的心它沒有各種不同的執取相──是不是還好沒有?沒有各種不同的執取相,所以能對治它的道也只有一種。05:34

  在這一點上,應成派對於「無二寂靜門」的詮釋是最為合理的──無論是小乘行者聲聞、獨覺,還是大乘行者,要斬斷生死的根本所修的道都是一樣的,就是證得空性的智慧。所有能成為煩惱根本的心識,再說一遍,它的執取相都一樣,就是有自性、有自相,所以唯有證得諸法無自性的智慧,才是無二的寂靜門!06:07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經文。06:10
如是前引《菩薩藏經》亦云:「未知經說諸真實義,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於此起增上慢,謂是修習甚深義道,故終不能解脫生死。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由從他聞解脫老死。』」此是大師自取密意顯了宣說。從他聞者,謂從他聞解釋無我。06:47
  前面奢摩他的章節中引過《菩薩藏經》,還記得在哪兒引過的?可以翻到《廣論》343頁倒數第5行。對吧!「《菩薩藏經》亦云:『若未聞此菩薩藏法門,亦未聽聞聖法毘奈耶,唯三摩地而得喜足,為我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亦復不能解脫苦蘊。如來於此密意說云:「從他聽聞隨順,解脫老死。」』故欲斷諸障發淨智者,應依奢摩他而修妙慧。」07:47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聽聞過菩薩藏的大乘法門,也沒有聽聞過聖調伏法,也就是三藏,只獲得了三摩地就滿足,反而隨著憍慢而轉,墮入了什麼呀?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自己沒有獲得這樣的功德,卻自認為已經獲得了,而且認為自己是比別人超勝的這樣一種慢心。他只獲得三摩地之後就滿足,然後生起了增上慢,他就沒法獲得解脫生、老、病、死、愁、憂、苦、嘆及很多衰損,所以他就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不能解脫諸大苦蘊。佛陀想到這一點的時候才會說:「透過從他人聽聞隨順解脫的教授,才能解脫老死。」因此,想要斷除蓋障、引發清淨智慧的人應當怎麼做啊?應當依著奢摩他而修習妙慧。這段經文跟毗缽舍那的章節引的經文有一點點不同,但是內涵是完全一樣的,對吧!08:58

  《菩薩藏經》也說:不了解至言當中所宣說的真實性,僅僅獲得等持就心生滿足了,對於僅僅修持這樣的等持產生了錯解,心想:哎呀!這就是修持能從輪迴中解脫的甚深義真實性的究竟道。而生起什麼了?他這樣想的時候生起了增上慢了,對不對?認為自己已經修持了甚深道,自認為可了不起了,認為自己是最殊勝的!由於這樣的增上慢,他有辦法從輪迴中解脫嗎?是沒有辦法。因為他除了沒有修習無我,還有增上慢,所以這是叫什麼?雙重打擊。09:48

  無法了解經典中所說的真實義的究竟本質──注意喔──只修三摩地,而且以三摩地為滿足,甚至認為修三摩地就是觀修空性。注意喔!不僅僅滿足,還錯認為三摩地就是空性,有沒有辦法依靠三摩地獲得解脫的果位?是完全沒有辦法依靠三摩地獲得解脫的果位!不了知經典所說的真實義空性,只具有三摩地便感到滿足,對於修習這個三摩地生起增上慢,自認為這就是修習能脫離輪迴的甚深空性的道。就是他全搞錯了!他搞錯了之後,有辦法實現自己心中脫離生老病死的這個夢想嗎?這個理想嗎?是完全沒有辦法,因為他把一切都搞錯了!10:45

  所以佛陀說:「我基於這個意趣而說:『從他人聽聞,能夠從老死中解脫。』」「故我於此密意說云」的「此」就是指什麼?指如果不了解空性,只透過等持是無法從輪迴中解脫的。那「從他聽聞」,誰是「他」呀?「他」是誰啊?是不是善知識?從善知識聽聞教誡口訣的補特伽羅,然後能夠從輪迴過患的老死險難中解脫。大師解釋說:這一段經文是導師世尊自己解釋了自己的意趣,而清楚地宣說的。11:33

  大師還特別解釋說:這裡邊所說的從他聽聞,不是聽聞任何法都可以,而是特指聽聞解釋無我。也就是從善知識那裡聽聞到無我的內涵,透過善知識的解釋,我們才能做什麼?才能了解無我的內涵。自己不應該獲得了少許功德便產生我慢,一定要從「他人」──這個他人就是善知識──那裡聽聞宣說空性的教授,然後才能從輪迴中解脫啊!12:11

  好!我們接著往下再看,有沒有聽清楚啊?這一大段我反覆地、反覆地講那一件事,大家要把它烙印在心上、要刻在心上。好!接著往下看:12:30
是故定為破除邪執,謂外不從善士知識所,聞無我義而行聞思,內自能生,故說「從他聞」等。12:52
  佛陀為什麼會說:「透過他人聽聞而解脫老死」呢?這一定是為了破除一種邪執,什麼邪執啊?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這個觀念就是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向外從具德的正士善知識那裡無誤地聽聞無我的義理、進行聞思,他不需要這個。他只要什麼呢?只要內心投注於些許──很少量──等持的修定口訣,然後,注意喔!垂簾端坐修行,就能自然地在內心中生起空性證德。實際上這有可能嗎?佛陀說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又特別講到「從他聞」。13:44

  如果認為不需要從外在的善知識那裡聽聞、聞思無我的甚深內涵,自己內心就能生起證得空性的甚深證悟,注意喔!這是什麼呀?這是一種邪執,一種極其錯誤的修行觀念。所以佛陀為了破除這種邪執,才在經典裡邊強調又強調什麼呀?「透過從他人聽聞,才能解脫老死。」因此,想要獲得徹底斷除煩惱和痛苦的寂靜果位,一定要修習無我正見;而要獲得無我正見,必須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尤其是要聽善知識解釋無我的內涵,我們聽聞、思惟無我的內涵,最終才能獲得解脫的果位。14:46

  所以大師在這裡引據了佛經讓我們了解,有沒有依據啊?有依據。讓我們了解,不證得空性能不能解脫?不證得空性就不可能解脫,而不從他人聽聞空性的教授,有沒有可能證達空性?不從他人聽聞空性的教授,就不可能、絕無可能證達空性!所以想要解脫的話,從善知識聽聞空性的教授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是不可或缺的資糧!15:20

  有些內道的修持者會認為──注意喔──只要什麼都不想,就可以獲得解脫,甚至證得佛位。這種錯誤的修行見解曾經存在於許多修行者的心中,但是宗大師所引的這段經文來看,這正不正確?這不正確!這一定是要被破除,這種錯誤的想法要被徹底、無餘地破除!15:50

  所以今天講的,它的這個邪執的行相也很清楚,破它的方法也很清楚,可見佛陀從很早、很早就知道我們修行會有這樣的問題,他就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對付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要親近善知識,對吧?聽聞空性!16:18

  謝謝!今天就到這兒吧!謝謝大家!16:25
毗缽舍那0005-600.jpg
毗缽舍那0005-600.jpg (67.08 KiB) 已瀏覽 104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6-必須尋求定解無我的智慧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6-必須尋求定解無我的智慧



講次 | 0006 (2024-06-08 ~ 2024-06-14)
標題 | 必須尋求定解無我的智慧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0-LL6 ~ P401-L2總諸佛語……二我空性。」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請大家翻開《廣論》400頁,倒數第6行。看原文:00:22
總諸佛語,有者直接顯真實性,未直顯者亦唯間接令於實性趣向臨入。乃至未發了真實光,不能滅除愚癡黑闇,發則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不能淨智,亦不能滅愚癡黑闇。00:55
  總體而言,一切佛語都是主要宣說從輪迴中解脫的方法,想要從輪迴中解脫,就必須要證得空性,所以有些佛語是直接說明真實性空性,即使沒有直接說明空性的這個佛語,也必然是間接地臨近或者歸入空性中。這裡邊的「趣向」,札帝格西在《四家合註》中解釋為朝向,朝向什麼呀?朝向開示空性。這裡的「臨入」,就是歸入的意思,歸入什麼呢?歸入開示空性之上。01:40

  宗大師這一生在文殊菩薩的親自指導下,不斷地請示本尊、祈請本尊、研閱經論、淨罪集資,示現證得空性之後,寫下了著名的《緣起讚》。在《緣起讚》中有說:「盡尊一切所垂教,唯依緣起性而轉,彼復唯為涅槃故,尊汝無不趣於寂。」佛陀所開示的一切語教的密意,最終都匯歸到了什麼呀?那兩個字──緣起,匯歸到了緣起。都是為了令有情獲得涅槃而說的,佛陀沒有任何一句話不是為了令有情趣向於寂靜的果位而說的。02:26

  「那麼,直接顯示空性的經典,是為了令有情能夠了解空性,為什麼沒有直接顯示空性的經典,也一定是間接地趣向顯示空性呢?」大家有什麼想法嗎?這個問題。從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來說,佛陀發心的時候就是希望饒益一切有情,最低下限要讓眾生脫離生死的痛苦。誰獲得了空正見,這個補特伽羅就進入了解脫之門,同時也成辦了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在沒有獲得空正見之前,還不算是真正完成佛陀來到人間的目的。所以佛陀說法從目的上來說,就是為了讓所化機證得空性、證悟空性。當那個時機成熟的時候,怎麼辦啊?就直接講啦!直接開示空性,那這個部分就成為了了義的經典。可是還有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呀!當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就隨著眾生的根機而建立趣入空性的基礎,或者宣說業果等法類,或者宣說不是最究竟的空性見,甚至為了令某些所化機將來聽到空性的時候不要生起斷見,反而還會宣說「有我」。04:03

  看似沒有直接宣講空性,或者沒有宣講最究竟的空性見,乃至看起來宣說了與空性見相反的內涵,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令眾生證悟空性而做的準備。所以無論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最終都會匯入空性這個像海洋一樣的歸結處,匯到這裡。所以從佛陀降世的目的,從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以及佛陀說法的方便、在所化機相續引導的次第上,都可以成立這一點。04:47

  在發出了知真實義空性的光明之前,都無法去除愚癡的黑暗,而愚癡的黑暗就是我們在輪迴漂泊的根本;發起了知空性的光明,就能去除愚癡的黑暗。所以只有一心專注的寂止,它完全沒有能力傷損我執的這個愚癡,它能淨化智慧嗎?沒有辦法淨化智慧。這裡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喔!這一般而言是指入道以上的智慧。普通世間人,甚至連畜生都有慧力、都有慧心所,但不一定具有這裡邊所說的智慧。這裡的智慧是指進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其中任何一種道的智慧。想要去除愚癡的黑暗,一定要生起證得空性的光明。05:46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05:49
故當尋求定解真實性無我義慧。如是思已定須求慧,如《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應當修習毘缽舍那。當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有現前顯示真實,或有間接趣向真實。若知真實,便能遠離一切見網,如發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淨,亦不能遣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實,即能淨智,能證真實,唯以智慧正斷諸障。是故我當住奢摩他,而以智慧遍求真實,不應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實?謂於勝義一切實事,由補特伽羅及法我二者空性。」06:57
  這一段有點長。說因此心想:「要尋求定解真實義無我義理的智慧!」確定不疑地尋求智慧。因為《修次中篇》中說:接著修成寂止以後,一定要依著這樣的寂止,而更進一步修持證達空性的勝觀。那麼剛開始修持勝觀的修行者應該怎麼思惟呢?應該這樣思惟:「世尊的一切言教都是宣說從輪迴解脫之道,什麼呀?就是那個證達實性的方法,所以都是善說,都只是現前彰顯真實,或者間接地趣向於真實。這個真實只有空性。比如說佛陀宣說無常、粗分的無我的當下,雖然並沒有直接闡釋甚深空性的道理,但是透過宣說了無常、粗分無我的內涵,也能夠讓這些聽法者──我們這些聽法者──慢慢地了解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就是那個空性,就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因此佛陀在經典中透過直接和什麼?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來趣入真實義。08:24

  所以如果了知真實,就能夠遠離一切「見網」。注意喔!這裡邊這個「網」來形容「見」,因為種種見就像網一樣繫縛、綑綁著我們,它已經就很交錯地形成了很大、很大的一個網,繫縛、綑綁著我們。所以這個見就被稱之為「網」,你看被網住的人是動彈不得的。所以了知真實義空性的話,就能夠遠離一切惡見之網,這個好像一柄寶劍把網給割裂掉,也像光明出現就能去除黑暗一樣。09:10

  只有寂止──又來了,又說一遍!只有寂止無法淨化智慧。這樣的智慧是前面我們做過抉擇的,是入道以上的智慧。比如說入大乘道的智慧當中,包含了證得空性的智慧、證得四諦的智慧、證得三寶功德的智慧,雖然具有這麼多的智慧,但是如果沒有獲得勝觀,只有寂止,這樣的智慧是無法斷除煩惱的。所以在這裡面才說:「只有寂止是無法淨化智慧的,也就是它不可能去除障蔽的這個黑暗。」09:50

  如果以智慧善修真實,這裡邊的「善修」,札帝格西在《四家合註》裡解釋為什麼?就是解釋為「無倒」,意思就是必須以智慧準確無誤地修持空性,才能夠淨化智慧,現前證達真實義空性;唯有證達真實義空性的智慧,注意喔!才能夠正確地斷除蓋障。所以我們身為修行者,應當安住於寂止,以智慧遍求真實,不應該僅僅獲得了寂止就心生滿足。10:32

  注意喔!這裡邊有一個「遍」字,「遍求真實」。札帝格西在《四家合註》裡解釋說:用盡一切方法,全面探索真實性的一切義理。不是只用幾種方法而已,也不是只尋求空性一部分的內涵而已,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從所有的角度來尋求空性的內涵,這個才是「遍求真實」。可見這個心是多麼地迫切,想盡一切辦法!所以它不應當只獲得了奢摩他便感到滿足,必須在奢摩他的基礎之上──注意──周遍尋求空性義,也就是周遍尋求真實義。11:25

  前面反覆提到了「真實」,接下來一個問題:那麼真實是什麼呢?什麼叫真實?「真實」就是指勝義中一切事物由補特伽羅我及法我兩種空。勝義中補特伽羅我及法我是空性的所破。此處的「勝義」,注意喔!此處的「勝義」是指諦實。自續派認為:所謂的諦實有,就是不觀待無害覺知的顯現而能獨自地成立,這就是空性的所破。但是應成派認為:有自性是指勝義有、諦實有,是空性的所破。無論從應成派還是從自續派的觀點來說,諸法在勝義中都不能成立,所以此處才說諸法在勝義中補特伽羅我空及法我空,就是真實空性。意思就是在勝義中破斥補特伽羅我及法我,就是什麼啊?就是空性。那麼此處的「勝義中無」,是指抉擇有無諦實的智慧尋找境上有沒有諦實的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一點諦實存在的事物,所以是勝義中無。一切法在勝義中沒有這兩種所破的我,所以它就是真實義空性。13:03

  這段如果有點沒聽清楚,可以反覆地聽一聽,往下學。碰到聽不清楚的地方也不用特別、特別地焦慮,因為這個毗缽舍那我們要反覆地學,而且要不停地集資糧、發願,然後祈求善知識。就因為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花下功夫,用所有的方式去尋覓、用所有的方法去學習,總有一天會學懂它!謝謝!13:44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6.jpg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6.jpg (70.6 KiB) 已瀏覽 104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7-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7-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



講次 | 0007 (2024-06-15 ~ 2024-06-21)
標題 | 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1-L2 ~ P401-LL5又此真實……缽舍那故。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好!我們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401頁第2行,跟我一起看原文:00:23
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莫但於靜慮誤為慧度,更須生慧。如《解深密經》云:「世尊,菩薩以何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蜜多取。」00:52
  這樣的真實義值得我們想盡一切方法去追尋,在六度中是哪一度能證得真實義呢?是由智慧度所證達。那靜慮等等其他五度,有沒有辦法證達真實性呢?是沒有辦法證達真實性的。所以大師叮嚀我們說:「莫但於靜慮誤為慧度,更須生慧。」不應該將單純地獲得的靜慮誤認為是獲得的智慧度,而是必須要生起證達空性的智慧。即使我們獲得了奢摩他,不能夠把奢摩他這樣的靜慮誤認為就是慧度,必須引發證得真實義的智慧。千萬不要認為獲得奢摩他就是獲得證得空性的般若智慧,我們一定要引發證得空性的智慧。01:58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一開始見到師父不久,師父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很多人靜慮的光明的相和智慧的光明,他是完全分不開的!」就是把奢摩他會誤認為空性。02:17

  下面一個問題:一定要獲得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證得空性的智慧嗎?是不一定的。因為也有人先以思所成的比量證得了空性,之後才修奢摩他;有人先修奢摩他,獲得奢摩他之後,才用比量證得空性,之後再現證空性。02:44

  《解深密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菩薩以何種波羅蜜多受持一切諸法的無自性性呢?佛陀回答說:觀自在!是以般若波羅蜜多受持。」03:03

  好!我們往下看:03:06
前引《修信大乘經》,亦於此義密意說云:「若不住般若,諸菩薩之信解大乘,於大乘中隨修何行,我終不說能得出離。」03:21
  基於這樣的一個意趣,如同前文所引述的,《修信大乘經》中也有說道:「如果不安住於證達空性的智慧」,這裡的「般若」就是智慧,在《四家合註》裡邊把這裡的智慧解釋為證達空性的智慧。「如果不安住於證達空性的智慧,不只是聲聞、獨覺等中下的根性,即使是自性利根的菩薩信解大乘,在大乘中再怎麼行持布施等等,我都不能說能夠出離生死,獲得涅槃。」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04:09

  菩薩在修行的時候,要是無法生起般若波羅蜜多,縱使他對大乘有強大的信心,但是在大乘中他要修很多很多法,「隨修何行」,他所修的跟般若沒有直接關係的話,也是無法出離的。從哪裡出離啊?從生死中出離,對吧!那麼在大乘中無論修行什麼,我都不會說他們能得出離。佛陀是親口說,如果沒有證得空性的智慧,即使已經成為菩薩──他發菩提心了,成菩薩!又信解大乘,又修行布施、持戒,沒有般若度,修持布施、持戒等等,佛陀還是說那些菩薩是無法出離生死。04:58

  我們有沒有看到?佛陀看到眾生要出離生死,就怎樣?就必須證得空性。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是沒有其他的方法的。所以在經典中,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顯示空性,都是為了令有情能夠通達空性。所以絕對不能因為獲得奢摩他就感到滿足,一定要想盡一切方法做什麼呀?一定要想盡一切方法引生證得空性的智慧,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最終才能脫離生死。05:39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原文:05:43
若如是者,第二、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缽舍那資糧;二、毘缽舍那所有差別;三、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四、由修習故毘缽舍那成就之量。今初:06:02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第二」是從哪裡分出來的第二呢?大家可以往前翻到《廣論》346頁第2行,「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毘缽舍那法;三、學雙運法。」前邊奢摩他的章節是屬於第一個科判,也就是學什麼啊?「學奢摩他法」。然後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第二個科判,「學毘缽舍那法」,就是學習毗缽舍那的方法。終於盼到了,想了很久!06:40

  「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幾個呀?分四個科判。第一個就出現了「資糧」,對不對?此處的資糧是什麼呀?第一個是「依止毘缽舍那資糧」。注意!那個資糧前面有一個「依止」毗缽舍那資糧,他沒有用「積聚」,他用「依止」。如果我們想要在內心當中生起真正的毗缽舍那的話,在這個之前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呢?這裡的「資糧」,就是生起毗缽舍那的因緣條件。第二個是毗缽舍那的差別和分類;第三是修持毗缽舍那的方法;第四個是透過修持之後,成就毗缽舍那的那個標準,也就是成就之量。07:28

  首先我們先看第一個科判,是不是關於資糧啊?「依止毘缽舍那資糧」。看原文:07:40
親近無倒了達至言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若於本相之義無決斷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故。08:07
  我們先看那幾個字──「毘缽舍那正因資糧」,這裡的「資糧」可以理解為一種因緣條件。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緣和條件?能答上嗎?就是我們要獲得毗缽舍那的因緣條件啊!那麼在眾多的因緣條件中,那個重中之重的條件到底是什麼?原文:我們必須要「親近無倒了達至言宗要智者」,我們必須要親近、要依止一位智者,他能不顛倒、正確無誤地了解什麼呀?開示空性的至言的心要。這個「至言」就是指經論。如何依止啊?如何依止?透過令他歡喜,以無顛倒的方式依止。一開始在親近善知識篇章裡有很多的教授。09:14

  說:「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道次第,到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親近善知識法還能夠通到這裡嗎?」那是絕對的!還可以通到密續,對不對?所以還是要令師歡喜。09:30

  那麼依止之後做什麼呢?接著「聽聞無垢清淨經論」,就是在這樣的智者面前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注意!這裡邊的「無垢」是指什麼呢?是指能隨順佛語而正確地開示真實義的清淨經論。注意喔,注意!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能夠聽到無垢的清淨經論,在《四家合註》裡,把這裡邊的「無垢」解釋成「能隨順佛語而正確開示真實義的清淨經論」。所以這位善知識的解釋是隨順於佛語的,沒有不清淨的,法流怎麼樣啊?法流是極其清淨的。我們飢渴的時候,必須要去喝到最清淨的淨水,才能夠救命啊!如果喝到的水是有毒的話,那餓不死就先毒死了,是另一種大災難。所以「無垢」兩個字非常非常地重要!10:41

  而這無垢的經論傳承是怎麼得到的呀?是我們親近了沒有顛倒地了達至言經論宗要的智者,才能夠得到的。現在有沒有清楚為什麼這個毗缽舍那資糧的第一個要「依止」,對吧?依止那個資糧,所以依止法還是最重要的!因為依止法要做得不夠的話,空性也是學不了的。從最初的道次第到空性、到密續,都是非常重要!11:14

  那麼聽聞之後,「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在善知識座前聽聞口訣而完全確認,並且對於所聽聞口訣的義理,聽完了自己要做什麼?要不斷、不斷地思惟,生起了獲得定解的智慧。這就是什麼慧啊?這就是聞慧以及思慧。透過聽聞以及思惟的智慧,發起證達真實性空性的正見。在這位善知識面前,由於他正確無誤地通達經論的心要,所以我們能夠聽到無垢清淨的經論,我們就持續地聽、不斷地聽、不間斷地思考,這是一個聞思的過程。從聞慧到聞所成慧,然後從思慧到思所成慧,透過這兩種智慧,能夠引發通達真實義空性的正見。有沒有聽到?「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這就是毗缽舍那的正因資糧當中最最重要的資糧,而且是絕對不能缺少的資糧。12:32

  那麼有人會不會問說:「為什麼獲得空性的毗缽舍那之前,必須要具備這些資糧呢?」說:「若於本相之義無決斷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故。」那是什麼樣的原因啊?如果你前面沒有親近那樣的善知識,就沒有辦法在善知識面前聽聞空性的法,如果你都沒有聽,那在聽聞之後能不斷地思考嗎?也不能在聽聞之後不斷地思惟。那沒有不斷地思惟,就沒有辦法對空性生起強烈的定解;要是沒有辦法對空性生起強烈的定解的話,就沒有辦法通達如所有性,自然也就無法生起通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這裡邊的「本相」就是空性,對於空性如果沒有徹底確認的正見,就不可能生起證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13:31

  總攝起來,沒有這些資糧,能不能脫離輪迴?脫離輪迴大苦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些資糧。如果不具備這些資糧,我們想要求解脫,就變成了一種真實的自我欺誑,可見這個資糧何其重要!歷代的祖師們也為了尋覓善知識、尋覓空性的教授,都曾經不惜生命勇猛精進。像在《般若經》中的常啼菩薩,還有《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等等這樣的示現,都是在尋覓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歷程之中,可以說不辭勞苦、不怕艱辛,常爾一心。大家課下可以再閱讀一下,雖然有些已經讀了,但是還要再重複地學習,祖師傳上也是有很多的。14:30

  有沒有發現?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宗大師特別殷重地叮嚀這一點。所以我們聽了之後一定要得到定解。怎麼樣能夠得到定解呀?就是你重複地聽,然後聞慧到思慧,在心中確定它。確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誰都不能動搖,你已經得到了定解!15:01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7 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600.jpg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7 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600.jpg (76.28 KiB) 已瀏覽 104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8-須先分辨了不了義差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8-須先分辨了不了義差別

來源:毗缽舍那



講次 | 0008 (2024-06-22 ~ 2024-06-28)
標題 | 須先分辨了不了義差別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1-LL4 ~ P401-LL3又此正見……了義經義。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好!我們接著看《廣論》401頁倒數第4行。看原文:00:22
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乃能解悟了義經義。00:37
  這樣的正見,也就是空正見,必須要依靠了義經而尋求,不是依靠不了義經。如果要依靠了義經而尋求空正見的話,那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知道了了不了義經的差別之後,才能夠了解了義經的內涵。那麼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如所有性的話,也就是想要了解空性,我們先要學習辨別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在分辨之後要依止了義經,透過跟隨善知識學習了義經的內涵,我們才能夠生起真正的智慧,所以大師說:「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01:39

  所以要尋得空性的正見,就要依著了義而尋求,而不依不了義。這裡邊提到的四依中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依不依」的意思,妙音笑大師解釋為:「欺不欺狂、可不可信、可不可以隨學」,所以這裡邊的「依」字,就是信賴和可信的意思。02:11

  那麼有人聽到這裡,會不會想:佛陀為我們講的不了義經難道會有欺誑嗎?佛陀宣說的不了義經,主要是直接開示世俗諦的法,這些法不是諸法究竟的本質空性,所以在尋求空性的時候,如果認為世俗諦的法就是空性的話,這是欺誑的,所以才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02:41

  接下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仔細辨析的話,我們看宗大師的這段文,依文解義很有可能會產生誤解,經過仔細辨析,我們才能夠了解宗大師真正的意思。這個問題在《辨了義不了義》的開頭就有詳細地討論,我們今天只是略略地學習一下,以後大家有機會可以學到什麼?宗大師那個著名的著作《辨了義不了義》的時候,我們再會詳細地學習。分辨了義經和不了義經,我們知道了義經和不了義經有什麼差別之後,才能夠去了解了義經的內涵,要依著了義經來尋求正見。所以,注意喔!到重點──如何分辨了不了義經,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03:36

  那大家讀到這兒會不會也跟我一樣有個疑問:如果正見要依著了義經典來尋求的話,依著了義經典才能證達,那麼這裡又說要先知道了不了義的差別,才能夠解悟了義經的內涵。那所謂的「了義」就是空性嘛!為什麼先知道了不了義經的差別,才能夠了解了義經呢?了義經的經義才能夠了解呢?04:05

  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想,佛經當中說對於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是不是有一個確定的說法,就照著那樣的經典就可以了呢?注意喔!佛經當中對於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像《般若經》中就宣說《般若經》才是了義的,但是《解深密經》說有些《般若經》的經文是不了義經。《解深密經》說《解深密經》才是了義經,但是從《般若經》的角度來看,《解深密經》是不了義經。所以不能因為某一部經典說這一部經典是了義經,就代表這一部經典是了義經。因為對於同一部經典,甚至同一段經文,有的經典說它是了義的經典,有的經典說它是不了義的經典。說到這兒有沒有發矇呀?發矇就繼續聽啊!05:02

  如果無法直接依著佛語來斷定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那我們又如何依著了義經來證達了義、證達空性,獲得空正見呢?這是不是一個大問題?對呀!所以要依著了義經。而了知了義經的意涵,這之間有兩個層次喔!第一個層次是了解「字詞的了不了義」,第二層是了解「意涵的了不了義」。05:34

  大師在這裡邊說:「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乃能解悟了義經義」,就是闡釋了──注意喔,闡釋了幾個層次?闡釋了兩個層面的。這裡邊說:「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指的並不是真正了解了義以及不了義,實際上是指我們剛剛解釋過的:「必須先知道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如果把「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直接解釋成了知道了義以及不了義,那就成了自己不依靠經典,就得先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之後才能證達了義經,那就不用先依了義經,自己證達就好了,會不會?所以就必須把它解釋為:「知道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06:38

  而了解了義經與不了義經的差別,並非就是了解了義與不了義,三世貢唐大師在《辨了不了義釋難論》中,有特別地解釋說:第一個層次,了解了義經與不了義經的差別,稱之為「辨別佛語的了不了義」,或者叫做「辨別能詮的了不了義」。這個層次的辨了義不了義,還沒有達到真正地了解了義與不了義的內涵。貢唐大師說:就像一個鐮刀,它不能砍斷樹,但是卻能夠割草;同樣地,對於義理分辨了不了義,必須用量的力量來分辨,但是辨別文詞的了不了義只要用伺察意就夠了。因為對於義理分辨了不了義是思所成慧的階段,因此須要善為顯現──注意喔──善為顯現義共相,遮除增益執而作分辨。至於辨別文詞的了不了義,則是聞所成慧的抉擇方式,所以只要用具有聲共相的理解的伺察意就已經足夠了。08:06

  貢唐大師所說的伺察意,就是在字面上知道怎麼樣立正確的立宗,但實際上還並沒有了解真正的內涵。你說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我們親近善知識,在經典裡會學到經論裡面宣說、常常辯論「瓶子是無常」,那在字面上知不知道瓶子是無常?知道啊!之後別人問我們說:「瓶子是無常法還是常法?」我們就立刻回答說:「瓶子是無常」,並且能解釋出瓶子為何是無常的原因,但是我們不一定真的證得了瓶子是無常。這種狀態是什麼啊?就是以伺察意了解瓶子是無常,但是還沒有以量的力量──量,以量的力量證得瓶子是無常。09:05

  那麼更進一步,我們不斷地思惟善知識教導我們瓶子是無常的教理依據,當我們遮除執取瓶子為常法的增益執的時候,我們的心中就生起了證得瓶子是無常的比量。這個時候我們心中對於瓶子是無常的這一點完全不再疑惑,也就是對瓶子是無常這一點獲得了什麼啊?思所成慧的定解。09:34

所以當我們經過一開始的聽聞,聽到了了不了義的分辨方式,雖然還沒有真正地了解,但是字面上已經知道該怎麼承許了。依著這個程度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分辨:這部經是了義經、這部經是不了義經;繼而依著了義的經典再深入地學習,之後才能證達了義,也就是證達空性。10:05

  總結一下:大師在這裡為我們宣說的是,我們要先以伺察意來分辨了不了義──什麼是了義的經典、什麼是不了義的經典;再進一步才能夠依著真正的了義經,而以量證達了義空性的內涵。但是即便是要辨別經典的了不了義的差別,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依著自力能夠做到的,必須要跟誰啊?還是要跟善知識啊!必須要依著開大車軌的論典來學習。那開大車軌是什麼樣呢?接著我們就可以學到了。10:5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9-依靠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空正見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9-依靠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空正見



來源:毗缽舍那

講次 | 0009 (2024-06-29 ~ 2024-07-05)
標題 | 依靠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空正見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1-LL3 ~ P401-LL1此若不依……空性見解。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前一講我們學到,要先以伺察意來分辨了不了義──什麼是了義的經典、什麼是不了義的經典;再進一步依著真正的了義經,以量證達了義空性的內涵。那麼,我們到底如何分辨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呢?誰來告訴我們?宗大師!大師接下來就告訴我們下一步要怎麼做。在《廣論》的哪個頁?401頁倒數第3行。看原文:00:56
此若不依成量開大車軌大師解密意論,如同生盲又無導者而往險處,故當依止無倒釋論。01:09
  這樣的證悟,如果沒有依靠成為定量的開大車軌大師如實解釋佛經密意的論典,我們就像天生的盲人,沒有導盲者、沒有引導者,而前往懸崖邊緣等凶險可怕的地方一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所以大師叮嚀我們:「故當依止無倒釋論」,一定要依靠沒有顛倒的釋論、準確無誤的釋論,就是它非常非常地正確。我們在分辨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之前,要做什麼呀?是不是必須依止具量的上師啊?具量的上師會為我們解釋兩大車軌的論典,沿著兩大車軌的論典學習,我們才能了解了義經和不了義經的差別。02:16

  這裡邊提到「成量開大車軌大師」,首先要解釋一下這個「成量」。「成量」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無論何時都不會產生欺誑,所以成為定量、堪為定量。那麼龍樹菩薩以及無著菩薩就是成量開大車軌大師,這兩位菩薩示現聖位菩薩的行相,沒有依靠他人所寫的解釋,就能夠善巧地解釋佛語的密意,開啟了中觀、唯識兩大宗派,如同開拓兩條車行的這個大道、大路一樣,所以稱之為「開大車軌」。龍樹菩薩是中觀宗的開大車軌,無著菩薩是唯識宗的開大車軌,所以如果是學習唯識宗的話,那就必須要追隨著哪一位啊?無著菩薩學習。如果是學習中觀宗,那就必須要依著龍樹菩薩的見解。除此以外,已經沒有第三種方式能夠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03:34

  接下來,應當依止哪一位大車所造的釋論呢?看原文:03:45
其應依止何等釋論者,謂佛世尊於多經續至極明顯授記,能解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深義,曰「聖龍猛」遍揚三處,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04:13
  必須要依靠無倒釋論,那麼接著最重要的問題是:誰寫的論典才是沒有顛倒的釋論呢?這個問題誰來回答?大師回答說:「所要依靠的釋論,佛世尊親自在眾多像《入楞伽經》等顯教的經典,還有像《文殊根本續》等密續的典籍中,極其清晰地授記。」注意,是佛授記喔!「能夠闡釋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義」,有邊就是什麼?有諦實;無邊就是畢竟無、完全不存在。諸法既不是有諦實,也不是畢竟無、完全沒有作用,不是這樣的!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義就是空性,而空性正是聖教的心藏。那麼能解釋聖教的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義空性,這樣的補特伽羅是誰?名為「聖者龍樹」,在地下、在地上、在天上三地中美名遍揚。因為佛陀已經親自授記龍樹菩薩能夠無誤地闡釋空性的內涵,所以應當依靠龍樹菩薩所著的論典而尋求證達空性的正見。05:46

  關於佛陀在經典和密續中授記龍樹菩薩的文,《入楞伽經》中說:「南方碑達國,稱具德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到「證得歡喜地。」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在印度南方『碑達』這個地區,極其著名的具德比丘,他的稱諱名為『龍』,這位比丘能夠破除有無二邊」直到「他將獲得極喜地。」在《文殊根本續》中說:「如來我涅槃,過四百年時,有比丘名『龍』,信受利聖教,獲得極喜地,壽命六百年。」佛陀在《文殊根本續》中也授記說:「佛陀涅槃過了四百年之後,將有一位比丘叫『龍』的出現,他對教法具有極強的信心,而且能夠利益聖教,他獲得初地極喜地。他會住世多少年啊?住世六百年。」現在什麼樣的科技也達不到這樣的六百年!現在還沒有,對不對?菩薩會住世六百年。而且這位比丘通達論典的內涵,以及無自性的內涵,也就是通達無真實義,圓寂之後會往生極樂世界,最後一定能成就佛果。07:18

  佛陀在經典與密續中如此清晰地授記了龍樹菩薩,關於龍樹菩薩出生的時間、地區,還有他的名字、他的功德、住世多少年,佛陀都一一地、清楚地、完全清晰地授記了。這樣的一位論師,是堪為定量的祖師,他所造的論典也是堪為我們依憑的定量釋論。他造論來解釋什麼?解釋佛陀的密意、解釋佛陀的經典,對不對?我們想想:「誰了解佛陀的密意呀?」肯定佛陀說是誰就是誰,對不對?不能我們認為是誰就是誰。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佛陀說他哪位弟子了解他的意思,大家以後就跟他學,那就跟他學。08:10

  大師為我們清楚地抉擇了修學的次第,注意喔!首先我們一定要怎樣?親近正確無誤的──注意!我說:首先我們一定要怎麼樣?你們答說:「親近善知識」,不是這樣的!一定要親近正確無誤地了解開示空性至言宗要的善知識。然後在這樣的善知識面前聽聞什麼?無垢的清淨經論,透過聞慧及思慧引發證得空性的正見。這是毗缽舍那必不可少的正因資糧,對吧?08:50

  那麼想要獲得證得空性的正見,必須要怎麼樣啊?要依靠什麼啊?要依靠了義經,那就先要了解了不了義經的差別。我們想要了解了不了義經的差別,一定要依靠成量開大車軌大師所造的釋論來學習。而佛陀在許多顯教經典以及密續的典籍中,都清楚地授記了龍樹菩薩能無誤地解釋空性的內涵,所以我們應當依靠龍樹菩薩所造的論典來尋求什麼?來尋求空正見。09:34

  如果宗大師沒有為我們抉擇出這麼清晰的修行次第,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修學毗缽舍那還需要具足資糧──正因資糧,也不可能知道如何修學毗缽舍那。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是多麼深的恩德呀?我們知道了生死輪迴的可怕,生起了想要離開它的這個決斷,可是怎麼離開它?如果宗大師沒有抉擇出這麼清晰的修行次第,我們的願望也終歸是一個空想,甚至是一個欺誑!所以這對你、我,對以後會學到宗大師教法的所有的有情,是不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深恩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學!10:34
FireShot Capture 001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9 依靠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空正見.jpg
FireShot Capture 001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9 依靠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空正見.jpg (40.76 KiB) 已瀏覽 877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0-二種了不了義的安立方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0-二種了不了義的安立方式



來源:毗缽舍那

講次 | 0010 (2024-07-06 ~ 2024-07-12)
標題 | 二種了不了義的安立方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1 ~ P402-L4此又分三……不了義經。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毗缽舍那的時間了,開心吧?今天我們繼續學《廣論》402頁第1行,該什麼了?科判。看科判,「此又分三」,注意喔!注意,注意開始了!00:29
此又分三:一、明了義不了義經;二、解釋龍猛意趣之理為何;三、決擇空性正見之法。今初:00:45
  解釋一下這裡的「此」,在《四家合註》裡解釋為:依著龍樹菩薩的論典,尋求通達空性的見解。其中分為三科:第一就是辨識了義、不了義經的至言;第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釋龍樹菩薩的意趣;第三是抉擇空性正見的方法。看第一科。接著往下看:01:16
若作是念諸欲通達真實性者,須依佛語。然諸佛語由種種機意樂增上,亦有種種,當依何等求深義耶?謂當依止了義佛語通達真實性。01:45
  想要通達真實性的求解脫者必須依靠佛語,然而由於各種所化機的不同意樂,佛陀宣說了許多了義及不了義的經典,在這些經典中,應當依止什麼樣的經典尋求甚深義空性呢?佛陀在宣說佛法的時候,因為所化機的想法、根器,還有因緣,種種不同的緣故,而宣說了不同的法門。在眾多的法門當中,我們應該要依照何種經典來尋求甚深的真實義空性呢?大師就回答說:必須要依靠了義的佛語而證達真實義空性。如果不依靠了義的經典而依靠其他經典的話,是無法證達空性的,所以必須依靠了義的佛語。02:49

  如果要證得空性,必須依靠了義的經典,那接下來自然就會有一個問題,我們再往下看:02:56
若爾,何等是為了義,何等是為不了義耶?答,此就所詮安立。詮顯勝義執為了義,詮顯世俗執為不了義經。03:15
  這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經典是了義經,什麼樣的經典是不了義經呢?大師回答說:「此就所詮安立。」了義經與不了義經是從所詮的角度安立的。注意喔!不是從「能詮」的角度安立,而是從「所詮」的角度安立的。不是從能詮的經文角度安立的,而是從經典的所詮來安立了了義不了義經。03:43

  唯識宗認為了義經及不了義經的差別在於:經文是否可以如言而取,如果可以如言而取的經文就是了義經,不可以如言而取的經文就是不了義經。是否是了義經,完全看經文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也就是「是否可以依照經文直接顯示的內涵而那麼認為」,這就是從「能詮」的角度安立了不了義,安立了義經及不了義經。04:22

  大師在毗缽舍那的章節裡是從什麼?中觀的角度來說的,所以不是從「能詮」的角度安立,而是從經典「所詮」的角度的內涵來安立的。「詮顯勝義執為了義,詮顯世俗執為不了義經」,主要是直接開示勝義,也就是空性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如果直接開示世俗,也就是空性以外的各種虛妄的法,這樣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05:00

  在這裡提到了「了不了義」這個名稱,也就是了義和不了義。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了不了義的內涵,那麼應該怎麼學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怎麼學?有一種方式:就是自己讀了經典之後,把佛陀的經典分為兩類──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如果自己有這種能力的話,那是不是佛陀在經典裡有這樣的授記,授記我們自己也能分辨呢?所以,自己讀經典去分辨了不了義經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佛沒有這樣授記。05:38

  那麼第二種方式:就是去請問別人,歷盡千辛萬苦尋求善知識,請有傳承的善知識告訴我們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那善知識又是怎麼知道了不了義的呢?那就是善知識的善知識告訴他的。那善知識的善知識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又是他們的善知識告訴他們的。這樣追、追──善知識的善知識的善知識的善知識……,一直追追追,追到誰了?欸!會發現是佛陀告訴我們的。06:09

  佛陀自己宣說了經典分為兩種:一種是了義經,一種是不了義經。怕弟子們搞不清楚,又慈悲地為我們開示能夠分辨了不了義經的經典。那麼是哪一部經典中有講了不了義的標準呢?是不是這個標準很重要啊?讓我們能夠依著這樣的標準來分辨什麼樣的經典是了義經、什麼樣的經典是不了義經,是不是應該有這樣一本經典?06:41

  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義不了義時,依照著眾生的根器,宣說了兩種了不了義的內涵。佛陀在《無盡慧》,注意喔!在《無盡慧經》當中宣講了一種了不了義的內涵,在《解深密經》當中又宣說了另一種了不了義的內涵。龍樹菩薩是依照《無盡慧經》來抉擇了不了義的,解釋了中觀宗的了不了義的內涵。還有一位菩薩對吧?無著菩薩,他是依照《解深密經》來抉擇了不了義,解釋了唯識宗的了不了義的內涵。07:26

  也就是說,佛陀親口授記的二大車軌,都各別依據佛陀所講的經典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內涵。中觀宗是根據哪部經啊?有沒有記得?《無盡慧經》,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內涵。這是什麼宗?中觀宗。那麼唯識宗是根據哪部經啊?是根據《解深密經》,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內涵。那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兩位是我們選的,還是佛陀選的?都是佛陀親口授記的定量開大車軌,我們在分辨了不了義差別的時候,必須依照兩位大車的釋論來分辨,除此之外,有沒有第三種方式呢?對不起!佛陀沒有授記第三種方式,所以也就沒有第三種方式能夠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了。08:23

  提到「分辨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就會提到「三轉法輪」──三轉法輪就是初轉法輪、中轉法輪和後轉法輪──三轉法輪含攝了佛陀示現成道後四十多年慈悲宣說的一切經典。佛陀示現成道後所宣說的經典,可以分為初、中、後三個時期的經典。初期所宣說的經典是什麼轉法輪呀?是初轉法輪,中期所說的經典是中轉法輪,後期所說的經典就是後轉法輪。從時段上來說,初、中、後三個時期的經典,可以含攝佛陀示現成道後宣說的一切經典。09:17

  那麼初、中、後三個時期是怎麼區分的呢?初期:佛陀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之後,一直到宣說《般若經》之前是初期,也就是第一個時期;中期:從宣說《般若經》開始,一直到宣說《解深密經》之前是中期,也就是第二個時期;後期:是從宣說《解深密經》開始,一直到佛陀示現涅槃之前是後期,也就是第三個時期。09:47

  在這三個時期當中所宣說的經典,分別就是三轉法輪。例如:我們熟悉的四諦法輪,是佛陀示現成道後不久,在哪裡講的?在鹿野苑。為哪些比丘講的?為五比丘宣說的。這是什麼?初轉法輪。這是初轉法輪,也稱為初轉四諦法輪。還有我們經常讀誦的《般若經》,就是佛陀在靈鷲山宣說的對吧?這是幾轉法輪啊?這是中轉法輪,也就是中轉無相法輪,因為開示了諸法無自相的內涵,所以稱之為無相法輪。而《解深密經》就是佛陀在廣嚴城宣說的,地點是哪裡?廣嚴城。這是什麼法輪啊?是後轉法輪。由於在《解深密經》當中善加辨別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是否有諦實,所以稱之為善辨法輪。三轉法輪不是只有這三部經典,這裡只是舉出三轉法輪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11:09
10.jpg
10.jpg (65.27 KiB) 已瀏覽 68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1-三轉法輪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1-三轉法輪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1



講次 | 0011 (2024-07-13 ~ 2024-07-19)
標題 | 三轉法輪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1 ~ P402-L4此又分三……不了義經。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上一講我們學到了初期所說的經典,是初轉法輪;中期所說的經典,是中轉法輪;後期所說的經典,就是後轉法輪。從時段上來說,初、中、後三個時期的經典,可以含攝佛陀示現成道後宣說的一切經典。在果芒學派當中,妙音笑大師依據宗大師所寫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的密意,認為三轉法輪可以用時間來分;由於是以時間來分,所以三轉法輪可以攝盡佛陀所說的一切經典。00:56

  那麼三轉法輪的名稱是怎麼確立的呢?初轉、二轉、三轉法輪的名稱,都是因為佛陀各別宣說了特別的內涵,由於天人或佛陀自己稱此為轉法輪或轉第幾法輪,比如說初轉、二轉、三轉的名稱,才確立下來的。01:21

  既然三轉法輪是以時間來分,為什麼卻不是用均等的三段時間來分呢?因為三次轉法輪這個時段本身,其實它並非是同等的時間長度,佛陀說法都是依著所化機的根機而說,比如說什麼時候因緣成熟、該宣說什麼法,佛陀就宣說什麼法。就像佛陀示現成道後不久,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說四諦法門,阿若憍陳如等就證得了果位,於是藥叉及天人們歡呼:佛陀轉法輪!02:06

  現今《大藏經》中,義淨大師翻譯的《三轉法輪經》中說:「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具壽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佛告憍陳如:『汝解此法不?』答言:『已解。世尊!』『汝解此法不?』答言:『已解。善逝!』由憍陳如解了法故,因此即名阿若憍陳如」,這個「阿若」就是解了的意思,「是時地居藥叉聞佛說已,出大音聲,告人天曰:『仁等當知,佛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廣說三轉十二行相法輪,由此能於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為大饒益,令同梵行者速至安隱涅槃之處,人天增盛,阿蘇羅減少。』」這段經文宣說了佛陀轉四諦法輪後,地居、藥叉歡呼佛陀轉法輪的這個公案,就是講這樣一段史實。03:30

  從佛初轉法輪開始,一直到宣講《般若經》之前,所說的經典都算是初轉法輪,但是並非所有的初轉法輪都是在宣講四諦的。例如佛陀告誡五比丘要圓整下裙,這是初轉時期所說的經典,是初轉法輪,但它不是四諦法輪。所以妙音笑大師特別做了區分,說:初轉法輪與《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或初轉四諦法輪,這兩者的範圍是不一樣的。初轉法輪的範圍大不大?是大的。而《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是特指佛陀在第一時期所宣說的四諦法輪等開示諸法勝義中有自相的經典。04:23

  佛陀宣說了四諦法輪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宣說了《般若經》。妙音笑大師認為:《般若經》是在宣說四諦法輪後的隔一年佛陀宣說的。佛陀初轉四諦法輪的時候,宣說諸法有自相;但是到了《般若經》的時候,佛就宣說諸法無自相,因此《般若經》被稱為中轉無相法輪。關於這一段,《大般若經》中有記載,大家可以看一下。05:01

  《大般若經》中記載:「爾時,無量百千天子住虛空中歡喜踴躍,以天所有嗢鉢羅華」,這個嗢鉢羅華就是優波羅花,它也是青蓮花,「鉢特摩華、拘某陀華、奔荼利華、微妙音華,及諸香末而散佛上」,就是給佛散花!「更相慶慰,同聲唱言:『我等今者於贍部洲,見佛第二轉妙法輪。』此中無量百千天子聞說般若波羅蜜多,同時證得無生法忍。」由於天人稱佛宣說《般若經》為第二法輪,所以稱為第二法輪。05:53

  從佛陀宣說中轉法輪開始,一直到宣講《解深密經》之前,所說的經典都算是中轉法輪,但是並非所有的中轉法輪都是在宣講無自性的。所以妙音笑大師特別又做了區分,說:中轉法輪與《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或無相法輪,這兩者的範圍還是不一樣的。中轉法輪的範圍大不大呢?是大的。而《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是特別指佛陀在第二時期所宣說的無相法輪等開示諸法勝義中無自相的經典。06:35

  在《大智度論》裡面,對於初轉、二轉法輪有一段問答,大家可以觀察一下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呢?《大智度論》中:「問曰:『初說法令人得道,是名轉法輪,今何以言「第二法輪轉」?若以佛說名為轉法輪者,皆是法輪,何限第二?』」這個問題是說:在初轉法輪的時候,佛陀說法令人得道,諸天歡喜慶祝,說:「佛陀轉法輪了!」那麼為什麼現在會說:「第二法輪轉」呢?如果佛陀說法名為轉法輪,只要佛陀說法都是在轉法輪,為什麼要限定佛宣說《般若經》是第二法輪呢?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的心中可能在想:佛陀從宣講四諦法輪之後,還宣說了很多法,如果佛陀說法都算是轉法輪的話,那麼佛陀應該在宣講《般若經》之前就宣講了許多法輪,為何天子們會限定佛陀宣說《般若經》是第二法輪呢?07:50

  對於這個問題,《大智度論》中也有回答,大家可以看一下。《大智度論》中回答說:「初說法名定實一法輪,因初轉乃至法盡,通名為轉。是諸天見是會中多有人發無上道、得無生法忍;見是利益,故讚言『第二轉法輪』。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今無量諸天得無生法忍,是故說第二法輪轉。」簡單來說,佛陀第一次說法就確定是初轉法輪。從初轉法輪到最後說法,都是轉法輪。但是在宣講《般若經》的時候,諸天看到會中──這個法會中──有許多、許多人發了無上道,還有無量的諸天獲得了無生法忍,因此才讚歎說是第二法輪。09:07

  佛陀宣講了《解深密經》之後,一直到涅槃之間所說的經典──注意喔!注意!佛陀宣講了《解深密經》之後,一直到涅槃之間所宣說的經典,都是第三法輪。《解深密經》中,勝義生菩薩──出現了一個菩薩,誰呢?勝義生菩薩。勝義生菩薩對於佛陀初轉與中轉時宣說諸法有自相與諸法無自相,不知道應該取哪一個。就是有點示現矇了:「咦?初轉和二轉是怎麼取呢?」所以就請問了佛陀:「應該怎麼樣地解釋佛陀初轉法輪與中轉法輪的密意呢?」所以佛陀在《解深密經》中,依著三無自性性而解釋了《般若經》中宣說一切法無自性的密意。那麼在《解深密經》中,勝義生菩薩聽完佛陀的解釋之後,說:「世尊今於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善辨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世尊於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因此正式地出現了第三法輪的名稱。10:52

  以上就是三轉法輪的由來。如果大家想廣學的話,可以在《現觀》裡再繼續學。11:01

  所以《解深密經》對於諸法本質的解釋,與四諦法輪還有《般若經》無相法輪的解釋方式一不一樣啊?是不一樣的。佛陀轉四諦法輪的時候,宣說諸法有自相;但是到了《般若經》的時候,宣說諸法什麼呀?諸法無自相,對不對?那麼在宣說到《解深密經》的時候,說諸法有些有自相、有些沒有自相,要善加辨別,因此被稱為「善辨法輪」──辨別的「辨」。11:36

  同樣地,並非所有的第三法輪都是宣講善辨法輪中三無自性性的內涵,例如佛陀所說的《佛遺教經》也是在這個時期宣說的,是第三法輪,但是並沒有宣說三無自性性的內涵。所以妙音笑大師特別做了區分──注意!又區分了──第三法輪與《解深密經》中所說的第三法輪或善辨法輪兩者的範圍一不一樣啊?是不一樣的。第三法輪的範圍大,而《解深密經》所顯示的第三法輪,則是特指佛陀在第三個時段所說的什麼法輪?善辨法輪等。開示什麼?開示三無自性性的經典。12:30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2-二大車軌安立了不了義的方式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2-二大車軌安立了不了義的方式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2



講次 | 0012 (2024-07-20 ~ 2024-07-26)
標題 | 二大車軌安立了不了義的方式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1 ~ P402-L4此又分三……不了義經。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佛陀在宣說《解深密經》的時候有提到: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了義經;非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是否可以如言而取,就是「是否可以按照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如果可以按照這部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的話,這部經典就是了義經;反過來,如果不可以按照這部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的話,這部經典是什麼呀?對了!就是不了義經。也就是從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判斷了不了義經。00:58

  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四諦法輪是什麼經啊?是不了義經,對吧!不僅如此,《解深密經》所宣說的中轉法輪──中轉的無相法輪──也是不了義經。只有《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是了義經。01:17

  但是佛陀在宣說《無盡慧經》的時候,卻宣說了另外一種安立不了義經的方式: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這種安立了不了義的方式,不是從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判斷,而是從經典所詮內涵的角度來判斷。再說一遍!是從經典所詮內涵的角度來判斷的。從應成派的角度來看,《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無相法輪是不是了義經?是了義經。而《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四諦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都是不了義經。02:08

  佛陀在經典當中宣說了兩種了不了義的內涵,也就是用兩種方式來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一種是什麼?哪一部經啊?一種是《解深密經》所說的,從能詮的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分判的。另一種是哪部經啊?是《無盡慧經》所說的,是從經典的主要直接所詮是否是勝義諦來分判的。02:41

  因此,無著菩薩在解釋佛陀的密意的時候,依照《解深密經》當中所說的了不了義的標準。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說,將《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安立為不了義經;而把《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安立為了義經。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了義經;非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但是了義與了義經是不同的,同樣地,不了義與不了義經也是不同的。從唯識宗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了義,不了義存不存在呢?不了義是不存在的。了義存在,不了義不存在,但是了義經與不了義經都存在。所以了義經與不了義經都是了義,不了義是不存在的。這是需要我們仔細區分的地方。03:54

  龍樹菩薩在解釋佛陀密意的時候,依照的是哪一部經啊?《無盡慧經》。當中所說的了不了義的標準,就是按照《無盡慧經》。從應成派的角度來看,將《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安立為了義經;而將《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宣說的三轉善辨法輪安立為什麼經啊?安立為不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中觀宗也認為:了義與了義經是不一樣的,不了義與不了義經也是不一樣的。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了義與勝義諦是不是同義呢?了義與勝義諦是同義,不了義與世俗諦是同義。所以了義及不了義存不存在?都存在。了義經及不了義經都是世俗諦,所以都是不了義。這也是需要我們仔細區分的。05:12

  如果你們聽到這裡有點暈的話,就重聽幾遍,再不明白就跟法師請問一下!這部分是也需要掌握的。05:21

  宗大師在毗缽舍那的章節中,主要是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解釋了不了義經的差別。我再說一遍!我們將要學習的毗缽舍那的章節中,是依循著哪個呢?主要是依循著中觀宗的角度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差別。所以是依據什麼?依據《無盡慧經》來解釋,在接下來的《廣論》原文當中,我們會學到《無盡慧經》所說的了不了義經的內涵。05:50

  關於了不了義的差別,以後我們如果有機會學到現觀的話,學到宗大師所寫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就會詳細地討論中觀宗和唯識宗了不了義經的這個標準。其中還有很多需要反覆討論的地方──辯論啊!然後再聽、再辯。今天在這裡,我們只是簡單地學習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需要大家來了解的。06:22

  聽完了上面一段之後,你們會不會有點搞不清狀況?說:「哪部經是哪部經?了義和不了義是怎麼回事?」發現不聽的時候覺得不懂,聽了之後更不懂了,那這時候怎麼辦呢?先不要急!學習教典一開始聽不懂的時候,先不要上火、不要怕煩。發現聽不懂、糊成一片,這個時候要保持內心的鎮靜,不要立刻陷入焦慮的情緒,甚至又給自己下定義說:「唉,自己笨啊!」或者「啊,這太深了呀!」如果我們真的覺得自己笨的話,那麼去除笨的因是什麼啊?就要努力讓自己聞思啊!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透過聞思讓自己變聰明。07:20

  說佛法,沒錯,空性是很深的!佛法再深的話,有沒有一個次第啊?它也是循次第可以進入的。所以不要著急、碰到難點馬上就開始跑題,給自己下定義,不去研究那個難點,在研究自己了!不要急著給自己下定義能不能學懂,學學看,不要退!這種深不下去的狀態是每個學法者都會遇到的,像很多法師,我們都會遇到的。你有的時候會大腦缺氧,就趕快深呼吸,慢慢地聽。注意!慢慢地聽、慢慢地學,一遍一遍地重複,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比如前面一段,甚至你可以一句話反覆地看幾遍:「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雖然這樣快快講過了,你可以用慢鏡頭把這一段慢慢地再重複地看。08:19

  像我們寺院有些法師在學習五大論的時候,其實也遇到自己怎麼看也看不懂,比如說看到十六遍、二十遍都看不懂!遇到這樣的段落。這個時候已經看到很晚了,就到寮房外面深呼吸、深呼吸,讓自己不要陷入著急的情緒。會不會著急呢?是會著急的,但是你要知道著急沒有辦法學得更好,而且是使狀況變糟。所以發現著急的時候就要調節一下,在調節的時候要祈求上師三寶的加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了之後就再繼續學。09:00

  像宗大師在《緣起讚》中也有說:「於此稀有殊勝教,諸多無智愚昧者,周遍紛然起相諍,猶如跋嚩兔絲草。由見如是紛亂相,故我殷勤多勵力,隨順智者之所行,數數尋覓尊密意。」這裡邊出現了一種草,叫「跋嚩兔絲草」,長什麼樣呢?沒有根,逮到誰就跟誰纏,會纏到其他的植物上,但是你一拉就斷了!所以它是很難全部地清除的草。就是說你很容易陷入這種問題,大家在討論空性、討論教典的時候,可能也會各抒己見、莫衷一是,找不到跟自己見解一樣的人,大家全部都是互相諍論的對方。09:53

  關鍵是──在這種時候應該怎麼辦?比如有人陷入黑暗、有人放棄、有人讓混亂繼續,而宗大師選擇什麼?「故我殷勤多勵力,隨順智者之所行,數數尋覓尊密意。」追隨著智者的行誼,「數數」是什麼意思?就是一遍、一遍,對吧?數數做什麼呀?數數地尋覓呀!尋覓什麼呀?佛陀的密意。尋覓佛陀的密意,能幫我們做什麼呢?了脫生死大苦啊!不僅是自己了脫,還有芸芸眾生啊。所以這個密意它是極其有價值、極其有分量,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值不值得尋覓啊?值不值得數數尋覓啊?值不值得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再繼續、失敗了再繼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捨之,朽木不折。對不對?10:54

  所以要發起勇猛精進的意志力,一定要善於調伏「縱經千百返,難獲尊密意」的痛苦和失落。我們不能給自己下定義說:我學不會!我們也不能給自己找什麼理由,因為什麼所以我沒學會?如果能找到學不會的理由,就把它列出來,一項一項地對治掉。因為了生脫死,善知識帶著我們,我們必須親力親為,佛菩薩沒辦法代勞我們思考,我們必須要自己努力地探尋。就好像在完全黑暗的地方,要深呼吸,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去了解空性!何況在黑暗的地方佛陀有沒有在講呀?有佛陀、善知識在講空性,那麼多祖師也有寫論,並不是黑暗之處只有自己啊!所以要再再地發願:一定要去了解空性、證悟空性!不要退怯,也不要害怕,因為我要解脫我自己和其他眾生的生死大苦。11:58

  即使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示現,他在思惟空性的時候,也會示現出越想越疑惑,然後再去掉疑惑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緣起讚》中說:「次於自宗與他宗,廣修遍學眾教時,後後反陷疑惑網,遍極熾燒惱我意。」就是越學越多、聽得越多,然後疑惑就越多呀,因為你開始思考更廣的問題了!越多的疑惑不能解決之後,它就像一個網子一樣,自己陷入其中,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動不了,很難拿出一個令自己信服的承許。「怎麼這麼想也通不了、那麼想也通不了,怎麼辦?」這個時候探索者痛不痛苦呢?是痛苦的,所以它有個「遍極熾燒惱我意」。12:50

  但是,但凡探索真理,都有這樣的過程吧!就是那句:「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有的時候覺得是在朝自己的目標走,它好像離自己越遠,在退後一樣!痛苦,真痛苦!但是哪一個探索空性的探索者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呢?你想想佛陀,他也選擇了離開王宮,換下了尊貴的王子的裝飾,穿上了苦行的衣服,赤著腳行苦行,經歷了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夜睹明星,究竟地了悟緣起性空的道理,示現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就成佛了!13:40

  我們的導師英勇無畏地完成了探索真理的過程,所以作為佛陀弟子的我們要學習佛陀的精神,對不對?要不要學?總得要學吧!不要拒絕在探索的路上流下淚水和汗水,不要拒絕思索的迷惘和遍尋覓不得的種種煎熬。因為那樣的真理值得用這樣的努力來換!你們認為呢?是太值了吧!14:05

  宗大師最後也是依著至尊文殊的教授,依著佛陀所授記的龍樹菩薩的論著,並且依著月稱論師的解釋,最後獲得了空正見,得到了那個美妙的甘露。所以《緣起讚》中說:「世尊授記龍猛教,如實闡釋無上乘,遠離有無邊執見,教軌有如夜開園。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顯,由師恩德得見時,我意於今獲安息。」大師也是依著上師的教授,並且依循著龍樹菩薩辨了義不了義的方式,最後才證得了空性見。因此,我們在這裡學習了不了義的差別,還有三轉法輪的內涵,就是依循著大師教導我們如何證得空性的道路,累積證得空性的資糧。15:00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堅持,什麼呀?堅持聞思空性。佛菩薩、祖師都是一路這樣走過來,我們也要沿著這樣的路。無論你是哭了、還是笑了,都請不要放棄!一定要堅持學習空性、堅持聽聞,這樣才能了脫生死,一路向無上菩提。有沒有聽到?要努力喔!15:25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3-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3-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一)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3



講次 | 0013 (2024-07-27 ~ 2024-08-02)
標題 | 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一)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4 ~ P402-LL4如無盡慧……不了義經。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又到我們一起學習毗缽舍那的時間了。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殊勝的發心──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要速疾成佛;成佛的話,一定要知道它的因,要先知道。那個因怎麼知道呢?就要聽法。要懷著一個大乘的意樂來聽聞。00:34

  今天我們就會學習《廣論》402頁的第4行,跟我一起看正文:00:47
如是《無盡慧所說經》亦云:「何等為了義契經,何等為不了義經?若有顯示成立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若有顯示成立勝義,此等即名『了義』。若有契經種種字、句顯示,此等即名『不了義』。若有契經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是名『了義』。」01:26
  如同上述,在《無盡慧所說經》當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說:「什麼是了義的經典呀?什麼是不了義的經典呢?」是問誰的?是問佛陀的。然後佛陀就回答說:凡是開示成立世俗的經典,這些便名為「不了義」;凡是開示成立勝義的經典,這些便名為「了義」。安立顯示世俗虛妄自性的經典,就稱之為「不了義經」;安立破除諦實的勝義的經典,就稱之為「了義經」。總攝來說,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02:27

  接下來更仔細地解釋: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呢?凡是用各種詞句與文字開示的經典,這些就稱為「不了義」;凡是開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的經典,這些就稱之為「了義」。如果用種種不同的字句顯示世俗虛妄的自性,這樣的經典稱之為「不了義」;如果顯示什麼?甚深、難見、難可通達,這樣的經典就稱之為什麼呀?稱之為「了義經」。03:10

  這裡邊提到三個──「甚深、難見、難可通達」,這三個都是指什麼?空性。在《四家合註》裡,妙音笑大師解釋說:空性為什麼「甚深」呢?因為難以測度、難以測量。有些地方提到空性為什麼是難以測度、難以測量呢?因為凡夫無法如實證得空性,只能透過分別心趣入;分別心也無法如實證得空性,所以空性對於凡夫及分別心而言,是難以測量的。那麼空性為什麼「難見」呢?為什麼難見?因為很難透過譬喻或者原因等方法看見。空性又為什麼「難可通達」呢?因為必須透過意識才能夠證得,根識是無法證得的。04:24

  在這裡邊說空性「甚深、難見、難可通達」,但是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是不是一定只有空性呢?比如說業果,還有佛陀不可思議的功德,無常、四諦十六行相,這些都必須透過意識才能證得,根識是無法證得的,所以也是這裡邊所說的什麼?「難可通達」,但是這些都不是空性。所以「甚深、難見、難可通達」並不是只有空性才具有的不共特法。空性最不共的特法是什麼?是證得空性,能斷生死!再說一遍:證得空性,能斷生死!所以前面說到,主要直接開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的空性的經典,稱之為什麼了?了義經。05:31

  那麼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又有問題囉,注意喔!我們往下看。這樣的速度你們覺得可以嗎?還是太快了?05:45

  該到「設作是念」了,對吧?看文:05:54
設作是念:若爾,由顯示世俗成不了義,顯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顯示勝義而成了義,顯示勝義之理復云何顯示?06:13
  這個問題是什麼呀?是說如果心裡想了:如果開示世俗而成為不了義,那麼開示世俗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由於開示勝義而成為了義,那麼開示勝義的方式又是如何開示的呢?再說一次:如果主要直接顯示世俗的經典是不了義經的話,那麼透過什麼方式來詮釋世俗諦呢?同樣地,如果主要顯示勝義的經典是了義經的話,那又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勝義諦呢?我們再往下看一看大師是怎麼回答的。06:55
此復即彼經中極為明顯宣說,如彼經云:「若有契經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於無主者中顯似有主者,此等名為『不了義』。07:25
  我們先看到這兒。大師該回答了,對吧?大師回答說:在那部經中也極其清楚地開示了──這個「彼經」是指哪部經?《無盡慧經》。在《無盡慧經》中說什麼?說:「凡是以種種的言說,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沒有主宰者卻開示為彷彿有主宰者,這些經典便名為什麼啊?『不了義』。」08:06

  比如說「眾生」這一個法而言,它可以稱之為「我」,也可以稱之為「有情」,也可以稱之為「命者」,同樣地也可以稱之為「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都可以!這些不同的名字都在詮釋同一個內涵。08:28

  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這裡邊提到了我、有情等等很多名詞,為什麼稱之為「我」呢?因為內心會認為一個補特伽羅是我,所以稱之為「我」。08:44

  為什麼稱之為「有情」呢?因為具有思惟的功用,或者因為具有心力的緣故,所以稱之為有情。提到這我們就想:欸?有情,他有心力、他能思考,那應該叫「有思」啊!猜對了!有情在藏文中是「སེམས་ཅན」,意思直譯過來就是「有思」──思考的思,「有心」。藏文「སེམས་ཅན」的「སེམས」,名詞就是指心,動詞是指思惟,所以這裡才會從具有思惟的功用,或者具有心力的角度來解釋有情。漢地祖師也曾翻譯過什麼?「含識」,也就是有情,意思都是一樣的!09:37

  接下來解釋:為什麼稱之為「命者」呢?命者。因為作為存活的所依的緣故,所以稱之為命者。09:48

  那又為什麼稱之為「養者」呢?因為存活時必須依靠著什麼呀?許多存活的緣,才能生存。我們被許多存活的緣所養育著,缺一個都不行!缺衣、少食等等,沒有藥,這都活不了,對不對?很多。最主要的還要有呼吸對不對?被許多存活的緣所養育,所以稱之為什麼?養者。10:14

  為什麼稱之為「士夫」啊?因為具有能力、具有力量做事情,所以稱之為士夫。10:23

  為什麼稱之為「補特伽羅」?是因為自心中充滿煩惱,並且陷落於輪迴當中,所以稱之為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是梵文的音譯,在藏文中的補特伽羅是用義譯的,叫作「གང་ཟག」,義為什麼?「滿墮」,還有「盈落」。這兩個詞看了就是不太舒服,對吧?所以在《四家合註》裡,才會從「自心中充滿煩惱,並且陷落於輪迴」的角度來解釋補特伽羅的意思。關於補特伽羅,過去有的祖師翻譯成「數取趣」,是指在六趣或六道當中數數地往來、數數地受生的意思。其實補特伽羅的範圍有包含──注意喔──包含一切凡聖,從最普通的凡夫到佛陀都是補特伽羅。但不可以承許佛陀自心中會充滿煩惱,並且陷落於輪迴,或者在六趣或六道當中數數往來、數數受生。所以剛剛講到的解釋,只是從補特伽羅這個詞的字面來解釋,並不是所有補特伽羅都具備這個字詞的解釋。11:44

  到下面了喔,注意!為什麼稱之為「意生」呢?因為從力量出生,所以稱之為意生。如果這個角度,那為什麼不叫「力生」,叫「意生」呢?你們想一想。12:03

  為什麼稱之為「儒童」呢?因為是從力量出生的童子,所以稱之為儒童。12:11

  為什麼稱之為「作者」呢?因為是受用的締造者的緣故,所以稱之為作者;或者因為是造業者的緣故,所以稱之為作者。注意喔!作者,我是作者!12:24

  為什麼又稱之為「受者」呢?因為是能受用的感受的領受者,所以稱之為受者;或者因為是領受異熟的感受者,所以稱之為受者。12:39

  所以如果用種種語言顯示上面所說的「我」乃至「受者」,而且事實上並沒有自主的主宰者,但是卻直接顯示好像有自主的主宰者,這樣的經典就是什麼呀?不了義經。有聽清吧?13:01

  總攝一下:今天我們學到,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是了義經;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無盡慧經》當中,開示了各種不同開示勝義諦與世俗諦的方式,尤其後面我們會學到各種開示世俗的角度,這些都是幫助我們了解經典中如何開示世俗諦。13:37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3.jpg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3.jpg (99.2 KiB) 已瀏覽 564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4-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4-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二)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4

講次 | 0014 (2024-08-03 ~ 2024-08-09)
標題 | 了不了義經的意涵(二)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2-LL4 ~ P403-L4若有顯示……真勝義故。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要開始學習了,準備好大家的聽聞狀態了嗎?你們要準備好自己的動機。00:21

  好!上一次我們學到了: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在《無盡慧經》當中,開示了開示世俗諦的各種不同方式,那麼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經典中開示勝義諦的各種不同方式。知道在多少頁嗎?請大家翻開《廣論》402頁倒數第4行,跟我一起看原文:01:02
若有契經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以及無我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01:23
  凡是開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沒有有情、沒有命者、沒有補特伽羅、沒有我,解脫之門,這些經典便名為「了義」。01:36

  在《四家合註》裡邊解釋說:為什麼稱之為「空性」呢?因為諸法的體性無諦實,所以稱之為空性。01:49

  為什麼稱之為「無相」呢?因為因與造作者無諦實,所以稱之為無相。01:59

  為什麼稱之為「無願」呢?因為果與所作無諦實,所以稱之為無願。這裡邊就提到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還有無願解脫門,合起來就是三解脫門。02:18

  為什麼稱之為「無作」呢?因為在勝義中,其他因緣無法造作、無法匯聚而出生果,所以稱之為無作。02:30

  為什麼稱之為「無生」呢?因為勝義中因沒有那樣的能力,所以勝義中果不可能出生,稱之為無生。02:42

  為什麼稱之為「不生」呢?因為勝義中果不可能出生,所以果不是自方而生,稱之為不生。02:52

  為什麼稱之為「沒有有情」呢?因為沒有自主的有情,所以稱之為沒有有情。03:02

  為什麼稱之為「沒有命者」呢?因為沒有自主的命者,所以稱之為沒有命者。03:11

  為什麼稱之為「沒有補特伽羅」呢?因為沒有自主的補特伽羅,所以稱之為沒有補特伽羅。03:19

  為什麼稱之為「沒有我」呢?因為沒有自主的我,所以稱之為沒有我。03:27

  總之,不開示顯現種種戲論──這裡的「戲論」就是世俗的戲論──不顯示種種戲論,而是證得破除一切戲論的體性,這就是「解脫門」──從輪迴中解脫之門。主要直接開示這些內涵的經典,就稱之為「了義經」。03:56

  有沒有聽清?深呼吸!我們往下看。看什麼?04:03
謂由遮戲論之理開示無我及無生等是名了義,宣說我等是不了義。故亦應知無我、無生等是為勝義,生等是世俗。04:20
  大師解釋說:上面這段經文提到,以斷絕戲論的方式而開示無我、無生等的經典,就是了義經;如果直接開示「我等」世俗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所以應當了知:沒有自主的我、勝義中無生等等是勝義,生滅等等是世俗。04:49

  接下來大師又引了其他的經典來說明了不了義經的差別,我們再看一看。往下看:04:59
《三摩地王經》亦云:「即如善逝宣說空,知諸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士,知其法皆不了義。」05:18
  《三摩地王經》中也說了:「如同善逝宣說空性,要了知了義經的別相。」了義經的特點就是宣說空性,這裡邊的「別相」也可以理解為特點的意思。「凡是開示有情、補特伽羅與士夫,要了知這一切法都是不了義。」佛陀所宣說的經典,如果主要直接開示空性,這本經典就稱之為了義經;如果佛陀在經典中宣說有情、數取趣──所謂的「數取趣」就是補特伽羅──如果佛陀在經典中,主要直接開示有情、數取趣,還有士夫的話,那這樣的經典是什麼呀?就是不了義經,對不對?這裡邊提到了「有情數取士」,就是有情、數取趣,以及士夫。這只是舉例。佛陀在經典中主要開示有情、補特伽羅、士夫等世俗的法,這樣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06:32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06:37
《中觀光明論》亦云:「是故應知『唯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06:47
  又有一本論了,哪一本啊?《中觀光明論》中也說了:「因此應該了知『唯獨詮釋勝義的經典才是了義經,相反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中觀光明論》是自續派的論典,是蓮花戒論師所造的。《中觀光明論》的這段文是說:主要直接開示勝義的經典,就是了義經;與此相反,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是不是跟前面的安立方式相同啊?對!是一樣的。07:29

  看下一段!「聖入一切」,有沒有看到?07:36
《聖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莊嚴經》亦云:『所有了義是名勝義。』又無生等於《聖無盡慧所說經》中,說為『了義』,故應知唯無生等說為『勝義』。」07:59
  這個《聖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莊嚴經》中也說了:「凡是了義就是勝義。」所以主要直接開示勝義的經典,就是了義經。「至於無生等,《聖無盡慧所說經》中也說:勝義無生等等是『了義』。所以透過這些經文,我們要定解唯有勝義無生等才被稱之為什麼?『勝義』。」意思就是:主要直接開示勝義中無生、無滅等等的經典,就稱之為了義經。08:41

  好!先看下一段。看書:08:46
故中觀理聚及諸解釋,應執為如實宣說了義,以廣決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聚真勝義故。09:03
  因此我們應當了解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理聚六論──是哪幾部?哪六個?知道吧?《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細研磨論》,還有什麼?《中觀寶鬘論》,這六部論就是中觀理聚六論,是龍樹菩薩所造的,實在是太有名的經典了!每一個學習空性的人都要學。「及諸解釋」,解釋龍樹菩薩密意的釋論,都是如實宣說了義。這裡邊的釋論,包含了佛護論師,還有什麼?月稱論師所造的釋論。那麼為什麼這些論典都是「如實宣說了義」呢?因為這些論典廣泛詳細地抉擇,抉擇什麼?抉擇勝義。而勝義遠離自性生滅等一切戲論──由於自性生滅是勝義空性的所破,所以稱之為「戲論」。詳盡地抉擇遠離生滅等一切戲論的勝義,所以是「如實宣說了義」。10:13

  好!今天就上到這兒。謝謝大家!10:20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4.jpg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4.jpg (104.98 KiB) 已瀏覽 53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8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5-了義的意涵(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5-了義的意涵(一)



來源: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15


講次 | 0015 (2024-08-10 ~ 2024-08-16)
標題 | 了義的意涵(一)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403-L4 ~ P403-L6何故如是……能成量故。
注意事項 | 根據師長指示,欲聞思空性法類,應具足聞思前面道次第的基礎。建議先學習真如老師開示之《道次第略義淺釋》與《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在完成前面道次第的學習課程後,方進一步學習《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非常隨喜諸位的精勤聞法。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毗缽舍那》的時間了,你們會很開心吧?希望在聽講之前,大家能做一下聽聞軌理、思惟聞法勝利。00:28

  好!今天我們學習《廣論》的403頁第4行。接下來會講到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原文:00:43
若作是念:何故如是二種宣說,而名「了義不了義」耶?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此義即是真實性義,所決擇事到究竟故,過此已去不可引轉;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立量故。01:25
  這段經文是在講什麼呢?如果心想:為什麼這樣的兩種開示被稱為「了義與不了義」呢?意思就是:為什麼主要直接開示勝義的經典稱之為了義經,而主要直接開示世俗的經典稱之為不了義經呢?01:52

  那大師會怎麼回答呢?大師回答說:「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謂由此義」的此義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了義經所詮的內涵,也就是勝義諦。那麼什麼是勝義諦呢?所謂的「勝義諦」,就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在諸法之上的勝義諦以外,沒有辦法找到其他諸法最究竟的本質了,也就是無法再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或者什麼呀?或者「義定了」。這個字不能讀「了」,應該讀「瞭」,意思就是「意涵已經決定是如此的」。02:52

  為什麼意涵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地方,就稱之為「了義」呢?因為「此義即是真實性義,所決擇事到究竟故,過此已去不可引轉。」因為了義所詮的內涵就是真實性的內涵,沒有辦法透過各種正理或者自己的想法來改變它的究竟本質,無法將那個內涵再引申到其他的內涵之上。到天邊了,沒法引了!03:27

  那麼,為什麼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內涵上呢?因為「所決擇的事到究竟」了,所抉擇的這個內涵已經到達了究竟的緣故;也就是所抉擇的內涵已經到達最究竟的地步了,無法再引申到更究竟、更徹底的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究竟」這個藏文直譯,直譯為「到達邊際」,也就是到達諸法本質的邊際,再過去就沒有更本質,沒有了,所以是「究竟」。04:06

  講到「究竟」、講到「邊際」,想起來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玩,特別就是想到天邊看一看,想去東邊、也想去西邊,因為太陽從東邊昇起,到西邊落下,覺得到天邊就一定能夠找到太陽的藏身之處。所以那時候我們常常一起賽跑,說看誰最先跑到天邊──這個「邊」就是到底了,不能再往前走了。在那裡,我們嚮往著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一切,就是那個太陽到底住在什麼樣的宮殿裡邊?會落在哪裡晚上休息呢?而這一切不到天邊是看不到的。所以看到「究竟」這個詞,就想起來小的時候我們做的那個遊戲。我們一直在追尋著一個究竟的本質,所以我們到現在才能夠一起學空性,去到達諸法的究竟處,這才是最為美妙的!05:09

  「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立量故。」這個「諸餘補特伽羅」就是其他的人、其他的補特伽羅。任何補特伽羅,除了這個內涵之外,也無法引申到其他的地方。為什麼不能引申到其他地方呢?因為具足能夠成立的量的緣故。能成立什麼呢?成立這個內涵確定就是這樣。「由其具足能立量故」,因為有量能夠成立這樣的內涵確定就是如此的。也就是勝義諦它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注意喔!勝義諦它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它是量能夠成立的,它是無法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之為了義。06:06

  「量」就是不欺誑的心識,它所認知的就是事物的本質,我們依循量,絕對不會被欺誑,所以量被稱之為「無欺誑的心識」。那我問一下:學過《攝類學》的同學記不記得量的定義是什麼呀?在《攝類學》裡邊那個定義是:新而不欺誑的明了,是量的定義。還記得吧?那麼不管中觀自續派還是中觀應成派,都承許不欺誑是量的特色。因為就像它所證得的那樣,確實與事實是相吻合的,所以它被稱作不欺誑。就是不騙你的,是真的!07:10

  自續派以下都認為:量必須是一個新證得某一個事物的不欺誑的心識。注意喔!它都跟心識有關係的。比如眾生心中第一剎那證得一個事物的心識就是量,但是第二剎那以後就不是量了,而是再決識,再決識一定不是量。07:30

  應成派則認為:量不一定是要新證的,不一定要那麼新鮮,只要是不欺誑的心識就是量,所以它不單單是第一剎那證得一個事物的心識是量,第二剎那、第三剎那證得同一個事物的再決識它也是量,再決識就一定是量。學到《宗義寶鬘》、中觀的時候,對於這部分會有更詳細的探討。08:06

  關於量是一種無欺誑的心識,就是它是正確的心識,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心識都是量呢?你們回答什麼?對!並不是。08:20

  那你舉一個例子會舉什麼呢?比如說執取輪迴是快樂的這樣一個心識,或者說不信因果的心識,或者認為沒有前後世的這樣的心識,這些心識都是顛倒的。就是它對事物的認知是顛倒的,它所執取的與事實是不相符順的,所以這些心識不是量。就是透過心識判斷事物,它判斷那個東西是不符合標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必須是量所緣,換句話說,就必須透過量來安立,這個事物才能夠存在;任何一法的存在,注意喔!任何一法的存在,不可能離開心識、離開量的安立。09:21

  你們會不會疑惑?真的嗎?是這樣嗎?但是我們平常的感覺是不是這樣呢?例如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一棵樹,我們會覺得那棵樹的存在是跟心的安立有關係嗎?還是會覺得好像跟我們的心也沒有什麼關係?樹不是你把它種那兒,它是自己成的,它由個種子長出來的,在某個地方。實際上,佛陀教導我們萬事萬法都離不開正確的心去安立,正確的心識緣取到一個法,那個心識才是量。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量的安立,離不開量去緣取。10:09

  那我們總結一下,大師說因為「不能將這部經的內涵引申到其他地方」,所以稱這部經為「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所詮的內涵就是空性,因為空性這樣的所抉擇事已經是最究竟的,所以無法再更一步、更一步引申到其他地方,再去找尋到究竟的內涵。就是已經是頭了,不能頭上還有頭,就到最究竟的地方,確定內涵就是如此,並且它是與事實相符順的。因為具有這樣的量,所以其他的補特伽羅也無法再做其他的引申,因此被稱為「了義經」。11:01
毗缽舍那0015 了義的意涵(一) .jpg
毗缽舍那0015 了義的意涵(一) .jpg (45.54 KiB) 已瀏覽 527 次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